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

2024-06-21

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精选十篇)

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 篇1

随着文化产业的改革推进,主管部门对图书出版行业相关管制政策逐步、有条件地放松,以繁荣我国文化市场,增强市场参与者的竞争活力。这样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携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入到产业链各环节竞争中。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形式由传统的纸质阅读向多媒介方式转化,手机、互联网、电子书等新兴媒介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欢迎,行业产业链演化给民营出版企业带来了新的产业链空间。天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舟文化)作为我国首家上市的民营图书出版企业,一直寻求突破产业管制瓶颈,积极实施传统和新型产业链下的投资布局,寻求企业新的发展空间。其投资战略的实施,对企业经营带来重大影响,我们以此为案例进行研究,为我国民营图书出版企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二、管制放松和产业链演化对民营图书出版企业投资的影响分析

由于出版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政府对于图书出版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参与主体实施行业准入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出版产业的某些环节一直被国有出版企业垄断,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非公有资本进入困难。随着文化改革推进,政府逐渐从内容编辑和图书发行等环节,积极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具体见表1。

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消费习惯的形成,使图书出版产业链发生演化,其商业模式和产品形式,突破了传统产业链的桎梏,满足了人们日趋成熟的数字出版消费需求,并且,该商业模式的政府管制更少,给民营图书出版企业,甚至是产业外企业更多的市场参与机会。民营出版企业就更应该把握住产业链演化的机会,积极投资于数字出版各产业链,包括数字出版媒介的生产与传播,以及各项衍生产品的生产。

通过上述分析,在管制放松与产业链演化的大背景下,民营图书出版企业可以进入的领域如图1所示:

三、基于产业链环节的天舟文化投资分析

天舟文化成立于2003 年,2010 在深圳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是一家以青少年出版物策划、设计、制作、发行为主的民营股份制文化企业。作为我国民营图书出版业的代表企业之一,其并不满足于已有的行业地位,除了以出版工作室的方式,加大图书策划和发行环节的投资之外,公司积极针对市场需求及管制变化,对数字出版和衍生产品等产业环节进行投资。

作为以发行起家的图书出版企业,天舟文化一直致力于图书内容策划和发行渠道方面的投资,尤其是在上市后的2011-2013 年,整体投资额达到3亿元。但是,公司在上市时看好的数字出版领域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突破口,在该环节募集资金投向一直没有用足,只发生了1700 多万元;而在2013 年后,公司利用“股份+ 现金”的方式,进军网络游戏这一衍生产品领域,实现公司业务在新领域的拓展。

(一)公司在内容编辑环节的投资

青少年图书策划与发行一直是天舟文化的强项,公司依靠两个平台来开拓这一业务:一是天舟华文俪制(成立于2008 年,并于2009 年购买余下股权全资子公司),与多个出版工作室合作,签订一定数量的作家和编辑人员,从事青少年图书读物的内容策划,创作了《冒险小王子》等大量图书品牌;二是天舟教科,承担教辅类、英语学习类图书产品的选题、策划和开发,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全国重点中学长郡中学等机构合作开发中小学生教辅产品。再有,公司利用IPO的募集资金,以项目开发的方式,投入七千多万元进行内容策划与发行项目的投资。

(二)公司在纸质传播平台的投资

图书发行是天舟文化前些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业务,图书发行环节的业务模式主要有:(1)销售自身策划创作的图书。一般来说,公司策划和创作的图书由其自行负责全部该版图书的总发行,如果存在出版社愿参与图书发行的情况,则由公司与出版社协商确定各自的发行比例,出版社再按照其发行的图书数量向公司支付一定数量的版税;(2)公司向外购买图书,并充当批发商的角色,赚取买卖差价。

作为湖南省的图书出版企业,天舟文化在省内发行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省外的发行能力非常不足。上市以后,在湖南市场公司只在2012年收购子公司怀化天舟剩余49%股权,使其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省外发行市场的拓展是公司的投资重点:在华北市场上,2008 年在北京设立北方天舟,2011 年控股设立永载文化(持股51%),主要负责图书销售发行和公司产品的展示;同年设立北京事业部,负责全国教辅市场(湖南以外地区)的销售推广;与北洋传媒和河北新华书店在北京共同组建北舟文化,主要执行面向全国市场的教育类图书市场推广和一般图书出版营销职能。对于南方市场拓展,2009 年设立广州天瑞。对于华东市场,公司于2011 年设立浙江天舟,加强对南京华东总部的支持。通过一系列的投资,公司逐步建立了以长沙、北京、广州、南京四个城市为中心、300 多个营销网点为辅助、向全国范围辐射的蛛网型发行渠道。

(三)天舟文化在数字传播平台的投资

为了顺应数字化趋势,天舟文化对新兴的数字传播平台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力争快速培育自身的数字出版与新媒体业务板块,抢占数字出版市场先机。2012 年成立云上森林信息技术公司,以“I Learn Park”和“APP STORE”等第三方应用软件形式,构建数字在线传播平台,实现信息、教育、出版等数字出版内容的传播,并在此基础上,公司利用企业研发费用,建立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天舟教育云平台”,实现数字平台的后台支持。这些投资都表明了在公司在新媒介传播领域投资的前瞻性。不过遗憾的是,可能是受到内容和资本的制约,相对于国有资本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快速推进,公司在数字出版平台建设上,进程相当缓慢,2014 年终止了与中国教科院投资建设“教育内容资源研发与服务平台”项目,募集资金计划投资的“管理信息和出版创意平台建设”项目基本没有实施。天舟文化好像还没有找到数字出版的盈利方法。

(四)天舟文化在文化衍生品领域的投资

为了增强公司盈利能力,有效提升行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天舟文化依托其在图书出版行业多年来积累的青少年市场优势内容资源和品牌效应,从动漫、教育培训和网络游戏等方面,实现公司产业链纵向拓展。2010 年,公司投资参股了从事动漫业务的凤凰天舟,2012 年投资从事教育培训及咨询的北京东方天舟,而2013 年后,公司以网络游戏为突破口,收购了从事网络游侠开发的神奇时代和KEYROUTE GAMES,实现公司战略的华丽转身,并参股从事移动互联网投资的德同资本产业投资基金,培育潜在的项目;同时开始涉足在线教育领域(麦可在线)和网络视频(影谱互动)。显然,公司近年来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获利丰厚的图书衍生产品领域。

这样,经过公司的大量投资后,公司在各个产业链环节形成的资产布局如图2 所示:

四、天舟文化投资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分析

天舟文化经过一系列的投资,增强了公司在图书策划和发行的竞争力,同时花巨资收购了网络游戏公司后,公司业务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投资对企业营业收入的影响

在上市后至2013 年,天舟文化通过图书策划环节的投资,提升青少年图书的质量,增强竞争力,同时,又通过投资湖南省外的图书发行公司,在全国拓展图书业务,将公司由一个偏于湖南一隅的图书发行公司,向全国性的图书发行公司转化。具体见图3。

由于湖南省外市场的开拓,使公司在上市后的业务得到了逐年增长,但受到业务竞争的影响,其收入增速大幅放缓,由上市前的60%左右,跌倒上市后的10%左右,显然持续高速发展已不可持续。2013 年开始,公司调整投资战略,以巨资向网络游戏领域进军,实现了公司主营业务在新领域的突破,使公司业务又回到了高速增长状态。

(二)投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公司图书发行的毛利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数字出版的发展滞后,公司图书发行业务毛利率一直呈现下降的态势,由上市前的40%下降到2014 年的25%左右,导致公司资产盈利能力也逐年下降,由上市时的4500 万元左右,下降到2013 年的2500 万元。2013 年对毛利率高达90%网络游戏进行投资,优化公司的资产结构,创新了公司的盈利模式,公司的2014 年的营业利润又暴升至1.4 亿元,公司又回到了利润高速增长的状态。

如果我们进一步对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上市以来,公司在图书发行业务上的投资,并没有带来公司业务的实质性突破,反而由于竞争加剧,导致收入增长乏力,收益下降,上市带来的资产增加,拉底了公司的资产使用效率,总资产收益率由上市时的11%下降到2013 年的2.5%,公司经营压力巨大。直到2013 年公司涉足到高利润的网络游戏环节,才重新提升公司的资产使用效率,在资产大幅增长的背景下(由2013 年的6.4 亿元增加到2014 年的20.3 亿元),总资产收益率仍达到10%以上,展示了公司战略转型的实力。

五、结论与建议

图书出版产业的管制放松,原本只有国营资本可进入的图书内容开发与总发行现在民营出版企业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这就要求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谋求发展。而基于演化后的产业链环节的投资战略,可以使公司的产品线得到延伸与拓展。天舟文化的投资经验表明,由于出版社和教材发行的垄断,虽然管制放松,但其无法与国有图书出版企业产生有效的正面竞争,传统纸质图书发行领域留给民营资本的市场与利润并不是很多。而竞争相对公平一些的数字出版领域,受到于内容和资本制约,目前来看很难有市场作为。在后续的探索中,天舟文化利用了资本市场平台,以增发股份方式,突破资本限制,购入网络游戏资产,实现了公司的华丽转型。所以,加大对商业空间比较自由的文化衍生产品投资,这很可能是民营出版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一种方式,但是资本、机遇与管理能力,可能是其在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美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出版历史分期探讨.编辑学刊.2011

[2]蔡鸿程.抓住机遇,开拓与民营书业合资合作新局面.科技与出版.2011.9

[3]周百义.民营图书公司相对于国有出版社的比较优势分析.编辑之友.2007.5

镇江级文化创意及数字出版产业 篇2

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快发展我市文化创意与数字出版产业,特设立镇江市级文化创意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为加强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提高引导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关于印发<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苏财规〔2016〕4号)、《关于印发<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苏财规〔2016〕7号)和《关于印发市级政府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镇政办发〔2011〕8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引导资金每年由市财政预算安排。

第二章 工作机构及职责

第三条

引导资金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责、相互配合”的原则,划分市、辖市(区)财政及文化部门的行政监管职能,在申报、评审、执行、监督、评价各环节做到职责分明、责任清晰。市直企业(单位)申报的项目,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担本办法规定的行政监管职能。

第四条

市级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会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制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参与制定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发布申报公告;

(二)负责引导资金年度预算编制和市级预算执行;

(三)参与申报项目的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实地考察,参与确定拟资助项目及经费安排,做好年度扶持项目经费下达;

(四)参与引导资金执行情况监督检查;

(五)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五条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参与制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发布申报公告;

(二)组织项目申报,指导辖市(区)项目申报和初审;

(三)会同市财政局组织项目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实地考察,提出拟资助项目及经费安排建议;

(四)会同市财政局对当年拟扶持项目对外公示、下达经费等;

(五)督促并指导辖市(区)文化部门做好项目执行管理,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对市直项目进行监管;

(六)设立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向市财政局提交绩效评价报告;

(七)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六条 辖市(区)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根据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和相关规定,配合当地文化部门做好引导资金的申报工作,做好申报单位的资格审查;

(二)监督管理补助资金的预算执行,按《预算法》、国库支付、政府采购等有关要求及时下达、拨付资金。负责收回未按规定使用或闲置沉淀的专项资金;

(三)配合当地文化部门做好项目执行监管、跟踪反馈和绩效考评等工作;

(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七条 辖市(区)文化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根据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和相关规定,会同当地财政部门做好引导资金的申报工作,负责审核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项目的可行性、真实性,申报项目材料的完整性,申报项目与文化创意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联度等;

(二)会同财政部门做好扶持项目的执行监管、跟踪反馈和绩效考评等工作,按要求向上级文化部门汇报项目进展和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等;

(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八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按项目申报计划组织项目实施;

(二)规范使用专项资金,按财务管理要求做好项目会计核算;

(三)自觉接受审计、财政、文化部门对已扶持项目的监督检查,并按要求提供相关的项目和财务资料;

(四)配合文化、财政部门做好项目绩效评价;

(五)确保各环节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六)按规定应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 引导资金支持范围和方式

第九条

引导资金使用坚持“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择优扶持、公开公正、严格监管”的原则。

第十条

引导资金支持范围:

(一)文化创意产业:

1、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项目;

2、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提升产品内涵与质量,增强镇江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项目;

3、文化创意产业孵化项目;

4、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镇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项目;

5、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6、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国内外重点展会项目;

7、文创人才培养和集聚项目;

8、其他需要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二)数字出版产业:

1、体现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政府鼓励投资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项目;

2、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数字出版产业领域,提升数字出版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项目;

3、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4、全国首创专利产品项目;

5、集聚效应明显的数字出版产业园区;

6、其他重大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项目。

有条件的辖市(区)应对优秀项目进行匹配支持。第十一条

优先支持成长型小微企业实施项目、“镇文贷”发放贷款企业实施项目;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版权)的项目;优先支持各级优秀版权示范企业的新兴产业项目。

第十二条

引导资金采取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支持,补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预算的30%。

(一)项目补贴。对申请引导资金补贴的项目,根据其重要性、影响力等因素确定补贴额度。

(二)贷款贴息。对使用金融机构贷款的文化创意项目或数字出版项目,以其在项目建设期内实际发生的银行贷款额,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不超过一年的贴息补助。

(三)奖励。对项目申报截止日已经完成的、具有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文化类项目实行以奖代补。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申报制度。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申报主体必须是在镇江市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设立的文化企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单位)应当健全财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依法纳税并参加社会保险,注册资本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

(二)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申报项目具有较强的产业属性和文化关联度。

(三)申报项目已经按规定程序通过审批,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或已经建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好,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的项目,专项资金不予立项:

(一)经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信用审查,项目单位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

(二)同一企业同一项目已经获得政府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

(三)在市级规定的申报截止日止,申报企业(单位)完整运营未满一个会计年度(含一个会计年度)的。

(四)实地考察时申报企业(单位)未能按要求提供财务、税务和社保缴费资料的,申报企业1年内甚至多年未实现营业收入的。

(五)以前年度引导资金扶持项目经绩效评价不合格未按要求整改的。

第十五条

每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下发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明确项目申报计划。各项目申报单位根据申报指南,向所在辖市(区)文化部门申报项目,市直企业(单位)直接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申报。各辖市(区)文化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将经过初审的项目,正式行文上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第十六条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项目评审、实地考察、会商、对外公示、经费下达。

形式审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本办法及年度申报指南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

项目评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拟定项目评审方案,对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组织专家评审或第三方评审。

实地考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并聘请专业人员对专家评审后拟扶持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会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对通过实地考察的项目提出项目经费安排的计划。

对外公示:根据会商结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经费下达: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资金使用单位签订引导资金项目合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联合行文并下达经费。

第五章 监督检查及验收

第十七条

资金使用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经费,加强经费管理和核算,按照规定妥善保存有关原始票据及凭证备查。专项资金原则上不得用于在编人员工资福利性支出。对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财政局及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资金使用单位应主动配合并做好有关工作。

第十八条

建立项目跟踪制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应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专家或第三方,定期不定期地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了解引导资金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确保引导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最佳效 9

益。

第十九条

引导资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时,需报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财政局同意。如遇项目预算调整及出现重大违规等原因项目中止的,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下文核准后实施。对因故撤销的项目,资金使用单位必须做出经费决算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财政局核批,剩余资金如数退回市财政。

第二十条

资金使用单位利用虚假材料和凭证骗取引导资金;擅自改变使用范围;截留、挪用引导资金以及有其它违规现象的,将追回已经下拨的引导资金,并在五年内不得申报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同时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等相关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一条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项目合同到期时间为基准,负责对引导资金项目进行验收。对没有完成项目合同目标的项目推迟验收,责令资金使用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在规定期限内仍未能完成项目合同目标的,资金使用单位需将剩余资金如数退回。

第六章 绩效管理

第二十二条

建立引导资金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对引导资金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

第二十三条

市财政局会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或第三方对引导资金资助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考评。主要考评项目立项目标完成程度、项目组织实施情况、项目资金落实情况、项目资金实际支出情况、项目实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十四条

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专项资金安排的依据。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8年

数字出版:文化逻辑与产业规制 篇3

[关键词] 数字出版 媒介融合 文化逻辑 产业规制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18-04

[Abstract] On the view of media convergence,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two trends of industrial diffus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ing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analyzed of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cultural change with media convergence an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e logic be yard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thu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culture and regulation of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s core driving force. Given this point:monopoly force and competition force to be balance,that means “Checks and balances”, which is the driving force on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regulation is the coexistence of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Key words] Digital publishing Media convergence Cultural logic Industry regulation

我国的传统出版正处在急剧变革当中,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技术、内容、服务、资本的融合,形成一系列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合作、联营、并购、重组的传媒形态,出现了全新的融合媒体组织;媒体机构的兼并重组、体制机制的改革、传媒与其他行业的渗透兼容,打破了以往出版产业的格局和产业模式,促使传统出版实现数字化升级和产业化转型的变迁。随着主流媒体的国际化拓展和媒体集团化趋势,各传媒集团将主导我国传媒产业各个领域的发展,并力争在国际上争夺更多的市场空间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播话语权。

然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正朝着两个看似矛盾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出现产业扩散和媒体延展的趋势。数字技术的渗透和新媒体的产生,大大地降低了生产和销售成本,扩展了现有的分销渠道和市场空间,使得消费者能够在体验新技术的同时使用功能强大的新的内容产品,可以对内容进行诸如存档、注释、循环利用之类的操作,享受良好而快捷的消费服务;出现了纸媒、电子书、手机读物、听书等各类数字内容产品并存的局面;形成了传统出版社、内容集成商、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等多元化的内容生产和提供方式;出现了手机移动阅读、手机音乐、当当书城、电子书网站、游戏动漫等平台化的营销和服务;移动运营商、大型网站、硬件生产商、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也纷纷介入出版领域。这表明我国的出版业务主体正向传统出版以外行业拓展,呈现产业扩散的趋势;可以说全民参与出版、多行业参与出版的数字出版时代已经到来。

另一方面,呈现产业集聚和媒体融合的态势。在资本与制度的推动下,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在技术、机构、资本、市场等方面产生融合,出现了融合媒体或机构;出版产业的边界正在拓展,逐渐向其他行业渗透与融合。具体表现在介质融合、渠道融合、内容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资本融合和机构融合等现象,并重新组建新的出版集团和媒体组织,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多元化竞争的优势。可以说媒介融合已经在数字出版行业得到印证。

似乎很少有媒介批评家能同时把握这个媒体扩散和媒体融合的矛盾天平的两端。有人担忧传统主流媒体会在新媒体的生长中被淘汰出局;有人庆幸传媒行业的淘金时代已经来临;还有人担忧内容碎片化将会导致共同价值和大众文化的丧失。有人看到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捷和自由,对媒体的失控表示恐惧;另一些人又说媒介被控制过度。一些人看到了一个没有把关人的世界,另外一些人又看到了把关人具有前所未有的权利。这种种现象和问题,都集中于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国际大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产业之中。笔者以媒介融合和制度经济学视角,尝试分析数字出版的文化逻辑和产业规制之关系,求教方家。

1 技术推动之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在技术推动之下不断演变发展,媒介融合改变了传媒行业的技术、产业、市场、体制和受众这五者之间的关系;媒介融合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转变,本质上是在制度经济框架下的产业转型;融合仅仅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

随着新媒体便携性的增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能够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介来了解世界,并且多种媒介的功能被整合在同一种媒介工具之中,出现了融合媒体的终端设备。以手机为例,在今天手机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通讯工具,它们能够让我们从互联网上下载数字内容、接收发送图片和音乐、收看电视、玩游戏、定位和搜索地理信息,甚至可以取代身份证和银行卡,多种其他媒介的功能被整合在手机这一个媒体之中,手机可以说是融合媒介的典型代表。如今数字内容产品的激增给人们带来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和市场,人们可以通过DVD播放器、车载收音机、IPod、随身听、MP3播放工具、网络广播电台、音乐有线频道或音乐网站,甚至是SD芯片卡来收听音频节目;可以采用有线电视、IPTV、卫星电视、数字电视、社区终端视屏等设备,甚至是手机来收看视频节目;三网融合技术下,可以通过数据线来查阅社区生活信息、电视、广播、电子书刊等多种数字内容,享受便捷的信息服务。凡此种种都是媒介融合趋势下产生的融合媒体,并由此生产了融合媒介的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技术无所不在、技术无所不能,数字技术看似主导了数字出版的产业发展,但是,真正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是技术,而是制度规制模式下的产业嬗变。主要体现在传媒所有权模式和产业利益链模式;技术融合只是媒介所有权模式和利益链模式的具象方式和表现。当古老的好莱坞还致力于传统的电影制作时,而一些新媒体集团,比如说美国著名的维亚康姆公司在所有权模式和数字技术支撑下,已经开始打造和控制整个娱乐产业的利益链条,它生产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电脑游戏、做网站、做玩具、主题公园、图书、报纸、杂志和漫画等,实施融合媒体的战略。可见数字技术促使了媒体的变革,加速了新的融合媒体组织的诞生。

融合媒体一方面促进了产业的重组和兼容,反过来,媒介融合又影响了媒介市场,影响了我们对媒体的使用和消费。人们使用融合媒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年轻人在操作电脑的时候,可以同时留连于四五个窗口,浏览网页、听音乐、下载音乐、和朋友聊天、完成文字处理的文件、回复邮件等;流行电视剧迷们也可以模仿对白,概括剧情,对电视剧内容进行讨论,创造原创流行的小说剧本,创作音乐,谱写乐章、制作自己的视频电影——然后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传播。这种融合现象发生在同一种设备里,存在于具有相同经营权的企业里,存在于消费者的大脑里,存在于“群迷”里,甚至存在于一个人身上。

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进程中,人们使用融合媒体的现象也越来越普及,这种融合媒体造就了新的传媒文化。

2 数字出版之文化逻辑

对文化而言,媒介融合将是一个“杂糅”的文化现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构成了新的利益关系和价值链,从而形成新的传媒文化,媒介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可以看到,文化变迁、传媒规制和媒介经济三者的合力加速了媒介融合,并促使技术设施和媒介设备发生变化。

媒介融合的速度在不同的文化阶层和消费阶层里具有不同的表现:那些最富有的、最懂技术的少数精英将变成最早的融合媒介产品的适应者,并被其他阶层的人追捧为时尚,而努力模仿和追赶。媒介融合的速度在国家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媒介融合将形成强大的传媒帝国,直接导致权利和财富在发达和富有的国家高度集中,同时也将改变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格局。融合不仅是企业品牌扩张的机会,它也意味着媒体力量的重新配置和媒体美学、媒体经济学的重塑。法国网络信息理论家皮埃尔·利维(Pierre Levy)用“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这个术语来表述在某些网站社区出现的大范围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活动。他认为,人们利用互联网把个人的专门知识或技能加以传播分享以实现共同目标。而UGC模式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新媒体业态之中;如维基百科、YouTube、MySpace等网站都是UGC的成功案例,社区网络、视频分享、博客、播客和微博等都是UGC的主要应用形式,这就是“集体智慧”的体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传媒理论家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教授认为“集体智慧”的出现可以归因于媒体融合以及共享文化。

新知识新文化层出不穷,人和人之间的传统联系方式已经开始支离破碎;新技术支持下,人们的联系方式更加多样、更加快捷。网络社区的新结构正在形成,这些新社区往往通过自愿的形式,即时的方式,通过情感投资的形式加以确认并形成,有些还通过企业的产品推广营销、互赠知识、互换信息的活动方式组合,形成了人们自己的社交圈和网络社区。

知识文化将会逐渐地转变商业文化,甚至会转变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方式。新技术带来了许多新的生产方式、生产流程和销售模式。例如,点对点技术不断被推广,越来越多的新生销售和传播方式如在线阅读、跳转链接、分章节销售、碎片化的知识检索等,已经无需再经过传统的“整本复制”环节,这种新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严重地挑战着旧有的分销和所有权系统。

媒介融合的发展,最终势必会造成商业传媒和“集体智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以想象,传媒领域将会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媒体权力:一种来自于媒介融合,以网络电视这种融合媒体为例,任何需要播放的信息,都需要获得授权;另外一种就是“集体智慧”,信息传播是面向不同公众组成的松散网络人群,信息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而不需要付费。由此造成了“传播权被高度集中”和“传播权被彻底粉碎”的媒体生存博弈。

此外,传统主流媒体是处于国家议程的核心位置,将主导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草根媒体或新媒体往往会以维护公民的知晓权、参与权的面貌出现,构造出与那些主流媒体核心价值观不同的观点,严重地挑战着主流媒体的权威与核心地位。主流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合不断演进,技术、产业、市场、体制和受众这五者也永远处于博弈之中,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旁门左道的价值观在媒介传播中不断碰撞、不断博弈,商业传媒与“集体智慧”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不断斗争,这就是媒介融合下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背景与文化逻辑。应该看到,传媒创新往往出现在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这两者之间的边缘地带,把握好边缘地带往往就能巩固主流媒体的导向,这要求文化研究必须重新审视和重新思考传媒文化和核心价值,探索其内在的文化逻辑。

3 数字出版之产业规制

数字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因此,产业发展不能脱离现实的国情和文化环境,受到宏观社会发展的制约,更主要地受到制度经济模式的制约,具有多种规制方式和特征。

规制是一种普遍现象。传媒规制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可以说大凡有传媒产业的地方就有规制的存在。不同国家对传媒规制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情,产业体制各异,但规制恒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传媒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有专门的传媒规制机构对传媒产业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管理,并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政策和规制系统,以激励产业或者制衡行业。

垄断与竞争并存是数字出版产业规制的主要内容。媒介融合的内生逻辑及终极指向是通过规模化和差异性来满足人们即时即地的信息需求,一方面需要垄断经营以提高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效益和产业整体优势,另一方面又需要竞争,以提高效能。数字出版垄断巨头和新兴媒体企业并存是数字技术条件下数字出版产业的现实;垄断和竞争并存是数字出版规制的主要内容之一。

制衡是规制的天平支点。媒介融合过程和传媒形态是在垄断作用力和竞争作用力之间的博弈中不断发展的,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只有当两者力量呈现均衡状态时,所产生的产业效益是最大的。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规制的核心就是要让具有调适垄断作用力和竞争作用力这两股力量达到均衡的能力——“制衡”,以“制衡”作为平衡数字出版产业内部作用力的原则。在规模经济驱动下的垄断经营的空间中调适垄断性作用力,扩大产业边际效益、提高产业效能;同时也要最大可能地激励竞争,通过放松管制、不对称管制和反垄断等手段来调适竞争性作用力。这两股力量达到均衡就是数字出版产业规制的“支点”,也是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原动力。

发挥数字出版规制的“公器”作用。以政府为代表的规制主体,基于法制和科学管理,采用有效而稳健的渐进式制度改革和规制措施,激励和制约数字出版企业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数字出版企业在开拓市场,使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社会化的同时,也往往可能为追逐最大利润而牺牲社会效益或给公共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各种规制手段来引导产业竞争和发展。传媒规制是传媒社会的“公器”,因此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要牢牢把握“规制公器”,发挥规制的“公器”作用,引导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环境下,对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伴随我国传媒体制的改革和产业转型,应该把握媒介融合的发展特征,认清媒介融合背景下新的文化发展逻辑和产业特征,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把握规制的平衡点,从文化新形态和传媒新业态特征入手,根据媒介融合的变化来调整传媒规制,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LevyPierre.Collective Intelligence[M].Cambridge: Perseus,1997

[2]Lawson Borders.G.Media Organizations and Convergence: Case Studies of Media Convergence Pioneers[M].Lawrence Associaties,Publishers,2006

[3] Henry Jenkins.The cultural logic of media convergence[J].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04,Volume 7 (1), DOI:10.1177/1367877904040603

[4]王鸿涛.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记者,2007(6)

[5]杨云香.集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

[6]郑晓华.我国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解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收稿日期:2012-01-29)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692191100)“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出版规制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 篇4

韩志国:近年来,总署对于进一步推进数字出版行业的进程有什么好的举措?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抓手?

张毅君:总署进一步推进数字出版产业的主要举措和抓手有以下八个方面:一是用科技项目推动。实际上,国家从“十一五”时期就启动了若干新闻出版重大科技项目,目前有些项目还在建设过程中。加快实施《新闻出版科技“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重大项目,包括四大科技工程、电子书包试验、数字出版云出版平台等,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出版的整体技术水平,抢占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制高点。数字出版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机会,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在新业态方面我们与西方之间的差距,比传统产业上与他们的差距要小。

韩志国:哪四大科技工程?您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目前的进展如何?

张毅君:包括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中华字库以及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这几个项目在新闻出版行业里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是为直接的数字化生产提供装备,提供生产模式;众所周知,数字出版产业面临的主要的挑战之一就是版权保护的问题,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正是针对这个薄弱环节;中华字库将对中国古往今来,包括少数民族文字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容量接近50万,这为传统典籍的整理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这几项工程目前已在建的有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和中华字库。

韩志国:那抓手的第二个方面?

张毅君:第二个方面是用企业转型推动。积极推动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加快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步伐,确保这些文化宣传和和舆论引导的主力军继续在数字时代发挥好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优。这个实际上与国家整体转型的步伐是一致的。今年我们准备对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商业模式的企业进行调研,择机在业内的不同领域,比如报业、出版、杂志、音像等开展转型试点工作。

韩志国:大概会有多少家?什么时候试点?

张毅君:现在考虑大概选20多家,目前正在拟定相关工作方案,争取在今年中期,大概六七月份开展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示范工作。这又是一个抓手。第三是以优质产品来推动。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网络游戏、电子书、精品学术期刊数据库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度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大力扶持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主要传播渠道和载体的数字出版产品的开发,积极发展民族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的空间。

韩志国:有具体的活动吗?

张毅君:去年围绕建党90周年开展的数字阅读活动,效果非常好。当时三大运营商,还有大批数字出版的网站,手机网站参与其中,涉及面很广,参与者接近2亿。今年将围绕党的十八大召开等重要节点,继续深入开展全民数字阅读活动。

第四个抓手是通过平台建设推动。包括深圳文博会会、数字出版高端论坛、数字出版博览会、ChinaJoy、广州漫画节、芜湖动漫博览会等。

第五是以扩大消费推动。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市场。三亿两千万中小学生以及9亿的手机用户永远是数字出版最大的消费群体,数字教育与手机出版也将是未来数字出版的最大金矿。数字出版只有在这两个领域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数字出版产业才能够真正实现繁荣和发展。因此,这两个消费市场的培育是数字出版的重中之重。

第六是以建设数字出版基地推动。“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总署将通过建设8-10家功能各异、重点突出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提高数字出版产业集中度,打通产业链,尽快做强做大一批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韩志国: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目前有批下来的吗?

张毅君:因为各地申报的积极性非常高,目前已经批了9个,包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湖南、西安、杭州、武汉等都已陆续建成或正在建设。

我们对基地建设是有条件的,比如说这是要由省政府向总署提出基地建设的申请,然后纳入到地方的发展规划中去,确保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再有基地的主导必须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因为我们不是仅仅发展一两个龙头企业,而是要培育发展一个产业。虽然,规划是10个左右,但是如果各地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也不应该削足适履,多几家也未尝不可。

第七个抓手是构建公共数字出版服务体系。组织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务“三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少数民族文字、盲文、学术文献和科普类的数字出版产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数字出版产品推广;依托“农家书屋”加快“数字农家书屋”的探索和建设步伐;大力开展“全民数字阅读活动”。

第八是积极推动数字出版“走出去”。大力推进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版权“走出去”、企业“走出去”和标准“走出去”,努力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鼓励出版企业和社会力量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控股、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数字出版机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韩志国:“走出去”的项目里表现较好的是什么?

张毅君:目前来看,“走出去”表现得比较突出的是原创民族游戏。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民族原创网络游戏在海外实现了3.6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在外贸领域也许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在文化产品领域,却是相当可观的。

韩志国:近年来,数字技术对出版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给出版业带来了巨大变革。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已经全方位展开,并开始渗透到出版的各个环节。有人说,数字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出版业的第三次革命。您怎么看待我国出版业的生态?现阶段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出版业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总署对未来出版业生态的预期又是怎样?

张毅君:关于如何看待出版业的生态,我认为,出版业的发展历来是与技术进步的脚步同步,现在由技术催生了新型的数字出版业也再次证明了这个观点。至于数字技术的出现是否称得上带来了出版业的第三次革命,这还有待于我们共同观察,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数字出版业代表着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全球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对于现阶段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出版业之间的关系:传统出版业存在了上千年,早已进入了成熟期,即便在当前,也仍然存有发展空间,只是增长的幅度放缓了;而数字出版刚刚出现不久,刚刚步入高速发展期,距离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增长幅度却非常惊人。因此,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在当前应是一种共存、融合、互补的关系,不能把双方对立起来,更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

对于未来的预期:随着技术的发展、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数字出版产品形态的不断丰富以及传统出版企业转型步伐的加快,数字出版必将成为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也将成为新闻出版产业最具活力的部分和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当然,这有赖于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韩志国:刚才介绍抓手的时候,您谈到总署已经批了一些基地。请问构建产业基地对促进数字出版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国家对此给予的方针和政策是怎样的呢?

张毅君:实践证明,基地建设有利于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分工协作,成龙配套,发挥各自优势,依托公共服务平台,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共同发展。通过基地建设,能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和相邻产业同步发展,形成区域发展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在基地内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研发一批核心技术、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培养一批知名品牌、推出一批优质产品、培养一批优秀人才。

2011年5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同意建立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是继上海、重庆、杭州、湖南、湖北、广州、天津之后, 我国第八个数字出版基地。计划从2015到2020年间, 最终建成在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数字出版基地, 成为全球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基地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总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带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但并不鼓励全面开花,每个省都建基地。建设国家级基地,必须符合总署的评估标准以及产业规划的布局要求。国家级基地之间要突出各种重点和优势,实施错位发展,避免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达不到国家标准的,也可以建设省级数字出版基地,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共同发展数字出版产业。

韩志国:今年国家预计对数字出版投入多少?包括资金,科技项目等方面?

张毅君:据了解,2012年国家在整个文化产业领域方面拿出了30亿左右的资金。国家在推动文化产业方面设立了专门基金,主要针对出版、影视等各个领域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投入,也包括数字出版。另外,目前总署产业发展司正在建设管理新闻出版产业项目库,企业可以把相关项目按要求提交项目库,符合条件,就会得到一定的国家支持。目前,这个项目库中已经接纳了数百个项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的行业发展和需求都非常迫切和旺盛。

韩志国:“十一五”时期,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营销收入,从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51亿元。国民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无疑又为我国数字出版业在“十二五”时期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那么今年总署有哪些大项目在谋划中呢?

张毅君:对总署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实施规划中所列的重大项目,然后再依据新的技术条件和新的发展态势,策划一些新的项目。今年,我们的重点是开展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和电子书包试验研究,争取早日完成立项。另外,数字农家书屋试点,需要要进行总结。第三,要推动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试点。

韩志国:电子书包的未来市场有多大?

张毅君:应该是万亿级的。

韩志国:伴随着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数字出版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总署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提到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发展速度较慢,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产业标准亟待统一,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复合型人才匮乏等。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应对的措施?

对于这些数字出版企业的发展空间张司长您是如何看待的呢?在发展模式上有怎样的建议?

张毅君:首先,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去解决,更需要时间。对此《数字出版“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了比较清晰地阐述,主要是从七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可管可控;二是增强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形成体制合力;三是理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关系,提高协作水平;四是加快法制建设,完善数字出版法律制度;五是大力实施数字出版版权战略,推动数字版权相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六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占领数字出版技术高地;七是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当然,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我们付出心血去研究,去推动。既要考验我们的智慧,更要考验我们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力。

其次,只要我们坚定数字出版是新闻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各方的大力扶持下,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数字出版企业一定会迎来美好的前景,这是我们的预测,更是我们的愿望和目标,希望所有数字出版企业共同努力。

第三,对企业来说,产品和服务是灵魂,也是实现盈利的前提。对于传统出版转型而来的数字出版企业,要从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积累出发,在深入研究市场基础上,推出自己的产品;对于新媒体企业来说,要发挥先发优势,推出更多更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注重其感受和体验。说一千道一万,重视消费者,研究消费者,满足消费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 篇5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我从事图书馆工作多年,尽管说都同属文化系统,但我缺少在文化行政部门工作的实践经验。为此,我要加强学习,深入了解有关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深入基层、虚心求教,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搞好文化市场工作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要有新思路。既要有前瞻的思维,清晰的思路,不断创新文化市场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繁荣和发展作为文化市场工作的第一要务,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发展要有新举措。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把调整市场结构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引导、帮助有条件的文化项目或经营户“做大、做强、做优、做特”。培养一批文化市场的经营大户,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增光添彩。如:把音像市场做大。引导有能力的经营业主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音像市场,提高正版率,增强辐射力。把歌舞娱乐和演出市场做强。对全市的文化娱乐经营户的数量从严控制,更新改造,合理布局,使之高起点进入市场,把歌舞娱乐市场所建成集“娱乐、休闲、交际、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把“网吧”行业做优。建立管理平台,加强日常监管,使“网吧”经营场所规范经营,优质服务,健康发展。三是管理要有新突破。目前我市文化市场己走上比较规范管理的轨道,在强调“规范”的同时,要有新的突破。要继续坚持“总量调控、结构管理、布局均衡、突出效益”的原则,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注意做到净化与繁荣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日常管理与突击检查并重。四是队伍要有新面貌。通过提升品位、树立形象,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三)严于律己,做一名勤政廉政的好干部。“勤政出成绩,廉政得民心。”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应具备的崇高信仰、优秀的品质和忘我的奋斗精神。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我一定按照党的干部纪律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培民同志学习,勤政廉政、忘我工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初步设想,虽然有点班门弄斧,但我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理解。最后,我想说,无论我竞聘是否成功,我都把这当作一次对自我的挑战、一次学习和锻炼、一次认识自我的检验和展示。同时,对各位的鼓励和帮助我表示最衷心的谢意

[文体产业与新闻出版管理科科长竞聘演说稿(共2篇)]篇一:文化局科长竞聘演讲稿 文化局科长竞聘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你们好!

我叫xxx,1988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1991年9月调到xx市文化馆工作,现为xx市文化馆馆员、美术室主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文秘部落原创 xx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我竞争的职位是文体产业与新闻出版管理科科长,理由有三点:

1、我有较丰富的基层文化工作经验,熟悉文化政策业务,能马上进入工作角色。我在文化战线工作14年,主要从事群众美术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根据文化馆业务工作需要,参与馆办刊物《星光》杂志编辑出版工作,配合民渲耙稻缤殴芾泶侔煜肪缯寡菁安糠秩粘9芾怼2斡搿癈ba”联赛“同一首歌”等大型市场化文体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多次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参加“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展览设计。多岗位、多角色的锻炼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基层文化工作经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运作较为熟悉,对文体产业、新闻出版管理相关的政策业务知识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和系统的了解。所以,如果我竞职成功,我相信自己能够马上就进入工作状态,不需要太长的适应期。

2、本人认为自身综合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工作成绩,能胜任文体产业与新闻出版管理科科长。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如一的艺术追求,勤勉刻苦的工作态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使我在创作上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攀登。几年来,我的作品共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奖项23个,其中,中国画作品《采莲姑娘》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丁绍光奖”全国美术大展获优秀奖,论文《现代民间绘画发展的思考》获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当代民间绘画作品邀请展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中国画作品《雅趣》参加庆祝澳大利亚举办

和爱护,我相信,在你们的大力支持下,我有信心竞岗成功,假如竞岗成功,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胸怀大局,把准工作方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因此,我将自觉地树立大局意识,努力做到“三不”,确保工作有方向,有活力、有实效。一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偏离,紧紧围绕文体工作大局,谋划科室工作思路。二是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不落伍。准确把握我市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与时俱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诚信为民,勤政敬业,遵纪守法,求真务实,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做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三是始终着眼实际不盲目。一方面把积极贯彻“三贴近”的要求作为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另一方面针对文化及新闻出版市场的特点推进工作,力求简单有效,力戒形式主义。

二、不断加强科室自身建设,筑牢工作基础。一是抓学习,不断提高科室人员的理论政策业务水平;二是抓合力,明确科室职位设置和职责区分的基础上,强调主动协作,相互配合支持,以发挥科室整体的最大工作效能。三是抓制度,严格纪律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

三、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一是持之以恒地抓好扫黄打非工作,净化文化和新闻出版市场。二是加大网吧和游戏机市场的管理力度,扶持绿色网吧,倡导文明上网、健康上网。三是继续整顿和规范文化和新闻出版市场经营秩序,保护合法经营。四是着力培育、开发文体产业,引导、规范文化体育消费。五是抓好公

[文体产业与新闻出版管理科科长竞聘演说稿(共2篇)] 众娱乐聚集场所消防安全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古人曾经说过:“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竞争上岗,有上有下,无论上下,我都将以这句话自勉,一如既往,诚实为人,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谢谢大家!

篇二:文化系统科长竞选演讲稿

[文体产业与新闻出版管理科科长竞聘演说稿(共2篇)] 文化系统科长竞选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下午好!

首先感谢组织为我们提供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今天我竞聘的岗位是文体产业与新闻出版管理科科长。我叫,现任市博物馆副馆长,中共党员,有助理工程师和文博助理馆员两个职称。年被中共市委宣传部评为“市文明市民”。我于年7月毕业于国立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9月进入文体局筹建办,参与市博物馆、体育馆和游泳馆的工程建设。在筹建办我以工程甲方代表的身份下到施工现场,主要负责工程现场的施工管理。年12月份,“三馆”顺利竣工,市博物馆和体育馆工程还被评为市优质工程。

年4月我作为文体系统唯一的一名市下派干部,被市委组织部选派到不适应村深沪镇金屿居委会担任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助理。

下派期间,帮助村里铺设了一条道路,目前着手村小学教学楼的筹建工作。去年配合镇政府完成了东海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征地工作。近一年来我能针对不适应村的存在问题,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和意见,为镇政府和居委会所采纳。经过农村基层的锻炼,我的行政能力得到了提高。

如果我能走上文体产业与新闻出版管理科科长的岗位,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工作的切入点:

一、加强学习,全面系统掌握文体产业和新闻出版市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并虚心向科里的老同志请教学习,尽快熟悉业务进入机角色。同时协助分管局长抓好管理科的工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创新管理机制。通过调查研究,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文体与新闻出版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适应我市市情的文体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方针和管理规定,努力提高科室的管理水平。

三、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克已奉公,勤俭节约,廉洁自律,能虚心接受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教育,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努力做到廉洁公正、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文明办事。

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 篇6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首先对李载昊院长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魏玉山回顾了我院与韩国出版界的友谊和长期的合作历史,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历史现状、工作职能、机构设置、人员构成等情况。魏玉山指出,在出版研究方面,研究院正逐步从过去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主向与科学技术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重点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目前,研究院已经成为研究、出版、会议论坛等多方面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希望今后能够与韩国出版文化产业振兴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韩国出版文化产业振兴院院长李载昊介绍了韩国出版文化产业振兴院的主要情况。他表示,中韩两国近年来在文化领域交流合作更加频繁,未来在文化产业方面可以有更广泛、紧密的合作,希望双方共同探讨,寻找中韩合作的机会,共创两国出版业的繁荣与发展。

会上,双方还就课题合作、出版交流、学术活动等具体事项进行了商议,并初步达成了一些合作意向。

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 篇7

1 数字化出版的主要内容

以目前的数字化发展状况来说, 数字化出版定义的主要内容是:对信息出版的整个环节, 包括原创作品、后期编辑加工、印刷复制产品等, 都是通过使用二进制技术的操作方式进行编纂的, 也就是说只要是涉及二进制技术的, 都属于数字化出版所包含的范畴。换句话说, 数字化已经不仅仅是指, 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的内容, 或者传统印刷式的信息发布了。当前通过数字化的发展历程来观察, 中国在数字化产业出版方面的发展时间算不上长久。但在中国地区作为新事物以及现代新兴技术产业, 数字化出版的成长速度, 是很多出版行业相关人员所始料未及的。数字化出版产业的覆盖率, 目前是无法用精确数字进行估量的, 因为它一直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数字化出版可以说已经与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比如VCD、DVD、CD、MP3、电子书、网络以及通过电子产品下载的图文信息等。数字化出版的产物, 不断丰富着出版物的形式与内容, 同时也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

2 全面看待数字化出版编辑人员要适应角色的重构

虽然中国数字化出版行业, 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但与国际发达国家数字化出版事业相比, 还是存在差距的。究其原因, 还是我国在数字化出版领域人才的缺失, 操作人员对产业链各环节的赢利模式处于萌芽期。尤其是行业内没有完整的规定, 以及相关的法律条例做保护。最终, 导致数字化出版内容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长此以往, 便会造成原创者的劳动成果被变相性地压榨。编辑人员作为与数字化出版最早接触的群体, 为了促进我国数字化出版事业的规范化, 相关人员一定要在积极学习数字化知识的同时, 不断健全数字化出版产业的模式。

3 数字化出版需要编辑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

3.1 编辑人员要有更加强大的设会责任感

数字化出版的最大优点就是迅速, 而最大的缺点就是在传播的过程中, 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纠纷。因此, 编辑人员在新时代的更替下, 一定要恪守职业道德, 在信息的加工和传播的过程中, 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以社会效应为核心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增强自身对网络自由化中各种不良诱惑的抵抗能力, 带头遵守数字化出版的法律秩序, 营造出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网络数字化环境。

3.2 编辑人员在数字出版时代下的心理变化

传统的编辑人员心理特征主要是通过编辑主观的性格特点, 以及各方面的认知能力、自身的气质等心理表现活动。而在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下, 编辑人员需要提高自己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 不断适应风险认知与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复杂而又虚幻的网络环境中, 处理好人际, 以及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众所周知, 媒介作为一个虚拟的环境, 很多人的思维意识, 在被数字化的虚拟网络影响下脱离实际。当下出现的各类通讯仪器, 比如微信、QQ等体现的最为明显。因此适应交流环境的虚拟化, 做资源的有力整合者, 为人们提供资源的共享, 是当下编辑人员的主要工作过内容。其次是风险意识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的提高。数字化时代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在最快的时间内, 将信息传递到大众手中, 另一方面一旦所传播的内容不利于社会发展, 或者对个人造成巨大伤害都是非常难以挽回的。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有非常强的风险意识, 对各类信息的发布严格把控, 谨慎审阅;出现问题时以最快的速度, 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 不断迫使传统的编辑人员, 提高自身对重新塑造新角色必备品质的认知。以便于传统出版技术的改进。任何事物都有不可消除的缺点, 数字化出版一样不会例外。我们都知道, 数字化出版是需要二进制进行相关代码编写的, 一旦在编写或使用的过程出现错码或少码的状况, 所有的信息资源将无法索取, 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 传统编辑们在学习数字化出版的同时, 也应该顾忌到传统出版和编辑的不可替代性。发挥传统纸质的优点。实际上一般都是传统的纸质书籍, 在读者群中产生反响后, 才会将其加入到数字化的出版范围内。所以编辑们应该在变化中, 不断学习新的内容和知识, 将自己变为全能的复合型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参考文献

[1]杨兰珊.学术出版的数字化专心路径研究[J].科技传播, 2016 (1) :192-193.

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 篇8

一、坚守文化自觉:循学术著作与时代发展之绳墨

学术出版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学术,即将学术研究的原创性成果——思想、知识、文化等进行规范化呈现与市场化传播,是文化积累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理论著作的出版代表着一个出版社的学术品格,而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辑则是保持这种学术品格的关键因素。

陈昕先生初入出版行业之前,在上海市出版局资料管理员的职位上工作了四年,其间通读了大量的各类经济学专著、灰皮书、白皮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读物,阅读推动了他的思考和写作,不断丰富并提升了他对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积累,正如他谈道:“编辑最重要的是他的学术积累,以及由这份积累所生发出来的学术眼光和思想境界。”(2)正是有了对经济学专业的学术“厚积”,铸造了他锐利的学术眼光,提升了他的学术敏感性和鉴别力,而后就有了从“青年学者丛书”开始到“当代学术思潮译丛”“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等一路“薄发”精品的辉煌历程。

特别是他策划出版了“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之后,在我国的经济学界有了相当的影响,其中不少图书先后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由此,有人提出“中国经济学的‘三联学派’”,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询问过时任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的陈昕对此有何看法,他肯定了该套丛书的社会影响,“它的最大价值在于,改变了中国经济学家长期以来的纯思辨的研究方法,开始尝试用实证的、计量的方法来分析现实中的重大问题”(3)。但认为若因此而就形成一个学派就“有些言过其实”,他谈道:“我们已经身处一个传媒的时代,也是一个廉价制造概念的时代,我们不应该为某一个概念的横空出世而飘飘然;但是,循着这一特殊的‘三联学派’现象去探究‘一套学术著作与一代学者的成长,与一门学科的嬗变,与一个时代的崛起’的绳墨关系可能是有意义的。”(4)

在时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时,他积极争取出版鸿篇巨制《中华文化通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时的机缘“完全出于一个出版人的文化自觉”。他在书中回忆:“我常常在想,如果历史真是一面面‘铜镜’,我们就是铸就‘铜镜’的手艺人。尽管‘铜镜’上不曾篆刻上我们的名字,但是我们的手艺将与历史同在。”(5)

陈昕先生能透过学科发展状况把脉时代需求,无疑体现了他夯实的学术专业功底,而“绳墨之说”也好,铸铜镜的“手艺人”也罢,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学术出版人的文化自觉——自觉从事文化的挖掘、创新、传承,并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构建起清晰的职业认知。有着这样朴素又崇高的文化情怀的出版人能接连出版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能在业界出类拔萃赢得认可便是一种必然了。

二、坚守“问题导向”:解时代之惑的理性传播

学术出版在推动学术发展、学科培育的同时,更要树立时代瞭望者的使命,以创新学术出版之“绳墨”刻出文化发展的时代印迹,在文化的顶端推动社会进程与时代变迁。那么,如何出版时代所需求的学术著作呢?学术出版人如何把脉社会、顺应并推动时代进步呢?那就是问题导向。“优秀的学术著作,正需要植根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始终提出‘这个’社会的主要问题,才能保持锐利的理论锋芒。”(1)

在感受陈昕先生出版生涯的辉煌之余,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在每一个重大出版项目出台过程中,都伴随着他对时代需求深深的思考,即他出版每一套丛书的灵感其实都来自于对现实的理性认知。在出任香港三联书店的总编辑时,面临回归的香港,无论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还是社会文化等都处于明显的转折期,他感受着“香港的文化季风”,敏感地捕捉到香港图书市场狭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存在断裂,即“存在巨大的‘一冷一热’的隔阻和断裂,一是报刊(热)与图书(冷)的隔阻,二是精英阶层(热)与普罗大众(冷)的断裂”(2)。正是基于对现状的深刻认识,“一个颇为激越的抱负油然而生,我想改变香港出版业少有中文社会科学出版的现状,在香港制造本土的文化‘风源’,发现一些具有香港精神特质的思想与学术话题,以图书的形式造就传播上的‘广场效应’,而不仅仅只是‘橱窗效应’”(3)。于是,“走向1997的香港经济丛书”策划方案诞生了,其触发点除了陈昕先生的学术专业基础之外,更由于“逐渐凸显的香港社会经济的过渡期特征”——“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正在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他们对这些经济问题不同程度的困惑和担忧”。(4)正是这样的现实问题引导着出版人的思考,激发着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成就感。

除此之外,“现代政治透视丛书”“国际瞭望丛书”“思想者文丛”“当代学术思潮译丛”等的策划全都是陈昕先生不拘泥于“知识导向”“结构导向”的出版原则,而偏重于“问题导向”的指引,积极探索学术出版之路的见证。正如“现代政治透视丛书”总序中写道:“作为政治学者,所能够做到的,就是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民主政治的光华和民主政治的欠缺,让人们掌握建立民主政治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知识。”依托学术出版物的传播,知识分子以其专业学科背景的理性视角为社会大众解疑释惑,真正发挥了知识与理性对社会发展的洞察与眺望。

三、大众化与国际化开拓:学术精品的启蒙与解构

如果说文化自觉是出版人的基本素养与思想境界,问题导向是创新学术出版的具体路径,那么,学术出版的大众化则是一个偏离核心的边缘问题。学术出版有无必要开拓大众市场?学术出版能否走大众化之路?如何让学术精品惠及普罗大众?这一系列问题其实又回到了出版的文化功能、问题导向上来,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大众既是文化创造主体,又是文化消费主体,偏离或脱离主体而存在的学术出版何谈文化自觉?时代的需求即社会大众的需求,远离了大众需求的出版又何谈解疑释惑、理性引导?“出版固然是一种涵容性的文化,但说到底,它更落实为一种情怀——回应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吁请。”(5)因此,学术出版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如何对大众传播知识、解疑释惑和理性启蒙。

问题的重点在于,学术出版如何开拓和培育大众市场,如何捕捉大众的注意力资源,以什么样的学术出版物来充实大众的精神世界。正如陈昕先生在其“思想者文丛”编辑絮语中激情洋溢地表述:“这里是真理的摇篮,它属于有思想的人们……在真理的天空里,永远燃烧着火焰,也布满了荆棘,‘思想者文丛’愿为每一个思想者提供火把和砍刀。”在其“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的策划中,如书中所记:“我萌生了为国内读者出版一套普及市场经济知识的丛书,为我们社会即将开启的经济转型做好知识启蒙。”(6)面对整个社会由于知识欠缺而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误解,该套丛书突破陈规,从政治经济学知识层面进行大众化普及,“开全国风气之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鼓与呼”。

正是怀揣启蒙大众的使命感,陈昕先生的学术出版策划从来没有远离大众视野,诸如“当代经济学新知文丛”“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细说中国系列”“现代工商管理丛书”“名人日记丛书”等,都体现了出版策划者的大众意识,将学术理性的气息传递到每一个普通大众,从整个社会层面供以学术给养。

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宏观战略上来看,学术出版国际化之路充满了艰辛:自然科学领域学术成果“西强东弱”之势难以颠覆,人文社科类成果又囿于文化差异难越文化壁垒,加之我国学术规范与世界的接轨并未完全、优秀翻译人才稀缺,等等,这都成为削弱我国学术出版物国际影响力的因子。但陈昕坚信并用实践证明了学术出版亮相国际市场的重要功能:对中国文化的解构。

2009年在法兰克福书展外的酒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了题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2008)”的大型论坛,并重磅推出了“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旨在突破世界主流经济学推崇的“华盛顿共识”,向世界解构“中国奇迹”背后独特的“中国模式”,论坛的成功举办与丛书的引人注目都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即“中国的发展和中国模式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它开始具有了世界的意义”(1)。作为本土文化的建构主体,中国学者通过学术出版的国际舞台,向全世界解构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对于呈现我们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让我们更为乐观的是,这更是一种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完美呈现,尽管这并非能改变跨文化传播中话语权整体不均衡的状况,但对于处于弱势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点“希望的曙光”。

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 篇9

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管理现状

(一)我国数字出版管理主体

我国政府管制机制以多部门管制为市场管制的主体。在数字出版的内容管制方面有: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和文化部等部门;在内容传播所需要的互联网线路管制方面有: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和广电总局两个国家级部门。国内以网络为平台的数字出版经营者需要向这些部门申请相关的产业经营牌照。

(二)我国数字出版法规体系的构成现状

1、数字内容资源开发和管理层面

在2002年,数字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出台《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在2007年底,新闻出版总署通过了我国《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2010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制定发布《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数据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学出版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游戏审批管理细则》等部门规章”。

2、数字版权保护层面

在著作权领域,目前初步形成以《著作权法》为基础,以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以及政府规章为补充的较为完备的版权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等。

另外,在数字出版技术层面,现阶段我国数字出版各领域均严重缺乏统一的标准。

二、对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政策方面的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在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方面的政策相对属于空白,而随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迅猛发展,产业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地方政府进行的是资金方面的支持和政策上表示支持数字产业发展的态度,而缺少的是对于这个行业的规范。现有的法规主要是关于新闻出版、互联网出版、版权等等方面的,而各个地方在数字出版产业管理上各个方面的差异比较大,在数字出版产业统一管理方面需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因此,针对于数字出版产业低级统一管理方面,提出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建议。

明确各地建立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申请报批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相关核查标准,建立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等级制度,出台相关评判标准,其中包括评判方式、动态审核标准和内容等,同时针对各个等级的不同设定相应的政策支持范围,通过动态审核为各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立企业中的信任度,通过等级评判标准进行企业对口的吸引纳入,动态审核还可保证等级评判的公平公正,使高等级的基地有警惕性,而低等级的基地有进步性。评判方式可由各方面专家对于该基地的实地考察结果、基地产出成果、企业集合情况及基地收获效益等进行综合性评判,给出相应等级,等级评出后,可根据该基地的问题再进行针对性的建议,并督促实施,提高基地运行水准。

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具体的发展模式、营销方式、融资制度和方法、发展方向、发展优势等提供指导性的意见。通过法律法规规定各方面相关部门对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发展的知识、技术及资源上的支持, 使各地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均可结合当地数字出版产业的具体特点和优势进行发展,既避免了各地区数字出版产业的同质化,又将当地文化产业资源的运用达到最大效益;通过对各地区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资源整合,也可使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水平整体提高,并尽快的消除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短板。在收益方面,通过法规规范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营销模式,从制作到包装,从产品到服务,在实现数字出版对国家文化产业层面发展推进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获利实现,使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设更具其经济推动方面的意义。

在人才储备方面,为便于基地充分利用大学、研究院等知识科研机构的知识、技术支持,政府应协助在基地当地的大学内部建立与基地或基地入驻企业的直接对接联系,在高校内部设置科研成果转化岗,利用与企业对接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业务经纪人,促进基地与企业获得高校科研的第一成果,并及时为高校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达到双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利用高校资源,为基地企业进行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摘要: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近年发展极为迅猛,在发展的同时,该产业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一些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在行业合作、共赢、发展结构、知识产权、人才储备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中的企业需要克服的,同时也需要政府运用政策来进行协调扶持的。现如今,大部分地方政府进行的是资金方面的支持和政策上表示支持数字产业发展的态度,而缺少的是对于这个行业具体的政策规范和支持制度。现有的法规主要是关于新闻出版、互联网出版、版权等等方面的,而各个地方政府在数字出版产业管理上各个方面的差异比较大,因此通过对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发展现状研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关于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数字出版基地核查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岗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2]《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

[3]《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4]《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5]《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

[6]《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 篇10

近年来, 数字化浪潮席卷出版印刷界, 数字出版、出版印刷成为传统出版的替代新兴产业。2010 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界定: “数字出版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内容进行编辑加工, 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产品形态数字化、内容生产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和管理过程数字化。”

数字出版印刷 ( Digital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的美国。目前美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其GDP的25%左右, 而中国目前仅为3% 。大英百科全书公司已经停止纸版书印刷; 预计2017 年电子书销售额将超过纸质书达到82 亿美元。英国率先提出创意产业理念, 作为第一大产业, 其产值占GDP的8% 。2013 年有98 家出版社关闭, 比上年提高42% ;2017 年预计新增从业15 万人; 日本的媒体技术、动漫卡通等产业成为第二大产业, 从业者有10 万人, 每年还有30 多万人接受数字教育和训练; 韩国2001 年提出“十大新引擎产业”之一的数字内容产业, 已成为第一大产业。目前, 国际上跨国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就斐然。

我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到2015 年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新闻出版总产值的25% , 建成5 ~ 8 家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海量平台, 在全国形成10 家年产值超百亿元国家产业数字基地和产业园区, 形成20 家收入超10 亿元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截止到2014 年底, 全国已成立12 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 分别在天津, 上海, 江苏, 浙江, 湖北、广东, 重庆, 湖南, 安徽。吉林省计划培育出10 个年产值1, 000 万元以上的数字出版企业。

二、长春市数字出版印刷产业现状

2009 年以来, 长春市出台《2009 ~ 2012 年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和《关于促进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初步形成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和网络6 大门类出版共存, 纸、声、光、电、磁等多种媒体方式共有, 高、精、尖技术设备齐全, 大、中、小型出版物贸易市场完备的产业格局。截至2012年, 长春市拥有各类出版物批发零售企业2, 372 家, 新闻出版业有集团4 家、出版社有25 家、印刷企业有2, 377 家、报纸有79种、期刊有237 种、42 种综合性市场消费类期刊中, 月发行量超过10 万份以上的已达一半以上, 超过50 万份的有5 种, 其中一种已过200 万份。同时《演讲与口才》《意林》等成为国内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期刊。2010 年底, 长春市实现产业增加值196. 7 亿元, 同比增长54% , 约占GDP比重5. 9% , 固定资产投资44. 5 亿元, 到“十二五”末, 长春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力争突破1, 000 亿元, 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千亿级产业。长春市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十二五”末, 年产值达到500 亿元, 年均18% ~ 20% 增长速度。目前,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 2013 年, 全国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0081 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3.41% 。同期, 吉林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92. 09 亿元, 占全省GDP比重为1. 48% 。

三、长春市数字出版印刷产业问题分析

( 一) 政策资金落实不够。针对出版印刷行业, 政府扶持力度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和打造基础设施建设上。相较于其他文化大省不够完善, 支持力度需要加强。由于出版印刷产业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 更需要通过政策吸引更多区域外投资者进行投资, 主要包括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奖励政策等。现有政策涉及范围不全面, 在出口退税、土地政策、奖励基金等方面, 一些政策缺少细化条款。执行遇到问题时, 政策缺失会限制产业发展, 对于出版印刷产业项目建设、印刷企业开拓市场等都极为不利[1]。长春市奢岭文化印刷产业园从规划至今已4 年, 几乎未有变化, 其中政策落实不到位是主要原因之一。

( 二) 资金支持不足。长春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开放地区, 政府和企业在资金投入方面亦有不足。除企业投资者, 政府部门也是出版印刷业发展的主要财政支持者, 出版印刷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依赖政府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资金可满足企业生产和创新需要; 另一方面, 政府先期资金投入可带动其他投资者, 增加投入资金的金额。目前在引资方面力度不够。长春市奢岭街文化印刷产业园于2006 年8 月24 日经吉林省发改委批复成立, 一期占地200 公顷, 基础设施投入1 亿元人民币, 可容纳260 户文化印刷类企业。目前园区仅有中冶京诚、吉林省东懋包装制品厂等入驻企业30 余户。

( 三) 资金效益不高。长春市出版印刷产业起步就比较晚, 如今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从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上来看, 长春市出版印刷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居于下游,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超一线城市相比差距很大, 与15 个副省级城市相比也有相当的距离。根据2014 年统计年鉴显示, 长春市新闻出版业占当年文化产业总量的70% , 与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相比仍然滞后。在文化产业相关链条中, 极为艰巨的挑战是: 原创性文化和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尚未达到自主研发水平, 尚未具备完全知识产权, 因此很多文化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自主竞争力。

( 四) 市场化程度较低。印刷产品的交易形式多为零售状态, 相关企业也没有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内外部经济, 印刷文化中介发展缓慢, 产品推广策划和市场运作力较弱。印刷文化产业的基本内涵是印刷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化经营, 而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高低也基本上决定印刷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聚集产业链。虽然数量、种类齐全, 但相对规模较小。尽管长春市注重产业集聚效应, 在双阳区建立印刷工业园, 但整个印刷产业链不完整, 不成体系, 配套设施、配套服务跟不上, 产业门类之间的互通有无程度低, 印刷企业跨行业, 跨区域资源整合度不高, 没有形成产业群, 产品缺乏规模优势。一方面, 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开发不足, 很有地方特色和潜力的市场仍在独自开发初期, 生产和销售仍处于粗放型阶段, 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集聚区, 距离密集资本管理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 由于森林资源受到过度破坏性开发, 这对印刷产业的持续发展是有害的。

( 五) 专业人才缺乏。长春市现有各类新闻出版单位有各类从业人员约60, 000 人, 其中出版单位从业人员约1, 700 人;报刊从业人员约12, 100 人; 出版物营销从业人员约11, 300 人;印刷业从业人员约33, 400 人, 从业人员中有60% 是中专学历, 很难适应文化产业和印刷产业发展。不仅数量不足, 结构严重失衡, 尤其缺少领军人才。目前传统出版单位从业人员的知识背景多集中在文史哲等人文学科, 缺乏社会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系统知识。接受在职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多, 对数字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 在选题策划、组稿、营销等方面缺乏创新, 或者自身有增加数字出版相关知识的愿望却找不到合适的入口和平台。另一方面, 许多传统出版单位对在职人员的继续培训和培养方面跟不上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需要, 加上数字出版工作流程尚未建立, 企业内部数字化程度不高,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传统图书编辑在向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编辑角色转变时出现了一些的隔膜, 编辑很难定义自己在数字出版企业中的作用[2]。

四、长春市数字出版印刷产业出路分析

( 一) 强化政府关注、支持与引导力度。在管理理念方面, 应从直接行政干预型逐步转化成为产业服务、引导、规划、管理, 服务理念。由原来的被动回应性政策设置向主动回应性转变, 前瞻性、预见性提升。政府管理机构必须通力协作, 从税务、财政、科技、工信这类管理机构入手, 全面支持数字出版事业。在企业实践方面, 传统出版急需提升市场思维, 增强转型紧迫感和创新意识[2]。企业必须全面行动, 逐步展开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摸索与实践, 寻找数字化转型之路。

( 二) 建设好印刷文化产业园区。在吉林省各级政府的支持下, 长春文化印刷产业开发园区于2006 年5 月正式动工, 总投资额达410 亿元, 位于长春市双阳区奢岭镇, 该园占地200 余公顷、可容纳200 户企业, 园区总投资80 亿元, 设计产能80 ~100 亿元, 年利税达到5 ~10 亿元。园区整体规划集印刷加工制作、科研产品设计、仓储物流、商务运营服务、生活服务于一体, 主营业务主要以包装装潢与印刷业, 兼营出版物出版与商务印刷等其他业务, 将成为东北亚最大文化印刷产业基地, 现已引进资金达到25亿元, 入园企业有42 户, 入驻项目有20 个, 投资60 亿余元, 年产值达到45 亿元, 整个园区尚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

建设好印刷文化产业园应该注重如下几方面: 注重技术聚集、人才聚集、信息聚集, 这三大聚集将会形成强大的知识融合效应, 同时增强诸多企业单位的科研创新能力, 拉动集群的整体技术发展, 推动技术、知识渗透进各个尖端领域; 注重突出园区的定位和招商工作, 努力形成高效产业链。大力招商引资, 吸引强势企业、龙头企业进驻产业园区; 注重顶层设计, 统筹规划。对于总体发展目标、时间进度、建设周期都要有具体规划; 注重宣传交流。借助媒体力量, 对园区进行集中、精确的造势宣传, 树立园区良好形象。

( 三) 传统出版企业加快整合与升级改造。长春市传统出版单位基础较好, 出版资源底蕴比较丰厚。吉林出版集团的图书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稳居前三名, 效益水平和资产规模都大幅提升, 长春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等一批图书出版单位在全国同类出版社中名列前茅, 在长春内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规模和实力较强的名报、名刊, 形成“吉刊现象”, 省内有音像电子出版单位12 家, 其中有一部分出版单位正在尝试开展数字出版活动。数字出版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对人才、技术要求更高。加快培育或引入掌握数字出版核心技术与经营理念的复合型出版人才。企业、创新的动力、灵魂均在于科技, 应加大研发资金投入,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 对国际数字出版业新技术紧密关注, 加强技术交流与沟通, 促进传统出版业获得持续动力。全球范畴内的日本手机出版模式口碑良好, 影响力明显, 其模式、风格迥然不同于别国; 美国PDA ( 掌上电脑) 、按需印刷或生产 ( POD) 模式也较为先进, 其B2B数字图书馆模式是其数字出版、业务模式方面的主力。

( 四) 确立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新观念。长春商业印刷基本才刚开始, 市场环境不清晰, 东北三省印刷器材工业各自为战, 印刷用纸需求大多源于江浙一带, 抑或依靠进口处理需求, 本地印刷业成本一直以来居高不下, 而且变数更多, 对于当地的印刷业发展形成明显的约束。当然大量的市场需求还是显然的优势, 长春地区每年3 ~ 5 亿元市场需求便是明证。长春文化印刷产业园区对于当地乃至全省的文化印刷业规模效应形成有着强力促进功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长春市出版印刷产业正努力朝着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势互补的新格局方向迈进, 并逐步确立整合多种资源, 建设印刷产业开发区与构建品牌传媒集团的发展模式。

( 五) 强化本地人才队伍建设。现代数字技术人才必须要掌握网络编辑、版权法规、版权引进、美编设计、分销发行、设计数字产品、技术管理研发等综合性技能、知识。一是要对传统出版印刷企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使之理解现代数字出版的本质涵义, 转变观念, 掌握数字出版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二是要强化人才的外部引进工作, 让企业获得发展的新鲜血液、动力。保证以此来提升出版复合型人才需求, 实现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同步提升。只有正确将两层能力结构进行高效有序的划分, 方能为整个企业培养数字出版复合式人才奠定基础。三是要搭建数字出版业的人才资源库, 这主要针对管理层面和建设层面, 组建一个能够获利的赢利模式, 一支具有前瞻性创新思维的领导团队, 组建具备高、精、尖技术元素含量的跨媒体传播载体。四是要充分利用高校培育未来数字出版人才的主渠道。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应在数字出版课程、专业的合理设置、数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重点投入, 可与出版印刷产业园开展合作办学, 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等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五是要建立健全长春数字出版行业内的人才衡量机制, 既可明确传统出版网编人才与当前业内技术人才相互之间的职能交叉现状关系, 健全我国数字出版领域内的人才培养规范, 疏通业内人才的选拔、使用以及晋升体系, 促进当地乃至国内数字出版行业整体综合性的发展, 也有利于健全业内人才机制, 推动地方数字出版体系有效、平稳、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修远.中国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 2012:113~116

上一篇:广播新闻媒体融合下一篇:天然气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