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环境创设

2024-06-04

学习环境创设(精选十篇)

学习环境创设 篇1

一、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基于对教材的把握:要能融合学生、文本、编者、作者

例如, 《姥姥的剪纸》第七至第十二自然段教学设计片段。

《姥姥的剪纸》一文的第七至第十二自然段描绘了姥姥和“我”之间的深情。因为这是一篇散文, 没有中心事件, 所以对于这一段的教学, 很容易支离破碎。如何找到教学的主线, 串联整段内容, 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师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出示句子:密云多雨的盛夏, 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有危险, 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课文中“拴”是什么意思? (教师出示字典上的两个解释: (1) 用绳子等绕在物体上, 再打上结。 (2) 比喻缠住而不能自由行动。)

学生纷纷表示应该选第二个解释条。

师:姥姥用什么把一心想游泳的“我”拴在家里呢?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深入思考。)

生:姥姥用精湛的剪纸技艺“拴”住了“我”。

师: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姥姥精湛的剪纸技艺?

(学生回答略)

师:还有呢?

生:姥姥用对“我”的无私的、博大的爱拴住了“我”。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这种爱的?

(学生纷纷回答:从剪纸的内容……)

该案例中, 教师在这段看似内容较散的文字中, 解读出了姥姥和“我”之间的深厚的感情, 以“拴”这一动词为主线, 串联教学内容, 使课堂条理清晰、张弛有度。问题情境的设置因为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而富有张力, 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并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姥姥用对‘我’的无私的、博大的爱拴住了‘我’。”学生的理解读出了作者的心声, 这也正是编者将此文放入这一单元的用意。

因此, 自主的教学环境的设计首先应该来自于对教材、对学生的准确解读。唯一的、万能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是不存在的, 语文教学过程必须随着教学情境的各种变量的不同而为具体学生创设最优化的方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教材这些外在影响和教育力量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从而不断形成新的接受力, 因而才能表现出学生接受力结构受到外在教育因素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的特征。

二、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需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为学生充分留取自主对话的课堂时间和空间

例如, 《新型玻璃》教学活动设计片段。

《新型玻璃》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 这类课文语言浅显, 通俗易懂, 但教师们都觉得不太好教;因为通俗易懂, 学生也觉得没啥兴趣学。通过这类课文的学习, 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 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良的教学活动设计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师:同学们, 玻璃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谁想介绍一下自己对玻璃的了解?

(学生纷纷介绍自己所熟悉的玻璃, 诸如有机的、无机的, 有色的、无色的, 薄的、厚的, 等等。)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与玻璃紧密相关。 (板书课题《新型玻璃》) 这篇课文所介绍的玻璃与我们已知的被玻璃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想知道吗?

生: (异口同声, 兴趣极高) 想!

师:好, 先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然后召开产品新闻发布会, 推选五名学生扮演玻璃厂的新闻发布人 (组长任厂长) , 介绍新产品, 其余同学以组为单位, 分别扮演各媒体的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老师也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参加, 好吗?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1.认真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 读懂;2.抓住文中描述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的部分, 深入思考, 变成自己的理解, 在发布会上宣讲。)

……

该案例中,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者, 以学伴的角色和“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与学生共生于课堂。富有活力的开放性课堂, 张弛有力, 开合自如, 学生自主有序地阅读、探究、质疑、交流;教师以“自由人”的身份参与其间观察、思考、对话、调控,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

该案例用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活动的设计强调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给予空间, 要求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设置了难度, 让学生对新产品进行采访———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 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予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三、自主学习环境的生成需要充分理解学生, 创设自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习环境创设心得 篇2

新民中心幼儿园 王雨 2014.9.2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学习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什么是幼儿园环境、如何创设幼儿园环境,班级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会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是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我们在创设环境之前,就按照如何发挥幼儿的互动性及环境的教育性、艺术性来进行创设的。

每个学期幼儿园会主动创设几个环境,包括门厅、楼梯、楼道、专用教室等几个公共区域,我通过课程的学习也知道这也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概论,而班级的创设与利用则通过将生活活动环境、游戏环境、领域环境、主题环境、家长园地这五个班级工作的重点部分进行了分别介绍,还提出了班级环境五位一体可以更好的整合教育目标,整合教学活动让幼儿获得深入发展的观点。这个课程较为全面的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其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转变以前为装饰美化而创设环境的误区,将教师和幼儿从环境中解放出来,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乐趣 ;师生关系;语言;生活

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經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和中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中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学生的密切配合。要使学生心情舒畅,乐意与老师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处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换言之,如果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学生把老师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心情舒畅,乐意与老师配合,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搞好愉快教育必须从建立良好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入手。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本身要为人师表,要敢干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其次教师要像父母好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家访的机会加强同学生的联系,使其信任、尊重教师,从而促进愉快教育成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学。数学本身是一门研究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实际生活,因此要把数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学生认识元、角、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我结合教材,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们用自愿从家带来的玩具,生活用品以及身边的学习文具,开办“小百货商店”。首先让学生们通过在日常生活购物中,利用积累的经验,给这些“商品”标上合理的价格。其次,选出一名售货员,若干名顾客,模拟超市买卖活动,通过付钱,找零等一系列活动,来认识元角分,并请一位监督员在旁边监督,及时指出售货员的失误情况,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涨,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爱惜人民币,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学性好动,自控能力差,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而多媒体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 学生对形象的图片,实物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激活,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与抽象、直观与逻辑等矛盾,这种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不再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学习数学时,不再形同嚼蜡,而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乐学其中。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分类时,用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艘大轮船的样子,制成课件,放映给学生们看,声情并茂的图片不仅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而且把他们的注意力也都吸引过来啦,并且很顺利的把一样的三角形分在了一起,达到了这节课我想要的结果。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点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在优美的情景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领会、把握数学,使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开发学生的数学智力、陶冶了他们情操,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了、乏味了。

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的好胜心马上就被激发了,立即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同学们都争相发言,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在争论中,探究出新知 。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

创设良好环境,开发学习潜能 篇4

智力因素是指直接参与认识过程, 对认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的如记忆、思维、理解、表述等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 但对认知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 一般有情感、动机、兴趣、毅力、性格、自我调控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等作用, 是智力活动的“能源”。

一般说来, 有的学生较长期地落后于群体, 大多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较慢的缘故, 且两种因素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要远大于智力因素。所以, 重视非智力因素, 开发学习潜能, 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一大课题。

心理学家罗伯特认为:“人离开了环境, 便无行为可言。”这说明开发学习潜能的前提是必须创设一种紧张、有序、平等、和谐、能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校园环境。我就创设良好教育、教学环境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教育环境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马卡连柯指出:“我们对人所提出的要求, 就表现出对个人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 而在我们的尊重里, 同时也表现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

自尊心是由个人的自我评价引起的。一个人的自尊或豁达程度取决于个人的自我评价是否正确。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并逐步成熟的第二青春期, 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较低、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社会媒体对个性张扬的过度渲染、缺乏生活磨练与社会阅历、顺境多逆境少等, 导致其自尊心在较大程度上带有可塑性和脆弱性, 由此在教育中尊重学生就成了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

1. 学会宽容

教育上的宽容是指在依照学校规章制度与学生行为守则前提下, 在教育方式及处理措施上的适当让步。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合理要求, 减轻心理压力, 帮助自我调节, 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我认为在具体操作中要把握好“刚”与“柔”的有机结合。

刚———是以遵纪守规为前提、从严治学为手段的教学方式。动以规矩, 可成方圆。表现为章程规则、控制约束、严格要求等。一般适用于班集体。其作用是:让每个学生遵纪守规, 明辨是非,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减少或消除管理中的负效应。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保证有一个紧张有序的教育教学环境。

柔———是以不降低要求为前提, 以尊重感化为目的的教育策略。表现为引导、谈心、同情、理解, 同意学生的某些要求, 采纳合理的意见等。一般适用于个体, 如自尊心较脆弱的学生或正处于转变时期的学生。其作用是:端正动机, 培养积极情感, 打开民主、平等式的师生交流通道, 让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心境继续投入学习。它是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催化剂, 是教育环境的润滑剂。

刚有余柔不足, 会使严格变为严厉, 威信变为威严, 要求变为强制, 教育失去弹性, 制约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刚不足柔有余会使宽容变为宽纵, 民主变为迁就, 平等变为无序, 造成令不能行、禁不能止, 班集体失去凝聚力, 管理失控, 产生乱班等, 严重制约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艰巨的矫正性工作, 只有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才会产生最大的效果。

2. 把握好批评的尺度

教育学认为:“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学生,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哪怕是这些优点不稳定、不突出, 也要倍加爱护, 使它发展成为思想品德中的重要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这就是说, 激励性的表扬与人性化的批评都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表扬能让人产生一股奋发向上的动力与积极的情感。教育之难难在如何把握批评的尺度, 导致学生顶嘴、声高粗气、满不在乎等不服教育的情况虽然原因很多, 但与批评的尺度失当不无关系。

我感到教育学生应: (1) 实事求是, 就事论事, 分析利弊, 击中要害。 (2) 尊重学生自尊心, 群体中的批评尽量对事不对人, 个别场合下的批评不能有辱人格、涉及父母亲友。 (3) 多人犯同一错误时, 不能抓住有“前科”的学生不放, 而不涉其余。 (4)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新旧老帐一起算。 (5) 少揭短多建议, 少训斥多期待。 (6) 少用雷电交加, 多用春风细雨, 超过心理承受能力的批评是无效且有害的。 (7) 注重批评后的观察, 发现进步与闪光点时要及时表扬。 (8) 尽量让表扬出现于公众场合, 让批评发生在单独之处, 批评时最好没有别的同学在场, 特别是异性同学, 切忌当众羞辱学生。 (9) 不搞审讯式或一言堂, 给学生申辩的机会, 以澄清真相、明辨是非。尽可能地不让学生带着消极情绪、逆反心理走回教室。

3. 真诚祝愿学生

一般来说, 教师做好工作所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 而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 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 他的思想、兴趣、爱好、天赋、倾向, 就谈不上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更要求教师能俯下身来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 俯下身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 放下架子真诚地为一切学生排忧解难, 让学生在感受新世纪教师高尚道德与巨大人格力量时, 与教师心灵有效碰撞, 更快更好地完善自我, 提高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我深感, 老师给予学生真诚的祝愿, 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好方法, 不但能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化解师生间的刚性, 更能起到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有可能还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成为他们追求理想的支点。学生的过去我们无法改变, 但学生的将来, 我们的正确引导与教育却可影响。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不能吝啬对学生未来的良好祝愿。

二、创设良好教学环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侧重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教学着眼于学习潜能的开发。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渗透, 共同之处都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学业初成的莘莘学子离开母校的时候, 带走的应是成功和在成功之路上获得的体验。教师的劳动价值就在于此。我认为教师的善教善导应体现在:

1. 多一些激励

教学中的激励实际上是重视非智力因素、开发学习潜能的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提倡发问质疑、鼓励提出新的见解思路、倡导动手小实验、运用“不这样该怎样”与“除了这个还有哪些”式的提问、作业本上的寄语、独特见解的点评、直截了当的表扬与肯定、巧妙而能唤起内驱力的否定等。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 生活环境不同, 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不同, 导致了智力活动中必然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但不管学生在学习群体中处于什么样的层次, 其内心总是渴望来自教师的激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所有的学生, 激励所有的学生, 让优秀生更上一层楼、中等生不断进步、后进生有较大提高, 让所有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 多一些倾听

心理学认为, “思维和语言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两种心理活动, 语言活动要运用语言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实施教学目标常通过教学提问来进行, 而学生则借助语言工具来表述对教学问题的看法, 学生语言表述的过程实为知识内化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认知过程, 不可能一听就懂, 答问时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宽容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杜绝一切过激性词语、发泄性举动、轻蔑的目光、随意的打断, 尽量让学生“我说我心”、尽意而言。

学生答问时的支支吾吾、期期艾艾, 较长时间的若有所思或低着头的沉默不语、欲说还休等, 传递给教师的信息是: (1) 原有知识可能遗忘; (2) 新知识尚未内化; (3) 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生脱节; (4) 思维处于愤悱状态等。因此, 教师应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翻翻书、看看笔记、动动笔、议一议、想一想, 尽可能地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 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发展非智力因素。

多一些倾听更体现在教师要在乎学生提出的见解与问题。“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例如, 在遇到一题多解的时候, 一些学习动机明确、求知欲强的学生常会提出各自的见解。有的方法巧妙, 求解快捷;有的虽繁琐, 但殊途同归;有的自认为正确, 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教师在倾听时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动发问正是主体意识的萌发, 正是教学企盼的“懂学、会学”的前奏。抓住有利时机, 及时点评, 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依据学科思想、原理、规律, 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处、共同点, 解题的方法技巧等, 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讨论, 依据几种思路让学生评判、论证, 从而提高认识、增长能力, 以起到开发潜能的作用。

基础知识越扎实, 能力发展空间越大。只要教师多一些倾听, 在乎学生的见解,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就会越好, 潜能发挥就会越充分, 就会不断出现更新更高的“最近发展区”。那种不仔细倾听学生见解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只会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 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制约其潜能的开发, 致使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开发学习潜能成为空洞的口号而已。

3. 多一些悟性的关注

悟性是一种潜在的学习能力, 是一股沉睡的学习力量。一般表现为对客观事物认知上的“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

古人云:“凡人有记性, 有悟性, 十五以前, 物欲未染, 知识未开, 则少悟性, 多记性, 十五以后, 物欲渐染, 知识即开, 则多悟性, 少记性。”

比较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的教育可发现, 西方教育教少悟多, 中国教育教多悟少。学生的悟性需要教师的有意关注, 而关注学生的悟性就是旨在开发其学习潜能。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 (1) 注重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领悟; (2) 倡导自学, 让学生在自学中自悟、自得; (3)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讨论; (4) 精讲巧问; (5) 组织研究性学习; (6) 在课外小实验等方面关注学生的悟性发展, 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幼儿园环境创设指导》学习心得 篇5

所谓区域活动就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种活动区,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区域活动为幼儿自发学习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条件,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活动是一种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学习。我园这学期注重区域活动的开展,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指导”的培训学习。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对区域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从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提供投放,教师的指导等都有不少的收获,尤其是更加深入了解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功能,为更好地在工作中开展区域活动有更大的帮助,下面就谈一谈参加这次学习对区域活动的认识。

一、幼儿园的活动区是创设幼儿的学习环境。幼儿在活动区中不断通过游戏和操作,起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一个场所,对幼儿的各项能力非常有利,对所学知识起到一个巩固和提升的作用。

二、提供个别化学习的机会。幼儿园的集体教学尽管尽量注重了幼儿的个别差异,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幼儿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幼儿的.区域活动正是很好的发挥幼儿个性化展示的空间。

三、实现一日生活中的教育。丰富多彩的区域设置,使幼儿能接受多角度的知识探索,通过提供有利的区域材料,模拟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使幼儿不断增强知识,丰富生活经验。

四、区域创设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动手能力程度,发展水平,设定活动目标,提供材料,适时调整,进行指导。

通过学习区域设置活动,使我能进一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有了这些理念更能使我真切感受到区域活动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以上就是本次学习活动的体会。

★ 幼儿园教育学习心得感言

★ 幼儿园学习心得与体会

★ 幼儿园版画课程设计与探索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心得体会

★ 幼儿园学习心得

★ 中学生生物学法指导探索

★ 交通管理教育学习心得

★ 纪律教育学习心得

★ 警示教育学习心得

创设合适环境,优化自主学习 篇6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放心地自主学习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充当组织者、指导者角色,学生是主角,也是主体。因此,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来,要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当好“生之师”“生之友”,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让学生放心地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兴趣地自主学习

教学“连乘应用题”时,由于书上例题讲的是摘黄瓜的例子,而城市里的学生没有或者说很少有摘黄瓜这一亲身经历,在教学中就可以灵活地改编。我把这道题改编为:小明买5盒铅笔,每盒10支,每支8角,一共花了多少钱?经这样一改,就能将抽象的数学关系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促进其自主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可先列举生活中学生能够经常碰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例子。平时测验考试后,老师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分,各同学语、数、英三科的平均分等,让学生意识到这类常见问题就是“平均数”的知识,引起了兴趣,教师此时再引导他们根据平时的经验总结出算平均数的方法,促进自主学习。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地自主学习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来质疑,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出三个分数,1/2、2/4、4/8,通过对比,并联系“商不变”的性质,让学生找出规律。学生得出结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很明显,这个结论还不符合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时,正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时机,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本,他们会发现自己的结论与书上的内容有所不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书上要说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为什么要零除外?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问题给予引导、提示,并组织学生讨论质疑,最后明白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所不同。学生自己通过“质疑”“解疑”,自主地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加深了理解。

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芳今年6岁,她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姐姐今年几岁?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会觉得很新奇,小芳都已6岁了,姐姐怎么只过了3个生日呢,她究竟几岁?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以悬念引入课题,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唤起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四、创设讨论情境,提高学生在合作中的探索能力

在教学“质数与合数”这一内容时,教师给出了1—12这些数字,要求四人小组讨论:(1)这些数的约数分别是什么?(2)根据这12个数的约数的情况,可按什么标准把这些数划分为几类?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讨论、探索,学生们很顺利地得出结论。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书本,学会“质数与合数”,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性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从中学会了按一定标准将事物分类的方法。教学“互质数”时,可以让学生讨论:(1)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都不是质数吗?(2)互质数、质数、质因数又有什么不同?在讨论中,学生就能对“互质数”这一概念加以全面理解,加深了印象。

五、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真正体验自主学习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师这时加以鼓励和引导,提示学生能不能运用同样方式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小组各成员开始进行各种尝试,有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有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而且剪法和拼法也有多种。这时老师加以归纳总结,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在操作中领会,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 篇7

幼儿园环境, 是指幼教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幼儿园内部环境;学习环境, 是指供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新发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征求意见稿中提到, 要“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要“合理利用资源, 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 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这都说明环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 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要素, 对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就意味着, 幼儿园环境应当是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 即在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中要突出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环境的操作、探索、控制作用, 幼儿才能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进行自我建构和实现自主发展。

幼儿学习的性质由环境决定, 孩子需要一个可以让他们选择的环境, 来培养和表现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而这个可选择的环境有一定界限, 通常情况下由教师所提供。教师可选择孩子喜欢的内容, 也可以从孩子的问题和矛盾冲突中确定孩子的学习内容;教师可选择各种不同的材料, 通过接触具体事物和感性形象, 来感受信息积累经验的学习。选择的原则是尽量让学习材料传递更多的信息, 蕴含更多的学习价值。然而在具体实践中, 教师们往往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方便性考虑环境创设, 凭主观感觉评价好看或不好看、适合不适合。本文将关注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

二、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

探索周围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吸引人的环境, 孩子们自然就会被吸引去进行摸索, 不论这个环境是家庭、公共场所或者是幼儿园。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的、好玩的、受欢迎的学习环境, 需要经过认真考虑和规划。幼儿玩乐的场所, 日常的活动区域以及将家庭文化融入环境的方式等, 都是需要进行规划的内容。此外, 还应该考虑空间的灵活性, 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适应孩子们年龄、兴趣以及特征的变化。

1.创建肯定的环境

肯定的环境, 意味着幼儿能够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是安全的, 并且适合他们使用。要保证这一点, 幼儿园里需要有成年人持续做安全检查, 在确保环境安全之后, 教师就可以退到一边留出空间让孩子们自由探索。有时候幼儿会以让我们极度惊讶的创造性方式来使用材料, 当感觉一项活动让我们担心时, 不妨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这项活动危险吗?孩子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如果确认这项活动只要有人在旁看管就是安全的, 那就呆在附近。对于孩子们可能学到的内容要多想一想、思想开放一些。如果活动不安全, 除了粗暴地制止, 更应尝试寻找其它类似活动以安全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例如, 孩子发现摇晃杯子液体就会出来, 开心地四处摇晃, 倘若担心地上的水太滑会让孩子摔倒, 可以在室外或者水池提供塑料瓶给孩子以替代这个活动。教师有责任保护孩子的安全并且鼓励他们从好奇中学习。

2.根据孩子的特点布置环境

孩子们经常为玩具发生争执, 由于自我中心是这一时期幼儿的突出特点, 对他们说“不”或者让他们分享是很困难的。在某些活动和场合里, 幼儿能够进行分享、合作, 但仍需教师较多的指导。因此, 阻止冲突的一个方法, 是建立一个能满足幼儿需求的、足够丰富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 他们玩乐的方式才能够让自己也能够让老师满意。为实现这一点, 环境布置的时候老师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游戏时孩子们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什么?

孩子们喜爱的玩具都有多个吗?

什么区域最容易被成人说“不”或者需要最多的成人引导?

如果孩子想自己玩或者只跟几个好朋友一起玩, 有没有足够的空间?

有没有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运动空间?

思考的过程中, 除了增加玩具的数量, 老师可能还会想出别的办法对空间进行改变或进行新的尝试, 从而使空间更符合需求, 减少孩子的冲突和老师说“不”的次数。

此外, 这一年龄段幼儿的兴趣往往并不稳定, 喜欢的区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要跟随孩子们的兴趣随时做出改变。

3.投放开放式材料

有时候其实不必花太多钱, 就能找到孩子喜欢的东西。例如, 孩子手中的勺子。勺子很轻, 孩子能够握住它;他尝了尝发现不好吃;他长时间抓着勺子发现了各种可能的玩勺子的方式, 包括触碰、品尝和制造噪音。对于孩子来说, 这些体验都充满了发展各种感官的机会。

当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玩乐材料时, 最好的玩具是那些能带给他们不同体验的材料。能以各种不同方式使用的玩具被称为开放式材料, 如积木。积木可以用来建造塔、房屋、动物园、床以及孩子可以想象出的任何东西;积木还可以成为凳子、道路和斜坡。孩子们往往有着令成人惊异的玩法, 在类似的活动, 孩子的想象力、操作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这是电动玩具所望尘莫及的。

教室里可以考虑的开放式材料:积木、毛绒、泡沫、硬纸板、装酸奶、咖啡等的干净空容器、饼干盒, 纸箱、量杯、洗衣液瓶子的盖子……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工作区, 提供沙子、木屑、肥皂水、海绵、石块、土、树叶、纸屑、纸条, 等等, 那里很快会变成孩子的天堂。

4.走进自然环境

孩子们非常渴望体验真实的世界。有没有见过一个孩子迷恋一片树叶?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在看到小虫的时候会有多么不同的反应?体验过青草、小虫、树木、岩石和山间的孩子将更可能关心自然环境, 具有更多的爱心。很多幼儿园场地有限, 但即使很小的空间也可以创建花盆式花园。为孩子寻找生长容易的植物, 撒下种子, 当长出草叶的时候, 鼓励孩子们观察、记录。

如果幼儿园有适当的户外活动区域, 在户外活动时可以让孩子带上一些室内的玩具。要知道, 沙坑里积木跟教室里的不一样, 有了完全不同的吸引力。水泥地上画的粉笔画可以拍下来, 这样即使被雨水冲走也不会被忘记。室内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能以某种形式在户外开展, 当教师足够开放的时候, 孩子们就能在新的空间进行自由的尝试。

总之, 环境在幼儿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的、好玩的、受欢迎的学习环境, 需要经过认真考虑和规划。幼儿玩乐的场所, 日常的活动区域等都是需要进行规划的内容。此外, 还应该考虑空间的灵活性, 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适应孩子们年龄、兴趣以及特征的变化。我们可从孩子的游戏和活动中, 确定孩子的需要, 尽量让学习材料传递更多的信息, 蕴含更多的学习价值。

摘要:探索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中, 要突出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环境的操作、探索、控制作用, 幼儿才能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进行自我建构和实现自主发展。从创建肯定的环境、根据孩子的特点布置环境、投放开放式材料、走进自然环境等方面探讨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

关键词:幼儿园,学习环境,创设

参考文献

[1]李质坚, 匡玲艳.为幼儿的成长创设适宜的环境[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7、8) .

[2]张金梅.对美国幼儿园环境朴素现象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师版, 2008, (2) .

学习环境创设 篇8

关键词:学习环境,自主创新,学习能力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英语教学的目的也要符合信息时代的需求,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发展, 也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

培养创新思维需要一种创新环境, 即能够自主思维、自主决策的和谐学习环境。过于紧张, 严肃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习惯的形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 好胜心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我们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率,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尝试着创设宽松, 和谐的学习环境, 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潜力。

一、自问自答式

在对课文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习惯采用“阅读——提问——回答”的教法, 教师布置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什么问题。我认为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学生要学会的不仅是能听懂教师的指令和提问, 还要学会发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习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讲台上自由发挥,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提问、去回答, 经过这样一个自主学习循环系统的锻炼,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 同时也能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教授名人事迹的文章时, 我会让大家提前去搜集这个任务的相关信息, 通过侧面了解的信息去学习, 去交流, 那课文也会变得直白易懂,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而且提升了大家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我还会增加趣味性, 进行竞赛机制的学习氛围, 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分小组讨论学习, 不仅会让学生发现团队合作的益处, 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知识面, 有时候我自己都能学到不少新知识。当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尊心、自信心逐渐形成, 学生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人, 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讨论式和辩论式

在高中英语教材的编排上, 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讨论式环节逐渐增加。不少教师对这个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么要学生课后自学, 要么在课堂一笔带过。讨论作为一种交际活动, 在学习英语这门语言是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什么语言都需要在实际的交流中去实践, 不能学哑巴英语, 不能只是为了认识英语, 更应该去了解, 去实践, 这才能最好地体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这也是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讨论的形式也是多变和具有趣味性的, 例如师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正反辩论式讨论等。中学生已经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 他们对课文中的故事, 人物都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口才去进行自主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答疑式

高中教学大纲中有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的过程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在对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由分说, 自己认为哪点比较重要就讲哪点, 不管有没有掌握。这种“一口一口喂养”的教学方法, 只能是学生变成不会思考的, 只懂得听听记记, 读读背背的机器。面对“食物多”而学生不能自己挑选, 自己消化, 自己学习意识被压制。这样学习来只会让学生厌倦, 浪费了时间精力。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 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在语言学习的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的是“学生预习——疑难提问——教师答疑——课堂交流——课后复习”。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不再是传统的老师主导, 老师提问, 而是学生作为主体, 主动向老师提问, 这样既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疑点, 也是教师的教学有了针对性,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这是一种“朋友式”的交流,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 高中生的心理、生理正在日趋成熟, 他们对事物逐渐有了自己成熟的、富有个性的见解和观点。在课堂上, 不再是静静地听老师讲课, 而是有了想要交流的渴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走上讲台, 但一名称职的辅导者。真正把“讲台”交给学生, 把主导权给学生, 让他们能大胆的去做、去想, 发展自己的思维和兴趣。活化教材, 把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导入活动状态,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学的无拘无束, 教师教得轻轻松松。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董玲.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J].甘肃教育, 2006, (6) .

学习环境创设 篇9

一、学生心理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需要“慢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趋于定型, 走向成年的过渡期, 亦是意识和价值成型萌发期, 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 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而中职生又是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的这种叛逆心理尤为明显。

案例1:周五最后一节课, A同学因为上课睡觉上了纪律委员的“黑名单”, A作为班委带头破坏纪律, 性质十分恶劣。我马上叫来了学生A询问:“你是不是带了手机天天晚上在玩?不然怎么会在课堂上睡觉, 赶紧交上来。”学生A不说话。在我的再三询问下才出了声:“我没带, 没什么好说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倔强。用这种语气跟老师说话, 按照我以前的个性, 我早就拍案而起了。这次我强忍怒火, 平复了一下心情问:“为什么呢?能跟老师说一下原因吗?你一向表现挺好的, 在‘黑名单’上看到你的名字, 老师也很吃惊。”他低下了头, 说:“是我初中时候就养成的习惯, 一时间改不过来。”当学生A等着我罚他的时候, 我却说:“你先回教室吧!”

周日的晚自习上, 我在班上说:“同学A肯定不是故意要睡觉的, 是以前形成的不良习惯, 克服不了。”学生A正以为我要在班上把他当反面教材时, 却发现我并没有罚他, 反而替他辩解, 从他那一刻的神情, 我看到了“惭愧”两字。他向我保证一定改过来。

可是还没过一个礼拜, “黑名单”上又出现了他的名字, 我把他叫到办公室, 没有责问他说话不算话, 而是肯定了他的进步, 睡觉的次数比以前少了。渐渐地, 我发现他上课睡觉的次数越来越少, 到新学期开学, 我欣喜地发现, 他上课睡觉的现象没有再次发生过。

当严厉的批评解决不了问题时, 老师不如“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给学生提供一个宽容的环境, 让学生在老师的大度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从而受到教育, 学会思考。

二、学习习惯和方法欠佳导致厌学心理, 需要“慢改进”

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学习基础差,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知能力还停留于小学或初中水平, 他们几乎没有在学习中获得什么乐趣, 更谈不上成功感、成就感, 自卑心理严重。再加上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他们常常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 又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 从而失去学习目标和动力, 厌学心理严重, 产生恶性循环。

案例2:学生B爱说话, 喜欢用问来代替自己的解题和思考。无论上课还是自习课, 一有问题就问同桌, 一碰到难题就讨论, 就算作业已经做完了, 还是要对一下答案。正因为如此, 虽然每次交上来的作业都是正确的, 但是成绩总是处在中游。一次一次地找他谈话, 他都说:“好的好的, 老师我会尽力改正的。”结果换回来的还是他的“侃侃而谈”。

通过逐渐地认识和了解, 我发现B学生虚荣心很强, 我就利用他的这种心理, 将计就计, 在班级公开表扬他聪明, 给他“戴高帽、提要求”, 为他量身制作了一个“说话登记表”, 设计了时间、说话的次数和自我惩罚。让他在课上和晚自习最多讨论一次, 如果违规了, 他自己惩罚自己。然后让他自己当着班级全体同学表态, 能否达到这一目标。正由于他的虚荣心强, 他立马答应了。我知道其实他此时心里也没底, 事后我悄悄找他, 告诉他:“只要再认真一点, 上课不要只顾说话, 你就会达到目标的, 凭你的聪明劲, 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果然, 他说话的次数少了。碰到我就会说:“老师, 我今天讲了一次。”“老师, 我今天可是没讲话哦!”经过一个学期的纠正, 这位同学爱说话的毛病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事实证明, 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成为好孩子, 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改正自己的缺点, 我们要允许他们慢。

三、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矛盾期, 需要“慢成型”

中职学生接受信息多, 成就动机强, 渴望成才, 但对是非标准分辨不清;向往美好未来, 盼望幸福生活, 但艰苦奋斗精神差;自主自立意识强, 但遵守纪律、关心他人和集体观念比较弱;喜欢求新求美, 但也存有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倾向。

案例3:学生C受到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生活和学习中个人自我观念过强, 以“古惑仔”为榜样, 以认识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为荣。与同学关系紧张, 是班级里公认的问题人物, 普通的批评教育对其起不到任何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 我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 经常安排他参加一些群体活动, 比如知道他喜欢下象棋, 组织了一次班级象棋比赛, 而且委派他为组织者, 让他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从而增加其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时不时地跟他讲述一些成功人士的轶事, 让他明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靠脚踏实地,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必须要有宽宏的气魄。潜移默化中, 学生C的言行举止有了一定的改变, 做事不再那么偏激, 待人接物也谦逊了不少。

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效能 篇10

当前, 一种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学实践者所认可和接受的观点认为, 英语教学首要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因此,英语的学习过程更多地被视为是语言和交流能力的习得过程,而非只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认知过程。因此,高中英语课堂不可避免地必须具备交际的特质。

由于高中生常常缺乏“非正式的语言环境”,换言之,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因此, 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完全依靠英语课堂来完成语言的习得。对绝大多数学习者而言,英语课堂是他们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唯一环境。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必须牢记:在课堂管理中,最重要的并非“统治”或“纪 律”,而是营造 一个适宜的 课堂环境 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习得。

大致而言, 一个有效的英语课堂环境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1. 学习者在 课堂内有 使用英语 进行交际 的强烈需求。当学习者对英语有一个清晰的交际需要时,语言的学习过程将更具有自发性, 学习者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并对教师的指令做出主动反应。

2. 学习者被 给予足够 机会使用英 语进行交 流。一个成功的英语课堂应该是以学生而非教师为中心。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将自己对课堂的主导最小化,从而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机会按指令进行练习并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

3. 创造良好 的课堂氛 围 ,使学习者 乐于参与 到课堂活动中去。最初,由于交际能力的不足,学习者很可能在课堂上出现与他人的交流障碍。这常常导致学习者感到焦虑、紧张和拘束,从而在思想上产生交流恐惧感,规避语言交际。因此,一个有效的英语学习环境必须具备一个宽松的支持性氛围, 使学生感到从容、自在并渴望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创设良性的教学环境

为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中教师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因素:

1. 动力。必 须激发学 习者运用 英语与同 学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的潜在动力。动力往往源于交际需要, 而交际需要的建立则通常依赖于教师所选取的“适合”教学材 料。所谓 “适合”是指 所选的材 料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清楚易懂,题材新颖,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由此可见,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材料,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2. 投入和参 与。课堂 活动必须能 足够吸引 学生的注意并引导他们进入真正的实际交流。无数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投入程度与英语习得成正比,课堂投入度越高,习得越多;反之,则越少。因此,教师应注意在英语课堂上向学生传递足够的信任感,尊重、培养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总而言之,教师必须尽量摆脱对任何一个学生先入为主的消极判断或预设,采用正面的肯定激励学生,这样才能使他们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3. 轻松的课 堂氛围。 学习者在 语言习得 过程中常会因种种原因而呈现出害怕犯错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会阻碍语言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避免一切会导致语言焦虑的因素。其中,教师的过度挑剔通常被认为是造成学生英语课堂焦虑的诱因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并非担当严厉“判官”的角色,而是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犯的错误持包容态度,并把握时机, 结合课堂表现, 适时地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

上一篇:课程决策权下一篇:中国林产品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