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主体

2024-06-02

纳税主体(通用6篇)

篇1:纳税主体

纳税地点

1.增值税:①固定业户:机构所在地。②总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县(市):分别向所在地纳税。经批准也可由总机构汇总纳税。到外县销售,持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其机构所在地纳税;未持证明,向销售地纳税。③非固定业户:销售地。未纳税,由其机构所在地或居住地税务机关补征。

2.消费税:①销售及自产自用: 核算地。②委托加工-> 受托方向所在地。③到外县销售或委托外县销售:纳税人核算地或所在地。④总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生产应税消费品的分支机构所在地。经批准也可由总机构汇总在总机构所在地纳税。总分支不在一省的,由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在一省不在一县的,由省级国家税局批准。

3.营业税:①应税劳务:劳务发生地;未申报,由机构所在地或居住地补征。②运输业:机构所在地。③转让土地使用权:土地所在地。④销售不动产:不动产所在地。⑤跨省承包工程:机构所在地。⑥扣缴义务人:机构所在地。⑦建安工程总承包人扣缴分包或者转包的非跨省 工程的营业税款,应向分包或转包工程的劳务发生地解缴。

4.企业所得税:①向其所在地纳税。注册地与实际经营管理地不一致的,向实际经营管理地纳税。②联营企业:就地缴税,然后分配。

5.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①当地税务机关。②外国企业设两个以上营业机构:选择一个对其他营机构有监督管理责任、会计资料完整准确的营业机构合并纳税。在同一省的,由省审批;不在同一省的,由国税总局批。③合并申报纳税的营业机构不能合理分别计算各机构税额:由税务机关按合理比例分配。④既有人民币收入又有外币收入:可用其生产经营所得的人民币收入纳税,但不得用借入、股东投入或调剂取得的人民币纳税。不足部分,应将其外币收入按纳税凭证日的外汇牌价,通过中国银行兑换成人民币纳税。⑤退税:按交税时的外汇牌价折合成外币,再按退税凭证当日的牌价折合成人民币退税。⑥补税:按补税凭证日牌价折成人民币补税。

6.个人所得税:①两处工资:固定选择一处纳税。②个人独资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所在地。③办两个以上企业:分别向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地预缴税款。④全部是个人独资企业:依所有企业经营所得确定税率,分别向各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所在地办理纳税申报。以本企业所得为基础,汇算清缴。⑤含有合伙企业:向经常居住地纳税。居住地与各企业经营管理所在地均不一致,选一个合伙企业经营管理地纳税且5年不许变更。

7.资源税:①应税产品开采地或生产地。②核算地与开采地不在一省:一律在开采地纳税,由核算单位计算划拨。③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的资源税:收购地。

8.城建税:①缴纳“三税”的地点。②代征代扣“三税”单位和个人:其城建税的纳税地点在代征代扣地。③跨省开采油田,核算地与开采地不在一省:一律在油井地纳税,城建税同增值税一并由核算单位计算划拨。

9.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所在地的地方税务机关征收。

10.车船使用税:纳税人所在地。!本企业的车船上了外省的车船牌照仍在企业经营所在地纳税,外省市来的车船不再查补税款。

11.房产税:房产所在地。

12.印花税: —> 自行贴花、汇贴或汇缴、委托代征。

13.土地增值税:①法人:房地产所在地。②自然人:住所与房地产一致时,住所所在地;不一致时,办理过户手续所在地。

14.契税:土地、房屋所在地契税征收管理机关。

15.关税:海关。

二.纳税期限

1.增值税:1、3、5、10、15日或1个月。①1个月为纳税期的,期满之日起10内申报纳税。②1、3、5、10、15日,期满日起5日内预缴,次月10日内结清。

2.消费税:同上。

3.资源税:同上。

4.营业税:5、10、15日或1个月。①1个月为纳税期的,期满之日起10内申报纳税。②5、10、15日,期满日起5日内预缴,次月10日内结清。!金融业(不包括典当业)为一个季度,期满10日内纳税;保险业纳税期限为1个月。

5.企业所得税:月或季度终了15日内预缴,年终后4个月汇算清缴。!企业合并、分立、终止时,停止经营起60日内汇算清缴所得税。

6.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①按年计算、分季预缴。季终15日内预缴,年终5个月内汇算清缴(4个月内报报表)。②扣缴义务人:每次扣缴的税款, 应于5日内缴入国库。

7.个人所得税:①个体工商户:次月7日内预缴年终3个月内汇算清缴。②年终一次取得承包承租所得:取得收入日起30日内申报纳税。③分次取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每次取得收入后7日内预缴,年终3个月内汇算清缴。④境外所得:以计税的,在来源国终了、结清税款后30日内申报纳税;取得所得时已结清税款或免税的,次年30日内申报纳税。⑤个人独资企业:月或季度终了7日内预缴,年终3个月内汇算清缴。!企业合并、分立、终止时,停止经营起60日内汇算清缴所得税。

8.城建税:与“三税”一致。

9.城镇土地使用税:按年计算、分期缴纳。具体由省级政府制定。

10.车船使用税:同上。

11.房产税:同上。

12.印花税:发生纳税义务时贴花。

13.土地增值税:转让房地产合同签订后7日内申报纳税。

14.契税: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

15.关税:海关填发缴款书之日起15日内纳税。代征的两税要在海关填发缴款书之日起7日内纳税。

小结: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以及契税,10日内纳税;土地增值税7日内;关税15日内。企业所得税(月或季)、外商所得税(季)15日内预缴,内资年终后4个月、外资5个月内汇算清缴,个体工商户及个人独资企业次月7日内预缴年终3个月内汇算清缴。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期限的有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

三、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1.增值税:①直接收款:收到货款或凭据,并将提货单交买方当天(交款提货,收到款项当开票);②托收承付和委托收款: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当天(发出货物当天开票);③预收货款:发出货物当天(当天开票);④赊销和分期收款: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当天(当天开票)⑤销售应税劳务:提供应税劳务并收到销售额或凭据的当天

2.消费税:①托收承付和委托收款: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当天;②预收货款:发出货物当天;③赊销和分期收款: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当天④其它方式:收到款或凭据的当天。⑤自产自用:移送使用当天;⑥委托加工:提货的当天;⑦进口:报送进口的当天。

3.营业税:①转让土地使用权或销售不动产:收到款项(包括预收款项)当天;②自建后销售:自建行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营业额或凭据的当天;③不动产赠他人:所有权转移当天;④会员费、席位费、资格保证金:收讫款项或凭据的当天;⑤建筑业:与发包单位结算工程价款的当天(包括合同完成后一次性结算、旬末或月中预支月末结算以及按形象进度月末结算);⑥金融机构贷款末超过180天的,取得利息收权利的当天;逾期超过180天而新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实际收到利息的当天。

篇2:纳税主体

一、法人税制框架下纳税主体的法律界定

纳税主体又称“纳税义务人”,简称“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主体是承担纳税义务的基本单位,一个纳税主体的纳税义务由该主体独立承担,与其他纳税主体没有从属或连带的关系。由于不同的纳税主体有不同的缴税义务,这个纳税主体适用的税收实体法在另一个纳税主体可能并不适用,这个纳税主体需要缴纳这种税,而那个纳税主体却可能并不需要缴纳这种税。正是由于纳税主体独立承担各自的纳税义务,才为企业创造了一个重要的税收筹划操作平台。

在法人税制框架下,纳税主体可以分为“纳税法人”和“纳税自然人”两类。“纳税法人”依法对国家负有纳税的义务,我国的“纳税法人”主要是指企业法人,还包括行政法人、事业法人和社团法人,正如《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所称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包括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

而“纳税自然人”具体是指我国公民、居住在我国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以及属于自然人范围的企业,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村经营承包户、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不属于法人性质的企业等。

二、公司制企业与非公司制企业的分野与税收筹划

(一)公司制企业与非公司制企业的分野

所谓法人税制,是指以法人所得为征税对象,直接参与法人企业利润分配的一种所得税管理制度。《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第二款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税法之所以这样规定,原因在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出资人对外承担无限责任,企业的财产与出资人的财产密不可分,其生产经营所得也即出资人个人所得,并由出资人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本身没有财产和所得,所以不属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从纳税主体性质来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属于非公司制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按照法人税制原则,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之所以这样规定,其立法原意是为了解决重复征税问题。

而依照外国法律法规在境外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其境外投资人没有在境内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而且,如不对这些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则造成税收漏洞,影响国家税收权益。因此,境外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可能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但缴纳税金的前提是在中国境内取得收入。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其未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在中国境内取得收入(属于非居民企业的一种类型);二是其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并取得收入(属于非居民企业的另一种类型);三是其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属于居民企业)。但不论其为居民企业还是非居民企业,都必须严格依照《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利用企业性质筹划节税

我国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从2000年1月1日起,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仅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公司制企业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且向个人投资者分配股息、红利时,还要代扣投资者20%的个人所得税。

我国对公司制企业实行双重征税,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征税问题;而对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允许扣减必要的正当费用)仅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一般来说,企业设立时应合理选择纳税主体的身份,在同等情况下选择个人独资企业或者合伙企业,可能会降低其税收负担。税收筹划的综合考虑如下:第一,在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与公司制企业的决策中,要充分考虑税基、税率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因素,最终税负的高低与否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不能只考虑一种因素;第二,在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与公司制企业的决策中,还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经营风险、偿债风险及法律风险,在综合权衡的基础上选择或安排整体税负最小的企业类型。

实际上,由于存在股息红利和资本利得之间可能的转化,以及资本利得税率偏低甚至免征的优惠待遇,公司制企业的“双重征税”下的总税负并不必然多于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缴纳的税款。因此,在组织形式选择决策中,存在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与公司制企业之间的选择与筹划。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伦斯科尔斯教授构建了一个比较合伙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与公司制企业的税后收益的模型。该模型假定:公司的税前收益率为Rc、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的税前收益率为RP,假定Rc和RP在不同时期均保持不变。公司所得税税率为tc,个人所得税税率为tp,资本利得税税率为tg。由于存在非税因素,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融资活动面临较高的管理成本。在缴纳公司所得税之后、个人所得税之前,公司的收益率为rc,且rc=Rc(1-tc),合伙企业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前的收益率为rp,且rp=Rp(1-tp)。假定该投资项目持续期为n年,n年后公司清算买回所有的股票,且公司中间不对股东支付股利或分配利润。

如果项目是在合伙企业中实施,当取得收入时,合伙人以税率tp支付税收,则合伙人1美元的原始投资n年后的税后累计收益为:[1+Rp(l-tp)]n。

如果项目是在公司实施,则n年后公司清算买回所有的股票时,股东投入到公司的1美元投资的税收累计收益为:[1+RC(1一tc))n一tg{[I+Rc(1-tc)]n一1}。

当合伙企业与公司的税后收益率相等时,合伙企业形式与公司形式的税收筹划没有差异,令此时的公司层次的税后收益率的均衡临界值为rc:。则有:

[1+Rp(l-tp)]n=[1+Rc(l-tc)]n-tg{[1+Rc(1-tc))n-1}

故整理可得:ec*={[(1+rp)n-tg]1/n(1-tp)1/n}-1

根据上式可知,rc#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合伙企业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前的收益率rp、资本利得税税率tg,以及投资项目持续期n。从税收角度来看,如果公司层次的税后收益率大于rc,则投资者选择公司形式更合适;如果公司层次的税后收益率小于rc,则投资者选择合伙企业形式更合适。

当然,这里在选择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与公司等不同组织形式决策中,不仅要比较税后收益率的大小,还要比较合伙制和公司制的税基、税率、股利分配政策、合伙人数、税收优惠、税收风险等多种因素,全面分析权衡利弊,防止以偏概全。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历史的发展轨迹带给我们一个十分置信的结论:公司制企业晚于个人独资、合伙企业的出现,公司制企业相对较为进步,这不仅体现在公司较低的运作风险方面,而且公司体现在税收方面的独特优势:公司在冲抵损失时不限于当期利润,损失甚至可以延续冲抵未来的利润;公司能够在合理范围内税前列支有利于雇员的金额相当可观的年金支出;公司还能够在所得税扣除方面税前列支更多的成本费用项目。这些都是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所无可比拟的。

三、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的分野与税收筹划

(一)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的分野

1. 居民企业的类型及其税收政策

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居民企业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另一类是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居民企业必须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即应当就其在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属于居民企业中的公司制企业的税收政策如下:

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包括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法人实体,我国税法作了统一规定,即公司制企业应对其实现的利润总额作相应的纳税调整后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向自然人投资者分配股利或红利,还要代扣投资者20%的个人所得税。对于投资国内(沪市和深市)上市公司的自然人股东,对其所获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就税收负担而言,公司形式应该是股份有限公司为佳,原因有二:其一,世界各国税法中鼓励投资的有关税收减免条款一般针对股份有限公司;其二,有利于股东降低税收,如《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资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规定: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转增股本数额,不作为个人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 非居民企业的类型及其税收政策

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按照现行税法规定,非居民纳税人适用以下税收政策:

第一,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这里所说的实际联系,是指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拥有据以取得所得的股权、债权,以及拥有、管理、控制据以取得所得的财产等。例如,日本一家企业在中国设立营业机构(非实际管理机构),属于中国的非居民企业,如果该营业机构对中国境内的一家中国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其所获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就可以认定为与该营业机构有实际联系的所得,应就其股息、红利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二,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由于非居民企业的税收政策相对复杂,且适用较为复杂的税率制度,这里对非居民企业适用的税率归纳如图1所示;

(二)利用税收政策差异筹划节税

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都属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我国之所以对“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进行合理划分,关键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纳税义务,防止企业规避税收,这会对不同纳税主体的税收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1.境外机构避免成为居民企业

由于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纳税义务方面的差异性,对于跨国企业到一国境内开展经营,应尽量避免成为居民企业。因为居民企业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应就其来源于境内、境外的所得一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一个跨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拥有实质性管理和控制的机构,那么该企业在中国就属于居民企业。跨国企业为了避税而故意使避实就虚,把本来能够起到实质性影响的管理机构虚化,将其视为一般性机构场所,从而逃避一部分境外收入的纳税义务。这是跨国企业惯用的避税手段。

征税机关在反避税活动中,对于判定是否属于居民企业时,应当对其实质性管理机构进行实质性审查,确定企业真实的管理中心所在。比如,一家在中国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公司,虽然其主要经营管理活动都在中国市场内进行,但该公司的董事们可以在夏威夷召开董事会会议,或者身处全球各地的董事们通过电视电话召开会议。对于这样的企业,征税机关如果采取决定和决策作出地点作为实际管理控制地的判断标准,就很难确认其为中国居民企业。但是,企业在利用资源和取得收入方面往往与其经营活动的管理中心联系密切。国际私法中对法人所在地的判断标准中,在其它客观标准无法适用时,通常可采取“最密切联系地”标准,也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客观分析,对一个外国企业的实际管理机构是否在中国境内的认定,关系到这个外国企业到底是居民企业还是非居民企业的划分问题,最终既关系到这个外国企业的纳税义务大小,又关系到我国的税收利益和税收主权问题。在税收实践中,对居民企业的认定既不能过于严格无限扩大,也不能过于宽松危害国家税收利益和税收主权。

2. 利用税率差进行税收筹划

境外机构到中国开展经营,往往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如果操作得当,也存在利用税率差筹划的空间。比如,一境外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建立营业机构,但该营业机构不属于实质管理机构,那么该跨国公司不被认定为中国的居民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如果该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的收入与在中国境内设耷的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则需要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如果该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的收入与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则仅需要缴纳10%的企业所得税。这一政策差异使得一些跨国公司进行税收筹划,在中国设立机构、场所的情况下,依然采取独立到中国境内开展业务获取收入,从而进负担10%的预提所得税。是否具有“实际联系”的认定也是很难的,虽然税法明确“实际联系”是指“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拥有据以取得所得的股权、债权,以及拥有、管理、控制据以取得所得的财产等”。因此,是否该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是否为取得收入提供帮助或创造条件,可能很难查证。因此,跨国公司利用税率差进行税收筹划有其操作空间。

四、子公司与分公司的分野与税收筹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四条规定:“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子公司和分公司存在较大差别,下面比较两者的组织特征及税收政策差异性。

(一)子公司与分公司的税收待遇比较

1. 子公司是独立的纳税人

子公司是对应母公司而言的,严格意义上的子公司是指被另一家公司(母公司)有效控制的下属公司或者是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一系列公司中的一家公司。子公司是一个独立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子公司因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而被设立的所在国视为居民企业,通常要履行与该国其他居民企业一样的全面纳税义务,同时也能享受所在国为新设公司提供的免税期或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但建立子公司一般需要复杂的手续,财务制度较为严格,必须独立开设账簿,并需要复杂的审计和证明,经营亏损不能冲抵母公司利润,与母公司的交易往往是税务机关反避税审查的重点内容。

2. 分公司不是独立的纳税人

分公司是相对于总公司而言的,严格意义上的分公司是指公司独立核算的、进行全部或部分经营业务的分支机构,如分厂、分店等。分公司是企业的组成部分,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条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是指一个企业总机构和其分支机构的经营所得,通过汇总纳税申报的办法实现所得税的汇总计算和缴纳。我国实行法人税制,必然要求分公司的财产和所得并入总公司汇总纳税。因此,设立分支机构,使其不具有法人资格,就可由总公司汇总缴纳所得税。这样可以实现总、分公司之间盈亏互抵,合理减轻税收负担。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规定: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即企业总机构统一计算包括企业所属各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在内的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但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都有对当地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责任,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别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在每个纳税期间,总机构、分支机构应分月或分季分别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等年度终了后,总机构负责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年度汇算清缴,统一计算企业的年度应纳所得税额,抵减总机构、分支机构当年已就地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后,多退少补税款。

(二)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筹划模式

1. 汇总纳税的税收筹划

在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发生亏损情况下,汇总纳税可以使总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盈利和亏损相互抵消,减少总机构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亏损可以在总、分机构之间横向弥补,相对单独纳税是一种优惠。汇总纳税使总、分机构各成员之间风险相对分散,单个成员大量亏损可以通过内部其他成员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来分担风险,这在客观上就减少了总机构整体经营风险。进一步分析,允许总、分机构之间汇总纳税,可以抵消内部交易税收事宜,真实反映总、分机构作为一个经济整体的盈利状况和纳税能力,避免对内部交易产生营业额征税。

2. 选择分支机构形式的税收筹划

根据分公司及子公司的不同税收特征,下面进行选择分支机构形式的决策分析。假设分支机构与总机构都不存在税收优惠,根据总机构与分支机构预计的盈亏程度及税率的不同,可分为八种情况讨论,如图2所示。

图2中,横轴表示总机构的预计盈亏状况,纵轴表示分支机构的预计盈亏状况。t表示分支机构的税率,T表示总机构的税率。由于我国存在多层面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存在25%、20%、15%等多种税率,这里分别讨论T>t和T

第Ⅰ、Ⅱ种情况下,总机构与分支机构预计皆为盈利,则分支机构不论采取哪种形式,企业(集团)应纳税额都相等。

第Ⅲ、Ⅳ种情况下,总机构预计亏损,分支机构预计盈利。分支机构最好采用分公司形式,能够在当期就利用净经营亏损,可使企业当期应纳税额减少。

第V、Ⅵ种情况下,总机构与分支机构预计皆为亏损,则分支机构不论采取哪种形式对企业(集团)的应纳税额影响都一样。

第Ⅰ、Ⅱ种情况下,总机构预计盈利,分支机构预计亏损。虽然两种情况下,企业(集团)应纳税额相同,但采用分公司形式可以推迟纳税。

篇3:从“纳税意识”到“纳税人意识”

第一,“纳税意识”不等于“纳税人意识”。毋庸讳言,纳税意识里面有没“人”,更多指的是没有合法权力保障的利益交换意识。直言之,合法性没解决时,在这种权力所保障下的国家与国民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交换,仅仅是一种形式。但“纳税人”与纳税者不一样,纳税人本身就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意味着保障其权利和义务分配的这个税权是合法的。这是因为,只有在合法权力保障下的国民与国家之间公共产品交换这一活动,才具有正当性的,也才可能是公正的。纳税意识不等于纳税人意识。

第二,当代纳税人意识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毋庸讳言,当代纳税人意识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传播终极目的模糊,二是传播主体错位。由于我们是纳税者意识导向,是纳税意识信息的传播,所以,传播主要是政府导向的,其突出特点就是“选择性”。这首先表现在税制的安排方面。比如,现行的税制安排“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格局,就存在明显的选择性。因为间接税与直接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间接税可以转嫁税负,纳税者不知道交了多少税,因此也就不大关心税款的用途和效率,无助于税权的监督。相反,直接税不能转嫁税负,而且纳税者知道交了多少税,因此“税痛感”强,乐于监督税权,关心税款使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如果非要在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做选择的话,宁愿选择直接税,因为选择直接税利大于弊。好比本文开头提到的我们的日常消费,一般情况下已被政府征了13%—17%的增值税,或者一定的消费税与营业税,但作为交税者,我们并不清楚。

同样,在具体的财税信息传播方面,更是充满“选择性”。比如,据周天勇教授计算,2013年中国政府全口径收入21.9382万亿,其中,财政预算内收入12.9143亿,政府性基金收入52239亿,社会保险费收入约28000亿,可能如交通、计生、城管等没有纳入政府基金的收入最少约10000亿。2013年GDP总量57.2万亿,因此,宏观税负达到38.35%。同样,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大大提高,2013年占到46.6%。

當然,从用税角度看,也存在信息的“选择性”传播问题。比如我们的用税传播,目前基本处于秘密状态。还是以2013年为例,全国财政支出13.97万亿元,增长10.9%。其中,全国教育支出21877亿元,仅占财政收入的15.65%;医疗卫生支出8209亿元,仅占5.8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417亿元,仅占10.31%;住房保障支出4433亿元,仅占3.17%,四项合计仅占35%。而且,如果把非税收入也纳入总预算的话,这四组数字之低,或让我们更为尴尬。

总之,目前中国纳税人意识的传播层次与质效都不是很高。可以说,我们纳税人意识信息传播面临体制性与机制性的受阻压力,但纳税意识信息传播却比较畅通。就传播内容而言,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在为高税负辩护(避谈宽口径税负——政府全部收入与GDP之比);而且关于直接税优点的传播明显滞后,关于“用之于民”财税信息的传播更是大而化之。同时在传播途径上,也基本由政府控制,由税务机关和政府媒体掌控传播。

因此,未来纳税人意识的传播,一是重在纳税人主体传播权利的归位;二是重在纳税人意识传播内容的优化与人本化,要多传递人道自由、公正平等、法治民主等信息;三是传播目的一定要有助于增进全社会和每个国民的福祉总量。而且,要通过纳税人意识的传播,促进财税权力“闭环式”监督机制的形成,让财税信息公开透明成为常态。

财税是最大的政治。英国、法国、美国包括荷兰等发达国家的社会转型,大多都是因为财税风险,或者说,这些社会的大变革都是从财税开始的。如果中国不是一个例外,那么,中国社会文明转型的危机与风险是什么?在哪里?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都值得深思。

(作者系西安市税务学会副秘书长。文章系作者在西北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第二届公共治理与政治传播论坛上的发言。)

篇4:纳税主体

关键词:税收筹划,纳税主体,作用,影响

“Tax-planning”的概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入我国的, 中文解释为税务计划或者纳税筹划。我国经济学家结合国内的经济制度和税收环境, 对这一名词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即企业 (法人、自然人) 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 通过对自身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理财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和统筹安排, 从而实现在纳税活动中节约支出的目标。这就是通常所指的税收筹划。

一、税收筹划的意义及特征

广义上的税收筹划是针对税务机构和纳税人双方而言的, 通过税法的约束机制, 对征管税务事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策划, 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 以期达到最好的征收效果, 真实反映社会经济收入情况和纳税主体负担承受力;而狭义上的税收筹划具有针对性, 从税务机构的角度考虑, 应该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完善税收执行规范、提高税收征集效率等等, 而对一般纳税主体 (企业或个人) 而言, 税收筹划的目的是在于减少税收负担。

(一) 税收筹划具有积极的意义

1、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税收是任何企业和个人都要面临的客观理财环境, 如果没有良好的税收筹划, 也就等于放弃了利用税收杠杆为企业谋求最大限度经济利益的机会, 更谈不上有效的财务管理。如一乡镇企业, 采用自采的石料、砂土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 销售成品建筑墙体。按照相关规定增值税额度为12%, 经过税收筹划分析, 发现一般纳税人可以申请简易征税办法, 并能开具专用发表, 同时税负下降到6%。

2、加快国家税收法制化建设进程。

国家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如为了缩小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有为重要的一项就是优惠的税收政策。税收筹划还可以加快税收法制化的进程。比如, 故意隐瞒企业账目, 要求税务人员使用核定征收这种方式, 规避掉税负较高的查账征收, 税务机关可以从存在类似漏洞的税收筹划中发现问题, 修补漏洞。

(二) 税收筹划的特征

1、合法性。

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这其中也包括税收筹划。事实上, 税收筹划在具体执行中总会出现一些概念模糊的界线, 企业想要留住更多的利润, 因此对减轻税收负担的追求只会越来越急切。需要理清的是, 税收是企业的必要支出费用, 且避税、节税也不等同于偷、漏税, 后者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

2、前瞻性。

税收筹划的制定应该发生在纳税行为之前, 具体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之前, 就应该对投资行为、利润分配等事务进行安排。纳税人的动机是围绕着“少缴税”展开的, 除了金额上的支出外, 也可以理解为交税期限的延迟 (等于无息贷款) , 从而保障现金流的安全, 提高资金利用率。

3、平衡性。

作为企业理财的一个重要内容, 税收筹划也不能单单把税负多少看成唯一的衡量标准, 而是要权衡利弊、长远考虑, 平衡多个税种的密度。在某种程度上说, 税收总额的减少并不能说明效益得到增加, 税收筹划的制定应该考虑到阶段性的纳税周期, 而不是以当年企业生产经营额为标准。

二、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及规避对策

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 税收筹划要面临企业内部的控制风险, 国内很多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 没有健全的税收筹划风险评估体系, 缺乏对这个机制的系统分析能力;在贸易信息追踪反馈机制和产品质量监控手段上缺乏必要的条件, 这都会给企业税收规划的制定带来风险。相反而言, 企业对税收筹划操作的程序规范化、制度化, 就能从日常分析汇总中轻易得到有力的数据支持, 税收筹划的风险也就越小。

其次, 对税收法规的理解不当引起的认识问题。既然是国家法律法规, 就有它的严肃性和严格性, 在理解税收法律条文的时候不能歧义理解, 更不能倾向于自己有利的含义领会, 对法律的认识不能夸大也不能断章取义。一些企业制定税收筹划时很容易陷入理解误区, 造成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如偷税漏税风险。

事实上, 由于我国现有的税法法规较多, 且涉及到地税和国税两套征收系统, 很容易导致一些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时理解偏颇, 这在客观上要求从业者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印度尼西亚税务专家亚萨恩威 (Arthur Envid) 认为, 筹划人是纳税筹划中的核心, 也是成功的关键。

再次, 企业经营不当造成的心理风险。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除非触及到法律法规底线或者税收政策的大幅度变动, 否则由税收造成的风险性一般较小。但是由于税收筹划涉及到投资、生产、经营、分配各个领域中, 稍有规模的企业可能涉及到所有的税种, 如果在制定筹划初期考虑不全面, 很有可能会造成顾此失彼, 税种的比例分配不平衡, 进而造成整体税负增加。同时, 不平衡的税收筹划方案还会导致一些意外支出, 如机构设置费用, 运输费用等等, 由此造成的心里负担和精神压力会远远超过企业税收筹划本身的负重能力。

三、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分析

一般来说, 收入越高的人涉税事项就越多, 缴纳个人所得税也是理所当然的义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居民的个人收入已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相应的,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个人所得税的征纳对象。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在合法的环境下减少自己的税收负担, 成为了人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事情。这种通过合理规划和巧妙安排以降低个人税负的方法, 就是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

个人进行税收筹划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是因为在人们法制观念不强的时期, 一些人可能采取偷税等违法行为降低税负。如果积极引导个人正确使用税收筹划的方式来降低税负, 就可以在无形中做到税法的普及和推广, 促进纳税人进一步研究税法及相关法规, 便于漏洞的查找和合理建议的收集。

在做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之前, 首先要对自身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因为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收入情况不同, 收入方式也不同, 在理清收入多少、来源、时间等因素后, 就可以通过不同支付方式、分散收入时间、借助优惠税收政策等方式降低税率档次, 进而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小荣等.防范关联企业资本弱化有新规定[J].财务与会计, 2009.5[1]王小荣等.防范关联企业资本弱化有新规定[J].财务与会计, 2009.5

篇5:纳税主体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我们生活在一个以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国度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这类税收占据了我国税制结构的最大比重。作为纳税人,我们除了要按时交纳个人所得税等这些“明面儿上”的税之外,还要交纳以“隐蔽税”形式存在的间接税。

你知道什么是间接税吗?它是含在商品价格里、税负能转嫁给他人承担的那类税种。当你在商场里掏钱买东西时,你看到的价格,厂家或商家所转移在这件商品里的税款已经包含其中。由于价款和税款没有分别标出,是合在一起的一个数字,你很容易以为那就是商品的实际价格,而纳税的事与己无关。其实正好相反。你或你的家人去商店买任何东西,都已经在交税。间接税的诡异就在于,不管你情愿与否,天天都在“被”纳税,而自己却毫不知情。

与间接税相对应的是直接税。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区别在于,它不可以转嫁,只能由交税者自己承担。在整个商品流转环节中,每个环节的企业都只是税款的缴纳者,而不是税收负担的真正承担者,而真正承担起所有环节层层“结转”下来的最终税负的,就是购买这件商品的消费者。在税收学上,这叫“負税人”,即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及个人。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条件下,负税人就是纳税人;在税负能够转嫁的条件下,负税人并不见得是纳税人,而只是税款的交纳人。

所以,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合格纳税人,你得明白自己究竟给国家交了多少税。请注意,不是看每月工资单上被扣了多少税款,那只是你承担税收的一部分而已,你所承担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税收,实际上早已经用自己的收入支付过了,你可能对此毫无察觉,或者只是感觉自己怎么“收入少了”、“钱毛了”,其实,这可能是你承担了太多与收入不大相配的隐蔽税负担的缘故。可惜,这个账,在当今的国人中,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几人算得清楚。

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很难体现税收的公平性和量能负担原则,因为它几乎可以涉及一切商品和劳务,很少有哪个税能像它那样,征税对象如此普遍,税源如此丰厚。它可以不问生产者在一个生产周期中生产、经营成本几何,是否可以获得盈利,也不必问最终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承受能力如何,而是“见发票就开征”,谁买东西谁承担。它可以保证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地征收入库,技术也简便易行,总之好处都留给了征税的一方,所以它是政府们所钟情的税收。

间接税偏高,会促动物价上升,有阻滞民间扩大消费和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购买贵重的进口奢侈消费品,税款可能要占到物品价格的一半;即使只是购买普通日用消费品,也还是逃不过税负。

现在,你应该清楚了吧?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你都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负税人”。

这些日子,关于征税的事,套用朱自清先生的话说,社会上“颇不宁静”,开征房产税,按照排量征收车船税,以及十二五期间要开征的环境税等,闹得沸沸扬扬。每个税种都可以找到一堆“正当的”理由,但最终结果却都无一例外是增税。这一点,大众看得已经很明白,对日益增重的赋税的忍耐力也已然下降,说怨声载道亦不过分。这一点,想必你比我看得更清楚。

但我国财政资源的分配使用存在问题。蛋糕已然做大,分配却不合理,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其所收税款的数量不匹配。当纳税人税负已经很重,却没有感受到幸福和福利的增加,凭什么有继续承受高税负的热情?

所以,在分配机制不很正常、征税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的情况下,我不赞成增税,也呼吁国内的经济学家们不要再给政府提出加税的政策建议。如果有人提出了,我奉劝他们收回。当然,收不收回,那是人家的自由。

篇6:纳税主体

纳税服务实际上就是征税人为方便纳税人纳税所提供的活劳动。从我国税收服务政策上看, “十一五” (2006—2010年) 期间, 我国初步形成了“始于纳税人需求, 基于纳税人满意, 终于纳税人遵从”的纳税服务格局。“十二五” (2011—2015年) 是全面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的关键时期, 全国税务系统需要在树立平等理念、满足正当需求、坚持公正透明、强化统筹协调四项原则的基础上, 丰富细化税法宣传, 准确及时开展咨询, 持续优化办税服务, 切实保护合法权益, 分类实施信用管理、全面开展社会协作, 并通过强化组织保障、优化经费管理、健全应急机制、细化绩效考评等保障措施, 立足科学发展, 准确把握纳税服务工作的发展规律, 合理借鉴国际纳税服务工作的有益经验, 实现全面优化纳税服务, 提升纳税人的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 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和服务型税务机关的目标。

二、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

为研究现行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机制对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的匹配程度, 本课题组成员针对现行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和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分为两个小组, 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 A小组针对辽宁省昌图市某区的纳税人满意度为核心内容做调查;B小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两个小组均采用同一份问卷, 调查目的在于对提高税收服务质量的研究和了解税收企业纳税服务需求情况。深入了解纳税服务满意度能更好地了解纳税人的需求, 从而改善税收服务质量,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A小组发出问卷75份, 实际收回74份。本次调查中, 所属企业类型中, 行政企业占12%, 国有企业占9%, 股份有限公司20%, 责任有限公司占14%, 私营企业占19%, 个体工商户占26%。

纳税人职务统计:与财务、税务相关人员占32%, 不愿意透露职务的被调查者占68%。

表1反映了调查中纳税人所关心的问题选项的倾向性。

表1说明, 在此次调查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 有35.1%的纳税人想了解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而在税收政策宣传形式上, 多数纳税人乐于接受新闻媒体的形式;认为税务人员办事态度一般的纳税人占多数;认为税务人员廉洁自律情况一的纳税人占多数;在企业或个人偷税逃税的可能原因方面, 多数违法纳税人属于依法纳税意识薄弱。

综合来看, 将本次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可得出, 在这次调查中所调查地区的纳税人, 所关心较多的税收政策是下岗再就业税收政策和服务业税收政策。所喜欢的宣传形式多为新闻媒体和手机, 而且到办税大厅人们多为关心环境好坏和税收人员的态度。被调查者表示遇到税收问题和涉税争议时多选择法律援助。此外, 调查显示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那就是有些时候纳税人到了办税大厅无人指引, 并且有些地方还没有自助办税服务区, 因此会给纳税人和相关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于违章处罚公开和社会监督公开的方服务方面, 希望能进一步公开。同时, 也希望税收机构普及税收相关知识, 多摆放些易懂的税收相关读本于纳税大厅内。

在调查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调查误差, 为降低误差率, 我们分两组同时进行调查。以下是B小组的调查结果。

B小组没有限定调查区域, 在全国范围内发放正式问卷300份, 实际收回299份, 有效问卷292份, 问卷有效率为97.33%。对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后, B小组对于税收服务的满意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加强所得税的改革力度, 提高纳税人对于税收服务的满意度

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国家经济贡献的主力军也在逐渐转移方向, 大量收支向第三产业涌入或倾斜。因此, 国家税收政策需要不断向新兴的产业转移, 加强征收流转税向征收财产税、所得税的改革力度, 减轻广大纳税人实际税负的负担, 缓解纳税人的实际压力, 从而提高纳税人对于税收服务的满意度。

2. 对于税收服务的各种形式而言, 纳税人大多数还是比较屈从传统的税收服务方式

对于解决税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简单, 税务机关需要加大与网络等高新技术结合的力度, 加大互联网在税收服务中服务力度。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在公开面对纳税人的场所, 如办税服务厅等, 对于纳税人而言, 真正能够使他们的满意度高的还在于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业务的熟练和服务态度的不断提升。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做好反腐倡廉的建设工作, 让纳税人清楚自己的每一分钱的去向, 真正使得税收用之于民, 那么纳税人也会相应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利, 很好的享受税收服务, 税收满意度将会大幅提高。

3. 税法还不甚严格, 偷税漏税的纳税人还大量存在

这说明税务机关对于税法的普及力度还不够, 惩罚力度不够, 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意识还不强, 合理避税的能力还较弱, 这样对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较多, 税收满意度肯定得不到提高。

三、现行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机制与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的匹配情况

调查表明, 现行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机制正在逐步健全, 但与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的匹配情况在以下方面有待完善。

1. 纳税人非常关心所属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希望税务机关能够主动提供指导

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减少纳税、提高利润率。由于信息不对称, 有些税收优惠政策颁布和执行有时间差异, 会导致纳税人错过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而遭受损失, 因此, 纳税人迫切希望税务机关相关人员能够主动及时提醒纳税人可以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政策。而现行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指导机制。

2. 纳税人比较关注税收服务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

近年来, 税收服务的工作态度有所改善, 但和其他服务行业相比, 服务态度仍有待提高。例如, 应减少蓄意推托、态度冷淡、故意刁难纳税人等现象的发生。

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 针对办税时常会出现的窗口排队等候、税务工作人员脱离工作岗位、办税机器设施出现故障、工作人员处理业务能力较弱、对税收政策不熟悉、各职能部门互相推诿、审核程序烦琐、签字领导不在、延误时间等现象, 应加强管理。

3. 纳税人普遍不希望税收工作者上门服务

税收工作者上门服务, 一方面容易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派专人陪同, 增加了招待费用, 降低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纳税成本。因此, 纳税人普遍不希望税收工作者上门服务。

4. 纳税人税收筹划能力较为薄弱

纳税人希望在不违反税法的同时少缴税, 这就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给予税收筹划知识的指导。而具有税收筹划知识的专业人员大部分集中于税务机关, 因此, 纳税人希望税务机关提供税收筹划服务。

以上建议为现行税务机关在制定纳税服务机制时应考虑的若干因素, 截至发稿, 国家税务总局发[2014]154号文件制定了关于印发《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的通知, 通知中强调了五点,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 把纳税服务规范落地作为重要工作抓实抓好;二是做事培训与宣传工作, 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三是完善配套制度, 进一步做好前后台衔接和部门协作;四是按季更新维护, 建立健全纳税服务规范动态升级机制;五是实行追踪问效, 进一步加强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

摘要: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税务管理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传统的管理监督型向现代管理服务型转变, 纳税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税务部门研究的热点。因此, 通过调查研究, 重点研究了现行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机制、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及目前二者之间的匹配程度。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优化现行纳税服务机制的有效途径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男子110米栏栏间跑节奏的探究下一篇:中班美术教案长颈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