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准则国际协调

2024-05-31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精选八篇)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 篇1

(一) 寻租理论。

会计寻租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寻租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寻租”一词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Ann0.Krtleger (1974) 首先提出的。利益集团理论之集体行动理论的创始人奥尔森认为, 人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性的增进社会福利的活动, 即寻利活动;另一类是非生产性的, 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活动, 可理解为寻租活动。一般的经验表明, 由于公共物品性质及“逃票乘车”问题, 集团很少选择前一条途径, 更多的是选择后一条。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 现代社会中的寻租行为, 主要是指寻租者期望通过一定的手段取得对某些缺乏弹性要素的控制权, 以获取租金利润的行为,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相互博弈消耗了社会资源, 减损了社会总福利。

(二) 会计寻租。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刘峰, 1996) 具有经济后果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因此, 在会计领域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寻租行为。会计寻租是指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施加影响, 以便使自己获利, 而对其他会计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供给刚性的特征, 会计准则的供给受需求的影响不大。由于会计管制的存在使社会资源配置链条中出现了“公共领域” (廖涵平, 2005) , 从而使会计寻租成为了可能。只要能对会计准则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响, 就能攫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公共租”。

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寻租行为

(一)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现状。

会计国际协调是一个持续了几十余年的话题。自IAS委员会 (IASC) 1973年成立以来, 会计国际协调的概念便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广泛地运用。近年来,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世界各国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

我国在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上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 提出了协调策略和实现建议, 就如何协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在原则上达成了共识, 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审计准则的发布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成本与收益。

虽然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 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 各国为了降低自身成本, 提高收益, 纷纷进行“寻租”。

1、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成本

(1) 学习和转换成本。这包括新准则的制定、学习和实施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要进行与国际的协调, 本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必须先要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学习;会计准则变化完成以后, 会计界人士对新会计准则又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特别是在会计准则变化较大时, 会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才能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而政府部门为了保证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 也要投入足够的财力进行宣传教育和组织培训。

(2) 风险成本。一般来说, 本国原有的会计准则与传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比较契合, 突然转向可能会带来改革失败的风险。而且, 会计国际协调作为一种制度变迁, 很容易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 直接的“拿来主义”可能会变为“四不像”, 从而加大了改革的风险。

(3) 间接成本。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 因此, 与本国实际不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济损失。例如, 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业务中。不同会计准则下, 在国外上市的公司利润可能会由国内的盈利转为国外的亏损, 从而影响到企业在国外的投资融资。

2、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收益

(1)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 降低了会计报表调节的成本。根据成本与收益的外部性原理, 上述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成本与收益不是一一对应的, 即受益国家不一定需要付出成本。就目前而言, IASB中发达国家拥有大多数的话语权。因此, 这些国家必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制定符合本国实际或者以本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国际会计准则, 从而使其在承受较低成本的情况下享受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带来的收益。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 就成为了这些成本的主要承担者。由于其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的发言权较少, 因此对国际会计准则只能“拿来”和“遵守”。而且,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假设的发达国家典型会计环境仍有相当大的差异, 因此高成本、低收益在所难免。

(三)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具体寻租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是一种产权制度, 它的供给呈现为刚性, 无论外界对会计准则的需求多大, 因人力、物力、财力等原因的限制, 其供给量是固定的, 不可能突破一个极限。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 完全衡量会计准则有用性的特征是不可能的, 总有一部分特征处于公共区域, 这一公共区域就是会计准则制定中寻租赖以生存的温床。

由上可知, 各区域组织及国家为了能在未来准则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 降低自身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成本, 提高收益, 纷纷开展“活动”。这种为自身利益而不顾其他利益集团的活动构成了会计的寻租行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寻租大致分为以下两方面:

1、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寻租。

就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而言, 谁掌握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 谁就可以轻易地重新分配利益格局, 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经济利益的会计准则, 同时还可以享受别的寻租者的部分租金。一方面美英等国及一些区域组织积极参与到国际化会计准则的制定中, 其直接动力是经济利益。他们希望通过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 改善其自身的投融资环境, 提高本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另一方面他们充分利用在经济上和准则制定历史上的强势地位, 不断地对准则制定机构施加压力, 软硬兼施, 以求寻租利益的最大化。

2、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寻租。

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寻租大部分存在于准则的制定阶段, 但在准则的执行过程中也普遍存在。一方面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上占优势的国家, 往往以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条件, 给予其他国家以“优惠”, 从而进一步扩大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通过规定对国际会计准则引用的条件寻租。例如, 美国FASB发布采用国际准则的路线图是在以保留部分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的。

三、我国对于寻租的对策

会计寻租是一场负和博弈 (王瑞, 2009) , 根据负和博弈经济后果说, 其最终结果会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 却延缓了准则制定进程, 并可能导致准则内容的可选择范围过大, 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准则的强制性。目前, 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中存在的寻租行为, 其负作用已日益体现出来:延缓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增加了贸易各方的交易费用、有悖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等。

现阶段, 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总共12个席位中欧美就占8个。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话语权较少。为了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保持自己的利益, 降低负和博弈的负作用, 一方面我国要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努力发展我国会计, 作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坚强后盾。

(一) 努力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并逐渐与国际趋同。

在会计国际准则制定博弈中作为后来者, 我国目前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 应把握住当前, 逐步与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并在此基础上, 逐步扩大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发言权。

(二) 积极倡导变革准则制定制度。

有效的制度创新可以降低政治交易成本, 从而使有效的产权产生, 进而约束政府官员和有关人员到非生产领域去寻租 (道格拉斯·C·诺斯) 。我国应发挥大国作用, 在国际上反对寻租, 积极倡导制度的创新, 在制定会计准则时, 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功能, 变革原先不合理的制度, 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摘要:本文介绍了会计寻租以及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寻租行为, 从成本与收益角度阐述存在寻租行为的原因, 并提出降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寻租行为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会计寻租,国际会计准则,协调

参考文献

[1]刘启君.寻租行为的经济分析[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2]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会计研究, 2004.

[3]曲晓辉, 陈瑜.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会计研究, 2003.2.

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的研究论文 篇2

【摘要】一个国家会计准则首要是依据本国的经济、政治经济、文化、教学等环境要素等特色,为了满意本国经济的开展而树立的,而国与国之间会计准则的无穷区别已日益变成国际资本市场合理流动和国际资本有用装备的妨碍,因而,有必要对各国会计准则进行国际和谐。

【要害字】会计准则;国际化和谐;国际交易

一、会计准则的效果

(1)会计准则的散布和施行使不一样行业的公司在处理各种详细会计计算业务时有了共同的,可比的计算规范,使全社会所有公司都能相对客观、公正地进行会计计算,然后规范了公司的会计计算做法,进而进步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拟定会计准则,规范公司会计计算做法的意图之一,即是维护那些不能对公司的会计材料进行直接操控的出资人和债仅人的利益,让他们能及时获得公司实在牢靠的会计报表,以便行使他们自个的权力。

(3)会计准则供给了公司会计计算的根本原则和规范,在审计报告中有必要清晰公司所提交的会计报告是否遵从了会计准则。

二、会计国际化的寓意

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开展,客观上请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业务上,经过彼此交流、彼此和谐,然后到达选用国际规范和共同通行做法的做法。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指在没有先入为主的条件下,各国之间进行的会计准则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在对等、独立、自愿条件下进行,没有任何一方以高高在上的姿势推行某种规范的状况,和谐各方面经过交流、商洽、和谐,采纳抛弃(抛弃自个已有的规范)、改善(改善已有的实务)、承受(承受它方的主张)、退让(在某一商洽上退让)、进步(进步自个的规范)、重建(和谐各方设立新的规范)等方法,来到达各国会计规范的和谐。

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一种多主体、多方向的和谐,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和谐是单主体、单方向的和谐,它是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向国际推行国际会计准则的作业。并且,从规模来看,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包含了国际会计准则和谐的内容,因而,后者归于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从其规模来看,有一国与另一国之间的会计准则和谐,有地区性的会计准则和谐以及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和谐。从和谐情绪看,又依据经济开展需要自学采纳和谐做法的自动和谐,也有在外界压力下不得不采纳和谐做法的被迫和谐。综上所述,所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指和谐主体在必定的规模或许结构内,构建一个交流、平衡机制,采纳自动或被迫方法,消除与各国会计准则的区别,在各方认可的基点上达到共同的进程。

三、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意义

1.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开展国际出资。第二次国际大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竞赛日趋激烈。公司要想在竞赛中求得生计和开展,就有必要改善运营办理,加快技术进步,使商品不断地更新换代,合理而节省地使用资本,这一切都需要很多的资金。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需要很多的外来出资。在资本流动进程中,一方是资金需要者,一方是出资者,两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财政状况。特别是对出资者来说,假如可以很快地把握资金需要者实在牢靠的、详细的和理解无误的财政信息,那么他就会敏捷作出判别和决议计划。反之,假如缺少这种必要的财政信息,他就无法作出准确的决议计划。要使公司供给的财政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可信性,就有必要和谐各国的会计准则。一样,资金需要者也需要了解出资者的财政状况。

2.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加强跨国公司的办理和促进跨国公司的开展。这些年跨国公司的开展反常敏捷,不只发达国家安排跨国公司,开展中国家也开端安排跨国公司,有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广泛全国际。这么,假如身处国际各国的子公司的财政报表都是以根本一样的会计准则为根底编制的,那就不只会简化财政作业,进步作业效率,并且会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运营状况的对比、剖析和查核评估。

3.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推进国际交易。在国际经济国际化的今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国际经济以外。在这种状况下,国际间的交易越来越开展,越来越扩展。在国际交易交往中,购销两边都需要使用发表的财政信息来了解对方的财政状况。假如购销两边都依据根本一样的会计准则来编制财政报表,发表财政信息,那就有利于两边的了解和交流,有利于作出判别和决议计划。所以说,会计准则的和谐对开展国际交易具有很大的推进效果。

4.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能使公司会计部分节省开支,下降编制财政报表的本钱。在各国会计准则存在不一样的状况下,公司会计部分通常需要编制很多套不一样的财政报表,以满意不一样国家会计信息的需要。这么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政的无穷浪费。假如各国对会计报告与发表的请求不存在过多过大的不一样,就能大大下降会计方面的开支。一起,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对下降审计方面的开支也具有一样的效果。

四、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

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和谐涉及到与会计准则相关的各个方面,从会计准则和谐作业的根本内容来看,其一般包括利益的和谐、方针的和谐、做法的和谐等多方面的和谐。

1.各国之间的利益不一样,是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根本动因。满意利益需要,或尊敬他方的利益需要,保证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中,和谐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较好完成,这是和谐成功与否的要害。从参与和谐的各国来看,它必然要思考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给本国带来的利害得失,而对这种利害得失的思考通常会放在一个更大的规模和更长时刻来思考,即所谓视野放宽,眼光放远,将眼前的得失与久远的利害作对比,然后思考对和谐结果的承受程度。在利益和谐的进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清楚地和谐各方的利益地点,以及如安在各方之间寻求利益的共同点或结合点。只在处理这个问题,才能使和谐各方发生相关性。找到共同的利益,就有协作的根底,寻得互补互利的方针,和谐才有条件。经过利益相关的和谐,各方的尽力,才能保证各方的需要和利益都能经过会计准则的和谐得到满意。

2.方针的和谐。会计准则国际和谐是一种有意图的国际性活动,其终究或最高方针是树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进步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方针实际上即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共同性;其次才是进步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经过和谐,在各国较好地完成其经济方针和经济利益的根底上,使各国会计准则在必定的规模或边界内趋于共同以树立一个可对比的结构。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和谐问题上获得一致,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根底和保证。

3.做法的和谐。所谓做法,是指各国对会计准则国际和谐所采纳的情绪和举动。一个国家对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情绪活跃仍是消沉,首要要看和谐能否给该国带来利益。对做法的和谐,要经过深入细致的交流作业,把各国潜在的和谐志愿调集起来,使之投入到和谐的举动中来,经过和谐进程,亦可使各国之间不利于协作的抵触做法或情绪得到化解。

在上述要素的和谐傍边,利益和谐是最根本的。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能否顺利进行,要害在于各国的利益在和谐中不受危害,或许在某些方面遭到危害而另一些方面得到补偿,或许短期利益遭到危害而久远利益得到保证。而方针是详细,方针和谐会使利益和谐明朗化、详细化。做法和谐是利益和谐、方针和谐的终究落脚点,只要利益有保证,才会转化为和谐的举动。

参考文献

[1]张琪.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和谐化.常识与立异.(7)

[2]李新宇.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现状剖析. 公司家天地下.(8)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原因分析 篇3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原因

会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应与其所处的法律、经济环境相适应,各国必须要制定适合环境需要的会计标准。如今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均将目光瞄准了国际会计准则,并以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本国或本地区的会计标准,我认为这有其内在的原因。

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量外国资本的流入形成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到境外发行股票、债券,进行兼并收购、投资设厂等,已形成大量的跨国公司;不仅我国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上筹资,而且越来越多的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也拟在我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不可否认,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由于境外企业、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及其子公司、投资者分属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如果分别按照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将造成大量的编报成本,而采用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将使会计信息更为有用和可理解。另外,国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督机构对会计标准的趋同以及信息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都偏好于其客户按国际会计准则来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所以,不仅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需要有一个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这一切都对我国的会计标准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已置身于会计的国际协调之中,会计的国际协调势在必行。

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全球经济稳定和安全的要求

会计标准的全球一体化趋势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资本流动以及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后,基于全球金融稳定、安全以及减少交易成本等方面的考虑而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倒闭的频率和速度也在加剧,金融危机不再只是单个国家的问题,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金融危机,必将危及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安全,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并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萧条或经济衰退。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的接连倒闭,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如何控制和化解商业银行的风险成为各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及监管机构已经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会计透明度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而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是提高会计透明度的重要基础。会计信息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础信息应采用全球统一标准,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

三、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加入WTO所应承担的义务

WTO促进了全球在贸易、金融和生产方面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迫切要求各国会计准则协调一致,以通用的商业语言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在WTO协定中,涉及会计服务的协定主要是《服务业贸易总协定》和《知识产权总协定》。因此,我国开展会计协调活动,实现与国际会计的接轨,是加入WTO的必备条件之一。国际经贸形势也要求国内政策和WTO多边协议的要求达成一致。会计的发展深深地植根于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土壤之中,必然要求中国加快对外贸易法规及其相关的会计法规和职业规范体系的修订和完善,通过国内的有关立法与约束来保证有关国际协定和条约的顺利实现,面向国内外市场开拓业务领域,准确预测会计环境的走势,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国际资格的职业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放会计市场,把中国的会计服务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成员国针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而某些成员国因不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拒绝接受运用我国会计标准所计算的成本资料并要求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者第三国的生产成本资料作为依据,从而使我国企业在反倾销诉讼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无论是为了履行事先的约定,还是为了面对残酷的现实,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已迫在眉睫。

四、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是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的结果

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时,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都作出了积极反应,都在进行会计的国际协调,而且各国为作自身利益均以各种方式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准则之争已演化为资本之争和经济利益之争。会计的国际协调表面上看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事情,实际上是经济利益之争。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愿意积极地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协调,其实质是为了实现本国的利益,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金融地位,减少筹资或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减少投资风险,提升投资者信心以及便于监管等。会计的国际协调同样也符合我国的利益,即减少我国公司到境外上市的筹资成本和每年编报财务报告的成本,提升我国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应该积极参与会计的国际协调。

综上可知,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必要的。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会计环境的现状,会计的国际协调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牛朝生.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

[2]冯淑萍,应唯.我国会计标准建设与国际协调[J].会计研究,2005,(1).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 篇4

一、目标定位与效力上的差异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与国际政府审计准则, 在总体目标方面都是为规范和指导政府审计工作而制定, 都是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的要求。但由于准则的制定者和受用对象不同, 在目标的定位上又必然存在差异。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是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为了协调各国政府审计准则, 为各国建立审计程序和开展审计实务提供总的指导, 对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工作只起建设和指南的作用, 不具有强制约束力。而我国政府审计准则, 是依据我国《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 结合我国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实践, 借鉴国际公认审计准则经验, 由我国审计署制定并颁布的。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审计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由于我国最高审计机关是行政型的最高审计机构, 因此我国政府审计准则具有法律约束力。

二、准则框架构成上的差异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构建的审计准则框架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利马宣言》, 规定了公共部门审计的全面概念, 是对公共部门审计综合认识的基础;第二个层次是道德守则, 它是基础层次之上的一个更高的层次, 规定了指导审计人员开展日常工作的价值观念和原则;第三个层次是审计准则, 是基础层次之下的一个层次, 它规定了开展审计工作的原则和必要的条件;第四个层次是指南资料, 是为帮助最高审计机关在各项工作中运用审计准则而制定的指南。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的框架为: (1) 《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 是制定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依据。 (2)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 是制定其他具体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的依据, 是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总纲, 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标准和尺度。 (3) 通用审计准则与专业审计准则, 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提交审计报告、评价审计事项、出具审计意见书、做出审计决定时, 应当遵循的一般具体规范。 (4) 审计指南, 是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时提出的审计操作规程和方法, 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从事专门审计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

从框架构成的层次性角度来看,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更加立体化, 从理论层次到实践层次逐步推演, 从抽象、综合的理论层面走向具体、可操作的实践环节, 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由于有深刻的理论剖析与讲解做基础, 其更具科学性和信服力。而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缺乏理论层面的支撑, 整体呈现平面化, 只关注规章制度的制定, 程序性的特点突出, 而对准则的科学论述远远不够。

三、准则结构与内容上的差异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由四章组成:第一章, 政府审计的基本要求;第二章, 政府审计的一般准则;第三章, 政府审计的现场操作准则;第四章, 政府审计的报告准则。整个准则共191条。我国政府审计基本准则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一般准则;第三章, 作业准则;第四章, 报告准则;第五章, 审计报告处理准则;第六章, 附则。整个准则共47条。下面将分析比较两准则章节之间的差异:

1. 一般准则。

国际政府审计的一般准则讲述了审计师和审计机关必须具备的条件。与国际政府审计的一般准则相类似,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亦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职业要求做出了规定, 分为对职业的要求、对审计机关的要求和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三个部分。

两个准则中都提到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独立性和谨慎性。我国政府审计准则还指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时, 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应当遵守廉政纪律。在对审计机关的要求中两个准则都提到要招聘合格的审计人员, 并对其进行培养和训练。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中还要求审计机关应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制度。国际政府审计准则要求审计机关编制实施审计手册及其他指导性文件和指南, 并要求最高审计机关强化技术和经验, 制订计划和进行监督, 保证内部标准和内部程序的效率和有效性。在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方面, 我国更加详尽地规定了审计人员承办审计业务应当具备的条件, 除此之外, 还规定审计人员与办理的审计事项有利益冲突的, 应当回避, 应当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

2. 现场操作准则 (我国称为作业准则) 。

这一部分, 两个准则侧重点大有不同。 (1) 在审计计划的编制方面,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强调经济、有效、及时、高效率和高质量。而我国则对其做出程序性的规范, 要求审计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 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备案, 据此确定审计项目, 选派审计组, 实行组长或主审负责制。在实施审计前, 审计组应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 要求被审计单位法人代表和财务主管对有关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书面承诺。 (2) 两个准则都提到了审计工作应受到严格的监督, 我国还规定对审计人员的重大过失和违法行为, 应当追究责任。 (3) 两个准则都提到在确定审计重点和方法时, 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我国强调的是方法即遵循性测试, 而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更强调对可靠性的要求。 (4) 在收集证据方面,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的要求描述为足够、相关和合理。而我国则要求审计证据应是客观、相关、充分和合法。并且,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中还提到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机构经过审核确认的审计结果。对于特殊项目的审计, 可以聘请符合审计人员条件的人员参与审计。这点在国际政府审计准则中没有规定。

除上述差异之外,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要求重要审计事项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应记入审计工作底稿, 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这点在国际政府审计准则中没有规定。还有两点是国际政府审计准则中规定的内容而在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中没有体现: (1) 在进行常规 (财务) 审计时, 应对现行法律和规章的遵循情况进行测试。审计师还应该认识到有发生非法行为的可能性, 及其对会计报表和审计结果的影响。 (2) 在进行合规性 (财务) 审计时, 审计师应当分析会计报表, 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有关公认的财务报告准则和披露准则, 要求对报表的分析达到足以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提供合理依据的程度。

3. 报告准则。

我国将报告准则定义为“审计组反映审计结果, 提出审计报告, 以及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是《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所规定的审计报告程序的具体化。具体包括:提交报告前应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一并报送审计机关, 审计机关对其进行复核和审定等的相关具体规定。

与我国的程序性规范表述相比,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更注重对审计报告内容的要求。它提出:报告的内容应当易于理解, 避免意义含糊和模棱两可。报告只包括由充分和相关的证据支持的信息, 并且是独立的、客观的、公正的和建设性的。还规定审计师所属的最高审计机关最后决定要采取的行动, 是针对审计师所发现的欺骗性行为或严重的舞弊行为的。国际政府审计准则还对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做出了规范, 并按照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做了具体的规定, 它们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不能发表无保留意见的情况, 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相反意见的审计报告, 不表示意见的情况, 绩效审计报告, 定期审计报告。在以上每个项目的规定中,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都对相应报告的适用情况做出了说明。

四、差异形成的原因

1. 形成途径和依据不同。

我国的政府审计准则较多地借鉴了独立审计准则的内容, 表现为:它们都由三个层次构成。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和专用审计准则、审计指南。不仅如此, 两者所表述的内容大体也相同。

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是由奥地利、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哥斯达黎加、日本、菲律宾、沙特阿拉伯、瑞典、英国及美国代表所组成的审计准则委员会, 在借鉴世界上政府审计开展比较好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尽管其中也包括了民间审计准则方面的有益内容, 但它更充分地体现了政府审计的特征。比如, 在政府审计的现场操作准则中, 较为详细地分别论述了各项内容在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中的应用等。值得注意的是,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中花大量篇幅对绩效审计进行了规范, 绩效审计也在许多国家的审计机关占有越来越多的工作量。而我国由于政府审计起步较晚, 国家审计机关主要开展合法性、真实性审计, 而对绩效审计才逐步开始涉及, 所以对绩效审计的规范也成为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的一项有待补充完善的内容。

2. 审计机关的权限与地位不同。

我国审计机关的行政处理权与地位, 从我国的审计报告处理准则的要求中就可见一斑。行政型审计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密切, 一些问题容易得到解决, 而且由于它们在政府领导之下, 有助于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提供服务。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下属的一个由联合国成员国的最高审计机关组成的、非政府间的永久性国际审计组织。该组织旨在推动各个不同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交流各个不同国家开展国家审计工作所取得的经验。成员国对大会通过的建议、宣言、协议不承担任何义务, 不受任何约束。

3. 我国政府审计的实践存在局限性。

我国的政府审计起步较晚, 实践经验不足, 所以导致准则的制定也仅能围绕实践环节做出程序性的规定,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拘泥于条条框框, 很难达到思想理论的高度。而且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而言的, 没有明确区分不同的审计种类。理论的形成要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如果能将完善严密的科学理论依据补充入准则, 将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审计机关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环境审计的国际协调 篇5

一、环境审计国际协调的现状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一直积极倡导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992年,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第十二届大会上成立了环境审计委员会。其工作主要是制定环境审计的指南和技术标准并鼓励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开展联合审计等;1995年9月25日-10月2日, 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审计列为主要议题, 会议要求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就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定义、作用和责任、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和讨论。最高审计机关欧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于1998年-2002年, 特别组织了对国际海洋环境保护公约的审计, 如荷兰、波兰、挪威、土耳其等八个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联合开展了对《防止船舶污染海洋公约》的审计。

在环境审计方面, 我国始终都在关注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 并为环境审计的国际合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2000年10月, 在泰国召开的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 中国当选为主席国, 李金华审计长当选为主席;2001年6月, 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委员会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005年3月, 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研讨会暨环境审计工作委员会会议在武夷山召开;2008年10月14日至23日中国审计署在西子湖畔隆重举办了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研讨班, 共有32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69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 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做了专题发言。2010年9月21日至22日, 中俄环境审计研讨会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召开, 中国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司长黄道国与俄罗斯联邦审计委员会奥金佐夫委员分别率领两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二、我国进一步加强环境审计国际协调的必要性——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核心力量, 作为全球环境保护的支持者和倡导者, 加强环境审计国际协作乃是义不容辞的。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开展的情况来说, 进一步加强环境审计国际协调, 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

环境问题已发展为一种国际问题, 对全球经济活动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上已基本达成共识。而环境审计可以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它作为环境管理的通用工具, 已在世界各国普遍发挥作用, 从而为加强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为发展中国家开展环境审计提供了机遇。

虽然发达国家环境审计起步较早, 理论和时间的发展也相对完善, 但是环境问题仅依靠发达国家是无法解决的, 必须依赖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需要各国之间通力合作, 充分发挥各国优势, 减少研究开发中的重复劳动, 从而大大加快环境审计理论的发展进程。就我国来说, 在地理位置上与众多的国家接壤, 也决定了中国在海域污染、河流污染、土地沙化问题上都需与邻国共同采取措施治理。另外, 中国最高审计机关具有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优越条件。

与西方相比, 虽然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环境审计的开展也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但是由于我国的环境审计起步较迟, 目前尚处在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 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内部环境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因此开展环境审计国际交流对我国来说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

三、我国进一步加强环境审计国际协调的对策

要加强环境审计的国际合作, 应该首先站在和发达国家相同的水平上, 应该具有可比性, 这样才能使各方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到环境审计的国际事务中, 发挥各自的作用。鉴于我国的环境审计尚处在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 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因此为了平等公平地开展国际合作, 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 先从缩小我国环境审计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出发, 再考虑我国应如何融入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一) 正确理解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成果

要真正搞清楚西方国家环境审计的学科定位, 把握其确切含义;同时, 要真正把西方国家环境审计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把握其发展历史、现实状况及未来趋势。还要在此基础上, 紧密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中适用于我国的部分。只有这样, 才能从中找出对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真正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部分, 不断提高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

(二) 积极参与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至今为止, 西方国家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不再是停留在定义、本质等问题上了, 而是对环境审计进一步的问题开始了系统的理论研究, 其研究成果对环境审计具有重大意义。而我国理论研究起步晚, 发展也比较缓慢, 只有积极参与到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国际交流中, 才能有效地借鉴国际上的先行经验和做法, 尽快缩小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研究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向纵深领域发展, 从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或是相对落后国家提供借鉴。

(三) 积极参与全球性或地区性的环境审计团队, 加大实务交流

通过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到部分发达国家进行实地考察, 增加了解和学习国外环境审计的渠道, 学习其实务中运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从而为我国开展环境审计提供实践经验, 并且可以使国际审计组织在拟定环境审计规范或其他决议时, 认真考虑中国的情况, 使中国的环境审计真正融入国际社会, 尽快实现与国际社会的协调一致, 保证环境审计的广泛适用性。

(四) 实施跨国联合审计

环境污染的跨国界延伸, 必须采取联合治理的手段。我国与众多的国家接壤, 因此在各种环境问题上都需与邻国共同采取措施治理。为了保证各成员国严格遵循有关的环保协定, 应该对其履行情况实行跨国联合审计, 致力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联合审计, 鼓励其他亚洲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与我国审计署合作, 就跨国环境问题进行审计, 以便在国际交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而为世界的环境审计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 环境审计人员要与国际接轨

随着环境审计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的加快, 我国环境审计人员融入国际潮流已在所难免, 环境审计人员要想在这次浪潮中发挥作用, 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本国环境审计理论的整体情况, 熟悉环境审计业务流程及风险控制, 了解和掌握环境审计新技术的运用;另外, 还要具备与不同国别、不同层次的各种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在跨国联合审计中显示出其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 在国际交流和协调中, 成为复合型的环境审计人才。

四、结语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 篇6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沉没成本,风险成本,成本收益

二战以后, 跨国公司的不断壮大, 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强, 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 这在客观上要求各个国家能提供具有可比性和可信性的会计信息以促进国际经贸的发展。因此, 国际会计协调应运而生, 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其中会计准则是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

一、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收益

对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制度创新的收益表现在:

1、提高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 避免投资者对外国财务报表的误解, 消除国际投资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跨国筹资和投资的交易费用, 提高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效率。

2、节约时间和资本。为了提供基于不同管制规则下的会计信息以及将这些存在很多分歧的会计信息进行合并, 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而如果能够在各国会计体系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 其带给跨国公司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3、消除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国际竞争地位的影响。Choi and Lee研究了各国商誉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对并购活动的影响。他们发现, 在竞争收购一家美国公司时, 美国公司与英国公司和日本公司相比处于一种不利地位。英国的会计准则允许商誉直接冲抵股东权益, 避免了商誉在以后期间的摊销, 从而可以改善后期的利润以及权益报酬率;日本的税法规定商誉逐期摊销的费用可以进行纳税抵扣, 从而可以获得现金流量上的好处。而美国公司的商誉处理既无利润上的好处, 也无现金流量上的好处, 其收购报价可能就会低于英国和日本的竞争对手, 导致了美国公司的竞争劣势。

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成本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将会带来制度创新的直接成本。另外, 既然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的变化也会产生经济后果, 因而, 制度创新成本还包括“经济后果”这种间接成本。

(一) 会计国际协调的直接成本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和转换成本。

在准则变化之前需要对新准则进行认真研究, 对引入新准则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调研和计划准备。变化完成以后, 各界人士对新会计准则的消化吸收有一个过程, 会计人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 而政府部门为了保证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 也要投入足够的财力进行宣传教育和组织培训。

2、沉没成本。

如果一国的会计准则发展已经沿着既定的方向走得较远, 而会计国际协调要求其转向, 那么原来的投入和积累的大部分可能就会成为沉没成本。

3、风险成本。

一国原有的会计准则毕竟是在多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较契合于传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突然的转向可能会带来改革失败的风险, 改革的“阵痛”是难以避免的, 一旦协调不成功, 就会元气大伤。此外, 会计国际协调作为一种制度变迁, 很容易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 直接的“拿来主义”可能会变为“四不像”, 也加大了改革失败的风险。

(二)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间接成本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间接成本主要来自准则变化的经济后果。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 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适当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进行信号传递, 从而提高市场效率, 但协调后引入的新准则可能会削弱了管理层传递信号的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灵活性。根据契约理论, 管理层所享有的会计准则剩余制定权变小后, 增加了契约的刚性, 还会造成契约的制定和履行成本变大。

三、成本与收益的外部性

上述成本和收益分析并未严格区分谁是成本的承担者和收益的享受者, 实际上, 在会计国际协调活动中, 相关的成本和收益并非完全归属于实施协调的某个国家, 而是具有一定的外部性。一国的会计国际协调可能给外来的跨国公司带来额外的成本。

四、对我国的启示

对于当今世界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大趋势, 我们应该保持十分清醒的认识, 力争在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一) 壮大我国实力, 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活动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支配人们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的动机和本质都是以个人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的。

(二) 实行会计准则渐进式的改革策略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逐步退出相关领域、市场调节功能逐步释放的过程。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会计准则改革的成本逐渐降低, 这引起制度变迁成本曲线会向左下方移动, 期望的趋同度会增加。

(三) 结合我国国情参与国际会计协调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 结合我国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 寻求最佳切入点, 并以此来制定或实施我国的会计准则。

1、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 增强我国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

会计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培植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发育和加快市场统一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深化改革会计教育, 培养国际会计人才。

要在会计教育过程中,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国际性教育, 如开设西方会计、国际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税收、经贸外语、会计电算化等课程, 提高会计人员处理国际会计业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华.1999.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王治安, 万继峰.2006.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经验评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万继峰, 沈飞.2006.会计国际协调的成本收益分析.财会月刊, 1

[4]、曲晓辉, 2005.会计准则全球发展的趋势与问题.会计师, 第3期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 篇7

刘家义强调,要以此次制定国际标准为契机,进一步提高中国审计和中国审计标准的国际化,促进审计国际交流合作,为国际审计和国际标准化工作做出贡献。他指出,协调小组工作推进中,各部门、各单位要献计献策,形成合力,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有长远和全局观念。

郭辉表示,开展审计国际标准化工作是当前审计界的共识,对促进世界各国审计事业的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国家标准委将积极支持、推动审计数据采集标准国际化工作。

在经过长达两年半的努力后,中国提出的“审计数据采集”项目委员会提案终于在2015年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批准,主席和秘书处均由中国承担。这是中国的审计国家标准推向国际成功迈出的第一步,也在ISO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审计。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 篇8

一、国际审计准则第701号修订的主要内容

此次IAASB对审计准则所作的多项改进中, 最大的变化是要求审计师在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就关键审计事项进行沟通。

(一)对关键审计事项的认定

关键审计事项,是审计师根据职业判断,从与治理层所沟通的事项中筛选出那些对财务报告使用者至关重要的事项,帮助他们理解财务报告与审计工作。审计师需要指出在审计工作中对这些事项的处理方法,以增加审计报告沟通信息的价值。ISA701在审计报告中,对审计师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责任进行规范,既要避免审计师在披露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方面与管理层、治理层的责任模糊情况,又要提供报告使用者感兴趣的信息。

为了体现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的作用,审计师应该对如何认定关键审计事项作出解释,而不是重述管理层已经披露的信息。审计人员在认定关键审计事项时,需要得到审计人员的充分关注,审计人员应当考虑以下几点:1.高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或按照ISA315(修改后的)的规定,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出的特别风险领域或需要审计师作出重大判断的领域;2. 涉及到高管的相关领域重大审计判断,包括被定义为高估了不可靠性的会计估计;3.期间对审计工作影响重大的事件。

(二)对关键审计事项的沟通

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标题之下的部分, 单独用一个适当的副标题描述每个关键审计事项,这些关键事项的格式以及内容要得到全体审计人员一致通过。当审计人员被要求按照ISA705(修改后的)修改意见时,审计师不会在审计报告的关键审计事项部分传达个别意见,每个关键审计事项的描述, 应包括对相关信息引用的披露。包括:为什么认为这个事项很重要,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关键审计事项。例如:影响审计师获取审计证据的经济条件,非流动性市场的某些金融工具便是一个例子; 新的会计政策,例如实体行业或特定行业参与公司内部咨询的问题;改变对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模式或商业模式的行为。以及这个事项在审计中是如何处理的。描述关键的审计事项在审计报告中如何解决是审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 审计师可以传达:与此事项或者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有关的方法;简要的审计程序;审计程序的结果指示以及对该事项的重点观察。

也有一些情况, 不要求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法律或法规并不要求对此事公开披露;以及在一些比较罕见的情况下, 审计人员确定此事不应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因为这样做的不良后果将超过给公众带来的好处。

(三 )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目的

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审计透明度来增强审计报告的可理解性。关键审计事项为财务报告的利益相关者(目标用户)提供了额外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审计事项,这些事项在审计师的专业判断中,是当期的财务报表的审计中最重要的内容。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可以帮助目标用户理解财务报告中审计师重大判断的实质和范围,也可以加强治理层与审计师关于审计报告的沟通,并能够通过高管和治理层的披露增加他们对审计报告的关注度。

如果审计师能够及时合理地沟通关键审计事项, 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就能够准确了解企业实情, 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或制定合理的行业政策。减少财务舞弊行为,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情况被真实地反映给财务信息使用者。随着审计师从实质上改变他们的行为,以及工作之间的沟通与信息传达,这一变化将给审计带来新的活力。

IAASB咨询顾问组 (CAG)负责人Linda de Beer在新准则发布后指出“上市公司对关键审计事项的介绍是一项重要的改进,不仅将改变审计报告,而且更广泛的影响审计报告质量,因此对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具有信息价值。”

二、国际审计准则第701号的启示

(一 )中国审计行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审计 行业的发 展 , 独立审计 准则的建 设需要ISA701。我国自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以来 ,在审计准则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尽管如此,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建设还是挑战多多。我国的审计市场面临审计委托代理关系失衡、审计市场结构不合理、外部监管不到位、审计报告的披露事项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审计质量的高低。

首先,我国股权结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上市公司审计的实际委托人已成为被审计对象———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审计师对风险与收益的权衡是决定其行为方式的基本原则,符合被审计单位管理者“口味”的审计报告是审计师的衣食父母,当上市公司管理者占据委托人地位,享有委托人权利时,审计机构在审计合约中就明显处于劣势,这就牺牲了审计报告的质量,财务舞弊也就跃然而出。

其次, 我国对于审计师的外部监管也存在执法不严、追究不足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针对审计失败的案例,处罚也较轻。这使得审计师产生了一种趋利行为,不利于我国审计市场的完善与发展。

最后,我国的审计报告对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并未作出明确规定,不利于投资者、监管层更好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

(二 )国际审计准则第701号在中国的应用

对于IAASB提出的ISA70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予以高度重视,致力于探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应用该准则。尽管中外审计准则之间并无根本性的差异,但是,受经济发展状况,市场成熟程度,社会平均道德水准,会计职业成熟程度的制约,我国在修订独立审计准则时,既要注重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协调,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增强我国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所以我国在借鉴ISA701时不能照搬。

首先,由于我国的审计行业发展不健全,面临审计委托代理关系失衡、审计市场结构不合理、审计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等问题,在对于关键审计事项的沟通中,应该更加注重防止财务舞弊现象的出现,这就需要审计工作者更加关注可能引起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关注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被识别出的特别风险领域,以及需要审计师作出重大判断的领域,也需要对可靠性不足的会计估计、期间对审计工作影响重大的事件更加关注。审计工作者及时有效的对关键审计事项进行沟通,对于我国在防范财务舞弊上意义更加重大。

其次, 在审计工作者针对有关审计问题与治理层沟通时,我国比较注重审计报告中的基本事项内容,但对于需要沟通的其他事项和补充事项内容并没有作具体的规定。审计报告是向使用者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审计报告向使用者传递那些未被要求列报或披露的事项,即“其他事项”很有必要。通常是在关键审计事项段之后单列一段,以“其他事项”作为小标题,这些事项能够对审计人员提供的审计报告作出更加详细的说明。因此在应用ISA701时,我国准则制定者需要对关键审计事项的补充内容进行更加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并在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三 )国际审计准则第701号对中国的意义

IAASB提出ISA701对我国的现实环 境意义非 凡。遵循ISA701———披露关键审计事项 ,并对关键审计事项的判断和沟通进行规范,使得审计事项中的关键事项区别于其他事项的认定与披露, 从而反映在审计报告中轻重有别;ISA701要求审计师就审计工作中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质量的看法、遇到的重大困难、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错报、违法、舞弊行为等及时与管理层、治理层沟通,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对于公司治理层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和制衡,以及增强审计师审计工作的针对性, 特别是保护审计师独立性不受管理层干扰,减少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有着积极作用;ISA701中的披露要求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审计工作透明度和审计报告的可理解性,使得目标用户更加理解审计师最关心的问题,从而配合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审计质量。

世界经济环境以及审计行业的国际化,要求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靠拢。我国所采用的国际审计准则情况属于:本国准则即为国际审计准则,是指本国准则制定机构将国际审计准则作为本国的审计准则, 并对其有所调整,但所作的调整符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公布的调整政策。趋同于国际审计准则的变化,也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投资者更有信心,并弥补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IAASB.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完成审计报告改革[R].2015.

[2]王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2005.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4]惠淑霞.关于对新审计准则的几点浅谈[J].经济视野,2013(20).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下一篇:高校管理模式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