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

2022-08-20

第一篇: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

对新课标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语文组 张斌

2010年高考福建卷十分值得注意,第七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对小说课外情节的掌握,涉及《红楼梦》《三国演义》《子夜》《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五部小说;第八题要求考生简述“高老太爷逼觉民娶冯乐山侄女的情节”和“桑丘总督狼狈去官的过程”(任选一个),涉及《家》《堂吉诃德》两部作品。此题的设置鲜明的体现了新课标对“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贯彻这一目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切实考虑的问题。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已经决定了这一点。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新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置疑。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对此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弃之不理,抑或放任自流,流于形式,与课标精神相悖。

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影响到一个人成熟乃至成功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本身具有的惰性,网络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中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都需要语文教师科学的引导,使阅读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汲取知识,怡情养性,进而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良好途径。

五册必修教材每册介绍了两部名著,中外各占一部,共计10部。它们分别是:第一册《论语》《大卫·科波菲尔》;第二册《家》《巴黎圣母院》;第三册《红楼梦》《堂·吉诃德》;第四册《谈美书简》莎士比亚戏剧;第五册《三国演义》《复活》。篇目的设置注重经典性,兼顾了课内外的衔接、互补以及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灵活的操作:

一、重视“导”。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导入”。我们可以由课文扩展自然导入。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的美妙世界;也可以借助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等辅助手段。百家讲坛、名著影视作品、网络中关于名著的热门话题等等,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如以作文写作进行引导,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创设激发写作欲望的名著情境,学生在泛读精读和讨论后,对作品,对社会人生会引发许多感想,进而产生写作激情和灵感,最终完成的作文必会独到、深刻。反过来也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2、“导读”。应有明确的阅读量,一般每学期1~2部作品为宜;应有明确的阅读方式,精读,以求透彻;泛读,以求广博。设置要合理;应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是了解内容把握主题还是分析写作特色,抑或审美体验都要作具体要求。

二、做好“监测”。要对名著阅读的进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控。

1、.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和阅读反馈表。内容要细化,每周读多少页,摘录多少,写下多少感受、体会等,计划是否完成或提前,原因是什么等都要明确记录。

2、.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交流总结。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开展读书辩论会、进行读书

笔记展览评比、戏剧表演、编读书手抄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监督。

3、教师精选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设计成具体问题,将其引入试卷,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检测。

随着河北省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诸多问题也出现在师生面前。“名著导读”与新教材其他部分的教学一样,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随着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我相信,“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外水如天”的一刻,很快就会到来的。

第二篇:《古诗词和名著导读复习课》教案

古诗词和名著导读复习课

教学目的:

1、掌握古诗词8首、杜甫诗三首,并能理解对应的问题。

2、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朝花夕拾》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2、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课外古诗词8首和杜甫诗三首原诗 1.对照课本背诵古诗 2.对照诗问题填答案 3.默写前10个问题

4.同桌相互检查默写情况,并订正

二、1——4单元成语的测验 1.3分自主学习

2.根据成语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三、《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复习

(一)鲁迅其人与时代背景

1.指名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视情况补充。

2.指名学生介绍《朝花夕拾》,教师视情况补充。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881——1936,先后在南京、日本、北京、厦门等地学习、教书;1927年10月到上海,直到逝世。肺病,55岁。几十万人自发为其送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一共10篇。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基本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在北京工作,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进步学生,发生三·一八惨案,鲁迅支持学生,受到通缉,四处躲藏,后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备受保守势力的排挤。苦闷,愤懑,正如《小引》中所说:“浪迹天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于是便想起了往事。)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 ①《小引》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 ③《狗·猫·鼠》§9(喜欢小动物)

④《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

①《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

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

②《藤野先生》 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从此走上文学道路,毕身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同反动落后作斗争。 4.怀念亲人师友

①喜欢的人(“无常”、长妈妈……) ②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寿镜吾) ③同情的人(范爱农)

5.作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过战斗。 ①《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讽刺; ②对中医的偏见:“绍兴几个名医,”借行医诈取病人钱财,痛恨迷信与落后; ③《琐记》衍太太:居心险恶的人; ④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还击、痛斥;

(三)《阿长与<山海经>》导读

听录音,思考并做圈点标注,思考长妈妈是一个什么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我”对长妈妈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四、巩固《朝花夕拾》问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_______,共_____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_______ 。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_______,让我感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_______玩耍。

6.《二十四孝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_______件重大的事。

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_______。

9.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_______。

10.“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_______篇。 11.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_______一词来讥讽_______。

12.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_______,表现出鲁迅_______的强烈欲望。

13.《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_______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1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_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5.《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______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6.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类。而“_______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_______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17.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_______中提及。

18.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______________。

19.在_______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_______的区别。

20.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_________”,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_______”之流。

21.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_______的照片

22、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_______。

23.《朝花夕拾》中,作者曾在_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中提到自己儿时保姆长妈妈“谋害”隐鼠一事,说明了_________。

24.这个人物生性狷介而总是落落寡合。恩师被杀,他却违逆众人,反对发电报。他与作者在回国后结成好朋友,由于苦闷困顿.最终悲惨地死去。这个人物出自散文集_______,他的名字是_______。

25.《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 26.《朝花夕拾》中引用《长恨歌》中的诗句是?答:_________________ 27.隐鼠的结局是怎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下课。

第三篇:《昆虫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昆虫记》名著导读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本篇名著导读重点介绍了《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的生平及其成就。被达尔文誉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的法布尔一生致力于昆虫研究,他的《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在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为一炉,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世界经典名著。所以本篇名著导读的重点难点定为引导学生去感知美、捕捉美和发现美,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双重限制,缺乏对审美的鉴赏能力,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缺少对审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力。所以通过阅读这篇名著导读,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与科学家,再结合后面的《昆虫记》选文,学生则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法布尔那细腻的笔触和无与伦比的观察力,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人和大自然的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在课堂上若能调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在与文本的沟通中生发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定能获得语言美及艺术美的双重享受。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反复品味名著导读的内容,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与语句,结合《昆虫记》选文,加深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延伸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人和大自然的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重点

理解法布尔作为一名文学家和科学家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

3、教学难点 体会到法布尔那细腻的笔触和无与伦比的观察力,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人和大自然的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4.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名著导读,主要是提升学生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能力,拟用一课时来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名著导读,结合原著的阅读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将问题汇总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冰心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昆虫的图片、视频。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涉及法布尔生平经历和创作过程,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昆虫记》。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直观地感受大自然中各种昆虫的生存状态,再探究名著导读的内容,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原著所包容的人文情怀。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阅读《昆虫记》节选文章加深对原著精神的理解,合作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关注生命的热情,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阅读,深入品味其语言的风格与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其次,设置一个典型环节——生发体验。在领略原著魅力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渗透出来的人文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去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利用多媒体视频导入新课,用最直观地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探求知识的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有效性、体现层次性,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感知作品语言美的基础上,生发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与文本形成沟通和对话,在情感的交流中完成自己对法布尔人文精神的体验和感悟。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发情感、交流感悟的平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现学生的情感触动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见下表)

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展示法布尔的图片及名字),大家根

自由发言,交流自己所搜集的相关资料,互相补充。

课前布置预习,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

据自己课前查阅资料的情况,说一说你对法布尔的了解。

2、同学们对法布尔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他写了著名的《昆虫记》,

能力。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推进新课,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走进文本。

阅读课文是理解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昆虫记》

名著导读,一起来了解一下法布尔和他的作品。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由阅读《昆虫记》名著导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并能够借助工具书扫清(1)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字词障碍,例如:穷做好标记。 乡僻壤、辍学、按部(2)边读边划出自己认为关键的语句。

2、思考:这篇名著导读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再次阅读课文,把握再读文本,圈划品读。 指名朗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法布尔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对他以后的成长有什么重要影

关键字词及语句,结合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

就班、细腻等。

二、

三、

文章的前提和基础。通过阅读,整体感悟文章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可以

2、初步了解《昆虫记》让学生比一比谁名著导读的内容并做概括:文章重点介绍了法布尔的生平和他的成就与影响。

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最完整的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通过研读课文与合作讨论,深入理解原著的内涵。

响?

2、法布尔是如何进行研究与写作的?有何特别之处?

四、

3、人们对法布尔的评价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

提示主旨,讨论探讨。 《昆虫记》的诞生离不开作者丰富的知识积累与认真研究,更重要的是法布尔的精神融入其中。说说法布尔精神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拓展阅读,提升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导读里《昆虫

认真研读文本,结合自己所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思考与讨论。法布尔精神可以包括: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探求真相,一丝不苟地观察研究,尊重并热爱自然与生命。

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从中能归纳分析出深层次的含义。教师要注意起引导作用,但不能包办,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分析出来。

学生在阅读完名著导读的介绍之后,非常有必要让

默读《蟋蟀的乐器》,学生亲身体验一

边读边划出富有文学下原文的魅力。这性的语句以及能体现法布尔精神的语句。例如:文中运用了大

一环节可以作为拓展部分,使学生加深对前言的理解,并通过阅读,进一步提升品味鉴赏的能力。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

按照要求,自主选择

的学习潜能。

五、

记》的节选——《蟋蟀的乐器》,量的修辞手法和生动加深对法布尔及其《昆虫记》的理解。

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篇选文是如何体现法布尔的精神以及

形象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真理的追求及对生命的挚爱。

《昆虫记》既是一部生物学著作,

又是一部文学著作的特点的?

六、

读后体会,升华情感。

1、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某种昆虫或者其他小动物,用文字细致地描绘出来。

2、阅读《昆虫记》原著或选本,并记录下读书笔记,想一想:除了能从《昆虫记》优美的笔触中了解到科学知识之外,你还能读出什么?能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你有什么启迪意义?

完成作业。

……

七、

教学反思

《昆虫记》名著导读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昆虫记》正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浸染、审美熏陶的好机会。因此,在《昆虫记》名著导读的教学中,我重视对文本的挖掘,在读中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思考、延伸,进而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从整堂课来看,学生参与的意识比较强,能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浸染,很多同学在参与中升华了自己的情感和体悟。

当然,教学总是留存着或多或少的遗憾,在总结了本课值得肯定的地方的同时,现将不足提炼如下 :

一、 由于时间的限制,加之课堂容量很大,有些教学环节未经深入

探究,就匆匆带过。像拓展延伸练笔写作部分,假如时间允许,可以选取学生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体悟能力欠缺,缺乏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很多同学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这一层面。因此,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然界

中的昆虫时,出现了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我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掌握不够准确,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得不够全面;在课堂上,我没有对这种突发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如果我适时转变教学方式,学生会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的感知;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词汇量匮乏,这也是学生言之无文的原因,这是我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实际表现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专业学习,应该将课备得更全面、更充分一些,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增强课堂的应变能力。

总之,要想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名著导读《夏洛的网》教学设计

灵宝市第三小学 马俊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夏洛的网》作品作者,了解书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概况。

2.通过聆听、观察和想象,感知角色,产生美好的情感,激发阅读的欲望。

3.感知读整本书的方法,学会读封面封底、扉页、目录等。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解读封面

师:同学们,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培根也曾这样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本能引发我们深思的,有关友谊、关爱、生命的名著——《夏洛的网》。

师:哪些同学已经读过这本书啦?请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来细细品味一番,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师:阅读一本书要从封面读起,书的封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在封面上发现很多信息。请仔细观察这本书的封面,你都发现了什么?

预设1.书名

师:请齐读一下书名,读后有什么疑问吗?学习贵在质疑, 因为我们好多重大的发现,都是从一个个的疑问开始的。如果我们的课外阅读都能向他一样带着疑问来读,一定非常有意思。

预设2.图画

师:你观察得真细致,你关注了画面,而且图文结合,有自己的想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预设3.作者、翻译

听了作者这个名字,想象一下作者能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么本人与你想象的一样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大声呼唤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E·B·怀特。

E·B·怀特的肖像、生平简介:(E·B·怀特(1899-1985),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以散文名世,“其文风冷峻清丽,辛辣幽默,自成一格。”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怀特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关爱,他的道德与他的文章一样山高水长。)

师:和你想象的一样吗?想象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无论想象是对还是错,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奇和欣喜。

翻译:任溶溶(任溶溶译什么意思?)

任溶溶简介:照片,任溶溶,原名任以奇,1923年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没头脑和不高兴》、《土土的故事》、《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等。主要翻译了《夏洛的网》、《安徒生童话全集》、《长袜子皮皮》、《木偶奇遇记》等作品。)

预设4.作品类别(译文经典)

师:很多书上都有这样的字,别小看了这些字,从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信息,译文,说明作品是外国作品,是经过翻译过来的,经典,告诉我们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童话,说明这本书很有影响力,很多人喜欢看。

预设5.右侧的一句话

师:你可真仔细,连右侧的这一句话都注意到了,你读出了什么信息呢?

预设6: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师:哦,你注意到了出版社,真细心)

相机猜测:这么一本老少皆宜的译文经典,会有哪些人物呢?谁又会成为它的主角呢?

二、关注人物,猜想关系

(课件出示人“物”表,请读一读。)

先猜猜哪几个是封面里的人物?

师:你知道这些人物的关系吗?猜猜看!

师:看了人物表,我们发现有三个人的名字加粗了,说明?

师:弗恩、威尔伯、夏洛,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书名为什么叫《夏洛的网》?我们往下看。

三、聆听故事,享受读书;走进角色,碰撞情感

听老师讲故事

课件出示:1.弗恩力救威尔伯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出示第三页插图——父亲要去宰杀威尔伯,弗恩阻止)你看到了什么?“图中的小女孩是男人的女儿,叫弗恩,女儿为什么要拼命抢夺爸爸手中的斧头呢?同学们,请你猜一猜?”(生看图想象猜测)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师讲故事:(课件出示相关故事情节,师配乐朗读)

妈妈说:“有一只小猪是落脚猪。它太小太弱,不会有出息。因此你爸爸拿定主意不要它。”

“不要它?”弗恩一声尖叫,“你是说要杀掉它?只为了它比别的猪小?”

“请不要杀它!”弗恩眼泪汪汪地说,“这不公平。”

“弗恩,” 爸爸说,“养小猪的事我比你懂。落脚猪麻烦大着呢。现在让开吧!”

“可是这不公平,”弗恩叫道,“小猪生下来小,它自己也没办法,对不对?要是我生下来的时候很小很小,你也把我给杀了吗?”

师:现在,谁再来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随机解释“落脚猪”)

师:从刚才这段文字里,你觉得弗恩是个怎么样的女孩儿?

师:是的,因为善良女孩弗恩的坚持,小猪得救了。

(出示插图(第7页图片多幅,师配乐朗诵),继续讲述: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弗恩爱威尔伯胜过一切。她拿着奶瓶喂它,拥抱着它,爱抚着它,把它放在摇篮里,推着它去散步,还帮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威尔伯。(边讲述边出示几幅图片)威尔伯就像是弗恩的一个小宝宝。让我们和弗恩一样,真切地呼唤小猪的名字----威尔伯。(课件出示:小猪威尔伯的图片)

师:孩子们,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问,你觉得小猪威尔伯生活得怎样?(幸福,快乐,无忧无虑……)

取这个片段让学生知道弗恩是威尔伯的救命恩人,是她从爸爸的利斧下救了这头小猪,并悉心照顾它、抚养它。感悟弗恩的爱心与善良。

2.夏洛再救威尔伯

过渡:现在你知道弗恩与威尔伯是什么关系了吗?生谈一谈(弗恩是威尔伯的救命恩人)。

师相机述说:是啊,威尔伯真是幸运啊,要不是弗恩,它早就没命了。但是好日子没过几天,灾难又降临了,那他到底遇到了什么灭顶之灾呢?请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老师保密,不告诉你们,自己去看书!

师:那么不幸的威尔伯,这一次它还能死里逃生吗?

师:老师很确定地告诉大家,它没死。

师:既然他没有死,那这次又是谁救了他呢?请没看过的学生猜想。师继续讲故事:就在灾难即将降临到威尔伯头上时,他的朋友夏洛安慰并答应救他。(课件出示:朋友的名字师夏洛)如果你是夏洛你会用什么方法挽救威尔伯?

我们来看看夏洛是用什么方法来救威尔伯的?

朗诵故事(课件出示相关故事情节):“在雾天的早晨,夏洛的网真是一件美丽的东西。这天早晨,每一根细丝点缀着几十颗小水珠。网在阳光中闪闪烁烁,组成一个神秘可爱的图案,像一块纤细的面纱。连对美不太感兴趣的勒维来给小猪送早饭时,也不由得注意到这张网。他注意到它有多么显眼,他注意到它有多么大,织得有多么精细。他再看一眼时,看到了一样东西让他不觉放下桶子。瞧,在网中央,整整齐齐地织着几个大字,这是一句话。它写的是:王牌猪”。

师:蜘蛛夏洛在网上织“王牌猪”三个字用意何在?在网上织王牌猪怎么就能救小猪了呢?设想一下,当人们看见“王牌猪”这三个字时,会有什么反应呢?(出示王牌猪图片)

教师留疑:看看你猜对了没有?老师保密!自己到书中去找找吧。

师:为了救威尔伯的命,夏洛在自己的网上不停地变着花样,创造出很多很多的奇迹。那么夏洛还为威尔伯做了什么呢?最终威尔伯和夏洛的命运又会怎样呢?去读书吧,书中自有你想知道的答案。我可不想剧透太多哦!

3.夏洛的网

师继续讲故事:说了这么多,你有没有这样一个问题:蜘蛛夏洛为什么要救小猪呢?其实小猪也想知道。在这本书的最后,威尔伯就问夏洛:你为什么帮助我?夏洛是这样回答的,让咱们再来听听夏洛的声音。请齐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 “你一直是我的朋友,”夏洛说,“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师:听了夏洛的这段话话,你有什么感受吗?

师激情叙述:是的,人的一生中,多给予他人一些关怀,一些帮助,一些鼓励,这些都是有意义的事情,这就好像在编织一张网,一张张爱的网,一张张温情的网,然后撒向世间,把生命保护,把友情传递,把爱播撒。这就是夏洛的网!(板书:爱)

四、整体感知,激发欲望

1.其实读一本书,我们还可以看封底,就拿这本书来说,封底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了。

2.请再读人“物”表和目录,质疑: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师:大家有这么多的疑问,赶紧去读书吧,看完之后我们再来交流,开一次《夏洛的网》读书交流会。(板书:读)

师:老师已经读过了这本书,反反复复读了三遍,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感受。我也希望大家养成这样的习惯:读完一本书之后,写写感想,启迪……这也正是我推荐大家阅读的理由。

(大屏幕出示自己的《〈夏洛的网〉读后感》),诵读其中一段:

小结语:

孩子们,去读书吧,带着热情和真诚去读,你会在书中结识善良的女孩弗恩,智慧守信的蜘蛛夏洛,你会发现,总有一种感动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我相信,除了故事本身,你将收获更多!

第五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一、学习导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1)、《朝花夕拾》全书

篇文章,外加一篇《

》,一篇《

》,是鲁迅惟一一本

集;是鲁迅回忆

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

,是回忆性

(2)、我们已学过该集中的文章有《

》 、《

》等;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将学到《藤野先生》一文。

(

1、十;小引;后记;散文;童年 少年 青年;记叙文;散文。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二、课文重温

(3)、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阿长与〈山海经〉 》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

3、③;

4、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形的睡相,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等;

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

三、发人深思

有一句校园民谣: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意思是说,学生平时学习语文,对鲁迅的作品的阅读理解,感到困难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1、专家说

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那他难懂在什么地方?通常的说法是认为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比较复杂,我们不太了解,这样就很难进入鲁迅作品。其实我觉得这不是阅读鲁迅作品的障碍。鲁迅作品之所以难懂,难懂在你很难知道他真正在想什么,真正想说什么,这一点非常难把握。鲁迅先生关于他的作品,说过两句话: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是不一样的,我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鲁迅作品的真意,是很困难的。

—— 北京大学教授、鲁迅研究专家

钱理群

“阅读鲁迅的杂文,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他讲述的人物和事情如果不是专门了解过,单从鲁迅杂文中找答案,的确不甚了了,即使对事件的背景和线索有一定了解,但对鲁迅信手拈来式的讽刺文字,或引文或议事的片言只语式的论战方法,也非得有相应的注解才能明了。”

—— 阎昌明《鲁迅与陈西滢》

2、鲁迅说

鲁迅说自己作文是“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两地书 》一二)

“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实在可气之至! ”

《两地书》二十四 )

以上观点,也许并不是针对《朝花夕拾》这一散文集而言,但如果我们稍作探究,就不难发现,无论是整体的创作风格,还是具体的作品内容,其实如出一辙。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朝花夕拾》回忆的是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壮年时期的生活,大多与故乡的人和事有关联。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关于鲁迅的专题片,其中开篇就说:对于故乡绍兴,鲁迅一直怀有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鲁迅对故乡表现出热爱、崇敬,甚至终生的眷恋,而另一面则又充满了憎恶、决绝,甚至诅咒。这和他最初感受的凄风苦雨和人情冷暖,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我们在“小引”中,也可以看到。而这种复杂矛盾的感情,势必倾注在他的作品里,或隐或现。

四、事件链接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的阅读障碍,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比较明显的,一是创作背景,二是生活经历(其实也是创作背景的一部分),三是创作视角,四是目的方法。对此,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下大致梳理:

1、创作时间 1926年。具体说,从1926年2月起,至11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

2、经历事件 主要有①女师大事件;②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③“三一八”惨案;④赴厦大任教;

3、创作视角

在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46岁了。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这样,就自然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提哪些旧事”,“提它作什么”的问题,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立场来回忆旧事的问题。作者曾说:“带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旧事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

4、文体特点 杂感 小结:“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

(钱理群)

五、选文例析

阅读导读选文《五猖会》,讨论: (5)、《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6)、《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

( 文章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记述了两件事,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 二是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 (7)、《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我”对“五猖会”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六、探究思考

(8)、《五猖会》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是梅姑庙,二是五猖庙;殊与“礼教”有妨。) (9)、文末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 (“我”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还不如说是对五猖、梅姑的反感。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记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这一点,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等内容,也是一致的。) (10)、点评中说:“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指什么?

(应该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作者在《小引》中写道:“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当时,“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从1926年3月底到5月初,鲁迅住在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地方。期间先后写成的《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文章,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只是前一篇直白,后一篇相对含蓄一点而已。)

结束语:《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名著导读

王得后

上一篇:煤质化验室管理制度下一篇:某小学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