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状况

2024-05-06

出版状况(精选四篇)

出版状况 篇1

综合各方面情况, 截至2008年12月, 我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 比2007年增长46.4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预计将超过750亿元。可以说,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 新闻出版业正以规模、实力、质量、效益迅速拓展市场。可以预期, 未来几年, 数字出版用户每年将增长30%, 收入每年将增长50%, 发展速度将远远超过出版业其他业态。

(一) 产业融合不断深化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进程继续加快, 积极探索新的出版方式, 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推出了总署“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走进百家名村》, 以图书、互联网和DVD—ROM三种形式同步出版, 收到了良好效果。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传播方式之间的业务合作不断加强, 如《非诚勿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采用了“全媒体出版”, 以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多种出版方式, 实现了多渠道全媒体同步出版。

(二) 手机出版势头迅猛

目前, 全国手机用户达到6.7亿, 其中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到1.76亿。2007年实现近300%的增长速度, 2008年手机出版营业收入继续保持翻番增长。目前, 随着移动通讯3G时代的到来, 手机出版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传统出版企业和数字内容及技术提供商纷纷推出手机出版物, 各大主流媒体积极开发手机报业务, 数字内容提供商积极同通信企业合作, 共同建设手机出版内容基地。

(三) 数字技术不断创新

近两年来, 以搜索引擎、移动终端、电子阅读器等为主的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日新月异, 数字阅读终端产品不断升级, 新型阅读方式不断涌现。我国汉王科技推出了最新显示技术的电纸书阅读器, 在德国汉诺威国际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受到青睐。

二、中国数字出版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 资金不足, 发展后劲不足

依托高新技术建立的数字出版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 特别是在起步阶段, 需要充裕资金投入。一些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时, 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 而对于大多数出版社来说, 难以保证专门从事数字出版所需的资金。由于发展数字出版前期投入大、短期内资金回报率低, 许多出版社宁愿将资金投入到一些能够短期见效益的畅销书产品上, 也不愿发展数字出版。出版业积累的大量信息, 因为缺少资金投入, 导致知识资源利用单一, 甚至白白浪费, 更谈不上增值性应用了。

(二) 技术壁垒亟待突破

许多亟待突破的技术问题成为数字出版产业路上的绊脚石, 比如如何有效解决在实现数字版权保护的同时又能够方便地分类、检索和阅读;比如各种防不同版本的数字化出版物的格式、权限、传播方式的标准如何统一的问题等。在国内数字出版发展的现阶段, 虽然一些相关技术产业已经远远走在了内容产业的前面, 但是, 就技术本身而言, 不成熟的地方仍然很多, 从而造成一批想要介入数字化的出版企业由于技术壁垒知难而退的情形。

(三) 产业链不完善

作者、出版社、图书馆、网上电子书店、技术提供商、手持阅读设备提供商、读者等形成了数字出版产业链。数字出版产业在产品内容和品种上形成了规模, 但远未形成经济规模。在产业链上游, 数字厂商对数字出版期待过高, 传统出版单位态度相对默然;在产业链的中游, 几家大的数字媒体提供商的数据整理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开发浪费较大;在产业链的下游, 电子图书、数字期刊等的营销过于依赖机构消费者, 尚未完全形成市场化。

三、政府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举措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做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从中央到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出版企业对数字出版高度重视, 大力倡导数字出版产业, 积极探讨研究推进数字出版发展的各种举措。并就新时期推动数字出版业发展谈几点思路:1.推动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应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制定鼓励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政策措施。从技术升级、制定行业标准、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新闻出版内容资源管理、信息服务管理技术平台, 把传统出版业的内容资源、人才资源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2.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以数字化带动出版现代化、鼓励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出版传播技术升级换代为核心, 争取研发成功数字出版核心技术, 构建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新闻出版传播体系。3.探索出版监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适应出版多元化的新态势, 加大网络出版管理的监督、引导、规范、查处职能, 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络出版管理体制和机制, 为数字出版健康发展提供保障。4.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要跟踪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适应技术创新的新要求, 加快立法进程, 积极推动《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适时修订, 增加涉及手机出版、互联网出版等相关内容, 确保有法可依, 监管有据。

2009年是中国数字出版行业最为关键的一年。虽然数字出版产业还存在资金不足、自主研发能力不够、内容资源流失等许多阻碍字发展的瓶颈,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数字出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速度较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行业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之路。在当前, 我国数字出版业正面临着改革发展的机遇期, 通过政策引导, 推动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现数字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 正当其时。

摘要:在数字化的今天, 中国的数字出版正在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阻碍其发展的瓶颈障碍。有了国家政策和项目的扶持, 我们应该对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从满信心。

关键词: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版权保护,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孙寿山:把握新趋势破解新难题进一步加快新闻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 中国出版网, 2009年7月7日

[2]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尚存三大难题, 通信信息报, 2008年4月16日

[3]隋笑飞, 五问题困扰我国数字出版业

[4]我国数字出版业存在的六大问题浅析, 中华硕博网, 2009年3月9日

2006香港出版与阅读状况 篇2

回归十年来,香港政府在教育政策上屡屡创新,并将“通识教育”纳入中学课程。从出版业角度而言,暂且不论通识教育在课堂上的实际成效,但教统局推行通识教育, 最少可以推动老师和学生要比以往更广泛地阅读,不再拘限于几套教科书, 也为出版社带来契机,几家出版社各自从不同角度阐释通识教育。

商务印书馆(香港)的“通识阅读”系列就明言“通识始于学校,而不止于学校”。 丛书分三大主线:值得现代人继续咀嚼的传统智慧,是其一;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观念,是其二;现代人应有的科学眼光,是其三。 丛书在2005年中推出,至2006年底已推出9种,其中《洞穴奇案的十四种判决》更是城中热门话题书。天窗出版社“通识译码”系列以文化研究为基调,推出《虚拟后乐园 ── 透视计算机游戏文化》等几本书,进一步出版社《全球化》等5本小书, 突破出版社、明报出版社、星岛出版社也纷纷出版以通识为主题的书籍。就连一些较入门的文化历史读物也与“通识”沾上边。

课堂上的成效尚要拭目以待,但可肯定的是,新一代的阅读视野将得以开阔,而这种多元阅读的经验,又会反过来为未来的香港文化带来新元素。这或许是教统局始料未及的。

事实上,自香港回归以后,香港文化研究已成为热门课题,8间大学先后设立相关课程,学者文化人除了出席相关的形形色色的讲座和活动外,也着手撰写相关著作,屡居香港的龙应台更以世界公民身份,为人文香港呼吁,《思索香港》、《请用文明来说服我》、《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三书虽未跻身全年畅销书榜前列,但野火愈演愈烈已是不争事实。陈冠中的《我这一代香港人》推出修订版,阐述“杂种城市”、胡恩威《香港风格》两集论述香港城市建筑。 韩江雪、邹崇铭的《香港的郁闷》表达了香港新世代的焦虑。

出版状况 篇3

[关键词]引进版畅销书;开卷;虚构类;市场表现;出版趋向

[作者单位]张文红,北京印刷学院;李震,北京印刷学院;安妮,北京印刷学院。

一、2009—2013年我国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整体状况

1.入榜比例分析

开卷2009—2013年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显示,这五年一共有22种虚构类引进版图书先后上榜。美国的《暮光之城》系列借助电影全球热映成为2009年度和2010年度席卷世界的超级畅销书;台湾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最为常销,连续五年均榜上有名;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连续四年(2009—2012年)登上开卷年度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曾三次入榜。图1显示的是各年度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在开卷年度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中的入榜品种数和入榜比例。其中,2009年有10种图书上榜,2010年有12种,2011年有7种,2012年有5种,2013年有4种。数据显示,2009—2013年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的入榜比例呈现先上升后下滑趋势,从2009年的33%上升至2010年的40%,后在接下来的三年逐渐下滑。到2013年,虚构类引进版所占比例已经由2010年最高峰的40%下降到13%,达到五年来的最低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国本土原创力量的崛起应是最直接和不容忽视的原因。

图1 2009—2013年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的入榜品种数和入榜比例

2.国别和地区构成分析

数据统计显示,2009—2013年上榜的22种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来源8个国家和地区,它们分别是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哥伦比亚。如图2所示,美国是我国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的最主要来源国,榜单显示五年内我国共有9种虚构类畅销书引自美国。日本成为我国虚构类畅销书的第二大版权输入地,榜单显示这五年有5种虚构类畅销书来自日本。中国台湾也是我国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的重要输入地,这五年中国大陆有3种虚构类畅销书引自中国台湾。

二、2009—2013年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主要情节元素分析

虚构类畅销书是类型消费最明显的畅销书品种。虚构类畅销书的主题和情节元素不仅能迅速凸显该书的类型卖点,还能充分反映特定时期虚构类畅销书的写作风潮,也是出版市场热点和读者阅读趣味的风向标。2009—2013年这五年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涉及的主要情节元素有很多,笔者对上榜的重点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进行了情节元素分析,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2009—2013年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情节元素分析

书名主要情节元素

《暮光之城》系列悬疑、爱情、恐怖

《遇见未知的自己》哲理、人性、心理

《追风筝的人》自传性、人性、赎罪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爱情、人性、哲理

《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人性、温情

《我在雨中等你》人性、温情

《朗读者》爱情、人性

《失落的秘符》推理悬疑、科幻

《1Q84 BOOK》懸疑、爱情、人性

《麦田里的守望者》人性、青春、反叛

《挪威的森林》爱情、青春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爱情、青春

《别相信任何人》推理悬疑、惊悚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人性、奇幻、哲理

《达·芬奇密码》推理悬疑、惊悚、阴谋论、宗教谜团

《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人性、爱情

由表1可以看出,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在情节元素设置上颇具共性,在众多共性情节元素中,推理悬疑、爱情与青春、人性温情成为表现最突出的几大元素。

1.推理悬疑元素

综观2009—2013年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包含推理悬疑元素的图书占据相当大比重。《暮光之城》系列、《达·芬奇密码》、《别相信任何人》、《失落的秘符》、《1Q84 BOOK》等均属此类。其中最典型的是丹·布朗的两本超级畅销书。美国作家丹·布朗的畅销书不仅集合了侦探、惊悚和阴谋论等多种元素,甚至激起了读者对宗教理论的普遍兴趣,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小说。出版《达·芬奇密码》五年后,丹·布朗于2009年再次以另一部推理悬疑小说《失落的秘符》震撼世界,这本书沿袭了丹·布朗的一贯风格,历史被设置在不可预测的谜团中,书中神秘的文化符号却总是指向神奇的真相,故事在跌宕起伏的情节演进中牵动着读者的神经,读来令人紧张刺激。此书登上开卷2010年年度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也成为2010年最畅销的虚构类引进版图书。

2.爱情与青春元素

爱情永远是众多虚构类畅销书的永恒主题。美国百年畅销书产业发展也表明,浪漫小说一直是美国虚构类畅销书的主要类型。从2009—2013年这五年我国引进版虚构类图书的上榜情况来看,爱情主题与青春主题联手,将浪漫的爱情与灿烂忧伤的青春岁月绑定在一起进行续写,成就了一批世界级的畅销书作家。他们按照此模式创作的图书成为风靡世界的超级畅销书,榜单中的《暮光之城》系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朗读者》、《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挪威的森林》等均属此列,其中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是这类畅销书的典型代表。从我国青春文学类畅销书出版与阅读历史来看,《挪威的森林》的地位不可小觑。它以“凄美的爱情+残绿的青春”作为叙述主题,并伴随着主人公意外的死亡等情节推进元素,这种“村上”风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春文学创作者和阅读者。

3.人性温情元素

一部作品能够风靡全球,它必定具备令全世界感动或者思考的重要因素,而反映人性的复杂和呼唤美好人性的发扬是出版物的文化价值所在。综观中外历史,那些深刻描写人性的作品往往会成为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从2009—2013年这五年引进版虚构类图书上榜情况看,因为虚构类作品主要围绕人来展开故事,从这个角度而言,几乎每部上榜作品都与人性描写相关,但一些作品因为将人性描写向人性自省与人性为善的主题维度延展而获得了极大成功。这些富有浓郁“人性温情”韵味的畅销书不仅引发读者思考人类社会生存状况与人自身的复杂性,而且成为传播人性价值正能量的风靡之作,颇具启迪意味。《追风筝的人》《百年孤独》《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我在雨中等你》《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均属此列,已经成为常销书的《追风筝的人》和《百年孤独》最为典型。连续四年上榜的《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一部政治纪事小说,也是一部充满了对人性拷问的成长小说。《追风筝的人》笔触清淡,表达感情温婉含蓄,叙述笔调沉静中暗含忧伤,它将亲情、友情与爱情,感恩与救赎,真相与谎言放置在历史与人性的复杂背景下逐一展现。同样,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也以复杂的历史和深刻的人性描写连续三年跻身榜单,成为近年来最畅销的虚构类引进版图书。

三、2009—2013年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出版特点

1.多主题元素并进模式成为虚构类畅销书写作模式主流

从2009—2013年上榜的我国引进版畅销书榜单看,围绕某一主题类型同时辅以一到两个其他主题元素的写作模式是近年来虚构类畅销书写作的固定模式。比如主打推理悬疑主题的《暮光之城》系列、《别相信任何人》、《1Q84 BOOK》等辅以人性主题元素加入故事演进。而读者会在《追风筝的人》《百年孤独》《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我在雨中等你》《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以“人性”描写为主题的畅销书看到社会政治、世界文化等主题元素的助力作用。从2009—2013年这五年开卷排行榜情况来看,上榜的虚构类引进版图书大多具备了多主题元素,具备了可以让读者进行“多层次解读”的优势品质,并且与时代文化精神走向与文化需求紧密相连。

2.一些世界经典名著已成为宝贵的畅销书出版资源

综观2009—2013年的榜单,一些世界经典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这五年我国虚构类畅销书榜单上的常客,比如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译林名著精选《麦田里的守望者(插图本)》,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百年孤独》等。从这些名著具体年度上榜情况看,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连续两年出现在2009—2013年这五年开卷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而南海出版公司版的《百年孤独》则自2011年6月出版以来连续三年跻身开卷年度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榜单。经典文学名著穿越历史时空成为各时代读者争相阅读的畅销书这一现象并不稀奇,但的确值得学界和业界对之进行关注与总结。这种关注和总结包括系统化的梳理成为常销书经典著作的文本特征、主题类型以及叙事模式,经典著作流行的各个时代文化元素与著作的契合度分析,经典著作流行开来的传播媒介和传播特征分析等。

3.超级畅销书作家的后续作品成为出版亮点

超级畅销书作家往往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和强大的号召力,他们的后续作品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斯蒂芬妮·梅尔的《暮色之城》系列、村上春树的《1Q84》系列以及丹·布朗的《失落的秘符》等均属此类作品。

榜单显示,来自美国的斯蒂芬妮·梅尔的《暮色之城》系列成为引进版虚构类畅销书的最大赢家。2009年开卷虚构类畅销书年度排行榜中共有10本引进版畅销书在榜,其中斯蒂芬妮·梅尔的《暮色之城》系列就有《暮色之城·暮色》《暮色之城·新月》《暮色之城·月食》《暮色之城·破晓》四部在榜,几乎占据半壁江山。2010年开卷虚构类年度畅销书榜单显示该年度依然是“暮色年”,该年度共有12本引进版畅销书在榜,《暮色之城》系列的上述四部依然在榜单中,而且具体榜单排名位置均比较靠前。较之斯蒂芬妮·梅尔,村上春树可谓畅销书写作领域的常春藤作家。村上春树成名较早,其畅销书作家品牌本身引发的后续作品影响力更为强大。1987年,村上春树的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引发日本国内“村上现象”,进而这种现象蔓延全球,备受世界瞩目。《1Q84》系列是村上春树200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它也是村上春树经历了30多年写作生涯之后集大成的系列作品。榜单显示,自出版以来,《1Q84 BOOK(1)(4月—6月)(精) 》《1Q84 BOOK(2)(7月—9月)(精)》均位列2010年度开卷虚构類畅销书排行榜。2011年,《1Q84》系列依然保持两部图书——《1Q84 BOOK(2)(4月—6月)(精)》《1Q84 BOOK(3)(10月—12月)(精)》位居该年度开卷年度榜单。这些畅销书的成功充分证明了类型写作和作家品牌紧密结合是畅销书出版规律。

4.影视热播带动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销售

近些年,一些热播影视剧带动了原著图书的热销,成功制造了引进版图书的销售热点。《暮光之城》系列因同名电影的传播形成市场销售热潮已广为人知,2012年初在中国内地上映的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获得了7580万人民币的票房,创下了中国台湾电影在中国内地票房的新纪录。近年来,一些引进版图书伴随着影片的热映成为年度畅销书的情况较为普遍,最典型的案例是2012年底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影片的热映推动了引进版小说在国内的销售,该书也成为2013年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的代表之作。

四、2009—2013年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的启示与建议

2009—2013年榜单数据显示,我国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在国内畅销书榜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正如本文统计显示的,近年来我国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的入榜品种数和比例整体呈下滑趋势,虚构类引进版畅销度下降已是事实。出版者如何成功打造适合中国市场的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结合上文分析,笔者认为出版单位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好故事”是引进的前提

2009—2013年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发展历史表明,一本虚构类畅销书的畅销虽是多种因素综合合力的结果,但作品故事本身“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能够畅销的最关键因素,这应是出版单位选择引进版图书时需首要考虑的方面。笔者认为,判断引进版图书是否是一部具备“好故事”的图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一是故事本身体现出作者优良的想象力和叙事能力,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二是故事围绕“永恒的人性”展开叙事,比如围绕爱情与生命、生存与死亡、善良与丑恶、情感与背叛、暴力与神秘等编织故事,这样的故事就不会被地域文化所局限,也更容易穿透世界民族文化阻隔被广泛传播与接受;三是故事虽然很“西方”,但必须包括易于触动中国多数读者阅读神经的中国文化元素,在此意义上的“好故事”就是能够穿透中西文化背景,并被中国大众理解赋予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2.内容的适应性是核心

就畅销书而言,内容符合市场需求是其畅销的定力,但时空变化后的市场需求也会出现很大差异。在此意义上,畅销书的内容具有“地域性”、“国别性”和“时代性”等适应性特点,畅销书因此被赋予图书领域的“时髦女郎”称号。较之原创版畅销书,引进版畅销书的内容适应性更加重要。这种适应性有时表现为文化价值的适应性,有时表现为时代价值的适应性,有时则表现为对特定时空领域内大众趣味价值的适应性。比如,近年来在我国行销多年、数年出现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的超级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该书传递的儿童教育理念意味深长,很好地契合了我国大多数父母和教育界人士的文化价值需求,该书也因此成为我国图书市场的常销书。而2000年前后行销全国的超级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虽然只有短短4万字,但因为契合了我国民众“世纪之交谋求变化”的大众趣味价值,该书不仅被我国各大企业家争相向员工推荐阅读,也成为国人纷纷购买传阅的必读图书,并促发了中国出版界的“奶酪”跟风出版狂潮。

3.做好“本土移植”是关键

从畅销书的出版史来看,畅销书出版领域“国外遇热,国内遇冷”现象时有发生。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未能做好引进版图书的“本土移植”工作是关键因素。对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而言,“本土移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原作进行本土化的产品设计,主要是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二是翻译工作。由于受众的社会背景、文化观念和阅读趣味不同,引进版图书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针对本土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设计,这要求出版单位在市场调查基础上开展内容定位、内文编排、封面设计、纸张选择、图书定价、版本组合等一系列工作,而这些工作的核心目的是助力引进版图书的本土化传播。如近年来畅销的虚构类引进版作品《暮光之城》系列,出版社根据我国读者的文化接受情况改变了原作的主题定位,将这部“吸血鬼”系列图书的爱情元素充分提炼,该书最终以“青春爱情小说”的面目示人,契合了我国读者的阅读期待,也成为近年来我国虚构类畅销书市场的最大赢家。除了产品设计,“本土移植”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翻译。对引进版图书而言,翻译的标准和水平有时直接决定了该书是否能够被广为传播。以笔者近期做的一项研究为例,我们选取了2014年2月在北京图书大厦在架销售的11个版本的《老人与海》译本,从版式设计、编校质量、翻译水平等方面进行比对分析,并从中推荐优秀版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们皆将翻译作为是否推荐为优秀版本的首选因素。

4.永远铭记“营销是畅销的翅膀”

隨着内容产业领域竞争加剧,图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畅销书产业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回报的产业特征早已诠释 “营销是畅销的翅膀”这一铁律。事实也表明,在畅销书出版领域,营销是畅销的生命线,无营销就无畅销。近年来,虚构类畅销书的畅销得益于同名影视剧的热播,影视热播带动虚构类引进版畅销书销售成为图书市场的一大亮点。从媒介传播角度看,影书互动属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相借力。影视剧带动图书销售是图书营销中最基本与老旧的模式,但效果明显,出版社应注意把握时机并充分利用。

出版状况 篇4

一、网民各种媒体的阅读状况

1绝大多数网民仍然保持着对传统纸媒的阅读习惯

在参与调查的网民中,回答有阅读书报刊习惯的共3935人,占98%,回答没有阅读习惯的有79人,仅占2%。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网民在热衷上网之余,仍然保持着对传统纸媒的阅读习惯,纸媒与互联网各有优势,并没有形成相互替代的关系。

2在六大类媒体中,网民互联网接触率超过9成,图书接触率不足6成

过去一年网民经常接触的媒体,调查显示在书、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这六大类媒体中,经常接触的媒体首选互联网的网民有3679位,占91.7%其次3284人选择报纸,占81.8%;经常接触杂志和电视的比例分别为69.0%和64.5%,排在第三、四位选择图书的有2368人,占59.0%,排在第五,经常接触广播的比例最少,占23.4%。数据显示,在六大类媒体中,网民互联网的接触率超过9成,而图书接触率不足6成。

将网民按年龄段划分后,调查显示:

各年龄段的网民对互联网的接触率以40岁为分界线,14-40岁之间的网民对互联网的接触率呈上升态势,而40~70岁之间的网民对互联网的接触率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跌幅最高达33.6%。50岁以上的网民已不再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首选,而60岁以上网民对互联网的接触率更是排在报纸、期刊和电视之后。

报纸的接触率,从14-60岁一直呈增长趋势,年龄越大,报纸接触率越高。51~60岁这个年龄段的网民报纸接触率达到最高值92.7%,60岁以上的网民报纸接触率虽有下降,但仍超过其他各类媒体,报纸成为50岁以上网民获取信息的首选。

图书的接触率,我们看到从14-70岁之间各年龄段的网民图书接触率变化不大,除40-50岁的网民比30-40岁的网民图书接触率有小幅下降外,总体上呈上升态势。但同时调查也发现21-60岁之间的网民图书接触率均排在互联网、报纸,期刊和电视之后。

3有时间阅读时,超过1/3的网民首选网上阅读

在对“当有时间阅读时,网民首选的阅读行为”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有时间阅读时,超过1/3的网民首选网上阅读,达到37.6%,这是由网民的特征所决定的,其次是看报纸,占24.1%;选择读书的比例超过看杂志和看电视,排在第三位,达到16.4%。这同上题“一年中网民经常接触的媒体”相比,读书的排序上升了两位,说明有时间阅读时,更多的网民选择了读书。

4网民最近一周平均每天接触各种媒体的时间

进一步对网民平均每天接触各类媒体的时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在针对六种媒体的阅读行为中,选择平均每天不接触互联网的比例不足1%,而不接触广播的比例则高达到43.2%。

从阅读各种媒体的时间长度分析来看,有37.8%的网民读报纸的时间在0.5~1小时,33.7%的网民读报时间在半小时以下。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读报时间在1小时之内的网民超过7成,达到71.5%。

从阅读杂志的时间来看,37.1%的网民选择在半小时以下,另有29.2%的网民选择0.5~1小时。平均每天阅读杂志在1小时之内的网民达到66.3%接近2/3。

从读书情况来看,30.7%的网民选择在0.5~1小时,23.8%的网民选择在半小时以下。平均每天读书在1小时之内的网民达到54.5%,超过一半。

从看电视的情况看,每天看1 2小时的网民在看电视的各时段中所占比例最高,同时也超过该时段阅读其他几种媒体的比例。

从上网的情况看,每天上网从半小时以内到3小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有32.1%的网民每天上网时间在1~3小时之间;另有超过1/3(34.4%)的网民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远远超过这一时段其他几种媒体的接触时间。

5影响网民读书的主要因素是“书价过高”,其次是“没有时间读书”

调查显示,影响网民读书的最主要因素是“书价过高”,占43.5%;其次是“没有时间读书”,占41.1%。选择“习惯网上阅读”和“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的网民比例也很高,分别占39.7%和39.5%,列在第三、四位。选择“没有读书习惯”的比例并不高,为7.7%。

6近九成的网民认为读书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要或非常重要

调查显示,52.7%的网民认为读书对个人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超过一半;认为“重要”的比例也超过1/3,达到36.7%。也就是说有近九成的网民认为读书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还是非常重要或重要的。认为“不重要”和“没影响”的比例不足1%。

二、网民网络阅读状况

1近九成网民养成了网络阅读习惯

“网民是否具有网络阅读习惯”,调查显示3512人回答有网络阅读习惯,占调查人数的87.5%;502人回答没有,占调查人数的12.5%。调查显示,已经有近九成的网民形成了网络阅读习惯。

2逾七成的网民网上阅读时间集中在两小时以内

在参与调查的网民中,每天用于网络阅读的时间,选择1-2小时的人数最多,占28.5%;其次是0.5~1小时,占26.8%,半小时以下的占15.8%。

从总体来看,逾七成的网民网上阅读时间集中在两小时以内。网上阅读时间超过3小时的网民不足15%。

3网民上网的实用性增强,上网学习或查资料的网民超过读新闻和小说

针对网民上网目的所做的调查显示,选择学习或查资料的网民占到76.8%,超过了阅读新闻或小说的网民(71.4%),可见更多的网民已经习惯将网络作为生活、工作或学习中的一种更加实用的工具来对待。也有超过半数的网民通过上网来听音乐、看视频或下载软件等。

三、网民电子书阅读状况

1读过电子书的网民超过九成。20~30岁之间的网民是阅读电子书最活跃的群体

针对电子书的调查,有92.7%的网民回答读过电子书,7.3%的网民没有读过电子书。

通过对各年龄段的网民进行交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网民阅读电子书的比例最高,达到94.6%,成为阅读电子书最活跃的群

体。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电子书的比例持续下降,60-70岁的网民比20-30岁的网民读过电子书的比例下降了30个百分点。

2近七成网民在线阅读电子书,也有近三成网民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

调查显示。有近七成(69.3%)的网民选择通过网络在线阅读电子书,有四成(40.1%)的网民通过电子书阅读器来阅读电子书;另外有近三成(29.4%)的网民通过手机来阅读电子书。

3过去一年网民阅读电子书的数量。选择比例最多的是1~3本

在参与调查的网民中,选择比例最多的是1~3本,占29.7%。其次是4-6本,占26.6%;读12本以上的网民也有22.3%。各类数量的阅读比例均不足三成。

将网民按学历划分后可以看出,小学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年读电子书1-3本的比例超过一半,达到54.5%。之后随着学历的升高,选择年读1~3本的比例除硕士学历的网民有所反弹外,其余阶段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到博士学历只有25%的网民年读1-3本电子书,下降幅度近30%。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年读电子书在12本以上的网民,从初中学历一直到博士学历,随学历升高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近18个百分点。并成为博士学历的网民阅读数量比例最高的。

从总体来看,各学历的网民年读1~3本电子书的比例除高中/中专学历和博士学历的网民排在第二位外,其余学历的网民均排在首位。因此,年读1~3本电子书的网民还是普遍现象。年读电子书在12本以上的网民主要是博士学历的网民。

4超过七成的网民习惯阅读免费电子书,付费网民不足三成

“过去一年网民用在电子书上的花费”,调查显示,尽管有92.7%的网民在过去一年读过电子书,但有超过七成(72.4%)的网民习惯只看免费电子书。为阅读电子书付过费的网民占27.6%。在付费金额中,年付11~20元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7.5%;年付费在50元以上的网民占5.7%。

5近六成网民表示即使看过电子书,只要内容感兴趣还会购买纸质书

针对“看了电子书,是否还会购买纸质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六成(59.3%)的网民回答“如果内容感兴趣,会买”; 27%的网民选择“该买还买,与看没看电子书无关”;只有13.7%的网民选择“不管内容如何,都不买了”。总体来看,看过电子书并没有对纸质书的销售造成很大冲击,相反有近六成的网民表示即使看过电子书,只要内容感兴趣,还会购买纸质书。

四、建立博客状况

在互联网上建立博客的网民超过2/3,五成网民会在一周之内更新博客

对于“是否在网上建有自己的博客”,68.5%的网民回答有,31.5%的网民回答没有。总体来看,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博客的网民已经超过2/3。

在建有自己博客的网民中,更新频率选择最多的是。不固定,想起来更新,占30.4%;其次是“一周之内”更新,占29.2%。“三天之内”更新博客的网民有15.7%;能够“每天更新”博客的网民不足6%。总体来看,能够做到在一周之内更新博客的网民共有50.8%,超过一半。

五、手机阅读状况

1.57%的网民有过手机阅读行为

针对网民是否通过手机阅读过手机报、手机电子书、手机杂志、手机音乐、手机视频、手机游戏、手机彩信、WAP网站等内容,56.9%的人回答阅读过,43.1%的人回答没阅读过。总体来看,近57%的网民有过手机阅读行为。

2在手机传播的各种内容中,网民阅读最多的是“手机报”和“手机电子书”

网民对手机传播的各种内容的阅读情况调查显示,在各种以手机为载体传播的内容,中,网民阅读比例最高的是“手机报”,占36.8%;其次是“手机电子书”,占32.0%·浏览过“手机视频”的网民比例最低,为19.5%。总体来看,在手机传播的各种内容中,网民阅读比例最多的是“手机报”和“手机电子书”,均超过30%。相比其他传播内容而言,受传输带宽和手机自身功能等限制的影响,手机视频消费还未进入到广大网民群体中来。

六、网民各种渠道购书状况

1逾九成的网民在过去一年自费买过书,购书数量比例最多的是4~6本

在对“网民过去一年自费购书情况”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网民中有3630人回答“买过”,占90.4‰回答“没买过”的有384人,占9.6%。逾九成的网民在过去一年中自费买过书。

过去一年网民自费购书数量,调查显示选择4-6本的占30.2%,排在首位,其次是1-3本,占29.0%近二成的网民选择年购书12本以上,也就是平均每月买一本书。

2过去一年网民自费购书金额比例最多的是101~200元

在参与调查的网民中,过去一年购书金额比例最多的是101-200元,占24.3%其次是201-500元。占23.3%;选择51-100元的为22.3%排在第三。

从整体来看,购书金额在100元以下的网民超过1/3,占37.7%;购书金额在100-500元的网民接近一半,占47.6%,年购书金额超过500元的阿民占14.8%。另外,购书金额超过1000元的和不足20元的网民所占比例都很少。

3新华书店或大书城仍是网民购书的主要渠道。选择网上购书的比例超过四成

“过去一年网民购书的主要渠道”调查显示,将近2/3的网民选择通过新华书店或大书城买书,占调查人数的66.3%有44.5%的网民通过网上书店买书,超过四成;另外也有1/3的网民通过个体书店买书。到出版社发行部买书的网民占12%新华书店、大书城仍是网民购书的主渠道。

4影响网民到书店买书的最主要因素是“习惯网上购书”

“影响网民到书店购书的主要因素”,有45.5%的人认为“习惯网上购书”是影响到书店买书的最主要因素,排在首位,其次是“家离书店很远”,占38.1%;认为书店“没有想买的书”的网民占37.2%,排在第三位。

此外,认为“书店陈列混乱,很难找书”和“没有提供书目检索设备”的网民比例也均接近30%。可见网民对是否方便查找图书的关注度很高。而这也正是传统书店跟网上书店相比的不足之处。认为“书店服务态度不好”或“交款等候时间长”的网民分别为12.6%和10.6%,看来大多数书店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对网民到书店购书的影响不是很大。

5近六成人民认为当前图书价格“比较贵”

对目前图书的价格,59.9%的网民认为“比较贵”,13.7%的网民认为非常贵。也就是说有73.6%的网民认为当前图书的价格总体上偏高。认为价格合适的网民只有16.4%。认为当前图书价格“比较便宜”或“非常便宜”的网民只有10%。

进一步通过对不同收入的网民对图书价格的接受程度来做分析,结果发现认为图书价格“比较贵”的网民在各收入阶层中,所占的比例均远远高于其他几种接受程度,虽然收入在5000元~8000元的网民认为书价“比较贵”的比例由59.6%下降到40.4%,但即使是收入在8000元以上也有47.7%的网民认为图书价格“比较贵”。而认为书价“非常便宜”和“比较便宜”的网民在各收入阶层所占比例均较低。由此可见,网民普遍还是认为现在的书价偏高。

七、网民网上购买出版物状况

1通过网络买过与没买过出版物的网民比例大致是2:1

网民通过网络购买出版物的情况,在参与调查的网民中,有63.3%的人回答通过网络买过书报刊光盘等出版物,36.7%的人回答没买过。通过网络买过与没买过出版物的网民比例大致是2:1。

2网民通过网络购买出版物最多的是图书。其次是CD/VCO/DVD

在回答通过网络买过出版物的网民中,有76.3%的人选择买过图书,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有近五成的网民买过CD/VCD/DVD等音像制品,44.9%的网民通过网络买过杂志。在网上买过录音带或录像带的网民不足10%。

3“无法检验出版物质量”是影响网民网上购买出版物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有47.3%的人认为“无法检验出版物质量”是目前影响网上购买出版物的最主要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售后没有保障和运费太高,所占比例均为39.7%第三是“网上购物不安全”,占33.4%。

4近六成的网民希望通过第三方支付方式购买网上出版物

上一篇:会计职业道德及建设下一篇: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