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入艺术漫谈

2024-05-05

初中数学导入艺术漫谈(精选九篇)

初中数学导入艺术漫谈 篇1

一、“导”在设疑激趣处,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力。兴趣浓厚, 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 思维才会敏捷灵活。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 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 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一课时, 我首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 大家来判断它们能否被2、3、5整除, 看谁答得快。结果每次都是教师取胜。教师的“神速”判断使学生羡慕不已, 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其中的奥妙。我顺势引入新课:能被2、3、5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

二、“导”在重、难点突破处, 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 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 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 因为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施导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2.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3.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 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 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 而单位“1”的抽象性又使它成为掌握分数意义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 我从观察图形入手, 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导:1.对比。让学生将两组图对比, 找出它们的异、同点;2.概括。通过观察和对比, 单位“1”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3.运用。我启发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单位“1”的意义。由于以具体生动的直观图形作为认知的起点, 在向抽象思维过渡过程中, 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对单位“1”的含义有了较清晰而又准确的认识, 顺利突破了难点。

三、“导”在规律的归纳概括处,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 将具体表象直观地概括成规律性知识,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也是他们感到最难的一点。因此, 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1.对于概念, 注意引导学生从诸多因素中, 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概括;2.对于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归纳、概括。如, “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去归纳、概括;3.对于有些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动手操作到形象思维, 最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 不仅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还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导”在开拓学习思路处, 促使知识融汇贯通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艺术 篇2

【关键词】 温故知新;联系实际;巧设悬念;类比联想;情境导入

随着启东市“15/20/10”有效课堂模式的不断深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革新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广大一线教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各自的岗位上大胆践行别具一格的数学课堂教学革新策略。其中,在“15”时段如何把握新课堂导入环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即:成功的导入是开启新课的敲门砖,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笔者借此交流良机,浅谈初中数学新课有效导入的点滴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愿景。

一、温故知新,自然导入

初中数学各章节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突显极强的系统性,而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从某种角度而言,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奥秘的过程实质上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凡是对旧知识把握比较牢固的,那一定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我们在新课导入时务必找准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从而自然导入师生互动。一般来说,复习导入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并通过提问和前提测评等途径,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达到既能巩固旧知识,又为新知识作了铺垫。譬如:我在执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课时,先展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的题目,让学生迅速完成解题并注明其计算方法,然后把上述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提问学生:“现在的题目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这样的导入过渡自然、流畅,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二、联系实际,生动导入

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可见,让学生能自主解决现实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导入新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集中注意力参与学习。譬如,我执教“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先应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天气预报图标、交通标志和五线谱等符号所表示某种特定意义,并举出一个“失物招领”告示:“黄伟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到校长办公室认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意思?用A表示有什么意义?”如此的新课导入,由于所列举的实例子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性学习。

三、巧设悬念,趣味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谓巧妙设悬念导入新课,就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慎掉进“陷阱”,使其解答的问题自相矛盾,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而创设悬念导入新课的途径变幻莫测,教师既可以讲述一个与课题有关的小故事,又可以通过趣味性很强小游戏活动,从而让学生围绕其中的解决问题的实质性问题展开联想,逐步感知所学习的新概念、新原理不是人们梦中遐思的产物,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譬如,我在执教“勾股定理”一课的导入时,就简要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天傍晚,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应邀参加富商政要的宴会,那位主人豪华宫殿般的餐厅铺着的是正方形的大理石地砖,由于宴会迟迟不开席的缘故,不少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微词。此时,善于观察的毕达哥拉斯趁机凝视脚下美丽的方形磁砖排列规则,一边思索,一边拿了彩色画笔蹲在地板上,并选了一块磁砖以它的对角线AB 为边画一个正方形,忽然脑海中闪现一个“奇迹:——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磁砖的面积和,他兴奋,他好奇,他思索……接着,他再把两块磁砖拼成的矩形之对角线作另一个正方形,竟然发现这个正方形之面积等于五块磁砖的面积,即: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许多学生为之振奋,神秘的勾股定理原理萌生于真实的生活之中,都急于理解、分析和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类比联想,轻松导入

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自然界的发展史告诉我们:通过相关事物的比较,人类将变得更加聪明。所谓类比联想导入,就是教师把两个具有相似属性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对象的某些性质学生必须了解),鼓励学生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合理猜测另一个对象的相关性质。采用类比联想导入简洁明快,同时能高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譬如:我在执教“解不等式的性质”一课的导入时,就与等式的性质进行类比,从而让学生轻松愉快找到理解、掌握解不等式的性质的钥匙。其实,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假如采用类比联想的方式,那有利于学生根据命题的具体要求,与具有相似特点的数、式、以及相似的内容、性质或相似的图形进行类比、联想,从而正确找到解题的捷径。

五、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部分数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假如教师合理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行程问题”时,就如此导入:由两名学生上台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双簧”,他俩面对面地站在讲台前(表示一段路程的两端)相对而行,我在必要时进行旁白,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他们所走的方向。当两者相遇后,我就提问:“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他们走的路程一共多少米?”学生立即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热烈讨论和具体形象的观察,学生逐步对“相向”、“同时”、 “相遇”等概念有了感性认识。如此的导入新课,既为学生学习新知扫清了障碍,又让学生激情洋溢,点燃了探求新知的火花。

探索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篇3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我们都知道, 无论哪一科目的知识绝不是孤立的或者割裂的. 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和拓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讲授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 我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 am÷an= am-n (a≠0, 其中m, n都是正整数 , 且m > n) , 然后让学生课堂上小组讨论当m = n和m < n时的情况, 从而引入新课.

二、设置悬念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惊讶开始”. 设计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悬念一般是出乎学生的预料, 或展示矛盾, 或让学生迷惑不解,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展示给学生一张纸, 问学生:谁来估计这张纸大约有多厚? 让学生小组讨论后, 抽查几名学生估计的厚度, 大致统一后, 我说:刚才同学们估计它的厚度大约为0.09毫米, 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 这样经过多次对折, 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按照自己的见解作出热烈的讨论. 然后说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有理数的乘方”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要证明自己的结果, 自然而然会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趣味导入法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 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 趣味式引入新课, 符合了数学本身的科学生动的引入,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节中研究“视图”时, 我采用引入游戏的方法. 先在桌上放一个茶杯, 每个小组的四名同学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画下来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比较. 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形式, 高效地将比较抽象的知识易懂化. 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鉴别和分析能力, 用学生自己的方式来研究视图、动手探索知识和用心感悟世界进而引入课题.

四、实验导入法

一般说来, 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动手试验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一位数学家说过:“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 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得见摸得着. ”实验导入新课直观生动, 高效有用. 通过实验演示导入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抽象认识.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 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质量.

例如:在讲授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时, 我的方法是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 对折打开后滴一滴墨水在折痕上或折痕边上, 合上, 压一下, 打开观察, 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 学生为此感到惊喜和好奇,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然后我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五、类比导入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性质类似, 推出与这两个对象的其他性质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 通过类比, 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相同点, 利用已有的旧知识, 来认识新知识.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既可以回顾学过的旧知识, 从而引出新知识, 也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细致的观察能力, 课堂也充满了探索讨论求知的气氛, 使课堂教学任务更能轻松高效地完成.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分式”时, 我认为导入的关键是要用与分数类比的方法导出分式概念、分式基本性质与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 我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入分式的概念, 先复习分数的概念:一个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构成, 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分子、分母都是数, 但分母不能是零, 为什么分母不能为零呢? 因为零不能为除数, 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 如果分子为零, 只要分母不为零 (不论是正数还是负数) , 这个分数的值就为零. 把分数的概念引申到代数式来, 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1) 分数由分子、分母与分数线构成; (2) 分母中含有字母, 这就是分式.

导入也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 导入数学课堂的设计方法数不胜数, 不过无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都应该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使学生和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 同时使用不同的有效的导入方法, 学生会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 这会使得课堂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守波.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 1996 (1) :1-2.

[2]张智平.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J].数学通讯, 1998 (5) :8-9.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课 数学思维

【分类号】G633.6

众所周知,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独特的导入语能够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使学生形成必备的数学学习能力。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常见的导课方法:

一、联系旧知,揭示新课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从“温故”出发复习本课所用到的旧知识,以旧引新,以旧促新,既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案例1:《因式分解》的第一堂课,可先复习多项式的乘法,并举几个例子。如 , 。教师及时地指出,把上述过程同步反过来,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整式积的形式,就是我们这节要研究的因式分解。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同步中,很自然地接触到新知识,并感悟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导入还为新授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案例2:在讲授矩形时,教师先出示形状可变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然后调整相邻两边所夹的角度,使其成为直角,从而引出矩形概念,继而转入对矩形的研究。这样,学生既能深刻理解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又能牢牢掌握矩形的特性及其平行四边形的共性。

二、创设情境,诱发思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用具体的情境去吸引学生。这样的导入不仅能让学生密切关注生活,还能让他们更好地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案例3: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出示投影:“ 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学生讨论)

生1: 。如:以正东为正。向西走3米,记作 ,再向东走2米,记作 米。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 。因此, 。

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 。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 。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 。因此, 。

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 。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由此枯燥的法则引出课题,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也是有来历的,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三、设疑布障,引起悬念

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新奇事物,以问题引路,故布疑阵,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惊讶,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惊讶感情——是寻求知识的强大源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教学中想法设法引导学生质疑提问,甚至引起争论。这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案例4:在教学幂的运算时,本人就利用学生对珠穆朗玛峰高度已有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这时再提出“有一种纸的厚度是1mm,只需将其对折23次 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种导入的方法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杀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新颖有趣,富于思考

教师一上课,不宜开门见山、板书课题,而要以充沛且丰富的思想感情、新颖有趣且富于思考的问题、精湛且富有魅力的谈话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兴趣盎然,渐入佳境。

案例5:教师在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在课前用纸印好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课堂上让学生首先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由学生报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迅速、准确无误地猜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在激发出他们强烈地求知欲后,借以引出“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的导入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多姿多彩的。無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玮琴 初中数学课堂导课方法浅谈《未来英才》2014年1期

2.魏知容 巧妙的导课 成功的一半——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课《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年3期

初中数学的课堂导入艺术 篇5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研究表明, 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因而在课堂开始阶段不做过多赘述, 简明扼要地点出课堂教学目标以便于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这种简单直接的教学导入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开门见山法. 而这种开门见山导入法的另一优势就是可以短时间内凝聚学生分散的注意力, 为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推进开辟渠道.

案例分析: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部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明确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之后直接引入“方程求解”这一问题, 在引导学生对于新问题进行思考研究的同时, 直接导入新的教学内容“直接开平方法”. 这种教学导入方式省去了中间复杂的铺垫过程, 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保证学生对于新问题学习兴趣的同时, 对于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推进和学生的理解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联系生活导入法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 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 一定要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关联. 而一旦初中数学课堂上导入更多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 则可以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更能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 联系生活的教学导入方式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帮助其将相关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深化其理解.

案例分析:以“正数与负数”这一部分的教学为例,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 可以通过“超市购物”的案例列举或是“摄氏温度”的介绍增加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正数的概念, 因此教师通过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方法, 将买东西时的消费情况以及零上与零下温度变化情况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相结合, 为学生树立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 提升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消化程度.

三、复习温习导入法

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与联系性的学科, 不同教学内容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性, 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对于旧知识的复习, 根据这些已学过的旧知识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巧妙地导入新的教学内容, 这种教学导入方法不但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的知识, 也让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大体上的了解, 对后续教学工作起到更多促进作用.

案例分析:比如在初中几何的学习中, 最先开展的是“平行四边形”的教学, 之后是矩形、正方形等, 整个学习过程呈现出由浅入深, 由一般到特殊的推进. 因此教师在进行 “菱形”这一章节的教学时, 就可以先带领学生们温习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将平行四边形对角、对边、对角线等的属性教学逐步延伸到菱形中,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更为直观的教学方向. 让学生们既可以复习到旧的知识, 又能对新知识有所体会.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如果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那么求知欲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 为了提升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求知欲, 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导入法, 即设计一个可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 并将悬念的解开与教学内容的推进巧妙结合, 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开展中去.

案例分析:在“全等三角形”这一部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设置一个“切割玻璃”的问题, 一名同学割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 那么另一同学能不能再拿一块玻璃割出一块完全相同的玻璃呢?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开展课堂讨论, 在学生们针对这一问题各抒己见之后, 教师则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这部分的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判定”, 而此时已被调动起学习兴趣的学生们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则显然更容易接受.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关联性的学科, 同时数学这门学科又是极其严谨而抽象的, 许多原理与概念也相对复杂难于一下理解, 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 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会主动的思考研究问题, 甚至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不良情绪. 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当更多通过积极的课堂导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活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文结合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教学案例, 总结出了开门见山导入、联系生活导入、复习温习导入和设置悬念导入四种主要的课堂导入方法, 希望能为相关的教学开展提供更多参考借鉴.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与实践性突出的课程,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让他们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是所有数学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课堂导入艺术的角度进行研究, 探讨相关的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学科策略, 进而为相关的教学开展提供更具积极意义的参考借鉴, 以期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增加更多趣味与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参考文献

[1]王远树.跳好导入这个“开场舞”——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笔谈[J].新课程 (中) 2015年08期.

初中数学课导入的艺术 篇6

所谓导入, 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种教学语言与方法, 短则一两分钟, 长也不过五六分钟, 要导入本课体现的重点、难点, 要具有趣味性,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鼓动性, 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 使之跃跃欲试;具有启发性, 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 引起思索,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情感性, 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精彩的导入, 是开启新课的钥匙, 引导学生登堂入室, 是承前启后的桥梁, 使学生循“故”而知新;是乐章的序曲, 使学生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的旋律, 是感情的起博器, 激起学生心海的波澜。应该恰当、精彩, 切忌庞杂繁琐。精彩的导入, 会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加流畅, 因此, 初中教学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 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1、以旧带新的导入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入新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 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 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 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 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 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 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如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引发学生思维, 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 从而进行类比联系, 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 通过这样的引入, 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 而且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复习时间大大缩短, 保证新课质量。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复习内容, 使以旧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 达到知识的迁移。

2、联系生活实例的导入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 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这样导入:提问学生“不过河, 能否测出河面的宽?”;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 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在学生了解生活实例的基础上, 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3、提问, 质疑的导入

“一石激起千重浪”, 在平静湖水中激起波澜, 那就是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教学“负数”时不是象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 “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而是先问学生“2-1=?”, “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 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 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1’”。这时可引进记号“-1”表示“欠1”, 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 (称为负号) 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 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也是常用的引入新课方法。但需要提出的是: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当, 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 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 又要不能太难, 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 不然, 就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4、设置悬念的导入

好奇心理人皆有之, 探求结果人皆可求,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求问题奥秘的兴趣, 就是“设置悬念”。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 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题目:“方程5X2+X-4=0的一个根为X=-1, 不解方程求出另一个根X=?”, 教师可以先给出X=__÷ (-1) =__, 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生得到答案正确时, 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就使学生产生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关系, 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只是简单的几句话, 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再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更能“锦上添花”。当然, 设置悬念要掌握分寸, 太“悬”便使学生不思其解, 望而生畏, 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5、“开门见山”的导入

上课不绕圈子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 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主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可这样导入“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 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 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引入新课方法适合教学内容与前一课有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课, 有时一节课容量很大而旧知识又很熟悉, 也可以使用“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6、趣味性实验的导入

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 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法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 一是有趣, 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 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 (报纸不得撕裂) 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这种引入新课方法, 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 违背科学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 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例谈初中数学课的导入艺术 篇7

一、故事导入法

讲些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 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可先讲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出了一道数学题考两名下属, 题目是:有一个人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 他们说, 若每人分6匹, 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 就会差8匹, 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下属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 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的吗?这样的导入,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导入法

数学课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需教师把讲授的问题化为悬念, 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的心理。例如, 初一数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 我先组织猜年龄的游戏:“同学们, 只要你们把自己的年龄除以2再减去4, 把计算后的结果告诉我, 老师就能猜出你们的年龄是多少。”一位同学很快说出一个数字3, 我马上猜出这位同学的年龄是14岁, 这位同学马上说:“老师猜得对!”这时同学们议论开了, “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教师趁机导入新课。

三、情境导入法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两平行线间距离时, 播放问题:“河的一边是学校, 要想到河对岸去, 如何走最近?”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得认真学习本节课。这样安排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四、类比导入法

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前后知识衔接紧密, 所以由类比导入新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相等, 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在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五、温故知新法

通过复习旧课, 设计问题启发思考, 在学生产生“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例如, 在讲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 先回顾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和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 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探索和运用打下基础。这样的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连串的新知识。

六、直接导入法

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 即开门见山。例如, 讲“整式的加减”时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本节课, 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这样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8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即通过对直观教具的观察, 对旧知识的复习和联想, 有目的、有系统地设置问题, 让学生思考进而引出新的问题、新的知识, 形成新概念, 发现新法则.

例如, 在教“圆柱体表面积”时, 上课前, 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模型, 然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展开后由哪几部分组成? (2) 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 (3) 试用同样方法导出圆柱体表面积公式.用这样的几个问题进行引导, 学生很快、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此时我们若能再联系实际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 然后得出生活中各种各样圆柱体表面积的求法, 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的知识, 而且对于学生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也有很大帮助.

二、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就是在一上课时, 不绕任何圈子, 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内容上.例如在教“有理数减法”时, 我一上课就直接对学生们说:“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 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 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直接引入新课的方法, 适合教学的内容与前一课有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课, 有时一节课容量很大而旧知识又很熟悉, 也可以使用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构思趣题导入新课

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实际问题, 经常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 我这样引入:同学们, 我姓什么?姓王, 你们谁能又快又好地剪出这个王字?这个王字有什么特征?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 试一试, 想一想, 谈一谈, 然后再出示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 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点, 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又如在教“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 可设计如下情景:一块三角形玻璃, 不小心被打成两块, 要截取同样大小的玻璃, 要不要把两块都带去?为什么?如果带一块可以的话, 应带去哪一块?为什么?再如, 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至少要几个钉子?人们为什么不惜踏坏花草也不愿从花坛的边沿走路?我们只要留意身边的一切, 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你身边, 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到处都是.

四、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学启于思, 思源于疑, 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 青少年好动好奇又好胜, 我们应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提出疑问,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圆周角”时, 我们可首先准备好一张事先画好一个圆 (但无圆心) 的方纸, 提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准确找出圆心?同学们都认为需要尺规, 感到无法可解, 这时, 老师点出:学了本节知识后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再如我在教学“勾股定理”的内容时, 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大家在前面学习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 即只要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斜边相等, 一组对应边相等, 那么, 这两个三角形也就全等了, 既然全等了, 另外一组对应边必然也就相等, 这里还有什么必然的原因吗?”通过这样的疑问设置, 自然而然地给出课题, 从而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好奇中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吸引其积极地去探究.当然, 在我们给学生设置悬念时, 也要注意掌握分寸, 如果问题不难, 学生不用想就知道答案, 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如果问题太难, 又会让学生望而生畏, 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五、动手实验导入新课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眼、手、口、脑协同活动,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例如在教“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 上课时可先问学生, 请用你的测平仪测量一下你的书桌面是否水平, 怎样测呢?为什么可测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

又如在教“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图形面积的最值求法”时, 给每名同学发一根60 cm长的铁丝, 请学生弯成一个长方形, 问:谁能使弯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竞赛自己悟出道理, 尝试着成功, 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 也会使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六、实际应用导入新课

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 需要吸引学生, 使学生们感兴趣所提出的问题也需要是学生思考过, 但是却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让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投入到学习中, 必然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符号, 这些符号都有特定的意义, 如天气预报图标、交通标志、五线谱等, 或举一个“失物招领”的例子:“小明拾到人民币a元, 请失主到教导处认领.”引导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 用a表示有什么好处.当然列举实际应用的例子, 一定要贴近生活, 要使用大多数人熟悉的例子, 否则会收不到想要的效果.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篇9

【关键词】新课导入;导入艺术;求知欲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73-01

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好的导入,如同路标,如同序幕,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这里归纳出八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

1 开门见山法

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即开门见山。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讲“整式的加减”时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这样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时,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 的方程,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的解法”,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可采用开门见山法。

2 温故知新法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从而理解掌握知识,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旧的”过渡到“新的”,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师: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均跃跃欲试,成功的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 联系生活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因此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发现各色各样的地板砖令人目不暇接,他走到样品展览区,发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地板砖铺成的样板,你看,那由三角形铺成的井然有序,由正六边形铺成的像盛开的花朵,由四边形拼接的错落有致。

象这样的引入, 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由学生自己去计算,思考,很自然,亲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道理,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数轴的概念、科学记数法概念、正负数概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等。

4 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们不要急于提示课题,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来提示课题,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状态,他们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发现很复杂,然后老师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在两相比较下,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际上,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介绍,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5 动手操作法

根据初中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操作导入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气氛热烈轻松,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了最佳状态。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奥秘,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上一篇:主要领域下一篇:西方就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