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

2024-06-2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共8篇)

篇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

有效导入,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时,为激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明确学习方向,方便学生自主建立知识间联系而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往往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学生排除各种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能运用有效方式导入新课,那么整节课的教学将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有效导入方式一:开门见山,明确目标。

直接导入,开门见山,点明课题,明确目标,起到了提纲挈领、统领全课的作用,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导入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直接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内容,揭示课题;第二步,口述或者出示本课的学习要求,便于学生清楚的知道学习任务以及所要达到的要求。这一导入方式主要适用于新知识的起始课。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在上课后直接板书“负数”二字,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说:“今天这一课,我们将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负数,看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哪些关于负数的知识?”问题抛出后,学生们就积极开动脑筋,自己归纳出这节课的学习要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研究一个新的问题时,基本上是解决三个问题——是什么?怎么运用?为什么用?)很简单的一个导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把学生引入自己做主的生动开放的课堂,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导入方式二:回忆旧知,建立链接。

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上自我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我国自古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说法。就数学本身而言,它就像一张由无数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大网”,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可见以旧知识为突破口,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以此引入新的知识,并且利用旧知识讲解分析新的知识,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会不断加深加宽学习的内容。

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除法算式(板书:4÷8),你们能很快说出一些与它相等的除法算式吗?(学生口答,老师有选择地板书。)

师:你们这么写的根据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

师:能把这些除法算式写成分数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写?(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师:分数与除法是有联系的,在除法中又有商不变的规律,你们有什么猜想吗?(把学生的猜想归纳整理,趁机揭示课题。)

很多的名师都执教过这一内容,他们给大家留下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新课导入。而我觉得,在当今追求课堂效益的课改新时代,应运用简单实用的方式导入新课,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效率将会有所提高。

有效导入方式三:制造悬念,产生冲突。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剧电影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把这一概念引用到我们数学教学中,也就是课堂中后续讲的知识点,先前作个提示或暗示,但不马上解答,这样就在学生心中留下疑团,产生一种诱惑力,使学生急于求知,驱使他们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数学课外阅读指导课——方程》时,我是这样进行导入谈话的:

1、上课前,老师刚学会了一种本领,想借此机会表演一下。想不想看?好的,先请大家听好规则:你们可以随便想一个数,记在自己心里,然后按照我说的办法对这个数进行计算,我能马上猜出计算的结果。

2、现在老师背对黑板,站到最后去,我们请4位小组长上来,在心里想一个数,写在小黑板上,给你们小组的同学看一下,其他同学都准备好纸笔,和组长一起计算。

3、好了,一切准备就绪。计算开始:

★请把你想好的数加上37。

★算出的结果再加上423。

★接着减去250。

★再减去你想的那个数。

★现在,请把得数乘5。

★最后,除以10。

4、你们算好了吗?我想你们这一小组的结果可能是105,怎么样?你们小组也是105。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发现你们有很多想法,能把你现在的想法说给我听吗?(进行评点并且揭示课题。)

由此可见,导入制造悬念,可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指向学习内容。注意力就像一只小鸟,它是很容易受惊吓的,只有极富诱惑力的诱饵才能把它吸引过来,悬念就是一种很好的诱饵,能把注意力吸引住,把注意力牵引来。

有效导入方式四:陷井导入,启迪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采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引起思考,这样学生就在浓厚的求知欲驱使下积极去寻求答案,最终走出迷团。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事先做好了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

接着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判断过程中学生就会陷入老师精心设置的陷阱并产生疑问:看见一个角是直角就能判断是直角三角形,看见一个角是钝角也可以判断是钝角三角形,而看见一个锐角时却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为什么呢?当学生产生如此疑问时,教师刚好引导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老师精心设置的陷井式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应在新课导入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有益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效导入方式五:游戏导入,激发欲望。

小学生天生好奇心强,比较好动、好问,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创设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以此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趋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升华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导入方式主要可以借助游戏、儿歌、比赛等方法来实施。

在教学关于1—5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出示下图)

师:下面请小朋友与老师合作,编创问答拍手歌,能完成吗?

师:(边拍手边说。)一朵小花几个瓣?

生:一朵小花4个瓣。

师:两朵小花几个瓣?

生:两朵小花8个瓣。

师:接下去自己会编吗?请同桌合作完成儿歌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

本课的导入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回忆了4和5的乘法口诀,为接下去的练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想学、乐学,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实验操作导入,讲故事导入,生动实例导入等等,但是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恰当巧妙地设计有效的导入,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

篇2: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

案例分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85—86页例

1、例2。

2、导入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然后,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几个同学扮演顾客去买东西,其余同学帮忙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合作互动)案例分享:《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版四年级下册

2、导入设计: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教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如下图)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师:哈哈,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师:还有不同吗? 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量出角的大小。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几》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来促使学生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完。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休的图片)

师:大家认识他吗?这是一休,一个聪明又可爱的日本小和尚。老师有许多有关他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天皇嫉妒一休的聪明与勇气,处处为难一休。有一天,天皇把一休关进了死牢。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还有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条,一休摸到“生”则可以生还,摸到“死”便会被天皇处死。

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呢? 生:他有可能摸到写有“死”的纸团。生:一休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师板书:可能)

师:可天皇偏偏想让一休死,于是天皇派人偷偷拿走了盒子里写有“生”的那个纸团,换成了一个写有“死”的纸团。这回,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谁能用“一定”或“不可能”来预测一下结果?

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团。(师板书:一定)生:一休不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团。(师板书:不可能)

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救出聪明的一休。(师板书:可能性)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意义。

(教师把准备的一些人民币放在讲台上,用投影仪出示一组商品的图案及价格,要求学生按商品的价格付钱)书包

15元

直尺

0.2元 钢笔

4元

铅笔

0.8元

师:同学们去文具商店买过东西吗?现在老师当营业员,你们当一回顾客。如果买一把直尺,你应该怎样付钱? 生:我付一个两角的。生:我付两个一角的。师:如果买一支铅笔呢?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三个一角的。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一个两角的,还有一个一角的。师:谁还有不同的付钱方式? 生:我可以付四个二角的。

生:我付的是八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生:我也可以付四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

师:投影仪左边的两个钱数大家非常熟悉,都是整数。右边两个钱数看来也不陌生,都是小数,分别读作零点二和零点八,并会用付钱的方式表示这两个小数,知道了0.2元表示2角,0.8元表示8角。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小数。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这堂课时,因为在前面的知识中学生们已学过整数的除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容易区分并掌握新知识。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六个梨和三只盘子。)请问同学们试试如何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学生们很快分完,并纷纷回答)师:好的!大家完成得非常好!(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梨)

师:现在一共有七个梨,请大家再把这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学生们观察了以后,纷纷说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这堂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厘米有多长?再数一数1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拿出一把直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学生纷纷比划)

师: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这个圈尺1米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边比划边回答1米等于10分米。

师:好的,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拿着尺子量一量家中的那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米、1分米、1毫米?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引人入胜的游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师:(老师演示)这个节奏能拍出来吗?(学生一起拍掌,中断后提问)师: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生:要拍无数次。

师: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课堂案例2】在教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游戏这样进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搞一次拍球比赛,大家等下推荐6个人上来,分成两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好。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好,那现在就选这六位同学作代表,先分成甲乙两个队。每人拍5秒钟,请同学们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

师:比赛开始!

(两个队的同学都开始拍球,学生们纷纷鼓掌,喊加油)

师: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现在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

师:(热情洋溢地)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我对获胜方表示祝贺。

(这时老师要求加入乙队,现场怕球5秒钟,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现在老师又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

师: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对总体水平的高低吗?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重,学生提出“平均数”)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归谬导入的形式让学生们走出认知的误区。师:(拿一个长方形框架)大家认识这个吗? 生:这是制作风筝的一个普通的框架。生:长方形框架。

师:如果这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生答略)师:你能在不破坏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改变它的形状吗? 生:拉长方形的对角。

生: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拉,它就变了。师:变成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这时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猜出它的面积吗? 生: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0平方厘米。生:它的面积比80平方厘米小了。生:比80平方厘米大了。

师:哪位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相信你们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就会茅塞顿开了。(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堂案例3】在教六年级下册《量的计量复习》这堂课时,可以故意用错计量单位,导致错误,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错用计量单位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写日记,我们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好日记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看——

今天是2007年4月30日,星期三。

早上六点半,我被闹钟吵醒,便从长8厘米、宽4厘米的床上爬起来,我拿起一支长15米的牙刷刷牙,不知不觉过去了2个小时。想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不能迟到,于是我赶紧端起一杯20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完,背起1200千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生:哈哈大笑。这位同学的日记里计量单位用错了。

师:太棒了,可见学会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课堂案例1】在教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猜想从而导入新课。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为了方便家长找座位,你怎么向家长介绍你自己的位置呢?

生:我坐在靠窗那一排的正数第3个。生:我坐在第4排的倒数第1个。

师:你这个“第4排”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生:从门口开始数。生:我在第2组。

师:第2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组,家长能知道你坐在哪儿吗? 生:我是第2组第3个。

师:既说了第几组,又说了第几个,这样就能把你的位置确定了。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这一组定位第1组,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1组第1个,好吗?现在统一了标准,谁愿意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自由发言)

生:每位同学在班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现在你只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

在课堂上,教师的口语技巧主要分为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以及提问语等运用。

比如讲新课时,第一道例题讲完后,老师说:“老师再出一道题,看看谁会用刚才学的方法算出来。”学生个个争强好胜,会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接着,老师又说:“刚才大家学得都不错,我再出一道题,看谁先发现,和前边的题有什么不同?”孩子的思维会继续进行。巩固练习时,老师说:“新知识学会了吗?试着做几道题怎么样?”接着做灵活一些的题目时,老师又说:“刚才这几道题,大家掌握的都不错,我再出几道难一点儿的,看谁能闯过难关。” 这一段段过渡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通过语言的刺激,在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起到了鼓动和启发的作用,使学生始终跃跃欲试,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

将数学课中的过渡语分为以下几类:顺流式、悬念式、关联式、贯穿式等。

一、顺流式:指一个问题自然为下一个问题做了预备和铺垫。使知识点在问题中自然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实例一:《空间与图形》

师:弹球、乒乓球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生:因为它们会滚。

师:我们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球”。它们的家族还有许多成员,你还知道有什么球是“球”这个家族的成员? 生:排球、足球、网球……

师:看看还有哪一类东西会滚? 生:茶叶筒、电池……

师:它们和球一样吗?你能不能让它们稳稳的在桌上不滚?它们的名字都叫“圆柱”。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抓住了球和圆柱都会滚这一共有的特点,通过一句“看看还有哪一类东西会滚?”使学生从认识球过渡到认识圆柱,继而学生又在“都会滚”的基础上发现球和圆柱滚的方式不同,使学生记住了这两种图形的名称,又能加以区分。

二、悬念式: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出下一个知识点。实例二:《学看钟表》

师:你们每天早上几点起床呀? 生:7点、6点半、6点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时间在钟表上怎样表示吗?……(认识几时和几时半)

师:老师知道你们起床的时间了,你们能知道老师几时起床吗?老师比你们起的都早,谁知道这是几时?(在表盘上表示出快到6时,进入快到几时的学习)

作为学生,他们都希望对自己的老师有所了解,我针对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认识了几时和几时半之后,看着钟表猜一猜老师起床的时间,学生非常想了解这一时间,学习的注意力就特别集中,这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快到几时怎样表示效果要好得多。

实例三:《厘米的认识》

师:选1枝你最喜欢的小铅笔,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试着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在量铅笔的长度时,铅笔的一端要与0刻度对齐再量,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师:有的同学的尺子0刻度不清楚了,怎么办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由于抓住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行过渡,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又集中到了新问题的学习上,这样的过渡语言,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承上启下,水到渠成,自然有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们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在眼里的一切事物……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在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他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有很多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设计过渡语言,穿针引线,步步深入,最后达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

三、关联式:学习一个知识点后,用一句与之相关的话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实例四:《空间与图形》

师: 你们还把魔方和小药盒放在一起,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正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好朋友叫“长方体”。

由于正方体和长方体有着相似之处,我在教学完正方体后,以一句“正方体有一个好朋友叫长方体”,拉进了学生与图形的距离,使他们觉得图形也变活了,这与学生读童话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例五:《统计的初步知识》(教学完例题一之后)

师:刚才我们对小兔子们的拔萝卜比赛进行了统计,你们知道小兔子为什么拔萝卜吗? 生:因为兔子爱吃萝卜。

师:老师知道你们非常爱吃水果,所以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开始教学例二)

以往在一课中出现两道例题,我们往往在教学例题一后,对学生说:“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而在这一课中,我把兔子爱吃的萝卜和学生爱吃的水果建立起联系,一句精心设计的过渡语,把书上的两道例题自然的衔接,在统计过萝卜数之后,学生很自然地开始统计水果数,他们不会感到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生硬的完成了两道题,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把统计表的两种格式掌握了。

四、贯穿式:用同一种事物贯穿整个新授部分、整个练习部分甚至贯穿全课始终。实例六:《空间与图形》(练习部分)

师:一个小朋友叫闹闹,(出示图),他把我们刚认识的4位图形朋友都带来了,还发给组长一些图片,请你们选出自己喜欢的图片,根据图片上物体的形状,把它贴到相应的图形下面,好吗?

(学生活动)

师:闹闹夸你们真棒,还邀请你们到他家里作客,打开书61页,这里就是闹闹家,你能在他家里找到刚认识的4位朋友吗?

(学生活动)

师:闹闹想请你们帮个忙,他给老师一些图片,我们帮他数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师:闹闹想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很聪明,他还给你们出了这样一道题,…… 本课的练习都是通过小闹闹这个学生喜欢的小朋友来贯穿的,每一个过渡语就引出一个新的练习,而且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学生在小闹闹的带领下,很轻松的完成了练习任务,整堂课的学习兴致都很高。这样层层递进引渡,把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讲究讲课的语言艺术,必然给教学带来很大吸引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感到学习的乐趣,这就是教学语言的魅力所产生的最佳教学效果。

课堂过渡语的巧妙运用能实现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发展,使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自然流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更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艺术的魅力。

篇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一、以旧带新, 促其迁移

在教学新知识时, 要先复习旧知识, 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四年级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时, 就可采用以旧带新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万以内的数, 让学生读完后, 说出万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这时教师可以问:“刚才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 那么比万大的数, 如五位数、六位数、七位数、八位数等这些较大的数怎么读呢?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这样, 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 复习旧知识, 导入新课, 体现了课堂的连贯性, 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 结合实际

新课标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 蕴含丰富的课程资源, 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 ”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 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因此, 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 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 ”这堂课时, 师问:同学们, 你们逛过商店吗? 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 师:这个星期天, 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 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 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 可以怎样买? 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 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再算一算, 共花了多少钱? 教师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经历接近、学生感兴趣的选择购物的情境,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 抽取数学模型, 而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 便可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开门见山, 明其目标

直接导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在许多新知识的传授中经常用到. 教师在上课的一开始, 就点明本节课所讲的课题以及问题的重点, 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方式.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语言精练、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 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讲“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 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师:看到这个课题, 你会想到什么?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师:大胆地设想,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由课题直接导入新知学习, 简单而有效.

四、创设悬念, 激其求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课的一开始, 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 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 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 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老师先写出一个数“248”, 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 经过计算后, 学生回答:“能! ”师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经过计算后, 学生回答:“不能.”接着, 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 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吗? ”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 都被难住了. 此时, 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五、巧用故事, 激其兴趣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 , 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 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 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 先讲故事: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走来, 口渴难耐, 孙悟空找来了一个西瓜, 说:“我们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四份, 每人一份. ”这时, 八戒对师傅说:“师傅 , 我吃得多 , 一块太少 , 给我两块吧 ! ”师问 :“大家说给他两块, 行吗? ”生:“不行, 这样不公平. ”师傅这可犯了难, 悟空过来说:“师傅, 没事, 就给他两块吧! ”说着, 把西瓜平均分成了八份, 给了八戒两块. 师:大家说八戒多吃了吗? 生大声说:“没有! ”师又问:“为什么? 他不是吃了两块吗? ”生说:“八块里面的两块和四块里面的一块同样多. ”师说:“是这样吗? ”学习了下面的知识, 我们就明白了. 用讲故事导入新课, 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导入新课变得生动有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巧借道具, 直观感知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 ”动手操作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 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 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 在活动中思考. 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时 , (1) 先把10根小棒 , 一双一双地摆 , 可以摆几双? (五双) (2) 10根小棒, 每三根摆一个三角形, 可以摆几个? (三个) 还剩几根小棒? (一根) 还能摆三角形吗? (不能 ) 为什么 ? (不够了 ) (3) 10根小棒 , 每四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可以摆几个? (两个) 还剩几根? (两根) 还能摆吗? (不能) 为什么? (不够了) 师:“我们就把剩下不够再分的部分叫余数. ”这样, 帮助学生实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篇4: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的特点,因此如何正确导入课堂教学,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数学这门学科具有一定难度,学起来也相对枯燥。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构建出活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创造出良好开端。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要求

1.教学导入需具有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让其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后,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导入时,需要注重导入的趣味性,适当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引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导入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体现在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这一阶段必须要强化的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导入,以便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导入需具有针对性

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都尚不完善,并且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小学生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都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各方面特点,针对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挑选出个性化的教学导入方案,以便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导入过程中,不能只追求花哨的形式或者表面上的效果,而应当注重其实质与内涵。要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合理的教学导入,不能浪费太多宝贵的课堂时间。

3.教学导入需具有吸引力

小学生注意力较难集中。教师要想在四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时间内牢牢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要进行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导入。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动性强,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妥善利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采用对话、游戏、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在短时间内巧妙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的先决条件,有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都会通过有效的教学导入,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快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点。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方法

1.利用游戏的方式导入

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创新意识培养而言十分有效。教师可将课堂数学教学导入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激发其学习动力。例如,在导入“混合运算”这部分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先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组织一个物品传递游戏,并加入一些小玩具等。教师将写有算式的小卡片进行混合,学生需迅速计算出卡片上的答案,下一个同学再继续接力。当小组成员答对的数量达到要求之后,便可以得到奖励的玩具。同时,学生若是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鼓励奖品,调动学生的学习信心。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没有答对的部分,展开混合运算教学。通过这样的游戏导入,课堂教学不仅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还能学习到新知识,锻炼计算能力。

2.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导入

在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比如,在导入小学数学加减基础运算的教学时中,老师可以创设一个活泼的课堂环境,将一些小学生们喜欢的动画角色或明星人物导入到课堂中,通过这些人物的引入来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小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老师可以向学生发出提问:“假设灰太狼抓了5只羊,喜羊羊救出其中2只,灰太狼又抓回4只,请问灰太狼手里一共有多少头羊?”这样的导入方法能够很快引起学生兴趣。通过这样有趣的导入,学生们也能够从中发现加减基础运算的规律,进而引发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3.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

在数学教学导入时,老师可以依据教材的实际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对教材知识进行加工再设计,并以充满趣味性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出来。例如,在导入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章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孙悟空分饼”。孙悟空把三张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子吃,他先将第一张饼平分为4块,一块给了猴子甲,结果猴子乙看见了,说自己要两块,于是孙悟空把第二张饼平分为8块,给了猴子乙2块。此时猴子丙看到,贪心地说自己要3块。孙悟空便把第三张饼平分为12块,拿出3块给猴子丙。看完视频,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哪只猴子得到的饼最多?”通过对故事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思考,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这类教学导入法能让学生融入故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找到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三、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策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情境创设、讲故事等方法导入课堂知识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尹敏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与策略初探[J].才智,2014,23:203.

[2]孙忠清.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导入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10:78-80.

作者简介:

篇5: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首先导入课程内容:开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情境:如分梨,教师给学生讲解孔融让梨的故事。在讲解中要求学生不许说话,只能用掌声来表示分得的梨数量。“有4个梨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啪--啪!”学生用两声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梨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啪!”掌声依然响亮。最后“只有一个梨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看看你,不知该怎么表示。学生到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悱愤状态了。这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表示这半个梨子,孩子们有的画图,有的写字……当学生用已有的方式不能表示这个梨子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对于新知的探索就显得急不可待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篇6: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

课题的论文

数学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单单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工具学科应用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紧密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学习数学知识不光是学会了一门知识更是学会了一种生活生存的本领。学好数学对于学生意义重大对于国家来说利国利民,做为一名教师更加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数学教学工作。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常常被看做是基础知识工具知识是为以后初中高中大学以至于更高层次的数学研究做准备的,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很关键很重要。

那么如何去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呢?如何在数学启蒙阶段让学生有个好的数学习惯和基础?如何让学生对数学充满了热爱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呢?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我们更应该去全方位地审视自己的工作,新课标的学习之下我们认识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是关键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真正感兴趣了,学生才会主动的积极的热情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学的轻松教师也教的轻松,往往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棒的。学生的兴趣是靠教师趣味、智慧的语言激发的肢体动作感染的、动手操作引领的、恰如其分的情景(境)渲染等,这些方法我们叫做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它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十分重要,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兴奋剂。可以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带着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去学习。因此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就显的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打造高效课堂。

近期我的微型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开始了,通过最近和小组成员进行收集、整理、学习相关资料,并进行了研讨和实战教学。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小学数学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我自己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的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法。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的谈话来导入新课。比如:在讲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之前都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都知道了一个一个地数10 个1是10,一个一个地数10个10 是100。让学生用数字接龙的方法回顾这个知识点。今天我们就突破一下对数的认识看看1000以内的数我们怎样去数呢?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呀。看看谁能用最聪明的方法来数1000以内的数。虽然是几句简短的语言交流其实已经画龙点睛地把本节课的内容呈现出来了,并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实践动手操作法。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后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在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动手操作中去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探索欲望真正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后利用动手操作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创造思维来导入新课,那么学生会真正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比如:在“克和千克”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把收集好的各种商品标签拿出来整理一下,哪些标签上的质量单位(重量单位)是克或千克并让学生去试着读一读。然后让学生猜一猜物品的重量(物品和相对应的重量标签进行搭配)加深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最后拿出电子称和台称让学生把准备好称重的东西拿来称一称说出重量。这样的开课导入开启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欲望,紧密地联系了生活实际。整堂课学生都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并会生成一些更有价值的收获。

三、小故事导入法。数学知识往往就是和数字打交道,时间久了学生会觉的枯燥乏味。对于小学生而言,故事对他们来说非常的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奇妙无穷。因此,我根据课型的需要往往会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来渗透我的新课调住了学生的胃口,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效果还挺不错的。比如:在讲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时。“从前有个猴妈妈它有四个猴宝宝,它们一起快乐无比地生活着。春天到了猴妈妈带着它的四个孩子一起去野外摘桃子,不一会就摘了12 个桃子大家看着粉红的桃子都十分高兴都馋的直流口水迫不及待的都想吃。这时猴妈妈就犹豫了,怎样才能平均地分给四个孩子呢?(公平、公正、公开的去分)“12个桃子分给四只小猴子,可以怎样分呢?”同学们谁愿意帮帮这群馋嘴的小猴子呢?乐于助人的小朋友将获得智慧星哦。接着经过思考后学生的表现都是争先恐后的回答,并让学生借助于道具来分一分。一个趣味智慧的小故事就能让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涌动、进入探索知识的热潮中去,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篇7: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

引 言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一堂课艺术的主要特征。新颖、独特的教学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出扣人心弦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悬念于怀、或处于新旧认识的冲突之中、或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圈内,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的主动的去接受新知识的兴趣。

导入之目的就是要通过直接的、间接的,直观的、感性的以及各种各样的方法,把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常用的有以下27种:

1、温故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温故”是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目的。

2、衔接导入法。从教学知识整体结构出发,根据同一类知识的顺序,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导入新课。

3、设疑导入法。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激发活跃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4、布障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前有意设立小小的障碍,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

5、目的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向同学说清楚,以求得大家的配合。目前进行的目标教学法大都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6、作用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所要讲学的知识的作用介绍给大家,以激起大家的学习欲望。

7、直接导入法。开头直接点出课题。

8、间接导入法。由相关的问题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9、切入导入法。抓住要学内容的某一重点或难点,单刀直入,直插课文精彩部分。

10、迂回导入法。先解决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触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1、兴趣导入法。以引发学生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

12、情景导入法。讲课前,教师依据要讲的内容,先用生动的语言、丰富表情、多变的动作,造成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课堂所描写的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

13、悬念导入法。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欲求其明了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善于结合所讲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成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来。

14、铺路导入法。所谓铺路,即根据所学的内容,先回顾、复习学过的旧知识,并将此化成一个个的铺路石(也有的叫做架桥),然后过渡到所授知识的讲解上。

15、比较导入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

16、归纳导入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导入新课。

17、观察导入法。教新知识前,先让学生观察有关的事物。

18、实验导入法。通过实验导入新课。

19、实践导入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参加某种实践活动,来导入新课。

20、作业导入法。先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和目标布置一定的作业,以引起学生注意,学生经过思考做不出来使学生产生压力感,他们急于听教师讲解。

21、提问导入法。通过口头提问来引入新课。

22、讨论导入法。上课就组织学生讨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3、游戏导入法。上课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对新授知识的学习。

24、故事导入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采取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的故事导入,教学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25、谜语导入法。上课,先让学生猜谜,再引入新课。

26、课题导入法。直接写出要学的课题,以此导入课堂内容的学习。

27、图画导入法。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导入方法

1对于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这在理解内容中具有抽象性的问题就形成了学生认知的心理障碍。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加强直观教学,因此导入式常常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如:讲故事、猜谜语、游戏等。在设计上符合教材内容而且富有情趣的导入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绘声绘色的教学法语言与充满激情的教学态度,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1谜语式

结合教材,运用谜语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如在教学“认识角”这一课时,也可以尝试着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出示这样一个谜语:尖长嘴,铁刺骨,咬一口,走一步。请小朋友们猜猜这是什么?打一生活用品。学生猜是:剪刀。教师顺势导入:对,这个新朋友就是剪刀,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来研究剪刀上的秘密。这样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很容易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奋战的状态中。

1.2讲故事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讲故事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转化”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就选择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数学故事---曹冲称象;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一天,吴国的孙权送给魏国领袖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好奇得想知道这一庞大物究竟有多大的体重,于是,他就对着臣子们说:“谁有办法把这只大象称一称?”臣子们在激烈的讨论着,但却没有找到一便捷的好办法。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曹操七岁的儿子曹冲站了出来。大家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他。曹冲请大家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沉入多少,在船身上做了一个记号。然后又请大家把大象赶回岸上,把一筐筐的石头搬上船去,直到船下沉到刚刚画的那一条线上为止。接着,他请大家把船上的石头逐一称过,全部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简直是太神

奇了,曹冲让在场的人都折服了。当讲完这一故事时,同学们都对曹冲赞不绝口。随时询问:曹冲利用了怎样的策略解决了这一看似繁杂的问题呢?学生们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转化。以这样故事导入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对于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中年级学生正是全面培养观察能力的时期,其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能力为主,为抽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并有意寻求向更深奥的境地延伸。因此,导入方式的选择应采用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悬念、游戏等。

2.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激发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掌握和获得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境。巧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于无疑处诱疑,让学生平静的心田泛起思维的涟漪。让学生探索交流数学问题,接着建立数学模型,再解释运用进行拓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好处是什么?好处是问题情境创设出来了,学生面对这个情境,要自己搜索问题信息,自己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具有挑战性,使得学生有探索的热情,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小学生思维活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现实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课堂上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如我在上三年上册《口算乘法》这一课时,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帮一帮小兔子的困难(复习表内乘法),之后小兔子为了感谢我们,决定带我们去游乐园去玩一玩(用多媒体放映少儿游乐园)。小精灵带着同学们来到了游乐园(有旋转木马,碰碰车,过山车等),根据价格表,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生:玩激流勇进,每人6元,3人要多少钱?5人要多少钱?师:小精灵听到大家提出这么多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非常高兴,她想带我们一起玩旋转木马。(放映PPT):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呢?10人又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计算?2×10=20,20是怎么得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口算乘法。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

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探究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了,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价值。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体现“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新课程理念,用游戏形式创造一个宽容、开放的学习环境,能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地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教学“可能性”,以摸球游戏导入新课;看哪个组的学生摸的白球多。教师拿出两个纸箱,一号纸箱里面放的都是白球,二号纸箱里放的球,有白、红、绿三种颜色(学生并不知道每个纸箱里面放的是什么颜色的球)。两个组的学生(各10人)排好队,第一组的学生在一号纸箱里摸,第二组的学生在二号纸箱里摸,每个学生只准摸一个球,每组第一轮都摸出5个,摸到白球多的队伍胜。游戏开始,第一组先摸,每个学生摸到的都是白球,学生哗然:第一组赢定了。轮到第二组学生摸,摸到一半时,有的摸到白球,有的摸到红球,有的摸到绿球。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这样的比赛不公平。”这时,教师叫停,把两个纸箱里剩下的球给学生看:“第一组的同学再摸下去,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很确切地说“都会摸到白球。”这时教师引出“一定。”师:“第二组的同学再摸下去,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请大家猜猜。”有的学生说可能会摸到红球,有的说可能会摸到绿球,有的说可能会摸到白球,从而引出“可能”。师:“第二组的同学再摸下去能摸到蓝色的球吗?”生:“不可能摸到蓝色的球。”师:“为什么?”生:“因为二号纸箱里根本没有蓝色的球。”引出“不可能”。运用这样的游戏导入新课,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与教学内容相符,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对于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高年级学生的知识阅历比较丰富,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逐步建立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对一些较浅显简单的抽象事物是能够接受的,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常采用的导入方法是:复习课本知识导入、类比导入、悬念导入等。

3.1悬念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好奇心,尤其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课堂上如果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出示一张招领启事,同时告诉学生一位同学在校园里捡到了29元,并交了班主任,为了尽快找到失主,他写了这张招领启事。内容是:今天,我在学校里捡到了人民币29元,请失主与四

(二)班班主任联系。接着告诉学生,班长看到这张启事后把上面的“29”改成“a”。然后问学生:“你认为班长这样修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的胃口都吊起来了,这时教师让他们在小组里讨论。在学生的发言和顿悟中,他们终于明白了班长修改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错领,因为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何数,只有真正的失主才知道具体的钱数。教师接着提问:“在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中,你还见过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吗?”学生有的说扑克处牌中的“J、Q、K”分别表示“11、12、13”;有的说“P”是停车场标志……在学生充分感觉字母表示的范围之广泛后,教师再引入课题。通过创设招领启事这样的悬念导入,既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字母可以用来表示任何数,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写了良好的基础。

3.2以旧知引新知式导入

教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续。以学生的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更注重的是知识的迁移。新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知的内容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尝试创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顺利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就先以旧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导入,回忆它的推过程,由此引导学生利用同一原理推算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出新知。教师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作为桥梁,巧妙导入,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

总之,教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为了避免导入时单调呆板,教学时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

篇8: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

一、有效的新课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

导入新课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 人的注意力集中时, 人对事物观察得细致, 理解得深刻, 记忆得牢固. 新课导入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第环节, 它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质量. 从而导入新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 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欲望就成为评价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条件.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就要在课堂教学始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启发学生的思维灵感. 因为当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 大脑皮层会对当前的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 同时会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形成个优势兴奋中心, 并对当前的刺激保持适度的兴奋性, 能对客观事物产生清晰和完善的反应.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让学生摆脱其他因素的干扰, 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亲切幽默的语、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必将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 实现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过渡, 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注意, 保证他们进入佳学习状态.

二、有效的新课导入能创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起始阶段, 教师通过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 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导入, 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同时也营造了愉快的课堂气氛, 从而可以形成了良好的和谐师生关系. 相反,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只顾完成教学任务, 而不顾学生的感受, 那么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学生都是在定的环境下学习的, 教学气氛的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果在上课始就让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学习氛围下, 他们的精神状态将受到严重影响, 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将受到遏制. 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状态下会导致注意力下降, 思维混乱, 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个成功有效的新课导入则可以给学生创造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可以在这个宽松、和谐的情景下启发智慧、激发灵感. 因为处于愉快学习氛围的学生大脑的优势兴奋中心易于激发, 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都将得到发展, 接受新知识与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将大大加强. 所以处于愉快学习氛围中的学生可以迅速完成知识间的过渡, 激起新的学习欲望.

三、有效的新课导入能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新课导入能帮学生把旧知识和将要学到的新知识自然衔接起来, 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学生有了相关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学习新知识就会轻松. 数学知识的编排具有定逻辑性, 同时也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 基本上前后两节内容都有紧密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 新课导入环节就处于新旧知识、前后课堂的连接点,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 学生都有自己原来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 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就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知识的挖掘和利用. 由此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进入新知讲授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也达不到知识积累的作用. 有效的新课导入就在于以旧知为基础, 通过巩固旧知识, 把知识的生长点触及到新知, 从而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 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看作是铺设桥梁, 衔接旧知识与新知识, 以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的知识. 这样, 学生就能够实现自然过渡, 既可以减轻学习的压力, 也可以消解教学的阻力, 并且新旧知识的贯通势必会扩大学生的视野, 顺利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实现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

四、有效的新课导入能起到目标定向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每节课都有确定的教学目标, 而判定节课优劣的首要标准就是看教学目标实现与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教学目标就是节课的核心. 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实现知识转化、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 既包括教师的教, 也包括学生的学. 如果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单方面明白理解教学目标, 而学生处于无目标的状态, 那么教师就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 而学生就成为了配角, 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中就会出现师生配合不默契,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都没有反应, 或学生时常表现出茫然的状态, 这样不仅教师教得苦, 学生学得也很累, 这是目前学生不明确教学目标的惯有现象. 如果在数学课堂中新课始就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提出努力方向, 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始终关注教师的讲解, 不时地权衡自己知识掌握达成度, 这样就可以起到目标定向功能.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这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而且可以避免出现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现象.

上一篇:汽车新名词下一篇:金城小学2011年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