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2024-06-03

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共10篇)

篇1: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姓名: 刘刚

职称:中学二级语文

工作单位:汝阳县刘店镇第二初级中学邮编: 471200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1139241182@qq.com

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汝阳县刘店镇第二初级中学刘刚

[内容摘要]语文的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就这样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提问导入法

提问导入可以立刻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充满着创新的活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培养学生从已有知识中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例如:光未然的《黄河颂》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借黄河抒怀.写下了大量有关‘黄河’的古诗文,谁能说出有关‘黄河’的古诗文名句?”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说出了他们平时积累的许多有关“黄河”的古诗文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图片导入法

图片能直接冲击人的视觉感官,它给学生的感觉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情景。特别是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学生很难凭空想像。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先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学生站在讲台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三、歌曲导入法

歌曲导入法就是用歌曲的形式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奠定感情基调,调动其情感,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促进其理解,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比如我在教学《隆中对》一课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历历在目,如

在眼前。就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的殿堂,教学气氛是那么和谐,那么愉悦,授课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艺术享受中。

四、情境导入法

现实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如我在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让大家齐唱一遍《好汉歌》,摘出其中的三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巧妙地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在一起,讲课时水到渠成,势如破竹。

五、对联、诗词导入

对联、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它,虽然距离现代学

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绝大部分学生都很感兴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欣赏《四面楚歌》作品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气吞山河破秦乱,勇抵万夫力拔山。”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然后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副对联中出现的人物是谁?”再次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我又发问:“你们还能说出有关描写项羽的诗词吗?”在学生答不上来的时候我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于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抛给学生。这样极大地激起了学生欣赏《四面楚歌》强烈欲望。

除此以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设置悬念导入法、表

演导入法、解题入法、历史背景导入法等等。

总之,一堂课的成功,必须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但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在选取导入方法时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精心的设计,灵活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也只有这样,才能为语文课添上精彩的一笔。

参与文献:

1、《中国教育报》

2、《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篇2: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作 者:任贵亭 作者单位:大城县臧屯一中,河北大城,0659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3关键词:

篇3:浅谈初中语文导入艺术

教学实践中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 我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调动情感, 激发兴趣, 引发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 提高学习效率。

导入的方法很多, 选择时, 既要不拘一格, 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选择。结合几年课堂教学实践, 我谈谈如何选择课堂导入方法。

一、游戏导入法

儿童是活泼的, 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净化儿童的心灵。在新课程改革之初, 作为课改实验教师, 我曾去山西国家级实验区听课, 其中有一节课让我印象深刻。一上课, 老师先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他找了两个学生, 让他们蒙上眼睛, 在教室走上一圈。两个学生下意识地伸出双手, 小心翼翼摸索着在教室里走着, 磕磕绊绊地终于完成任务。老师让他们谈刚才的感受, 学生说:走的时候很害怕, 眼前一片漆黑, 觉得十分不方便。老师接着说:“盲人的生活就是这样, 一片漆黑, 十分艰难, 可是有一位盲人, 她收留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 并且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小女孩, 让她上学, 生怕她受一点委屈。现在我们就走进《小巷深处》, 来了解这一对母女的生活经历。”这一个游戏, 这一习话, 深深打动了学生, 也打动了听课教师, 大家很快就沉浸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

二、引用诗句法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教学中有些课文,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渲染课堂气氛, 有“画龙点睛”之妙。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引述性导入语就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 诱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一年四季中, 春天是妩媚的, 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 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 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那么秋天呢? 有人独立橘子洲头, 看到的是“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 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 秋风中, 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 目之所及的是“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柳永《雨霖铃》) , 秋雨里, 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 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主观感受的统一体,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 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看看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不同。这样导入, 不仅勾起学生对已学诗词的回忆, 而且让学生窥探到秋日里不同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 再声情并茂的导入, 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歌曲导入法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的作用, 能熏陶人的性情, 抒发人的情感。现在的中学生很爱听歌曲, 大多都有MP3、MP4等, 利用课余时间听歌曲, 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听。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 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点, 让他们先熟悉音乐, 激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 就从《丁香花》入手, 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 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又如教《鸿门宴》时, 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 音乐响起, 学生立即被歌曲中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 然后我说:“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 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轨道, 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又如《别了, 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 是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 于是我以歌曲《东方之珠》导入。又如教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 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 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 使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产生兴趣。教《孔雀东南飞》时, 让学生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实,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 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 如教李清照的词时, 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 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也都有歌曲。只要教师多加注意, 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多媒体导入法

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 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又能激人上进, 使人振奋。所以, 几分钟的图片、影片或音乐欣赏, 会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这时老师再适时导课, 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尤其对上午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更有效。例如教《我与地坛》时, 我事先把张海迪、海伦·凯勒、罗斯福等几个著名残疾人坐着轮椅的照片输进电脑, 做了一个小动画, 一上课就放给学生看, 再配上音乐《命运交响曲》, 顿时学生都被画面吸引住。播完后, 我说:“同学们, 刚才看了几幅名人的照片,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他们都身罹残疾, 但他们身残志不残, 他们用毅力战胜了种种挫折, 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一位残疾作家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出的生命价值———《我与地坛》。”这样便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轨道,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再现教材提供的场景,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置身特定情境中,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深刻体验教材内涵之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导入时, 所选材料必须与教材有密切联系, 同时材料本身必须健康有益,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不能纯粹地追求趣味性。

篇4:浅谈初中高效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

一、图片导入,冲击视觉

用信息技术把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引入课堂。引入时,把这些多媒体资源通过大屏幕给学生展示。有了这些多媒体的展示,学生特别开心,也特别认真。图片声音视频对学生的感官的刺激会使语文课堂变得轻松快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时,我先让学生看“夸父逐日”的图片,谈一谈对夸父的最初印象。画面比较直观,夸父强壮充满力量的形象能产生较强视觉冲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夸父的力量,更容易进入“逐日”的话题。如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借景抒情的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二、故事导入,点燃激情

求知欲旺盛, 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特点。每一个中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适当地引用典故、小故事、传说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学生有兴趣了听课的效率就会更高。同时,在讲新课前,教师可以用很短的时间,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讲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让课堂变得活跃,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我在教学安徒生的《丑小鸭》这一课的时候,就先讲了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童话故事无疑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久久沉浸在王子与小美人鱼的爱情悲剧中,自然而然地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斑羚飞渡》时,我讲了一群蚂蚁在一场森林大火中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来逃生的悲壮故事,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深受震撼,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斑羚们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行为,于是,整堂课就被激活了。

三、音乐导入,陶冶情操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上語文课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音乐,营造浓浓的或喜或悲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散步》这篇课文,上课时我先播放《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这首歌曲中诗化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把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唤醒了,学生认真审视“家”。这样就在生活和文本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学生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中,很好地融入课文中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一些市级公开课上,我有机会听到一些教师的示范课。比如某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她就以黄磊的《背影》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音乐充满了离别的淡淡哀愁,很好地营造了氛围,让学生沉浸在离别的气氛中,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有很好的帮助。

四、诗词导入,激发联想

生动、优美、语言精练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学生喜欢朗读和背诵,很多名句都能出口成诵。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很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切入点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春》这一课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导语的:每当春天来的时候,我们对春的描写和赞美有哪些呢?于是教师念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名人赞春的散文。这些优美的诗句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文章描绘的意境中去,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产生移情共鸣效果。在教学何其芳的《秋天》这篇文章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谈到秋,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无不以秋为背景,以秋为话题,写出了感情真挚的名诗佳作,你们能背一背有关秋的名句吗?”整堂课的气氛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我接着说:“既然不同的诗人对秋天的描绘是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作品《秋天》中,品味一下作者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文章的情景中去,也因为诗词的导入让整个教室春暖花开。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合作、高效的时代,课堂教学的过程依然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之一。从这种角度来说, 设计好的导语犹如开启了学生进入课堂的窗口,从而把初中语文的效率提高,并带领学生走入语文知识宝库,激活课堂,点燃学生的激情,收获丰富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篇5: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内容摘要: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导语设计的好与否,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端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归纳几种,以见一斑。

一、知识趣味型。我国的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趣味型,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根据课文内容选取与之相关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杜甫在《蜀相》这首诗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大家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有关《三国演义》中人和事,对《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大家非常熟悉,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诸葛亮出师北伐魏国等,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刘备是忠心耿耿。刘备死后,诸葛亮又精心辅佐刘禅,最后,在北伐魏国时病死在五丈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为什么对刘家父子会如此的忠心呢?今天,我们从古典名篇《出师表》中寻找答案。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跃,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直观形象型。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音乐等,把枯燥的说教,艰深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黄河颂》时,可以设计下面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曲(播放《保卫黄河》),当学生沉浸在激越的音乐世界里时,教师介绍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写下了这组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黄河大合唱》,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接着就展示黄河,黄河壶口瀑布等图片。这些音乐、图片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中华民族英勇抗敌的伟大精神,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听歌曲、放映幻灯片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温故知新型。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再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形象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再如教授《社戏》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结识了许多农村少年朋友,了解了农民淳朴,善良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中年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童年生活的小说--《社戏》。

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受益匪浅。

四、情感渲染型。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趣,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导入新课《土地的誓言》时,可以用以下导语: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一边听歌曲,一边听老师用沉痛语调讲: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他们多么希望能早日重返故园,于是,他们面对着东北土地发出自己的誓言。这些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作家,向他们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这样一个导语,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东北人民失去家园的巨大悲痛之中,这样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为后面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

篇6: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技巧

侯琴芳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整个课堂的前奏,如同丰富晚宴的一道开胃菜,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一出戏的序幕。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而在语文这门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科目上,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更是至关重要。初中语文课堂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何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学习,投入课堂,便要求教师有一个较为恰当的课堂导入。因此,应追求导入的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一、歌曲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属于情境导入,先把学生带入到歌曲所营造的氛围 当中,进而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虽然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导入方法,但同时亦是最为快速地让学生投入课堂的方法。比如说在刚进入初中时,第一篇课文便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其实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就需要运用较为生动的导入方式。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便给学生放了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但从题目看似乎与课文没有半点联系,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对梦想的追求与坚持。

欣赏完歌曲我便由歌曲引出梦想,向学生发问,你们现在的梦想是什么,这时,学生的兴趣便上来了,纷纷举手告诉我自己的理想,课堂气氛一下子便热烈起来了,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课堂的学生们来

说其实是件较不容易的事情,然后我们再由个人自己的梦想导入到课文文本内容,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经历的挫折与困难,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的坚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内容,下面的讲课很快便进入状态,课堂效果出乎意料得好。

但是必须提及一点,这种课堂导入方式亦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选择歌曲时必须挑选适宜课堂教学的,不要很容易便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别的地方去了,另外,歌曲长度控制在2到3分钟适宜,不宜太长,避免出现学生出现心理疲惫。

二、生活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贴近生活的,越是容易 引起学生的兴趣,越容易被学生接受。由于个人阅历与经验问题,不能让学生去理解与他们生活相隔太远的东西,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尽量将课文中离他们距离较远的事物用他们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联系起来,方便课堂教学。

比如说在上老舍《济南的冬天》时,我在上正课之前便给了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总结南昌的冬天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再谈谈他们心目中北方的冬天是怎样的。人们总是很喜欢谈论天气,因为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有话可说的话题,学生亦是一样,所以,在聊天气的时候,学生也很乐意将天气的感觉与大家一共分享。学生纷纷谈及北方的冬天在他们心目应该是寒冷异常的,这时我再引入济南的冬天其实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样子,如若想更深地了解济南的冬天,那么就一起来进入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吧,这样导入,自然而亲切,与课文联系较为紧密。

三、故事导入法

即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这种导入法,意在以趣味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故事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起来,激起学生跃跃欲试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文章体现的是动物为了生存舍身互救的主题,可以以一个类似的故事导入:非洲沙漠中一队野生骆驼很久没有水喝,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它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水源,可水面在低于地面的地底深处,骆驼队焦躁不安起来,这时走出几只老骆驼,它们围着水源走了几圈,其中一只老骆驼跳了下,另外几只也毅然跳了下去,水面升高了,年幼的和年轻的骆驼喝到了得以延续生命的水,它们得救了,可这群骆驼围着水源久久不愿离去。听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

再如教学《邓稼先》一文,学生对距离其年代较远的人物缺乏了 解,我们便可在上课之前便给学生讲一讲邓稼先的一些生平轶事,再者本文作者是杨振宁,他们两个不同的人生轨迹亦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同样都是科学家,但是人物的性格命运却截然相反,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兴趣,使其更想了解邓稼先其人。

四、悬念导入法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

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譬如在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时,开篇便可提出科学家发现的一个事实,现今在南极大陆附近发现恐龙的化石,南极大陆气候寒冷,按理来说并不适宜恐龙这种哺乳类动物的生存,那究竟是因何原因可在南极发现它生存过的痕迹呢?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提出问题后便可自然顺接到本课所学内容,且学习问课文时,学生会有真正的豁然开朗,学到知识的感觉。

五、补充背景,帮助理解

中学语文不仅选编了一些现代作品,而且还选编了古代、当代作品,甚至还有外国作品。现代作品容易理解,而古代、当代作品、外国作品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制造了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就应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样,就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摄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下面课文的教学水到渠成。

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首先便需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 一个时代背景,否则学生无法理解当时俄国的一个社会情况。《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发生了工业危机,蔓延到了俄国,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革命斗争正在动摇沙皇统治的根基。正当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时候,高尔基在1901年2月19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的尖锐演说。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诺夫格勒特之后,就根据这次

斗争的经历,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而《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最后一章。当讲解故事背景后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再譬如说学习《范进中举》的时候,如果不先介绍时代背景,学生肯定不能理解为何中举之后会疯癫的表现,这时我们便需向学生大概介绍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用于唐朝,在明清时代科举制早已根深蒂固,古代寒门学子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必须通过科举这一条唯一的路,可联系当今社会的高考制度令学生加深理解,如若说高考是座独木桥,那么古代的科举制可说是万人齐过飞天索了!再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便可很好地理解清代科举制对于人的毒害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篇7: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12汉教六班 石园鸯 20120517079)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启发性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优秀且适合的语文课堂导入无意是为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字:教学技能;课堂导入;导入技巧

一、导入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且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导入的成败对整堂课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优秀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实际的导入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甚至利用教学工具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

例如教师做课文《木兰诗》的导入,首先通过PPT放映了动漫、影视和戏曲作品中的花木兰形象图片给学生看,然后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让同学简单了解本节课文的主人公花木兰和她替父从军的大概故事情节,由图片展示进行了课堂的导入。

二、导入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是要求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应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使之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来,同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1、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时间正是一堂课的初始,从学生的角度看,课间休息的惬意自在尚未得到完全的释放便立刻回归课堂,也尚未从上一节课堂中脱出,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之前,课堂导入就起到一个过渡作用。语文课堂上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帮助教师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利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新奇的教学内容、精彩的开场语言或者借助教学工具的辅助,进而吸引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做课文《口技》的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选择课前带问朗读的方式进行导入。并在朗读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诸如“本文讲述了什么”“朗诵本文后有什么感受”“朗诵后对课文有什么疑问”之类的问题。

以七年级学生的朗读速度,齐读《口技》一文,约需要三分钟的时间,三分钟的认真朗读足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带进课本。然而问题的设置,又让学生可以边读边思考,哪里还有时间去思考上节课不懂的数学题或者课间没聊完的小趣事呢?加之问题带给学生的疑惑和思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启迪学生思维 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直接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然也能从教师的导入中体会本课重难点,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从导入开始,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思维的启迪。

在进行《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是这样的:“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去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他所见所想到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文中去领略一下。”

这段导入语可以给学生提供这个信息:作者由紫藤萝有感而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于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显而易见:是把握对紫藤萝描写的分析。而难点就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又该怎么去理解。

3、衔接新旧课程,培养思考能力,实现课程联系 纵观历史和当前的各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往往是有课与课之间和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教师对新课的导入引用上一堂的课程内容,可以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由刚学习过的课程引入新课程,实现了课程联系的同时,也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利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7年3月第二版的语文教材,在七年级上册的目录中,第三单元课目11是朱自清的《春》,课目十二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做《济南的冬天》的课程导入语时,教师可以如此这般:“上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济南的春满眼嫩绿,尽是生机,朱自清说它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然而,在这个季节,我们却不能看到这样的景色。真是可惜呢!可是呢,‘冬天’正向我们走来,那么冬天又像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济南的冬天》,看看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与朱自清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区别吧!”

原本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季节,开头两篇正是朱自清和老舍的名篇,导入语中联系了授课的季节,也穿插了几个问句,问句并不算很正式的问题,但却能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导入方法,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算是常用的。

三、导入的技巧

那么语文课堂的哪种导入技巧会更有效呢?我通过资料设计、课堂学习、老师讲解以及自身作为学生的经验总结了几种导入技巧。

1、析题导入

析题导入就是直接对授课题目进行分析,开始本课的导入。这种的导入方法优势在与方便快捷,易于进入授课主题的同时又明确了学习目标。但缺点也在于析题这一部分做得不够巧妙很容易让学生有直接跳过导入的错觉,无法达到安定学生学习情绪的目标。

例如《在山的那边》的导入设计,太过见到的直接导入很有可能就是“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王家新的脚步去看看在山的那边有什么!”这样的一句话角度简洁过度。优秀的析题导入应该这样: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会发出千千万万的疑问,好奇心伴随我们长大,也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王家新就曾问过“山那边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看看山那边到底是什么!

2、作家或背景导入

教师在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会在进入课文的正式讲述前介绍课文的写作者和写作背景。所以,我们便可以将导入和对作家背景的介绍合作,直接由作家或背景进行新课的导入。这种导入方法在一举两得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背景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例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就可以讲对莫顿·亨特的介绍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写作背景的介绍作为课文的导入。

3、联想导入

联想导入是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已学课文或者耳熟能详的诗歌、寓言、童话故事甚至是对联来达到课堂导入的效果。这种导入方法在于可以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更有助于学习。在教师教学课文《背影》的时候,导入就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为朱自清散文的《春》。导入便可以是如下: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位名人的作品? 生:朱自清 师:那么有哪位同学来简单说说朱自清先生的作品?作品内容或者你读过作品的感谢都可以。

生:我们曾经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里面写了济南的春天。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自然美好,让我们都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对济南春天的喜爱。而今天我们要学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背影》,看看《背影》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和感悟呢?

4、设问导入 设问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设置问题做课堂教学的导入。这种导入法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上面提到的《背影》可也可以算是设问导入,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给留下“读过《背影》后有什么感悟”的问题。设问导入的问题可以有答案,也可以是没有答案的。

例如《理想》的课程导入,教师的问题就可以是“理想是什么”“同学们的理想是什么”这契合课文主题的同时也引发同学们对自己的理想的思考。

5、工具导入

这里说的工具导入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利用教学工具放映的图片、音乐或者视频等等。实物是可以在课文《羚羊木雕》的导入中利用小巧的木雕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是在《风筝》的课堂带一只风筝。图片的利用在最初提到《木兰诗》的导入已经说过,音乐和视频的导入在信息化的课堂也是十分常见的。

教师在课文《黄河颂》的导入时,就可以以《黄河颂》为词的歌曲《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为导入。先让同学听一遍《黄河大合唱》,让学生从歌声中体验黄河的气势,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错误的导入

与优秀的导入相反的,自然是满是缺点与错误的导入。一般来说,教师都不会犯导入的错误,犯错也只是导入太过普通不够精彩,或者说导入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这也就是我说的“错误的导入”。导入中值得诟病的,往往是太过普通或者不符合教学情况的。

哲学上说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同样的导入由不同的教师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我最初提到的《木兰诗》的导入,如果是由一名80后的语文教师进行00后学生的教学,对于00后来说,80后老师所提供的花木兰的图片都是他们所不熟悉的,更别说初中生少有人有兴趣的戏曲图片。

这是我在做一次授课比赛做的教学设计,原本设想了学生的思考讨论时间,然而因为学生的角色是由于我年龄相当的大学生扮演,于是他们几乎毫无思考就直接脱口而出了图片形象名称和实际,连大概情节故事的回答也与我原先的设想一模一样。因为出乎我的意料,很多预想与学生互动的话全部付诸流水,根本无法施行,导致了导入太过匆匆,脱离了预期效果。所以这类课程导入在我看来便是“错误的导入”。

语文教师在做课程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对自己学生的把握和了解一定程度代表了你对整堂课走向的掌控。在有的时候,合适的导入比一篇优秀的导入更值得投入教师的精力和心血。

五、结语

篇8: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一、背景激情

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所写的内容与现在的社会已经相隔甚远, 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 如作品所创作的背景、作者所处的年代、作者的身世背景等, 学生是无法从书本中直接去了解的, 所以在导入时, 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补充这些背景材料, 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例如在学习《邓稼先》这篇课文时, 考虑到文中对邓稼先的生平并未作过多的描述, 因此, 我为学生补充了课文的背景资料, 向学生展示了邓稼先这位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 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 为学生走进文本, 进而去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而打下基础。

二、故事引趣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与新知识相关, 有故事情节的资源, 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 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

例如, 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时, 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以书信的形式呈现的, 学生难以了解到较为全面的信息, 必须为学生补充关于作者及相关内容的资料。而关于圆明园这一历史上耻辱的一页, 我觉得适合以故事的形式为课堂教学拉开序幕。当我讲到火烧圆明园这一催人泪下的史实时, 很多学生都被这段心酸的往事深深地打动了,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也因此知道了作者雨果, 他虽是位法国作家, 却一样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尊重人类文明创造, 从而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由此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三、设疑激趣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 对任何事情总想追根究底知道个原因。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心重的这一心理特征, 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 设置一个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悬念来导入新课,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例如, 在学习《伟大的悲剧》这一文时, 教学一开始我就以故事的形式, 简要地向学生们叙述了课文的大致内容, 从这五位勇敢的南极探险家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 到无限失望地登上归程, 再到他们无奈地走向暴风雪, 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当我说道:“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到底会不会饿死或是冻死?到底有没有奇迹会出现呢?带着疑问正式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这时, 学生们个个都是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通过设置学生们感兴趣的疑问, 不仅调动了学生追根究底的求知欲, 也为学生理解这一幕悲剧的伟大, 深入理解文本做好铺垫。

四、多媒体添趣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能集图、文、声、视频等一体, 以形象、直观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 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不仅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 收授教于趣之效, 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成长的烦恼》这一课时, 我为学生播放了视频《家有儿女—我叛逆我存在》, 通过观看剧中人物的故事, 再结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谈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 不仅体现了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 也能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去对待生活中的烦恼, 陶冶其灵魂、完善其人格。

总之,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 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彩导入, 为顺利地进入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奠定基础,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华晓燕.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归纳[J].文教资料, 2011 (5) .

篇9: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浅谈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求知欲望

一、设疑式导入,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确,疑问是促使学生探索未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们对学生说:“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诗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它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云与天气有着怎样的关系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对这个问题一探究竟。”这样,我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在学生心里打出了一个问号,从而促使他们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情境式导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从教学需要出发,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的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们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即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能展现苏州园林建筑美、画意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于是,学生马上被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景色吸引了,这时我们趁机进行课堂导入,就能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这篇文章的学习当中。

三、音乐式导入,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音乐作为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们可选取一首与课文内容情感类似的歌曲来进行课堂导入,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八年级上册《背影》这篇课文时,我们选择由刘和刚演唱的《父亲》这首歌来作为课堂导入,在刘和刚深情动人的歌声中,学生的眼角也泛起了泪花,这时,我们可利用这个时机,引出“我的父亲”这个话题,进而进入新课的学习,因为有之前的歌曲作为铺垫,学生可以很快进入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意境中。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根据课文学习目标和学生心理择善而用。

参考文献:

余迅.语文多媒体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

篇10:语文课导入的艺术

鲁迅对“悲剧”论述的名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悲剧的认识,教师进一步设疑,既然是“悲剧”又为何称之为“伟大”,“悲剧”体现在哪,“伟大”又表现在哪?

童年是一首乐章,有快乐,也有悲伤,童年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有好奇,也有抱怨。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生命中的最初快乐,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光,一个无忧无虑的时光,一个天真浪漫的时光。每个人的童年都各不相同,大作家鲁迅的童年时光又是怎样的呢?在回忆童年时光时,作者为何仅选取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生活场景,这两个生活场景在作者的记忆深处烙下了怎样的印记,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揭这个谜吧!

1986年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一篇电视讲话,讲话中有这么一段话“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里根总统高度称赞的英雄是谁?这些英雄有哪些丰功伟绩能得到当时总统如此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里根总统的这篇电视讲话稿,去寻找英雄的足迹,感受作者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我先给学生讲《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然后引言导入新课:“一年相会一次,虽然他们的生活有点悲惨,不很完美。但是诗人郭沫若却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运用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为我们写下了一首清新的抒情小诗《天上的街市》,今天我们一起拜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看看诗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和民间故事中的原型有何不同,作者创造性地运用民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要向读表达什么?”

在我国古代农民战争中有一位领袖人物, 他骁勇善战, 屡建奇功, 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河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乃若何。’这首《垓下歌》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 也有他英雄没落的哀鸣, 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那么, 他是怎样落入穷途末路的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同学们还记得吗?(生答:记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生答:仲永由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沦为平庸无奇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天资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的,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是个人成才的关键。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主人公就通过后天勤奋努力的学习,最终由一介武夫变成一个博学多识的大将。例如我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就以一个故事轻松导入:“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例如我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前,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对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但纵使多情而美丽,有一天,它终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在作家林海音儿时的记忆里,爸爸的花儿也落了。

在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我引用了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70周年大会上的话:“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

《狼》这篇课文我则采用成语导入的方法。“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呢?(生答:引狼入室、狼子野心、狼烟四起、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看来大家积累的成语不少,那么从这些成语来看,他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狡猾、残忍、凶暴)我国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在《狼》这篇文章中就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我在讲《最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1976年,美籍华人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发言。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他的这一举动,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后,我们就能揭晓其中的答案了。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沙岸。那些苦难、挫折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同学们,这些折磨人的人生情景,常常突然就横亘在我们面前,当遭遇不幸时,你又作何选择呢?生1:“我会从哪跌倒就从哪站起来,勇敢地去战胜它。生2:“困难小的话,我可能有勇气去面对它,困难大的话,我可能就会感到害怕和沮丧,也有可能会一蹶不振。”生3:“我的选择会跟1一样,吃一堑长一智,把人生中的不幸当作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勇敢地面对它。”师:“3个同学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周国平先生的一篇寓言——《落难的王子》,它将教我们如何去应对厄运这一人生的大难题。

例如在上《社戏》这一课时,我播放了一首《童年》,轻松活泼的歌曲将每个人带入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引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经历,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又比如上《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先播放了贝多芬的名曲《命运交响曲》,然后说道:“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贝多芬那颗要扼住命运咽喉、不甘沉沦的心,让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洗礼。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有很多人选择了坚强面对,贝多芬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他是怎样面对生活的。歌曲导入式很受学生欢迎,往往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很快进入情境。

例如在讲解《安塞腰鼓》一文前,我利用多媒体优势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越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我见好就收:“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口技》一文的导入,我也同样运用了这种方法。口技表演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很直观地明白了什么叫口技艺术,这为分析课文重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先在黑板上不动声色地写下了课题,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之后,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答:“题目说明了云和天气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天气状况。”通过解题,学生一下就明确了本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直观的认知。又如在讲解《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我同样也是先让学生独自分析题意,然后抛出问题:“你是如何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的?”有学生说:“这个题目本身就有问题,土地怎么会发出誓言呢?”也有人说:“题目没问题,可以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呀。”也有人说:“不能这样理解,应理解成作者面对土地时发出的誓言。”见讨论愈演愈烈,我马上接过话题:“题目到底该如何理解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马上就能见分晓了,请同学们翻到第9课”。通过分析有歧异的课题,马上就勾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在上冰心的诗歌《纸船—寄母亲》一文前,我向学生当场演示了叠纸船的过程,之后,我提问到:“同学们,这虽然是一只易破的纸船,但它却曾经承载过一位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她就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今天,让我们随作者一同漂洋过海,一起来感受作者的赤子情怀。”

有个周二下午第一节是我的语文课,课的内容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一进教室,发现同学们恹恹欲睡,便长叹一声:“哎!足球场是你们的百草园,看来今天中午你们在百草园玩得不亦乐乎呀!学生说:“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呀?”我立即笑到:“因为你们和鲁迅先生一样,在“百草园”生龙活虎的,一到“三味书屋”马上就恹恹欲睡了。看来今天我们讲的课文要改改了,改成《从足球场到教室》”。学生听完之后,马上哈哈大笑起来,我环视四周,发现原本在睡觉的同学早已被人摇醒,正忙着看课文呢,于是我便顺利地完成了新课的导入。

韩军老师(以下简称师):我这个人有很多优点,有的优点大家一看就能发现。比如我朝这一站,诶(阳平调),身材还不错,蛮苗条;模样也还可以,挺潇洒的;这脸上优点就更多了(微笑着指着自己脸上的痘),这个,这个,还有这,共有二三十来个呢。看不到的优点也不少,比如我音色好,歌唱得很好,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歌。(只见韩老师走到电教平台前伸手轻按,一曲沉缓、悠扬、深情、动人的笛子协奏曲,回响在整个教室中,一种动人的气氛形成了。曲子名叫《遥远的思念》)

师:古人所说的“唱诗”的“唱”,实际就是吟唱,就是朗诵。诗歌本来就是拿来作吟唱的。今天我给大家吟唱的,是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师先在黑板中间靠左侧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然后说:同学们都看过《编辑部的故事》吧?我所感兴趣的不是这部电视剧的本身,而是它的主题曲,谁能为大家唱出或诵出其中与“人”字有关的几句歌词?(“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的确,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正是有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才支撑了这个社会。那么谁能通过给“人”字加定语的形式概括一下自己所结识的人的特点呢?(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有说“助人为乐的人,忠厚善良的人,尖酸刻薄的人”;有说“大公无私的人,鼠目寸光的人,卓尔不群的人”)大家说得很好,但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个人是个“怪人”,“怪” 在哪里呢?他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顺势在已写好的“人”字前面加上“装在套子里的”六个字)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禹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雷雨》是曹禹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美国有个著名的小说家马克·吐温,一次,他说“国会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那些议员恼羞成怒,一定要马克·吐温在报上公开道歉并修正说法。马克·吐温于是登报郑重声明,说他原先的说法的确有所不当,现在决定把它修改为“国会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对,辛辣的讽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代表马克·吐温这一语言风格的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师:大家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师: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生: 《荷塘月色》、《拿来主义》„„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师: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贾志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师:非常正确!你怎么知道的? 贾志杰: 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师:好!(对着全班学生)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看看书上写的是什么?

生(齐答):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师:不错,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不过,我这儿要对“揣摩语言”作些补充性解释。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

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是怎样的艺术形象?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已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会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已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来读一读这篇小说吧,读过以后,我们会得到正确的解答。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字写得不好。

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生上台板书)

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生欲回去)

师:先不要走。当老师还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书”解释得很好,在这里是名词,“信”的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 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李白,表达了思乡之情。生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作者张九龄,表达了美好的祝福。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苏轼,表达了真挚的祝福。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李白 „„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抢着):人的雅兴。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秋水,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你的喜悦。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老师刚才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的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节课,我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上一篇:中国微信行业发展现状下一篇:县工商局执法办案工作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