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导入的艺术手法

2024-06-02

教学导入的艺术手法(精选十篇)

教学导入的艺术手法 篇1

一、复习旧知导入法

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就是逻辑性﹑系统性比较强,一个数学新知识的出现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演绎或推导出来的。因此,授新课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 看着那香喷喷的月饼, 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块月饼, 说:“四块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块? ”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块月饼问:“现在平均分给你们俩, 每人得几块? ”两人又很快答出。最后他拿出一块月饼问:“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块? ”孙悟空和猪 八戒回答 说 :“半块”。“那么半块用一个数表示怎么表示呢?”这下难住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的故事,很自然地引出了分数。

二、动画导入法

课堂中运 用多媒体 进行教学,使声﹑色﹑形﹑动﹑静交替发生变化,能给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的学习材料,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多种 感官协同 参与学习 活动,同时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创设一种动画的教学情境, 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章时,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预先准备的flash动画, 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看到在生活中处处有对称, 尤其是在对照动物形态的时候, 通过动画将物体一步一步对折,让学生“眼见为实”,学生对对称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游戏导入法

教学中引入游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爱玩的天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全面发展。

如,教学“字母能表示什么”时,用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们共同做一个游戏。记得小时候外婆经常会 给我们念 一些好听 的歌谣,今天我们也来念一念:

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

……

请同学们 按这个顺 序念下去 ,那么“n只青蛙”时该怎么 念呢?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扑通n声跳下水 )。这样自然地引入了教学课题“字母能表示什么”。

四、悬念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出示“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多位数, 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教师, 看教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 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的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想将教师考住。但事实上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 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教师进一步问:“你们自己不用计算, 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 ”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音乐:语文教学的艺术手法 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艺术手法 音乐

语文教学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必须应用适合成功教育的手段,使思想、艺术性俱佳的文章表达的内涵更富有立体感;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更具有新鲜的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欣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配乐朗读课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至关重要。有感情的配乐朗读,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富有魅力。阅读通过视觉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配乐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听觉的审美功能,使作品的句子、高雅平实、含蓄明快,让学生双倍受到感染,使作品的色彩美、意境美、情感美,在音乐美的伴奏下,得到淋漓酣畅的表现。

语文借助音乐手法,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热情,帮助理解作者与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进行抒情文体的写作。

1.配乐朗读可创设教学中的意境美

“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形描写的艺术。”(高尔基)语言本身虽然是抽象的扁平的,但创作成文学作品都是具体可感的、立体的。只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阅历,就能在意象中“看到”“听到”作者所描写的事物,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配乐朗读更能起到渲染气氛、引起共鸣的作用。在读和听的过程中,为学生先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感知语言,陶冶情操,达到揣摩作品的艺术境界。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朗读时,配上《春江花月夜》乐曲,渲染出夕阳映江、微风漪涟;江清月白、夜色朦胧的景象……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联想:亭亭玉立翩翩起舞的视觉形象,从中体味出水中荷叶轻盈舒展的秀姿。再指导学生以轻幽柔和的声音朗读,让读者和听者都领略到那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使学生流连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中。

2.配乐朗读可激发教学中的情感美

优美的乐曲和文章的有机结合,能够烘托出更高的艺术气氛,给学生新的兴奋和刺激,让学生得到更完美的形象,脑海里浮现出更丰富更生动的画面,使文章的意境得到升华。

如分析《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时,要使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感动读者的心灵,教师指导学生用沉缓的声音表现小弗朗士经历这难忘的一课后似乎一下子成熟起来,“祈祷的钟声”、“收操的号声”、“韩麦尔先生站起来”……都是一种无情的宣告——这难忘的一课不能不到此结束了。用哽咽似乎失声泪音读“法兰西万岁”,表达韩麦尔先生对失去国土的悲痛,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收复国士炽热的信念。然后借助多媒体放出韩麦尔站起来书写:“法兰西万岁”后呆靠着墙壁,做散学手势的形象。这样学生边读边进入情感体验的佳境,仿佛看见小弗朗士怀着深深的敬意,望着被痛苦折磨的老师,和老师共同咀嚼着这苦涩的滋味。激发学生深切地理解法国人民当时的思想感情。

3.配乐朗读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果说一篇课文是第一文本的话,那么通过读者的阅读参与自己的感情体验再造的作品是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会产生接受美学的审美理想。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将教材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充分显现出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创造美的,然后诱发学生,进入创造美的活动,激发学生朗读好课文的欲望。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蕴含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讲析时放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让学生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恬淡明丽的春景:“春草”鲜美,“春花”明艳,“春风”和煦,“春雨”迷蒙,“春天的人们”充满活力,无处不美。学生于朗读中如能融进关于“春”的体验,以自己的感觉和知觉将作品中的空白填补起来,从心灵深处产生美的感受、联想,在朗读中就能把课文描述的“春之美”和自己从音乐中感知的“春之美”融为一体。教师析春,学生赏春师生沉浸在春意盎然的气氛中。

通过多次配乐朗读教学,可以体会它的价值所在。首先,配乐朗读产生的艺术情境,容易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深刻地感受。其次,配乐朗读可达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二、听音乐写作文

学生写作文往往有一难一弊,难是不会观察生活或不能有意识地积累生活,写起作文无从下笔。弊是由于没有情境,只好胡乱编造拼凑几百字交差。这样尽管文章写得不少,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

音乐像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它能调整情绪,促使人大脑的细胞兴奋、动情,乐章、音符好像魔术师手中的金属棒,把人大脑里贮存的记忆和材料抖出来,与写作情感链接,供写作者选择、发挥、构思,再加上教师的启发学生可以写出流畅感人的文章。

如让学生听钢琴曲《愉快的假日》写作。学生想象力奇特,文章出乎意料。开始播放活泼欢快、旋律优美、节奏性强的音乐,反复听后,一个学生这样描写:暑假的早晨我和几位同学骑车去郊游,晴空万里,柔风送爽。车轮飞转,微风轻拂,我们穿过了高耸的楼群;车轮飞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拥挤的人流;车轮飞转暂离开妈妈的唠叨和老师的批评;车轮飞转,车转飞转,为我们插上了翱翔的翅膀……这种表达是凭想象任意发挥的,是根据生活的真实感受编织的。音乐有助于培养想象力,激起完成作文的强烈愿望。

初中生物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3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 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 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 引起学生思想的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导入。以教材为出发点, 教师直接地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 以引起学生的回忆, 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例如:学《生物的进化》一课时, 教师可以直接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生物的进化”, 这一章主要探讨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 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从原始的生物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些历来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至今尚有不同的观点。今天我们要用科学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作指导, 进行学习和研究。

二、设疑导入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利用精心的设疑导入新课, 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例如:学“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时, 教师可提出问题:“有人喜欢养花, 一天到晚把花放在房间里, 你认为合理吗?人们喜欢早晨去公园或树木茂盛的地方锻炼, 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来看, 你认为这样合理吗?”这样的疑问会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设疑导入的时候, 优化提问是关键, 提问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情境导入

情境就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特定背景。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因素。可分三类:真实的情景, 指人们周围现实存在的他人或群体;想象的情境, 指在意识中的他人或群体, 双方通过各种媒介载体以传递信息进行互相影响;暗含的情境, 指他人及其行为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既可以利用常规的手段, 如教学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卡片等, 又可以利用现代电教手段, 如录音、录像、多媒体等。

四、故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事的引入往往会使学生兴趣倍增,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 学生不太了解, 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枯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将“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 展示给学生, 再由学生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们自然感到非常新奇, 热情高涨。教师再因势利导, 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 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 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 却为什么称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这样, 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他们通过积极看书, 认真思考, 热烈讨论, 问题很快便得到解决。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 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牢牢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 乐在其中。

五、谜语导入

以谜语导入新课, 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集中学生注意力, 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还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和挑战。例如:在学《种子植物》一节有关种子结构的教学时, 教师以谜语“麻屋子, 红帐子, 里面住个白胖子”导入新课, 既生动形象又科学准确地描绘落花生及种子的结构特征——“麻屋子”指果皮, “红帐子”指种皮, “白胖子”指胚, 使学生加深印象。

六、实验导入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 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例如:在学习“原生动物门”时, 教师可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培养液, 让学生看到培养液中有一白点在游动, 老师抓住时机问:“这些小东西是什么动物?它的形态、结构怎样?它是如何生活的呢?”自然地引出新课。采用适当的实验导入, 可以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七、游戏导入

浅析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心理特点

一堂课的教学是由若干教学环节所构成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各环节都具有相应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传播知识,启发心智,美化心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它的艺术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我们也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艺术的课堂导入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也像拉开了沉沉的大幕,让学生一眼便看到了精美的布景。它起到联系师生情感、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重要作用,是开启课堂教学的“钥匙”。想上好一堂数学课,有一个好的开头是很关键的。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心得与体会,现将数学授课的一些导入方法,与同行商榷。

一、发现法

它是根据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和对周围事物易作直觉思维的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如,学习“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时,可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室的墙壁、天花板、桌面、地面等之间的关系,积极发现其中的特点;或通过习题错解,让学生找到错误,引入课题。学生心理上有了成就感,后面的学习就会有抖擞的精神。

二、比较法

它是根据中学生爱争论和探究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一定的问题,让他们讨论研究,比较得出知识的一种方法。如,学习“对数函数的性质”时,先由学生观察函数y=log2x和y=log■x的图象,让学生讨论探究这两种函数的性质,使得研究对数函数y=logax(a>0且a≠0)的性质及应用,进展十分顺利。

三、设问法

它是根据中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刚上课时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如,学习“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应用”时,先提问同角三角函数的八个基本关系式以及各个关系式的变形式,指导学生熟练记忆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后,学习它在求值、化简、三角恒等式证明中的应用就顺其自然了。

四、故事法

它是根据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新课引入时就以有趣的故事开头的一种方法。如,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时”时,就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把1到100的整数全部加起来。其他同学都拿起笔来一个一个地加起来,高斯却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老师走到跟前问他为什么不做,他却立即报出了答案:5050。他的做法是:把1和100相加得101,2和99相加也是101,3和97相加还是101……如此下去,共有50个101。因此,得数为101×50=5050。老师感慨地说:“你已经超过我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从而引出“倒序相加法”,学生很容易接受。

五、类推法

它是利用学生已有的某种知识,一上课就由这种知识类似地推出另一种知识的方法。如,学习“等比数列”时,先让学生回忆学习“等差数列”的方法,再引入等比数列,学生容易理解。

六、听歌法

它是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有兴趣的特点,“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育心理学表明,音乐教育与智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旋律优美、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令人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若将它运用于课堂教学导入,会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饱含兴趣地接受新知识。

七、直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学习“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及导数的运算法则”时,先把公式与法则的内容先后板书在黑板上,不要求学生根据导数定义推导这些公式和法则,只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它们求简单的导数即可。

八、迟到法

它是通过向迟到的学生提问,复习旧知,或引入新课或点评作业等的一种方法。采用记者采访式的问答或在黑板上板书等形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上授课的导入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新概念學习课用发现法、比较法、设问法、故事法、类推法、迟到法。新定理学习课用设问法、听歌法、直接法,习题课及复习课用比较法、直接法等。但根据学生的情况,可灵活变更授课的开头方法,像习题课及复习课有时也可用发现法、设问法等。

综上所述,导入艺术犹如乐曲的引力,戏曲的序幕,是开启有效课堂的“钥匙”。当然,教无定法,课堂导入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无所谓最好的模式,完全要根据教学的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同一个课题也可以设计不同的导入。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导入的艺术,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达到最好的境界。

英语教学的导入艺术探析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导入,原则,方法

所谓导入, 就是指在老师为正式授课时所做的导课, 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它是为老师所要讲的知识点所服务的。以下, 本文将针对英语课程的导入作用、导入的方法、所遵循原则等方面, 来对它进行更深一层次的论述。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

在课堂正式教学开始之时, 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 学生的注意力是不够集中的, 如果这时老师直接进行授课, 学生的听课效果就不够理想, 因而课堂导入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好的课堂导入, 可以将学生的注意集中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老师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 降低老师讲授新内容的难度, 优化学习效果。

通过对中学英语课堂授课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 许多老师的导入环节并不成功, 只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完成, 老师一般会询问学生一些日期、天气等问题, 这样的课堂导入是没有效果的, 对于学生来说, 每一天老师都一样的形式, 他们也会习以为常了, 不会有任何的新鲜感而言;还有的老师意识到了英语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他们刻意设置一个新课导入环节, 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但是由于过于追求新鲜与新颖, 有的甚至也本节课堂所学没有关系, 此外, 老师不正确的课堂导入还有好多, 这些不正确的课堂导入对于接下来要讲授的课堂没有益处, 有时还可以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因而, 正确的利用课堂导入环节, 对于学生迅速进入英语语境来学习, 是十分重要的。

英语课堂导入的关键点, 是要激发学生对导入语言产生足够的兴趣, 要在老师的帮助下, 把学生的精力与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因而课堂导入不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 要求老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情绪等因素, 再综合所学的内容与目的, 所设计的一段对话、或是小活动等等。英语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有趣味性, 让学生能够乐于接受, 如果过于难懂, 学生就会有阻挠感, 而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其次, 老师所设计的导入要有方向, 所涉及的内容必须与讲授内容有所关联, 如果老师所导入的内容与所学之处没有关联, 就算能够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 那么对于所要讲授的知识而言, 也是没有用处的;最后, 极为重要的一点是, 老师所设计的导入要有刺激性, 能够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让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只有以上几点, 所算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课堂导入, 才会收到好的听课效果。

二、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堂课如何导入, 这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因素有关;同时, 老师也要关注于学生的情绪、听课效果等因素来设置。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所设置的课堂导入必定是将趣味性、实用性整合在一起, 因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导入方法。以下, 将介绍几种不导入方法, 以方便英语老师的运用。

1、诱导式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 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定的, 是指老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 营造一定的环境, 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的进入主题。

这种方法可以能够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引导学生, 让学生对所要讲授的知识充满好奇。例如在学习第二册英语教材Lesson102课时, 由于这一篇关于《泰坦尼克》船上的故事, 因而, 老师可以就电影《泰坦尼克》的几个经典镜头播放出来, 再把那首大为人们所称赞的《my heart will go on》放给学生听, 学生就会被课堂的气氛所感动, 进而思考本课要学的东西是什么, 让学生们对接下来所学的知识产生好奇感, 这节课到底学什么, 老师会放这个电影呢?学生的心里会有疑问, 进而, 他们也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好奇。这种导入方法也可以叫情景导入, 老师要根据要讲授的内容, 来精心策化, 营造一种情境与氛围, 让学生的好奇心, 指引学生积极的去思考与追问。

2、交谈式导入

这种课堂导入方法, 与诱导式导入不同的是, 它不是通过老师所营造的氛围来感染学生, 而是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展开导入, 其具体的做法是:老师设计一个对话或场景, 老师问与学生进行英语对话, 然后老师在对话中引出所要讲授的问题, 让学生从这个对话出发, 从而, 老师将本节课所学知识一点点的指引出来。

这种导入方式的特点是直接、明了, 并且可以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这是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方法。比如在讲到“Shopping”一课时, 老师问同学们:“What can I do for you?”一些胆大的学生则会试着去回答:“I would like to buy┅┅”这是一个简单的关于购物的对话, 老师在复习以前所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知识, 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 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畏惧感, 这种老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导入方式, 是十分可取的, 即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导了出来, 还与学生在情感上互相关注, 拉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3、普及知识式导入

所谓的普及知识式导入, 就是在正式讲授知识之前, 老师可以先通过图片、音乐与故事等, 对学生进行一次西方文化与风俗的普及, 让学生看到不同于中国的风土人情, 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种导入方法的优点是, 能够让学生涉入文化知识, 扩大学生的视野, 引发学生对西方国家文化的求知欲。

在初中生的英语教材中, 有很多是关于西方文化的, 这些课程的设置, 其目地是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 能够对西方的文化与风俗有一定的了解。当遇到这类型的课程时, 老师可以利用普及知识的导入方法, 比如在教材中关于冰岛的课文,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讲授这篇课文以前, 老师可以设置一个关于英美国家的生活、思维与风俗的小短片, 让学生来感受一下西方的风土人情, 老师进而把冰岛引出, 让学生对冰岛充满好奇。如果导课做得图文并茂, 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 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就很容易了。

除此之外, 导入方式还有很多, 可以得用音乐、绘画等艺术来让学生开阔眼界;也可以通过对学生预习的检查来进行导入,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 同时老师也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 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在中学生的教材中, 有很多是名人传记的节选, 老师可以将名人轶事作为导入, 选取教材中所没有的知识讲给学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的开始新课程的学习。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 老师应根据不同课堂的需要来进行选择, 这里仅仅将这三种做一解说, 其他的方法不再做过多论述。

三、导入教学的遵循的原则

纵然, 教学导入的方法很多, 但是老师在设计教学导入的时候, 所遵循的原则都是基本一致的, 以下, 将针对教学导入的几点原则, 加以论述。

1、简明性

课堂教学导入只是进入正式授课前的前奏, 因而, 它不能浪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 一般只需三五分钟即可, 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简单明了, 不能太过复杂, 更不能时间过长, 否则, 课堂导入很容易引起学生厌烦心理, 也会占用正式讲课的时间, 甚至不能保证讲课时间充裕。

2、针对性

中学生的英语教材内容十分丰富, 这是应国家教育部发展全方位人才的需要而编写的, 其中所学的知识类型有很多, 有关于名人事迹的, 有关于电影娱乐的, 有关于人生哲理的, 还有关于音乐艺术等等, 各个类型的知识要求老师要因地制宜, 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 切不可把导入做的有模式化, 所有类型都按照一个模板来进行, 这是行不通的, 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 老师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导入方法, 做到有针对性的导入。

针对性就是说, 面对不同题材的教学时, 老师要选取不同的导入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饱有热情,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一种模式的导入, 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 甚至对课堂导入持无所谓的态度, 这是不利于老师展开教学的。针对性的原则, 要求老师要事前准备充分, 搜寻丰富的资料, 这样才能做到针对性的效果。

3、交流性

英语的教学是一种语言的交流, 因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也是一种交往关系。老师在设置教学导入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导入具有交流性, 如果只是老师一个人讲, 一个人说, 学生不能一同参与的话, 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 这种导入就不再是导入了, 而是在讲课了, 它也一定收不到好的效果。

除此之后教学导入的原则还有很多, 如实效性、趣味性、具体性等, 这里仅仅把几个重要的方面养生论述出来, 其他的不再做过多论述。

总之, 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学导入, 是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 能够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 让老师的新课讲授更加畅通的。注重教学导入, 理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程桂香.浅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艺术[J].中学语文报, 2009 (32) .

[2]李琳嘉.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应具备的几个特点[J].现代语文, 2006 (11) .

[3]钱希洁.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深加工”[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10) .

统计教学导入新课的艺术 篇6

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学, 我们要从统计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 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从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开始导入新课, 使学生意识到统计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不但有用而且能解决大问题, 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统计学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及时抓住统计学本身的抽象逻辑美, 诱发学生联想, 在美感中提高他们追求真知的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潜意识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关性越大, 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越浓。因此, 课堂导入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上课的内容。

一、实际需要导入新课的艺术

《新课标》强调, 统计学课程不仅要考虑统计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统计学的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使统计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 使学生理解一个统计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 一个统计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统计学理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 在一个充满探索的情景中学习统计学, 让学生感到生活中需要这方面的统计学知识。教材中, 素材的呈现, 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统计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与统计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有很多。例如, 在阐明“统计”概念时:我先用三根绳子打出不相同的绳结, 然后增减其绳结数来表示某三个原始部落的狩猎比赛情况, 让学生观察。在观察过程中, 学生不难总结出统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做法。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实例导入, 有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 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统计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样, 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统计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统计学知识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实例导入新课的艺术

在人类统计学发展的历史上, 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颂扬、脍炙人口的统计学故事和统计学家轶事。结合课本内容, 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统计学史或有趣的统计学故事, 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能学习统计学知识, 领略统计学家的人格魅力, 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儿、牛顿以及我国的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 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可利用历史上笛卡儿在梦中见到蜘蛛网上蜘蛛的爬动, 受其启发发明解析几何的故事来设计教学情景。这样设置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 让统计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 学生会感到格外亲切、自然、现实。由常识性、经验性的东西逐渐上升为科学知识,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在生活中逐渐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如讲“抽样调查”, 讲了某人初下海经商受骗的实例。他从银行贷款100万元销售彩电, 因缺乏经验, 在一次对货主送来的200台彩电抽检时, 图方便, 挑选的5台恰好是货主事先安排好的, 当然全部合格, 签单付钱。但等实销时, 发现了30多台次品, 结果赔了20多万元。然后让学生讨论, 此人抽样检查时违背了什么原则, 指导学生根据统计学原理检查产品质量, 从而导入本课内容:抽样调查及原则。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由实际到概念, 再由概念到实际, 加深学生印象, 使原本抽象的统计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 益于理解。接着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自然会对方程组有更深刻的印象, 一定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三、典型案例导入新课的艺术

先用典型案例导入新课, 例如在介绍“算术平均数”这一内容时, 采用大家所熟悉的“平均分数”“平均身高”等为案例, 进行详细的计算过程分析。教师通过这个案例,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抽象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的公式, 认识算术平均数的普遍特征, 让学生能从具体中归纳出一般。以此为典型范例, 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自身有关系的切身经验, 从班级平均分的变化、平均身高的变化等看全班同学的成长足迹, 探究其中变化的因素, 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学习知识当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具体的实施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原有的思路 (并非是教学中的理论) 去阐述和分析, 让学生在与教材的对比中感受教材中的方法和思路的经典, 或是适当地点拨和提醒, 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或是同学间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教师要善于做倾听者, 做“学生”, 切忌过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多同学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 不仅巩固了所学的书本知识, 而且发现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潜能, 提高了自信心, 并加深了对统计学原理的热爱。

总之, 通过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新课教学, 学生对统计学原理课的认识和兴趣大大提高, 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关注、获取和积累信息资料的能力大为提高, 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中, 应精选案例, 反复实践, 形成职业学校特色的系列案例教材, 这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大有裨益。但是, 统计学案例教学只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它不能完全代替统计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在统计学原理教学中, 不能排斥其他教学方法,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浅析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7

一、实验式导入

实验是创造情境的良好条件, 这种导入方法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如在《磁场》这一节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取一个大试管, 在试管下部套一块圆环形磁体, 然后把另一块圆环形磁体从试管上部套入, 使靠近的两极为同名磁极。此时学生会看到上面的一块环形磁体悬浮在空中, 这和生活常识发生了矛盾, 学生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上面的环形磁体会悬浮在半空中而不会掉下来?”此时, 学生已经处于急于求知的“愤”“悱”状态, 此时教师再适时地引入“磁场”的概念, 何愁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导入阶段, 教师运用实验创设情境, 提供新颖、奇特的现象, 以求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还要辅之以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有的放矢。

二、悬念式导入

恩格斯曾说过:“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人的思维。”上课伊始就给学生设置悬念或创设疑问, 使之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 就可以引发学生思考, 诱导学生探索新知。如《平面镜成像》一课中, 利用魔术表演“用水浇不灭的蜡烛”导入新课, 使学生大开眼界, 也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时平面镜成像的一些具体特点, 同时还能体会到玻璃替代平面镜及蜡烛燃烧成像等含义。可见, 一个好的引入能包含整节课的精髓, 从而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启发出无限的学习兴趣。

三、故事式导入

物理虽不是语文, 但如果能在导入时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也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如在导入“机械运动”中时, 给学生讲二战时期法国飞行员在空中用“手”抓子弹的故事, 学生听了这个故事, 都感觉很是惊奇有趣, 也很想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物理意思, 于是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在《电与磁》部分新课导入时, 向学生介绍在英国伦敦珍藏着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的一本科学日记, 上面有1821年到1831年的几千个N O字, 一直到1831年8月29日才在日记本上记下了Y es,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法拉第从1820年到1831年历时11年的研究“磁生电”的实验装置的试验结果记录。通过这样一个故事, 激发了学生对法拉第的无比崇敬之情和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带着对知识的热爱迅速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四、文学诗句式导入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 是类似我们当着享受的人的面前时, 洋溢于我心中的喜悦。”诗歌是民族的瑰宝, 利用这种高雅的形式导入新课, 使学生耳目一新, 在对诗歌欣赏的过程中自然地进入课堂情景。

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课中, 以“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这两句诗揭示风掀屋顶的真相。在引出《力的测量》时, 背诵项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突出力气之大;在讲机械运动时, 背诵毛泽东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来说明运动的相对性。在讲“能量”时, 李白《将进酒》中的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 就突出水具有的能量。这些喜闻乐见的诗句既强化了学生对美的体验, 又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交汇,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五、生活实例式导入

物理教学源于日常生活, 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 人们并没有去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 利用这种实例导入新课, 既生动, 又具体。如:在讲授“浮力”时, 先利用课件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浮体”的情景,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观察到了各种的鱼在游, 画面上又出现了水中的小船、大船和正在航行的万吨巨轮, 最后出现字幕:为什么万吨巨轮能浮在水面上?此时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 短短几分钟, 就将全班学生带入了课堂教学的情景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篇8

一、诗歌激情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学习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进行这个单元学习前,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相关的诗文, 制成课件激情朗诵, 把学生引入到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去, 以此引入语文教学。如:同学们, 你们有谁读过柯岩写的《帽子的秘密》?你听:“我的哥哥可不是个普通的人, 他是一个三年级生。他一连考了那么些个满分, 妈妈送他一顶帽子当奖品!这顶帽子的颜色可真蓝, 漆黑的帽檐亮闪闪, 别说把它戴在头上, 就是看看心里也喜欢。可是这顶帽子有点奇怪, 它的帽檐老是掉下来……”动情的诗歌, 把我们的思绪带到现代诗的世界。又让学生吟诵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把学生引入到古诗的学习。

二、故事引路法

学生的好奇心强, 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 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教师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事先辅导, 让一个学生上课前登台讲给同学听:“天冷极了, 下着雪, 又快黑了, 一个光着头, 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走着, 这一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 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雪花落在她那金黄的长头发上, 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 看上去很美丽, 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 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最后冻死在街头。”这个美丽而凄惨的故事,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像《半截蜡烛》、《伯牙绝弦》、《夜莺的歌声》、《陶罐和铁罐》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采用这种导入法。

三、猜想引路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假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辩, 造成观点冲突, 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上课伊始, 老师提出两个问题: (1) 你家人常年在外, 现在有空回家了, 会给你们带什么东西?他临走时你们又会给他带什么东西? (2) 现在有这样一个人, 他探亲回工作岗位时除了行李包还带了一纸箱东西。当他晕船时, 他将行李包扔在一边, 怀里却紧紧抱着纸箱, 这个纸箱里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之后教师借势导入课文《彩色的翅膀》的学习。

四、简笔图形法

用简笔画导入, 可以起到直观、醒目的作用, 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桂林的山水》一课时, 我们可以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导入本课的学习;在教《金钱的魔力》一课时, 我们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枚枚铜钱引入本文的学习;在教《长城》一课时, 我们可以画出弯弯曲曲的长城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内容有具体的形象、简单易画的课文, 如《鲸》、《松鼠》等。

五、名言造情法

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提前准备一些能表现主题的名言警句, 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传送给学生,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2]。我们都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的成长, 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书籍。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泰戈尔说过:“在我游览过书的太阳系里, 学校里读过的书像地球, 而校外读过的书则是太阳。”皮罗果夫也说过:“一本好书, 就是一个好的社会, 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 使人高尚。”书又好比是源泉, 好比是船只, 好比是顾问……今天, 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把书比作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我的长生果》导入设计) 。在教学《一面》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我们可引领学生朗诵鲁迅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挤, 总还是有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以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理解, 并引入课文的学习。

六、巧用媒介法

巧妙地运用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电脑等电教用具, 通过欣赏音乐, 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方式, 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讲《月光曲》前可欣赏两段《命运交响曲》和《月光曲》, 让学生分别感受一下不同的音乐魅力;学《中华少年》时先观看一段祖国解放前人民生活情景的录像和现在生活情景的录像;学毛泽东的诗《长征》之前放一段有关人民解放军千帆竞发、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这样能够艺术地导入课题,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 我们设计课堂导入时应充分考虑的是: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 尽可能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 还要通过“学生演导”或“师生合导”, 在坚持不懈中, 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这样就能真正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庞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10, (S1) :230-231.

教学导入的艺术手法 篇9

关键词:“情境导入”艺术;三贴近;作用;方法;原则;政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24

为了完成高中思想政治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三贴近目标,就必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和谐,真正体现“求新”“求实”“求活”的要求,教师应在课改中不断探索和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根据新课改的实践以及许多一线教师的课件研究,认为“情境导入”的讲究,是政治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笔者现就“情境导入”的作用、方法和原则做一些肤浅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情境导入”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头”开好了,对于新课改的一堂课来说就有了希望。那么,“情境导入”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呢?

1. 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根据心理学原理,“情境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刚开始就能高度集中。上课刚开始,多数学生注意力还不集中,仍处于下课前的激动、兴奋、愤怒、哀愁等各种情绪的波动中,并未进入上课角色。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导入”,就能帮助学生迅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调整心理状态,调节情绪,转移注意力,形成最佳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及时进入角色,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这是指“情境导入”充当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如果开门见山就会使新知识来得突然,新旧知识缺乏联系。尤其在当今时代,更加要求教师利用好“情境导入”。好的“情境导入”,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知识链,为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进行铺垫;也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使课堂教学自然和谐。与此同时,好的“情境导入”,是沟通师生情感和师生“互动”的第一桥梁,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活跃思维,充满激情地学习新知识,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3. 具有激活兴趣的作用。这是指通过“情境导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霍列斯曼也说过:“教师应设法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否则,教学只不过是在打冷铁。”可见,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而好的“情境导入”,恰恰可以让学生进入某种情境,促使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形成的第一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善于利用“情境导入”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兴趣是衡量教师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情境导入”的方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开好头,充分发挥“情境导入”的作用,得讲究“情境导入”的方法。

1. 设置疑问法。当今高中生,思想活跃,见识宽广。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情境导入”中巧妙地设置疑问,引起悬念,使学生刚开始就产生“释疑”的欲望,积极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在新知识的海洋中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运用事例或故事法。事例或故事的应用在政治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最为普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事例或故事应来自社会生活,具有新颖性、兴趣性、典型性和哲理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以事论理,寓理于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力度。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运用事例或故事做“情境导入”,一开始就可以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从而引人入胜。例如:在讲授《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框内容时, “情境导入”可以简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寺庙,每次分粥时大家都觉得不公平,然后大家一起谈论几种方法:拟定专人来分,结果是那个负责分粥的人,自己碗里粥最多;轮流分,将分粥的权力公平分散了,可是在一周中,每天总是只有那持勺的一人喝饱吃足,其他6人则饿肚子?;公选一个信得过的人来分,开始时基本公平,慢慢地,他自己以及会溜须拍马的人的碗里就多了起来;成立“分粥委员会”与“监督委员会”共同来抓,开始还不错,后来两个委员会因意见不一互相扯皮,等到“取得共识”,粥全凉了;还是轮流分,但规定轮值分粥的那个人,自己必须最后才取剩下的那碗粥。这下奇迹出现了——7碗粥,天天都是不多不少一个样。因为,主持分粥的都不想吃亏,因此都细心地分得一样多,然后导入新授内容。

3. 运用直观教具法。直观教具(如图片、照片、实物等)具有直观性、现实性等特点。借助直观教具做“情境导入”,可以加强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对将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这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正确运用直观教具做“情境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4. 歌曲渲染法。一般来说在很多课堂上,往往会造成一种严肃而紧张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心情紧张,思想压抑。这样,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很难开展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情境导入”中播放与新授内容有关的歌曲,既可以形成轻松、和谐和愉快的课堂氛围,使教学配合得和谐默契,师生情感和谐协调,又能帮助对新知识的感悟。

5. 采用漫画法。漫画富有形象、幽默和充满哲理性。而有些思想政治概念和原理较抽象,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学生学起来常感到很吃力、很费时和枯燥。因此,教师在“情境导入”中运用适当的漫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一方面,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易懂;另一方面,教师教起来既自然,又深入浅出。

6. 讲述时事热点法。当代中学生富有较强的时代意识,热衷于关心“国事、天下事”,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社会热点非常关注。根据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时效性这一特点,教师必须把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情境导入”中,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所关心的时事热点问题进入课堂,来分解新授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境导入”的原则

为了实现“情境导入”与新授内容的最佳结合,“情境导入”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 求精原则。“情境导入”的讲究,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联络师生感情,导入新课,提高课堂效率。因而“情境导入”时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宜太长,其内容不宜太多,应在“精”字上下工夫,做到适时适度,简明扼要,恰如其分,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影响教学进度和效率。

2. 求实原则。“情境导入”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但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每一个“情境导入”都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设置。因此,“情境导入”的讲究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统一的目的。

3. 求新原则。“情境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教师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素质,力求使“情境导入”的语言精炼、生动;使“情境导入”的设计巧妙、新颖、有趣味性;使“情境导入”的方法灵活多样,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情境导入”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情境导入”的实效性;才能不断使“情境导入”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10

一、创设教学情境, 开展情境导入

日常生活中反映的事物与书本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境氛围有所不同, 语文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抽象, 不太容易被理解, 特别对处在小学阶段、生活阅历不足的小学生而言, 这时,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理解课文, 教师可以创设相应教学情境。 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 他们设计的导入应当是简单、有趣、明快、活泼的, 运用语言艺术及情境创设, 将学生学习注意力吸引过来。 借助教学情境的创设, 开展情境导入, 有助于为上好一节语文课打好基础。 如教学《听潮》时, 教师可以先说:“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看过大海啊? 有没有听说过与海有关的故事呢? 现在, 你们先回忆一下, 在电视书籍中, 你们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并告诉老师一些形容海的词语。 ”这时, 学生就会展开热烈的讨论, 之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等辅助工具为学生播放与海有关的视频和范文朗读, 充分调动学生五官, 让学生在“在平时, 大海是温柔的, 海鸥掠过, 天空蔚蓝;有时候, 大海是汹涌的, 惊涛排浪, 怒吼咆哮”的想象中感知大海, 这样的情境导入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共鸣, 使学生自然走进新的课文之中, 走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 对课文的学习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二、新旧知识衔接, 实现复习导入

课堂导入的一种作用是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即及时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 并将新知识适当引入,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新的语文知识。 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 ”复习导入主要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复习一篇课文的知识点, 这一形式通常运用于课文的第二课时、第三课时之后。 第二种则是复习与新课有关的其他课文和知识点, 这种方式复习导入的运用范围则相对比较广泛。 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与母爱有关的课文? ”有的学生回答说:“《母亲的恩情》、《陈毅探母》。 ”之后教师可以继续问道:“我们都知道母爱是伟大无私的, 但是当我们沐浴在母爱的光辉下的时候,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何报答我们的母亲?现在让我们阅读课文, 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利用复习导入将新旧知识点联系在一起, 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抱有轻松心态, 进而更容易获取新知识, 学习效果会明显增强。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复习《火烧云》、《梅雨潭》等写景类课文, 让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 获取新知识, 获得新收获。

三、丰富教学内涵, 进行音乐导入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涵。 音乐不仅能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 展开动人画卷, 还能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锻炼记忆力、观察力等。 小学阶段, 学生普遍对追星、听歌有着较强的喜爱之情, 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加入音乐元素, 可以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音乐中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心理, 增强学习自信心, 当学生自信心被激发出来以后, 就有胆量在课堂上发言, 实现与教师的互动, 进而推进语文教学发展进程。 如教学《猴王出世 》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 《西游记 》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 这首歌是学生耳熟能详的, 很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顺势提问道:“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 ”有学生回答:“《西游记》。 ”教师再问道:“那在《西游记》中, 大家都喜欢哪些人物呢? ”有的学生回答:“孙悟空。 ”有的学生说道:“唐僧。 ”教师在这一问答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喜欢孙悟空的, 这时教师继续问道:“老师在你们的回答中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喜欢孙悟空的, 那么你们知道孙悟空是从哪里来的吗? 而且你们知道为什么孙悟空会被称做美猴王? ”教师导出本节课教学主题的同时,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节课在音乐导入中拉开了帷幕。

课堂导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进行导入教学的时候, 可以采用一种方式导入新课, 也可以将多种导入方式结合在一起。 为了更好地导入, 教师在课前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使课堂导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价值。 总而言之, 只要教师不断深入研究, 只要学生不断积极配合, 教师就能设计出优秀的课堂导入方案, 实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标,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真正发挥出课堂导入的价值和作用。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及社会进步, 我国教育领域正进行相应改革, 广大一线教师开始关注课堂导入的价值和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课堂导入,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导入过程中自然过渡到学习状态, 使学生以积极学习态度面对新的语文知识的教授。课堂导入不仅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还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本文以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开课堂导入教学为主要内容, 进行相应探究。

关键词:导入艺术,小学语文,应用探究

参考文献

[1]王翼炜.引生入文导出精彩——例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4, 11:100-101.

[2]安英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中华少年, 2015, 26:87-88.

上一篇:感染性腹泻病人护理下一篇:客户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