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入技巧

2024-06-12

初中数学导入技巧(精选十篇)

初中数学导入技巧 篇1

一、关注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开始学习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数学课程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在课程导入时应该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绝对值知识时,用估算学生家与学校直线上距离的问题创设情境,学生都能踊跃的估算出大致距离,这时再问学生:“这个距离跟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上有关吗?”接着问:“生活中还有只考虑距离,不考虑方向的实例吗?”(出租车打车费用、耗油问题等),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数轴上的距离.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样的导入感觉新颖,兴趣浓厚,为后面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同时这样设计导入,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得到对新知识的认同,并以此为学习新知的思维起点.因此,只要教师能细心观察、精心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揭谜欲望,层层解疑,步步深入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的问题需要新知识来解决时,他们才会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揭开“谜底”的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乘方”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一张纸,问学生: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再对折,这样经过多次对折,假设纸足够大且不能撕开的情况下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吗?再问: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然后,我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学生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好!下面我们就到“有理数的乘方”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为了要自己能有一个争论的结果,自然而然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三、设计新颖活泼的课堂游戏,使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尤其体现在所谓“纯理性”的数学概念教学的课程中.如果希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数学学习活动之中,那么就需要让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概念融入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动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参与,经历和体会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确定与不确定”一课时,我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摸球的小游戏来引出概念的:

准备三个封闭的纸盒箱,里面装有一些大小形状完全一样,但颜色不同的小球,邀请学生上来和教师一起做一个游戏:以三个学生为一组上来认真的摸一摸,看看摸出的各是什么颜色,以摸出红色的为胜.通过几组学生的实验,发现有一个盒子不管谁摸摸出的都是红球,而有一个盒子不管谁摸摸出的都是白球,还有一个盒子有的学生摸出的是红球,有的学生摸出的是白球.引导学生思考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窍门,有什么秘密呢?

为了揭开这一秘密请一个学生上前分别打开这3个盒子,于是谜底揭开:原来第一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红球,所以不管谁来摸都会取胜;第二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白球,所以不管谁来摸摸出的都是白球,都不可能取胜;第三个盒子里既有白球,又有红球,所以可能会摸出红球,可能会摸出白球.在此基础上就能很自然地得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了.

通过亲身经历、体会概率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从具体的生活知识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吃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辅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助他们找出建水电站的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三个点A、B、C,如何求作一点P使PA=PB=PC?这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PAB、△PAC、△P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实例导入,有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图片进行导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篇2

安定区红土学校刘丽花

【内容摘要】“导入”这一环节好比是一台戏的一个序幕和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奇特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激趣、认知水平、简洁紧凑、悬念、联系生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的导入就好比“凤头”,新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主动地去学习,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课堂导入的要求 :

所谓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学习的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1.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

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导入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可以是新课内容的知识准备和补充,也可以是新课内容的组成部分。

3.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体现,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4.导入必须简洁、紧凑。导入是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精炼,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注意力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就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作简单的阐述。

一、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似乎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A一支铅笔B一只老鼠 C一只猫D一头牛,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复习导入法。

知识绝不是孤立的,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am÷an=am-n(a ≠0,m,n都是正整数,且m>n),然后让学生讨论当m=n和m﹤n时的情况,从而引入新课。

2.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阐明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有最快的方法剪出字母A,然后再出示: “北京古宫图”、“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3.联系生活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爱学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时,先让学生去收集常见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却不见由正五边形,正七边形等其他形状的,这样的引入,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入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想弄清楚到底是为什么,带着疑问进行学习, 像这样的导入,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由学生自己去计算,思考,很自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4.诗词导入法

诗词导入法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新课,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然后说,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他教会我们怎样去观察物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视图”。

又如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

李白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与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样的引入,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从小学的学习模式向初中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化。

5.类比分析导入法

类比分析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些特殊知识的导入方法。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指出:方程的解法与不等式的解法有类似之处,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先让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把等号变为不等号,得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再让学生解答。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都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不拖泥带水,不影响正课进行,通过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最终达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明确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期待的目的。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8-0079-02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对于一节课来说,好的导语犹如磁铁,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使学生的学习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好的导语犹如一把钥匙,只要把学生的兴趣之门打开了,那么学生的求知欲便会提高;好的导语犹如歌曲的前奏,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导入,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数学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从而使数学学科被学生所喜欢,对整堂课来说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悬念导入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这样导入:出示一张纸,问学生: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0.09毫米,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这样经过多次对折,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有个别学生回答说有可能的。这样学生争论了起来。老师顺势启发:通过这节课的探究,相信每一位同学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下面我们一起到《有理数的乘方》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为了自己能有一个争论的结果,自然而然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通过设置悬念导入,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 “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

二、数学史导入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课时这样导入:在人类的数学史上,法国的笛卡儿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对数学的重大贡献,是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把几何和代数这两门独立发展的数学学科结合成一门新的独立分支——解析几何。1619年11月10日,白天,笛卡儿生病了,躺在床上休息。突然,笛卡儿眼睛一亮,原来正在天花板上爬来爬去的一只蜘蛛引起了他的注意。笛卡儿对这只蜘蛛感兴趣,是因为他这时正思索着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但遇到了一个困难,便是几何中的点如何才能用代数中的几个数表示出来呢?凌晨,想着这只悬在半空中的蜘蛛,沉思中的笛卡儿豁然开朗:能不能用两面墙的交线及墙与天花板的交线,来确定它的空间位置呢?这就是他得到了建立解析几何的线索。后来,由这样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所组成的坐标系,就被人们称之为笛卡儿坐标系。

又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课时这样导入: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就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道:“是5呀。”小男孩又说:“先生,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无法解释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伽菲尔德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潜心探讨小男孩给他出的难题。他经过反复思考与演算,终于弄清了其中的道理,并给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1876年4月1日,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明。5年后,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勾股定理的“总统”证法,这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

通过数学史导入,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数学学习的毅力,而且数学历史故事中都包含有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观念会有好处。

三、类比导入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这一课时这样导入:6可以分解成哪几个质数相乘?12呢?30呢?6=2×3,12=2×2×3,30=2×3×5,小学我们学过了把一个整数分解成质因数的方法,叫做整数的因数分解,类似的,我们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通过类比导入,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游戏导入

例如,在教学《概率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这样导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在一块倾斜放置的矩形胶合板上钉着一个形如“等腰三角形”的八行铁钉,钉子之间留有空隙作为通道(如图所示),小球碰到铁钉后以相等的概率滚入左空隙或右空隙,落入1、2、3、4号中,分别奖励8、4、2、0分,谁抛球一次能得到8分的给一个大奖。学生兴趣高涨,但是经过几轮游戏后发现得到8分的人数很少,这时候老师及时提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学习了概率以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通过游戏导入,能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跨学科导入

例如,在教学《视图》这一课时这样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古诗描写的庐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呢?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这一课时这样导入: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盛会在北京举行。奥运五环,环环相扣,象征着全世界人民的大团结。五环图中五个圆环均相等,沿着正中间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的图案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

通过跨学科导入,能够让学生眼前一亮,情绪也随之高涨,议论纷纷。同时,也进行了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传授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六、实践导入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我省的城市张家口和北京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我们作为河北人,感到非常的骄傲。那么,我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冬奥会比赛项目的了解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设计调查问题、调查选项、调查范围、调查方式,在全班展开调查,最后汇总调查数据,表示出调查结果,我们最后分组展示。老师说完后,学生马上投入到紧张有趣的实践中。

通过实践导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技巧 篇4

俗话所说的“导言、开场白”就是教学中所讲的教学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 引导学生在数学的课堂中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新的课程大纲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自然发展情况与心理规律, 结合生活实际, 建立数学模型, 将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变成学生较容易理解的知识结构, 设计出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的课堂导入.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应用哪些新课导入技巧呢?

一、问题法导入

这是一种常见的数学导入技巧, 在讲解数学新课之前,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提出一名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故意制造悬念, 并提示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出现在以下的新课讲解中, 可以自己寻找.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阶段, 任何有趣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讲解“一次函数”时, 可以先列出一系列的一次函数, 提问这些函数之间有哪些异同点, 进而引导学生总结“一次函数”的概念, 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习兴趣.

二、温故引新法导入

知识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每一本书都有其强烈的系统性.新知识往往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 是旧知识的发展与延伸.所以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 从旧知识中总结新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更轻松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 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面积, 然后再着重观察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从中发现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从而引出勾股定理这样的导入方法, 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实践法导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学生在这种亲自动手实践、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中, 很容易理解某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等边对等角”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足量的、长短不一的小棒, 分发给每名学生.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两个三角形, 探索当三角形的边相等时, 它所对应的角也是相等的.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体会到知识的探索过程, 有利于理解知识.另外, 这种实践法在几何中应用效果很显著.

四、趣味法引入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模式, 将培养学生的素质与数学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要积极引用各种科学性的实例来导入, 授以科学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解“相似图形”时, 教师拿出自己两个时期的照片进行对比, 让学生说出相似图形的特点, 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右手, 将两者进行对比, 找出相似的因素, 教师这时便可以引入“相似图形”的课程,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教师布设的课堂教学中, 进入学习状态, 主动配合教师, 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效果.

五、多媒体法导入

多媒体以其强大的直观教学效果, 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它已经成为最有效的教学工具之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可将所要讲解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正负数的概念”时, 教师可以制作一个这样的Flash:一片平整的土地, 它所代表的意义是零;一只小铁锹在土地上挖了一个小坑, 那么这个小坑则代表负数;挖出的土堆在一旁, 则它代表的是正数.这样的动画, 学生很容易理解正数比零大、负数比零小这样的概念.多媒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六、游戏法导入

初中生正处于爱玩爱闹的年纪, 所以将游戏引入到课堂中, 将大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复习“有理数运算”时, 可以准备1~10四种花色的扑克, 以及四组加减乘除卡片, 将学生分成四组, 每组一个花色、一副加减乘除卡片, 依照小组顺序来出题.每组组员将自己手中的数字与运算符号卡片依次相连, 组成一道有理数运算题, 请其他小组抢答.在这种导入法中, 学生能够相互合作, 情绪高涨, 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但是教师要注意时间的掌握及课堂的调控.

七、讨论法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使用讨论法导入.比如在讲解“一次函数”复习题时, 教师给学生一个函数图像, 请学生自由发言, 可以说函数的特点, 也可以说函数的表达式, 还可以说从函数图像中发现的其他问题等.由于没有限制, 学生畅所欲言, 所讨论的内容甚至会涵盖一次函数的所有重难点、知识点, 相当于一场“头脑风暴”.学生竞相说出自己知道的, 纠正别人说错的, 闪现着智慧的火花, 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愉悦、自由的课堂气氛, 扩展了学生的思维,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是要注意, 教师要适时引导、指正学生的讨论方向, 不能偏离主题, 还要注意维护课堂秩序.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还可以采用教具演示法, 给予学生直观生动的感受,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强调导入法, 可以快速地进入正题, 使学生抓住重点, 用时少见效快.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还可以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导入技巧,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总之, 新课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初中教师应该深刻领会这一点, 在平时备课的时候, 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 设计出适合教学内容、吸引人的新课导入, 最大限度地发挥新课导入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将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谐统一, 从而真正提高课堂导入的时效性.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技巧 篇5

侯琴芳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整个课堂的前奏,如同丰富晚宴的一道开胃菜,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一出戏的序幕。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而在语文这门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科目上,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更是至关重要。初中语文课堂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何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学习,投入课堂,便要求教师有一个较为恰当的课堂导入。因此,应追求导入的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一、歌曲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属于情境导入,先把学生带入到歌曲所营造的氛围 当中,进而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虽然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导入方法,但同时亦是最为快速地让学生投入课堂的方法。比如说在刚进入初中时,第一篇课文便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其实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就需要运用较为生动的导入方式。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便给学生放了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但从题目看似乎与课文没有半点联系,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对梦想的追求与坚持。

欣赏完歌曲我便由歌曲引出梦想,向学生发问,你们现在的梦想是什么,这时,学生的兴趣便上来了,纷纷举手告诉我自己的理想,课堂气氛一下子便热烈起来了,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课堂的学生们来

说其实是件较不容易的事情,然后我们再由个人自己的梦想导入到课文文本内容,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经历的挫折与困难,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的坚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内容,下面的讲课很快便进入状态,课堂效果出乎意料得好。

但是必须提及一点,这种课堂导入方式亦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选择歌曲时必须挑选适宜课堂教学的,不要很容易便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别的地方去了,另外,歌曲长度控制在2到3分钟适宜,不宜太长,避免出现学生出现心理疲惫。

二、生活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贴近生活的,越是容易 引起学生的兴趣,越容易被学生接受。由于个人阅历与经验问题,不能让学生去理解与他们生活相隔太远的东西,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尽量将课文中离他们距离较远的事物用他们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联系起来,方便课堂教学。

比如说在上老舍《济南的冬天》时,我在上正课之前便给了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总结南昌的冬天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再谈谈他们心目中北方的冬天是怎样的。人们总是很喜欢谈论天气,因为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有话可说的话题,学生亦是一样,所以,在聊天气的时候,学生也很乐意将天气的感觉与大家一共分享。学生纷纷谈及北方的冬天在他们心目应该是寒冷异常的,这时我再引入济南的冬天其实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样子,如若想更深地了解济南的冬天,那么就一起来进入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吧,这样导入,自然而亲切,与课文联系较为紧密。

三、故事导入法

即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这种导入法,意在以趣味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故事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起来,激起学生跃跃欲试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文章体现的是动物为了生存舍身互救的主题,可以以一个类似的故事导入:非洲沙漠中一队野生骆驼很久没有水喝,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它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水源,可水面在低于地面的地底深处,骆驼队焦躁不安起来,这时走出几只老骆驼,它们围着水源走了几圈,其中一只老骆驼跳了下,另外几只也毅然跳了下去,水面升高了,年幼的和年轻的骆驼喝到了得以延续生命的水,它们得救了,可这群骆驼围着水源久久不愿离去。听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

再如教学《邓稼先》一文,学生对距离其年代较远的人物缺乏了 解,我们便可在上课之前便给学生讲一讲邓稼先的一些生平轶事,再者本文作者是杨振宁,他们两个不同的人生轨迹亦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同样都是科学家,但是人物的性格命运却截然相反,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兴趣,使其更想了解邓稼先其人。

四、悬念导入法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

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譬如在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时,开篇便可提出科学家发现的一个事实,现今在南极大陆附近发现恐龙的化石,南极大陆气候寒冷,按理来说并不适宜恐龙这种哺乳类动物的生存,那究竟是因何原因可在南极发现它生存过的痕迹呢?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提出问题后便可自然顺接到本课所学内容,且学习问课文时,学生会有真正的豁然开朗,学到知识的感觉。

五、补充背景,帮助理解

中学语文不仅选编了一些现代作品,而且还选编了古代、当代作品,甚至还有外国作品。现代作品容易理解,而古代、当代作品、外国作品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制造了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就应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样,就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摄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下面课文的教学水到渠成。

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首先便需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 一个时代背景,否则学生无法理解当时俄国的一个社会情况。《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发生了工业危机,蔓延到了俄国,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革命斗争正在动摇沙皇统治的根基。正当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时候,高尔基在1901年2月19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的尖锐演说。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诺夫格勒特之后,就根据这次

斗争的经历,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而《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最后一章。当讲解故事背景后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再譬如说学习《范进中举》的时候,如果不先介绍时代背景,学生肯定不能理解为何中举之后会疯癫的表现,这时我们便需向学生大概介绍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用于唐朝,在明清时代科举制早已根深蒂固,古代寒门学子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必须通过科举这一条唯一的路,可联系当今社会的高考制度令学生加深理解,如若说高考是座独木桥,那么古代的科举制可说是万人齐过飞天索了!再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便可很好地理解清代科举制对于人的毒害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巧;探究

俗话说:“任何事情都是开头难。”可见,成功上好初中数学课,新课导入至关重要。对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进行了总结,将切实可行的几条建议作如下阐述。

一、通过温故知新来导入新课

通过温故知新来导入新课是指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充分将新旧知识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获得新知识。例如,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进行新课导入:“观察几个分子分母均不同的分数,它们的分数是否相等,能否进行变形,依据何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有何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等基本性质,引出分式的相关知识。再如,教学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时,教师可结合之前学生掌握的相关反比例函数的知识来通过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小明家用购电卡买了1000度电,这些电够使用的天数m与小明家平均每天的用电度数n是怎样的函数关系?如果平均每天用电4度,这些电可用多长时间?”这样,通过温故知新的问题导入,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及掌握。

二、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导入新课

通过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是指教师将学过的类似的知识点与新知识进行对比来导入新课,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知识。例如,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以及对应周长等相等来进行类比,让学生思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会是怎样的呢?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也可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来与之进行类比,让学生进行思考后猜测出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也可以通过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从而感受勾股定理与逆定理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导入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有效将新旧知识进行区分,避免混淆。

三、通过问题反馈来导入新课

通过反馈来导入新课是指教师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先针对相关知识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效果来导入新课的学习,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习题课中。比如,进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习题讲解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运用“描点”的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并具体阐明其方法及步骤。或者学习了反比函数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在复习课之前提出这个问题进行新课导入:“某市政府计划建设一项水利工程,工程需要运送的土石方总量为10的6次方立方米,某运输公司承担了这一运送土石方的運输任务,运输公司平均每天的工作量v(单位:每天立方米)与完成运送任务所需时间t(单位:天)之间具有怎样的函数关系?”这样,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馈进行新课教学,学生基本掌握的知识,可简单讲解;学生还未掌握的知识,则做重点复习。这个方法与温故知新导入法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区别也很大,教师在实际应用中注意区别。

四、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导入新课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也正因为如此,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数学问题来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教学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师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进行新课导入:“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次列车平均速度v和时间t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式表示?”再如,教学分式这一内容,教师也可利用问题来导入新课:“有个老人有三个儿子和十七匹马,他临终前留下遗嘱,将马留给三个儿子,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幼子九分之一,分的过程中不许流血,不许杀马。请问三兄弟应该如何分马?”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教师向学生展示2002年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的图案,提出赵爽弦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这样,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

五、通过亲自实践来导入新课

通过亲自实践来导入新课是指教师在进行新课前,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获取新知识。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来证实这一知识的正确性,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拼在一起,结果便一目了然了。再如,通过欧拉的卖鸡蛋问题来请学生帮忙解决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学习:两个农妇共带100个鸡蛋去市场卖,两人所带的鸡蛋数目不同,但是卖得的钱数相同。第一个农妇对第二个农妇说:“如果我们的鸡蛋交换,我可以卖15个克罗索(一种货币)。”第二个农妇说:“可是交换后我只能卖六又三分之二个克罗索。”请问两个农妇各带了多少个鸡蛋?此外,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剪拼赵爽弦图来证明勾股定理,激发其探索精神。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解决问题,不仅利于其数学兴趣的激发,还能在接下来的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进行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设置疑问导入法、演示教具导入法等等,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导入法,只要教师善于掌握相关的导入技巧,必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家荣,《浅谈生活实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

2.孙远芹,《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J],《读与写》,2007

3.王保全,《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

初中历史课的导入技巧 篇7

一、历史课的导入要有磁性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上课伊始,导入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讲《火烧圆明园》时,我这样导入:“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既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又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力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呢?又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时,我这样导入:“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的故事,同学们想一想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纳闷了:编剧好像没错呀!吕后是女的,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符合情理,殊不知,却不符合历史史实。”磁性的导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思维紧跟教师的授课过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二、历史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在历史课的导入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境界,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正如H.A多勃洛波夫所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的导入,我利用电化教具播放中英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片段,进入课时内容讲述前既吊足学生的胃口,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不觉间进入我所设立的氛围之中。又如讲《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时,我首先问学生:“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得多少枚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枚。”我紧接着问:“同学们知道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吗?”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翻看课本,有的坐在那儿直摇头。我接着说:“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这样的导入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

三、历史课的导入要有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一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不同的课时、单元、不同性质的内容、不同的班级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知识层次等。如给小学生上课最好从讲故事、做游戏、唱歌入手;给初中生上课最好从启发谈话入手。我曾经听过《秦王扫六合》的优质评选课,有位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后的导入是:“假如你是古代的一分子,你愿意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愿意生活在秦朝?”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探究,进一步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导入设计得不科学、不严谨、针对性差,致使很多学生的回答远离主题,使得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但有位教师的导入是通过多媒体将泰山上的石刻、五大夫松等图片搬上课堂,使学生倍感亲切,针对性强,直接引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在导入时要注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四、历史课的导入要有启发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在导入时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思维来设计,注意从授课内容出发,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巧妙设置学生感兴趣而一时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以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激发学生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如讲《难忘九一八》时,我利用课件这样导入:“新华网9月18日电‘经商不忘爱国’,这是今年沈阳市商界纪念‘九·一八事变’74周年的共同心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沈阳市工商界向全市1.5万家会员发起倡议:9月18日不搞庆典活动。你知道‘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沈阳人民要纪念九一八?”又如讲《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式导入:“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青年节,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介绍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十幅浮雕中也有一副是纪念五四运动的。那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怎样认识五四运动?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技巧分析 篇8

一、利用故事导入法, 提高学生注意力

在上课伊始, 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技巧, 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的状态。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好的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制胜法宝。课堂导入的技巧性非常强, 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使用故事导入法,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本课所要讲的知识重点, 编写一个学生喜欢, 又能听得懂的故事来进行新课导入。比如, 在学习分数比大小的时候, 教师可以用唐僧分西瓜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可以提前找到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彩色图片:“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来到了乌鸡国, 乌鸡国国王很好客, 拿出了本地特产“乌鸡国大西瓜”来招待他们。师傅说, 我把西瓜分成1/2、1/3、1/4和1/5你们自己挑吧。猪八戒说, 我肚子大吃得多, 就选1/5吧, 同学们你们说他挑的对吗?”这样的故事导入既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还可以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 通过旧知识搭建桥梁来引出新知识。比如, 在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 教师可以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来作为桥梁过渡:“我们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 分母不变分子加减。这道练习题大家肯定都会做, 4/10+5/10=?假如我们把5/10换成5/9会是什么结果呢?”这样先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温习一边, 然后再引出新知识, 留下悬念,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利用情景导入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和图画来创设相应的情景,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还可以利用表演、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来描述数学情景,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从而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一个小的数学动画情景, 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当中,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在美丽的大海边住着兄弟三人, 这一年从4月份开始打渔, 大哥说我连续打3天渔要休一天;二哥说我连续打5天渔休一天;小弟说我连续打7天渔休一天。他们有个城里的亲戚, 想要趁他们都休息时来看他们, 他们可以什么时候去呢?”教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启发, “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讲究一些方法, 你们可以分组进行合作, 分别找出每个人的休息日, 然后把结果合到一起观察看看, 就比较容易了。”通过分工合作学生找出了大哥休息日是:4、8、12、16、20、24、28;二哥休息日是:6、12、18、24、30;小弟休息日是:8、16、24。学生经过分工合作, 分析讨论, 完成了学习任务, 从而更加直观的了解公倍数的概念。

三、利用提问导入法, 培养学生创造力

提问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立足课程的特点巧妙进行提问,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精彩的问题导入能够使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得到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虑, 巧妙周密地设置精彩的问题, 并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启发。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 来自生活实践的学习材料, 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当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时, 学生才能够对于数学知识活学活用。因此, 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注重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事物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获得知识。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个游戏, 让学生分别围成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并在中心放置玩具。然后教师让学生说出哪个形状对学生是最公平的?通过观察分析, 我们发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学生离中心玩具的距离长短不等, 而圆形那一组每个人到中间玩具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学生通过做熟悉的游戏, 对圆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玩耍中学到了圆心到圆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特性。这使学生在愉快的坏境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再如, 在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时, 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学生喜欢的情景问题:“我女儿经常喜欢穿我的衣服, 你们是不是也非常喜欢穿爸爸妈妈的衣服呢?你们穿爸爸妈妈衣服时感觉如何?那你的衣服爸爸妈妈能穿上吗?为什么?”通过设置这些问题, 并由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发现, 简单的生活问题中却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里面, 得出体积大小的区别认识, 并能够依据生活的意识来合理确定体积单位。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导入技巧浅谈 篇9

一、运用作者导入

运用有关作者的一些知识导入,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 进而对作者产生仰慕崇拜之情, 有利于激励学生奋进, 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学习课文。

二、运用古诗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可堪称是一座丰富的宝库, 它所蕴涵的深刻思想、高超艺术手法, 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运用古诗导入, 可以积累名句, 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运用故事导入

故事一般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 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来感染学生, 可以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

四、运用图片导入

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觉性。图片导入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 尤其是对于难以理解的课文, 运用图片导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

五、运用问题导入

课堂上如果能紧扣课文设计一些问题, 最好能总领全文, 或从侧面入手, 将对理解课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六、留悬念, 设问导入

悬念, 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 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俗话说:“好奇之心, 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 催人思索,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运用课件导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类实现了“地球村”的梦想, 这给教育带来了重大变革。课件这一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而制成的新鲜事物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如在讲解《孔乙己》时, 我先播放了相关时代背景的课件, 是从电影《孔乙己》中剪辑的片段, 让学生对这一时代背景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学完这篇小说后, 学生们头脑中都有了对孔乙己形象的想象, 进一步了解了小说的主题, 深入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八、运用音乐导入

诗歌大都韵律和谐, 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 是人类心灵的诗章, 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 能够渲染气氛, 烘托诗境, 奏响诗词的主旋律。

试论小学数学课的导入技巧 篇10

一、利用故事,激发求知

老师应抓住知识的主旨、脉络和难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进入角度,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在导入新课时,针对小学生们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笔者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故事、寓言、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例如,在讲商中间有余数的除法时,先给学生讲《喜羊羊》故事:村长、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出去玩,路过一片蜜草园,懒羊羊、喜羊羊见到了蜜草馋得口水直流。村长说:“要吃蜜草可以,不过先考考你们。”懒羊羊它们点头同意。“现在404棵蜜草平均分给我们4个,该怎样分?自己该分得多少棵?看谁算得又准又快!”懒羊羊一听,哈哈大笑说:“这还不容易,我算算,嗯嗯……我该分得11棵。”喜羊羊不紧不慢说道:“村长,我要101棵蜜草。”懒羊羊望着村长和喜羊羊不知所措。同学们,你能帮懒羊羊这个忙吗?能列出除法等式并计算出正确结果吗?由此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启动认识

情境导入新课的特点就是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丰富联想,使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从其成因出发为学生设疑,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分析现象,解释规律。

笔者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将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红绿灯课件打出,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有红绿灯,并且绿、黄、红灯总是可以依次变化的,这时笔者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数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了认识数字排列规律,使学生很自然地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兴趣,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三、引导观察,激发兴趣

课堂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变为课堂的主人。实物、教具、投影或课件都比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在教学“米”的认识时,笔者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导入新课的。先用多媒体显示出一名同学拿着直尺测量教室的长度的图,接着笔者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上的这位同学能用直尺很轻松地测量出教室的长度吗?亲自测量一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发现用直尺测量教室的长度的时候很麻烦。这时,笔者就带同学们一同学习一种新的长度单位——米。然后,板书课题,并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通过观察和直接操作,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导”与“学”是课堂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课堂中,要实现“导”与“学”的统一,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与思考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性教学中高瞻远瞩,走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学习境界。当然,导入数学新课的形式远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等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新教材,较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摘要:一堂课的导入是老师对教学过程的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引导观察等手段系统阐述了如何安排好一堂小学数学课。

上一篇:一线工程师下一篇:ERP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