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学习环境论文

2024-05-25

数字化学习环境论文(精选8篇)

篇1:数字化学习环境论文

浅议数字化环境下优化学生个性化学习效果的评价

一直以来,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测验和考试的分数、等级为标准,这种量化考察方式能够快速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较为直观的呈现。但是这种评价方式有其固有的不足之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实现由制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转变。其核心价值在于教育要‘适合学生’。个性化教育正是对这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导向与‘因材施教’的优质教育导向的教育实践形态的回应。而在数字化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能够依托网络的跨时空性、学习者自主性的特点,能够对学习效果进行更加客观的,个性化的评价。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数字化环境下几种评价方法及其所具有的优势。

一、学习效果评价的界定

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一般是指对人物、事物的作用或价值进行的衡量。学习效果评价是指教学参与者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采用科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进行评测并予以价值判断的过程。现行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将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针对传统的教学环境,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也不例外。不仅如此,学生的学习与评价也需要多样化方式,这样才能满足学习个体的“差异”。由于数字化环境的跨时空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在数字化环境下的评价也显得更加客观和个性化。

二、传统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面比较窄,多是以考分作为参评标准,考试成绩的好坏似乎成为学习效果的代名词,很多人甚至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效果的判断也只仅仅局限在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考试的分数,而不考察其通过学习后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种评价制度把学生禁锢在书本、课堂、考试中,是以分数、考试和文凭为中心的,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事实上,它所鼓励的“成绩优秀”并不真正代表学习者的实际能力,反倒限制了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习者的学习天赋,同时通过这种评价来决定学习者今后的发展,这很容易流于主观。

三、数字环境下学习效果评价多元化的方法及优势

数字化环境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将改变那种只简单考查知识、注重结 果的单一的评价模式,而成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学习效果评价多元化的具体内涵是: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评价手段的多元化。3.评价时机的多元化。4.评价的内容多元化。下面就以上提到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具体举例说明。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学生和家长也包括在内。不仅有学生自己的自我评价还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同伴互评。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由教师来实施和操作是目前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方式。事实上,教学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是最直接的体验者,因此学生应该在多元化的评价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学生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组内的同伴互评,以及小组之间的同伴互评。这样使得担当课堂主体地位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举足轻重。因此充分挖掘家长学校,家校平台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是评价方式多元的一种重要探索途径。

2.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以往的评价方式侧重于终结性的评价,缺乏对学习效果过程性的评价,因此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仅局限在学生学习过程结束之后,更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应该结合起来

量化的考试分数和等地是最直观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有些方面是难以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能力的评价,方法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等等。那么对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字化环境下,通过电脑,网络等媒体环境可以拓展更多的评价手段,例如电子档案袋,博客,日志等等。以电子档案袋为例。

为每位同学建立校园网络电子学习成长档案袋。学生通过学校校园网络数字平台,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选课,每周采用固定和自选时间来进行课程学习,数字平台将学生每次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从而给出个性化的辅导方案。然后学生每个学期将每个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期间做的所有工作总结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小组的网上学习主页(包括学习计划、学习体会、读书笔记、调查报告、讨论记录、PPT演示文稿和资料库等),2 反映某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取得的进步,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制作出有个人独特风格的文件夹。学生在创建文件夹的过程中,要挑选、提炼、评价自己的工作样本,成为自己成果和进步的积极评定者。积极地思考、评价他们自身的学习历史,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3.评价时机的多元化

学习者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过程, 而学习结果好坏并不是学习者发展的唯一指标。传统的评价体系只注重作简单的横向比较, 而忽视学习者自身提高的速度和幅度。数字环境下的评价把学习者作为一个进步、发展的个体来加 以评价,对学习者的各种变化给予及时地反馈和评估。学习者再根据评价的结果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保持优点,修正不足,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使学习者的学习处于动态的调整中,因此评价的时机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环境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效果评价就更加凸显其及时性的特点。例如通过极客大数据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数字化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另外数字化环境下的软件平台也更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采取个性化的评价。例如:在数字化的英语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与效果而且在过程中能够快速的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快速的和及时的大数据平台反馈并及时进行纠正和进行巩固练习。在学生阶段学习之后,大数据平台还可以进行终结性的评价。

4.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仅是外显的对知识考查,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以及方法和价值观的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应该是全面的。在数字化环境下的评价不仅能够继续发扬其传统的方便量化的优点外,数字化环境下评价的内容也是多样化的,既有知识与技能的,又有方法与态度的。通过大数据平台和广泛的网络资源更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可以进行过程性的评价。

总之,数字化环境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效果评价在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优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可信的,及时的,全面的评价,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篇2:数字化学习环境论文

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成长的奠基阶段,我们也应该紧跟教育的时代潮流。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字化电教媒体等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幼儿园教育教学领域。数字化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能更快速、更准确地传递教学信息,与幼儿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相适应。它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教学改革新途径。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数字化等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直觉感受刺激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形声兼备的特点,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态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的、超越时空的、有声有色的形象化知识,既适应了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弥补了他们视野较窄、直观表象储备少的缺陷。

数字化的课程环境,将促使教育的大格局发生巨变。也将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巨大的改变。

首先,从学的角度看,很多课本上已经有知识,将会通过视频的形式公布在网络上,供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课堂依然是存在的,但学生来到课堂上,将不再以学习知识为主,而是以长见识为主。主要的学习活动是讨论,根据大家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辨,在各种观念的碰撞中,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新理解。

其次,从教的角度看,将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学生不一定要跟着教师学,它可以在网络上选择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教师的视频,自主开展学习。教师一方面要和学生一样,去学习和研究这些视频,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

第三,从资源的利用看,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区域内最好的教师的课程资源,这可以大大缓解家长和学生对优质资源的渴望;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观点碰撞很好的切入点。在数字化的课程环境下,可以实现这些区域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和交流,让课堂学习更加富有魅力。

第四,从教育评价的角度看,信息化课程环境可以做出很多的数据记录和处理,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做出个性化的分析和判断,让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篇3:数字化学习环境论文

1 数字化校园环境中建立信息化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迫切要求整合课程数字信息资源, 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化学习环境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应用性本科高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实现教学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根本性变革与创新。高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根据应用性本科院校办学特色, 培养适应于人才市场需求实际, 在熟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技能基础上, 具备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迫切要求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束缚, 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专业课程体系信息化学习环境较之传统学习环境, 具有众多无可比拟的突出优势, 课程资源获取方式的便捷性和多样性, 学习资源共享方式的广泛性和交互性, 信息资源传播方式的时效性, 使得学习过程由原来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 转变为新的学习方式, 即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1.2 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阶段和根本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上分为校园网硬件平台的搭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教学与学习环境构建三个阶段。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重要阶段和根本目标。在这一阶段, 要实现数字化校园为信息化学习环境提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使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上数据库、虚拟图书馆、百科全书、教育网站、虚拟软件库和新闻组等网上教育信息资源, 与课本理论知识有机结合, 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动态, 为学习者提供具有创新的学习环境, 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 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 众多高校普遍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 系统开发通用性差, 使用潜能挖掘不足, 严重影响信息化学习环境利用效率, 制约信息化学习环境优势效能发挥水平等问题。

2.1 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系统开发通用性差, 严重影响信息化学习环境利用效率

数字化校园建设, 内容上涵盖了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各方面的在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要从本质上实现校园内所有人、财、物等要素的电子标识化, 促进学校管理模式、教学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 实现教学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科研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的全方位全过程信息化。目前, 由于个别院校在建设数字校园初期, 没有遵循数字校园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完善基础、突出应用”的基本指导原则, 战略部署上缺乏整体规划, 导致校园网中各个子系统由于存在部署平台差异、数据库管理系统差异、开发技术差异等诸多差异, 而造成系统形成了零散的信息孤岛, 各自为战, 相互独立的情况, 导致系统间整体协作能力差, 不易形成系统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此外, 在各个系统之间进行信息通信、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比较困难, 多种架构系统并存, 各自为政, 为教学带来很多不便, 极大的降低了信息化学习环境的使用效率。

2.2 数字化校园建设使用潜能挖掘不足, 制约信息化学习环境优势效能发挥水平

在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只重视软硬件基础平台建设, 而忽视数字化校园的潜能挖掘和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发挥。数字化校园建设, 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是关乎数字化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需要营造信息化的管理环境, 促进学校各部门的信息共享, 提高行政办公和管理水平;营造信息化的科研环境, 为师生提供科研活动的平台,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营造信息化的服务环境, 为师生提供健康便捷的生活服务。但是, 从根本任务上, 要通过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环境等手段, 最终实现教与学环境的全面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要与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协调统一, 要整体规划, 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其次, 数字化校园不仅是购买配备高价硬件, 更是要为师生和教学提供一个信息化学习环境, 包括课堂内外、显性和隐性环境;第三, 数字化校园提供的环境不仅是设备, 还应在人的头脑里, 具有信息化学习的理念, 会使用信息化环境和工具为学习服务。

3 加强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数字化校园建设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 注重开发平台和工具的通用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运用系统设计思想, 综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信息化项目建设, 并注意项目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制定合理的分布实施规划, 以确保各项内容的协调发展。在开发过程中, 应注意开发工具的选择, 要考虑到开发出来的信息资源的运行平台的兼容性, 适宜于进行资源的再处理和移植、组装等。

3.2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注重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应用性

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标, 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系统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要通过信息资源优化整合实现学习内容的实效性、多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可再生性, 充分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特色, 使学生能够利用共享资源进行学习, 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 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 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在信息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学习, 从而让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应用中, 学会自主选择性学习, 从而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资源优势, 使信息化学习环境真正为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服务。

加强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必须以数字化校园网络为依托, 在进行设备平台和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同时, 注重师生信息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培养和锻炼, 以及信息化学习效果的评定。

参考文献

[1]赵裕国, 谷士艳.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1]赵裕国, 谷士艳.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2]刘明.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探讨[M].广州: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2]刘明.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探讨[M].广州: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数字化学习环境论文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环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

自主学习即学生在学习目标明确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内容等要素,自主控制学习过程的学习活动,可见其具有强烈的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特征。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环境空间和资源更加开放、课程的内容更加具有层次性,而且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得到强化,使学生更加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支持,一方面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利用信息资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和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一、积极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概念,其强调在课前,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以课件、视频的形式利用互联网向学生传递,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进度、学习能力等进行自主学习和检测,互联网将学生的监测结果向教师反馈;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较集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在讨论、小组协作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针对性的课堂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结合线上、线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总结。可见,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地对教学视频实现重播、停播、快进等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协作等,表达个人的观点,并结合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调整,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相关理论、定义、例题解析过程等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学生传递,由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在重点总结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进行试题练习,这样既能提升教学效率、缓解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设有利于学习拓展的教学情境

数字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直接将教材内容以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满足教学需要的图片、视频、声像等各类教学资源引入,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为教学氛围的塑造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这种教学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教学活动,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而且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于课文内容、背景等方面存在密切关系的情景,使学生在更加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对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类型其他作品产生兴趣,进而进行自主学习,在无形中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三、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在课前充足的准备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按照教学设计完成教学活动,而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教师虽然也要结合教学目标,编写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但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设计以外的知识呈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呈现计算机查询、互联网引擎等自主查询资料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后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实现疑难问题的解决,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氢气的爆炸试验,在教学环境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资源准备时会有意识地放弃相关试验,但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对此试验有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呈现,在搜集视频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向学生传授的自主学习方法除自主查询资料外,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也至关重要,但培养的具体方法要结合课堂任务、学生反映等方面进行,以免本末倒置的现象发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条件,而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既可以提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强化,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应有意识地结合数字化学习环境特点,不断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邓丽.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篇5:数字化学习环境论文

新成路街道成人学校

一、实验背景

作为第一批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道,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在新成路街道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历程。十多年的建设,使新成路街道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市、区、街道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示范家庭,各类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但是,无益是学习型家庭,还是各类社团,他们的学习方式,仍然依赖于传统的纸质媒介,以讲授为主。面对这些实践中的问题,我们觉得,随着数字化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教育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只有改变社区学校以及各学习点教学的教学方式,才能使社区民进一步适应信息社会对学习的基本需求。为此,我们设想通过创设数字化的环境,转变社区居民开展学习的方式,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和和谐社区的建设。

进入21世纪,全国各地都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很多城市都相继建立了数字化教育网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崛起,使分散全国各地的计算机终端用户能方便、迅捷和及时地交换文字、声音、图像及视频信息的学习。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结果是信息技术日益多媒体化、网路化,全国社区教育的学习正在成为一个信息共享的网路村。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环境,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创设数字化教育环境,变革居民学习的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目标

1.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环境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

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而更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环境,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环境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环境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改变学习方式的首选。利用数字化教育环境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3.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努力超越学习行为,培养居民创新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学习精神。以先进的数字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实现楼组全体成员和个人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优秀的楼组文化为支撑,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管理为手段。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以及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寻求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有效地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索数字化背景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评价体系,切实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三、实验内容

1、推广介绍 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持续动力,有兴趣的课程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应。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多彩,乐趣无穷,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要让没有接触过网络的人群体验到网络学习的乐趣,不能不“吆喝”、不能不“经营”。

我们参考“会议营销模式”进行推广介绍。

1、利用十个居委办学点的办学干部通过打电话、贴告示等方式组织居民到辖区内的十个社区活动中心。

2、我们社区学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到场的居民亲眼看到上海终身学习网上的社区教育课程。

3、当场记录居民的反馈意见,统计有学习意向的人数、和联系电话。

2、学会方法 培养兴趣

不少居民终于想上网学了,可不会操作,尤其是50岁以上的老人。怎么办?

1、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设计。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下有针对性地设计学员的学习和研究活动;善用信息技术和环境,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地应变课堂生成。我们设置了四个环节“观看内容”—“思考内容”—“操作练习”—“纠正错误”,反复俩次,最终达成领会掌握。

2、革新学员的学习方式,探索适合学员年龄层次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初步建立学员有效学习,教师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实践体系;学员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凸现自主构建知识、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提高,能享受丰富学习资源的乐趣。

3、互助交流 扩大兴趣

经典教育著作《学记》中就提及过“相观而善”,如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大教育家孔子也有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学员、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讨论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

无论在社区学校的集体教学中,还是在社区居委活动中心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提倡“共趣共楼学习法”,因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绿化楼”、“书画楼”、“编织楼”等等。

4、开花结果 升华兴趣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好传统、好学风。学习,既要多学又要多习。习,有温习、补习之意,更有实习、练习之意。两者结合得好就是好习惯,受益匪浅。我们新成社区六坊48号“绿化楼”就是实习的楼组,一盆盆花草,迎着数字化的春风,在共趣楼里开出艳丽的知识之花,结出丰硕的学习之果。

四、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月6月)

①加强领导:成立实验项目的领导小组,建立实验项目运行机制,出台实验项目的实验方案,确定实验项目的实验点。

②分析现状:查阅相关的理论、文献资料,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和反思,对典型的学习型家庭、学习点、社团的学习进行评价、分析。

③制订问卷:制订各类调查问卷并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沟通、交流,认请实验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摸清实验的基础状况。

④开展培训:对社区教育干部和参与实验项目工作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实验项目实施的质量。

⑤筹措资金:为推进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保证。2.实验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

①改选环境:与各方进行有效地沟通,为社区学校和各办学点开通局域网和英特网。依据街道财力,投入资金,为社区学校和各办学点更新或添置计算机。组织有关力量,开设具有新成路街道特色的学习网站。

②加强引导:对各实验点自主学习进行阶段性评价,同时开展相关调研,进行实验项目的中期论证工作,根据前阶段工作情况修整实验项目实施方案;根据评价结果,建立实验项目实验的示范点,并扩大实验点,推广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③建设资源:一方面引进社区教育的网络课程;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自主开发数字化课程。形成引进和自建相结合的网络课程建设机制,促进居民学习方式的改变。

④召开新成路街道社区教育推进会,总结前阶段工作,布置下阶段工作,为推进“数字化教育环境创建,促进居民学习方式改变”打好基础。

3.总结阶段(20012年1月---2011年6月)

①总结经验:做好实验项目的总结工作,形成“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改变居民学习方式”的实际操作策略,形成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的实验成果。

②形成成果:做好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做好实验项目的结题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

五、实验方法

1、行动研究法:由社区学校牵头,全校教师协同合作,各办学点运作,利用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边实践边研究,通过数字化网络进行教学反思和行为矫正,逐步解决影响提高教学实效的具体问题。

2、个案研究法:在大量教学实践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个案,充分解剖,总结经验和规律,验证理论假设,为行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3、反思总结法:根据教学的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这些事实,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继而形成相关的结论,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4、文献资料法: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数字化构建和提高教学效益方面的教育理论,通过学习和研究,形成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教学实效的理性认识。

六、实验方式

1.实验要点

①关注数字化教育环境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以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对社区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开发、教育研究及远程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探索;通过Web化的各种软件技术,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融为一体,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包括:教育过程中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源信息编码的标准化,教育管理部分与学校、家庭间的远程通讯,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应用,教育数据仓库挖掘等。

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即形成以社区网络学校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数字化教育环境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在社区利用网络系统建立区域性的社区网络学校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龙头单位,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

③形成宣传、激励等机制,为实验项目鸣锣开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晓度,使更多居民了解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新成社区》刊登有关“创建数字化教育环境”的专题报道,介绍相关学习网站的主要功能、使用方法,推荐数字图书、网络课程、培训信息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印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宣传资料。建立评

优激励机制,激发居民学习热情度。

④拓展学习资源,提升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力度。

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不但能拓展社区的学习资源,提升办学的水平,最重要的是使社区教育进一步开放,使广大居民体会到社区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新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同时,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必将融入到学习型社区创建的工作中,为社区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通过发挥远程教育的特有优势和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学习支持服务优势,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发展提供学习上的支持与服务。社区型数字化学习环境可为社区教育服务于终身教育提供新的平台和窗口,促进社区教育手段的数字化,使社区教育走进e时代。

篇6:数字化学习环境论文

摘 要: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认识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数字化学习环境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作为切入点,研究和分析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27-01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现代化信息技术认识的关键课程,有助于使?W生树立良好的信息技术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技术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随着素质教育步伐的不断加快,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逐渐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与传统教学相比,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以数字化设施作为依托,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摆脱了理论式教学的局限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电脑作为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是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电脑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为学生将来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奠定相应的基础。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信息化、数字化正改变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学生若是不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则会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格格不入。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对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行实践性操作,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电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数字化进校园已经常态化。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和运用需要教师发挥组织、指导特长,促成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和效果的提升。学校应该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电脑,便于学生根据教师教学内容来进行实践性演练。同时,教师要尽量选取通风、光照较好的教室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场所。

(1)转变教学思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注重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围绕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同时,教师要注重分层异步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使每个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构建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即通过QQ群、微信等通讯工具,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便于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果。

(2)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学习相关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便于学生根据情境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教学“插入图片”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相应的图片和音乐,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教师对学生们讲:“小明有喜欢做音乐相册的爱好,可是小明生病了,无法做音乐相册。但他想制作音乐相册来送给好朋友小亮,他便向天使许下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天使能够赐他一个完美的音乐相册,同学们能帮帮他吗?”这种情境的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作的兴趣,他们运用相应的图片和音乐制作出了相应的音乐相册。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电子报刊、电子贺卡、动物卡通”制作任务,引导学生运用WPS文字软件、ACDSee照片处理软件进行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任务进行自我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让他们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提高他们自主习得知识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教师给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任务。如“管理电子邮箱”教学中,教师就可提供一个优化的邮箱,让学生尝试着优化,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方法,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结束语

总之,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引入、合作学习的作用、实践操作的引导,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篇7:数字化学习环境论文

李雪军

【摘要】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强网上教学的深度交互,“基于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模型”课题研究运用WIKI技术,在货币银行学实验课程中创建了“自学笔记”及“金融风云录”两个师生共建资源库栏目,以期在网上教学的交互与协助方面进行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两个学期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研究发现,WIKI的应用效果主要受到题目设计、教师引导监督、技术支持服务及激励制度四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WIKI;WEB2.0;数字化学习环境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教育界的革命性变革,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点,更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进行自主学习和开展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然而,在当前的远程教育中,对教学资源的传递较多地停留在内容层面上,传递方式多是单向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以及学习者本身对知识的建构和创造。

Web 2.0的出现,使网络用户从过去被模式化了的互联网中走出来,用户可以参与到互联网中,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读者、作者或者是编者。一般而言,WEB2.0应用包括Blog、RSS、TAG、WIKI、P2P、SNS 和IU。其中,Blog 和WIKI因为具有自由编写、语法简单、零技术发布的特点,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成为目前WEB2.0在教学中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WIKI是一个面向群体的协作性创作系统,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既可以发布新内容,也可以对当前内容进行编辑。WIKI语言具有四个特点:即使用方便、有组织、可增长、开放性。WIKI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可以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非实时协作交互工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中的交互与协作,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学生的拓展性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在 “基于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模型”课题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是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促进交互与协作的开展、提高交互与协作的质量。考虑到上述WIKI在教学中可能发挥的优势,我们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中尝试应用此项技术来促进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分享和共创、营造良好的交流与协作环境、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的应用情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内部(认知)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的。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我们根据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尝试由师生通过WIKI共同建立一个课程资源库,即由教师设计任务题目,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主动搜集课程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发布、互改,再由教师进行监督指导,最终完成这一任务。具体流程如图1:

WIKI 流程图教师管理员学生设计题目栏目设置发布初稿学生发布内容监督引导内容调整调整格式互改 图1 WIKI流程图

在学期开始,由课程的中心教研组共同确定本学期的任务题目,可以是针对整体课程内容,也可以是针对课程中的某一部分内容;可以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只存在于某一段过程中。任务题目确定后,由课程管理员在教学平台中发布任务,并进行栏目美化工作。栏目建设完成后,教师即可在WIKI中发布初稿,组织学生参与到WIKI的共建活动中。在共建活动中,教师需不断进行监督引导,同时对内容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课程管理员需对这一栏目随时关注,调整格式,以保证栏目能够被用户正常浏览。在课题研究的两个学期中,第一学期的效果可以说是很不理想,我们在第二学期中进行了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我们的理想状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下面就这两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期为后续工作提供借鉴:

(一)、WIKI在一期课题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1、WIKI在课程中应用的教学设计

在最初的设计中,考虑到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信息量大、适合自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更注重对学生信息资料的检索和搜集能力、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发现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货币银行学以往的网络教学中,教师将课程的重点辅导资料发布在网上,学生仅是进行简单的浏览。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各种教学资料的检索和搜集能力,在本课程的一期课题研究中,设置了“自学笔记”栏目,希望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自主构架章节的重点内容辅导(如图2)。

图2 自学笔记栏目(WIKI)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1)栏目设置。考虑到货币银行学课程共分为22个章节,在构架课程教学资源的时候,是按照章节来进行划分的,因此这里也设置了22个“自学笔记”栏目(WIKI);

(2)用户分组。为了让学生有团队的概念,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将参加课题研究的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习中心的37名学习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习中心的41名学生分为两组。在“小组模式”的选择上,选用“可视小组”模式,这样两组成员可以互相观摩相关内容,但只能在自己组内的WIKI进行操作。

2、实施效果 参加货币银行学课程一期课题研究的学生共有78人,共11人次参与了“自学笔记”栏目(WIKI)的共建活动,占14.1%。

在22个“自学笔记”栏目(WIKI)中,有7个是被学生编辑过,占32%;每个最多编辑人数为7人次。从下图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学笔记”的参与兴趣不高,几次修改之间的时间跨度较大(如图3)。

图3 自学笔记的编辑历史

3、效果分析

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一期课题研究实验工作中,最终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参与的学生数很少,也没有形成一篇可用的辅导文章,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上缺少创意。“自学笔记”栏目(WIKI)题目设计偏重课程内容,缺少创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在网上浏览学习资源是个苦差事,想要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自己总结出新的资源来,并从中发现兴趣点,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希望广大学生参与到该课程的建设中来,必须在设计上有所突破,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2)高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其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而“自学笔记”栏目(WIKI),对学生水平的要求有些高,我们在实验中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期望较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自学来总结出章节的重点内容,这一要求具有较高的难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是一个新知识的获取过程,很难要求他们能够在此基础上能创作出新的教学资源。

(3)教师引导不够。WIKI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教师本身对其的熟悉程度不高,也不了解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来,教师本身的参与度就不高,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更是没能充分发挥,使得学生对这个栏目的兴趣度不高。

(4)支持服务不够。由于栏目在技术上的不稳定,后续支持服务没有跟进,曾一度出现部分学生无法正常浏览该栏目,而管理者却不知道的情况。也影响了学生参与此栏目建设的积极性。

(5)页面呈现不醒目。栏目没有设置醒目的标识,而是和其它辅导文章混在一起,不能引起学生出对此栏目的关注度。

(二)、WIKI在二期课题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1、WIKI在课程中应用的教学设计调整

虽然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一期课题研究实验中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我们总结了一期的经验,在二期研究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改进,希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二期实验中,我们强调从学习者出发,在设计题目时首先考虑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性和时效性强、与社会热点结合度紧密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多为在职成人,对金融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在二期实验中,利用WIKI设立了“2008金融风云录”栏目。通过让师生在这个栏目中共同记录2008年的金融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加大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来,实现协作性学习。具体实施方法是:

(1)在题目设计上紧跟社会热点问题。以“你我都是2008金融风云的见证人和记录人”为切入点,让学生成为栏目的主人,引入“2008年金融风云变幻,前路莫测”等社会热点话题。由于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大多是金融专业,这一话题又与其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所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如图4)。

图4 2008金融风云录

(2)加强教师引导作用,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栏目的维护,不断调整内容。在栏目设置初期,只有一个总的页面,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次贷危机,二是银行倒闭。随着师生不断的补充修改,栏目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设置了子标题,将房地产、油价等热点话题都加入进来,内容的丰富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栏目的建设中来。同时教师在面授辅导中加大对栏目的宣传,并通过BBS和QQ群,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该栏目的建设中来。

(3)加强技术支持服务。为帮助师生掌握WIKI的使用方法,我们在栏目的显要位置添加了“帮助文档”。同时,根据栏目内容的变化,随时调整格式,及时将成文的内容整理成目录,方便师生浏览及修改。另外,我们还通过QQ群等工具及时收集学生意见,并引导学生参与到栏目建设中(如图5)。

图5 帮助文档

(4)在页面醒目位置设置栏目,以引起师生的关注(如图6)。

图6 2008金融风云录栏目位置

2、实施效果

经过二期实验中的改进,WIKI栏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参与人数有所增加。参加货币银行学课程二期课题研究的学生共有2004人,共132人次参与了WIKI的共建活动,占6.6%。

3、效果分析

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二期课题研究实验工作中,虽然参与人数上较一期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其参与比例反倒降低,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旧高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多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很高,学习积极性不大,很多学生仍是重考试轻过程。尽管我们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设置了许多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过程的环节,但我们发现,学生还是最关注与考试相关的环节,比如,形成性考核作业是最受学生关注的栏目。我们认为,这是影响效果的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我们认为,如果增加一定的激励制度,如将WIKI与形考相结合进行,可能会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引导、督促不够。第二期的实验工作,虽然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和督促作用,但力度不够,参与的教师也不多,仅是负责栏目的教师在积极参与,而其它教师只是旁观者,自然也没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程度。

(3)技术不稳定。货币银行学网络课程建立在MOODLE平台上,WIKI是该平台的一个插件,该插件在使用中性能不稳定,会出现个别学生打开页面是空白现象的发生,影响了学生参与该栏目的积极性。

三、小结

WIKI和BLOG、BBS,都属于非实时协作交互工具,但WIKI对学生专业性的要求较BLOG、BBS都要高一些,BLOG、BBS对发布的内容要求不是很严格,而WIKI则要求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参与WIKI的协作交互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WIKI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师生不断地去关注并进行创作,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激励机制则不足以引起学生持续的关注。

经过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两学期的研究实验工作,我们认为该栏目的实施效果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准确的学习者分析。在职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栏目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有准确的分析。对于WIKI这一类专业性较强的栏目的建设,如果仅靠学生的自觉性是不够的,需要一定的激励制度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将WIKI作为形成性考核作业的一部分,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2、合理的题目设计。题目设计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促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尤其是与其工作、学习的结合紧密度较高的一些题目,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这一个栏目的建设。

3、教师的引导督促作用。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对栏目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可能会使栏目的内容失去方向,杂乱无序。反之,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督促作用,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将会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完善的技术支持服务。技术支持是栏目顺利建设的保障,栏目只有在操作方面没有任何困难,才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共同建设栏目。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做好前期的培训工作,也要在栏目建设过程中随时关注师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栏目进行调整,及时解决栏目共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过两期的实验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发现,WIKI作为协作交互的工具,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会在后续的工作中进行完善,以期运用WIKI促进学生参与资源建设,真正成为资源建设的参与者。同时,我们也会尝试针对教师组织基于WIKI的集体备课,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的策略

数字化学习环境(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是学习者实现数字化学习与交互的媒体、网络等各种数字化设施以及开展各种数字化学习场所等,是支撑数字化学习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一、以人本理念规划数字化学习环境

(一)满足学习需求是规划的依据

1. 不同的学习资源内容和形式所要求的学习环境是不一样的。

在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市民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属于哪种类型,休闲类、知识类还是技能类,三分屏型、动画型还是文字型,等等。每一种学习内容和形式都要求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创设有针对性的学习情景、建设相适应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2. 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素养的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要求也各有差异。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状况是进行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的基础,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设计将为哪一类对象提供学习服务。由于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主要面向社区市民,年龄普遍较大,文化素养较为一般,而且学习目的主要是以开展休闲娱乐、提高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为主。因此,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锁定的学习主体以普通市民为主。不同学习者可以通过目标各异的学习活动在知识、技能及修养等方面得到提高并从中获得快乐。

(二)改善学习方法是规划的重点

在学习需求得到充分考虑的前提下,我们也要选择一定的学习策略。由于对象的不同,社区市民的学习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习不完全一样,学习策略的着力点是要有利于市民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一定要注意对学习者的合理组织,注意学习氛围的调节和创设。一方面,可实行自主学习的个别化学习策略,使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丰富学习资源的乐趣;另一方面,为了使老年人实现交流的愿望,可实行互助学习、互动学习等协作化的学习策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可以基本明确不同学习者所要求的环境,思考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硬件系统的设计。针对个别化的学习,可采取卫星广播电视技术或互联网络通信技术来设计远程学习环境,学习场所主要以家庭为主;针对协作化的学习,则可选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或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等来设计互肋学习与互动学习环境;另外,也可以设计集中学习的数字化课堂,实现市民在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交流学习的结合。

(三)注重学习效果是规划的关键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提高市民学习效果上。对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效果的评价,可以从学习效果的好坏来进行评价。首先,使用的便利性,就是基于市民的能力和水平现状,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否充分给学习者提供方便,从而提高市民学习的参与度;其次,学习的趣味性,就是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否使学习者体验到快乐,让市民享受生活的乐趣,从而提高市民学习的认同度;再次,操作的快捷性,就是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否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快速实现学习的目的,从而提高市民学习的满意度。坚持以人为本,为市民提供人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市民学习的参与度、认同度和满意度,是社区数字化学习实现的目标所系,也是学习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追求的价值所在。

二、以网站建设构建数字化整合平台

(一)发挥网站的整合功能

要开展数字化学习,网站必不可少,它不仅仅是各种社区教育信息的发布阵地,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数字化学习的整合平台,实现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各种网络的集聚、交互学习以及学习状况的后台管理等。

1. 资源的整合是网站的重要功能。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社区教育还不可能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资源,必须对资源实行整合,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各类学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影院的视频资源、图书馆的数字图书资源以及自制的多媒体学习资源等,都可以用网站进行存放和链接,随机查阅和作用。

2. 网络的集聚是网站的基本功能。

显然,要提供内容丰富、高质量的网络资源,单靠自身的网站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各种网络聚合,将学习所需的网络资源整合在一个环境中,使各种网络资源朝一个方向靠拢,形成网络资源不断扩大的态势,实现各种网络群的集聚效应。我们通过这种集聚效应,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二次分配,大大提高了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利用程度。

3. 学习的交互是网站的交流功能。

在这样一个系统环境中,交互学习主要有三种:一是学习者之间交互,形成学习协作伙伴;二是学习者与课程资源交互,学习者在资源指引下,进行资源型学习;三是学习者与教师交互,远程教师依据学习监控评价信息,输入管理和指导服务信息,而学习者受到这种服务指导,反馈调节学习行为。三种交互围绕促进学习为目的,相互联系和互为促进。交互学习的引入,使数字化学习更加灵活,更富有趣味性,符合市民的学习要求,这也是网站的活力所在。

4. 后台的管理是网站的服务功能。

网站后台管理,也称网站后台,它是相对于网站前台而言的,网站前台是面向网站访问者的页面,通常也就是面向网站访问者的各种信息和内容,网站后台则需通过后台登陆之后才能进入的网页,网站后台可进行信息发布、新闻管理、留言查看、数据统计等网站管理操作,是实现对学习有效管理的一种便捷、科学的方法。

(二)完善网站的建设机制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站建设还是很不健全的,整合平台的缺失和不完善使数字化学习失去可操作的基础。所以,应根据目前的状况形成有效可行的建设机制。

1. 健全建设保障措施。

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站建设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支持。要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高度来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制度,从人员、经费等方面落实政策措施,为网站建设和维护提供可靠的保障。

2. 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目前,在很多地区社区教育要形成独立的网站并形成网站服务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可实现共建共享。如可借助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开展学习,一般而言,现在全国各地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已较为完善,搭载这个平台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共建共享的途径很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整合,要加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和协调职能,形成合力,促进资源共享。

3. 形成整体建设局面。

所谓整体建设就是将社区网络平台建设纳入区域信息化建设的轨道,既可满足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的需要,也可避免重复建设,这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情况下,是较为可行的建设策略。整体建设单靠教育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全面规划,实现共同建设的格局。各级政府也要把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事来抓,达成共识,以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创设良好环境,推动数字化学习健康发展。

(三)优化网站的设计方法

要发挥网站的作用,需要对网站进行优化设计。在功能设计上,要根据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地区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来确定网站的规模、栏目等要素。在功能建设上可采取逐步扩展的办法,预留一定的空间便于二期、三期建设,实现功能的逐步完善。在具体做法上,可采取项目推进的办法,通过数字化学习项目来健全网站功能。

三、以网络互联形成数字化传送通道

(一)注重网络的特点和作用

现在最常见的网络划分是:按计算机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的大小,一般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也有的划分再增加一个城域网)。顾名思义,所谓广域网就是地理上距离较远的网络连接形式,例如著名的Internet网、Chinanet网就是典型的广域网。而一个局域网通常是在一个较小的范围里,并且经常限于一个单一的建筑物或一组相距很近的建筑物。从网络的物理形态来划分,还可分为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卫星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这些网络形态各具特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总体上来看,网络的特点和作用体现在:第一,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使不同软硬件环境、不同协议的网可以互联,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数据集中和分布处理的目标。第二,向高性能方向发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文本、声音图像等综合性服务。第三,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多方面提高了网络的性能和综合的多功能服务,并更加合理地进行网络各种业务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开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二)寻求互联的途径与方法

一般来说,目前社区教育系统因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总体上还不可能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络体系,也较难建设自己独立的网络,所以要寻求各类网络的互联途径与方法,以形成数字化学习的传送通道。

1. 进行网络互联。

在实现网络的互联方面,我们应该将各种网络整合在一起,如有线网、无线网和卫星网等,自建和共享相结合,充分用好这些网络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在区域内,尽可能将各局域网进行连接,实现区内各局域网的互通,以提高局域网的使用效率。

2. 借用公共网络。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电子政务系统发展迅速,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共网络系统,尤其在街道一级,都有较为完善的政府网络。充分运用好这一网络资源,是实现信息传输的有效途径。

3. 搭载高速网络。

网络的运行速度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率,也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地区高性能的网络系统,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也可利用高速网络,如信息高速公路,这是一个数字化大容量的通信网络,能够形成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通道,实现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的高速传送,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以网络教室拓展数字化学习空间

(一)健全社区网络教室

所谓网络教室,是指由计算机组成并相互联网,供市民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场所。从目前社区教育发展来看,在社区全部由正规的计算机互联来组成网络教室是相对有限的,而且在这种网络教室中进行学习的人员数量也会非常有限。所以开展社区教育所依托的网络教室,是指社区中一切可供市民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广义上说,在社区教育范围内,网络教室可以是联网的计算机教室,也可以是各种社区信息苑和社区单位的计算机房,也包括使用电脑上网的居家环境。总之,各种类型的社区教育网络教室构成了完整的数字化学习空间,这也是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空间的特殊之处。

(二)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信息技术是网络教室的技术基础,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物质环境依赖于这些技术的支持,主要指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传输、处理、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其核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要使各种网络教室发挥积极作用,需要有技术支撑。要建立一支网络教室的服务队伍,为各种网络教室提供技术服务,把数字化学习空间完善好。同时,学习者也要学习信息技术,把学习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数字化学习的技术支持,就不能有效拓展数字化的学习空间。

(三)探索市民学习方式

相对于数字化学习硬件环境而言,学习方式的创新则是创设市民自主学习、协作和交流学习的非物化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根据社区市民的特点,社区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是基础,主要将数字化学习安排在家里,积极培养市民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自觉性;交流学习是活力,可进行各种互助学习、互动学习,主要将数字化学习安排在社区设立的网络教室,提高市民数字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自主学习与交流学习结合是动力,采用自主学习—交流学习—自主学习循环的方法,如线上课程线下互动等形式,提高数字化学习的灵活性。学习方式的科学应用,会使数字化学习的空间变得更为广阔。

上述分析可见,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既与一般学校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有类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社区的特点,建设符合社区需求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鉴于目前数字化学习条件的种种局限和制约,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的策略,从而使数字化走进百姓生活,让数字化丰富市民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映姜.论数字化环境下的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02,(10):62-66.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3]詹斌,胡小勇.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79-82.

[4]石巧珍,韩陈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时空特点及其作用机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7,(2):32-34.

[5]张秀芳,吴欣明.信息技术发展与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J].教育探索,2004,(5):17-19.

上一篇:体验基层一线工作总结下一篇:放弃投标申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