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权益

2024-06-25

纳税权益(精选五篇)

纳税权益 篇1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规定,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 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国税函[2010]79号文件据此规定:企业权益性投资取得股息、红利等收入, 应以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利润分配或转股决定的日期, 确定收入的实现。文件不仅明确企业作出分配决定日期, 而且包括作出转股决定日期, 也要确认收益实现。但对于“被投资企业将股权 (票) 溢价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转为股本的, 不作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息、红利收入, 投资方企业也不得增加该项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因为股票溢价发行所形成的资本公积, 本身为后来投资者投入的成本, 此部分转股分配属于投资成本的分配, 不属于税后留存收益, 因此, 国税函[2010]79号文件规定转股分配时暂不征税。但需要在转让或处置股权时征税, 因“投资方企业也不得增加该项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

一、新规的变化点

(一) 股息红利收入的确认

股息红利收入按照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做出利润分配的日期, 取消了国税发[2000]118号以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 (包括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 时, 作为投资方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的规定, 这一点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也有体现。国税函[2010]79号的特色在于将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 (除资本溢价外) 转增资本明确要确认收入。实际上是将转股看做两个事项, 即分红和用红利去投资。

(二) 转股要确认收入

这对于一般内资企业而言影响不大, 主要是对外资企业有影响, 外资企业以未分配利润追加投资时需要缴纳预提所得税。2008年以前, 外资再投资有退税的优惠, 2008年以后, 不但失去了再投资退税的优惠, 而且需要交纳预提所得税, 这也是税务稽查注重检查的地方。

(三) 股权溢价转增资本

股权溢价转增资本是投资成本在注册资金和资本公积的内部划转, 不影响计税基础, 因此也不能确认收入。

(四) 个人所得税转增资本

个人所得税转增资本的规定同企业所得税的原理基本相同。国税发[1997]198号文件规定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而国税函[1998]289号文件则补充说明, 198号文件规定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专指股本溢价, 而其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均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国税函[1998]333号文件, 明确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转增资本要视同分红, 交纳个人所得税。

二、相关问题解析

(一) “符合条件”与“权益性投资”的理解

根据《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所称的符合免征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

“符合条件”是指: (1) 居民企业之间——不包括投资到“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非居民企业”; (2) 直接投资——不包括“间接投资”; (3) 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在一年 (12个月) 以上取得的投资收益。

“权益性投资”是指:为获取其他企业的权益或净资产所进行的投资。如对其他企业的普通股股票投资、为获取其他企业股权的联营投资等, 均属权益性投资。企业进行这种投资是为取得对另一企业的控制权, 或实施对另一个企业的重大影响, 或为了其他目的。

(二) 免税的股息、红利不需要弥补亏损

原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业务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4]250号) 规定, 关于投资方企业从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补税及弥补亏损问题, (1) 投资方从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按规定应补缴所得税的, 如果投资方企业发生亏损, 其分回的利润可先用于弥补亏损, 弥补亏损后仍有余额的, 再按规定补缴企业所得税。 (2) 中方企业单位从中外合资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 由于地区 (指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 税率差异, 中方企业应比照对联营企业分回利润的征税办法, 按规定补税。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0条将亏损定义为, 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可见, 符合免税条件的股息红利权益性投资收益不再参与弥补亏损。

(三) 征税的股利、红利收益不再补税率差

国税发[2000]118号规定, 企业的股权投资所得是指企业通过股权投资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中分配取得股息性质的投资收益。凡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 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 其取得的投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 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在国税函[2010]79号中, 企业投资于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型微利企业等实行低税率的企业, 不符合免税条件的股利、红利所得作为应纳税收入不再补税率差。2008年以前, 居民企业之间的税后利润分配, 如果存在非定期减免税造成的税率差, 则要按税率差补税。但在2008年以后, 即使企业分配的税后利润是属于2008年以前的, 也可以按照新税法的规定免税, 不需要按税率差补税。

[例]A属于中国境内的居民企业, 适用25%的税率, B属于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 A企业、B企业于2009年1月份同时向位于经济特区的高新技术企业C公司 (适用15%税率) 进行股权投资, 投资金额分别为1000万元和500万元, 当年A获得股息80万元, B获得利润40万元。另外A公司于2009年2月购买D上市公司 (适用25%税率) 的股票, 2009年12月取得上市公司分配的股息红利66万元。则根据相关税收规定对A公司、B公司2009年权益性投资收益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如下:

A公司: (1) 进行股权投资获得股息红利80万元,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为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是免税收入应免征企业所得税。 (2) 购买股票取得股息红利66万元, 不符合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超过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三条规定, 应征企业所得税。

B公司: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实施条例》第九十一条和财税[2008]1号文件规定, 获得的利润40万元为非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应按10%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40×10%=4万元。

问题延伸:

问题1, A企业所得税率25%, 而C企业是高新企业税率15%, 是否需要补税?对此由于是免税收入, 不需要补税。

问题2, A企业所得税率25%, 而C企业若是“三免、三减半”企业, 是否需要补税?属于免税收入。也不需要补税。

问题3, 如果A企业是连续持有D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 持有时间超过12个月, 这时取得A企业的投资收益66万元是否交税?对这一问题, 如果持有超过12个月以上, 可以免税。

问题4, 如果A企业是连续持有D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 持有时间超过12个月 (或不超过12个月) 就将该股权转让了, 取得股票转让所得是否交税?对此, 不能免税, 因为不是“投资收益”, 而是财产转让所得。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79号。

基层纳税人权益保护的思考 篇2

随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的发布,原来散布在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相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中的有关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实现了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可以说改变了纳税人“只知低头纳税,不想抬头问权”的局面。但是在基层税务工作过程中,纳税人权益保护方面

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纳税人的维权现状

一是纳税人对自身维权认知度低。长期以来,我国的税法理论研究和税收立法实践中,只是着重如何设定纳税人的义务,而忽略了纳税人的法定权利,这种“皇粮国税”观念的影响,造成了“征纳双方法律地位不平等”的认识,进而从客观上导致不少纳税人对自身的法律地位认识不清、维权意识模糊,不完全清楚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更缺乏“为权利而争”的理念,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是纳税人对维权成功信心不足。一些纳税人明知法律、法规赋予其权利,但是不愿意去维权,究其原因主要:一是认为税务机关的侵权责任规定不够明确,难以对照维权;二是认为税务机关处于强势地位,自身处于弱势地位,单打独斗,担心维权不成,反遭税务部门的打击报复。

三是纳税人的维权组织不够健全。国外纳税人大多有依法成立的维权组织机构,如德国的纳税人联盟。有专门的受理纳税人异议申请的机构,甚至专门成立税务法院来受理税务行政诉讼案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备的纳税人维权组织机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纳税人主要的两条维权途径,行政复议一般都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税务部门进行,维权的公正性和导向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纳税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后,基于“民告官”意识的误导,不管是主、客观原因,都可能导致对本很薄弱的纳税人维权意识的伤害。

四是纳税人权益保护法制体系欠完善。首先,目前我国尚未有一部完善的纳税人权益保护法案,不利于税收实践中对纳税人权益的保护;其次,现有的一些规定并不完善,目前除了行政复议权和诉讼权有相应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定外,其他纳税人的权利基本上只有实体性规定而无程序性的规定。但在实际税收征管工作中,对纳税人权利、义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具体行政行为很多,如核定(调整)定额、不予批准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等,而在税收征管法中规定纳税人享有延期申报权利,但对于税务机关不予核准延期申报的法律后果并无相应规定,导致纳税人被侵权也无法及时维权。再次,现有的一些规定不够合理。根据《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第三十三条规定,纳税人提供的纳税担保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来审查确认。而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一条规定,行政复议的目的在于“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纳税人申请行政复议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复议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申请的,如果行政复议的前置条件纳税担保的审查和确认仍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级税务机关担任,显然违背《行政复议法》立法目的。如果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以种种理由否定保证人资格或者财产担保资料,那么纳税人很有可能会丧失复议乃至诉讼的权利。

五是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影响维权积极性。种种原因造成的税负不公、偷逃税现象的存在,以及税务部门税收计划和依计划征收的存在,势必导致守法经营、按章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受到损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纳税人维护合法权益的积极性。

二、基层税务部门维权现状

一是以管理者自居的观念影响较深。在传统法律体系中,税法属于行政法的范畴,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在税收征管实践中被过多地强调,一些税务人员认为自己代表国家权力行使职权,以管理者自居,观念上不太注重纳税人的权益而侧重于要求纳税人服从,导致了在执法过程中,行使自由裁量权随意性较大,即便是不当使用还认为纳税人应当服从;而税务机关内部对税务人员的执法不当等违规行为追究不完全到位,对纳税人权益造成现实的损害。

二是征收依据解释不当损害纳税人权益。基层税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依据的税收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解释权不规范和分散,在发生征纳双方争议时,税务部门有时为了避免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不利结果,会选择有利于自身的文件作解释,一定程度上侵害了纳税人的权益。

三是侵犯纳税人自主选择权的现象依然存在。纳税人享有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委托税务代理权等合法的自主选择权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税务部门出于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考虑,要求一些尚不完全具备条件的纳税人按照税务部门要求的快捷方式申报和缴纳税款;或者指定税务代理机构等,这些要求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纳税人的自主选择权,侵犯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纳税权益 篇3

关键词:股权;纳税;调整

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不单只是为获取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因此,投资的时间跨度较长。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对投资所得的确认和具体征税政策方面与会计制度之间客观上难以协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有关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1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纳税调整

1.1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长期持有,不准备随时出售,投资企业作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按所持股份比例享有权益并承担责任。会计上的权益法的处理是长期股权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被投资企业当年实现净利润,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享有的份额,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损益调整),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被投资企业当年发生净亏损,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分担的份额,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损益调整)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但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

1.2税法规定

现行税法规定,企业的股权投资所得是指企业通过股权投资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中分配取得股息、红利性质的投资收益。按现行税法规定,不论企业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取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包括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投资方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也就是说不包括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企业在会计年度末按应享有的或应分担的被投资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损失。

1.3会计与纳税差异分析

被投资企业当期实现净利润或发生亏损按会计制度规定确认的投资收益和损失,而税法规定不予确认,因此企业在纳税清算时,应将确认的收益或损失转回。

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时,企业按会计制度规定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果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税率,投资企业应按规定补税:[分回的利润÷(1-被投资企业税率)]×被投资企业税率;如果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的税率,因被投资企业已缴纳所得税,税法规定不再纳税。

2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的纳税调整

2.1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应将长期股权投资各明细科目结转,将处置价格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或损失。

2.2税法规定

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即处置收益=投资转让净收入-投资转让成本,准确确定投资的转让成本是计算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的关键。

根据税函[2011]390号文件中规定“企业进行清算或转让全资子公司以及持股95%以上的企业时,应按国税发[1998]9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投资方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投资方股息性质的所得。为避免对税后利润重复征税,影响企业改组活动,在计算投资方的股权转让所得时,允许从转让收入中减除上述股息性质的所得。”

2.3會计与纳税差异分析

投资转让成本的确定:会计上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权益法核算时发生以下情况时要进行调整:追加或减少投资;被投资方分配接受投资前的累计盈余;确认的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的权益的增加、减少;提取的跌价或减值准备。

税法上的投资成本确定则是为了准确计算投资所得(损失)、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除追加或减少投资外,其调整初始投资成本的因素,一是投资方分配支付额超过被投资企业的全部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而低于投资方的投资成本的部分;二是持有投资过程中已确认的投资转让所得,投资方分配支付额,超过被投资方企业的全部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而超过投资方的计税投资成本的部分。

在年度汇算申报时,若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不同,则按照两者的所得税税率差补缴所得税;若两者税率相同则不需要还原计算已纳税额,应确认为免税所得予以扣减。

现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所得的纳税调整问题。

例:2009年A公司对B公司投资70万元,拥有B公司70%的股份,2011年收到B公司分回的红利5000元;2013年1月A公司从B公司的原有股东中以25万元购买B公司25%的股份(假定平价收购);2013年11月A公司收回对在B公司的全部股份,收回银行存款2169516.64元。B公司资料:B公司按国家税法相关规定享有两年的免税期,即2009、2010年免税(2009年实现净利润1009643.21元,2010年净利润同2009年),2011年实现净利润100000元,已纳企业所得税额36986.30;2012年12月B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130692.09元,实现净利润16832.95元。2013年10月B公司所有者权益为2122322.45元,其中:实收资本1000000元,盈余公积1218392.36元,未分配利润-96069.91元。

注:A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B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分别为:2009,2010年免税,2011年27%,2012,2013年33%。

A公司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如下:

(1)2009年初始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700000

贷:银行存款700000

2009年末调整长期投资账面价值:1009643.21×70%=706750.25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706750.25

贷:投资收益706750.25

2009年会计上投资收益为706750.25,但税法上不确认为投资所得,故会计上的投资收益706750.25不应纳入应纳税所得额。

(2)2010年B公司净利润不变,不做账务处理

(3)2011年A公司收到B公司分红款时:

借:应收股利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5000

2011年末调整长期投资账面价值:100000×70%=7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70000

贷:投资收益70000

2011年度A企业会计账面上反映投资收益70000元,税法上不确认投资所得,故会计上的投资收益70000元不纳入应纳税所得额。2011年度汇算申报时,在国税发[2013]56号文件新“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投资收益”只需填入收到的股利5000元纳入应纳税所得额。

同时,2011年B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7%,低于A公司所得税税率33%,A公司应按规定补税。

A公司应补税投资收益在B公司已缴所得税额=投资收益÷(1-被投资企业适用税率)×被投资企业适用税率=5000÷(1-27%)×27%=1849.32元。此项填入“应补税投资收益已纳企业所得税”中,填入“应补税投资收益已缴所得税额”,纳入应纳税所得额。

(4)2012年末调整长期投资账面价值:16832.95×70%=11783.06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1783.06

贷:投资收益11783.06

刍议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的优化 篇4

一、中国纳税权益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税收征管法》经过两次修改之后增加了许多关于纳税人权利的规定, 纳税人权利保护从最初强调保障国家的征税权力进化到将保障国家征税权力与保护公民权益有机结合起来的阶段。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税务机关在传统的定期召开纳税人座谈会、聘请义务监督员、设立意见箱或者公开举报电话等纳税权益服务方式的基础上, 还提供了像“12366”服务热线、纳税人权益网站和专用举报电子邮箱、纳税服务质量电子评价系统、自主办税终端系统 (ARM系统) 等多个信息化纳税权益保护沟通渠道, 当纳税人发现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可通过这些渠道反映问题。先进的信息技术载体提供了更方便的纳税人意见收集和反馈功能, 成功维权的案例也不再是某个地方孤立的个案, 而是被完整的保存下来, 借助于网络的传播被更多的纳税人所熟知、参考和借鉴。这些信息化手段有效地促进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提升了纳税服务的社会满意度。与此同时, 中国的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 网络内容更新速度慢

税务机关是税务信息资源最大的拥有者和提供者, 而互联网的优势是能够及时、高效地发布信息, 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税务机关网站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及时发布有关法规、条例, 方便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变化和知悉相关动态, 确保公众的知情权。但是目前一些税务机关网站信息的更新速度缓慢, 严重滞后于公众的现实需要, 维护不善, 徒具形式却没有实质性内容, 更有甚者, 一些税务机关只是把网站建设当做“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认为把一些政策、法规、文件复制粘贴到网络上就万事大吉, 与工作紧密相关的网上办公、在线服务等功能却无法进入或不能使用, 即使设置了像网络论坛之类的沟通平台也没有有效利用, 没有取得更好的沟通和传播效果。

(二) 侵犯纳税人自主选择权的现象依然存在

从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纳税人权利与义务公告》中我们可以看到, 纳税人享有税收监督权、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委托税务代理权等合法的自主选择权利, 税务机关提供的纳税服务“产品”, 纳税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点菜”, 不仅可以在多元化的办税方式中任选一种, 而且可以在自身发展的不同时期选择不一样的办税方式。但是在实际工作实践中, 有不少税务机关出于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考虑, 强行要求一些还不完全具备信息化条件的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快捷方式申报和缴纳税款, 类似这种制度性侵权的个性案例时有发生, 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纳税人的自主选择权, 损害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如增值税发票抵扣联认证问题, 税务机关为了解决纳税人排队等候的不方便, 在认证发票数量多的纳税人中推行了“网上认证”系统, 纳税人可以自行扫描认证但必须单独购买认证软件、认证扫描仪等设备, 这等于是认证工作量被税务机关转嫁到了纳税人身上, 增加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同样, 税务部门在推行网上申报、财税库银联网时, 虽然说是以纳税人自愿接受自愿办理为原则, 但基层税务机关从提高自身政绩的角度出发, 把推行的覆盖面当做重要的内部考核指标, 导致税收专管员、办税厅窗口人员为了完成指标任务而向纳税人硬性“推销”, 纳税人迫于压力只好无奈地接受自己本来并不需要的纳税服务。

(三) 保密意识不强

保护纳税人的商业机密是法律赋予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税务机关做好税收工作的一项基本准则。把纳税人的商业机密保护好有利于纳税人的良性竞争从而有效地促进税收事业的健康发展, 特别是税务机关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自身应用的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必须把纳税人商业机密的保密工作与信息系统性能有机结合起来。但是在传统的管理观念的影响下, 税务机关是管理者, 纳税人是被管理者, 只要是税务机关这个管理者需要的信息 (无论是不是商业机密) , 纳税人这个被管理者就必须无条件的提供。同时, 税务机关把采集过的信息录入系统后, 为了方便自身工作, 恨不得把纳税人所有的信息都共享起来, 特别是IT行业对信息共享的过度渲染导致人们对于共享的理解出现偏差, 认为共享的信息越多越好, 完全没有意识到保护纳税人的商业机密和信息共享一样重要。信息采集表没有被列入税收征收管理基础资料的系列然后有效地进行保密管理, 导致纳税人的商业机密存放、保管不规范, 容易出现因为疏忽而泄密的状况, 这当中有的是向税务机关提供技术支持的外部人员, 由于缺乏对纳税人信息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在对系统信息进行维护时因错误操作而删除了或外泄了纳税人的信息, 有的是税务管理人员自身缺少商业机密的相关知识, 对于经常接触到的纳税人的商业机密熟视无睹, 掉以轻心, 把纳税人的信息随意复制、打印, 从而在无意中泄密, 有的是税务管理人员无法抵挡诱惑将商业机密恶意出卖了, 给税务机关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的同时也就谈不上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和深层次的纳税服务了。

二、优化信息化纳税权益服务的建议

纳税人权益的保护要从立法开始, 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的相关法律。

虽然, 中国已经在1999年10月1日正式生效的新《合同法》里明确了电子合同的法律地位, 确立了电子邮件或电子数据交换等形式的数据电文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2004年8月28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与之相配套的《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也开始实施, 纳税人向税务局报送的电子数据是被法律认可的, 具有法律效力, 现行的电子签名技术足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以及不可抵赖性。但是, 《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对于有关电子信息的合法性问题仍未有明确的规定, 需要及时修改跟进, 在相关法律中增加信息化纳税服务方面的条款, 将网络申请、审批行为下的电子签名、电子数据视同于传统行政行为下具有法律效力的纸质资料, 电子登记资料、电子财务信息、电子申报纳税资料、电子发票、电子审批资料等电子信息的合法地位需要明确, 这种变革无形之中将会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提高纳税服务的质量。

目前, 中国关于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主要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起到了很好的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作用, 然而, 对网络犯罪的预防、监管和责任追究没有完整的法律依据, 涉及到税收电子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尤为缺乏。当前对于税收电子信息安全的有关问题从技术层面上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建议的较多, 而从法制建设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的较少, 事实上, 电子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和技术解决办法同等重要, 而且, 前者具有根本性的保障作用。所以, 有必要通过加大立法、执法力度, 从制度上对电子税务信息安全问题做出统一的规定, 电子税务信息安全的保护制度、应急管理办法、备份管理办法、安全监督办法和行政责任等具体内容需要被明确以加强电子税务信息的安全管理, 为信息化纳税服务营造一个良好法制环境。

《关于纳税人权利和义务的公告》中对保密权的规定条文过于宽泛, 没有明确纳税人隐私权及商业秘密要如何被保护, 也不能有效解决税务机关和负有协税义务的单位及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范围、程度及其间纳税人权利保护等问题。《纳税人涉税保密信息管理暂行办法》 (国税发[2008]93号) 规范了税务机关受理外部门查询纳税人涉税保密信息的程序, 要求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应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涉税保密信息保密, 明确了涉税保密信息的内容但是法律层级较低。随着中国现代信息技术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国家有必要依据税法、商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 尽快制定出《政府信息开放法》和《商业秘密保护法》以规范政府、非政府机构、企业、个人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和利用等行为;要制定与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保密等工作息息相关的法规, 规定作为公共财富的信息资源如何保护和获取等等, 从而解决信息开放服务和数据集中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泄密问题, 在目前国家尚未完善法律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建立纳税人商业保密专项安全机制的方式作为权宜之计。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存在于税务登记、账簿和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各个系统模块和环节中, 税务机关有必要在税务公开、税务宣传、电子化服务、文件流转、税收征收、税务检查、税源监控等方面制定保密规章制度, 通过对各个信息系统的整合, 把纳税人应保密的数据流和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的数据流有效区分开来, 建成对纳税人保密类和税务机关征收类的数据分项管理机制, 提高税务机关内部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 防止内部人员把纳税人的商业秘密泄露出去, 尊重纳税人合法权利。

另外, 对于纳税人的知情权而言, 有必要通过法律、法规来保证税务机关网站信息资源发布的正常运转, 保证税务机关有效地处理反馈信息, 提供网上服务, 实现征纳双方在网上相互之间的双向互动, 属于公共信息资源要无偿地向纳税人公开, 对于应该公开公共信息资源却没有公开的税务部门要追究责任, 以此来维护税务机关作为政府部门之一的网站 (网页) 的严肃性、权威性。

参考文献

[1]路易.亨金.权利的时代[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103.

纳税权益 篇5

致全市纳税人的一封公开信

尊敬的纳税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纳税人依法纳税和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为进一步维护纳税人的权益,完善纳税服务体系,优化纳税服务环境,促进营口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辽宁省国家税务局的要求,营口市国家税务局主导成立了“营口市纳税人税收权益维护协会”。

营口市纳税人税收权益维护协会是经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由营口市税务界、企业界和其他关心税收事业、有志于维护国家税收法制及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人士自愿参与组成,由营口市国税局负责业务指导。

协会宗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经济、税收法律法规为准绳,以落实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治税思想为原则,致力于维护税法的公平正义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工作定位:征纳双方交流沟通的桥梁,纳税人税收权益维护的阵地。

工作目标:探索创新,健全组织,奋力拼搏,争创一流。努力实现“全国有名,全省有位,纳税人满意,社会各界赞誉”的目标。

工作内容:

(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国税机关规范性文件,代表纳税人维护其合法权益;引导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防范或减少在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国税机关提出的在廉洁勤政、执法和服务过程中侵害纳税人合法权益方面的争议诉求,提请或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做出处理。

(三)及时为纳税人提供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复议、诉讼、赔偿等方面的税收法律援助。

(四)接受纳税人涉税业务咨询,协调国税机关有关部门及时答复。

(五)开展增强纳税人维权意识、提高维权素质能力的各类培训及宣传辅导工作,引导税收遵从。

(六)对国税机关在政策执行、税政管理、办税服务、勤政效能等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纳税人需求或满意度调查,广泛收集纳税人意见、建议,定期向国税机关反馈,促进国税机关改进管理和服务。

(七)开展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专题调研或课题研究工作,为国税机关提升管理和服务工作效能提供决策参考。

(八)加强国税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创造和谐的征纳环境。

(九)开展其他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工作。

我们一定忠实履行承诺:对您实行免费、快捷、高效的服务,争做纳税人的知心朋友,国税事业的参谋助手。

望各位纳税人把纳税人税收权益维护协会当成自己的家,在涉税事项办理方面有不满意的地方对我们讲,有不懂的问题找我们问,有维护您自身权益的事情交给我们办。

通信地址:营口市站前区南通街南通里12号

邮编:115000邮箱:ykgs12366@163.com

联系电话:6672666

营口市纳税人税收权益维护协会

上一篇:宫颈上皮内瘤病变Ⅲ级下一篇: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