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2024-05-04

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艺术(精选十篇)

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篇1

一、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

对于语文课而言, 导语的设计应该是精心安排的, 或者具有形象美, 或者具有情感美, 或者具有思考美……而这些正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扣人心弦的开始。但是, 无论怎样精彩的导入, 都应该准确地把握几个原则: (1) 导入要引人入胜。成功的导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使其乐于学习; (2) 导入要紧扣活用教材。依据教材特点, 导入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 切不可为了追求新奇、趣味而与教材严重背离; (3) 导入要“快”。导入设计要尽量简洁明快, 达到目的即可, 且不可拖沓冗长, 否则, 就容易造成课堂时间的严重浪费; (4) 教师要精心锤炼自己导入课堂的语言, 力求做到准确、精炼、生动。

二、语文课导入的方法

(1) 巧妙设疑, 激发思考。“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的。”以悬念疑问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必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这种导入方法的优势就在于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磨刀霍霍的状态。记得一位教师在教授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时, 她的课堂导语令我印象深刻:“张晓风在散文《遇见》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会遇见生命中属于自己心灵的东西。’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也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 那么, 假如你有了足够的钱财, 你会把自己的小屋建在哪里呢?”同学们在老师的调动和激发之下, 大胆发言, 有的说建在大树上, 有的说建在山谷中, 有的说建在溪流旁……随后, 教师继续引导, “我们就来欣赏作者笔下的心灵小屋吧!”学生在老师精心营造的氛围中, 欣然开始了朗诵、欣赏。

(2) 创设直观情境, 激发情感兴趣。直观情境导入, 即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幻灯片等直观的形象, 营造氛围, 导入教学。此种导入的方法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欣赏或优美或感人或引人深思的直观形象时, 也使教学变得灵动。同样是一节《我的空中楼阁》, 课前导入时, 教师选取了散文中的几个场景, 例如, 山脊上的小屋, 绿荫掩映中的小屋, 夜幕下的小屋等, 制作成美丽的幻灯片呈现出来, 再配上清新流畅的背景音乐《秋日私语》, 以此吸引学生对小屋的向往, 然后带着学生去欣赏散文, 学生在教师精心营造起来的氛围里, 带着深厚的学习兴趣朗读、品味, 劲头高涨。

(3) 巧借诗文, 营造氛围。“读诗使人灵秀。”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语文课的导入也应该恰到好处地运用点诗词。如此, 不仅可以渲染一种婉约清丽的文化氛围, 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词本身的韵味。一位教师在教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课时, 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千百年来, 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和悲欢离合。你想到了哪些与月亮相关的诗句呢?学生根据积淀, 回忆出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词, 如“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一番回忆之后, 教师作出总结:在群星璀璨的古代诗坛, 有无数诗人, 因一轮明月成就了千秋美名, 张若虚就是其中一位, 他借着一轮明月, “以孤篇压倒全唐”。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他笔下的那轮明月吧!在诗歌所营造的典雅氛围里, 学生沉浸其中。

(4) 联系“旧知”, “温故”导入。联系“旧知”, 就是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和生活情感出发, 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温故”出发, 使得学生倍感亲切, 自然地展开联想。一位教师在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 导入是这样安排的:我们欣赏过李清照的《一剪梅》, 词中那种“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相思之愁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淡淡哀愁中掩饰不尽的少女情怀和甜蜜, 同样是“愁”, 《声声慢》又让我们感到了词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因为是“温故”, 学生们顿感亲切, 兴趣盎然!

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 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根据教学的内容, 精心设计自己个性化的导入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篇2

瑞泉中学

高银利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导入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新的结晶。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先声夺人,抓住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引发学生设疑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那么,在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在设计导入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浅显的认识。

一、常见的导入方法的运用及功效分析

“导入”,有的也称其为开课(讲),是指在课堂的开头几分钟,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向新知识的讲授与学习中,它包括由旧课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导入下节课。导入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它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俗语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灵活运用各种技巧,以达到艺术化的课堂开头效果,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作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从认识理论上看,所有的新知识都必须溶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被学生消化,接受,那么,以旧纳新的入口在哪里呢?这就不能不靠教师所选择的导入方法。纵观许多课堂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多种导入方法,常见的如开门见山式的直接导入法,老师一般都用“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什么)”来进入新课,这种导入法直截了当,直奔主题,重点突出,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但由于过于直陈其事,缺乏新意,使得课堂气氛缺乏活力,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佳,很难说它是一种导入艺术。此外,回顾导入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法,它的使用率也相当高。教师通常都这样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明白了(或知道、懂得了)„„,那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导入法用简单的几句话点明了对前面学习的回忆,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可以造成传授新知识的契机。但由于教师重复话题,学生会稍嫌啰嗦,因此吸引力不强,未能很好引起学生的注意, 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效果亦不理想,也难以称得上是一种导入艺术。我通过学校青年教师的技能培训,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下面几种导入法较为行之有效。

(一)引用诗句,意境式导入

所谓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的客观景象的有机融合而 成的审美氛围和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中有些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感情上的共鸣,渲染课堂气氛,有“画龙点晴”之妙。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引述性导入语就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那么秋天呢?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不同。这样导入,不仅勾起了学生对已学诗词的回忆,而且让同学们窥探到了秋日里不同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再现历史场景,背景式导入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这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上常说的“知人论世”。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作家那种特定的感情。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就必须使他们了解作家及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若对一些反映一定时代内容的文章,进行背景式导入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教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我就运用了背景式导入。

1926年,在人民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祺瑞政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本帝 国主义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限48小时内作出答复。18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前集会并游行示威,遭到府卫队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在不幸遇难的学生中,其中一人就是鲁迅的学生刘和珍。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二》,他满怀悲愤写下本文,揭露反动派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这一导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认清了封建军阀的凶残卑劣,也弄清了作者之所以记念刘和珍的原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设置悬念,疑问式导入

这就是引人入胜法, 即悬念式导入语, 就是利用学生渴望了解事情的真相、结局的心理, 诱导他们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考,能够较快到达教学目的。

在我国古代农民战争中有一位领袖人物, 他骁勇善战, 屡建奇功, 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河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乃若何。’这首《垓下歌》既是他英勇气概的写照, 也是他英雄没落的哀鸣, 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那么, 他是怎样落入穷途末路的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这样的导入语学生听后会思考: 项羽这么勇猛, 怎么会兵败垓下, 在乌江自刎呢?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运用电教手段,直观式导入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音响、幻灯片等电教媒体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达到“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的目的。美学家王朝闻也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借助电教手段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触其物的效果。

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播放《月光曲》的录音带,再配以柔和、舒缓而又清新的朗诵,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从而为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体会文章中柔和而略带惨淡的月光洒在荷塘之上的朦胧之美及蕴含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起了重要的作用。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设计课堂导语,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苏霍姆杯斯基就曾说过:“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在几分钟内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新览胜的求知欲望,就能将学生带入多彩多姿的语文天地,采撷鲜艳的花朵。因此,我们应注重课堂导入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设计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导入”在一堂课中所占时间不多,但作用不可忽视。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在上课伊始,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姿态步入知识的殿堂;而失误的导入则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旁枝末节的问题,造成时间的浪费,以致无法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导入”呢?我个人认为,除了教师须有丰富的知识,深入挖掘教材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导入方法要具体、简捷,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如果忽略了这点,使导入与内容脱节,尽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吸引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起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会去思考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而实际中,有不少语文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在新课学习时,都采用“复习导入”,通常设计一些诸如注音、组词、选择、填空等简单化的问题,这样做确实是节省了时间,学生通过率也高,但这些既定的思维问题学生 的学习能动性并不强,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 的关键所在。

(二)导入要有趣味性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会保留在记忆里。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三)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象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这就需要教师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做到确切、精练、有画龙点睛之妙。考虑语言艺术的前提是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还要考虑接受性,不能单纯地为生动而生动,所以设计导入要根据导入方法的不同,考虑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例如导入是为创造情境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富有感染力的。无论讲解是富有激情的科学成就,还是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或饱含轻蔑的讽刺等,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都应该是十分鲜明的。语言要清新流畅,又要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句话都充满激情的力量。这样的教学语言,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篇3

一、以实验导入

化学是初中三年级才开设的一门新课,所以在引入这门学科时,序言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对这门新的学科产生兴趣。

上课的时候,我是以两个实验的方式引入新课的。站在讲台上,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张“白纸”贴在黑板上,然后向其中的一张喷上一种无色的液体,奇迹出现了,原来空空如也的白纸上竟然出现了“化学”两个字,这神奇的现象一下把同学给吸引住了(从他们那惊愕的表情就看的出来)。然后,我又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去引燃另一张白纸,这时那张白纸有些部分开始燃烧了,细细观察你会发现,燃着的部分慢慢地烧出了一个轮廓,最后竟成了“同学们好”四个字。教室里开始骚动不安了,同学们都在议论纷纷:“到底怎么回事?”

看到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我就水到渠成地开始了序言课的讲述,当然还得告诉大家,其中的奥妙当你学完了化学就知道了。这样,带着几分好奇,带着几丝疑惑进行学习,将“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里采用试验导入,既达到了提起学生兴趣的目的,实际上也用事实向学生说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很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从而唤起学生的动手意识。

二、以诗句导入

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在教学方面,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融会贯通也显得尤为重要。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课并非是人文的禁区,人文学科的很多东西能用具体的化学知识来解释的。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这一课题的时候,我是用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墻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来导入的。在吟完这首诗后,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远看盛开的梅花就像一团团的雪,可怎么知道它是花,而不是雪呢,原来有淡淡的清香飘来呢,可明明是花,香气何来呢,相信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一定会顿悟得!”这样数语,既交待来本节的任务,又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结果可想而知,效果自然是很好的。

三、以事实导入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在化学教学中能将事实与知识相结合,既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深入浅出,同时,也能够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讲到《地球上的水资源》的时候。课前,我准备了很多关于地球上水资源分布情况的数据资料。通过数据,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确确实实是一个“水球”,既然有这么多水,那为什么现实中我们听到的却是“缺水”的一片叫嚣声呢,接着,再列举另一组数据,显示确实有许多城市处于缺水状态。这样的“多”与“缺”的矛盾中,让学生有一种危机感,从而树立一种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教育不能哺育良知的话,我们将从这个国家的字典里看不到希望两个字。”作为一名教师,任务不仅仅是为传授知识,还在于唤醒学生的爱国、爱家意识,这样才算是比较成功的教育。

四、由现象导入

学习《煤、石油、天然气》这一课题的时候,正是油价飞涨的时候,正是市民对飞涨的油价怨声载道的时候,这一现象为我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在本课题的导入中,我就联系到这一社会现象,启发学生从化学角度思考“油价飞涨”的原因。这样,将学生由“学习中人”引入“社会中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由“小我”走向“大我”。

五、以科普知识导入

初中化学做为化学学习的起步,按照《课标》的要求,了解性知识居多,在难度及深度上不做要求,但这决不意味着什么东西知道个皮毛就完事,教学中也是需要适当对内容作一纵深发掘的。在导语设计中,有时我也会适当增加点科普知识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讲述《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中我是这样来设计导语的:“生活中我们老听到有人说胃痛,胃犯酸,这是因为人的胃液里有溶质质量分数为0.45——0.6%的盐酸。胃液里的盐酸能够促进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使蛋白质被水解吸收,还能够使蔗糖、麦芽糖水解,具有杀菌功能。但胃酸过多,会影响人的消化,严重时会导致胃穿孔,这时最好服用含碱性的药物,如胃舒平〔Al(OH)3〕,为什么服用这样的药品就可以呢,这是用了什么原理呢,本课题会那个你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一小段科学知识听的津津有味,下面的教学进行的就比较顺利了。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几点导入的艺术,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做为教师,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首先,让学生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有问题才会想着解决问题,自然在学习中就会积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的效率自然就高;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篇4

一、讲述故事, 激发兴趣

兴趣与学习效率总是成正比, 亦是学习的源动力。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好”才有“乐”, 才可能因老师精彩的导语, 由课前 (下) 的无意注意转为课上的有意注意。而故事的内容既要与课题紧密相联, 又要短小, 生动,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世说新语〉两则》一课, 我很自然地讲了一则古代聪慧少年的故事:王戎七岁, 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人问之,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取之, 信然。此外, 还有学生自己耳熟能详的小故事, 像“文彦博树洞取球”“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亦可以由学生来讲述或表演, 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这样导入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 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 它有十层楼那么高, 看到它, 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 花岗石, 汉白玉那样庄严, 那样雄伟, 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 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 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 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 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 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段导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 而且语言极有感情, 学生们的思维极易跟着老师走, 学生们的情感极易激发。

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假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辨, 造成观点冲突, 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又活跃课堂气氛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心领神会的情况下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的过程, 我们怎能忽视学生的心理而去唱“独角戏”呢?况且在教学“这台戏”中, 学生是演员, 而不是看客, 怎样教演员演好教学这台戏, 这是我们老师“导演”的责任, 而演员演戏的关键是他们的心里爱唱戏, 这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 一定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心理积极性。笔者从长期应试教育文化课挤占音乐、美术课, 压抑了学生们的感情的实际出发, 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开展活动。经征求学生意见, 笔者给学生抄录了《母亲》的歌词, 上课前播放了这首歌, 阎维文深情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 激发了同学们对母亲的感情。接下来我们结合作文课, 口语交际举行了“说说我的母亲”口语表演。为了打消同学们不好意思的场面, 笔者和班里的机灵鬼带头做了“母爱无边”的演讲, 另外两个同学表演了“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课本剧, 此后, 同学们的情感难以抑制了, 纷纷说出母亲对他们的关爱, 有的同学竟泣不成声。在这种感情激昂的教学场景中, 我们展开了对课文《我的母亲》和课外阅读文《丑娘》的学习, 形成了男女两组你问我答活动, 并进行得热烈而有序。同学们积极、主动、快乐、热烈、多角度的学习研读了课内外这类文章, 谈出了“以前不理解母爱”的真实感受。在后来的作文《三八节, 我为母亲做了什么》的实践活动中,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许多家长通过电话或者亲自到校和我交流, 都说这段时间孩子一下长大了, 成熟了。

可以看出,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设计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 老师只是他们的向导, 是他们活动的参与者。这样活跃、动情的课堂, 这种有唱、有演、有问有答的竞争课堂又有哪个学生不愿参与、哪个学生的灵魂不受触动?教书育人, 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了。

三、诗词名言, 以情入心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一些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时, 即在父母的教示下童声稚气地开始“背诵”了。白居易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 蕴藉的哲理, 丰厚的意境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中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不少诗歌 (包括古诗和现代诗歌) , 教师若能声情并茂地以优美的诗词导入新课, 定能轻易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 朱自清的《春》,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何其芳的《秋天》等, 教师都可以和学生一块儿背诵描写相应季节的古诗来进入新课的学习。再如, 学习《短文两篇》之《贝壳》时, 我就试着以席慕蓉的诗歌导入: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 (《无怨的青春》) ……学生在上课铃刚响时的躁动一下子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大家的心都被这语言清丽、优美温婉的诗歌吸引了过来!

生物教学中新课导入的艺术 篇5

湖南省慈利县第六中学 刘继发

摘要: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艺术地导入新课,能给听课者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本文简单介绍六种在平时生物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导入 悬念 趣味 激趣 故事 情景

生物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难的,好象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万事贵乎始”,就像将要看一本好书,如果它写在第一页的内容简介或者书的开头,写得十分精湛,你肯定会产生一口气想把它读完的愿望。因此精彩的新课导入,不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达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新课导入方式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就都是好的导入方法。下面结合初中化学教材,简单介绍五种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一、“温故知新”法 生物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可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例如在讲《减数分裂》一节时,先复习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再导入新课。这样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该方法,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降低了本节的难度,顺利地导入新课。

二、“生物故事”导入法

学生普遍爱听故事,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教师如果结合生物教学把讲课内容故事化,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讲《杂交育种》一节的开始,介绍著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只是一个农校教师袁隆平,在他亲眼目睹,人们挨饿的惨景时,毅然向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大课题下了战书,压力可想而知。由于他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人们的冷潮热讽扑面而来,可他不争不辨,矢志不移地进行着科学实验,文革时期,他的实验不知遭到了多少破坏,他也不知遭受多少打击,可他从不气馁。终于,在党和人们的支持下,他的夙愿成为现实,赢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盛誉!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农平的杂交水稻,中国有多少人在食用?应该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都在食用,从而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法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三、“趣味导入”法”

生物教学中可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趣味问题、趣味游戏等,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殿堂。该法注重寓教于乐教学原则的应用,它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感悟深奥抽象的道理。如在学习《种子植物》一节时,我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效果交好。

四、“激趣”导入法

1、“悬念激趣”导入法

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精练、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看似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在讲《能量流动》一节开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假设你是鲁宾逊漂流到一座小岛上,除了有充足的水外,身边只有一只母鸡和15千克玉米,你选择先吃玉米还是先吃母鸡?问题一出,立即有人就说先吃什么,但是问什么,大家都说不出原因。以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2、“质疑激趣”导入法 学始于疑,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往往能挑起学生的好胜心和探究欲,引发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的境界。例如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节的有关遗传概率的计算,先从复习开始,请同学说出杂合子自交时,纯合子、杂合子的比值是多少?紧接着让学生完成下面题目: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一代AA和Aa的比例是多少?开始的问题很简单,有一些同学露出不屑的表情,紧接着的问题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家马上意识到不会是那么简单,于是大家积极投入到讨论、思考的氛围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总结出了此类题目的解题规律。

3、“形象激趣”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学习《受精作用》,可以把受精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电脑上观看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过程。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变深奥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从而使学生更易领会,并且能激发学习兴趣。

五、“创设情景”导入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篇6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桀的残暴,商纣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到 “五四”爱国运动时,老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多媒体导入方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人手导人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

四、史论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中抓线索,抓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翦伯赞曾语重心长的指出“:史料如果不被放在它的整体中,放在联系中,那它就是一些孤立的碎片,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明。”在导入环节中,如果能够利用史料把旧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线索找出来,将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因而这几个要素要讲清楚,这是上历史课与其他课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找出他们的联系,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范围来讲授历史;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解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所以在导入设计时如果能够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一定的史料线索相互联系起来,并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也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例如,我在讲授西欧早期封建社会时,先请同学们回顾中国封建社会情况,学生们马上想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吗?西欧的封建社会情况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相似点和不同点,来进一步了解掌握这段历史。”

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篇7

一、巧设悬念, 对课题进行质疑从而进入新课学习

每一课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的文眼, 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同时也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或概括了文章的主旨。根据这些课题巧设悬念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新课时, 如果我们能抓住课题引发学生提出质疑, 再巧妙地设置一个悬念, 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去探讨问题。例如:在《谁的红圈圈最多》一课的学习中, 提出质疑:看了这个题目, 你想知道为什么用“谁的红圈圈最多”作为课题吗?“谁”指的又是谁?他为什么又是最多呢?通过这样的质疑, 学生非常想了解文章的全貌, 进一步地想把握课文的内容, 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在《蟋蟀的住宅》一课中, 可以这样质疑:“房子一般是人居住的处所, 那么蟋蟀也需要房子吗?蟋蟀住的房子又是怎样的呢?”用课题中蕴涵的潜在疑问来过渡, 设置悬念, 学生的好奇心被激活, 思维也就活跃了, 从而产生探究心理, 热情地投入学习中去。

二、赋予童趣, 利用儿童好奇的心理导入新课

孩子天生富于童趣, 一个童话就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从而产生想象思维。一旦激活了思维, 学习动机就会十分明确。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一般课文语言浅显生动, 所描绘的形象特征活灵活现。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 设置有关的童话, 来让学生共同欣赏, 然后揭示课题, 效果最佳。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 然后讲述:一个漂亮的小女孩, 她长长的金黄头发, 大大的眼睛, 美丽、善良、纯洁, 但是从小就没有了妈妈, 只能靠天天卖火柴维持生活, 大年三十的夜晚, 天下起了大雪, 冷极了, 这天却没有人买她的火柴, 天已经黑了, 她还在街上走着, 走着……主人公命运牵动着孩子们的心,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一下子随之而来, 于是急不可待地想去了解。此时再深入新课的学习时, 教学效果显著。

三、渲染氛围, 在娓娓道来中导入新课学习

根据将要教学的内容, 通过充满情感的语言娓娓道来, 渲染出适宜的氛围来引发学生的感情,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陆游的《示儿》时, 通过这样的娓娓道来而导入新课:“同学们, 在八百年前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 涕泗横流, 但是在他的心中, 却始终割舍不下令他魂牵梦萦的爱国情怀, 那就是对北方广大领土的思念, 对国家一统的渴盼。就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 留一份特别的遗嘱给他的后代, 千百年来这首诗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这样充满情感的语言渲染, 在娓娓道来中, 使学生很快便进入了情感氛围, 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四、电化渲染, 先声夺人引入新课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可以营造具体的情境, 渲染出浓烈的教学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情感受到熏染的情况下再引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例如:在学习《依依惜别的深情》一课时, 由于今天的生活已远离了那种战火纷飞的年代, 学生无法感受保家卫国的历史环境。所以就利用多媒体电教功能, 在新课开始时用低沉的话语导入以渲染氛围:“随着岁月的流逝, 有很多记忆已经渐渐地远去了, 历史的车轮磨去我们很多的记忆, 但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一天。”同时多媒体出示中朝两国人民难舍难分, 洒泪告别在友谊门的情景。“虽然我们不能亲眼再目睹这感人的情景, 但课文的叙述把我们带到五十年前那催人泪下的场景中去。”在学生陷入沉思的氛围中, 播放有关“抗美援朝”的影片, 聆听志愿军与亲人惜别的话语, 再现中朝人民共同战斗的感人场景……感人的话语、催人泪下的情节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震撼了, 于是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也为我们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一个铺垫。

五、借助插图, 顺利地过渡到新课学习中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篇8

(一) 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中选编的课文, 文质兼美, 富有教育性。这些课文中有的用儿歌、童话等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如《父亲和鸟》《红领巾真好》等课文, 读来旋律明快, 琅琅上口, 发人深思;有的课文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描绘了祖国壮丽山河的美丽神奇,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黄山奇石》《葡萄沟》等课文, 读后有如身临其境, 令人心旷神怡;有的课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人世间真挚美好的感情,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地震中的父与子》《秋天的怀念》等课文, 读来动人心魄, 感人肺腑。怎样才能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到作者描绘的情境和氛围中去呢?可以利用图像、投影仪、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相关背景音乐, 营造出一种气氛, 把课文中描绘的意境再现出来, 把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出来, 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在教室黑板的正中间挂上周总理的遗像, 墙上贴着当时追悼会的图片, 播放哀乐, 再辅以我字字血、声声泪的导语, 在这种悲痛哀伤的情境中, 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使学生对课文作者描绘的失去总理的无比悲痛, 以及对总理的无限爱戴敬仰之情有了切身体会。

(二)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歌谣、讲故事、游戏、演示、实验、设置悬念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例如教学《棉花姑娘》这一课时, 可提前准备各种花 (包括棉花) 的图片, 在一上课时就出示给学生认识, 然后在图片中指出棉花, 在学生从表面形象感知后, 介绍棉花的用处, 再顺势导入:棉花是人类的朋友, 人们亲切地管她叫“棉花姑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棉花姑娘》, 开始新课。而《小熊住山洞》《狐狸和乌鸦》等课文可以采用让学生戴头饰分别饰大熊和小熊, 狐狸和乌鸦的角色演绎故事情节,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导入比较生动;在教学《开国大典》这一课时, 可以采用课前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的相关片段来导入较合适。又如教学《再见了, 亲人》这一课时, 可以从播放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提起学生的注意后, 再给学生讲解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以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深情厚谊, 并由此导入新课, 这对于距离那段历史较为遥远的学生来说, 更能提起兴趣, 加深印象。

(三) 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

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就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 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 探究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寓言《守株待兔》这一课时,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 说出一两个, 再进一步总结寓言故事的共同特点———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再顺势导入新课:现在我们来学习一则新寓言《守株待兔》。

有些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可以采用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方式导入新课。例如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 可以这样导入:“玻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东西。同学们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用途?”让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这样的导入, 虽然语言不多, 但起到的是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作用。这不仅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 为学习新的知识作了铺垫, 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去自主探究新知。

(四) 解释文章文题, 导入新课

在语文教学中, 有些课文的课题在文中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往往是文章的重点, 具有广博的含义, 如《将相和》、《草船借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在学习这一类课文的时候, 解释文章的文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了解文章的阅读重点和思路,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一篇课文时, 可以给学生解释:“将”指赵国大将廉颇, “相”指赵国上大夫蔺相如, “和”指和好。顾名思义, “将相和”也就是廉颇和蔺相如二人从产生矛盾到和好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到后来为什么会和好?

(五) 开宗明义, 导入新课

所谓开宗明义, 就是指上课一开始, 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具体目标。这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活动有定向作用。学习目标可以由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明确提出, 也可以用师生共同商讨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 把教师拟定的学习目标变成学生自己主动争取达到的学习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 学习目标应本着“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的原则有层次地拟定, 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人人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只要求一部分学生达到的发展性要求。

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篇9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一门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1],人对新事物的感知印象是先入为主的,首先认知对后继学习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导入艺术引出新课或者新知识点,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入有多种方式,各种导入方式都有其特点及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有必要基于不同类别知识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设计与之相协调的导入方式,从而确保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 研究的思路、目的

1.1 研究思路

总体研究思路如下: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目标,总结任教经验,从学生学习风格、课程内容体系分类组织、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等方面着手,研究《机械基础》教学内容的分类组织方法,并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入方式。

1.2 研究目的

《机械基础》教学内容的分类及教学中的导入方式研究拟达成以下4点目的:

1.2.1 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其学习能力;

1.2.2 能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背景,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风格;

1.2.3 能促使学生对新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建立系统的概念框架和认知深度;

1.2.4 能促使学生迁移并发现、提出新问题,产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2.《机械基础》教学内容的分类组织[2]

《机械基础》是一门包括材料与热处理、静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强,内容体系复杂,学习难度较高,为在授课中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导入方式,有必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

将《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归属为4个类别,4类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分类依据如下:

2.1 基础知识

知识性理论,强调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侧重于强化记忆,作为课程的基础。

2.2 常用零件

常识性内容,强调熟悉和使用,学习方法以实物感知为主,作为课程的主体。

2.3 常用原理

应用性内容,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学习方法以实作为主,作为课程的主体。

2.4 拓展知识

综合性内容,强调知识、实践相结合,学习方法侧重于分析归纳,作为课程的延伸和向相关领域拓展学习的桥梁。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分类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区别,4类教学内容实质上相互联系、部分交织。所以进行划分,仅仅是为了合理地安排适合不同类别教学内容特点的导入方式。

3.《机械基础》不同类别教学内容的导入方式

依据研究思路和目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入方式。笔者的研究结果在两个班次的《机械基础》教学中进行了试点,下面结合试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阐述所设计的各种导入方式及其教学效果。

3.1 基础知识的导入方式

基础知识一般理论性较强,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相对紧密,但内容相对枯燥,学习难度较大,因此设计基础知识的导入方式时,应强调一个“趣”字,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导入的主要目的,一般可以使用下面两种方式。

3.1.1 以问提“趣”导入

以问提“趣”导入属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有意创设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逐步解决问题中深入掌握新内容。

采用以问提“趣”导入方法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创设的问题要避免平淡,要注重新颖性和奇特性,要以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为目的;(2)要强调问题的启发性,通过适当地变换提问方式和角度,做到“由启而发”;(3)在导入新的基础知识时,问题的设计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以《机械基础》中的“机器”、“机构”等基本概念的讲授为例,如果问“什么是机器”,学生一般只会照本宣读,则教学必然显得枯燥无味。若换个角度,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机器,则学生一般会能基于自身的知识提出许多见解和实例,如摩托车、汽车、家用电器等,此时再询问学生之所以认为这些实物属于机器的理由,则可以很好地引出机器、机构的基本概念。

3.1.2 故事引“趣”导入

故事引“趣”导入是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引入古今中外一些发明者的故事,常常能克服基础知识相对枯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第一堂课可以讲述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并让学生明白他们通过《机械基础》的学习也可以掌握地动仪的原理和制造,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

3.2 常用零件的导入方式

常用零件的教学重在展示和感知,为此设计导入方式时应强调“视觉刺激”和“实物感知”的作用,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一般可使用形象刺激导入方式。形象刺激导入方式是指通过图画、实物、道具等直观、形象的东西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吸引其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达到“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境界。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若要引入一个新的机构,可以用该机构的模型实施形象刺激导入,使学生首先通过有动感、有色彩、形象逼真的模型获得新机构的相关信息,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克服其对新机构认知的畏难情绪。以“凸轮机构”讲授为例,首先展示凸轮机构的模型供学生触摸体会,同时阐明该机构的特点、用途等基本信息,然后边演示边讲解。课堂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可以较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在机构演示深入中保持兴趣,进而形成主动探索、参与教学的良好课堂氛围。

3.3 常用原理的导入方式

常用原理部分强调实践性,因此设计导入方式时应强调实用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依据从实践到理论的思路,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带入课堂,一般可使用创设情境的导入方式,在讲授实用方法时,有意地设置一些方法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情境,由情景归纳出方法原理。

例如在讲解“制动器”时,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的一个实验———让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并请学生自己选择使自行车最快停下来的方法———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在这样的情境里,由于学生对自行车的制动方法非常熟悉,也有比较丰富的刹车实际使用经验,因此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教学实践表明选D的学生最多,而答案却应该是C,与答案的不一致促使学生产生探索心理,此时接入“制动器”理论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4 拓展知识的导入方式

拓展知识部分属于综合应用性教学内容,因此在设计导入方式,应强调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既而达成学生在知识上的拓展与发散,一般可采用常识设“趣”导入方式。常识设“趣”导入是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题材在恰当的时间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感觉中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对于《机械基础》的拓展知识,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关联性较大,因此运用常识设“趣”导入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便利条件。

4. 结论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针对不同类别《机械基础》教学内容所设计的一些导入方式。导入作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的一门艺术,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点,灵活采用不同方式。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在乐趣中有收获,从而增强对专业的热爱,提高对事物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希尔伯曼.积极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

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篇10

一、开门见山———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就是教师在课前利用直观教具, 例如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插图、幻灯片等, 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非常直观生动地进行交流和学习。直观导入法常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出现, 它可将抽象的语言知识化为简单明了的生动语言, 因此能最快地进入学生的感知世界, 在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巧妙地利用直观导入法, 将抽象的语言现象实现在生活中。例如, 在学习“动物类”新单词时, 老师将动物卡片一一展示, 正面为图、反面为单词, 出示图片后学生快速回答出相应的英语单词。

二、巧借音乐艺术魅力———歌曲、歌谣导入法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英语儿歌具有活泼轻松的节奏, 旋律优美动听, 歌词简单, 易于小学生模仿学习。如果上课伊始, 就以一首相关的儿歌导入, 可以瞬间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感, 分散其学习的枯燥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选取歌曲、歌谣时注意, 英语歌曲内容要轻松易懂, 要利于下面学习环节的创设, 要利于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不能只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了实际的教学目的。如, 在教学有关“节日”的内容时, 可以选用Happy NewYear, Merry Christmas, Jingle Bells等歌曲音频或视频作为课堂导入, 尽可能地组织学生一起欣赏并歌唱, 既烘托活跃了学习气氛, 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情趣, 在快乐的氛围中, 学生的学习情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学习兴趣更浓厚, 带着优美的旋律, 进入了学习情境中。

三、温故而知新———复习导入法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度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有针对性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再通过巧妙设疑诱导, 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创设传授新知识的最佳契机。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检查作业的形式, 例如, 师生间一条龙快速问答, 限时听写、造句等方式;通过老师总结上节课知识, 引领学生短时内回忆复习巩固已学内容;通过老师有意识地设计梯度性问题, 层层诱导, 水到渠成过渡到新学内容。如, 在学习句型Idon’t like... (水果/食物) I like ... (水果/食物) 前,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火眼金睛”的游戏, 借助幻灯片快速闪现图片, 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水果类和食物类单词, 学生在趣味性的竞赛中复习巩固了旧知, 为新单词的学习和句型的操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寓教于乐———游戏导入法

游戏活动是备受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 它具有趣味性、竞争性和综合性, 能集新、奇、趣、乐、智于一体, 为学生创设具体形象的活动情境, 利于学生在游戏中消除紧张心理, 在你追我赶中激发竞争意识, 在互相配合中学习合作精神, 能在诙谐幽默的游戏中激活背景知识, 并自然过渡到新知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游戏时, 注意选取的内容要难度适宜, 设计的操作步骤简洁严谨, 易于活动的开展。例如, 课伊始, 我就设计了“我来比划, 你来猜”的游戏, 一个学生随意抽取卡片, 卡片上写有动作短语“swim, playfootball, draw, run...”, 该学生要做动作表演, 另一个学生说英文短语, 轮流互换,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教学效率非常高。

五、应用生活化———情境导入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老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运用英语的真实空间和机会, 让学生在贴近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感悟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它是英语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导入新课方法。小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中, 可以触景生情, 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巩固新知。在课堂导入中, 如果能利用情景导入, 可以高效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具体情景中, 为顺利地达成学习目标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 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成功的课堂导入, 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 赢得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让英语课堂教学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也是如此。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趣味横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导入,小学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美国“最好养老院”下一篇:理论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