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刍议

2024-06-27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刍议(精选十篇)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刍议 篇1

一、因地制宜, 温固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一定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内在联系, 在复习提问旧知识时,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旧知识, 而且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和恐惧心理, 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 进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譬如:我在讲授“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 先展示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 指派两名学生上黑板完成, 并口头回答其计算方法, 然后把上述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后我就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此时, 我继续设问:“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于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均跃跃欲试, 成功地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内容, 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如此的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总之, 温固知新导入新课, 有利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

二、运用类比,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类比是一种间接推理的方法, 运用类比导入新课就是通过两类不同的对象间的某些属性的相似, 而从一种具有的某种其他属性就猜想另一种也有这种属性。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分式内容时, 先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有关分数的一些定义、基本性质及分数的加、减、乘、除等四则混合运算, 这样给出分式的定义和它的一些基本性质和相关的加减乘除运算, 从而让学生从新旧的知识的比较重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 能更好的掌握分式相关的知识点, 同时也能更好的区别分式与整式。

当我们的教学内容与上一节课有紧密的联系, 或研究的方法相似时, 可以采用“开门见山”引入法, 从而使新课的教学目标更明确, 重点更突出, 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要领, 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问题的研究上。譬如:我在讲授“有理数减法”一节时, 先让学生复习小学里整数的加减法, 并且在回顾总结有理数的加法基础上, 在逐步认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同时, 紧密类比联系普通的加减法与有理数的加法的异同, 从而让学生学有方向, 探究有重点, 效果事半功倍。

三、巧设疑问,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角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可见, 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导入新课也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实践证明:疑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导火索, 学生的创新思维一般都是疑问性好奇开始的;教师通过巧设疑问导入新课, 容易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积极的思索思考,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譬如:我在讲授“负数”时, 没有纯粹的抽象讲述“零上”与“零下”, “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而是先问学生“5-2=?”, “2-5=?”这样的问题虽然简单, 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 顿生疑窦:因为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是恨纳闷的, 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时, 我接着问:“欠多少才够减?”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欠3”。于是我就在黑板上板书新式的记号“-3”表示“欠3”, 并强调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 (称为负号) 所得的数叫负数。如此的引入新课不但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 而且还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 从而有效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为提高整堂课的效率打下了基础。当然, 类似疑问式导入新课时教师所提的问题难度要事宜, 既要学生面对适度疑惑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 又不能太复杂, 否则让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 就达不到自然引入新课的教学宗旨。

四、联系实际,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进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因此, 课堂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 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使学生易于接受, 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譬如, 教师讲授“解三角形”时, 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 能否测出河面的宽?”在讲授“直角坐标系”时, 可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一个学生一张电影票时问:“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 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 作为一线教师务必锐意进取, 勇于创新, 不断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带领学生在数学的星空中自由翱翔。

摘要: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艺术是有效课堂的钥匙, 本文作者通过温固知新、运用类比、巧设疑问和联系实际四种导入法的论述体现了时代潮流的改革新风尚。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篇2

数学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环节的时候,可以尝试着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来导入新课,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直角三角形之前就给学生先提了几个问题:大家想知道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吗,有没有什么方法不上楼也能够测出它的高度呢?在我们的学校后面有一条河流,我们能不能不过河就能够侧出河流的宽度呢?大家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那么它的高度是怎样侧量出来的呢?难道是一步步登上山去进行实地测量的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们不用登山也能得出珠穆朗玛峰准确的高度呢?就这样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就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通过生活实例来进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神奇,这样自然容易引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动手实践导入新课

很多时候,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正因大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边讲解边动手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新课导入。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同时也可以将原本抽象化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刍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篇3

关键词:课堂导入;初中数学;导入技巧

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较难,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逐渐的,学生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并产生厌学心理。而课堂导入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应用课堂导入技巧。本文笔者将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所以,教师在课前导入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关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图片、小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例如,教学题目“三角形”,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找到类似三角形的物体,通过动态图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形。这种教学导入新颖独特,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操作导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课有许多是实践活动课程,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导入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几何图形的时候,在课前准备七巧板,在导入时利用七巧板拼成有趣的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七巧板,拼出各种动物、花朵的图形。

三、利用谜语导入

数学课具有生动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与运用教学内容,以此来做好学生的教学工作,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把谜语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前猜谜语。例如,教师要讲“勾股定理”,可以给学生出谜语“3、4、5打一数学名词”,学生在猜谜语的时候就会把勾股定理的知识引出来。这样的教学导入既有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提升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学导入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刘伟.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的引入[J].教学与管理,2012(19):89-98.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刍议 篇4

1.直接导入法

1.1方法介绍。 直接导入法是老师一站在讲台上把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 即在讲授新课时直接讲述内容, 类似于灌输法, 直接把内容灌输给学生, 很少或基本不与学生沟通, 不易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情及学生对新课的掌握.

1.2课堂演练。 演练内容:分式约分

师: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讲解分式的约分,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分式约分的定义: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的过程, 称为分式约分.大家都学过公因式, 分式约分用通俗的话来讲, 就是把分子、分母中的数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对于所有在分子、分母中出现过的任意一个字母, 如果分子、分母中都含有这个字母的因式, 则同除以这个字母的最低次幂, 如果分子、分母中不同时含有这个字母的因式, 则保留这个字母的因式不变.例如在分式中, 分子中的6和分母中的15的最大公约数是3, 则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 只有分子中含有字母a的因式, 保留这个因式不变, 再看字母b, 分子分母中同时含有这个字母的因式, b的最低次幂是b, 故同时约去b, 同理, 分子分母同时约去c, 则这个分式的约分结果为

该导入法直接讲授分式约分的定义, 并举例演示, 使学习枯燥无味, 不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因此, 一般情况下, 不宜采用此法.

2.亲手实践导入法

2.1方法介绍。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真理, 学习新知识.亲手实践导入法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 且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过程容易进行.

2.2课堂演练。 演练内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师:大家先在纸上作出一个三角形 (同学们纷纷忙碌起来, 不到两分钟, 大家都作出了三角形) .

师:大家都做得非常棒, 现在, 请同学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 依次拼在一起.大家能发现什么?

生:三个角被剪下后, 依次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这就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180°.

这种导入方法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同时学生体会到了发现真理的快乐及教学过程中自己的主体地位, 充满自信, 对其自身学习和成长都大有裨益.

3.归纳导入法

3.1方法介绍。 归纳猜想是老师在黑板上简单地演练一些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发现其中规律或奥妙的一种方法, 也是数学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

3.2课堂演练。 演练内容:不等式性质3

师:我们知道, 5>3, 5× (-1) = (-5) , 3× (-1) =-3, 可见有, 5× (-1) <3× (-1) ; 另外, -2>-3, (-2) × (-6) < (-3) × (-6) , 同学们观察这一规律, 可以发现: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 不等号的方向怎么样, 与之前的符号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也就是说, 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一个负数, 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不等式性质.

归纳导入法可以使学生自己寻找规律, 获取新知识.该方法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

4.创设情境导入法

4.1方法介绍。 创设情境导入法是新课改之后最主流的导入法方式, 文理科通用.教师抓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 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 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故事情境, 充分集中学生注意力.

4.2课堂演练。 演练内容: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师:小明家里在装修房子, 要买各种材料, 把小明的爸爸忙得晕头转向.昨天, 爸爸要去买瓷砖, 就把小明带上了, 也想让长大了的小明帮忙拿主意.

小明和爸爸转了好多家瓷砖店都是一些正方形的瓷砖.小明心想:既然让我这个“大师”出马, 我肯定得设计点新花样.恰好, 当他们转到最后一家瓷砖店的时候, 小明发现店门口还堆了一堆正六边形的小块砖.于是小明就对爸爸说:要不我们把这两种形状的砖都买回去, 拼在一起, 不就与众不同了嘛.爸爸刚想表扬小明, 旁边的店老板笑着说:“不是我不卖给你, 是这两种砖没办法拼在一起.”

转了一天, 小明满心疑惑:为什么瓷砖不能多设计一些其他形状? 为什么店老板那么肯定说两种瓷砖不能拼在一起? 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小明解开这些疑惑吧.

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可以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能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总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 重点是要营造良好的授课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思维活跃, 竖起耳朵认真听讲, 使授课过程容易进行, 且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朱灿.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6 (02) .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 篇5

学段与学科: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新课程标准和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充分探讨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情境导入策略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文献检索与综述阶段

笔者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网,检索项“题名”,以“情境”为关键词,结果显示近五年来共有6424篇文章,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5817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567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有40篇,在此检索结果中笔者再加上“初中数学”关键词,检索结果仅有67篇文章,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55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12篇;其中题名中主要关键词是“情境教学”“情境创设”两类,本课题中“情境导入”关键词均没有出现。仔细阅读67篇文献,笔者发现,“情境教学”强调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而“情境创设”类文章强调了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方法。虽然所下载文献有一定的借鉴性,但与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有所偏差,本课题所研究的“情境导入”的策略,在时间上具备短期性特征,形式上具有可选性特征,内容上具有启发性特征,重在教学技巧的积累和反思,明显 区别于文献中“情境教学”系统性和全局性。

2、概念界定阶段(1)情境

情境也称情景,《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从社会学角度看,“情境”是指一个人正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境”表现为多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从学生角度看,“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在本课题中,情境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课堂氛围。

(2)情境导入

本课题中“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时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真实、生动、具体、适宜的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体验,其表现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理解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策略。

3、调查分析阶段

运用调查研究法。分别观察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方法,分析其差异性。比较同类研究者对此问题的常见看法,试验其方法的优劣性。

4、行动实施阶段

运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目标的指引下,分班进行情境导入策略尝试,对于过时的情境导入策略要加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时代气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的情境导入方式,及时制作成案例和课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与完善,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总结反思,修正研究方案。

5、评价总结阶段

用经验总结法。及时评价总结《初中数学课程的情境导入策略》的实施方案,完成结题研究报告,为下一阶段深入研究打好基础。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确定研究方向后,通过检索期刊索引、网络查阅和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来收集 2 相关方面的论文、文章资料及相关专著,从文献中力求了解前人对这方面问题的观点及使用的研究方法、角度。并认真研读了《标准》、初中数学教科书及教参书,进一步探讨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从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下载了2006年至2012年这五年内关于“情境”和“初中数学”的文章55篇和硕士论文12篇,对其进行分类与分析,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2、调查研究法

问卷调查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者征询意见的方法。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是对教师的问卷,通过施以“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导入的调查问卷”来了解初中数学教师对情境、情境导入的理解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导入(仅关注新课引入阶段)的基本状况(意识、目的、能力及存在哪些困惑)。

三、研究成果

(一)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常见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策略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学习相似形时,可以先向学生出示由同一张底片印出的两张大小不一的照片、两把大小不一的30°的直角三角尺、国旗上的五角星等,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由于学习材料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这样不但顺利引入新课,而且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相似形的本质属性。

2、最近发展区策略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 3 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可以先复习整式方程的解法,准备“最近发展区”,然后给出分式方程并提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不同,如何解分式方程?由于学生对整式方程的解法已经轻车熟路,所以很自然地想到只要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就行了,这样不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而且还渗透了化归的数学思想,促进了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问题驱动策略

教育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例如在学习习近平方根时,可以先设计一组问题:

(a)边长是9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9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b)边长是16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16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c)边长是20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20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对于前面一些问题,学生都能轻松解答,但对于第(3)问的后一个问题,就碰到了困难了。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加以归纳: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列出方程x2=15,如何求x?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平方根,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而且还揭示了内在的逻辑结构。

4、动手操作策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将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撕下来,拼在第三个角处,使角的顶点重合,角与角之间既不重合也不分离。然后提问:从操作中你得到什么猜想?如何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而且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经久不忘。

5、引疑激趣策略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引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疑”,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引入,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创设引疑激趣的情境:双休日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风平浪静,欢欢和他的父母正在美丽如画的西子湖畔划船赏景。忽然间,天色逐渐阴暗下来,仅仅过了3到5分钟,好象变成了黄昏,岸边的街灯、车灯清晰可见,把不明真相的欢欢吓地不知所措,嚷着快回家。大约又过了3到5分钟,天色又逐渐明亮起来了……

老师提问:大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等学生们交流回答后,老师予以肯定。这就是天文学上常见的“日食”现象,为了解开“日食”现象之谜,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6、悬念式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方差这节课的引入,可以创设悬念式的情境。

给出问题:甲、乙、丙三人进行射击比赛,甲、乙各打五发,丙打九发,成绩如下(单位:环)

甲:3,4,5,6,7。乙:1,2,5,8,9。丙:1,2,3,4,5,6,7,8,9。

﹙1﹚分别计算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 ﹙2﹚能否认为他们射击成绩同样稳定,为什么?

对于第(1)问,学生们经过计算,答案很一致,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都是5环;对于第(2)问,分歧就大了,有的认为甲稳定,有的认为丙稳定,也有的认为他们三人一样稳定。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象炸开的锅,热闹非凡,而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说:要正确解答第(2)问,需要掌握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方差,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7、因势利导策略

数学知识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因此有些知识的导入就可采用先复习旧知识,只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略微改变一些条件,就可以因势利导,自然地得出新的 5 结论。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师: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均跃跃欲试,成功的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8、温故知新策略

数学的知识系统性很强,很多的新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通过复习已学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入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例如:二次根式其实就是非负数的算数平方根,所以在教学二次根式时就可以从复习近平方根及算数平方根来引人新课。

9、数学故事导入策略

即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又特别是出现有关中国的,除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外,还能从中对他们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

例如,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可讲一讲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在讲“圆”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π所作的贡献,树立学生热爱祖国,造福民族的雄心。

10、新旧知识类比策略

引入新课时,采用新旧知识类比的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也可以在掌握理论的逻辑关系上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给出问题:有人问毕达哥拉斯先生:在您上数学课的时候,听课的学生中有1/2 在学数学,1/4在听音乐,1/7在打瞌睡,此外,还有3人一直在讲话。请问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文字出自《希腊文集》),从同学们的解法中看到,解应用题的方法有算术法和列方程法,比较算术法与列 6 方程法,列方程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有力工具。

(二)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应用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实践证明,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情景导入,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而激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使学生爱思、会思、善思、乐思,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易于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知识的系统性。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与学达到动态平衡

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境导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处于主动接受状态,学习的行动有了预定的方向和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有助于教师对来自学生方面的内部干扰及时准确地作出调整,使教学系统达到真正的动态平衡。

3、学生思维多样性得到训练,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情景导入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也体现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拓宽思路,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体现了和谐教学和思维训练的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锻炼。我们发现: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起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有利于学困生的提高,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技能,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大胆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使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真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会发现、确认并分析数学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总之,长期下去,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几点反思

首先,情境是唤醒学生体验的前提,教师们在这方面也花了许多心思,可总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感觉部分学生难进入情境。是我们对学生的认识不够?还是我们的措施不恰当?还是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与教学之间的差距太大?通过课题成员多次观察和实践研究表明,多数教师“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设计”、“重 7 知识点分析,缺学生分析”、“重整体推进,轻分层引导”。

其次,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青少年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群体中共享性经验缺乏,同一个地区这类活动集体性经验分享活动明显不够。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侧重于个体“穷思苦想”,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最后,课题组成员虽然在课题实施中温故了部分学习理论,撰写了部分学习笔记,但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由于教师的数学文化底蕴不够,也会导致情景导入生搬硬套,课堂冷场,效果不佳,如何提升教师的数学文化积累?这也是我们课题关注的问题。

小结:本课题周期短,无经费扶持,课题成员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工作还有很多,譬如情景导入的新方法,及时更新备课教案;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特性的研究,实施分层因材施教;譬如增设数学史的选读,增强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底蕴等等。

参考文献:

[1] 谢琴.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8,(08)

[2] 傅海华.浅谈如何创设情境学习数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3)

[3] 孙爱慧.浅谈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09,(12)

[4] 缪瑞芳.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 2010,(32)

[5] 汪昌辉.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之我见[J].铜陵学院学报 , 2001,(03)

[6] 叶剑.创设情境指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2003,(10)

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导入的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有效导入 策略

华罗庚先生说过:“只要你们踏进了数学大门,你们随时随地都会发现数学上有许许多多趣味的东西。而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扇数学之门,让他们体验数学的快乐,就成为我们最主要的任务了。”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最大程度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而相比较中学、大学来说,小学数学更加的抽象,其逻辑性以及应用性更加的广泛,这符合小学生思维直观的特点。如何使小学课堂的导入变得更加的有效,往往需要综合各种方面的因素来对教学的导入环节进行设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情绪状态等。尽量使每个同学都可以产生相应的思考,都可以进入相应的情景,达到既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又陶冶情操等。那么如何使课堂导入有效、有趣,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导课策略的几点思考。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中,直接性导入是最为常用的导入手段,该手段简洁,针对性强。鉴于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固定化、直观性的特点,所以,直接性导入也应该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我在进行小数的性质教学的时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2、20、200,谁可以使得这三个数在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以后相等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说起来,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接着,我让同学们用一个单位表示出来,有的同学说“3米=3.0米=3.00米”,我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有的同学发现了小数点后面有零,但是小数的大小却没变。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大家对小数的含义有了理解,也掌握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出了我们的课程。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课题,指明课堂目标,或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这样的导入方式也是常见的。从学生的年龄特别来分析,大部分学生好胜心强,时常为了回答问题得到表扬而集中注意力进入新知的探索,这样的方式在启发学生的思维的同时,使数学课堂充满挑战性。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学的数学往往是抽象的,小学生由于特殊的阶段,思维发育不完全,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所以在进行教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更加需要对周围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进行利用,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从而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这种方法叫做教学情境导入法。比如,我们在进行方向以及位置教学的时候,我将教室的位置做了相应的标号,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来对班上的同学进行定位,大家广泛的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在进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方法进行复习,然后再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选择分组的模式,设置关卡,营造竞赛的学习氛围,看看哪个小组闯关最多。该游戏方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设置关卡的时候,教师可以随机的插入几个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题目,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将其与前面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利用迁移的思维解决问题,可以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利用迁移的思维方式,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对此,教师需要建立完整的学习网络,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将旧知识体系迁移到新的知识体系之中。

(二)巧设问题,启迪思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仅是学生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体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比如我在进行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的时候,让同学比较4×6的方格以及5×5的方格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说用切割补足的方法,有的同学说直接测量,我肯定了这些方法,但是我又提出问题,学校的面积也可以这样测量吗?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进入了课堂的主题。

三、联系生活,自然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进也能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例如,执教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到学生家里做客和家长到班级开家长会的情境,意在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确定位置的重要性,了解了确定位置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学生在多角度、个性化的表达位置时自然会产生“组”和“排”约定的需要,这为数对的产生奠定了认知基础。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效地运用联系实际的方法,自然导入的时候,教师需要保证课堂的趣味性以及针对性,做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进行小数之间的加法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在超市购物的情景,回想货架上的商品价格标签都有一些小数点,在学生购买东西的时候可以自己在心中计算总共花了多少钱。此外,选材的时候不仅需要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还要保证其与教学的内容具有相关性,不可顾此失彼,知识贴近实际生活,但是教学活动确实泛泛而谈,没有实际的效果。

四、动手操作,直观导入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是动手操作以及自主学习探究。小学数学的学习充满着观察、操作、相互交流、验证等过程,只有进行动手操作,才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但是在运用如下方法的时候我们依然需要注意下面的几个部分:

1.增强活动的操作性

在探究平行以及垂直关系以及相关特征的时候,有的教师让学生将2根火柴棒当成直线,通过垂直下抛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特点。但是结果证明,这样的形式并没有实现导入的效果,反而学生们人多杂乱,大家七手八脚,反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增强活动的适用性以及简洁性

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以及操作过程中,不应该持续的时间过长,并且不应该包括一些无关的内容,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心理学家表明,一节40分左右的课时中,在第一个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第10到2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将引领一节课迅速走向成功。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课堂教学导入形式多样,教师应在新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科学的导入方法,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翠英.先声夺人,趣味入境——浅谈小学数学导入教学[J].新课程,2015,(10):117.

[2]管珏琪,苏小兵,郭毅.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5,(3):103-109.

[3]袁金玉.小学数学采用导入式教学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4,(10):132.

[4]冯丽娜.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2,(3):53.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探究 篇7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深知课堂导入对教学乃至教育模式的影响, 所以经过我的实践和与其他教师的探讨, 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这些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俗的效果.

一、知识衔接法

知识衔接法是一个普遍使用的方法, 即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从而起到温故的作用, 像运动员上场比赛前的热身一样, 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过去知识的记忆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渐渐拉回到数学的学习氛围中, 起到“热身”的效果, 然后再导入新课让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连贯性, 更好地接受新知.学生在这样的方法中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好这宝贵的课堂时间, 使学习效率大增.例如, 由于之前已学过正数, 所以可先带领学生温习一下正数的意义及作用, 再提出问题:“如果一家店铺做生意亏本了, 那么我们该怎样表示这家店的收入?”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刻地理解负数的由来及意义, 不但避免了死记硬背, 而且使教学效果倍增.

二、实践与理论转换法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教学中, 应让学生从动手与合作中领悟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 这种方法体现出数学学习不单单需要认真地听讲, 也需要与他人合作或者自己探索,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等, 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例如, 在“三角形内角和”的课堂中, 让每个学生都随意准备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然后量一量每个角的度数, 再动脑算一算, 想一想, 最后让他们分成小组讨论其中的规律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最后由教师带领他们总结出结论.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探索、发现、总结,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也让他们的情感得以交流.

三、故事引导法

用故事导入是教师教学的另类高明手段, 这种手段要求本章内容有一段与其相关的故事, 可以呈现一种情景内容, 使学生的脑海中有一个画面感, 激发他们对于知识探求的欲望.在教学的开始, 可用一个美丽的故事或者动人的传说吸引住学生, 让他们迅速投入课堂, 一起跟着故事的情节想象, 教师再慢慢地将教学内容融入, 一步步地让学生学到新知识.例如, 我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便引入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 他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臣子.有一天, 那位大臣发明了一套围棋献给国王, 国王收到后非常开心, 大加赞赏他并且答应满足他的一个要求.大臣要求道:“在棋盘上放一些黄豆, 第一格放一粒黄豆, 第二格放两粒黄豆, 第三格放四粒黄豆, 第五格放八粒黄豆, 依此类推.”国王笑道:“就这点要求?”教师讲完故事后趁势提问:“那么, 同学们想想, 这个国家的仓库里有那么多的黄豆吗?”于是,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结果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 使得学生充分理解了乘方的意义, 让今后的深入学习更加容易.

四、实际生活导入法

笔者认为, 运用实际生活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概念是抽象的, 而我们可以从实际入手, 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事物, 再慢慢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提高他们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讲到球体这章时可以展示生活中的实际球状物品,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轮廓, 充分感知球体, 从而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的探索活动, 使学生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五、问题导入法

古人有云:“学则需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教学, 预先设定一个问题陷阱, 使学生陷入思考或者自相矛盾的状态,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其转变成求知欲, 然后再带领他们一步一步走出疑惑, 获取新的知识.如课堂中提问学生:“五边形与六边形能否拼接成无空隙的平面?”有些粗心的学生会想到足球表面, 从而肯定地说:“是.”然而, 在实验过后发现并不能, 从而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时候教师便可以轻松地将问题与涉及的数学思想传授给他们,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疑问, 而且可以让他们提防下次在思考问题时思考的片面性所带来的错误.

课堂的导入对数学学习的走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上的方法基本都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我相信, 只要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掌握正确的方法就一定可以学好它.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篇8

一、利用旧知引新知, 温故知新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内在的联系为切入点,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而顺理成章地进入到对新知的学习当中。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 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例如在讲分式的概念时, 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小学时学过的相关分数的一些知识, 例如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然后在此基础上, 再相应地给出分式的这些知识, 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容易从旧的知识中去发现新知, 理解分式知识, 同时也能更好地区别分式与整式。这样的导入, 使学生能从旧知的复习中, 发现一连串的新知, 并且很快掌握新知。

二、开门见山, 直接导入

这是一种最为直截了当的导入方法, 是教师在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上课伊始, 教师就用简洁的话题将教学的主要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简明扼要的说明或者设问, 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对于这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等内容在一开始就心中有数, 从而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听课。这种导入方法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简、生动、明确, 要用三言两语将要点说明, 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一种需要感和紧迫感。例如“整式的加减”这一课的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本节课, 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

三、质疑导入法

疑问是思维的开始, 有疑问表示着思维的进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 促使其积极思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认为, 在学习时, 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通过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让学生有所发现, 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有一位学生想按照一块三角板做一块相同的三角形, 他该如何做才能做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呢?我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他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 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四、利用故事引入

学生们都有好奇的心理, 他们喜欢听故事, 故事能使他们兴趣大增。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因此, 故事引导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数学知识, 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 接受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教学内容, 选择一些综合趣味性和教育性强的历史典故, 逸闻趣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样不仅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使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和谐融洽。讲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 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 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因此, 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介绍, 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实验导入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 主动认识, 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这样印象会更深, 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 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 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克服他们懒惰思想,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 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回答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联系生活导入

生活是数学的基础,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因此, 教师要认清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不要人为地割裂。只有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才会让学生感觉亲切, 才会使学生很快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实物做材料, 以此做导入, 就能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进学生的思索。例如在“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时, 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同学们, 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 要初中三个年段每个年段各添置一批排球, 每班配2个, 年段另外留10个, 如果假设某个年段有n个班, 总共需多少个排球。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添置的排球总数, 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 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 这时教师再适时地提出: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22、26和24, 称为代数式2n+10当n=6、n=8和n=7时的值,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代数式的值。

七、动手操作法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 生性好动, 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行动, 在实践中主动思维, 探索, 从而获取知识和能力。这样的引导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也能开发他们的智力, 让他们在一种自由、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汲取知识,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堂教学效率。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教师在课前课先预备一个作业,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平仪。然后在上课时, 先让学生用自制的测评仪测量自己的课桌面, 怎样测量?测量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初探 篇9

一、关注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开始学习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数学课程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在课程导入时应该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绝对值知识时,用估算学生家与学校直线上距离的问题创设情境,学生都能踊跃的估算出大致距离,这时再问学生:“这个距离跟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上有关吗?”接着问:“生活中还有只考虑距离,不考虑方向的实例吗?”(出租车打车费用、耗油问题等),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数轴上的距离.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样的导入感觉新颖,兴趣浓厚,为后面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同时这样设计导入,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得到对新知识的认同,并以此为学习新知的思维起点.因此,只要教师能细心观察、精心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揭谜欲望,层层解疑,步步深入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的问题需要新知识来解决时,他们才会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揭开“谜底”的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乘方”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一张纸,问学生: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再对折,这样经过多次对折,假设纸足够大且不能撕开的情况下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吗?再问: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然后,我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学生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好!下面我们就到“有理数的乘方”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为了要自己能有一个争论的结果,自然而然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三、设计新颖活泼的课堂游戏,使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尤其体现在所谓“纯理性”的数学概念教学的课程中.如果希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数学学习活动之中,那么就需要让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概念融入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动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参与,经历和体会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确定与不确定”一课时,我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摸球的小游戏来引出概念的:

准备三个封闭的纸盒箱,里面装有一些大小形状完全一样,但颜色不同的小球,邀请学生上来和教师一起做一个游戏:以三个学生为一组上来认真的摸一摸,看看摸出的各是什么颜色,以摸出红色的为胜.通过几组学生的实验,发现有一个盒子不管谁摸摸出的都是红球,而有一个盒子不管谁摸摸出的都是白球,还有一个盒子有的学生摸出的是红球,有的学生摸出的是白球.引导学生思考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窍门,有什么秘密呢?

为了揭开这一秘密请一个学生上前分别打开这3个盒子,于是谜底揭开:原来第一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红球,所以不管谁来摸都会取胜;第二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白球,所以不管谁来摸摸出的都是白球,都不可能取胜;第三个盒子里既有白球,又有红球,所以可能会摸出红球,可能会摸出白球.在此基础上就能很自然地得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了.

通过亲身经历、体会概率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从具体的生活知识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吃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辅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助他们找出建水电站的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三个点A、B、C,如何求作一点P使PA=PB=PC?这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PAB、△PAC、△P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实例导入,有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图片进行导入

探索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篇10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我们都知道, 无论哪一科目的知识绝不是孤立的或者割裂的. 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和拓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讲授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 我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 am÷an= am-n (a≠0, 其中m, n都是正整数 , 且m > n) , 然后让学生课堂上小组讨论当m = n和m < n时的情况, 从而引入新课.

二、设置悬念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惊讶开始”. 设计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悬念一般是出乎学生的预料, 或展示矛盾, 或让学生迷惑不解,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展示给学生一张纸, 问学生:谁来估计这张纸大约有多厚? 让学生小组讨论后, 抽查几名学生估计的厚度, 大致统一后, 我说:刚才同学们估计它的厚度大约为0.09毫米, 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 这样经过多次对折, 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按照自己的见解作出热烈的讨论. 然后说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有理数的乘方”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要证明自己的结果, 自然而然会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趣味导入法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 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 趣味式引入新课, 符合了数学本身的科学生动的引入,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节中研究“视图”时, 我采用引入游戏的方法. 先在桌上放一个茶杯, 每个小组的四名同学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画下来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比较. 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形式, 高效地将比较抽象的知识易懂化. 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鉴别和分析能力, 用学生自己的方式来研究视图、动手探索知识和用心感悟世界进而引入课题.

四、实验导入法

一般说来, 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动手试验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一位数学家说过:“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 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得见摸得着. ”实验导入新课直观生动, 高效有用. 通过实验演示导入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抽象认识.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 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质量.

例如:在讲授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时, 我的方法是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 对折打开后滴一滴墨水在折痕上或折痕边上, 合上, 压一下, 打开观察, 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 学生为此感到惊喜和好奇,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然后我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五、类比导入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性质类似, 推出与这两个对象的其他性质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 通过类比, 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相同点, 利用已有的旧知识, 来认识新知识.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既可以回顾学过的旧知识, 从而引出新知识, 也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细致的观察能力, 课堂也充满了探索讨论求知的气氛, 使课堂教学任务更能轻松高效地完成.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分式”时, 我认为导入的关键是要用与分数类比的方法导出分式概念、分式基本性质与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 我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入分式的概念, 先复习分数的概念:一个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构成, 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分子、分母都是数, 但分母不能是零, 为什么分母不能为零呢? 因为零不能为除数, 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 如果分子为零, 只要分母不为零 (不论是正数还是负数) , 这个分数的值就为零. 把分数的概念引申到代数式来, 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1) 分数由分子、分母与分数线构成; (2) 分母中含有字母, 这就是分式.

导入也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 导入数学课堂的设计方法数不胜数, 不过无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都应该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使学生和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 同时使用不同的有效的导入方法, 学生会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 这会使得课堂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守波.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 1996 (1) :1-2.

[2]张智平.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J].数学通讯, 1998 (5) :8-9.

上一篇:聚焦校园安全下一篇:坐位体前屈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