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文化

2024-06-26

出版文化(精选十篇)

出版文化 篇1

关键词:徽文化出版物,发行,营销,地域文化出版物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1]在我国以地域性为主体的出版集团的出版活动中, 以地域文化为题材的出版物, 是各大地方出版企业的必备选题之一, 承载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近年来, 随着国家加大对各地方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地域文化研究日益火热, 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地域文化出版物;地方政府为了打造文化软实力, 树立旅游品牌, 对地域文化的扶持也日益增加。地域文化出版物即是以传播地域文化为主要目标的一类出版物。这类出版物不仅肩负着传播地域文化的社会效益, 也担负着为出版机构盈利的经济目标, 在这两种属性的考量下, 如何做好地域文化出版物的发行营销就显得格外重要。地域文化出版物的类型十分广泛, 为了方便研究, 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 选取徽文化出版物作为主要的参考对象。从这个典型的地域文化出版物出发, 通过对其现有发行渠道、营销模式的调研及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优缺点, 并根据其特性提出一些合理的思考及建议。最后由点及面, 从吸取个案的经验发掘出一些可供所有地域文化出版物参考的通识性经验。

一、徽文化出版物的细分

徽文化, 全称徽州文化, 是指在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等原徽州府下属各县中所出现的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及很高学术价值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 [2]是我国地域文化中具有一定影响性的一个类别。徽文化出版物即是以徽州文化为题材的出版物。为了便于研究, 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 徽文化出版物内部能被分为更细化的类别, 即面向大众读者的大众类、面向特定读者的专业类、面向旅游用书需求的旅游类。面向大众读者市场的徽文化出版物, 包含一些作者所撰写的散文集如《徽州往事》, 创作的小说如《新安家族》。另外还有介绍徽文化中具体某方面的普及类读本, 如介绍徽州祠堂文化的书籍《解读徽州祠堂》;面向学术阅读的专业类徽文化出版物, 主要是徽学研究的成果, 既有古籍或文史档案经整理后的出版物如《徽州文书》, 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所著的徽学入门或概要;面向旅游类市场的徽文化出版物, 在书目归类上虽然属于一般旅游类书籍, 但也在传播徽文化上发挥相应的功能, 所以也可归纳到徽文化出版物之中。

二、徽文化出版物现有的发行渠道

根据细分的分类不同, 面向不同目标市场的徽文化出版物拥有各自的发行特点。例如, 大众类徽文化出版物, 混同于一般社科文史类出版物的发行渠道, 经过多个中间商的间接渠道, 发行到各大地面实体书店, 包括国营新华书店和各类民营书店;专业类徽文化出版物, 则主要走专业渠道, 如向资料室直接销售, 或通过专业的馆配商向专业机构传递出版信息, 从而获得预定;旅游类徽文化出版物, 除了在传统的图书发行渠道之外, 还有在旅游景点设置特销店的渠道。

在网上书店渠道上, 根据笔者搜集的近年来出版的徽文化出版物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徽文化出版物在多家网络书店都有出售, 如当当网、亚马逊、京东商城、99网上书城、文轩网等。值得注意的是, 徽文化出版物不同于快销型的出版物, 很多出版年份较早的徽文化出版物, 在读者市场上仍存在较大的需求, 如在以出售旧书为主的孔夫子旧书网上, 出售很多出版较早的徽文化出版物。在专业渠道上, 由于很多徽文化出版物的编写是立足于当地的文化宣传需要, 所以地方政府或企业的资料室, 对于这类出版物有一定需求。直接销售给团体读者, 也是徽文化出版物常用的一种发行方式。例如, 安徽人民出版社的《休宁——中国第一状元县》, 是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休宁县人民政府合作所撰写, 通过休宁县文广局预售, 并登上了安徽省委党校图书馆的新书推荐。

除此之外, 徽文化出版物在实际的发行中, 具备一些区别于其他出版物发行方式的独特之处。例如, 在实体书店方面, 徽文化出版物在书目归属上属于人文社科类, 一般可在该类书柜进行陈列销售, 不过根据笔者的调研情况, 我们发现在省级大型实体书店中, 地域文化出版物上通常会拥有单独的专柜。例如, 合肥三孝口新华书店, 就有“徽风皖韵”专柜, 位于书店二楼的显眼位置, 专柜中汇总陈列了该书店各类徽文化出版物。

三、徽文化出版物的现有营销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说, 徽文化出版物这类题材的出版物, 由于受众针对性较强, 受众范围有限, 不属于大印数的超级畅销书范畴, 根据长尾理论它属于市场及销量较小的小众出版类别。因此, 这类出版物不适用于耗费大成本的营销方式。尤其是对于单本徽文化出版物来说, 如果为其耗费大量成本为其进行文宣工作而最终营销成绩不佳, 反而会对图书本身造成不好的影响。这类单本的徽文化出版物, 从目前市场上的状况来看, 多走日常营销的路线, 如做好基本的文案工作, 与地面店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争取一定的陈列位置等等。但某些集结成一套丛书的徽文化出版物, 则常常运用耗资较大的营销宣传方式, 如书业常用的签售会、举办作者讲座等模式。例如, 《赵焰第三只眼看徽州》系列丛书在安徽图书城举办了新书首发仪式和签售会, 该丛书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包含了作者所著的关于徽州题材的5本图书, 据相关报道, 该丛书在签售会上销量可观。

这种将多本徽文化出版物整合在一起进行营销以减低营销成本的方式, 也常被出版集团运用到实际营销活动的策略中。地方出版集团在自身的大型活动中, 常将自身近年来所出版的各类地域文化出版物统合在一起, 进行推广宣传。例如, 安徽出版集团于2008年7月10日至8月10日, 与深圳出版集团共同举办“徽文化出版精品展销月”, 其中包含了主题图书展销、徽学名家讲座、专家研讨、徽版图书精品推广会等活动。后又于8月13日至8月19日, 于第五届上海书展召开“徽文化”及皖版图书出版发行研讨会, 集中展销1000多种精品徽文化出版物。[3]

另外, 由于徽文化出版物有着自身独特的社会效益, 其在营销推广上, 并不一定要借助商业行为性的营销, 争取获得政府和有关机构的扶持, 也是一种推广营销的手段。如前文提及的《赵焰第三只眼看徽州》系列丛书, 在申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 得到了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和徽学专家卞利的推荐, 在推广上获得了一定优势。

除了政府机构的扶持之外, 由于徽文化深植于民众文化的土壤, 民间人士对于徽文化出版物的出版有着自发的热情, 甚至某些出版物直接与民间人士的自发活动有关, 因此这些徽文化出版物借助民间人士的社交媒介平台, 获得了宣传和推广。例如, “碧山共同体计划”的发起人左靖主编的《歙县百工》一书, 借助碧山书局、碧山杂志书和碧山计划的微博和微信平台, 进行广泛推广。该团队专门发起了一个“行动中的民艺:从歙县百工出发”的巡回展览, 先后在安徽大学、北京德泮素质教育未来馆进行展览, 并配合相应的活动, 使得该书得到了相应的社会关注。

四、关于徽文化出版物发行渠道的思考

从现有徽文化出版物发行渠道的现状可以看出, 徽文化出版物的发行, 混同于一般出版物的渠道, 在结合自身的特殊性这点上, 缺乏全方位分销渠道的规划。例如, 出版社在选择中间商的时候, 可多考量中间商的属性, 多与专门从事馆配的中间商合作, 加大自身徽文化出版物在各类行政单位、企业、机构的资料室中的馆配比例;还可多开发作者的专业渠道, 利用作者的人脉关系, 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

另外, 可以观察到的是, 目前某些徽文化出版物发行渠道存在过窄状况, 影响到了这些徽文化出版物经济价值的实现和自身传播范围的扩展。例如, 一些学术类的徽文化出版物, 虽然此类出版物的受众主要是针对徽学研究专家, 但其中一些学术阅读背景要求不高的出版物, 完全可以适用于一般读者市场, 尤其是随着民间人士对于研究徽文化的热情不断增长, 这类专业性较强的徽文化出版物, 在大众市场上也存在一定的需求量。但从目前观察到的状况来看, 这类出版物在大众读者市场的发售量较少, 购买渠道也不甚方便。

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 地域文化出版物还需在数字出版物分销渠道方面做进一步发展。仅就笔者搜集调研的徽文化出版物来看, 大众类徽文化出版物的数字化比例很低, 如《徽州文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有Kindle版本, 在亚马逊中国网上出售。又如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水墨徽州》一书, 在“豆瓣阅读”平台上出售电子版;学术研究类徽文化出版物如《甬商徽商晋商文化比较研究》, 也出版了Kindle版本。国际上学术出版的数字化成效比大众化出版的数字化成效好得多。但是在我国, 徽文化出版的数字化仅仅只有关于“徽州文书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探讨, 信息齐全的数字库尚未建立成来。其他关于学术类徽文化出版的数字化的信息更是杳无音讯。

五、营销模式的未来展望

在书业营销模式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 徽文化出版物的营销模式稍显落后, 营销方式过于简单, 未能很好地结合自身特点规划适宜的营销模式, 不利于徽文化出版物的销售以及影响力的扩大。

徽文化出版物可借鉴其他类别出版物成功的营销模式, 利用现有的营销资源并结合自身情况, 增加营销的方式。例如, 在跨界营销方面, 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关系。在徽文化传承与推广上, 除了出版物这种媒介, 新闻、网络媒介也充当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 在网络上有很多专门以徽文化传播为主题的网站, 如“故园徽州网”, 中安在线上的徽州文化版块。在网络上登载书评、推荐, 比在网上书店的推广页面做广告, 花费的成本更少, 也更能贴近目标受众。因此, 徽文化出版物可以在这个方向上多有发展。旅游类徽文化出版物更可以与旅游网站合作, 增加推广面。

网络营销亟需加强。虽然各类徽文化出版物的印数都不甚多, 不属于出版社需要花重金营销打造的超级畅销书范畴, 但目前徽文化出版物的网络营销确实呈现出相当匮乏的状态。徽文化出版物可以选取一些花费较少的网络平台进行营销。例如, 在新浪、搜狐、腾讯读书和豆瓣读书页面, 设立试读章节;在豆瓣读书页面, 精心策划文案等等。

在徽文化出版物的营销管理中嵌入更多的版权运作。在徽文化出版物中, 一些虚构的文学作品可以经过编剧加工成为剧本, 从而增添了文学作品改编权的收益。例如, 《新安家族》经改编成同名的电视剧, 版权收入大大增加, 同名图书的知名度也随着增长。另外, 一些适宜外向型版权输出的徽文化出版物, 可以经过一定的打造, 努力向国外输出版权, 从而获得额外的外文版权收入, 同时也能为扩大自身影响力提供有利条件。

建立出版社自身的平台。目前注重打造自身品牌的出版社, 都在试图建立自己独有的售书平台, 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徽文化出版物的出版呈现出由某几个出版社集中出版的模式。例如, 安徽大学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集团。对于这些出版社来说, 专门为本社的徽文化出版物建立一个网站的方式花费太大, 不太可取, 但专门为其建立微信售书平台、微博平台的方式, 是在这些出版机构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的, 可将这种模式纳入考虑之中, 从而为徽文化出版物建立与读者的直接联系, 提供有利条件, 也便于这些出版机构长期与目标受众进行营销互动。

六、结语

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 出版物发行与营销的模式正在面临新的变革, 除了大众畅销书, 出版社也应重视向地域文化这种小众出版。本文对于典型地域文化出版物——徽文化出版物发行渠道以及营销模式的研究, 其研究结论不仅只适用于徽文化出版物, 也对其他地域文化出版物有很好的借鉴功能。与时俱进, 地域文化出版物在做好基本线下的发行营销的同时, 还可以借助数字媒体平台进行合理规划, 发展其在互联网时代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8 (4) .

[2]洪永平.徽州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20卷本《徽州文化全书》评介[J].学术界, 2005 (4) .

岳阳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信息 篇2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专刊)

岳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11月20日

本期概要

【领导重视】

● 刘和生调研新广电中心建设

● 徐新启为我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揭牌

● 李为参加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 【亮点纷呈】

●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岳阳模式”获文化部专家肯定 ● 我市成立洞庭湖文化促进会

● 巴陵戏《远在江湖》参加湖南艺术节展演 ● 岳州窑作品获全省创意成果展一等奖 【上下联动】

● 市图书馆:“岳州讲坛”百家荟萃共欢颜 ● 华容县公共文化服务督导工作深入展开 ● 临湘市文化志愿者进乡镇 ● 汨罗市“抬阁故事会”有了传习所

● 屈原区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舞活群众文化大舞台 ● 云溪区举办“湖南作家进云溪采风”活动 ● 岳阳楼区广场舞方阵参加全民健身挑战日 【活动花絮】 【领导重视】

刘和生调研新广电中心建设

10月2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和生在调研市广电中心建设时强调,要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加强监督管理,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日竣工。副市长李为、市政府秘书长谈正红及市国土、财政、城建投等部门负责人参加。

岳阳广电中心建设项目选址湖滨新区,建筑设计总面积3.8万平方米,总投资3.74亿元,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的十大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文化地标。该项目于2014年3月开工,今年6月主体土建工程已封顶。

在查看项目施工现场和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后,刘和生指出,市广电中心是我市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项目,也是一个民生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争取实现早日竣工,早日投入使用。他要求,下阶段要按照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管理规范的要求,努力向中央、省争取资金,并加强工程资金的审计、监督和管理,高标准、高效率地建好岳阳新广电中心大楼。与此同时,市广播电视台也要加强任务管理,不断深化改革,多方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自身努力及时妥善解决好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刘敏文)

徐新启为我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揭牌

11月15日,以“弘扬志愿精神,共建文明岳阳”为主题的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活动在南津古渡广场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新启宣布活动启动,并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揭牌。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4年,现有志愿者11065人,网络志愿者 8043人。青年志愿者们始终坚持以“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为宗旨,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文明传播、环境保护、敬老爱老等各类活动,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进一步增强学院广大青年的志愿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南湖新区开展了此次“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活动。据悉,每周双休日,青年志愿者们将前往我市南津古渡广场、南湖广场、南湖社区、龙山社区等地,开展社区公共文化知识宣讲、文明督导、清理白色垃圾、爱绿护绿、敬老助残救助弱势群体等志愿活动。

李为参加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现场推进会

10月29日上午,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在长沙召开。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友志发表重要讲 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刘进能宣读了湖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名单,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晖作工作报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为、市文广新局局长黄建文一行参加会议。

在会议安排的经验交流和典型发言中,李为代表我市作了《实践创新、制度保障、扎实推进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经验交流。一是全市动员,全民参与,统筹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二是整体提升,全面完善,示范区创建成效显著;三是巩固成果,创新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市按照示范区创建中部标准要求,经过两年的创建实践,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提高到新的水平。

李晖厅长在工作报告中,对全省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她要求全省文化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拼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折不扣的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为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再立新功!

此外,包括我市临湘在内的14个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负责人还向李友志副省长递交了《创建责任书》,承诺将建文化惠民平台,筑精神文明家园,争创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常潇潇)

【亮点纷呈】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岳阳模式”获文化部专家肯定

10月22日上午,2015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区域文化联动华中片区经验交流活动在湖北襄阳举行。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陈胜利、湖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徐永胜、襄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丁亚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冯守仁、刘洋出席会议,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四省12个示范区创建城市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岳阳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范泽容代表岳阳市作了经验介绍。我市围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探索总结出的“岳阳模式”得到了文化部专家们的一致认同和赞扬。

在为期两年的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我市在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公益性文化服务效能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八个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形成了“资本运营”、“产业助推”、“编外参与”、“民间众筹”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岳阳模式”。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冯守仁认为,岳阳市结合本地实际,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资源配置、服务供给等方面具有创新与实干精神,同时政府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搭建平台、制定政策依据、做好顶层设计引领,在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推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值得借鉴与推广。刘洋委员在点评其他城市创建经验时,也多次谈到“岳阳模式”的经验总结与推广。

此次创建城市区域文化联动华东片区经验交流活动主要是通过“听、看、评”以及组建联盟、讲座、展览、演出等方式,进行各示范区(项目)的经验介绍、成果展示,以此来推动区域间优秀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会后,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樊城区幸福小区文化活动室、高新区东方办事处文化中心等地。(孟日清、葛娅妮)

我市成立洞庭湖文化促进会

在国务院以湖南、湖北两省“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和沿洞庭湖区域各级人民政府提出建设众多文化、民俗、经济惠民工程的感召下,经多方名人志士努力,“洞庭湖文化促进会”11月1日成立,市领导李为、李平出席。

成立当天,召开了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洞庭湖文化促进会会员大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各执行机 构负责人。大会提出洞庭湖文化促进会具体的工作目标为创立洞庭湖文化网站和会刊,打造一台纯洞庭湖民俗风情歌舞节目和大型演绎洞庭湖古今历史的现代舞台剧,拍摄制作反映岳阳和洞庭湖历史与传说为题材的微电影,开辟洞庭湖文化学术研讨园地、课题讲座及论坛,充分发挥促进会的纽带作用等。该会的负责人呼吁:“洞庭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我们岳阳人的,作为洞庭湖的儿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热爱呵护她,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将洞庭湖文化发扬光大,为造福子孙后代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徐颖)

巴陵戏《远在江湖》参加湖南艺术节展演

11月12日下午,巴陵戏《远在江湖》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大舞台参加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暨比赛,省委原副书记谢康生、省委宣传部巡视员魏委、省文化厅厅长李晖,市领导徐新启、陈志莲、李为观看演出。

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于10月 26日至 11月 20日在长沙、湘潭两地举行,集中展示三年来湖南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艺术节期间,共有31台新创舞台剧和18台小戏精品集中展演,包括湘剧、花鼓戏、巴陵戏、京剧等18个剧种。《远在江湖》由岳阳著名剧作家陈亚先编剧,著名导演彭自兴执导,国家一级作曲刘茂林作曲。该剧以滕子京任职岳阳 期间兴学、练兵、筑堤、修楼、求记为线索,通过滕子京及一系列人物的行为与心路历程,讴歌了滕子京心怀天下的崇高品格,为民务实的公仆精神。特别是《岳阳楼记》的展现,更是将滕子京高尚人格升华成为了旷怀高远的岳阳精神。

两个小时的演出赢得了全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他们纷纷表示:“《远在江湖》还原巴陵历史风云,重现滕子京光明磊落为民办实事的高风亮节,为戏迷和市民们带来了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徐颖)

岳州窑作品获全省创意成果展一等奖

11月18日,“第五届湖南艺术节”湖湘工艺美术创意成果展评审结果出炉,由市文广新局选送的作品有3件获奖,一个新人一等奖、一个创意二等奖和一个创意三等奖。

其中,岳阳市岳州窑文化有限公司专业陶瓷工艺美术师张昶林的作品《潇湘女子乐坊》,获得湖湘工艺美术创意成果展新人一等奖。该作品取材于唐代诗人钱起进京参加省试时的试帖诗《省试湘灵鼓瑟》,形象地再现了湘灵--娥皇和女英寻夫不遇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生动地表现了二妃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和对驾崩于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之情。作品精雕细琢,特别注重人物细节,尤其是乐女的指甲壳,栩栩如生,十分传神。(李聪)

【上下联动】

市图书馆:“岳州讲坛”百家荟萃共欢颜

“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由市“全民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市图书馆承办的公益性文化讲座“岳州讲坛”自2013年开讲以来至今已举办116场,其中2015年举办55场次,平均每月3至4场,本着“身边人讲身边事、岳阳人讲岳阳事”的原则,“岳州讲坛”针对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帮助百姓思想解惑、文化解渴、心理解压,讲座地点分布广泛,有会展中心、市图书馆、社区、学校、工厂会议室、课堂等等,涉及健康养生、心理健康、法律知识、国学经典、绘本故事以及经典文学等主题。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参与人数愈万人次,得到社会公众一致好评。

所谓“以智为源,群英荟萃”,“岳州讲坛”不仅为广大市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也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志士畅所欲言:湖湘人文情怀的《读经典•话优乐》、纪念抗战胜利的《不应忘却的历史——岳阳抗日战争的历史回顾》、心理成长教育的《肢体语言和性格》、地域文化风俗的《多元的地域文化彰显临湘特色》以及亲子绘本教育的《快乐绘本阅读 撒 播幸福种子》等系列讲座,书香弥漫,纵论人生。这些讲座的开展进一步推进了我市全民阅读工作和“书香岳阳”建设,营造了“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共同构筑了“中国梦”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文化活动、培养文化队伍、提高文化服务的又一亮点。(市图书馆)

华容县公共文化服务督导工作深入展开

为进一步推进华容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全面掌握各乡镇创建情况,确保创建顺利通过国检验收,11月4日至9日,华容县督导组对东山镇、胜峰乡、治河渡镇、护城乡、城关镇创建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

督导组对照县政府办印发的《华容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县创建领导小组印发的《2015乡镇重点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考核办法及记分标准》,以听汇报、现场查看、实物清点、查阅资料和走访群众为主要形式,督导所到之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分管负责人均到场认领和对接下一步工作安排;各项上墙制度、标牌按统一模块基本安放到位;站、村(场)文化活动室面积及活动开展较上都有明显改观;村(场)文化管理员配备到位;群众对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 满意度较高。

督导组副组长杨汝华对每个乡镇创建工作给予了中肯的评价,特别是指出了短板项目并提出了整改要求。督导组的较真劲让相关乡镇感觉到了创建的力度和压力,均表示迅速整改落实。(华容县创建办)

临湘市文化志愿者进乡镇

11月1日,坐落在S301临湘市路段边的詹桥镇沙团村彩旗招展、人声鼎沸、鼓乐喧天,由临湘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临湘市文化馆、临湘市花鼓戏剧团承办,临湘市詹桥镇综合文化站协办的临湘市“文化志愿者进乡镇”系列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

演出现场,民族管弦乐团表演的二胡齐奏《奔驰在千里草原》拉开演出序幕,青春靓丽的少女们表演的舞蹈《赶圩归来啊哩哩》和《木叶情歌》引来欢呼雀跃,小品《亲家搭铺》令观众忍俊不止,优秀文化志愿者演出的10个精彩节目,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活动现场,临湘市文广新局和临湘市图书馆还向沙团村赠送了音像以及图书等文化产品,为村幼儿园的25名孩子赠送了少儿读物。

据悉,进乡镇系列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到本市的农村、社区、学校等基层。(临湘市创建办)

汨罗市“抬阁故事会”有了传习所

11月4日,汨罗市长乐镇上市街故事会传习所落成,并举行了首期传承人培训班开班授艺。故事会老艺人陈松柏以“老师”身份,为首批60名小传承人现场授课,介绍长乐故事会传承与发展历史,现场指导装扮出“大战陆文龙”、“屠户状元”、“龙虎山”等26台抬阁故事,引来阵阵叫好。长乐抬阁故事会起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是一种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大型民间传统团体行为艺术,2011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一张新名片。故事会分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以民间历史故事中的代表人物与事件为场景,通过人与道具的完美结合,演绎历代忠、孝、节、义等传奇经典,雅俗共享,寓教于乐。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和发展危机,尤其是故事会演员青黄不接。为此,长乐镇建起了长乐抬阁故事会传习所。其主要任务是加强长乐抬阁故事会的传承保护,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和推广活动,免费培训传承人,为热爱长乐抬阁故事会的群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场所和平台。

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范兴高兴地告诉记者:首批小传承人开班授课,圆了几代故事人的梦。通过培训演练,孩子们逐步掌握表演技巧,使故事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在完成抬阁故事装扮后,小传承人走上街道,进行故事会行游展示。(汨罗市创建办)

屈原区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

舞活群众文化大舞台

10月27日,由屈原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等单位承办的第四届道德模范表彰大会暨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在屈原区天问街道办德科广场隆重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新启到场并宣布开幕。

由全区各乡镇街道办舞蹈队带来的广场舞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快板《好人李达保》将颁奖会推向高潮,节目根据李达保老人的感人事迹汇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李嗲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据悉,为进一步活跃屈原区群众文化生活,释放正能量,屈原区委宣传部于2009年正式举行了第一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活动。该活动依托各乡镇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以广场文化为主要内容,在每年的10月份,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节目以自编自导自演为主,结合屈原 14 当地的文化生活,开展传统武术、广场健身舞、歌舞、民乐演奏等文体表演活动,以满足城乡群众参与表演、展示才艺、观赏文艺节目的精神文化需求。

活动组织形式打破了原来既是“政府搭台”又是“政府唱戏”的局面,群众成为了文化主角,切实尊重和维护了人民群众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基层文化生活新格局,有效缓解了基层文化供需矛盾。通过在广场文化艺术节的表演,文艺人才和文化队伍不断被发现,通过一年一度的广场文化艺术节,挖掘草根明星,培育特色文艺团队,屈原区的群众文艺队伍不断壮大。(屈原区创建办)

云溪区举办“湖南作家进云溪采风”活动

10月29日,云溪区举办“云山溪水好风情——湖南作家进云溪采风”活动,文热心、李渔村、段华、梅实等20余名省市知名作家应邀参加。

采风团一行先后来到该区杨一鹏故里、四屋组、清溪木岭、坪田牌坊、牌楼村、陆城古镇和大矶头,品草根文化、赏云溪山水、领略新农村建设成果、感受人文震撼。

作家们对云溪秀丽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赞不 绝口,表示通过这次湖南作家进云溪采风活动,使大家对云溪有了新的认识,云溪不但有工业、有项目,也有千年的文化底蕴,更有好山好水,作家们将利用手中的笔大力宣传云溪,让更多的人关注云溪,了解云溪。(云溪区创建办)

岳阳楼区广场舞方阵参加全民健身挑战日

11月14日上午,“全民健身挑战日,健康岳阳动起来”活动在岳阳市南湖广场隆重举行。全民健身,你我同行,旨在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全民健身“挑战日”活动,岳阳市与常德市进行PK。

岳阳楼区广场舞方阵队此次带来的表演是《幸福山歌》,参加本次广场舞表演的400多名演员是由七里山社区银盘艺术团、九华山社区洞庭舞校等十支社区文艺队伍组成,演出团队曾多次参加省市各级广场舞比赛,皆获得非常好的成绩。近些年来,在岳阳楼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社区文艺队伍日益壮大。截止目前,拥有社区文艺队伍218支,文化志愿者3000名,社区文艺骨干500余名,均分布在楼区16家乡、街道112个社区。(岳阳楼区创建办)

●2015年10月16日至18日,2015中国桃花潭国际诗歌艺术节暨中国诗歌启蒙精神论坛圆满落幕,湘阴籍诗人周瑟瑟荣获“中国杰出诗人奖”。

●2015年10月21日晚,屈原区2015年重阳节“秋之韵”文艺晚会在屈原区影剧院举办。老同志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充分展现了他们老有所为、积极进取的晚年生活。

●2015年10月27日,湘阴又一重大惠民工程呼之欲出,郭嵩焘广场工程建设开工。湘阴县委书记黎作凤宣布项目开工,县长尹培国致辞,县领导熊检华、周义军、李爱佳、周太平、甘文伟、甘灵杰等出席。

●2015年10月29日,华容县妇联、文联、城关镇等单位联合在各社区开展图书漂流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县领导杨景出席活动。

●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第三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暨第五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品博览会在长沙湖南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我市“雕塑工艺大师”、岳州窑青瓷传承人周国防先生的作品《白银盘里一青螺》(岳州窑青瓷)荣获铜奖。

●2015年10月31日,格林童话大型亲子互动魔幻儿童剧《冒险王》在临湘市影剧院精彩上演,1000多名观众观看演出。17 ●2015年11月,岳阳市“全民读书月”活动小组办公室共安排4场“岳州讲坛”,其中,心理健康系列讲座

(十五)、法律知识系列讲座

(九)、国学讲堂《弟子规》系列讲座

(八)地点均设在市图书馆,压力与情绪管理讲座地点设三眼桥街道办事处。

●2015年11月,市爱心书屋志愿者协会计划在全市拟建6个“爱心书屋”。书屋分别建在岳阳市公安局看守所、岳阳市公安局拘留所、岳阳市公安局戒毒所、临湘市横铺中心小学、岳阳县毛田镇南冲中学、平江县三墩中心小学。

●2015年11月,在云南省临沧市举行的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节上,由岳阳广播电视台、岳阳市影视艺术家协会和兆丰传媒公司联合摄制的微电影《老抠》获金海棠奖,这也是湖南唯一获奖的作品。

●2015年11月1日,临湘市詹桥镇举行沙滩李氏总祠庆典暨詹桥文体活动中心揭牌仪式。近10支演出队伍激情上演地方文艺节目,1000余名宾朋欢聚一堂。

●2015年11月5日,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在湖南理工学院揭牌。该研究中心由湖南理工学院与岳阳天岳幕阜山旅游开发公司共同创建成立。

●2015年11月6日,第五届湖南艺术节首届微电影大赛评审结果揭晓,岳阳选送的首部食品安全题材微电影《良心的守护》斩获金奖。

●2015年11月8日,由中共岳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体育局、岳阳日报社主办的2015岳阳市首届小记 18 者节系列活动颁奖典礼在岳阳文化艺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市领导徐新启、李为出席首届小记者节系列活动颁奖仪式。

●2015年11月9日晚,安徽省徽京剧院的新编徽剧《惊魂记》在岳阳文化艺术会展中心上演,这是我市第55场高雅艺术演出,观众反响热烈。

●2015年11月14日,我市岳阳楼区与江苏省苏州相城区“渔歌互答”书画作品联展在岳阳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展出,两地相关领导及书画家通过用笔墨来促进洞庭湖、阳澄湖两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015年11月16日,由岳阳楼区文联、岳阳楼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江湖名城岳阳楼区:文艺讲坛”在岳阳楼区政府五楼会议室举行。此次文艺讲坛邀请到了《花城》杂志名誉主编田瑛。田瑛就个性化的散文写作——兼谈《未来的祖先》,与现场的文学爱好者分享了他的创作经验与感悟。

●2015年11月19日,第十期“巴陵名师讲堂”邀请新加坡著名教授杨建伟围绕“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经验”,在岳阳文化艺术会展中心作专题讲座。

问:徐新启

陈志莲

总 策 划:徐远杰

卢宗仁

郭介川 策

划:黄建文

编:范泽容

执行总编:周再福

责任编辑:孟日清

葛娅妮

常潇潇

值班电话:0730-8690251(传真)

邮箱:yyscjb@163.com 创建QQ群:248557627 报: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司永新司长、彬斌副司长、朱渤处长、钟华副处长

湖南省文化厅李晖厅长、新荣常务副厅长、颜喜处长、铁龙副处长 送: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 发:各县(市、区)文广新局

出版文化 篇3

关键词:出版文化;传统出版文化;现代出版文化

一、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

传统出版文化、现代出版文化是传统出版和现代出版活动中,出版人所具有的出版观念以及与出版观念相适应的出版制度、出版机构、出版设施、出版物及其影响等的总合。①也就是说,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是在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活动中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文化样式。对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的研究,有必要从对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的认识出发。

对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当前人们基本上有两种看法。一是,力图从时间上对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加以区分,因传统出版的时间范围的不确定,这一问题又转化为对现代出版的确认。许多学者言及现代出版,均将其与更早的近代出版对举,但现今有关出版史著中,对近代出版的时间下限有着不同的划分,导致对现代出版的时间范围的认识不尽一致。二是,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谈论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而不涉及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的时间分野。如有学者认为:“现代出版是以多种现代媒体为手段的内容提供,其特征是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前提,以高新技术作为物质基础,以大出版大市场为生产形态,以多媒体的共同发展为运行载体,以知识管理为产业原则,以国际规则为发展参照。”②有人指出现代出版“是高科技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③也有人单纯从技术方面区分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传统出版是“以纸介质和案头编辑工作为主要特征的出版工作”;现代出版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声光电为载体来进行的出版行为”。④进而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对举。

因此,对于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的认识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视角——一种是着重于时间上的区分,另一种是偏向于观念上的认识。从时间上看,与“近代出版”相对的现代出版,是一历史概念,可以找到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这在探讨出版历史的发展时是必需明确的。如笔者以为,伴随着经济改革和思想开放而重新加快发展的中国出版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步入轨道的,此后的20年出版业处于变革、发展的酝酿阶段,因此将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我国现代出版发展的开始,较为符合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实际。另一方面,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之划分,除却出版的复制技术、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外,主要是用来指称两者在出版观念、形态、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其所内涵的时间意味不是很明确。我们所说的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即是在此意义上说的。这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在出版活动中,出版生产力主要是指出版技术能力,“出版生产关系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出版业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因此,与传统出版业相较,现代出版业的发展、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的现代化,一个则是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⑤因此,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就并不仅仅单纯是时间向度上的概念,更是包含了技术,特别是理念与内容在内的综合体,对其划分应综合考虑。

二、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的差异

传统出版文化和现代出版文化应该从出版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出版物质文化、出版制度文化及出版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统一起来认识。依此,现代出版进步发展所体现的技术的现代化、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分别属于出版文化构成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并未涉及出版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出版意识、观念及理论等。在我们看来,出版业属于内容提供(中介)者,而内容的提供(中介)者——编辑出版人受时代、社会、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学识、观念、思想,对于出版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出版技术、制度都是为此而服务的。因此,在探讨现代出版(文化)与传统出版(文化)时,除却技术、制度因素外,出版观念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觑。

1. 出版物质文化

出版物质文化是出版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其中最突出的构成因素莫过于出版技术,无论是传统出版文化还是现代出版文化,都表现出对出版技术的依赖,出版业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出版的直接结果,为此出版技术成为传统出版物质文化、现代出版物质文化相区隔的最显著特征。相对于信息时代,富含工业时代色彩的传统出版文化带有大机器生产的特点;而现代出版文化成长于以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为生产力代表的出版活动,现代高新技术给出版业带来复制技术与内容载体的升级,进而带来阅读方式的巨变。新型出版技术也大地提高了出版业的运营水平,拓展了出版市场空间。这一切都使传统与现代出版物质文化之间产生疏离。

2. 出版制度文化

出版管理体制和出版运行机制是出版制度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出版管理的方式与人们对出版属性的认识密不可分。由此来看,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在管理体制上的最大不同,在于政治化管理和专业化管理的区别。传统出版观将出版视为政治斗争和宣传的工具和手段,因而与此相应的管理体制是政治化的;现代出版既有商业性又具文化性,在注重出版的社会政治文化功能的同时,也须注重出版的经济效益。传统出版由经验管理逐步向制度管理转变;现代出版则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⑥

出版运行机制主要指的是出版生产机制,是出版生产中各个环节相互协调而构成的有机运作体系,其本质是参与出版活动的各种要素在由显性出版制度(如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规范等)和隐性出版制度(如出版传统、出版观念等)构成的制度环境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活动过程。因此,出版机制对出版生产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巨大的调节和关键纽带作用,是社会需求与出版生产之间的中介环节。由此看来,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出版文化,由于整个社会的文化需求受到抑制,出版生产的计划性成为出版运行机制最显著的标志;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出版运营中,出版既是文化事业,更是文化产业,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

nlc202309022017

3. 出版精神文化

出版文化最为集中地体现于出版观念。因此,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的不同,在最深层次体现为出版观念上的差异。在我国,传统出版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其出版观念是与此相适应的。现代出版文化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其出版观念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色。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前,出版文化理念以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主导,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的启动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如果说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下,出版主要依托其意识形态政治功能主要服务于政权和阶级利益,那么发展理念则着眼于国家利益和国民生活发展的利益考量。⑦这种转变集中体现于出版制度的变革,而出版制度的改革必然带来出版文化的转型,而转型的实现又将对出版实践有着深入持久的推动作用。

三、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的联系

对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时代化”的理解主要源于对传统出版、现代出版所作的时序化认识,其根本原因是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作了实体化的理解。“由于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作了实体化的理解,就导致人们往往企图寻找、确立一个唯一的标准以便把所涉及的东西确定地归类于传统文化或现代文化中。这也意味着,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能简单地作整体化的抽象讨论,如果这样,就在实质上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视为一个逻辑上周详严谨的、抽象的、统一的整体。”⑧以此观照出版文化,我们就不能将传统出版文化和现代出版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时代化的历时性关系,那不符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的实际。

同时,过于纠结于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的“时间性”理解,恐怕还在于对“传统”的认识。有学者在谈到传统时说,“传统”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意识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⑨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并非全然割裂的,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出版文化与传统出版文化源于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其中现代出版文化是基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需求,并借助于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出版印刷技术、信息传输技术)而实现的,它体现了出版业发展的新趋势。从出版实践的角度看,现代出版文化的优势在于出版技术、出版观念和出版物价格等方面的因素,而传统出版文化则在阅读习惯、出版资源和出版人才等方面占据优势;一方的优势即是另一方的劣势,优势互补可成为两者合作的基础。我们今天所认可的部分传统出版文化,是因为其整个价值体系中有诸多因素同当前时代的价值系统保持了一致。也就是说,已进入传统出版文化范畴的东西,随着社会变迁、时代转型、价值观变化,常常被重新评价、选择、阐释,它可能被保持,从而进入现代出版文化,也可能被淘汰。因此,现代出版文化与传统出版文化的关系如唇齿,是密不可分的,两者走向融合是发展的趋势所在。所以说,传统出版文化与现代出版文化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交错共生、相辅相成的关系。

(杨军,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本文系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明代图书出版与社会文化互动研究”(11YJA87002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 杨军. 出版文化研究:理论、现状与范式[J]. 出版科学,2009(4): 44-48.

② 王建辉. 现代出版的内涵[J]. 出版科学,2000(4):卷首语.

③ 蔡学俭. 现代出版与出版本质[J]. 中国编辑,2005(6):82.

④ 胡守文. 迎接现代出版对传统出版的严峻挑战[J]. 出版参考,2000 (9):1.

⑤ 师曾志. 现代出版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

⑥ 聂震宁. 以文化管理推动出版集团图书选题创新[J]. 编辑之友,2007 (1):16-19.

⑦ 蔡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传媒文化转型研究[D].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3:12.

⑧ 孔令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时性的存在[J].现代哲学,1997(2): 71-74.

⑨ 梁治平. 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J].读书,1987(2):47-54.

出版企业文化漫谈 篇4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 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人。好的出版社精神文化可以使编辑、发行等人员学到出版社生产经营及管理的知识、经验, 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 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 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 净化他们的心灵, 使他们学到为人处事的艺术, 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 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出版社既要出版一批优秀图书, 又要为社会塑造一批优秀的人才。受到出版社制度文化熏陶的干部职工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不管人前人后, 社长在与不在, 有无检查, 都能按照出版社文化的要求办事。出版社的物质文化会给干部职工一定的刺激, 使他们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向上的效果。社长总编辑了解其下属科室人员的实际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 使职工们产生对出版社的依赖感, 感受到出版社的温暖, 从而为出版社尽心尽力。出版社的良好风貌对社会产生传播作用,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出版社精神的表达应简洁、生动、有个性、符合本社的情况, 还要易记。出版社的精神文化应体现主人翁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等内容。出版社的图书宣传应当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的形式, 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 引发他们的联想, 刺激他们的需求欲望;但介绍图书文稿的内容要真实准确, 不能虚夸, 更不能伪造, 如果读者买了书之后有上当的感觉, 那么出版社的形象就会受损。

出版社文化还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常常用亲疏关系代替规范;讲面子, 感情用事;求稳性强, 缺乏变革精神;政治性强, 容易把政治准则与经济准则相混淆;社会性强, 容易把社会职能与企业职能相混淆;唯大主义, 带来泡沫数字与虚假业绩。因此, 出版社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出版社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是社长。有的出版社的社长同时还是党委书记和总编辑。应该说社长对出版社文化的影响是最大的。他 (她) 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出版社发展的方向, 他 (她) 制定的行为标准常常激励全社职工, 使出版社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且成为对外界的一种精神象征。因此社长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成功的社长的性格特征应该是:具有现实主义的态度, 从不把幻想当成现实, 对冒险的事三思而后行;独立决策, 做事稳重、理智, 适当地依靠别人;关心和热爱本社的职工;永不自满, 虚心学习, 乐于接受新事物, 总想做到更好。

出版社的英雄也是出版社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英雄为全社职工树立了榜样, 职工们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做, 同时向职工展示了出版社的精神;另外由于职工们对英雄的崇拜, 会使出版社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团队。事实上每个出版社都有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 如有的编辑永不满足现状, 不断进入新的选题领域, 有的发行人员不断拓展新的地盘, 书款回得也好;有的校对人员自打进入出版社起就埋头苦干, 默默无闻;有的知识渊博, 常有锦囊妙计;有的关键时刻能挑大梁, 越有困难越上, 再难再烦的稿子也敢编, 也能编得好;有的行政人员一身正气, 办事公正, 为出版社的文明作出了榜样。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出版社的英雄。出版社要注意培养英雄, 塑造英雄, 奖励英雄。对英雄的奖励不应该只着眼于英雄本人, 而是着眼于能够产生更多的英雄, 所以对英雄的奖励不应该只是物质奖励, 还要在精神上加以肯定。

出版社文化不是老总文化, 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一个领导者, 他有再好的理念精神, 如果没有其对追随者的灌输, 也难成其事;一个追随者, 如果其不认同领导者的价值观, 最后终将离开追随者的队伍, 而只有认同接受至少是不反对领导者的价值观, 其才能做出行为, 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补充领导者的理念, 最终形成一个既以领导者精神为核心, 也属于追随者的文化系统。出版社员工是出版社文化建设的基本力量, 是出版社的主人, 是推动出版社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出版社文化既体现着社长的智慧, 也体现着编辑发行等员工们的智慧。出版社文化建设要学习和模仿其他行业的先进理念,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出版社老总应具备和员工一同当老总, 一同打天下的胸怀。出版社的管理重点要放在调动编辑发行等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 全面满足员工的经济、安全、社交、心理、成就事业等多方面的需要, 关心出版社内部出版、编辑、发行等各种不同岗位的人员, 同时还要关心与出版社有关的社外人员, 如书店的店员和业务员、读者、印刷厂的业务员、纸张供应厂的有关人员等;重视员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有效地激励他们, 使他们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把员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在出版社内部创造一个编辑与编辑室主任、发行业务员与发行科长、编辑人员与其他科室人员、科室主任与社领导最佳的和谐状态, 在出版社外部创造一个读者服务部与读者、编辑与作者、发行人员与书店业务员、印制管理人员与印刷厂业务员及纸厂业务员最佳的亲密状态。

许多公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但忽视了企业文化的灌输与传播, 出版社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出版社内部要强化文化培训, 特别对新到出版社的人员进行培训,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他们达到对出版社文化的认同, 还可以利用会议、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出版社的经营理念;还可以通过开经验交流会、文艺晚会、表彰会、体育运动会、集体旅游等活动使员工潜移默地接受本社文化, 使其行为得到指导。在社会上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向外传播本社的文化, 可以搞读书活动, 可以搞赠书活动。最容易忽视的出版社文化向外传播的是我们出版社本身也媒体之一, 完全可以利用书中剩余的白页印上出版社的基本情况、历史、规模、出版了哪些获奖书和畅销书等, 把自己推销出去, 在公众中树立形象。

摘要: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 出版企业文化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提高人的素质,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培养出版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核心内容, 争取企业最佳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管理理论、思想、方式。出版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形象设计等, 通过对出版企业文化的树立与发扬, 提高出版企业的知名度与企业形象, 多出优秀的精品图书和优秀人才。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出版企业

参考文献

[1] .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工作调研 篇5

汇 报 材 料

彰武县文体广电局2011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2011年,彰武县文体广电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为动力,大力推进全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2011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文化工作

1、完成彰武县十届十六次党委扩大会议专场文艺节目的编排并成功演出;完成双拥专场文艺演出;开展‚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活动400场(次);开展百日广场活动70场(次);举办《童心向党,快乐成长》少儿摄影书画展览,共收集作品1300余幅,展出900余幅;‚‘热爱伟大中国、建设美好家园’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农牧民书画展览‛,收集作品600余幅,展出420幅;

2、组织开展文化、新闻出版物市场专项治理行动中,共计检查电子游戏经营场所1266家(次),关闭无证电子游戏经营场所5家,收缴赌博机主板31块,赌博机260台、当场销毁赌博机13台;检查网吧288家(次),查缴盗版音像制品21965张、非法暴力游戏软件15盘。

3、认真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开展了‚世界读书日‛、‚亲子读书‛、‚廉政读书‛、送书下乡等系列活动;全年订阅维汉报刊177种,完成272种报刊杂志装订工作;接待读者10500

余人次,外借图书达16500余册,办理借书证650个;购买、整理并上架新书1160册;发放各类宣传资料700余份,新书推介200余种;完成彰武县古籍普查工作,共上报古籍7册。

4、开展文化下乡演出85场(次)。

5、截止目前,艺术中心承办大型会议19次,剧院演出18场,部门业务培训班31场次,专家讲座25场次,研讨会4场次,室内体育比赛6场次,‚周三夜校‛活动35场次,观看红色电影活动68场次。二是积极探索,免费开放各场馆所。每周五开展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博物馆、胡杨摄影展厅、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每周六、日向全县免费开放博物馆、胡杨摄影展厅、学术报告厅、活动室、书法展厅活动。截止目前,共接待各级党政领导参观活动148场次,参观5000余人次;接待中小学生、市民参观、电影、文艺演出、健身娱乐活动2万余人次。

(二)体育工作。

1、组织中学、小学组2个青少年足球队参加了地区、自治区青少年足球联赛并荣获第二名,目前正在筹备参加地区青少年篮球、排球竞赛;组织开展冬季长跑比赛;举办迎新春、庆‚五〃一‛职工篮、排球等系列群众文体活动;庆‚七〃一‛塔里木杯国际象棋比赛;沙雅‚信合杯‛围棋邀请赛、庆‚十〃一‛职工篮球赛、足球赛等;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培养工作,指导乡(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24场(次),开展县级全民健身活动10次;举办‚沙雅杯‛新疆第二届少儿围棋邀请赛;完成‚中国围棋之乡‛的申报,并荣获 ‚中国围棋之乡‛的荣誉;

2、完成申报彰武县第一小学为自治区足球示范学校前期准备工作。

(三)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完成《沙雅与龟兹》——塔河文明与龟兹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出版第6期《胡杨魂》。

2、完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区级项目数据的录入工作,充实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认真准备新申报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3个‚非遗‛项目前期工作。目前已邀请自治区专家进行最后审核完善。

3、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大赛,展出各类传统手工艺作品1000件;在自治区组织的活动中,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和卡拉库尔羊胎羔皮帽制作技艺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并作为自治区非遗代表产品参加全国展出。

4、在地区举办的‚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成果展上,彰武县葫芦镶嵌绘画工艺传承人荣获了‚阿克苏地区金手指奖‛。

5、积极参加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民间艺术调演,从自治区文化厅聘请世界木卡姆传承研究专家来沙雅收集编导本地民间歌舞,并为参赛的30名民间艺人进行言传身教,此举不仅弥补了沙雅赛乃姆的空白,也增加了本地非遗项目。

6、完成红旗镇申报全国民族文化艺术之乡工作。

7、制作完成彰武县古代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8、申请县人民政府公布3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办理完13处文物保护单位土地使用证。

9、完成2个文物遗址保护规划项目编制及保护申请,5处烽燧保护规划文本及申报工作。

10、积极申报第七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制作完成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书,已报地区文物局审核。

11、多次前往自治区、地区文物局,与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沟通,争取文物保护项目、博物馆免费开放、文物征集费、文物修复、博物馆提升等工作,抓好与‚十二五‛规划的对接工作。

二、民生建设工作目标开展情况

(一)90家农家书屋建设情况

2011年彰武县共建90家农家书屋,截至目前,90家农家书屋的图书全部配送到位,并对每个乡镇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以图书排架、分类、贴标等为主。共累计配送汉语言图书17627册、民语言图书121580册,汉语言音像制品444册、民语言音像制品2528册,总计142179册,总计金额1915679.21元。

(二)3个农林牧场文化站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011年新建3个农林牧场文化站,分别为一牧场、二牧场、新垦农场文化站,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完成工程总进度的95%,已累计投入资金11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10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6万元,完成上级补助专项资金的95%。

(三)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三馆”免费开放工作开展情况

博物馆:沙雅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周一到周五实行半天开放,周末实行全天开放,其观众人群也呈现出多样化 的趋势,参观人数成倍增长,截止目前共接待参观者达1.4万人次。

图书馆:于2011年6月1日起向社会全面免费开放。主要包括一般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文献资源借阅、检索与咨询、基层辅导、流动图书服务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免费提供;办理借书证、验证及存包等全部免费。坚持每周开馆56小时,并保证周六、周日及节假日期间正常开馆。自免费开放以来,仅2011年6月至2011年8月,读者流量平均每月达到1540余人,同比增长300%;外借图书平均每月达到2300余册,同比增长230%;办理借书证平均每月达到56个,同比增长14%。

文化馆:于6月1日起通过广场电视大屏和门口宣传海报就全面免费开放等事项进行了广泛宣传。先后免费开放多功能厅、展览厅、宣传廊、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舞蹈(综合)排练室、独立学习室(音乐、书法、美术等)、娱乐活动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展览展示、培训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广泛开展民族歌舞、器乐、少儿舞蹈、美术等培训;组织文艺节目进军营、进社区、进企业、下基层;举办少儿书画、农牧民书画展览活动;开展县、乡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少儿才艺表演大赛及农牧民文艺汇演等文化娱乐活动。各场馆免费开放以来,开展各类活动达130余场次,观众人数达15万人次。

(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促进行动

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举办了迎新年冬季长

跑比赛、少数民族农牧民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了彰武县历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青少年足球赛;举办迎‚五〃一‛、‚十〃一‛职工排球、篮球、乒乓球等系列群众文体活动,庆‚七〃一‛塔里木杯国际象棋比赛、沙雅杯‛新疆第二届少儿围棋邀请赛,开展并完成全年400场次农村百日文体活动工作目标;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培养工作,指导乡(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24场(次)。

(五)6个村级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6个村级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分别位于县努尔巴格乡亚当村、提木村、英阿瓦提村、吉格代托喀依村、阔西墩村、兰帕克瑞克村,目前已完成场地(篮球场)建设,文体广电局于2010年10月将自治区配发的体育器材发放至各村,每个村篮球架1套、乒乓球台2张,均已安装到位。

三、国家、自治区下达的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专项经费使用情况

2011年上级共拨付我局项目资金4个,总金额173.76万元。一是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专项经费55.16万元,资金已拨付到县文化馆10万元,广播电视台26万元,文体广电综合大楼供暖系统改造使用8.8万元,参加浙江嘉兴与彰武县经贸洽谈会文化表演使用4.3万元,出版《沙雅与龟兹》书籍印刷费使用4.7万元,文工团下乡演出费用1.36万元;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经费80万元,资金已划拨到图书馆、文化馆账户各20万元专款专用,8个乡镇文化站各5万元经费还未拨付到各文化站;三是农村以奖代补文化专项资金35万元,资金已划拨至英买力镇账户10万元、塔里木乡账户9万元、努尔巴克乡账户12.5万元专款专用,其余3.5万元用于基层文化活动开展;

四是非遗保护传承人专项经费3.6万元,已发放至1个国家级和5个自治区级传承人手中。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长期以来彰武县新闻出版市场管理工作一直由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兼管。目前,县文化稽查大队仅有3名工作人员,除文化市场稽查工作外,还兼管‚扫黄打非‛、广播电视执法、文物执法等工作,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文体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人才严重匮乏,艺术创作人员紧缺,专业艺术人才行当不齐,文化艺术优秀人才缺乏,文体管理和经营人才极度匮乏,文体事业发展所需经费不足,制约了文体事业的发展,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生活的需求。

3、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经费少,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文化自信与出版的文化坚守 篇6

文化自信缘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夏商迄今近四千年,是世界唯一延绵发展从未間断的文化,任何国家、民族的文化都不能与之相比拟。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包容力,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学习、吸收、融合、凝聚中华大地各民族文化,形成各民族共创共享共兴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成为牢固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富饶的中华文化及承载中华文化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强大的文化力量。

文化自信同时缘于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振兴中华民族伟大斗争中对振兴中华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年,中华民族不仅饱受西方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军事欺凌,同时深受文化侵蚀,中国社会弥漫着自卑、自欺和失望的气氛及心理。1934年9月25日,鲁迅在《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民”。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这里歌颂的是当时处于长征救国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他称赞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的脊梁。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中华文化的脊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智慧,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传统与时代潮流结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中国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跃居世界前列。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说:“这种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01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斗争中赢得主动。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2012年第1期《求是》)从我国文化建设自身看,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时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

面对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出版不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而且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要勇于文化担当,而且要敢于文化坚守。要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自信,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自信。

出版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始终坚守文化家园,既要视文化为出版的血液,又要做坚守文化的脊梁,挺直胸膛,坚持信念,奋然前行。坚守是一种承诺,一种决心,一种豪气,一种定力。坚守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坚守就是要清醒应对国际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坚守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明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守就是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抵制文化创作生产中的低俗和一切向钱看的倾向。

整合文化出版资源办好文艺节目 篇7

一、文广新资源整合后, 给广电媒体办好文艺节目带来的机遇

1. 文化、新闻出版部门创作力量雄厚, 有利于解决广电文艺节目剧本创作力量不足的瓶颈难题。

文化和新闻出版部门历史悠久, 市、县文化局几乎与共和国同龄, 多年来培育了许多文艺创作人才。而基层广电媒体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 过去招人时, 只注重招募新闻采编人才、传输技术人才、播音员主持人和广告经营人才, 很少考虑选招文艺创作人才。广电文艺节目几乎涵盖了过去文化局管辖的所有方面。随着媒体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广播、电视都在致力于创新创优, 剧本是节目之本, 没有好的剧本, 何谈节目质量提升?广电紧缺剧本创作人才, 现在文广新合为一家, 可以名正言顺地调人调剧本或买剧本, 剧本创作人员的作品也有了搬上声屏的机会。广电文艺节目有了专家支撑, 创新创优也相对有了保证, 平时的节目生产也有了剧本之源。文广新融合, 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剧本缺乏的难题迎刃而解。

2. 文化、新闻出版部门文艺策划和编导演人才充足, 有利广电文艺节目生产和提高竞争力。

文艺节目的生产流程、生产方式、质量考核标准与新闻、财经、法制、社教、科技等节目完全不同, 让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去生产文艺节目, 必然要经受转行的阵痛。广电机构文艺节目的策划和编、导、演人才相当缺乏。现在文广新合并, 文化和新闻出版部门所属剧院、剧团、出版社等团体人才济济, 策划高手、导演能人应有尽有。这些人才合并前大多闲在文化圈内, 因前些年文化不景气, 大多剧目停演, 剧场、剧院被迫卖或改为商场、酒店、洗浴中心, 人才闲置导致资源浪费。广电文艺节目的兴起, 声屏成了大众追求娱乐的最佳选择。合并后文化圈内的闲置人才成了广电文艺节目的香饽饽, 加上近年来广电部门不断拓展内容产业, 经常组织大型文艺活动和产业链延伸活动, 擅长策划、导演和表演的人才加盟广电, 如鱼得水, 既有利文艺节目生产和文艺活动开展, 又利于提高节目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盐城广播电视台去年10月至今年6月, 9个月累计举办20次大型文艺演唱、才艺竞赛、寻宝鉴宝、汽模大赛、少儿春晚、淮剧大典、主持人汇演、故事演讲等文艺节目内容产业延伸活动, 都是聘请原来文化界专家担任策划、导演的。这些活动扩大了创收, 凝聚了观众, 所生产的节目有两个获得江苏省年度电视文艺政府奖一等奖。

3. 文化、新闻出版部门各具特色的文化阵地丰富, 有利广电文艺节目生产的场地置换和提升节目的文化内涵。

盐城有中国海盐博物馆、中国淮剧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施耐庵纪念馆、盐镇水街、盐镇衙门、盐商会馆、盐宗祠、泰山庙、新世纪文化城、盐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宋曹故居、陆秀夫公祠、乔冠华故居、胡乔木祖居、郝伯村故居、戈公振故居、郑板桥教书馆等一大批特色建筑, 今年又建成大型文化艺术中心新瓢城, 加上座落在市区内的亭湖文化馆、枯枝牡丹园、环保小镇和盐都文化艺术中心、盐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展览馆等, 数十个文化阵地风貌亦西亦中、亦古亦今, 建筑造型各异, 文化内涵极为丰硕。《唱响淮剧》、《艺字号巴士》、《石头剪刀布》、《快乐星荐队》等广电文艺节目, 在室外选择景点, 而且经常变换场地、变换角度, 让内容与实景交融, 现实与远古统一, 既增强了电视画面的美感, 又充满了地域文化的独特个性, 还大大节约了节目生产成本。

4. 文化、新闻出版部门演艺和编书经验丰饶, 特色文化典型众多, 有利于提高广电文艺节目的表现能力。

地方市、县广电媒体创办文艺节目最大的优势就是地域特色, 紧紧围绕地方特色文化和受众的欣赏情趣、欣赏习惯办节目。而文化、新闻出版界的从业人员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研究较早, 掌握较多, 对基层特色文化工作较为熟悉。运用这一现成的资源办广电文艺节目, 无疑会带来极大的方便。盐城的文化部门几年前进行了全市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普查, 编撰了13本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丛书。近几年又连续进行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盐城的杂技、淮剧、发绣、民间剪纸、农民画、麦秆画、芦苇贴画、贝雕贝画、葫芦画、红木雕刻、面塑、柳编等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文化遗产, 文化界人士对其来龙去脉、特色传人及市场营销情况都了如指掌。向他们采访或请他们参与策划、采制节目, 无疑会增加节目的表现力。

二、文广新合并后, 广电文艺节目生产应注意的问题

1. 维护好广电文艺节目的基本规律, 防止“文艺栏目”变成“文化剧场”。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内容多种多样, 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制播分离的大背景下, 一方面可以向文化单位或社会制作单位预约生产、定向收购, 一方面可以聘请文化部门人员 (以下简称“文化人”) 参与生产。广电节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不能出现偏差, 也不能像“文化剧场”, 都上演舞台剧。而文化人参与做广电节目, 常常容易出现戏曲化、脸谱化、台步化、声调化。广电节目制作人要未雨绸缪, 把好关, 定好位。

2. 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坚持以创新带动节目创优。

文化人加盟广电办文艺节目, 既要合理继承传统, 更要注重创新, 不断与时俱进。广电文艺节目不能一味死搬硬套传统, 要处理好“继承”和“发扬”的关系, “养眼”与“养心”的关系, “化钱”与“化人”的关系, “增效”与“增誉”的关系,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 把媒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放在第一。通过不断创新带动节目创优, 避免内容的低俗、媚俗、庸俗化。

三、文广新合并后, 广电媒体办好文艺节目的技巧把握

地方台办文艺节目, 有一条共性原则就是“本土化定位、差异化竞争、品牌化发展”。盐城广播电视台本着这一原则植根于“土”, 依赖于“民”, 侧重于“推”, 着力于“引”。文广新合并, 下一步如何利用资源整合的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与时俱进、创立品牌?

一要放心使用文化、新闻出版部门人才, 在节目内容选材上扬善弃陋、以先进性为准绳。

本土文化中也有糟粕, 广电人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要放手使用文化、新闻出版人才, 坚持选好节目由头, 以人文精神为向导。

在宣传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时, 要把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文化中蕴藏的价值挖掘出来, 与弘扬当地的人文精神相联系, 为报道增彩添色。

三要引导好文化、新闻出版部门人才, 做广电节目不是演戏、出书, 要坚持体现原味, 以真实性为根本。

宣传报道地方特色文化与传统的文化遗产, 要深入采访,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人年事已高, 身体健康状况有好有坏, 有的采访交流还会遇到各种困难。采访人员一定要有耐心, 要吃得苦, 耐得劳, 还要引导参与的文化人不要现场导演画面, 不要人为设定同期声内容让被采访人照稿子念。务必要忠实记录, 精心编排取舍, 保持特色文化原生态的风貌。切忌人为拔高、以偏概全, 更不要合理想象、移花接木, 闹出画蛇添足、画虎类犬的笑话。

四要多与文化、新闻出版人员研究、策划, 坚持表现手法创新, 以可听性、可视性为坐标。

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构建 篇8

这样就能使出版社进入一种良性的发展环境中。例如, 英国培森在做数字出版时, 重点就放在内容优化方面。他们不光把纸质图书的内容做成电子版, 而且增加了许多其他的“附加”元素,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评估”的内容, 这样就可以跟踪学生学习的效果, 使自己在同类教育产品中比较有特色, 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当今网络时代下, 读者的主体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对图书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传统出版企业应该随着读者需求而不断调整自己产品的生产, 努力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始终立足于根据读者个性化的需求来设计产品, 也是培森不断发展壮大的秘诀之一。这就要求传统出版企业在坚持以内容为王的原则下, 再借助于新的技术, 使图书产品和服务能够真正让读者在阅读中自主地选择, 实现更广意义上的“内容为王”。

(三) 充分利用作者资源, 加强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传统出版企业一般都拥有一批合作已久的作者, 这种作者资源是传统出版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个优势。尽管现在的数字网络平台通过举办比赛、提高稿酬到给作者进行包装等措发展成传统, 最终形成被普遍接受的文化约束力。因而, 数字出版企业版权业务的战略化开展, 不仅需要设置科学的管理制度, 版权文化的构建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分析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解析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构建目标及方式, 以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战略管理能力的提升。

一、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一) 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内涵。

人们对版权文化的认识, 大都源自知识产权文化这一概念。世

施来与传统企业争夺作者资源, 亚马逊甚至宣布直接签约作者, 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产业链压缩成了一个环节, 诸多的利益吸引着更多的作者倾向于借助数字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作品, 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尝试数字出版。但是数字出版搭建的平台刚刚起步, 目前还没有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 它能否为作者带来持续性的盈利, 能否形成大规模的、优秀的作者团队, 这都需要时间的检验。目前来看, 在作者资源建设和维护方面, 传统出版企业还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果传统出版企业能够看到自身的优势, 努力打造作者资源库的建设, 加强与原有作者的联系, 并不断地发现作者、培养作者, 最大限度地激发作者的创新能力, 不断地开发出新的选题。如果传统出版商能够重视编辑队伍, 把握住优秀的作者和作品, 真正以内容取胜, 会极大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3]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王才勇, 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作者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董方晓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在2003年5月召开的计划和预算委员会第七届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知识产权促进发展与繁荣, 建立知识产权文化”的构想, 首次明确提出知识产权文化这一概念[1]。而关于知识产权文化的概念, 虽然尚没有绝对权威的界定, 但目前在我国存在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通常认为知识产权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知识产权文化包括意识和制度两个层面, 而狭义知识产权文化则仅指意识层面的知识产权文化。

基于以上对于知识产权文化的认识, 通常认为版权文化是由版权观念的意识形态以及有关版权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价值意识、心理结构和学术思想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它既体现了人类在智力成果创造上的聪明, 更反映了人类在制度和观念创新上的智慧,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范畴。[2]版权文化与数字出版企业的结合催生了新的文化范畴———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 这一文化范畴在概念上从属于企业知识产权文化, 带有知识产权文化范畴的共性特征, 但与其他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相比, 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 是数字出版单位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它强调数字出版企业在构建反映企业奋斗目标的整体企业文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版权的重要性。由此要求在数字出版企业各项制度中强调版权意识, 如强调对作者权益的尊重以及对企业自身权益的维护等等。数字出版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意识和数字出版企业版权制度两个层面, 而狭义的则仅指版权意识层面的文化建设。实际上, 版权意识层面的文化建设是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构建的核心, 版权制度则是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外在表现。因此, 本文所探讨的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 是指数字出版企业对待版权的态度、信念、心理、感情、习惯等共同构成的整体意识, 是数字出版企业在长期从事版权业务实践中所积累、形成的一系列关于版权的良好作风、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和企业精神。

(二) 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作用。

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构建, 能够在企业内部营造浓郁的版权文化氛围, 使企业员工知版权、爱版权、重视版权, 明确从事版权工作的真正含义, 从而为企业版权业务的战略化开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威廉·R·金和戴维·I·克里兰指出, “多年来从对各种商业组织和公共机构制订和实施长期规划过程中的咨询经历中, 得出了一个已为经验所证明的结论:一个组织的长期规划成功与否, 同用于规划的具体技术关系不大, 而更多的是取决于使规划的制订得以完成的整个文化系统”[3]。与其他企业一样, 数字出版企业版权经营决策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和文化气氛下进行的, 其决策基础不仅缘于领导层的观念和作风, 还取决于整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氛围。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构建, 明确了企业的版权价值观, 表明了企业所倡导和遵循的版权原则, 并以此指导员工的具体版权业务行为, 使员工在企业版权文化所倡导的范围内活动, 从而最终推动数字出版企业版权业务战略化管理的顺利实现。

二、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构建目标

(一) 理性权利观念的树立。

与有形财产权利普遍受到尊重不同, 人类对版权的理性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从中世纪爱尔兰“牛犊归母牛”传说中展现的版权意识萌动, 到《星法院令》版权特许制度的出现, 再到1709年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令》的正式颁布, 版权的权利性质从无到有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此后, 随着国际间版权领域交往的事宜增多, 国际间对版权权利的互相承认也在《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框架下得以实现, 至此, 版权这种无形权利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有形财产权利一样受到普遍保护。然而时至今日, 我国版权保护意识还不尽彻底, 比如曾经在鲁迅笔下充满讽刺意味的“窃书不算偷”的观念, 在今天依然有迹可循。随着我国版权保护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备, “窃书就是偷”的版权保护观念理应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而作为出版文化作品的出版人, 更应树立明确的版权保护意识, 从而推动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数字出版企业正确的权利意识首先应体现为对他人版权的绝对尊重。既然版权是作者或其他人的合法权利, 数字出版企业在版权业务往来过程中就应绝对尊重对方的权益。而且在整个出版业务流程中, 版权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因此, 无论是从尊重他人私权的角度还是从保证企业发展的角度, 数字出版企业都应坚持对他人版权的绝对尊重。然而, 我国数字出版企业却常常因为版权意识的相对淡薄而引发一些纠纷, 如同方知网、方正阿帕比和盛大文学三家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版权问题的困扰。[4]从国内目前频频发生的数字版权纠纷可以看出, 数字出版企业如果不树立绝对尊重他人版权的意识, 不仅不能维护与扩充企业的版权资源, 而且还会为企业带来业务上的纠纷与财产上的损失。因此, 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必须强调对他人版权的绝对重视。

其次, 追求维护自身版权也是现代版权意识的积极体现。相较于不侵权而言, 鼓励积极主动地维权更能体现出版企业对版权权利特征的理性认识。而从目前来看, 由于未能在企业文化中突出版权的重要性, 我国数字出版企业在维护自身版权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大部分出版企业在思想观念层面仍然认为打击盗版维护版权应该以政府为主, 自己牵头则不切实际, 因而没有打击盗版的主动性。二是一些数字出版企业不愿意在打击盗版维护版权领域加大投入, 但却期望由此获得较大的补偿。而维护版权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从发现线索到深入调查取证, 乃至通过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法律手段保障自身利益, 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 对此, 我国大部分数字出版企业往往缺乏基本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由此而带来的困惑与压力又严重干扰了出版企业开展打击盗版等维护版权工作的决心。此外, 数字出版企业未能从打击盗版维护版权的行为中看到直接效益, 因而难以出台必要的激励机制, 不利于调动出版企业从事该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进而导致这项重要工作成为烫手山芋无人问津。随着数字出版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一些数字出版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渐增强。一些专门维权机构的设立和反盗版联盟的组建, 表明我国数字出版企业开始意识到, 企业的版权保护更应体现为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去维权。因此, 在构建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过程中, 不仅要坚持对他人版权的绝对尊重, 更应提倡对企业自身版权的主动维护。

(二) 版权经营理念的营造。

版权经营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 目前尚无权威的概念界定。一般而言, 版权经营是指将版权这种无形财产作为一种经营资本, 对其进行的筹划、管理、开发和交易等活动, 这些活动经常表现在对版权资源的系统演绎和多元化开发。但有学者指出, 版权经营不只是一种活动, 更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至少包括以下四项思想:一是承认版权是作者因创作行为而产生的民事权利, 故能依法进行版权财产交易;二是应当将版权视为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产业的重要资源;三是版权的巨大潜在价值需要进行系统开发;四是版权需要交易以实现版权效用, 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版权人的权益[5]。版权经营最终将落实为具体的版权业务活动, 而这种活动在宏观上应受到正确版权经营理念的指导。因此, 在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构建中, 必须营造适应出版市场竞争环境的版权经营理念, 以指导企业具体版权经营业务。

三、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构建方式

在关于企业文化的构建研究资料中, 一般从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和企业环境文化三个角度来阐释企业文化的具体构建模式。笔者认为, 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 更应该着重强调企业版权精神文化的塑造。因而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构建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强调版权制度体系的构建和绝对遵守, 二是加强版权培训以塑造企业版权文化环境。

(一) 强调版权制度的绝对遵守。

数字出版企业版权制度体系可以看作是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显性表现, 它昭示着企业管理层对于版权工作的高度重视, 提醒版权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 没有执行力的版权制度体系仅仅是一纸空文, 尚不足以引导企业正确开展版权业务。制度的有效贯彻和绝对遵守则会在企业发展环境中形成一些尊重版权、爱护版权的普遍准则, 而这些长期坚守的准则又会在刚性制度的约束下促使全体员工形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的长期坚持会潜移默化地渐进成为企业的版权文化。

对于数字出版企业版权制度的绝对遵守, 首先应体现在企业对预防侵权的高度重视。而且在版权业务的各个具体环节中, 这种重视都应有所体现。如在版权获取过程中, 数字出版企业应强调审慎检查义务, 突出重视版权保护的精神。在选取目标版权时, 既要强调厘清目标版权资源权利的真正归属, 防止出现授权不明引起纠纷, 还要审慎检查版权文本的具体内容, 并且明示作者一旦出现因剽窃、抄袭等引起的版权纠纷, 企业将按双方协议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并将其列入本企业“不良作者”黑名单, 今后将永不合作并晓谕同行。而在签订版权合同时, 更应强调对合同文本内容的审查, 对权利内容、付款规定等进行详细检查, 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合同纠纷。此外, 在版权贸易过程中, 强调对版税、预付款等规定的严格遵守, 形成诚实守信的版权贸易风貌。而在版权业务各环节中, 一旦出现失误导致侵权或违约, 数字出版企业应强调在确认无误后第一时间承认错误并承担损失。这种坦诚对待侵权行为的作风, 对外能够树立数字出版企业诚实、严谨、专业的版权业务形象, 以获得更大的版权市场影响力;对内则会形成一种绝对尊重版权的普遍文化约束力。

其次, 对于企业版权制度的绝对遵守还应体现在数字出版企业敢于坚决维权。对企业版权利益的坚决维护, 不仅能够打击侵权者的违法行为, 而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护作者等版权创造者的权利, 从而树立全面的版权保护企业形象。这一企业形象的树立, 既能震慑不法分子对企业版权产品进行盗版的觊觎之心, 又能在版权资源市场产生强大的号召力, 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版权资源加盟。而尊重版权形象的树立, 需要数字出版企业强调版权销售后期法律服务工作。比如, 在版权产品进入市场后, 应组织专门的版权部门人员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督, 对一些有违法嫌疑的地区和市场, 则应联系当地版权行政部门进行重点突击检查, 以打击侵权行为。一旦发现有侵犯企业版权现象的发生, 应当在取证后发出律师函, 提出解决建议。如果建议未被侵权者采纳, 则应尽快采取行政或诉讼的措施制止对方的侵权行为。在坚决维权的过程中, 应该始终坚持一个重要版权工作原则, 即不计成本地打击侵权行为。只有坚持这一原则, 才能在漫长的维权道路上获得收获, 也才能昭示数字出版企业的维权决心, 最终获得版权市场的青睐。

此外, 对数字出版企业版权制度的绝对遵守还应体现为版权奖惩制度的有效贯彻。当员工在版权业务工作中表现出色时, 应兑现承诺予以奖励, 以树立正面典型, 激励更多的员工效仿。即使为企业版权保护工作做出贡献者并非本企业员工, 同样也应给予相同奖励, 甚至更多。如一些盗版信息提供人员, 他们获得奖励后会形成巨大的传播效应, 从而使企业可能获得更多的盗版信息来源, 进而减少企业的损失。与此同时, 对于那些在版权工作中态度懈怠、懒散的员工, 应及时予以严厉批评和教育;对于那些由于工作不认真而给企业造成版权损失的员工, 则应严格按照制度作出相应的罚款、降职、开除甚至移交司法机关的处罚, 以警示全体员工理解版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版权奖惩制度的充分贯彻, 能够激励员工版权工作的积极性, 长期坚持的这种激励将成为企业版权工作追求完美的一种内在动力, 进而形成一种人人重版权、爱版权、护版权的企业文化, 为企业版权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氛围。

(二) 版权培训的长期开展。

数字出版企业进行版权文化建设, 除强调版权制度的刚性执行外, 版权培训的长期开展也是构建版权文化的主要方式。通过在企业内部系统地宣传版权, 能够普及版权知识, 强化企业的版权意识, 提高数字出版企业领导层和员工的版权保护意识和战略意识,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版权是法律确认的重要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与数字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壮大息息相关。具体来说, 数字出版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版权意识的宣传与普及, 以促进版权文化的形成。

首先, 定期开展版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提升员工的版权保护素养。版权业务的有序开展需要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前提, 因而企业应首先把版权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纳入企业员工教育培训计划中。这种定期开展的培训方式, 既可以请本企业专业版权工作人员予以讲授, 也可以聘请版权行政部门的领导来予以指导。企业内部版权工作人员主要对国家版权管理法规的文本解读进行面对面的传达, 并结合本企业版权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与员工进行开放式交流。企业外聘专家则会站在更高的角度讲授版权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使员工了解宏观背景下版权工作的重要性。为配合版权培训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 数字出版企业应印刷一些版权知识手册, 要求和鼓励员工进行学习。手册的内容则应结合讲座内容而定, 包括法律知识解读、产业背景介绍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

其次, 不定期地开展多样化的版权交流活动。如邀请专家举办大型的版权报告会, 了解国际版权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国际版权贸易规则的变迁;举办各种有针对性的版权培训班, 了解版权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对策;举办与本企业有关的重大版权事件或案例的对策讨论, 加强员工对企业版权保护与运营问题的深层认知。组织去版权保护先进数字出版企业访问学习, 了解打击盗版的专业知识, 等等。此外, 通过举办版权知识竞赛, 有奖鼓励员工参与版权问答等方式同样能调动员工对版权工作的热情, 以促使其形成严谨、认真、负责的版权工作态度。

摘要:在数字出版企业版权管理中, 观念层面的版权文化往往比刚性的版权制度更有生命力, 也更具稳定性, 因而需要认真研究。本文分析了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同时基于数字出版产业的特征, 指出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构建目标及具体构建方式。

关键词: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构建目标,构建方式

参考文献

[1]周洪涛, 单晓光.知识产权文化与知识产权制度关系研究——以知识产权制度的困境为视角[J].科学学研究, 2009 (1) .

[2]张梅.创新与版权文化建设[J].领导理论与实践, 2007 (4) .

[3]徐耀强.把握企业战略的文化属性[J].商业文化, 2007 (4) .

[4]王志刚.数字出版企业版权问题分析[J].科技与出版, 2011 (5) .

徽文化出版物营销现状分析 篇9

1 现有的徽文化出版物类型

徽州文化, 简称徽文化, 产生于徽州, 以徽州地缘为纽带, 以程朱“理学”为核心内容, 以明、清最为鼎盛和典型的影响遍及全国并流传至今。[1]徽文化出版物就是以徽州文化以题材的出版物, 其类型也就十分广泛, 有关于徽州人物的人物传记类题材、徽州历史的历史类题材、徽派建筑的建筑类题材、新安医学的医学类题材等。

本文根据徽文化出版物功能的不同, 对这些出版题材的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大致分为学术类、大众类、旅游类三个大类。学术类是出版的学界对徽文化的研究论著, 如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的《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大众类指与徽文化有关的文学虚构或非虚构作品, 以安徽商报常务副总编辑赵焰的《第三只眼看徽州》为代表;旅游类指与徽文化相关的旅游类出版物, 如《中国最美旅游线路丛书:最美徽州·从黄山屯溪到三清山》。

2 徽文化出版物的出版现状

2.1 学术类

学术类的徽文化出版物主要包括两种, 一种是徽学研究成果的论集, 如上文中提到的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的《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就是徽州村落文书与村落社会史研究的专题论文集。另一种是徽州古籍经过整理之后的出版物, 如《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文书》就是真实记录古徽州遗存的民间档案。

2.2 大众类

大众类徽文化出版物内容相对通俗, 多为一些文学作品或散文随笔。与学术类相比, 这类出版物的阅读门槛较低, 更贴近大众, 因此拥有更大的读者受众群。比较典型的有安徽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赵灿第三只眼看徽州”系列丛书。另外, 大众类徽文化出版物中出现了目前较为前卫的Mook书, 即杂志书。如“碧山”系列Mook书: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

2.3 旅游类

旅游类徽文化出版物, 主要包括两类, 第一类为指南类, 像<最美徽州:从黄山屯溪到三清山。另一类为收藏类, 如《西递宏村:美丽的国家名片》>, 该书虽然不似旅游指南类书籍的功能性那么显著, 能为读者提供明确的旅游路线, 但是却用作者那感性的笔触以及精美的图片让我们领略了这两个徽州特色村庄的全景与细节之美, 成为大众的收藏之选。

3 徽文化出版物营销现状分析

徽文化出版物作为一种小众出版物的代表, 因为其较少的读者数量, 较低的市场份额, 所以往往得不到出版社的重视, 其营销现状不太理想。尤其是学术类徽文化出版物, 其较高的知识门槛, 以及艰深的内容导致其读者范围十分狭窄。而且无论是学术论文集类徽文化出版物还是经过整理出版的古籍徽文化出版物多有政府或者社科基金的支持, 只是被作为学术或者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 并没有被出版社积极的推向市场。因此下文所叙述的营销现状是基于大众类、旅游类徽文化出版物。

3.1 大众类徽文化出版物营销模式分析——以《第三只眼看徽州》为例

赵焰的《第三只眼看徽州》系列丛书是徽文化出版物的典型代表, 他以一个文化行走者的身份, 用感性生动的散以生动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 全面阐释了徽州以及徽州文化。该书甫一面市, 签售, 讲座, 媒体宣传等传统营销手段就接踵而至。

2011年7月11日, 赵焰就亮相参加了“2011新安读书月”之“皖籍名家面对面”首场讲座, 从独特的视角, 为现场读者解读了徽商与徽商精神, 与听讲者分享了他对徽州、对徽文化的探讨及研究成果;7月16日, 赵焰参加了《第三只眼看徽州》系列丛书首发仪式以及签售活动,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签售效果。在一个半小时的签售时间内, 累计签售近2000册图书;之后, 在各大媒体上, 关于《第三只眼看徽州》系列丛书的报道也就随之扑面而来。中新网, 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等都发表了安徽作家赵焰妙解“徽”文化的新闻稿件。

3.2 旅游类徽文化出版物营销模式分析——以《西递宏村:美丽的中国名片》为例

2000年11月, 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渐渐地, 西递宏村逐渐被人们熟知, 每年到此旅游的游客不断增加, 到2010年接近百万人次。不过, 在这个地区却没有正规的关于西递宏村的旅游出版物, 仅有一些本地村民自己炮制的小册子, 并且还有每年3000~5000册的不错销量。找准这个空白市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了《西递宏村:美丽的中国名片》这本制作精良的旅游图书, 成为了到此旅行的游客首选。

4 相关建议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这只适用于卖方市场。现在, 图书市场明显表现为供大于求, 处于买方市场, 如果出版社还一味秉持上述理念的话, 出版的图书产品多半难逃“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命运。对于徽文化出版物这类小众出版来讲, 其读者量相对较少, 且比较分散, 在图书的购与售之间一直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错位现象:读者购不到, 销者销不出。[2]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大环境, 并且解决现存问题, 徽文化出版物更应该注重营销工作, 让购销双方的信息更加流通, 把图书信息有效的传播出去, 满足目标读者的合理需求。

4.1 从源头抓起:合理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

长时间一来, 国内出版业对于营销的认识, 多限于宣传, 认为营销工作只是对图书产品出版面市时的宣传推广。但真正的营销是系统且全面的, 应该涉及选题、板式、装帧、宣传等各个出版环节。对于徽文化出版物这种小众出版来讲, 其目标读者一般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 并且有追求知识的主动性。并且现在的读者大都“不差钱”, 因此有没有他们想要内容的读物就成为他们是否购买的根源性问题。

4.2 从细节做起:设计和体验视觉的美感

从根源入手, 了解目标读者的需求, 不仅需要满足他们对于内容的需要, 还要满足他们对于图书装帧、设计等的追求。[4]以旅游类图书为例, 无论是指南类读物还是收藏类读物其实都有较大的市场, 但是正如著名出版策划人三石先生在《遗憾的旅游景点图书》里面说的那样, 国内旅游经典的图书有水准的设计较少, 似乎够不上进入图书销售的档次, 更谈不上更让读者收藏。这就要求出版社在策划图书时不仅要注重内容, 还要注重图书的装帧和设计等。在这方面, 欧洲的旅游图书出版比较成熟, 一些较为注重的旅游经典, 都有详细介绍该地文化与历史的画册, 编辑水平较高, 值得学习和借鉴。

摘要:本文选取兼具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徽文化出版物, 从其出版现状入手, 通过分析揭示其在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营销在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入手, 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供地域文化出版物参考。

关键词:徽文化出版物,营销,读者

参考文献

[1]刘鹏.徽文化视野下的黄山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

[2]刘玉军.关系营销:一种适合小众图书的营销策略[J].出版广角, 2009 (12) .

[3]侯爱花.围绕消费者需求的图书营销探析[J].中国商贸, 2011 (26) .

浅谈莫言《蛙》出版的文化意义 篇10

出版经过了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 到今天可以总结归纳为将文字、图画、声音、图像等信息知识记录在一种介质上, 进行复制以后向公众传播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人类要进行出版活动, 意义何在?笔者认为, 出版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的出版物均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学者认为, 出版史就是人类的文明史, 这是有道理的。

出版之所以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凝聚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思想。经过广泛传播, 使人们掌握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 提高生产力, 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当然, 除了提高生产力, 出版物还有巨大的文化意义。从文化层面上说, 好的出版物不仅能提高人的思想觉悟, 还能陶冶情操。一种先进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 经过广泛传播, 被人们接受之后, 就是一股无穷的力量, 能形成文化思潮、文化流派, 甚至能产生革命力量。例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一经出版就震撼了世界, 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概况

2012年到2013年震惊中国文学界的一件事就是作家莫言因小说《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诚然, 这与莫言小说的出版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出版社将莫言的小说公诸于世, 莫言拿诺贝尔奖也就是天方夜谭了。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 使得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又有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让世界能更好地倾听中国的声音, 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这是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尊重, 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平等体现。对此, 瑞典皇家科学院对莫言作品的评价就是最好的证明与解读——“将幻觉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些融合的元素, 有西方的, 有中国的, 有民间的, 有历史的, 有社会的。从《红高粱家族》到《檀香刑》《生死疲劳》《蛙》, 莫言数十年艰苦创作, 一直坚持自己的文学风格。读懂莫言, 从某种意义上讲, 其实也就是读懂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人性困境、社会伦理、社会制度。

三、莫言获奖小说《蛙》出版的文化意义

(一) 成就了莫言

莫言的《蛙》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 也许仅仅是一些文学爱好者看过, 但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 他的书籍受众需求量剧增, 甚至一度出现脱销, 出版社更是重复印刷出版了很多次。可以发现, 不仅仅是《蛙》, 他的其他作品也随之迎来销售高潮, 一度出现“莫言热”。也正是因为出版, 让莫言的好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让更多不同领域的人知晓了莫言这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文化魅力。莫言和出版商更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利益回报。

(二) 让人对中国“计划生育”进行反思

这也许正是《蛙》这部作品的精髓所在。莫言用一支笔, 将这段历史活生生地记录下来了。这部作品让笔者最惊骇最心痛的一个情节, 就是小说主人翁“姑姑”率领着庞大的计划生育特工队去“我”岳父岳母家搜“我”非法怀二胎的妻子王仁美的情节。“姑姑”“我”、王仁美乃至岳父母都是一家人, 但是姑姑是国家意志的代表。但是王仁美躲在家中死活不肯出来, 姑姑也不管王仁美母亲的号哭和叫骂, 让民兵用一台巨大的链轨拖拉机去拆王仁美家邻居的房子, 逼“我”岳父岳母交人。首先是从一颗门前的风水老树开始。姑姑全然不顾老树的主人哭爹喊娘, 寻死觅活, 硬是把这棵树拔了出来.树拔出来的时候, 树的主人昏死过去了。姑姑说, 若是王仁美再不出来, 就从旁边一家一家地拆房子。这样一来逼得周围邻居走投无路, 全在王仁美家门口踢门、谩骂。最终“我”妻子王仁美被逼无奈, 只有现身, 跟着姑姑去做人流手术。这样一来当兵的“我”也能向组织交代, 姑姑也完成了任务。但没想到更大的灾难却在后面。“我”妻子王仁美在流产手术中大出血, 不治身亡。这一重大变故让一家人对“姑姑”近乎反目成仇。“姑姑”来“我”家道歉的时候大腿被“我”岳母插了一剪刀, 血流如注。但是姑姑不但无所畏惧, 反而更加坚定了将计划生育进行到底的信念。正如“姑姑”的那句话:“不搞计划生育, 江山要变色, 祖国要垮台!哪里去找千古秀?!哪里去找万年春?!”

计划生育无疑是一项基本国策, 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 很难想象今天的中国在人口问题上有怎样的灾难和后果。所以, 当强大国家意志与传统的生育观念激烈冲突的时候, “姑姑”的角色发生了悲剧性的倒转:从一个受人敬重的“送子娘娘”, 变成了被人诅咒下十八层地狱的魔鬼。诚然, “姑姑”对这种角色的转变也是无可奈何的, 是那样一个时代让她别无选择。“姑姑”的形象不仅仅代表她自己, 也代表着那个时代。这种形象也许并不值得歌颂, 但这是这个民族在前行的道路上必须面对和承担的, 这是这个民族的伤疤, 一直都在隐隐作痛。但笔者认为, 这并不是一部批判作品, 而仅仅是将中国这一段特殊历史记录在案的文本。至于如何评价, 留给读者。

(三) 对“魔幻现实主义”和“幻觉现实主义”的争论

直到现在都还有人觉得莫言的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 其实瑞典文学院的埃斯普马克在回答中国记者问题时说的很清楚, 他说:我们用的词是hallucinationary realism (幻觉现实主义) , 而避免使用magic realism (魔幻现实主义) 这个词, 因为这个词已经过时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 会让人们错误地将莫言和拉美文学联系在一起。当然不排除莫言的文学风格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但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则是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中来的。

但笔者认为, 魔幻现实主义不是拉美文学的专属。所谓“魔幻”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学和民间戏曲中已有十分丰富的表现了。例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乃至《聊斋》里面的兽化人、鬼化人、人化仙。抛开《西游记》不说, 《水浒传》《三国演义》何尝没有魔幻色彩?那些英雄的传奇, 那些恶魔的超能力, 动辄力举千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何尝不是魔幻色彩呢?《水浒传》里108个好汉, 就是由星宿转世而生。中国传统文学的魔幻资源相当丰富, 不只是魔幻, 还有神幻、仙幻。家喻户晓的《白蛇传》《天仙配》, 不正是人妖殊途, 人神相恋吗?现如今“仙幻”在当今的仙侠和穿越小说中更是得到了极好的发展。总之, 中国传统和民间文学的魔幻资源十分充足, 莫言能运用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缘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通透的世界观。

(四) 带动了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

虽然《蛙》还没有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 但是莫言的另一个作品《红高粱家族》早在1987年就被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成电影《红高粱》, 并且在国际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1988年获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等。直到现在, 中国的电影教材都还把这部电影作为经典案例来进行分析, 让一代又一代电影人欣赏并学习。因此《红高粱家族》的文化意义就延伸了:它不仅仅只是一部小说能带给人的感受与认知, 而是以更生动更形象的形式——电影, 来给人最直观的感受。

其实出版物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例子很多。例如, 动画片是出版物, 具有版权的玩具和公仔也是出版物, 这其实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国产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便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功案例。这部动画的制作公司不仅让《喜羊羊与灰太狼》红遍全中国, 还用这部动画片带动了图书、文具、玩具乃至食品和电子游戏的发展。

(五) 保护与弘扬本土文化, 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

这又说回了莫言。莫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本土农民作家, 他的作品与中国的现实社会紧紧相连, 能深刻地展现中国民间的历史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莫言的小说在中国的出版, 就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一种保护。莫言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的出版, 则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让外国的学者们读到了莫言的作品, 并且加以分析和思考。换言之, 如果莫言的《蛙》不被翻译成外文出版到国外, 诺贝尔文学奖就与之无缘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莫言《蛙》的出版, 成就了莫言, 使莫言成为炙手可热的名人;《蛙》的出版, 首先让国人对“计划生育”进行了反思, 也让人对“魔幻现实主义”和“幻觉现实主义”进行了一番讨论;莫言小说的出版不仅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 也保护并且弘扬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归根结底, 出版是一项能推动社会发展、引发人的思考并让人获得幸福、传承文化的活动。《蛙》的出版在思想上的成就是不可估量的。

摘要:出版是一项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活动, 从古至今, 每一本书籍、每一部刊物的出版, 都向人们展示着它独特的文化意义。莫言, 2011年茅盾文学奖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其获奖的作品就是《蛙》。作为第一位获得世界最具影响力文学奖的中国人, 他这部作品的出版, 可以说是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出版,莫言,文化意义,《蛙》

参考文献

[1]莫言.蛙[M].作家出版社, 2012.

[2]龚翰熊.现代西方文学思潮[M].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7.

[3]陈晓明.“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 2013 (1) .

[4]张懿红.民间立场与自由精神—论莫言对中国乡土小说的贡献[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5]高海涛.莫言获奖的文化意义[J].鸭绿江, 2013 (4) .

上一篇: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江苏下一篇: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