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家审计准则

2024-06-13

新国家审计准则(精选十篇)

新国家审计准则 篇1

一、关于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与灵魂, 是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是审计工作的根本要求。《审计准则》中关于审计独立性方面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未具体明确对审计人员未严格履行审计独立性要求的责任追究机制, 只规定了“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行为, 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的含糊条款, 而纵观《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的法律责任部分, 仅限于对审计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泄露秘密的责任追究, 致使《审计准则》的独立性责任追究机制成为空谈。因此, 应在《审计准则》中明确违反审计独立性原则的具体追究机制, 严肃审计独立性行为的规范与执行。

二是对于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以及审计机关领导的独立性只字未提。这主要是由现行的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决定的。即审计机关归各级政府领导, 同时又受政府委托, 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进行审计监督, 本质上属于政府内部审计监督, 使得审计独立性变成在有限范围内的独立性, 是相对的独立性。因此, 在无法改变现行审计体制的情况下, 应借助《审计准则》出台的契机, 对审计机关和领导人独立性可能受损的情形、应采取的规避措施以及责任追究机制等内容进行明确和细化, 提高审计机关监督的权威性。

二、关于绩效审计的实务操作

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 是由独立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和人们认知的共同标准, 对被审计单位履行公共责任, 配置、管理、利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1]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指导下, 开始尝试绩效审计的实践活动, 并积极通过立法活动确立了其法律地位和实践成果。[2]我国《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到2012年, 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但具有实务操作性的《审计准则》对绩效审计的详细定义、审计内容、指标运用等方面未做出明确规定, 无法指导和规范绩效审计实务。同时, 绩效审计标准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影响审计人员理解上的不同与适用上的差异, 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风险。

因此,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补充和完善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关于绩效审计的具体规定, 从立法上明确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二是制定内容丰富、指导性强的绩效审计指南, 包括通用指南、具体指南和操作指南, 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绩效审计评价的需求;三是推进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促进有关政府部门及被审计单位绩效管理活动的公开透明;四是要建立健全绩效审计结果问责制度, 从“行政问责”转向“法律问责”, 加大问责力度;从“组织问责”走向“个人问责”, 扩大问责范围;从“行为问责”到“后果问责”, 提升问责效率。

三、关于外聘人员参与审计形式

为解决审计任务日益繁重、审计资源明显不足的矛盾, 建立在行政委托理论和实证法基础上的外聘人员参与审计工作制度应运而生。《审计准则》也将其纳入调整范畴, 对于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规避审计风险、扩大审计覆盖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执行情况看, 存在以下问题:

(一) 统一的规范性要求, 容易造成责任不清、风险不断

《审计准则》对于聘请外部人员是通过公开招投标还是直接委托方式, 外聘人员是作为审计小组成员参与还是只出具专家鉴定意见, 如何加强对外聘人员业务的复核与监督等内容均未予以明确。审计署2006年出台的《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 (试行) 》适用对象较窄, 只适用于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 不适用于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并且对于资源环境专家、绩效专家等发表的意见能否作为参与审计的一种方式未作出规范, 不利于实际操作。因此, 应将审计署的《管理办法》与各地实践经验相融合, 从法律条文上明确外聘人员参与审计的程序、方式、范围、限制条件、结果运用方式等内容, 并扩大适用于各级审计机关, 达到规范操作、完善运用、分清责任、控制分险、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 外聘专家意见的真实客观与自身行政履职不到位的矛盾冲突

在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中, 为获得权威可靠的专家鉴定意见, 我们审计机关一般聘请环保局有关专家参与我们审计工作, 提供检验结果, 作为我们发表审计评价意见的依据。这种方式固然弥补了我们审计人员环境指标体系知识的缺失, 提高了审计评价意见的针对性与准确性,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 我们审计发现的环境问题恰是环保局相关部门, 也可能就是该外聘专家履行行政职责不到位的体现。因此, 如何正确处理好外聘专家意见客观真实与所在机关履行行政职能状况的矛盾, 是我 (下转第40页) (上接第45页) 们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的一大难点, 也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充分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之间的博弈, 需要通过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制度等加以明确。

四、关于审计简易程序

审计简易程序是审计机关对于某些审计项目实行简易操作的程序, [3]是审计实践发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现实要求。而现行的《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对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的简易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 证明了简易程序存在的价值。

纵观我国审计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均未对简易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 致使简易程序呈现“立法空白”, 造成审计实践需要与指导规范的脱节。笔者认为, 一是应遵循《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审计准则》中明确简易程序的适用原则、适用条件、简化内容、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转化程序等, 使简易程序地位合法化。二是理清简易程序与简化内部业务流程的关系。简化审计内部业务流程不属于简易程序。三是要完善审计责任的评估追究机制。强化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把事后责任评估前移, 真正发挥实施简易程序的价值。

《国家审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 是完善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重大举措, 是推动审计质量提高的制度保障。希望以此次粗浅的探讨为起点, 进一步加大对《审计准则》的理解与领悟, 对照审计实践, 寻找差距, 完善制度, 规范流程, 改进方法,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宋常.中国特色绩效审计制度体系探索[J].审计经济与研究.2010, (06) .

[2]赵云升.执行力:中国审计面临的新挑战——学习《国家审计准则》的几点思考[J/OL].审计署网站, 2011-1-26.

新国家审计准则 篇2

【摘 要】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深入发展,不断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审计环境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原有审计准则中的一些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如何贯彻落实新国家审计准则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成为摆在广大审计人员面前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贯彻落实新国家审计准则全面提高审计质量:一是充分认识《审计准则》修订的重大意义;

二、加强学习培训,准确把握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

三、加强内部管理,保障新准则得到切实执行;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为新准则的贯彻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关键词】审计准则落实审计质量

新修订的审计准则2011年1月1日已正式实施。这是继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修订后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又一件大事,对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行为,保证审计质量,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审计准则》修订的重大意义

《审计准则》的修订和公布实施,是完善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审计准则体系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

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深入发展,不断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审计环境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原有审计准则中的一些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例如,新修订的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对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和审计程序等都作出了一些新的规定,而原有的审计准则是根据修订前的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制定的,如果不依据新修订的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对审计准则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这些新规定执行的具体要求,就难以确保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全面贯彻落实。

新审计准则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审计二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吸收了原有准则中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定,对执行审计业务基本程序作了系统规范,进一步细化了审计流程、统一了审计标准、规范了审计行为,并把依法审计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性、综合性和实用性,适应了现阶段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学习培训,准确把握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 新审计准则颁布实施,使我国审计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基层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新审计准则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把握其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为依法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审计准则与原准则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变化:一是废止了审计署以前发布的28项审计准则和相关规定,将原有准则保留的内容统一纳入到新审计准则中,形成一个完整单一的审计准则,便于审计人员系统学习和掌握。二是对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都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以约束性条款作出规定;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审计实务,作为指导性条款进行推介,增强了审计准则的适用性和指导作用。三是对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作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并明确了审计计划管理的分工。四是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增强了审计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规范了各类审计记录的内容和要求。五是规范了专项审计调查报告、跟踪审计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将对审计结论性文书的复核调整为对审计项目的审理,对审计整改检查也作出了具体规范。六是体现了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实行对审计业务的分级质量控制,并分别明确了各级的工作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新审计准则在总结审计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审计准则中有关舞弊检查内容的基础上,对审计人员检查重大违法行为作出了特别规定。这也是对审计机关在打击经济犯罪、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和经济安全、促进廉政建设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审计机关要把学习《审计准则》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大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学习

培训活动。广大审计人员要尽快掌握《审计准则》的各项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尤其是对《审计准则》与过去准则及审计规范不同的新规定、新要求,要反复研读,融会贯通。要与审计业务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切不可把两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要对照审计实践,认真思考,找出差距,重点学习,加深理解。

三、加强内部管理,保障新准则得到切实执行

加强内部管理,保障新准则得到切实执行。首先要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规范审计文书,规范工作程序,规范审计工作各环节的管理。其次要改进审计方法,在审计实施环节加强对重要性判断、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安全有效性检查等审计方法的运用,推动提升审计技术能力和水平。最后要建立健全更加科学规范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由三级复核向审理过渡,是审计质量控制手段的重大转变。各级审计人员尤其是法制工作人员要尽快适应这一转变,发挥审理工作的监督功能和规范功能。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为新准则的贯彻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目前,许多地方审计法制人员素质不高,现有审计法制人员结构不合理。法制人员多数由业务部门直接转入,有的是将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安排进来,虽有一线经验,但缺乏法规专业知识,而由法律专业毕业生考入的则缺乏审计财经知识和审计工作经验,学法律专业不懂得审计,搞过审计又缺

乏法律法规知识。所以目前地方审计机关普遍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法制工作人员,这为新审计准则的贯彻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因此,各级审计机关领导要高度重视审计法制队伍建设,有计划、有目标地选调一批原则性强、既有丰富审计经验,又有法律法规知识的干部充实到审计法制队伍中来,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现有法制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把现有法制工作人员有计划地放到审计一线去锻炼,切实加强审计法制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当增加审理工作人员,并可参国外审计部门经验,探索设立专门的审理机构,从机制上加大审理工作的力度。

新国家审计准则 篇3

[关键词]新审计准则风险审计优势

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企业财务欺诈案也在不断出现,注册会计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诉讼爆炸。为此,国外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上世纪90年代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了改进,这就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我国将于明年1月1日起执行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也体现了这一重要思想。

与传统风险审计模型最大的区别是:现代风险审计的优势在于其侦察性,它已经超越了传统审计中重在证实上的可靠性,而是将特别风险的考虑放在首位,将审计人员的视线更集中于可能产生重大错报的项目,因此,对于不断升级的管理舞弊可以起到很好的侦破效果。

审计人员不再能例行公事地检查证据,证实表面状况,机械地利用程序表从形式上迎合审计准则对程序的要求,而是要深入到被审计单位进行整体经营的摸底排查,是真正体现审计人员侦察水平的高技术含量的审计模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到底体现在哪里?下面,我们作简要分析:

一、审计程序整体设计上的连贯性。可以有效地侦破管理舞弊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评估机械化,走过场,仅仅利用程序表来应付审计准则对程序的要求,而审计项目本身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审计人员往往不假思索地将其定为高水平,通过较低的检查风险来设计审计程序,最终导致了审计人员埋头于大量账项资料,在省略评估风险的成本的同时,也使审计人员无暇顾全大局,对企业风险从大处着想,使得很多串通舞弊成了漏网之鱼。

1、现代风险审计将审计程序连贯为一个整体,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更有利于对特别风险的侦察和证实。

2、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出特别风险,并制定进一步审计程序方案,而且要求风险评估过程是一个循环递推的过程,需要反复评估和获得反馈,直到建立充分合理的判断,并将这一过程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这实质上是在两个方面对审计行为、审计理念进行强制性约束,一是要求进行风险评估,以识别特别风险;二是要求风险评估与进一步审计程序之间建立明确的逻辑关系,具有推理性,这也便于同业复核。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引导审计人员开阔视野,在规范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强调特别风险的评估与识别

特别风险从字面上的含义是指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特别考虑的风险,也就是在重大错报风险里,特别是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必须特别加以考虑,专门设计审计程序的项目。

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中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特别风险(significant risks),需要作特别的审计考虑。在确定哪些风险是特别风险时,应考虑风险的性质、潜在错报的重要程度(包括导致多项错报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同行业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可能有相似之处,但每一个企业因其产品周期、经营周期以及管理理念和模式不同,其特别风险点的分布是不同的,针对识别的特别风险,开展个性化的测试方案,这是审计成败的关键。

在这次发布的准则中,有关于特别风险的条款如下:

1、特别风险的审计程序的设计要求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第四十九条。如果确定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特别风险,并拟信赖旨在减轻特别风险的控制,注册会计师不应依赖以前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而应在本期审计中测试这些控制的运行有效性。

第五十七条如果认为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

第五十八条如果针对特别风险仅实施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使用细节测试,或将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结合使用,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对于首次接受审计委托,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下列事项:

针对预见到的特别风险,分派具有相应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

2、对于舞弊导致的特别风险的考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第四十七条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需要注册会计师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即特别风险。对于此类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被审计单位相关控制的设计情况,并确定其是否已经得到执行。

第五十二条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属于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

第五十九条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属于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针对该特别风险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

(一)测试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做出的会计分录以及为编制财务报表做出的调整分录是否适当;

(二)复核会计估计是否有失公允,从而可能产生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

(三)对于注意到的、超出正常经营过程或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显得异常的重大交易,了解其商业理由的合理性。

3、公允价值中特别风险的识别

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形态。鉴于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交易或事项越来越多地涉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识别和评估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尤其是特别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

第三十条如果认为存在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个别和整体的角度评价管理层在计量公允价值时所使用的重大假设,以确定这些假设是否为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提供了合理基础。

第四十九条 某些公允价值的计量通常涉及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的特别风险对财务报表的潜在影响可能为治理层所关注。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的规定,就此与治理层沟通。

4、新风险源的考虑

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环境事项、电子商务、衍生金融工具等日益普遍,出现了新的风险源。这就势必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导致财务报表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加以考虑。

5、强调控制测试的必要性

强调在客户对日常交易采用高度自动化处理的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则应当考虑所依赖的相关控制的有效性。

对于解决实务中较普遍存在的(1)审计往往抓不住重点,容易忽视那些需要特别审计考虑的风险;(2)不重视风险评估和内控了解,不分情况盲目期望仅靠实施实质性程序获取证据等

突出问题,有针对性意义。

准则中相关的条款明确如下: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第一百一十一条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如果认为仅通过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无法将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被审计单位针对这些风险设计的控制,并确定其执行情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

第二十二条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以获取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

三、强调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

在很多上市公司中,很多财务背景人员是具有会计师事务所经历的,加上常年接受审计,使许多财务人员对于审计程序的套路、方法、规则有了相当的了解,他们会避重就轻地对有些规则进行破解,从而绕过审计人员的主要注意力。

在上市公司会计创新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审计人员不仅要提高侦察技术,还要在审计程序上出其不意,尤其对于舞弊审计,在被审计单位熟悉审计流程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证审计程序不被觉察,在测试对象、测试时间、选取样本的方法以及地点选择上,加强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理清脉胳,抓住审计工作的主动权。

此次审计准则中也明确了这部分内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下列总体应对措施:

(一)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

(二)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

(三)提供更多的督导;

(四)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当注意使某些程序不被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

(五)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总体修改。

第十八条注册会计师可以在期中或期末实施控制测试或实质性程序。

当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期末或接近期末实施实质性程序;或采用不通知的方式,或在管理层不能预见的时间实施审计程序。

四、技术手段——引入PPS抽样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第三十条 在实施细节测试时,特别是测试高估时,将构成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每一货币单位(如人民币元)作为抽样单元,通常效率很高。注册会计师通常从总体中选取特定货币单位,然后检查包含这些货币单位的特定项目。

这种方法可以与系统选样方法结合使用,且在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取项目时效率最高。准则中提及的方法就是“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PPS抽样,该方法是指以货币单位作为抽样单元进行选样,使总体中的每一货币单位具有同等的机会被选取,使每个单位均有按其规模大小成比例的被抽中的概率的抽样方式。

因此,PPS抽样中,金额越大的账户越易被抽中,对于收入类、应收账款等容易产生高估的账户,测试效率高。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第五十条规定: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导致的重大错报通常源于多计或少计收入,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被审计单位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舞弊风险,并应当考虑哪些收入类别以及与收入有关的交易或认定可能导致舞弊风险。

新国家审计准则 篇4

一、中美国家(政府)审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

自1983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1条的规定成立审计署以来,我国的国家审计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4)》及《审计法实施条例(1997)》。在此基础上,审计署于1996年发布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在内的38个审计规范。2000年,审计署又组织修订、发布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一系列通用审计准则、专业审计准则。这些准则符合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国家审计监察制度的客观需要,在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审计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为进一步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相继修订了《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作为贯彻《审计法》 及其实施条例的重要规章,我国的国家审计准则也亟需修订。2008年,审计署成立国家审计准则咨询专家组,并草拟《国家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后经反复修改,2010年9月1日,刘家义审计长签署审计署第8号令予以公布,并于2011年1月1日开始施行。2011版的《国家审计准则》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对体系结构进行了调整。修订前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是由基本准则和若干通用审计准则及专业审计准则构成的。该体系结构的优点是与社会审计准则体系较为接近,是审计人员较为熟悉的准则组织方式;其缺点则表现在内容有重复交叉之处,结构零散,难以统一。修订后的《国家审计准则》将原有的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通用审计准则进行了统一,具有完整性、单一性的特点。

其次,明确了使用范围和职业要求,系统规范了审计业务的基本程序。修订后的《国家审计准则》明确指出,该准则适用于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的各项审计业务和专项审计调查业务;在第二章则明确了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在第三至第五章对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各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做出了规范,明确了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要求。

再次,规定了审计质量控制要求。修订后的《国家审计准则》规定了审计机关应当针对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业务执行、审计质量监控五个要素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同时在审计项目实施中, 实行不同级别人员分级质量监控。

(二)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审计准则的产生源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公认政府审 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Government Auditing Standards, GAGAS)受美国公认审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uditing Standards, GAAS)的影响极深。1972年美国审计总署(GAO)首次发布GAGAS,其主体部分完全借鉴吸收GAAS的模式,将审计准则分为一般准则、检查及评价准则和报告准则三个部分,不仅如此,在内容安排上也几乎涵盖了GAAS的所有主要方面。此后,美国GAO在1981年、1988年、1994年、2003年、2007年和2011年对GAGAS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修订,但历次修订都没有突破1972年GAGAS的框架,并潜移默化地受到GAAS及其审计准则说明书(SASs)的影响。

最新的2011年版GAO《政府审计准则》(其内容结构参见下页表)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旨在促进政府监管与市场监控的互动与互补。该版准则较2007年版的主要修订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建立了审计独立性的概念框架。该框架要求审计师基于特定审计环境下的事实做出独立性判断,细分了审计独立性的七种威胁以及与审计业务相冲突的六类非审计业务,并要求审计师对审计独立性框架的应用过程形成文字档案。同时,该框架体现了与注册会计师 (AICPA)审计准则以及国际审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

其次,对审计人员在为被审计单位提供非审计服务时的能力要求提出了框架,并对该类非审计服务对独立性的影响以及允许提供的非审计服务类型进行了修订。

再次,对鉴证服务的三个基本类型,包括审核、复核以及已商定程序做出单独规定,并指出审计师对鉴证服务的报告不能脱离AICPA的框架。

(三)对中美国家(政府)审计准则进行比较的意义

审计准则的意义在于指导审计实践,确保审计质量。

GAO在1988年修订的《政府审计准则》的前言部分指出:“对审计人员的信赖,提高了执行准则的必要性。有了准则就使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得到其他人员的信赖。准则是审计人员对政府进行评价时能做到公正、客观和可信的保证。”高质量的政府审计,必然依赖于高质量的政府审计准则。

我国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自2011年1月起执行,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在此期间,全球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审计如何适应极具不确定性的全球金融环境,提高监管体系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效率,终将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大方向。认真比较、寻找差异、消化吸收美国2011年版《政府审计准则》在应对金融危机及发挥政府审计职能中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美国家(政府)审计准则的相似之处

(一)强调国家(政府)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不确定因素陡然增加,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政府)审计应更关注对社会公共的受托责任,充分体现国家审计对完善国家治理和促进良治的建设性作用。

美国的审计规范体系基于美国国会于1921年通过的 《预算和会计法案》赋予美国审计署的权利,包括政府审计准则、指南及手册、工作规程、技术方法指导丛书以及最佳实务和标准文档等多个组成部分。在审计准则的前言部分指出,准则定位于“为实施高质量的审计提供框架”、“协助改进政府的运行和服务”。在美国的审计规范体系中,审计准则具有为实务工作提供指导的作用,全国的政府审计工作都必须执行《政府审计准则》。GAO在2011年版准则中,特别突出了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一方面强调政府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应及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及时阻止风险加剧,另一方面则要求审计人员将财政资金项目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尽量降低,以便扩大政府审计的覆盖面,降低审计风险,保护公众利益。

我国现有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是由宪法、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审计准则等不同层级的规定组成的,今后还要探索制定实务指南等配套指引。我国的《国家审计准则》 适用于审计机关开展的各项审计业务,体现了综合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国际性特征。准则第一条指出,制定准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准则第六条指出我国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同时指出,这些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实现的。这是对我国国家审计目标的历史性定位,也体现了我国国家审计具备揭露、抵御、 改进和预防等“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建设性作用。在发挥建设性作用方面,准则重点关注对重大违法行为的检查,为实现政府审计目标提供支持。准则第四章第四节对监察重大违法行为过程中应当评估的因素、调查了解的重点内容、需关注的异常情况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等都做了详细规定,目的是促进审计人员有效检查重大违法行为,打击经济犯罪,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和经济安全,促进廉政建设。

由此可见,两国准则虽均强调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强调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审计环境和审计需求的变化,使得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政府审计具有更高的独立性。

美国2011年版《政府审计准则》在第三章“一般准则” 中新增了关于“独立性”的一般框架,对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地完成审计并提出审计意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则在第十六条到第二十三条明确了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的要求,规定了审计机关针对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应当采取的措施,并对审计机关聘请外部人员的相关要求做了规定。

可见,国家(政府)审计准则中所言的独立性,体现在审计人员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表述之中,是从微观的视角出发的。但必须注意的是,由于中美两国的审计制度差异明显,其独立性的“语境”却大为不同。美国的政府审计体制决定其审计机关超然于政府部门之外,仅受审计长的指挥和监督;而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则隶属于国务院,是国家行政体系的一部分,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因此,正确理解“独立性”的涵义,应从中美两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出发,切忌以偏概全、顾此失彼。

(三)强调审计质量控制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第三章第五节“质量控制与保证”特别对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规范,要求每个按照GAGAS执行审计或鉴证业务的审计组织都应该建立质量控制系统,并且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外部同业复核。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也采纳了这一国际通行的做法,将质量控制作为单独的章节纳入审计准则体系,体现了全面质量控制的理念,为督促审计人员注重质量控制责任落实、防范审计风险起到积极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中美两国在质量控制准则中都没有规定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而只是对审计质量控制的要素以及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关注的事项和采取的措施提出指导性建议。这既是国际通行做法,同时也符合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特征。

三、中美国家(政府)审计准则的基本差异

(一)编制体例不同

我国的现有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是由宪法、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审计准则等不同层级的规定组成的,理论上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修订前的审计准则体系由一个审计基本准则、若干单项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若干审计指南三层次构成。而2011年版的《国家审计准则》 的体例是参考审计署2004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体系结构,将原有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通用审计准则规范的内容统一纳入审计准则中来,从而保持了内在一致性。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体例结构则受到GAAS的广泛影响,在体例上包括一般准则、检查及评价准则和报告准则等基本要素。

中美两国具体编制体例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采用分块式的结构,除基础部分和一般准则外,分为财务审计准则(第四章)、鉴证业务准则(第五章)和绩效审计准则(第六、七章)三个部分;而我国《国家审计准则》虽然始终将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作为审计目标之一,但并未将绩效审计作为独立的业务类型在审计准则中予以确认,而是将重点集中在对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等其他经济活动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之中, 同时还包括基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

(二)应用标准不同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第二章指出,政府审计监管在财务收支审计和鉴证审计方面,可以合理借鉴和综合利用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国际审计鉴证准则委员会等相关准则的政策资源,在准则实施中体现了充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第四条规定:“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应当适用本准则。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审计机关的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加审计业务,也应当适用本准则。”我国强调了《国家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即凡执行或受托执行国家审计业务的组织或人员,均 “应当”适用本准则,但并未从官方角度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及其他相关规范在国家审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明确,仅在第七十一条和第九十一条提及,指出在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及进行审计抽样时,可以参照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

相比之下,美国的《政府审计准则》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突出了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之间的协同共生关系,同时也便于不同行业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以促进《政府审计准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显然,一个更加开放的准则系统,对实现监管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升监管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效力强度不同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第三条采用二分法,将准则的全部规范划分为两类:使用“应当”、“不得”词汇的条款规定为约束性条款,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时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使用“可以”词汇的条款为指导性条款,是对良好审计实务的推介。同时,在第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和和审计人员未遵守约束性条款的,应当说明原因;在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未遵守约束性条款及其原因应当在审计记录中加以记载。

我国的这种做法,实质上采取了2007年版美国《政府审计准则》1.07节的分类方法(2011年版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在2.15节延续了这种分类方法),将全部规范分为强制性规范和推定性强制规范两种。其中,强制性规范要求审计师和审计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无条件遵守, 推定性强制规范则要求审计师和审计组织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2007年版和2011年版美国《政府审计准则》都规定,如果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不能遵循推定性强制规范,则审计师和审计组织必须:1将相应的偏离准则的正当理由予以记录;2说明在该情况下,替代性的程序是如何有效实现审计目标的。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审计准则将全部规范分为约束性条款和指导性条款。其中,指导性条款不具有约束力,审计人员可以无条件地不遵循,而且,即便不遵循约束性条款,审计人员也仅有说明的义务。从准则的效力强度来说,我国准则的强制性条款仅相当于美国准则的推定性强制规范,实质上并未设定绝对强制性条款,对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的约束力有限,从而降低了审计准则的整体效力强度。但这种规范制定思路也有其优势,即可以鼓励审计人员充分运用职业判断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中美两国的国家(政府)审计准则虽然在制定背景和服务对象上存在差异,但作为规范国家(政府)审计实务的基本操作指引,其在提高审计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相似性。特别是2011年我国实施的《国家审计准则》与美国最新修订版《政府审计准则》,是两国政府审计领域最新、最权威的执业规范,代表了两国政府审计制度建设的最新成果。

我国2011年版《国家审计准则》虽在所有重大方面已基本完善,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审计的工作范围和实施环境也同时发生着变化,根据我国审计发展的实际和工作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政府审计准则、不断提高审计质量,才是政府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应该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

摘要:国家(政府)审计准则是规范政府审计行为的基本操作指南,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国家(政府)审计准则可以发现,虽然两国准则都强调政府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强调审计人员独立性以及审计质量控制,但是二者在基本的编制体例、应用标准和效力强度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国家审计准则,政府审计准则,编制体例,应用标准,效力强度

参考文献

耿建新,牛红军.关于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建议和设想[J].审计研究,2007(4).

郝云松.关于国家审计历史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10(6).

孙宝厚.国家审计新准则解读[J].审计研究,2010(6).

童光明,张丰伟.审计原则与审计准则探讨[J].审计研究,1986(6).

王光远.论美国公认审计准则的发展及其对政府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准则的影响[J].审计研究资料,1997(1).

张立民.分析性程序——发达国家审计准则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J].审计研究,2001(1).

张立民,张继勋,周德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笔谈[J].审计研究,2010(6).

新国家审计准则 篇5

第三章审计机关职责,第二十七条“审计机关有权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第二十三条 审计机关可以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规定的审计程序、方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对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第二十七条 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时,有权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第三十三条 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可以就有关审计事项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

审计机关经与有关主管机关协商,可以在向社会公布的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中,一并公布对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核查的结果。

审计机关拟向社会公布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的,应当在5日前将拟公布的内容告知上市公司。

第四十四条 审计机关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应当向被调查的地方、部门、单位出示专项审计调查的书面通知,并说明有关情况;有关地方、部门、单位应当接受调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在专项审计调查中,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部门、单位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或者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专项审计调查人员和审计机关可以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的规定提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或者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单位依法追究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

第八条 审计机关依法对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审计机关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也应当适用本准则。第三十六条 对于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符合下列情形的,可以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一)涉及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的;

(二)事项跨行业、跨地区、跨单位的;

(三)事项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的;

(四)其他适宜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的。

第三十七条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

第五十六条审计通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审计起始时间、审计组组长及其他成员名单和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还应当向被审计单位告知审计组的审计纪律要求。(实行八不准)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审计的,审计通知书应当列明跟踪审计的具体方式和要求。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通知书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

第五十八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范围;

(三)审计内容、重点及审计措施,包括审计事项和根据本准则第七十三条确定的审计应对措施;

(四)审计工作要求,包括项目审计进度安排、审计组内部重要管理事项及职责分工等。

采取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审计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对整个跟踪审计工作作出统筹安排。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列明专项审计调查的要求。

第九十二条 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下列方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获取审计证据:

(一)检查,是指对纸质、电子或者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文件、资料进行审查,或者对有形资产进行审查;

(二)观察,是指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者执行的程序;

(三)询问,是指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向有关人员了解关于审计事项的信息;

(四)外部调查,是指向与审计事项有关的第三方进行调查;

(五)重新计算,是指以手工方式或者使用信息技术对有关数据计算的正确性进行核对;

(六)重新操作,是指对有关业务程序或者控制活动独立进行重新操作验证;

(七)分析,是指研究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对相关信息作出评价,并关注异常波动和差异。

审计人员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可以使用上述方法及其以外的其他方法。

第一百二十条 审计组实施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后,应当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审计机关审定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后,应当出具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遇有特殊情况,审计机关可以不向被调查单位出具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第一百二十五条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除符合审计报告的要素和内容要求外,还应当根据专项审计调查目标重点分析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一百二十六条 对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出具审计决定书。

第一百二十八条 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依法需要移送其他有关主管机关或者单位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事项,审计机关应当出具审计移送处理书。

新国家审计准则 篇6

关键词: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程序

由于中小企业的涉及行业的广泛,以及各自特点的不同,因而在审计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新审计准则颁布已有几年了,但风险导向审计对于每一个审计人员来说还是新事物,具体如何实施,大家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作为审计实务工作者,笔者想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谈谈在新审计准则下的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及防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新准则下风险导向理论

新审计准则体现的是风险导向审计。在新的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两者的综合风险。改变后的审计风险模型让注册会计师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重大错报风险,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程序。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其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或者通过内部控制测试等方法,确定风险最高的环节与部门,以便重点审计。

二、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多种风险情形

(一)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先天缺陷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或者产权关系不明晰、或者所有者与经营者没有分离,使得不存在所有者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权力往往凌驾于企业管理制度之上,而且由于企业资产规模小,出资人一般都较少,可能就是独资企业,这就更加便于人为操纵利润等。

(二)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很多企业,一是由于内部控制行为主体素质偏低,二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员工对内控认识有偏差或者完全无认识,甚至管理工作全凭老板或几个人的临时决定,使得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或者有制度但得不到有效执行,造成企业财务工作混乱、核算不实,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

(三)缺乏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

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者竟然与财务人员是同一部门,而且即使设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在一些实施家族式管理的民营企业或者内部人控制严重的企业里,其职能也被弱化,不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四)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可能不纯

由于民营企业中普遍所有者与经营者不相分离,就不存在所有者委托独立第三方审计的必然要求,那么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一是应付法律法规的要求,比如工商年检、税务检查等;二是经营过程中的需要,比如向银行贷款、发行融资债券等。企业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为其资产状况、经营成果等提供佐证,由于存在强烈的利益需求,企业就会对审计报告的结果有明确想法。

三、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在中小企业审计风险中的具体防范及实施

(一)充分运用分析性检查方法,执行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审查程序

分析性程序是通过计算特定的项目和比率,以发现异常趋势和波动的程序。在审计计划和报告阶段运用分析性检查方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整体状况,并发现异常情况,即把握风险因素,以便采用适当的方法降低审计风险。但目前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以降低成本为幌子,只是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象征性进行一下分析性复核,这根本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同时,确定了重大错报的风险水平以后,注册会计师就应当考虑对策,实施相关的测试程序,特别是针对舞弊的行为,因为舞弊行为通常比较隐蔽,但后果很严重,尤其是管理层舞弊。评估管理层逾越内控风险的审计程序包括:检查特殊分录和其他调整;对会计估计进行复核以检查其倾向性,包括对重要的管理层判断和假设进行追溯复核;对大笔非正常交易的业务合理性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管理层越过内部控制或存在大笔不合理交易的情况,同时管理当局具备舞弊的动机时,审计师就必须采用更加严格的审计标准,以减少发生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二)根据风险评估程序得出的结果拟定进一步审计程序

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本身就有可能发现很多的舞弊事项和舞弊领域,这些舞弊事项有的稍加追溯就可以得出应调整额,还有一些是需要结合实质性程序进一步核实的事项。当然风险评估程序也可能证明某个领域不存在舞弊可能,可以减少实质性程序提供保证。在对中小企业审计的有限时间里,根据高风险领域,针对性地实施进一步程序是十分重要的。

(三)必须完成报表项目余额的实证性程序

余额实证程序即是对财务报表项目所反映的经济事项的存在性和完整性所做的实际审核,具体的实质性程序包括:现金盘点、银行函证、存货监盘、存货计价测试、存货减值测试、应收款项函证、应收款账龄分析、长期投资协议、固定资产监盘、在建工程监盘、资产所有权证明、累计折旧计提测试、资产减值测试、借款合同检查、抵押担保合同、贷款卡信息核对、应收票据盘点、工资政策了解和测试、纳税申报表核对、税务优惠政策的了解、成本结转过程检查、费用相关协议检查测算等程序。即使风险评估程序执行得非常好,风险理念体现得非常充分,如果没有认真实施实质性程序,一旦审计失败,就可以被认定为没有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四)简化审计程序

针对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极不健全的企业,以及业务内容极其简单、业务量很小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进一步简化审计程序。根据多年的审计实践,高风险舞弊领域,财务报表审计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都是高度集中,造假的方式与思路基本不变,仍然还是损益表项目的事项。如何把握损益表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无论是制度基础审计还是风险导向审计,都是审计重点。换言之,对高风险的小企业审计,完全可以跳过风险评估程序单刀直入,不再僵化地按部就班。需要指出的是,对判断认定被审计单位是否高风险或业务简单的过程,同样是属于广义的风险评估程序,只不过是可以较容易的直接得出结果。

四、结束语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篇7

关键词:新审计准则,审计质量,审计报告

审计作为注册会计师为公司提供的一种特殊商品, 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及整个资本市场秩序的稳定。由于理解的不同, 不同学者、机构对审计质量的定义也不近相同, 美国审计总署在2003年提出审计质量就是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实施审计程序, 确信会计信息及其披露按照会计原则表述, 不存在舞弊等重大错报。本文认为所谓审计质量就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广义上可以认为是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 包括审计工作和审计之前的准备工作;狭义的审计质量仅仅指审计项目的质量, 包括选项、立项、实施、报告等一系列工作的效果。

一、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包括审计的独立性、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与道德素质、事务所的规模大小、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等。本文主要从审计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和审计风险三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灵魂。缺乏独立性的审计将会影响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的可信性。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独立性定位为实质性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方面。所谓实质上的独立, 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际过程中其专业判断不受主观方面的影响, 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客观和中立性;形式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查单位之间没有特殊的利益关系, 如果审计人员的薪酬受制于被审查单位, 那么独立性就会丧失, 审计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 事务所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争取客户, 往往相互挤压, 收取低价审计费用, 那么相应的注册会计师的酬劳也就相应降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往往就面临很多的威胁, 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减少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错误信息视而不见等。一般而言, 审计独立性是审计业务开展的首要条件, 因此, 要想提高审计质量, 就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 包括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企业之所以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注册会计师具有专业的会计、审计知识, 能够准确看出报表中存在的问题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另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也同样重要。职业判断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过往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 对审计事项进行的分析、判断和选择, 在审计工作中常常遇到需要注册会计师做出职业判断的事项, 如果审计人员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就可以快速的做出审计判断, 这不仅可以节约审计成本, 还可以提高审计质量。所以说,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是评价审计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3、审计风险。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会计报表出具不当审计意见的风险, 它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注册会计师的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来源于被审计单位, 错报风险越多, 影响审计质量的程度也就越大;检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提高抽样数量、扩大抽样范围等方法进行控制, 检查风险越大, 审计风险相对就越高, 审计质量也就越低, 相反, 检查风险越小, 审计风险较大, 审计质量就越低。因此, 注册会计师需要加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 从被审计单位和自身两方面抓起, 从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新准则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2007年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审计独立性的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等方面。

1、审计独立性的提高。

一方面, 明确审计责任。与旧准则中没有规定注册会计师一定履行了解企业经营风险的审计程序等责任相比, 新审计准将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单列出来, 这表明被审计单位提供真实会计报表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公正审计的责任更加明确。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方面, 新审计准则明确表示管理层的责任就是按照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编制会计报表, 具体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变更的合理性等。注册会计师则被要求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并在实施相关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另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的改善。新审计准则在原有执业准则的体系上进行了扩展, 将审计业务分为不同的层次, 除了对正常的鉴证业务制定准则加强管理外还对非鉴证业务进行了规范, 这不仅满足了新的市场环境下对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多样化的需要, 还加快了与国际注册会计师接轨的步伐。

2、注册会计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一直以来, 我们普遍认为注册会计师就是具备财务知识和审计知识的专业人士, 但是随着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变, 注册会计师在掌握必备的财务、审计知识外还应该了解企业的战略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所以, 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对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起到了有利的推动作用。首先,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运作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 从而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现阶段企业的财务报表相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减少审计的风险;其次,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行业知识的了解加深后, 在经营环境瞬息万变的时候也能准确把握这些外在因素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或者潜在的风险;最后, 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系统了解后, 可以通过执业判断能力在审计过程中通过现有的审计证据得出恰当的审计意见, 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的质量。此外, 以现代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还强调注册会计师要对审计的过全程进行风险控制与管理, 审计人员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 掌握应该关注的风险所在, 并通过掌握的各项知识对企业的经营环境、战略规划等进行那个评估, 确定实质性审计的范围、程序, 如果评估中发现重大风险, 还需要增加审计程序, 这样审计人员就可以有重点的进行审计, 提高了审计资源的使用效率, 从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3、审计风险控制能力增强。

在以传统导向的审计模式中, 固有风险很难评估, 管理层的集体舞弊行为往往不是内部控制可以管理的, 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仅仅依靠内部控制是无法发现舞弊行为的。但是在现代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强调的是注册会计师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经营环境, 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不能过分依赖企业内部控制,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审计资源的科学配置, 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同时, 风险导向型审计还要求审计人员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重大错报分析, 对重大交易、账户余额进行细节性测试, 这样注册会计师就能在有可能出现审计风险的方面加强审计, 并判断自身的承受能力, 从而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以保证审计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由于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较低、政府监管力度不大等原因使得我国审计质量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但是2006年新审计准的颁布将会改变这一局面, 它将国际上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引入我国, 这对我国会计界而言是一次巨大的进步。新审计准则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 还可以规避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 从而加快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审计水平接轨的步伐。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参考文献

[1]、田钊平.如何提高新审计准则执行的有效性[J].财会月刊.2008 (12)

[2]、李颖.风险导向审计能否成为一种更有有效的审计模式[J].科技资讯.2008 (32)

[3]、田利军.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 (6)

[4]、吕伟, 于旭辉.客户依赖、审计师独立性与审计质量—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09 (3)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新审计准则

一、引言

审计准则是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的依据。它指导审计工作的进行, 在公司审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回顾我国审计准则的制定历程, 1996年国家审计署制定并颁布了38项审计准则, 标志着我国审计准则框架初步建立;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逐步完善了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 并向国际准则靠拢;2010年颁布了经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财政部完善的新审计准则, 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审计体系, 基本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认为, 新审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 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实施国际趋同战略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为加快推进行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社会主流观点认为, 新审计准则实现了与明晰化后的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趋同, 解决了我国审计实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了应对审计风险的能力。综合以上观点, 大部分学者认为新审计准则在实现国际化、规范审计程序和降低审计风险有良好的效果。

二、文献回顾

自2006版审计准则实施以来, 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最近几年, 审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际审计准则做出了重大修订, 我国审计实务中也面临一些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新审计准则的修订正好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兴审计实务的需要, 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修订后的审计准则, 使注册会计师采用中国审计准则审计两种财务报表成为可能, 从而有效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成本和企业的负担, 大大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陈毓圭2010) 。

新审计准则的制定不仅提高了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 而且全面、彻底地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要求, 增强了识别舞弊风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中《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审计准则第1152号——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制缺陷》、《审计准则第1341号——书面声明》、《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等准则的修订均有效缩小了审计期望差距。同时, 2010年新修订的关于审计报告等一系列的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如何正确确定审计意见的类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张凤丽2012) 。

关于新版审计准则中对其他事项段与强调事项段的阐述, 杨闻萍、邓宁、李洁 (2012) 认为在2012年的审计报告中可以运用强调事项段的情况增多了, 但是强调事项段过多使用很容易产生“狼来了”的效应, 从而降低强调事项段的效用, 因此, 注册会计师在判断是否增加强调事项段时, 应充分运用职业判断, 以确定该事项是否达到“至关重要”的程度。

然而, 吕建路 (2011) 认为新准则在贯彻和落实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不理想、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滞后、新审计准则内容超前性、新审计准则提高了审计的评判要求等, 不利于新审计准则作用的发挥, 不利于社会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新审计准则主要变化

2010年11月, 中国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审计准则, 并宣布将于2012年1月1日起执行。此次修订共涉及38项准则, 其中对16项准则的内容进行了实质性修订;另外增加了一项审计准则。表1是具体的变化情况。

四、新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情况

(一) 国际审计准则发展历程

美国安然舞弊事件暴露后, 原国际审计准则面临挑战。2004年,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题为《执行国际准则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成果: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的研究报告, 总结了执行国际审计准则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认为一般现在时态和黑体字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准则语言表达不够简洁、冗长, 要求不突出。由于原国际审计准则存在上述问题, 导致审计师的责任界定不清, 容易在判断上产生分歧, 从而产生准则执行不一致。

2004年, 国际审计与签证准则理事会对国际审计准则开始实行明晰项目, 2008年底完成, 其中涉及37个审计准则的修改。2009年3月,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布, 目前世界各国或地区对国际准则的采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已有126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 或将其作为本国或地区准则的基础。

(二) 新审计准则趋同情况

2005年, 中注协制定了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 原2006版审计准则体系首次与国际审计准则实现趋同。新审计准则在项目上一一对应, 在内容上充分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所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程序, 不与中国法律法规相冲突即全面采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陈毓圭认为, 新审计准则与以往相比结构更加清晰, 这与国际审计准则明晰化相呼应;同时适用范围扩大,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 注册会计师都需要同时审计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 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总的看来新审计准则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更强, 覆盖范围更广, 在与国际通用标准相接轨的情况下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 是一部更为科学、系统的审计准则。

五、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影响

(一) 对总体审计意见的影响

修订后的审计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思想, 增强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的能力, 特别是在关联方、公允价值会计、集团财务报表等舞弊高发领域, 修订后的审计准则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 细化对注册会计师的指导, 要求注册会计师合理运用职业判断, 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识别、评估和应对这些领域的舞弊风险。

新审计准则的修订从构想上对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以风险导向的思想增强发现被审单位舞弊的能力, 然而在新准则的实施过程中是否与预想中一致——提高了注册会计师查错防弊的能力?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 我们分别比较了沪深两地上市企业2010年与2011年审计报告 (如表2) , 从总体上分析新审计准则的实施是否影响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出具的审计意见。我们从理论上推测假如其他的因素 (如宏观政策、市场环境等) 保持不变, 对于沪深两地上市公司整体来说, 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比例只会受到审计工作程序的影响。

对于这个差异, 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解释, 其中, 我们猜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上市公司意识到新审计准则可能会增强注册会计师查错防弊的能力, 从而降低了自身进行财务舞弊的倾向。

(二) 对个体审计工作的影响——*ST偏转

在我们研究的2362家上市公司中, 我们发现*ST偏转 (现已改名为*ST炼石) 的审计报告需要引起关注。注册会计师对*ST偏转2011年的年度报告出具了带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新审计准则特别增加了其他事项段, 以更好地的规范审计报告。

准则规定:强调事项段, 是指审计报告中含有的一个段落, 该段落提及已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列报或披露的事项, 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判断, 该事项对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其他事项段, 是指审计报告中含有的一个段落, 该段落提及未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披露的事项, 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判断, 该事项与使用者理解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或审计报告相关。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ST偏转来进一步研究这两者的区别。

*ST偏转公司全名咸阳偏转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家专业化的偏转线圈生产企业, 有较强的生产、研发能力, 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平板电视的普及, 传统彩电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 逐步退出市场。2012年年初, 公司偏转线圈产品已完全停产。报告期内, 公司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 并获得了中国证监会核准。由于主营业务偏转线圈产品停产, 资产减值计提数额增加, 致使实际亏损数比原预测数大幅增加。表3是*ST偏转的主要经营数据:

其中2011-2012审计*ST偏转的事务所情况如下:

2011年, 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对*ST偏转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其原文如下:

四、强调事项

我们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 如财务报表附注十所述, 咸阳偏转公司主营业务偏转线圈严重萎缩, 显示器业务利润率较低,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营业利润均呈现较大负数。2010年5月7日, 陕西省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批准咸阳偏转公司重整计划;同时, 咸阳偏转公司与陕西炼石矿业有限公司全体股东签署了《关于咸阳偏转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置换及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协议》。但是, 重整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以及重大资产重组方案能否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 均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致使我们对咸阳偏转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疑虑。本段内容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

而2012年, 在新审计准则出台后, 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对*ST偏转出具了带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其原文如下:

五、其他事项

我们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 如财务报表附注十所述, 咸阳偏转公司与陕西炼石矿业有限公司全体股东签署的《关于咸阳偏转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置换及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协议》, 截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除部分置出资产的过户手续尚在办理之中外, 重组工作已基本实施完成。咸阳偏转公司按照相关规定编制了模拟合并财务报表, 并已经本所出具了审计报告。

我们仔细对比后发现, 针对同一份购买资产的协议, 事务所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和带其他事项段的审计意见。2011年和2012年都是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 所以排除由于不同事务所审计带来的审计意见不同的可能性。因此,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实施了新审计准则。该协议的过户手续具体情况未在财务报表中反映, 根据新审计准则, 未在财务报表中提及的事项而注册会计师认为其相关的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在其他事项段中提及。针对不同审计报告, 图1是当时市场的反应。

可以发现, 2011年4.22日股价跌了11.68%, 与之对比是2012年4.13日股价涨了4.51%。根据市场的反应, 我们推测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意见比带其他事项段的审计意见更影响投资者的信心。由于*ST偏转是今年唯一一家出具了带有其他事项段审计意见的公司, 我们无法更为精确地验证以上推测是否完全正确, 这需要未来更多的样本来支持。

由*ST偏转这一典型案例, 我们认为新审计准则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之后, 进一步规范了注册会计师出具强调事项段的情形, 有利于审计报告的规范化, 对市场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 新审计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的思想, 其在规范审计工作、实现国际趋同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 新审计准则的修订对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舞弊个案的帮助并不大, 是否能发现企业财务舞弊的情况, 主要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其对审计工作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凤丽.基于新审计准则视角的审计期望差距研究 (J) .会计之友, 2012 (7) .

[2]杨闻萍, 邓宁, 李洁.新审计准则下对审计报告强调事项段的思考 (J) .财务与会计, 2012 (01) .

[3]陈晓刚.新审计准则下函证的相关思考 (J) .财务与会计, 2012 (01) .

[4]刘金星, 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研究 (J) .会计之友, 2011 (16) .

[5]吕建路, 落实新审计准则, 提高审计质量 (J) .会计之友, 2011 (12) .

[6]张勇, 陈俊, 新国家审计准则解析 (J) , 2011 (05) .

[7]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J) .司法业务文选, 2010 (35) .

[8]陈毓圭.修订完善审计准则保持持续全面国际趋同 (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0 (10) .

新国家审计准则 篇9

(一) 2006年《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给审计准则体系带来的主要变化

1.新审计准则在准则体系中全面渗透了风险审计的理念。

在2006年的新审计准则体系中风险审计的理念集中体现在1211号准则和1231号准则。其中第1211号准则提出了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第1231号提出在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确定后针对重大错报风险而实施的后期检查程序。1211号和1231号准则标志着审计过程所采用的审计模式开始从传统风险导向性审计转变为重大错报风险导向性审计。

2.在审计证据方面提出了改进要求

在2006年审计准则的第1301号准则中增加了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 对审计证据的界定也更广泛, 并强调了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3.新审计准则加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责任

在2006年审计准则的第1141号准则中进一步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并有责任获取财务报表在整体上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合理保证, 无论该错报是由于舞弊还是错误导致。

(二) 2010年《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给审计准则体系带来的变化

1.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工作的目标, 重塑审计准则的结构。

2.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更为彻底的贯彻到整套审计准则中, 在第1141号准则中针对如何识别舞弊风险和对识别舞弊风险的责任提出了更详细的规定。

3.在第1151号准则的附录中和第1152号准则中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治理层进行沟通方面的要求。

4.在第5101号准则中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机制的完善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审计准则的变化带来了审计体系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会对整个审计行业产生影响, 以下通过财政部近年来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情况的分析对审计行业发生的变化进行探讨。

下列对财政部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结果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汇总及趋势分析。

(表1中的数据根据2004-2014年财政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中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数据统计后得出。)

(一) 新审计准则的出台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水平的影响

从表1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

1.2006年之前财政部对会计师事务所抽查的数量很少但被抽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受到处罚的数量占比却很高,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2006年之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较差。

2.2006年之后, 财政部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情况如下:

(1) 财政部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抽查数量出现两次峰值。2007年新审计准则正式实施,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抽查数量迅速增加, 达到2004-2007年抽检数量的第一次峰值, 到2008年、2009年重新回落。2012年新审计准则的又一次颁布和实施, 使得财政部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抽查数量达到了第二次峰值, 并且2012年的检查范围在200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2) 财政部对于会计师事务进行处罚及整改的比例在2007年后的一年2008年达到峰值, 代表2007年准则颁布后审计体系的变化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的要求更高。经过一年的调整后, 2009年财政部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及整改比例下降, 标志着审计行业的执业质量开始重新好转, 与此同时也证明会计师事务所在遵循了风险导向性审计的新要求后执业水平开始逐年增加。

(二) 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非证券资格事务所执业质量比较

自2008年后财政部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检查结果中显示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内控比较有效, 执业质量较高, 受到惩罚的方式多以收到整改通知、接受管理建议书等方式表现, 受到的惩罚较轻。而非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 内部控制较薄弱, 审计程序不到位现象比较突出, 其受到的惩罚较重, 出现没收罚款、暂停营业甚至是撤销的情况。究其原因, 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于风险导向性审计理念进行了更有效的贯彻, 所以审计质量较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和2010年修订的新审计准则出台后, 无论是对审计准则的理论体系, 还是对审计行业的执业水平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审计理论体系中风险导向性审计的理念得到了更加全面的贯彻, 风险导向性审计的开展也对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丰富的执业经验、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 具备更强的与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沟通的能力和更敏锐的环境分析能力。

独立学院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中新兴的并且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组成部分, 独立学院自脱离母体开始大部分就已经具备了民办的性质, 而这种性质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市场敏感性, 因此独立学院的审计教学模式需要随着新审计准则实施后审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针对新审计准则的变化, 独立学院在审计教学方面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 审计教材的实践性较弱

现行独立学院的审计教材理论性较强, 案例分析和实务模拟部分较少, 并且案例陈旧。总体而言现行审计教材对于审计过程中风险导向性审计部分的讲述对于初学者而言比较抽象, 不够具体化, 所以对于风险导向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审计过程中审计风险的判断、分析和控制的学习容易流于形式, 不利于学生毕业进入审计类工作岗位后对于新审计准则的适应。

(二) 审计教学内容发生变化

新审计准则的出台对于审计风险新模型的构建, 审计风险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的评估以及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方面都有所深化, 需要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上加强对于这些内容的关注力度。这部分内容的强化需要与相关的审计教材相配套进行开展。

(三) 审计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独立学院的审计学教师普遍存在从校门到校门的现象, 即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大学担任教师的情况, 中间没有经过审计行业从业的洗礼, 所以在审计教学方面理论性强, 实践能力弱, 对于审计行业从业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判断和处理缺乏实际经验。在新审计准则的实施的背景下, 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 审计学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的审计学教学中依然普遍采取“一考到底”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这种成绩评价体系已经过于传统, 不再与当前审计行业的新的人才需求标准相符合, 独立学院需要在评价体系中加入与实践教学相应的成绩评定部分, 以提升学生对提高审计实践能力的关注。通过综合评价体系, 独立学院可以使学生的审计课程成绩真实反映学生的审计从业能力, 也有助于学院对于优秀毕业生的选拔及推荐, 为独立学院与审计类实习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奠定基础。

(五) 学生的实训和实习没有落到实处

1.在实训方面, 因为独立学院的民办性质以及社会捐赠体系的不完善性, 所以独立学院资金有限。目前能建立较为完善的审计模拟实验室, 并拥有相关软件配套资源的独立学院数量较少, 实训设施的缺乏使得独立学院在开展实训的过程中困难较大。

2.在实习方面, 独立学院普遍对于实习的前期培训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 并且因为实习的成本较高, 所以独立学院对于学生实习的时间安排一般较短, 给实习单位的实习指导费用较低, 因此实习单位对于学生的指导力度较弱,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能力提升较少。

(一) 独立学院审计教学目标的确立

从独立学院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来看, 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结合新审计准则所反映出的审计行业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来进行。

(二) 建立更为完善的审计教学师资队伍

改善教师流动性较高的现状, 进一步稳定师资队伍, 大力引进审计方面的双师型的人才, 逐步建立对审计教师的培训体系, 加强教师与审计类实习基地的经验交流, 使得审计学教师除了在理论上能够熟悉新审计准则之外, 还能在审计实践方面对学生具备较强的指导力。另外独立学院需要逐步建立起适应学生水平的实训类教材的编写队伍, 实现独立学院审计类专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三) 改善独立学院审计教学方面的教材

独立学院应当按照自身学生的特点以难度适中并且与新审计准则的方向相吻合的审计教材作为其选用的教材, 另外选择一些近期的审计案例与实务模拟方面的资料作为教材的补充, 所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与新审计准则比较贴近并具有一定现实借鉴意义的特点。

(四) 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

选择与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审计实训类的教材, 在学生接受审计理论课程之后划分合理的实训课时对学生进行实训。在实训环节中, 独立学院应逐步建立和健全学生审计实训的配套场地、软件和相关设施, 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训效果, 使得审计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相得益彰。

(五) 形成综合型的考评体系

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综合教学模式, 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综合型的考评体系, 按照学生在理论考试和实训模拟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打分。逐步建立与输送学生企业的人才选拔相适应的课程评价系统。

(六) 与实习环节进行结合, 并获取相关的反馈

在学生的实习环节中, 尽量提供充足的实习经费,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适当提高实习教师的待遇, 对实习单位提供合理的指导经费, 提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积极性。另外与实习单位之间建立输送优秀毕业生的通道, 并收集后期毕业生工作的状况的反馈意见, 结合学生前期的理论和实训成绩进行分析, 寻找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改进。

总之在新审计准则对于审计行业的影响下, 独立学院的审计教学应当紧抓审计行业的变化, 综合以上的改进建议, 在独立学院中持续积累审计教学经验, 争取形成审计教学和毕业生后期反馈的良性循环, 逐步建立培养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 具有一定综合职业素质的审计人才的新型独立学院审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云艳.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与准则[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139-153, 163-188, 197-215, 4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3-54, 61-71, 337-3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2005年-2015年.

[4]田钊平.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新特点对高校审计教学的影响极其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02) :206-208.

[5]沈亚飞.审计准则体现变化与审计报告类型[J].西部财会, 2015, 3:71-74.

[6]张萍、马福全.证监会处罚公告分析引发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6, 11 (4) :73-74.

新审计准则中审计重要性的变动探讨 篇10

新审计准则中详细阐述了重要性的概念, 明确了运用重要性的三个阶段: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 (包括漏报) 单独或累计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 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 并受到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 或受到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3.判断某事项对使用者是否重大, 是在考虑使用者整体对通用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差异可能很大, 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比2006年的审计准则, 新审计准则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定义更加严谨。

新审计准则在定义中增加了“合理预期”和“通常”等不那么绝对的措辞, 表明存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增加了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使得注册会计师在面临诉讼等问题时, 可以作出对注册会计师更有利的解释。

(二) 明确规定了重要性的指标判断是站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

上。站在注册会计师的角度上, 注册会计师会将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 需要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多少的错误信息才能使得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降低、防止审计风险是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出发点;减少或规避法律责任是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归宿;合理运用审计重要性水平才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而站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上, 注册会计师就要考虑当错报或漏报达到什么严重程度时才可能影响会计报表的使用者, 不能只考虑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的问题, 而要判断什么样的重要性水平是财务报表使用者所能接受的。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要与财务报表使用者多沟通, 了解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意图。

(三) 强调站在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的角度上。

新审计准则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站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上, 但并不是说要求考虑所有的财务报表使用者, 而是要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要, 不考虑个别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某注册会计师A实施对G公司的年报审计, 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A发现G公司存货被高估8万元, 除此之外不存在其他错报漏报, 因此发表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F公司以经A审计后的G公司当年盈利的5倍价格收购了G公司。随后, F公司经了解得知G公司高估期末存货8万元的事实, 并认为由此导致多付G公司收购款40万元。F公司藉此起诉A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 认为A没有发现G公司年报中存在的重大错报与漏报。如果按照新审计准则, A所定的重要性水平大多数财务报表使用者都能够接受, 则F公司就会败诉。

二、计划阶段重要性的相关规定

(一) 明确提出了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合理假定。

财务报表使用者应拥有经营、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适当知识, 并有意愿认真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理解财务报表是在运用重要性水平基础上编制、列报和审计的;认可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对估计和判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事项的考虑的基础上, 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依据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对假定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明晰, 避免了没有相关知识的使用者错误地使用审计报告带来的诉讼, 可以更好地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利益。

(二)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计划审计工作时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为了:确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 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 其发生的错报金额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但合理预期将影响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 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确定适用于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

新审计准则规定, 计划审计工作确定的重要性, 并不必然设定了这样一个金额, 未更正错报在单独或累计起来低于该金额时总是评价为不重大。也就是说在计划审计工作阶段, 不再将重要性水平明确地区分为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事实上, 注册会计师不一定会为具体的账户余额、交易和列报确定重要性水平, 更不会为不同的认定单独确定重要性水平。这一规定显然减轻了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的责任。因为在计划审计工作阶段, 首先注册会计师并不完全了解被审计单位, 特别是初次审计被审计单位。其次, 有些错报可能由于特定的环境或者以后审计程序发现其为性质重大的错报, 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以金额断定其重大与否。

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新审计准则增加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定义, 并要求注册会计师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 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合计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如果适用,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还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新审计准则强调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比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要低, 因此更为谨慎, 从定义中看, 之所以要这么做, 主要是考虑到存在未发现错报的可能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就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程序时, 针对每一个账户余额或一项交易事项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比如, 注册会计师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整体重要性水平为100万元, 在资产负债表中, 确定的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 那么, “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水平10万元”就是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四、审计过程中重要性水平的修改

新审计准则明确了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修改重要性水平的情形, 并说明了由此产生的影响。这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实务中更具操作性。准则明确了当获知可能导致最初确定不同金额的某项信息会影响对财务报表的评价时, 注册会计师就应当修改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这说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也分为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账户余额、交易或披露两个层次。由于审计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出现了新信息, 执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导致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的了解发生改变, 审计师可能需要修订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或特定交易类型、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例如在审计过程中, 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比较多, 导致实际的财务结果可能与最初用来确定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预期财务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此时, 注册会计师就应当修改最初确定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并修改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该条准则强调了注册会计师要站在报表使用者的角度上, 从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出发。

五、在审计工作记录中增加重要性水平

新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相关的重要性水平, 包括:1.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2.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 (如适用) ;3.实际执行的重要性;4.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 对重要性作出的任何修改。这是首次在审计准则中明确要在审计工作底稿中留下重要性水平的记录。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水平时更加谨慎, 找出适当的证据来确定合适的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底稿中留下注册会计师判断所用的重要性水平, 一方面可以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的理解财务报表, 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注册会计师的自身利益。

六、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

上一篇:电缆局部放电检测下一篇:实践性教学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