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产品国际贸易

2024-06-04

中国林产品国际贸易(精选十篇)

中国林产品国际贸易 篇1

由发达国家发起的,旨在禁止非法采伐及贸易行为的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纵观国际社会打击非法采伐的行动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社会层面上,由民间组织自发形成的森林认证体系通过市场调解机制从流通上切断非法木材的来源;二是政府层面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通过立法,禁止非法木材进入其贸易市场。美国在2008年修订了具有百年历史的“雷斯法案”,使其涉及的领域延伸到非法木材贸易,并于2010年4月全面正式实施,成为第一个通过立法打击非法木材贸易的国家。在这一背景下,欧盟议会在2010年7月高票通过了“木材法案”(EU Timber Regulation),并拟于2013年3月实施,宣告欧盟这个世界上主要的林产品市场,对非法木材贸易将采取严厉的打击措施。

1 欧盟“木材法案”发展历程

非法采伐对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非法采伐向市场提供廉价非法木材及木制品的行为,削减了优秀企业在绿色采购方面所做的努力,导致国际林产品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制约了合法木材的国际流动[4];另一方面,非法采伐是森林破坏和生态退化的罪魁之一,损害了依赖于森林的社区生计,阻碍了国家、地区和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国家与国际社会的生态安全[5]。据FAO资料,世界森林面积2010年为40.329亿hm2,比2000年的40.851亿hm2减少1.3%,比1990年的41.684亿hm2减少3.3%[6];据统计,每年由于森林破坏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近20%[2]。欧盟是世界上对生态环境最为关注的一体化组织。1998年八国集团外长在“森林行动计划”中第一次将非法采伐列入重要议题,从此欧盟针对非法采伐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按照政策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实施“绿色公共木材采购政策”。欧盟要求成员国政府采购的木材必须是合法且可持续的,但这一政策对企业和自由市场上的木材贸易并不实行强制性的限制。由于政府采购在木材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小,“绿色公共木材采购政策”的影响力有限,仅仅对合法木材消费起到导向作用。

第二阶段:建立双边的自愿性木材贸易协议。欧盟于2003年施行了“森林执法、施政与贸易行动计划”(简称FLEGT),该计划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为木材生产国的治理改进和能力建设提供支持;(2)致力于与木材生产国签订“自愿伙伴关系协议”(简称VPA),以阻止其非法木材进入欧洲市场;(3)努力减少欧盟对非法采伐木材的消耗,并抑制欧盟公共机构可能助长非法采伐活动的投资[7]。其中,通过签订自愿伙伴关系协议,建立合法木材进入欧洲市场的准入机制。但是,FLEGT行动计划建立在对木材贸易各国自愿加入和遵守承诺的原则基础上,对限制非法采伐没有法律强制力。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对欧盟FLEGT行动计划的评价显示,欧盟是非法木材的主要消费市场,而且近几年情况几乎没有改观[8]。欧洲的木材企业也开始呼吁欧盟将进口非法木材及其制品列为非法,90多家企业已经签署工业宣言,呼吁为了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市场发展制定明确的法规。

第三阶段:制定“木材法案”。“木材法案”是FLEGT行动计划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非法采伐问题愈演愈烈,国际社会更倾向于由自愿性木材贸易协议向强制性木材贸易规定转变,通过立法的方式更加严厉地打击非法采伐。美国雷斯法案的实施为欧盟树立了可以参照的范例。于是欧盟“木材法案”在这一大趋势下应运而生了。“木材法案”的制定历时两年,早在2008年10月,欧洲议会在布鲁塞尔就草拟了一份关于木材贸易商社会责任的预案(编号:2008/0198COD)。后来在FLEGT行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欧洲议会经过多次协商和修改,于2010年7月形成了最终版本欧盟“木材法案”(编号:Regulation No 995/2010),并在斯特拉斯堡投票顺利通过,此法案将于2013年3月正式实施。此法案的通过是欧盟即FLEGT行动计划之后,在打击非法采伐和相关贸易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旨在通过构建“尽职调查制度”,使欧洲市场非法采伐和贸易活动的风险降到最低。

2 欧盟“木材法案”内容解析

欧盟“木材法案”主要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追踪木材及木制品的来源,获得企业在采伐活动中是否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的信息,从而降低非法木材及木制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风险。该法案的核心是要求贸易商对首次进入欧洲市场的木材展开“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2.1“尽职调查体系”的特点

“尽职调查”是指通过风险管理将向欧洲市场销售非法木材及木制品的风险降到最低。这意味着,木材贸易商有义务执行有关程序来合理保证其进口到欧盟的产品或者在欧盟国内生产的产品是来自于合法采伐的木材。虽然“尽职调查”的具体执行细节尚在进一步拟定之中,但其整体框架已经明确。“尽职调查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风险规避三个环节[1]。

“尽职调查体系”是一个较为完备的法律执行体系,其特点体现在:(1)信息收集量大。木材贸易商需获得关于产品描述、采伐国、数量、供货商以及遵守本国(采伐国)相关法律法规情况的各种证明文件。(2)风险评估标准复杂多样。法案规定了木材贸易商对非法木材进入供应链的风险进行评估的标准,具体包括:森林认证或其它涉及证明遵守适用法规的第三方验证体系,具体树种非法采伐的广泛性,在采伐国非法采伐行为的广泛性,木材和木制品供应链的复杂性等。这说明如果要达到风险评估的要求,木材贸易商必须获取大量相关信息,其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成本较高。(3)法案适用范围广泛。该法案的法律约束力适用于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调查重点为首次投入欧洲市场的木材及木制品,调查产品范围包括原木、锯材、单板、胶合板、木家具、纸浆、纸、木屑等大部分林产品。(4)三重监管制衡机制。“尽职调查体系”的监管方有三个层面:欧盟委员会、各个成员国的主管机构和作为独立第三方的监督机构。欧盟委员会负责法案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并且受理成立监督机构的申请。各个成员国的主管机构检查监督机构是否有效地履行了监督职能,并对监督机构有裁撤权。监督机构则维护和定期评估尽职调查体系,并向木材贸易商授予使用权,验证木材贸易商是否正确使用尽职调查体系。

2.2“木材法案”与“雷斯法案”的异同

雷斯法案修订案是第一部打击非法木材贸易的法案。虽然欧盟“木材法案”本质上与美国雷斯法案修订案类似,但存在两个方面的不同:(1)对非法木材贸易的认定上存在差异。无论在木材供应链的哪个环节被确定为非法,雷斯法案都视其为非法采伐,而禁止其进入美国市场。相比之下,“木材法案”对非法采伐的认定范围略小,其对于木材非法来源的判断是基于首次市场投放原则,即在商业活动过程中,对以任何方式首次将木材或木制品投放欧洲市场(用于销售或使用)的供应行为予以约束。(2)禁止非法木材贸易的力度上有所不同。雷斯法案要求木材贸易商杜绝任何形式的非法木材贸易,试图将非法木材进入美国市场的概率降低为0。而“木材法案”打击非法木材贸易的力度相对宽松。欧盟要求木材贸易商证明其已通过尽职调查系统,以减少非法木材销售的风险。但是,如果木材贸易商在合理运用尽职调查系统的情况下,最终还是进口了非法木材,对于这种小概率事件,欧盟没有相关的处罚措施。

3 欧盟“木材法案”对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林产品的消费量日益增加,林产品需求的增长与森林资源大幅减少所引起的林产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全球各地区和国家间存在着经济发展和森林资源不平衡问题,使得林产品国际贸易额呈波动性变化,但总体为上升趋势[9]。据FAO数据库资料显示,2009年世界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10.26亿美元,是2000年2977.52亿美元的1.3倍;贸易总额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美国(369.14亿美元)、德国(357.15亿美元)、中国(315.93亿美元)、加拿大(208.32亿美元)和瑞典(163.37亿美元),林产品进口额位居前十位的分别为中国(236.56亿美元)、美国(169.91亿美元)、德国(160.05亿美元)、日本(98.82亿美元)、英国(90.79亿美元)、意大利(87.69亿美元)、法国(81.24亿美元)、荷兰(57.42亿美元)、比利时(56.95亿美元)和西班牙(52.71亿美元),林产品出口额位居前十位的分别为美国(199.23亿美元)、德国(197.09亿美元)、加拿大(165.13亿美元)、瑞典(141.39亿美元)、芬兰(110.95亿美元)、中国(79.37亿美元)、俄罗斯(77.64亿美元)、澳大利亚(64.07亿美元)、法国(62.32亿美元)和印尼(61.98亿美元)[10],可见欧盟成员国在世界林产品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欧洲是中国林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据统计,2010年,中国木制品与木家具总出口金额达202亿美元,居世界之首,遥遥领先于第二位的德国(128亿美元)和第三位的加拿大(95亿美元);美国是最大的海外市场、占中国出口的29%(58.4亿美元);其次为日本、占出口的9%(18.5亿美元)[11];第三位是英国、占5%(10亿美元);德国是中国木制品出口的第五大市场(约4亿美元)。据海关统计,2009~2010年中国林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363.2亿美元和487.8亿美元,欧洲市场所占比重分别为21.50%和17.84%[12]。其中,英国和德国是中国林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国。因此,“木材法案”作为欧洲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必将对全球,特别是中国林产品贸易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积极与消极两个层面,分别对“木材法案”带来的影响予以辩证分析。

3.1 消极影响

在短期内,“木材法案”的出台会造成市场准入障碍,使得林产品国际贸易难度加大。

(1)减少林产品贸易流量。欧盟进口商受到“木材法案”的约束,为回避惩罚,必然减少进口来自非法采伐高风险国家的木材。以中国为例,由于中国森林资源缺乏,国内木材供需缺口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弥补。2009~2010年中国共进口木材3.7亿m3,其中2009年进口原木2805.9万m3、锯材1293.3万m3,2010年进口原木3434.8万m3、锯材1481.2万m3;2010年中国木制品进口总额达11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14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木制品进口国[13]。中国木材进口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俄罗斯一直是中国木材进口的最大来源国。中国2009年52.8%的进口原木、31.9%的进口锯材来自俄罗斯,2010年进口以原木为主的俄罗斯木材的费用占进口总额的24.5%仍居首位[13];其他主要木材进口来源国包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加蓬等[12]。俄罗斯、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加蓬等国的森林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滥砍滥伐严重,被认为是世界木材非法采伐的来源地,难以提供有效的木材合法证明。2013年以后,使用这些来源地木材生产的林产品将难以出口欧洲市场。出口风险的提高将会使无法调整木材来源渠道的企业退出欧洲市场,导致中国林产品出口的下降。

(2)增加林产品贸易成本。木材加工企业要想达到“木材法案”的相关标准,采购具有森林认证标志的木材是一条捷径,但森林认证体系较为复杂,目前国际流行的森林认证体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泛欧森林认证体系(PEFC);另一类是泛美森林认证体系(FSC),但PEFC和FSC互相并不认可[14]。而且森林认证的费用较高。有研究者指出,每立方米木材的直接认证费用为8.4元~16.4元[8]。“木材法案”的实施必将刺激木材加工企业对森林认证木材的需求,增加木材供给成本,进而提高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这对中国林产品出口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中国林产品出口竞争力来源于价格优势,而价格优势建立在木材大量消耗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森林认证木材的大量使用,抵消了中国木材加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削弱了林产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力,会在一定时期内对涉外木材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干扰作用。

3.2 积极影响

长期看,“木材法案”作为重要的贸易环境因素,会带来诸多积极影响。

(1)“木材法案”对于促进全球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木材非法采伐问题非常严重。据统计,印度尼西亚估计有76%~80%的采伐属于非法,巴西亚马逊估计63%的采伐属于非法,非洲刚果雨林有50%的采伐属于非法[15],这些都对环境造成了无法逆转的破坏。“木材法案”实施后,为了不丧失欧洲市场,对欧出口的木材加工企业必将寻求合法木材来源。由于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森林认证,构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主体,这必将改变国际木材进口流向,促使木材进口的重点向发达国家转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非法采伐行为,促进合法木材贸易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木材法案”提高合法木材的出口竞争力。长期以来,非法木材由于不需要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成本投入,在国际市场上总会以低于合法木材的价格冲击国际市场,造成对使用合法木材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木材法案”实施后,合法性证明将在未来的欧盟木材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减少处罚风险,欧盟进口商将选择能够提供合法来源证明和已经通过森林认证的供应商,进而提高对合法木材的市场需求[16]。也就是说,非法木材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将逐步被合法木材取代。同时,“木材法案”的生效强化了欧洲消费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欧洲市场形成对合法木材的消费偏好,进而提高合法木材的“溢价”。

(3)“木材法案”改善和优化林产品国际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的木材产业为了赢得国际市场份额,展开恶性价格竞争,扰乱了国际市场的正常秩序,自身也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例如,中国林产品出口中,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程度高,恶性价格竞争严重,导致林产品出口始终处于低层次、低附加值的泥潭中[17]。笔者曾深入调查浙江、山东等林产品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发现90%的当地木材加工企业采取代工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s,OEM)方式出口,为了获取国外订单,不惜按成本价销售,而将出口退税转变为企业出口的微薄利润。这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而且违背了政府给予林产品出口优惠政策的初衷,大量的利润被发达国家攫取。欧盟“木材法案”的制定将改变全球特别是中国林产品的出口格局,将使企业间竞争的重点转移到对合法木材的获取。由于合法木材的使用增加了额外成本,只有建立在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才能抵消成本压力。这将使部分依靠非法木材而获取成本优势的小企业放弃欧洲市场,为有能力使用合法木材的大中型企业腾出市场空间,并使其从出口中获得更高的“溢价”,从而改善和优化全世界特别是中国林产品的贸易条件。

4 中国应对欧盟“木材法案”的战略措施

尽管距离“木材法案”的实施还有2年的过渡期,但越来越多的欧盟木材进口商,已要求进口木材出具合法来源证明。比如,英国很有影响力的木材贸易组织———木材贸易联盟(简称TTF),要求其成员必须于2011年使用“尽职调查体系”,否则将开除其成员资格[18]。面对这一趋势,中国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林产品出口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及时调整木材贸易战略,多管齐下,积极应对相关挑战。

4.1 构建与欧盟之间的自愿伙伴关系

在中国出口的林产品中,使用国内速生材作为原材料的比重不断加大。因此,欧盟对于中国速生材的合法性认定,成为中国对欧洲出口林产品的关键。根据“木材法案”的规定,拥有FLEGT许可证书的木材将被自动视为合法木材,即成为FLEGT框架下的自愿伙伴关系成员,是通过“木材法案”进入欧洲市场的直通车。中国具备构建与欧盟之间自愿伙伴关系的基本条件。早在1998年中国就实施了较为严格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政策,某些政策措施实施的力度强于发达国家,尤其体现在天然林禁伐和木材采伐限额等方面。因此,中国速生材经营不存在非法采伐问题,可以实现中国木材采伐政策和欧盟“木材法案”的接轨。目前,中国将木材作为战略储备资源,大规模构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降低木材供给的对外依存度。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就自愿伙伴关系问题与欧盟进行磋商。如果在2013年之前达成该协议,就等于为国内速生材进入欧洲市场获得了一份永久性的合法来源证明。

4.2 实现国内外森林认证标准的互认

“木材法案”规定,经过森林认证的林产品在“尽职调查体系”的风险评估环节中被评为“低风险”产品,不再要求采取进一步的评估行动。中国正在构建自身的森林认证体系,中国第一家森林认证机构———中林天和也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森林认证试点工作。虽然中国的森林认证体系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等原则上与欧美推行的FSC认证和PEFC认证没有本质区别,但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的建立以政府推动为主导,而欧美的森林认证体系是由民间组织构建的市场行为。由于中外双方的森林认证体系在运行机制、监督体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还没有实现国际互认。这说明即使国内林产品得到中国森林认证的认可,但在出口过程中仍有可能被认为是没有经过认证的产品,进而降低了中国认证产品通过尽职调查体系的可能性,增加了中国林产品出口欧盟的风险。因此,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的构建在突出国内森林经营特色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吸收国际森林认证体系的合理内核,建立国际上通行的森林认证管理机制,尽早实现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的国际认可。

4.3 建立行业协调机制

行业协会作为行业内企业界的代表,应充分发挥行业规范、行业自律、行业监管职能,做好组织协调工作。(1)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合法性木材监测系统,做好主要木材生产国森林经营合法性的监测工作,及时搜集分析木材合法性来源的信息,为企业获取合法木材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2)为国内企业及时发布“木材法案”的最新进展,在过渡期间提供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企业对“木材法案”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再次,做好法律援助等配套服务。“木材法案”实施后,相关贸易纠纷必将涌现。为此,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林产工业协会应针对“木材法案”,预先拟定应诉工作方针政策和措施,指导企业熟悉相关法规、诉讼程序,做好应诉准备工作,调动企业应诉积极性,提高应诉成功率。

4.4 加强木材供应链管理

中国林产品国际贸易 篇2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高,国外友人对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目前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却有待提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需求,面对社会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如何让“走出去”已经成为了提高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竞争力的一大研究方向。

要提高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有很多方法,而就目前中国文化产品现状来看,大力发展文化贸易是一个确实可行的途径。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贸易,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去竞争,推动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文化贸易是整个世界文化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过去我们对这一点认识不太足,我们把文化更多地看作宣传工作教育手段,忽视了其作为商品的属性。今后要以文化贸易的方式占领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吸引外国观众和读者。”

首先我们要树立市场意识,文化艺术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其价值的实现更主要的是通过市场,由市场调节,让更多的消费者消费,而不再是个人或少数人自我表现、自我欣赏。可以说,市场既是实现文化产品价值的渠道,也是引导文化产品生产的晴雨表,更是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和品格的助推器。只有在精神上确立了正确的引导方向,我们才能更好地采取可行的手段及措施来提高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其次,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只有提高“商品” 自身的使用价值,才能更好地将其推广出去。要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价值,就先要保证其民族特色的纯正。在美国的大片,韩国的偶像剧,日本的动漫以及各种国外节日盛行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文化产品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没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是没有丝毫竞争力的。在保证中国文化产品民族特色同时,还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时俱进。一是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做到古为今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二是要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优长,做到洋为中用。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文化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同世界文明的对话。三是要善于从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做到与时俱进。

第三,要培养出中竞争国际市场的文化品牌。中国有举世无双的文明历史和文化资源,中国的文化产品为什么没有竞争力?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认为,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培育出竞争国际市场的文化品牌。企业是文化产品的制造者和推广者,也是文化市场的开拓者,是文化市场的主体和跨国经营的承担者。没有名牌的企业就不可能打开国际文化贸易的局面,更不可能形成国际文化的竞争力。企业形象和市场信誉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必须要下工夫培育一批文化的名牌企业,担当起我国文化国际竞争的重任。“当我们创造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中华文明特色的名牌文化产品并被国际文化市场认可时,我们的文化就不再是对外的宣传品,而是国际文化消费者的必需品,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最后,我们要加强中国文化产品在民族化与国际化间的互动。中国具有东方文化底蕴、市场主导力量与人力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应该与亚洲各国建立伙伴及合作关系。在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来自外国的陌生艺术,刚开始都会遇到“文化折扣”。因此,在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内容方面的民族化与国际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保持这二者之间的张力,才能增强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国林产品国际贸易 篇3

关键词:林产品贸易 贸易比例 增加值核算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间品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基于最终产品、原产地等原则的传统统计一国贸易额的方法无法准确反映在全球生产链背景下各国的实际利得。各国学者及国际组织等纷纷探究并提出了各种新的贸易统计方式。其中,测算贸易增加值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认可。同时,我国林产品存在明显贸易逆差等问题。中国目前的国际分工多属于中间林产品的加工制造,为了在全球化生产链下更加准确地反映国际贸易进出口实际情况,我国亟需准确统计林产品国际贸易数量,以了解其发展真实情况,维护我国林产品国际贸易的正当权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增加值贸易是由Hummels等人提出的垂直贸易概念发展而来,由于垂直贸易的假设要求进口中间产品的增加值必须全部来源于国外,应用范围狭窄。由此,众多学者都在此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其中,较为突出的是Daudin(2011)等人明确提出了增加值贸易概念,利用更高质量的全球贸易分析项目数据库的国内投入产出表数据,规避了垂直贸易下的严格假设[1]。Robert Koopman等提出了KPWW方法,将产品的每一个用途具体在每一个来源进行区分为中间进口品与最终产品,将一国总出口分解为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部分[2]。对贸易增加值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单一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或构造国家间的国际投入产出表进行的产业层面的研究,因此难免会忽略企业的微观特征。国外学者将研究更多集中于以外国附属机构统计、VAX比率、投入产出表等方法建立模型,忽略了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统计制度的影响,以及从微观角度上对企业进出口贸易增加值部分的核算。

综上,传统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加值贸易方法日益受到重视,但国内对增加值贸易理论研究尚未成熟,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对增加值贸易的核算主要应用于中国工业企业贸易进出口总额方面,将其引用到林产品贸易的理论研究也较为少见。而伴随着林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出口型林业企业有必要进行增加值贸易核算。由此,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清楚认识我国林产品贸易出口现状,合理测算出自身的林产品贸易增加值,应对新的国际贸易形势成为林产品贸易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林产品贸易出口分析

(一)中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变化

如图1所示,2000—2013年,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大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出口贸易额相对下降,在2008年后,贸易额有所回升,并在2009—2013年迅速增长。其次,我国在2000—2013年,林产品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我国的林产品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且两者之间的差额逐渐扩大。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对木材的需求急剧增长,我国内部市场的供需矛盾使得我国对国际林产品(原木、锯材)的依赖度逐年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本土森林资源。林产品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我国整体贸易顺差,但西方国家仍对我国林产品筑起了绿色贸易壁垒。而加快林产品国家贸易市场增加值统计方法的核算,可减轻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敌意,从而减少我国贸易纠纷案件。

(二)中国林产品出口市场金额占比

通过表1,得到我国林产品出口贸易金额和我国出口各国的林产品贸易金额,两者相比,得到我国林产品出口贸易市场占比。

由图2可知,2000—2013年,日、美、韩是我国林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英、加、德次之,从总体趋势来看,以上六国对我国出口市场的占比先上升后下降,在2005年达到峰值。2005年日本市场占我国出口市场的48.78%,将近一半,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在2006年以后,美国市场占比超过日本市场占比,可达11.48%。自我国加入WTO后,双方的贸易摩擦加大,对我国林产品出口市场结构进行微调,可有效缓解我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但不可忽略的是,我国林产品贸易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由于我国制浆、制版技术相对落后,纸浆和胶合板大量进口,林业企业大多进行来料加工,中间投入较少,贸易增加值甚微,所以以贸易总额来衡量一国出口的产品价值的传统统计方法严重影响我国林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建立统一的林产品贸易投入产出表对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图3分别展示了我国出口原木、人造板、木质纸浆、锯材等主要林产品的出口国金额占比较高的国家,由图可知,我国原木主要出口国是美、日、韩,2000—2013年期间,美国对我国原木的进口量一直居高不下,远远超过日本和韩国两国,而日韩两国进口我国原木的趋势变化大致相同,近年来,我国对美日韩出口原木的比例逐渐下降,表明我国限制原木等自然资源的出口、关税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人造板主要出口国为美、韩、日,与原木相似,韩日两国金额市场占比趋势相近,近年都有下降的趋势,而美国起伏波动较大;我国纸浆出口国主要是美、印、德,其中最为明显变化的是印度,在2011年以后对我国纸浆的需求突然骤增,2012年金额占比约达85%,而2013年又骤然下降。了解我国林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我国林产品出口在各国的金额占比,有利于我国与频繁贸易往来的国家进行合作,核算林产品贸易增加值,有利于各国清楚认识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下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核算林产品贸易增加值的方法有多种,但目前来说都存在一定缺陷或在现实情况无法实施的情况,所以在探索林产品贸易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建立新的贸易统计制度的同时,更要求我们结合世界林产品贸易的现状以及特点,来完善和发展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1]Daudin G,Rifflart C,Schw-

eisguth D. Who produces for whom in the world economy?[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économique,2011,44(4):

1403—1437

[2]Koopman R,Powers W,Wang Z,

et al.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0

〔本文系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林产品贸易增加值率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S201510022063)研究成果〕

中国林产品国际贸易 篇4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贸易在全球商品贸易中的比重逐年减少, 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呈现出下降趋势。二是发达国家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占据世界农产品贸易量的70%左右, 并且, 发达国家加工农产品出口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较为频繁。三是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 中国、巴西、印度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四是发达国家实行高关税、高补贴、高壁垒, 对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得到重视, 发达国家政府及相关机构推行了一些食品安全管理规则, 成为了发达国家进口食品的标准, 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农产品提出了严峻挑战。六是全球对有机食品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 随着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有机食品必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提升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2.1 加大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管理

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 加强涉农企业内部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涉农企业要了解进口国的相关规范, 努力获得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认证, 如HACCP认证、ISO22000食品质量控制认证、GAP认证等, 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公信力。其次, 涉农企业应实施价值链管理, 将农产品质量管理延伸到农资和土地管理, 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入手, 督促农民严格按照生产规范进行生产, 杜绝农药残留, 使农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质量检验标准。

2.2 制定差别化的国际竞争策略

我国应提升农产品出口策略水平, 转变单纯以低价格竞争策略参与国际竞争的局面,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 制定产品差别化策略。为满足不同国家或地区市场的特殊需求, 我国企业应积极提供差异产品, 与东道国的主要农产品形成互补关系, 以便快速打入目标市场。其次, 制定价格差别化策略。我国企业要细化农产品的等级, 对农产品进行差别定价, 摒弃不合理的低定价策略, 从而避免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质控。同时, 差别化定价还应当充分考虑产品种类、质量、品质等非价格竞争因素, 根据产品特色制定与之相应的价格,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2.3 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我国应重视农业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改进农产品生产方式, 提高农产品质量, 将农业发展成为具备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首先, 我国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建有力环境, 使优惠政策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 支持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精深加工, 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其次, 我国还应当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组建企业集团, 利用规模、资金优势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聚集效应, 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再次, 鼓励合作社、农户以技术、资金、劳动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形成产权联合的利益关系,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提高农户收入。

2.4 积极开展农业对外投资

农业对外投资是涉农企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也是获得战略资源、掌握先进技术、克服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为此, 我国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涉农企业应积极制定对外投资战略, 具体可将下述领域作为对外投资重点:一是从保证农产品品质、供应的角度出发, 对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产业、品种进行投资。如, 直接对棉花种植、大宗农产品、农资等领域投资。二是将对外农业服务业作为投资重点, 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并利用企业自身在农药、化学方面的技术优势, 面向中国周边国家开展技术服务。三是通过合作、合资、收购等方式进入国外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领域, 提高自身技术装备水平, 学习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管理技术。

3 结论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简报 篇5

日前,昆明海关现场业务处高效完成了首批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境外展品的行政许可审批工作。这批展品为来自波兰的特色食品及宣传资料,计划进境合计290公斤,价值约740美元,货物将以空运方式从昆明机场口岸进境。

11月5日-8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十二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将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在本届农交会举办期间,昆明海关将在重点口岸旅检现场设置“农交会”人员进境绿色通道,在货运现场设置“农交会”物资快速通关窗口,设立专岗,并实行5+2工作制和24小时预约通关制度。同时,由专人负责展品监管,使用进出境展览品管理系统对展品进行信息化管理,方便参展商及其代理人录入申报,提高通关效率。对于从其他口岸进境参展物资,昆明海关将积极协调转关至会场验放,保障参展物资顺利、便捷通关。

走进首届中国国际进口产品博览会 篇6

促贸易结构平衡发展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其中一个重要战略性调整就是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转变,积极促进和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举办国际进口产品博览会意义重大。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在全球分量很重,但长期以出口为主的贸易不平衡,这就要求出口为主向出口、进口并重转型。现在江苏每年仍有600亿~7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平台的搭建,选址江苏昆山,立足长三角、服务全国,有利于加快长三角一体化,促进江苏、乃至全国进出口结构平衡,加快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

展览规模档次高

“扩大进口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次展会其实就是一个践行的具体措施。以前都是我们‘走出去’,现在人家把最新技术、最好产品都送到咱们家门口了。”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笪家祥告诉记者,除了进口产品的交易外,新技术装备“进来”对我们的产业升级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从品牌消费来讲,“比一比”也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进口除了会对国内质量、技术、环保有促进外,还能提升服务业水平,带动旅游、物流等。

本届博览会参展企业和展品主要来自海外公司和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企业,着重点在促进国外企业向中国出口。展会展示了海外先进的高端机械设备、IT及自动化控制、能源环保新品、品牌消费品等,令人大开眼界。博览会吸引了加拿大安大略省、比利时林堡省、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英国埃塞克斯郡等16个友好省州政府组团参展,美国哈斯、德国巴斯夫、瑞士ABB集团、日本三菱、韩国三星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各国行业龙头企业均在博览会上占据一席之地。

展期活动异彩纷呈

几大会议及论坛与展会同期举行,为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其中,2012变亚太商会大会和ICC亚太年会是亚太地区商协会及企业代表参加的高端会议,这也是两大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

扩大进口与贸易平衡发展论坛,邀请商务部、海关总署、外汇管理局负责人及经济金融专家、大型进口企业代表,深入解读中国“十二五”时期扩大进口的相关政策、信息与举措,进一步促进与企业代表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亚太商会大会以“向中国出口”为主题,300多位来自亚太地区国际商会各国国家委员会代表、亚太地区商协会及企业代表、世界其他地区的商协会及企业代表,围绕亚洲地区的商业和贸易发展等议题进行研讨。此外,大会期间还举办了中外商会合作对接会和第四届国际商会(ICC)亚太区年会。

中国林产品国际贸易 篇7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各国政府实行各种优惠措施,大力扶持和鼓励创意产品出口,创意产品实际上已经取代传统的制造业产品成为最重要的出口产品。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D)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8年4月发布的《2008年创意经济报告》统计,2005年创意产业的出口总额为4 244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4%,而1996年的出口总额仅为2 274亿美元。1996—2005年间,创意产业占全球的市场份额不断地增大,2000—2005年间,全球创意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7%,已成为国际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中国学者对相关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杜德斌、盛垒(2005)指出创意产业将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符韶英、徐碧祥(2006)指出采取集群化方式可以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冯之浚(2006)指出创意产业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对外贸易以及扩大就业;胡飞、葛秋颖(2009)采用MOR指数、RCA指数以及TC指数对内地创意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内地创意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强劲;白远(2010)从货物产品与服务产品两方面客观地分析了全球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大国以及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格局与发展趋势,得出中国是一个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大国,但是一个消费小国。由于之前中国的学者大多针对创意产品的贸易进行相关的分析,很少涉及到创意产品服务贸易,因此本文就对中国内地创意产品服务贸易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二、中国内地创意产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本文由于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真实性,采用UNCTAD建立的全球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对中国内地创意产品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其中创意产品服务贸易的类别包括版权和专利费、广告,市场研究以及公众意见调查服务、建筑工程及其他技术服务、视听及相关服务、研究和开发服务、个人,文化与娱乐服务、其他个人,文化与娱乐服务共计六项。从中国内地的数据来看,缺乏建筑工程及其他技术服务贸易以及其他个人,文化与娱乐服务贸易的数据,同时缺少2004—2005年研究和开发服务贸易的数据。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全球创意产品和服务贸易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1. 中国创意产品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由上页表1可以看出,中国创意产品服务贸易出口额从1997年的6.5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5.01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9.79%,进口额从1997年的13.4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3.44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5.35%,创意产品服务贸易总额从1997年的19.9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78.45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3.34%,但从贸易差额来看,从1997年的-6.8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48.43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31.45%,逆差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

2. 尽管中国创意产品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但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创意产品贸易。

2005年中国内地创意产品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增加至18.3%,并且在全球市场中的出口位次上升至世界第一位,短短的十年里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但反观中国创意产品服务贸易,虽然以年均23.34%的速度增长,但从2005年世界创意产品服务贸易市场各个国家所占份额来看,经济发达国家占82%,经济转型国家占7%,发展中国家占11%。有此可见,中国创意产品服务贸易有待进一步发展,但潜力巨大。

3. 创意产品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研究和开发服务贸易出口额从1997年的3.46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8.84亿美元,占中国创意产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52.50%上升到74.06%,占有绝对的优势;但从进口额来看,1997年的进口额为4.68亿美元,2003年则攀升到34.49亿美元,成为创意产品服务贸易最大的逆差来源。与此同时,广告、市场研究以及公众意见调查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则以每年23.09%速度增长,由原来的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成为了最大的顺差来源。由此可见,中国创意产品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逊色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在创意水平上存在差距。

三、中国内地创意产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中国创意产品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评价,即总体上竞争力评价和分类别竞争力评价。因此本文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和Michaely指数(MI指数)。

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该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值占该国所有出口商品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的出口值占世界所有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ij表示i国j种某产品的出口值;Xit代表i国某产品的出口总值;Xwj代表世界j种某产品的出口值;Xwt代表世界某产品的出口总值。如果RCAij>1,则说明i国家第j种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如果RCAij<1,则说明该国在j种商品的生产上没有显示比较优势。具体来说,如果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服务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2.5之间,表明该国该服务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0.8~1.25之间,则认为该国该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本文选取美国、日本、德国、巴西四国与中国内地进行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全球创意产品服务贸易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根据上页图1的分析结果,按照RCA指数的评价标准,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997—2005年,中国内地创意产品服务贸易的RCA指数长期处在0.1之下,表明其创意产品服务具有极低的国际竞争力。反观其他几个国家,美国的RCA指数相对稳定,大多数年份处于1.80以上;德国RCA指数稳定在1.25附近;日本的RCA指数在2000年之前波动幅度比较大,但2000年之后则稳定于1.8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金砖四国”之一和处在经济转型期的巴西,相对于中国内地而言,在创意产品服务贸易方面则做得相对较好,巴西的RCA指数虽然波动比较频繁,但大多位于1.30以上,以上4个国家的创意产品服务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 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

该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否处于竞争优势及其程度。其计算公式是: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其取值范围为[-1,1]。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强;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指数为零,表明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全球创意产品服务贸易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内地创意产品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一直为负值,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从总体来看TC指数平均值为-0.40,因此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劣势。分类别来看,版权和专利费存在着绝对劣势,TC指数长期稳定在-0.9附近。广告、市场研究以及公众意见调查服务从最初的微弱的竞争劣势逐渐转变成微弱的竞争优势,即TC指数从1997年的-0.006增加到2005年的0.201,竞争优势不明显。1997—2005年视听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和个人文化与娱乐服务的TC指数长期徘徊在-0.50、-0.30、-0.50附近,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劣势。但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视听及相关服务和个人文化与娱乐的TC指数猛增到-0.07,因此这两个分类的贸易顺差有可能在未来存在着较大的增幅,转负为正。

3. Michaely指数(MI指数)。

该指数考察了某一种商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和进口额占进口总额比重的差额,重点在于测度每年变动的平均程度的大小,也就是测量某种商品发展的稳定性如何。其计算公式为:MI=Xij/∑Xi-Mij/∑Mi,其中Xij、Mij分别为i国j种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Xi、∑Mi分别为i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MI指数的取值范围是[-1,1],正数表示具有比较优势,负数表示具有比较劣势。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全球创意产品服务贸易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由表3可以看出,各类别的MI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其TC指数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存在着一些差别。版权和专利费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其MI指数从最初的-0.322到2005年的-0.734,呈现逐渐扩大的态势,前景令人担忧。视听及相关服务和个人文化与娱乐服务的MI指数在2001年出现转折,在此之前为负数,在此之后则为正数,但数值偏低,呈现出极弱的比较优势。广告、市场研究以及公众意见调查服务的MI指数除了在2004年和2005年出现井喷式的增长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0.20附近。研究和开发服务的MI指数则相对平稳,并且存在着小幅上扬的趋势。

总的来说,中国创意产品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不仅总体上存在着较大的劣势,而且分布极不均匀,集中于单个类别。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创意产品服务贸易符合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因此急需相关政策的扶植和支持。

四、启示及政策建议

之前的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内地创意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强劲,但是本文经过相关分析得出中国内地创意产品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十分薄弱,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强劲,创意产品服务贸易竞争力薄弱,如何扭转这种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的局面则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政府应制定详细的创意产品服务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在信息化风靡全球的时代背景下,创意产业必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带动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中国应顺应国际发展的潮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从战略的高度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推动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创意产业贸易顺差化。虽然中国内地创意产品贸易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其服务贸易仍然较为落后,如何促使中国内地创意产品服务产业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就成了重中之重。政府应制定相关的行业发展规划,从政策上倾向于创意产品服务产业的发展。例如:政府要对现有的创意产品服务产业进行集中调研,确定行业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要建立一套全面为创业产品服务企业融资的服务体系,促进企业担保基金、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企业融资担保等机制的发展;要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收、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手段,来促进创意产品服务的出口,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2.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

创意就是创意产业的灵魂。创意产品服务企业所产生的价值体现的就是创意本身的价值,而创意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特点,因此发展创意产品服务产业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要以保护创造力为基本出发点,实现“点、面、线”结合,切实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创意产业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另外,要加大打击盗版侵权等行为,为创意产品服务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3. 突出培养创意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想要实现创意产业的长久发展与繁荣,就必须高度重视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目前,中国内地创意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极大的制约着创意产品服务业的发展。创意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例如:美国打造“创意核心群”和“创意专业群”;欧美国家建设“创意社区”等等。实现创意产品服务业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创造更加宽松的氛围,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创新教育体制和模式,加大对各类创意人才的培养投入等等。

4. 组建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发展。

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和政府的桥梁,要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一面,努力做好行业发展的推手。行业协会在开展产业调查、搭建服务平台、提出政策意见、培养行业人才、推动合作交流、推动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与中国内地创意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劲相比,创意产品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贸易逆差连年扩大,其国际竞争力长期处于劣势地位。采用RCA指数、TC指数和MI指数对1997—2005年中国内地创意产品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从整体和部分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为了提高中国内地创意产品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促使其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创意产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RCA指数

参考文献

[1]白远.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大国VS消费小国[J].财贸经济,2010,(10).

[2]胡飞,葛秋颖.中国内地创意产品贸易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2).

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8

一、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现状

2007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9.2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了26.6%;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7.2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了39.9%。文化产品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逆差严重、产品流向单一、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一) 主要文化产品贸易逆差严重

我国虽然是一个文化贸易的大国, 但也是一个文化进口大国, 引进得多, 输出得少, 贸易逆差严重是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现状。在世界主流文化市场上, 我国强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稀少。2007年, 我国的文化输出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但还是没有根本性的改善。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编制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在主要文化产品贸易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逆差。除录音带和高密度激光视盘是完全出口、数码激光视盘的出口明显大于进口外, 其他都过分依赖进口, 进口额是出口额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不等, 其中最严重的是版权贸易中的录音制品、软件和电影, 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 其次是电子出版物, 其进口量竟然是出口量的292.39倍。

(二) 我国文化产品流向单一

长期以来, 我国文化产品流向单一, 以图书版权进出口地区分布为例, 主要引进地集中在美国、英国、台湾、日本和德国, 主要输出地则集中于台湾、韩国、美国、新加坡和香港 (表2) 。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编制

图书版权产品进口地主要位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及地理位置接近的亚洲国家和地区, 其中, 来自美国和英国的文化产品种数占总进口种数的50%以上。图书版权产品的出口地则主要是地理位置接近的亚洲国家和地区, 在版权输出前5个国家和地区中, 只有美国一个西方国家, 其余全部是地理位置接近、文化传统相似的亚洲国家及地区。

(三) 我国文化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已经是文化硬件产品 (生产、储存、传播文化内容的器物工具和物态载体) 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但在文化贸易的“软件贸易”领域 (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画片和故事片、印刷品、出版物、视听艺术、表演艺术、音像制品、多媒体、娱乐、会展等) 却非常薄弱, 我国文化贸易逆差主要发生在这一领域。

二、我国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

作为拥有千年文明的中国, 在文化贸易中却处于劣势, 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文化折扣度高

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某种文化, 因此对于那些生活在此种文化之中以及对此种文化比较熟悉的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而对那些不熟悉此种文化的受众的吸引力则会大大降低, 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 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 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 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折扣, 它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一般商品的主要特征之一, 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都可以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

1.语言障碍

语言是文化产品传播与接受中的第一道障碍, 也是导致文化折扣产生的重要原因。不懂汉语就不可能欣赏我国传统艺术, 正是因为我国使用的是汉语而非作为“世界语言”的英语, 这使得我国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不具备美国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先天优势。

2.历史传统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相对于美国而言, 我们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本, 理应成为文化大国, 但我国却是文化弱国, 原因在于文化产品也是商品, 商品的价值实现要通过市场, 消费者的需求对文化产品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我国由于历史悠久, 传统文化丰富, 许多蕴含丰富文化精髓的中国文化产品难以被国外消费者所接受。

(二)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

同属亚洲国家, 母语同为非“国际语言”的韩国, 虽国土面积狭小, 文化资源相对贫乏, 但却是文化强国。韩国能成长为文化强国要得益于韩国政府对其文化产业的重视。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 韩国政府就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于1998年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 把低消耗、无污染、利润核心在创意的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推进。并成立了主管文化产业的主管部门——“文化产业局”。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一系列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

我国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尽管我国在2004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国产音像制品出口的通知》, 2005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 并在2006年9月出台了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规划发展纲要》, 但却缺少税收等方面的实质性支持。

(三) 缺乏引领市场、进行跨国经营的文化企业

发达国家之所以在文化贸易上具有巨大的竞争力, 是因为它们拥有像时代华纳、新闻集团、索尼等一大批跨国公司, 他们利用遍布全球的信息、生产和销售网络, 进行文化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的全球化销售, 成为全球文化贸易的主体。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 缺乏能够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进行创造、生产和推销的经验, 出口产品的综合质量不高, 售后服务不能到位。外国文化企业的视野是全球的, 而我国文化企业的视野是本土的, 甚至是局限在地方的, 满足本土需求尚嫌不足, 面对跨国公司和外国产品的涌入只能勉强招架, 还远远谈不上去占领海外市场。

三、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应对措施

(一) 尽量减少、避免文化折扣

1.选择文化折扣度较低的文化产品出口

动作片、杂技、武术表演、中国舞蹈等动作类文化产品的文化折扣度相对于历史剧、情景剧、生活剧较低, 在以往的文化产品贸易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我国动作类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今后应继续重视扶持文化产品的世界品牌, 加大推进力度。

2.利用外国观众熟悉的文化样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借鉴世界头号文化产业强国——美国的经验 (美国曾利用《花木兰》、《宝莲灯》等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成功进入中国市场) , 将中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悠久文化传统融入外国观众熟悉的文化样式。

3.有重点地出口

文化产品的折扣性是不可避免的, 但却可以通过选择地缘比较接近、文化传统比较相似的市场进行出口,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文化折扣。韩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主要针对中国和日本。

(二)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不断完善“文化贸易与产业政策”;建立健全行业性法律法规;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激励机制, 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实质性的支持。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 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性产业,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对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贸易情况给予高度重视, 美国、日本、韩国等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强国, 关键就在于其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要改变文化弱国的现状, 就必须将振兴文化产业提高到文化安全的高度。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作用, 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保护, 借鉴我国目前对货物商品出口所给予的补贴政策, 对文化出口贸易进行补贴, 在税收和金融融资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放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审批权, 简化出口手续;成立文化贸易专门机构, 协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的有关问题, 收集出口情报, 理顺出口关系, 畅通出口环节, 规范出口秩序, 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对外文化贸易的协调和指导。

(三) 加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的匮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是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出现大幅逆差的成因之一, 为改变我国目前文化弱国地位, 必须加强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力度。我国的文化产业需要既有文化专业知识又懂国际贸易、国际文化差异、国际市场规则、国际融资和海外营销渠道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此, 我国一方面应努力培养各类文化人才, 在高校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课程, 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懂贸易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 从国外引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 优化人才结构, 为中国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人才基础。

摘要:作为世界贸易大国, 我国在文化产品贸易方面却属于贸易弱国, 存在着贸易逆差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企业缺少国际竞争力、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的折扣度高等。为使我国文化产品能够“走出去”,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研究国外市场, 有选择、有重点地出口我国文化产品。

关键词: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出口

参考文献

[1]赵有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 2006 (10) .

[2]曹嘉, 罗丽.中韩网络游戏贸易的逆差分析[J].时代金融, 2006 (11) .

[3]李怀亮, 闫玉刚.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综论[J].河北学刊, 2006 (1) .

[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5]詹小琦.中韩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8 (4) .

中国农产品贸易战略研究综述 篇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量从小到大, 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们成功地走过了“入世”的过渡期, 农产品出口稳中有升。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世界农业贸易日趋活跃, 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到较大冲击, 出口增速和规模明显下滑, 出口竞争力严重削弱。因此, 现在研究中国农业如何走出去, 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

国内学者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曾玉珍认为中国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能够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较广的选择范围和基础保障, 农产品出口产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征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地域支撑平台。程国强认为中国农业资源具有多样性优势, 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正在对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农业贸易竞争环境。

李先德认为过去十多年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农产品的出口金额都有增加, 农产品贸易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 和中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优势是相符的。帅传敏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 从实证的角度得出了中国对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农产品出口都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的结论。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宏观方面优势的分析, 对于微观方面存在的优势分析较少。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劣势

罗峦、李崇光从我国政府和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角度分析, 认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弱, 出口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 呈现竞争的弱势;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较少。顾宁白则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 改正了我们通常认为的中国应该依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观点, 认为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长期依赖劳动要素丰裕这一比较优势会使我国的产业结构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李靖认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依存面临四大国际经济风险:跨国产业并购、国际产业技术标准调整、国际贸易争端、汇率变动, 大多数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依存度绝对值还较低, 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较多的是依靠价格竞争力, 价格过低, 有可能触发WTO特殊保障机制。刘合光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性环境因素, 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势力不强, 同时我国还要承受来自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舆论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再加上我国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 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农户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合作化程度低等劣势。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机遇

鲍红礼、吴红梅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拥有的机遇进行了分析, 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也将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外部压力, 促使国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尹成杰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在在农业国际化竞争中, 我国农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三是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四是有利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孙雪梅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进行分析, 认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新兴市场增势良好, 出口进一步出现多元化格局, 有利于降低出口风险, 规避出口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

四、中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威胁

大量的学者从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重重技术性贸易壁垒来分析我国农业走出去面临的威胁。卢立岩、徐睿霞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影响, 这些壁垒包括制定一些完善的法律法规, 对进口农产品制定极高的技术标准;设置严格的检验和检疫制度, 通过繁复的检疫制度来限制我国农产品的进口。黄道君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而精心设计的非关税技术贸易壁垒。绿色壁垒涉及所有农产品, 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 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变相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 削弱我国际市场竞争力。

张玉兰、姜雪忠从外部和内部法制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因素。外部法制环境包括外国新法案的出台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 发达国家农业高补贴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贸易壁垒增多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内部法制环境包括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应对国际规则的能力弱;关税下调, 农产品进口市场压力加大;配套的法律政策不完备。

五、结论

我国农业走出去既面临着很多的优势和机遇, 也面对着很多的挑战和威胁。黄道君认为应正视绿色壁垒, 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消除其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不良影响。倡导绿色环保产品, 抓住绿色壁垒中的隐含机会, 发展规模化绿色产品。

李浚, 黄国祥认为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可有效降低农产品出口成本, 弥补由于人民币升值而造成的损失。逐步减少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 并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 引导农产品出口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要积极发展新的出口品种, 拓展新的出口市场。刘宏玉、孙洪波通过对美国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的分析, 来探讨一下如何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刘荣茂、惠莉认为应对金融危机, 要加强对汇率的调节, 应对汇率变化的风险。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 培育新的出口竞争优势实施多元化的出口战略, 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总之, 我们既要看到我们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 也要看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 在当前的形势下, 抓住我们的发展机遇, 使我国的农产品贸易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玉珍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SWOT分析, 《商场现代化》2005 (4)

[2]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与关键问题, 《北京农业》2006 (11)

[3]李先德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世界地位及其特点, 《经济分析》2006 (6)

[4]罗峦、李崇光试析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的构建, 《商业研究》2006

[5]顾凝白竞争优势对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借鉴意义, 《甘肃农业》2007 (3)

[6]李靖我国农业对外依存度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

[7]鲍宏礼、吴红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产品出口策略, 《市场经纬》2003 (23)

[8]尹成杰农业国际化竞争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 (1)

[9]黄道君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 (2)

[10]张玉兰、姜雪忠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法制环境,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

[11]李浚、黄国祥我国农产品出口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 (35)

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经济发展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近年来, 中国农产品贸易整体发展良好, 农产品贸易额不仅逐年增长, 而且呈稳定增长趋势。截至2011年,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556.2亿美元, 同比增长27.6%。其中, 出口607.5亿美元, 同比增长23.0%;进口948.7亿美元, 同比增长30.8%。贸易逆差为341.2亿美元, 同比扩大47.4%。中国已成为全球农产品第二大进口国、第四大出口国。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 中国粮食和一些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渐趋紧, 2010年中国净进口农产品折算成耕地相当于8.9亿亩播种面积, 是中国现有播种面积的36.9%。2011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为10.7%, 在中国整体对外贸易速度不断提高的大趋势下,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全国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另一方面, 自2004年中国农产品首次出现贸易逆差, 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越来越明显, 呈逐年扩大的状态, 中国已由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成农产品净进口国。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一) 世界农产品的贸易环境

从目前世界农产品的出口现状来看, 美国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量最多的国家, 但美国的出口额在世界农产品出口额上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欧盟在农产品出口国大国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其出口份额由1980年的占世界农产品出口份额1/3左右增长到2008年41.3%的比例。2008年农产品出口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荷兰、法国、德国和加拿大;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名列世界第十, 出口额为241.21亿美元, 仅占3.1%;从目前世界农产品的进口形势来看, 美国和日本的进口量一直位居世界各国农产品进口量的前两位, 欧盟在世界农产品的进口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占43.9%) 。总体来看, 在世界农产品的贸易市场上, 无论是进口市场还是出口市场, 中国都不占据有利地位, 因此, 从世界农产品的贸易环境来看, 其他国家尤其是排名前几位的进出口大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情况都将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

(二) 国际粮价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 中国农产品市场也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农产品市场将直接或间接地受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不断攀升, 中国政府为了保证国内市场的供应, 在采用多种方式鼓励生产的同时, 在原则上还禁止了粮食出口, 对农产品出口也起到了限制作用。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范围内农产品贸易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巨大冲击, 农产品价格也受此影响而有所下降。然而在此情况下, 一些国家为阻碍中国对其农产品的出口又借机提出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此种情况的出现将会放缓国际市场需求增速, 进而会抑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

(三) 中国与进口国的空间距离

在农产品的成本中, 交通运输成本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来说, 贸易国空间距离越大, 运输成本越高、信息交流越困难,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与农产品进口国或地区距离差别越大, 运输成本差别也就越大, 从而导致相应的价格差别就越大。从消费角度来看, 人们更愿意从较近地区购买产品, 距离近成本就较低, 进而销售价格会比较低一些。因此, 中国与其农产品进口国和地区的距离越大,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就越小, 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四) 人民币汇率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 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平均中间价与2009年相比, 升值0.91%;在2011年以后,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相较之前几年, 增速更快, 在4月29日更是突破了6.5的关口。从以上数据分析可得, 人民币升值将成为未来经济中的一大趋势。

金融危机后, 美元大幅贬值, 会损害到以出口导向性经济增长模式为主的国家以及对美元过度依赖的国家。与此同时, 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不断推进, 在中国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结算时, 人民币被广泛使用。但是美元终究是国际货币, 大多数国家间贸易结算时仍然选择使用美元。同时, 人民币的升值了, 其他一些国家的货币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 即中国农产品在其他国家市场上的价格升高了, 导致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五) 中国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变化

近年来, 中国农产品的大量出口都是依靠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 但目前中国劳工短缺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减少了从事农业种植的人员, 致使在农耕季节劳动力严重不足, 而且, 农村留守老人缺乏现代农业种植的先进技术。年轻劳动力对工作环境及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具有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现象逐渐下降。

另外, 中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缺乏规模化、现代化的管理, 农业生产的非专业化、非现代化及非标准化都对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加之近年来农资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 进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也大大增加。而且, 中国将长期内存在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 这也使得降低农资成本比较困难。从而中国在农产品进出口生产环节上的优势越来越模糊。总体看来, 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在短期内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六) 粮食安全

农产品消费是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期内进口大量农产品也会对进口国家的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 很多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农业生产者的目的。另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国际市场也严格要求农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环境也将越来越严峻。中国传统的以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粮食安全没有基本的保障。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不仅制约着农户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大, 而且改变投入方式的难度也较大。所以, 在严格的国际食品安全检验和国内以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为主的生产方式的双重约束下, 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食品安全规则的制约将不断加强。

(七) 国家粮食调控政策及产业结构的影响

在各类农产品中, 粮食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商品, 一直以来政府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政府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目标。国家在实施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时, 除采用常见的“配额”管理外, 在非常时期还会采取提高关税乃至行政干预的手段来控制中国农产品贸易。如2007年中国决定采取取消粮食出口退税的政策。政府每次采取的政策措施都会对中国农产品的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 在长期内, 国家对粮食的调控政策将严重影响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顺利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困扰中国多年的“三农”问题, 国家将继续提高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 来增加农民收入, 并决定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完善市场调控的长远目标。目前, 随着中国逐步提高了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 国内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另外, 中国甚至采取禁止出口某些粮食农产品的措施来满足中国国内农产品的供应。但政府的政策调整由此也带来了农产品的价格的提升。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将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非常不利。

三、政策建议

(一) 提高农产品出口战略

从目前国际市场来看,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稳定在几个国家, 出口市场的集中, 将使中国农产品贸易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因此, 为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中国应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和中国农产品的产品结构, 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对重点的日本、韩国和美国市场, 要根据其消费者的需求和进口农产品结构的变化来调整农产品的出口结构。

(二) 加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 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

农产品消费是所有消费品中必不可少的, 而且占所有消费的比重较高。所以, 消费者高度关注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近几年, 在中国关于农产品安全现象的事件时有发生, 如三鹿奶粉事件、有虫柑橘事件等。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 中国政府应在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方面给予足够重视, 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中国农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 重新赢得国外消费者对中国所出口的农产品的信心。中国政府应加快安全监测体系的构建, 对农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严格把关。为了完成这一体系的建设, 在基本设施上要加强建设;在人员上要加强培训,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与数量。中国政府应加强与各出口企业的协调合作, 积极引导和监督出口企业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

(三) 增加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中国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率较低一直是困扰中国企业及消费者的问题, 因而以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 不仅要在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上增加科研投入, 而且要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研制出新的农产品品种, 提高农产品产量, 为中国农民乃至全国人民谋福利。另外, 中国要在培养专业的农业人员上下功夫, 培养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来从事农业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 农业的发展取得成效, 也可以使中国务农人数不断下降的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四) 及时提供国际市场上农产品贸易的信息及各国在农产品贸易发面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外农产品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中国农产品出口商也非常重要, 因此只有在了解了这些农产品出口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上, 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商才能更明白哪个国家或者地区对于农产品出口有哪些规定, 从而在出口的过程中加强注意。由于不同的国家在农产品进口的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所以, 了解和熟悉这些技术标准以及检验方法, 对于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 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强和各主要贸易伙伴的合作, 充分交流各自的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等, 疏通相互的农产品贸易;另一方面也需要组织农业官员, 负责收集所在国的相关政策法规, 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对于所获得的农产品贸易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 要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翻译、整理, 编辑成册或者通过网络传递给农产品生产者以及农产品出口商, 并随时更新。

参考文献

[1].钱克明.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与市场调控的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1) .

[2].程国强.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研究, 2012 (1) .

[3].程广娟.谈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D].江南大学, 2006.

上一篇:学习环境创设下一篇:摄影人谈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