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系统

2024-06-08

纳税系统(精选十篇)

纳税系统 篇1

按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纳税明细申报需全面实施。虽然地方税务部门提供了相应的申报软件,但其计税方式不能满足许多企事业单位现有的收入管理和发放模式。因此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发个人所得税申报的管理系统,就成为许多单位的当务之急了。以各高校的财务部门为例,薪酬发放都有不同的规章制度,而分次发放,累计计税就会导致不同税率的适用问题。因此开发适合本单位的纳税系统,就可以解决收入分次发放的计税工作。各部门将工资、岗贴、年终劳酬及所有零星收入通过网络全部导入系统,从而便捷地进行计税、输出报表、查询相关数据。到月底财务部将该系统中的数据按要求导出,提交给地方税务部门,从而实现个人所得税的全员全额纳税管理。

传统的纳税管理方法是各单位自行手动计税,然后制表送交财务部进行审核。然而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纳税管理方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单位和财务部门的工作非常繁重,手动计税的效率低而且易出差错,而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同时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财务部门的管理模式和服务面临许多新的需求和挑战,如用户要求的网上查询扣税额,单位通过网络提交报表和系统自动计税功能等。因此财务部门迫切需要开发基于B/S模式的纳税管理系统,以适应当前财务管理数字化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和准确的数据。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开发出了基于B/S模式的纳税归集管理系统。该系统以B/S模式为基础,涉及的关键技术相当广泛,如NuSOAP、Smarty等PHP开源方案和Apache安全保障技术。系统采用开源软件Apache+PHP+MySQL的设计架构,开发成本低廉,可移植性强,相对微软的.Net架构而言,更适合财务系统对安全、稳定和可靠性的要求。

1 系统目标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适应数字化时代需要的纳税归集管理系统,从而提高财务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满足国家对全额全员纳税申报的实际需求。

(2) 以后台数据库为核心,建立以财务部为中心,各单位部门会计人员提交薪金计税明细的管理系统,协助财务部管理人员审核计税,实现数据和信息的高度共享。

(3) 建立用户档案数据库并实现对其纳税明细的管理和维护,并且使得用户能够对纳税款进行查询和核算,同时开发统计和综合查询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帮助。

2 系统结构设计和功能实现

2.1 系统结构设计

本系统是一个分布式、规模可变的系统,总体设计采用多层B/S模式体系结构。用户可以通过局域网或VPN远程访问,财务人员和管理员的业务则在局域网内终端进行。数据集中在一个数据库服务器上,处理分布到应用程序的各个层面上,通过网络各类用户实现无障碍的使用。根据系统总体目标,该系统采用分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 表示层

表示层是用户和系统进行交互的层次,提供局域网内任何时间地点的访问支持,用户通过浏览器提交信息并反馈结果。

(2) 业务层

业务层即事务逻辑层或中间层,完成事务处理规则和业务流程约束数据的处理。本系统使用PHPSOAP读取一卡通等公共数据, PHPexcelreader导入Excel文件,Smarty技术实现数据报表的导出。

(3) 数据层

数据层就是数据资源管理层,由数据服务器所构成。主要完成数据资源的查看、插入、删除、更新修改等数据存储和管理工作。在本系统中使用MySQL数据库来实现数据层功能,通过对其进行操作和维护,执行数据的查询和更新。

2.2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全额全员纳税归集管理系统主要由四大子模块组成,分别是数据提交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综合查询模块、计税管理模块。具体的系统模块图如图2所示。

(1) 数据提交模块

本模块分为工薪收入、年终劳酬收入两类。其中工薪收入类一个月内可多次提交。各单位按软件要求的格式和字段,选择相关分类收入通过网络提交并导入系统,生成扣税明细及合计数,并输出表格和打印。

(2) 系统管理模块

部门和人事的数据维护,可以与人事部门、工资管理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行对接,进行数据的增加、删除、补充及数据库的维护管理工作。分级的权限管理可以开通并设置用户的使用权限。

(3) 计税管理模块

各单位通过网络提交的数据,经过此模块计税审核后,财务管理部门对资金的发放进行确认。

(4) 综合查询模块

部门负责人可以通过授权的用户名和密码,查询本部门的纳税明细和汇总数据。职工个人可以输入身份证号(或人事号)和密码,查询个人历史纳税明细,而财务管理部门可以查询所有的纳税明细和汇总数据。

2.3 业务流程

根据以上的需求分析,可以定义基本的数据表,主要是按月纳税明细、资金记录和用户数据表。前两个表分别用于存储财务人员提交的金额明细数据和相关记录,以便计税和财务部审核,而用户数据表用来管理用户权限。

其业务流程如下:

(1) 财务部工薪科负责系统中职工用户的新增、调动、修改等信息更新,做好数据提交前期的准备工作。每月1号(遇节假日顺延)将本月工资库数据(即职工基本信息)导入系统中,之后各单位才能在网上提交数据。

(2) 单位将当月发放薪酬分次、分类通过网络,按规定的格式进行提交(即Excel表格导入),生成扣税明细及合计数,并打印输出表格。

(3) 单位将打印好的纳税表格,经单位签字盖章后,送交财务部工薪科进行数据审核确认。

(4) 每月末由财务部将数据汇总整理后,导入地方税务部门提供的纳税申报软件中,报送地方税务部门。

3 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3.1 用户数据的读取

随着Web Services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公共数据资源提供WSDL访问,通过WSDL把访问服务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提供给Web Services客户端。因此,当我们需要用户基础数据时,通过读取WSDL信息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PHP的NuSOAP开源方案专门提供一个类进行WSDL文件的解析,我们可以调用该类从WSDL中提取信息。在本例中,NuSOAP的对象soapclient使用WSDL类来减轻开发者调用服务的难度,通过WSDL提供的信息,程序员只需要知道操作的名字和参数就能调用需要的数据。使用方法如下:

3.2 报表输入输出问题

由于财务人员长期的使用习惯,发放薪酬的报表都是用Excel制成,而PHP导入Excel表格的方法一般是将其转换成csv或txt文本文档,再用fopen函数打开后处理数据。为方便财务人员使用该系统,我们使用phpexcelreader这个开源方案来解决Excel文档直接提交的问题,该方案可以直接读取Excel文档,并支持xlsx(Excel2007格式),其调用方法如下:

完成计税后,单位的会计人员需要导出Excel报表提交给银行进行报账。我们使用Smarty模板来实现Excel文档的输出,Smarty是使用PHP编写的模板引擎,它分离了逻辑代码和外观设计内容,提供了一种易于管理和使用的方法,将原本与HTML代码混杂在一起PHP代码逻辑分离。用Smarty导出Excel文档的方法如下:

(1) 首先用Excel编写想导出的表格样式,另存为html文档。

(2) 修改html文档为Smarty模板,其中的数据列用下列循环语句代替:

3.3 累计计税的算法流程

有些单位可能在一个月内多次发放薪酬,而不同金额适用的税率不同,因此每个月累计计税时的逻辑判断就非常重要。根据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计税规则,首先编写出对应的计税函数paytax,方便在系统中计税时调用。然后按月对单位每次提交的每笔金额做编号记录,并设置一个审核标志位,当财务管理员审核通过后修改相应标志位。为不产生混淆,不允许对已经审核的金额计税,而之前存在未审核的数据时,不允许对新的数据进行计税,这样就可以避免多次提交的情况下产生税额的混乱。

单位每次提交一笔薪酬,系统先根据审核标志位选出本月之前已通过审核的总金额,对其调用计税函数计税,再将本次提交金额累计计税,两者相减就是本次所需缴纳的实际税款,这样就实现了财务部门要求的分次发放,累计计税的功能,其算法如下:

算法 每月发放薪酬的累计计税方法

输入:员工ki本次发放薪酬为si,审核标志位置0,paytax()为计税函数。

输出:本次发放薪酬应缴纳税款tax。

函数体:

(a) for本次发放薪酬的每个员工ki,薪酬为Si;

(b) 选择本月员工ki已经计税审核过的薪酬sj,即审核标志位为1的数据;

(c) for每个员工已审核的薪酬sj;

(d) sum1 += sj 该员工本月已审核薪酬总数;

(e) sum2 = sum1 + si 该员工本月发放薪酬总数;

(f) tax = paytax(sum2)- paytax(sum1)为该员工本次发放薪酬应缴纳税额;

(g) 本次薪酬Si对应的审核标志位置1。

3.4 安全机制

安全性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纳税归集管理系统中,系统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位部门内部对系统的操作要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进行;二是服务器应用程序要采取相应的安全设置,防止黑客对其恶意的攻击。

对于前者在系统管理子系统内为不同的用户分配了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有不同的操作权限。PHP可以采用session记录登录者的信息,以此来判别用户不同的权限。登录系统时不同的用户进入的界面也有所不同,如财务部的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管理整个系统的各个模块,并具有对部门管理员用户进行查看、修改、删除以及分配角色的权限;部门管理员只能提交资金表格和计税,无法进入其他模块。

对于后者,除了在服务器前部署应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产品外,本系统还在应用程序中采用了身份验证机制和加密技术。采用身份验证机制应该明确哪些模块需要身份验证才能访问,哪些资源匿名用户就可以访问。如进入系统管理子模块就必须经过身份验证才能进行相应的操作。我们把这些模块要实现的功能页面放在子目录manage中,然后对manage目录加密,方法如下:

(1) 使用apache/bin/目录下的htpasswd.exe生成一个.htpasswd密码文件,命令如下:

htpasswd -b -c d:\path\.htpasswd username password

//为了安全,htpasswd文件需要放在提供web服务目录之外的地方

(2) 需要在apache主配置文件http.conf里面做如下设置:

<Directory ″ path/manage″> //需要加密的目录

AuthType Basic

AuthName ″Password Required″

Require username //htpasswd生成的用户名

</Directory>

以上代码基于Apache的身份验证机制实现了授权允许username用户可以访问manage目录,并限定匿名用户不能访问。这时,未通过身份验证的用户如果访问manage中的资源时将会被重新定向到指定页面,从而达到了被Web资源保护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使用https加密技术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加密传送,接收端解密后使用,即可防止信息的伪造,又可防止关键数据被窃听。

4 结 语

与传统的计税方式相比,设计和实现基于B/S模式的纳税系统在财务信息管理和数据高度共享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系统采用了目前较为流行的开源技术,应用程序为三层结构,具有高内聚合、低耦合性、系统安全稳定可靠的优点。由于没有采用微软的.NET技术,因此文中重点介绍了Excel输入输出方法和系统采取的安全机制。使用该系统可以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同时为上层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摘要:根据全额全员纳税申报流程的特点和系统的建设目标,提出基于B/S模式的纳税管理系统结构模型,分析系统体系结构和处理流程,并对系统基本功能和关键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Web Services,WSDL,NuSOAP,Smarty

参考文献

[1]Welling L,Thomson L.PHP和MySQL Web开发[M].武欣,邵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63-565.

[2]Hughes S.PHP经典实例[M].徐牧,贾东什,等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210-213.

[3]Bloom R B.Apache Server 2.0技术参考大全[M].袁勤勇,何欣,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3-170.

[4]Gilmore W J.PHP与MySQL程序设计[M].朱涛江,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320-347.

[5]冯燕奎.PHP与MySQL动态网站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7-82.

纳税申报-税务系统培训课件 篇2

一、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一)时限要求

《征管法》第二十五条 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

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扣缴义务人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

(二)内容要求

1、如实申报

2、纳税申报表和扣缴税款报告表的主要内容

《细则》第三十三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主要内容包括:税种、税目,应纳税项目或者应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项目,计税依据,扣除项目及标准,适用税率或者单位税额,应退税项目及税额、应减免税项目及税额,应纳税额或者应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额,税款所属期限、延期缴纳税款、欠税、滞纳金等。

3、附报相关资料:(1)《细则》第三十四条 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时,应当如实填写纳税申报表,并根据不同的情况相应报送下列有关证件、资料:

(一)财务会计报表及其说明材料;

(二)与纳税有关的合同、协议书及凭证;(三)税控装置的电子报税资料;

(四)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和异地完税凭证;(五)境内或者境外公证机构出具的有关证明文件;(六)税务机关规定应当报送的其他有关证件、资料。

扣缴义务人办理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时,应当如实填写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并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的合法凭证以及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证件、资料。

(2)《细则》第三十五条 扣缴义务人办理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时,应当如实填写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并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的合法凭证以及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有关证件、资料。

具体见《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报送管理办法》2005年3月1日 国税发[2005]20号

(三)其他要求

《细则》第三十二条 纳税人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的,也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1、纳税人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的,也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

2、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分析:是因为申报义务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法定义务,是税务机关掌握税源变化的重要手段。

二、申报方式

《征管法》第二十六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也可以按照规定采取邮寄、数据电文或者其他方式办理上述申报、报送事项。

1、直接申报

2、邮寄申报

《细则》第三十一条 纳税人采取邮寄方式办理纳税申报的,应当使用统一的纳税申报专用信封,并以邮政部门收据作为申报凭据。邮寄申报以寄出的邮戳日期为实际申报日期。

纳税人采取电子方式办理纳税申报的,应当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和要求保存有关资料,并定期书面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3、数据电文申报

《细则》第三十条 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经税务机关批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采取邮寄、数据电文方式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

数据电文方式,是指税务机关确定的电话语音、电子数据交换和网络传输等电子方式。国税发(2003)47号(第四项)

四、关于纳税申报的管理问题:经税务机关批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采取数据电文方式办理纳税申报的,其申报日期以税务机关计算机网络系统收到该数据电文的时间为准。采取数据电文方式办理纳税申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其与数据电文相对应的纸质申报资料的报送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

4、简易申报、简并征期

《细则》第三十六条 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可以实行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等申报纳税方式。

根据国税发(2003)47号规定:

十三、简易申报、简并征期问题: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可以实行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等申报纳税方式”,这里所称的“简易申报”,是指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期限或者在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内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视同申报;“简并征期”,是指实行定期定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采取将纳税期限合并为按季、半年、年的方式缴纳税款,具体期限由省级税务机关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5、其他申报方式

三、延期申报

《征管法》第二十七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经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延期申报。

经核准延期办理前款规定的申报、报送事项的,应当在纳税期内按照上期实际缴纳的税额或者税务机关核定的税额预缴税款,并在核准的延期内办理税款结算。

1、延期申报的条件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经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延期申报。

2、延期申报的审批程序

《细则》第三十七条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确有困难,需要延期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延期申请,经税务机关核准,在核准的期限内办理。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因不可抗力,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可以延期办理;但是,应当在不可抗力情形消除后立即向税务机关报告。税务机关应当查明事实,予以核准。

(1)确有困难,需要延期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延期申请,经税务机关核准,在核准的期限内办理。

(2)因不可抗力,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可以延期办理;但是,应当在不可抗力情形消除后立即向税务机关报告。税务机关应当查明事实,予以核准。

注: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台风、地震、大火、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社会事件,如战争、社会**等。

从“纳税意识”到“纳税人意识” 篇3

第一,“纳税意识”不等于“纳税人意识”。毋庸讳言,纳税意识里面有没“人”,更多指的是没有合法权力保障的利益交换意识。直言之,合法性没解决时,在这种权力所保障下的国家与国民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交换,仅仅是一种形式。但“纳税人”与纳税者不一样,纳税人本身就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意味着保障其权利和义务分配的这个税权是合法的。这是因为,只有在合法权力保障下的国民与国家之间公共产品交换这一活动,才具有正当性的,也才可能是公正的。纳税意识不等于纳税人意识。

第二,当代纳税人意识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毋庸讳言,当代纳税人意识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传播终极目的模糊,二是传播主体错位。由于我们是纳税者意识导向,是纳税意识信息的传播,所以,传播主要是政府导向的,其突出特点就是“选择性”。这首先表现在税制的安排方面。比如,现行的税制安排“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格局,就存在明显的选择性。因为间接税与直接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间接税可以转嫁税负,纳税者不知道交了多少税,因此也就不大关心税款的用途和效率,无助于税权的监督。相反,直接税不能转嫁税负,而且纳税者知道交了多少税,因此“税痛感”强,乐于监督税权,关心税款使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如果非要在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做选择的话,宁愿选择直接税,因为选择直接税利大于弊。好比本文开头提到的我们的日常消费,一般情况下已被政府征了13%—17%的增值税,或者一定的消费税与营业税,但作为交税者,我们并不清楚。

同样,在具体的财税信息传播方面,更是充满“选择性”。比如,据周天勇教授计算,2013年中国政府全口径收入21.9382万亿,其中,财政预算内收入12.9143亿,政府性基金收入52239亿,社会保险费收入约28000亿,可能如交通、计生、城管等没有纳入政府基金的收入最少约10000亿。2013年GDP总量57.2万亿,因此,宏观税负达到38.35%。同样,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大大提高,2013年占到46.6%。

當然,从用税角度看,也存在信息的“选择性”传播问题。比如我们的用税传播,目前基本处于秘密状态。还是以2013年为例,全国财政支出13.97万亿元,增长10.9%。其中,全国教育支出21877亿元,仅占财政收入的15.65%;医疗卫生支出8209亿元,仅占5.8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417亿元,仅占10.31%;住房保障支出4433亿元,仅占3.17%,四项合计仅占35%。而且,如果把非税收入也纳入总预算的话,这四组数字之低,或让我们更为尴尬。

总之,目前中国纳税人意识的传播层次与质效都不是很高。可以说,我们纳税人意识信息传播面临体制性与机制性的受阻压力,但纳税意识信息传播却比较畅通。就传播内容而言,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在为高税负辩护(避谈宽口径税负——政府全部收入与GDP之比);而且关于直接税优点的传播明显滞后,关于“用之于民”财税信息的传播更是大而化之。同时在传播途径上,也基本由政府控制,由税务机关和政府媒体掌控传播。

因此,未来纳税人意识的传播,一是重在纳税人主体传播权利的归位;二是重在纳税人意识传播内容的优化与人本化,要多传递人道自由、公正平等、法治民主等信息;三是传播目的一定要有助于增进全社会和每个国民的福祉总量。而且,要通过纳税人意识的传播,促进财税权力“闭环式”监督机制的形成,让财税信息公开透明成为常态。

财税是最大的政治。英国、法国、美国包括荷兰等发达国家的社会转型,大多都是因为财税风险,或者说,这些社会的大变革都是从财税开始的。如果中国不是一个例外,那么,中国社会文明转型的危机与风险是什么?在哪里?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都值得深思。

(作者系西安市税务学会副秘书长。文章系作者在西北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第二届公共治理与政治传播论坛上的发言。)

纳税系统 篇4

关键词:基于案例推理 (CBR) ,增值税,案例匹配,案例学习

一、引言

基于案例的推理 (case-based reasoning, CBR) 是利用过去解决相似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当前问题。C B R系统将过去对问题的求解经验作为案例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案例库中, 当遇到新问题时, 系统首先从案例库中查找以前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 并应用它来解决新问题。本文应用CBR方法设计了增值税纳税申报系统, 就增值税的案例特点和业务特征来具体运用CBR方法解决税法领域的问题。

增值税主要有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期限、减免税等这些税收要素组成, 而这些税收要素正好可以作为一个案例的特征集, 以不同的特征集收集具有特殊情况的典型案例, 并且给每个案例加上专家的点评分析、法律提示、专家释疑等形成一个生动有说服力的案例, 进而建成C B R系统中的案例库。这样, 对于缺乏税法专业知识和不精通纳税申报业务的纳税人就可以使用这个案例库来处理他们遇到的实际案例。在增值税的业务领域中, , 不管一个多么复杂的纳税情况总能按业务特征将其归类到前面案例库的一个小案例中, 当找到匹配案例后即可取其增值税的计算方法、相法律提示和专家释疑, 使新的增值税纳税问题迎刃而解。

二、系统目标

该系统的主要目标如下: (1) 为增值税纳税申报提供决策支持和计算机辅助手段。 (2) 为各种企事业单位、个人、扣缴义务人等纳税义务人提供增值税的计算方法、依据和填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3) 为税务人员提供疑难案例的稽查服务。 (4) 通过查阅、学习本领域中典型案例的解决方案;对增值税法规政策进行咨询等方法, 提高系统使用者的税法业务水平。 (5) 填制、汇总、打印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打印案例稽查结论表;也可打印典型案例的原始描述、相关法律和专家释疑等。

三、系统的体系结构

运用基于案例推理的方法来处理增值税的纳税申报问题, 知识库设计为案例库和法规政策规则库, 以案例库为主, 以法规政策库为辅助知识库协同解决问题。本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四、CBR方法实现

1. 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目标和总体结构的要求, 可以确定以下系统所需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

(1) 案例库。由于本系统案例库较小, 案例间无关联关系。所以整个案例库采用线性组织、并行存储的方法, 案例不分层次顺序存储。对于单个案例来说, 采用关系数据库技术, 将所搜集的典型案例存放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数据表中, 主要的几张数据表结构如下: (1) 原始案例表:案例编号、案例文本。 (2) 基本状况表:案例编号、税款时间、纳税人标志、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名称、开户银行及账号、法定代表人名称、企业登记注册类型、营业地址、电话号码。 (3) 销售业务状况表:案例编号、货物、摘要、业务特征、货物编码、业务特征编码、销售额、含税销售额、免税销售额。 (4) 外购业务状况表:案例编号、货物、摘要、业务特征、货物编码、业务特征编码、买价、进项税额。 (5) 销售结论表:案例编号、规则标识号、销售额、免税销售额、税率、销项税额。 (6) 外购结论表:案例编号、规则标识号、买价、扣除率、可否抵扣、进项税额。 (7) 案例释疑表:案例编号、专家释疑。 (8) 新案例基本状况表:案例编号、税款时间、纳税人标志、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名称、开户银行及账号、法定代表人名称、企业登记注册类型、营业地址、电话号码。 (9) 新案例销售业务处理表:案例编号、货物编码、摘要、业务特征、业务特征编码、销售额、含税销售额、免税销售额、税率、销项税额。 (10) 新案例外购业务处理表:案例编号、货物编码、摘要、业务特征、业务特征编码、买价、扣除率、可否抵扣、进项税额。

(2) 规则库。 (1) 原法规表:法规标志、条目号、法规条文、规则标识号。 (2) 规则表:规则标识号、货物、业务特征、税率、结论。

(3) 字典库。 (1) 货物或应税劳务名称编码表:序号、货物、货物编码。 (2) 业务特征编码表:序号、业务特征、业务特征编码。 (3) 纳税人标志编码表:标志代码、纳税人类型名称 (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 。 (4) 纳税人注册类型表:注册类型代码、纳税人注册类型名称 (工业、商业、其他) 。

2. 案例匹配

(1) 单笔业务案例匹配。指一个案例只包含一笔业务的情况。这种情况处理较简单, 输入案例后, 取其案例特征 (货物或应税劳务名称+业务特征) 到相应的业务状况表 (销售或外购) 中进行查找匹配, 找到完全匹配的案例后, 据其案例编号到相关联的其他表中取回税额计算方法、相关法律提示、专家释疑等案例结论集, 返回本案例进行税额计算后整理输出, 并生成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行打印输出, 如图2所示。

(2) 多笔复杂业务案例处理。如果一个案例是包含两笔以上业务的复杂案例, 就要分步进行处理。首先逐笔处理业务, 即将每一笔业务按以上的处理方法, 先得到每一笔业务的解答, 然后再按照纳税人名称和纳税日期收集整理每笔业务的处理结果, 计算汇总整个案例的应纳增值税额, 并给出所有业务的相关法律提示和专家释疑, 再填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行显示。具体步骤如下: (1) 取第i笔业务, 加业务编号Ki; (2) 按单笔业务匹配处理, 得到本笔业务的税额值、相关法律提示和专家释疑; (3) 取第i+1笔业务处理, 方法同上; (4) 至止处理完所有单笔业务, 得到每一笔业务的解答; (5) 按纳税人名称和纳税日期收集1~i笔业务的解答, 得到完整案例的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 以及相关法律提示和专家释疑; (6) 生成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3) 与规则推理相结合的案例学习当案例匹配无效, 即在案例库中没有找到与新案例业务特征相同的案例时, 需要到规则库中寻找相关的法规依据来求解问题, 并通过人机交互的修改机制, 形成一个新的完整案例解, 最后将新案例保存至案例库中, 实现案例的学习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1) 根据货物+业务特征到规则库查找匹配的法规条款。 (2) 找到的相关的规则可能有多条, 将这些规则的结论信息反馈给用户进行判断, 并通过人机交互对规则进行反复适配, 以最终获取决策知识。 (3) 从适配到的规则中取计算方法, 如果是销售业务就取税率并结合结论信息编辑税额计算公式;如果是购进业务就取扣除率、可否抵扣, 并编辑进项税额计算公式。 (4) 取法规原文作为新案例的相关法律提示。 (5) 通过人机交互利用结论信息总结出新案例的专家释疑。 (6) 将新案例的完整解答:案例描述、税额计算方法、相关法律提示、专家释疑等保存到典型案例库中, 完成新案例的学习。

实现案例的学习过程是增值税中一个C B R的完整设计, 包括:案例的定义与表示、案例的组织与索引、案例的推理匹配、案例学习。

五、结束语

将CBR引入了增值税纳税申报系统中。在增值税业务领域中, 将实际问题逐笔业务与典型案例进行检索匹配, 再对每笔业务结果进行收集整理, 输出案例完整解答及相关法律提示和专家释疑, 并填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对匹配失败的案例, 采取与规则推理相结合的新案例学习方法等技术实现了增值税纳税申报系统。

参考文献

[1]魏明英:新编税法案例大点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

[2]张荣梅 徐序彦:基于CBR的交通事故处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 38 (2) :247~249

[3]周凯波 魏莹等:基于案例推理的金融危机预警支持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 37 (14) 14:18~21

纳税系统 篇5

安徽省国税系统纳税评估工作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促进纳税评估质效的提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结合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以税源专业化管理和税收风险管理为核心内容,通过建立并运行“主辅评”团队和税务机关上下联动机制规范评估实施工作。

第三条 纳税评估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办事、科学高效、税企互动、优化服务、团队协作的原则。

第四条 纳税评估实施的工作环节包括:评估团队的组织、案头审核、调查核实和评定处理四个环节。

第五条 本规程适用于安徽省国税系统组织开展的纳税评估工作。

第二章 评估团队的组织

第六条 省局征管科技部门根据风险扫描与排序的结果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并派发评估工作任务。

纳税评估任务单通过工作流推送,并附《纳税评估对象清册》。评估对象清册内容应包括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名称、行业明细、主管国税机关、疑点信息、评估税种、评估所属期等信息。

第七条 纳税评估实施部门根据《纳税评估对象清册》,确定承担评估任务的评估团队(以下简称评估组)。评估组应由具备税收业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专长的人员组成,根据评估对象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评估组人数,一般为3-5人。

第八条 评估组的分工采取主辅评制,通过评估预案竞争的方式产生主评岗位(以下简称主评)和辅评岗位(以下简称辅评)。

第九条 评估组应当向纳税人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纳税人纳税评估事项,并注明评估的理由、期间和税种。同时将《风险识别报告》预警的异常数据及其可能存在的疑点问题一并告知,要求纳税人复核疑点数据、作出书面解释并提供有关证明资料。

第十条 评估组在撰写评估预案前,评估组应进行信息收集、校验和补正工作。

第十一条 评估组每位成员应根据收集、校验和补正后的信息,独立制作评估预案。评估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纳税人基本信息、生产经营情况和申报纳税情况;

(二)风险预警指标及其疑点分析,说明理由,包括可以排除的疑点和新发现的疑点;

(三)对纳税人复核说明的分析和评价;

(四)下一阶段拟采取的评估方法、措施与核查路径;

(五)其他有必要说明的内容。

第十二条 纳税评估实施部门负责组织评估预案的评审工作。评审方式主要有匿名评审和会议评审两种。实行匿名评审的,委托系统内的若干名评审专家进行,预案质量综合排序第一位的预案撰写人为主评,如出现并列情形,由部门负责人从中指定主评人选。会议评审可采用表决制,票数最高者为主评。预案的评审应当对评估预案的得失予以评价,并写出评语。

第十三条 主辅评人员确定后,主评主持召开评估组工作会议,以主评撰写的预案为蓝本,吸收其他成员预案中有价值的部分和采纳评审专家意见,形成评估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纳税人基本信息、生产经营情况、申报纳税情况及前期收集的相关信息;

(二)风险预警指标及其疑点分析,包括可以排除的疑点和新发现的疑点;

(三)纳税人核对数据的情况和解释疑点的理由;

(四)下一阶段拟采取的评估方法、措施与核查路径;

(五)下一阶段工作的初步分工安排;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第三章 案头审核

第十四条 评估组在案头审核前,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收集信息,主要内容包括:

(一)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财务报表、财务制度及会计政策等信息。通过省局各业务系统,查询纳税人申报纳税、财务报表、进出口数据、进销项数据等信息。对应有未有的信息应通知主管税务机关及时进行补正。

(二)行业税收政策、生产经营信息和各类指标。按照纳税人所属行业参考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或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收集纳税人所属行业的税负率、销售毛利率、成本利润率、技术标准、生产工艺、能耗指标、经营方式、上下游产业链等信息,熟悉相关的税收政策。

(三)第三方信息。根据评估需要有选择性的收集其他职能部门或机构发布的与纳税人有关的资料信息。

(四)其他信息。从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其他渠道取得的关于纳税人的各类信息。

第十五条 评估组应对前期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锁定或排除风险点,并根据风险点的高低确定调查核实的目标及采取的方法。

第十六条 纳税评估案头审核阶段结束后,应根据案头审核结果,区别不同情况按以下原则处理:

(一)风险异常指标疑点被全部排除且未发现新疑点的,应在评估组工作方案中充分说明排除疑点的理由,经部门领导审批后,直接转入评定处理环节;

(二)风险异常指标疑点不能全部排除或案头审核中发现新疑点的,转入调查核实环节。

第四章 调查核实

第十七条 评估组按照评估预案和案头审核的结果,采取约谈、实地核查等方式对涉税疑点进行核实。

第十八条 评估组进行实地核查前,应告知纳税人实地核查的时间、需要准备的资料等。实地核查应当由两名以上评估人员共同实施,并向纳税人出示税务检查证及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对核查情况应制作《实地核查工作底稿》,记录核查的内容、过程及问题等。《实地核查工作底稿》经纳税人审核确认并签字盖章。

第十九条 对采用会计电算化的纳税人,评估组可以使用技术工具提取纳税人的有关会计核算数据,并按规定程序审批及送达《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承担相应的保管、保密责任。对未采用会计电算化的纳税人,应就地核实数据,一般情况下不调取 账簿、凭证。

第二十条

纳税人是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企业或外资企业等规模较大的企业,调查核实方法应当以风险为导向,对企业内控

制度进行测试及评价,发现企业内控缺陷与税收风险的关系,从企业管理的层面审视与防控税收流失风险。

第二十一条 评估组在调查核实过程中,可以采用信函、电话、短信、网络、面谈等方式沟通。需要税企双方确认证据和结论的,应当以书面信函或面谈的方式进行。采用书面信函的双方应当签章确认;采用面谈方式的应向纳税人下达《询问通知书》,告知纳税人参加约谈的人员、时间、地点。

第二十二条 约谈的对象由评估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必要时可约谈财务、采购、销售、仓储、生产等相关部门的人员。在实施约谈前,评估组应针对疑点及举证等要素,制作详细的约谈提纲,列出约谈问题。

第二十三条 约谈过程中评估组应制作《询问(调查)笔录》,约谈结束后双方签字盖章。对疑点问题,评估组可以根据约谈情况责令纳税人自查或经纳税人提出自查要求,评估组可以允许纳税人自查,纳税人自查应限期反馈自查情况报告。

第二十四条 调查核实结束后,评估组应将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初步处理意见书面告知纳税人,征求意见并限期反馈。

第五章 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评定处理是指评估组提出处理意见与建议,经集体审议通过后,报纳税评估实施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形成评估处理决定并执行的过程。

第二十六条 评估组收到纳税人反馈意见后,主评主持召开评估组会议,研究处理意见与建议。根据会议讨论结果,主评撰写《纳税评估报告》。

第二十七条 纳税评估实施部门应当建立纳税评估处理决定的集体审议制度,部门负责人主持会议,主评及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形成评估处理决定。

通过评审专家评审预案的,纳税评估实施部门审议评估意见前,应当征询评审专家的意见。

第二十八条 评定处理决定应按照以下原则作出:

(一)经案头审核或调查核实,确认纳税人的涉税疑点问题可以排除,主评应当在《纳税评估报告》中对评估内容、过程和事实情况加以说明,经评估实施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将《纳税评估报告》发送至主管税务机关,纳税评估终止。

(二)纳税人的涉税问题得到确认,不具有偷、逃、骗税违法嫌疑及其他符合移交稽查条件,且纳税人没有异议的,评估实施部门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和《税务风险管理建议书》,连同《纳税评估报告》一并发送主管税务机关;主管税务机关将《纳税评估报告》存档,将《税务事项通知书》和《税务风险管

理建议书》送达纳税人,通知纳税人限期缴纳税款和滞纳金并进行调账处理,纳税评估终止。

(三)纳税人的涉税问题得到确认,不具有偷、逃、骗税违法嫌疑及其他符合移交稽查条件,但纳税人不同意补充申报的,评估实施部门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风险管理建议书》,连同《纳税评估报告》一并发送主管税务机关;主管税务机关将《纳税评估报告》存档,将《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风险管理建议书》送达纳税人,通知纳税人限期缴纳税款和滞纳金并进行调账处理,纳税评估终止。

(四)经调查核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评估实施部门将《纳税评估报告》和相关评估资料报送征管科技部门,由征管科技部门移交稽查处理。

1.涉嫌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 2.涉嫌偷、逃、骗、抗税违法行为的;

3.涉嫌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严重发票违法行为需立案查处的;

4.应当移交稽查的其他情形。

(五)经调查核实,有证据表明纳税人存在避税嫌疑的,纳税评估实施部门将《纳税评估报告》和相关评估资料报送征管科技部门,由征管科技部门移交反避税部门处理。

(六)评估决定涉及行政处罚事项的,由评估实施部门制作《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纳税人。

第二十九条 省局实施的纳税评估,所有送达纳税人的文书均以主管税务机关名义送达,主管税务机关负责评估结果的执行,并在30日内将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的缴款凭据和会计调账处理凭证复印件或扫描件,传递至评估实施部门存档。

第三十条 评估实施部门收到主管税务机关执行反馈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将评估纸质资料、电子资料送交主管税务机关存档,纸质资料复制一份交评估实施部门资料管理岗备查。

第三十一条主管税务机关在执行中遇到问题,应及时向评估实施部门反馈,双方共同处理。

第三十二条 因评估处理决定引起的陈述申辩、听证、复议或诉讼,由评估实施部门负责应对,主管税务机关协助。

第三十三条 评估处理决定执行过程中,因主管税务机关违规操作而引发的问题,主管税务机关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十四条 评估组在评估工作结束后,应将评估结果、制度完善建议、数据分析建议、评估模型优化建议等向同级征管科技部门反馈。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各市国税局可根据本规程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三十六条 本规程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流程

(试行)

一、组织评估团队...............................................................................11

(一)接收评估任务.................................................................12

(二)确定任务分配方案.........................................................12

二、案头审核......................................................................................12

(一)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送达纳税人..........................13

(二)信息的收集与补正.........................................................13

(三)案头审核.........................................................................14

(四)制作评估预案.................................................................15

(五)预案评审,确定主辅评人选..........................................16

(六)合成小组评估方案.........................................................16

(七)案头审核结果处理.........................................................17

三、调查核实......................................................................................17

(一)实地核查.........................................................................17

(二)约谈.................................................................................18

四、评定处理......................................................................................19

(一)形成评估报告.................................................................20

(二)评估结果处理.................................................................20

(三)评估结果执行.................................................................22

(四)评估结果反馈.................................................................22

(五)评估结果存档.................................................................22

整体描述:本纳税评估工作流程是指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要求,通过竞争与合作的“主辅评”团队工作模式,运用数据分析、实地调查、约谈的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调查核实的工作流程。

主流程:组织评估团队-案头审核-调查核实-评定处理

一、组织评估团队

业务描述:省局征管科技部门根据风险扫描与排序的结果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并派发评估工作任务。评估实施部门接收省局征科处发布的评估对象清册,研究确定任务分配方案,向评估人员下达评估任务,成立评估团队(以下简称“评估组”)。

涉及岗位:评估案源管理岗、领导审批岗、纳税评估岗 操作规范:

(一)接收评估任务

评估实施部门接收省局征科处发布的评估工作任务,纳税评估任务单通过工作流推送,并附《纳税评估对象清册》。评估对象清册内容包括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名称、行业明细、主管国税机关、疑点信息、评估税种、评估所属期等信息。

(二)确定任务分配方案

纳税评估实施部门根据《纳税评估对象清册》,研究确定评估任务分配方案,根据评估任务分配方案组织开展纳税评估,成立评估组,评估组应由具备税收业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专长的人员组成,根据评估对象的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评估组人数,一般为3-5人。

二、案头审核

业务描述:评估组根据征科处下发的风险异常指标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以主管税务机关名义送达纳税人,通知纳税评估有关事项,要求纳税人对风险异常指标进行复核并制作书面复核结果限期回复评估组。评估组所有成员应收集、校验和补正相关信息,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等基本情况,收集相关涉税资料。收到纳税人书面复核结果后,对复核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鉴定与评价,对纳税人风险异常指标及申报纳税情况进行数据核实及案头分析

等基础工作,评估组成员独立制作《纳税评估预案》(以下简称“评估预案”)。评估实施部门统一组织预案评审(会议评审或匿名评审),确定评估组主辅评人选。主辅评确定后,主评组织召开评估工作组会议,集体讨论并形成《纳税评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评估方案”)。

涉及岗位:纳税评估岗 领导审批岗 操作规范:

(一)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送达纳税人

评估组根据征科处下发的风险异常指标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以主管税务机关名义送达纳税人,通知纳税人评估事项,要求纳税人对风险异常指标进行复核并制作书面复核结果限期回复评估组。

《税务事项通知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开展评估的理由、评估期间和税种;

(2)风险异常指标及可能存在的疑点列举,要求纳税人对疑点数据进行复核,限期向评估组书面回复复核结果,说明理由并提供能够印证复核结果的有关资料;

(3)要求纳税人提供的其他资料清单。

(二)信息的收集与补正

在纳税人对异常指标进行复核的同时,评估人员应进行信息的收集和补正工作。需要收集和补正的信息主要包括:

1.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财务报表、财务制度及会计政策等信息。通过省局各业务系统,查询纳税人申报纳税、财务报表、进出口数据、进销项数据等信息。对应有未有的信息应通知主管税务机关及时进行补正。

2.行业税收政策、生产经营信息和各类指标。按照纳税人所属行业参考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或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收集纳税人所属行业的税负率、销售毛利率、成本利润率、技术标准、生产工艺、能耗指标、经营方式、上下游产业链等信息,熟悉相关的税收政策。

3.第三方信息。根据评估需要有选择性的收集其他职能部门或机构发布的与纳税人有关的资料信息。

4.其他信息。从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其他渠道取得的关于纳税人的各类信息。

(三)案头审核

评估人员对前期收集的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初步锁定疑点方向或排除疑点,以及延伸分析可能存在的其他涉税问题。案头审核的方法主要有:

1.行业对比分析(横向对比分析)。采用比率指标分析的方法,即用结构性分析指标,将纳税人的各类信息与同行业进行横向分析判断,反映某一纳税人同行业比率指标增减变动的一般规律值。主要指标有收入利润率、收入费用率、收入成本率、税收负担率、投资利润率、投资收益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等。

2.纳税人变化情况分析(纵向对比分析)。采用变动率指标分析的方法,即用趋势分析指标,对纳税人进行各历史时期纵向分析判断,反映某一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变动率指标增减变动的一般规律。主要指标有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产品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期

间费用变动率、销售(营业)利润变动率、利润总额变动率、税负变动率等。

3.综合指标对比分析(指标配比分析)。采用配比指标分析的方法,将纳税人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纳税人变动率指标之间相对变动幅度进行分析判断,反映内在逻辑关系的多个配比指标在同类纳税人间相对变动的正常幅度。主要指标有销售(营业)成本率与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期间费用变动率与销售(营业)收入变动率、销售(营业)成本变动率与销售(营业)利润变动率、销售收入变动与应纳税额变动率、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配比率、销售利润增长与税款实现增长配比率等。

4.经验判断分析。由评估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纳税人存在的纳税疑点问题进行直接的判断。

(四)制作评估预案

评估组每位成员根据前期案头审核情况独立制作评估预案。评估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纳税人基本信息、生产经营情况和申报纳税情况;(2)风险预警指标及其疑点分析,说明理由,包括可以排除的疑点和新发现的疑点;

(3)对纳税人复核说明的分析和评价;

(4)下一阶段拟采取的评估方法、措施与核查路径;(5)其他有必要说明的内容。

(五)预案评审,确定主辅评人选

纳税评估实施部门负责组织评估预案的评审工作。评审方式主要有匿名评审和会议评审两种。实行匿名评审的,委托系统内的若干名评审专家进行,预案质量综合排序第一位的预案撰写人为主评,如出现并列情形,由部门负责人从中指定主评人选。会议评审可采用表决制,票数最高者为主评。预案的评审应当对评估预案的得失予以评价,并写出评语。

(六)合成小组评估方案

主辅评人员确定后,主评组织召开评估组工作会议,在对风险异常指标和其他疑点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主评预案为蓝本,吸收其他成员预案中有价值的部分和采纳评审专家意见,排除疑点或确定纳税人可能存在的涉税问题和下一阶段调查核实的内容,形成小组评估方案。

小组评估方案是评估预案的竞合版,吸收了所有评估组成员预案中有价值的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

(1)纳税人基本信息、生产经营情况、申报纳税情况及前期收集的相关信息;

(2)风险预警指标及其疑点分析,包括可以排除的疑点和新发现的疑点;

(3)纳税人核对数据的情况和解释疑点的理由;(4)下一阶段拟采取的评估方法、措施与核查路径;(5)下一阶段工作的初步分工安排;

(6)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七)案头审核结果处理

1.风险异常指标疑点被全部排除且未发现新疑点的,应在小组评估方案中充分说明排除疑点的理由,经部门领导审批后,直接转入评定处理环节;

2.风险异常指标疑点不能全部排除或案头审核中发现新疑点的,转入调查核实环节继续实施评估。

三、调查核实

业务描述:评估组按照评估工作方案的安排和任务分配结果,可以选择实地核查、约谈或者其他便捷有效的方式对涉税疑点进行核实。实地核查与约谈等评估方式不设定先后顺序,可以根据评估实际确定,实地核查与约谈可以交叉、反复进行。

涉及岗位:纳税评估岗 操作规范:

(一)实地核查

1.评估组进行实地核查前,应提前告知纳税人实地核查的时间、需要准备的资料等事项。实地核查应当由两名以上评估人员共同实施,并向纳税人出示税务检查证及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

2.实地核查应按照评估方案中制定的调查内容、方法和方向进行。在实地核查过程中应根据调查核实内容制作《实地核查工作底稿》,记录核查的内容、过程及问题等。《实地核查工作底稿》经纳税人审核确认并签字盖章。

3.调取电子数据的程序和方法。

程序:对采用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核算的纳税人,可以要求其打开该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现场检查,或者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提取、复制电子数据进行检查。在调取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电子资料时,应按规定程序审批及送达《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承担相应的保管、保密责任。对未采用会计电算化的纳税人,应就地核实数据,一般情况下不调取账簿、凭证。

方法:使用查账软件自带的调账工具,从纳税人信息中心服务器或与服务器相连接的终端计算机上采集相关的账套数据,在需要授权才能访问的情况下,应向纳税人索取登陆的用户名与口令。

(二)约谈

1.在评估组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与纳税人进行约谈,约谈可以在实地调查前、中、后期实施。在实施约谈前,评估组应针对疑点和涉税问题的处理意见等因素,制作详细的约谈提纲,列出约谈问题。约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电话、信函、网络、面谈等方式进行。采用面谈方式应向纳税人下达《询问通知书》,告知纳税人参加约谈的人员、时间、地点。

2.约谈的对象由评估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纳税人财务部门负责人、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员,如有必要,也可约谈财务、采购、销售、仓储、生产等相关部门的人员。

3.约谈的地点由评估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设在税务机关或纳税人办公场所。

4.约谈过程中评估组应由专人记录约谈情况,根据约谈内容形成《询问(调查)笔录》,约谈结束后双方签字盖章确认。

5.对疑点问题,评估组可以根据约谈情况责令纳税人自查或经纳税人提出自查要求,评估组可以允许纳税人自查,纳税人自查应限期反馈自查报告,并提供相关资料。

业务描述:评估组将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初步处理意见书面告知纳税人征求意见并限期反馈,主评组织召开工作组会议,汇总调查核实中发现的问题和纳税人反馈意见,集体讨论处理意见。主评根据工作组会议讨论结果制作《纳税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经部门集体审议和领导审批后,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评估处理。评估部门将评估结果反馈征科处并做好评估资料的归档。

涉及部门及岗位:征科处、市局和主管局、纳税评估岗、领导审批岗

操作规范:

(一)形成评估报告

评估组将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初步处理意见书面告知纳税人征求意见并限期反馈。

评估组收到纳税人反馈意见后,主评主持召开评估组会议,研究处理意见与建议。根据会议讨论结果,主评撰写《纳税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评估对象基本情况、存在的预警及疑点问题;评估时间和税款所属期间;案头审核的推论及求证途径、调查核实的情况;评估的税收违法事实及性质、手段;评估对象的反馈意见;评定处理建议及依据;管理建议等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调查核实没有发现税收违法行为的,应当在《纳税评估报告》中说明评估内容、过程、事实情况。

纳税评估实施部门应当建立纳税评估处理决定的集体审议制度,部门负责人主持会议,主评及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形成评估处理决定。

(二)评估结果处理

1.经案头审核或调查核实,涉税疑点被排除的,评估部门将《纳税评估报告》发送至主管税务机关,纳税评估终止;

2.经调查核实,涉税疑点被证实,但不具有偷、逃、骗税违法嫌疑及符合其他移交稽查条件,评估部门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和《税务风险管理建议书》,连同《纳税评估报告》一并发送主管税务机关;主管税务机关将《纳税评估报告》存档,将《税务事项通知书》和《税

务风险管理建议书》送达纳税人,通知纳税人限期缴纳税款和滞纳金并进行调账处理,纳税评估终止;

3.经调查核实,涉税疑点被证实,但不具有偷、逃、骗税违法嫌疑及符合其他移交稽查条件,但纳税人不同意补充申报的,评估实施部门制作《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风险管理建议书》,连同《纳税评估报告》一并发送主管税务机关;主管税务机关将《纳税评估报告》存档,将《税务处理决定书》和《税务风险管理建议书》送达纳税人,通知纳税人限期缴纳税款和滞纳金并进行调账处理,纳税评估终止;

4.经调查核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评估实施部门将《纳税评估报告》和相关评估资料报送征管科技部门,由征管科技部门移交稽查处理。

(1)涉嫌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2)涉嫌偷、逃、骗、抗税违法行为的;

(3)涉嫌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严重发票违法行为需立案查处的;

(4)应当移交稽查的其他情形。

5.经调查核实,有证据表明纳税人存在避税嫌疑的,纳税评估实施部门将《纳税评估报告》和相关评估资料报送征管科技部门,由征管科技部门移交反避税部门处理。

6.评估决定涉及行政处罚事项的,由评估实施部门制作《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以主管税务机关名义送达纳税人。

(三)评估结果执行

1.由省局实施的纳税评估,所有送达纳税人的文书均以主管税务机关名义送达,主管税务机关负责评估结果的执行,并在30日内将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的缴款凭据和会计调账处理凭证复印件或扫描件,传递至评估实施部门存档。

2.如果在执行中出现障碍,需要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等税款追征程序时,由主管局作为主体执行。

3.因评估处理决定引起的陈述申辩、听证、复议或诉讼,由评估实施部门负责应对,主管税务机关协助。

4.评估处理决定执行过程中,因主管税务机关违规操作而引发的问题,主管税务机关承担相应责任。

(四)评估结果反馈

评估组在评估工作结束后,应将评估结果、制度完善建议、数据分析建议、评估模型优化建议等向同级征管科技部门反馈。

(五)评估结果存档

评估实施部门收到主管税务机关执行反馈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将评估纸质资料、电子资料送交主管税务机关存档,纸质资料复制一份交评估实施部门资料管理岗备查。

纳税系统 篇6

摘 要:全面营改增政策的实行,使建筑企业面临着重新进行纳税筹划措施的选择,建筑企业纳税筹划的途径有很多种,本文着重介绍建筑企业如何通过进项税额抵扣率平衡点的计算,继而选择不同的纳税人身份,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企业;营改增;纳税筹划;节税

一、全面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纳税人身份的影响

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营业税全面改征增值税,建筑企业也由营业税纳税人变成了增值税纳税人,营业税纳税人只有一种,不管其规模大小,建筑企业营业税纳税人税率均为3%;而增值税纳税人又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两种纳税人增值税的税率不同,应纳税额的计算办法也不一样,因此税收负担也不尽相同。从避税的角度来看,这也给建筑企业提供了纳税筹划的空间。建筑企业纳税人合理选择纳税人身份就可以达到合法避税的效果。如何选择纳税人身份可以通过进项税额抵扣率平衡点来进行判断。

二、进项税额抵扣率平衡点的含义

(一)进项税额抵扣率平衡点的概念

进项税额扣除率平衡点就是在年销售额一定的情况下,假定选择小规模纳税人和选择一般纳税人其应纳增值税额相等时的进项税额与含税销售额的比。

(二)进项税额抵扣率平衡点的计算

1.建筑企业如果选择成为小规模纳税人,则适用3%的征收率,因而有下列等式成立:

等式①: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1+3%)×3%

2.建筑企业如果申请登记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则适用11%的税率,因而有下列等式成立:

等式②: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含税销售额÷(1+11%)×11%-进项税额

假定选择当小规模纳税人跟当一般纳税人两者应纳税额相等,求此时的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扣除率。

根据等式①和等式②则有等式③:

含税销售额÷(1+3%)×3%=含税销售额÷(1+11%)×11%-进项税额

据此可以算出:

进项税额÷含税销售额=6.9973%≈7%

当进项税额与含税销售额的比率为7%时,选择当小规模纳税人跟当一般纳税人两者应纳税额是相等的,无论是做出哪种选择,纳税人的增值税税收负担都是一样的,因此,当进项税额与含税销售额的比率为7%时,就是进项税额抵扣率平衡点。

三、进项税额抵扣率平衡点在建筑项目中的运用

(一)建筑项目中进项税额抵扣率平衡点的计算

把进项税额抵扣率平衡点运用到建筑项目中去:

把含税销售额换成一年内的项目定价就可以了,那么上述等式则变成:进项税额÷一年内的项目定价=6.9973%,

则有等式④: 进项税额=6.9973%×一年内的项目定价,

又因为:进项税额=材料成本(不含税)×17%

所以有:材料成本(不含税)×17% =6.9973%×一年内的项目定价

材料成本(不含税)=0.4116 ×一年内的项目定价

又因为: 材料成本(含税)=材料成本(不含税)×(1+17%)

则有:材料成本(含税)=0.4116× 一年内的项目定价×(1+17%)

材料成本(含税)÷一年内的项目定价=48.16%

这说明,当材料成本(含税价)占一年内所从事的项目定价的比例为48.16%时,无论选择一般纳税人身份还是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其实际税负是一样的。因此可以把48.16%看成是建筑企业的进项税额抵扣率平衡点。

(二)建筑项目中进项税额抵扣率平衡点的运用

只有当17%税率的材料成本(含税价) 占项目定价的比例大于48.16%时,选择按一般纳税人且按一般计税办法纳税,比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税负要轻。反之,就应该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更为有利。

建筑企业为所建工程购入材料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建筑行业营改增后纳税人的身份选择。

四、通过选择纳税人的身份降低税负

(一)外购材料较多的建筑企业

1.材料成本(含税)占项目定价的比例大于48.16%的建筑企业。由建筑企业购买工程所用建筑材料的,此类企业如果工程项目成本中材料所占比重较大,材料成本(含税)占项目定价的比例大于48.16%的,如果外购材料都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话,选择按一般纳税人纳税比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税负要轻。

2.业主单位自行购买材料但不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业主单位为了降低工程成本选择自行购买材料,但是业主单位不需要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可以跟业主协商,业主购入材料时将发票抬头写成建筑企业的名称,并将发票转交给建筑企业,只要材料成本(含税)占项目定价的比例大于48.16%,则建筑企业选择按一般纳税人纳税比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税负要轻。

(二)外购材料较少的建筑企业

材料成本(含税)占项目定价的比例小于48.16%,则建筑企业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比选择按一般纳税人纳税税负要轻。

五、通过选择纳税人的身份降低税负筹划方案的适用范围

(一)只有试点后新设立的建筑业纳税人以及试点前规模较小可以选择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建筑业纳税人才可以实施选择该筹划方案。

(二)该筹划方案只是针对单个独立的建筑企业而言是这样的,如果是建筑集团企业那就另当别论了。

(三)鉴于企业一旦成为一般纳税人就不得再转为小规模纳税人的规定,对于材料(含税)占比小于48.16%的建筑企业,当年销售额即将超过500万元时,要适时将企业进行拆分,化大为小,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以降低税负。

参考文献:

[1] 财税〔2016〕36号[Z]2016年3月.

[2]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Z].2008-12-18.

[3]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Z].2008-12-18.

基于纳税人角度的纳税遵从研究 篇7

1 纳税遵从的理论

关于纳税遵从问题的研究, 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 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对“地下经济”的研究引起了广泛注意, 美国国税局并因此开始估计地下经济给税收收入造成的损失。1979年, 美国国税局首先对未付税的经济活动进行了粗略估计, 发现对纳税人遵从的有关数据及对此的研究相当缺乏。1983年, 美国国税局进行了较为精确的研究, 认为1981年由于纳税人不遵从联邦所得税法, 导致了900多亿美元的税收收入损失, 但在纳税遵从方面的全面研究很少。鉴于纳税遵的潜在研究价值, 1984年, 美国国税局研究部请求美国国家科学院对纳税人遵从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内容。从而也产生了纳税遵从的定义:纳税人遵从意味着纳税人在适当时间填写所有要求填写的申报表, 申请表上的应纳税额与按照运用于填表时期的税法、规定和法院裁决的要求相符合。不符合前面定义的就是不遵从。

与此同时, 纳税遵从理论的系统研究及著作也相继产生, 1972年Allingham&Sandmo的《所得税逃税:一种理论分析》, 在“纳税人都是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上建立了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 (即A-S模型) 。他们研究认为, 纳税人作出纳税遵从或不遵从的决策只是为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并从理论角度论证出罚款率、稽查率与纳税遵从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而税率与逃税之间的关系不能确定。1992年, Aim (1992年) 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现实的纳税遵从度高于预期效用理论得出的遵从度。认为人们纳税的可能原因是高估了稽查概率。所以在低概率损失面前, 纳税人是风险厌恶型的, 所以选择遵从。 1997年, Elffers和Hessing (1997年) 的实证研究表明——有意提高预扣税款可以提高纳税遵从。因为人们往往将获得税款返还视为一种获得。而将补缴税款视为一种损失。

国内对纳税遵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如:王火生 (1998年) 、麻勇爱 (2002年) 、张文春 (2005年) 对国外纳税遵从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税收征管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马国强 (2000年) 在借鉴西方学者对纳税遵从和不遵从多项分类的基础上, 对它们进行了更集中的概括;将税收遵从分为防卫性遵从、制度性遵从和忠诚性遵从;将税收不遵从分为自私性不遵从、无知性不遵从和情感性不遵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决定税收遵从与不遵从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税收观念、二是税收知识、三是税收制度、四是纳税程序、五是逃税成本。马拴友 (2001年) 、郝春虹 (2003年) 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应用于税收征纳行为分析中。研究得出纳税人与税务当局的非合作博弈。李林木 (2005年) 结合我国的实际对纳税遵从同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的研究较为全面, 也给我国当前的税收征管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的说来, 国内学者对纳税遵从的研究大多是对国外纳税遵从经验的总结, 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在研究视角上较窄, 更多的研究仍局限于税务机关本身的实际税收管理模式、具体的征税方式等, 割裂了纳税人、征税人关系角度去考察, 没有从整个环境角度如管理机制、行为机制等来分析问题。因此, 本文从纳税人的角度来分析纳税遵从, 并提出了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的建议。

2 影响纳税人纳税遵从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对纳税人纳税遵从的研究可以得出, 影响纳税人纳税遵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主要是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在税收政策方面的沟通不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与税务机关不一致;第二是税收政策制定部门对纳税人经济业务事项变化发展不了解, 导致税收政策制定的滞后与经济事项的发展。

(2) 执法机关对政策理解的一致性。

由于国家制定的部分税收政策不具量化指标, 导致税务执法部门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产生理解把握尺度不一致的情况, 给纳税人选择更利于纳税人的政策解释制造了便利条件, 增加了纳税人产生纳税不遵从行为的风险。

(3) 国家税收征管体制。

目前国家虽然在进行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 将对纳税人提供服务的理念逐渐灌输到征管过程中, 但是, 将检查查补税款作为一项税务机关工作的量化考核指标的方式预计在较长一段时间不会加以放松, 而以查补税款作为税务机关工作考核指标, 不可避免的带来税收执法与税收政策本质的背离, 导致纳税人在日常工作中的纳税不遵从。比如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固定资产的规定, 以使用期限是否超过12个月来判定是否应按期摊销, 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个标准很难在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中间有一个统一的量化认识, 往往会造成寻租行为。

(4) 财税政策的多变以及差异加大了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理解、遵从的成本。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近10年中屡次变化, 并随着新业务的发生单项会计准则不断出台, 税收政策也根据社会经济事项的发展不断进行了修改和出台新政策。对于纳税人来说, 财税政策的不断变化提高了纳税人的学习、理解、应用成本。同时, 财税政策的不一致尤其是暂时性的差异, 提高了纳税人纳税成本, 并给纳税人带来了税收风险。

3 提升纳税人税收遵从的建议

针对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产生纳税不遵从的影响因素,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优化税收政策制定的程序。

主要是在税收政策制定过程中强化纳税人的参与和意见。一是在社会新的经济事项出现时, 税收政策制定部门要积极与国家其他相关部门沟通, 同时, 广泛征求纳税人意见, 保证税收政策的制定与纳税人纳税需求相匹配, 保证纳税人的纳税活动有法可依;二是在税收政策制定过程中, 要广泛听取纳税人意见, 保证税收政策的科学、合理和指导性, 提升纳税人主观纳税遵从的意愿;三是在税收政策实施后, 要及时听取纳税人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纳税人提出的合理意见, 要及时对政策进行修改或另行出台政策。

(2) 改善国家税收征管体制。

一是要简化税制, 保持税法稳定, 减少纳税遵从成本。简化税制一方面是在税种上的简化合并, 如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合并, 减少纳税人在不同税种间的选择活动;二是在单一税种内部的简化合并, 比如个人所得税下各税目及税率的简化合并, 减少纳税人在不同税目和税率上的选择活动, 保证同一经济事项下纳税人纳税结果的一致性。税制的简化, 有利于税法的稳定, 税法的稳定有利于降低纳税人税收遵从成本。我国应将构造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少减免的税制结构作为税制建设的发展方向, 达到即可以保证税收收入, 促进各种相互联系的税种采用共同税基, 又可以防止纳税人在税种之间的转移, 减少相应的遵从成本, 矫正经济扭曲, 最大限度地降低临界点税率附近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程度。

二是要逐步改变以事后查补税款的税务系统内部管理考核方式, 进一步推进纳税服务, 将纳税遵从从事后查补提前到日常征管中, 加强税务机关对税收政策的解读、指导和事前的监督, 减少简单的事后检查查补税款方式, 并将纳税服务作为内部考核管理的必要部分, 以此避免税收政策的滥用。

三是加强税务执法人员素质的提升。一方面要改变税务机构行政人员对整个税制的看法与态度, 树立纳税服务的意识;二是加强对内税务执法人员的政策培训, 提升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能力, 以此减少纳税人主观不遵从的行为和对抗执法的行为。

(3) 减少财税政策的不一致。

财税政策的不一致直接导致纳税人纳税遵从成本的提升, 原因为纳税建立在财务核算的基础上, 财务和税务在政策处理上的不一致直接造成纳税计算及申报过程复杂化。因此, 制定财务准则和税收政策的部门要加强相互间的沟通, 保证财税政策的科学、合理、统一, 尤其是减少财务和税收暂时性的差异, 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 以减少纳税人纳税不遵从产生的风险。

(4) 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

在我国, 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较弱, 因此在税务征管过程中, 要加强纳税义务宣传, 告知纳税人纳税义务以及国家征收税款的意义和必要性, 增强纳税人纳税遵从的主观意愿;同时, 在税务机关执法过程中, 对纳税人的问题要给与充分便捷的纳税咨询服务, 如免费提供通俗易懂的税收手册、配备足额称职的税务咨询人员、张贴各项税务事宜的办税流程、提升纳税信息化等, 纳税人办税的过程便捷后, 遵从成本就可相应降低, 从客观上提升纳税遵从度。

摘要: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提升纳税人纳税遵从的需求下, 通过从纳税遵从的理论出发, 分析了影响纳税人遵从度的因素, 并在纳税人的角度提出了国家提升纳税人纳税遵从的几点建议。

纳税系统 篇8

纳税服务实际上就是征税人为方便纳税人纳税所提供的活劳动。从我国税收服务政策上看, “十一五” (2006—2010年) 期间, 我国初步形成了“始于纳税人需求, 基于纳税人满意, 终于纳税人遵从”的纳税服务格局。“十二五” (2011—2015年) 是全面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的关键时期, 全国税务系统需要在树立平等理念、满足正当需求、坚持公正透明、强化统筹协调四项原则的基础上, 丰富细化税法宣传, 准确及时开展咨询, 持续优化办税服务, 切实保护合法权益, 分类实施信用管理、全面开展社会协作, 并通过强化组织保障、优化经费管理、健全应急机制、细化绩效考评等保障措施, 立足科学发展, 准确把握纳税服务工作的发展规律, 合理借鉴国际纳税服务工作的有益经验, 实现全面优化纳税服务, 提升纳税人的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 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和服务型税务机关的目标。

二、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

为研究现行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机制对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的匹配程度, 本课题组成员针对现行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和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分为两个小组, 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 A小组针对辽宁省昌图市某区的纳税人满意度为核心内容做调查;B小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两个小组均采用同一份问卷, 调查目的在于对提高税收服务质量的研究和了解税收企业纳税服务需求情况。深入了解纳税服务满意度能更好地了解纳税人的需求, 从而改善税收服务质量,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A小组发出问卷75份, 实际收回74份。本次调查中, 所属企业类型中, 行政企业占12%, 国有企业占9%, 股份有限公司20%, 责任有限公司占14%, 私营企业占19%, 个体工商户占26%。

纳税人职务统计:与财务、税务相关人员占32%, 不愿意透露职务的被调查者占68%。

表1反映了调查中纳税人所关心的问题选项的倾向性。

表1说明, 在此次调查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 有35.1%的纳税人想了解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而在税收政策宣传形式上, 多数纳税人乐于接受新闻媒体的形式;认为税务人员办事态度一般的纳税人占多数;认为税务人员廉洁自律情况一的纳税人占多数;在企业或个人偷税逃税的可能原因方面, 多数违法纳税人属于依法纳税意识薄弱。

综合来看, 将本次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可得出, 在这次调查中所调查地区的纳税人, 所关心较多的税收政策是下岗再就业税收政策和服务业税收政策。所喜欢的宣传形式多为新闻媒体和手机, 而且到办税大厅人们多为关心环境好坏和税收人员的态度。被调查者表示遇到税收问题和涉税争议时多选择法律援助。此外, 调查显示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那就是有些时候纳税人到了办税大厅无人指引, 并且有些地方还没有自助办税服务区, 因此会给纳税人和相关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于违章处罚公开和社会监督公开的方服务方面, 希望能进一步公开。同时, 也希望税收机构普及税收相关知识, 多摆放些易懂的税收相关读本于纳税大厅内。

在调查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调查误差, 为降低误差率, 我们分两组同时进行调查。以下是B小组的调查结果。

B小组没有限定调查区域, 在全国范围内发放正式问卷300份, 实际收回299份, 有效问卷292份, 问卷有效率为97.33%。对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后, B小组对于税收服务的满意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加强所得税的改革力度, 提高纳税人对于税收服务的满意度

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国家经济贡献的主力军也在逐渐转移方向, 大量收支向第三产业涌入或倾斜。因此, 国家税收政策需要不断向新兴的产业转移, 加强征收流转税向征收财产税、所得税的改革力度, 减轻广大纳税人实际税负的负担, 缓解纳税人的实际压力, 从而提高纳税人对于税收服务的满意度。

2. 对于税收服务的各种形式而言, 纳税人大多数还是比较屈从传统的税收服务方式

对于解决税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简单, 税务机关需要加大与网络等高新技术结合的力度, 加大互联网在税收服务中服务力度。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在公开面对纳税人的场所, 如办税服务厅等, 对于纳税人而言, 真正能够使他们的满意度高的还在于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业务的熟练和服务态度的不断提升。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做好反腐倡廉的建设工作, 让纳税人清楚自己的每一分钱的去向, 真正使得税收用之于民, 那么纳税人也会相应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利, 很好的享受税收服务, 税收满意度将会大幅提高。

3. 税法还不甚严格, 偷税漏税的纳税人还大量存在

这说明税务机关对于税法的普及力度还不够, 惩罚力度不够, 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意识还不强, 合理避税的能力还较弱, 这样对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较多, 税收满意度肯定得不到提高。

三、现行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机制与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的匹配情况

调查表明, 现行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机制正在逐步健全, 但与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的匹配情况在以下方面有待完善。

1. 纳税人非常关心所属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希望税务机关能够主动提供指导

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减少纳税、提高利润率。由于信息不对称, 有些税收优惠政策颁布和执行有时间差异, 会导致纳税人错过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而遭受损失, 因此, 纳税人迫切希望税务机关相关人员能够主动及时提醒纳税人可以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政策。而现行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指导机制。

2. 纳税人比较关注税收服务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

近年来, 税收服务的工作态度有所改善, 但和其他服务行业相比, 服务态度仍有待提高。例如, 应减少蓄意推托、态度冷淡、故意刁难纳税人等现象的发生。

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 针对办税时常会出现的窗口排队等候、税务工作人员脱离工作岗位、办税机器设施出现故障、工作人员处理业务能力较弱、对税收政策不熟悉、各职能部门互相推诿、审核程序烦琐、签字领导不在、延误时间等现象, 应加强管理。

3. 纳税人普遍不希望税收工作者上门服务

税收工作者上门服务, 一方面容易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 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派专人陪同, 增加了招待费用, 降低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纳税成本。因此, 纳税人普遍不希望税收工作者上门服务。

4. 纳税人税收筹划能力较为薄弱

纳税人希望在不违反税法的同时少缴税, 这就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给予税收筹划知识的指导。而具有税收筹划知识的专业人员大部分集中于税务机关, 因此, 纳税人希望税务机关提供税收筹划服务。

以上建议为现行税务机关在制定纳税服务机制时应考虑的若干因素, 截至发稿, 国家税务总局发[2014]154号文件制定了关于印发《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的通知, 通知中强调了五点,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 把纳税服务规范落地作为重要工作抓实抓好;二是做事培训与宣传工作, 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三是完善配套制度, 进一步做好前后台衔接和部门协作;四是按季更新维护, 建立健全纳税服务规范动态升级机制;五是实行追踪问效, 进一步加强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

摘要: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税务管理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由传统的管理监督型向现代管理服务型转变, 纳税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税务部门研究的热点。因此, 通过调查研究, 重点研究了现行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机制、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及目前二者之间的匹配程度。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优化现行纳税服务机制的有效途径奠定良好的基础。

企业纳税均衡点与企业纳税筹划研究 篇9

一、企业税收筹划的现实意义

1. 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企业要想成功的实现税收筹划, 必须要对国家税法相当的熟悉和充分的理解。基于此, 税收筹划促进纳税人在谋求合法税收利益的驱动下, 会主动自觉的学习和钻研税收法律法规, 自觉、主动的履行纳税义务, 不违背和不违反税法的规定。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纳税人的税收法律意识。税收筹划与纳税意识的增强一般具有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关系, 开展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纳税意识提高到一定阶段的表现。也就是说, 进行税收筹划或税收筹划搞得好的企业, 其纳税意识往往也比较强。因此,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可以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 构造积极主动的国民纳税观念, 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税收法律意识, 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治税目标。企业纳税意识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财务会计核算规范, 账、证、表齐全并依法编制;二是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营业登记、税务登记手续;三是及时、足额地申报缴纳各种税款;四是主动配合税务机关的纳税检查;五是主动接受税务机关的处罚, 如上缴滞纳金及罚款等。

2. 税收筹划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税收负担是企业的一项经营成本, 它与企业利润存在着彼此增减的关系, 纳税人如果能通过税收筹划减轻税负, 则其创造的价值和利润就有更多的部分留归自己。只要符合国家的税收政策, 不违背国家法规, 企业精心安排自己的经营决策方案, 筹划自己的纳税行为, 计算合理的税收负担, 并给自己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等, 这些都是值得支持和鼓励的。

3. 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税收筹划是一种高智商的增值活动, 为进行税收筹划企业必须启用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这必然为企业经营管理更上一层楼奠定良好基础。另外, 税收筹划主要就是谋划资金流程, 它是以健全的财务会计核算为条件的, 企业为进行税收筹划就需要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 规范财会管理, 这会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员, 规范的财会制度, 真实可靠的财会信息资料是成功进行税收筹划的条件。创造这些条件的过程, 也正是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过程。

二、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税收具有强制性, 企业必须依法纳税, 因而税收构成了企业必要的成本。同时, 税收又不同于一般的营运成本, 它是企业无偿的支出, 不能带来任何直接的收益, 因而是一种净支出, 对企业经营成本有直接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税收是企业经营决策必须考虑的重大因素。然而,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现在, 企业对税收一直都不太重视, 企业很少在经营决策中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 更少研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税收策略合理合法地减轻税收负担, 这主要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经营的外部环境和独立的经济利益机制。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提出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企业改制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企业研究和发展税收筹划的环境已经形成。首先, 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投资者投入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利, 企业依法自主经营, 自负营亏。这意味着企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 以股东权益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绩效标准, 从而使企业税收的成本效应突现出来, 企业在经营决策中必须认真权衡不同决策的税负轻重。其次, 税收执法力度正在不断加强。

三、企业几种常见的纳税筹划方式

1. 人员录用的纳税筹划。

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 企业在进行人员录用时, 要结合自身经营特点, 进行如下分析:一是哪些岗位适合安置国家鼓励就业的人员;二是录用上述人员与录用一般人员在工薪成本、培训成本、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差异。并做好相关证件的备案、劳动合同的签署和社会保障的落实工作。

2. 人工费用的纳税筹划。

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摈弃了计税工资制度, 对内资企业非常有利。企业可以将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在所得税前扣除, 较之以前是一项非常大的节税措施, 避免了对职工工资薪金部分所得的同一所得性质的重复课税, 使原来利用特殊身份进行纳税筹划的机会减少, 同时又有利于广大企业在这方面的纳税筹划。但是, 企业在作税前抵扣工资薪金支出时, 一定要注意参考同行业的正常工资水平, 以免发生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 以致税务机关按照合理方法调整, 那么后果将得不偿失。

3. 广告业务宣传费的纳税筹划。

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 广告费按统一比例15%进行扣除,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将不能无限制地任意扣除广告费用。业务宣传费和广告费一样可以将超过扣除的部分结转到以后年度进行扣除, 因此, 在进行纳税筹划时, 不必再考虑多委托广告公司宣传而减少企业自己宣传的途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行性, 自主选择宣传方式。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 一定要取得符合标准的广告费支出凭证, 据实在税前列支。

4. 业务招待费的纳税筹划。

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 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时, 要严格区分会务费 (会议费) 、差旅费等项目与业务招待费。业务招待费是指纳税人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应酬费用。企业在核算业务招待费时, 应当注意不能将会议费、差旅费等计入业务招待费。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业务招待费”严重超标。因此, 企业在进行业务招待费的纳税筹划时, 一是要取得业务招待费的确实记录;二是要准确把握准予作为费用列支的限度。

5. 固定资产投资税收减免期不宜加速折旧。

某公司2001年—2005年每年不提折旧前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000万元, 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2001年、2002年为免税期。如果采用平均年限法, 每年的折旧额为400万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 各年折旧额分别为800万元、480万元、288万元、216万元、216万元。采用平均年限法, 5年的实际税负总额= (6000-400×3) ×33%=1584 (万元) , 平均每年负担1584/5=316.8万元;采取加速折旧法, 5年的实际税负总额= (6000-288-216-216) ×33%=1742.4 (万元) , 平均每年负担1742.4/5=348.48万元。可以看出, 加速折旧比平均年限法折旧平均每年增加税负31.68万元, 增加税负总额158.4万元。所以, 在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的情况下, 固定资产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 后期少提折旧, 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 这种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递延缴纳税款。但若企业处于税收减免优惠期间, 加速折旧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是负的, 不仅不能少缴税, 反而会多缴税。

6. 固定资产投资加速折旧需考虑5年补亏期。

假设某公司采用加速折旧, 当年亏损总额1000万元, 此后连续5年的税前收益总额为700万元, 则此700万元可全额弥补亏损, 无需纳税, 余下的300万元亏损须用税后利润弥补;而该公司若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当年亏损总额700万元, 此后连续5年的税前收益总额为700万元, 则700万元亏损可全额用税前收益弥补, 实际税负为零。同样的收益, 因为折旧方法不同, 采用加速折旧法比平均年限法增加税负300×33%=99 (万元) 。由于税法对补亏期作了严格限定,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对以后年度的获利水平做出合理估计, 使同样的生产经营收益获得更大的实际收益。特别对一些风险大、收益率高且不稳定的高科技企业更要合理筹划, 避免加速折旧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摘要: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应有的权利, 也是现代社会纳税人理财的发展方向。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依据现行税法, 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 对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进行旨在减轻税负的谋划和对策。科学地分析和总结税收筹划理论、方式方法、手段和技巧对纳税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税收筹划,减轻税负,经济效益,策略

参考文献

[1]隋玉明, 王雪玲.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8)

[2]彭新岸, 门玉峰.税金计算与纳税筹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3:204-208

[3]王韬, 刘芳.企业税收筹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41

[4]毛夏鸾.企业纳税筹划操作实务[M].北京: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5:163-166

[5]张艳纯.企业纳税筹划[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352-356

[6]苏春林.纳税筹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05-111

[7]隋玉明, 王雪玲.我国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8]隋玉明.互联网时代的财务会计与管理新动向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08 (6)

[9]隋玉明, 王雪玲.我国金融系统会计业务流程在造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纳税系统 篇10

而增值税的税率和征收办法与营业税不同, 增值税是价外税, 一般纳税人采用进销相抵法计算应交增值税, 适用税率为17%或13%, 而小规模纳税人则采用征收率办法计算应交增值税, 即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来计算, 征收率为3%。营业税则是对营业额计税, 税率为3%、5%或5%~20%的幅度税率。增值税与营业税在税率和征收办法上的不同, 会导致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税负的不同, 因此可以通过测算增值率平衡点来进行纳税筹划。

假定纳税人销售商品的增值率为R3, 销售额为S, 购进项目金额为P, 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为T1, 营业税税率为T3, 企业所得税税率为T4。

若纳税人视为销售货物, 缴纳增值税, 其税负如下:

应纳增值税额=销售额×实际增值率×增值税税率=S×R3×T1

其中, 实际增值率R3= (销售额-购进项目金额) ÷销售额= (S-P) ÷S×100%。

若纳税人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不缴纳增值税, 缴纳营业税, 其税负如下:

应纳营业税额=销售额× (1+增值税税率) ×营业税税率=S× (1+T1) ×T3

由于营业税大多在“营业税金及附加”或“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核算, 因此其具有抵减企业所得税的作用。

企业所得税减少额=应纳营业税额×企业所得税税率=S× (1+T1) ×T3×T4

当二者税负相等时, 则:

如果实际增值率小于R3, 则缴纳增值税对纳税人有利, 因此要注意使年增值税应税销售额占到其全部销售额的50%以上;反之, 如果实际增值率大于R3, 则缴纳营业税对纳税人有利, 因此要注意使年增值税应税销售额占到其全部销售额的50%以下。

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 若营业税税率为3%, 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则:

如果实际增值率小于15.49%, 则缴纳增值税对纳税人有利, 因此要注意使年增值税应税销售额占到其全部销售额的50%以上;反之, 如果实际增值率大于15.49%, 则缴纳营业税对纳税人有利, 因此要注意使年增值税应税销售额占到其全部销售额的50%以下。

对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增值税征收率为3% (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 实际适用税率为2.91%) , 若营业税税率为3%、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抵税后实际适用税率为2.25%, 纳税人选择营业税纳税人身份更有利;若营业税税率为3%、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 抵税后实际适用税率为2.4%, 纳税人选择营业税纳税人身份更有利。若营业税税率为5%、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抵税后实际适用税率为3.75%, 纳税人选择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身份更有利;若营业税税率为5%、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 抵税后实际适用税率为4%, 纳税人选择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身份更有利。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计算出纳税人适用不同增值税税率和营业税税率的增值率平衡点, 见下表:

混合销售行为下增值率平衡点及筹划方法

注:由于营业税、增值税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的影响比例相等, 不影响增值率平衡点, 因此本文均未考虑。

上一篇: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下一篇:地州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