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环境

2024-05-28

数学学习环境(精选十篇)

数学学习环境 篇1

虚拟学习环境, 从广义上讲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在线学习平台, 可以分为物理学习环境、知识学习环境和情感学习环境。目前, 在有关虚拟学习环境设计的诸多研究中, 由于情感学习环境渗透于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之中的特性, 使其成为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中最难设计到位甚至是被忽略的部分。然而, 情感学习环境又是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 本研究将从情感学习环境所包含的因素出发, 讨论虚拟学习环境中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

1相关概念界定

1.1虚拟学习环境

虚拟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有很多, 这个概念的界定也各不相同。本研究认同的是“虚拟学习环境又称为网络学习环境, 是指基于网络并由信息技术构建的, 对学习者的学习起支持作用的学习空间及各种影响因素的统合” 。

在虚拟学习环境中, 物理学习环境就是虚拟学习环境所提供的虚拟空间本身;知识学习环境主要就是合理设计的学习资源的总称。

1.2情感学习环境

依据哲学中客观物质存在的观点, 把虚拟学习环境中涉及的所有要素归类为物质方面的要素和非物质方面的要素。虚拟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习者、教师、学习资源、虚拟学习空间等因素, 其中虚拟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可以归类为物质方面的要素, 而学习者和教师则归类于非物质方面的因素。

虚拟学习环境中的情感学习环境, 就是在上述非物质因素中的个体本身、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与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首先, 学习者本身的因素, 只讨论学习者心理因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学习者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认知风格、元认知能力、学习者所具有的个性等。在本研究中, 主要考虑的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它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其次, 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即人际交互, 主要包括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最后, 个体与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 主要包括教师在与物质因素发生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者。

综合起来, 情感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学习者的心理因素, 这里主要阐述学习动机因素;人际交互, 涵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2情感学习环境设计的依据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野来看, 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它很重视情景对于学习者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重要作用。因此, 学习环境的设计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教学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后续的研究也提出了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几个原则:①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的原则;②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的原则;③任务情景的真实性原则;④学习者控制和程序控制/教师控制相结合的原则;⑤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2.2分布式认知理论

分布式认知认为认知活动渗透于个体、组织和人工制品中。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框架之一就是分布式认知对人类的认知活动和人工制品的认识。它强调认知是在人和环境的系统中产生的, 人是在具体社会环境中与环境、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 这是一种考虑到认知活动全貌的新观点。

分布式认知指导下的学习环境设计应该注意的要点有:①要把学习环境的设计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来进行, 强调设计的过程;②要重视分布式认知的作用, 使用各种手段来促进分布式认知;③高度重视社会物质境脉;④运用技术支持分布式的交互和协作;⑤强调运用技术支持思维的可视化和知识的表征, 拓展个体的思维。

2.3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 它的基础理论源于心理动力理论。它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群体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并重点研究影响群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它的核心概念是“群体动力”, 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集体内部的一种“能量”。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学习环境设计尤其是虚拟学习环境设计的普遍共识, 所有的学习者构成一个具备“能量”的群体, 通过群体成员的相互交流, 让群体的能量发挥作用, 从而让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结构、不同思维方法、不同认知水平和风格的成员可以互相促进, 共同进步;从特征角度看, 主要是增进了“情感”。在群体中学习, 充分地发挥出群体中的“能量”, 产生群体协作, 这不仅会促使学习者产生较高层次的学习动机, 还有助于学习者对群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3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

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围绕学习者的心理因素、人际交互、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3个因素进行。这3个因素都会受到物质因素的影响, 并且情感学习环境不是自成一体的, 贯穿于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中。因此, 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 需要在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这里首先设计出虚拟学习环境中物理学习环境的基础架构, 通过对其进行分别再设计, 来实现对3个要素的具体设计。这个架构主要基于C/S三层体系结构, 具体分为浏览器表示层、服务器功能层和数据库层。如图1所示。

3.1学习者心理因素的设计

在此, 主要设计可以控制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即个体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

个体因素包含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情绪状态、信念和目标等方面。环境因素则主要涉及教师人员变量、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变量、同伴变量, 这些因素都对学习的动机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个体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 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 良好的同伴环境中的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会处在一个更加健康的水平上、学习情绪会处于更加高昂的水平上、学习的信念会更加坚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学习动机也就更高。学习动机高, 反过来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进而激发学习动机, 一切处于良性循环中。出于以上的分析, 我们从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进行设计。

3.1.1 物理学习环境的设计

在服务器功能层添加一个学习前准备服务器, 可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它具有以下功能: (1) 教师可以在其中发布信息, 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接收到; (2) 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以及教师之间可以正常的沟通; (3) 学习者可以在其中发布信息, 其他学习者和教师也都可以接收。添加学习前准备服务器的目的是:①教师可以在其中发布有关即将进行的学习内容的信息, 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和了解自身知识的缺陷, 产生学习的需要;②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进行有关学习的目的、自身知识系统缺陷、学习的目标等方面的沟通, 使学习者对自身以及同伴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

3.1.2 知识学习环境的设计

(1) 提供激发学习者学习需要的知识。

设计知识学习环境时, 不仅需要提供为完成学习目标所需要的课程知识, 还需要提供能激发学习者学习需要的知识, 进而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这部分知识的呈现是分散的, 应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 并且分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这样可以避免因简单知识的堆叠而造成学习者注意力的分散和学习者对这方面知识的反感。另外, 呈现的时机也是有限制的, 不可随性而为, 要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并遵循一定的原则。

(2) 呈现知识结构导图和学习目标导图。

知识结构导图是在学习准备过程中, 在系统的学习资源服务器端生成的结构导图, 提供给学习者, 让学习者了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 重点是给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意义重构提供一定的帮助。学习目标导图, 能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给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指示, 不仅可以避免学习者出现迷航现象, 而且也可以使学习者检验自己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3.2人际交互的设计

人际交互, 包括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并且人际交互主要通过物理学习环境来实现。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而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则是反馈和评价。所以人际交互的设计就外化为一个交流和共享空间, 一个反馈和评价畅通的通道, 即对物理学习环境的设计。

这里依然采用上图中的物理结构模型, 并加入促进人际交互的内容。在虚拟学习环境中, 人际交互主要涉及客户端表示层和服务器功能层。其中, 学习者和教师虽然同在客户端表示层, 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分布式存在, 沟通只能在虚拟学习环境所提供的共享空间中进行。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不受限制地交流和沟通会破坏虚拟学习环境的优势——沉浸性, 并且造成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的下降。通过在客户端表示层和服务器功能层之间建立一个虚拟的沟通准备层, 可以实现有效沟通。对该层的描述如下:首先是一个共享的虚拟空间, 学习者和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或者通过下载客户端进入该空间, 支持该空间的有两个服务器, 一个是虚拟学习环境服务器, 主要作用是生成虚拟的场景;另外一个是学习资源服务器, 主要作用是存储学习者共享的知识材料, 为交流提供空间等。建立这个层的主要目的是给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和沟通的、气氛比较轻松的环境。该层支持学习者和教师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学习者可以在其中共享自己的知识和想法, 也可以向教师传递有关的意见和对课程的评价。

3.3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产生于教师和学习者在与知识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所以主要将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设计外化为对知识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者要主动地构建内部知识表征才可以获得知识, 教师的作用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表征, 并把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 所以教师不但要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 使学习者在内化知识表征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和切入点;而且也要提供更加丰富的认知工具, 使得学习者可以提高自己获得知识的效率。教师在引导和帮助学习者的时候, 不仅要注重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引导和帮助, 还要重视对学习者在思维方面的训练, 这对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 应该运用技术的手段去支持分布式的交流和协作, 所以在呈现知识的时候, 应该要把知识组织成利于学习者进行分组协作学习的模式;应该运用技术支持思维的可视化和知识的表征, 拓展个体的思维, 这就要求教师在呈现知识的时候要适当地把知识进行系统化, 并提供知识的导航地图, 让学习者可以很轻松地了解那些分布式存在的知识和信息, 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综上, 设计知识学习环境时,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 有利于学习者构建知识的表征;②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 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认知活动;③注重对学习者思维的训练和拓展, 让学习者学会学习, 而不只是学习知识;④把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并构建知识地图用来支持适当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⑤应使其支持协作学习的进行。

4结束语

对于情感学习环境设计的探究目前还比较少, 研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本研究对于虚拟学习环境中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围绕其包含的3个主要因素进行的, 提出了一些方法, 以使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趋于优化和完善, 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立新, 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6) .

[2]王文旭.数字化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模型的构建[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08 (3) .

[3]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中国电化教育, 2000 (4) .

[4]崔炳荣.分布式虚拟环境应用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5.

[5]廖宏建, 庄琪.群体动力学在网上协作学习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 2005 (4) .

[6]刘春志, 袁桂平.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J].远程教育, 2008 (10) .

优化学习环境,科学规范学习 篇2

宋家庄小学首先结合规范管理月活动继续规范学生的读写姿势,要求学生上课安足端坐,背直肩平,挺胸微俯,头端书正。学校在加大上课检查力度不断强化学生规范读写行为的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因学生居住偏远,信息闭塞,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规范的学习行为习惯,为让学生耳闻目染,学校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优势,组织学生每周观看一次精品课堂实录,通过观摩外地学生上课参与课题学习的视频,让学生观后,通过写体会,召开主题讨论会,学长处,找差距,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校借势开展“读写规范同学”评选活动,使不规范的读写方式逐步有了改观。

其次,教师们充分利用写字书法课,尝试从书写规范、字迹大小,整体效果三个方面对学生写字进行全面的指导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反馈。为此,学校倡导在班内开展“每周晒晒我的字”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明晰地知道自己在书写各个方面的的长处与不足,不断改善自己的书写技能。通过展示,鼓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有力的提高了学生写规范字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 篇3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勇于自主探究

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阳光雨露。教师是是创设民主、和谐氛围的关键。教师应以设计者、合作者、引导者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心里,创设最佳情境。

例如:师生互动,把探究内容融入游戏中。激趣引题,给他们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关爱学困生,给他们以安全的心理支持。以 “你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什么?有何建议?怎样解决?”等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把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开发出来,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具有魅力。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自主和谐的氛围。

1.创设操作情境,让课堂动起来。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新知,是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口袋,小组里的成员不许偷看,按顺序每人摸一次,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摸出长方形。再引导学生交流是怎样摸的,“我觉得长方形的面摸起来是平平的,而小球摸起来是圆圆的”、“长方形的边是直直的”、“长方形的顶点很扎手”……通过摸长方形的动手操作活动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把日常生活经验与长方形的认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新知的学习搭建一个平台,同时渗透有序的思考方法,不进食教学的“做”与“悟”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2.创设故事情境,让课堂热起来。创设故事情境,趣中质疑,疑中生思,是学生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强烈的自主欲望。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创设“八戒分瓜”的故事情境,八戒买来一个大西瓜,猴哥说:“我们师徒四人,没人吃它的1/4。”八戒不同意,他说:“不行不行,是我买回来的,我要多吃一点,我要吃它的1/5,再说我肚子这么大。”设置悬念:1/4和1/5到底谁大?学生很自然地思考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3.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活起来。在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圆时,就是利用新奇的情境带我们进入《走进圆的世界》。伴随柔和的音乐师生的谈话“在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过圆?”“钟面上有个圆”“轮胎上有个圆”“有些纽扣是圆的”…… “见过平静的水面吗?我们往水里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课件,配以石子入水声)你们发现了什么?”,此时学生激动的说“水纹、水纹、圆……”“其实这种现象在大自然中,我们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优美的音乐中,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惊异地说“找到了!找到了!”

三、经历真实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积淀数学体验

如《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探究活动的: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学生准备4、5、6、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三根小棒围围三角形并记录每次围的情况,师出示表格:

教师引导并请学生思考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师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规律,归纳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仔细想来不难发现,在整个操作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牵引的痕迹比较明显,由于小棒的长度是老师指定的,探究过程中教师急于给出方法让学生轻而易举发现“奥秘”,学生对操作后得出的结论体验不深,对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还心存疑虑。

因此,第二次教学时,我对探究活动实施了“手术”,以期让学生经历真实自然的自主探究过程。教师选了其中的一份(如图)

教师问:这三根小棒肯定搭不成吗?

听了教师的话,有的学生动摇了。一位学生用手指着说:“那两根小棒斜一点,或许可以搭在一起”有的学生也开始附和着,于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指示”一一演示:

演示刚结束,几位学生叫了起来:“我知道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了,因为那两根小棒合起来都没有第三根长。”老师笑笑点点头说:“是呀,由此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是多长时,就能围成呢?”教师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接下来学生便开始猜测,动手实验,在量量比比中,验证了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比较两次的自主探究活动,我认为第二次探究的环境更真实,探究的结果更可信,第一次学生探究规律需要的小棒时教师提供的,连长度都是统一的,学生只要进行简单的拼搭即可完成探究任务,给人感觉探究的环境是有意布设,有“巧合”之嫌,第二次是学生任意剪小棒,势必会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自然生成,教学过程的推进时随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轨迹而生成的,没有刻意的安排,没有巧设的“陷阱”,显得自然而真实,尽管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山重水复,但知识是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这种理解,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式非常深刻的。这种理解,恰是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数学学习环境 篇4

一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的认知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这一单向的传输方式, 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多维交流的过程。对于有些概念, 教师感觉很难讲清楚, 学生也感觉模糊不清, 教师就含糊其辞地说:“不理解的你们就要记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数学教学就缺乏了特有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而变成死记硬背的数学。和传统教学相比, 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是学生提出问题;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 针对提出的问题, 每个小组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 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小结归纳;最后各个小组再汇总, 互相讨论、纠正、补充, 最终得出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结论。因此, 每个学生都做到了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是做到动脑筋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手到是通过动手操作、作图、计算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严谨性;口到是通过讨论问题并对得到的结论进行语言归纳得到性质、定理, 培养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因为他们的意见大多被肯定, 而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在互动中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知识、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这种学习方式如果长期坚持和有效地运用, 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要注意的问题

分组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原则, 即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的分组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小组的人数:确定小组人数, 每组4人为宜, 人数太多不易组织和调动全体组员参与的积极性, 人数太少又不利于学生互动和交流。二是小组成员的结构:小组成员的结构要合理, 每组要安排成绩好、中、潜能生, 各组情况均衡, 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每组人员按成绩好、中、差分别编为了1、2、3、4号, 成绩较好的两名同学分别担任主持人或记录员, 成绩较差的两名同学分别担任发言人或纪律员。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大多数时间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少部分时间在班上巡视、指导。

三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挖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能

小组合作学习尽可能让所有学生能主动参与, 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 而部分学生在参加的过程中, 难免产生错误, 可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互助, 最终对知识正确理解, 达成共识。这样一来, 通过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有机地融入教学中, 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 和我们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再加上我们适时引导, 并帮助他们梳理所学知识, 建立起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体系, 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潜能,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1: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

开门见山, 直入主题:课题学习——用一张正方形纸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纸盒。接着教师提出合作要求:“为此我想采用分组合作的办法, 要求同学们精诚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4个人一组, 这里有一位组长, 主要负责协调、分工合作;再推选一位发言代表, 把咱们组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全班;第三位推选一位统计员, 对咱们研究的过程进行记录, 对需要的必要的数据进行处理;第四位主要负责制做工作, 也就是咱们组的能工巧匠。那好, 下面呢, 一三五排的同学向后转, 前后位4个人一组, 分组后马上分工。” (4×8, 刚好8组)

半分钟后, 教师进一步明确分工情况:“请8位组长起立。”

师:那么我们8位组长就需要很好地把咱们组4个同学的力量团结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4位同学的合力, 大家的力量能不能很好地整合就全靠你们了, 好, 请坐!

师:每个组哪位同学是负责统计的?知道你们的任务吗?

生:知道!

师:如何对咱们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数据化的处理, 以及把大家的观点、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是你们的任务, 等一会我会发给每个小组两页稿纸, 把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 我们课后再进行展示, 好, 请坐!

师:那么哪些是小组的发言代表呢?噢, 应该是能言善辩之士。那就需要你们把小组研究的成果告诉别人, 展示给别人, 不能因为咱们的工作而埋没了四个人的成就。好, 请坐!

师:最后请每组的能工巧匠起立!你们主要是负责咱们这个组的纸盒的制作, 我说的是主要并不是承包, 所以需要动员其他三位同学和咱们一起来完成。好, 请坐!

四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应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开展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展现自己的想象力。

案例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方程) 的关系》。

授课教师提出了问题, 学校组织去桂林乐满地乐园春游, 两家旅行社的报价如下:都以班级为单位, 春光旅行社的原价是100元/人, 团体打7折;青年旅行社的原价和他们相同, 团体5人免费, 其余人打8折。 (1) 如果我们班全体同学 (50人) 都参加, 选择哪家旅行社比较省钱? (2) 如果只有30位同学参加, 选择哪一家比较省钱? (3) 多少人时, 两家费用相同? (4) 在参加人数还不确定的情况下, 如何在两家旅行社之间做选择?说说你的看法。

前两问师生以问答形式共同解决后, 第三问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活动, 过程如下:教师问: (1) 这道题目应选择哪种数学模型?能用方程来解吗?还是别的数学模型呢? (2) 问题中有哪些相等的数量关系和不等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然后分组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教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相等关系, 还大量存在不等关系, 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哪个类型。然后建立数学模型—一次函数或者一元一次不等式 (方程) , 从而解决问题。

这种开放性课堂,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合作交流, 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 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要进行积极性评价,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并在他们心中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是重过程、重发展、重参与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自己的不断探索、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数学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有不少优点, 最明显的是学生参与度高了 (在实施中一般可达到90%以上的同学参与) 。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参与精神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乐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

创设和谐学习环境 篇5

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在五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 篇6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建构,积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出科学、有效、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观,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包括这几个类型:一是倾于构建型;二是倾于传统型;三是中间型。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更多机会,能有效结合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和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对小学生数学观念和素养的培养有了更多的关注。数学课堂环境虽说可有效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但也会使学生注意力发生转移,问题分析能力降低。相对学生而言,其需要面对较多科目的考试,家长和教师对其成绩较为重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归纳经验,积极探索和创新数学课堂环境的构建理念及方式。

二、课堂环境与小学数学学习成果关系剖析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

建构理论指出,学习并非教师将知识简单化传输给学生,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并非被动接收教学信息,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该种建构是无法代替的,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传统课堂环境下,学生都有着一定的学习目的和策略,同时也有着表层学习方法,也就是在学习中未能尽力或学习中采取死记硬背等方式。但是在建构型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及策略的层次会更高,表层学习方法应用较少。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基于建构理念的课堂环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及策略。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分一分》教学中,教师可知道学生从熟悉的“分苹果”问题出发,在了解和掌握“1/2”后,可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规则纸张(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通过自己的方式将1/2表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见到的分数,再通过折纸、填色等方式表示出来。学生应用一定符号将分数表示出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

2.充分联系生活,强化学习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在建构型数学课堂环境中,往往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且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良好的兴趣,进而就会形成自身的学习动机,充分重视数学的学习。即便是面对较为复杂的数学公式、定理等知识,也能以乐观心态去探究和学习。如果学生发现所学数学知识和自身生活实际存在密切关系的,就会产生很强的探究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及情感态度,构建出基于生活实际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比如:在《乘法分配律》知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活实例来讲解知识:“我校新添置20套漂亮的桌椅,据了解,每张桌子153元,每把椅子47元,请你当回总务主任,核算一下购置这些桌椅共需多少钱?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可鼓励学生找出身边类似的实例,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数学思维。

3.实现思维建构,培养学生数学观

单单使小学数学有趣化并不能确保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数学课程的学习应是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及解答的过程。新课标提到,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发展,还在于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作为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活动来对待。在实际教学中,良好的建构型课堂环境,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开放的数学观,能让其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学习是需要思考和探究的,同时意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因生活环境和学习水平的差异,及新课改的推进,学生间的数学观有着明显差距。一些学生的数学观有明显突破,更为开放和客观,很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效用。另外一些学生则仅仅认识到数学就是数字、计算等知识。还应看到,教师自身数学观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较大影响,如果教师数学观较为保守,则会使学生逐步形成片面、狭隘的数学观,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水平等有较大影响,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创建有助于学生数学观良好建立的课堂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课堂环境直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也对学生知识兴趣度有决定性作用。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环境的重要性,并掌握良好课堂环境的创建方法,构建出和谐、轻松、开放、向上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篇7

一、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教师通过让学生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1. 创设动画情境。

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这样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 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4. 创设挑战性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 创设游戏情境。

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强学习效果。

6. 创设发现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

7. 创设实践情境。

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我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又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我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1)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甚至三合板来制作。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2)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物的照片,进行展览。(3)课始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创新学习环境构建新型学习模式 篇8

我们根据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及课程体系, 合理地建设以上所说的三类学习环境。结合我校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学校发展的办学策略, 以信息化环境建设为突破口,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实践环境的建设, 从而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 加强学习型校园网的建设。如建立了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多网合一的“一网通”, 宽带千兆网接到每个教室、办公室, 组成了校园网, 实现了班班通;配备了多种网络平台、大型教学软件;组织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等。这些为学生利用学习型校园网和因特网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 传承“孝”“友”精神。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 虽然历经百年沧桑变革, 但是学校始终

筅江苏常熟市孝友中学

周俊

传承着“孝”“友”为精髓的德治精神, 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 我们围绕“孝·友”做足文章, 创新“长廊文化”, 重塑“空间文化”, 进行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环境建设, 凸显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

在社会实践环境开发方面, 我们建立了多个共建文明单位和科技实践基地, 充分利用本地各种社会资源,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各有其优势, 它们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与任务, 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学习需要, 自主选择合适的方式, 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中, 借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共同探究, 完成学习任务。

一、构建基于学习型校园网的自主学习模式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先生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认为人与生俱来就存在多种智能形式;投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 即在学生行为投入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投入。心理投入又包括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 且认知和情感投入是以行为投入为载体的。只有当学生在这些方面均积极投入时, 学习才是高效的。建设与创新信息化环境学习型校园网, 有利于学生打破时空界限, 发挥学生自身的智能优势, 激发学生的行为投入和心理投入, 提高自主学习的成效。我们理解的学习型校园网, 是硬件、资源、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的总和。我们着力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学习型校园网, 在其结构与内容框架上, 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探索新的学习模式, 促进师生教与学观念的转变。

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程序为: (1) 激疑启惑。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情境中, 激发兴趣, 产生疑问。如在《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一课中, 学生通过观察一个长期吸毒者的肺的标本, 阅读《精心照料的花竟然是罂粟》的新闻, 一下子就产生了许多问题。教师在倾听学生疑问的基础上, 向学生提出自主学习的任务、要求与评价方式等。 (2) 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提前制作的自主学习专题网站中浏览学习内容,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与任务, 自主选择学习策略, 借助丰富的素材库及讨论区、作品区等板块, 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期间, 可以将新产生的问题或形成的作品发布到相关的区域。如此, 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3) 分析讨论。教师可以在网站中设置问题来激励学生回忆、反思、讨论,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有疑难问题时可通过不同方式获得同学或教师的帮助。 (4) 测试反馈。学生通过人机交互, 在电脑上完成相应的作业。如进行在线测试时, 学生可根据自动阅卷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还可通过设置的在线帮助进行纠正。通过在线统计, 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答题的正确率, 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及时进行综合评价, 调整教学策略。 (5) 拓展迁移。学生利用学习型校园网及因特网上丰富的资源, 进一步拓展研究, 思考更深层、更有价值的问题, 或者进行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 并及时将有关信息、观点、作品发布在网上。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 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笔者对本校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喜欢的、又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构建基于开放式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杜威提出的探究法及其“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观点, 强调了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 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想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建设与创新校园文化环境, 开发与拓展社会实践环境, 依托信息化环境, 有利于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下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改变“传统单一”的学习环境, 整合不同的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其优势,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切入点, 通过调查、实验、活动、阅读、走访等实践活动形式, 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向社会, 拓展视野,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放式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基本程序为: (1) 发现问题、确定课题。学生问题的产生可以有不同的渠道, 较多情况下, 是在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之下启发产生。如“洗发精对头发的影响”, 教师先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洗发精, 阅读各种洗发精的广告词, 再设疑, “我们平时使用的洗发精是不是真的如此好呢?”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冲突, 就会提出更多的问题。也有一些问题则是学生在关注生产、生活、社会、科技等方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而产生的。如“流行语使用情况的调查, 废电池的危害、回收和处理”等。 (2) 制定计划、合作探究。为了保证对所确定的课题进行探究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除了要组织好学生、建立小组、合理分工之外, 还必须认真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 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 相互合作, 共同探究。 (3) 讨论反思、拓展提升。课题探究后必须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分析以及必要的统计, 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并进行反思。可能的话, 可以组织学生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研究报告, 制成PPT、宣传手册等, 从而进一步扩大研究的影响力, 提升研究的社会价值。

通过实践, 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笔者对本校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调查表明:学生喜欢这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表达、质疑等能力, 也能进一步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 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目前我校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基点, 融新的教学理念与学习环境为一体, 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的原则, 创新信息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 开发社会实践环境, 构建了资源丰富、交互性强、适于拓展的学习型校园网, 逐步建立起围绕学生及其学习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我校运行的网络平台, 特别是数字化教学平台, 能方便地让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基于学习型校园网的自主学习活动。它具有多种板块, 如:自学板块、交互板块、评价板块、帮助板块, 这种板块式的结构以及超文本方式组织的信息, 符合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能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研究任务灵活自如地加以选择运用。此外, 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开发依托了专业软件公司的技术支持,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使用者的技术要求, 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优势, 使建立的平台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平台的应用, 能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共享, 充分发挥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的辐射作用, 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个人学习环境研究 篇9

关键词:PLE,构建,问题

1.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学习观念上的巨大变化,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模式———个人学习环境(PLE)。在PLE出现的短短几年内,它的设计理念已经被广大学者认可和接受,人们对它的研究涉及PLE的内涵与特点、PLE的组成元素、PLE的技术工具、构建PLE的策略方法、PLE与VLE (LMS)的区别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丰富了人们对PLE的认识,也加深了人们对Web2.0时代在线学习环境的认识。PLE的出现对网络学习环境产生了巨大挑战,系统、全面地了解这种新兴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对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个人学习环境概述

在谈个人学习环境之前,必须对社会性软件有所了解,以诠释个人学习环境。社会性软件即指能够帮助人们汇合、联系、与合作的电脑中介传播工具,借助于支持群组通信的软件,例如:电子邮件、博客、维基等通信软件,都有助于推动网上社区的形成。在这些社区中,成员都是自愿的、平等的,社区的荣誉是由成员自己来赢得维护的。这些社会性软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易用、易传播、易交流;另外,社会性软件还着重在“社会”这个定语上面,它表明了个人通过软件工具来构建社会关系。而个人学习环境就是在这些社会性软件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的。

2.1 个人学习环境的定义

PLE是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个人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环境)的缩写。关于个人学习环境的定义有很多,我们可以认为,个人学习环境就是由多个学习网络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以总结反思你的学习经验,搜集和分析学习信息,与他人进行交流及进行学习实践。PLE的主要目的是把各个分离的有利于学习的资源集中在一个操作平台上,以方便管理和使用[4]。

2.2 个人学习环境的组成要素

个人学习环境趋向于使用“小块松散组合”的方式,把看似分离却能相辅相成的工具和网络服务联合起来支持专业的学习[3]。理解个人学习环境要抓住以下四个要素。

2.2.1 人。

学习者要知道如何学习才能获得成功,并且具备一些关键的技能,如:搜索和加工信息。

2.2.2 工具。

基于个人的兴趣,学习者必须有能力选择和使用适合自己学习风格和需要的工具。

2.2.3 资源。

资源的获取应该多渠道,不仅要求学习者消耗学习资源,而且要求他们创造新资源。

2.2.4 服务。

环境必须支持工具的使用,学习者可以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工具聚合在一起,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有多种互动的通道,以便使学习在互联网中流动起来。

从以上要素可以看出,PLE是运用工具,允许学习者(任何人)融入到一个分布式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包括一个人的网络、服务和资源,是利用网络力量的一种新方式[7]。

3. 构建个人学习环境

PLE集合了各种日常使用的学习工具,其中,社会性软件扮演着重要角色,而Web2.0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性软件。根据以上观点,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勾画出适合自己的PLE图。只要找到一个学习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将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学习方式整理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PLE。构建个人学习环境可以从任何地方入手。

3.1 利用Blog

最简单的可以利用Blog结合其它工具来构建自己的学习环境,因为这个比较容易总结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博客可以成为个人网络学习、交流、交往的基地,是比较好的一种社会性软件形式(当然功能和呈现形式还有待改进地方),建立和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博客很重要。在有了博客的基础上,则可以参考上面提供的整合策略,来把一些可以成为你PLE里元素的社会性软件整合到博客统一发布出来,方便其他学习者浏览你的博客之后,对你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在Blog里面可以设置书签、RSS阅读、链接、留言,可以加入社区,可以共享资源,交流学习。虽然Blog不是个人学习环境的全部,但至少可以在网络里营造出一个学习的氛围。

3.2 从Wiki开始

Wiki是一种内容的创建、更新、监控、审查和档案管理都非常自由开放同时遵循一定技术规则和文化的网站。Wiki平台允许应用HTML脚本语言整合网络服务构建PLEs。如Wikispaces支持嵌入视频、应用软件和HTML脚本[3]。

3.3 从个性化主页开始

如果说基于博客和Wiki构建PLE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HTML脚本和CSS知识而技术门槛稍高的话,那么将内容创建和交流结合在一起的个性化主页服务无疑是构建PLEs的较好选择。如Google、Netwibes、Ning和Pageflakes等。个性化主页可以提供大量的Widget(器件)方便学习者建立PLE[3]。

由于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也有所不同。所以,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模式因人而异,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4. 个人学习环境存在的问题

由于PLE的研究历史还不够长,直至今天,很多问题如构建个人学习环境的标准、特征和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将Web2.0的应用结合起来,依托终身学习、非正式学习、社会学习、在线学习及泛在学习等学习理念,结合个人的学习风格与特点,构建个性化、傻瓜化、自主化、网络化的个人学习环境,尤其是个人学习环境的标准、一般特征、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及与虚拟学习环境乃至真实的学习环境之间的结合,这些都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若能够依据统一的标准、依托现代学习理念、结合Web2.0应用、综合个人学习风格与特点来构建PLE,将会极大地促进人们对PLE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其蓬勃发展。

5. 结语

到目前为止,个人学习环境主要还是一个概念和理念,还不是一个产品,现实的、典型的和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学习环境还不多见[6]。尽管如此,诚如Stephen所言,社会学习网络正在逐渐成为学习的核心要素。这样的社会来临时,个人面对的是由一个多种网络组成的学习环境,它更加不确定。但是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建立自己身边的学习环境,也就是个人学习环境。个人学习环境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一种大趋势。

参考文献

[1]谢佳, 李玉斌.个人学习环境:挑战网络学习环境的主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3:34-36.

[2]崔革.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构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0, (4) :98-101.

[3]何银, 夏志芳.个人学习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8:31-32.

[4]邹琳琳, 熊珍珍.基Web2.的个人学习环境的构建[J].技术应用, 2008, 5:89-90.

[5]胡艺文.社会性软件对个人学习环境PLE构建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2008, 4:21-24.

[6]关中客.个人学习环境 (PLE) 漫话[J].远程教育杂志, 2008, 1:80.

浅谈高中数学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 篇10

一、创设民主、坦诚的课堂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 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一方面, 学生能力是在不断地有意识地参与数学活动中得以形成和提高的, 活泼、有个人见解的课堂必定是建立在民主、坦诚的气氛下出现的;另一方面,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由于认知能力的不足, 不能完全监控数学学习的过程以及检验和评价学习结果, 这就需要借助教师或同学来反馈学习情况, 进而反思和调节学习过程.坦诚的想法和意见是在足够的民主和信任下才会出现的.创设民主、坦诚的课堂,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现平等的人格地位

教师不要总是以权威自居, 应该与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解题的思路.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对数学的好奇以及兴趣带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困难, 教师要不时地鼓励学生回顾思路, 有可能的话让学生进行表述, 教师对学生思路中的合理部分给予肯定, 并给出适当的帮助.问题解决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 让学生对各种思路进行比较, 并进行优化.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自主学习的始终, 它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所以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习活动中, 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只有自己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教师也应该挖掘学生错误中的合理成分, 进而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以及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

3. 做好学生间的润滑剂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鼓励学生评价他人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结果, 并提出更优的思维方法.然而, 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控制得不好, 就很容易使数学课堂变成人身攻击, 在贬低他人的同时抬高自己.教师要在其中做好润滑剂的作用, 引导学生在评价他人的不足之处时, 还要赞扬可取之处, 使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实现学习过程的最优化.

二、设置适当的教学形式

教学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从课堂行为组织的角度说, 组织教学是教师为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是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对其参与学习的组织.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形式取决于教学任务、内容特点、学校的资源环境以及学生的特点.比如, 在《集合》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集合”、“属于”这些概念以及一些常用数集的记法都是约定的, 那么采取“发现式”、“探究式”教学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可以采取先让学生自学, 然后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所以, 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完成学习任务.还有一些研究性课题, 在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完成.

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也就是教科书以及一系列的习题集和模拟题.这就造成了学生解题能力极高, 而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相对低下.况且现行统一的教材, 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区学生的学习.农村与城市、沿海与内地、各民族之间在生活经验、实际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 那么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数学实例的选取等方面也应有所区别.因此,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 使其不仅符合数学的发展规律, 还要符合本地区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同时, 还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使其学会选择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资料, 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

具体地,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多个情境, 让学生感知.如“抛物线”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可以从“炮弹发射”到“抛物演示”, 让学生感知抛物线的无处不在, 并与生活息息相关.还可以提供给学生相关的书刊以及介绍寻找学习资料的方法,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以及获得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还可以建立创设班级资源库, 使更多的人享受学习资源.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掌握了寻找学习资源的方法, 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实施合理的评价机制

传统教学评价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评价的甄别功能上, 而且评价的方式也比较单一.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有结果维度上的, 而且还需要对过程的评价.具体地, 从结果这一角度, 需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有效获得数学知识、技能, 以及学生的迁移能力、元认知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在学习过程中, 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 对学习过程是否能自我监控、反馈和调节.

制定指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评价内容.基于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使其学会学习.在评价学生时,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获得, 还要关注自主学习能力本身的提高.由于有效性是自主学习的特点之一, 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其实体现了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能力是通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得以体现的, 因此对于能力的评价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与态度、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认知水平等方面.

参考文献

[1]谢小琴.谈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策略.中学生语数外 (教研版) , 2008 (09) .

[2]徐小芳.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与评价.中学数学月刊, 2008 (09) .

上一篇:Markov过程下一篇:职校生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