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

2024-06-03

高职毕业生就业(精选十篇)

高职毕业生就业 篇1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找到适合的岗位, 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输送合格的职业人才。就业指导, 就是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范指导下, 为即将就业的劳动力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 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就业指导不仅能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为其人生发展规划指引道路。不少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在工作选择上总会遇到各种焦虑和困惑, 就业指导能够为其答疑解惑, 让毕业生自信, 从容地走上工作岗位。

一、就业指导意义重大

(一) 就业指导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找工作难, 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难。当前许多毕业生最大的疑惑是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 更没有考虑自己职业规划。很多大学生存在毕业就失业的情况, 即便就业也存在职业困倦, 经常换工作, 长期处于适应工作的状态无法实现职业目标。就业指导既要帮助学习有关的就业法律法规、应聘技巧, 让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了解职业, 树立职业目标, 明确职业发展前景, 合理设计职业生涯。

(二) 就业指导有利于毕业生调整好心态

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出现攀比心理, 比关系、比单位、比城市、比薪酬, 相互之间的攀比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这种情况让学生在找工作时出现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 都愿意找知名度高、福利待遇好、地理位置好的优质单位。当不能如愿时, 学生往往心理落差很大, 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就业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单位,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帮助他们在解决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三) 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才

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发展充满期望和憧憬, 但是对如何成就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 达到最终目标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就业指导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各个阶段的职业目标, 设定具体的操作步骤, 让学生尽早融入职业环境, 找到职业目标。

二、当前高职就业指导开展的情况和问题

(一) 就业指导以授课为主, 方式单一

课堂授课是职业指导的主要方式, 但是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在于学生只能在课堂上了解一些基本的就业形势、政策、法规等知识和初步的应聘技巧。学生主要以听取老师的讲解为主, 无法亲自实践更无从知道自己是否已经顺利地掌握好应试技巧, 能够顺利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二) 就业指导对学生指导力有限

就业指导课程往往在学生毕业时开设, 其目的为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 顺利就业。因此, 就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为分析当前就业形势, 介绍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和传授毕业生应聘技巧。但是, 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的选择经常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比如地域、薪酬、发展前景、甚至个人感情等。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成绩等常规指标更重要的是考察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心理素质、职业发展力等等。

三、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就业是否能就好业。就业指导甚至能帮助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前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让毕业生踏入社会后不会迷惘, 顺利找到职业定位, 早日实现个人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应尤其重视就业指导, 努力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一) 学校重视系统开发针对本校专业的就业指导体系

一个专业的开设要做好市场调查, 充分了解该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需要状况, 同时该专业的教师应能够系统地开发课程并传授专业知识, 指引学生更好地融入职业环境, 提升毕业生就业发展潜力。就业指导课程的展开就必须紧靠专业建设, 依托专业背景, 要求就业指导体系围绕学生、专业、就业。就业指导课程的展开也要融入专业知识, 就业指导老师学习专业, 了解专业, 从而从多角度, 全方位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二) 对学生进行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当前很多就业指导停留在为毕业生传授应聘技巧, 帮助找到工作, 很少有就业指导关注毕业生心理, 情感等问题, 对毕业生以后的发展前景, 职业生涯规划也缺乏系统指导。因此, 只要毕业生找到工作就业指导也宣告结束。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毕业生存在无法适应职场、跳槽频繁、职业困乏等状况。现在的就业指导应该更多地关注毕业生就业以后的问题, 关注其能否成才。就业指导不能够仅仅在学生毕业时开设, 而应该从学生入学时就根据学生的性格, 理想, 兴趣爱好等多钟因素对学生进行指导, 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帮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找到好工作, 同时也能在这条职业路上走下去。

(三) 采用多种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 因此就业指导不单单仅限于课堂授课上, 应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可以集体授课传授具体的政策、法规及应聘技巧, 同时也要考虑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咨询。可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家等专业人士与学生直接见面, 通过报告会、讲座、个别交流等多种方式, 让他们向学生分析就业形势, 谈自己职业经历, 谈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激励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也组织学生前往用人单位参观、访问, 或直接前往用人单位兼职、实习, 加深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和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通过举办模拟招聘会, 让学生在参与求职的模拟过程中, 提高就业竞争力。

就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 只有提高就业率, 提高就业质量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办学的生命力。因此, 学校不但要督促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同时也要考虑毕业生的出路问题, 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工作, 而是要从学生终身出发, 让学生在离校前就规划好人生, 从踏出校园那一刻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耿学超, 韩学平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4.

[2]徐远红.用人单位对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综合评价[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6) .

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查分析 篇2

本文以调查研究的方法,以江苏海事学院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就业企业、就业地域、就业薪金等几方面调查统计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分析原因,并就如何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提出几点建议,帮助高职毕业生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实现自己就业期望.

作 者:顾明亮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70刊 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 FORTUNE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71关键词:就业期望 就业指导 建议

★ 寒大学生就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 调查情况报告范文

★ 就业调查(Job Investigating)

★ 经济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范文

★ 大学毕业生就业材料

★ 如何写毕业生就业推荐自我鉴定

★ 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 毕业生就业承诺书

高职毕业生就业 篇3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离校未就业 就业指导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85-02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的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如果大学毕业后无法就业,不仅给学生到来心理和生活上的压力,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应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本文试分析当前高职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并结合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实际及取得的成效,对当前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探讨。

一、高职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

(一)学生个人方面原因

1.就业期望值过高。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岗位需求减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适应市场意识不强,择业标准过高,不愿到基层就业,对职位、工资水平要求过高等心态导致人才供需错位,阻碍其正常就业。

2.缺乏就业竞争力。高职教育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部分学生主观忽视理论学习,导致专业知识、外语及计算机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不达标,个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差,达不到企业用人需求标准,缺乏就业竞争力。

(二)学校方面原因

1.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受各种条件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对市场需求分析不够深入,没有根据岗位需求状况、走向与企业需求来设置专业,导致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造成人才培养供需不平衡,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2.职业指导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针对高校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融入职业指导课程中,加强课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高校没有将职业指导课程的规范性和系统性落到实处,在学生职业指导上也缺乏有力的规划指导,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还顽守固疾: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对工作岗位的不满意,不积极主动就业。

3.就业跟踪、指导服务工作不到位。部分高校简单把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推向社会,不积极开展后续就业指导、信息跟踪、就业调研等服务工作,不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动态,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

二、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促进离校未就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三途径”培养学生就业素质

1.政策宣传。可凭借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发展带动学生就业的优势,主动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北部湾区域经济就业,服务家乡建设。通过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咨询周、编制《就业导刊》、不定期张贴政策宣传海报,经常更新就业网站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宣传政策,提供咨询等方式,有力提升地方就业帮扶政策的知晓度,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

2.讲座熏陶。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精英及优秀毕业生到校开设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求职技巧指导、职业能力提升等方面专题讲座,培养毕业生就业素质。

3.活动养成。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创业圩日等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与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和胆识,养成学生就业素质。

(二)“三指导”增强学生求职技能

1.课程教学。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列为各专业公共必修课,40个课时,2个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其中,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大三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同时开设《创业实务》等选修课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需要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求职技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客观认识自我,摆正心态,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2.实习动员。该院将实习动员大会作为就业的重要工作,由系部、班级组织召开毕业生离校实习动员会,从实习要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摆正心态、正确定位、提高就业陷阱防范,做好就业准备。

3.专题活动。以第二课堂作为增强学生就业技能的重要渠道,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活动,如:模拟面试大赛、职场装扮竞赛、求职信写作比赛、创业策划书比赛、营销大赛等等专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水平。

(三)“三渗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1.将就业教育渗透到专业建设中。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当然委员,参与专业设置、各专业招生计划的讨论与确定,将就业需求作为开设专业、招生人数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就业部门每年都向教学部门提供各专业社会需求情况、企业用人要求分析等相关信息,为教学部门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各教学系部每年都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研讨会,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倒推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所培养的毕业生对行业岗位适应性与针对性大大提高,增强了就业能力。

2.将就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中。该院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各专业实行“2+1”、“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实训实习,既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实现了“预就业”,将人才培养与就业融合在一起。

3.将就业教育渗透到校企合作中。该院先后与广西联通公司、广西梦之岛(集团)、顺丰速运集团(上海)速运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设了“联通班”、“梦之岛班”、“顺丰班”、“仙茶美班”、“天业航空班”等等订单班,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

(四)“三方法”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就业跟踪指导

1.与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规定要求,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应主要由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通过这些部门为户籍所在地未就业的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和提供相应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政策宣传知晓度及学生参与度等原因,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造成毕业生离校后信息缺失,致使就业统计和服务管理难度加大。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各高校可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厅等主管就业工作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在承接项目、资源互换、信息共享等方面紧密合作,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工作,也可以使高校的就业政策宣传工作更及时、全面。

2.做好动态跟踪管理。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主要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但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以后更改了电话号码,这就直接导致后续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无法延续开展。因此,开展离校未就业学生实名登记工作应实行学生动态跟踪管理,随时做好信息更新管理。同时,可将传统的电话联系跟踪调查方式与QQ账号联系、微信账号联系等方式结合起来,使动态跟踪管理学生信息更高效、便捷。

3.实施困难群体重点帮扶。可通过实行困难生就业帮扶实名登记的方式,掌握困难群体未就业学生信息资料,对未就业困难群体实行重点帮扶,并针对不同类型就业困难群体实施不同的就业指导和帮扶方案。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给予“一对一”帮扶,优先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优先推荐就业单位,并积极帮助他们申请过渡期求职补贴、生活补贴等,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女生给予个性化帮扶与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应聘成功率。

(五)“三措施”帮助离校未就业学生尽早就业

1.完善激励机制。可制订出台相关《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价的方案》、《院系二级管理下的就业创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等规章制度,将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跟踪、指导服务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对在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对不能完成就业率和不认真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有效调动了各方面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2.落实就业人员责任制。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离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行由招生就业处→各系就业干事→班主任,三层并进的就业工作人员责任制,共同开展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帮扶工作,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就业政策指导、求职技能指导,推荐就业等服务,以帮助他们离校后尽快找到工作岗位。

3.整合信息发布平台。为方便毕业生离校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招聘信息和就业指导,必须改变传统的就业信息发布模式,可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的优势,着重加强“四平台”就业信息的整合发布,为离校未就业学生提供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四平台”指的是:高校就业网站平台、毕业班班级QQ群平台、就业信息短信发布平台、微信公众平台。

【参考文献】

[1]缪宏兵.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中国职工教育,2014(6)

[2]庄一敏,李淑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需求实证研究——以泉州市201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抽样为例[J].职业教育,2013(5)

【作者简介】黄丽娟(1980- ),女,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研究 篇4

压力用英文表示是stress, 也可以解释成应激。Lazaras&Folkman认为压力是当一定的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就业压力是指个体在就业背景下, 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 (舒晓丽, 2006) 。有学者对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进行了研究, 发现共有五种压力, 其中就业压力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四个压力 (刘芳芳等, 2008) , 即对于大学生而言, 就业造成的压力最大。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独有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社会的飞速发展, 全球经济的不稳定, 带来就业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压力剧增。面对这样的形势, 高职生的状况如何呢?本研究拟通过问卷的方式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调查, 了解其面临的就业压力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

《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 由张丽锦等人编制, 该问卷包括26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评分, 按照与项目内容的符合程度依次为很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和不符合之间、基本符合、很符合, 分别计为1—5分。问卷包括4个因子, 分别为:主观心理体验 (因子Ⅰ) , 含12个项目;就业情绪困扰 (因子Ⅱ) , 含8个项目;生理反应 (因子Ⅲ) , 含3个项目;行为表现 (因子Ⅳ) , 含3个项目。问卷总体及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64—0.73之间, 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93之间, 分半信度为0.868 3。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2被试。随机选取北京某高校高职应届毕业生185人进行问卷测试, 回收问卷179份, 回收率:96.7%;最终有效问卷162份, 有效率87.6%;其中男生:122人, 占75.3%;女生40人, 占24.7%;来自城市:133人;占82.1%;农村:28人;占17.9%。所有被试均是北京生源学生。测试时间为第五学期末, 即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

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

三、结果

1. 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状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为:71.52±17.62;在四个因素中, 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得分较低, 分别是7.98±2.79;8.01±2.45。

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

经检验, 不同性别高职学生在就业压力上呈现显著差异 (p<0.05) , 而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并不显著。

而对于是否找到工作的高职生的就业压力进行统计发现, 工作状况的不同组别在就业压力总分上有显著差异 (F=3.13, p<.05) , 事后比较发现没找到工作的学生就业压力大于已经找到工作的, 且显著。

四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总分, 男、女生得分均高于张丽锦等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 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存在显著差异, 女生略高于男生, 这与以往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高职毕业生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并未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 其原因大概是与被试的样本有关 (来自农村的高职毕业生只有28人, 占17.9%) , 另外因为该校的高职生均来自北京本地, 北京地区的城乡差异较小, 这种客观因素也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不同工作状况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找到工作的同学压力小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本次调查实施的时间是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 此时学生已经投入到找工作中了, 此时他们已经感受到非常明显的就业压力, 因此是否找到工作的状况会直接对其心理带来影响。面对这种状况, 如何才能帮助高职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 更好面对“就业”这堂人生大课呢?由此, 建议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引导:

1. 从高职生入校开始, 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将就业指导从毕业时的阶段性工作变成贯穿高职生三年学习的过程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其实很丰富, 但目前更多的工作只是就业工作程序性的介绍, 并且介入时间只是在学生毕业时, 其实际效果有限。大学的学习过程是连续的, 职业生涯规划也应该是可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可以依据年级的不同而不同, 其目标就是帮助同学们从入校的那一刻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及毕业后的发展, 唤醒同学们的职业意识, 明确个人职业目标。

2.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压力总是存在的。学会面对压力, 善用压力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压力。高职毕业生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学习心理素质的相关内容, 通过参加讲座、课程、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 学会冷静面对挫折,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适应社会的需求, 缓解就业压力。

3.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 适应社会需求。

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率探析 篇5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红华龚建民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学生人数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如何使高职毕业生成功就业,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在各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就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稳定方面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就业,就业稳定率;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学生人数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如何使高职毕业生成功就业,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毕业生是介于中专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之间,就目前在企业就业的各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高职毕业生既没有中专生定位服务一线,踏实的工作心态,又没有本科生过硬的理论基础和学历,怕吃苦、急于取得名利,所以“高不成低不就”频繁跳槽成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常态。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使其稳定就业,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让高职毕业生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成功就业,稳定就业,除了企业自身的因素外,也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因素的分析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高职毕业生正是他们需要的一线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但是,就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与企业用人的反馈却并不理想。毕业生对一线工作不感兴趣,入职后,又频繁跳槽,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择业心态,好高骛远。

高职毕业生表面上看比中专生学历较高,却没有中专生定位服务一线,踏实的工作心态;虽然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却又没有本科生过硬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学历,因此,在择业的过程中好高骛远,一味的向往大企业、公务员、管理岗位,对小企业不感兴趣,对一线工作不屑,对现实不满,成为其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

2、眼高手低,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的学习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差距,所以需要毕业生到岗后应根据岗位实际需要再学习,特别是高职毕业生由于从事的是一线技术性工作,更需要他们积极主动的向老员工学习,但很多高职毕业生对一线工作不屑一顾,在岗位上遇到困难后,不是通过学习解决难题,而是选择离开。

3、盲目攀比,不能合理定位。

在一线工作后,由于很多一线普通员工学习都不高,有的甚至只有小学凭,对于这种现状,高职生不能正确面对,合理分析,而是认为和他(她)们一起工作降低了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因此,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和自身优势的发挥,导致不能更早的被单位提拨,是他们跳槽的另一个原因。

4、择业时随大流,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在校园招聘现场,可以看到很多关系好的同学应聘一家单位,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去合理的选择企业。真正被录取后,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才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或是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但是对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也是一无所知。跳槽便是他们最后的选择。

二、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率建议

1、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从大一开始,针对不同阶段和专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课程内容,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能力,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培养职业意识、职业素养,遵循职业选择的规律,遵循职业发展的规律,科学理智地选择好第一份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减少因为盲目选择就业单位而出现的跳槽。

2、应聘前和应聘后的培训。

对于民营企业和小企业到校来招聘,对报名参加招聘的毕业生应该提前做好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地选择单位,不要盲目的追求大公司、大城市、高待遇,越是企业规模不大,对人才的需求越急切,从而个人的发展空间越大,越能受到企业的重用,个人价值越能体现,从而就业更稳定。

3、提供高质量的企业,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应该尽可能多的联系对口的高质

量的企业供毕业生选择。

高质量的企业能为学生提供更有福利保障及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更用利毕业生的成长,因此,跳槽的机率越低。

4、进行合理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具有不可思议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具备创业的潜能,正确引导,再通过一定的实践,他们就能成就一定的事业。而且国家出台了很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为他们提供创业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可以增加学校的就业率,而且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5、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进行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根据同学们反映的情况和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心理辅导课程,引导他(她)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最终能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职业,作好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心理转变,真正做到人职匹配,理想就业,快乐工作,从而减少盲目跳槽。

6、建立长期的跟踪回访机制。

根据作都所在学校的一项对500名毕业后工作一到3年的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问卷显示,毕业生在工作一年内跳槽人数在45%以上,工作二年的跳槽率在35%,工作三年以上的相对较稳定。通过调查让我们了解到跳槽除了企业的原因外,更多的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在学生毕业生三年内是他们思想不稳定,对工作认可度较低的一段时间,很多毕业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因此,学校建立毕业生跟踪服务,定期到企业看望毕业生,特别是节假日,深入到企业去看望他们。持续的关注和指导他们,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对他们提出的困难,学校出面与企业协商解决,不仅可以帮企业留住人,又提高了学校就业稳定率,7、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提高在校大学生对岗位的理性认识。

学校有规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对口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在校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了解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提

高在校大学生对岗位的理性认识。通过实际的工作从中认清了自己的位臵,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科学合理的定位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更加理性的选择职业。

【参考文献】

[1] 刘晖.郭小溪.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6(3)

[2] 张传忠.周敏.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研究,2007(3)

中美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比较 篇6

传统因素对中美高职就业模式的影响

对中美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最有力的影响因素是环境产生的深刻差异。大到社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参与程度,小到企业的文化氛围、管理传统,对就业模式的形成与存在都有着切实的影响。

社会观念导致的就业模式差异 美国是一个重视才能的国家,社会可以真正做到平等地看待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传统本科教育人才。他们对职业技能证书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对学历证书的重视,即使没有相关的证书,只要有真正的才干,在美国也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这就使得美国的劳动市场成为了一个有活力的市场,高职毕业生能够得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薪酬与岗位,从而进入了良性循环,人才水平不断提高。

相比之下,我国对劳动力的评价还存在着一些难以改变的习性。比如对学历的重视远远高过对能力的重视,学历往往是敲门砖。中国的招聘者不可避免犯的一个共同错误是:认为学历与能力是呈正比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并不能代表大多数的情况。此外,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并不完善,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并非都是专业能力过硬、创新意识充分的高质量人才,高职教育学校管理的失误以及过低的招收门槛都使得我国社会对高职人才有着一定的偏见,这就抑制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政府理念导致的就业模式差异 政府理念导致的差异最核心的体现是政府对于市场的参与程度。在美国,市场配置资源占到了绝大部分,国家控制的只有战略性行业。这就使得美国高职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很及时地根据市场调节人才培养方向,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也很自由。而在我国,高职教育从教育的开展到人才的输送都可以看到政府的影子。这就使得高职教育缺乏活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制,而且培养出来的多是千篇一律的人,一方面加剧了竞争,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进而导致了高职毕业生不得不选择其他的行业或者门槛更低的行业。

行业企业传统导致的就业模式差异 在美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职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满足工厂企业对教育对象的要求,而企业与行业也把对高职毕业生的再教育看做义务。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十分关注,因为他们需要优秀的、对口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且他们认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不只是高职教育的义务,也是行业企业的任务,因此会积极地寻求优秀的高职毕业生,这也就使得美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是双向的过程——企业找人才,人才也找企业,形成一个快捷高效的模式。在中国,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大,使得企业认为对人才进行的再培养很难获得预期的回报,因此也就希望招到已经完成造就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对于那些有潜力但是待开发的人才则采取了过滤的态度,这就导致了我国高职毕业生大量的人才流失和资源浪费。

政府政策影响下的中美高职就业模式差异

高职教育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一项特殊性教育,政府政策对其的影响是最根本的。比较中美两国在高职教育政策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出两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的根本性差异。

培养政策的不同导致就业模式的差异 我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以主管教育的教育部为主,辅助以各类保障性部门。部门的分散一方面可以集中起更多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部门间的推诿,而教育部门为主则会产生所培养人才与市场难以接轨的现象。美国的高职教育是由主管就业的职能部门负责,他们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关注产学研结合,而不仅仅是进行灌输式教学,在互动中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以有特色地发展,因此美国的高职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很少会出现“百人聘一岗”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

政策的连续性导致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差异 从我国下发的有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以及文件可以看出,我国处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采取的是一年一通知的形式。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形式,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现形式之一。然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这样的调控并不能及时在就业市场得到反映、起到效果。美国采取的形式则是在一个基本保持稳定的宽松政策前提下,让市场来发挥作用,实现人才的精确流转,这样的政策更具有稳定性。这使得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能够有着自己的就业预期,并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进而在就业过程中实现“见缝插针”式的精确定位,让自身所学到的知识、所拥有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中美就业模式的差异

高职教育是塑造人才的过程,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直接影响着所塑造人才的特点,也就间接影响着人才就业方向与就业模式的形成。美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历史比我国长,在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上值得我国进行学习。

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的就业模式差异 美国的高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第一个十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美国的高职教育高度重视研究学生的特点并据此来组织教学活动。而每一个学生的相关信息也都是发送到学生的个人邮箱,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是注意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是面向生产建设实际的,针对工作岗位的实际来安排教学活动,职业性十分突出。最后是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要求一部分专业的学生在一年中必须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到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的公司企业进行实习以获得实践知识,并获得创意灵感。

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尽管始终在强调转变教育思想,突出以人为本,但是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学校开设的专业课发展变化少,而且不及时,不能按照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来进行课程设置,与产业的接合更是无从谈起,这就形成了人才的僵化与人才的断流,高职毕业生就业也越发变得困难起来。

不同的教育目标导致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差异 对比中美两国的高职教育目标可以发现,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与美国的职业教育培训目标有很大的差别。或者说,我国的教育目标并不够明确,开设的课程多而杂,不能很好地实现为产业输送人才的目的。

美国培训的人才多是“宽专多能型”,采用的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制定相关教学大纲。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而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其教学方式受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与现行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采取的是传授教学法,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程式化的大纲,而不是一个时刻反映市场的灵活性过程。在我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高职教育课程的内容过多关注了客观的固定的需求而忽视了人的发展,也忽视了行业企业的变化,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职业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 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近年来, 许多地方高级技工奇缺, 与此同时许多高职毕业生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 一边是人才过剩“就业难”, 一边是单位“招工难”, 两难并存, 分析并研究相应对策则显得尤其迫切。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高职毕业就业难的原因, 经过分析调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国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是在之前传统经济的基础上设置的, 而在经历了经济调整之后, 许多相应的专业岗位已经严重萎缩, 学校又没有灵活的及时调整招生人数, 造成大量的毕业生无就业岗位, 同时一些新兴起的行业, 如模具、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 本身需要大量人才, 而由于学校没有及时调整专业, 使得这些行业人才匮乏, 结果造成一方招工难, 另一方就业难

2. 办学思路不明确

高职院校应该着力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但是近年来, 许多学校不顾自己的办学实力, 盲目跟风开办一些热门的专业, 师资力量跟不上, 对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又没做及时调整, 毕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差, 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

3. 双师教师匮乏, 实习实训不健全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来学校任教的, 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实践技能欠缺, 虽然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设置具有相应实践能力的要求, 各院校也都对教师的专业实践提出明确要求, 但由于国家没有对相关企事业单位设定相应的政策制度限制, 真正能够到一线通过实际锻炼使得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 “双师型”教师缺乏;另外许多学校自身办学条件有限, 实训设备不足,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两方面导致学生理论学习偏多, 实践环节严重不足,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明显不足, 致使高职学生毕业时虽然获得了毕业证, 但由于实践技能不过关而难以就业。

4.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力

目前许多院校领导只重视招生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 不少院校至今未成立就业指导机构或者有名无实, 在人员和经费等方面严重不足, 不能全程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个别院校至今未设置就业指导课程, 或者只安排短短几周的授课时间, 也仅针对毕业生。其次, 目前学校与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职业中介和用人单位建立信息共享的供需联动机制, 就业信息不畅, 使毕业生就业受限。

5. 高职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确

由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 许多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对工作地点、报酬、以及工作稳定与否等实际问题考虑过多, 对事业发展的考量较少;对自身条件认识不足, 就业期望值过高, 艰苦的基础性工作不想做, 专业技术性工作又做不好, 缺少敢闯敢干、艰苦奋斗的职业精神和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 这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或者往往刚就业便失业。

6. 人才市场不完善

目前, 我国的人才市场不够完善, 许多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不管什么岗位, 本来高职生可以胜任的岗位, 却非要招聘本科生甚至研究生, 不能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有些企业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则不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考虑, 在招录人才时常临时性聘用离退休的技术人员, 或者直接雇用一些廉价的农民工, 使得高职毕业生遭受冷落而影响就业。

二、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办法

1.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环境就业

目前大学生就业大多集中在城市, 而基层和偏远地区却是人才稀缺, 这就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鼓励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环境工作。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经验, 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 准确判断就业形势, 让毕业生积极投入到更广阔的艰苦环境中锤炼自己, 实现大学生就业和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

2.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必须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此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推进教学改革, 将培养重点放到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为此要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流动趋势, 及时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其次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政府部门由于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企业之间信息不畅, 无法更快更及时的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不能做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层次的就业服务, 造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无门, 严重挫伤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热情。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检查和督促, 强调“一把手负责制”, 创建学校、企业人才联动机制, 让毕业生在第一时间获得就业信息, 促进学生更快更早就业。与此同时, 作为政府部门还应为聘用高职毕业生的各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提高优惠政策, 鼓励他们积极聘用高职毕业生。对跨地区聘用的高职毕业生, 政府部门应按照有关人才政策, 取消户籍限制, 鼓励高职毕业生异地就业。

4. 毕业生自己尚需努力

高职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从业目标, 降低就业期望, 做好艰苦工作的准备。同时, 高职生就业的优势就在于其较强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大学期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为就业做好充分的能力储备, 只有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才能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另外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要更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素质, 提高责任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使自己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 一定会在复杂的劳动力市场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属于自己的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放缓, 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只有政府、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共同努力, 协调一致, 才能真正使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姚涛;张玉欣;赵君利;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2010年07期

[2]王海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圈;2007年04期

[3]方丙丽;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心理原因分析及对策[J];河南教育;2007年04期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探究 篇8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主要问题

1. 自负和自卑。

在许多人眼中,高职生是高考的“失败者”,他们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这种自卑让学生自信心减弱,没有勇气参与就业竞争。当然,也有一些高职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他们在求职时跃跃欲试,踌躇满志,表现得很自负,结果往往因为就业目标与自身条件的不匹配陷入困境。

2.就业焦虑心里。

高校数年连续扩招,待业大学生逐年递增,各用人单位人才准入门槛提高,严峻的现实问题使得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很多人担心自身条件差找不到工作,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严重时还可能产生抑郁,这些都会影响高职毕业生的正常生活和就业

3.就业抑郁心里。

高职院校的学生,平时偏重于职业技能培训,擅长动手和实践,而现实中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大多采用笔试和面试的方法,这恰恰是高职毕业生的短板,为了应对各种他们并不擅长的笔试和面试,他们不得不像高考那样执笔熬夜。即便如此,他们也会因为本身存在的应试能力差、人际交往欠缺等问题不被用人单位认可,当看到别的同学已经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而自己却屡屡受挫时,便会烦恼郁闷,产生抑郁,影响学生以后的就业。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个体原因。

带着失败的感觉踏进高职校门的高职生,本身潜意识中就存在自卑的心理,处在心里尚未真正成熟的高职学生,心理承受和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为了维护自尊和实现心中残存的理想,他们希望在就业时通过找到一个让人羡慕的工作来维持心中的平衡,但现实中激烈的就业市场使自身条件有限的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会加重他们羞怯、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2.社会原因。

随着学校的扩招,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而经济的发展已经放缓,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总量减少,处于大学生底层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他们因此身心疲惫、精神压抑。另外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如靠关系、走后门,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认知偏见,都会使高职毕业生难以适应,形成心里疾患,产生自卑或者自弃心理。

3.学校原因。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学分,忽视对青少年心理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许多心理问题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形成,而我们的高职教育起步晚,目前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学校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导致毕业生心理问题加重,加之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不足,不能配备专门的老师对他们进行全程的跟踪和指导,这就使得高职毕业生由于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

4.家庭原因。

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绝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而忽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过分推崇赏识教育,导致孩子受挫能力差,体现在求职过程中一旦遭遇挫折,便会敏感多疑,出现偏执敌对等心理问题。另外现在的高职生大多数独生子女,从出生就在家庭中享受特殊的地位,娇生惯养、心理教育跟不上使得他们嫉妒心理和依赖心理极强,很容易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另外,家长普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无形中加剧了毕业生的求职压力,导致焦虑甚至心理变态。

三、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1.个体自身的角度

高职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适时调整期望,积极主动求职。要知道“就业难”不只是高职生面临的问题,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坦然面对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学会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实际出发,放弃“一步到位”、立足先就业后择业,敢于到艰苦的环境去磨练自己,相信“自古英才多磨难”,另外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当因此而焦虑和紧张时,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宣泄,避免引发心理问题。

2.学校角度

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多渠道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心理误区,可以借助企业成功人士、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各方有利资源,通过报告、讲座和谈话等方式对进行心理辅导,引导毕业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也可以单独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还可以模拟招聘现场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提高学生的抗打击能力,防止毕业生由于求职受挫产生心理疾患。另外学校要大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法规,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帮助学生尽快就业。

3.社会角度

政府部门应规范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和引导用人单位的观念和行为,制定优惠政策,拓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企事业单位应改变用人观念,纠正对高职毕业生的认识偏见,给高职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以实际行动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4.家庭角度

求职择业是高职毕业生一生中重要的时期,也是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的敏感时期,家长应充分理解毕业生的难处,与子女一起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当因为就业问题产生分歧时,家庭成员间应耐心沟通,用商量的方式解决矛盾,将择业的自主权交给毕业生,减轻高职毕业生来自家庭的压力;当毕业生求职受挫而无所适从时,家庭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帮助孩子寻找机会,参与竞争以顺利就业。

在目前史上最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共同努力,一定能帮助高职生成功就业,也必将对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玉峰;新经济发展模式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06期

[2]马越野;张威;浅谈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方法[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3]赵竹梅;余静;高职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及诊治[J];价值工程;2011年19期

[4]田爱民;赵永吉;王仲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2期

[5]张晖;姚剑;浅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与辅导调适[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篇9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这一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关注。面对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 2010年我国将继续实施扩大稳定就业的一揽子政策, 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内容, 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扩大稳定就业。

一、我国高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的原因

(1) 金融危机对高职就业的影响

首先, 减少社会用工需求, 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冲击严重。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 受金融危机影响二十年来我国用工需求第一次大幅下降;其次, 影响部分学生家庭收入, 尤其是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再次, 进一步加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最后, 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一次人才的“大洗牌”。因此, 金融危机影响下高职毕业生机遇与挑战并存。

(2) 就业生数量持续增加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如果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就业形势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将达630多万,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3) 公众对高职认识的偏差

一方面,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再加上独生子女现象引发的对子女教育期望等因素, 使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另一方面, 当前企业转制、机构调整, 使大量工人下岗待业, 也使培养一线生产人员的职业教育受到了严重冲击;此外, 我国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现行的高考制度使高职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双重困境”。国家期望通过发展高职解决高等教育机会问题, 同时也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但却未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财政投入相当有限;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目前高职的劣势地位, 出现了成绩好的学生不愿上高职的情况。而就业工作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学校的声誉要靠毕业生就业来体现, 高职就业率却大大低于研究生和本科生。

2、学校的因素

(1) 高职教育投资严重不足, 教学软硬件条件整体较差

职业教育所需资金远比普通高中多得多, 据测算, 同等规模的职业学校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应是普通高中的三倍左右。投入不足在近年规模高速扩展过程中形成的许多问题, 如占地少、规模小、实验实习设备陈旧、数量不足, 专业教师短缺, 管理水平低, 办学条件差, 专业重复设置, 科类结构不合理、专科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质量;投入不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 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这一系列问题, 又很难仅仅通过高职学校自身调整来改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高职毕业生占高校毕业生半数, 然而市场对技术人才却求之若渴的原因。

(2) 高等职业教育法律规范和政府引导严重缺失

虽然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遗憾的是, 我国目前尚无一部专门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或法规, 因此造成招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而由于缺乏一定的法律规范, 地方政府面对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无所适从, 其做法往往是在教学管理上类推普通高校的政策, 在实践实习基地的监督和评测上参照个别典型, 生搬硬套, 具有极大的盲目性。政府和高职业学校在认识上还需相互沟通和调整。由于高职院校获得政府扶植资金极其有限, 致使高职院校不得不把经济效益作为学校生存的头等大事, 为了所谓的“市场化”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3) 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脱离实际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着明显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印记, 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的学习, 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而对职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重视不够, 实践课开出率没有达到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 造成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 无法保证职业技能训练的适应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从而导致许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化和简单化。

还有, 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产学合作关系, 企业缺乏参与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然, “学历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造就出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 这样的高职教育只会逐步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间, 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3、个人的原因

(1) 高职学生技能问题

高职院校注重职业技能教育, 培养的是既懂理论, 又会操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生虽然经过了几年系统的学习, 但在专业知识结构及业务实践能力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另外有的学生文化素质欠佳, 缺乏人文精神, 知识储备不充分, 进而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 高职学生就业观念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 高职教育已经逐渐普及为“大众教育”, 就业机制从“包分配”转化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但高职学生就业观念没有彻底转变。高职学生受专业特点影响, 毕业以后绝大部分将深入基层工作, 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部分毕业生对此认识不足, 只想一毕业就走上领导、管理岗位, 对生产第一线等基层岗位缺少兴趣, 眼高手低, 不切实际, 造成了就业中的心理误区。

(3) 缺乏应聘技巧

受传统观念影响, 高职毕业生认为自身条件比不上普通高校毕业生, 所以很多学生毕业时害怕找工作, 不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 不敢到人才市场求职应聘;有些毕业生在择业面试过程中经历第一次小小的失败以后, 就陷入苦闷、焦虑、失望和悔恨的体验之中, 看到竞争者手中的高学历、高学位证书, 显得惊慌失措, 信心不足;此外,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易产生“虚荣心理”、“攀比心理”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二、对策建议

2010年高职生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毕业生要在社会和学校的积极努力和引导下, 准确定位,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1、抓住机遇

金融危机虽然对高职毕业生影响很大,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经济的回暖以及各企业年后产生的用人危机现象, 说明我国存在就业结构以及用人缺口问题。高职毕业生要从职业发展的角度, 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恰当地定位, 不必拘泥于工作地域、单位性质的限制, 只要有利于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工作, 就要把握住机会。转变只有到国有单位、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 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适当降低期望值, 到私营、民营、个体、乡镇企业和县、乡级基层单位谋求发展。

2、职业技能的强化

知识经济时代呼吁广大用人单位将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对待,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克服很多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的距离, 新形势要求当代高职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基本技能。

3、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大不完全起因于金融危机, 与大学生的素质、就业能力与就业心态也有很大关系。科学就业观、择业观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系统工作, 通过对他们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政策教育、健康择业的心理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正确成才意识和成才道路的引导等指导教育, 使他们在三年的耳濡目染中就能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就业和职业概念, 明确今后职业方向的初步定位和合理规划, 并随着社会劳动力市场对用人岗位需求的变化, 在进行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同时随时调整知识结构, 锻炼职业要求的能力, 避免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

4、进一步改善和完善高职教育

积极结合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倡导:“要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 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

积极倡导社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学校可打破仅仅安排应届毕业生实习的规定, 为每个年级学生在每一学期或每学年都安排一段实习时间, 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且对于实习岗位, 高校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 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 想尽一切办法, 比如外贸类学校和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 和企业大量用人的生产一线岗位建立长期的联系, 学生在生产一线可以接触到产品知识, 而产品知识又是毕业生工作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这样同样可以在心理和实践操作方面缩短高职生的就业磨合期。

此外, 各高校可在校外聘请企业专业人才定期为学生举办各种就业培训;高职学校的职业培训也有待加强;积极办好职业技能大赛,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5、引导高职毕业生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专接本和应征入伍

高职院校积极引导高职毕业生结合自身条件选择专接本, 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条件, 对学生进行专接本辅导;按照国家及省上2009年征兵工作相关政策规定, 2010届毕业生完成全部教学课程任务后, 年龄在18~23周岁之间男女生均允许在顶岗实习期间应征入伍, 毕业待遇与其他毕业生一致。

参考文献

[1]陈良堤.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 (12) .

[2]杜月菊.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 (15) .

[3]徐明.影响高职就业指导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 (3) .

[4]韩军林.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 (2) .

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渠道拓展

一、引言

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 2013年高校毕业生更达到了669万人,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尤其高职生的就业问题最为明显。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薪酬待遇不高。

高职生在就业问题上, 对工作待遇很关心。从我们做的调查发现, 收入在1000~2000元的占到60%, 2000元以上的不到20%, 收入水平总体较低。毕业生对未来期待值过高, 希望毕业就能寻求一份待遇好、薪酬高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入职待遇有固定的标准, 工作后薪酬多少视能力和贡献的多少而定, 不可能入职就给高薪。这就形成了一种“高不成, 低不就”的状态, 就业出现困境。

2. 工作稳定性不高。

高职毕业后大多从事企业一线工作, 工作岗位条件比较艰苦, 工作内容单一, 很多毕业生很难坚持做下去。其次, 很多毕业生把第一次的工作岗位当作实习或者学习经验, 没有做长远的打算, 经常在就业与择业之间徘徊。

3. 专业对口率低。

在高职毕业生中, 相当一部分从事着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从我们曾经做过的调查发现, 专业对口率不到60%, 有近一半的毕业生从事着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如我校会计专业报考人数最多, 但毕业后只有不到20%的毕业生从事与会计有关的工作。专业不对口, 不仅影响毕业生工作的积极性, 也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拓展高职生就业渠道的做法与经验

1. 加强就业指导。

为了使毕业生更清楚地了解当前就业形势,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择业心理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从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 到贯穿三年的就业指导课, 逐步提高毕业生的理论和素质, 同时通过邀请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专家、企业界资深人士来校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 讲授当前国家、地方的法规、政策, 企业的用人要求、求职策略、行业发展前景等,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 便于主动拓宽就业门路。

2. 加强社会实践, 提高自身素质。

在校期间, 学校应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各项活动, 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升综合能力;学校多提供学生与企业接触的机会, 了解各种工作岗位, 为求职做好准备。再者, 高职生必须要关注现在的劳动力市场, 要清楚岗位要求, 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 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积极推行“双证”制。“双证”即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和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从高职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持有含金量高的证书越多的毕业生, 在就业市场就有一定的竞争力和优势。

3. 大力拓展就业渠道。

(1) 加强信息收集和发布力度。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上, 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发挥着巨大作用。供需双方信息的有效对接, 对于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在每年就业工作开始前, 应提前通过单位性质、营业执照、招聘人员验证等方式确定信息准确性后, 通过就业信息网、学校和系部的宣传栏予以发布。同时, 做好毕业生资源信息和求职意向的收集, 通过网络、电话等各种途径向用人单位发布学生信息, 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就业工作人员努力做好“媒介”工作, 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拓展就业市场, 多方联系新的用人单位, 为毕业生拓展更多、更好的优质岗位。 (2) 全员参与, 抢占就业市场。首先, 领导重视, 高职院校主要党政领导担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亲自主抓, 加强领导、协调和配合。及时掌握就业工作动态, 随时进行决策和指导;切实研究就业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解决就业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对就业工作在各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其次,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作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 要承担起实施科学化、专业化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责任, 就必须构建系统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就业工作部门要配备一批高素质工作人员, 保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人力资源;要完善就业工作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 明确责权关系, 实现政策宣传、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等职能;保证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第三, 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齐心协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目前, 在很多高职院校“帮学生找工作, 就是帮自己找饭碗”的观念在教职员工的心目中还很淡薄, 这种局面应该尽快得到改观。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鼓励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第四, 要发动学生本人、学生家庭及相关社会关系。许多就业信息面对的是整个社会, 为此, 应广泛动员学生本人及家长、亲戚、朋友等各种关系, 多渠道推介学生就业, 既减轻学校就业工作的压力, 又促进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开展校园招聘会。通过大型校园双选招聘会和招聘专场相结合的方式, 积极为毕业生开展校园内招聘会。与社会上举办的招聘会相比, 校园招聘会针对性较强, 用工层次明确, 通过学校的严格把关, 招聘企业相对符合毕业生对企业的要求, 毕业生也可做到有的放矢, 而且参加校园招聘会的企业目的明确, 有针对性的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了解, 更利于用工企业与毕业生之间达成协议。 (4) 加强校企联合, 实现校企双赢。校企合作对学校而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就业, 有利于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对企业而言, 有利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加快技术革新, 提高市场竞争力。校企合作是双赢的合作模式:我们可以采用“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合作方式;也可以采取顶岗实习、安置就业的合作方式。所以我们应与原有的校外实训基地保持密切联系, 进一步巩固和加大投入, 同时积极拓展新的优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训条件, 让学生在企业生产中不断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 实现学院与企业的双赢。 (5)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大力推进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高职院校应改变老思路, 转变大学生毕业就是到社会上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观念, 树立加强创业教育, 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 是十分必要的。大力推进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 实施创业教育:一是要充分认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二是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促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实现。三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掀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热潮。使高职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就会得以拓宽, 从而解决就业问题。

四、结语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是高职教育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难题。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 高职院校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 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就业观念, 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同时, 政府、校方、毕业生、用人单位四方应该共同努力, 协调发展, 才能真正使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并收到标本兼治、良性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胜.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上一篇:梅山武术文化下一篇:中国电信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