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基本知识

2024-05-10

孤独症的基本知识(通用8篇)

篇1:孤独症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它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三岁前发病。

孤独症的患病率,一般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1~4:1,女孩症状一般较男孩严重。

二、孤独症儿童三岁前的异常表现: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7、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8、与人言语沟通不能顺利进行。

9、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二、相关表现特征:

(一)、社交发展方面:

1、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2、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

3、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4、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

(二)、沟通方面:

1、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

2、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3、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三)、行为方面:

1、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

2、兴趣狭窄,会极度专注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 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

(四)、感知:

1、对某些声音,颜色,食物或光线会产生焦躁不安或强烈的反应;

2、对冷,热,痛楚的反应很弱,所以对危险行为缺乏警觉及适当的反应;

3、会不断转动身体或用异常的方法探索物件,把自己沉迷在某种感官刺激中。

(五)、发展:

1、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智力发展正常,百分之七十智能发展迟缓或者智商会在七十或以下;

2、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平均,而且发展过程和一般儿童有差别。

(六)、情绪及行为:

由于沟通上有困难,加上未能适应转变,所以比较容易受情绪或环境因素刺激,表现冲动或有伤害性的行为。

(七)、生活:

1、会抗拒某种味道,颜色或未曾吃过的食物,因而形成严重的偏食行为;

2、会有难以入睡的情况。

(八)、兴趣偏好:

1、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异常的记忆力;

2、在个人兴趣和技能方面可能有特别超卓的表现。

(九)、人际交往:

甚少与别人有目光接触,也不会注意别人的表情和情绪变化,更难从别人的言语,行为推断别人的想法,意愿和意图或理解别人的感受。

有时候会有不恰当的情感表现和社交行为,例如在别人不开心时大笑,在某些场合说些不恰当的话,或未能与人分享快乐。

三、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方法:

1、现代ABA(应用行为分析法或行为改变技术):一种以分解目标、强化和辅助为原则,以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作为具体操作法,以教师或儿童家长所组成的干预小组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训练的形式。强调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反复练习,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并给与适当及时的奖励与惩罚。

2、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 RDI依据一般儿童习得建立情感关系能力的方式,运用详细的人际发展评估方式,以游戏为主导,采用指导师和家长引导式参与游戏的方式,训练孤独症儿童进行“经验分享”这种重要的社会互动行为,对培养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协调机制具有较好的效果,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结构化教学: 结构化教学是指导者安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环境,并尽量利用视觉提示,透过个别化学习计划,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个人工作系统和习惯,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以便融入集体和社会。

四、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中心孤独症科室为入训的孩子提供14门训练课程,分别以集体课、个别化训练以及感统训练三中训练模式,其中提高患儿语言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主要课程有:语言课、数学课、认知课、语文课;提高患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主要课程有:创意思维课、美术课;提高患儿感知觉统合能力的课程有:多感官训练课、运动课、淘气堡课、律动课、感统课;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课程有:个训课、情景表演课以及游戏课。中心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最佳的训练效果,从而达到使他们重返社会的训练目标。

世界目前没有发现导致孤独症的病因,只存在这么三种猜想:1遗传因素2高龄产妇3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强烈的刺激过度悲伤,如至亲至爱的人突然离世。但这些都只是猜测,由于找不到孤独症儿童发病的直接原因,所以孤独症无法通过药物治疗,只能依靠教育康复 孤独症目前无法通过药物治疗

篇2:孤独症的基本知识

病因

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

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2.围生期因素

围生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

3.免疫系统异常

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

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

与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单胺系统,如5-羟色胺(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导致5-HT、内啡肽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

临床表现

1.语言障碍

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语言与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

2.社会交往障碍

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分不清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对待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患者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例如,在幼儿园多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看见一些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去观看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

3.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非主要特征:患者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上床睡觉的时间、所盖的被子都要保持不变,外出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患者可有重复刻板动作,如反复拍手、转圈、用舌舔墙壁、跺脚等。

4.智能障碍

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检查

1.脑电图

常有脑电图异常,多表现为基本节律慢于正常同龄儿童,多呈慢波发放,典型痫样放电少见,脑电异常区与孤独症大脑功能异常区定位相一致,提示患儿可能存在脑部结构或功能异常,但缺乏特异性。

2.结构磁共振成像(sMRI)

存在脑部结构异常,包括全脑体积增大,颖叶内侧(杏仁核和海马)、基底节、丘脑、脐服体、扣带回、小脑体积的变化,脑皮质厚度及表面积改变。

3.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因其具有较高时间与空间分辨力,能快速显示脑功能变化过程,为深入了解孤独症病因提供了重要线索。

4.扩散张量成像(DTI)

患儿脐服体和左侧扣带回FA值增加,认为脑白质完整性的破坏可能严重影响大脑不同区域的连接,是孤独症异常认知的神经基础。

5.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枕叶、杏仁核海马区及小脑-乙酞天门冬氨酸(NAA)代谢水平下降,NAA是神经元数量和活性的标志,其水平下降提示神经元丧失或死亡以及代谢率下降。

6.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SPECT)

示孤独症患儿左侧半球局部脑灌注较右侧明显减少,以左侧(或双侧)额叶前部、左侧Broca区和左侧Wernicke区较为常见。Broca区位于额卜回后部,其功能异常是患儿语言障碍的基础。

诊断

通过采集全面详细的生长发育史、病史和精神检查,若发现患者在3岁以前逐渐出现言语发育与社会交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等典型临床表现,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Asperger综合征、Heller综合征和Rett综合征等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可做出儿童孤独症的诊断。

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只能部分满足孤独症症状标准,或发病年龄不典型,例如在3岁后才出现症状。可将这些患者诊断为非典型孤独症。应当对这类患者继续观察随访,最终做出正确诊断。

治疗

1.训练干预方法

虽然目前孤独症的干预方法很多,但是大多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尚无最优治疗方案,最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个体化的治疗。其中,教育和训练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一般因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留在特殊教育学校。

目前国际上受主流医学推荐和使用的训练干预方法,为孤独症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方向,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1)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 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

(2)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EACCH)训练 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对患儿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3)人际关系训练法 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疗法和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疗法。

上述治疗方法在国内一些孤独症康复机构已开展,获取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如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和强迫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有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常用药物如下:

(1)中枢兴奋药物 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者。常用药物是哌醋甲酯。

(2)抗精神病药物 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副作用,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

①利培酮 对孤独症伴发的冲动、攻击、激越、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②氟哌啶醇 对冲动、多动、刻板等行为症状和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据报道还可改善社会交往和语言发育障碍。③阿立哌唑、奎硫平、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在控制患者的冲动、攻击和精神病性症状也有效。

(3)抗抑郁药物 能减轻重复刻板行为、强迫症状,改善情绪问题,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对于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后出现的运动障碍如退缩、迟发性运动障碍、抽动等也有一定效果。

篇3:孤独症的治疗对策

关键词:孤独症,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行为

近年来, 我国孤独症患者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 儿童孤独症 (childhood autism) 又称儿童自闭症, 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 被称为“精神上的癌症”。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1) 社会交往障碍。患儿不会与他人沟通, 没有目光对视, 不知道如何表达要求, 更不知道如何遵从他人的指令, 孤独症儿童一般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经常独自一人转圈或是做其他刻板动作。在婴儿时期, 孤独症患儿回避与人的目光接触, 对声音缺乏应有的反应, 不会期待被抱起, 被抱起后身体僵硬, 不愿意与亲人亲近, 无法形成亲子依恋。在幼儿期, 表现为对其他人不感兴趣, 无法与同龄儿童互相玩耍, 更不会与其他小朋友交往。 (2) 刻板的行为。孤独症儿童不喜欢环境被改变, 有的孩子会经常自言自语。孤独症患儿缺乏一般儿童所有的对玩具的兴趣, 大多数患儿对圆形的东西或是能转动的东西感兴趣, 对这些物品的注意力相当集中, 比如有的患儿喜欢转动的轮胎、风车等, 有的患儿喜欢玩自己的手[2]。 (3) 交流障碍。孤独症患儿存在明显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 不会用非言语信息表达需求, 有的只能用尖叫来表示身体的不适, 有语言的患儿主动语言也很少, 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 不会主动运用。

1 关于孤独症的病因

1.1 遗传:

1977年Susan Folstein和Michael Rutter做的双生子实验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中, 如果一个孩子患孤独症, 那么另一个孩子患孤独症的概率是90%。2007年科学家研究发现, 人类DNA片段上基因拷贝数量的变异, 简称CNV才是导致孤独症的原因。

2002年多个国家的孤独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他们发现, 在人类全基因组水平上跟孤独症有关的基因有300多个, 人类2号染色体上的neurexin 1基因、1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孤独症有关, 这些基因被认为是孤独症的致病基因, 这项研究有利于临床医师在儿童未出生之前就诊断孤独症, 也有研究者指出, CNTNAP2等基因也是导致孤独症的原因。总之, 究竟何种基因及这些基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了孤独症的研究还在进展之中, 致病原因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家有针对性的对孤独症患者进行治疗。

1.2 环境因素:

同卵双生子的实验表明, 某些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孤独症的原因, 因为一个孩子患孤独症, 另一个与这个孩子有完全相同基因的孩子患孤独症的概率是90%, 而不是100%。在门诊患者中也有些患者, 由于小家庭的原因, 在孩子语言发育关键期没有开发出语言, 而使孩子具有孤独症的一些典型特点。

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 一种叫做聚氯联二苯 (PCBS) 的化学物质可以造成新生动物的脑听觉皮层受损, PCBS被用作电器中的绝缘液体, 应用广泛, 如果孕妇接触过多的PCBS, 那么婴儿患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大[3,4,5]。

1.3 其他因素:

除此之外, 有研究者指出, 父母的年龄因素, 母亲怀孕时期的情绪因素, 儿童免疫系统的异常, 都会增加胎儿患孤独症的可能性。母亲怀孕时的年龄越大, 生出的孩子患孤独症的可能性越大, 母亲怀孕时期过度的压力, 惊恐, 愤怒能不良情绪也会导致胎儿脑神经功能发育受损, 从而使胎儿换上孤独症[6,7,8,9]。孤独症患儿体内具有叫做髓磷酯碱性蛋白抗体的一种抗体, 这种蛋白在脑神经元和神经细胞周围形成保护性髓鞘, 这种自身免疫系统激活能够导致神经元效率下降, 美国儿童神经病学家Andrew Zimmerman博士以及他的同仁在研究中发现, 一些孤独症儿童在发热后症状有所减轻, 原因是人体在发热时, 会产生一种叫做细胞因子的蛋白质, 这种蛋白质有利于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联系, 在临床患者中, 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在没有语言的孤独症患儿发热后会出现少量语言, 而能发出简单单字的患儿在发热后能说出更多的词组。

目前, 孤独症的治疗已成为许多家长及专家学者越发关心的话题, 很多家长用自己的方法训练患孤独症的孩子, 由于没有合适的方法, 往往事倍功半, 以下介绍的几种方法, 是治疗孤独症的有效方法。

2 孤独症的治疗

2.1 个别化训练:

个别化训练就是医师和患者一对一进行治疗, 一般都是在治疗室中完成的, 治疗室内摆放一张桌子, 两把儿童用的椅子, 治疗师和儿童面对面坐着, 一般要求治疗室内不放其他任何能引起儿童注意的物品。国内大多数治疗机构选择用应用行为分析法[6]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 , 进行治疗。这种方法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Ivar Lovaas博士创立, 行为分析理论认为, 自闭症是一种行为失调或者说是一种行为缺陷, 但这种行为失调和缺陷是有他的生物学原因的,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行为产生的原因来改变这些失调行为。

2.2 感觉统合训练:

篇4:孤独症的基本知识

【实践者及其理想尝试】

这一代“新知识青年”集中于85后这个年龄段,也有不少90后。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恰逢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期,而当互联网进入快速转型阶段,这一群体开始在社会上崭露头角。比前辈更幸运的是,他们是伴随着信息的大规模民主化而长大成人的,互联网提供了海量信息的入口:一方面,它打破时空限制,开拓了获取更多元信息的渠道;另一方面,它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信息发布的主要平台。新知识青年们善用新的信息平台,从社会化问答性质的“知乎”、广场式的“微博”及更小范围的熟人社群“微信”等以文字为主的空间,到喜马拉雅、荔枝FM、优酷等自媒体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展出多元的公共空间。

除了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外,更为重要的是“新知识青年”已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表达意愿。他们多为高校在读生或毕业生,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独立思考能力,喜欢质疑传统的一言堂式发言,倾向于多元对话;在人人关心自我的消费年代,仍保持对社会的殷殷关怀;在浮躁的时代氛围中,仍愿意静下心来诚恳地做好一件事。在齐格蒙特·鲍曼看来,知识分子是有监督和审查公共事务的责任意识、并自觉承担特殊社会使命的群体。而这一代“新知识分子”有觉醒的公民意识和自由表达的强烈愿望,在专业背景和开阔视野的支持下,他们积极卷入社会进程中的重大议题,并对现状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解读。

随着社交网络的演进,分散各处的“新知识青年”在公开的网络场合,逐渐结成不同的群体。就目前他们的网络运作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原创内容为主,另一类以海外翻译引进的内容为主。

原创类型占较大的比重。于2011年11月正式上线的“政见”就是其中之一,该团队由海内外政治学研究者和国内一线时政记者志愿组成。与大众传媒提供的快餐式信息相比,“政见”反其道而行之,致力于从学界的研究中挖掘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在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的基础上,用专业、通俗的方式,提供给大众更接近真相和更具解释力的观点。

比政见团队更早的是“我在中国”团队。其运作的内容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上对抗碎片化阅读,通过电子周刊《Co-China周刊》坚持内容的深度整合,希望重新发掘一些被埋没的话题,而“被热炒的话题”则能得到“冷静分析”;举办夏令营和线下论坛则是透过公共讨论直接介入现实生活的尝试。但因为种种外在因素,Co-China团队在2015年春节前正式宣布告别读者。

和Co-China的線下论坛有一定相似之处的是“纽约文化沙龙”,于2013年7月起每周六举办一次,根植于纽约的土壤,请专业人士介绍讲谈,并与参与者就某一话题进行探讨。每次活动的讲义和现场录音都会上传至播客平台,打破时间及场域限制,让大众可以随时上网站寻找感兴趣的专题收听。创办者称,沙龙致力于“吸引来自不同背景的朋友聚在一起,用各自的视角解读世界,以对整个世界的好奇激发讨论与思维的碰撞”,最终达到对世界的一种更立体和全面的认识和感悟。

相对于政见团队、Co-China和纽约文化沙龙的议题广泛性,“破土网”则有非常明显的话题指向——以底层视角关注弱势群体,批判新自由主义。一如“破土”这个名字所示,“破土网”希望自己有关怀底层的切实诚意和破土而出的力量,关注社会遭遇的不公与悲苦以冀展现民众的声音与力量。

除了原创内容的生产外,另外有一些新知识青年也做起了前沿信息的传递和翻译工作。他们依靠信息资源和语言优势,为国内用户提供域外视野,有助于弥合不同知识阶层的信息沟壑。比如“参差计划”团队,以“消除新闻阅读中的语言障碍,为读者提供立体化新闻阅读的视角和比较新闻的材料,以使认识更接近真实”为宗旨。从第一批仅十几名的北外语言专业学生,到更多具备翻译能力、拥有海外背景或记者工作经验的志愿者加入。到2014年3月,“参差”提供的免费新闻内容吸引了约400位志愿翻译者,约14万个订户,影响人群覆盖面甚广。

在这一代“新知识青年”的“理想实验田”中,以上所列只是他们收获成果中很小一部分。

【多元组成及群体差异】

“新知识青年”是一个多元的群体,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拥有海外背景的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力军,而只受过本土教育的知识青年,在群体中则相对占较小的比重。

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正是这一代新知识青年成长的年代,在物质生活改善和全球交往密切等大背景下,能看到这一代新知识青年的涌现,几乎同步于海外中国留学生数量的暴涨趋势。2015年10月21日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351.84万人次。从2000年到2014年,这15年间中国留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接近22%。

但即便如此,在同龄人中能出国留学的仅是一小部分。为何这一小部分却在新知识青年中占据如此大的比重?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海外经历能让留学生近距离感受到最直接的文化冲击,接触更多元的文化。留学生身在海外,发现先前认为“正确”“合理”的观念不再那么天经地义,由此产生对以往认知的l不疑。其次,在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新知识青年中,受过系统的国外社会科学训练的人数可观,他们在看待中国问题时,擅长于将国外理论应用于国内的环境。最后,他们拥有更多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出于对社会问题的关怀,他们借由网络充当着某种“信息桥梁”的角色。

相较之下,国内高校学生在信息获得的时效性上,与海外的“新知识青年”存在落差。对外文信息的解读能力也参差不齐——语言能力的高下和是否能较大程度转换思维方式,影响着对信息的理解。另外,国内青年所利用的信息发布平台也多囿于国内的社交网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视野。

除此之外,就数量更庞大的国内同龄人而言,为什么选择参与公共事务的青年占比如此之低?一方面这和国内的教育体制有关。长年循规蹈矩带来的惯性就是:缄默是一种趋于安全考量的选择,即使内心不认同,但表面上不反抗;而那些顺流的选择,则出于功利性考量,未必伴随有内心真诚的信仰,而只是希望博得事业方面的筹码。

另一方面,在现实竞争的压力下,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很多人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目光只局限于一己之私,而忽略了四周和他人,努力学习各种明暗规则下的生存技巧,却不去拷问其是否合理正当,似乎全然遗忘了每个人都是这个急剧变革时代的参与者与塑造者,更无须提本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自觉。在一篇题为《理想主义实验田》的采访报道中,“破土网”的创始人之一,北大的社会学系毕业生左楠提到:“我的学校是精英学校,所有学生受的都是精英教育。他们和底层不一样,都想往上爬,人生目标是有车有房,甚至还有带领企业的野心,很少有人愿意放下身段为底层做点什么。”如果有一些和底层的接触,也是为了获取日后高升的跳板,一些人“当村官和选调生是为了几年后更好地往上爬,但底层需要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关怀他们”。

【内外皆忧的困局】

与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一样,“新知识青年”也有其面临的困境,这种困境既来自内部也来自外部。

自身矛盾的所在之一,就是难逃精英框架。网络技术带来了扁平化的趋势,但仍无法避免“知识沟”(美国学者蒂奇纳等在1970年提出了“知识沟”假设: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编者注)。新一代知识分子,由于其教育背景、社会资本等多方面因素,令他们更容易占有渠道,获取更多信息资源,也能轻松逾越语言障碍,接纳意识形态的多元,由此开阔眼界,脱颖而出。然而信息的急速更迭,也更加使人難以获知一切,在这样的条件下,“知识沟”在网络社会中必然存在并具有扩大趋势,最终导致话语权的落差。

与此同时,“知识沟”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也催生着精英主义。新一代的知识分子难逃精英阶层的体系,他们抱有科普之心去促成民众意识的觉醒,然而也正基于这群“沉默的大多数”,让他们找到了某种掌握话语权的优越感。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广泛的关注度,甚至被标榜某种身份标签。方可成作为“政见”团队的发起人,在知乎网上回答“‘政见’是个怎样的团队?是如何运作的?”这一问题时,对于团队成员有以下的描述:“‘政见’是一个独立网站,向你介绍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是怎样分析中国的……我曾戏称‘政见’团队可能是全世界名校校友密度最高的团队,我们的成员大多是在国内外一流大学读政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其中又以研究生居多),大家来自牛津、剑桥、哥大、宾大、杜克、伯克利、康奈尔、密歇根等等,当然还有华人世界的台大、港中文、北大、人大等。”即便是戏称,他们亦可能有意无意构建着群体壁垒,主办的沙龙局限于一些学术圈子或留学生圈子。在这里,专业化成为公共讨论的硬l生指标。如此,持有专业知识的青年,与更多没有接受精英教育的大众形成了更大的分化。这种精英式的“新知识青年”与大众,尤其是普通青年的距离又该如何消解?这可能是他们在日后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是参与的可持续性不高。“新知识青年”的社群活动,很多时候可持续性是关键。社群成员的“社会化”和持有的热情往往背道而驰。随着成员个人生活轨迹的变化,例如毕业、结婚等,会出现投身公共事务的热情不再,行为也趋于保守,仿佛过往的公共参与只是人生一个阶段的过程而已。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年轻时候直接表达不满只是某种幼稚的行为,当一个人开始“社会化”,学会了老道、狡猾、圆融,他就成熟了。《吾国与吾民》中对中国青年的概括,在多年之后放到当下却似乎仍然适用,不禁令人思考“新知识青年”之路究竟能走多远。

外部困境也分为好几个层面。首先是如“扶不起的阿斗”般涣散的网民。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提到:享乐使人民失去自由。在泛娱乐化的年代,大众的注意力被转移,在“趋利避害”的本能指导下,惯性选择消费简单有趣的内容,在享乐中退化而不自知。社会总体上呈现“娱乐至死”的状态,把公共事务视为应该远离的所在,越来越多的人只专注于“自我”的“小天地”。

此外,即便有对严肃事件的一些兴致,网民在信息更迭中也难以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互联网在培养了人们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即逝公众”。对待严肃话题的讨论,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关心和耐心,即使参与探讨,能够理性表达的程度亦有限。“新知识青年”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就某些公共事件引导话题性的讨论时,网络话语中非理性的部分常常使得理性声音迅速被淹没。民众对公共事务的探讨往往陷入二元对立,立场先于事实,罕有批判性思维。在面对某些国际问题时,尤其易形成民粹情绪,又因为“面子”等民族自尊,纵使知道自己站不住脚,也要诡辩式地护卫自己。

面对涣散的网民,作为意见领袖的“新知识青年”,在介入网络夺取话语权和获取注意力的时候,若被迫放下身段应和民意,其独立性难以保证;而若依然故我,则在铺天盖地的舆论浪潮中更加无力,只能选择在小圈子内部交谈。这在一定程度上再次拉大了“新知识青年”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一而无法依托于民众,他们所表达的话语又具备多大强度的力量?

“新知识青年”群体在内外困境交织的情状之中,或许弥漫着某种失落感,然而以上针对其负面的探讨,正是出于对这个群体更大的希冀。毕竟,正是这其中还在坚持的那些如同孤岛般的“新知识青年”们,在用微弱然而有力的话语和行动,以各自致力的方式汇成共同努力,推动着社会的缓慢前行。

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自我的世界,去体会时代跳动的每一次脉搏;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幻觉中醒来,敢于去触碰现实中的创伤;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汲汲于私利,不再因无知而放任并助长那些“被合理化”的规则,而坚持在各个层面寻求突破和改变。希望“新知识青年”群体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注入,并且发展和壮大,带动更大批理性且具批判思维的公民,消解话语权力的距离;希望在面对外部困境时,仍要保有韧劲,这种韧劲是某种在制度和自由间博弈的生存技能;希望那些独立团队能如雨后春笋般繁盛。这样,“新知识青年”就不再是在大浪潮中独守阵地的摇摇欲坠的孤岛。

篇5:孤独症的基本知识

2014陕西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尔克斯和《百年

孤独》

一、马尔克斯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1999年马尔克斯罹患淋巴癌,2012年患老年痴呆症。2014年4月17日,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二、《百年孤独》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力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篇6:城市孩子的孤独症

“新鲜事、新变化、新发现”                 ——城市孩子的孤独症 这就是发生在今天下午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件事,她的话语,至今一遍又一遍地回荡在我的脑海里。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像一只孤独的鸟,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而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这只鸟在空阔的天空下飞翔着,只听见翅膀划过气流时发出的寂寞声……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妈妈让我下楼买3个花卷上来。因为我正在思考这篇文章该如何下笔,刚理出一点的头绪,又一次被打乱了,我心中有些气愤。“哐”地一声关上门下楼了。当我加快步伐向大院外走去时,一位和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女孩冲我笑了笑,飞快地跑了过来。我心想:我并不认识她呀,她怎么会认识我,好像我们还是好朋友一样,她为什么对我笑呢?难道我们在哪里见过?会不会是我忘记了?我边努力在脑海里快速查找所有见过的人的样子,边上下打量着她,还挤出一点不自然的微笑。这时,她用带着点期盼的声音说:“你好,请问你要去干什么?”我更加疑惑了,她问这个干什么?我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妈妈让我去买3个花卷。”“哦,是这样啊,”她显得有些失望,“那你买完花卷回来有没有时间下来和我玩呢?”她又用渴望的声音问。“我,我……”我从今天早上就惦记着下楼溜旱冰了。刚想回答“有时间”3个字,可想到这篇作文还没写完呢,就又咽了下去。“对不起,我没有时间下来玩了,我的作文还没写完呢!”“哦……”她彻底地放弃了,把她那双充满期望的眼睛低了下去。然后转过身,向自己的家走去。 一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拒绝了她,她就那么伤心呢?当我看见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正开心地玩耍时,我终于想通了,是孤独。城市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想找一个知心的伙伴陪自己玩是很难的。现在,同学与同学家之间住的也是十分的远,在休息日也是不可能见面的。农村的孩子这点可就要比我们城市孩子好得多!出门就可以找到孩子和他一起玩。 希望在新的一学期里,大家在空余的时间中,多多与身边的伙伴们一起玩耍,克服城市孩子的孤独综合症!                南京市古平岗小学  五(四)班  吴一凡                       指导老师:吴春晓

篇7:孤独症儿童的模仿活动

模仿是一种有意识的仿效别人的行为,是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自闭症孩子先天没有自动模仿的能力,因为他们大多注意力不集中,专注力差,但由于模仿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如果不趁早加以培养,则他们在各方面学习的进行都会遇到困难而显得迟缓,所以我们一定要及早加以训练。

学习模仿需要一定的先决条件。

1、要有一定的注意力,也就是专注力,能够注视别人,留意别人说话。

2、要有记忆力,因为模仿不仅有一步模仿,还有两步模仿,如果他没有一定的记忆力,两个动作的模仿、三个动作的模仿就很难完成。

3、要有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牵扯到孩子身体技能的发展,如果他自身条件有限制,即使他配合,也仍难完成目标,这样就会对他造成一定的伤害。

4、要有模仿动机。如果注意力、记忆力、模仿动机存在了,但他没有模仿动机,那么一切都白费。四个先决条件缺一不可。

模仿活动的具体操作

1、使用物件的模仿,要求:初期需要两套教具,老师和孩子每人一个。

使用物件的模仿包括(1)模仿使用单一动作操作物件,比如:按玩具上的按钮、摇铃铛、模仿敲打(敲打桌子、小鼓、盒子)、模仿敲打一种物品掌握后,可提高难度,增加敲击物品的数目,比如:轮流敲打桌子和小鼓,轮流敲打桌子、小鼓、杯子。一种顺序掌握后,可变换其他的顺序。

(2)模仿用一个物件做不同的动作。比如:用橡皮泥搓成长条状、揉成圆球、压成饼状等。

(3)模仿用同一个物件做出不同的组合方式。比如:仿搭积木,即用几块积木可以搭成不同的形状,刚开始是仿搭一块积木,然后两块、三块、四块、五块等。要求先仿搭颜色一样的,然后是颜色不一样的。初期可以跟着你的步骤仿搭,当掌握熟练后,要求孩子不看你的搭建过程,搭出跟你一样的模型(比如在一张纸后面将模型搭好,然后移开纸张让孩子看到。)

2、动作模仿,它包括﹙1﹚大动作模仿,大动作模仿又包括一步大动作模仿、连续动作模仿、协调动作模仿、两步大动作---三步大动作----多步大动作模仿。

一步大动作是最简单的,也是我们最常见的,比如:边拍手(跺脚、举手、抱臂、点头等)边说“这样做”,在做一步大动作时,幅度要大,要夸张,因为我们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夸张的动作可以引起他们的注视。

一步大动作掌握后,接下来是连续动作模仿,连续动作模仿是中间没有间断,一直跟着老师做。

协调性动作模仿

我们的很多孩子协调性不好,两只手不能同时做两个动作,这时我们要用一些不协调的动作来锻炼他的协调性。一般先做两个静止的

动作,然后是一个静止,一个动起来,最后是两个同时动起来的动作。如果做不下来,可以把目标分解,让孩子做第一个动作的时候,提示他做第二个。

最后是两步—三步----多步大动作,这里涉及到一个记忆里的问题。比如在教两步大动作时,孩子要么记住第一个,要么记住第二个,这就是记忆力出了问题,这时我们要加入一个延迟模仿,也就是说老师在做完第一个动作后,按住孩子的手,停顿两三秒钟,再让孩子做,时间要根据每个孩子灵活运用。等到延迟模仿掌握后,再开始两步模仿,这时两个动作要非常快,慢慢的,掌握熟练后,两步大动作可以速度慢下来。然后同样的方法教三步、四步直至多步的模仿。

﹙2﹚精细动作模仿

也就是小肌肉动作模仿。它包括手部模仿、口部模仿、面部表情的模仿。

手部模仿主要是指五官、伸出食指、竖起大拇指、十指交叉、将食指指向手掌、轻敲食指、摆动手指、用食指轻敲拇指(捏的动作),如果同时加入儿歌,孩子可能会更有兴趣的去模仿。比如:“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毛毛虫”的儿歌。

手部动作模仿还包括模仿涂鸦、模仿画圆圈、画直线等。

口部模仿主要是张口、撅嘴、上牙齿咬下嘴唇。增加难度:先撅嘴然后张开,先闭嘴然后张开,先撅嘴然后咧嘴笑,伸舌(向前伸、向左、向右、向下),伸舌舔棒棒糖,吹蜡烛。一般针对口部肌肉过于或过于迟钝紧张、发音不好,、舌头不灵活、口腔功能差的孩子。如果在引导孩子做口部模仿有困难时,可以用镜子来帮忙,在你做示范时,让孩子看着镜子里的你的样子,然后慢慢的,减少镜子的使用。

面部表情模仿

面部表情模仿中最简单的就是哭和笑的模仿,然后难度大一点的就是皱眉、惊讶、害怕等一些复杂的表情。

(3)活动模仿

活动模仿包括一步活动模仿、两步----三步-----四步----多步活动模仿、较复杂的活动模仿。活动模仿都是离位的动作,为了防止孩子乱跑,刚开始要距离近一点,慢慢的距离可以远一些。同样两步活动模仿也需要有一定的记忆能力。

一步活动模仿:如敲敲门

两步活动模仿:敲敲门,然后敲敲桌子(顺序不能弄错,如果孩子只完成一个活动,或活动的先后次序弄错,这时要辅助孩子完成,然后奖励。可采用两步大动作模仿的方法)

多步活动模仿:如把门关上,杯子拿来,盖子打开。

(4)韵律模仿

包括伴随音乐模仿、节拍模仿、混合动作模仿。伴随音乐模仿可以看电视中的小小智慧树,让孩子跟着学做动作。也可以是自己边唱边跳,让孩子跟着做。

节拍模仿没有音乐,只是打节拍,比如咚,咚,咚咚咚;咚,嗒嗒。

混合动作模仿是既有音乐,又有节拍,如小鼓,咚咚咚,边唱边打节拍。

3、语言模仿

包括模仿发音、仿说象声词、字词、短语和句子、儿歌及童谣、绕口令等。

模仿发音时可以从最简单的a、o、e、i、u,做的时候,口型要夸张,掌握之后,可以仿说象声词,如叽叽、咩咩、嘎嘎等,之后再仿说叠词,如爸爸、妈妈、爷爷等,仿说叠词时,孩子可能会爸爸爸爸,太多,或者爸,爸,中间间隔时间太长。太多时,要用手及时的捂住嘴巴,间隔太长时,用手辅助捏两下,让他形成一个习惯。然后就是仿说短语及句子,这时最好在教授理解及表达的基础上来练习。比如:吃面包、喝牛奶、我要吃苹果。仿说儿歌及童谣时,要选择朗朗上口的儿歌,这样容易记住。仿说绕口令时,同样要选择简单的,切忌不要为难孩子,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孩子嘴巴更灵活,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4、声音模仿

(1)模仿配合动作的声音,如:把手放到嘴前,说“嘘”,轻轻的拍自己的嘴巴,说“哇哇哇”,边推车边说“嘀嘀嘀”,边敲鼓边说“咚咚咚”等。

(2)模仿物件发出的声音,如钟表------滴答,铃铛---------叮当,玩具火车-------呜呜,玩具汽车------滴滴滴。

(3)模仿动物的叫声,如拿出玩具动物或动物的图片让孩子看,同时用夸张的方式发出声音,确保孩子看着你的嘴巴,让他模仿这个声音。比较好模仿的动物发声有:狗、牛、羊、蜜蜂、猫的叫声。

最后就是高级模仿,它包括看示范模仿、看图片模仿、看录像模仿,模仿别人的行为。

看示范模仿,比如早上起床后你叠被子,衣服晾晒后怎么叠衣服等

看图片模仿,包括看动作卡片模仿做动作和看图仿搭积木,如模仿图片的双手掐腰,模仿图片的举手等。看图仿搭积木,就是把事先画好的积木图形让孩子看,然后让孩子按照图形搭积木。

看录像模仿,如跳舞。

模仿别人的行为,要模仿好的行为。

篇8: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

1 语言训练的意义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然而, 遗憾的是孤独症儿童大部分都有语言发育落后的问题, 他们开始说话的时间往往迟于同龄儿童, 有些儿童尽管有少量语言, 却不会运用, 而且经常用词不当, 因此, 无法正确表达语言, 与他人沟通成了他们融入社会的最大问题。语言通常被喻为思维的外壳, 是人们在社会中的重要交流工具, 人类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表达思想、传达信息, 通过语言相互交流、增进沟通和学习、提升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孤独症儿童作为人类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部分, 对其存在的语言交往障碍训练是势在必行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要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就一定要了解被训练儿童的各方面的特点, 了解他们的语言状况, 通过家长、班主任老师以及个训老师的相互沟通制定出准确的训练计划、选择适当的训练内容。个别化训练计划的制定的是否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会影响学生语言训练的效果。训练内容的选择通常依据班主任指定的个别化训练计划, 大多是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知识, 服从于培智学校生活化课程的研究;因为训练最终目的是能够让这些不幸的孩子自理、自立、最大限度的融入到社会中。所以以生活化内容为依托, 针对不同学生的语言障碍程度, 选择不同的选择训练内容的一个重要标准。例如:某学校针对某学生的语言的状况, 选择了与语言相关能力的训练, 共包括6个内容:注视人与物;听从简单指令;动作模仿;交流愿望;借用手势;理解物品的名称。语言相关能力的训练时发展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 只有条件准备的充分, 引导她讲话的可能性才越大。

2 语言训练的方法

2.1 一般的孤独症儿童。

2.1.1通过对孩子正在从事的活动进行描述, 为孩子师范如何运用主动的语言。如当“小明”正在画画时, 您这时可以说:“小明画画, 拿笔画画, 在纸上画画, 画直线...”。这样示范主动语言, 比向孩子提问, 再由孩子回答, 对孤独症儿童更有益。2.1.2在和孤独症孩子进行沟通时, 适当的等待或期待是有用的。您在等待时, 可以通过您的表情, 让孩子知道您在期待着他说些什么或者做什么反应, 一旦他说就给与他强化。您的表情可以包括目光对视;您的头、身体略向孩子靠近;眉毛往上等。2.1.3在您和孤独症孩子沟通时, 运用丰富的手势和激动的、夸张的表情是很有用的。夸张的表情和手势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因素。由于您的活泼或好笑孔乙已引起孩子的注意。加上您利用的视觉方面的线索, 来帮助他理解语言的含义。2.1.4对孤独症孩子说话时, 您的声音、速度、语速要很夸张。2.1.5通常歌曲里, 语句简单, 有重复的词语, 有孩子喜欢的节奏。因此歌曲对刺激孩子的早期语言很有用。给孩子唱歌时, 唱一句, 留下最后一个词不要唱出留给孩子等他说出。2.1.6示范。主动示范孩子应该说的语句。不要等他说错了才纠正, 要说他说错了。2.1.7用简单的语句做示范。在孩子学说话的初期, 尽量不要用太复杂的语句, 这样孩子会更容易理解, 他也更有可能模仿。您所示范的语句应该在您孩子语言相应的水平。2.1.8强化。在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当您的孩子发出任何沟通的声音 (不一定是词汇, 知道是一个有目的的, 有意义的声音, 哪怕是Maaa或Yiiii) , 都要强化。不要不理睬您的孩子的主动沟通, 不管是有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当儿童发出一个沟通的声音或其他沟通行为 (如用手指着东西, 等等) 时, 一定要及时的对他做出反应, 这有利于孩子的说话。

2.2 没有语言的孤独症儿童。

2.2.1做轮流游戏是个很好的交流练习。比如, ;轮流在纸上或黑板上画画、写子等等。开始时训练者和孩子的座位要靠的很近, 手把手的铺助帮助孩子加入游戏, 并对孩子任何有关游戏的动作给与强化。游戏中采用的玩具最好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2.2.2教孩子打招呼。孤独症孩子一般不主动说“老师好!”也不会挥手说“拜拜”。当您跟他玩玩具时, 您可以向玩具挥挥手, 并说“拜拜”.如和娃娃、动物、朋友、其他人, 您都可以手把手的铺助他, 练习挥手。您铺助他挥手, 并说“再见”。2.2.3指点。孤独症孩子一般不想其他孩子那样, 用手指点一个他想要的或他喜欢的东西。当他们需要某物而又对某物感性趣够不着时, 通常他们会拉着别人的手, 拉您到那个东西的附近, 或将您的手放到那东西旁, 而很少或无指点动作。然而一般孩子就会有指点东西开始与他人的沟通。所以, 当他拉您手时, 您应把您的手挪开, 并同时问他:“什么?”并做出“什么?”的手势, 然后手把手教他做指点东西的手势, 当他指着那个东西时, 您可以随着他走到那个东西的旁边, 在给与相应的帮助, 但是不要让他拉着您。2.2.4有适当的沟通方法替代问题行为或不适当的沟通方法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利用摔东西来告诉您他不要玩了, 不要学习了, 这时您要教他摇头, 用摇头来表示不要。您示范做出摇头, 同时说:“不要”。2.2.5一定要建立交流机会, 如建立一些他必须通过说话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的情景, 这是鼓励主动语言的很有效的方法。他必须说话才能得到那个东西。比如吹泡泡, 吹一吹, 然后把瓶子关起来, 给儿童。他因为想要你再吹, 如果他想要你知道他还要, 但是没有说话, 示范“pao”让他模仿。2.2.6增加儿童目光注视的方法是给孩子一个他想要的东西以前, 先把东西放在您的眼睛附近。

2.3 有语言的孤独症儿童。

2.3.1增加主动语言:在这个阶段, 训练者的目的不但是教孩子回答问题, 对刺激有反应, 更主要是增加主动语言。如:要求一个物品, 吃饭时给孩子吃一口他喜欢吃的东西。把剩下的他喜欢的东西放在一个离他稍远的地方, 他能看得见。目的是让他说“还要”。他去拿的时候用您的手把东西盖起来。不要和他说话, 而只是看着他, 做出期待着什么的表情, 等待。如果他哭, 还想要, 这时您用一只手把东西提起来, 另外一个手指着那个东西, 同时叫孩子的名字, 让他知道您在等待他的一个反应, 等待。如果他还是不说话, 把东西移到离他稍微近一点的地方, 还在您的手里, 再指那个东西, 提一下下巴, 嘴巴的形状是“yao (要、要、要) , 但是还是不要自己说, 期待着看着孩子, 如果他还是不说话, 继续刚才一样, 但是开始要发出yao的声音。逐渐增加你给的提示, 到你全部示范多一点, 当他终于说出, 再把东西给他一点, 并表扬他。然后再继续 (每次强化的少一点, 多次进行) 。每次都要从最少的铺助开始, 用最期待的表情。2.3.2建立交流机会 (创造情境) 。⑴如果孩子用非语言方式表示他想要喝水, 不要因为他指着杯子就给他。相反把一个盖的紧紧的杯子给他。看着他等待他说话。等他来说要求你打开, 或者他用语言表示请你帮忙打开时才帮助他打开。⑵如果孩子想要画画, 给他纸但不要给他笔。看着他, 并等待。不要问问题 (不要问他, 你需要什么?) 因为目的是提高他的主动语言。如果他不说话, 把他要的东西拿起来给他看, 用视觉铺助, 直到他说了他要的东西, 再给他。⑶吃饭时, 桌子放一只筷子, 或者没有他需要的勺子, 穿衣服时就给他一只袜子等等加强训练。2.3.3促进评论, 表示抗议的能力:这里, 我们的目的是教孩子观察环境里的事情, 并且对这些事情做出相关的评论。先从环境里不平常的事情开始, 这些事可以是自己设的也可以是自然发生的。比如;故意使东西掉下来, 然后同时示范的说:“...掉下来了!”当孩子看着你的时候, 把牛奶放到柜子里 (应该放到厨房或冰箱) , 给他机会评论你的行为, 等他说:“错了”, 如果他不说你就示范说“错了”, 同时你自己摇摇头, 用表情表示这是很好笑的事情。如果孩子想喝牛奶, 或其他的饮料, 你只倒一点点在杯子里, 就给他, 当他看着杯子时, 还用同样的表情提示他说“不够”。学会自己说出“没有了”。2.3.4声音;孤独症经常说话很低, 可以利用玩音量大的玩具来改变。先让孩子大声的说一句, 然后在小说说同一句。你说:“大声一点”给他示范, 然后在示范“小声一点”, 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游戏。

2.4 有语言比较好的孤独症儿童 (可以说三个字以上的句子的孩子) 。

2.4.1增加新词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都是学习新的词汇的机会。如做饭、洗碗等都包括生词, 所以你在进行这些活动时, 都让你的孩子与你一起参加, 常常用新的词汇, 给他机会练习这些词。还有家庭以外的活动, 如公园、饭店等, 都是练习新的词语的机会。可以一边走一边指着所看到的东西进行评价。如“我看到了一棵树”。告诉孩子这个词的意思, 多用实例。2.4.2预习练习。在去一个地方之前如公园, 先看一本有关的书, 这样可以先学会书里面的词, 到了公园后就可以用同样的词汇练习。也可以和他讨论所看的东西和书上有什么不同, 然后回到家在看看那本书, 对比一下, 巩固词汇。再换一个人和他练习提问有关词汇的情景, 这样可以不断的强化。2.4.3在随便玩的时候, 可以作一个分类练习游戏, 一个人提出一个类别。比如服装、然后大家来说出与这个分类有关的东西。如裤子、袜子等等。

3 个别化训练

在实习期间我对一名患有孤独症儿童进行了有关语言方面的个别化训练, 针对他的语言特点制定了一套训练计划表。张某某, 8岁, 2003年初经医大二院诊断被确诊为孤独症患儿。有语言但不够主动。刚开始时他针对我的指令十分不能配合, 注意力及反应能力差:注意力分散, 几乎没有有意注意, 即使偶尔能有, 时间也很短暂;有时对很大的声音没有吃惊的反应, 对很痛苦的刺激反映不明显, 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行为障碍:表现为多动、爱蹦、经常玩手、晃手、长时间摇摆自己偏爱的物品;情绪较稳定, 喜欢长时间总拿着某件东西;对周围的东西喜欢触摸、闻气味;当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 就伴有哭泣反抗的行为。

3.1 在给她做语言训练的时候, 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手段:

目光接触法:其目的是让她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提高, 能够有目光对视。让她坐在椅子上, 和我面对面坐下, 让她看着我, 只要她能够看到我的眼睛, 就鼓励她, 给予奖励。或者把她喜爱的东西放到她的面前, 让她看着, 并且由近及远移动或左右移动, 同时要求她的目光不要移开。另外,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她有目光接触, 每天早上问好的时候、和告别的时候、或者对她说话时一定要求她和老师有目光对视。口舌的训练:目的是增加口舌肌肉的柔软度, 增强舌头的灵敏度。主要是模仿老师做舌操、口部练习。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来鼓励她开口说话, 如:给她一瓶打不开的水, 让她说“打开”;把食品放在她拿不到的地方, 让她说“拿”。图言配对法:通过让他边看图、边配上相应的语言, 来理解发音。如:认识厕所、吃饭、喝水的图片, 结合生活实际及课文进行说话训练。对着儿童感兴趣的人物和事物说话, 告诉他:“这是爸爸、这是妈妈”等并用手指给他看。模仿法:做动作给孩子时有目光对视并对她说:喝, 要等鼓励他照着做, 或者指着自己的五官告诉他这是头、这是眼镜等以游戏的形式互动, 并引发孩子发音;也可以学习动物的叫声:“小鸡、小鸡、叽叽叽, 小猫、小猫、喵喵喵等模仿练习。另外, 在与她说话时, 运用丰富的手势、和夸张的表情, 来帮助她理解语言的意义。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 张某某在注意力、听指令、模仿能力、语言方面、沟通交流方面都有了进步。注意力方面, 能够对老师的招呼做出反映, 而且能够有短时间的目光对视, 能够执行简单的指令;行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上课集合、主动站排;语言方面可以模仿简单的舌部、口部运动, 而且有发音的意识, 还能够发出单个的音节如”不、是“;交流沟通方面, 能够在有要求的时候去拉别人, 在提醒下能够向老师问好, 还能够主动亲近其它同学;生活自理方面, 能够在老师的提醒下去厕所、喝水、用手绢擦嘴、收拾书等。

3.2 经验总结。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 我发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3.2.1一定将孩子的行为控制住, 儿童与教师的配合才是做个别语言训练的前提, 任何训练只有在孩子情绪、行为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3.2.2注意训练的步骤一定要明确、有顺序、节奏不宜太快。训练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程度, 计划不能太高, 以免欲速不达。3.2.3语言不能太复杂, 鼓励儿童说话, 并能用愉悦的语调回答, 尽量增加儿童与普通人的交往机会, 而且不能讲”娃娃话“, 一定要清楚完整地讲话, 为儿童提过你用语言的机会, 家长、教师切勿包办代替, 并争取尽量多的机会与儿童交谈。3.2.4在训练过程中, 注意孩子的兴趣, 必要时可以以孩子的兴趣来引导孩子的语言。切忌置孩子的兴趣于不管不顾, 那样就会事倍功半, 孩子什么也学不进去了, 一定要有计划的慢慢转移孩子对某种单一事物的依赖。3.2.5家庭训练也十分重要, 尤其是家长更不能溺爱孩子, 学校训练的时间毕竟有限, 只有家庭训练和学校训练有机结合才能够取得进步。

4 结论

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及其表现形式不仅与正常儿童有极大的差别, 就是与听障儿童、智障儿童及其它言语障碍儿童也有很大不一样。因此, 他们的语言训练一方面应遵循正常儿童语言发展规律, 借鉴其它残疾儿童的语言训练方法, 另一方面又要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点, 寻找有针对性的策略。在我参加语言训练这段时间里, 我个人认为做好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的首要一点就和孤独症孩子建立好和谐的关系, 让孩子能够接纳训练者。孤独症孩子的刻板行为之一就是对特定训练者的依赖。曾经, 我在某康复中心就见到过这种现象, 某学生的训练一直由A老师担任, 当他见到B老师来给他上课的时候, 就出现了哭闹的行为。直到经过了几天的磨合, 这个孩子才习惯了B老师来上课。在对孤独症的训练过程中, 如果在训练人员或者对训练环境有所改变的时候, 一定要实现和孩子打好招呼, 让他又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其次,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计划, 切记计划不要定得过高, 训练时一定要有步骤、有节奏。 (步骤要明确, 要有顺序性, 节奏不宜太快) 再次, 训练者注意自己的语言, 不能使用复杂、难懂的语言, 多用口语和贴近生活的语言, 避免使用书面语言。注意训练内容因该有一个的“泛化”的过程。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训练过程中, 注意孩子的兴趣, 必要时可以以孩子的兴趣来引导孩子的语言。切忌置孩子的兴趣于不管不顾, 那样就会事倍功半, 孩子什么也学不进去了, 一定要有计划的慢慢转移孩子对某种单一事物的依赖。某个孩子, 只对一种教学软件特别感兴趣, 其它的一概不闻不问, 在某节课时, 我把他喜欢的软件关掉了, 他就什么也不学, 甚至是胡言乱语。后来, 我把他喜欢的软件打开了, 以那个软件作为奖励, 中间穿插一些其它的知识, 他学习的就很好。所以由此我看到了兴趣对他们的重要性。

目前为止, 医学上对孤独症尚未有根治的方法, 然而通过教育及训练, 还是有可能帮助他们克服孤独症障碍, 逐步适应生活及学习的要求。虽然我对我们学校的学生语言训练的时间很短, 但是我了解这是怎样一个严肃的课题。总之,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是一个个长期的过程, 这期间需要各届的大力配合, 尤其是家长。学校的训练毕竟是有限, 只有家庭训练和学校训练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使那些孤独症的孩子最大限度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争取早日使他们走出孤独。

摘要:在最近50年里, 孤独症的研究、教育与治疗在医疗和教育等方面成为关注的焦点。“孤独症”源自于古希腊语中的“自我”一词, 在有些地区也被称作“自闭症”。它是儿童发育障碍的一种, 该障碍影响到患儿的大脑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从而导致患儿在社会行为、语言交流和学习性活动方面有严重的障碍, 其结果是制约了患儿与亲人之间关系的发展, 使他们难于介入正常生活。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然而, 遗憾的是孤独症儿童大部分都有语言发育落后的问题, 他们开始说话的时间往往迟于同龄儿童, 有些儿童尽管有少量语言, 却不会运用, 而且经常用词不当, 因此, 无法正确表达语言以及与他人沟通成了他们融入社会的最大问题。孤独症儿童作为人类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部分, 对其存在的语言交往障碍训练是势在必行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是一个个长期的过程, 这期间需要各届的大力配合, 尤其是家长。学校的训练毕竟是有限, 只有家庭训练和学校训练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使那些孤独症的孩子最大限度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争取早日使他们走出孤独。

关键词:孤独症,语言,语言训练,语言能力,个别化训练

参考文献

[1]戴淑凤.sos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5, 7.[1]戴淑凤.sos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5, 7.

[2]杨霞, 叶蓉.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实用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7, 1.[2]杨霞, 叶蓉.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实用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7, 1.

[3]张俊芝,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 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 广东省, 2003.[3]张俊芝,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 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 广东省, 2003.

上一篇:公司金融部工作总结下一篇:家庭记事:家庭聚会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