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文化

2024-06-21

弘扬中国文化(精选十篇)

弘扬中国文化 篇1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诗词、茶书画、茶歌舞、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礼规、茶习俗等属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传承弘扬中国文化 篇2

这本《中国文化一本通》虽然很厚,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绝不是仅仅四百多页就能记载详尽的。我细细品读书中的每一段文字,就仿佛置身于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中;为一曲汤显祖的《牡丹亭》而沉醉;为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所叹服。

从书中,我似乎闻到了十大名茶的芳香;从书中,我似乎品到了一道道中华美食;从书中,我感受到了养生和中医的神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结果,也是孕育我们民族辉煌未来的基础。传承并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五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纵观历史,中国文化宛若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展现于世人面前。在文学方面,古人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从先秦到民国,细说名家名作。烂漫的八国风、迷人的庄子,经苍凉魏曹、闲宕晋陶、恣肆唐李、阔达宋苏,历元明剧曲散曲,至清曹惊世骇俗《石头记》,抵民国诸家,痛快鲁迅、顿挫曹禺,高举沈张钱杨,从容托出一部私家文学史。经典妙处,人物趣味,一一囊括。口角生风,笔下撒泼,滚滚红尘。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中国历代诗人为我们编织了一幅汉语诗歌的多彩图卷。

戏剧方面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向来是不缺少音乐和舞蹈的。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依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秦、汉以前音乐、汉、唐时期音乐、宋、元时期音乐、明、清音乐、中国近代音乐和中国现代音乐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从上古至近代的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优越的音乐文化。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五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舞蹈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则是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古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乐就包含着诗歌舞乐这些基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它诞生之初,原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只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发展过程之后,才逐步演化形成的。中国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各不同的性格和色调。但也不难发现,中国舞蹈是一个整体,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且不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相互融汇,就是娱人和自娱、专业和业余、宗教和世俗、宫廷和民间„„也无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纠结的状态。其间,无论是祭祀舞蹈、表演舞蹈,还是社交舞蹈、教育舞蹈、宗族舞蹈、行业舞蹈„„在舞蹈百花园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雅乐舞蹈、伎乐舞蹈、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则是中华舞蹈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方面。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等等...茶有多钟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医更是中国特有的。回顾中医的历史,可以上述到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长达1800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基础。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如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学体系影响下发展出了中医中药学。可以说中医拥有的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他与西方医学最重要的不同点。当人们开始懂得把从生活中学来的自救知识积累成一套医疗理论的时候,西方原始医学和中国原始医学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样的。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组成即火、气、水、土产生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间概述了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和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表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四元素是朴素的唯物论,五行则是抽象的辩证法。显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先进。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这些灿烂的文化而自豪,在我们赞叹的同时,不要忘记把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文化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在前行的途中不断完善。我行企业文化发展的道路也是如此。姜建清行长说过:“卓越的企业建筑于卓越的企业文化之上。优秀企业成功背后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基因发挥着关键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企业的每一次跃进、每一次升华,无不得益于先进文化的支撑,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弹指一挥间,工行已走过二十多年。“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的价值观伴着一代代工行人。克服着各种险阻艰难,着实为客户提供我们最优质的服务。面对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心系客户,着眼共赢;我们不畏挑战,扎实工作,积累点滴进步;我们传递希望,回报信任,创造价值财富;我们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忠于至诚之路。真正成为“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如今,我行已实现了成为全球市值最大和最盈利银行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崭新局面。

我行的成就和发展,源于工行人不懈的努力和追求,立于工行文化绵延不绝的一脉相连。工行人秉承诚信品质,追求致远境界,奠定了工行在中国金融业的领先地位和未来发展的雄厚基础。根植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传承工行二十多年的文化积淀。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共同构成了我行的文化主线。精神文化无疑是我行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包括使命、愿景、价值观、基本理念等。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了工行价值取向的固化,也是工行员工行为的对照标准,包括各种制度、规范、流程、准则等。物质文化的外部表现和外在形象,也是让社会和公众感知工行文化的主要载体,包括员工着装、行为、礼仪,企业的识别系统、象征符号、环境、产品、广告等各种企业形象的外在表象。

“诚实守信、尽职尽责”、“严谨规范、稳健合规”、“创新进取、追求卓越”、“吃苦耐劳、敬业奉献”。这32字将我行文化基因展现的淋漓尽致。正是因为这些要求,我行才会在短短20年间有如此的发展。

为客户提供卓越的金融服务作为我们的使命,是我们对工行宗旨的理解和共鸣,是我们对工行自身价值的认识和挖掘,也是我们全部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行的成长与发展源于客户、系于股东、发于员工、植与社会。惟有对服务品质的不懈追求、不断改进,才可以让所有客户感受到工行服务就在您身边的温馨。我们必须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拥有一颗服务客户的心。为客户提供全面、专业、优质、便捷的服务,实现客户财富的增值,赢得客户对我们的信赖和忠诚。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奉献管理和内控建设,保持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的披露公司信息,维护股东权益,确保企业的高效益和持续增长,努力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我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员工提供更明晰的成长路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员工充分享受工行前进的丰硕成果,使成就员工与成就工行相统一,实现一个与工行的共同发展。我行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恪守现代商业伦理和行业规范,在保障金融安全、支持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中承担起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应有责任。

为“建设最盈利、最优秀、最受尊重的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这一愿景。我们一代代工行人始终贯彻这“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的价值观。秉持这我们固有的诚信,把人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重要的生产力;倡导安全、稳定的价值取向和务实、适度的经营风格;通过优化配置、整合资源提高价值或创新的价值;对卓越的不断追求。让我们一步步向着愿景靠近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昨日的梦想,只有此时的努力,才能在明天实现。让我们不断传承工行文化,让工行的未来更加灿烂辉煌!

一部弘扬中国书法文化的好书 篇3

本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全书从整体上展示出中国书法思想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清晰脉络,将中国书法艺术与书法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划分为七个时期,从而使读者能够清晰地鸟瞰整个中国书法思想史的发展线索。作者还抓住每个不同历史时期书法思想的主流特色,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很容易把握住每个时期的主流书法思想,同时对形成这种主流书法思想的社会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对读者从整体上了解中华3000年的书法发展历程和书法思想演进轨迹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作者对文字的发展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阐述,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到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的发展,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历朝历代的书法思想。通过对文字字体演进过程的详细考察,作者指出,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通过不同的书体展现出异彩纷呈的美。书法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汉字为依托,从而使其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格一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交融与渗透。同时,作者也认识到,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更应该从文化的视角作深入的理解。书中指出,对书法形式美的关注,使书法欣赏在运动感,节律性、和谐状态方面同其他艺术相通,使书法艺术得以越出区域性、民族性的限制。同时,书法艺术具有的深层意韵美又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特质,使书法艺术的审美情趣得到升华,从而迈向了艺术的自由境界。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书法艺术和书法思想的阐述是十分精辟的。

再次,注重考察书法思想发展演进过程中的诸多背景因素,从各朝代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潮,士人的生存环境和审美心态等多方面剖析历朝书法思想的演进流变,是本书的又一重要特点。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书法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每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的变化,书法思想也在不断演进。譬如汉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高潮时期,整个社会掀起一次狂热的书法热潮。这首先是因为隶书的进一步发展与定型,促使人们对文字形体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人们对书法艺术产生审美的自觉意识,同时也与汉灵帝亲自创立鸿都门学,使书法教育从书写教育上升为一种艺术教育密切相关。又如东晋之所以能够成为书法史上的艺术高峰时期,东晋士人书法思想的重大变化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变化则是由于玄学的复振与士人个性人格的张扬,山水浸染与审美趣味的变化,东晋历代帝王与世家权贵的爱好等因素的影响所致。唐代之所以成为书法史上另一座艺术高峰,则与初唐大国策略下的政教文化和一般民众的思想转变,唐初士人的心态和王字书风的张扬,盛中唐社会思潮和创新书风的蔓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如书中所说,隋唐时期书法思想的变革和创新,完全是随着这个时期士人的普遍心态和思潮的流变而变化的,它既是一面可以烛照人心,洞察世态人情的镜子,又是一幅展现隋唐时期中国人精神的高昂和失坠的万象图。作者根据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深层次地对各个朝代的书法思想进行剖析,从而准确地概括出了不同时代书法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其渊源流变,很好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最后,兼顾书法理论著作和书法作品创作中所反映的书法思想,不仅仅探讨书法理论著作中蕴含的书法思想,还重视书法家在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展现的书法思想,特别指出历代书法家在书法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抒情写意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和最高境界。本书在介绍历代书法理论著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历代书法家在书法作品中所蕴涵的“情”和“韵”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从而使书法家的书法艺术思想跃然纸上,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作者开阔的胸襟和飘逸豪迈的气度: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著名作品《祭侄稿》中,所表现出的忠义奋发之气和慷慨悲壮之情,是人所共知的。对书法作品中蕴藏的“情”和“韵”的揭示,使本书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可读性。

弘扬中国文化 篇4

秦文化根深蒂固、博大精深

秦从襄公 (公元前777年) 建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问鼎中原到公元前206年秦帝国走向灭亡。五百多年黑暗中的跋涉只换来15年阳光下的歌唱, 这让人无不哀惋叹息。历史就是历史, 它永远都在偶然中但同时也在必然中延续。

在西安数千年的历史中, 对其影响较大的有周、秦、汉、唐四个朝代, 从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影响的角度讲, 周代做了启蒙, 秦时初具轮廓和概念, 汉唐在秦的基础上巩固提高并迅猛发展。秦始皇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 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奠定了中华民族版图的雏形;废分封设郡县创建了新的国家体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形成民族核心价值观起到关键作用。尽管只有15年的泱泱国度, 但它喷薄而出的万丈光芒万里长城、兵马俑还有巍巍阿房宫都无一不让世人惊叹。秦建筑惟简好大, 秦人豪爽质朴演绎了包容开放创新的国家气质。秦文化的根深蒂固、博大精深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今天讲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以当年秦汉唐为代表的世界先进文明。

《阿房宫赋》舞热西安秦文化旅游市场

时下, 旅游业正在从“自然风光游”“城市园林游”向“人文旅游”快速发展。2004年, 《印象·刘三姐》横空出世, 开创了中国人文演出的新纪元, 各大名胜风景区纷纷响应, 相继推出自己的演出项目。比如:杭州的《宋城千古情》、郑州的《禅宗少林》、西安的《长恨歌》。用文化促旅游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旅游景区发展的共识, 而人文演出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成为一场革命, 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它们或依托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或凭借稀缺的历史遗迹, 把现代动感人文和多媒体声光电技术为一体, 以彰显历史文化或地域民俗为目标, 极大丰富了国内旅游的产品类型, 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促进了各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成为当代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长恨歌》、《梦回大唐》、《长安夜宴》、《仿唐乐舞》等是西安旅游演出的主要剧目, 这些剧目大多以唐文化为主题, 产品差异不明显, 同质化现象严重。2009年年末, 电视剧《大秦帝国》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注秦文化的暴风骤雨, 作为大秦帝国的发祥地, 观众极其渴望能继续有秦文化的视觉产品推出。7月1日, 在西安西郊世界著名遗址阿房宫遗址上, 由陕西秦阿房宫旅游集团公司出资1.2亿, 与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刘晓庆联袂打造的舞剧《阿房宫赋》揭竿而起, 意欲擎起秦文化复兴的大旗。该剧以秦文化为主诉求, 以杜牧同名诗篇为蓝本艺术创作而成, 完美再现两千多年前, 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合, 统一全国的宏大场面。剧中既有秦王统一六国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 又有胭脂成河的曼妙舞姿;既有孟姜女如泣如诉的长城飞雪, 又有美仑美奂的秦时明月。

今夏流火天也无碍市民观看正在热演的舞剧《阿房宫赋》, 该剧定位中国首部秦文化史诗乐舞景观剧, 填补了以秦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演出剧目的市场空白。演出以来, 因其恢弘的场面、震撼的音乐加上镭射、水幕等现代舞台元素的使用, 迅速赢得市场认同。其之所以取得成功, 得益于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影星刘晓庆的加盟, 它不仅是一台浓缩历史震撼心灵的经典剧目, 它是用舞剧形式表现的秦文化开山之斧, 涅槃之作。

西安应该抓住机遇着力打造中国文化之都

农业文明发展了几千年, 工业文明发展了几百年, 信息文明只用了几十年, 现在文化文明又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改革开放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文化本身就是活跃的经济体,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 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它不仅可以拉动GDP,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对消费者的精神层面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对转变经济结构, 推动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作用。

2009年6月, 国务院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提出把西安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西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早在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以西安的蓝田猿人为代表, 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 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西安, 这座永恒的城市, 就像一部活的史书, 一幕幕, 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至今, 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 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的比较优势就是具备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未来城市的竞争拼的就是文化优势, 钢筋水泥的城市化只是快几年和慢几年的问题, 但文化必须要有历史的沉淀。我们可喜地看到西安的曲江模式正在冲破观念禁锢, 打破体制障碍, 在加快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城市的决策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座具有几千年建城史的大都市它肩负的不是一城之隅而是整个民族的希冀。西安应该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 发挥比较优势, 着力打造中国文化之都乃至世界文化之都。

要从战略高度规划一个民族未来, 要用充满历史观的大格局的清晰思路来看待眼前的这场文化文明的浪潮, 文化必须演变为产业, 文明才能走向国际化。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抵制文化的低俗倾向, 对根本改变当前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篇5

一、简介

2014年5月26日,淮南二十二中举办了“弘扬中国魂——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竞赛”的活动。通过本次活动,通过同学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可以更加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向学校发出邀请

5月13日,我们向各各班一一发出邀请,诚邀各班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各班的同学们对此次竞赛也热情参与,积极报名。在5月25日将计划书,比赛规则,及报名表等发到各位主席手中。

5月17日,我们将报名表收集,并与各学院代表队负责人取得联系。

三、积极筹划过程

5月16日,我们将宣传横幅挂到了学校大门上,希望各位能前来观看传统节日知识竞赛,更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在此期间我们买装饰材料,买礼品,制作PPT,借比赛场所,并精心挑选了主持礼服等等。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过程很曲折,但我们从中收获了很多,感觉很快乐。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不断克服中成长。

四、知识竞赛汇总

2014年5月26日下午,在忙碌的准备之后,在紧锣密鼓地布置会场,力争做到每个细节都能尽善尽美。随着主持人错落有致的开场白,拉开了我们比赛的序幕。

首先,由余老师上台做了老师致辞,在老师的朴实的话语中,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乐趣和重要性。

接下来,正式进入了比赛环节。此次比赛共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团队介绍及问答题,每个小队都将自己最具风采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给观众及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环节为问答环节,题目分为简单,中等,难三个环节,有的团队出色地完成了问答环节,而有的队伍却不尽如人意,比赛也正渐渐走入轨道。

第三个环节的风采展示,以传统节日为题,各团对都拿出了浑身解数,有歌舞剧,有歌曲演唱,小品表演等等,均展示了大家的用心与热情。风采展示中,有搞笑的、有感人的、有发人深省的、有振奋人心的,在观看表演的同时,我们又一次重温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再一次感悟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四环节的华丽大变身让比赛越来越有趣,各个参赛队伍的比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后白热化阶段的抢答题环节将正常比赛推向了高潮,同学都激情四射地抢答问题,比赛一度难舍难分,最后外语学院凭借着微弱的优势赢得了比赛。

最后,进过了激烈的比赛,分出了胜负,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比赛,让大家在欢笑中,更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铭记传统,传承美德。

弘扬中国魂,铭记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而正是通过这种比赛,使之成为一种载体,让中国传统节日为大家所熟知,更是开启一扇大门,让大家窥探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国魂精神代代相传。

比赛圆满落幕,但我们相信在比赛中获得的感悟和收获将永留在我们心中。

在此期间,我们付出过汗水,同样也怀有感动;有过艰辛,但也有过得意,此次竞赛犹如中秋节的月亮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通过本次活动,望大家更加了解中国文化,铭记中国魂。

弘扬中国文化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有效途径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effective way

YuanYiMei guangxi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WenChuan system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knowledg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status quo,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ust to undertake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dopt open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s, rich campus culture, visit cultural sites, pay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programs,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students' humane quality,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Effective way

财经类院校主要担负着培养和输送满足经济管理和社会事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院校,其课程本身注重逻辑性、实用性、工具性、功利性、近期效益,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财经院校的薄弱环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相对单薄。但是,现代经济的发展对财经人才却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不仅专业上要精,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如整体意识、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等等。财经院校应如何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是正确的方向。那么财经院校应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呢?本文试图加以阐释,以期对财经院校的教育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

(一)面向财经类学生开设《大学语文》

课堂教学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就大学课程而言,虽然各门学科都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的内容,但相比之下,文学作品中浓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道德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材料。语文课特殊的篇章作品教学,又使它具有不同于伦理道德和哲学教学的形象可感性和审美情感性;《大学语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赏鉴能力为主要目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大为减弱,这使得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功能更为突出。“语文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1]。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2006 年9月,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这使大学语文教学有了明确定位:发挥语文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近缘性”功能,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古今中外的一篇篇经典作品为切入点,归纳、整理课文所涵盖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行为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适时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做精到、得法的引导和点评,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博学思想和厚德品质,帮助引导大学生完成他们从成人到成熟再到成功这种递进进程的铺垫。

(二)开设以经典导读为主的通识教育选修讲堂

仅靠一门《大学语文》来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开设以经典导读为主的通识教育选修讲堂。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和许多高校都在推动“素质教育”,主要就是想改革目前的大学本科教育,特别是想改革中国大学中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区分的状况,许多大学都在开始探索本科教育体制逐渐转向通识教育的方向。通识教育的意义何在?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说:“通识教育不仅是为了扩大人才概念的外延,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不仅是为了培养學生具备一些良好的文化趣味。其根本意义乃是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形成和思想感悟力的提高。”[2]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何谓文化自觉?按费孝通先生的阐释:“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 一所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竞争中的实力,根本上就是可疑的。事实上,专业学习、研究的推进与学习者、研究者文化思想底蕴相辅相成。1937年,玻尔访问中国,中国的道家思想使他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以至他以太极图作为自己族徽上的图案,还在上面刻了“对立即互补”的铭文。建筑大师贝聿铭说:“我时常读老子。我相信他的著作对我建筑想法的影响可能远胜于其他事物。”这些事例证明了中国的专业院校在自己的专业研究和教学的活动中,不应当忽视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的深厚基础。通识教育的任务在于“在课程中寻找一种思想传承的途径,以便对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形成一种范式渗透作用。”[2]很多高校口口声声强调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功能的发挥也必以传承功能为基础,通识教育主要就是承担传承功能,因此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我们对广西财经学院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中发现,60%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相关课程的课时偏少,应该增加课时。”可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抱有极大兴趣的。作为新兴的本科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也开设了许多有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比如《中国经济思想与传统文化》、《中国民族器乐欣赏》、《古典诗词欣赏》、《中国经典小说欣赏》、《书法》、《旅游与中国文化》等等,这些选修课也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课程数量看,可谓不少,但是这些课程的设置总让人觉着少了点儿什么:一是没有一门直指学生精神层面的核心课程。所谓核心课程,是所有本科生都必须修的基础课,也就是通识教育的主干。二是课程杂多而缺少系统性。三是课时太少,绝大部分课程只开半个学期,学生只能得到一些蜻蜓点水式的指导和学习,难有深度的提高和广度的拓宽。

有鉴于此,广西财经学院目前通识课程的开设应着眼于吸引学生阅读经典,以文化的经典导读作为核心,引导学生自觉地、持之以恒地,根据个人气质、爱好有选择地去阅读一本本、一篇篇涵盖中华民族基本文化理念与做人、明事、安身、立命智慧的经史子集,诸如四书五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前后《汉书》、老庄、古诗十九首、汉乐府、三曹诗文集、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等,学生在阅读时将个人阅历、精神气质融入其中,在愉快的阅读中体悟出生命与生活的大智慧,在克服心胸褊狭、目光短浅、精神偏枯、处事功利种种弊病的同时也改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

二、校园文化

课堂教学并非培养素质全面人才的唯一途径,事实上,学校育人的方式应是多方面的。因为学生不仅仅从正规的课堂教学中接受教育,而且还不自觉地受到自身所处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即是大学生每天处于其中的一种人文环境,它的好坏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素质有很大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改造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大学生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4]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兴趣、爱好进行正确引导,将传统文化寓于校园文化中。诸如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文化月、文化周活动;邀请知名学者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系列讲座。比如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开设的“文化大讲堂”,先后开讲了如《民族文化传承的政府责任和市场分工》、《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热点透视之一:中国龙文化解读》、《中国古代的孝文化》、《用心品读〈红楼梦〉》、《经济人与艺术人之间》、《文苑奇葩、文化瑰宝——谈谈中国名联》、《文学的作用》等等专题,受到学生的高度赞扬和热烈欢迎。除此之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电影、电视、录像,并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开展讨论、辩论,进一步深化认识。同时还可以指导兴趣小组,比如文化与传播系成立的书法兴趣小组、民族乐器欣赏兴趣小组等等。在校园自然环境建设过程中添加传统文化元素,这是比较明智和有成效的举措。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等院校应把自然环境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有机融为一体。以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人心旷神怡的靓丽的视觉效果,给人美的享受,又通过丰富环境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育人的潜在功能。广西财经学院自从2005年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一直致力于校园软件硬件设施的改善。先后在教学楼前改造建成了仿明清式荷塘假山小景,使学生在学习途中感受一丝清新绿意;并建成了文化广场;改造了学校大门;树立了寓意“和谐、创新、发展”的大型铜制雕塑;确定“诚以修身、信义立业”作为校训广为宣传并镌刻在大门侧面的影壁上。这一系列举措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宣扬了传统文化精神,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学校的传统文化底蕴,然而仅有的这些举措是无法全面体现和传达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在调查中不少同学认为学校文化内涵不够,仍需要添加。由于学校场地有限,所以同学们提出的添加建议主要是集中在教学楼、教室、实验室、各系部办公楼、宣传栏增加经典诗文、名人名言警句、孔孟等古代圣贤画像、开辟文化长廊等。

总之,校园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第二课堂,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可以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下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古迹

文化古迹是指含有一定文化历史意义古代的遗址。中国的文化古迹非常多,有明清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平遥古城、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敦煌莫高窟、大足石刻、秦始皇陵、苏州古曲园林、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丽江古城、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龙门石窟、青城山—都江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明清皇家陵寝、云冈石窟、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安阳殷墟、开平碉楼及村落等。世界文化古迹更多,有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印尼婆罗浮屠、柬埔寨吴哥窟等等。

文化古迹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它往往又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以一个无声的教育者的形象对人们起着作用。因此,学校的人文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不应仅仅局限在校园,而应把它延伸到社会,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古迹,从一处处文化古迹中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和价值,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广西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组织学生参观靖江王陵、友谊关、归龙塔、孔子牌坊、湘山寺、民族文物苑等区内的文化古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甚至世界的文化古迹旅游。

四、重视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活的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文化渊源、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节俗、节日中的民间文化活动,以及附加其上的审美情感、趣味,其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民族认同的象征和载体,也是培养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的最好教材。费孝通先生在其人生的最后几年,着力强调和呼吁“文化自觉”,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非自觉状态深表忧虑。费老的这种自觉,并不是现在一般人所单纯理解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简单的文化回归,而是对本土文化进行合理的传承与重构,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即在顺利进行“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达成“生活方式”、“人际整合”和“社会治理”等层面的节日预期,以维护和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2005年6月,中宣部、文化部等中央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結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意见以国家立法形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作为承担文化传承主要任务的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可以在校园内办传统节日文化展,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深刻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如春节游艺、上巳雅集、清明追念、端午竞渡、中秋走月等等,让学生广泛参与进来,提升民族节日认同感与文化自觉;在传统节日里,还可以组织学生做义工,来唤醒社会的爱心。

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学生(包括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如同水与鱼、树根与枝叶的关系,如果学生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如同鱼儿没有水的濡润,枝叶没有树根的扶持。无水之鱼如何得以活下去,更别说遨游江河湖海了,而无根之树如何得以枝繁叶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产生的后果有两个:一是学生自我情志调适能力低下,生活弄不好,不尊重生命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导致学生思想无根,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现代高校教育,包括理工、财经等专业院校教育只有承担起文化传承功能,保证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基业不断裂且亘古常新,只有扎根于民族文化深厚的土壤里,我们才能实现不断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王松泉,王伯勋,王静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8.

[2]王德峰,熊思东.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王德峰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N].文汇报,2009-01-14.

[3]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高校德育建设 篇7

一、关于德育之源的认识

“德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大德育”, 一种为“小德育”。“大德育”指的是, 德育不应只包括道德教育, 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内容;而“小德育”观点认为德育仅指道德教育。但是, 无论是“大德育”观点还是“小德育”观点, 都是要把社会对个体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载体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内容 (即个人品质) , 只不过双方对载体的形式持不同的意见而已, “大德育”观点认为载体应该多样化, “小德育”观点认为载体应该专一化。

追根溯源, 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德育的思想,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常之基, 可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当中, 是一种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大道德。虽然, 仁、义、礼、智、信的产生在古代被赋予了阶级性的特点, 但是它无疑也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今天,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仁人志士、义不容辞、以礼待人、知人善用、一诺千金这样的词语。

由此可见, “仁、义、礼、智、信”具备很强的传承性。尽管因为时代的不同, “仁、义、礼、智、信”在今天被赋予了更强的时代特点, 但是其丰富的道德内涵对于我国创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源泉所在, 并且为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二、仁义礼智信映对的大学生德育现状

“仁、义、礼、智、信”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 担当了中华民族核心道德的功能, 它是我国传统道德之纲领, 它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中华民族社会道德规范体系, 提升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 研究“仁、义、礼、智、信”, 对“仁、义、礼、智、信”逐个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将其作为建构国家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种参照, 对大学乃至全社会的道德建设都具有很大的意义。所以应通过“仁、义、礼、智、信”传统思想的重新解释, 来对大学生德育现状作重新认识。

(一) 关于“仁”德。

“仁”字, 指好的道德。仁被孔子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非常广泛, 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 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 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经过不同时代, 成为理想的道德范式, 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为民族、为国家的利益, 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古往今来, 无数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 岳飞、文天祥、刘胡兰、孔繁森等, 以此“仁”字, 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事业, 为我们后辈子孙树立了好的榜样。

然而, 在21世纪的经济大潮中, 相当一部分正当年的大学生们, 却忘却了这一个历经几千年锤炼的“仁”字, 对国家、对社会缺乏奉献感, 缺乏责任意识。根据调查, 大学生中有89.3%的人患有“三无”综合症。一是无兴趣, 他们对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兴趣, 整天无所事事, 精神颓废, 或者呆在宿舍睡觉, 或者在网吧打游戏, 聊以度日;二是无所谓, 对于学习成绩无所谓、对于今后个人的发展无所谓、对于老师的批评无所谓, 该情况尤其以来自于大城市或是家境较好的学生最为严重, 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父母完全有能力为他们的将来买单;三是无意义, 这类学生认为参加集体活动无意义, 认为担任学生干部无意义, 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做的表面功夫, 认为别人都是在表演, 都是在争名逐利。

(二) 关于“义”德。

“义”, 儒家学者认为是应将社会整体利益放在一己私利之上, 主张“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 、“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 反对见利忘义。笔者认为, 行其所当行即为义。然而, 很多大学生都混淆了“义”的真正含义。在高校中存在两种突出的现象:一种是某些学生“真正”成为“经济人”, 凡事向“钱”看, 将道义放两旁。比如, 有些受到学校和社会资助的困难学生, 在笑脸接过助学金后, 早已经将“义不容辞”报效社会的承诺放置一边了。另一种是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义”的内涵, 将“道义”理解为“义气”, 当自己的朋友有需要时, 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 都凭哥们义气去帮助朋友, 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麻烦。

(三) 关于“礼”德。

“礼”的思想观念, 其重点在于突出礼仪、制度、言行规范, 所谓“不知礼, 无以立。”中国是个礼仪之邦, 对“礼”非常重视, 所以高校教育中安排了不少关于社交礼仪及职场礼仪的选修课, 受到大学生的一致推崇, 可见其对于礼仪的重视。然而“子曰:人而不仁, 如礼乎?”。大学生们对于“礼”的推崇, 究竟是为了自己今后的职场成功, 还是源于心中的“仁”呢?答案不得而知。如果一个具备高等学历的人, 心中无仁之心, 不孝顺自己的父母, 不热爱自己的祖国, 只专营于自己的蝇头小利, 那么即使他是一个温文尔雅, 注重礼节的人, 又能为社会创造多少的价值呢?

(四) 关于“智”德。

古代的思想家们虽然对“仁、义、礼、智、信”的侧重点均有不同, 但是他们对于“仁”和“智”有密切的关系, 是有着一致看法的。其中笔者最为欣赏孔子的说法。在孔子看来, “仁”是核心, “智”是达到“仁”的手段, “仁”需要通过“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等追求“智”的过程来实现。那么当今的大学生是如何体现这个“智”的呢?诚然, 许多大学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 可以看到, 数以万计的学生都投入到考证的大潮中, 获得多少证书成为他们炫耀自己、寻找好的就业机会的资本, 但他们只是在寻求证书为自己带来的经济效益, 而无人问津证书带给自己的精神力量。然而, 且不说此“智”最终是否成“仁”, 就说在求“智”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他们也根本未曾收益到任何知识、智慧, 更逞论提高学习的能力了。

(五) 关于“信”德。

信, 指的是, 说话要真实, 言行要一致, 信义结合, 诚信要正当。古人认为, 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支撑。笔者相信, 这也是当代人在孩提时代听父母讲的“第一堂课”。可是, 许多大学生的行为却让我们感到世风日下, 诚信不再。每次考试前, 学校都会宣传诚信考试, 更甚之, 学生还会针对诚信考试签订承诺书, 然而结果怎样呢?个别学生仍视承诺书为废纸, 在考场上作弊, 让人愤怒的是, 即使被抓住, 仍然不以之为耻。

“仁”、“义”、“礼”、“智”、“信”, 相辅相成,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冲刷后, 在21世纪新形势的今天, 依然闪闪发光, 并为高校学生德育现状做出了新的解读, 为高校德育工作改革指明了新方向。

三、用“仁、义、礼、智、信”指导高校德育工作

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瓶颈在于教育者所提供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不被受教育者所接受, 只有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 才能更好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而在高校中弘扬“仁、义、礼、智、信”, 可以强化教育者的传统文化内涵, 改善德育内容, 多样化德育方法, 从而有效地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一) 加强师德培训。

教师, 作为高校德育模式中的主体, 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人来说, 仍然沿袭着几千年来的传统问询方式———“有问题问老师”, 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培训。事实上, 我们前面一直在说“仁、义、礼、智、信”, 但是高校教师有多少真正地知晓它的涵义呢?又有多少教师看过《四书》、《五经》、《孔子》、《孟子》呢?甚至于一些高校教师, 根本就无视于“仁、义、礼、智、信”的存在, 认为这都是些老掉牙的东西, 已经被时代淘汰了。所以, 笔者认为高校加强师德培训可以分“三步走”:首先, 应该在思想上让高校教师认识到“仁、义、礼、智、信”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其次, 强化教师对“仁、义、礼、智、信”内涵的了解;最后, 培训教师身体力行, 按“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指导个人的言行。最终达到倡导高尚师德, 力行师德规范, 提高师德水平的目的。

(二) 改进德育内容。

大学里, 主要是通过“两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 但是, 为什么“两课”的旷课率在高校各项课程中居高不下呢?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两课”的授课内容陈旧, 与时代脱节, 遭到学生的排斥。2004年3月, 胡锦涛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调研听课, 听完之后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堪忧, 很有加强和改进的必要。因此, 高校应该全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强化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实际性特点。比如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 通过讲解古代名家名著,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和学识,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 其父曾经为他请了一位历史学教授讲了一个暑假的《孟子》, 受益匪浅。另外可开设古代优秀诗文赏析课, 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 提升校园的人文关怀精神;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全新解读来提升校园文化的创新求变意识。

(三) 采取多样化德育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篇8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为迎合高考,教师大多将文学常识、字词句理解等语文基础知识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难度较大、内容宽泛的古典文化内容却受到了忽视,通常介绍写作背景、作者资料、文字解释后就要求学生机械记忆。为改善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属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文化渗透教育。教材中最为典型的传统文化内容就是古诗词,其起源于我国的诗词文化,不仅能使我们领略古代文学的文字美,还能使我们了解古代的道德观与核心价值观。即使在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备课环节,正式授课前通过查阅图书、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诗词的作者。绝大部分诗词体现了一个人的经历,所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生平事迹有助于理解诗词作品,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例如,讲解李清照的作品时,为了更好地解读她的词,应当结合其人生经历的变化分将词归属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李清照与招抚恩爱甜蜜,生活美满,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第二个阶段,国家命运改变了其个人生活,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作品的感情也比较惆怅、消极。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后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诗词内涵。

2. 适当引入网络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丰富的多媒体资源除了能将更多的教学内容提供给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刺激其听觉、视觉感官,为其构建学习语文的广阔平台及资源库。因为高中的学习压力大,学生在各种考试及高考的影响下反复学习和记忆知识,而这种方式却并未起到理想效果。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将一个丰富的文化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指导其选择有用的学习资源,特别是有文化底蕴的网络资源,与学习内容相联系,将网络资源作为延伸性教学内容,巩固学习效果,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比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王立群老师在《百家讲坛》中讲的有关《鸿门宴》的精彩片段,使学生全面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过程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中的礼节等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渗透传统文化信息的流行娱乐作品,如郭德纲的相声、侯宝林的相声《改行》、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等。在选择网络资源时,教师必须要保持严谨的态度,特别要仔细甄选经过改编的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作品,以免带给学生错误的信息。

3. 巧妙渗透知识中的传统文化情怀

语文知识是开展文化渗透教学的基础。语文教材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所以教师要充分提炼课本中的文学知识,选出各种类别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地理、政治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人文知识的内容,促使其全面了解、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和充分思考,并且能够正确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另外还要注重学生人文情怀的提升,依托语文教材,刺激学生思维发散,领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承担起弘扬文化的任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民主思想、奋发的自主意识、奉献精神等内容。比如,教授《兰亭集序》时,要求学生与文中的描绘相结合,充分发挥想象力,融入山水之中,体会作者超然洒脱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对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在该过程中,还要注意文中描写古代文人活动习俗的部分,包括即兴赋诗、流觞曲水、修禊之事等;学生还要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教师要重视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语文素质得到提升。

弘扬中国文化 篇9

通过对金茂大厦的了解使我对是否应该继承中国古建筑的文化, 应该如何继承, 是神似还是形似引起了我的思考。

中国古建筑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 其中的木结构体系、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城郭形式等都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元素, 为今天中国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 为城市规划、住房建设、环境设计等提供着丰富的营养和有益的借鉴。我们是用了20几年的时间完成了欧洲用了几百年才完成的城市化进程历史街区“旧貌换新颜”了, 古城风貌看不到了, 古建筑文化消失得很快。这里面有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有对古建筑文化的理解、认同和尊重问题, 更有对古建筑文化是不是给予了应有的继承和保护措施的问题。

第一, 因地制宜。

中国古建筑依山伴水, 就地取材, 形式多样。有依山建筑, 有平川建筑。山区多石木结构, 平原多砖木结构, 南方林区有干栏式建筑, 东北地区有干打垒土房, 黄土高原有窑洞建筑。中国古建筑所以有如此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重要的原因是因地制宜, 各地不强求、不攀比, 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

第二, 以人为本。

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布置、城郭形式都是讲为人服务的。北方老百姓住四合院, 以院子为中心, 每个房间的门都是朝向院子的, 每天一家人的生活是以院子为中心展开的, 大槐树下, 莆萄滕下, 弄儿漆上, 家长里短, 谈天说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南方居所是塘在院中, 窗镜借景, 居所布置与自然环境相形相映, 小桥流水, 淘米洗衣, 一切方便人的生活, 一切从人的生活出发。建筑是围绕不同人的需要和为了人的不同需要展开的, 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

第三, 讲求秩序。

中国古建筑文化中讲求秩序是一个特点。北京古城建筑, 中轴线是讲求秩序的突出表现。从南面的永定门开始, 经正阳门、天安门、紫禁城, 到北面是安定门, 一方面是皇权至上, 一方面是皇恩浩荡, 表现了最基本的社会政治秩序。历史上的北京有“东富西贵”之说, 围绕中轴线, 有钱人住东城的多, 坐官的人住西城的多。秩序是十分重要的, 秩序是和谐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 建筑秩序使社会秩序得到明确和固化。

第四, 崇尚节简。

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古建筑质的特征, 简朴这个词可以给中国古建筑, 而豪华这个词可以给欧洲建筑。中国古建筑是用土用砖做起来的, 欧洲建筑是用石材用金属做起来的。我们一栋房子即使是宫殿往往用几年十几年时间就做起来, 欧洲往往用几十年, 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做起来。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单元是院落, 所谓大户人家, 不过是几个院落在平面上联系起来, 加起来规模很大。如果讲一栋建筑, 我们是上千平米, 欧洲是上万平米。江南的园林, 是把自然界中的山、水、林引入自家的庭院, 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里, 平填了许多自然情趣, 给人的美感仍然是自然的、清新的、简朴的。但是, 你看看法国的凡尔塞宫, 你看看印度的妲姬陵 (受欧洲影响的建筑) , 你很难用自然的, 清新的、简朴的这些词汇去描述它, 它给你的感觉是豪华的、厚重的、富贵的。中国古建筑文化崇尚节简不仅对建筑, 对社会生活也是一种导向。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讲求秩序、崇尚节简, 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精髓, 都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东西, 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呢?

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多次探索, 都还是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建筑的外在形式和装饰细节, 而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精神。将传统建筑的局部嫁接到现代建筑上去的设计手法显然是继承传统的初级阶段, 甚至有背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也就难免被冠以“复古注意”和“形式注意”的帽子。从南京中山陵突破最初估价的八倍, 以及1951到1955年根据北京市的统计:“大屋顶一项就浪费二百三十多亿元”来看, 仅经济上的巨大支出就使这种建筑形式难以正常和健康的发展下去。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三种方法, 式的借鉴、符号学的借鉴、法的借鉴, 法的借鉴是设计方法, 思维方法的借鉴, 是最高级的借鉴方式, 由美国SOM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成为举世公认的既体现中国建筑传统, 又体现当代高科技成果的优秀作品。可以说SOM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 这样的设计理念应该是我们今后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主流方向。

弘扬中国文化 篇10

一、保护与传承

利用工业观光游促进市民了解技艺流程

2009年,牛栏山酒厂继续坚持开展工业观光旅游,邀请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等社会团体及普通消费者来厂参观,向其形象、系统地展示北京牛栏山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的操作流程和历史文化,全年共计接待观光游客约172817人次,使社会大众充分了解了北京牛栏山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并为此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组织撰写书籍扩大项目影响力

为了更加真实地记录北京牛栏山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价值,牛栏山酒厂组织撰写了《牛栏山大酒坊—史鉴篇》,详细描述了北京牛栏山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形成基础及由清代至今300余年的发展历程和史料对此项技艺的记载。特别邀请中华老字号、北京老字号多位专家及酒业专家、老烧锅传人担任顾问及编委,确保了此书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现已印制万余册,将陆续发放给来厂参观考察的重要人士。

与专业公司合作保护传承链

牛栏山首先确定了人才保护的三条线:即提拔善于沟通、精于管理的职工进入管理层;对创新意识强、学历高的科研岗位员工,鼓励其向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发展;对学历低、从事酿酒技术工作的员工,督促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给所有员工充分的发展空间。逐步建立起企业自身的“牛二学府”,针对部分传承人技艺能力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理论知识薄弱等情况,聘请白酒酿造专家、高等院校老师来厂讲课培训,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学府颁发的相关证书,与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同等待遇。并在传承人中择优聘请实践能力强、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老技师担任学府实操老师,给予补助津贴,向年轻学徒传授技艺关键环节。所有被国家、北京市、顺义区以及企业自身认可的传承人,均可领取不等数额的传承人补贴。

东扩300亩促进非遗项目产业化

为了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牛栏山酒厂于2009年正式开始实施东扩项目。现已在酒厂东侧新打深井一口, 井深400米, 日可供水2400吨。其水质经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检验, 已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2008》的标准。其中锶含量为0.528 mg/L (规定指标值锶≥0.20 mg/L) 、偏硅酸含量为25.1mg/L (规定指标值偏硅酸≥25.0mg/L) , 均高于矿泉水规定指标值。随着东扩项目的实施, 将建成北京地区最大的生物教学实践基地和酒文化馆。还将建成集研发检测为一体的科研大楼, 深入研究微生物发酵机理与基酒质量关系, 研究大曲制作和酒醅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消长规律以及微生物生态关系, 并应用现代化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进行风味物质分析, 为传统手工技艺的科学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与发展

1、创新思维提高白酒产量

白酒酿造涉及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众多学科, 对生产环境要求十分严格。秋冬季节, 各种发酵条件容易控制, 是白酒生产的最佳季节。而夏季, 由于温湿度较高, 微生物活动频繁, 杂菌容易滋生, 加之其它因素的影响, 白酒生产处于不利环境, 大多数白酒生产企业都停止生产。牛栏山酒厂老技师通过对生产环境的仔细观察和平时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发现牛栏山二锅头酒传统发酵容器——地缸, 具有容量小、散热快、封闭严、卫生条件好的特点。特别是卫生条件好就减少了外界杂菌的侵入, 为夏季正常生产提供了可能。因此, 大胆提出夏季利用地缸酿造原酒,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因高温给酒醅发酵带来的不利因素, 保证了生产不掉排。

2、靠科学分析论述传统工艺独特

牛栏山酒厂在2009年引进世界前进的分析检测设备,包括气相色谱仪,配FID、FTD和ECD检测器、附有顶空自动进样器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固相微萃取仪等,建立质谱分析检测室及其配套的样品前处理室,将积极开展白酒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料以及酒中有机农药残留(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重金属元素(铅、锰)、增塑剂等食品质量安全指标的全项检测。并且规划利用质谱分析技术对牛栏山二锅头酒的特征成分及未知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建立属于自己的白酒特征风味成分谱库,这将为传统工艺产品的科学化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007年4月,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牵头组织,相关院校、研究单位、企业共同参与成立了“中国白酒169计划”项目,牛栏山酒厂作为白酒行业骨干企业加入了此次研究计划。2009年,重点围绕牛栏山二锅头特征风味物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利用G C-O技术,综合运用香气强度法、梯度稀释闻香法等分析手段,找到了牛栏山二锅头特有的一批重要风味化合物。“169计划”填补了白酒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采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微生物生物学、分子酶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围绕白酒产业共性的、关键的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建立了以风味化合物定向的功能微生物和酶技术平台,对年份酒、白酒中微量成分、白酒中风味化合物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

3、节能减排保护非遗项目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牛栏山酒厂为保护酿造北京牛栏山二锅头酒所必需的地下水资源,自2002年就开始实施中水再利用工程,现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500吨/天,处理后的中水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可以重复利用。现厂区30亩绿化用水、锅炉除尘器降尘用水和原煤的喷淋用水等都使用处理后的中水,减少了地下水的提取量,从2000年的71万吨降到2009年的44万吨。

三、展望与建议

近几年“北京牛栏山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在牛栏山酒厂的保护和传承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然,发展的非遗技艺也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飞速增长。牛栏山酒厂的销售额由2006年6.4亿元、2007年10.46亿元、2008年15.2亿元增长至2009年19.1亿,三年之间增长三倍。“北京牛栏山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人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不但受到更大程度上的重视,而且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过程之中,牛栏山酒厂也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做法:

1、重视“传承人”的作用

首先, 技艺的传承需要人。需要由传承者向承传者进行口传心授地教授, 才能使技艺不失真地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虽然现在国家、政府加强了对传承人的保护, 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 并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津贴, 但是, 一个企业真正能被认定为国家级、市级、区级的传承人毕竟是占所从事此项工作员工的少数部分, 绝大多数从事此项技艺的员工没有被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为传承人, 他们的保护和发展就要依赖于企业。但是企业也不能够不加选择地、一视同仁地给予所有从事此项技艺的员工特殊政策, 不然, 在此岗位的员工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懈怠情绪, 同时也造成其他岗位员工的不满。牛栏山酒厂也在探索中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所从事此项技艺的员工中选拔优秀者, 企业给予认定, 成为企业所承认的传承人或者承传人, 享受津贴补助。同时规定其义务和职责, 定期进行考核, 考核成绩不合格取消其资格, 这样, 既可以对优秀的传承人进行保护, 也可以促进青年员工学习北京牛栏山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的积极性, 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传承人。

其次, 技艺的保护需要人, 企业的管理者对此项技艺的重视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技艺的保护和发展。牛栏山酒厂党委书记、厂长李怀民自身也是从酿酒工人岗位上一步一步成长为企业管理者的, 并且也是首批“中国酿酒大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以他对北京牛栏山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高度重视, 进而保证了此项技艺发展的有利环境。

2、积极制定符合法律法规的保护体系

牛栏山酒厂提出的“传承链”概念其中一部分就是法律保障体系。无论是技艺、传承人乃至最终生产出的产品,都需要依靠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才能有力、有理、有利地保护。牛栏山酒厂要求“北京牛栏山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人和承传人在认定的同时都需要签署三方协议,明确其职责和权利,对属于企业机密的内容严格规定,传承人任职期间及离职以后不得使用、泄露商业秘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非遗技艺不会因人员的流动而有所损失。

为了切实保护“北京牛栏山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牛栏山二锅头,酒厂积极将“牛栏山”商标申报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加入马德里公约,在海外31个国家、地区进行注册,有效地防止了假冒、仿冒牛栏山二锅头酒行为的发生。

总之,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类的保护都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势必将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过度商业化,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质。因此,应当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评比保护情况,对不合格者,取消其保护资格;对保护得力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上一篇:学习智能下一篇:初中语文中的美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