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2024-06-08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精选8篇)

篇1: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中国园林是世界上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园林体系,堪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典园林不但荟集了自然山水之美,而且荟萃了各种艺术美和人工巧思,堪称是一切艺术品中最大型的综合艺术品。依其风格可分为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前者多为大型人工山水园和大型天然山水园,后者则为庭园式或小型的人工山水园,后者则为庭园式或小型的人工山水园;前者豪华富丽,规模宏大,可以颐和园、圆明园为代表,后者精巧素雅、玲珑多姿,可以苏州、扬州的园

林为典型。

中国园林像诗,因为它含蓄;中国园林像画,因为它耐看;但中国园林既不是诗,也不是画,而是由自然和人工巧妙结合的生命体,一年四季都蕴含着勃发的活力。它除去了西方园林那种无论建筑还是花坛树木造型都留下的明显的人工印迹,也摒弃了日本园林那种一味淡然的“枯山水”,而体现出一种模仿自然、艺术手段又不外露的完美境界。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核心观念,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名胜游览区等多种形式于一体;客观反映了我国各朝代的生产生活背景、经济条件和工程技术水平;

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观念。

中国几千年的园林史,佐以东方人的智慧,园林文化沉积越来越厚,其集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等于一体,各取其精华,为设计者所驾驭,映射于园林之中。中国园林经久而不衰,不仅因为其造园艺术功底深厚,更因中国园林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意境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其含蓄隽永,令国外专家高山仰止。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他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早期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体分配,从景观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审园林之美,我们不仅要赏其空间之旷、花木之美、山石之秀,更要赏其深处,感受其境界之深美,因为在构成园林整体的诸要素中,文化底蕴是最有味道的一环,如若不能用一种旷达与超逸的审美观来审视园林,那么你将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园林。中国园林艺术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我们只有通过研究其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创作意图等等方式来感悟其奥妙所在,来挖掘园林真正的艺术魅力所在。

篇2: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代的一尾鱼,游弋(yì)在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题记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时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中的春景,诗中的花红,在朱熹(xī)笔下幻化出千万光彩,这是春的灵感,这是春之恋歌。诗中的情,诗中的景,诗一样的春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的碧叶,诗中的夏花,在杨万里的笔下妙趣横生,这是夏的生命,这是夏的标志。诗中的花,诗中的夏,诗一样的夏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的红枫,诗中的秋景,在杜牧的笔下深邃悠远,这是秋的精神,这是诗中的天籁。诗中的叶,诗中的秋,诗一样的秋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的梨花,诗中的冬雪,在岑参的笔下漫天飞舞,这是冬的灵魂,这是冬的乐曲。诗中的雪,诗中的冬,诗一样的塞外雪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中有雨,雨中有诗,将雨溶于诗,用诗描绘风。“沧海月明珠如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中有奇景,奇景如诗秀,诗中明珠蕴月,月如丽诗流传千古。

诗,是这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诗,是中国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

诗,是中国古文化幻化万千绮丽的亮点。在历史中,在传说里,诗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与倾倒的亮点。

篇3: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2006年,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各高职院校相继展开了有关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特别是引入了许多国外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作为其中一种, 有针对性地解决传统理论教学法存在的不足, 使课程突显实践性的特点, 并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1 项目教学法的含义与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对传统以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教学法的一种改革与创新。它突出了高职教育以实践应用为特色的教学理念。项目教学法是将整个学习过程分解成若干工作过程或工作项目,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通过独立获取资讯信息、独立制定、实施、评估方案等一系列环节完成项目任务, 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它改变了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创造了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掌握技能、知识的新模式。它强调: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能力为目标, 以项目内容为途径, 增强自主学习、互相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中国历史文化赏析赏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能力要求不足。

《中国历史文化赏析》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为理论课, 该定位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实践性的特点, 没有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 而职业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却无从谈起。

其次, 课程涉及内容众多, 体系繁杂。

《中国历史文化赏析》课程通常教学安排仅有一学期, 共计30学时。教学内容既要涉及到哲学与思想、历史与地理、民俗与建筑、宗教与信仰、文学与艺术等诸多内容, 又要力求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核心价值、文化性格、生活态度等。因此在短短30学时中, 很难再将知识运用到学生职业工作内容中去。

第三, 教学过程仍采用教师传授为主的方式。

目前, 《中国历史文化赏析》仍采用传统的教师逐一讲授知识点, 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教学环节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参与度不高, 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难以被激发。

第四,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中国历史文化赏析》课程的考核方式受其课程定位的影响, 仍采用理论课闭卷考试的方式。试卷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 而对学生将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的内容考查甚少。

3 项目教学法在《中国历史文化赏析》课程中的应用

3.1 项目教学法在《中国历史文化赏析》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第一, “.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以“知识点”为主线的授课方式, 将课程内容按项目模块整合重构, 使其贴合学生的职业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 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师为主体的模式, 突出“学生为主体”的重要原则。在项目学习中,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犹如舞台上的导演, 学生则是演员。作为导演的教师, 要组织学习过程, 就必须了解学习剧本 (目标、内容、方法等) 。而作为演员的学生, 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处处主动、事事行动。此外, 学生对于项目分析的不同思路和做法, 可以促进其相互间的学习。

第三, 项目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常, 一个项目的完成需要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既要有明确的个人分工, 又要有相互间的通力合作。同时, 对于项目任务的讨论与分析, 往往会启发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 在《中国历史文化赏析》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必要可行的。

3.2《中国历史文化赏析》课程设计

3.2.1 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 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其次, 依据导游职业标准, 制定职业能力要求。第三, 将导游职业能力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 制定相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素质目标。

3.2.2 课程目标建设

课程能力目标: (1) 能够搜集并撰写与旅游相关的各地民俗与风情专题, 并进行模拟导游讲解。 (2) 能够运用宗教知识, 在旅游场所有针对性地讲解宗教的起源、发展简况、基本教义, 尊奉的主要对象、宗教经典、特殊称谓、宗教建筑布局、宗教著名景观。 (3) 能够具备中国古建筑景观、古代园林景观的鉴赏能力, 并按照选题等原则进行中国古建筑、古代园林导游词创作。 (4) 能够运用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 向游客介绍旅游风景名胜的诗词、楹联、牌匾。 (5) 能够搜集中国礼仪文化的相关内容, 在旅游途中向游客介绍中华礼仪、展示导游礼仪。 (6) 能够搜集整理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信息资料, 撰写相关地区的美食旅游专题。

课程知识目标: (1) 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了解中国各民族的组成分布、汉族的传统节日等基本情况;掌握主要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饮食、节庆、禁忌等民风民俗。 (2) 了解中国四大宗教的起源、发展简况、基本教义;掌握尊奉的主要对象、宗教经典、特殊称谓、宗教建筑、宗教著名景观等知识。 (3) 了解中国古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掌握与该哲学思想相关的旅游景观知识。 (4)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掌握古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等级、分类、主要特点、著名古建筑代表。 (5)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构景要素与常见的构景手段、著名园林代表;理解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融合的造园观念。 (6) 了解中国饮食的发展概况, 主要流派及各自特点;掌握中国最具特色的名茶、名酒、丝绸刺绣、文房四宝等工艺品的基本常识。 (7)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诗词歌赋的基本常识。 (8) 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历程、重要影响;掌握有关丝绸的小常识、以及与丝路有关的传奇人物、历史名城等知识。

课程素质目标: (1) 激发学生对旅游事业的热爱和爱国热情。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导游服务意识。 (3)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2.3 课程项目设计的原则

依据旅游行业岗位调研、分析, 以导游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为蓝本, 围绕任务或项目展开教学。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将导游员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确定与职业标准、职业能力、专业素养相对应的课程项目。

设计原则一:突出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特色, 立足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 使课程内容贴近职业情境。

设计原则二:为《导游实务》、《导游词的创作与讲解》等后续职业能力课程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使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能真正应用到学生日后的导游讲解工作中去。

设计原则三:根据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 不再片面强调课程内容的广泛而全面, 而是重在突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需求性。

设计原则四:强化自修实践训练, 引导学生应将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实践。根据教学项目内容安排, 学生以小组方式去往天津市区的佛教寺院、古建筑、历史遗址等进行调查、研究、讨论、分析, 并将项目成果形成书面实践报告。

3.2.4 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整体性评价方式, 重视的是对学生能力发展过程的考核。结果性的考试是一种静态的评价方式, 过程性的考核则是一种动态性的评价。整体性评价方式, 打破了教师原有单一的、权威性的评价机制, 建立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民主性评价机制。

课程考核采取整体性评价方式, 关注的是学生对职业工作过程完整性的把握, 包括职业所需要的涵盖理论知识, 实践技能的专业能力, 还有善于学习, 善于沟通的社会能力。因此, 在考核评价方案中, 既要有职业技能为主的实操考试, 又要有知识考核为主的理论考试;既要考核知识和技能, 又要评价工作质量、职业素养、协作能力。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 (20%) 主要包括:课堂出勤、参与课堂教学情况 (包括现场展示、课堂发言等) 、作业完成情况。

项目考核 (60%)

(1) 搜集并撰写与旅游相关的各地民俗与风情专题报告, 并进行模拟导游讲解。 (2) 运用宗教知识, 模拟训练讲解宗教的起源、发展简况、基本教义, 尊奉的主要对象、宗教经典、特殊称谓、宗教建筑布局、宗教著名景观、佛像所在的位置、名称等内容。 (3) 创作与讲解中国古建筑、古代园林导游词。 (4) 模拟导游讲解训练, 向游客介绍旅游风景名胜的诗词、楹联、牌匾。 (5) 搜集中国礼仪文化的相关内容, 模拟旅游途中向游客介绍中华礼仪文明。 (6) 搜集整理中国饮食文化资料, 撰写相关地区的美食旅游专题报告、模式导游训练讲解天津美食文化。

期末考试 (20%)

以试卷的形式对中国历史文化基础知识进行考查。题型分为单项选择、填空和判断。

4 结语

依据旅游行业工作岗位需要、导游职业资格标准,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旅游管理专业《中国历史文化赏析》课程, 重新对导游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解, 建构新的课程教学项目模块, 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学生、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项目学习, 学生既可以掌握作为一名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历史文化常识, 又可以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导游讲解的具体实践中, 既提高了自身的文学修养, 又锻炼了职业技能。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旅游管理专业《中国历史文化赏析》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项目教学法的引入, 对改变以往单一理论教学方式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法,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3]马树超, 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篇4:红山文化玉器赏析

红山文化典型玉器群的出现

考古学的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明确分成四个大的发展时期,前三期玉器数量很少,典型玉器群出自第四期,主要出土地点有辽宁建平县牛河梁、阜新县胡头沟、凌源县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等。玉器造型可大体分成装饰类、工具类、动物类、人物类、特殊类等。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出土数量显著增多,造型极富变化,雕琢工艺精良,在中国北方地区独树一帜。

装饰类玉器主要有环、珠、曲面牌饰、菱形饰等。玉环均呈圆形,外缘较厚,内缘较薄,横截面呈三角形。玉珠形制多样,有的呈亚腰状,也有的呈圆球形、半球形或扁圆薄片形。曲面牌饰上半部呈长方形,下半部呈半圆形,正面弧曲,其上分布有规整的瓦沟纹。菱形器边缘磨薄,中部偏上有一个椭圆形钻孔。

工具类玉器有斧、钺、棒形器、纺瓜等。玉斧呈长方形,弧顶,斜刃。玉钺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中心部位有一较大的圆孔,内外侧边缘磨薄。棒形器一类为短柱状,另一类为长柱状。纺瓜呈桂叶形或椭圆形,体侧有一周凹槽。

动物类玉器主要有玉猪龙、双猪首环形器、双猪首璜、兽面形器、鸟、、凤、龟、鱼、蚕等。玉猪龙分为两类,一类体蜷曲如环,首尾相连或相距甚近,头部较大,双耳呈圆尖状竖起;另一类首尾明显分开,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髭。双猪首环形器呈长条形,顶侧呈三联弧状,底侧平直,器身中部并排横穿三个较大的圆孔,两端各雕出一个猪首形象。双猪首璜呈弧形,双首外伸,吻部凸出。兽面形器略呈三角形,器体扁平,双耳呈圆尖状,朝斜上方竖起,双目圆睁,双唇紧闭,下颌亦呈圆尖状。玉鸟头部外凸,双翅展开,尾部平伸,通体光素或双翅及尾部正面刻有浅凹槽。玉分为两类,一类双翅微展,双爪作攀附状;另一类双翅奋力展开,呈圆弧状,未见双爪。玉凤呈卧姿,曲颈回首,背羽上扬,尾羽下垂。玉龟分为两类,一类龟体平面呈椭圆形,龟背隆起,其上刻有规整的龟背纹,首、尾、足均作缩入体内状;另一类龟背平面呈椭圆形或圆形,略外鼓,未施纹饰,首、尾及四足明显外伸。玉鱼分为两类,一类体扁平,有鳍、尾,通体光素;另一类呈扁锥形,颈部及体侧均刻有纹饰。玉蚕呈圆柱状,顶端较粗,端面雕琢出眼、鼻等器官,尾部变成圆尖状。

人物类玉器较少,目前仅知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四号大型墓内出土一件玉人、巴林右旗出土一件玉人面。玉人为立姿,前额有发髻,面部圆润,双颊丰满,五官清晰,双臂曲肘扶于胸前,细腰阔臀,双腿并立。玉人面头顶较平,脸颊外弧,下颌呈圆尖状,五官清晰,双目、鼻均呈三角形,唇下施密集的网格纹。

特殊类玉器有勾云形器、箍形器、璧、双联璧、三联璧等。勾云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重要的器类,常与箍形器共出自中心性大墓内,造型复杂,寓意深刻。主要有以下五类:一类呈长方形,中部为圆形镂空,两侧外伸勾角略直;二类亦呈长方形,中部镂空作勾云状盘卷,两侧外伸勾角弯曲明显;三类略呈方形,中心部位镂空亦作勾云状盘卷,体外侧呈对称状伸出多个小凸;四类呈椭圆形,仅下侧中部外伸三个尖齿状小凸;五类呈圆角长方形,上侧长边平直,两端中部各外伸一对方形小凸,下侧两端尖角明显内收,中部外伸一排规整的尖齿状小凸。箍形器均呈扁圆筒状,腹壁斜直,一端作平口,另一端作斜长口。靠近平口一端边缘通常钻有两个对称的圆形小孔。玉璧外缘呈圆形、方圆形或正方形,内缘均呈圆形,内外侧边缘磨薄,通体光素。双联玉璧上小下大,上端呈半圆形、圆弧形或尖圆形,下端呈圆形或接近方圆形,中部两孔亦上小下大,内外侧边缘磨薄。三联玉璧分为两类,一类与双联玉璧造型相近,体中部有三个自上而下依次渐大的圆孔;另一类呈长条状,一侧平直,另一侧呈三联弧状,体中部并排分布三个大小相近的圆孔。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充分体现了对已有玉文化传统的承继关系,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红山先民独特的首创精神,成为东北地区史前玉文化发展进入鼎盛阶段的标志,也是确立西辽河流域玉文化中心地位的首要条件。

红山文化玉雕风格的形成

红山文化晚期,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加之气候暖湿的良好自然环境,人们的食物来源有了可靠保障,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食物生产,走向非经济性专业化生产的道路,玉雕业便是其中之一。

红山文化玉雕工艺十分讲究,特征鲜明,制玉匠人不但熟练地掌握了切割玉材的技术,而且因器体形态不同,注重玉材大小、质地、色泽等方面的选择。玉器表面大多经过抛光处理,部分器类的局部或通体雕琢出各种纹样,主要有阴刻线纹、瓦沟纹、凸棱纹、网格纹、几何形纹样等。其中,阴刻线纹主要用来表现动物形体的各部位器官及外部轮廓特征。玉器上的钻孔比较普遍,一类是单面直钻而成的圆孔,另一类是从两面相对直钻而成的长孔,还有一类是从两面斜钻而成的洞孔。

红山文化玉雕风格的形成,与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对玉雕业的特殊需求密切相关。装饰类和工具类玉器地位的下降,动物类和特殊类玉器的大量涌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玉器所包含的社会属性的深刻变化。装饰类和工具类玉器在玉文化起源阶段占据主导地位,前者体现出对玉质材料及自身个性的美的追求;后者则明显看出是对同类石质工具的模仿,但使用功能大多不一。动物类玉器应是当时人万物有灵观的产物,追求神似和讲究动感构成了红山文化动物造型玉器的特有风格。在特殊类玉器中,勾云形器和箍形器造型奇特,寓意深刻,学术界曾进行过十分热烈的讨论,至今也尚未达成共识。特别对勾云形器造型内涵的认识,说法颇多,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代表龙的形象;二是代表龟、蛙、鹰、鸟等动物形象;三是代表一种抽象的饕餮形象;四是融合吸收仰韶文化的彩陶因素,代表一种玫瑰花图案;五是直接或间接承继本地区兴隆洼先民和赵宝沟先民崇拜鹿角、猪獠牙的宗教传统,是鹿角、豬獠牙等实物形态的一种艺术化再现。关于箍形器的造型和使用功能,因常出自墓主人头下,最初认定为束发工具,后来有学者认为是铲东西或撮东西的工具,应是仿造骨质器皿而来。笔者在综合研究红山文化各类出土遗物的基础上,认为箍形器应是模仿陶质斜口器的结果,和无底筒形陶器的造型也有密切关系,可能基于相同的祭祀观念,具有贯通天地之意。尽管存在上述分歧,但勾云形器和箍形器作为红山文化最典型的两种器类却是无可争辩的。

目前所知的红山文化玉器,除正式发掘品外,还有大量的征集或采集品,有些需要进一步鉴定,能否正确把握红山文化玉雕风格十分关键。

红山文化用玉制度的重大突破

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内部产生分化,等级制度开始出现,顺应这种历史潮流的发展,出现了较完备的玉礼制系统,这是目前所能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礼制形态,在史前用玉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出自积石冢石棺墓内,而积石冢代表一种特殊的埋葬制度,多建在山梁或土丘的顶部,形制有方有圆,积石冢的规模大小不一,有单冢与多冢之分。牛河梁遗址主体分布范围约1.2平方公里,是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一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积石冢内石棺墓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甲类大型石棺墓多位于积石冢内中心位置,圹穴和石棺的规模较大,随葬玉器的种类和数量均明显多于其他型墓,且每座墓内均出有勾云形器和箍形器,形成一种较稳定的组合关系。乙类大型墓亦位于积石冢内中心位置,圹穴和石棺的规模低于甲类大型墓,随葬玉器的种类和数量均少于甲类大型墓。未见勾云形器和箍形器共出的现象。小型石棺墓多分布在积石冢的边缘部位,圹穴和石棺的规模明显偏小,随葬玉器的数量在5件以下;还有的仅随葬陶器或石器;也有的小型墓未见任何随葬品。由此看来,小型石棺墓至少可以分成三个以上的不同等级。

上述现象表明,因墓主人生前等级、地位、身份不同,不仅墓葬的规模、形制及分布位置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在随葬玉器的数量、种类及组合关系方面均有相应的变化。玉器已非一般性随葬品,也非个别性礼器,而是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志墓主人级别高低的用玉制度,玉礼制系统形成。

在红山文化晚期的石棺墓中,以随葬玉礼器为主,也还有少量的陶礼器和石礼器,但只有玉礼器的使用能够反映墓主级别高低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制度,陶礼器和石礼器的使用均未构成礼制。同时也应看到,红山文化玉器不仅仅是专供随葬用的礼器,也是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用具,勾云形器和箍形器是两种最主要的通神工具。还有一点必须明确,红山文化积石冢代表一种特殊的埋葬制度,其功能不仅只是埋葬死者的莹地,同时也是生者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玉礼器的使用者并非普通社会成员,应是生前主持各种祭祀活动的祭司,死后成为被祭祀的对象。

篇5: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观《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有感

昨晚有幸观看到了吴斌老师的讲座视频,看过之后感受颇多,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段长达四十多分钟的视频,也让对自己的家庭、人际和工作都有了新的认识,也可以说又在一个新的过度看待问题!对待家庭,吴斌老师一共四次提过这样一句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选自《弟子规》中的入则孝),这句话表明了我们应该对父母的一个态度,对父母的话应该怎样去看待,而这些也正是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看过视频后,沈院长在做总结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有让你的学生信服你。对于这句话我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因为我是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半年的学生,对于老师的看法,老师的言行,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说别人,而自己都做不到的老师,我们学生是不会听从的,即使表面上很信服,但是实际行动中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现在身为一个老师,我们就是应该身体力行的去给学生做榜样。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他们还处于一个喜欢模仿的年龄,所以如何给学生做好榜样,做好标杆,成了我们这些老师的当务之急。因此我认为,要做好学生对父母的德育工作,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每逢过节前夕提醒学生给父母打个电话;平时多跟学生的父母沟通,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急事的找学生谈话,并说明是其父母反映的情况,做好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润滑剂。

对待人际,依然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人交往和共同,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和沟通,这些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的方向。吴斌老师在讲到他朋友的时候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选自《弟子规》中的信),告诉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换句话说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不要对别人轻易许下错误的承诺,否则就会有错误的后果。对于朋友间的交往,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依然要以身作则,省重要的是我们和学生亦师亦友,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开导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的交由方向,真正的把德育教育开展起来,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即使不成才也要成人。

对待工作,身为一个年轻教师,看过吴斌老师的讲座,我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欺负,脑海当中也产生了种种的疑问,如何教育我的学生,如何引导我的学生,我有没有放弃过学生,正三个尖锐的问题不断的在我脑海当中质问着我自己。我不敢轻易的回答,也不能含糊的回答,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草率的答复,我会感觉愧对我的学生,我学生的家长,甚至是这个职业的名字——教师。因此现在我要面对三个问题,如何教育我的学生?在古文当中教育并不是一个词组,教,教授,传授;育,礼教。这些放到现代,把教育这个词分开来看就成了就是教是指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使他们有更多的生存本领;育是指德育教育,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更浅显一点说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看过这些,我知道不能仅仅去教学生,更要育学生;但是如何育学生呢?那就是引导,因此这也就是我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吴斌老师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他命运的改变是因为读了《弟子规》,让他大彻大悟,用他的话所说就是做了那么点人事,但是对于引导学生,院长也强调不能照搬方法。因此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来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呢?我们先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从始皇罢黜百家,独推儒学,在到后来四书五经,无不经典,其中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八股科举怏怏千年,再到吴斌老师因《弟子规》而改变人生,可以看出并不是传统文化落后,而是我们现代人扔掉的太多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用把这种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当中,给学生做出正确引导。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当中成了当务之急,我们的学生没有吴斌老师那样令人痛心的经历,也没有大师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的去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比较苦难的。因此我认为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育就是要用最小的代价产生最大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在小错误看出大道理,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其中产生的作用。

谈过这些,我们再一起看看中国传统文化,我自己也拜读过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其中的道理也是有很多相仿之处,“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选自《弟子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自《论语》),从此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不可泛泛而用,否则就会出现重复,给学生也会有乏味之感。所以我们要选其中不同方面的内容进行说教,并且要事例结合才能达教育效果。也由此看出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教育上也要多思考,多查阅,多反思,最终使德育工作做到位。

以上就是此次观看视频的心得,也请院长多多指点。

2011年3月28日

篇6:客家土楼文化赏析

歌德对于优美建筑的评语是“凝固的音乐”。无疑,在我心中土楼就是那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篇。

土楼,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物,曾是中国分布最广、居住人口最多的普通民居。在中国多姿多彩的民居中,土楼以其非常独特的形式和文化内涵被建筑学家称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堪称建筑艺术的瑰宝。

是什么东西导致了土楼的神秘?为什么在中国乃至世界传统夯土民居建筑中,唯独中国土楼最为古老、最为壮观呢?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出现土楼,并且广泛传播于黄河南北二十几个省区,跨越几千年的漫长时间,迄今仍然生生不息?这些疑问,使我对土楼充满了兴趣,在众多的古镇民居中选择了它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我知道所谓土楼,就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土楼的历史背景

据罗香林先生的《客家源流考》,客家人的祖先曾多次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比较著名的有五次:“五胡乱华”时期、唐朝末年、金元时期、清康熙时期、清太平天国失败后。除了康熙年间那一次是康熙为笼络南方人的心而“湖广填四川”外,其余客家人都作为战争的难民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岭南地区来的。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聚族而居,相互依靠,患难与共,于是将分散的住房聚合到一起,创造了一种庞大的民居——土楼。而且,当地丰富的森林木材、山石、泥土等自然资源和拥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为土楼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土楼的布局

永定客家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 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

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楼群。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土楼建筑的典型代表

在众多的土楼群中,最值得鉴赏的是永定县土楼。据说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间谍部门曾得到情报说在福建西部有类似于飞碟或导弹发射井之类的东西,后来才知道是永定县的土楼群。永定县境内共有圆楼360多座,方楼4000多座。这里的土楼拥有一个非常优美的环境。永定县处于福建西南的崇山峻岭中,气候湿润,光照充足,有山壑、泉流,山水相依,充满着诗情画意。土楼就坐落于山坳与河畔间,规模宏大,方圆结合,结构奇特,粗犷雄伟,令世人瞩目。可以看出,这样崇尚自然、实用的选址和布局原则典型反映了中原传统文化对客家人的影响。毕竟,他们本来就来自中原地区。

另外,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土楼也非常值得鉴赏,其中的二宜楼可谓是中国圆楼中的“宝中之宝”,土楼研究专家黄汉民就曾认为二宜楼是福建圆楼中形式极其独特的一个实例,其建筑平面与空间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特,构造处理与众不同,建筑装饰精巧华丽,而且山水环境宜人,人文景观丰富,可

谓是福建土楼中不可多得珍品。它所体现的平面、空间、防卫、构造、装饰及人文特色,是其他土楼无法比拟的。1992年7月中央电视台《中国民居》摄制组把二宜楼作为福建土楼的优秀模式进行全面、重点的拍摄。1996年11月二宜楼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镇民居的总体特点

①注重地理位置,重视生活环境,追求与自然和谐。

②从古至今的建筑越来越呈现群体系,并富于变化,更注重布局装饰。③类型丰富多样,富有民族文化特色。

客家土楼的地方特色

①它们看起来更大,更有利于防御,这是任何别的地方所没有的。一个村庄的人全部都聚居于这个庞大的围起来的建筑物中似乎不可思议,但这也说明了这里的人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懂得在向外开拓时更需要团结和防御,可以看出其更内敛和极具爆发力的性格。

②当地人们很懂得利用水泥等自然资源,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由于土墙厚度大,有利于隔热保温,使得冬暖夏凉。除了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外,还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光采光好等功能,表现了人们高超的建筑技艺。

③土楼更多地用壁画彩绘、楹联等装饰,表现一种浓郁的文化内涵。如二宜楼的正门上镶嵌着石刻横匾“二宜楼”,包含有“宜山宜水,宜室宜家”的寓意,该匾以其寓意和凝重秀丽的字体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中。正大厅有“倚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峙集邃阁;对龟山以作案,二水潆洄萃高楼”和“派承三径裕后光前开大地;瑞献九龙山明水秀庆二宜”两副对联,极富文学意蕴,形象地表现了圆楼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之美。

土楼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东方文明的一个璀璨的明珠”,“中国古建筑的奇葩”等等美誉。

所以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土楼奏出的便是一曲气势恢宏、古风沉郁的旋律。

篇7:文化苦旅摘抄及赏析

《文化苦旅》记载了余秋雨老师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怡人的江南小镇的文化足迹。旅途中夹杂的许多情感:喜悦、激动、愤慨、沉痛……最终汇聚成一个苦字,中国史上诉说羇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之味浓得化不开了。

谈谈文学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诗人------苏轼,余秋雨老师称:他是一个多么高贵,可爱而富有魅力的人啊。然而却被一群佞臣奸人所嫉恨,他们嫉妒他的才华,于是便向苏东坡展开了无休无止的诬陷,一群小人向皇帝“检举”他的诗有谋反之心,在各种流言蛮语下,皇帝即使再喜爱苏东坡的才华,也仍旧无法挽回“三人成虎”的悲剧,最后把苏东坡贬谪到了黄州。而苏东坡到了黄州后,竟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前来探望。可以试想,当时苏东坡的精神是十分孤独的,那著名的《卜算子》,用优美的意境道出了他的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醒……寂寞沙洲冷”何等高雅,而又何等悲凉。但又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嚣,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而苏东坡也在这次灾难中真正地成熟了。余秋雨老师在《黄州突围》中表明了他的观点,人性是一种沉淀,一种人性的沉淀,平静的生活才是人本身最原始的生活。

《文化苦旅》一本古色古香,贯穿着中国历史的名作;一次浸透着中国古典的旅行。余秋雨笔下的苏轼,他的人生何等坎坷,而又何等辉煌,他让我明白:人要到达成功的彼岸,途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会遇到再大的困难,需要付出再大的代价,都要坚持走下去,成功的`果实终将留给坚毅者。

《文化苦旅》选段5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赏析

篇8:潮汕民居易经风水文化赏析(下)

周易是传统潮汕民居的灵魂,其基本格局无一不体现周易风水文化。

何为《易经》?《易经》也称《周易》,乃大道渊源、群经之首,唐代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易传》中说:“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可在不同时候引申为天地、昼夜、男女等等。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易经》的体系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还不足以描绘自然界的变化,祸福无门,吉凶难料,一切都在变化,八卦才定吉凶。(图五)

《易经》有九大基本元素,即“一元,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作为潮汕民居的灵魂,这九大基本元素在传统的潮汕民居中发挥应用得淋漓尽致。

(一)一元(太虚)

《葬经》一书中所讲风水的核心就是“乘生气”,也即是收藏纳“炁”(气),用现代科学的说法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能量场”。传统的潮汕民居就特别注重“炁”的收纳,以大旺家居风水。如传统的潮汕民居的基本型“下山虎”,就是一个很收纳气的葫芦形。

一元(太虚)炁

(二)太极——两仪(即阴阳二气)

传统的潮汕民居的第一个基本型“下山虎”,就是按太极生两仪的格式布置的。收纳了阴阳二气,和而不同。

(三)四象(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即木、火、金、水)

传统潮汕民居的第二种基本型——“四点金”,就是应用了《周易》原理中的两仪生四象而设计的。

(四)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易经·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其中这个“行”字,是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这个“动能”有五种,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古人就是以这套哲学理论体系来解释自然,并运用到中医和其他各个领域中,传统的潮汕民居也不例外,如潮汕民居的“山墙”,俗称为“厝头角”,是潮汕传统民居最为显眼之处。“厝头角”的形状就是以“五行”的格式建造的,所谓“金形圆而足阔”、“木形圆而身直”、“水形平而生浪”、“火形尖而足阔”、“土形平而体秀”。五行的象征运用灵活,民居“厝头角”多数运用的是土、金、木式,少数为水式,极少数为火式,庙宇多用火式,用意是希望香火旺盛。

(五)六合(上、下、四方共六个方向,泛指宇宙或天下)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六合在中医的应用是:一阴一阳表里两经称一合。六合,即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传统的潮汕民居中,六合的应用是指除了重视四方的空间结构外,还重视上下的布置。如潮汕传统民居建筑,不管“下山虎”也好,“四点金”也好,都无一例外地要留出天井。

潮汕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江流经潮汕平原,村镇多依山临水,所以潮汕民居前面大多挖水塘蓄水,以纳气聚财,潮汕俗称为“过池风”,凉爽清新,更可游泳、洗澡、洗衣物、养鱼。民居的后面坐山处,常为供奉祖先神台之处,以示对先人的尊敬,也希望祖先对子孙后代的保佑,因为从风水学上讲,是“坐山管人丁”。左为青龙方为大,右为白虎方为小,所以如民居不能开中门,一般都喜欢开左边青龙方为进户大门。

天井的地坪,要铺石还是做成灰埕,甚至土埕,视厝局的“星属”而定。一般而言,民宅以灰埕为宜,要铺石则采用三街六巷或其他格式。但祠堂、神庙的天井,即使不全面铺石也必须有一条符合格局尺寸的石通道;否则,就是对神、对列祖列宗的大不敬。而天井还有“过白”的设计:潮汕祠堂讲究“过白”的设计,可以控制前后两进厅堂之间的距离,过白的方法是:站在后进神龛前香案后,从离地面1.5米左右高处(约香炉燃香点)向前望去,在人眼的视野范围内,前进厅堂正脊上沿水平线之间构成的“视窗”要能看见天空,使前面那座建筑的屋脊上还有一线天空被纳入画面。所见天空光称为“白”,“过白”就是观者所见到的天空光透过这“视窗”的现象。

如下图便是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的家庙的“过白”设计。

民居的屋顶是用瓦片建成的,厅堂和房间的盖瓦行数也要讲究,厅堂的要单数、阳数。房间的要双数、阴数。

民居的厅堂和房间的地砖(俗称红砖)砌法也有诸多讲究,客厅要砌成菱形(像“众”字)的砖形,这是动象,代表人气旺,宾客满堂。前后子孙门中间的南北厅(左右廊)要砌成田字形的砖形。代表以后子孙田地多多。房间要砌成丁字形的砖形,代表子孙后代人丁兴旺。

如下图是汕头金平区玉井李氏宗祠的地砖(俗称红砖)砌法,依次为客厅、南北厅、房间。

(六)七星(北斗七星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古人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看一个地方的风水好不好,“水”的优劣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藏风得水才是好风水,好的民宅。所以潮汕先贤很重视“开门放水”,特别是对于天井的“天上来水”流向更是重视,因为先贤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天井的“天上来水”是大财,不可直流去,宜屈曲之水才能聚生气,会有贵象。“七星形”的放水格式特别适合。所以潮汕民居对下水道是十分讲究的,水口的选择、流经的线路,都经过特别择定,建者不可擅越。

这是本人收藏的江西派三元地理学秘本“七星放水法”。

(七)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

古代按八卦各卦的性质而配以方位,所配方位顺序,分伏羲方位和文王方位两说。前者称先天学,所列方位称先天八卦图;后者称后天学,所列方位称后天八卦图。以八卦定方位多用后天图,即:乾,西北;坎,北方;艮,东北;震,东方;巽,东南;离,南方;坤,西南;兑,西方。

先后天八卦图的原理被广泛地应于民居的各个方位的布置上,也被应用于“辟邪镇宅”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下图是翁万达家庙的厅堂中樑镇宅八卦图。

如下图,八卦被安置于门前辟邪。

另外,八卦形也有被应用于建筑形式上,如中国最大八卦土楼——道韵楼: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建成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前后花了110多年时间。土楼周长328米,直径101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全盛期居住黄氏族人达600余口,相当于一个小村落,是我国最大的正八角(八卦)形土楼。

(八)九宫(即洛书)

九宫是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份,在晚间从地上观天上的七曜与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及季节等资讯。“九宫”之法用之多端。汉代时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是占、术、算、医、纬、建等方面的应用。

古代九宫八卦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排兵布阵等,传统的潮汕民居“三座落”就是应用“九宫”原理设计的,是集大成之作。

“三座落”和前述的“下山虎”、“四点金”,构成了传统潮汕民居的三个基本型。其他的民居格式,都是这三个基本型的变型。如潮汕民居的“五间过”是四点金的变型,“二落二从厝”是四点金的变型。

潮汕现存最早的“府第式”民居——许驸马府是“三座落”的变形。传统潮汕民居的“四马拖车”又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也是“三座落”的变形。“四马拖车”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现存较完整的“四马拖车”有澄海县隆都镇的慈黉爷故居等。

传统潮汕民居的“百鸟朝凰”是广东潮汕民居的最高建筑形式。“百鸟朝凰”又称“三厅亘”,更大规模的称“八厅相向”。简言之,“百鸟朝凰”就是以“四马拖车”为主体,外包“四点金”或“下山虎”,房间达到100间以上的规模。

广东揭西县五经富镇的大寮古村的永泰楼就是“百鸟朝凰”。永泰楼建于乾隆11年(即公元1746年),年代比入选首批广东古村落的普宁德安里更久远,规模比揭阳丁日昌府、棉湖郭氏大楼更宏大。

(九)三才(天,地,人)

仲富兰《中国民俗学导论》中说:“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相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传统潮汕民俗文化滋养出特色鲜明的潮汕人,潮汕民俗繁多,而很多保留着中原传统文化的特色。潮汕人对诸神的崇拜是天地人全方位的,体现在:

1. 潮人每家每户对天公(神)的崇拜

潮汕人每家每户都供奉着天公,认为“天”最大,拜神之前都得先拜“天公”。

2. 潮人对祖先的崇拜

汉族元旦祭祀祖先的习俗,在汉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后,逐渐普及于全国。

《礼记·祭法》云:“人死曰鬼。”民间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变为鬼,鬼魂还会转世,好人转世为好人,坏人转世变牛马;鬼具有活人所不具有的特殊功能,能给活人带来祸福,这就是产生鬼魂崇拜的思想基础。

潮人对祖先的崇拜更是每家每户都有,而且是安奉于厅堂最显眼的位置,显示对祖先的尊敬,逢年过节都要祭祀祖先。

3. 潮人对土地爷的崇拜

潮人崇信乡神伯公老爷是冥间的一乡之尊,“生从地头来,死报地头知”,生与死都必须“时辰念给老爷知”是潮汕的地方风俗。潮汕地区村村设有土地庙,户户供有“土地爷”。每家每户,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都要拜“土地爷”。潮人在拜神的祭品上也有特别讲究,要用哪些牲畜来祭神都有其理论依据,其方式来源于易经风水文化的“四灵说”。

传统的潮汕民居,无论是“下山虎”还是“四点金”、“三座落”、“五间过”、“二落二从厝”、“四马拖车”、“百鸟朝凰”,在结构布置上处处体现独特的易经风水学文化,从中可看到潮汕先人的睿智,潮汕人不只是喜易,也善易,用易;不只是喜风水,也善风水,用风水。

四、传统潮汕民居九大特色

潮汕民居从选址、结构、布置、民俗、植树等方面不仅集易经风水文化之大成,而且还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伦理尊卑、中庸、仁义等思想,具体蕴藏在其九大特色中。

(一)沉稳安详的静态美

传统潮汕民居建筑和建筑群是外面围合封闭、内面连贯相通,护卫性强、坚固和谐、宁静、有着沉稳安祥的静态美。

如:澄海的陈慈黉故居,在传统的潮汕民居中,“四马拖车”无疑是最规范、且最具规模的,从中轴的三进厅堂、家庙,到两侧的“四点金”宅院,而两旁四条花巷就像拖着这座豪宅的四匹马,它占地2.5万平方米,由郎中第、善居室、寿康里和三庐书斋四座大宅院组成,506间厅房彼此连片、鳞次栉比,人称“南国大观园”。

(二)中轴对称的均衡美

传统潮汕民居建筑基本上是中轴对称的,如常见的“下山虎”,左青龙、右白虎,左为大,右为小,所以左边兄长住,右边给弟弟住,体现了儒家的尊卑有序,主次分明、和而不同。

(三)格局方正的整齐美

传统潮汕民居建筑主张方正,不缺,完整而有序,错落而有致。如: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揭阳榕城光禄公祠,曾是巡抚丁日昌的寓所,占地6000多平方米,以中间一座二进祠堂为中心,上半部主体建筑有房96间,下半部为东西4个斋房,合共100间,成了名副其实的“百鸟朝凰”。也是格局方正完整,整齐美观。

(四)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传统的潮汕民居融入潮汕先贤对“道”的理解,也即是对世界本体的整体认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符合易学风水文化而所呈现静态的和谐美。《易经》里面“一元,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运用得淋漓尽致。

(五)心物相通的协和美

传统潮汕民居建筑布置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强调心物合一的协和感。“人与自然合一”体现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潮汕先贤认为心与物是一个整体,只不过存在的状态不同,是可以互相转化,互为主次的。通过民居的布置、种植物来调整身心,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比如潮汕民居所常见的“前种榕树、后种竹、中间天井种植荷花”。

(六)天地水融的意象美

中国地大物博,地方建筑灿若星河,各具特色,潮汕民居便是这其中的一朵奇葩。潮汕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得水”融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潮汕民居建筑存在超越建筑物本身以外的想象与精神之意象美,具有独特的神韵,如潮州民居所独有的“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百鸟朝凰”等住宅,既美观,又坚固。造型、结构、名称都充满想象,是大美,是自然造化,更是先贤的睿智。

(七)色彩协调的和谐美

传统潮汕民居色彩的协调美。体现于民居的青砖绿瓦,与潮阳的红瓦等,生气勃勃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具有地人合一的协调美。潮阳的红瓦更是独树一帜。

(八)有机统一的韵律美

潮汕民居建筑群由一主座和一群次座所组成,既独立又有联系,有机统一,富于层次感,组合成的封闭建筑群具有整体气势,非常大气,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大气,是有机的统一,更是精灵的布局。

如:坐落在韩江西岸的潮安龙湖古寨,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的美誉。

(九)巧夺天工的工艺美

潮汕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这使得潮汕的民居建筑外观十分富丽壮观,厅堂更是金碧辉煌。

潮汕民居的垂带多样形式十分丰富多彩,有的可与皇宫的装饰相媲美,因为潮汕的嵌瓷大量应用于中脊和垂带头,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屋顶装饰而成独特的景观,精美绝伦之木雕和精细的雕刻技术、彩绘金漆木雕的应用以及精雕细刻的石雕也是潮汕独特的艺术,都是潮汕民居巧夺天工的艺术特色。如潮汕俗语:“一条石牛索,激死三个师父”——这一典故出自有着130多年前的潮安彩塘的“从熙公祠”,它被称为潮汕地区清代石雕中的顶极艺术精品,而享有“民间瑰宝”的声誉。要欣赏传统潮汕民居中以精美绝伦木雕装饰著称的有“潮州一绝”美誉的己略黄公祠。

总之,易经风水文化在潮汕民间广泛受到欢迎,深植于民间,潮汕民居有着浓厚的“吉祥文化”和深厚的儒家底蕴,有待于挖掘与发扬,所以说易经风水学是传统潮汕民居的灵魂,离开了易经风水文化,传统的潮汕民居就黯然失色。

我们在研究潮汕传统民居的时候,要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传承历史,开拓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新特色潮汕现代建筑,并且融入潮汕传统人文特征。

上一篇:观察日记虾300字左右下一篇:小学交流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