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梦

2024-05-18

文化中国梦(精选8篇)

篇1:文化中国梦

青春实践日记---中国梦·文化梦

2013年6月12日我们的青春实践日记·中国梦进入第三站--文化梦,12级工管一班的蓝衣宝贝们走进社区陪伴老人和儿童共享一场具有文化意义的端午盛宴。同时,关注、陪伴老人和儿童,将本次活动办成一次兼具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综合性社会实践。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以其崇高品格而流传千古,为后世人所崇敬。今天,我们的蓝衣宝贝将通过包粽子、吃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人,体悟其高尚品格,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共筑中国梦,实为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社区老人从千百年前屈原的爱国精神近代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故事,用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动形象的向我们描述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深刻的意识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奶奶说,如果说春节是调和家庭关系,清明节是调和家族关系,那么端午节就是调和社区关系,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端午节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奶奶教我们蓝衣宝贝们包粽子,让继承这一文化习俗,并将其发扬下去,实现文化传承,让节日的人文气息更深更浓。对我们来说,这更是一个精神层面的节日,是人们平安和顺的美好心愿的寄托。

以下是我们蓝色宝贝们的实践心得:

中国梦-文化梦,亲身体验古***俗-包粽子,讨论全国各地的粽子,听爷爷讲端午节和屈原故事。老人家对我们格外热情,很开心的讲起以前的事儿,多多是更开心了!跑来跑去的也要自己包粽子。和爷爷奶奶,多多,一起拍了好多照片,帮多多做成长记录,让那些笑容永远留在多多的成长中。给他的人生填上爱的一笔。爷爷说家里好久没那么热闹了,走时特地留了我们的联系方式,希望我们能常过去看看他们,不用带东西,陪他们说说话就好。此次端午节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端午,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个。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温暖了他们,他们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多惊喜与收获。谢x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端午文化作为中华文话的一部分,时刻警醒着我们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的端午,在社区和老人、孩子一起包粽子过端午,听爷爷讲述自己人生经历的爱国故事,极大地引发了我们蓝衣宝贝和孩子的爱国热情,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激发新一代的爱国热情很有意义,我们将带着老人的寄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共筑中国梦!石x

今天我们在社区一起学着包粽子,爷爷奶奶的偌大热情让我们倍感温馨,让远在家乡的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特别的端午节。张x

今天去奶奶家包粽子,好好玩啊!感觉回到小时候,跟自己奶奶学习包粽子,虽然包的不好看,但还说的过去。期望下一次再去参加这样的活动!吴x

中午去跟爷爷奶奶学习包粽子,虽然没完全学会还是很开心,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爷爷奶奶也很随和,小院里一片欢笑声,虽然没有回家,但是有大家的陪伴真的很满足,端午节快乐!x

蓝衣宝贝端午行,我们走进了镇江市中心的一位居民家中,与爷爷奶奶和他们的小孙子多多共渡端午。在那里,我们学会了包粽子。虽然我们包的不好看,可是吃到心里却美滋滋的。在那里,我们工管一班感受到了家的温馨。真心的珍惜这次活动,愿爷爷奶奶健康长寿,也祝愿咱工管一班茁壮成长。

篇2:文化中国梦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要解读文化自信,首先要正确理解何为“文化”。文化不只是文学、电影、音乐、建筑和文物,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一个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中国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心理状态的自信。这体现了对文化定义的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的文化自信应该包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中国对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成就,中国的治理模式,中国的改革创新以及中国人民在经历困难之后不断探索、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踏实努力的精神状态的自信。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晚清以来,中国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由浅入深的阶段:从单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为变革自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最终演进为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一批判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未完结,其时的“新启蒙”延续了历史上数次文化启蒙的思维方式,将中国文化置于后来者和劣等生的位置上,驱使其不断追逐和效仿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可是谁曾想到,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过去的“劣等生”竟然创下了“中国崛起”的世界奇迹。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议题,而溯源至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便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思路,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也随之日盛一日。提起中国古代史,他自豪地说,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对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阐释。诸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

中华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内里和核心的主线,其中的优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中华传统价值观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命情趣上,都极具自身特色。在价值取向上,从古即有“义利之辨”;在思维方式上,讲究“和而不同”;在生命情趣上,既崇尚道义上的“舍生取义”,也认同生活中的“和合中庸”。这些特色从表达形式、内容诠释和实践方式都极具价值内涵。如表达形式上,它们或简以“仁义礼智信”,或以“仁爱、诚信、爱国、中和、正义、贵和、持节”,又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见利思义、诚信知报、仁爱孝悌、精忠报国”作为表达方式。在内容诠释上,每一个字或词内涵都非常丰富。如“仁”,既可是“克己复礼”,也可是“爱人”,亦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落实到实践,既可体现于中华民族群体或个人的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也可体现于中华民族群体或个体生产生活的工具设计、器皿打造、衣食住行等。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价值观侧重于道德的价值观。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道德和道德修养的民族,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的需要,社会在这些价值理念的具体阐释和操作上,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倾向和侧重。这些不完全相同的倾向和侧重的出现,恰正符合了价值观应具的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及主观性特点。当然,亦正因此,对传统价值观的诠释和实践,也不可避免地有了精华与糟粕之分。所以,对传统价值观取精去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地掌握和认知,非常重要。

中国的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灿烂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造就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制度、观念、思想和心态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都应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此外,中国人民在现阶段的昂扬面貌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为,我们需要延续华夏文脉的民族梦想。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文化自信,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文化积淀。总书记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从中吮吸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营养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成就自己的宏伟志向。特别是执政后,在内政外交的不同场合,多次宣示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一系列的重大言行举措,无不彰显着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许多耳熟能详的治国理念,学习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从中获取足够力量,为治国理政不断提供强力支撑。

篇3:文化中国梦

“美国梦”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其1931年的著作《美国史诗》一书中提出, 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得更好生活的一种信仰。

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美国梦”有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洛杉矶分校的罗恩·梅勒认为, “美国梦”是由以下几方面组成:在美国, 不看家世背景, 不管信仰怎样, 只要有才能, 肯努力, 人人平等, 都有机会成功。这种状况要与美国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与美国历史是不可分的。在美国, 刚被发现初期, 人口稀少, 土地资源广阔, 大片肥沃土地闲置, 所以, 到达这里的移民都可以得到想要的土地。因此, 早期的“美国梦”更多的是欧洲移民的梦。随着美国的发展, 进入到南北战争时期, 从此, 美国开始了工业化。欧洲的移民纷纷进入到一些新兴的工业城市中, 像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等。这样, “美国梦”就赋予了新的内涵。许多斗争竞相开始, 一些人通过努力工作创造了一个巨大的事业, 成为传奇人物。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国内经济正处于“无序到有序”阶段的变化, 行业出现了富有的寡头, 梦想成真。在21世纪信息时代, 微软、雅虎和谷歌的三位创始人成为“美国梦”的新图标。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 在年轻的时候, 都积累了大量的资产。他们的生活故事表明, 只要有天赋, 肯努力工作, 在美国就可以成功。

大多数著名历史学家认为, “美国梦”之所以会产生, 并且被大多数人所追求, 就是因为大多数人有追求财富的欲望。著名的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马修沃肖尔认为, “美国梦”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对金钱的追求。随着人们越来越崇拜金钱至上, “美国梦”不像原先那么有魅力了。沃肖尔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变化中的“美国梦”概念》一文中敏锐地观察到这几十年美国社会风气的变化。如果说早期的美国人提倡“诚实和勤奋”来致富, 今天则越来越热衷于寻求“快速致富” (李新霖, 2009) 。现如今, 奥巴马以自己的发展和奋斗经历为线索, 以价值观、宪政、政治、机遇、命运、种族、世界、家庭为节点, 从一个总统的视角正在诠释对“美国梦”的重拾。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们越来越不热衷于“美国梦”了。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独断专行和霸权地位, 经济的泡沫化、投机化使普通人害怕自己的梦想和财富突然消失。

2 中国梦的产生

“中国梦”是对中国、对世界的大理想、大目标, 是对21世纪中华民族的百年大理想、大目标的高度浓缩。“中国梦”贯穿中国近现代史, 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 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 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 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曾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达一千五百年之久。而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她轰然坍塌。这种苦难呼唤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华民族经过90多年的不懈奋斗, 终于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样对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贡献。人民日报文章称,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演进。中华文明作为几千年连续不断、传承至今的文明现象, 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中华文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时期, 农耕文明是其主要形态。在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 先后跨越了农耕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逐步实现了社会变化的质的飞跃, 对整个国家以及整个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这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因此, “中国梦”的实现会使中华文明变得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中国梦”的出现, 并不是单一产生的梦想, 而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以及个人的梦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联盟。“中国梦”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传统, 要以人民为主体, 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这一内涵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不断强调社会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这样, 才会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 实现新的结果。这标志着“中国梦”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必将极大提高“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想, 也是每一个人的梦想。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与关系决定了“中国梦”不仅要“梦中国”还要“梦世界”。因此, “中国梦”不是封闭的民族之梦, 而是开放的世界之梦。“中国梦”, 是中国的国家之梦, 也是中国的世界之梦。中国梦具有凝聚中国、感召世界的作用。

综上所述, 从历史角度对“中国梦”和“美国梦”的研究颇为广泛, 但从跨文化角度很少人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因此, 有必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和美国梦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研究, 找出中国梦和美国梦的文化内涵, 借鉴美国梦的经验教训, 更好地践行中国梦。

3 总结

21世纪的今天,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向世界各国推行其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但是在全球化大浪潮背景下, 我国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以美国梦为例, 通过多种媒介不断向外传播,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中国梦进行研究。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完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发表了重要讲话, 提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梦。中国梦与美国梦虽分属于两个国家, 但却同为民族之梦。本文通过对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研究, 一方面旨在找出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的独特文化内涵, 从文化的层面去领会中国梦, 更加坚定地践行中国梦;另一方面,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 其强大的综合国力背后也正有着一个强大的美国梦作为支撑, 研究美国梦的文化内涵, 对于当前我国践行中国梦也有着必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忱.奥巴马演说的幻象主义分析[J].中外社科论丛, 2012 (2) .

[2]牛文君.CBA文化解读[J].科技信息, 2011 (29) .

[3]李新霖.“美国梦”的追求与破灭—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主题赏析[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09 (4) .

[4]曲岩.解读《飘》中蕴含的美国精神[M].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10.

篇4:文化旗手中国梦

廖廷建,字伯瀚,1960年出生,研究生学历。曾任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现为文化部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书画院执行院长,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画艺术创作院导师,中华书画协会常务副主席,中韩书法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导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书画艺术研究创作中心主任、教授,北京林业大学MBA国学教育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文化艺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精英班成员,国书会副会长。2002年5月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2007年12月荣获第二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突出贡献奖;2009年12月荣获北京市文艺作品评奖(书法)创作佳作奖,2014年9月应北京市政府邀请,为APEC会议中心题写匾额“华光风清”。

著有《六朝碑版风格与技法》、《书法鉴赏与临帖》、《汉魏十三品艺术构成与生存境况》,合作编写出版《中国行草书法大字典》。

2009年10月1日,中国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大典华诞。

在国宾馆下榻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元首、政要,观礼之后,都收到一份隆重的外交国礼——中国书画作品,一个个欣喜若狂,如获至宝。

其中,有20幅中国书法作品,出自一人之手,受到外国元首、政要的格外青睐。当他们捧在手中徐徐展开,泱泱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瞬间穿越时空,从绵绵宣纸上奔涌而至:行草行云流水、姿肆飞扬,楷书质朴凝练、雄浑博大,隶书厚重凝然、气势震撼,每一幅都如狂飚惊落,飘逸神飞,直引得满堂惊咤,响起一片赞叹声……

君不知,同是此人书法作品,早已被日本天皇、前韩国总统卢泰愚、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等,作为中国国礼艺术瑰宝收藏,成为世界各国元首、政要最钟爱的中国书法收藏品。

君不知,同是此人书法作品,在国内尽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故宫博物馆、中央电视台等,作为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珍品收藏,成为珍存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收藏品。

他被誉为中国书法主流文化的旗手。他就是中国著名书法艺术家——廖廷建先生。

外师造化 书法人生

读廖廷建如读一本书。儒雅、淡定、宁静、隽永的封面之下,却蕴藏着厚重、深邃、电闪、雷鸣,这是一本关于“历史、艺术、品格、灵魂”的书。且让我们翻看第一章,去探寻一位中国书法艺术家的书法人生。

探寻廖廷建的书法人生,吾等须一笔挑开历史的大幕,穿越五千年的时空,直达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的源头。自苍颉造字、蔡伦造纸、蒙恬制笔、韦诞作墨,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数历朝历代书法名家大师之艺术伟岸、惊鸿之作,我的发现:有一根红线从远古贯穿至今,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此乃中国书法的八字真经,书法之灵魂。不读此八个字,无论书之赏之,何谈书法?此刻,这根红线正飘往何方?

云浮千秋,江山万古,是一片心头的圣址和净土。哺我有天降雨露、饱我有垄亩禾黍,生我、养我、爱我、抚我的慈母。廖廷建出生在陕西汉中的一个小镇,汉水为水、秦川为山,乃中华文明之摇篮之地。当一根红线飘到这里,让中国书法选择了一个哇哇问世的黄土赤子。

廖廷建自幼习字,启蒙于小学教师熊子龙,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一直用毛笔字记笔记,写作业。十年之功,让他在无形中练就了扎实的书法基础功力。初中毕业当了兵,部队要出板报、写标语,领导见他字写的好,选他当了文书。那时部队每次上报材料,除了内容,主要看谁的字写的好?廖廷建只有一个念头:不能给部队、领导丢脸,认真写好每一个字!怎样写好每一个字?这成为他由写毛笔字走向书法艺术的人生转折点。

从那时起,一个来自黄土高原走进首都北京的年轻军人,开始报考各种文学班、书法班。那时津贴很少,第一年6元,第二年8元。他要寄一部分回家孝敬父母,剩余的钱全部用来报考各种班。为了省钱,也是没钱,他经常从军营步行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上课,每次往返要二、三个小时。他记得很清楚,经常从身边飞驰而过的是351次公交车,坐上就能直接抵达。但为了省一毛钱车票钱,他还是选择了步行。岁月的镜头当时摄下他的剪影;路上,一个军人,一边走,一边在自己头上、身上,以指头为笔书写着一撇一那,沉浸在书法艺术的世界里。当你今日见到已成为中国著名书法艺术家的廖廷建先生时,你是否知道当年那个日复一日行走在路上,在自己身上写字的年轻军人?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书法班,当年是中国书法艺术人才的殿堂。廖廷建在这里上课时,结识了许多著名的书法艺术大师王遐举、苟子谦、赵朴初等。名师的授课和指导,让他一步跨进中国书法的艺术宫殿,他如痴如迷、潜心深造。回到部队搜集来废弃的旧报纸,利用一切业余时间练字。为了省纸,一张报纸先写小字后写大字,先写白色字后写黄色字再写红色字最后写黑色字,写了一遍又一遍,这让他对各种报纸很有研究,哪种纸好些,比较好吸水,他都了如指掌。

后来,他又走进故宫博物馆,浏览了许多古典、原作、秘藏,仿佛闯入中华五千年书法艺术宝库。从此而一发不可收,他又浏览了西安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犹如一个书法艺术旅游者,看遍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藏品,以一个莘莘学子与先哲大师对话,拜学颜真卿、王羲之……

廖廷建研习书法的方法与别人不同,不仅仅停留在临帖募写,而是透过字,研究每幅大师精品创作的时代背景、风俗人情、文化兴衰,甚至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年龄、环境,创作时的的心态、情志。如何将一生感悟,喜怒哀乐,滚滚激情,捉笔泼墨,倾泻在一幅书法作品中?这是其他书法家所不能到之处。神哉!这种研习方法,使他对中国书法大师的作品理解入木三分,尽得神髓。每一幅作品在他眸中心里,都是一个时代的画面,一曲灵魂之歌。大爱无言,美的令人敬畏,令人颤抖。他在传承历代名家的书法艺术中,同时传承了他们的文化灵魂、精神、品格。这让他在书法艺术上,以精进的速度日臻成熟,不断升华。

说到外师造化,不得不说廖廷建的博才多艺,他研究史学,喜爱建筑、收藏文物、遍访古博、爱好音乐、擅长吟诵等。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你能看到军人布阵、建筑结构、史学弥香、音乐流淌,这又是其他书法家所不及之处。天有大爱,当你张开双臂拥抱一切美好事物的时候,上天自会把大美的秘诀恩赐给你。

30年书、20年画。经过几十年书坛墨海笔耕不辍,廖廷建的书法已渐入化境,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心归于寂,意归于淡,捉笔泼墨,似日月星辰之巡天,江河流泉于行地,悠悠一派大家气象,赫然成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

书法中国 文化旗手

且书且茶且廷建,亦美亦爱亦中国。

廖廷建书法艺术的创作和灵魂,一直坚守在书法中国的主流文化之精神家园。肩负着将五千年传统书法,带入现代化中国的大门,实现文化强国的使命。让我们随着廖廷建的艺术足迹进入第四章。

近年来,廖廷建作为客座教授经常走进北大、清华、交大等著名大学讲坛,讲授国学文化与书法艺术。这是一堂堂别开生面的讲座,他竟能把书法艺术讲的妙趣横生,栩栩如生。每一个中国汉字的起源,每一幅书法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听他的讲座像听故事,在你面前呈现一幅历史的画境。还原历史和艺术的真实,是他讲学的准则。他不仅讲学,还会当堂现场挥笔泼墨。当两个学生撑开一卷宣纸,他悬腕凌空一边书写、一边讲解,常赢得满堂掌声。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一种艺术学习,汲取知识和陶冶性情,兼而得之。难怪,每当他到大学讲座,学子们都奔走相告,堂堂爆满。历史也许给廖廷建开了个玩笑,当年没有给他实现上名牌大学的梦想,今天却让他作为教授走进中国最顶级各所名牌大学,而且成为最受欢迎的客座教授之一。

廖廷建非常重视书法艺术教育工作,他说:大学是一块净土,传承和教授国学文化和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之根的教育。一个中国大学生,如果连中国字都写不好,如何能复兴中华?

廖廷建不仅在校园讲学,在社会上也拥有众多的学生,可谓是书香满园,弟子三千。这些学生里有将军、有官员、有企业家、有普通人,廖廷建亲切的称他们为“书友”。其中一位书友是航天英雄杨立伟,他的第一幅书法作品“奋进”,就是在廖廷建手把手下辅导出来的作品。

今年,山西古冶集团董事局主席王见刚先生登门求访。要成立一家易明书法院,请他出山。廖廷建从王见刚身上,看到了一个著名企业家如此重视书法艺术,乃国家和民族之幸事,是中国商人向儒商蜕变的升华和跨越。廖廷建虽是创作、社会活动、讲学繁忙,仍欣然出山,出任副院长。笔者受王见刚先生、王霄峰先生之托,采访廖廷建先生。先生是一本厚重的书,本文只略读一二,实难抒写全貌,权当一篇“廖廷建书法艺术印象素描”,希望有缘再续下文。

盛世兴,文化兴,书法兴。

本文截稿之时,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文化强国,丽像开图之际。国运昌盛,必然呈现出一个繁荣的书法中国。廖廷建数十年来,创作出大量书法作品,为传承推广书法艺术,举办各种国家级书法展,组织各种中外书法交流活动,让书法艺术走进基层、走进大学、走向国际,全系于一个《书法中国》的情结和梦想。

问:此刻,君在何方?廖廷建正带着一支北京书画家采风团,行走在革命老区交城山麓。在青山绿水、白云缭绕之间,一杆红旗猎猎飞舞。廖廷建高擎旗帜,攀上最高峰,身后弯弯曲曲的小路,犹如一幅大书法,书写着《书法中国》四个大字,悬挂于天地苍宆之间。

在中国书法主流文化的书坛上,廖廷建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文化旗手!

德艺双馨 大家气象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成就了廖廷建的书法人生,中得心源诠释了廖廷建的人生书法,这“造化”和“心源”是合二为一的,这“心源”来自天,这“造化”便是天。问天:何为艺术家之道?天曰:大道!再问天:何为大道?天再曰:德艺双馨?现在,让我们一起再翻开第三章。

2002年5月,是廖廷建一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走过了红地毯,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第二届“德艺双馨”书法家。廖廷建一生获奖无数:国际国内的金奖、银奖、大奖、荣誉奖、贡献奖等,都不能让他为之动容。唯有这届“德艺双馨”书法家的奖项,让他久己心静如水的心湖,荡起久久不能平息的涟漪。

这一天,他想起了父亲和母亲。父亲是军人出身,性情刚烈、耿直,却心灵手巧、多才多艺,是当地一位能人。母亲贤惠善良,性情开朗,用缝纫做的手工费,供孩子上学,经常周济四邻,是当地的一位活菩萨。廖廷建从小放过牛、砍过柴、烧过炭。9岁就开始独立生活,洗衣、做饭、求学。在他身上继承了父亲“坚忍不拔、认准的事不回头”的精神和母亲“慈悲为怀、周济穷人”的善良之心。记得他当兵离家时,父母送他到路口,含着泪嘱咐他:“做个好人,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句严父慈母的叮咛,打进行囊,刻在心扉,几十年风雨人生,犹不敢忘。此刻,当他手捧“德艺双馨”的国家级最高荣誉,怎能不心潮激荡?怎能不泪叩远山?那是天下父母对儿女的期望和笑慰,那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立于世界之林坚守的精神和灵魂。

廖廷建是一个大德为怀,品行高尚的人,尊师如天、孝敬父母、博爱天下。数十年来,他一直恪守三个原则,一是:写字,先把人做好。二是:把任何事情都当作自己的事情,帮助他人,尽社会义务。三是:艺术家要有一种民族的自尊心,敬畏传统,不敢忘国。这三个原则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构建出他思想灵魂的核心价值体系。

你很难想象,像廖廷建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书法艺术家,千金难求一字。当一个普通工人,辗转千里,赴京叩开他的门,只因喜欢而求一字。廖廷建会感动异常,欣然而书,不仅不收分文,还热情有加,设餐相待。他说:“无论高官还是百姓,只要喜欢我的字,都是对我的认可。艺术面前无贫富,我应该感到荣幸,岂能拒之?”

你很难想象:像廖廷建这样一位职务众多、社会活动频繁,时间如金的艺术家。当一位外地的朋友孩子结婚,想请一位名人出席。他会即刻放下创作,坐飞机赶去。参加完婚宴,又赶着飞回北京,连家都顾不上回就直奔会场去参加重要会议。他说:“任何时候,我都没有骄傲的资本,别人看的起我,岂能不去?”

两件细微的小事,如一滴雨露,折射出廖廷建品德太阳的光辉。写字先做人,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他的故事太多太多,“德艺双馨”四个大字,是对廖廷建最好的诠释和写照。

大美为纬,大爱为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廖廷建“爱国敬业、孝亲守常、尊师重友、朴实节俭、服务奉献”的宽厚品德,使他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呈现一派大家气象。

范曾曰:“气象者,简言之即为气。人之吐纳,气也,心灵之吐纳,亦气也。艺术之气象,当指心灵。凡遣云使月,技精屠龙,恢恢乎万物罗胸,其所谓作,岂得感官之快可限,读者必心旌为动摇者,此大家气象也。”

廖廷建的书法艺术,继承前贤而导正统,章法严谨而洒脱疏朗,融清新豪放于一体,有行云流水之神韵,兼大气飘逸而天成。低调内敛中自然透露着奢侈与超然,沉静洒脱、悠然淡定、平和至尊、王者贵气。

欣赏廖廷建先生的书法艺术,仿佛一阵清风吹进没有遮挡的心灵,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情怀,超然洒脱、悠静如茶,在淡雅宁静中感动,在超然洒脱中飞扬。

廖兄书廷建树,以德艺双馨,有无之间的精湛修养,抒情用笔,泼墨挥毫,作品尽显大家气象,在其作品本身闪烁着人性光芒与体现的终极关怀里,让人感悟到心灵的启迪和震撼。神韵独具,百读不倦,愈久弥香。

篇5:中国梦-文化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我的演讲题目是《中国梦 我的梦》。

说道梦想,这是个多么让人憧憬、让人向往的词,它包含的不仅仅是人们想要达成的愿望,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我的心中,也有一个梦,一个文化大繁荣的梦。

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他还指出,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着力培育文化优势,壮大文化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想到这里,我一次次的思考,作为一名年轻的文化工作者,我能否像无数前辈一样在和谐社会建设这座大厦上留下我的足迹?想到这里,更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但同时,仿佛也看见了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文化事业更上一个台阶,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便是我小小的梦想:将我自身年轻的血液,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个格局中,推进文化强区的建设,让文艺的奇葩开满祖国每个角落!说道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无数的先烈,为了共和国的简历和崛起在战火中倒下,用他们的一腔热血验证了文化人的最终追求,是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奉献将名字镌刻在人民的心中,一步步的践行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得本质要求。是他们让共和国文化人,这令人景仰的名字,这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也同样在当得文化事业上熠熠生辉。

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的生命就是再现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化风采,如何将自身的追求与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奉献的心是急迫的,年轻的血液是滚烫的,但现实的状况要求我们冷静下来,一步步、一点点将这充满激情的斗志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如今,工作几年的我更加体会到现实的要求有多么迫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吃穿住行的富足,更多的是要求精神文化领域的涉足,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抓住文化发展第一要务,不断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要抓住服务群众这个核心,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放在首要位置,多提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同时,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题地位,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三要创新文化发展方式,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同时,注重创新的力量,不断提升文化的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探索新时期文化工作的特点,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积极发展各种健康有益文化,促使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四要兼容并包,丰富文化市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人员结构出现多样化,不同层次的人群有不同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兼容并包,给多种文化创立良好的土壤,统筹兼顾,增强文化发展的均衡性,使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篇6: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推伟大中国梦

“中国梦”,自习总书记提出以来,诸多专家、学者给予我们不同解读,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专家眼中也有一千个中国梦,但是这些专家、学者们却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梦的落脚点”!

浩瀚苍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文明和历史,中华民族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瑰宝传承给了后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以强大的生命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成就了多少伟丈夫、大英雄。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荡气回肠的历史。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认为,更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在近十年的职业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努力地学习、积极地生活、深深地感恩,这类传承着中华美德的简单行为,却在学生中渐渐被忽略了。有的荒废学业、耽于玩乐,在这些孩子扭曲的价值观里,就是要及时行乐,讲究吃穿、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将父母的期望和辛劳抛之脑后;有的虽然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却漠视他人,甚至对父母都漠不关心,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总是秉承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每每看到这些孩子们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总是倍感痛心地想,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他们衣食无忧、吃穿不缺,他们到底缺少了什么?

痛定思痛,我发现,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教授课本上的专业技术知识!却不曾教授过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实践意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我们教过吗?我们没有啊!今天,我们提及中国梦的实现,提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呀!

自从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我们单位职工在立足本职的同时更加深入的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改革,通过开设国学教育课程,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应具备 “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隐忍;教授学生赏析唐诗宋词的风韵、琴棋书画的艺术;提高学生宽容仁爱的修养。我们告诫学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通过单位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已经在校园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学生由原来的逼着学逐步向我要学的方向发展,全校已经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这些改变都是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旗帜指引下,开展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实践的巨大成果!我们感到无比欣慰!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万年祖德,是传承之大根大本,我们当知当学。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塑造学生的气质和修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优秀的后继力量,从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追梦人,更多更优秀的后继力量才是提高中国梦质量的根本。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是人的梦!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要一如既往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掘青少年蕴涵的正能量,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我确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们,将展翅飞翔,为祖国的明天,为中国梦的实现!他们将展开有力的翅膀,积极地奋发图强!

篇7:中国梦与文化自信

摘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一个国家的崛起必先对其自

身的文化有高度的认同和自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肯定和信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梦滋养着文化自信,而充分的文化自信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必要条件。站在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上,正确认识文化自信和中国梦的关系,对于实现文化自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正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文化作为支撑。中国梦不仅是物质雄厚之梦,精神强大之梦,也是文化兴盛之梦。正如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一个国家的崛起必先对其自身的文化有高度的认同和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文化自信的根基。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自己的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自身的文化特质。悠远浩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华文明永恒的价值特征,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民族特有的精神标志,成为中华民族川流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化河流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透露出的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和文化底蕴,为周边地区带来过长期的稳定与繁荣,深刻地影响着周边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包含着发愤图强、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民唯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爱国情怀;正道直行、诚信求是的道德准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仁者爱人、义者利他的宽容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恪守中道、因地制宜的处世之道;天人合一、物我两亲的精神境界;大同之世、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这些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作为构筑中国梦的精神文化元素,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身精神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使中华文化能生生不息的传承发展,积累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使得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不断,文化之生命能绵延长久而不坠。

二、革命文化精神是文化自信构成的主要元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以古代的辉煌成就为基点的,还需要近代和现代的文化成就来巩固和加强。1840 年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与瓜分,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强烈的文化自信心被严重损害了,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危亡境地和五千年未见之大变局,要想挽救亡国灭种的危机,绵延民族生命,唯有救亡图存。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成为追寻中国梦的领导力量。在28 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革命信仰进行着不懈的奋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主体的精神链条,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精神。

三、适合我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那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推进的文化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立足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新飞跃。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的继承发展,它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创新活力,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是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时代变化中能自觉保持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心理认同和坚定信念,同时又能正确看待世界文化的理性心态。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力量。蕴含着中华文化基本特质的“三个自信”和文化自信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中国梦。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粘合剂,是“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的意义在于以下三点:

(一)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生力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对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与经济、政治相比更为深远。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融合的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是因为我党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如同生命,需要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封闭固守的文化只会止步不前,最终消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标志,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才能勇于探索,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二)文化自信是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保证

中国梦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社会生活层面,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幸福,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极大充裕上,还应该当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富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构建人民自信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与中国梦的价值目标相契合的,是实现人民幸福梦的思想保证。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精神富有,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要通过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教化熏陶,需要通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之内化为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素养。这种人文精神和素养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表现为独立的人格、理性的精神和自觉性的道德意识。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瘠亦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的幸福生活是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生活能力,要着力改善人民的精神文化风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三)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中国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融通的。在文化全球化时代,秉持和平发展理念的中国梦是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期盼,反映了人类追求自由、幸福的终极目标,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趋向。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依靠中国人民的勤劳奋斗,也需要世界范围内的支持和认同。这就要求中国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走出去,对外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我们需要以开放兼容的胸怀融入世界文化体系,以“拿来主义”的文化自信,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外来文化进行吸纳、借鉴,丰富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对外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中国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开设,“熊猫外交”的开展,中国优秀文艺作品的输出,就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具体方式,也是中国文化在面向世界时自信的表现,也将是中国实现文化强国梦想的重要标志。

篇8:文化中国梦

远古时期的先民们最先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击壤歌》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恬然安适的生活图景:“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伊耆氏蜡辞》是中国远古时期一首农事歌谣, 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深沉期待和愿景:“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1]

时光荏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开始从理论的高度构思未来的理想社会。老子主张“小国寡民”;[2]庄子向往“无何有之乡”, 追求“同与禽兽居, 族与万物并,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的“至德之世”;[3]孔子有志于“老安少怀”, [4]14希望以“仁”为内核, 以“礼”为准绳, 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达到“博施济众”的目的, [4]16实现“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4]36以及“近者说, 远者来”[4]30的理想社会;孟子主张行王道, 施仁政, 通过“制民之产”实现民富国强;[4]墨子提倡“兼相爱, 交互利”, [5]133主张“尚同”、[5]92“一同天下之义”, [5]187天下百工“使各从事其所能”, [5]279“赖其力者生”, [5]79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 有财者勉以分人, 有道者劝以教人”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 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 富不侮贫, 贵不敖贱, 诈不欺愚”, [5]126“饥者得食, 寒者得衣, 乱者得治”[5]79的理想境界。尽管具体观点不尽相同, 但殊途同归, 对于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汇聚成了中华文化中的“大同”理想,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政治上,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社会上, “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文化上, “谋闭而不兴”;道德上,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的根本条件是要有一种道德共识能够在全社会畅通无阻地运作, 这就是所谓的“大道之行”。[4]344其后历代中国人的社会理想都以它为蓝本, 激励着中国的仁人志士为着“大同”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世界历史上下绵延数千年, 其间不乏辉煌灿烂的文明和名垂青史的赫赫帝国。孙中山曾经指出:“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原故, 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发展, 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 便能成功。但是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 还有着道德问题, 有了很好的道德, 国家才能长治久安。”[6]中国所以能够一统至今者,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德治教化。基辛格认为:“1000年来中国得以延续至今, 主要靠的是中国平民百姓和士大夫信奉的一整套价值观, 而不是靠历代皇帝的镇压。”[7]

基于同一文化而形成的共同的道德共识, 赋予了中华儿女一种“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康有为主张建立一个天下为公、没有阶级、一切平等的大同世界, 认为人类所遭受的各种苦难“惟行大同太平之道”方能得脱。[8]梁启超评价其“与今世所谓世界主义、社会主义者多合符契, 而陈义之高且过之”。[9]孙中山憧憬的理想社会是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天下一家, 世界大同”, 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进步思潮”, “具有显著的号召力和鼓舞作用”。[10]然而遗憾的是,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弱小及其与封建旧地主、旧官僚、旧商人的血缘联系,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生的软弱性, [11]他们注定了无法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这个历史重任无可避免地落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中,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融, 实现“民富国强”的当代“中国梦”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它是对中华“大同”理想的扬弃。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将“大同”理想视为“吾人之鹄也”, [12]并将其具体化为“新村”计划。[13]在成为一名成熟而坚定的共产党人之后, 他更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革命目标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追求结合起来, 矢志建立一个“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的美好世界。可以说, 毛泽东将自身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素养出色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当中去, 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作出了独特贡献。后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先后用“小康”、“以德治国”、“和谐”等词汇来形象地描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某种具体目标, 这些词汇浸透着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和道德价值, 易于唤起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积极响应。他们的这种做法某种程度上正是借鉴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实践, 而历史也证明了其正确性。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激励着我们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 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 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 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 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 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14]在当代, 最能体现这一共同理想信念的就是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中国梦”。中共十八大后,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响应全国上下一片热忱期盼, 继往开来, 高瞻远瞩, 对当代“中国梦”作了深情阐释, 概括起来讲就是“一条道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三个必须”、“三个共享”和“一个归根结底”。首先, 在路径选择上是“一条道路”,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总结历史经验, 不断艰辛探索, 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5]其次, 在目标设定上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再次, 在具体要求上, 做到“三个必须”, 实现“三个共享”。实现“中国梦”, 必须走中国道路,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努力做到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4]最后, 在依靠力量和发展目的上, 强调“一个归根结底”, 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这和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14]值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习近平同志对当代“中国梦”的深情诠释凝聚了力量, 振奋了人心, 为全国人民继续奋斗补充了巨大的正能量。

此外, “中国梦”还强调自身对于世界的贡献。中国人民自古就强调“君子不厌己达, 宜志于达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君子利己而利人, 达己而达人”的民族, 因此当代“中国梦”更有对美好世界的渴望, 它强调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为世界繁荣与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摘要:当代“中国梦”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它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远古时期的先民们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则从理论的高度构思未来的理想社会, 最终汇聚成了中华文化中的“大同”理想。当代“民富国强”的“中国梦”正是对中华“大同”理想的扬弃。

上一篇: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计划下一篇:大学优秀团员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