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

2024-05-31

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精选十篇)

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 篇1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 在讲切割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 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 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五、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 通过演示教具, 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 在讲弦切角定义时, 先把圆规两脚分开, 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 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 当∠BAC的一边不动, 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 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 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 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印象深, 容易理解, 记得牢.

六、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 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 师生共同证明.

七、强调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 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 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 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 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 我们就学习第七章圆.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篇2

教师利用一些教学工具来直观呈现,导入新课。例如在进行“椭圆”的教学时,教师于课前事先准备一个细绳,在细绳两端各系一个图钉,然后将图钉固定于纸板之上,用一支笔将细绳紧绷并绕两点做圆周运动。最后,教师通过对作图过程的详细分析,引出“椭圆的定义”的相关数学概念。这种导入方法直观、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例探求法

利用发生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揭示事物的本质,是探求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课堂导入的一种常见手段。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细胞分裂的实例进行导入,第一次分裂为2个,第二次分裂为4个,以此类推,当分裂第N次时,细胞数Y与N之间存在的关系,即Y=2N,而这个函数就是即将所讲的指数函数。这种导入法比较形象和直观,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深入的知识探求,同时又实现了学科交叉教学(生物与数学)之间的取长补短。

新旧类比法

在课堂导入时,新旧类比法能够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在掌握理论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进行“对数的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在等式XY=N中,若是已知X和Y,求N,这属于乘方运算;所示已知Y和N,求X,则属于开放运算;所示已知X和N,求Y,那么又将如何计算,这就是本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

引史讲故法

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初探 篇3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一个成功的导入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导入必须简洁、紧凑。教学中,有许多老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只图表现气氛热烈,闹闹哄哄,追求形式上的活泼,而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引到看热闹上去,或过多的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结果偏离了主题,一堂课下来,费时不少,收效甚微。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短小精炼,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1、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入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清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如教学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

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 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2、史话导入法

在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颂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在讲述《勾股定理与平方根》这一节时,可以通过下面的故事导入本课:在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就是当时美国议员伽菲尔德。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只见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到:是5呀。小男孩又问道:如果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和7,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又是多少?伽菲尔德不假思索地回答到:那斜边的平方一定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说道:先生,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无法解释了,心理很不是滋味,从而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用中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被这种有趣的问题吸引,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能增长知识,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创设活动情节引入法。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篇4

一、利用旧知引新知, 温故知新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内在的联系为切入点,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而顺理成章地进入到对新知的学习当中。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 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例如在讲分式的概念时, 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小学时学过的相关分数的一些知识, 例如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然后在此基础上, 再相应地给出分式的这些知识, 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容易从旧的知识中去发现新知, 理解分式知识, 同时也能更好地区别分式与整式。这样的导入, 使学生能从旧知的复习中, 发现一连串的新知, 并且很快掌握新知。

二、开门见山, 直接导入

这是一种最为直截了当的导入方法, 是教师在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上课伊始, 教师就用简洁的话题将教学的主要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简明扼要的说明或者设问, 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对于这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等内容在一开始就心中有数, 从而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听课。这种导入方法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简、生动、明确, 要用三言两语将要点说明, 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一种需要感和紧迫感。例如“整式的加减”这一课的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本节课, 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

三、质疑导入法

疑问是思维的开始, 有疑问表示着思维的进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 促使其积极思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认为, 在学习时, 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通过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让学生有所发现, 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有一位学生想按照一块三角板做一块相同的三角形, 他该如何做才能做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呢?我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他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 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四、利用故事引入

学生们都有好奇的心理, 他们喜欢听故事, 故事能使他们兴趣大增。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因此, 故事引导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数学知识, 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 接受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教学内容, 选择一些综合趣味性和教育性强的历史典故, 逸闻趣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样不仅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使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和谐融洽。讲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 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 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因此, 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介绍, 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实验导入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 主动认识, 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这样印象会更深, 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 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 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克服他们懒惰思想,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 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回答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联系生活导入

生活是数学的基础,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因此, 教师要认清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不要人为地割裂。只有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才会让学生感觉亲切, 才会使学生很快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实物做材料, 以此做导入, 就能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进学生的思索。例如在“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时, 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同学们, 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 要初中三个年段每个年段各添置一批排球, 每班配2个, 年段另外留10个, 如果假设某个年段有n个班, 总共需多少个排球。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添置的排球总数, 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 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 这时教师再适时地提出: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22、26和24, 称为代数式2n+10当n=6、n=8和n=7时的值,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代数式的值。

七、动手操作法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 生性好动, 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行动, 在实践中主动思维, 探索, 从而获取知识和能力。这样的引导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也能开发他们的智力, 让他们在一种自由、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汲取知识,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堂教学效率。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教师在课前课先预备一个作业,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平仪。然后在上课时, 先让学生用自制的测评仪测量自己的课桌面, 怎样测量?测量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篇5

安定区红土学校刘丽花

【内容摘要】“导入”这一环节好比是一台戏的一个序幕和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奇特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激趣、认知水平、简洁紧凑、悬念、联系生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的导入就好比“凤头”,新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主动地去学习,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课堂导入的要求 :

所谓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学习的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1.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

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导入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可以是新课内容的知识准备和补充,也可以是新课内容的组成部分。

3.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体现,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4.导入必须简洁、紧凑。导入是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精炼,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注意力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就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作简单的阐述。

一、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似乎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A一支铅笔B一只老鼠 C一只猫D一头牛,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复习导入法。

知识绝不是孤立的,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am÷an=am-n(a ≠0,m,n都是正整数,且m>n),然后让学生讨论当m=n和m﹤n时的情况,从而引入新课。

2.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阐明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有最快的方法剪出字母A,然后再出示: “北京古宫图”、“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3.联系生活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爱学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时,先让学生去收集常见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却不见由正五边形,正七边形等其他形状的,这样的引入,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入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想弄清楚到底是为什么,带着疑问进行学习, 像这样的导入,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由学生自己去计算,思考,很自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4.诗词导入法

诗词导入法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新课,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然后说,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他教会我们怎样去观察物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视图”。

又如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

李白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与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样的引入,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从小学的学习模式向初中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化。

5.类比分析导入法

类比分析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些特殊知识的导入方法。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指出:方程的解法与不等式的解法有类似之处,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先让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把等号变为不等号,得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再让学生解答。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都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不拖泥带水,不影响正课进行,通过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最终达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明确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期待的目的。

初中数学课的导入方法研究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导入 方法 兴趣

一、开门进山,直接导入新课

在一节课的开始,直接提出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点名课题,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向所要探索的问题。我认为在导入“两直线夹角公式”这一节内容时,不是直接给出公式,而是将主要教学时间放在公式存在的条件,适用范围,公式应用等方面,借助解决实际问题将公式融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此法较适用于内容比较直观机械,如公式,定理等的教学。不过,采用此法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在课堂练习上精心准备,可设计一些新颖有趣或者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内容安排上有起伏,适当安排一些让学生受挫折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运用故事或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理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到生活中需要这方面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

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有很多。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吃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辅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助他们找出建水电站的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三个点A、B、C,如何求作一点P使PA=PB=PC?这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PAB、△PAC、△P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实例导入,有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回忆学生已学知识导入新课

《论语》道“温故而知新”。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指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在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头脑里要具备与之有关的准备知识,它们是支撑新概念形成的依托。所以可以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引入新知识。例如,学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先复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等分线段即两线段的比为1,如两线段的比不等于1,结果会怎样呢?即从复习已学知识出发,以旧引新,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导入新课。

四、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这种引入新课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五、提问、质疑引入新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会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他并不是象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得引入新课方法。但需要提出得是:所提得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序.浅谈初中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8)

初中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7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 在讲切割定理时, 教师可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 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 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 在讲正数与负数时, 我先讲201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 在哈尔滨的一个村落里, 小王戴着帽子、围巾, 穿着厚厚的羽绒服, 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 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 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然后, 我问: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 请问, 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生2:零下15摄氏度……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 但学生在模仿中, 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 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 给学生以新奇之感, 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吸引学生的参与, 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趣味故事, 愉快导入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一切的教育都带有乐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证明他们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采用趣味故事导入将会使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知识。例如, 在教学“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时,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 有只小白兔到深山去采蘑菇。一到山上, 看到满地鲜嫩的蘑菇, 它采呀采呀, 采了好多好多的蘑菇, 高兴极了忘记了时间, 它想到该回家时发现太阳已经快落山, 这可怎么办呢?小白兔着急地哭了起来, 这时飞来了一只小鸟, 知道了小白兔痛苦的原因后, 小鸟说:“小白兔, 我知道从这儿回你家有三条路, 可不知走哪条最近?这样吧我把三条都告诉你, 你自己找最近的路吧。”于是, 小鸟告诉了小白兔, 小白兔很快就找到了最近的路回到了家, 妈妈看见小白兔安然无恙地回来了, 非常高兴。讲到这儿, 我说:“同学们, 你们想知道有哪三条路吗?想知道小白兔是怎么找到最近的路的吗?”学生当然想知道, 于是我就出示书上的图, 从而让学生想办法找出最近的路, 得出结论“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学到了知识, 加深了对这个概念的牢记。

四、游戏导入法

基于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 根据教材内容, 教师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在有趣的活动中获取新知, 这样既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 在教授“机会的均等与不等”第一课时“确定与不确定”时, 我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摸球的小游戏来引出概念的:我首先在讲台上摆放三个封闭的纸盒箱, 里面装有一些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但颜色不同的小球。我邀请学生上来和我一起做一个游戏:以三个学生为一组上来认真地摸一摸, 看看摸出的各是什么颜色, 以摸出红色的为胜。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学生通过几次实验, 发现有一个盒子不管谁摸摸出的都是红球, 而有一个盒子不管谁摸摸出的都是白球, 还有一个盒子有的学生摸出的是红球, 有的学生摸出的是白球。这时, 我引导学生思考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窍门, 有什么秘密呢?为了揭开这一秘密, 我请一个学生上前分别打开这3个盒子, 于是谜底揭开:原来第一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红球, 所以不管谁来摸都会取胜;第二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白球, 所以不管谁来摸摸出的都是白球, 都不可能取胜;第三个盒子里既有白球, 又有红球, 所以可能会摸出红球, 可能会摸出白球。在此基础上, 我就能很自然地得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了。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的探讨 篇8

一、初中数学导入设计的原则

数学课堂导入的设计和实施要受到时间、地点、教学对象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也受到教学双方的知识结构、生活环境和态度标准等主观因素的制约, 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性活动.但就课堂导入的设计, 总的来说, 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住以下几个大的原则:

1. 注重时间的合理配置

每节课通常进行45分钟左右, 而课堂导入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只能将其控制在几分钟之内, 否则整节课将会头重脚轻, 主题模糊, 进而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师在引入话题后, 希望学生们的回答和发挥在自己的预计当中, 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情况收放自如地将时间把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如讨论展开但偏题较远时要做到适时带回, 而在气氛低落的时候能够积极引导.

2.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尤其在课堂导入的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非常的关键.例如在教授“韦达定理”时, 教师可以通过讲名人故事的方式导入:在法兰西与西班牙的一次战争中, 西班牙人通过密码在法兰西境内秘密发送情报在这种紧急的国家存亡的时刻, 一位科学家借助数学知识破译了密码, 挽救了国家.这位伟人就是著名的数学家韦达.那这节课我们所学的“韦达定理”就是以他的名字所命名的.这样一来, 学生就提高了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因此, 无论设计何种课堂导入方式,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

3. 注重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导入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感受、体验, 并能从中感悟人生的价值, 发现人生的真谛.在课堂导入设计过程中, 只有秉承着“任务型”的教学活动原则, 以一定数量的任务链作为推动, 引导学生执行教师事先规划好的目标, 并适时作出判断, 才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导入环节的过程中, 不仅能够认识到相关教学内容, 不断发现问题, 还能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归纳, 发现和认识其规律.这样的导入设计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 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影响.

二、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在初步了解课堂导入大方向把握的原则后, 采取何种方法进行课堂导入呢?通常, 初中数学的课堂导入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 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比如开门见山法, 顺藤摸瓜法, 演绎推理法, 还有情境设置法等等, 没有固定的模式, 需要教师能够随机应变, 设计不同的导入策略本文将介绍以下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法:

1. 游戏导入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导入过程中, 以游戏内容为主的竞赛方式进行,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引言不再枯燥无味.争强好胜是青少年的本性, 数学课堂上以游戏为导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初中数学中, “概率”是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课堂导入设计时, 我们可以把学生分组进行“剪刀、石头、布”的小游戏, 输的学生肯定会有些不服气, 我们不妨这样问:“怎么样才能赢回来呀?”学生回答:“再来一盘, 就有机会赢回来啦!”“为什么这样就有机会赢回来呢?”这样就非常自然的导出了今天要学的“概率”教学内容.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设疑导入法

问题是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学生们要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建构新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课堂导入时提出学生们感兴趣的或者与学习的知识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 从而使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产生迫切追求答案的愿望,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实际生活或者社会中的时事新闻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3. 类比导入法

由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系统性较强, 前后知识衔接紧密, 类比导入在数学教学中较为常见.例如, “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方法等方面很相似, 若在进行“分式”教学导入时, 将分数与分式进行类比, 则教学会更加自然;又或者, 将“不等式的解法”与“方程的解法”相类比, 这样, 既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共同点, 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不同点.采用类比导入法是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重要手段

三、小结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门技能, 它是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艺术的综合展示.初中数学的课堂导入方法很多, 但万变不离其宗, 任何导入法都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并结合上课时的突发状况, 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法.恰当的、精彩的课堂导入, 如同一幅导游图, 能够帮助学生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 得到最佳的效果.

摘要:课堂导入, 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道大门, 优化课堂导入设计,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能够启发学生们思考、模仿、创新, 使数学教学充满情趣, 充满活力.它是一门艺术, 因为就其与艺术的共同特征来看, 都具有形象性, 灵活性与创造性.它也是一门科学, 有着自己的个性, 有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它要求教师凭借逻辑推理, 依靠理智活动, 对课堂导入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 本文主要围绕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来进行探讨分析, 以期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增儒, 李文铭.数学教学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初中数学新课常见导入方法 篇9

一、复旧引新导入法

即在复习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或提出新问题、新知识,唤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种方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铺平了道路,因而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青睐。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学生不但能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讲解二次根式时,教师可先复习算术平方根,并由此导入新课。

二、开门见山引入法

开门见山导入法也称为直接导入法,此种方法是一上课就向学生直接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即开门见题。适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联系不大或比较简单或新授的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时采用。在运用此种方法时,教师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能够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中。例如:讲圆的面积这节课时,因学生对面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没有花多大的精力去向学生揭示,通过师生讨论如何计算圆的面积之后,我简单揭示概念,板书课题,然后直接进入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讲授。

三、贴进学生实际导入法(也称生活导入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反映。一旦脱离生活,数学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生活中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讲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事先设置一些问题,如:能否不上树就测出树有多高,不过河就测出河有多宽?要想能,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解直角三角形(板书)。教师短短的几句话,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是根据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紧张心理。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探索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从而引入新课教学。例如:讲“圆的面积”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师:一头小牛被它的主人用一根绳子(无弹性)栓在大树上,小牛能在什么范围内活动?生:在一个圆内。师:在怎样的一个圆内活动呢?生:在以大树为圆心,绳长为半径的圆内活动。问题:小牛能够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引导学生回答:小牛能够吃到草的最大范围可用以这根绳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来表示。这个以小牛吃草作为情景设疑引入的方法,使学生一开始就从疑问开始转向思考,迅速地激发起了学生兴趣,也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圆面积的世界。这种方法从上课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的学习地位,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趣味引入法

新课开始,教师应巧妙地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例如:我在讲圆的概念时,先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学生被逗乐了,然后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我再问:“那做成这样的形状(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可以吗?”学生开始觉得茫然,继而大笑回答:“不行!”我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必须做成圆形呢?”学生马上议论开来,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

六、作业导入法

作业导入法主要是教师先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和目标,布置一定的作业,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压力感,让他们急于听教师讲解。布置作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采用笔答,又可采用口答等。

七、悬念导入法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它也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迫切心情,在主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上课时,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为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例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我让学生先思考这样题目:“方程5X2+X-4=0的一个根为X=-1,不解方程求出另一个根X=?”我先给出X=%%÷(-1)=%%,请学生验算。当学生得到答案正确时,我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和自信心理,使他们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我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关系,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法谈 篇10

动手实践导入法

动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的导入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 让学生动手, 不但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在教学中, 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开始阶段, 教师要让学生动手去做, 在极短的时间内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 作三角形的内切圆时, 可先让学生动手画一个任意△ABC, 然后, 提出怎样作出△ABC的内切圆。这时, 每个学生都动手试, 但作不出这个圆。这时, 教师可因势利导地提出:要学会作△ABC的内切圆, 必须认真学习本节新课。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儿歌激情法

儿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例如, 我在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 讲授“用字母表示数”这节内容时, 考虑到是借班上课, 师生之间都很陌生, 很有可能会出现冷场。因此, 在新课导入环节, 我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一起唱儿歌“数青蛙”:一只青蛙, 一张嘴, 两只眼睛, 四条腿, 一声“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 两张嘴, 四只眼睛, 八条腿, 两声“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 三张嘴, 六只眼睛, 十二条腿, 三声“扑通”跳下水;……接着, 提问:“如果这么一直数下去, 那么我们一辈子都数不完青蛙, 有没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来表示我们所数的数呢?”从而导入新课。

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能马上活跃课堂气氛,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可以使学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愉快地学习知识, 体验学习的乐趣。

故事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的现实生活, 结合所有教学目标, 通过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 将抽象的数学理念融入到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中, 能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验, 也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教学“指数函数”一课时, 教师可先讲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 有一个国王爱上了一种称为“象棋”的游戏, 决定嘉奖此项游戏的发明者。他把发明者召入宫中, 并且当众宣布要满足发明者的一个愿望。“陛下, 我深感荣幸, ”发明者谦卑地说:“我希望陛下赏我几粒米。”“只是几粒米?”国王问道。发明者说:“是的, 只要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上1粒米, 在第二格加倍至2粒, 在第三格加倍至4粒……依此类推每一格均是前一格的双倍, 直到放满整个棋盘为止。这就是我的愿望。”国王很高兴, 大声说:“如此廉价便可以换得这么好的游戏!好的, 把棋盘拿出来, 让在座的各位目睹我们的协定。”然后, 向学生提问:“你认为国王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吗?国库里有这么多米粒吗?”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将“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这个课题进行导入, 不但对下面知识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导入法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的, 利用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探究性问题设计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理解、讨论、合作、动手实践、探究等活动的开展。

例如, 在“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节新课的导入中我创设了如下的生活情境并出示图片: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上行走, 他先走40米, 再走10米, 问:最后小明停在出发点的哪个方向?距离出发点有多远?在这里, 问题“最后小明停在出发点的哪个方向?距离出发点有多远”分别与加法法则中确定和的符号、绝对值相对应, 它能够使学生从具体的生活中思考数学问题。

上一篇:Ⅰb型慢性丙肝下一篇:审计准则国际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