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2022-09-11

伴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 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的时代, 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如何开创地做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有效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已经成为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关注的热点。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 就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谈以下几点看法。

1 建设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

1.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 强化服务意识, 千方百计地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为此, 一要大力发展经济, 创造就业机会, 尤其要大力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二要通过政策、税收等, 创造良好环境, 营造和谐的就业氛围。三要消除政策壁垒, 取消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 取消限制高校毕业生包括专科 (高职) 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四要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 对毕业生采取小额贴息贷款、设立风险基金参与投入等激励机制, 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免税政策, 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五要严格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用人程序, 完善考试录用制度, 吸纳具有真才实学的高校毕业生。六要充分利用大众信息网络, 提高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的准确性, 引导高校毕业生合理流动。七要联合教育、人事、发展等相关部门, 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与分析, 加强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名额的规划, 制定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和长期规划, 确定发展重点, 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1.2 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 借用市场营销理论, 立足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外联用人单位, 建立就业的“营销平台”, 注重就业跟踪服务。首先, 应派相关的工作人员分赴各地进行工作调研, 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 为学校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完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决策参考。其次, 应与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保持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的用人需求, 积极维护好就业市场。同时, 应在各地积极与新的用人单位联系, 介绍学校情况及专业情况, 推荐毕业生, 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扩大原有的毕业生市场。再次, 除了通过“走出去”与用人单位联系外, 还应该通过“请进来”, 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和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招聘会。使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能够很方便的近距离接触, 让用人单位直观的了解学校、了解学生。

2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拓展就业服务平台

2.1 引导大学生主动适应新形势, 树立正确的就业“四观”

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 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为此, 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引导大学生树立四种正确的就业观念。

(1) 市场观念。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定位, 找到最适合发挥自己才华的工作岗位, 而不一定是最热门的岗位, 大学毕业生应根据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 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则解决就业问题。

(2) 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鼓励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后, 再去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和环境。在就业之初, 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 调整好就业期望值, 找准坐标, 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同时, 大学生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岗位如何、薪酬几何, 而要树立有“业”就“就”的观念, 等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能力后, 再去选择理想中的工作岗位和环境。

(3) 多元就业的观念。一方面, 大学生不要把就业选择的范畴局限在大城市、大公司, 而应该将视野拓宽到一些新型的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以及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 要鼓励大学生选择创业, 树立灵活就业等非传统就业理念。大学生是知识精英, 增强他们自主创业的信念, 引导他们到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创业, 对于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扩大当地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未来扩大就业, 缩小地区差别和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

(4) 诚信就业的观念。近年来, 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挑战, 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少数大学生中存在不守信用、不守承诺的现象, 例如:贷款后不能按时偿还;求职过程中为了在就业竞争中取胜, 自荐材料虚假包装, 面试时自我拔高, 签约时“脚踩两只船”, 随意毁约等行为。这些严重违背了诚信原则, 丧失了道德基础, 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 诚实守信原则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底线。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 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 做到常抓不懈。

2.2 拓展就业服务平台, 实现就业服务“四化”

(1) 就业服务全程化。把就业指导、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步设计, 使学生就业观念与新的就业形势相适应。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应贯穿在高职教育的始终, 服务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 并针对不同的学生, 进行分层指导, 提供针对性服务。对一年级的学生, 可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和心理测试, 使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 让他们了解相关职业知识、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 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 提供兼职工作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对于毕业生, 就业指导中心应对其从职业的选择、求职的准备、职场关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强化求职技巧, 加强就业心理辅导, 提供相应的岗位信息, 确保学生从心态到行为都能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要邀请资深职业指导师、企业老总、人力资源专家开设就业指导讲座, 同时利用就业指导课、班会等形式对所有在校毕业生的自荐材料制作、仪容仪表、交流沟通技巧、应聘心理进行指导和训练。

(2) 就业指导信息化。要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网上信息查询、网上互动和网上招聘等服务, 同时也为在校学生思考和设计职业生涯提供信息资源。要建立毕业生基本信息系统, 将毕业生各方面情况制成数据库并即时更新;建立人才需求信息系统, 及时把用人信息发布给每一个毕业生;建立就业工作咨询信息系统, 提供面谈、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等, 方便毕业生对就业政策、需求信息、就业心理提供咨询。

(3) 就业渠道多样化。一是重视借助媒体渠道的力量, 让社会更好地了解专业、办学特色及生源质量。二是重视拓展实习渠道, 鼓励学生去实习基地参加社会实践,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三是全面拓宽招聘渠道, 一方面与用人单位联系, 收集用人信息, 及时向学生发布, 组织学生参加应聘;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校企洽谈会。四是建设就业信息网, 就业网要成为毕业生与学校、用人单位交流的窗口, 成为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了解学生的平台, 帮助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 实现网上就业。

(4) 服务难点明晰化。在毕业生群体中, 要把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列为重点对象, 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对有特殊困难的毕业生继续推行“三优先”的扶助政策, 即优先提供信息、优先组织应聘、优先推介就业, 并实行重点帮扶责任制, 帮扶成效与业绩考核奖励挂钩。

3 加强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的择业能力

围绕市场需求, 抓好教学改革工作, 又是高职院校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

3.1 加强教学改革, 构筑适销对路的就业平台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 构筑人才培养平台的起点和端口。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行业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设置专业, 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 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顺应产业发展需求, 坚持以特色专业为基础, 发挥自身优势进行重点专业的建设。专业设置针对性与普及性相结合, 应用性与理论性相结合,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专业建设以示范性、品牌化为目标, 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在课程设计上, 要注意分析研究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 按照各职业岗位对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实际要求, 调整课程体系, 修订教学计划, 更新教学内容,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目标, 注意处理好其与就业导向间的辩证关系, 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努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要对“两课”、高等数学、外语、体育、计算机课程等公共基础课进行改革, 优化基础课程的结构, 逐步形成面向就业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和多样性教学模式。

3.2 强化实训实习环节, 为学生就业提供职业训练场所

实践教学是解决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要强化实践教学意识,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 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 让学生在实际生产岗位上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职业能力训练, 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3.3 大力实施“订单式”培养, 着力构建人才供需的“直通车”

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 加强与企业及社会的联系, 积极推进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结合, 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企业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把企业作为其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高职院校要大力实施“订单式”教学模式, 倡导工学结合, 致力于探索学业与就业的一体化建设, 着力构建人才供需的“直通车”。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 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接轨, 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就业。“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习工艺流程, 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 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带到企业完成, 由学校和企业联合指导、共同考核, 学会解决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技术问题、工作难点, 有效缩短了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有效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许跃.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技术与教育, 2006 (1) .

[2] 艾丽容.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

[3] 葛敏.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思考.科技信息, 2007 (18) .

[4] 孙东升.高校如何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国大学就业, 2007 (16) .

上一篇:VBSE实践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下一篇: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