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武术文化

2024-06-03

梅山武术文化(精选十篇)

梅山武术文化 篇1

1 梅山武术文化的起源分析

梅山, 位于湖南省中西部地区, 包括娄底、涟源、新化以及怀化等一些市与乡镇, 莽莽苍苍, 绵延千里。梅山武术是当今传统武术流派中传承最为长久, 同时还很好地保留古代武术功法与当地武器技击相结合的优秀拳种。追其根源, 可上推至远古战神蚩尤时期, 远古时期, 梅山地区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 交通也不方便, 人们都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2 梅山武术文化的特点分析

2.1 拥有强大的生产实用性特征

梅山武术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离不开梅山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1]。梅山武术文化是古梅山人们在创造梅山武术过程中遵从自然规律中产生的, 从梅山人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田野劳动以及山林狩猎中不断地实践中产生, 同时从中抽出一些武术动作组成一套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动作, 然后再配合当时农耕时用的器械就形成了原始的梅山武术套路;同时为了生存, 梅山人必需掌握与山林猛兽搏斗的技巧、方法, 并要制作出专门用来对付猛兽的器械。这种武器现在在新化县的乡镇还可以看见, 正是靠这些梅山动作和器械才使得古梅山人们在与猛兽的搏斗中获得胜利, 才能在那么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生活下来。因此, 梅山武术生产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实用性特征。

2.2 拥有独特的地域特征

梅山武术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穿堂之鼓当壁穿, 两头击鼓歌声传, 白布裹头衣错节, 野花山果垂青肩”[2]。古梅山由于地理位置广阔, 且地形不同, 因此, 形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梅山人自古号称“梅山蛮”或“梅山峒蛮”“地接溪峒, 其俗好勇尚俭”“风俗陋俭, 狱讼稀闻”“其人尚气而贵信, 喜直而恶欺, 节俭而不奢, 朴厚而不佻”[3], 因此, 梅山武术文化是一种具有淳厚、豪爽、强悍、刚烈、勇武等特点的少数民族地域色彩。

2.3 拥有浓厚的宗教特征

梅山武术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宗教文化。梅山人大多数都是梅山教的信徒, 古梅山地区有许多的迷信思想就来自于梅山教文化的信仰。根据陈益球老先生口中得知:古梅山洞主符天赐、李天华、赵天祥武艺高强、狩猎本领高, 死后被奉为梅山祖师。所以, 之后的狩猎人打猎进山, 必须先朝拜梅山祖师, 求其保佑平安。由此可知, 梅山教文化不仅渗透在古梅山人的生活习惯中, 同时对梅山武术文化的发展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4 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性特征

古梅山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复杂且交通不便, 人们都长期过着原始山地生活, 为了能在与山林猛兽的丛林斗争中生存下来, 梅山人就必须拥有良好的身体状态, 不仅能翻山越岭、走路更要健步如飞。虽然现在的梅山民众已经不用再过着过去的原始生活, 但是作为一种梅山武术文化特征, 梅山武术的健身价值依然存在。而且梅山武术在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中吸取了我国传统养生学、医学、体育学、人类学等诸多精华, 大大丰富了其健身价值, 这种价值随着梅山武术的流传而保存下来。因此, 梅山武术不仅是一种健身运动方式, 更是梅山地区优秀的民众传统体育项目。

3 梅山武术文化的发展困境

3.1 缺少当地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梅山武术在20世纪70年代时, 是梅山武术的发展繁荣时期, 在当时梅山地区, 基本上男女老少都会个一招两式。同时娄底市新化县还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但是,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国外文化的涌入以及其他体育娱乐活动的冲击, 当地政府追求其他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 逐渐对梅山武术失去原来的支持与宣传, 梅山武术缺乏了政府的支持, 所以, 才导致被其他外来体育项目所打败, 才越来越没落。

3.2 梅山武术文化缺乏传承人

梅山武术的发展, 离不开传播者和继承者。调查发现, 梅山武术的继承人出现老龄化严重, 而且每年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水平不断发展, 当地许多年轻人外出就业, 小孩子又不喜欢练习梅山武术, 再加上当地的老拳师都受封建思想的支配, 拳法不传外人, 所以, 导致老拳师去世后许多的功法套路都消失了, 这就直接导致练习梅山武术人数越来越少。因此, 缺乏梅山武术继承人是梅山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大不利因素。

3.3 梅山武术文化传承途径缺乏

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承, 离不开宣传方式与途径。以前, 由于经济水平较低, 人们对物质追求不太看重, 因此, 在闲暇时间都会组织大家练习梅山武术;然而,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外来文化的冲击, 梅山武术在宣传途径上也没做多大努力;比如:在校园开设的体育课也多是其他体育项目, 基本上不练习梅山武术, 使得梅山武术远离了校园这个大的平台;在大众体育健身中也多是学习其他体育项目, 也没去传播梅山武术中的健身价值。因此,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中国, 梅山武术文化在宣传途径上必须做出改变。

4 促进梅山武术文化的发展对策

4.1 当地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梅山武术在20世纪80年代, 当地文化政府部门重视对梅山武术的宣传, 使得当地村落习武成风。然而到了90年代后, 文化全球化迅速发展, 国家越来越重视武术竞技化, 使得民间武术的发展越来越没落;因此, 梅山武术文化的发展必须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同时也要加强市、省政府部门实施政策的力度和决心。

4.2 加强对梅山武术的挖掘与整理

在政府的引导下, 应该加深对梅山武术文化的整理, 充分挖掘出梅山武术的价值, 并且把这种价值运用到校园体育课与社会大众健身中去, 这样它就可以融入社会发展中去, 使得梅山武术在得到宣传的同时还能够增加练习者的人数;同时, 也要加强梅山武术文化理论的整理, 鼓励梅山武术学者与拳师出谋划策, 把梅山武术套路与其他的体育运动相结合起来, 整理出一套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些武术动作, 并组合成套路, 然后再加以出版成为武术教材, 让梅山武术走入校园。

4.3 梅山武术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 对我们思想品质、动作行为一直树立良好的规范教育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 武术一直是我国体育课程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水平欠缺以及思想的阻碍, 武术并没有在许多乡村小学开展;一方面, 学校老师不懂武术、不重视武术, 觉得学习才是一等大事。另一方很多体育教师缺乏对梅山武术的了解;进入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 使得梅山武术更加远离了当地村落学校;因此, 梅山武术要再发展就必须与学校的体育课相结合, 走进学校的每一节体育课, 多多培养梅山武术继承人, 争取让每一个中小学生了解、掌握梅山武术, 以便不断地扩大当地群众武术基础。

5 结语

梅山武术文化历史悠久, 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 梅山武术因为自身独有的文化特点与丰富的武术价值在当时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与宣传, 比如:强大的生产实用性、独特的地域性、浓厚的宗教性和良好的健身性等;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梅山武术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当地政府的不重视, 所以, 导致梅山武术越来越没落。因此, 笔者认为梅山武术要再次发展必须需要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加强对梅山武术文化的挖掘与整理, 加强与当地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3个方式来弘扬与继承梅山武术, 使得这个民间传统武术再次繁荣昌盛起来。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 对梅山武术文化的起源、特点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探讨了梅山武术文化发展的困境, 提出了促进梅山武术文化发展的对策, 为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梅山,梅山文化,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兆祥.中国梅山文化[M].天马图书有限出版公司, 2002:19.

[2]袁征.梅山民歌考源——梅山民歌系列研究之一[J].黄钟, 2001 (3) :12-17.

[3] (清) 夏力恕.《湖广通志》卷76[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论梅山民俗性宗教文化的生成 篇2

论梅山民俗性宗教文化的生成

梅山宗教文化是指在古代梅山地区特殊的历史人文条件下,经长时间的.演化而形成的一种杂合型宗教文化事象.它以原始巫文化为底子,糅合了外传而来的道、佛、儒三教的教义内容及施教仪式,杂合成一种巫、道、佛、儒四种宗教教义与精神指向共融的民俗性宗教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多源杂合特点.

作 者:刘铁峰 作者单位:娄底师专中文系副教授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NAN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4)分类号:G05关键词:梅山文化 梅山宗教 多源性 杂合兼融

梅山武术文化 篇3

背景

在网络普及、数字资源和数字服务蓬勃兴起的今天,网站对于“区域文化研究基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梅山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作为中心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该网站着重介绍中心情况、专家团队、中心动态、项目管理、产业开发及促进梅山文化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因此,它是中心学术业务、科研能力、服务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就现存老版网站在网页设计方面存在创意不足等诸多问题,笔者以为,首先中心新版网站的网页应该围绕梅山文化来进行设计创意;其次采用目前较新的技术将其创意设计更好地执行。在明确以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将新版中心网站设计的创意理念及实践方式做以下探究。

新版中心网站设计理念

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在分析受众需求并参考国内外著名文化类网站设计的基础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梅山文化研究中心于2013年11月推出了新版网站(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首页→学术研究→梅山文化研究中心)。新版网站以突出梅山文化为主题,强调美观、简约、实用的原则,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栏目分类体系,各栏目之间通过超链接形成立体交叉结构,网页布局突出重点,更具人性化。

1.标题图片、书法字体巧设动画  活跃气氛

网络多媒体技术日益进步,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媒体元素的运用,网页由静到动,由无声到有声,极大地丰富了网页的表现力。动画与图片设计运用与表现效果也成为网页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心网站的导入页(图1)动画将图形和图像二者结合使用,即卷轴动态化向两边翻卷,卷轴中梅山文献图亦采用滚动式动画设计,这一方面强化视觉效果;另一方面更营造中心网站学术氛围以及活泼版面的作用。其次,网站的主页在标题图(图2)的设计上突破传统“模板”式网站的编排方式,图片则采用“紫鹊界”名胜古迹的独特性素材,紧密围绕了中心文化的主题。设计方式亦采用富有创意的处理手法,运用协调的色彩、渐变,确定合适的图片尺寸大小,精心设定页面位置,添加“飞鸟”、“云雾”等动画效果,有效活跃了版式并突显鲜明的区域特色。

图1 新版中心网站导入页

图2 新版中心网站标题图

除此之外,网站的主页将谭谈、张炯等名人书法动态化,这一个方面将“书法写作”过程以趣味性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更提升了中心完善其宣传展示、信息公开、产业发展、学术交流的功能,扩大中心的品牌影响力。

笔者认为文化类网站中的标题图片与书法字体设计在运用时应注意不要片面追求炫酷效果,而應突出和表现主题,不能和页面其它元素脱节;应动静结合,富于节奏,画面变化不能过于强烈刺激,以免引起视觉疲劳;动画数量不能太多,占用版面不能太大,以免喧宾夺主,影响信息呈现和网页打开速度。

2.页面色彩、主题色调巧设对比  素雅不烈

对以呈现学术信息为主的中心网站而言,和谐的色彩、色调能提高信息的获取速度。首先,梅山文化研究中心的网站其主色调采用深灰色,使得网页色调显严肃沉稳的视觉格局,更加符合中心严谨务实、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其次,在主色调确定后,笔者合理运用色彩规律,以主色调为中心,利用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三要素的变化,适当增加其他色彩作为对比色和补色,选取辅色调(浅灰、褐色、红色)等组成配色方案(图4),和主色调一起构成有节奏韵律、和谐统一的色彩关系。网页配色方案要避免出现色彩单一或用色过多的现象,色彩种类最好不要超过三种。

最后,确定好主色调和配色方案后,在色彩的使用中应注意“总体协调、局部对比”,即网页的整体色彩效果应该是和谐的,只有局部小范围的地方可以有一些强烈的色彩对比。要适当保持用色的延续性,在风格统一的基础上,为子网站或功能模块选取不同的主色调和配色方案,既要从颜色上对不同内容加以区分,使得页面富于变化,又要保持色彩的整体性。

结语

在新版中心网站设计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网站是梅山研究中心的真实写照,网站的设计与维护是要花大力气投入的一项系统工程。中心网站的设计应该根据中心实际情况而定,以传播“梅山文化”为第一要义,与时俱进,并没有固定套路与既定模式可循。设计师只有确立科学的设计理念,全面了解用户的需求,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受用户欢迎的网站设计

作品。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

作者简介:陈竑(1986-),男,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师,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品牌视觉传达与传播。

梅山武术文化现代传播研究 篇4

精神是一个人存在的重要支撑,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的重要灵魂。正是由于我们缺乏精神支柱,鸦片战争后我们才受尽耻辱。随后,我们又在民族精神的凝聚下,团结奋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逐步走向民族复兴,获得我们今天的伟大成就。可见,精神对国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人类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两条脉路,一是从传统向现代迈进、一条是从民族性向世界性拓展。梅山武术源于梅山人们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在梅山蛮抵抗历代统治者残酷的斗争中糅合了外来技击特征,发展为自成体系的地方拳种。武术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项目,它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更深层次来说,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式。习练武术本身就是一个传播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传统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完善。因此,对其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淋漓尽致,更是民族精神和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

2 梅山武术文化的新闻学传播三要素分析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对文化传播的三要素主要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

2.1 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主体

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主体分为:个人、社会团体、政府三种主要的传播者。

梅山武术文化最初的有效传播主要取决于个人行为。师承传播是梅山武术文化最基本的传播特性。徒之间言传身教,具有相当明晰的师承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成为社会整体与武术界的共同需求。与社会组织的交流与传播是梅山武术在现代社会必须要进行的对外传播。进入新时代,政府管理部门对梅山武术的正确指导和扶持是梅山武术发展和人们对梅山武术文化传承的需求。

2.2 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内容

梅山武术文化是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主体讯息,具备可传播性,传播学意义上的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梅山武术传播的讯息内容应包括文化观念的传播和武术技艺的传播。

2.3 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受众

梅山武术的传播受众是一个具有某种特性的群体。他们需要或者是接受梅山武术的宗教文化、养生价值、文化研究等某种价值。针对梅山武术的传播受众来说,他们特点是分布广、人数多,涉及到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族。他们在梅山武术的传播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目的地选取。

3 梅山武术的现代传播

3.1 梅山武术节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

为弘扬梅山武术,打造文化强县,2015年11月26日,在梅山腹地新化县举行了首届梅山武术节,以武会友,以武论道。此次梅山武术节,主要活动有梅山武术交流研讨会、武术“六进”、武术段位制推广成果巡展等。在梅山武术交流探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围绕蚩尤始祖与梅山武术、梅山武术如何进校园、梅山武术与养生、如何将梅山武术打造成国家武术段位制拳种、梅山武术怎样与旅游相结合进行了专题研讨。梅山武术节吸引了省内外200余名专家进行研讨。期间举办的“拳霸武林”国际拳王争霸赛更是吸引了中日法泰及国内多名拳坛高手聚集梅山,让更多人士了解了梅山武术,将梅山武术推向省外、国外。

3.2 武术赛事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

武术赛事对武术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基于人际和赛事本身有型文化的传播。以每两年一次的世界传统武术节为例,可谓是“武术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规模之大,参赛人数之多,其影响不仅在主办方当地,更是让广大武术爱好者对武术文化活动十分关注。辐射范围之广,让武术文化的传播扩散到了世界各地。它对梅山武术的赛事传播起到了很好引领作用。梅山武术节上“拳霸武林”国际拳王争霸赛是此次武术节的重头戏,更有省级文化传播公司和省经视的鼎立支持。打造“拳霸武林”,是武术文化推广理念的一次大拓展,通过引入国际顶尖搏击手与中国武术高手争锋,形成国际搏击文化与湖南武术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通过全新的形式,让湖南传统武术重放异彩。此等赛事应该定期召开,必将为梅山武术走出国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3 梅山武术进校园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

梅山武术技艺是梅山武术文化的载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抓好广大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武术文化着手。在梅山当地,首选梅山武术。2016年7月,在新化县东方南北文武学校进行了题为“文以明礼悟道,武以励志健身”的中小学武术进校园骨干教师培训,参训教师数十名。大家都高度重视此次培训的意义,争当一名合格的武术教师、教练。回到学校后扎实推进武术教学传播工作力争将梅山武术插上高飞的翅膀让梅山人将梅山武术带出梅山,带向世界各地。

3.4 梅山武术与多产业相结合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

梅山武术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新化县一直倡导以梅山武术为载体,大力开发文化旅游,是为更好地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强县”战略。武术和旅游既是社会文化活动,也是社会消费活动。旅游业的个性化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打造梅山武术文化特色旅游活动是一举两得之举。其结合既加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让更多怀抱武术梦想的游客体会梅山武术文化的无穷魅力。

影视、新闻界的参与同样是梅山武术文化传播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当年《少林寺》影片的播放,也许没有今天少林武术的轰动效果。所以,怎样利用这些大众接受或者是身边的传播媒介是梅山武术文化传播中需要深思的重要环节。著名导演张民就曾深入梅山地区带着摄影组挖掘探寻梅山武术文化。首届王爷山龙狮武术节、首届梅山武术节,湖南省拳霸武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拳霸武林争霸赛的打造、某媒体的独家报道、各大新闻网站的大势报道对梅山武术文化进入公众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现代传播中应当重视影视、媒体、数字资源广、快、深的特点,将梅山武术文化大肆传扬。

3.5 梅山武术成为段位制武术内容对武术文化的传播

2014年全国武术段位制推广工作会议在河南开封召开,此次大会标志着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计划”正式拉开大幕。此次“十年计划”在时间点上分成2年试点,5年普及和3年巩固,推广的方向主要是学校推广、社会推广和国际推广。梅山武术发展中心主任钟玉辉即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推广委员,长期致力于梅山武术的发展和推广工作。在2015年首届梅山武术节上,即进行了武术段位制推广成果巡展。此次大会同样对梅山武术成为全国武术段位制推广内容进行了研讨。武术段位制大推广带来了武术发展的春天,力争将梅山武术打造成段位制武术内容势必推动梅山武术推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王岗,吴松.“大武术观”视域下的中国武术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

[2]郭志禹,谢建平.试论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

梅山作文400字 篇5

王先生有一张方脸,方眼睛,短头发和温柔的个性。如果你不相信我,请看下面的:栏。

李老师同去:记得上次春游时,老师和我们一起散步。在路上,后面的学生唱歌。他们还摘了色彩鲜艳、芳香四溢的小野花。王老师也不例外。他摘了一朵黄色的蒲公英花,唱起了欢快的歌曲《我们去郊游》。当其他班级看到我们的老师王唱歌时,他们都投入其中,在我们面前开始唱歌。哈哈,老师真是一位有趣的老师。

列子2温柔老师:开学时,刚进6 (2)班的学生都在祈祷不要成为一个凶狠而又严厉的语文老师。果然,正如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在袁先生同意后,王先生走了过来。每个人都认识王先生,因为她的名字在整个学校都很有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松了口气。每个人都知道王先生不会是整个学校的成年人。有几次,几个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我看到王先生这么说,于是在放学前把作业交给我改了。几个学生都很惊讶,但我没想到王老师会这么温柔。

我眼中的“梅山谣” 篇6

关键词:《梅山谣》 民间舞蹈 特征

一、《梅山谣》首演

第一个梅山民间舞蹈在长沙首演,这是民间舞蹈艺术表演的带头人以及中南大学学院老师们10年的心血所铸就的艺术成果。这一舞蹈是选取了梅山的文化以及莫徭历史的剖面,来进行的精心创作。是将梅山的原始的舞蹈形象进行的变换,用舞蹈的形式,把中华文化的精神傳承极大限度的发挥到舞蹈上面,《梅山谣》不仅反映出真实的生活的场景并且很大程度的保证了舞蹈的艺术本身,把民间舞蹈和现代舞的有机结合,让全场的观众深切的感受到梅山文化。

我国是一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性以及自己民族的独特舞蹈,中国的民间舞蹈也就是中华民族舞蹈的根据。民间舞蹈,众所周知,就是来自于民间的舞蹈,会受到民族文化的约束。但是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特性、不同的宗教信仰等,所以在民间舞蹈的变化形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往往民间舞蹈是在耕种以及平时的生活中产生的,所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现状。用舞蹈来表现人们最贴切、最真实的想法,同时也以此来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望。

二、中国民间舞蹈的特征

(一)舞蹈、戏剧的合二为一

把舞蹈和戏剧合二为一是民族舞最基本的特征,民间舞蹈是民众自己创造的成果,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生活的社会现状以及文化的特征,而这种根据自身生活的环境、当地习俗、民间故事、歌谣等来汇编成的舞蹈最具有生活原本的气息,所以民间舞蹈很好的把舞蹈和戏剧、生活结合在了一起。

(二)自娱性

民间舞蹈被很多人称之为自娱舞蹈,因为民间舞蹈是由民众本能的冲动和自我的展现来编制的舞蹈,也是广大民众自娱自乐的舞蹈表现形式。同时表达了人们心中最正式的情感,民间舞蹈的本质就是娱乐,也就是舞蹈的最根本的表现特性,所以也就具备了自娱性的特征,这在民间舞蹈中是不可缺少的。

(三)民族性

民间舞蹈分地域性以及民族性,因为民间舞蹈的编制和所在的地域环境以及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同时也具备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也就形成了现今民族文化的不同的舞蹈的风格以及不同的舞蹈特点,例如鹰在藏族人民心中是崇拜的神鸟,所以在藏族舞蹈中极大程度的融入了这些,不仅抒发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出对宗教的虔诚。

(四)继承性

民族舞蹈中的一些舞蹈被发展成为宫廷舞蹈,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还有一些逐渐沉淀了历史的发展仍然在民间流传下去,也就受到了民间的流传、发展、集成,从古至今,民间舞蹈始终是本着“舞以宜情”的传统,民间舞蹈不断的在民众生活和劳作中产生、发展,也就使得民族舞有着土香淳朴的艺术的气息。

三、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趋势

(一)重视原始的民间舞蹈的创造

民间舞蹈有着浓厚的原生态舞蹈的本质,它在中国舞蹈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历史上有着很多的原因,造成了每个民族的舞蹈只呈现出一个阶段的舞蹈特征,民间舞蹈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在一定的意义上能够呈现不同的社会的发展的形态,原始的没有遭到更改的民间舞蹈,很大程度的保存了旧时期民族的民间舞蹈的丰富多彩,这不仅仅是中国民间舞蹈的根本,也是中国民族舞蹈发展的源泉,也是一部可供人欣赏的舞蹈历史文化。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很多地区经济收入的比重逐渐的增强,也就造成各个民族的舞蹈有了经济的含义,同时也为民族的旅游产业增添了色彩。不仅在社会的效益、经济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改变,也能够让民族的原始的舞蹈散发出新的青春力量,使得民间舞蹈重新散发出光芒。在原本的基础上面,民族舞蹈在变换中不断的发展。

(二)重视民间舞蹈技巧的发展

民间舞蹈的技巧多种多样,很多的民间舞蹈风格的不同表现在表情的运用。在舞蹈的表现上,不会受到传统的技巧的束缚,能够把握住观众的心理将舞蹈推向高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观众在视觉上、心理上感受到舞蹈的冲击。

民间舞蹈更多的是注重审美风格的体现,也就是掌握住舞蹈风格,其中的技巧不仅包含道具性的舞蹈技巧,也包含很多舞蹈动作的运用包括跳跃、旋转等,这就形成了各个民族迥异的舞蹈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舞蹈技巧,表现出了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族的文化。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道具,其中汉族通常使用的道具一般是手绢或者是扇子一类的,藏族舞蹈经常使用的是背鼓,在基本的道具使用以及动作上,维吾尔族的动作相对来说比较干净利索,但是朝鲜族的舞蹈技巧就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优雅。

民间舞蹈通常也是舞者想要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方式,也能反映出舞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在民间舞蹈中,即使动作做得再熟悉,技巧运用得再多,感情不投入就没法做到人和舞蹈的结合,这个舞蹈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自己的光彩。也有的舞者会把舞蹈的技巧放在舞蹈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舞蹈的核心外面,这就使得舞蹈变得没有艺术的气息,不能恰到好处的感染到观众,只有舞者把技巧运用到舞蹈的情感之中,才能够让自己的舞蹈感染到观众,只有在感情中运用了技巧,不仅能够极大程度的丰富舞者的表现,也能够让舞蹈增加感染的力度。

民间舞蹈在最开始的时候是随时随地跳舞,逐渐向广场和剧场延伸,现今的观众对舞蹈的技巧和表现形式要求也逐渐变高,舞者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舞蹈的人物形象,并且要把握好舞蹈的情感、舞蹈的意境。舞蹈的意境,是艺术化和所表达的事物的进一步加强,形成一个虚实结合的艺术境界,所以,舞蹈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舞蹈变成艺术形式,让技巧隐藏在舞蹈的表现之中,让观众深陷其中。

nlc202309081126

四、新形式下的创作发展思路

(一)保护已经展现的原生态舞蹈,侧重保护民间舞蹈的历史发展

不仅要保护已经展现的民族舞蹈而且要在增强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之上,增强对民族舞蹈的历史过程的保护,要研究分析舞蹈历史发展的变化,并且要找出民间舞蹈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关系,再结合现今的发展过程,来找出我国民间舞蹈的创作过程,以及民间舞蹈的发展走向,让民间舞蹈发展得有理有据,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民族舞蹈有一部分已经被用于商业用途,但是还有很多并没有受到商业经济的影响,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原创,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是自然地、贴近人的一种民间舞蹈的形态,现今越来越多的民间舞蹈展现在艺术的舞台之中,有这些非凡的表现,让人们越来越喜爱民间舞蹈。

(二)提炼民间舞蹈基本元素

在民间舞蹈的设计基础之上,可以把基本的元素提炼出来,以便于大众学习和传播,但是很多技巧都是复杂的,这就让大众的学习受到了限制,但是相对简单的舞蹈动作,又会显得十分单一和枯燥。所以,如果创作民间舞蹈的舞者可以把民间舞蹈的动作创作得简单并且有吸引力,就更加会受到大众的喜爱,人们会更乐意去交流舞蹈动作,这对于民众来说,才是最有效的舞蹈的宣传方法。由此看出,舞蹈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也是一种运动的方式。所以现今不仅要保持原有的民间舞蹈的元素,还要在已經保存的舞蹈元素的基础之上增加新型的有活力的新元素,但是在舞蹈的风格上依旧是民间的舞蹈风格,但是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容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让民间舞蹈更加符合现今人们的视觉要求。让民间舞蹈不仅符合视觉的享受,又增加了运动的元素。

(三)学院派民间舞蹈要真正靠近民间舞蹈

现今的学院派舞蹈要真正的结合民间舞蹈的特征,但还要相对的保证教学的舞蹈特征,并且学习的民间舞蹈的种类要多种多样,要全面的去关注少数民族的舞蹈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舞蹈的氛围,这样才能积极的调动学员的兴致,才能调动学员学习舞蹈的热情,一是想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感受到民间舞蹈所蕴含的舞蹈魅力、文化涵养以及民族的魅力,应该多举行民间舞蹈走进校园的活动,并且特邀民间舞蹈的艺术家进入到学生课堂,学生也可以多进入少数民族,去设身处地的感受民间舞蹈的魅力,要把学习和民间舞蹈相互结合。二是要完善民间舞蹈,让对民间舞蹈的重视程度不再受到人口多少的影响、不再受到民族地区的大小的影响、不再受到民族的发展的影响,让每一个民族现今存在的原生态的动作,在记录的同时,用舞蹈动作来展现民间的生活,主要是在人口少而且地区偏远的少数民族,让他们的民间舞蹈变得有意义,学生要拿来学习、保存、珍惜。

(四)表演类民间舞蹈编创的发展

首先就是作为舞蹈动作的编导,要深入的了解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并且要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并且要对民族的事物持感性方面的思维方式。从很多舞蹈作品看来,优秀的舞蹈编导一般都是文化底蕴丰厚、经验丰富,对艺术元素相对熟悉,舞蹈编导能够赋予一个舞蹈最灵性的灵魂,所以作品的好坏、成功都是来源于编导的创作。第二点就是要引发起对舞蹈创作的思考方式,舞蹈和很多事物不一样,要深入的剖析舞蹈的精髓才可以真正的了解它。还有就是在编创民间舞蹈的时候,要回归到民族文化的本质,要从自热的角度,把人文的文化当作重要的方面,并深层次的去解析,把普及和流传作为最终的要求。

五、结语

民间舞蹈是自然、社会、人类最原始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不仅能够反映民族的生活也能够反映出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梅山谣》的简评引入民间舞蹈,对民间舞蹈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不仅有自娱性、民族性、继承性还有舞蹈和戏剧的合二为一,接着写了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趋势,重视原生态的民间舞的创造而且重视民间舞技巧的发展,接着写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编创民间舞蹈的思路,包括要在保护原生态的民间舞蹈的同时,侧重的保护民间舞蹈的发展过程等,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逐渐的突破并且独立的保持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黄原.中国传统舞蹈与现代舞元素融合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罗晶.现代舞对于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影响[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3]李韵葳.四川少数民族舞蹈在新形势下发展途径的探索[J].音乐时空,2015,(23).

[4]葛月华.我国民族民间舞现代发展的融合性趋势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年.

[5]冯雅静.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3年.

梅山武术文化的现代流变与特征 篇7

梅山武术作为梅山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沉淀了千百年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在梅山文化及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热潮席卷神州大地的今天,梅山武术文化研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与开发,一方面是由于受竞技体育和金牌意识的冲击,加上梅山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以及民间老拳师的相继去世,很多梅山武术项目正面临着失传或被现代学校武术及竞技武术项目所湮没的危机;另一方面,学术界对梅山武术文化的研究也还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其内容仅局限于对梅山武术文化的渊源及文化特征的概括。从梅山武术文化的现代流变与特征探究梅山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对于填补目前国内外对梅山文化和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空白与不足之处,传承、保护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进一步促进梅山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丰富和拓展梅山武术文化内涵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梅山武术文化。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以及国际互联网google搜索引擎等的检索,搜集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调查法

2.2.2. 1 专家访谈法

通过专家访谈的方法,收集专家对本研究相关问题的看法或建议,收集本课题的第一手资料。

2.2.2.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的需要,设计相关问卷对梅山武术文化专家、民间拳师、当地群众等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梅山武术文化的理解,梅山武术文化的艺术形态及特征、梅山武术文化的现代流变等)。

2.2.3 田野调察法

利用两个暑假时间到梅山文化发源地新化县对梅山武术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长时间的调研,以求得更多真实、具有实用价值的梅山武术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2.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逻辑分析探讨。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梅山武术定义的诠释

梅山武术是以梅山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运动特色,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武术技术体系。梅山武术起源于湖南中部的梅山(即今新化县境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其一,梅山武术功法独特,套路繁多,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其二,梅山武术具有很好的健身功效,练习中刚柔并济,讲求精、气、神、手、眼的配合,常年习练,健身强体;其三,梅山武术有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练功不受场地大小和器材的限制,不受年龄、性别的制约,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好,它不仅广泛流传于湖南各地,在广西、湖北、云南、江西、四川、贵州、黑龙江等省也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3.2 梅山武术文化历代生存形态的多样性

3.2.1 满足梅山人生存需要的原始劳动形态

生产劳动是原始人类第一位的社会活动,狩猎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活动。远古时期,梅山地区人少而禽兽众,梅山人为了生存,防止和制服各种禽兽的袭击,产生了拳打脚踢、跃扑滚翻、跳跃闪击等自然动势,并在实践中运用四肢,模仿猿鸟原形,效其运动来保卫自己和猎取食物,出现了产生武术的基本因素和条件。当原始梅山人进化到晚期阶段,直接从生产、狩猎中筛选出来的某些身体活动形式,经过特定目的的加工、嫁接和复合,逐渐从劳动、狩猎活动中分化出来,其动作形式的性质开始转变为抽象、复杂,形成了梅山武术的原始劳动形态。

3.2.2 抚慰梅山人灵魂的宗教形态

古梅山人信奉梅山教,梅山人许多的风俗习惯都来自于对梅山教的信仰,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据史料载:古梅山洞主符天赐、李天华、赵天祥武艺高强,狩猎本领高,死后被奉为梅山祖师。以后的猎人进山,必先拜祖师,求其保佑平安。据传就连梅山教教主张五郎,也是武功高强、赶山狩猎的好手。梅山教没有成文的宗旨教义,主要利用符咒授徒苦练耙、棍、刀、剑等武术,尤以枪法、剑法以及配置弩药为主,籍以制服猛兽和敌人。在今天的梅山武术套路中,依然会发现一些武术动作仍然保持着梅山教的渊源。如在梅山叉和流星锤的套路中,结束动作就叫“朝天三柱香”,喻以驱邪逐魔,慰藉人类的灵魂,构成了宗教形态的梅山武术活动。由此可见,梅山武术起源、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深深地打上了梅山宗教的烙印。

3.2.3 服从战争需要的军事技能形态

到了氏族公社时代,梅山地区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神蚩尤是梅山部落的首领,如黄帝与蚩尤“战于鹿野之阿”,在这些战争中,战斗非常激烈,有时一两个人就要对付好几个人,一旦武器脱手,就要徒手搏斗,使用拳打脚踢,有时还要空手对付器械,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经过实践检验并能自觉运用这些攻防格斗技能,使其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和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开始形成了技击性的武术。这种军事形态的武术一直伴随着梅山地区的历史进程而发展,成为梅山武术发展中最普遍、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形态,也促使梅山人们形成尚武的观念。

3.3 梅山武术文化的现代流变

梅山武术起源于原始劳动与生产实践之中,在原始宗教活动及军事战争的熏陶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一步传播,梅山武术的古代生存方式很难在当今社会得到弘扬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及体育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梅山武术在无形中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3.3.1 提高人类精神境界的体育竞赛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梅山武术成为“增强人民体质”的传统体育项目而得到大力发展。早在1974年,梅山武术的代表人物刘保国等12名运动员就到省会长沙参加武术表演,获得优胜奖;1982年9月,刘飞舟等梅山武术运动员获得湖南省第五届运动会的金牌。1992年,梅山武术发源地新化县被原国家体委评为“全国武术之乡”。为了宏扬梅山武术,新化县先后开办了东方武院和南北武院,招收并培养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的梅山武术运动员,他们代表梅山武术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武术比赛及表演,多次获得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武术馆校暨散打擂台赛、“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的金牌,推动了梅山武术的发展,提高了梅山地区的体育竞技能力,丰富了梅山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3.2 丰富了艺术表现形态

梅山武术的现代化生存与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满足人们的身心需要。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过年、端午节等重大节日,梅山人们便自发组织起来舞旱龙和进行武术表演,边舞边走。武术队中有玩铁尺者,有玩流星者,各武术队都尽显功夫,以示武艺高强,同时达到娱乐自娱的目的。发展到现在,梅山武术的艺术表现形态更加丰富多彩,以梅山武术为主题的文艺活动数不胜数。在2006年首届梅山旅游文化节中举办的“梅山武术精英表演赛”,让国内外游客充分领略到古老梅山的原始神韵。东方武术馆所创办的“梅山小子”武术节目表演项目把梅山武术的基本内容与梅山原始狩猎活动联系在一起,创造一种武术与原始舞蹈相结合的武舞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方式,从很大程度上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树立了梅山武术的品牌意识。曾代表梅山武术多次到全国各地巡回表演,甚至在表演过程中吸引了一大批外国游客对梅山武术的向往,在很大程度上丰娱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3.3.3 普及人类教育的武术文化形态

在古梅山武术的传播过程中,师徒传授是梅山武术的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的优点是师父能根据徒弟的特点因材施教,一一指点徒弟的不足之处,缺点是传播范围非常小,在民间常常有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规矩,这便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梅山武术的发展与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各行各业一派生机,梅山武术传播也开始得到国家的重视,最突出的体现是梅山武术从民间的传播步入了学校教学,1982年,晏西征率先创办了“兴武拳社”,面向全国各地招收武术爱好者,传授梅山武术中的梅山拳、棍、板凳、铁尺套路等功夫,这是全国第一家私人武馆的前身,为梅山武术步入学校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发展到现在,梅山武术是如今梅山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的重点课程,也是梅山地区大学中的特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梅山武术的传播与发展,扩大了梅山武术在全球的影响与号召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们共享梅山武术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4 梅山武术文化的特征

4.1 功利性

梅山武术的功利性主要表现在梅山武术的技击方面,技击是梅山武术的本质属性,原始劳动人们模仿狩猎中的动作,增强了自身与野兽搏斗的能力。古代人们习练梅山武术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掌握武术的技击来防身或谋生,对技击的追求成了人们习武的原动力。其次,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和对自然界的模糊认识,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类处于非常软弱的地位,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是由神鬼灵魂统摄,因此,人们常以图腾武舞或巫术等宗教活动形式来祈求平安或驱魔逐鬼。另外,梅山武术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军事形态或是体育形态的梅山武术活动,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或精神需求,这种需要从很大程度上又刺激了人们对梅山武术活动的重视。

4.2 竞技性

竞争意识在梅山武术活动中则表现为竞技性的特点。体育竞赛的梅山武术形态不仅能提高人们各方面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竞赛形态的梅山武术活动最能显示人们强壮、机敏和征服的特征,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方式,是古代体育竞技精神的突出表现,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中庸”、“礼让”,形成了一种蔑视竞争意识和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二者的交互影响,使梅山武术的发展还比较缺乏竞争意识,始终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竞技规则。因此,梅山武术在竞技方面应逐渐走上现代武术竞技化的道路,丰富和壮大梅山武术的内容,扩大梅山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4.3 地域性

梅山武术不仅具有武术的一般特征,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南方拳种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形容的是打拳时用地之小,而梅山武术亦然。梅山“地方千里,广谷深渊,高岩峻壁”,梅山人要想抵抗自然灾害和豺狼虎豹的无情侵袭,以及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无情镇压,就必须创造适合当地地形的武术动作。动作舒展大方,高举高打的北方拳种显然不适合,聪慧的梅山人便创造了步法以五点梅花为主、手法勇猛刚烈的梅山武术。梅山武术套路短小精悍,以攻为主。出招时“冲拳为三角,挑拳似牛角,相打紧逼前,掌法似刀镰,好打前后打”。由于地处高山,活动环境狭小,梅山武功也十分注重桩功的练习,民间有“四十天打,三十夜桩”之说,即学四十天的武术,需练三十天的桩功,这充分反映出梅山武术具有独特的地域性。

4.4 健身性与娱乐性

千百年来,梅山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健身娱乐性体现在梅山地区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梅山武术的健身娱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梅山武术的观赏中获得了艺术的赏受,尤其是现代,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梅山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活动日渐减少,而以梅山武术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梅山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大增多,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梅山武术的发展。

4.5 蕴含丰富的梅山文化内涵

梅山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楚巫文化的核心,它是一个丰富的文化宝库,包含着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的内容,梅山武术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突出体现在:首先,梅山武术体现出梅山文化的深层含蓄及和谐内涵,梅山武术套路多但不重复,讲求功夫架子小不夸张,手的动作和脚的动作协调配合。其次,梅山武术体现出梅山文化的原生态内涵,梅山武术套路中的动作简单、实用,很少有现代竞技武术中的跳跃动作,一招一式均来自梅山群众的生产实践当中。再次,梅山武术体现出梅山文化的血性内涵,梅山独特的地域环境,使得梅山武术习练者养成了直率而又讨厌被欺骗的个性,他们性情急躁,一语不合即责骂相侵,甚至动武,但如遇外辱却又尽弃前嫌,拔刀相助。

摘要:文章以辩证唯物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梅山武术文化的历代生存形态及现代流变做出较系统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梅山武术的基本特征,以期为梅山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梅山武术的文化特征与现代价值研究 篇8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是一个冲突、融合、嬗变的过程。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中,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在国际竞争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影响力。另一方面,一些影响了几代历史的地域文化却长期埋没,不为人知。梅山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梅山文化反映了人类原始思维特征和文化信息,而梅山武术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民族体育属性的武术文化,它伴随着梅山峒蛮的历史而发生发展。梅山地区因长期与世隔绝、不服王化,梅山文化在相对封闭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保持着原始状态,梅山武术的主要功用体现在生活生产实践当中。随着中央统治者对梅山地区的多次征伐,梅山峒蛮奋起抗争,梅山武术的军事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扩展。自从宋代开梅后,梅山地区并入中央版图,梅山文化与外来文化互相交融,其文化特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甚至湮没于历史长河。而梅山武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直接导致其文化背景和内涵的缺省,沦为一种地方拳种。当今社会,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文化回归传统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的需要,其次是抵制社会发展全盘西化的文化需求。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梅山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其价值可以更好的厘清梅山武术的本体特性,从而有利于梅山武术的发掘和保护,对于探索梅山地区新农村体育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1 梅山武术的文化渊源

1.1 梅山武术是梅山峒蛮主要的谋生手段

生产劳动是原始人类最主要的社会活动。在生产劳动中,体力和生产工具的运用技能无不依赖合适的动作和方法,据宋吴致尧《开远桥记》载:梅山,春秋战国时为“梅山蛮之地”。地方千里,广谷深渊,高岩峻壁,绳桥栈道,民居十洞之中;食则引藤,衣制斑斓,言语迷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射猎”。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过着原始生活,为了求生和与猛兽搏斗,则必须使自己具有强健的体魄和翻山越岭的奔跑能力,并不断改造和创新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健身炼身器械和工具,学会和掌握符合实际需要的格技动作和方法。这段记载,是梅山人们原始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在与自然斗争中发展武功的渊源。

1.2 战争是梅山武术产生的直接动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第一)这些都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之生死的。无论是为了进行防御性抵抗,还是为了发动进攻性战争,加强军备训练都是一个国家首要任务之一。由于战争的需要使得武器和战斗技能得到迅速发展。氏族公社后期,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扩充自己的财富和人口,便掠夺其他部落,由此引起了部落之间的战争。古代传说中的皇帝、炎帝和蚩尤之战,据《世本》记载:“挥作弓”“夷牟作矢也,皆皇帝臣”。又如《洞冥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始为铸刀”,古代传说中“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其北宋时,梅山洞主符天锡、李天华、赵天梓臂力过人,有万夫不当猎。他们雄踞一方,聚民练拳护洞,外御强敌,内务狩猎,通过长年累月的锻炼,人人体魄健壮,个个好武善斗,勇猛异常。公元977年,宋太宗派客使瞿首素进攻梅山,斩“梅山二万”,仍未征服。在对付统治者残酷征讨的斗争中,梅山峒蛮增强了搏斗的能力,为了生存,各峒主带领男女老幼拿起武器,严格操练,从而使梅山武术技击性套路与器械格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3 宗教活动对梅山武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梅山文化在历史记载中最初表现为一种村落的巫教文化,是梅山原始先祖征服、解释大自然及社会生活的生动历史记录。梅山巫教是梅山文化传承、蕴含及表现的主体,在梅山巫教中有系统的神、坛、符、演、会和相关教本,在祭神施教活动中的男神名叫张五郎,女神名叫白氏仙娘。梅山教徒按职业分成三类,所谓“上路梅山,张弓挽弩;中路梅山,追山赶猎;下路梅山,捞鱼摸虾。”教徒习惯在腰带上悬一木雕或骨雕的梅山祖师形象,求得福佑,遇难呈祥。他们崇拜自然、图腾、祖灵,重祭祀,小至上山打猎、下水捞鱼,大至造屋架桥、婚丧喜庆都要先举行祭祀仪式,而在祭祀和传教诉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别是融演唱、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搬开山”,至今仍在湘中一带流传。唐以后,发展成为祭祀人身着僧袍道服,执长柄柴刀,锣鼓声中,上下左右起舞耍刀,舞姿粗犷,节奏自由,同时揉入“乌云盖顶”、“枯树盘根”等大量武术动作,章淳在《开梅山歌》中就以“川堂之鼓当壁穿,两头击鼓歌声传”的诗句,记录了这种“群众文化”的盛况,梅山武术正是在这种祭祀活动中得以发展流传。

1.4 梅山武术是一种具有民族体育属性的武术文化

梅山峒蛮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艰难生存,同时又要抵抗当时统治者的残酷征伐,忙时或追山赶猎、或捐棚放鸭、或捞鱼摸虾,闲时操练武功,不可能产生像其他民族一样娱乐性很强的体育活动,比如风筝、秋千,因此,梅山武术便是梅山峒蛮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流传下来的体育项目。梅山地区地势险恶,峰峦起伏,山高林密,因此梅山武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重桩功,少腾挪跳跃,具有“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又因梅山蛮不服王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梅山地区基本上与外界隔绝,因此梅山武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具有封闭性。直至宋代章淳开梅,梅山纳入宋朝版图,统治者有意向梅山地区移民,梅山武术才融入其他民族的技击特征。从文化学角度来讲,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生产性、封闭性,也正是这种特性,梅山武术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已经深刻的融入到梅山峒蛮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行使着生产、斗争、娱乐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封闭文化形态下的梅山武术其主要目的便是生产实用,当遭遇外来侵犯时便表现为敏感和冲动的对抗。从梅山文化、梅山地域的视角看,这种敏感和冲动的对抗(或称之为反抗)是梅山峒蛮追求自由的不屈精神体现。因此,梅山武术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仅是一种地方拳种,也是一种影响梅山地区社会走向和梅山峒蛮政治态度的传统文化。

2 梅山武术文化的特征

梅山武术的历史形成于远古的生产劳动,其发展于古代军事斗争和原始宗教祭祀。当年梅山峒蛮面对的都已成为尘封的历史,如今梅山武术的实践舞台在现代社会中已大大缩小、梅山武术封闭的传播模式已经被现代工业文明的网络传播所击败,现代梅山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闲来练武,忙时追山赶猎,而是融入到现代忙碌的生活中。根据梅山武术文化表现形式及社会功能价值,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角度出发可以系统的将梅山武术的文化内涵依次划分为原生态形态文化、次生态形态文化及艺术形态文化。

2.1 原生态形态的梅山武术文化

所谓原生态形态的梅山武术并不是指梅山武术的原始形态,原始形态的梅山武术是指在梅山武术形成期的原始社会背景下,梅山武术主要的社会功用是战斗手段和生产手段,是一种不自觉的下意识的形态。而梅山武术的原生态形态是梅山武术形成体系之后,自身延续了原始形态中的若干社会功能,同时又行成了独立的功法练习及套路,以期达到健体强身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同祭祀宗教结合已达到自娱娱神之目的。这种原生形态自觉有序地、有意识地传承与发展、构筑了梅山武术的雏形体系。在现实社会中,原生态形态的梅山武术文化主要以“打”的表现形式活跃于民间“武把式”的身上。在梅山地区,原生态形态的梅山武术实际上仍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间的传统节日习俗、生活、生产乃至宗教仪式等活动中而存在,是梅山地区民族文化与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梅山地区,民间“武把式”严格固守着先祖前辈口传面授的某些套路功法及流传下来的武功典籍,其中有些套路功法在流传过程中被练习者不断撰改,但严格来说这些“武把式”手中的典籍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梅山武术的原生形态,我们称之为梅山武术的原生形态。

2.2 梅山武术的次生态文化

所谓梅山武术文化的次生形态是相对于梅山武术的原生形态而言的,与其他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较,梅山武术其娱乐、审美特征相对较弱,而其封闭性、生产实用性更强。在历史文化变迁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一方面使人们强烈意识到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应与社会大众文化价值观念相符,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们对于自身价值意识的觉醒及其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和渴望,使自身被束缚的个性和受羁绊的欲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梅山武术试图以单纯的原始文化形态融入现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却很难处理好和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相互背离的矛盾和自身与生俱来的历史文化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国家体育总局为核心的体育部门加强了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1979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在挖掘的过程中,湖南的梅山武术也被作为稀有拳种和武术遗产进行抢救,众多民间拳师受邀纷纷献出自己的拿手绝招,梅山武术的发展曾一度受到省体育局的高度重视,在此期间,梅山武术的发源地新化县连续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武术之乡”。但梅山武术在传播过程中所碰到的尴尬境界是,梅山武术是一种强调在狭隘山区的实际运用并注重桩功的运动,而其现代价值取向却是向着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快、更高、更远靠拢,梅山武术的现代传承代表晏西征在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武术之乡”传统武术比赛后表述了自己的观念:“场上武术裁判员由于没有认识到继承传统武术的重要意义,在实际评分过程中只注重现代武术表演中的速度、力量和高难动作,对传统套路中的一些原汁原味的动作评分很低”。因此,梅山地区相关武术学校在传承和发展梅山武术的态度上,相关学者和教练主要是运用现代竞技武术规则对梅山武术的内容加以改造,同时在保留少数梅山武术典型动作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现代武术中的腾空跳跃等难度动作,这种形式的梅山武术迎合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审美观,适用了现代竞技体育规则,但基本上已经脱离了传统武术“拳打卧牛之地”“重桩功”的传统思路。梅山武术这种试图融入现代竞技体育圈子又试图保留自身特色的状态我们戏称为次生形态,这也是大部分传统体育在现代发展中面临的一种尴尬境界。

2.3 梅山武术文化的艺术形态

艺术形态的梅山武术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宗教祭祀活动,在梅山地区,梅山民众重祈福祭祀,咏歌之时手之舞之,且足之蹈之也,民众在祭祀活动中跳大仙,同时揉入大量的模拟猎狩时常用的攻防动作,并随着梅山后代的繁衍与生存而流传至今。这种以武舞为主体的表演随着如今梅山地区以梅山武术为主题的旅游热潮的升温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甚至以武舞剧的形式多次被搬上表演的舞台,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向海内外观众传播梅山文化。艺术形态的梅山武术对于推广梅山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由原始宗教祭祀嬗变而来的梅山地区民俗节日表演承载了梅山武术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下表演的梅山武术不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延续了梅山地区原始宗教神秘而纯粹的心灵信仰。这些具体可以在梅山地区至今流传的“打泥巴”、“顿屁股”等民俗节日中找到梅山武术艺术形态的影子。

3 梅山武术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

3.1 梅山武术具有丰富的健身价值

梅山地处湖南省雪峰山中段,山高林密,峰峦起伏,人们长期过着原始山地生活,为了与猛兽搏斗和求生存,梅山民众必须具有翻山越岭的奔跑能力和强健的体魄,“梅山峒蛮闲来练武习艺,忙时追山赶猎”,是其生动反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对抗统治者的征伐,另一方面是梅山民众谋求食物的需要。虽然如今的梅山民众已很少再追山赶猎,但是作为一种原始文化特征,梅山武术的健身价值依然存在。这是因为梅山武术在与其他文化交流过程中涵摄了我国传统养生学、医学、仿生学的诸多精华,大大丰富了其健身价值,这种价值随着梅山武术的流传而保存下来,在今天的湖南省梅山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练梅山武术。同时,由于梅山地区广大农村缺乏基础的体育设施,人们也很少接触现代西方体育健身运动,于是土生土长的梅山武术便成为了梅山民众最佳的健身方式。在调查访问中,有67.85%的学者和专家认为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梅山武术开发成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健身运动方式,有多达96.45%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认可梅山武术在梅山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梅山武术不仅仅是梅山地区古老的地方拳种代表之一,更是梅山地区优秀的民众传统体育项目,有积极的健身价值。

3.2 梅山武术的教育价值

近代以来,在梅山地区,随着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梅山武术的教育功能也开始被世人所关注,1938年新化县城西正街正式成立中国国术研究所,研究所所长由县教育科长兼任,同时有7名研究员,第二年改名为中国国术馆,馆长由县长兼任,所有研究员改称为教员,同年招收广大青年农民50人入馆学习国技。国术馆自开馆以来共举办5期培训班,学员培训达370人之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梅山地区,地方各类武校培训班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据相关资料显示,有县办武术馆一家、私办武校多达24家之多,在县城外开场授徒的武师多达300余人。据新化县教育局李志成介绍,如今在新化县内各中小学,每个学生业余时间都必须学习新编梅山武术套路,要求新化县各级中小学保证至少每周一个课时用于学生学习梅山武术,并每年定期举办一次中小学梅山武术比赛。作为地方典型传统文化的代表,梅山武术得以在梅山地区各中小学传承;作为一种传统的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无疑也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因此梅山武术的教育价值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

3.3 梅山武术的经济价值

经济功能在武术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武术特有的表演观赏、竞技、组织宣传及开展相关的经贸活动;二是武术的健身修身效果自身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功能。习练武术能增进人身心健康、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促进社会和谐。随着梅山文化旅游的升温及国内外梅山文化研究热潮,梅山武术因为其独具特色及神秘的源流和作为一种武舞类节目开始走向现代舞台向外来游客展示,这种形态的梅山武术文化在现代流变中满足外来游客猎奇探秘心理,注重表演性,梅山武术从地域经济学角度来说是梅山地区极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人文资源,对于梅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4 结论

梅山文化是梅山峒蛮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积累沉淀,包含了梅山峒蛮原始思维特征和文化信息,梅山地区山高林密,长期与外界隔绝,造就了封闭的梅山文化,章淳开梅后又吸取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形成了梅山地区文化融合、习俗交叉的社会现状,封闭的梅山文化决定了梅山武术特殊属性,它与宗教祭祀、娱乐教育的结合形成具有民族体育属性的武术文化,与生产实践和战争格斗的直接联系决定了梅山武术的实用性。梅山武术在流传中发展、变化,从重生产实用到重技战格斗,再与宗教祭祀联姻,并汲取了其他地方拳种的特点,最终自成体系。梅山武术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原生态、次生态和艺术形态等方面,梅山武术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和经济功能上。梅山武术的研究在微观的角度与梅山地区的历史因素和地域条件相结合,体现出其个性,在宏观上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角度为立足点,表现出其浓厚的民族传统体育共性。梳理梅山武术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脉络把握梅山武术的演变过程是其现代社会价值重构的重要参照系统,梅山武术的健身、经济、教育等功能的发掘必须结合当地社会现状,兼顾其本身特点。

参考文献

[1]周惠新.梅山武术的生存形态与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9(12):18.

[2]杨俊军.梅山武术及其文化特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5):26.

[3]陈益球.梅山武功[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梅山武术校本课程微课设计与制作 篇9

微课研究的优点显而易见:实现教师隐性教学知识显性化, 便于同行交流分享, 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不仅如此微课的发展还能促进教学结构的进一步变革, 在混合式教与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变革, 向翻转课堂、或者更丰富的方式转变。

一、研发梅山武术校本课程微课的过程

(一) 选择梅山武术教学内容

随着国民体质整体的日益下趋, 健康健身意识得到了不断增强。而武技学习则是最受追捧项目之一。尚武之风吹遍全国。梅山武术作为是一项极富内涵的运动, 在梅山地区得到了广大的推崇。梅山武术精神文化主要的体现为“三道”。见师行礼, 道友切磋行礼为先, 此乃礼仪之道;切磋对练时出拳果决, 直来直往且点到即止, 此乃君子之道;遵循万物的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 顺势而为, 此乃无为之道。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它的迅速发展武器。对于梅山武术而言梅山武术的桩功是最基本但又是运用最广泛且不易练好的。梅山武术的梅山拳是梅山武术校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梅山武术校本课程微课就是针对这些重、难点, 易范错误而设计的。微课学习结束之前, 要给学生呈现学前必备的知识, 微课学习之后又要为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迁移使知识最大化持续。

(二) 设定梅山武术校本课程微课教学目标

梅山武术校本课微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相关教学工具软件, 对梅山武术各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旨在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

1. 了解梅山武术的基本技术。

2. 掌握梅山武术校本课程的重、难点。

3. 掌握梅山武术套路的分解动作及其标准度、力度。

4. 培养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能力。

(三) 设计梅山武术教学活动计划

梅山武术校本课程微课采用导入型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法, 将大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小的问题,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先引导学生观看合成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进入主体的学习, 针对主体的学习又将其分为先整体学习留下大致动作视觉后像及主观感受, 后通过分解学习使学生对动作更加了解, 尽可能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迁移。最后通过错误动作分析与辅助动作教学, 使学生的学习认知体系得到一个完整的呈现, 帮助学生整体水平提高。

(四) 采集梅山武术套路动作相关软件和素材

所谓微课即研究者通过收集“多媒体素材”根据设计好的脚本与情景进行的一种微格教学, 如同电影放映般将授课者的思路、教学完美呈现, 而所谓之“多媒体素材”是多媒体课件中用到的各种听觉的和视觉的材料, 也就是多媒课件中用于表达一定思想的各种元素, 它包括图形、动画、图像、文本和声音等。要制作微课必须做好各种素材的收集。收集的途径有:平时注意从报刊杂志上收集、自行拍摄所需视频、或者在因特网上收集。而且搜集素材应根据脚本的需要来进行, 素材的取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如利用扫描仪采集图像, 利用动画制作软件生成动画, 用话筒输入语音, 或从网络各种多媒体素材光盘中取得。

(五) 梅山武术套路动作所需材料的准备与制作

确定了所需要的媒体, 就要开始准备制作所需的文字、声音、动画、录像等, 制作《梅山武术校本课程》微课时, 我们需要设计好了的脚本, 梅山武术人物、场景的图片, 基本动作的路线图, 以及梅山武术基本动作的分解视频, 还有正确示范动作和错误动作的视频, 各种根据模版制作出的音频文件。素材的准备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梅山武术腿法横踢脚本的编写

查阅相关梅山武术专业书籍中梅山武术相关资料, 归纳总结出梅山武术校本课程的重、难点, 梅山武术的动作要领, 梅山武术的分解动作及易见错误, 写出一份本次微课的教案。根据教案内容及设计者上课思路写出微课中所要叙述的发言稿。

2. 梅山武术视频、图片、音频等素材的编辑

Ps、Pr、绘声绘影等软件下载方法:通过互联网软件站 (多特、天空、番茄家园等软件站) 。

(1) 梅山武术文字材料采集与编辑

文字的采集主要来源于网站中的现有资源及根据脚本适当的编写文字通过Word、WPS、Power Point软件将其制成PPT、Word备用。

(2) 梅山武术图片、图像的采集与编辑

(1) 可以用扫描仪扫描平面图或底片, 选择效果较好的扫描仪, 可以把书、照片等图像失真较少地输入电脑。

(2) 从电脑网站中获取图片。

(3) 网络图片的截取.

(4) 图片加工编辑可使用Windows自带的画程序、Ps、Pr、绘声绘影等处理软件。

(3) 梅山武术视频材料采集与编辑

(1) 通过百度、谷歌收集所需的梅山武术相关图片及视频, 选择适用的视频片段通过P后期的剪辑加工成符合本节微课所需的视频。

(2) 根据脚本选择合适的拍摄场地通过手机、DV等工具进行拍摄, 拍摄完成之后, 通过后期的剪辑加工成符合本节微课所需的视频。通过网上下载而得到的视频材料存在与软件的兼容性, 对事先下载的视频需添加一步将所载视频放入制作软件进行兼容性检测, 若兼容性良好则直接使用, 若出现兼容问题则使用格式工厂进行格式转码。

(4) 梅山武术音频材料采集与编辑

运用手机录音或者专业录音仪器根据脚本内容收录相关音频。在通过Pr软件或者绘声绘影进行后期的剪辑加工, 本次微课运用的就是Pr软件进行剪辑加工。加工成符合本节微课所需的音频。

(5) 梅山武术腿法横踢动画的制作与采集

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SMAX, MAYA等, 这一种动画效果非常逼真, 但制作起来难度非常大, 成本高;二维动画制作Flash, 这一个软件简单易学, 并且作出的动画体积很小, 是制作动画的首选, 但若是只是简单的在原有的视频中加入一些简单的路线和批注而形成动画, 像本次微课中所体现的, 横踢的提膝、转髋、弹踢时的路线时, 还有个更为简单的方法, 通过Pr软件即可完成, 先导入所需视频再点击新建静态字幕, 添加直线, 若需曲线则在直线的基础上点击下端曲线框进行调整, 本研究运用到的是最为基础的Pr制作, 今后技术成熟继续为梅山武术事业做贡献制作二维、三维动画课件, 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享受以及教学使用效果。

二、梅山武术校本课程微课制作

材料准备好后, 微课制作时按脚本来组织材料, 制作动画。制作出的作品, 即要实用, 符合脚本设计的要求, 还要易操作, 符合科学的教学程序

(一) 编录处理

软件很多, 本次微课主要应用到Pr软件来编辑制作影像。

(二) 检验视频输出

微课的视频输出多种多样, 根据需求选择相应的导出格式, 但作为推广型课件建议使用MP4格式。

三、梅山武术校本课程微课评价测试

这里指的是形成性评价, 也就是看是否达到脚本设计的要求, 这项工作贯穿于整个制作过程。课件制作完成后, 多媒体制作人员首先要在不同配置的机器上调试运行, 看课件的兼容性, 还要看各种交互是否都能正常运行等。然后交给任课教师或专门的调试人员审查, 看是否有错别字, 是否有知识性的错误, 是否达到设计的要求。还要在课堂上试讲看看教学效果, 找出哪些地方有待完善, 最后将意见综合进行反馈。

四、梅山武术校本课程微课制作中所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 制作过程中所遇到问题

1. 下载文件出错

2. 下载后无法运行

3. 文本中文无法输入

4. 无法实现动画效果

5. 采集视频途中失败

6. 刻录失败

(二) 解决问题的方法

1. 下载文件出错解决方法

检查下载的版本是否正确, 是否支持本机操作系统XP和window7等, 如果电脑系统没有问题, 是可以正常下载的。如果不支持则选择更换系统或者更换软件版本。

2. 下载后无法运行的解决方法

检查硬盘内存空间是否充足, 其次检查是否与其他运行软件有冲突, 具体看系统提示, 软件从官网上下的为最佳, 下载完成后, 查杀是否有病毒存在, 然后再解压安装就可以运行软件了。

3. 文本中无法输入的解决方法

可切换电脑任务栏, 屏幕显示器右下角的输入法切换, 如果为找到中文输入法, 可以在互联网相关对应的官网下载各智能中文输入法, 下载后运行完成即可使用。

4. 无法实现动画效果解决方法

首先检查操作步骤是否正确, 其次检查软件版本是否与系统匹配, 保存设置应为动画属性。如需要达到一定动画效果, 必须使用相关的源代码来实现。

5. 采集视频途中失败的解决方法

首先检查采集卡以及线路接口是否完好无损, 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是否正常状态, 如果具备以上条件, 其查看软件与硬件的兼容性, 采集视频时起对配置较低的电脑系统应尽量减少运行程序, 以便预防出现卡机或者程序无响应。

6. 刻录失败的解决方法

(1) 安装软件辅助程序是否正确, 是否与刻录机匹配; (2) 查光驱以及主板散热器, 光驱因散热不良导致电脑死机或不能顺利读盘的故障比较常见; (3) 电脑运行程序较多造成刻录速度慢或者中断程序; (4) 刻录的速度较快, 造成刻录失败, 建议阅读刻录机刻录说明书; (5) 刻录机未连接到计算机, 检查接口和线路; (6) 病毒对程序运行阻止或破坏。应启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 并修复系统漏洞。

参考文献

[1]薛飞娟.浅析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J].当代体育科技, 2016 (03) :201-202.

[2]霍韵婷.微课一让信息技术课堂锦上添花[J].基础教育, 2015 (06) :59-60.

[3]薛飞娟.析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J].当代体育科技, 2016 (01) :59-60.

[4]蔡志清.体育微课教学研究探析[J].体育教学, 2014 (09) :15.

梅山武术文化 篇10

1梅山武功地域文化特色

梅山武功源于新化, 当地很多村落有习武、练武、好打之传统, 过去周边县域村落常有民众来新化拜师“学打”, “打”指的就是当地的梅山武功。据《湖南武术史》[1]和《湖南武术拳械录》[2]记载, 梅山武功源流清晰、有序, 拳理较为完整, 演练风格独特, 群众基础较好, 历史传承人也较多, 可以说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地域拳种, 有包括拳、刀、棍、铁叉、钯、锏、梭镖、流星、櫈拳、桌拳等在内的77 个拳械套路, 主要在新化、安化、邵东、新邵、溆浦等地有较大影响。

梅山武功是一种典型的乡土地域拳种。湖南古称“三苗”之地, 地处湖南中部的新化县, 古称梅山, 远古时期的梅山“地方千里, 广谷深渊, 高岩峻壁”, 资江河水贯穿之中, 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居民源自于“三苗”, 古称梅山蛮, 旧时梅山蛮“食则燎肉、饮则引藤、衣则斑澜、言语侏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狩猎”, 古梅山蛮远古时期就是在这种险恶环境中过着与外界隔离的捕鱼、狩猎原始生活, 因长期不服王法, 与朝廷抗争, 遂征讨战争不断, 后被宋代招抚, 归顺朝廷。[3]正是这艰苦的地理环境、残酷的战争造就了古梅山人勇猛顽强、不惧凶狠的性格, 梅山武功就是依靠古梅山险恶的地理环境和蛮横、尚义、善武、好斗的民风习俗, 形成了古朴、强悍的套路风格。梅山武功套路短小, 精悍, 直来直去, 且动作紧凑、豪放、勇猛、刚健有力、朴实无华, 招招都能体现古梅山蛮狩猎、杀敌的生活痕迹, 套路演练多以手法多变、桩功稳固据称, 演练时讲求稳打稳扎, 给人强悍的风格, 技击运用时, 讲求靠身短打, 给人勇猛蛮横的感觉。[4]

梅山武功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梅山武功是当地民众开展民俗娱乐活动的精神载体, 长期的开展使得梅山武功成了当地民众民俗活动的一部分。当地很多职业把式 (拳师) 常年教梅山武功为生, 每年农闲之际, 各村落的拳师纷纷“开厂教打” (办武术班, 教梅山武功) , 时间四十天, 当地村民和小孩也常自发组织拜师“学打”, 把式们有时会应外地人邀请去邻县村落“教打”。当地拳师收徒时很注重拜师仪式, 要求徒弟向师父跪拜扣头, 还要写投师约, 徒弟在投师约中要承诺讲武德、遵武规、尊师重教、尊老爱幼、不欺凌怕恶、不背判师门等, 投入师门以后, 逢年过节要看望师父等等;当地每年春节都要举办舞龙、武术表演活动。每到春节, 当地一些村落龙灯会就会组织一班拳套人马, 束腰扎带, 随布龙一起表演梅山武功, 有时会遭到其它村落村民“团龙”, 提出比试梅山武功, 这时双方就会派出拳师, 轮番上场演练梅山武功;一些老拳师保留下来的拳谱中有许多拳谚、歌诀, 这些拳谚、歌诀虽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理论, 但体现了当地民间文学色彩。[5]如“好打就是闪电亨, 四肢相議不倒身”、“上打雪花盖顶, 下打雷火烧天”、“猛虎最 (罩) 猪”、“雷打空心树”、“月里斩刀”、“五雷下界”、“竹山牛烈 (摆) 尾”等, [6]这些术语体现了浓厚的本土文化气息。

2文化强省下梅山武功现代传承的社会价值

文化强省的打造, 需以弘扬地域文化为重, 在西方强势文化极度扩张和侵略的时代, 强化地域文化的社会价值, 有利于民族先进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发展。笔者认为, 梅山武功传承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它是构建湖南省农村特色休闲体育体系的需要。体育休闲主要是满足不同群体健身塑形、娱乐、竞赛、消遣放松、社交、探新寻奇和寻求刺激等休闲需要, 使人们的生活更富有意义。梅山武功由于其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格, 能为湖南中部地区农村民众提供独具湖湘特色的乡土体育休闲形式, 实现村民所需的健身塑形、娱乐、竞赛、消遣放松、社交等现代休闲价值, 特别是在传统的春节, 当地许多村落开展的舞龙武术表演活动, 能展示出当地民俗文化的独特活力, 体现出当地“人与自然”的亲近、“人与社会”的协调休闲价值观, 而当地言传身教的师徒制传承形式更是体现了当地“人与人”的和善等休闲价值, 在民族特质、民俗信仰浓厚的南蛮地区, 梅山武功活动仍然是当地民众维护本土文化信仰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也是他们体验休闲生活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 它是维护我省地区民族团结的需要, 也是我国各民族了解、认同湖湘文化的需要。人类为生存创造了文化, 文化通过空间传播和交流, 向不同地区群体传达着某些思想和观念, 并相互影响着。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大省, 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活动形态让我们彼此认识到了各地区、各民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维护我省中部地区民族大团结局面, 梅山武功也担当了比较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推动团结作用。随着湖南地位在我国中部的崛起, 越来越多的地区民众介入到了了解湖南的文化旅游活动中, 梅山武功正发挥着它应有的积极的作用。梅山武功许多独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原始套路、实用技击, 在一些现代活动组织中必将进入越来越多地区民众的视野中, 成为他们了解湖南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窗口。

3文化强省下梅山武功现代传承路径

3.1 以人为主体的传承路径

人是社会空间主体, 脱离人类, 空间存在物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意义, 因此, 梅山武功作为社会存在物, 其传承发展首先要关注人的存在, 梅山武功传承离不开传承人以及参与者的存在。我们要加强当地人的成长建设, 提高当地人的文化认知力, 以促进梅山武功传承。一方面, 要加强对传承人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政府有关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培养工作, 定期对传承人进行培养建设, 提高传承人的文化传播质量, 如定期对传承人进行评选, 通过评选促进传承人加强自身文化学习和技能锻炼, 定期对他们进成果转化运用学习的培训, 通过培训, 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鼓励、资助他们进行民间采风, 深入挖整、创新遗产, 鼓励、支持他们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带领、组织村民开展梅山武功活动, 积极合理资助、扶持资深的梅山武功拳师, 对一些有影响力的民间拳师定期发放薪水, 资助他们生活, 督促他们带领村民习武, 开展节日性梅山武功活动, 同时规范他们的传承行为, 要求他们必须给习武村民灌输必要的武德教育, 同时要组织专人对这些行为、要求制度化, 通过制度来规范、保障传承人的传承行为。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参与者的文化学习教育, 提高参与者的文化认知水平。改革开放前, 习练梅山武功的村民大多很少接触系统文化教育, 他们对梅山武功的了解是基于平常生活需要, 也仅仅是表层的东西, 并没有从深层次了解梅山武功文化, 因此, 当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 村民缺乏制约自身不自觉行为的能力。而且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当地村民受学校教育得到加强, 但相关领导只注重片面的学校教育, 过于强调升学, 忽视能力培养, 忽视对学生的本土文化教育, 导致当地很多学生智商高, 但精神素质缺乏, 对本土文化没有任何自豪感。加强当地农村在校学生本土文化强制教育, 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约束能力, 从而促进他们对梅山武功乡土文化的深层次认同。第三方面, 要重视民间梅山武功活动的开展, 为周边地域参与者创造更多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社会空间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 也被社会关系生产。[7]大型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常按照“有序”的组织化运作方式来开展, 活动的有序组织往往给传承人及参与者提供了展示自我价值和能力的空间, 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借鉴彼此价值观念和技术的空间。因此, 我们应重视梅山武功活动, 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开展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梅山武功活动, 如以梅山武功为主题的梅山武林大会、梅山武术打擂台、梅山武术文化节等, 并努力把它们打造成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域性文化品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打造, 提升传承人的传播素养。

3.2 以媒介为主体的传承路径

媒介不仅仅是社会空间中的存在物, 在它被消费和使用的同时, 媒介也在积极生产新的空间。因为社会空间不但是一种被使用或消费的产品, 同时也是一种生产方式。[8]梅山武功虽然是以人为载体的肢体活动, 但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需求都能通过媒介传输出去, 并影响他人。因此, 媒介也是梅山武功现代传承不可缺少的需要建设和利用的空间环境, 建设和利用好媒介, 有利于梅山武功社会价值实现:一方面, 要积极利用和建设好网络。网络是人类思维创造的结果, 反映了人类思想、价值观, 是现代人生活的主要工具, 能带给人类生活便利和服务功能。传承梅山武功,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 构建以梅山武功为主的当地本土体育文化发展网络、分布网络、活动开展信息网络、科研成果网络、挖掘整理成果网络等, 通过网络空间建设, 让本地梅山武功传承人、工作者、爱好者能根据需要, 快速查看相关信息, 掌握有关发展动态, 为日后工作、活动开展等提供指导, 当前, 要实现这一工程, 还需要当地政府、学校、社会的支持、资助, 需要当地领导、学者、传承人、工作人员的全力协助配合, 并深入下去。另一方面, 要加强纸质读品质量建设。纸质是反映社会发展动态的重要空间, 人们通过纸质空间了解政府政策、社会前沿信息, 洞察社会领域的未来发展。梅山武功作为一种传统的乡土体育活动, 纸质是它过去促进传承的最好辅助形式。旧时代当地拳师保留下来的一些拳谱, 记录了很多经典拳种套路、动作名称, 以及技击要领, 蕴含着一些丰富而又通俗的本土民俗文化, 这些都能给习武者一个比较好的学习了解, 有利于他们对梅山武功文化的熟悉和更深理解。当前梅山武功要得到较好传承发展, 就必须对原有保留下来的拳谱书籍进行必要的文字整理, 以它们为蓝本进行研究, 积极建设新的纸质空间, 如专著、教材、学报专刊、报刊、画报杂志等纸质读品, 并在当地各学校教师、学生, 以及各村落村民群体中发行, 把梅山武功经典套路、经典技击招式以及武德谚语, 通过它们传递给学生、村民, 提高他们对梅山武功的了解和运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纸质空间的利用要进行高标准、严要求、高规范、严核实管理, 不能放纵低质量纸质读品的泛滥, 同时, 政府部门、机关团体、事业企业要加强对群体的引导, 督促当地社会群体关注、参与梅山武功活动, 配合纸质读品的出版发行, 合力促进梅山武功在当地不同群体的有选择性的普及和开展。第三, 要加强电视宣传力度。电视是宣传政府政策、宣传优秀文化成果的主要渠道。梅山武功在当地受电视媒介的关注度还不够, 我们要通过政府部门强化当地宣传媒体职责, 重视对梅山武功文化及活动的宣传, 要充分利用电视空间, 通过电视新闻报道、电视专题片、电视专访等形式, 把梅山武功优秀成果、现代人物事迹、健身、技击、娱乐、教育等社会功效传递给民众, 提高民众的了解、认知度, 使他们以一种客观、科学、积极的态度对待梅山武功传承发展, 营造良好的梅山武功活动氛围。

参考文献

[1]《湖南武术史》编写组.湖南武术史[M].湖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内印资料, 1990:82-83.

[2]《湖南武术拳械录》编写组.湖南武术拳械录[M].湖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内印资料, 1992:38.

[3]新化县志编撰委员会编.新化县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6.

[4]梁海雄, 谭克理, 陈永辉.对传统尚武村落尚武风气的考察与分析——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 :182-185.

[5]魏志英, 陈永辉, 谭克理.湖南新化梅山武功的社会价值[J].体育学刊, 2009 (12) :91-95.

[6]陈福球.打手歌诀 (拳谱) .抄本.

[7]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368.

上一篇:社会化媒体的营销运作下一篇:高职毕业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