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

2024-06-28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共8篇)

篇1: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B40779 单位:莘松中学

学段与学科: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新课程标准和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充分探讨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情境导入策略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文献检索与综述阶段

笔者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网,检索项“题名”,以“情境”为关键词,结果显示近五年来共有6424篇文章,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5817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567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有40篇,在此检索结果中笔者再加上“初中数学”关键词,检索结果仅有67篇文章,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55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12篇;其中题名中主要关键词是“情境教学”“情境创设”两类,本课题中“情境导入”关键词均没有出现。仔细阅读67篇文献,笔者发现,“情境教学”强调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而“情境创设”类文章强调了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方法。虽然所下载文献有一定的借鉴性,但与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有所偏差,本课题所研究的“情境导入”的策略,在时间上具备短期性特征,形式上具有可选性特征,内容上具有启发性特征,重在教学技巧的积累和反思,明显 区别于文献中“情境教学”系统性和全局性。

2、概念界定阶段(1)情境

情境也称情景,《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从社会学角度看,“情境”是指一个人正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境”表现为多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从学生角度看,“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在本课题中,情境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课堂氛围。

(2)情境导入

本课题中“情境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时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真实、生动、具体、适宜的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体验,其表现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理解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策略。

3、调查分析阶段

运用调查研究法。分别观察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方法,分析其差异性。比较同类研究者对此问题的常见看法,试验其方法的优劣性。

4、行动实施阶段

运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目标的指引下,分班进行情境导入策略尝试,对于过时的情境导入策略要加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时代气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的情境导入方式,及时制作成案例和课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与完善,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总结反思,修正研究方案。

5、评价总结阶段

用经验总结法。及时评价总结《初中数学课程的情境导入策略》的实施方案,完成结题研究报告,为下一阶段深入研究打好基础。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确定研究方向后,通过检索期刊索引、网络查阅和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来收集 2 相关方面的论文、文章资料及相关专著,从文献中力求了解前人对这方面问题的观点及使用的研究方法、角度。并认真研读了《标准》、初中数学教科书及教参书,进一步探讨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从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下载了2006年至2012年这五年内关于“情境”和“初中数学”的文章55篇和硕士论文12篇,对其进行分类与分析,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

2、调查研究法

问卷调查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者征询意见的方法。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是对教师的问卷,通过施以“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导入的调查问卷”来了解初中数学教师对情境、情境导入的理解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导入(仅关注新课引入阶段)的基本状况(意识、目的、能力及存在哪些困惑)。

三、研究成果

(一)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常见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策略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学习相似形时,可以先向学生出示由同一张底片印出的两张大小不一的照片、两把大小不一的30°的直角三角尺、国旗上的五角星等,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由于学习材料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这样不但顺利引入新课,而且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相似形的本质属性。

2、最近发展区策略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 3 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可以先复习整式方程的解法,准备“最近发展区”,然后给出分式方程并提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不同,如何解分式方程?由于学生对整式方程的解法已经轻车熟路,所以很自然地想到只要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就行了,这样不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而且还渗透了化归的数学思想,促进了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问题驱动策略

教育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例如在学习习近平方根时,可以先设计一组问题:

(a)边长是9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9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b)边长是16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16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c)边长是20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面积是20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对于前面一些问题,学生都能轻松解答,但对于第(3)问的后一个问题,就碰到了困难了。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加以归纳: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列出方程x2=15,如何求x?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平方根,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而且还揭示了内在的逻辑结构。

4、动手操作策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将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撕下来,拼在第三个角处,使角的顶点重合,角与角之间既不重合也不分离。然后提问:从操作中你得到什么猜想?如何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而且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经久不忘。

5、引疑激趣策略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引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疑”,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引入,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创设引疑激趣的情境:双休日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风平浪静,欢欢和他的父母正在美丽如画的西子湖畔划船赏景。忽然间,天色逐渐阴暗下来,仅仅过了3到5分钟,好象变成了黄昏,岸边的街灯、车灯清晰可见,把不明真相的欢欢吓地不知所措,嚷着快回家。大约又过了3到5分钟,天色又逐渐明亮起来了……

老师提问:大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等学生们交流回答后,老师予以肯定。这就是天文学上常见的“日食”现象,为了解开“日食”现象之谜,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6、悬念式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方差这节课的引入,可以创设悬念式的情境。

给出问题:甲、乙、丙三人进行射击比赛,甲、乙各打五发,丙打九发,成绩如下(单位:环)

甲:3,4,5,6,7。乙:1,2,5,8,9。丙:1,2,3,4,5,6,7,8,9。

﹙1﹚分别计算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 ﹙2﹚能否认为他们射击成绩同样稳定,为什么?

对于第(1)问,学生们经过计算,答案很一致,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都是5环;对于第(2)问,分歧就大了,有的认为甲稳定,有的认为丙稳定,也有的认为他们三人一样稳定。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象炸开的锅,热闹非凡,而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说:要正确解答第(2)问,需要掌握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方差,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7、因势利导策略

数学知识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因此有些知识的导入就可采用先复习旧知识,只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略微改变一些条件,就可以因势利导,自然地得出新的 5 结论。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师: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均跃跃欲试,成功的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8、温故知新策略

数学的知识系统性很强,很多的新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通过复习已学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入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例如:二次根式其实就是非负数的算数平方根,所以在教学二次根式时就可以从复习近平方根及算数平方根来引人新课。

9、数学故事导入策略

即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又特别是出现有关中国的,除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外,还能从中对他们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

例如,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可讲一讲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在讲“圆”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π所作的贡献,树立学生热爱祖国,造福民族的雄心。

10、新旧知识类比策略

引入新课时,采用新旧知识类比的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也可以在掌握理论的逻辑关系上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给出问题:有人问毕达哥拉斯先生:在您上数学课的时候,听课的学生中有1/2 在学数学,1/4在听音乐,1/7在打瞌睡,此外,还有3人一直在讲话。请问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文字出自《希腊文集》),从同学们的解法中看到,解应用题的方法有算术法和列方程法,比较算术法与列 6 方程法,列方程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有力工具。

(二)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应用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实践证明,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情景导入,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而激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使学生爱思、会思、善思、乐思,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易于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知识的系统性。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与学达到动态平衡

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境导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处于主动接受状态,学习的行动有了预定的方向和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有助于教师对来自学生方面的内部干扰及时准确地作出调整,使教学系统达到真正的动态平衡。

3、学生思维多样性得到训练,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情景导入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也体现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拓宽思路,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体现了和谐教学和思维训练的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锻炼。我们发现: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起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有利于学困生的提高,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技能,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大胆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使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真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会发现、确认并分析数学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总之,长期下去,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几点反思

首先,情境是唤醒学生体验的前提,教师们在这方面也花了许多心思,可总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感觉部分学生难进入情境。是我们对学生的认识不够?还是我们的措施不恰当?还是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与教学之间的差距太大?通过课题成员多次观察和实践研究表明,多数教师“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设计”、“重 7 知识点分析,缺学生分析”、“重整体推进,轻分层引导”。

其次,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青少年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群体中共享性经验缺乏,同一个地区这类活动集体性经验分享活动明显不够。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侧重于个体“穷思苦想”,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最后,课题组成员虽然在课题实施中温故了部分学习理论,撰写了部分学习笔记,但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由于教师的数学文化底蕴不够,也会导致情景导入生搬硬套,课堂冷场,效果不佳,如何提升教师的数学文化积累?这也是我们课题关注的问题。

小结:本课题周期短,无经费扶持,课题成员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工作还有很多,譬如情景导入的新方法,及时更新备课教案;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特性的研究,实施分层因材施教;譬如增设数学史的选读,增强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底蕴等等。

参考文献:

[1] 谢琴.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8,(08)

[2] 傅海华.浅谈如何创设情境学习数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3)

[3] 孙爱慧.浅谈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09,(12)

[4] 缪瑞芳.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 2010,(32)

[5] 汪昌辉.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之我见[J].铜陵学院学报 , 2001,(03)

[6] 叶剑.创设情境指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2003,(10)

[7] 曹火强.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01)

篇2: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

摘 要:针对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做了一些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

世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提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积极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问题情境已成为联结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质疑是促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认知规律、心理特征

情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所教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二、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趣味性和数学味

案例(1):在教学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时,创设了如下的情境:

一天,小明和几个同学到王爷爷的养鱼塘参观,王爷爷要他们几个帮忙估计一下池塘有多少条鱼,小明他们几个不知该怎么办,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就开始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创设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直观性

直观性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内容要直观、易懂,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学生能借助直观性领悟数学的本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案例(2):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准备了许多轴对称图形和轴不对称图形,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找出轴对称图形,并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为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性质的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和探究性

问题情境导入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究性目的在于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广辉.创设条件引导探索.中小学数学,2001(12).[2]伊红钟,旭天,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3.(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纸坊初级中学)

篇3: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认知规律、心理特征

情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所教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二、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趣味性和数学味

案例(1):在教学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时,创设了如下的情境:

一天,小明和几个同学到王爷爷的养鱼塘参观,王爷爷要他们几个帮忙估计一下池塘有多少条鱼,小明他们几个不知该怎么办,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就开始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创设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直观性

直观性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内容要直观、易懂,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学生能借助直观性领悟数学的本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案例(2):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准备了许多轴对称图形和轴不对称图形,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找出轴对称图形,并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为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性质的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和探究性

问题情境导入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究性目的在于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针对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做了一些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实施策略。

篇4: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学生;课堂;情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98-0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的开头好坏,决定着本节课的效果。可见,能否恰当的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白导语,并不是过渡一个环节,巧妙引入新课,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活动中,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能自主的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数学课堂导入环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谈几点意见。

一、问题情境导入课堂教学的方法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发学习积极性

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源于生活,我们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活动的切入点,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这样导入新课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状态,而且学生对新知识不再感到陌生,难以接受,排除了学习障碍,课堂效果很好。

2、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而听故事是每个学生喜欢的事情,用数学故事来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继续往下探索的欲望,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3、创设操作情境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真正感受了“做数学”的体验,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数学具有很大的抽象性,而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发展思维。数学的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4、采用教具、多媒体动画演示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演示操作能直接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呈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直观实物让学生动手,设置问题情景。直观教学是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知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包含着世界的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教师要让学生从直观形象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例如: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木条自制一个三角形,设计这样的问题:三条边符合什么长度或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才构成三角形,何时不构成三角形?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猜想,动手操作。通过观察、猜测和操作,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知识。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更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追求真理、提高事物认识的能力。

二、课堂导入环节问题情境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1、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能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的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3、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与要讲解的内容联系要紧密、自然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的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易适用于结构严谨的内容,提供学习场景的情境创设易用于教学结构不严谨的内容。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分,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易用于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概念、规律等逻辑性较强的内容的学习。而真实情境则易用于态度情感和技能的学习,此外,还常用于启发学生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

4、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因而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巧妙设计导语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5:初中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是智力因素作用与非智力因素作用的统一,它在情感方面可以发挥过滤、净化、升华等陶冶功能,在认知方面具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我们从有关理论提炼情境教学技巧的要点,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如临其境则感知易,触景生情则认识牢。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情境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知道,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会写不会说,学的是“哑巴”英语。为改变这一教学弊端,在课程改革大潮中,我们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贯彻到英语教学中,尝试实施情境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场境,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语言,创设尽可能多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感受英语(feel English)、说英语(speak English)、用英语进行思维(think in English)、用英语的方式主导行为(behave in English)。将言、行、情境融为一体,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并乐于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优化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实践证明,教育与教学过程,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良好的情境能产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是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的保证。那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有效地实施情境教学呢?

一、模拟情境的创设

模拟情境(simulated-scene)指设置或虚拟一种能够激发情感的场景。作为教学方法和技巧其作用在于以形象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和潜意识的认知与感染;而产生作用的机制原则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情境,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方兴未艾,它实现了课堂教学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的优越性。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真实而又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背景,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使教学过程有序化、形象化、趣味化、令人赏心悦目,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到纯正地道的英语,极大地弥补了直观教具的不足之处。如教学《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个话题的Section B时,把农民在农场工作,医生在医院看病,教师在学校上课等情境制成课件,让学生边听、边看、边说:“—What does he/she do? —He/she is a farmer/doctor/teacher.”,“—Where does he/she work? —He /she works on a farm/in a hospital/in a school.”等,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明确语言所运用的场合,取得了看书得不到的效果,教师也可省去语言讲解,描述的时间,优化了教学环节。同时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让学生易接受的媒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内容的图片和影音素材,教学知识点,并组织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意境中加以操练,通过影音视频文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所看的影音文件内容,让学生采访同伴,互相问答“What does he/she do? Where does he/she work?”使教学回到社会生活中,使学生如临其境,通过情境表演,获取所需的信息,同时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利用课文创设表演情境,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利用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为学生创造了互动的机会。角色扮演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入角色,进入状态,体验情境,开发和挖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潜力,激发他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突出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如在教学《仁爱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个话题的Section A时,引导学生进行问路,借助课文问路的对话,在教室里设计出各条街道,墙上贴上各建筑物的名称,创设仿真情境,让学生们表演问路的对话,熟悉问路及指明方向的句型。如:①A:Excuse me,which is the way to Peking University? B:Go along Suzhou Street and turn right at the third street.Go straight ahead and you will see Peking University on your left.A:Thank you very much.B:You’re welcome.②A: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 Haidian Theater? B:Sorry, I don’t know.I’m new here.A:Thank you all the same.通过创设对话表演情境,有机地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避免了枯燥机械地操练。把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如临其境,触境生情,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内化所学知识,又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课堂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助人为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达到乐中演,乐中学的真正目的。同时通过情境表演对话,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表演过程中,对那些胆子小,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应多加鼓励,充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表演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老师的认可,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当他们在表演中感受到学英语的乐趣时,他们就会自觉地配合老师主动地预习、复习,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了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可让他们在课下听录音、查字典、读书、小组交流、自编自演等,让学生找到对话的感觉,认识到对话就是语言交流。学生课堂外的积极学习促进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的成功又促使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正如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所说:“一个人学习成功的次数越多,他的学习自信心就越强。”当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英语学习成功的喜悦时,就体会到了学英语的乐趣,这种乐趣形成了学生学习的良好情绪,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利用直观教具创设真实情境,加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

针对初中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和简笔画等直观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直接获取知识,避免母语的干拢,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如在教学时间的表达法“What’s the time?—It’s…”这一句型的用法时,我借助闹钟和模型钟进行教学,让学生一看时钟上的时间,便能理解这一句型的含义,随后让他们进行两人小组,或集体回答,效果甚佳。在教会学生用英语表达时间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to和past的用法,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一个简易钟,并标出to和past的使用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所学的语言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教“There be”句型时,借助班上的实物,如黑板、讲台桌、书本、书桌、书包等实物进行教学,演示如下情境: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There is a blackboard on the wall.There are some desks in our classroom.There are some books in the bag.等呈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在该情境中理解、掌握该句型的用法,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清晰地感知和理解语言的意义,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真实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进行。教师应创设有丰富信息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引导﹑帮助﹑学生外语知识和能力的习得和发展。真实情境的创设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性。

1、利用英语教学本身创设真实的情境,形成英语交际的意识。

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情境。教师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直到课堂教学结束,离开教室为止,就是一个自然的、真实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语言交际情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英语教学的真实情境,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把单纯传授知识的课堂转换为使学生自然习得语言的场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教师进教室时,亲切地与同学们进行如下交谈,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语言实践的机会。T:“Hello, boys and girls.”Ss:“Hello, Miss Cai.”T:“How are you, ×××.”S1:“Fine, thank you, and you?”T:“I’m OK.What about you, ×××.”S2:“I’m not very well.”T:“Oh, I’m sorry to hear that.What’s the matter?”S2:“I have a cold.”T:“Oh, I think you’d better go to see the doctor after school.”S2:“OK.Thank you.”在这亲切的交谈中,教师纯正的母语式的教学和亲切的师生间的互动活动,使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交际。把英语课堂变成一个师生间,生生间进行交际的语言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了解这种语言的欲望和用这种语言与他人交际的意识,且日积月累,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也愈来愈深。

2、利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创设心理情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学生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难免有畏难情绪,害怕说错,说不好而羞于开口,这时,教师若能多用些鼓励的、表扬的、积极的话语,就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从进教室那一刻起,就面带微笑给学生展示出自然、亲切、和蔼的一面,以良好的情绪来营造和谐、愉悦、活跃的课堂气氛,创设出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当学生听不懂时,教师可心领神会地想办法,如拿实物,用肢体语言,画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当学生说错或说不出来时,教师应宽容地多加鼓励,轻声地告诉他:“It doesn’t matter.Please say after me.”师生之间的愉悦的、互动的交流,使学生愿说、乐说、会说,并且能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为学生今后有效地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3、利用生活经历再现真实情境,活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活学活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学英语,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学会语言,并用它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流。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反映的生活细节中去认识、学习、激发兴趣,从而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体验。让情境设计细节化,让教学回归生活,增加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从中寻找学习的素材,到生活中去应用,验证所学的知识,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因此,我们应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社会,带进大自然,从生活中摄取某一特定的情境,作为学生观察、感受的客体,从而使学生自然在特有的氛围中使用英语。如在课堂上设计的课前几分钟的Free talk,让学生做值日生报告,谈论日期、天气、班内情况等,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这种交流不应仅限于课堂,而是开放性的。因此在课堂外,教师更应注重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如师生见面时,教师应主动与学生用英语打招呼,进行简单的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了有关庆祝生日及圣诞节等的知识后,可适时召开生日聚会、圣诞晚会等,再现课文内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语言。并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用他们的生活经历来感受语言情境,增加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感悟到知识源于实践又反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唱唱跳跳,问问猜猜中运用语言,了解英美国家如何庆祝生日、圣诞节等风俗习惯,了解异国的文化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了学英语的兴趣,倍增了学英语的信心。除此之外,在布置综合探究性的作业时,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填写调查表、写调查报告、出英语报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如在教学《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二个话题的Section C后,在学生掌握了如何谈论各种服装的颜色后,可布置学生完成该任务:课后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衣服,并向同学们做一个报告。这一任务的完成,涉及到本话题的重要内容及句型,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延伸与应用,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实现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篇6: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如何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指导教师不滥用情境,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课堂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将数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本课题于2008年3月正式开题,预期到2010年6月结题,历时两年半时间,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前阶段课题的研究,使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更加有效,能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和教师能够将数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提高一个实效,即校本研究的实效。真正完善“以校为本”的现代教研制度,通过课题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并及时总结优秀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课堂中往往创设一个情境后,看似热闹的课堂却好象少了些数学味。有时老师往往想标新立异,把教材中的情境进行刻意地改动,但又把握不准教材的意图。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能依据课程理念,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效”情境,更多时候是想当然的,把教材中的情境进行刻意地改动但又把握不准教材的意图;不知如何“有效”地呈现生活情境,发挥学习情境应有的作用。

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我们的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效的情境,使我们的课堂有新的起色,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素质有很大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课研,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课堂教学论》、《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问题”及“情境”等概念的界定,明确了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一些基础理论。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开展专题研究、学术沙龙等活动形式,每次活动实行点名制度,学习的过程中组员必须进行学习笔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都撰写了专题总结或教育教学论文。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自如何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确定每周利用两节课进行研究,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上,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协作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正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近一年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班主任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教学工作。

(4)加大听“推门课”的力度

前阶段数学课题组加大了听“推门课”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师徒之间每周必须听一节或一节以上,在听课之后要与上课老师交换意见,并及时汇总。上课老师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及时整改教学中的不足,继续发扬教学中的优点。通过这项活动使我校数学课题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切实的提高。

4、前一阶段研究成果(1)学生方面 ①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逐渐转变学习方式,发展了学习能力。

③能够将数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教师方面

①磨炼了我校数学教师队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②理论与实践的互为补充,加强了教师创设课堂有效情境的意识,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近一年来,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

5、五点认识:

(1)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因为教学的需要而随意捏造情境。创设情境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现实”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和物。颜色、声音、动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要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现实”更多的是与他们有关的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或间接看见、听说的事和物,也可以是一些与他们自己或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对于这一学段,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数学情境与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2)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在数学教学中,材料和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对小学生来说,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从情境中引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情境的创设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了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学好数学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的作用。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境创设的材料与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4)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5)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力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二、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数学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 “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们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中的不足

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现在有关“策略”和“情境”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前一阶段的较为宽泛的理论探讨,进入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时期,如何运用课改理念,探讨出“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难点。

2、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

3、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4、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有效性”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5、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实验能力、研究手段上还滞后于学校研究步伐。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创设策略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3、教师、学生文章发表、获奖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7: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本课题的研究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课前预设情境,课内生成情境),作为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源泉,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好的数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课题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1、从心理学的角度,“情境”表现为多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情境不仅能激发问题的提出,而且能为问题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2、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境”是人从事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3、数学情境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和前提,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基础和条件。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4、学生的学习情境是传递数学学习信息的载体,它提供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相关联的数学信息,进而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情境是产生数学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

三、情境创设的意义

1、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 1

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有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知识是一种工具,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就应知道知识的适用范围,也就是应当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即情境。因而人的认知也必然具有情境性,这就是情境认知。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知识,就应该为其创设相应的认知情境,这就是情境学习。因此建构主义把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当作现代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认为创设数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从数学教学的价值来看,数学教育价值的实现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表达,它更多地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自我组织等活动来表现。因此,数学学习的主题是基本的重要的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如“标准”中所列举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等)。而不是单纯的数学事实,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学生从知识的此岸引领到彼岸,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投身此岸到彼岸的过程中。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可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现实的背景常常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提供情境和源泉,这使得同一个知识对象可以有多样化的载体予以呈现。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的形成又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来体验和把握的。

4、从教学实践上来看,现有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同样是获得知识,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情感体验不一样,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得到了知识,失去的却是直觉、悟性和趣味,有的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在发展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着探索的乐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数学教学,老师讲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是否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活动的过程,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的教师。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探索如何情境创设的教育意义和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的情境创设,情境创设途径、模式和方法。课题将通过调查研究、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围绕以课堂情境创设的问题,总结应用的经验和应用效果,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转变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课堂观念的转变,重视对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2、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水平。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创设情境的能力,教师能正确地、有针对性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3、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转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使数学情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4、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进教师的教学,激励学生的学习,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正确评价。

五、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境设计的数学本质性,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境创设如何为数学学习内容服务。

2、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境。如现行教材中的情境设计的合理情的分析及改良课本中的情境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地切合我们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

4、情境创设能力的提高。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情境设计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境的把握能力;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5、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通过情境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6、正确评价“教”与“学”。通过对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数学的教学和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六、课题研究方法

1、实验法。通过准实验的方法,实施制定的实验计划,在实验中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变化,总结规律,构建对策体系。

2、个案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3、行动研究法。针对“创设情境”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5、文献法。对其他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七、应遵循的原则

启法性原则

教学的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来把握这种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4月)

① 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方案。

② 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

① 按方案制订实验工作计划,发现问题和典型,开展研究。

② 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比如观摩实验课、公开课和论文、教学安全研讨,以及其它研究交流活动等。注意实验课后的调查测试,定期进行检测和阶段性小结。

③ 定期进行阶段总结,在此基础上调查、规划下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要点,继续深入开展实验。

3、总结阶段:(2008年5月——2008年7月)

主要工作内容: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成果的汇总,并进行反思,以备以后继续深入研究。

九、预期研究成果

相关的研究报告

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教学案例或论文。

有关经验的推广应用

十、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人员保证

组长由区教研室主任担任,课题组成员均为各校的教研组组长,有多名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曾参与过市级课题研究,分别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

2、经费保证

科研经费由区教研室及各校提供,有充足的活动经费。

3、机制保证

篇8: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策略研究

一、以已有知识为入口

[教师引导]

在研究等腰三角形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 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探究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 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从轴对称的角度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研究: (1) 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 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回答]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不是.

[引出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回答]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二、以问题为入口

在讲述函数的表示方法时, 不妨以以下问题串导入。

[情境思考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 行驶里程为s千米, 行驶时间为t小时, 先填下表, 再用含t的式子表示s.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提问个别学生.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同伴交流, 填表:s:60千米, 120千米, 180千米, 240千米, 300千米, 推出含t的等式为s=60t (t≥0) .

[情境思考2]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 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 日场售出票205张, 晚场售出票310张, 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票x张, 票房收入为y元, 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索, 然后从学生的方法中推选出好的方法.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通过交流, 部分学生上讲台演示:早、中、晚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为:1500元、2050元、3100元;用含x的式子表示y为:y=10x.

[情境思考3]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 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 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 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 如果弹簧原长10cm, 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 怎样用含重物质量m (单位:kg) 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 (单位:cm) ?

[教师活动]启发诱导, 并请学生上台板演.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 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同桌交流, 得到关系式为L=10+0.5x (x表示悬挂重物的重量) .

[情境思考4]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 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教师活动]巡视、观察学生的思考, 并及时加以启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演示.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πr2, 得出面积为10cm2时, 圆的半径为cm;面积为20cm2时, 圆半径为cm.关系式r=.

三、以故事为入口

一个好的故事,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情境设置]教师请一位学生讲一讲《狗熊掰棒子》的故事。

[学生活动]这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着《狗熊掰棒子》的故事, 其他学生认真听着, 不时补充.

[教师归纳]听了这则故事之后, 同学们应该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学习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 前面学, 后面忘.那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师激发]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呢?还是早扔掉了呢?下面我们就来做这几道题, 看看你是否掌握了这个知识.

[问题牵引]计算:

做完之后, 观察以上算式及运算结果,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 合作学习, 获得以下结果:

(1) (x+2) (x-2) =x2-4;

(2) (1+3a) (1-3a) =1-9a2;

(3) (x+5y) (x-5y) =x2-25y2;

(4) (y+3z) (y-3z) =y2-9z2.

[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 寻找规律.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上述算式中找到了这一组整式乘法的结果的规律, 这些是一类特殊的多项式相乘, 那么如何用字母表示刚才同学们所归纳出来的特殊多项式相乘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可以用 (a+b) (a-b) 表示左边, 那么右边就可以表示成a2-b2, 即 (a+b) (a-b) =a2-b2.

用语言描述就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教师活动]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 引出课题———平方差, 并说明这是一个平方差公式和公式中的字母含义.

参考文献

[1]王岳剑.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1, 03.

[2]丁丽.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初探[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30.

上一篇:如何上好一堂优质的教学录像课下一篇:消费行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