整本书《小王子》教案

2024-06-19

整本书《小王子》教案(精选6篇)

篇1:整本书《小王子》教案

《懒猫伊万内奇》阅读推荐课教学设计

设计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懒猫伊万内奇》的兴趣。2.指导阅读整本书的常用方法。

3.初步感受《懒猫伊万内奇》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4.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懒猫伊万内奇》的兴趣。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好《懒猫伊万内奇》

2、《懒猫伊万内奇》阅读推荐课课件

篇2:整本书《小王子》教案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蜘蛛吗?亲眼见过吗?都见过什么样的蜘蛛,用上一两个优美的词语来说一说。(请生说)

2.老师也带来了好多蜘蛛的照片可爱的、勤劳的、可怕的、奇怪的、甚至拯救世界的英雄——蜘蛛侠。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关于蜘蛛的书,它的名字叫《夏洛的网》,读过的小朋友先别着急去跟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老师相信接下来你会有更大的收获,而没有读过的小朋友老师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一定会爱上这本书。想读吗?坐姿和表情告诉我。

3.不过读之前老师就有问题了,我们拿到一本书就囫囵吞枣一般开始读起来了吗?是否有方法可寻呢?所以这节课,我们不仅要读《夏洛的网》,还要边读边去寻找帮助我们打开更多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二、如何了解一本书(方法一:看书评)

1.这是一本相当了不起的书,老师一个人说的可不算。通过平时的观察,我知道咱们的第?小组特别爱看书,他们小组早已经把《夏洛的网》看了。所以啊昨天他们已经接收到老师的秘密任务,老师拜托他们小组回家帮我们查一查笼罩在这本书上的光环,看看其他人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现在有请他们小组来跟我们汇报一下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

报告我还有补充: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看了这本书,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因为我们大学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应该只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读过《夏洛的网》的人,另一种是将要读《夏洛的网》的人,所以当我看到这句话之后立即就去看了这本书。这是我的感受。

2.感谢?几小组为我们收集的资料。请允许我帮你们总结一下,无论是刚刚他们汇报的资料,还是老师刚刚所说的外界流传的话,这都是对于《夏洛的网》这本书的评论,我们称为书评。所以我们了解一本书的第一个方法是什么呢?就是看书评。请同学们将你们喜欢的一句书评抄写下来。

(二)小组合作讨论:拿到一本新书我们还有哪些阅读的方法 方法二:我们小组认为拿到一本新书,我们首先应该看封面。(1)看作者和译者

请大家仔细看看封面找一找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指名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作者。(请杨老师帮忙放PPT,请全班读)认识了作者,再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本书的翻译者——任溶溶,他写的很多文章也出现在了我们的课本里。(请杨老师放PPT,全班读)有疑问或补充吗。(2)看题目,猜主角、猜主要内容

了解了作者让我们再来看书的封面,它最显眼的莫过于这本书的书名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请你们猜猜,谁会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角呢?你是怎么推测出来的?那书中的夏洛可能会是谁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我来小结一下吧:是的,夏洛就是一只蜘蛛,这是一个有关蜘蛛和小猪的故事。有疑问或补充吗?

方法三:看扉页,了解人物表。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走进故事,作品在一开头就向我们罗列了一张人“物”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请杨老师放一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抽一个人说)(主要角色都用“黑体字”标出)一起来读读这些主要角色的人名吧。大家可以将这几个主要角色的人名抄下来。

我来总结一下吧:我们在读一些作品时,如果作品前有人物表,我们可以先去读一读,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品中有哪些主要角色。这就是我们阅读的第三种方法—看扉页,了解主要人物。有疑问或补充吗? 老师还要提醒大家,阅读外国名著时要注意:

外国人的姓名、地名等翻译过来,追求的是发音相近,所以我们读的时候会发现,不同的版本会有不同的名字。比如书中:蜘蛛“夏洛”也可以叫“夏洛特”,小老鼠“坦普顿”也可以叫“坦普尔顿”,小女孩儿“弗恩”也可以叫费恩

方法四:看目录,猜故事情节。

同学们,这些主要角色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的第四种方法就是去看目录。(请杨老师放一放)这是这本书的目录,目录中有22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都概括了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你能结合刚才的人物表,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来大胆猜想可能发生的事吗?(请1-2人说)

小结:以上是我们小组讨论的阅读一本书的方法,总结看来有这几种方法(请大家看黑板):看书评;看封面包括作者译者和题目猜主角、猜主要内容;看扉页了解人物表;看目录,猜故事情节。

三、读片断,感知故事内容 感谢,第?小组给我们分享的阅读方法,我们对《夏洛的网》有了基本的了解,心里肯定也产生了诸多的疑问。接下来,就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个好听的故事。

(一)走近“弗恩”

1.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出示:图)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的心中有哪些疑问? 2.师:小女孩是这个男人的女儿,名字叫弗恩。谁想到她为什么要拼命抢夺她爸爸手中的斧头?

3.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请你拿出你手中的《夏洛的网》片段好好读一读,相信你能读懂。(生读单子)

4.这里老师要解释什么是“落脚猪”lao。有没有同学可以先跟我们解释一下的呢?就是最后一只生下来,先天不足,又瘦又小,很难养大的猪。从刚才这段文字里,你觉得弗恩是个怎么样的女孩儿?(生自由发表看法)

5.因为弗恩的坚持,小猪得救了,相信在我们心中都会长长舒一口气,而且小猪有了一个弗恩能想得出来的最漂亮的名字——(威尔伯)

6.出示PPT:多温馨的场面啊!你听到了弗恩在对威尔伯说什么吗?(发挥你的想象)

7.(师放课件讲故事)弗恩爱威尔伯胜过一切。这是一个苹果花开的季节,天气越来越暖和,小猪威尔伯长到快两个礼拜了,它被安置在苹果树下,你们看,苹果树下有小猪威尔伯舒服的木箱猪栏,读书13页文字(这是大木箱,里面堆满了麦……)同学们,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问你们,如果你就是小猪威尔伯,你感觉生活如何?(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用书上的话来说就是白天快快活活,夜里安安静静,舒服极了)

(二)走近“威尔伯” 1.师:要是日子都能这样过下去该多好啊,可惜,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威尔伯被卖给了霍默舅舅,它也从苹果树下的家给搬到朱克曼家谷仓底的废料堆里。就这样,威尔伯来到了新家。威尔伯来到新家以后,感觉好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这部分。

4.是的,老师也感觉到小猪的确不快乐,如果你就是威尔伯,你会怎么读这段话呢?我们来当旁白,现在请一只小猪威尔伯。

5,老师听出来了,小猪很不快乐。赶紧给小猪想想办法呀!

最先给威尔伯出主意的是一只大白鹅,它对威尔伯说:“威尔伯,威尔伯,你不用再呆在那脏兮兮,脏兮兮的地方了,有一块栏板松了。”这下机会来了,猪栏的栏板松了,它想到了逃跑。但是,这却是一次不成功的逃跑,小猪威尔伯最终在慌乱中被一桶热泔水引入了猪圈。6.经历这一次不成功的逃跑之后,小猪威尔伯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去找老鼠“坦普尔顿”,但这家伙太无趣,去找母鹅玩儿,但她忙着孵蛋根本没空搭理它。好吧,那去找小羊羔,我的天小羊羔竟然说它对猪没有兴趣,甚至它认为猪的价值比零还小。

(三)走近“夏洛”

1.师:这孤独一直在持续,这种可怕的孤独,它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能再忍耐下去……这时候它最需要的是一个朋友。

2.出示图20:读读这段文字,你知道这细小的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吗? 3.是的,小猪威尔伯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个朋友出现了,它的名字叫——(夏洛)出示图21 4.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结尾,小猪对夏洛的评价。(出示,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结合具体语言谈)感受到蜘蛛夏洛在威尔伯心中的分量!(齐读)

5.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还得从老羊带来的那个坏消息说起。老羊到底带来的是怎样的一个坏消息? 老师先不告诉你们,我只知道威尔伯这次完蛋了。当小猪威尔伯听到老羊的这个坏消息的时候,它急疯了,哭着说:“我不要死,谁来救我?”正当它悲痛绝望的时刻,从猪圈的上方传来一个坚定的声音:“我救你!”

篇3:整本书《小王子》教案

但是, 整本书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为了能清晰地“看见”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许多老师创造了很多策略———采蜜本、阅读报告、读后感、手抄报、阅读创作、课外阅读测评等, 甚至将整本书变成了阅读题的渊薮……于是, 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与日俱增, 每两天就要做一次好词好句摘抄、感悟批注, 每本书都有N张阅读报告单, 每两周要写一次读后感, 每月要完成一张阅读手抄报, 时不时还得来一些阅读创作, 阅读完一本课外书还得接受严格的考试才算过关……原本就被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 现在又平添了一份份更繁重的作业负担, 作业量瞬间翻了二倍、三倍, 使得整本书变成了一本一本的语文书, 最终如风刀霜剑一般刈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令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望而却步了。

阅读变成一种沉重, 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如何才能让学生像个孩子一样享受书香呢?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 有效的阅读方法是要实践的, 网络阅读思辨力是需要打造的。但是, 我们决不能将整本书阅读变成“压榨”学生的新手段, 应让整本书阅读回归儿童的阅读而非教师的阅读, 让整本书阅读走向纯粹的阅读而非功利阅读。龙岗区千林山小学在充分认识儿童阅读的本质及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不足的基础上, 开展了丰富多彩而又轻松童趣的阅读活动。

一、建设童趣盎然的阅读环境

环境是教育人的重要因素, 一所童趣盎然的书香校园能深刻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我校着力打造童趣书香校园特色文化, 努力将校园打造成一座富于童话味的开放式书城。具体措施如下:

1. 建设童话书库。

这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首要条件。购置足够量的分级阅读书籍, 包括全班一起阅读的师生共读书 (每种购置60本, 学生人手一本) , 自由借阅书籍, 构建从一至六年级完整的分级阅读书库, 包括童话书、科普书、中英文绘本等。每个年级的书单不能少于20种。

2. 建设阅读作品展示栏。

每班教室后面和走廊外墙均有一块展示板, 这里用来展示学生的读书记录卡、思维导图、阅读创作等, 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 并引导学生在观看同学作品时进行投票, 选取优秀作品, 以促进他们阅读力的提升。

3. 建设持续默读制度。

(1) 定时间:每天早读之前十分钟和中午习字课前十分钟为持续默读时间。 (2) 定导读员:图书管理员即是各班的导读员, 他们会捧着一本书静静地为同学们做阅读示范。 (3) 定记录:每天阅读的数量都将会记录进阅读量表中, 以积累“书香银行”的积分。

二、激发热情四溢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有了高昂的阅读兴趣, 整本书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但很多方法都只能起到激发的效果, 而很难使之持久。我校根据小学生的行为易受外在诱因左右的特点, 采用了“书香银行”的策略, 很好地激发并维持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有效地促进了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养成。

首先, 印制《菁菁千林, 书香学子》手册, 共分为三个部分:阅读登记日量表、书香币存放区、展示币存放区, 做到人手一册。然后, 学生将每天阅读的书目、起止页码、阅读时间一一进行登记, 每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去找一位老师进行简单的测评, 合格者即可获得一枚书香币印章, 盖在书香币存放区内;如果阅读摘录卡、阅读思维导图、阅读连环画等再得到了展示, 或者参与了童话剧演出、演讲比赛、好书推荐、讲故事比赛等, 就可以获得一至两枚展示币, 盖在展示币存放区内。凡是集齐了一定量的币, 即可去书香礼品柜换取礼品, 书香礼品柜的礼品都是由学生从列出的小礼品清单中投票产生的, 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也为阅读兴趣的激发与维持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开创轻松简明的阅读课堂

语、数、英, 体、音、美课程更受学生欢迎, 不是因为体、音、美没有作业, 而是它们的作业都是在课堂四十分钟之内完成的, 而且有老师的指点、同学的陪伴, 做起来轻松自在, 而又简单易会, 上课的过程就是完成学业的过程, 下课铃响, 孩子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而语、数、英三科的作业是在课外时间完成的, 它们像紧箍咒一样令学生难受至极。因此, 整本书的阅读课堂应当学习体、音、美学科的做法, 一切活动都在课堂内完成, 课堂的一切时间都是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活动的时间, 决不把任何任务留到课堂之外, 把轻松简便的阅读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从“整本”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 要引导他们瞻前顾后, 不断地联系、比较和对照, 并输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构建“网络阅读”系统。

1. 指向积累的阅读课堂。

范式一:安静阅读二十分钟, 然后填写阅读记录卡, 再交流分享, 最后进行展示张贴, 让每一位学生的作品都有展示的机会。范式二:填写阅读记录卡, 然后小组内交流, 再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评选最佳作品, 最后张贴所有学生的作品,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这样的阅读课堂远比采蜜本来得轻松而有效。

2. 指向信息处理的阅读课堂。

范式一:借助目录、插图等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 然后制作思维导图, 再展示思维导图。范式二:制作思维导图, 然后一边展示思维导图一边介绍是如何梳理内容的。最后评选十佳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梳理文本的最佳方式, 我们的阅读课堂将思维导图的制作放在课堂上, 像一节美术课一样充满儿童的快乐。范式三:绘制插画, 将自己喜爱的情节制作成简单的连环画, 可以单独完成, 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做到图文相生, 最后展示评比。范式四:先分享自己最喜爱情节, 再进行小组合作式表演, 或者角色朗读。

3. 指向体验与感悟的阅读课堂。

范式一:指向人物赏析的感悟分享;范式二:指向主题感悟的分享。这两种方式指向的都是故事书的三要素:主题、人物、情节, 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 互相倾听阅读体验与感悟, 还有什么比这更令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的呢?范式三:进行主题式辩论赛, 在学生阅读并有了充分的准备后, 分为正、反双方和两大亲友团进行辩论, 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 也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滋养心灵, 培育完美人格。

4. 指向表达与创作的阅读课堂。

范式一:续编故事;范式二:改写故事, 将某一段故事进行重新创编;范式三:补写故事, 将故事中的空白点进行细节性的描述;范式四:写读后感。以上各种范式都在课堂上由前三十分钟创作, 后十分钟进行分享。基于童话书阅读后的创作, 会让学生有材料、有兴趣、有语感, 往往能创作出精彩纷呈的作品来。

篇4:整本书的创意之教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是一本书,其教法肯定不是一篇课文教学的放大版,倪老师的这一教法,是在教整本书,书之味十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一直认为这应该是整本书教学可用的教学理念之一,倪老师用四个板块,即观情节、识人物、品语言、反馈与推荐展开教学,其实就是贯彻整本书这一理念的表现,所以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一本厚厚的书,承载着很多东西,最终确定这四个板块直指整本书教学的核心内容,这本身就是整本书教学的独特性表现,也是老师的创意之举。

教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很多老师忙活半天也未必能直指核心素养,整本书教学内容的确定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部获得大奖的小说,一读就能明白的东西有之,再读才能明白的东西不少,反复读还未必能够理解的内容也有很多,有些内容的确需要明白人点拨学生才能豁然开朗……比如,作者为什么给一只瓷兔子起名“爱德华”?在整个旅程中,作者为什么还要给它换几个名字?从起名字上能看出创意吗?这本书是分章写的,二十七章加上尾声,为什么不把尾声叫第二十八章呢?这本书为什么前面有“致中国小读者”呢?同学们平时都是一篇一篇写不同内容的文章,读完这本书能否也学着分章节写本书玩玩呢?作家凯特·迪卡米洛创作了好多书,这本书与《傻狗温迪克》《浪漫鼠德佩罗》《魔术师小象》《高飞》在创作上有什么不同吗?这本书有哪些东西,我们真的想不到?

一本书中的若干问题,倪老师在教学前肯定会一一想到并反复思考。倪老师上课前用了“导读手册”引导、检测学生的阅读,是个好方法。细读“导读手册”中的六个内容,觉得将六个内容组合起来,能够串起学生对这本书的爱。

一是人物传真,让学生阅读后写下故事里先后出现的人物(倪老师没有让孩子只抓主要人物,而是去抓整本书先后出现的所有人物,这为课堂上重点讲述主要人物做好充分准备);二是心随书动,让学生绘制一张爱德华的旅行图(此图的绘制,可反映学生对整本书主要人物的活动能否整体感知);三是他的标签,让学生选择一位人物,写上“人物印象”(这个标签挺有意思,选哪个人物来写人物印象,可以看出学生的喜爱,这种选择能让课堂多姿多彩);四是对话“爱德华”,让学生分析爱德华为什么放弃玩具店,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历或理解给爱德华建议,告诉它一定会好起来的(整本书阅读是多元对话的过程,读者与谁对话读者都有自己的选择,但与主人公对话,是核心对话,这是整本书教学不可缺的);五是好文欣赏,让学生把“怦然心动”的某段文字摘录下来品读(整本书能让人怦然心动的语段肯定不止一处,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选择怦然心动的语段肯定充满个性选择,摘录这些语段,能丰富读者的阅读积累);六是妙语文中藏,让学生寻找故事情节中,作者对事物、环境进行的描写,摘录下来(创意作家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中长篇小说,没有一本会缺少环境描写,人与万事万物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小说源自生活自然少不了环境描写。而著名作家个个都是环境描写的高手。引导学生向作家学习环境描写,提高读者环境描写力,这是整本书教学同样不能缺少的)。六个内容,一一完成,课堂教学自然会充满活力。

二、向作家学习写作风格是整本书创意教学的“根本”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这本书中写道:“阅读对于培养阅读理解、写作、词汇、语法和拼写能力相当有力。而大量阅读能使人愉快,提升认知发展,以及降低写作恐惧。阅读是唯一的方法,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又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强语法能力以及正确拼写能力的方法。写作风格并非是从写作经验中产生的,而是通过阅读产生的。写作风格来自阅读。写作能力是从阅读中培养的。更精确地说,从阅读中,我们学会写作风格这种独特的写作语言。但人们一般的想法是写作能力是从实际写作过程中培养的,这是错误的说法。”透过这一论述看《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教学,可知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写作关注应该重视两点,一是降低写作恐惧感,二是培养写作风格。

倪老师通过“导读手册”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学生已经感受到很多东西。特别让学生绘制旅行图,一张张图画好后,学生们都会得出作家创作的这一旅行线路其实一点都不复杂,这就是在降低学生的写作恐惧感。是的,创作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可怕的。

每位作家都会通过自己的多部作品的创作,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认为,作家形成的写作风格是可以通过阅读整本书来学习的。美国创意写作导师于尔根·沃尔夫通过著作《创意写作大师课》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优秀作家作品的五大风格:

一是清晰、易懂,这是绝大多数作家拥有的写作风格,也是非常容易模仿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同样具有清晰、易懂的写作风格,倪老师让孩子摘录环境描写的语段,而这些语段在描写环境上肯定反映出作家的清晰、易懂的风格。

二是简洁,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简洁的风格。

三是在于细节,爱德华对“爱的理解、变化”都是通过一个个细节这种写作风格表现出来的,倪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爱德华为什么不想留在玩具店,这就是关注细节的表现。

四是用词的对与错。童书有三大母题,一是书写自然,二是书写顽皮,三是书写爱。《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是写“爱”的,如何写“爱”,倪老师带着学生分析理解了这本书中展示出来的不同的爱,特别是对幸福指数的理解,很明显作家所写的每一种爱都有着不同的词汇,都是相当的精准。这种品读,自然就可以感受作家用词精准的写作风格。

五是会用标点符号来表达特别的情感。《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使用了哪些特别的标点符号,每个标点符号传达怎样的情感,从“心随书动”的教学中可以品到。

三、多形式的读后感的使用是整本书创意教学的“枝叶”

《红楼梦》诞生后,据说几百年来的研究者要超过数百万。其实所有研究“红学”的人,所写出来的文章、书籍都是“读后感”。我常想研究《红楼梦》称为“红学”,其实引导学生研究研究《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完全可以称为“爱学”,有了这种“学”,学生才能有真正的研究,才有可能写出有创意的读后感,学生才能因此去读更多的书,去做更多的学问。所以,教整本书,老师应该提早告诉学生,让学生早早地知道研究红学的人所写的东西都叫读后感,大家进行的一切交流都是进行读后感的交流。这就是整本书教学永远不会放弃的“大读后感”观。我一直认为“大读后感”观全面走进整本书教学,整本书教学才有味道。但当下的整本书教学,一直缺少“大读后感”理念。倪老师创造性地使用“导学手册”,就是把学生带入阅读之中,带入研究之中,他们所做的整理、记录、摘抄都是下意识的行动,所以他们留下的一切都是读后感,而倪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切《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的教学,同样都是读后感的交流。endprint

2014年,《朱小蔓与朱小棣跨洋对话》一书正式出版。朱小蔓问她的弟弟,美国中小学生整体创造性远远超越我们,为什么呢?多年生活在美国、研究美国教育的朱小棣先生说了五点,其中第一点是:“美国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很多办法,首先是美国非常注重阅读和写作,而阅读和写作是很能培养创造性的。读书以后通常要写读后感,仅读后感的写作,美国老师就是让孩子用很多种模式写。比如,一种是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写一封信给朋友,介绍这本书;一种以书中主角的口吻来写几篇日记,通过日记反映出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有一种是假设你组织了一个活动,请作者来参加,你作为主持人,向听众介绍作者和他的书等等,非常灵活。”朱小棣先生介绍的这些读后感,的确是我们整本书教学还没有关注的。

倪老师的这节课,为什么成功?因为他使用的读后感呈现了多样化。

课堂之始,直接让学生展示绘制的旅行图,这一幅幅都是特别的读后感,都是创意的读后感。然后让他们画爱德华幸福指数的变化,最终获得了幸福指数折线图,从这种非常有创意的图上,可以读出作家使用的“一波三折”的创作手法,当然也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幸福”,感受到幸福永远不是一条直线,一条向上的直线。这种拥有哲学味的读后感,是在倪老师的创意下,学生瞬间打开的。

另外,倪老师充分让孩子感受到文学即人学,儿童文学也是人学。既然是人学,就要理清楚所有的人物关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会有一个“人物谱”,作为一部获得大奖的作品,其人物的名字、人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值得探讨,理不清就会乱。《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中的人物非常有趣,个个独立。作家所起的名字都非常用心,都有特别之意。为什么给这只兔子起名为爱德华,为什么还将这只瓷兔子变成“苏珊娜”“马龙尼”等。爱德华,是英格兰国王,凯特·迪卡米洛把这个出色的名字给了瓷兔子,却开篇给他按上“自鸣得意,理由充足、极具自负、个性冰冷”的性格,当然经历奇特的旅行后,其性格又回到了“爱德华”原有的意蕴,从名字及性格转换来看,真是奇妙。倪老师让学生与爱德华对话,全面理解这个物,这就是让孩子对文学也是人学的一种理解。

每一本书都是一棵树!而一本书远不止是一本书!多年来,一些如倪老师一样的优秀教师看到了母语教学的不足——严重缺少整本书的教学,开始了诸多尝试。可以说,每一种尝试都是精彩的,其目的都是让学生走进一本本书中。但愿这类引领能够带来真正的母语学习变革——让每位学生终身与书为友。

(高子阳,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215300)

篇5:整本书阅读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孩子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可现在的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整本书的阅读,一般更倾向让孩子读读作文书,或者一些有趣的、有哲理的短故事,既节省时间又好把握,部分孩子则没有读书的时间,这对我们语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学期我们进行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本书的阅读,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趣味横生,而且还通过描写我们平常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说出了很多道理,比较适合三年级孩子阅读。一学期下来,我有些体会和反思:

一、不做深刻细致的指导

对整本书的阅读我尽量少指导,因为学生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书产生兴趣,他才能有效地吸收,许多名人成功的读书经历就是自己看,不停地看,也没有多少人指导。对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应该是粗线条的,关键在于引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书的吸收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细节,有的是语言,有的是思想„„

二、阅读情况要及时反馈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和孩子们一起读了起来,一边阅读,一边做批注,留下了自己阅读的痕迹、思考的记忆,也鼓励孩子们写下一些感受,利用自主一刻和阅读课的时间与孩子们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并一起评价看谁的思考最深入,评选班级的“读书之星”,让大家分享彼此的快乐,获得阅读新的体验。

这是我第一次指导孩子进行整本书阅读,坚持下来,我和孩子们的收获都很多,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不能做到有始有终。开始阅读的头一个月,我和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一有空就会交流阅读感受,还撰写了读后感,进行评奖。但渐渐地,这本书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觉得没什么意思了,每天看书也成了敷衍,这就使我们错失了很多有内涵有哲理的文章,也让孩子变得虎头蛇尾起来,这就警醒我要更加统筹安排,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保持孩子阅读的积极性,细细感受文字背后带来的快乐。

2、阅读不够充分。这本书中有很多较为独立的小故事,故事不长,但都充满童趣。其中的一个故事《一条香路》讲的是:一天,围裙妈妈胸前戴着的白兰花非常香,她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玩捉迷藏,大头儿子通过闻花的香味捉住了妈妈。几天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外出,看见许多盲童要拄着棍子或要靠大人搀扶走路,他们想到了靠闻花香辩方向的办法帮助盲童。他们去买了能四季开花、发出香味的树种在盲童的门前,还教会了盲童用鼻子闻香味的办法认路。盲童们

学会了这个认路的方法后,他们就可以自己高高兴兴地去学校。学生对于这一篇文章都很喜欢,有的学生还告诉我想亲自体验下用花香辨别方向,我只是一笑而过,之后想想对于这样的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读读,不仅感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他们的聪明才智,还可以体会他们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甚至可以拓展开来,让孩子们想你们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这样的话,我们就不是纯粹的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将读书化为兴趣,化为快乐,积极开动脑筋,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读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篇6:谈小学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叶圣陶;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

1941年,叶圣陶在其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

[1](204)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

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

下面结合叶圣陶的“读整本书”的阅读思想,就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1]205从叶老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具体而言,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叶老在他的著述中不厌其烦地谈到方法、能力、技能、习惯,因此,历来的研究者多据此把叶老归为彻底的工具论者。叶老在1922年1月20日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多次谈到关注学生心灵:“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语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3]12-13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呼吁还有很多,可见叶老对儿童心灵的关注程度。后来,叶老多呼吁习惯养成等,应该是语文教学没有实效的现状使然。没有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怎么能空谈发展心灵?叶老一直力图解决教学的现实问题。

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1.发展语言。

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作品。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遇到自己喜好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学生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意识的。

2.锻炼思维。

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等,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的“重整”,对作品进行“伸展”“评鉴”,最后实现“创意”阅读。学生能通过对比,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

3.丰富体验。

整本书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能够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二、整本书的选择

叶老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3]105整本书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这三个角度进行选择。

选择整本书应该本着东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原则。可以根据书评人的推荐,但是最主要的标准是孩子是否喜欢。所以,教师在选择整本书以前,一定要先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学生。

选择整本书,师生必然经历一个自我判断的过程。不同的出版社和书评人推荐的书目会有不同,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些书目中都出现的书,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书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关注变化。一般的选本,作者不同,形式有变化,适宜刚刚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学生。有的选本在节选时列出了选文出自哪些著作,所以,在读选本时就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如果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提高了,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教师取向、作品价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

选择整本书,还可以和教科书的内容结合起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的“课外书屋”栏目向学生推荐了与本单元有联系的整本书,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教师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阅读,如,学习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作家笔下的人”单元时,可以读《小兵张嘎》《红楼梦》《儒林外史》《百万英镑》等名著,这些是与课文内容联系的整本书,属于内容的延伸阅读。也可以选取《小王子》《毛毛》《爱德华奇妙之旅》《长袜子皮皮》《彼得·潘》中任何一本,看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这属于表达方式的延伸阅读。

究竟一个学期可以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呢?阅读数量不能强求统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给学生朗读,读书的数量反而会多一些,一学期阅读的图画书可能有十几本。

三、四年级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了教给方法,可能阅读的速度会慢一些,选的书也会少一些,一学期有两三本。

五、六年级经过了前几年 的培养,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速度快了,能够读得更多一些,范围也更广一些,选取的书能做到一个月一本,那一学期就可以读四、五本。当然这个数量是在师生“同读一本书”的范围内,不包括学生自己的自由阅读数量,有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学生读的数量会更多一些。

三、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略读教材若是整本的书,每一堂略读课内令学生报告并讨论阅读那本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

()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令作关于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3]257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在讨论交流的时候,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一)按照学生年龄特点指导

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于教师先读给他们听。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拼音阅读的时候,老师及时放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进行阅读了,能够有成就感,维持持久的阅读兴趣。阅读讨论的重点应该是情节、人物、阅读兴趣等。结合作品联系生活话题:“从书里找生活的影子”“从书里找自己或别人的喜好”“找出书中人物特别的地方”“聊一()聊送礼物的想法”[4]95;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话题:“把故事加长”“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

()字词”“找出书的特点”“好书介绍”[4]95等。

中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自己阅读了。老师应该设计读书报告单,帮助学生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读物中的细节,让学生能够关注到人物的心理变化等。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如,聊故事里好笑的情节,谈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4]95等。可以谈论语文学习,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本书,了解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困难,谈描写声音和色彩的语词和比喻,谈两种不同的拟人法,谈论描

()写老人或特别人的方法,讨论描写做事过程的写法,谈作者特别的语气[4]95等。让讨论变得角度多样,使阅读活动丰富多彩。

高年级的阅读,教师可以设计稍微复杂的读书报告单,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讨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比较自己童年和作者的童年,谈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的语词,谈老人与小孩的关系,探讨奇幻

()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4]95等。

(二)按照读物特点指导

小学阶段读物的主要体裁:图画书、童话、童谣、儿童诗、散文、小说、科技作品等。图画书、小说是整本书,童谣、儿童诗、散文、科技作品往往是以“集”的形式出现的。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能够把握体裁的特点进行指导。

图画书并非只有低年级学生才可以读,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甚至成人都可以从图画书中获得启发。图画书可以分为有字书和无字书。无字图画书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读懂故事,受到感染。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的有字图画书,如,《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教师可以边出示图,边讲故事,在故事的紧要处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和思考。像《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样情感性比较强的图画书,如果停下来就会破坏故事的氛围,教师可以从头至尾讲完,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讨论。

《安徒生童话》《下次开船港》等童话集编选了同一作者不同的童话。有些是选编不同作家作品的童话集。教师可以有重点地选取经典的部分,如,《丑小鸭》等进行讨论,也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进行讨论,其他的由学生自己阅读。童话的阅读,要引导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不把学生拉回现实的场景。设计讨论话题,也要让学生站在童话中人物的角度。讨论充分后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儿童诗以儿童的语气表现儿童的所思所想。看似简单的语句却能营造出一个个新奇的世界。儿童诗有不同的类型。知道诗的类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带来的快乐。儿童诗集,一般是选编经典的作品,如《橡树》。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下面的工作:读懂诗的意思;想象诗的画面;领悟诗的情趣;欣赏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儿童诗的情趣和儿童诗的语言,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童谣带有浓厚的儿童情趣,语言富有特点,学生往往读上几遍就可以背诵,老师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指导。

阅读《远方的小星星》等散文集。开始读的时候,学生只会看到一篇篇的文章。看完了,再引导学生看看这些文章放在什么主题下。把这些文章放在这样的主题下讨论,学生认识就会丰富而深刻,所感受和获得的比单篇文章深厚,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得多起来。每一篇散文都有它的特色,有的简练明白,以条目的形式出现,如《每个孩子都应该做的101件事》;有的寓意深刻,如《一片叶子落下来》;有的充满儿童情趣,像《幻想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特色。

小说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儿童小说可以分为成长小说、幽默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指导。成长小说关注“心灵”,幽默小说关注“语言”,动物小说关注“情节”和“形象”,科幻小说关注“想象”。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因此设计讨论话题比较容易,既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又可以讨论语言特色。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是交流的重点。

科技作品一般是说明文体裁,像《昆虫记》。教师指导时一是让学生读懂内容,再就是把握说明文本身的特点。一般有如下的重点:把握事物特征,领悟思想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掌握结构特色;研究说明方法,学习习作技巧;体会语言特点,增强表达能力。

(三)按照阅读本身的规律指导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理论认为,阅读能力包括六个能力元素: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复述、解释、重整是“客观性理解,对原有的篇章进行分析、概括等,紧扣原篇章,准确理解,还原作者的思想过程。”伸展、评鉴、创意是“主观性理解,通过推论、想象、推测、批判性思维、创意,有依据地引申、拓展篇章内容,以及评鉴篇章内容与表达,提出独到的见解,对篇章进一步加工。基于原篇章又超离原篇章。”[5]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层级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初读一本书后,可以让学生复述内容。教师出示一些句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和表面句意。针对理解全书或章节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提问。对包含不易理解的词汇、结构复杂的句子设计问题。这属于复述和解释的范畴。

重整可以通过读书报告单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内容关系,抽取重要信息,概括整本书的主要意义。从书的某处或多处摄取特定信息。如,概括整本书的内容,发现整本书的主要表达技巧。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个作者的其他书,或者和本书相同类型的书。比如,读完《长袜子皮皮》以后,推荐林格伦的另一本书《小飞人卡尔松》和詹姆斯·巴里的《彼德·潘》,让学生比较卡尔松、彼德·潘和皮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阅读以后,再进行讨论,打通各本书之间的阅读通道,让不同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联系。

伸展是在理解篇章表层意义的基础上,找出隐含信息,推断深层含义。如,在《草房子》阅读交流时,提出问题:除了《艾地》《药寮》两章外,其他各章的结尾为什么都用了省略号?用了句号的两章,一是“艾地”的主人公秦大奶奶过世了,一是“药寮”的主人公桑桑病好了。其余各章结尾用省略号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好像每一个主人公还有故事。

评鉴是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表达。如,在《长袜子皮皮》的读书交流中,对皮皮在学校的表现,教师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皮皮的老师,你会怎样对待皮皮?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问:如果你是皮皮,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老师?再让学生讨论。最后问:为什么你做老师和你希望的老师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能够对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创意是在理解意思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想法,提出文章的新写法,或运用所读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见解,为书选用新的题材,提出新的表达技巧、改写文句,灵活运用所读信息解决相关的问题等。

学生年龄特点、作品本身特点、阅读能力元素,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能人为地分开。好的阅读指导应该像优秀的作品一样,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隐藏在丰富的阅读活动背后。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社局优化法治环境下一篇:2010校本教研之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