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环境设计漫话

2024-05-25

学习环境设计漫话(精选三篇)

学习环境设计漫话 篇1

设计创作中灵感的重要作用:好创意哪里来?

灵感除了是一种心理现象之外, 它最重要的是广告创意思维中的其中一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一个人的思维分为三种, 即抽象 (逻辑) 思维、形象 (直感) 思维和灵感 (顿悟) 思维。从设计的角度出发, 其中灵感思维是人们在设计构思和不停的思考探索过程中依靠直觉和主观能动性形成的顿悟性思维。

世界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一文中指出:“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往往是外在的机缘而创造出来的”, 就连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曾经说道:“我们应该承认, 我们的探索常常是依赖灵感的”, 可见我们的“灵感爆发”“妙思泉涌”对设计创意思维起着神奇的作用。灵感在设计创作中的作用是明显的, “它不仅仅是设计创意中不可或缺的创意来源, 它还使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学识块面、新旧积淀贯通相连, 通则熟已, 熟则精已”。好创意哪里来?好创意可以从灵感中来。

这里将灵感在设计创意中的作用主要归纳为两项, 即事半功倍与低本成效作用。首先, 灵感在设计创意中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灵感似乎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仿佛是神助我也。在设计创作过程中, 当我们绞尽脑汁, 挖空心思, 毫无头绪的时候, 如果灵感突然而至将会是多大的喜悦与不可思议?这时我们会有茅塞顿开,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灵感的降临也会在设计创意中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 灵感在设计创意中还具有低本高效的作用。灵感在来临之前, 我们无需准备什么, 但它所产生的价值却比我们刻意准备而为之的还要高。灵感的出现往往会带来设计创作中的好想法, 好创意, 为此, 我们要不断寻求灵感。

设计创作中灵感的培养:好灵感哪里来?

“众里寻他千百度, 暮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间的获得必须是经由“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苦过程。只有经过了艰苦的磨练, 才会有那“蓦然”间的收获与喜悦。因此, 好灵感哪里来?好灵感是不断培养出来的。

这里主要从两种状态谈设计创作灵感如何培养。一是多想, 敢于为自己制造紧张的思维状态, 因为灵感的由来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曾说道:“毫无疑问, 甚至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 有时也会被缺乏灵感所苦恼的。它是一个客人, 不是一请就到的。在这当中, 就必须工作, 一个城市的艺术家绝不能交叉手坐在那里, 说他还没兴致。如果等待兴致来, 而不是跑上去迎接它, 那就很容易流于懒惰和无所用心。必须抓得紧, 有信心, 那么灵感一定会来的。”如果在设计创作时经常能让自己保持在紧张状态下, 会增加大脑的信息存储量, 也会增加大脑的思维敏捷度, 也就更容易产生灵感。

二是天马行空, 让想象自由飞翔, 让思维处于放松状态。《礼记》中说“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 这样说来, 当我们的大脑处在紧张, 无绪的状态时, 我们不妨变紧张为放松, 让想象自由飞翔。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说得好:“好的点子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想出来的, 艺术如此, 广告也是如此。必须让自己的潜意识获得足够的情报, 否则想出的点子就会风马牛不相及。大胆放松理智的过程, 你可散步、洗澡或喝杯红葡萄酒, 潜意识就会给你打通一个电话, 产生一个灵感。”因此, 苦寻无果, “没有出路时”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 无论是否符合常理, 只要能想得到的都可以记录下来, 也许好创意就在里面。

不管是紧张的思维还是放松的状态, 灵感的降临也许是突然而至的, 但也不会是无缘无故的。“灵感, 非一日之寒成就的三尺世冰。它只有在不断地思考与创新中, 你的创意神经才慢慢发展起来。”在设计创作中, 灵感的到来会带来莫大的惊喜, 但灵感却不是好作品的代名词。

设计创作中灵感的选择与留存:好作品哪里来?

灵感是知识的长期积累, 突然的迸发, 像昙花一现似得会转瞬即逝。因此灵感来时若不及时记录留存, 就会很容易溜走。正如苏东坡所说“作诗火急追亡逋, 情景一失永难摩”。再如, 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特劳斯特在公园里散步时, 灵感突然出现, 当时没有纸, 他在情急之下脱下衬衣, 在衣袖上谱成一曲, 成就举世闻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因此, 灵感出现时要随时记录保存, 以免追悔莫及。

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 必定包含设计师的灵感闪现, 但是, 反过来讲, 单凭灵感闪现不一定就会造就出成功的设计作品来。因此, 对迸发的“灵感”要进行评判与选择。

当我们与灵感不期而遇, 大量的想法出现时, 要把握住最佳灵感创意。把握的方法绝对不是将所有出现的点子生抓硬卧, 而是要分出优劣。这里以巴拉巴拉儿童服装的一则影视广告为例, 来说明灵感选择的重要性。整篇广告描述了一个普通的孩子在家弹琴给爸妈听的场景。爸爸听完女儿的弹琴后说“好, 小美再弹一遍”, 女儿撇着嘴, 哭着问“我又没有弹错, 为什么再弹一遍?”。从孩子的角度看, 我又没有弹错为什么要再弹一遍呢?广告的创新点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从大人的角度考虑儿童的观念, 而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设计台词。当这则广告的设计师在进行创意组合筛选时, 一定也会想到从父母的角度设计广告, 先说服父母再考虑儿童, 然而设计师没有这么做, 他让迸发的灵感创意更进一步, 从常人不常想的角度出发, 从而找到了与众不同的创意。这样制作出来的广告让人眼前一亮, 耳目一新。

灵感爆发而突然涌现的点子具有共性与个性之分, 这里的“共性”指的是大家都能想到的, “个性”指的是别人想不到的, 独有的点子最有可能成为最佳创意。有灵感时, 我们要做的是抛却“共性”, 挖掘“个性”。好的作品从哪里来?好的作品就是在有灵感, 有想法时仍然不断深究, 不断推敲而得来的。

灵感在设计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来无兆, 去无踪, 好像很神秘。其实它并不是什么神乎其神的东西, 它同人的所有心理现象一样,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所以, 灵感不是神赐, 也不是天降的而是可以培养的。知识的增长, 经验的累积, 都会为灵感的到来做准备。对于闪现的灵感要留存但也不是照单全收, 而是要有选择的继续深入推敲, 在反复的推敲比较中才会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

摘要:灵感是设计创作中的重要论题, 古今中外艺术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并以中外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及艺术作品为例, 阐述了灵感在设计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认为灵感是知识、经验、思索与智慧综合实践在一起而产生的, 是经过长期积累培养出来的。同时, 灵感从出现到运用要进行留存与选择, 将顿悟化为己用, 并努力寻求最佳灵感。

关键词:灵感,创意,设计创作,留存与选择

参考文献

[1]舒永平著《广告创意思维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柳沙著.许平.李新主编《设计心理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设计 篇2

一、活动目标

1.对人类探险的目的及其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2.了解探险家的故事,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3.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4.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言:

同学们:你们想目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景吗?想领略大海的无穷魅力吗?想了解神秘而美丽的太空吗?任何时候,人们都在尝试超越这些地平线。未知的大自然,不断的遇到敢于开辟未知领域的人们的较量。陆地、海洋和空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和探险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吧!

第一部分:走进探险家,感知探险。

阅读下面有关探险家探险的经历,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究竟什么是探险?探险有何意义?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2、走近探险家

(1)让学生谈所收集和了解到的探险家的故事,并分别说明他们探险的意义。

要求:语言简洁、明了。

(2)展示探险家麦哲伦、张骞、刘雨田等的探险经历及意义。

我们听完了这么多探险家的故事,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那究竟什么是探 险呢? 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并写下来。提示:对象都是大自然。(个别回答)注:不是征服大自然。

3、感知探险

(1)出示北大学生遭遇山难的资料

思考: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个别谈)你是否支持这类探险,是否会参加,为什么?(个别谈)(2)出示北大校长的态度(幻灯片八)(3)引导并出示:名言警句(幻灯片九)

(4)小组讨论:你认为应该如何探险?和冒险有哪些区别?(幻灯片十)

带问题阅读资料:《夏令营中的较量》。本文讲述的是日本和中国小朋友草原探险的故事。学生自由阅读文章。读完后有什么启发? 小组派代表回答。明确:我们不能盲目,不能因一味地好奇而追求刺激去冒险。3:写作。[思路引航]:

话题作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自由、开放,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作文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个性、表达情感。看本道文题要求,两自一不,基本没有什么审题立意等方面的限制与要求。因此,我们的作文构思,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力挥洒出自己最精彩的一笔。

与强者同行,描述我心中的探险家,抒发成功者给予我的影响和启迪。你是否知道:早在人们都认为我们的居住地是“天圆地方”的时候,就有一位探险家拟订了一个环球航行的计划。这个计划虽然在他自己的祖国里没被采用,却得到了邻国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于是,从1519年到1522年,他们终于完成人类的第一次环球一周的航行。这位探险家就是麦哲伦。今天,我们再读他的故事,是不是依然心情澎湃?当然,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探险家何止麦哲伦一人,徐霞客、马可.波罗„„古今中外,不可胜数。那么,让我们搜寻资料,描绘出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探险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写一写他们的经历,颂一颂他们的贡献,还有我们从中获得的教益和启迪。写好了看一看,是一篇多么感人的文章。2另眼看山,洞彻探险故事的背后细节,打造众人皆无独我有的文章。

稍稍留心新闻媒体,我们发现探险活动已经打破的国籍的界限,越来越多的联合探险活动层出不穷。如中日广西乐业天坑探险、中意广西河池洞穴探险、中美“世界最长的地下暗河”——禹王洞探险、中英广西凤山洞穴探险等等。这些联合探险,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是一种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的暗中较量。密切关注这些联合探险活动中的点点细节,寻找和发现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容,并确定作文内容和准备表明的观点,写成一篇颇有参考价值的议论文。

3、概念放宽,勇敢探险我也能,记叙我的探险历程,甚至造就一篇科幻与传奇。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像麦哲伦、徐霞客投身探险生涯,亲历各种艰难险阻毕竟尚不现实。因此我们不妨将这个概念理解得宽泛一点:一次对未知世界的勇敢闯入、一次有惊无险的亲身经历,都可以属于探险。即使我们所闯入的世界对于成人来说已经是视为寻常,但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仍具有挑战性和探险性。以此为素材,写一篇叙述“我”的探险历程的记叙文,必定新奇独特。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充分放飞想象的思维,写成幻想或者童话故事,如《小鸭历险记》、《初探神秘岛》、《飞临月球》等。

4、教师小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探险过程中,能锻炼能力,陶冶性情,发现科学的真理。我们要勇于探险而又理性不盲目。在我们的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问题(幻灯片十二)。愿我们新一代青少年能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

5、布置作业

《漫话探险》教学设计 篇3

1、进一步形成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2、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搜集并阅读关于探险家故事之类的书,并做好读书笔记。

2、每位同学准备一个资料袋,把收集准备的所有资料放入袋中,以便作考评之用。

3、其它相关准备。

三、活动安排:

四个项目(可选择项目与课时,据实际灵活安排)

项目一 故事会——讲讲探险家的故事

要求:

本单元课文涉及到的不讲,专讲从其他书本或媒体获取的信息。2、看谁讲得清楚流畅,生动感人。 3、必须用普通话。4、谁先举手就先请谁讲。讲完后简要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并向下面的同学提一个问题,答对者有奖。会后全班评选出故事搜集得最多的学生、故事讲得最好的学生、感受讲得最真实的学生及回答问题最好的学生,以资鼓励。

项目二 辩论会

(一)、辩题:正方:学生适合参与探险活动 反方:学生不适合参与探险活动

(二)、程序:

1、准备会场(台面布置、座位调整、各负责人明确职责)

2、辩论会开始:A、双方主辩手各自陈述主要观点(各10分钟)。B、双方副辩分别补充主辩观点。C、正反方自由辩论。D、观众提问。

3、评审小组评出最佳主辩手,最佳副辩手,胜方及最热心观众,以资鼓励。

4、正反方资料汇集,整理。

(三)、注意:自由辩论这一环必须体现出快速、礼貌;所有辩论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针锋相对;辩论不能脱离辩题。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明白探险的目的、意义,明确探险并不是冒险,不是作无谓的牺牲,它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对自然和自我的挑战,是有备而去。

项目三 野外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

活动程序:

1、挑战荒岛、荒山、荒漠、荒原四个招聘小组组长分别上台展示自己的宣传画,朗读宣传语,鼓励大家挑战,并各自选择教室的一角(事先布置)为招聘地点。

2、同学自愿选择,前去应聘。(事先设计好招考内容和方式。)

3、招聘小组为每位应聘者打分,评出最佳应聘者。

项目四 模拟野外生存演练

(一)、活动内容:分组,在设定的野外环境中,利用限定的条件(装备、时间、环境、人员)开展野外生存演练比赛。

上一篇:财税模式下一篇:设计的传统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