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环境

2024-06-21

探究性学习环境(精选十篇)

探究性学习环境 篇1

网络环境下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创设的多媒体环境中完成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探究、互助交流等探究性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笔者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网上的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 在生物教学中达到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同时又强调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下是在实践中形成了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发现问题———确定学习的主题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 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 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 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 从而产生认知冲动,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的网络环境可以将学生带入通过教师事先收集的生活中各类便于激发学生产生问题的情境中,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个人思考产生疑问, 发现问题。在众多问题中确定好探究的主题是很重要的, 既要是学生感兴趣的, 又要是学生能够完成的, 同时问题更要具有研究的价值且要明确、具体。比如在学习《开花结果》一节时, 主题的确定可以采取以下程序:

(1) 教师通过网络视频剪接春暖花开、花谢果熟的情景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植物开花结果这一生理过程, 进而提出“花为什么能开?”“花开了后为什么能结果?”“是不是所有的花开后都能结果?”“结果一定要先开花吗?”等形形色色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2)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自己的需要初步确定主题, 并列出选择该主题的原因。教师提示从现实性———问题是否有价值和可行性———是否有能力进行探究两点考虑。在这个原则下, 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 合并一些相似的问题, 并确定要探究的问题:花和果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3) 全班交流, 确定学习主题。通过进一步的交流, 学生发现要研究花和果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花的结构是怎样的?从而最终将学习主题确定在“花的结构”上。

二、分析问题———制订方案

仅有目标而无科学、具体的方案是不可能完成探究任务的。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探究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包括了很多实验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使用, 因此既是探究过程中的重点, 也是探究过程中的难点。这一过程可先由小组讨论设计, 草拟方案, 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 最后确定学习方案。当然这个方案可能还会存在很多问题, 可在后面的具体实施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侧重于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使用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定方案时要求学生从几个方面讨论:探究的主题是什么?具体的步骤是怎样的?包括从哪几个方面探究、应用怎样的探究方法。如何处理探究结果 (包括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 。比如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学习中, 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

(1) 探究的主题是: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土壤、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等因素;

(2) 可以通过实验法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还可以通过这些因素对植物体生活的作用来进行理性分析。因而全班被分成了两个大组:实验组和理论组。每一大组又进行了讨论和分工, 确定了可采用对比的实验方法, 而进行理性分析的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 同时把每项任务具体落实到了小组;

(3) 实验要保证材料的可靠性, 同时准确记录下不同环境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通过网络查找的资料要进行筛选, 注意跟种子萌发是否有直接关系, 能否成为有说服力的证据。

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加讨论, 在讨论中提出一些学生考虑不周全但很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或建议。

三、解决问题———开展探究

生物课中的实验大多需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课堂上根本无法很快得到结果, 更无法对结果进行分析。针对这种情况, 根据实际需要教师可利用“Flash”“Authwere”等软件制作模拟实验的课件, 学生可在网络上模拟完成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装置的安装、实验现象及数据的观察和记录等操作。再对这些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加工整理, 得出结论。还有一些微观的、动态的实验现象及分析, 也可以利用课件通过网络形象生动地提供给学生。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这些资源正是某些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时所需要的证据。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是教师在这个环节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可从两个方面提供帮助:

(1) 课前根据学习内容, 将网上繁多的资源进行一些筛选, 链接到学习网页上, 使学生更快捷地获得所需资料。这些资料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准备的, 帮助学生剔除掉重复的、没用的或利用价值不大的信息, 因此可以有效地降低探究的难度, 提高探究的效率;

(2) 对于教师无法预料的, 又是学生必需探究的信息, 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自己去寻找。大量的信息往往会让学生眼花缭乱, 不知如何是好。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探究的主题及方案去判断, 哪些有用、哪些无用、哪些是以前没想到但可以补充的。最后完成对资料的整理和加工。

四、问题反思———交流成果

完成探究后, 学生可将自己的探究结论或成果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汇报又是一个小小的信息库, 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对学科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加深了对新问题的认识。在相互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信息的“互补”资源的“共享”。

这个阶段是探究性学习的巩固阶段, 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方法。通过展示和交流, 学生辛勤的劳动结出了果实, 得到了认同, 学生会产生成就感, 感觉到自己的成功。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的评价,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

探究性学习环境 篇2

摘要: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但最终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探究意识,以及运用网络环境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为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学习,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空间进行努力。

关键词:网络 探究性学习尝试 正文:

随着今天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将冲击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核心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如何将网络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而这一切,都源于多媒体网络教学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性。

1、探究生成性。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创造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点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2、友好互动性。传统教学,虽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在一个空间,但在教学中相互之间的交互 1 却极为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去实施学生适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多发生的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广播式作用,学生很难有机会系统地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同班同学之间就学习问题进行的交流也是极少的,更不用说和外地的学生交流与协作;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互助友好的方式呈现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而且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BBS等网络技术而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讨论任何问题,于是学生不仅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消化和吸收;学生还可以根据网络电脑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

3、自主创新性。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把学生置于共同的影响之下,让他们读相同的教材,听相同的讲授,参考相同的资料。教学的各种措施都是在同化人性,习惯于统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来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可能完全获得满足,教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即使是进行个别教学,也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为个别学生提供帮助。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进行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此外,网络中有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如专题网络、教育专家个人网页、专题新闻、专业化的电子杂志等,这些网上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

探究型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网络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因此,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制订灵活的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恰当的学习评价,是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这里仅以我班的教学实验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学习网络资料的检索方法。

如果没有条件到大型的图书馆,就难以查阅到各种各样的资料。但我校已经有了网络资源,许多 家庭也已拥有电脑,只要接入互联网络,就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大量信息。资料性研究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熟识、利用、甚至参与创造网络资源。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各种特色网站、搜索引擎和在网络上检索资料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推荐的与学习目的有关的网站去检索资料,然后逐渐熟悉网络,从而学会根据学习目的迅速找到特色网站,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利用关键词检索方法查找资料;还可以通过个性化网站来预定自己所需的资料。

首先要明确目的任务,这是有效地收集资料的前提。在大量的信息资源面前,如果学生没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就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信息,就如海中没有航向的小舟,随时会迷航,甚至会被“淹死”。因此,学生要学会分析资料性研究学习的问题的性质、目的,并据此确定收集资料的范围,然后去查阅有关资料。

其次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资料。例如,在我们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探究性学习《健康的杀手》的教学活动中,先要让学生明确我们健康的杀手指的是什么,这样就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同学们要求了解人的健康和健康的杀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怎样危害人的健康,从而找到远离或制止健康杀手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在查找资料的学习活动中,组员们不但理解了人的健康和健康杀手的直接关系,而且理解危害人的健康的间接关系,还要理解这些杀手对人的生存所产生的影响等等。同学们在网上所收集的“资料”不是仅仅停留于文字资料,它还包括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

二、学会加工、处理搜集到的资料

首先是鉴别和评价资料。这是要求学生学会判断资料的真伪和优劣。尤其是网络资料,它是宝藏与垃圾共存的信息源,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成了资料性研究学习的重要任务。鉴别和评价的内容包括:一是判断资料的真实、可靠和准确的程度;二是判断资料的价值的大小;三是判断资料的作用,即与学习专题关系的密切程度等。也就是分辨资料的正确与谬误、主要与次要、新颖与陈旧、深刻与肤浅的差异,以便对信息作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其次是筛选和摘录资料。这是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资料,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选取资料中精华部分、具有特色的部分进行辑录或概括。要根据材料的重要性、特点、将来可能的用途来决定摘录的方法。例如,在《太阳》这一课中,学生们通过学习课文,提出了关于太阳系的不少疑问。于是,我让学生链接了关于宇宙星空的网站,通过检索,搜集到了不少关于太阳系的知识。

再次是分类和分析资料。这是要求学生对网络上收集来的关于太阳的资料进行分类(分专题)和分析研究。学生针对自己的质疑的问题,把资料分类,便于分析研究关于太阳的资料。他们把全部资料查看一遍,看资料是否足够。如果资料尚有缺漏的或不完整的,则需要进一步充实。在分析资料时,把整体资料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或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提高认识。在学习《太阳》这一课时,同学们将网络上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同学针对自己的提出的问题研究“太阳黑子”、“太阳的危害”,、“太阳系的奥秘”等资料复制粘贴到了word文档上,有的同学还制作成了电子小报。要弄清资料包含的“是什么”“怎么样”,还要深究“为什么”,以便发现和揭示其中的规律。

三、合作学习——分享和评议资料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搜集到的最有价值的资料供大家分享,也可以介绍对资料的综述或评价,还可以宣读自己的读书报告或小论文。有条件的可以做成幻灯片或网页,使交流更形象具体,范围更广。在分享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可以弥补个人学习的不足,进一步深化学习。

在研究性活动《健康的杀手》中,组员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合作汇报式的资料展示和交流。大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将自己在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有的提出了杀手种种猜测和所支持的科学依据,并以小报的方式提出了自己小组的“保持健康远离诱惑”的倡议活动方案,供大家评议和讨论。

在学习《健康的杀手》这一课时,同学们将网络上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同学针对自己的提出的问题研究“吸烟的危害”、“吸毒的危害”,、“迷恋电子游戏的危害”等资料复制粘贴到了word文档上,有的同学还制作成了电子小报。要弄清资料包含的“是什么”“怎么样”,还要深究“为什么”,以便发现和揭示其中的规律。分享和讨论的方式,可以通过收发电子邮件、BBS论坛、留言等形式进行,也可以在班级教室中开展活动的方法,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也可以是学生自由的活动。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能够学习到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能够感受到自己学习所获得的成就感、喜悦感,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四、把握网络切入教学的时机,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和策略

学科探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需要更为充足的交流与研讨的时空。学习者既需要同步的集中交流,也需要随时随地的异步沟通,既需要与身边的人合作,也需要更大范围内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讨论式、演示汇报式和模拟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将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师生直面交流的时空,在这类学习、探讨基础上的研究汇报总结,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一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安排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到网络实验室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加工。从教学的时效性看,这种教学方法是比较低效的,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学生的收获也不多。所以,这种教学方式更适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种训练课程。因为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理解是需要时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可“为网络而网络”。网络只是作为一种学习的辅助工具,对于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时机,更多地适用于课余时间(非实时性的),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对资料和问题进行理解与消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科书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网络教学在教育中的 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但是学生运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却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若能充分挖掘各学科探究性学习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设计符合各学科特点的探究性学习课题,把探究性学习与当前的教与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求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获取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提供给他们越来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清楚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生活以及社会的联系。相信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探究性学习模式一定会更加科学、更加实用,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一定会有更深入的感悟、更快乐的成长。

作者:杨绍敏 滕州市善南街道善国苑小学 手机:*** 邮编:277500 工作单位:滕州市善南街道善国苑小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尝试

单位:善南街道善国苑小学

作者: 杨

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创设 篇3

所谓探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探讨深究”。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一种学习,它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了解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和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一、营造语文学习的人文环境

托兰斯认为: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在教学中,我们如能给学生创造这种“易起反应的环境”,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语文学习中的人文环境,就是这样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

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感受尊重、得到理解、享受权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人文环境的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每一个学生都会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对自己的参与、灵感、创造的尊重,从而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人文环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探究性学习的依托和载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激情与个性、求知欲与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二、创设探究情景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探究情景,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探究性阅读中。

(一)精心设问,创设探究情景

探究性学习通常要围绕几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展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问,创设探究情景,科学地架设学生探究文本的桥梁。所谓精心设问,创设探究情景,就是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潜心研读文本,将自己的理解化作巧妙的设问,在教学活动中让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认真阅读、不断思索、反复辨析,从而准确地捕捉作者在文本中的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如何从具体的文本中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探究情景之中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以下几条设问的规律:

1、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在文本中,一个词、一句话蕴含着多层的含义、包罗着丰富的信息,如果能在这些地方巧妙设问,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究、去理解,又能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培养阅读的敏锐性,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这种情形可分为两种类型:

A、此意彼用: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意思,甚至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意思和这个词本身的意思相反。

朱自清的《背影》中这样写道:“……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文中两个“聪明”是在赞美“我”吗?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而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

B、一语多义:一句话、一段文字表面上好像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但是,如果你能更深入地阅读、思考,就会有新的感悟,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结尾:“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就是这种情形。通过提问探讨学生才会完整地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往往会通过语句之间、文段之间或前后文之间的某种关系,来传达一种信息。要获取这种信息,就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细致地推理。在这样的地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既能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常见的有:

A、因果关系:把不正常的关系(结果)先说出来,让读者来推测出原因。

如在《秋天的怀念》中开头写“我”面对“天上北归的雁阵”、“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这些美好的事物“砸玻璃”、“摔东西”,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学生不难探究出原因。但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处要写有着“看到美好的事物,内心就痛苦无比”不正常的心理的“我”却感受到菊花开得那么美丽呢?由这异乎寻常的结果去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寻找原因,就能探究出在这里所隐含的大量的信息,进而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B、省略前提:大前提是肯定判断,又不直接说出来,让读者去推理。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开头这样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文章一开始就用了一个“也”字,在这里,“也”是同样的意思,那么,和东京一样的是哪里呢?作者在这里显然是省略了前提。如果能在这里设问引导学生探究这一省略的前提,那么,对鲁迅先生、对课文就会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3、在有些文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表面上看起来细微的错误或不合常理,甚至自相矛盾之处。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如果能在这样的地方设计一两个问题,创设探究情景,将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小说《丰碑》中有这样一句描述:“一个冻僵了的老战士。”写“老战士”而不是“老军官”显然是作者的匠心,如能在这里设问、探究,就会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理解文章的主题。

4、高明的作者,往往有着极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看似平常的话语,很随意地信手拈来,其实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而这些地方,往往是学生忽略的地方。高明的教者,应该在这些地方大做文章,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去探究。

《散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作者借“儿子”之口说出的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5、在有些文章中一些内容表达含蓄,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有的地方已有老师甚至专家进行了错误理解)。这些地方学生就更容易理解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潜心研读后精心设问,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打发他到美洲去了。”在这段文字中,人们往往会产生两个错误的理解:称于勒为“坏蛋、流氓、无赖”和“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的都是菲利普夫妇。如果引導学生作深入地探究,自然会得到新的答案。

(二)捕捉课堂闪光点,推进探究情景

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它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不断地延伸。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涌动着探索的灵感、创新的意识、创造的智慧;同时也会出现思维的偏差、理解的误区,这些都是教学实践中的闪光点,它们稍纵即逝。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捕捉到,适当地加以引导,将会推进探究情景,拓展课堂,升华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与创造性。

1、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推进探究情景。

学生的思维是富有创造性的,抓住课堂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创设探究情景,就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当分析到杨二嫂这个人物时,一个同学站起来发表了他的不同看法:“杨二嫂的形象是令人鄙视的,但我觉得她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她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豆腐西施——美丽)来创造价值——生意特别好,这既是一种广告意识,也是一种自我推销意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一时间议论纷纷。这是学生的一种创新意识的表现,也是一次推进探究情景的绝佳机会,于是我大力表扬了这一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此为切点,让同学们进入更深一层的探究情景。

2、通过学生提问,推进探究情景。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来提问,将会推进探究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第一次见小姑娘,帮她打了电话,小姑娘很礼貌地对‘我’说谢谢;当我走了一段山路,并买了桔子去看她们时,小姑娘只是接过桔子,并没有说谢谢,这是不是说明了小姑娘不讲礼貌,或者说是不懂事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涉及到对小姑娘性格的理解。于是,我假借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将一个错误的理解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究、去辨别,去寻求正确的答案。

3、在学生理解有误或思维不够周密的时候,及时引入对问题的探究,将学生带进新的、更深层次的探究情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的严密性与批判性。

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文中‘有吏夜捉人’,吏为什么一定要到夜晚来捉人?”一个同学回答:“因为白天那些青壮年都下地干活去了,官吏来捉不到人,说明了官吏的狡猾。”这样的理解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不够全面、深入,思维不够周密。但这一回答却给课堂创造了一个深入探究情景的契机。

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乐于想象、积极合作、大胆质疑、敢于批判、勇于否定。这样的阅读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

探究性学习环境 篇4

一、W I S E简介

WISE (Web-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 是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赞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联合研发的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 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模拟仿真可视化技术为4~12年级学生提供的一个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平台。该平台有两种界面, 其中一个是学生学习界面, 另一个是教师工作界面。在学生学习界面上, 学生学习主要由一系列的网络学习活动 (Activities) 组成, 每个活动又通过详细地呈现学习内容、系列问题等步骤来激励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 从而达到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反思、问题解决的目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问题, WISE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在线图书馆资料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创建了诸如可视化数据图表、真实环境实验模拟、在线笔记编辑等工具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此外还设计了弹出式注解 (Notes) 、提示 (Hint) 窗口对学生给予实时帮助。而教师界面主要由项目、管理、社区、帮助四大块组成, 其中在项目栏里, 教师可以从项目列表中选择当前学习项目、编辑课程计划公告。同时这里还提供了课程的创作环境, 教师可以在线创建具有个人特色的课程项目;管理区主要用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在线学习评价、交流反馈, 实时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还可用于学生账户的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维护等;而社区主要是教师们的教学心得交流、分享的场所, 也是教师们相互帮助的地方;帮助区可以说是教师的教学技术助手, 教师可以在线自助解决课堂上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经过多年的开发, WISE项目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数学等领域, 其中与物理密切相关的项目涉及热力学、运动学、机械能、动力学、电学、磁学等方面, 所选主题都是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认为极具挑战性的内容。

二、物理探究案例浅析

下面我们以WISE中物理学科一个具体的项目案例—《安全气囊:太快还是太猛烈?》为例来浅析WISE是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在线探究的。

1. 该项目由7个活动组成, 每个活动又由多个步骤组

成。WISE将这些探究活动做成流程导航栏的形式放置在系统的左侧, 给学生一种明确的引导, 促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该项目的大体知识框架。

2. 该项目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汽车碰撞事件作为学生的

学习情景,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从不同角度演示这种蕴涵一定物理知识的生活事件, 将课本上静态枯燥的文本表述可视化、动态化, 从而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然后向学生提出该物理现象中隐藏的科学问题, 在学生的思考中逐步揭示其中内隐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冲量等物理知识。这种生活性较强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它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就隐匿在日常生活之中, 从而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3. 该项目在提出问题之前往往给出一定的知识背景, 并

将对问题回答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词、关键句用着重号标出,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方法指向, 帮助学生建立寻找问题突破口的思维模型。所设计的问题也绝大多数是没有固定、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如“为什么气袋必须迅速展开?”“人在汽车迎面激烈的碰撞中是怎样受伤的?”“什么是运动延迟时间?请结合上一个活动详细说明”。此外还经常使用“由于”, “这是因为”等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的连接词来帮助学生建立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在每一个活动中, 为了与学习流程中的诸多步骤相匹配, WISE采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提问方式来保持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延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4. 为了探究汽车与障碍物相撞这一物理现象背后所隐藏

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冲量等多个物理知识点, WISE常常多次演示汽车与障碍物相撞的模拟实验, 要求学习者依次仔细观察汽车与障碍物相撞时气袋的运动情况、司机的运动情况、气袋与司机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并要求学生画出相应的V-T, S-T图像, 然后与计算机的模拟图进行比较, 从而让学生完成物理概念或规律的自主建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仿真模拟现象并分析其内隐的物理知识点, WISE所提供的网页内置模拟仿真视频的播放速度可快可慢, 完全由学生自主手动控制播放速度。为了使学习者更清晰地看到气袋、司机、乘客的运动情况以及安全带对人的作用情况, WISE将模拟的视角从车外搬到了车内, 再利用透视处理的方法使模拟的现象更趋透明化。

5. 在一些WISE项目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实时获得教师的在

线指导, 也可以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个物理项目的活动中还可以通过自己多次调节汽车的行驶速度、人的质量或障碍物与汽车间的距离等物理参数来演示物理现象, 从而可以比较相应的碰撞现象, 理解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物理参数对物理现象的影响大小。

三、启示

通过对W I S E中物理项目《安全气囊:太快还是太猛烈?》网络探究性学习的分析, 可以看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也可以看到此学习平台是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物理知识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从这个网络平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

1. 关注宏观、微观两方面设计

所谓宏观设计, 是指知识框架的设计。犹如画家给人画素描时首先画出的人物的轮廓对整个人物的外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做好知识框架的宏观设计, 有利于学生理清思维的发展脉络,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核心部分。而微观设计是指物理情景创设真实化、人性化, 知识展现具体化、层次化、细节化。设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发展过程, 应将抽象的知识融于具体的物理环境中, 让学生以“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由表及里”的方式逐步认清物理现象的本质。

2. 选择贴近生活的物理探究主题, 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

物理探究主题的设置要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出发, 选择一些蕴含典型物理知识的现象、事例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探究情景, 在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慢慢地揭示物理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或规律, 再反过来应用所学的物理原理或规律来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过程或规律, 这样学生才觉得学习有意义, 才可能持久地保持学生物理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3. 精心设计物理问题, 激发探究兴趣, 促进思维发展

所设计的物理问题要提供问题的知识背景, 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问题的设置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 可以通过层层设问、不断深入的方式逐步提出一些具有驱动功能的解释性、发展性问题。背景精细化、答案模糊化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 帮助学生知识梳理和总结, 深化学生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

4. 重视仿真环境的创设, 仿真模拟必须真实化、细节化

创设与学生生活经历相近的仿真模拟环境, 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融入学习情境中, 为了更真切地理解模拟中某一部分, 可以进行单独模拟, 透明化模拟, 从而达到让学生集中精力关注细节, 深化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案例中的这样一种“剥洋葱”式的立体化、自主控制化模拟仿真使复杂、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人性化, 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原理或规律的难度。

5. 提供自主建构工具, 高度整合数据资源

应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他们所需要的用于建构物理知识的工具, 如笔记、在线讨论、实时帮助等工具。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 还要创建具有较强物理知识针对性、经过高度整合的大量数据资源。

6. 重视个人自主学习, 强化小组协作学习

要深刻地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整个学习进程中, 要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也要强化学生个人智慧与集体力量的结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查寻资料, 操作仿真虚拟活动, 提出假设, 然后在与协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探讨过程中思考问题, 发现知识, 完善理解, 从而顺利完成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

良好的网络探究环境是能够持续开展物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保障, 我们只有充分重视网络探究环境的设计, 仔细研究他人成功的网络探究学习平台设计经验, 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 建设一个学生易学、教师易用的网络探究学习环境, 我们基于网络的物理探究性学习才能走得远、飞得高。

参考文献

[1]李永艳, 项华.在教学中的应用-CPU项目介绍及其启示[J].物理教学, 2007, 1

[2]Marcia C.Linn, Hee-Sun Lee, Robert.Tinker.Inquiry Learning:Teaching and Assessing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Science[J].Science, 2006, 8

[3]http://wise.berkeley.edu, 2007-4-5

[4]http://www.ncrel.org/engauge/skills/glimpse2.htm, 2007-4-8

探究性学习环境 篇5

白远勤

新课程教学要求课堂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当然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从求知过程中去自主建构他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些体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会文本,发散思维。

对于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下生存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没有多少自我选择的空间。按照指定的内容和指定的方式来阅读几乎构成了他们在校语文生活的全部。学生阅读的主体能量并未充分释放,因此依靠有效地途径促使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尤其是有兴趣有动力的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潜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当务之急。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的语文学习。在庞大的信息网络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的阅读信息;在计算机上,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快速地摘录(录制)、方便地搜索。在信息网络时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而读万卷书,知天下事,晓世间理。如果可以将网络的资源和语文阅读练习起来,学生借助网络自主探究阅读,这不但可以弥补现行学生阅读量有限,方法单一的不足,还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学校教育要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一位美国著名的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可以说,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而网络则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仅仅依赖于“教参”把有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以一些课文的背景材料为例。输入关键词通过有关网站的搜索引擎可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便多达数百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局限于课本内容,应适当利用网络引进相关材料,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学习之中,培养其语文能力。

如教学《赤壁赋》时,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上网查找阅读关于苏轼一生文采风流的资料,尤其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学生在利用网络查阅、搜集的时候,对《赤壁赋》的相关背景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样在具体学习这篇文本时就事半功倍了。正所谓论世知人,知人论世。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学生甚至能对苏轼在黄州的作品娓娓道来,对苏轼在作此篇赋的时候的心境描摹的入情入理,这样,既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通过多媒体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哀愁的思绪,戴望舒用“丁香般的姑娘”等文字来表达,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如教授《边城》时就可以运用影视片段教学或者历史资料图片再现湘西凤凰城美丽风光画面,达到让学生对作品的形象美、人情美、语言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再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当清华园的月色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完全被清华园的月色,荷花的美艳,周围的景物所折服,被朗诵者磁性的语言所吸引,真正感悟到散文情与景融合在一起的文体特点和通感的修辞手法,理解文中“淡淡喜悦,淡淡的忧愁”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学生无法通过平面媒介来体会文本,而多媒体可以直接立体的展现,如群英会蒋干中计、林黛玉进贾府,鸿门宴等,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绘声绘景从而对情节和人物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生语文课的兴趣,增添了教学效果。另外,如《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故此,教学内容当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理解,读而有感,感而能发。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老师在网上搜集大量能表现阿房宫特点的古画、摄影、连环画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十面埋伏》古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接着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在多媒体的指导下,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有感情的诵读。继而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 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这样一番诵读之后,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悟,接下来的深层次的阅读就水到渠成了。

还有自主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藏量、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要求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引导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切磋,展示探究成果,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探究性学习环境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探究性学习;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F22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021-02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计算机,从办公到娱乐,电脑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的便利,到了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其重要性越发不可小觑。因此,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就变得尤为重要。普及计算机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然而,如何能够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更快、更好的掌握相关技能,就成为了老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对探究性学习概念及现状进行了解,就思维模式的改革进行思考。

一、明确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一词的解释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思想和学习理念,是一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观,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方式而言的另类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探究性学习面临多重考验和压力。学校教师方面的问题,学生课上讨论交流,老师嫌教学秩序混乱;学生外出活动,学校怕安全状况没保障;国家规定探究性学习每周3课时。有的学校每周安排1课时;有的学校每周安排2课时外加一个课外活动;有的学校们安排3课时,但只是课表上的表面现象(备查),早在暗中被其他的学科课程瓜分了。学生也面临诸多无奈,比如说:学生上网查资料,家长有可能会说他们玩物丧志;学生课后做实验,家长可能会说他们不务正业;学生出门搞调查,家长会说他们不知深浅……从理论上讲,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对自主选择的研究课题,自主搭建的研究团队,自我规划的研究流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充分的信心。然而,面对家长的不解,教师的敷衍,学校的欲说还休,面对巨大的学科考试压力,他们备感无助,不得不收敛自己的酣畅淋漓地研究的态势。目前在高中阶段开展“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尤其强调教师在网络环境中起到导航作用,因此教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目前教师在信息技能方面还是非常有限的,从实践意义上看,通过网络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走出封闭的现状,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观念,从而迅速提高学生在知识准备和研究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实施方法和措施

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网络是一个丰富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非常渺小的,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正确处理教师的角色变换,因为探究性学习没有什么固定的教材,而是由师生在交互研究过程中共同建构的,是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大家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伙伴关系;通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惊喜地发现,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真正学生自己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掌握、运用、分析信息材料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能力,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思维品质。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教学方式及老师提出了更新的挑战。研究性学习让我们的学生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学生人多,思维不受限制,老师的引导如何发挥作用,这就给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随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科学研究的上讲,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假如提不出问题,那么就很难想像他真正地学到了什么。

2、信息技術与其他学科尤其是探究性学习进行必要的整合

在网络环境下,基于网络搜索引擎,探究性学习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一些计算机软件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探索、实践的工具。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工具。这样既学会的软件的使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已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建立探究性学习专题博客,便于交流协作

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探究性学习专题博客,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提高小组中人与人之间合作意识,增强小组与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发挥更高的研究效率。博客是教学活动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可以作为教师和学生课后在网上的交流平台,也可以是教研室的虚拟教研平台,在网上探讨教学和研究、合作编写教材等;也是展示教师和学生采华的平台。它充分记录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展示教学中的成果。表现教师与学生外在或内在的心理状态。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相互了解!也可以作为学生和老师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平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博客进行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的工具;老师的教育成果或学生的学习成果都可以将博客来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运用正确的评价来完成教学中的各项任务。

4、重视探究性学习资源库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可以在学校网站上开辟出专门的空间来,来展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成果。这样便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将相关的资料上传到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与人分享是一种幸福。专题学习网站不仅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知识系统,而且还创造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了专题网站可以调动学生的情趣,倡导自主学习,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专题学习网站要创设乐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外,还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区、答疑辅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通过专题论坛、留言板和E-mail等形式,从他人那里获取有关事实,听取意见,也能发表意见,为他人提供帮助,进行人机协作、生生协作、师生协作,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5、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可以采用阶梯式方式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首先学生自评,因为学生自身是自己成果的第一个评价主体;其次学生可以互评,这样可以充分体现个性;再次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充分肯定他们的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不足之处;最后把部分学生的作品放在学校校园网上,让社会也参与到学生成果评价中来。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中学生电脑作品比赛,对学生作品给出一个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价。

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于课堂,发展于课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就应给学生提供从事探索活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菊凤.《德为师之本爱为师之魂》

[2]周红.《研究性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人民文学出版社

探究性学习环境 篇7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路径

智慧学习环境下,由于受到当前信息时代网络的影响,教育事业带有浓烈的网络气息。尤其是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相应的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学习环境下,为了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智慧学习环境是尤为必要的,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生成性教学活动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加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路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生成性教学概述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强调了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实际推广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更有效的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加之阅读方法不科学、不规范,导致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缺失,语文综合能力水平不高,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新式的教学理念,带有浓厚的网络气息,其中主要包括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众多先进技术,充分发挥这些高科技的优势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而生成性教学则是强调在保证动态教学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与学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智慧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生成性教学相较于情景教学而言,两者存在密切的关联,但是并不需要提前设定情境,也不是一种自发性的教学活动,更加注重课堂上的创新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

就当前智慧学习环境来看,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电子书包以及电子图书馆等网络技术,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传输到电子学习软件上,实现教学知识的大范围共享,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这样做有助于学习资源的推送,教师借助高科技整合学习资源,并推送到学生的学习终端上,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的即时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分析,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进度,分享学习资源和教学体验,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可以说,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其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路径

1. 营造和谐、欢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中,对于教学氛围的营造是尤为关键的,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学方案应迎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开展教学活动,以更加愉悦、欢快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学习成效,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运用分组合作、情境创设和多媒体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2. 利用高科技整合语文阅读教学资源

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图书技术来整合教学资源,突出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特点,实现生活空间和社会现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提升阅读教学成效。

3. 突出语文课堂教学重点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选择的方法是多样化的,生成性教学是其中较为前沿、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之一,主要是由于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先进教学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应该有重点性的进行教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课程的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智慧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先进手段来整合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曹春凤.小学生成性阅读课堂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谢幼如,吴利红,黎慧娟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6):36-42.

[3]郑慧.说出来的美丽——浅议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1(28):76.

探究性学习环境 篇8

自2011年开始, 学校有幸成为中央电教馆与戴尔公司开展的“互联创未来”项目的实验校。近两年笔者在数学科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课例研究, 作为学校的项目负责人, 同时主管学校的数学教研, 每一个课例, 笔者都积极参与备课, 磨课, 在这过程中, 感受最深的就是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传统课堂是有区别的, 应该把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与优化, 以获取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就结合课例研究过程, 谈谈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转变。

一、探究变得更具主体性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应该把学生定位为知识的探究者、建构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经常有老师问笔者: “数学课堂上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往往回答说:“让孩子有事干, 并且有兴趣干。”在传统课堂中, 有时由于资源或设备的问题, 很难做到让人人有事干, 但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 每人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 在课堂上, 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可集成教学内容并互相连接, 形成“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工具、学习档案、作业、学习诊断及辅导、学习资源共享和虚拟实验等众多功能让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4], 要做到人人有事干轻而易举。

如在教学《搭配问题》时, 如果在传统课堂中, 由于衣服、裤子等教具比较难以制作, 难以每个学生人手一套, 在教学时只能请一两个学生上黑板搭配, 其他同学只有看的份。但如果利用衣服搭配软件,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虚拟实验, 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干, 而且游戏生动有趣, 又达到了人人有兴趣干的目的 (如图1所示) 。

二、探究变得更具实践性

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 我看见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的确, 只有亲身经历过, 动手实践过, 才能真正理解。在数学学习中, 学校强调让孩子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让孩子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又获得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并从中形成数学思想, 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这也就真正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所提出的“双基”到“四基”的转变。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 还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因为这才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 探究会变得更具实践性, 而学生在这实践过程中, 因为有经历过、有体验过, 所以更能体会知识当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更易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 在教学《密铺》时, 由于研究的图形比较多, 有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等, 而且在研究图形能否密铺时, 往往又需要很多个相同的图形来试拼才有结论, 这样实验的成本会很高, 很难让每个学生都对每种图形进行实验。但如果借用相关的软件, 就可以在电脑上直接进行拼摆, 通过摆拼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能进行密铺的图形在拼接点处的内角和是360°, 只有具备这个条件的图形才可以密铺。另外还可以对两个或以上不同的图形进行研究, 感受密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使知识得以拓展 (如图2、3所示) 。

三、探究变得更具研究性

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首要特点, 要求学生不应该简单地去理解和掌握前人发现的现成知识, 而应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发现者。一对一数字化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 开展研究性学习更有优势。由于数字课堂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 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 引领学生去研究、去发现, 去经历前人发现知识的过程, 这点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

可以设计以下的虚拟实验,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它的底和高的关系 (如图6所示) 。

(1) AB不变, 从C点拖动调整CE的长度, 把得到的数据填到左边的表格里, 操作5次。

观察发现:AB不变, CE越 ( ) , 面积越 ( ) 。

(2) CE不变, 从A点拖动调整AB的长度, 把得到的数据填到左边的表格里, 操作5次。

观察发现:CE不变, AB越 ( ) , 面积越 ( ) 。

(3) 锁定AB和CE, 从点C拉动平行四边形, 把得到的数据填到左边的表格里, 操作5次。

观察发现:AB和CE都不变, 平行四边形的 ( ) 变了, 但面积 ( ) 。

这样的研究过程会比传统课堂中只有三个平行四边形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因为这里何止三个平行四边形, 简直包含无数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可以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数据的变与不变, 从而感悟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的, 而且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它的底和高的乘积。

四、探究变得更具开放性

新课程提倡开放式的教学, 建议让学生大胆尝试, 勇于探索, 不断创新,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求异性和批判性。数字课堂是开放的, 因为它有拓展的空间和可能。所以可以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知识延伸点切入, 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的网站,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或者进行虚拟实验, 从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课余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 这一内容出现在四年级下册课本中, 是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基础上的拓展, 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深化。它属于课外延伸的内容,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把教学难度降低,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成为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师利用正多边形的内角和软件, 直接把各种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显示出来, 利用这一点, 直接让学生从结果中去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并尝试用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可以选用的工具软件:正多边形内角和多边形内角和游戏 (如图7、8所示) 。

再设计一个实验表格 (表1) , 让学生利用交互软件和实际操作进行实验, 把结果记录下来, 进而发现规律。

不可否认, 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有它的优越性, 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反而要继承传统课堂的成功之处,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转变和优化教学方式, 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经过组合、重构, 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最佳效果。开展一对一数字化课例研究以来, 学校一直在摸索, 有收获, 也有困惑, 如何在数字课堂中传承好传统课堂的优势, 如何做好数字课堂与常态课的有效结合, 如何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 如何把各种资源有效整合等等, 这些问题是下一步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

摘要:笔者主要结合学校开展的“互联创未来”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数学课例研究, 谈了探究性学习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探究变得更具主体性;二是探究变得更具实践性;三是探究变得更具研究性;四是探究变得更具开放性。通过研究, 旨在寻找出数字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以便更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更有效地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优化整合, 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探究性学习,转变,开放性

参考文献

[1][3]《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2]《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吴为民xxshx.jyjy.net.cn/Article/ShowArtic...2006-01-13.

探究性学习环境 篇9

目前,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 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理念和实践研究。但这种整合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 具体表现在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的整合研究还不够系统, 多数还只是在一节课或是一个专题的思考与实践层面上。比如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 在网络教学中, 太过注重网络教室的形式, 而缺乏合理的教学设计等。对教与学的理论缺乏足够的研究, 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 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得还不够深入。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 实现更优化的教学设计, 显然是需要教师对学科教学和信息化教育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探究系统的整合策略与方法, 从而更好地实现更切合本地实际、本学科特点的教学, 并在这一过程中, 更好地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是需要更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Web”是“网络”的意思, “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 而“WebQuest”在汉语中则还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词汇。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 在这类活动中, 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

对于新形式下的生物新课程改革, 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将课程理念更好地理解与设计到每节课中, 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而且生物学科在这方面上本身有自己的优势, 生物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实验手段的多样性, 新的生物科技不断出现。这一切都是进行生物探究性教学的材料和内容, 很容易激起学习生物的兴趣, 也是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素材。生物新课程要求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获得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也成为理解生物知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

1、WebQuest模式组成及其设计要点

学会并熟练WebQuest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运用。强调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即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 强调协作学习, 以及研究学生学习过程, 学习资源的评价等策略与方法。

2、以生物新课程设置类型中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为分类依据, 分析各类型中课堂教学模式及特点

结合学生特点、本地本校资源和教师的教学特点, 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探究WebQuest模式整合到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研究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探讨两者有效整合的优化策略和方法, 特别是归纳优于传统教学, 解决常规教学困难方面的优势。

3、对WebQuest模式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评价

通过各位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效果, 利用数据分析以及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因为目前学生及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成绩比较关注, 故此次对学生的测试成绩也进行相应数据处理与对比, 同时测试的题目也从新课程的理解角度出发进行命题, 以期看到一定的效果。为弥补单纯的数据化评价的单一性, 本次实效性评价也采用了学生的即时评价, 小组评, 以及调查分析的方法相结合。

4、研究生物新课程

生物新课程结构特点改变了过去生物课程线性模式的结构, 以专题模块的结构呈现, 增加了课程的多样性和《标准》的可行性, 还充分注意了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修模块内容的选择不仅反映了知识的层次, 而且注重选择现代生物学的核心知识和发展迅速的领域, 力图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 并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生命的规律和科学技术的本质、过程及方法, 更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选修模块内容在此基础上, 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层面展开, 既关注了课程的选择性, 又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科学与技术的平衡。教学中应当把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 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全部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在组织探究性学习, 教师应当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可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来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积极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如多媒体计算机、录像、投影等硬件以及教学课件、影视资料, 习题库、素材库等软件为生物教学服务, 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参与实践, 特别是现实环境的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生物新课程增加了许多类型的实践活动, 教师首先应当进行自身的提高学习。将“STS” (科学、技术与社会) 的思想内容融入到基础科学教育之中是本次课改的特色之一, 教师都必须充分关注。尽量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具体的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事例,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评价, 实施STS教育, 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观念, 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史实及经典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理念、掌握科学方法, 以提高学习效果;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价值, 这对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普遍都比较喜欢这种方式。这种模式结合了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理念与方法,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特别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思维与动手能力方面,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生物学素养, 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开始学生不太适应, 因为这与整个地区的要分数, 强做题似乎不大一致, 甚至有的学生和家长担心学生学会了网络以后, 会迷恋于此。但在老师们的努力下, 这方面的认识正逐步有所消退, 因为这是在学校里, 有条不紊地有选择地进行学习的帮助与引导。学生如同要适应多媒体教学一样正在适应过程中。但这种尝试毕竟要消耗大量的老师备课的时间, 还要想办法进行引导, 顾虑比较多, 故在案例实施中, 尝试不多, 放不开手脚。老师与学生们的时间比较紧张, 因为整个学校教学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高中阶段, 所面临的升学压力比较大, 新课程教学中的新课内容也要老师们不断去摸索, 不能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这项工作上。这也可能是教学实验的一个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WebQuest模式是一种比较新的模式,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范围内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本来就是一种挑战, 是要做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来进行研究的。

学生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收获颇丰, 感触很多。大部分学生觉得这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 也是对传统教学的一个补充。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总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探究性学习, 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的更高要求, WebQuest的教学模式的运用的确顺应了这样的要求, 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的新的样式,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尝试和实践。从生物学科教学的角度看, 这是生物教学的一场改革, 虽然这种“整合”的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但它的运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也是深化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它既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的项目, 同时也是一种是实践性很强的课题, 毋庸置疑的是它对生物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期待着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能带领广大师生进入更加广阔的生物科学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克东《基于Web学习模式的研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4.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篇10

策划人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2001年以来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围绕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两种看似矛盾却相辅相成的教学方式, 广大中小学教师展开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讨, 在盲从、困惑、反思中博弈了整整十年。如今, 历史已进入了又一个十年的开端, 我们有必要对这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式继续进行回顾和研讨, 充分认识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传递方式, 理解两者本身无所谓优与劣、先进与落后的区别, 认清这两种学习方式各自的特征、优势和不足, 从而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使二者有效融合、优势互补, 成为课堂教学的双翼,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上一篇:初中科学概念下一篇:家校合作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