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江苏

2024-06-26

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江苏(精选七篇)

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江苏 篇1

为了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周期延长的形势, 自2003年起, 江苏变季节性市场为日常性市场, 目前每周至少举办一场招聘活动。如果说大型综合性就业市场起到就业信息集散的作用, 那么小规模、专题化市场则着眼于活动的针对性和实际成效, 江苏每年举办多场次的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别的专场招聘活动, 推动着市场趋于精细, 日臻成熟。公益化突出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2003年江苏率先于全国实现了毕业生免费入场求职, 2006年又对用人单位实行免费入场招聘, 实现了“双免”,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信息化尤为引人注目, 省级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共同发起构建的“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 实现了集“信息集散、供需对接、远程服务、分析统计”于一体的功能。网络联盟平台提前对供求双方的资质进行遴选、审核, 既有效解决了传统招聘活动人流大、成本高、成效低的弊端, 又有力推进了诚信就业, 更引领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常设市场校园化、校园市场社会化”是对江苏市场模式校园化、社会化的精辟概括。江苏已形成以校园市场为主体, 社会资源向毕业生竞相开放的良好格局。所有高校常年举办校园招聘活动, 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定期开展就业招聘校园行的活动, 人事、劳动部门及有关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利用自身优势举办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活动。同时, 江苏多位一体的市场运行机制在全国都具有典范意义。2004年共同发起成立的长三角就业合作组织, 致力于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大市场;2006年教育、人事、劳动部门打破行政壁垒, 在全国首开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的先河;2007年启动的“百所高校就业活动联动”计划, 更是充分发挥百校市场整体联动的就业倍增效应。

江苏南京特困毕业生政府安置就业 篇2

政策性安置南京特困家庭毕业生,就是对南京市总工会或民政部门认可的特困家庭的毕业生,由人事部门进行政策性安置,岗位主要为与毕业生专业基本对口或相近的基层、一线岗位。今年南京市政策性安置的对象具体为:属南京籍2005届普通高校、中专校毕业生,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经市总工会认定的2004年度市级特困职工家庭子女;经民政部门认定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

申请登记工作从今天开始到6月30日结束,地点在南京市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南京市玄武区成贤街119号南京人才市场二楼北区一号窗口)。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持以下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到该市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填写《南京市特困家庭毕业生政策性安置申请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需要携带以下证件:南京市总工会出具的2004年度市级特困家庭证明,或民政部门2004年12月前发放并经审核有效的《南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南京市城乡居民户口簿及户口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的子女关系证明;毕业生所在学校发放的《普通高校、中专校双向选择推荐表》、《学生证》、《身份证》以及在校学习成绩和个人求职材料。

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江苏 篇3

关键词:就业困难;高职院校;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7.38

前言: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加大,高等教育正成长为大众化教育。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就业困难正在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毕业服务以及指导,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分析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统计结果可知,2012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80万,2011年没有完成就业的毕业生约达百万,2012年度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总共有800万,严重凸显了就业的严峻形势。

高职院校的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教育机会、竞争能力、经济状况、社会位置、教育资源以及自身素质上处于不利的位置,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并不被用人单位认可。具体体现为:

(一)家庭经济困难

在毕业季,家庭状况比较好的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多会选择制作出精美的简历,购买比较优质的服装,同时工作的车旅费也是比较中的一个消费项目。家庭经济比较差的学生在进行择业时,往往会对工作具有比较高的期望值,在社会关系以及信息等比较劣势的情况下,使得其丧失了一些就业的机会。

(二)身体有残疾或者形象欠佳

部分毕业生在身体上有一些残疾,或者身体比较体弱多病,长相不出众,在自信心上比较欠缺,在择业时表现出比较瞻前顾后的犹豫不决。同时,现代社会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应聘者具有一定的相貌要求,也大大加大了他们的压力。有不少成绩比较优异,同时专业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有时也会因为外貌等原因受到拒绝。

(三)不少应聘岗位对性别有歧视现象

高职院校的女生在社会、教育、生理以及社户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下,表现出一定的弱势,一些企业在招聘中直接指出限制女生的应聘,同时在职位应聘中,男生与女生共同应聘同一岗位时,女生会处于劣势状态,女生录用的标准要明显高于男生。

(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

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比较冷門,在职位应聘上已经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状,使得部分应聘者成为就业困难群体[1]。不少专业比较冷门的毕业生,会转向其他职业进行应聘,然而由于本身的专业能力不强,也很容易被不拒之门外。

(五)就业困惑,缺少自我认知

不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或者不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认知,不能针对性地应聘符合自己的职位。不少毕业生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在大学期间会对课业比较轻视,将时间浪费在没有营养的活动中,进而迷失了自己。因此,在就业时表现出一定的困惑,不少毕业上在面对经济压力时,对自己的定位过高,在面对良好的工作机会时犹豫不决,浪费了机会。

(六)学习能力比较差,综合能力弱的毕业生

不少高职毕业生具有比较薄弱的基础,同时不具备比较良好的学习能力,不少科目中出现补考现象,影响到企业对学生的感官认知。同时专业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不强的毕业生,企业不会选择。而毕业生在面对企业招聘人员时,缺乏信心,不懂的推销自己,错失良机。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

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具有比较多的成因,不仅包括学生自身不足,还有学校方面的教育不足,同样还包括社会大的就业环境以及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等。具体来说主要为:

(一)毕业生自身的不足

毕业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用人单位在招生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还需要考虑其专业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不同的用人单位所侧重的素质不同,毕业生在尽心择业时,部分没有对自己的能力组成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对自己的适合职位进行定位[2]。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在面试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自己的长处。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观上比较模糊,对就业存在一定的误解。在对就业进行定位时,过高的期望值,错失了良好的工作将会。另外,一些毕业生在竞争能力上比较弱,目前社会上的好工作的竞争都比较激烈,在面对竞争时,不少毕业生缺少应该具备的竞争意识以及竞争能力。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实际效果很有限,因为学生踏入社会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做的技术性行为,而是心态怎么从学生调整到社会工作者的过程。调整的越快融入社会的节奏也越快,自信心建立就越强,迷茫也就越少,当然规划人生的目标也就越明确。 所以说,一些列的事物都是建立在自己调整心态的速度上。

(二)高职院校的不足

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实现对自身实力的准确定位。社会高层次的人才,高职院校的能力以及水平和社会的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应该通过提供实习平台等,进而促进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确定,以及不断促进自身 的能力向社会需求齐平,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进而增强竞争力。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专业上,存在落后现象,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也必须要与社会相结合,对市场需求进行平衡化,同时不断优化人才的培养模式,采用多种信息技术,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演绎式逻辑的教育体系,使得大学生很难与社会实践对接;年轻人很难与社会对接,造成各产业内模式迁移速度极慢;迁移速度慢造成模式升级困难;升级慢造成结构优化慢。多年的演绎逻辑教育,造成社会人对变化应对的困难。演绎逻辑使得人只能复制,很难突破。经济的发展偏于堆积要素,而不是组织要素,堆积要素就很难吸收那些偏归纳思维的人,进一步加强了年轻人复制和重复劳动的偏好选择,也就限制了人力资本边际效应的提升。

(三)社会因素

我国的高校人才就业市场尚不成熟,存在不少弊端,在人才市场的建设以及实际运行上存在不足,就业的信息发布上比较迟缓,更新存在不及时现象。高校的保障措施以及法律也存在不健全状况,部分企业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招聘中存在不公平现象,不少女生缺少就业机会,同时不少的用工单位在心态上也存在不正确的情况,对于要求不是很高的岗位,招聘要求在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层次,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的就业压缩。

我国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偏好顶层设计,偏好演绎逻辑,保证执行而忽略应变。执行是基于复制的,是基于演绎逻辑的,必然降低人的人力资本边际效益的提升,而国有资本是产业链的核心,必然辐射到产业链,造成全产业链的人力资本效益停滞[3]。传统文化的演绎逻辑偏好,造成在思维方法论上优化的难题。年轻人也很难从碎片逻辑升上到树形的理性逻辑,更难以达到矩阵式的多维逻辑框架。依据于此,年轻人也很难做出真正的创意和创业。当大多数人偏好与复制与手段的堆积的时候,人力资本边际收益高的,注定是极少数人。不论什么教育水平,人的人力资本边际效应其实按照系数看估计差异不大,但都向往与更高教育水平的人群的效应绝对值,因此会出现就业不充分,但面向高教育群体的雇佣方支付意愿更低,造成了现状。

三、高职院校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具体策略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为了解决就业困难团体的就业问题,必须要做好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具体涉及策略包括:

(一)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高校中对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资助数额比较有限,多限定在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以内。该比例并不代表我国高校的就业困难全体总数,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必须要对困难群体增加帮助。学校可以通过提高奖助学金的金额数目、绿色贷款通道等多种途径,有效突破经济的限制,进而建立起平等尊重的就业扶持以及指导工作,进而提高国家以及社会人格的培养力度,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对高职院校的就业困难群体开展的就业指导以及服务工作,必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就業工作当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载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个性化教育,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对应的指导方法,对于缺乏信息的就业群体,必须要不断对其进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通过分析毕业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信心,不断强调其就业的优势。

(三)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做详细指导,是就业指导中的一份重要工作,能够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其对社会需求的了解,进而实现充分就业。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年,就应该开始做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在将来几年学习生活中的侧重点,不断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以及爱好,分析适合的职业。同时还应该不断指导学生的专业进修,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在学校期间对社会的需求进行调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良好规划,逐步实现对自己知识结构的完善。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就业现状,怎么就业,如何就业,了解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相关政策,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就业方向和单位。

(五)做好宣传工作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就业指导的宣传工作,始终将宣传工作贯彻于整个工作过程中。通过电视循环播放、广播宣传、悬挂横幅、发放就业政策等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了宣传。在人力资源市场及社区、繁华地段集中设点宣传、上门政策咨询、开辟就业政策宣传专栏、悬挂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势宣传就业再就业政策,大力宣传国家促进就业政策以及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的具体措施,充分利用广播历年来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典型事迹。通过服务月期间的宣传,进一步使高校毕业生更加地了解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从而引导毕业生择业观念,减少社会的就业压力。

(六)提升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质量

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为就业服务中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基层社区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更难。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当前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二是进一步提高基层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协理员的待遇,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畅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加快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动态管理的能力。

结束语: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别,高校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根据不同的专业科学制定招聘规模,增加社会需要专业招生,控制长期职业发展的规模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质量,提高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萧丽容.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12):230-231.

[2]王绍阳.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2(02):116-118.

[3]赵建军,毕研,王征.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服务[J].新课程学习(下),2011,07(08):132-133.

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江苏 篇4

一、高职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就业工作中, 将就业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 无可厚非, 但就业质量的好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就业率的高低, 还应包括专业对口率, 工作稳定性, 薪酬待遇, 满意度, 工作环境保障, 培训、晋升机会及自主创业率等。

1. 片面追求就业率, 急功近利。

多数高职高校将毕业生初次、最终就业率看作就业考核的重要指标, 并制定了各种奖惩制度, 保证高就业率。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在这种环境下将就业归入学生毕业时的事务性工作, 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开始重视就业教育, 通过班会的形式强调就业的重要性, 在奖励制度的影响下, 催促学生签订就业合同。多数学生在辅导员、班主任的催促下, 甚至担心就业会与毕业资格挂钩, 不得不临时签订就业协议应付了事, 这就导致了学生不去单位工作, 造成虚假就业, 或者硬着头皮做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 影响就业稳定性和专业对口率, 对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不利。

2. 就业指导缺少系统性、专业性。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提升, 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 学生就业压力增加, 就业形势日趋复杂, 这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更多的新挑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大多是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 在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缺乏专业性指导, 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程度低, 基本上从事毕业材料的收集、提高就业率、档案整理派遣等事务性工作。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及教学、学生工作、就业工作等部门之间对就业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如何分工及有机整合尚未理顺, 对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如何完善尤其是学生入学后接受就业教育的系统性, 认识并不清晰。

3. 校企合作与就业的冲突。

许多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推出企业冠名“订单班”、“工学交替”等模式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但在实行过程中, 出现合作不深入的情况, 只停留在表面, 并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合理的培养、培训方案, 缺乏职业规划, 甚至可能将学生“卖给”企业, 导致他们在企业的“存活率”不高, 影响就业质量。另外, 参加校企合作班的学生错过很多参加招聘会的机会, 就业选择面窄, 等实习结束后再择业就会比较困难, 如果学生不能按期签约, 或为了能提早离开企业, 随便签约以申请离开, 结果造成虚假就业。

4. 缺少就业跟踪调查, 职业发展关注不高。

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去向的调查、关注不够, 表现在毕业生离校后, 学校把精力转移至在校生的教育、教学、招生等方面, 认为就业率达到要求, 就业跟踪调查就可以放一放;认为学生已经毕业, 学校的义务就基本结束了。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会功利性地对待就业, 在学生毕业后, 根本无暇关注他们的就业动态情况, 再加上学校对这方面并不重视, 没有出台相应的制度、措施。而且, 学生毕业后, 由于工作性质和地域性的关系, 学校与学生的联系难度增加, 客观上也会影响跟踪调查工作的开展。

二、提高就业质量的措施

针对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深入分析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 结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及就业工作实践, 提出四点有效的措施。

1. 构建“课堂—养殖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关系着毕业生的竞争力。职业院校要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 进行专业课程合理设置, 开设课堂养殖场, 采用课堂工作间等教学模式, 实现知识、理论、实践的一体化, 让学院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实现有效对接, 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增强其就业核心竞争力。例如, 学院引入国家级龙头企业江苏高邮鸭集团进驻校企合作示范区, 共建“校中厂”, 为“课堂—养殖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平台。“课堂—养殖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三个学年六个学期划分为4个阶段, 让学生从课堂到养殖场“工学交替”, 把五大养殖任务课程搬到养殖场, 彻底改变“黑板上养殖”的现状。围绕职业岗位群, 进行职业基本素养、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顶岗综合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具备“养、繁、防、销、管”的岗位能力, 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加强职业规划指导, 提升就业竞争力。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养殖类行业、企业就业。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和行业的快速发展, 畜牧兽医专业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和较好的就业前景。“90后”毕业生选择工作存在偏向“重脑力、轻体力”, 喜欢工作轻松且高薪的职业, 职业观、择业观不明确等特点。针对就业现状, 职业规划指导尤其重要, 通过规划课程、讲座、规划比赛以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指导, 引导畜牧兽医学生深刻意识到行业的特点, 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 找出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所在, 形成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 职业规划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鼓励他们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学校应提供学生创业孵化平台, 让竞赛获奖的创业设计作品进驻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在创业指导教师手把手地指导下进行创业实验、实践, 提升创业氛围、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素养, 有助于培养更多的“鸡老板”、“猪老板”。

3. 职业指导全程化, 就业服务个性化。

相当多学生在进校后对自身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没有形成充分的、完全客观的认知, 表现出前景迷茫, 影响就业。开展专业教育, 利用专业教育使学生客观认识所学专业和畜牧业的内在发展特性, 培养其在职业技能、动手操作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脚踏实地地工作, 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 以谋求职业发展。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 介绍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让学生在进校后感知企业, 塑造职业素养, 为职业选择预热, 减少迷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找准定位。开展就业指导活动, 通过就业类社团活动、模拟招聘、创意大赛、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等活动, 营造良好的就业教育氛围。完善职位需求、就业政策、指导咨询、网上招聘等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调动一切力量采集适合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信息, 并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向毕业生发布, 定期安排职业指导教师进行现场咨询指导, 及时解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针对就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指导, 引导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 找出优劣势, 冷静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和职业环境, 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 找准就业定位和奋斗方向。

4. 校企互动, 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

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推行“企业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不断深化产教研融合、协作的育人机制。综合对部分企业的调研和对学生就业取向的分析, 选取学生满意度高且行业的优势企业作为“订单班”企业。这些企业涉及养殖、销售、管理等各个方向, 它们各具特点, 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岗位需求, 根据对毕业生实习有提高、入职有保障、职业有发展的原则帮助学生就业, 提高就业质量。目前已经与正大集团、中粮集团、光明食品集团、双胞胎集团等12个国内知名农牧企业建立了6种合作模式, 这些企业涵盖养猪业、牛羊业、饲料业、水产业、宠物业等, 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方向, 自愿选择加入“校企合作班”, 针对性地学习企业课程, 提高岗位适应性和综合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由教师与师傅联合培养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实行“招生即招工”的制度。学院与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农场合作开办了2012级“现代学徒制”养猪与猪病防制专业方向特色班, 校企共同制订适合现代化养猪生产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三、结语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关系着民生, 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 是每个青年学生“中国梦”的最直接体现。政府、学校、行业应三方联动, 不断探索、创新育人机制, 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提高就业质量, 这才是检验就业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 从提高就业质量的角度,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为例, 提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措施

参考文献

[1]方黛春.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J].出国与就业, 2011, (4) .

[2]王振, 黄雪飞.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 .

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江苏 篇5

江苏省盐城市日前启动“万名盐阜学子回乡就业创业行动计划”。

今年盐城籍应届毕业生回乡就业人数大幅增加,预计将超过4万人,加上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总量超过5万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企业用工需求下降近40%。

据悉,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盐城市将继续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

为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盐城市规定,对年度接收高校毕业生3人以上的`各类企业,允许其在所在地设立集体户口;对符合贷款条件、接收高校毕业生达到当年新增就业总人数20%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优先安排专项引导资金予以支持。

职业指导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职业指导;就业工作;作用

职业指导是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大学生职业指导,主要也是围绕着职业指导目标而进行的。一方面要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及顺利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则是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做到“人职匹配”,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1.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国家就业工作中的重点,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指导工作机构,面向全院学生提供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辅导;而有一些高校虽未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但其原来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也开始承担起职业指导的工作职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由于对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认识存在局限性,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不到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与咨询服务中介

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上,把重心放在了就业指导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职业指导课时偏少且停留在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化指导,不能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职业咨询服务和帮助。部分高校还未建立职业咨询室,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来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与辅导。

1.2在职业指导的信息传递中,缺少联系与沟通

高校与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家长的联系不紧,沟通不畅,不能及时向学生提供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就业信息和毕业生信息等。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非常渴望了解社会上的职业信息,比如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相关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的入职要求等。

1.3对全员化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在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中,主要是学院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其他人员的参与很少,特别是缺少社会人士的参与。而职业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是整合社会资源,需要更多有工作阅历的社会人士参与。另外,高校的职业指导没能调动如专业课教师、家长、学生代表等其他人员来共同参与职业指导的过程。另外有的学校还没有建立职业指导工作平台,缺少了上下联动系统,全员参与的理念无法得以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1.4对职业指导更深层次的工作目标重视不足

职业指导对劳动者一方的工作目标有三点: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在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学校更注重实现就业这第一个目标,经常忽视第二和第三个更深层次的目标。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的最主要指标是就业率,学校往往为了提高就业率,只顾将毕业生推出去,而不论单位好坏与否,专业对口与否。这样的指导思想使得毕业生将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当成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跳板,把第一份工作作为积累社会经验的场所,以至于就业稳定性下降。

2.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其重要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与应有的重视,导致职业指导的缺位。因此,只有将职业指导的理念和方法始终贯穿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职业指导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保障作用

职业指导促进劳动保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的这种积极作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对在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中,要帮助他们了解劳动关系与权益保护政策,了解职业培训和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促进其顺利实现初次就业。

2.2中介作用

职业指导所具有的中介作用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有序流动。作为架在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既维护三者的利益,又促进着三者的改革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与学校的沟通,有助于职业指导人员对学生素质状况的了解,有利于毕业生今后的就业。职业指导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促进了大学生劳动力供需合理匹配。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主要来自学校,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是学校输送来的。职业指导就是一个纽带,把教育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职业指导课程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主动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素质。而学校也可以通过职业指导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2.3传递作用

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的不健全,没有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职业信息的有效传递,使学生、用人单位、学校形成紧密联系。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通过各种渠道采集丰富的职业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而后将职业信息反馈给毕业生、用人单位与学校,使三者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2.4催化剂作用

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让大学生通过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并实施有效的行动与策略,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帮助大学生就业的目标。职业指导就如同一种催化剂,通过它的努力,劳动力市场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帮助、引导,使劳动力的供需双方真正达到择业自由、用人自主,实现人职匹配,使劳动力市场中介服机构在动态过程中实现良性循环、充满生机和活力。

2.5桥梁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融入职业指导内容,就是架设了一座连接学校教育培训和社会需求的桥梁。一方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树立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理想;第二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多种就业途径和职业情况;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就业环境与形势;第三方面是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就业期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正确进行自我评价。高校一般通过职业指导课程、讲座、班会、网站宣传、个别咨询等方式来开展就业观念指导工作。在就业观念指导工作中,改变毕业生的偏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部队建功立业,积极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拓宽了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的政策,扩大就业选择机会。通过职业指导,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摒弃一些错误的观念,抓住机会实现就业。而职业指导对帮助就业稳定和职业稳定目标的实现更能体现出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

2.6援助作用

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帮扶是其中的一项工作内容。通过调查摸底确定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职业指导人员要对他们开展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帮助解决问题,早日实现就业,解决毕业生中的失业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通过职业指导,高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江苏 篇7

关键词:高校 职业指导毕业生

【中国分类号】C913.2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的定义强调表达了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强调指导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而不仅仅是求职者一个方面;第二,强调指导的最终目标是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用人单位能够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第三,强调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将会伴随求职者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和时期;第四,强调职业指导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作用,而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观念指导、就业政策法规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等,这些工作内容都是围绕着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来开展的。本人现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结合工作实际,论述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划分及形成的原因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划分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高校毕业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式,由于自身的经济状况、专业技能、就业机会选择、心理状况、自身形象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原因在选择职业上处于相对不利或者弱势地位的特殊群体。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类型:

1、家庭经济困难型即为家庭零就业,无劳动力,家庭经济收入低于本地区正常收入水平,低保户特困户。2、学业困难型即为学生学习能力不高、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等因素而导致学习在学习专业时成绩较差,专业能力弱。 3、专业困难型即为学生所学专业不适应社会发展或滞后。 4、身体缺陷型型即为身体残疾、身材矮小、体型不佳等 。5、心理障碍型即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期望过高、适应社会能力差。6、岗位定向型即为企业在招聘时设置限制条件苛刻,对性别的限制、专业的限制、工作经验的设置等等条件。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政府引导性政策过于零散,没有系统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市场竞争日趋激励,优胜劣汰过于残酷;学生自身发展难于适应社会需求;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其中职业指导工作在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是改变性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上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第一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困难群体,缺乏个性化的职业指导;第二职业指导内容的不够全面,许多高校关注学生就业的程度高,关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较少;第三职业指导的形式单一,往往通过课堂教学形式灌输课程思想,职场体验式活动较少;第四职业指导服务意识和方法落后,一些高校注重学生就业的数量,对学生的就业质量关注较少。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

二、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由于就业包括准备、选择和转业三个部分,因此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择业指导的作用

择业指导的前提是加深职业的了解、提高就业的规划学习

多数就业人员对自己的专业所能从事的职业不了解以及对自己的认知有所偏差;学校也只是将与其签署用人协议公司的了解情况传达给学生;而企业也只是单一的介绍自己公司特点,因此学校和企业并不能让毕业生全面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性质。而择业指导能将职业的信息详细的传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并且通过职业测试、性格测试等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将要进入的职业,然后结合自身条件出发根据职业要求,来规划自己的学习发展。所以职业指导不仅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很必要,在刚进入大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对将来的就业有着重要意义。按照职业规划来学习技能和就业则事半功倍。择业指导在高校毕业生从学校走进企业这个环节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能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因信息了解量少、学校关注率低、就业取向意识薄弱等因素而造成择业难的相关问题。

(二)就业指导的作用

实际就业中除了技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就业人员的心态和素质,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社会实践经验少、核心竞争力低等因素造成在面试时录取率低就业难的问题。

职业指导能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各方面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于促进就业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而言。其相关的就业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从提高自我认识出发。职业指导鼓励他们相信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为他们提供正确的面试服装礼仪、沟通技巧、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指导来提高个人素养,使他们在面试中摆脱负面因素,从而展现最优秀的一面以赢得企业的青睐。

其次,引导就业者正确的价值观。职业指导对就业人员的价值观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增强就业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有集体荣誉感,为企业创造价值。

最后,职业指导与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政策相结合,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群体,发散思维,帮助其寻找就业机会。

(三)转业指导的作用

事实上,离职换岗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更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指导。

一般的转业人员有两种,即主动辞职与被动辞职。

1)被动辞职。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在就业的过程中遭到了挫折,由于就业困难群体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較低,因而需要职业指导对他们进行鼓励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完善自己并且勇敢的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

2)主动辞职。这种情况多数为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多为工作待遇、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问题迅速离职,因此需要职业指导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引导他们转变个人狭隘的思想意识,以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为先,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的人,在奉献中证明自己的价值。

三、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等方面,导致供求双方的供需结构不相称,从而出现了“有位无人”、“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因此,有效的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指导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择业。择业就是对未来发展成才道路的选择,而且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与工作有关的,是人生关键性的问题之一,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发展前途。因此职业指导良性择业,以自身的兴趣特长为前提,并与自身的能力相符合。

(二)职业指导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心理的调整。由于高校毕业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和基本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导致无法客观、科学的分析判断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因此需要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就业者的心理态度加以调整,以适应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三)职业指导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自身的素质状况有直接关系,招聘中素质高的毕业生往往容易就业,现实中就业的竞争促进高校毕业生学习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指导结合就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针正对性的指导,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自身的素质条件得到提升,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四)职业指导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今后的发展。职业指导中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团队意识等要求,不仅是对高校毕业生的现时引导,还是对高校毕业生今后事业发展的长远指导,有效地职业指导将使就业者受益终生,而且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关键意义在于学生学有所成的全过程。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意义更显重大。职业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中是必不可少的且有着重要作用。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不能仅仅存在就业的初期阶段,同时应该贯穿择业、就业、转业整个过程中,以便及时、全面的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参考文献:

(1)孙赞兰.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杨琴.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人格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 2007.

(3)王静.高等职业院校职业观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华增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校学报.2008(4)

(5) 吴家霆,梁鹏,刘贤桂.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推动和开展.[J].价值工程.2010,29(5)

(6) 张才纯,黄炜.浅谈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15)

(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68,72.(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t-tv.

上一篇:信息资源基础下一篇:出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