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系统风险

2024-06-18

权益系统风险(精选五篇)

权益系统风险 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经营杠杆,财务杠杆

引言

风险指的是预期收益 (率) 可能的波动性, 而其中不可分散的部分称为系统风险, 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系统风险是确定投资者要求报酬率的唯一相关因素, 因此人们着重对其进行研究。系统风险的大小用贝塔 (β) 衡量, 按照企业收益流可分为多种类型的系统风险:股票系统风险 (用股票贝塔衡量) 、权益系统风险 (用权益贝塔衡量) 、资产的系统风险 (用资产贝塔衡量) 、销售收入的系统风险 (用收入贝塔衡量) 。Beaver[1]最早从公司基本特征入手研究股票系统风险的影响因素, 检验了股利支付率、成长性、财务杠杆、流动比率、规模、盈利变动性、会计贝塔这7个财务变量与股票系统风险的关联性。后来, 一些学者[2,3,4,5,6]引入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的财务变量, 实证检验并识别股票系统风险的影响因素;也有学者[7,8,9]从理论角度, 对“股票贝塔”的定义式进行分解, 确定与股票系统风险存在理论关联性的财务变量有:销售收入的变异系数、经营杠杆、财务杠杆、会计贝塔, 再进行实证研究。前者采用试错法或凭借经验引入的一系列因素中不仅包含企业内部因素, 还包括市场因素, 种类众多且十分繁杂, 对管理者的决策指导性不强, 因此本文我们采用理论推导的方式选择变量。同时, 我们还发现: (1) 国内外学者更多地关注股票系统风险的影响因素, 仅仅能为股票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 而不能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 因为市场并非有效, 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 公司的权益系统风险并不等于股票的系统风险[10]; (2) 国内多数研究侧重于深市、沪市大型上市公司, 对中小企业系统风险的研究较少, 研究者更需要提供相关的信息, 因为中小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敏感, 同样需要进行风险控制; (3) 国内外学者侧重于股票系统风险影响因素的识别, 即研究哪些因素影响股票系统风险, 但较少涉及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研究。中小企业管理资源比较欠缺, 风险控制不能面面俱到, 加深对其权益系统风险影响因素的认识有利于确定风险管理重点。因此, 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识别出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因素, 并以深圳中小板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 揭示不同因素对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程度。

1 理论分析与权益系统风险影响因素的确定

权益系统风险的大小用权益贝塔度量, 反映当某一特定系统风险因素 (如通货膨胀) 变化时, 市场收益每变动1%, 权益资本报酬率 (ROE) 的变动程度。本部分基于总风险的传导机制和公式推导2种方式, 分别定性和定量说明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因素。

1.1 系统风险在企业内部的传导分析

邵希娟 (2000) 关于杠杆效应与企业风险的研究说明了企业承受的全部风险来自于销售收入的波动及杠杆的大小[11]。系统风险作为总风险的一部分, 同样遵循总风险的传导机制 (如图1所示) 。

由图1可看出, 当某一特定系统风险因素 (如通货膨胀) 变化时, 企业的销售收入受到影响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 同时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固定成本, 在筹资活动中产生了固定财务费用, 分别产生了经营杠杆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这些杠杆的存在, 加剧或扩大了企业收益流上各个节点收益 (税前利润、净利润以及ROE) 的波动。因此, 可确定系统风险的影响因素为:销售收入的波动程度、经营杠杆、财务杠杆。

1.2 权益系统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推导

根据Brealey[12]的推导, 资产贝塔 (β资产) 和收入贝塔 (β收入)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如公式 (1) 所示。

undefined (1)

根据Hamada[13]的研究, 资产贝塔 (β资产) 和权益贝塔 (β权益)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如公式 (2) 所示:

β权益=β资产 (1+D/E) (2)

其中, D为企业债务的账面值, E为权益资本的账面值。

基于Brealey和Hamada的研究成果, 我们对 (1) 和 (2) 进行迭代, 得到式 (3) :

undefined (3)

固定成本现值与资产现值的比值反映了公司的资产结构, 决定了经营杠杆的大小;而负债与权益的比值则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结构, 决定了财务杠杆的大小。由此可见:销售收入的波动、经营杠杆、财务杠杆都是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因素。

需要说明的是, 这些因素并非基本因素 (如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或销售价格波动) , 而是由基本因素导致的、在收益流上可体现的3个因素。

2 实证研究设计

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 可以确定销售收入的波动、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均是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因素, 但这些因素对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程度如何, 则需要通过实证研究进行分析。

2.1 计量模型与变量设定

本文将销售收入的波动、经营杠杆、财务杠杆作为变量引入回归模型, 利用深圳中小板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 通过拟合回归分析揭示这些因素对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程度。回归模型如下:

βei=α0+α1βri+α2DOLi+α3DFLi+ε (4)

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解释与计算方法如下:

2.1.1 因变量

βei代表公司i的权益贝塔。权益贝塔是计量公司权益系统风险的指标, 反映市场收益每变动1%, 权益资本报酬率的变动程度, 其定义式为:

undefined (5)

其中, βei表示权益贝塔, Cov (ROEi, RM) 是公司i的权益报酬与市场收益的协方差;σ2 (RM) 是市场收益的方差。

实证研究中, 通常采用利用历史回归法估测权益贝塔值[12], 回归式子为:

ROEi=βeiRMt+ζi (6)

其中, ROEi表示公司i在第t期的权益资本收益率;RMt表示市场组合第t期的收益率。

2.1.2 解释变量

①代表公司i的收入贝塔。

由于本文衡量由系统风险导致的销售收入的变动程度, 因此采用收入贝塔而不是代表总风险的方差作为衡量指标。收入贝塔 (βr) 反映当系统风险因素变化时, 市场收益每变动1%, 销售收入的变动程度。其计算式为:

undefined (7)

其中, βri表示收入贝塔, undefined是公司i的 (销售收入/经营资产) 与市场收益的协方差; (ri/Ai) 表示销售收入与经营资产之比, 经营资产的数值近似等于总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σ2 (RM) 是市场收益的方差。同样, 在实证研究中可以采用利用历史回归法估测各个公司的收入贝塔值。

②DOL与DFL:

DOLi代表公司i的经营杠杆度, 表示息税前利润变化对销售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DFLi代表公司i的财务杠杆度, 表示净利润变化对息税前利润变化的敏感程度。

2.2 研究时段与市场指数的确定

本文确定研究时段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1) 该时间段应包含一个经济周期; (2) 估计贝塔系数的合理回归样本区间长度。为了排除某个时期偶然因素的影响, 应选择包含一个经济周期的较长时间段, 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与全面性。此外, 由于贝塔系数的不稳定性, 因此, 同一证券在不同的回归样本区间长度得出的贝塔系数很可能是不同的, 即回归样本区间长度会影响估计误差的大小。根据Alexander的研究成果, 贝塔系数的估计误差随着估计时期的增长而减少, 但并非越长越好, 最佳的估计时间段是4~6年[14]。深圳中小企业板块运行至今时间不长, 只有6年多的时间。因此, 本文结合深圳中小企业板的实际运行情况, 并考虑数据的可靠性与全面性, 最终选取包含一个经济周期的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作为研究时间段, 尽量降低估计误差。

考虑到研究样本属于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 目前深圳证券交易所并存着2个股票指数, (1) 深圳综合指数; (2) 深圳成份指数。深圳综合指数由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1年4月开始编制发布。该指数以1991年4月3日为基期, 基期值为100, 该股票指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与上证指数相同, 其样本为所有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股票, 权数为股票的总股本。由于以所有挂牌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其代表性非常广泛。因此, 本文在估算权益贝塔和收入贝塔时选用深圳综合指数代替市场指数。

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同一个因素对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因此本文选取同一行业——中小制造行业中的若干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此外, 为了避免异常值的影响, 在选择研究样本时, 本文做了以下处理:剔除上市时间少于4年的公司, 即2006年12月31日之后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公司;剔除在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内终止、暂停或取消上市的公司;剔除不能获得完整财务数据的公司;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确定的样本为深圳中小企业板制造行业65家上市公司。

为了获取各个企业收入贝塔、经营杠杆度、财务杠杆度的数值,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如表1所示, 所有数据均在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时间段内, 全部来自国泰安金融数据库, 实证研究部分主要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各个因素对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显著性分析

变量的显著性是指该变量对因变量的拟合系数, 它衡量因素变动对因变量变动的影响程度。根据前文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 对所有样本公司的权益贝塔与收入贝塔 (βr) 、经营杠杆度 (DOLi) 、财务杠杆度 (DFLi) 进行回归分析, 计算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和表3可知, (1) 标准回归方程为:βei=0.880βri+0.140DOLi+0.203DFLi-0.186 (R2=77.3%, F=69.228) , 其整体拟合优度为77.3%, 说明该回归模型解释了因变量 (权益贝塔) 变化的77.3%; (2) 自变量βri、DOLi、DFLi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880、0.140、0.203, 均为正值且通过了10%的t检验, 即收入贝塔、经营杠杆度、财务杠杆度对权益贝塔有正向影响; (3) 比较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可知, 销售收入的波动对中小制造业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大, 财务杠杆的影响程度次之, 经营杠杆的影响程度最小。

3.2 各个因素对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程度比较分析

R2揭示了回归模型的整体解释力, 但是无法知道哪个变量对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更具有解释力, 不利于风险预测与管理, 因此应当量化各个因素对因变量的解释力, 从而揭示不同因素对中小制造业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程度。各因素的解释力可用独立贡献度衡量, 而独立贡献度由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乘上该自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标准回归系数求得[15], 计算结果见表4。

由表3可见, 自变量βri、DOLi、DFLi的独立贡献度分别为72.95%、0.448%、3.898%。这表明, 在这3个影响因素中, 销售收入的波动对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影响程度最大, 解释了企业权益系统风险变化的72.95%, 财务杠杆次之, 解释了企业权益系统风险变化的3.898%, 经营杠杆对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小, 只解释了企业系统风险的0.448%。

4 结束语

经过实证检验与分析, 本文得到以下结论:销售收入的波动、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均是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因素;其中, 销售收入的波动对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大, 解释了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72.95%, 其次是财务杠杆, 解释了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3.898%, 相对而言, 经营杠杆对中小企业系统风险的影响程度最低, 只解释了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0.44%。可以看出, 销售收入的波动是影响中小企业权益系统风险的关键因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企业管理者应该对销售收入的波动进行重点管理, 相应调整公司的营销策略, 加强对销售收入的管理。

权益系统风险 篇2

泸州市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 代应林

二0一三年九月九日

尊敬的赵主席、汪主席,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向各位领导汇报泸州市餐饮行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餐饮行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组织化程度很低、人员流动比较大的传统产业。如何在餐饮行业中把行业工会联合会建立起来实行二次覆盖,市总工会高度重视,多次与市商务局研究商量,今年1月15日,正式成立了以协会加工会模式的“泸州市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

餐饮行业的工资集体协商起步于去年,推进于今年。

一、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餐饮行业得到高速发展,三十多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以泸州市为例,1978年餐饮住宿营业额2000多万元,2012年仅餐饮营业额就达55.5亿元;经营餐饮的企业从1978年的200多家发展到2012年的8741家。随着餐饮业的高速发展,大、中型餐饮业主们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后向更高、更快、更大规模发展的时候遇到了困惑和迷惘,原有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了的企业,企业的管理从家族制向公司制发展时,需要团队来管理,团队将由多岗位组成,且岗位粘性不能持续、人员必然产生流动,各岗位之间就需要有一个工资标准,企业与员工之间就需要有一个约定,在维护职工利益和保障企业发展间就需要找一个平衡点,需要一 个劳资对话的平台,这个平衡点、平台就是劳资双方进行的工资集体协商,从行业、企业、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一个链条式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近年来餐饮行业在外环境的“四高一低”,(人工成本高、原材料高、房租高、税费高;一低是平均利润率低)居高不下,内环境是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员工稍不顺心,结账走人和好的厨师企业间出高薪相互挖人也是常事的情况下,行业要有一个约定,来平衡指导行业内各工种的工资水平;企业需要一个约定来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平衡企业内部的工资标准;企业与员工之间也需要有一个约定来体现工资的个体差异。因此,工资集体协商就有了行业基础和企业内在发展的要求。

二、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调查是前提

首先调查工资水平。餐饮行业既有加工环节,又有终端消费环节,工种多、规模大小不一,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资,企业的大小工资也有差别。要进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必须掌握不同工种不同规模的工资状况。去年九月我们设计了《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调查表》,划分了24个工种,分别对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的29个企业进行调查,然后将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汇总求以平均数,再分别找几个类型的企业代表进行四舍五入的微调。

其次是调查《劳动合同法》的执行情况。经调查,饭店餐饮和公益餐饮基本上都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社会餐饮部分签订了劳动合同,大多数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的员工不愿意签,签了劳动合同不便跳槽和减少了眼前收入,没签合同说走就走;另一方面是业主怕签了劳动合同要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增加人工成本。目前社会餐饮的工资多数是采取基本工资加提成再加奖金,把保险直接体现在工资内。有的业主也耽心今后员工上诉,就造表把社会保险在发放工资时直接发给员工。

再次是在调查中感觉到业主也耽心规模做大了,不签劳动合同风险大,员工一告就得支付双倍工资,想签但不知从何下手,怎样了结前面一段没有签劳动合同因此而纠结。人社部门的态度是不报不查,一告企业就败诉,而且还容易产生羊群效益。在现实中,已有个别员工走时提出要告,威胁企业,最后企业只好忍气吞声,拿钱私了。

第四是了解到《劳动合同法》更多的是偏重于员工的劳动保护,企业承担着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和违法机会的成本

三、换位思考替老板着想

推行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在目前民营企业业主认识还不到位、政策上又缺乏强制手段的情况下,要找到老板的共同语言,一味强调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很容易站到老板的对立面,容易产生反感,欲速则不达。

(一)树立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理念

工会的工作方针是“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市的餐饮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老板投资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员工打工,追求的是个人的收入和技能的提高,个人价值的体现和老板对他工作的认可和肯定。企业的利润是要靠员工来创造,一个开明的老板在现阶段是非常注意爱护自已的员工,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关心员工的技能提高和生活、家庭,重视职工的职业培训和素质提高。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老板和员工都需要发展,这就需要妥善的解 决好员工的付出与回报、学习与提高的关系;反过来企业有效益,员工的福利、技能的提高,个人的前途才有基础。

(二)提高员工的素质。八0九0后的员工,在学校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的教育,进入职场马上接触的是资本主义,一到企业接触的是官僚主义。老板与员工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不同步沟通就困难,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人生观、价值观要基本趋同,才能沟通。于是我们搜集资料编辑《泸州市餐饮行业员工素质培训》(内部资料),并将《四川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办法》录入其中,对员工进行培训,大的连锁企业单独办,小的企业拼着办。

(三)为企业规避风险规范经营,我们组织力量编录了《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实务操作,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解读了用人单位65问。同时我们还设计了“泸州市餐饮行业用人单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申请表”、“泸州市餐饮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合同书”、“泸州市餐饮企业与员工劳动合同”,内容统一、标准自填、特别事项单独约定的(参考文本),供企业进行集体协商和与员工签订合同时参考。

(四)在工资标准上,餐饮行业多数是实行基本工资加提成加奖金的工资分配制度,员工的实际工资水平远高于全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我们是取保洁工、洗碗工为底线不低于全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其他工种远高于这个标准,从迎宾、服务员的1500元到行政总厨的8000元,企业在协商谈判时是最低工资标准要高于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员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要高于企业的最低工资标准,这样既留有空间,又有一定的弹性,重在强化了一种意识和规则,体现了一个劳资对话的平台。

四、开展专项工资集体协商重在流程

流程是一种规范,是强化意识、提高认识的一个过程。从“谈判”这个字眼老板一听就有几分不悦,老板一向高高在上,“谈判”是一种平等的象征,要让老板转变观念就需要有一个过程。从刺耳到顺耳到习惯,从刺眼到顺眼到接受也有一个过程,实际工作的难度和技巧也在于此。

在今年1月15日的泸州市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就提出了“择机订立“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四川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办法》一出台我们就编录在今年三月份的《泸州市餐饮行业员工素质培训》(内部资料)中,目的是强调一种声音,酝造一种氛围。

4月24日工会联合会在“两个普遍”培训会上选举了“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6位作谈判代表。同时编写了“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问答”和《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合同》(草案)印发给企业工会代表,同时挂在协会的网站上加以宣传。

5月17日工会联合会正式向协会发出《工资集体协商要约书》;5月26日协会在王氏都氏村庄选举协会会长张丰贵作为《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谈判的首席代表;其余6位泸州颇有影响力的餐饮企业老板作为谈判代表。

7月30日协会和工会联合会在健康厨房举行了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谈判,协会代表企业方,工会联合会代表企业职工方,双方就“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支付办法、最低工资标准、工资增长机制、加班工资、病或非因工伤医疗期间工资侍遇、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时间、女职工工资、奖金和保险福利待遇、职工保险和职工福 利,以及需协商的其他有关事项”进行协商谈判,双方在充分发表意见后签订了《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合同期限一年,市总工会组织部部长蒋毅见证了全过程并作了重要讲话。本合同涵盖40个餐饮企业和参加工会联合会的职工。本合同已报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备案。

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

衡量工资集体协商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履约情况、劳资双方的满意度、企业的发展情况。

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签订仅走完了第一个层面,餐饮企业正在向人社部门申报“泸州市餐饮行业用人单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申请”;企业内部正在完善工会组织或选举职工代表进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协会与工会联合会也在督促和指导会员餐饮企业进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合同”,帮助企业完善工资发放办法,将职工的合法权益体现在工资明细上。近期还将举办《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实务操作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各企业再完善单位与员工的劳动合同。由此,餐饮行业就形成了一个行业、企业、员工三个层面的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除了市总工会、市商务局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市人社部门的支持配合外,还得益于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有一位开明的会长,泸州餐饮的龙头老大贵丰园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丰贵,他除了自已积极带头开展这项工作,还说服其他一时还想不通的餐饮企业老板积极参与,他常说的一句口头禅“你是老板,员工是弱示群体,关心爱护员工,就是关心你自已的生意”。协会加工会这种模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促进,相 得益彰,这给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带来很多方便。

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我们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才刚刚迈出第一步,其效果怎样还将试目以待,我们将不断吸取其它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在省总、市总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深化、不断总结和完善,走出一条行之有效、便于操作、切合实际的路子来。

风险企业债务估值未定权益分析 篇3

关键词:债务估值,未定权益,破产成本,微分方程,分析

与无风险债务相比, 风险债务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无风险债务有固定的利息和本金支付, 价值可以用收入资本化方法贴现求的, 就好比股票股价常用的股利贴现模型, 然而对债务的利息和本金贴现必须要考虑进贴现率这一决定模型的重要因素;在风险债务中, 收入流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其贴现率也是不确定的, 很难得到一种简单的解析表达式, 增加了风险企业债务估值的不确定性。

由莫顿指出的未定权益分析方法, 即所谓的CCA方法被认可为研究风险债务价值的重要工具, 在风险企业债务估值中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运用, 并在运用中不断发展完善。

►►一、默顿未定权益分析公式评述

1.默顿未定权益分析基本假设

在不考虑破产成本的前提下, 既不考虑直接破产成本, 也不考虑间接破产成本, 去寻找公司债务估值的基本方法和模型是默顿未定权益分析的假定前提。由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面临不断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会直接影响到公司债务违约的可能性, 甚至会影响到如果企业违约债权人所得到的补偿, 所以直接与债务估值相关。在默顿未定权益的分析过程中做了如下假设:

假定1:“关于金融市场的假定”

在金融市场中存在一个无摩擦 (frictioniess) 、完美 (perfect) 的金融市场。在该金融市场证券可以连续不停交易, 允许卖空, 不存在交易成本及交易税, 并且借贷利率相等;同时假定了任何个人对金融资产的买卖不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假定2:“关于无风险资产的假定”

在未定权益的分析中假定存在一个无风险资产, 记为r, 并假设其单位时间内的回报率为已知数, 并且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也就是硕期限结构 (term-structure) 是平的、确定的。

假定3:“关于企业资产价值动态性的假定”

定义为一个完全股权企业资产价值的企业资产价值是独立于资本结构的, 可被看做是一个扩散的随机的过程, 该随机过程可用以下微分方程表示:

dV= (αV-C) dt+σVdW (1)

其中W是一标准布朗 (Brown) 运动或 dW为高斯一维纳过程 (Gauss-Wiener Process) 。 dv是指企业在单位时间内的预期瞬时回报率;σ2主要反映资产回报率的波动性, 其含义是企业资产在单位时间内的瞬时回报方差;C的含义为企业单位时间内的支付, 如果C小于0则代表企业通过新的融资方式如股权或债务融资等得到了新的净资本, 如果C大于0则代表企业支付给股东的股利或债券人的利息。

因为只有在通过无套利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够对企业的各类证券予以均衡定价, 因此在构造无套利证券组合时假定1和假定2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过程中, 假定3中涉及到随机微分方程, 由于其使用的主要工具为伊藤原理, 因此对Ito过程的微分与一般函数的微分是不同的。运用伊藤原理, 即可进一步导出Biack-schoies这个关于企业证券价值的微分方程。

2.到期支付与公司债估值

假定公司仅存在两类索取权, 一类是剩余索取、股权, 另一类是在不考虑不同类型的债务如何转化为债券的单一债务。显而易见, 以上两类索取权均依赖于企业的资产价值V。设企业某种证券价值Y可写作Y=F (V, t) 的形式, 则Y的动态性分析同样可以写作以下的随机微分方程。

DY=CxαyY-CyLdt+σyYdwy (2)

由Ito引理, 对Y求微分, 并由 (1) 式可得:

undefined

其中下标表示对F的偏导数, 比较式 (2) 和 (3) 立即有:

undefined

事实上, 在构造无套利证券组合之后, 即可以得到超额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undefined或

undefined

运用 (4-1) 式及Y=F, 则 (6) 式有:

rF+Ft+Cy=0 (7)

此即证券价值满足的微分方程。在 (7) 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风险贴息证券的定价问题。公司贴息债的含义是指企业在债务到期支付面值, 因在到期前没有支付利息, 其面值高于到期前的价格。默顿假定, 在债券到期前公司不发行新的债券或支付股利, 以保障债权人利益, 如一旦到期违约, 债权人可立即接受公司, 不存在破产成本。在这样假定性, Cy=0, C=0, 设T为到期日, 令ζ=T-t, 则Ft=-Fζ, 则公司债务值F (V, t) 改写为:

undefined其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为:

F (0, τ) =0 (9, a)

F (V, τ) /V≤1 (9, b)

F (V, 0) =min[V, B] (9, c)

由 (8) 式及边界条件 (9) 可立即用富里叶变换求解F;同时也可以直接利用期权定价公司, 在先求出股权价值的数据基础上再求导债务价值。其中股权价值可有下式给出:

f (V, τ) =VΦ (x1) -Be-tΦ (x2) (10)

从而有:

undefined

默顿定义风险债务的风险费为R (ζ) -r, 其中R (ζ) 由下式决定:

exp[-R (τ) τ]=F (V, τ) /B

则由 (11) 式立即有:

undefined

3.公式结果分析

公司债好比国债一样, 也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但是与国债相比, 其价格行为远较国债复杂, 而且公司债寻在很大的违约风险。人们之所以愿意购买有违约风险的公司债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主要是因为能够获取较高的风险费, 因此在研究公司债时基本出发点是违约风险产生的收益利差, 这也是公司债存在的客观基础。因各种资产的风险大小不同, 需求和供给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从整个金融市场角度出发, 公司债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 这是站在了宏观角度考虑公司债的定价或利差。

莫顿考虑用中性定价, 仔细观察式 (4-1) 与式 (6) 会发现, VFV/F是一重要比率。在 (4-1) 中, 他将企业资产回报的瞬时标准差与证券回报的瞬时标准差、证券瞬时回报率与企业资产瞬时回报率联系在一起, 因此该弹性系数较好的传导了相对风险和预期回报之间的相关信息。此外, 在 (7) 式中, 企业证券的价值与α无关, 只与σ2有关, 这被称之为风险中性定价;并且在 (12) 式中可以得知风险费仅仅是两个变量的函数, 其中变量σ2代表企业经营的波动、变量L代表一种债务与企业价值的比率;ζ的含义为承诺支付现值与企业价值的比, 默顿称之为 “准”债务比率。因此, 风险费R (ζ) -r是关于L与σ2的增函数。

4.缺陷性分析

默顿虽提出了研究债务估值和资本结构强有了的分析工具CCA方法, 但是他的结论并非完美无缺。由于债权人只能在债券到期或达到一个较低的水平采取行动, 并且债权人大多是直接接管公司, 获取企业资产的完全所有权, 因而债权人的损失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 默顿在分析过程中没有考虑破产成本、重组成本、所得税, 主观的认为债权人具有绝对的优先权, 使得分析计算结果与实证结果偏离交大。

►►二、有破产成本的未定权益分析

1.破产成本

破产成本是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重要因素, 往往直接影响到企业发行债务的价值, 若破产成本越高, 则债务价值越低, 诱使风险费增加, 提高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从而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因此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时必须研究研究企业债务估值, 而研究企业债务估值则离不开对破产成本的研究。

破产成本是指由企业支付的因违约而产生的费用, 如企业违约, 债权人将取得企业资产的所有权, 破产成本的支出, 减少了企业资产价值, 从而降低债权人所可能获得的补偿。实证研究发现, 破产成本往往占企业违约时资产市值的很大比例;国外研究发现, 企业破产成本约是企业市值的3%, 一些小企业甚至可以达到30%。由于在破产过程中也存在规模效益, 如果考虑破产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会远远大于企业市值的20%。

破产成本是一种不能忽略的流向第三方的支出, 因破产成本的存在使得M-M订立难以成立。如果仅有破产风险而无相应成本支出, 默顿证明了M-M 定理仍能成立, 但在未考虑破产成本下, 默顿给出的风险债务定价公式与实际金融市场数据不太吻合。

2.一般性风险债务估值模型

设在破产点, 企业资产价值为VB。因存在破产成本, 债权人在企业破产时只能得到g (VB) , 这里g (VB) < VB, VB- g (VB) 即为破产成本, 其既可以理解为破产过程的直接成本, 也可理解为包含各种破产间接成本, 如无形资产、声誉等的丧失, 另外也可能包括重组时股东获得的一部分。破产成本可以取线性函数, 可以取非线性函数。为反映规模效益, 随着VB增加, g (VB) 也变大, 即债权人得到保障的比例随企业破产资产价值的规模而变化。一旦企业资产价值达到, 即触发破产, 因此对于风险贴息债, 类似布莱克-舒尔斯给出的B-S微分方程, 企业债务价值满足下式, 即:

边界条件为:

undefined

这个偏微分方程一般没有解析解, 边界条件 (2) 说明当V充分大时, 债务无风险, 边界条件 (3) 说明有限责任, 而边界条件 (4) 说明在破产时, 债权人最多只能获得扣除破产成本的企业价值g (VB) 。此时无法得到F (V, t) 的解析解。实际上这里只能利用数值积分技术。

►►三、结束语

风险企业债务估值未定权益分析理论模型的建立, 为风险企业债务估值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工具。默顿在不考虑破产成本的情况下建立了风险企业债务估值的未定权益分析方法, 但是由于未考虑破产成本或重组成本, 因此计算结果往往偏离了实证结果, 只能作为风险企业债务估算未定权益分析的理论方法。

在考虑破产成本的情况下建立了一般性风险债务估值模型, 由于破产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联系在一起, 建立的分析模型既说明了成资本结构对公司债务价值的影响, 又说明了反过来公司债务价值也会对公司选择资本结构也有很大的影响, 具体将体现在VB的确定上, 如果VB是由企业或股东确定而不是外生给定, 债务价值又如何, 又如何影响公司资本结构决策, 这是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国华, 黄薇.有破产成本的风险债务估值未定权益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26 (1) :138-141

[2]ANDERSON, R S SUNDARESAN.Design and VaIuation of Debt Contracts[J], Review of FinanciaI Studies, 1996, 9:37-68

食品安全风险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篇4

1、原材料供应方面, 食品原料污染是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

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生产目前仍然处于分散经营状态, 几亿农民以小农的方式生产粮食、蔬菜、鸡鸭鱼肉、水果等初级农产品, 因此, 很难做到食品原料的质量监管, 导致农药兽药 (尤其是抗生素、激素) 和一些明令禁止使用的饲料和添加剂的滥用、残留而造成食品源头的污染。由于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 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 进而污染农作物和水资源, 导致饮用水中含菌量增加、重金属含量偏高等, 影响了我国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的质量, 原材料供应方面给食品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2、产品生产方面, 突出的表现为制造假冒伪劣食品问题。

一些食品加工企业急功近利, 不按照食品加工工艺要求操作, 不按照严格质量标准生产, 偷工减料, 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部分企业, 特别是一些地下的山寨厂,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往往采用劣质的原料进行生产, 严重影响到产品的质, 危及消费者的消费安全, 注水肉、潲水油、假豆腐问题时有发生。更有少数不法厂商见利忘义, 不顾良心和责任, 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添加剂加工农产品, 造成如“毒大米”、“瘦肉精”、“金华火腿”、“山西假酒”等恶性事件, 对整个社会的消费环境、以及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3、食品分销环节, 流通的混乱加重了食品安全危机。

因为食品具有易变质、易污染、存在较短保质期、储存条件要求严格及对群众身体健康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等特点, 因此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具有更大的敏感性和重要性。而全国食品经营企业大多为个体工商户, 安全卫生意识薄弱, 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 经营管理落后, 所以往往导致食品流通过程的二次污染, 存在流通环节的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一些经营企业者贪图私利, 甚至出售过期或变质食品。一些不法商人还伪造标识、滥用商标, 模仿制造名牌食品并投放市场销售, 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损害消费者健康。

二、食品安全风险的商业伦理分析

1、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非诚信与不正当竞争性质。

食品行业的假冒伪劣和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食品安全卫生事件, 实际上是一些不法经营者经营道德非诚信的体现。孟子说:“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诚信经营也是企业的一种美德。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才能有效留住老顾客和吸引新顾客, 培养顾客忠诚。建立在诚信经营基础之上的企业声誉是一种稀缺资源, 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永续经营的源动力。此外, 食品行业的大多安全卫生事件实际上也是不法商家不正当竞争的结果。一些企业经营者道德素质低下, 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不择手段, 生产、销售具有安全卫生隐患的食品, 比如“毒大米”、“假奶粉”、“瘦肉精”、“假酒”等, 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绝对的短期行为, 绝对的不正当竞争, 应该予以坚决打击。其实, 公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竞争规范, 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有责任遵守公平竞争的准则。虽然说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 但企业间也有一种公平竞争的要求而反对不正当竞争, 以保护企业经营者的权利。为此, 国务院于1993年就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以保护企业间公平竞争的权利, 该法第二条就明确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 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2、食品安全问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最大侵害, 为此, 国务院1993年就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用于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其中规定了消费者的九项基本权益, 包括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知权、受尊重和监督权。而安全权就是规定企业必须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保证、绝对安全可靠的卫生健康的产品, 以保证消费者在消费该产品的过程中身心健康和消费利益达到保障。消费者权益是指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 在某种商品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下, 消费者在进行具体消费行为和完成具体消费过程时所享受的权利和利益的总和。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 消费者的地位得到很大改善, 消费者的权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制度法律的保障,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重点突出以下六项权益: (1) 自愿选择权。选择权是确保消费者在消费生活中行为自由、生活自主的法律保障。 (2) 公平交易权。一是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准确等公平交易条件;二是消费者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3) 安全权。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符合保障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要求的商品和服务。 (4) 知情权。知情权是消费者了解商品和服务, 避免因盲目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而遭受损害的法律保障。 (5) 索赔权。索赔权是法律赋予消费者在其权益受到损害时的一种救济权, 使消费者所受损害得到经营者的赔偿, 同时对经营者的欺诈行为进行惩罚。 (6) 受尊重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 接受服务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的权利, 坚决制止侵犯消费者人身权利的行为。此外, 我国政府还通过制定《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 形成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 使消费者权益在法律上有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三、食品安全风险的规范与监管

1、产业上推进“绿色食品工程”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 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得到明显增强, 消费者对食品消费的安全健康要求越来越高, 体现出明显的“绿色消费”趋势, 所以, 大兴绿色产业, 大力开发“绿色食品”, 应该成为解决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根本战略。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角度看, 企业要在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不能为了企业短期利益而转嫁生态危机;从市场开发和企业竞争角度讲, 企业要以绿色产业为指导研究和开发消费者喜欢的绿色食品, 才能赢得市场赢得竞争。所以, 国家应该加快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培育“绿色市场”, 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消费意识。企业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概念炒作, 要扎扎实实的推进“绿色食品工程”建设, 为市场提供安全卫生、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放心食品, 使消费者获得预期的安全、卫生、营养利益, 改善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同时, 企业应加强控制, 确保绿色食品生产原料的健康安全, 加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还要从技术上加大绿色加工技术的开发力度, 严格规范执行食品加工的绿色标准, 防止食品加工过程的二次污染, 并杜绝使用任何有害、过量的催化剂、添加剂, 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健康。

2、法规上加大对不法经营者的打击力度。

国家已经通过制定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经济法》、《广告法》、《商标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以监管和打击社会商业领域的不法经营, 但由于中国商业环境的复杂性, 使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上存在很多难度, 甚至出现“法不治众”的情况, 所以,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以净化商业环境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道难题, 如何有效的打击不法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以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的权利, 是整个社会施行制度化、法制化管理的关键。尤其是食品行业, 它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基础而重大的行业。食品消费的安全性直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和健康, 所以, 政府应该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大打击惩处无视社会责任和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经营行为, 使全社会都参与到维权活动过程中, 使不法经营者成为过街的老鼠而无法生存, 这样才能净化整个社会商业环境, 保障人民生活。在强化外部监督、加强法制建设方面, 作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和管理者, 政府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针对食品安全问题, 国家要加强对安全标准的检查力度, 同时要对违反安全标准或为富不仁的企业给予严重惩罚。政府文件资料显示,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强化措施, 切实构筑起一道食品安全防线:加强食品安全监测, 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 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完善食品安全相关认证, 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等。

3、制度上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和执行标准。

最近几年, 由于食品质量事故频繁, 对社会消费心理和食品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极大, 食品安全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为此, 国务院进行了相应的机构调整, 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入卫生部, 由卫生部负责食品的安全, 从宏观上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新的卫生部除了本来的医疗行政管理职能外, 还将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综合协调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食品安全工作, 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负责制定药品法典等。对于调整后新增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责, 国务院寄望, 卫生部制定标准并领先统筹协调, 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监管, 国家质监总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检验检疫, 国家工商总局负责食品销售、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管, 餐饮业的食品安全职责划归国家药监局, 目的都是从制度上保证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从微观执行角度, 应该积极推进食品生产标准的制定、统一和执行, 推动食品准入制度的实施。众多食品安全事件表明, 我国食品加工生产的标准含混、缺失, 食品行业准入门槛低,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盲区, 这些都是导致食品生产、流通失范的重要原因, 因此为假冒伪劣食品的泛滥提供了空间。在净化市场、规范食品行业标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以制定统一标准, 加大监管力度, 创造良性经营竞争环境, 同时, 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收集反馈信息并配合执行。此外, 提高食品行业进入门槛, 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也是未来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4、思想上加强对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培养。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所有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以及国家的安定团结, 所以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与控制, 还需要企业经营者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更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以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只有人人关心食品安全, 人人重视食品安全, 才能从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建立起我国的长效食品安全体系。往往由于单个分散的经济力薄弱的消费者难以与拥有强大实力的生产经营者抗衡, 再加上法律知识缺乏, 当其利益受损后, 或者选择忍气吞声, 或者无力维权。因此, 要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与培训, 丰富其食品安全消费知识, 提高其食品安全卫生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和参与监督能力, 使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 最终使假冒伪劣产品失去消费市场, 这样可以从外部迫使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还要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提高消费者素质, 对那些恶意造假坑害百姓的不法分子要坚决予以曝光, 对那些提供优质产品、守法经营的企业要宣传和保护。所以, 应该着力加强消费者素质教育, 培养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及市场鉴别能力, 达到主动识别、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效果, 使不法经营者失去生存的土壤。

摘要:我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的高发期, 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 引发了消费者的不安和对消费者权益问题的思考。本文通过分析食品安全危机的主要来源, 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商业伦理视角的考察, 研究了食品行业的规范与监管, 提出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食品安全,商业伦理,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O.C.费雷尔等:商业伦理——伦理决策与案例 (第5版)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约瑟夫.W.韦斯:商业伦理——利益相关者分析与问题管理方法 (第3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章寿荣:论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J].江苏商论, 2005 (11) .

[4]徐文蔚:食品安全危机与企业营销机会[J].企业活力, 2005 (2) .

[5]邓新军: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探讨[J].价格月刊, 2006 (10) .

权益系统风险 篇5

一、工伤保险法律制度难以有效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

1. 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不符合劳动法的基本原理。

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是

劳动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法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即劳动关系,其适用范围也是特定的,即适用于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专门适用于化解劳动者在职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劳动风险,其救济的对象只能是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顶岗实习与一般职业劳动比较,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顶岗实习兼具教育性与职业性特征[3]。顶岗实习的职业性特征使其与一般职业劳动具有相似性。顶岗实习,与一般职业劳动一样,也是进行一种职业岗位劳动,也存在劳动风险,因此顶岗实习也需要国家以相关制度化解其劳动风险,以切实地救济遭受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伤害的学生。顶岗实习的教育性特征又使其有别于一般职业劳动,并决定了其劳动风险也不同于一般职业劳动风险。因为,顶岗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是教育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顶岗实习学生的身份是学生,而不是劳动者;学生顶岗实习的行为是为学习的劳动,而不是为谋求生活来源的劳动。因此,适用于化解一般职业劳动风险的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不宜适用于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化解。理论界,多数学者也认为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不宜适用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司法实践中,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的处理也大多没有适用工伤保险法律制度[4]。

如果牵强地将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化解适用于现有劳动法,或者修改现行劳动法,以工伤保险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不仅不符合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原理,而且也不具有可行性。首先,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化解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将意味着劳动法还要调整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形成的实习关系,而这种实习关系实质上是实习单位接受学校委托对学生实施实践教育而形成的一种教育关系,也就是说,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化解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必将导致劳动法突破其固有的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改变劳动法专门调整劳动关系的特性,这有违劳动法的基本原理。其次,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化解顶岗实习劳动风险,还意味着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责任将主要地由实习单位来承担,因为工伤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企业缴纳的保险费,只有在企业缴纳了保险费的情况下,工伤风险事故的受害者才能获得工伤保险基金的赔付,而企业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费率是根据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率和使用保险基金的情况实行浮动费率(1),顶岗实习学生初次尝试职业劳动,对职业岗位和操作规程并不熟悉,其劳动风险事故的发生必然比熟练的劳动者高,这势必增加实习单位的经营成本,也就是说,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化解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必将导致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最终将造成顶岗实习这种教学环节无法有效开展。

工伤保险制度之所以专门用于化解劳动者劳动风险,救济遭遇工伤的劳动者,是因为企业专门为劳动者向工伤保险基金缴纳了工伤保险费(2)。企业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是理之所然,因为劳动者为其创造了经济利益,企业应当为劳动者在为其创造经济利益过程中的劳动伤害风险买单。顶岗实习是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行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第8条明确表明:“保障学生实习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然学生顶岗实习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那么因学生顶岗实习而发生的劳动风险也应当由全社会来共同承担。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企业并不一定能从学生顶岗实习中获得收益,反而还可能要增加因学生实习而增多的次品、废品所带来的成本。如果以工伤保险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则等于是将本应由全社会共同承担的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却要求已经履行了该项社会责任的企业来承担;反言之,如果企业不履行这项社会责任,即不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却不需要承担这类作为社会成员应当承担的社会风险。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可见,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化解适用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是不恰当的。

2. 现有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未将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化解纳入其调整范围。

关于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化解,劳动部1996年8月12日发布、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61条曾明确地规定:“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发生伤亡事故的,可以参照本办法的有关待遇标准,由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给一次性待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向有关学校和企业收取保险费用。”但该试行办法已在国务院通过的《工伤保险条例》于2004年1月1日实施后失效。《工伤保险条例》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该规定将工伤保险适用的主体范围限定为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而将实习学生排除在外。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修改了《工伤保险条例》,将工伤保险适用的主体范围扩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但并未将实习学生纳入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社会保险法》也未对学生实习劳动伤害保险问题有所涉及。

从地方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的办法来看,各地也基本未将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化解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有的地方虽已规定可以参照工伤保险赔偿标准给予赔偿,但赔偿金额的支付并非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而是由学校或实习单位根据约定支付、或根据过错支付、或平均支付。如2007年的《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第46条规定:“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学生在实习单位由于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参照本条例规定的标准,一次性发给相关费用,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按照双方约定承担;没有约定的,由双方平均分担。”2004年的《山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第26条(1)也做出类似规定。有的地方法规则做了否定性的规定,如2006年的《南京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第29条规定:“家庭(个人)雇佣的人员、到单位实习期间的在校生、离退休仍在工作的人员不属于工伤保险调整范围。”而更多的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等并未对此做出明确规定[5]。

可见,从现有劳动法律制度来看,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化解也难以适用工伤保险制度。国家劳动法律制度之所以没有将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伤害事故纳入工伤保险法律制度进行调整,是因为学生实习劳动不同于劳动者的劳动,实习关系不属于劳动关系,不能由劳动法调整。如果强行要求劳动法调整实习关系,那么劳动法将违背其固有的基本原理,失去其自身的科学性。

二、民事侵权法律制度难以有效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

1. 以民事侵权法律制度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对受害学生是不公平的。

从现有的相关制度来看,学生顶岗实习遭遇劳动风险事故伤害的处理,能借以适用的主要法律制度有教育部通过的且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及相关民事法律制度。《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8条的规定(2),学生遭遇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处理将按照民事侵权制度的一般人身侵权予以处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民事一般人身侵权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即学校、实习单位、实习学生根据各自在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中的过错程度、以及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与劳动者工伤事故处理相比,依据民事侵权法律制度处理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无论是在归责原则、举证责任和赔偿额度等方面,都不利于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顶岗实习学生的保护。从归责原则看,工伤事故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不论用人单位是否有过错,也不论劳动者是否有过失,用人单位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一般人身侵权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即如果受害学生不能证明学校或实习单位有过错,且其过错与伤害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则学校和实习单位将不承担责任。从举证责任看,工伤事故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劳动者一般无需举证;而一般侵权案件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即受害学生必须举证证明学校或实习单位对自己的伤害存在过错,否则将无法获得赔偿。而在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服从学校和实习单位的管理,根据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安排进行顶岗职业劳动,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处于被管理者地位。学生与处于管理者地位的学校或实习单位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学生难以对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伤害事故进行举证以证明学校或实习单位存在过错。如有学者指出的,“在司法实践中要清楚地确定学校、实习单位是否尽到了职责、有没有过错、过错大小以及其过错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是十分困难的”[6]。从赔偿额度看,工伤赔偿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赔偿额度和支付时限有保障;而侵权赔偿由侵权行为人支付,且受到侵权过错程度、侵权人支付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一般赔偿额度都大大低于工伤赔偿额,支付时限也难以保证。可见,依据侵权法律制度处理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对受伤害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2. 实践证明民事侵权法律制度无法有效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

从目前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的处理来看,大多适用的是民事侵权法律制度。然而事实证明民事侵权法律制度无法有效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

以民事侵权法律制度处理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不符合劳动风险的特征。劳动风险来源于职业危险,由于“职业危险属于有高度危险来源的危险”[7],尽管劳动风险是可以防范的,但劳动风险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各国法律都规定劳动风险事故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民事侵权损害是行为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的,而侵权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有过错的行为,因此,民事侵权责任制度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在有证据证明当事人存在过错的情况下,当事人才承担相应责任。

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与劳动者劳动风险一样,也来源于职业危险,也具有不可避免性,如果以民事侵权法律制度处理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那么在学校、实习单位、学生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对于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将无法确定该由谁来承担。也正因为此,在目前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处理中往往出现学校、实习单位都拒绝承担责任,受害学生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可见,民事侵权法律制度无法有效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无法有效救济遭受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伤害的学生。

三、民事合同法律制度难以有效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

1. 从民事合同的特性来看,民事合同法律制度不能有效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

第一,学校和实习单位很难就防范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达成合同。依民事合同法律制度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意味着学校和实习单位必须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双方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如果一方没有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将因违约承担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的责任。民事合同是平等地位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合同“当事人各自从追求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做出意识表示”[8],合同内容具有相对性,合同义务的承担是与合同权利的享有相对应的。如果在没有合同对价的情况下,合同当事人在履行自己义务后并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那么合同双方都会尽可能地将义务推给对方(赠与合同例外),最终导致合同双方难以就实现合同目的达成一致。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是履行一种教育义务,在顶岗实习合同中,学校并不能从对方获得相应的对价,有的还可能要向对方支付实习费;实习单位接受学生实习是履行一种社会义务,在顶岗实习合同中,实习单位也不能从对方获得相应的对价,还可能要承受因次品、废品增加而带来的成本增加的负担。由于学校和实习单位在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合同中都得承担相应的义务而不能获得相应的对价,因此,学校和实习单位很难就实现防范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合同目的达成一致。实践中,根据我们的调查,学校与实习单位的顶岗实习合同和校企合作合同也基本没有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责任分担进行约定。

第二,以民事合同法律制度化解顶岗实习劳动风险,还可能抑制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由于学校的教育义务是学校必须履行的一种法定义务或来自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义务,因此,在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合同中往往是学校让步,而很少要求实习单位承担相关责任。尽管学校是顶岗实习的组织者,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但是由于顶岗实习是由实习单位来实施的,在顶岗实习中,学校对学生的控制力已远远不如其对学生在校时的控制,而合同法的归责原则为严格责任,即不论学校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发生因学校未能很好地履行合同义务的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且无学校免责事由,学校就要承担事故责任,而学校是一个公益性的机构,其并未因冒风险而获得任何收益,却要求其承担风险事故责任,这对学校来说是不公平的;而且由于这类事故的赔偿金额一般数额巨大,这对没有营利性收入的学校来说,也是很困难的。这必将导致学校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上十分谨慎,或少组织,或不予组织,这不利于工学结合模式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尽管实习单位是顶岗实习的实施者,理应承担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责任,但由于接受学生实习并非实习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而且实习单位也未能在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合同中获得相应对价,如果过多地要求实习单位承担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责任,企业必将拒绝接受学生实习。正如有一位学者所言,“如果要求实习单位配合校方、实习生签订书面协议,就等于要求实习单位在实习生实习期间承担起风险责任,所以实习单位往往不愿意签订协议”[9]。实践中,也确实存在实习单位难求的现实。这将使顶岗实习教学环节难以有效开展。可见,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化解适用合同法律制度,有可能堵塞顶岗实习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的通道,其可行性令人质疑。

此外,还有学者主张通过签订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的三方合同来明确三方在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中的义务,一旦发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则根据三方合同的约定由违约方承担相应责任[10]。事实上,这样的三方合同本身就不符合民事合同的固有特征。民事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不论是双方合同,还是三方合同,抑或多方合同,它都要求各方主体地位平等。在顶岗实习中,学生是根据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安排来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与学生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必须服从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安排,学生不论是相对于学校还是实习单位而言,都是处于弱势地位,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三方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显然,这样的三方合同不应由民事合同法律制度来调整。而且实践中,顶岗实习三方合同和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双方合同一样地难签,且三方合同往往过多地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可见,三方合同也同样不能有效化解顶岗实习劳动风险。

2. 从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特性来看,民事合同法律制度无法有效化解这种风险。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实习单位共同完成的为全社会培养人才的一种社会行为。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与劳动者劳动风险一样都是由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职业劳动带来的,尽管其可以防范,但其发生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其风险属性都具有社会性。社会性风险的化解应通过将风险转嫁社会以社会保险的方式化解,如工伤风险、年老风险等社会性风险都是以社会保险的方式通过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来化解的。尽管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都理所当然地负有责任,但如前所述顶岗实习劳动风险是一种社会性风险,对于这种具有社会属性的风险要求组织者和实施者以合同约定由他们各自来承担相关责任,显然其可行性十分有限,其结果将是无人愿意签订这样的合同。

而且由于劳动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而承担合同责任的要件是有违约行为并无免责事由,因此,如果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化解适用合同法律制度,那么一旦发生并不是因为合同一方违反合同义务的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则对于顶岗实习劳动风险责任的承担将无法确定责任承担主体。这将使遭受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伤害的学生无法获得应有的救济,不利于保护受害学生的权益。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化解适用合同法律制度不符合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社会性风险特征,无法有效化解顶岗实习劳动风险。

四、建立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有效化解

1. 建立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劳动风险是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性风险,为有效化解劳动风险,切实地救济遭受劳动风险事故伤害的劳动者,世界各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都规定了以工伤保险这种社会保险的方式化解劳动风险。虽然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也是源于职业劳动的风险,但顶岗实习的过程不是一般的职业劳动过程,而由学校、实习单位等多方共同协作完成的职业教育过程。顶岗实习的主体不是一般的劳动者,而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因此,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化解应有别于一般劳动风险的化解。然而,我国目前尚没有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遭受劳动风险事故伤害的处理难度很大。对于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的处理,无论是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等当事人之间的纷争,还是理论界的争鸣与探讨,或是司法实务界在法律适用中的具体考量,都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与困惑[11]。因此我国亟待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化解的方式和途径根据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特征。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建立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以切实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2. 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想(1)。

在保险基金的筹集方面,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出规定:(1)规定政府应当为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中央政府可根据各省当年所录职业院校新生人数,按生均金额方式分地区确定合理的资助数额支持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地方政府可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支持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2)规定学校应当为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学校为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缴费的费率,可采用基准费率与浮动费率相结合的办法,以基准费率为基准,根据学校学生实习劳动伤害事故发生率以及学校使用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的情况确定不同的浮动费率。(3)规定实习单位应当为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缴纳一定的保险费。企业为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缴费的费率,可根据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控制的法定比例以及企业每年招用高职学生占员工总数的平均比重来确定。(4)规定学生对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不需要缴纳保险费。因为顶岗实习是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学生为完成其专业学习已为其全程教育缴纳了学费,并在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安排下接受顶岗实习教育。

在保险基金的赔付方面,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应将赔付条件、赔付程序、赔付内容及额度等法定化:(1)规定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赔付范围的学生实习劳动伤害事故应当具备“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关联性”和“与实习单位的职业劳动具有关联性”两个条件。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学生实习劳动伤害事故才能得到该基金的相应赔付。(2)规定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在赔付程序上应当根据实习劳动伤害认定和鉴定的结论实施赔付。实习劳动伤害认定的申请人、认定主体、认定期限、认定原则等应根据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发生的特殊性参考工伤认定确定。实习劳动伤害鉴定的申请人可以是学校、实习单位或学生及其家长等,实习劳动伤害鉴定的主体、程序、标准等均可以适用劳动能力鉴定的相关规定。(3)规定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基金的赔付内容应当包括治疗费用赔付、伤残赔付和死亡赔付。赔付额度可参考工伤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设计。

3. 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意义。

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兼顾顶岗实习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职业性的特点,以社会保险的方式化解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符合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社会性风险属性,能有效地促进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的处理。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一样,通过社会互助共济的方式,将当事人遭遇的社会性风险转嫁于社会,既切实地保护遭受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伤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又合理地分散顶岗实习运行中学校、实习单位各相关主体的风险责任,有利于保障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已有不少学者也提出了应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得到有效化解[12]。我国应抓紧制定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制度,以切实保障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有效化解,维护顶岗实习中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等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卫国.对顶岗实习学生安全事故适用工伤保险的法律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04).

[2]万玉凤.实习期间的权益如何保障[N].中国教育报,2007-03-14(08).

[3]孙长坪.构建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机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4).

[4]邓蕊.论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赔偿的法律困境[J].现代商业,2011(05).

[5]宋洁.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法律关系与风险防范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3).

[6]曹多富.学生校外实习“因工受伤”的法律适用[J].法制与社会,2008(11).

[7]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36.

[8]王利民.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29.

[9]吴燕.实习单位:家家有本难念的经[J].北京教育,2006(11).

[10]郭平.学生顶岗实习意外伤害中双重角色的维权尴尬及解决办法[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11]吴红玲,宋学锋,潘慧明.大学生实习期间人身伤害事故的处理机制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权益系统风险】相关文章:

民事权益05-25

权益资本04-26

劳动权益05-09

纳税权益06-25

权益保障05-24

权益部05-07

保护合法权益05-21

亲属身份权益06-26

股东权益纠纷05-04

合法权益问题05-13

上一篇:植物基因组下一篇:未来移动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