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b型慢性丙肝

2024-05-31

Ⅰb型慢性丙肝(精选三篇)

Ⅰb型慢性丙肝 篇1

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慢性丙肝患者74例, 男40例, 女34例;年龄27~57岁, 平均 (40.5±2.3) 岁;病程1~27年, 平均 (12.5±0.8) 年;实验室检测:血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T) ≥正常值的2倍, 总胆红素<17.1 mmol/L, 血小板计数≥60×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2.0×109/L, 白细胞计数>4.0×109/L。所有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 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近期采用抗病毒或免疫抑制剂者, 具有自身免疫能力缺陷者, 失代偿期肝硬化者, 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史, 恶性肿瘤者, 吸烟、吸毒及酗酒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7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对照组给予干扰素-α-1b50μg/次, 隔日1次, 肌内注射, 并联合利巴韦林900~1 200 mg, 口服, 连续治疗3个月, 再将干扰素改为400万U, 3次/周, 总疗程12个月, 若治疗无效或不耐受则需终止治疗, 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 观察组给予派罗欣180μg, 皮下注射, 1次/周, 并联合利巴韦林900~1 200 mg, 口服, 连续治疗12个月。

观察指标:疗程结束后随访6个月, 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 并观察对比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疗效评定[3]: (1) 早期应答:用药12周后, ALT恢复至正常水平, HCV-RNA转阴; (2) 完全应答:疗程后, ALT恢复至正常, HCV-RNA转阴; (3) 部分应答:疗程后6个月, ALT恢复至正常, HCV-RNA转阴; (4) 无效:疗程结束及随访期间, HCV-RNA仍未阳性。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早期应答32例 (86.5%) , 完全应答15例 (40.5%) , 部分应答7例 (18.9%) , 无效2例 (5.4%) , 复发2例 (5.4%) ;对照组早期应答26例 (70.3%) , 完全应答15例 (40.5%) , 部分应答11例 (29.7%) , 无效9例 (24.3%) , 复发7例 (18.9%)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早期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无效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肌肉及关节疼痛、头疼等症状, 经实验室检查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反应, 停药后上述不良反应均得以自行缓解或恢复至正常,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讨论

Ⅰb型慢性丙肝是丙型肝炎主要类型之一, 因丙肝病毒具有特殊的生物血特性, 不受机体适应性免疫和固有免疫抑制, 进而使病毒不能彻底被清除, 为此, 在针对Ⅰb型慢性丙肝, 需在肝脏组织尚未有明显炎症、坏死, 或中度以上纤维化, 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 以抑制HCV-RNA复制, 清除机体内的病毒, 并调节机体免疫系统, 以恢复血清ALT水平, 进而改善肝脏病理损害[4]。

利巴韦林是一种合成的核苷类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 常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和HIV感染, 本品属于一种前体药物, 对DNA病毒和RNA病毒均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 在Ⅰb型慢性丙肝治疗中, 可干扰病毒复制所需的RNA的代谢, 以达到抑制病毒的治疗目的, 亦会改善ALT水平, 但HCV-RNA转阴率较低, 且易被机体中蛋白酶降解, 稳定性较差, 停药后易反弹。因而, 临床常联合干扰素治疗, 以保持恒定的血药浓度, 扩大抗病毒效果, 但治疗期间或治疗结束后, 因丙肝病毒复制较快, 并受普通干扰素“峰谷”效应的影响, 不能达到理想的最大化抗病毒效果, 仅能间歇性地抑制病毒复制, 不能长久发挥抗病毒功效, 致使疗程结束后复发率较高, 降低药物疗效。

派罗欣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是一种新型干扰素, 具有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 抑制细胞增殖, 及免疫调节的作用。与普通干扰素相比, 本品可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α受体结合, 触发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递途径并激活基因转录, 从而避免受蛋白酶水解, 以提高药物的生物活性, 增加干扰素α-2a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量, 并降低肾脏清除率。本品经皮下注射后, 可延长吸收时间, 减缓代谢, 延长血清半衰期, 缩小体内峰谷浓度差距, 进而可长久保持有效血药浓度, 发挥持久的抗病毒作用[5]。同时, 本品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时, 可避免利巴韦林单独应用停药后发生的反跳现象, 以此强化抗病毒疗效。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Ⅰb型慢性丙肝可提高早期应答, 最大限度发挥抗病毒效果, 降低复发率率;同时, 两药联用的药物不良反应较轻, 用药安全性较高, 可提高患者用药的耐受性。

参考文献

[1]田凌云, 吴哲, 邓桂元, 等.中药联合派罗欣及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2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3, 23 (4) :247-249.

[2]汤泗玲.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14 (12) :142-143.

[3]刘文霞.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3, 10 (11) :671-671.

[4]马玉秀, 于国英, 辛晓恩, 等.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8) :97-98.

Ⅰb型慢性丙肝 篇2

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s) 属于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 (TGF-β) 成员, 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是多功能的蛋白质。BMPs调控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形成和分化等许多关键步骤, BMP信号通路在调节胶质细胞的形成、定向分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但是, BMPs信号在脊髓损伤与神经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故本实验通过检查各组BMPRⅠa、Ⅰb、Ⅱ型蛋白的表达, 为进一步研究BMPs信号的作用提高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

4个月龄清洁级SD大鼠45只, 体重220~300 g, 雌雄不限 (合格证号:SCXK (豫) 2010-0002) , 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主要试剂:4%多聚甲醛固定液、二甲苯、PBS缓冲液、一抗 (兔抗大鼠) (武汉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 、SABC试剂盒 (武汉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 等[5]。

1.2 实验分组及模型的建立

45只大鼠, 随机分成模型组、假手术组及空白组, 每组15只, 适应性喂养1周后准备造模。用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6]。以T10棘突为中心切开背部正中T9~11棘突部皮肤, 刀柄分离棘突两侧肌肉, 暴露棘突及椎弓板, 咬骨钳咬除棘突及椎板, 暴露脊髓, 用Allen’s打击器对准T10节段脊髓垂直打击, 打击高度5 cm, 重量10 g, 直径2 mm, 打击成功可见大鼠双下肢躯体回缩样扑动。假手术组只行T9~11椎板咬处, 不予以打击。造模后大鼠分笼单笼饲养;造模后每天予每只大鼠肌肉注射青霉素约8万U/d, 1次/d, 连续7 d;造模后定时人工排尿, 3次/d。

1.3 动物及标本的处理

分别在造模后1、2、4周三个时间点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进行取材, 采用2%戊巴比妥40 mg/kg腹腔麻醉, 麻醉成功后, 用4%多聚甲醛行左心室灌注后, 以T10节段为中心取长约1 cm的脊髓组织, 经PBS溶液漂洗3次后, 经多聚甲醛固定, 梯度乙醇脱水, 二甲苯透明, 浸蜡包埋制成石蜡标本。连续切片制作成厚约4μm切片以备检测。

1.4 免疫组化

经过切片脱蜡、冲洗、热修复抗原、滴加BSA封闭液、滴加一抗兔Ig G、加生物素化山羊抗兔Ig G、滴加试剂SABC、DAB显色等步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将染色后的标本进行显微镜图像采集, 然后应用图像分析软件 (image-Proplus5.0) 进行分析, 测所采集的整张图片的IOD (即积分光密度=阳性面积与阳性平均光密度的乘积) , 对IOD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组别及时间整体分体: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时间影响整体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值t检验;差值t检验的显著性水准α=0.05/3=0.0167;重复测量分析前均行球形性检验, 并以H-F法调整有关的自由度;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造模后死亡大鼠及时补充, 至取标本时必须保证每组样本量为15只。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相对应时间点的该指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模型组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 BMP信号通道中受体BMPRⅠa、Ⅰb、Ⅱ型蛋白均有高表达, 详见表1、表2、表3。

*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相比, P<0.05

*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相比, P<0.05

*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相比, P<0.05

3 讨论

SCI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 SCI过程中有原发性损伤 (包括机械损害、出血等) 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是损伤被动地发生在短时间内 (一般认为4 h内) , 是不可逆的。而在原发损伤后的数分钟到数天内逐渐形成一系列其他损伤, 并伴随着细胞内代谢和基因表达的改变为继发性脊髓损伤, 一般认为继发性损伤破坏程度远远超过原发性损伤所带来的组织结构破坏。脊髓继发性损伤后由于脊髓组织发生出血、水肿、神经毒性物质沉积、抑制因子的大量表达继而出现神经元坏死和凋亡、轴突脱髓鞘改变, 最终形成胶质瘢痕组织, 使轴突穿越胶质瘢痕更加困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的再生障碍一直是困扰现代医学的重大难题, 因此降低损伤脊髓组织相关抑制因子的表达, 减少神经空洞和瘢痕的形成, 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轴突再髓鞘化, 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 增加神经功能的恢复。Sahni等[6]研究报道BMP信号可能在脊髓损伤后的胶质增生、胶质塑形等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BMPs以自分泌、旁分泌的方式近距离作用于邻近细胞。在BMP信号转导通路 (依赖Smad通路) 中, 需要BMPs配体、受体及其下游的Smad蛋白相互作用 (但还有非依赖Smad通路) 。Ⅰ型和Ⅱ型受体是BMP信号转导所必需。BMP与I型、Ⅱ型受体细胞外区结合, Ⅱ型受体磷酸化Ⅰ型受体, Ⅰ型受体激活起动下游效应蛋白受体激活性Smad (R-Smad) 磷酸化, 导致信号转导, 磷酸化的R-Smad从受体释放, R-Smad蛋白包括Smad1、2、3、5、8激活后, 与介质性Smad (co-Smad) 如Smad4结合形成异源低聚复合物 (hetero-oligomeric comp1ex) , 从胞浆转入细胞核内调节目的基因的转录[7]。

本研究表明, 大鼠脊髓损伤后, 损伤局部BMPRⅠa、Ⅰb、Ⅱ型蛋白表达明显增高, 表明了脊髓损伤可能诱导了BMP信号通路的激活, 进而使脊髓组织发生进一步的病理改变, 导致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所以, 通过干预BMP信号通路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个新的方向。但是, 该研究只是初步探讨了损伤局部的BMPRⅠa、Ⅰb、Ⅱ型蛋白表达, 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BMPRⅠa、Ⅰb、Ⅱ型蛋白表达。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 每组15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单纯咬除T10椎板, 不损伤脊髓;模型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来制备T10节段脊髓损伤大鼠模型, 于造模后1、2、4周取大鼠T10脊髓组织,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BMPRⅠa、Ⅰb、Ⅱ型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1、2、4周, 模型组脊髓损伤节段BMPRⅠa、Ⅰb、Ⅱ型蛋白表达量大量增加, 空白组及假手术组BMPRⅠa、Ⅰb、Ⅱ型蛋白均少量表达, 模型组BMPRⅠa、Ⅰb、Ⅱ蛋白表达均多于假手术及空白组, 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 BMP/smads信号通路上BMPRⅠa、Ⅰb、Ⅱ型受体大量表达。

关键词:脊髓损伤,BMPRIa/Ib/Ⅱ型,BMP信号通路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645-646.

[2]Okada S, Nakamura M, Katoh H, et al.Conditional ablation of Stat3or Socs3 discloses a dual role for reactive astrocyte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Nat Med, 2006, 12 (7) :829-834.

[3]Herrmann J E, Imura T, Song B, et al.STAT3 is a critical regulator of astrogliosis and scar form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J Neurosci, 2008, 28 (28) :7231-7243.

[4]Chen D, Zhao M, Mundy G R.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J].Growth Factors, 2004, 22 (4) :233-241.

[5]Allen A R.Surgery for experimental lesions of spinal cord equivalent to crush injury of fracture dislocation of spinal column:a preliminary report[J].JAMA, 1911, 57 (4) :878-880.

[6]Sahni V, Mukhopadhyay A, Tysseling V, et al.BMPR1a and BMPR1b signaling exert opposing effects on gliosis after spinal cordinjury[J].J Neurosci, 2010, 30 (5) :1839-1855.

Ⅰb型慢性丙肝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就诊的NFⅠ壮族患者25例。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30.2±9.2)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诊断标准。随机选取98例同期到该院体检的健康壮族个体设为对照组,平均年龄(31.1±10.5)岁。对照组男女各半。所有被试者间均无血缘关系。

1.2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取空腹静脉血4ml置4~6℃冰箱冷藏备用。用酚/氯仿法提取研究对象基因组DNA,再将析出的DNA溶入适量灭菌纯水中,使吸光度A260/A280比例在1.8~2.0,以符合基因测序反应要求。使用ABIPRISM3700DNA自动分析仪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序反应条件为:96℃ 10s;96℃ 10s,50℃ 10s,60℃ 2min,共20个循环。

1.3 统计学方法

各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利用arlequin软件(Version2.000)软件进行计算。患者组与对照组基因频率比较使用SPSS软件15.0对数据进行处理。若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则计算两组间的比值比(OR值)。统计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在病例组中,鉴定出HLA-A的等位基因的有21个、HLA-B位点43个、HLA-DRBI

33个,符合Hardy-Weinbers平衡。

2.2 在对照组中,鉴定出HLA-A的等位基因的有21个、HLA-B位点43个、HLA-DRBI

33个,符合Hardy-Weinbers平衡。

2.3 病例组的A*2601、B*1518、DRB1*0406、DRB1*1032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其余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有差异的等位基因的位点、OR值、OR值95%可信区间、P值见表1。

3讨论

HLA系统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基本作用是调节免疫反应,与包括多种恶性肿瘤在内的很多疾病密切相关。编码HLA的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6p21.3区域,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复杂的遗传多态系统。HLA等位基因多态性影响免疫应答和抗原递呈,HLA与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密切相关,是研究疾病易感性最不可忽视的遗传因素。根据功能的不同,HLA可分为HLA-Ⅰ、HLA-Ⅱ两大类。HLA-Ⅰ基因区包括HLA-A、B等11个位点,HLA-Ⅱ基因区包括HLA-DR、DQ和DP三个亚区,而又以HLA-DR中的DRB1基因的功能最为重要和复杂多变[3]。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HLA基因多态性被发现。截至2012年8月,已发现HLA存在的等位基因超过8 000个,还在不断有新的等位基因被发现[4]。

NFⅠ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7q11.2[5]。该病的表现度差异很大。在单一家族中,即使在该致病基因上有相同的突变,其临床表现也可轻重不等。故此推断,影响NFⅠ表型的因素除了NFⅠ基因的突变类型外,还包括了调控NFⅠ基因表达的基因、神经纤维素翻译后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等生理生化过程。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病例组的A*2601、B*1518、DRB1*0406、DRB1*1032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其基因突变可能更易发生于携带这种基因的患者。这与这些基因在某些癌症患者中的情况类似[6]。但在本实验中,两组间大部分的等位基因频率没有统计学差异,较相关实验发现的易感基因少,也未能发现与易感性负相关的基因。这可能与样本数量较少有关。HLA-A、B、DRB1在神经纤维瘤病的发病过程中的确切影响尚需进一步探讨。

广西壮族NFⅠ患者HLA的A*2601、B*1518、DRB1*0401、DRB1*0402、DRB1*1201的频率显著高于广西壮族正常人群。

摘要:目的:探讨广西壮族人群的HLA-A、B、DRB1基因多态性与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5例广西壮族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作为病例组,98例壮族健康个体为对照组,应用直接测序法(sequence-based typing,SBT)比较两组HLA-A、B、DRB1基因多态性有无差异。结果:病例组的A*2601、B*1518、DRB1*0406、DRB1*1032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广西壮族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HLA-A、B、DRB1的等位基因频率均与广西壮族正常人群不同。

关键词:HLA-A、B、DRB1,基因多态性,广西壮族,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参考文献

[1]章建林,江华.神经纤维瘤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5,16(4):240-242.

[2]王桂龙,罗志勇,向阳.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诊断与治疗〔J〕.癌症进展杂志,2007,5(4):362-365.

[3]Nepom GT,Erlich H.MHC class-Ⅱmolecules and autoimmu-nity〔J〕.Annu Rev Immunol,1991,9:493-525.

[4]MGT.IMGT/HLA database:Statistics[DB/OL].2012-04[2012-05-01].http://www.ebi.ac.uk/imgt/hla/stats.ht-ml.

[5]Yagle MK,Parruti G,Xu W,et al.Genetic and physical mapof the von Recklinghausen neurofibromatosis(NF1)region onchromosome 17〔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0,7(18):7255-7259.

上一篇:导学案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