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美学

2024-05-28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美学(精选6篇)

篇1: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美学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美学

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不断的追求美。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将美学完全融入其中,本文主要通过对武术中的形体美、技艺美、造型美、协调美、节奏美、武德美、语言美、意韵美的介绍来浅析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美学。关键词: 武术 文化 美学 审美

我从小就喜欢看武侠片,其中少林寺、少林小子、醉拳等更是百看不厌,吸引我的不仅仅是里面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里面的武打动作融入了武术文化中的美学,让人在欣赏的时候如痴如醉,经过一段时间的欣赏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对武术文化中的美学又有了新的认识,美是人类社会活动实践的产物,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发展的。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了一个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的美的世界。武术之美,更是如此。

一、武术文化的外在美 1.形体美。

形体美以其匀称的体态和柔和的线条,以形动人,以情感人,成为大自然中最为完善的一部分,标志着人体的健康和尊严。因此,形体美是人类最崇高的和被热切追求的目标之一。武术项目十分讲究动作姿态,如长拳展现的是一种姿态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包括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动作和技术的拳术。长拳动作除了要体现攻防技术外,还要讲究骨法,动作要求规格,姿态优美。如拳谱中所要求的“五体称”,即四肢与躯干五条线要像写字一样,结构匀称、工整,或撑拔张展,或勾扣翘绷,无一处松软,充满骨力,呈现健美之势。

2.技艺美。

武术技法要求:“轻似随风絮,重若千钧铁”。“震脚”、“拍地”、“砸拳”等动作能使运动过程的轻、重之分明朗化,充分体现了轻、重的对比关系,鲜明地突出“重”的因素,在短暂的停滞后,如同打开闸门奔泻而出的洪流一样,很快就促成运动状态和节奏的转折变化。套路里由于各种动作的先后衔接,其中不乏轻、重,或是重、轻之对比。轻重相间,构成了此起彼伏、铿锵有力的运动节奏。当人们观赏武术比赛或表演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欢呼和赞叹,这就是欣赏着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既在生理基础上给这种感观愉快,却又超出生理基础之上,它主要是培育人的感知。譬如对套路演练的感觉, 通过变化的招式, 人们会在眼前不断地感悟到一副副流动的画面。这些画面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巍巍重山,泰然耸立;时而像惊魂脱兔, 狡黠多变;时而骠悍猛放;时而通达干练;时而如鹰击长空;时而如浅底鱼游。正是这些层出不穷的变化, 时时唤起人们新鲜的感知而使人享受到美的愉悦。

3.造型美。

武术的造型艺术美可分为动造型和静造型,通过动造型和静造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运动形成了连续不断的画面。如“金鸡独立”、“白鹤亮翅”、“金鸡报晓”、“朝天一柱香”等,这些取自于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动的画面,自然就显示出了迷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感染和享受,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武术运动造型美的个性。

4.协调美。

武术运动中有规律的反复、连续性,以及动作和形态转换所产生的美感。武术流派繁多、风格各异,因此武术动作在演练过程中有慢有快。从另一方面讲,武术动作的一拳一脚或者是一个腾空、一个旋转等等,都可在视觉上构成各种运动的轨迹,这些轨迹形成了优美的空间变化。这种千变万化、瞬息生辉、稍纵即逝的线条排列与组合都能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5.节奏美。

武术套路节奏鲜明、气韵生动、富有美感,尤其是现代自选套路的发展在节奏的变化上尤其突出。特别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集体表演项目,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伴奏下,运动员们以古朴而有特色的拳法,节奏鲜明,时而单练、时而对练,动作整齐而有难度,内容新颖而不落俗套,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弦,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清新的音乐,使人们赏心悦目,深切体验到武术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二、武术文化的内在美 1.武德美。练武之人讲究武德,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武德的仁学中心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习武既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其次,武德的仁学中心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人取命。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

2.语言美。

武术文化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武侠小说中。而武侠小说的大家莫过于金庸、梁羽生、古龙。下面就简单谈谈他们的语言风格: 金庸小说的语言,典雅古朴、生动活泼、诙谐逗趣而又富于变化,他的小说既有诗情画意,柔绮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说直探人生、命运的真谛。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中西结合,使小说结构既精巧、繁复,又谨严、完整。给人以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的效果,那是一种与读经典名著同样的甚至更高的感受,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寄托。

梁羽生小说的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故事中又常常用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以创造优美的意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叙事中有着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表现出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古龙小说在语言、技巧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家风格。他的小说的语言句式短,叙事力避平铺直叙,行文多跳跃抖动,情节惊险蹊跷而又不违悖情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

3.意韵美。

在传统美学中意是审美意识的主导方面, 指主观意识、趣旨及其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韵是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生动含蓄的风采气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 讲究写意, 注重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 写一时之意, 意尽言止的境界。由于受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 导致了武术在气度、神韵上追求形神兼备, 然后更强调传神而脱形。武术将现实的审美感受提供和集中, 贯彻到整个演练过程中立意尽意、意发传神、心动形随、以达到意境美。韵的生动自然雅致清奇、委婉含蓄、趣味无穷的境界, 表现在武术中, 就是演练者的动作、神态和风貌展示特有的东方古典之美, 激发欣赏者的联系和情思, 以获得意外之意,从而获得绵绵无尽的美感。

结束语:此外,武术之美还包括攻防美、武仪美、武境美、心灵美等等,中华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审美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它以美为基础, 以美为出发点,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应在东方传统文化和美学的基础上去研究武术美、感受、欣赏武术美, 用心去领悟美的内涵,从而带来心灵的震撼, 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参考资料:浅论武术的美学价值--郝宇 浅谈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及美学特征--吴正好 浅谈中华武术套路的美学价值--侯沛伟 杨明珠 张建强 武术对当代大学生修身的价值探索--徐现峰

简析“劲力”在武术套路中所发挥的艺术效果--高瑞芳

篇2: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考 --以中国结为例

伴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中国结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近年来已悄然流行,尤其是逢年过节,大街小巷那一串串红红的`中国结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古老与绚丽,而中国结也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正风靡世界.本文试从中国结的历史、哲学背景、色彩、式样等方面向大家展示一个泱泱大国中具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艺术美的代表之一--中国结.

作 者:钱洁 QIAN Jie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筹)音乐系,安徽,蚌埠,233030 刊 名: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5 19(5)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国结   历史   式样   色彩   哲学   美  

篇3:浅析中国武术太极拳的运动美学

一、内涵美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和生长, 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和审美思想的深刻影响,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呈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蕴含着哲学、美学、艺术、文化等各方面内容, 并广泛容纳了经络学、解剖学、生态学、运动学的科学原理, 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 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太极拳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带给我们无穷的美的感悟。太极拳之美, 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其发展到今天之所以经久不衰, 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 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 能给人美的享受, 使人赏心悦目, 激发人类美的情操, 更能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使它具备了不同于其他运动形式的内涵美。这种内涵美, 既体现于“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的高尚武德修养, 又体现于“静中触动动犹静”“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的深邃道家哲学思想和《周易》的阴阳辩证思想, 还体现于“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儒家中庸思想。正因为如此, 武术太极拳被誉为“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气质。

二、自然美

太极拳运动风格以松、静、圆、活为主要形式, 运动中要求心静体松、中正安舒, 走架如行云流水, 悠缓流畅, 连绵不绝。这种追求恬淡的审美心境, 形成了运动中追求自然美的整体风格, 表现出浑然天成、恬淡悠远的自然之美。

(一) 身法之美

身法之美, 即身体变化方法美。太极拳运动对身法要求非常严格, 王宗岳提出要“虚领顶劲, 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 忽隐忽现”, 武禹襄也提出了“身法八要”, 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太极拳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 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 百会接天, 会阴接地, 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太极拳身法的关键是端正、自然、顺舒、圆活, 这使太极拳具有了不同于其他运动的身法之美。

(二) 姿态之美

姿态之美, 即神态、姿势、拳架等表现出来的形式美。太极拳对姿态要求很高, 它强调一身备“五弓”, 处处呈圆弧, “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又如悬顶正容、沉肩坠肘、展臂虚腋、舒指塌腕、含胸拔背、松腰正背、屈膝落胯等, 整体运动中要求心静身正、轻灵圆转、螺旋缠绕、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着着贯串、势势相承、绵绵不断, “运劲如抽丝, 迈步如猫行”, 刚柔相济, 意气相随。

(三) 劲力之美

劲力即劲法和力度, 太极拳的劲力之美体现在寓刚于柔。清代太极拳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劲力最主要的成分是阳刚与阴柔, 二者看似对立, 在太极拳中则是包容与融合的对立统一, 相互转化, 相互作用, 相互包容。太极拳劲力主要表现为寓阳刚之气于阴柔之劲, 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妙。但其柔和却并非松懈, 而是如缯中裹铁、绵里藏针, 通过开合、显隐、虚实和松活弹抖、螺旋缠丝等技法来实现刚柔的转变, 形成柔和流畅的艺术效果和宏大的气势, 让人可以享受到刚柔相济的美感和律动。

(四) 意气之美

太极拳不仅具有独特的身法美、姿态美等外形美, 而且在意气运用上更是发挥自如、得心应手, 充分显示出意气之美。太极拳是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太极拳的“气”不是指呼吸的空气, 而是指“内气”, 是运行于人体经络之间的“正气”“元气”, 武术家称之为“中气”“内气”“内劲”等。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 它要求动作要能刚能柔, 收放自如, “心为令, 气为旗”“全身意在神”。太极拳在动态上要求一动全动, 在速度上要求快慢相间, 在力量上要求刚柔相济, 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相协调, 从而实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种意气之美, 充分展现了太极拳的刚韧之功、阴柔之力。

(五) 造型之美

太极拳之所以在众多武术运动中脱颖而出,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优美的造型。太极拳的造型包括运动过程中的动力造型和定势时的静力造型, 正是动力造型和静力造型的相互衔接贯穿, 形成了太极拳套路整体的优美造型。太极拳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四维造型体现了太极拳的造型艺术之美, 无论是动力造型还是静力造型都取材于生活中的典型形象, 有动物、植物、场景等, 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 就会显示出生机勃勃的迷人魅力。每一个动力造型通过时空运动轨迹表现出一组组灵动连绵的空间立体图, 而每一组动作的起点和终点则是一个美丽生动的静力造型, 即太极拳里面所说的定势, 如手挥琵琶、金鸡独立、白鹤亮翅、揽雀尾、白猿献果、野马分鬃等。

三、形态美

太极拳运动中的形态美, 是人体在运动形态和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感, 如体形、体态、神情、装束、韵律、轨迹等。不同运动共同的形态美准则包括:完成动作时身体各部分的方向、位置、幅度要准确, 如完成举腿动作时要方向正确、不偏斜, 分清蹬脚与分脚;动作基本方法准确无误, 身体各部位协调运转, 例如“站似一棵松, 卧似一张弓”;运动中身体的运动轨迹、路线要准确、合理, 例如太极拳中的手、眼、身法、步都要按既定的路线和方向动作。做到以上这些, 运动中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形态美和勃勃生机都会给人美的享受。

(一) 虚实美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左重则左虚, 右重则右杳”,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太极拳古谱《虚实诀》更是对太极拳中的虚实关系论述得细致入微:“虚虚实实神会中, 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 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 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 实实虚虚攻不空。”太极拳虚实相生相化, 互转互用, 在动态平衡中展示了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使人有周身轻灵、圆转无滞之感, 产生一种灵动而不僵化的虚灵之美。

(二) 刚柔美

太极拳是寓刚于柔、运柔成刚, 刚柔相济。太极拳外形表现为轻灵、柔和的阴柔之美, “运劲如抽丝, 迈步如猫行”, 动作连绵不断, 轻灵而洒脱;太极拳的内功则表现出沉稳、刚劲的阳刚之美, 如“捕鼠之鹰”“搏兔之鹄”, 内蕴深厚, 气势宏大。太极拳柔中带刚、刚柔相济, 使人感受到外形松柔而不懈怠、内力刚劲而不僵紧的武术技艺之美感。

(三) 弧线美

太极拳招式讲究“螺旋”“缠丝”“走弧”“走圆”, 无处不曲线, 无处显凹凸, 即使是发力, 也要“曲中求直”螺旋发力。太极拳运动通过点、面、体的变化, 相互穿插, 无端无倪, “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表现出强烈的圆柔动态之美。

(四) 形神美

太极拳以形传神, 通过柔美连贯的外在动作将内在的精神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形神美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和谐、整齐且具有节奏的美感, 透露出内在高雅、清新、灵动而沉稳的气质, 也就是所谓的“韵味”。太极拳的韵味主要通过动静、虚实、快慢、刚柔、开合等的变化和节奏来体现。动如脱兔, 静如止水;快则若引江河, 慢则行云流水;外似波澜不惊, 内如翻江倒海……太极拳就是在“动、静、快、慢、刚、柔、虚、实、开、合”之中, 以形传神, “韵”味美十足, 深刻反映着太极拳的形神之美。

四、和谐美

如果把长拳比作一首刚健明快的奏鸣曲, 那么太极拳则是一首柔缓抒情的小夜曲。它柔和平稳, 细腻委婉, 感情的抒发, 气息的流畅, 形体的自然圆活, 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太极拳里要求的“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中正”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和谐思想, 包括动静、阴阳、虚实、刚柔、内外的和谐统一, 也包括人与自然、与天地的合一。

清代太极拳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太极者, 无极而生, 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太极拳视阴阳为运动中的根本, 着重于通过阴阳的转换、协调, 达到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例如玉女穿梭动作, 虚实相生, 动静相兼, 转换灵活, 体现出圆活自如的运动特征以及动作的中和之美;再如揽雀尾动作, 将刚与柔、虚与实、动与静等因素在统一中对立, 融为一体, 使动作刚柔相济, 和谐中正。太极拳将刚与柔两种相反的力量巧妙地糅和在一起, 动作中做到刚中寓柔、柔中寓刚, “妙手——运——太极”, 刚柔相济, 运化无方, “太极——运化乌有”, 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境界。太极拳讲究“舍己从人”“随曲就伸”, 更要借天地之灵气为我所用, 物我合一, 例如东岳太极拳中的“三才式”, 更是充分强调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正是这些和谐思想的渗透, 使人在太极拳演练过程中表现出物我两忘、超然于天地之间, 以一种澄明的心境去体会生命的和谐律动。

五、特色美

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受到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 还包含着中国人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思想, 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动静做势, 纯任自然”“屈伸开合听自由”“牵动四两拨千斤”的运动要求;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 在太极拳“立身中正安舒, 支撑八面”“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尾闾正中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等拳理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释家的“悟”“空”“定”等思想则在“由招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舍己从人”“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等拳理中得到体现;《周易》阴阳的辩证思想, 在太极拳理论中也得到了阐述, 如“静中触动动犹静”“黏即是走, 走即是黏;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等。这既体现了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武术与运动的特色美, 又让习练者因个人文化素养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形成各具特色的演练风格。

由于演练者身材、协调性、柔韧性等身体条件的不同, 太极拳演练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例如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 适合身材魁梧稳健者演练;孙式太极拳圆活灵动, 适合身材矮小灵活者演练;陈式太极拳运柔成刚、发力较多, 适合协调性和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演练;武式太极拳小巧紧凑、内力充盈, 适合身体较弱者演练以涵养内气;吴式太极拳斜中寓正、对拉拔长, 适合柔韧性好的人演练……太极拳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能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形成繁荣发展的态势, 正是由于不同的演练研习者使太极拳的特色美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

六、整体美

太极拳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完美的运动形态、科学的技击技术、形象的表演魅力和独特的运动体验而显现出勃勃生机, 给欣赏者以优美、清新、悦目的深刻印象, 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极拳套路演练中的这种艺术美主要在于演练过程中表现出的整体优美形态、生动鲜明的韵味和形神兼备的意境。太极拳尤其讲究点、线、面的对比均衡和动作美的多样化统一, 渗透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中的韵律美、造型美等美学元素, 在圆转变换中表现出意涵宇宙的博大胸怀和神通自然的精妙心思, 实现身与心、骨肉与灵魂、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形成各有特色的整体风格。太极拳的整体美不仅体现于自身, 还通过太极拳演练传达给欣赏者, 通过意气引导下的身体运动创造出清雅的艺术形象和优美的意境, 使观赏者感受到奇妙的气场而受到感染, 得到美的享受, 这也正是太极拳独特的、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摘要:本文从太极拳的内涵美、自然美、形态美、和谐美、特色美、整体美六个方面, 对中国武术太极拳的运动美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剖析了太极拳丰富的内蕴与美之源泉。

篇4: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死亡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死亡;美学意蕴

前言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说: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problem。生存与毁灭是人类所探讨的永恒话题。当今的科学对生命诠释已颇具权威,面对死亡无数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却难以突破瓶颈,当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死亡奥秘时就会发现,死亡可以是一种崇高的美,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许多思想家对死亡有不同的看法:孔子“逝者如斯夫”。当其弟子问到他关于死亡问题的看法时,说“未知生焉知死”【1】死亡对人是最大的不甘,可是儒家却希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种永恒的追求,从而超越自身价值。于是便有了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以死亡换取一种神圣的道德实现,建构了以伦理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封建统治者就是通过这种价值观来促使人们去立功、立德、立言,在必要的时候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道家把对死亡的看法归于自然,主张“无为”把万物归结为“道”,认为“生亦自然,死也亦自然【2】。其中以庄子的死亡观最具典型,也最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在他夫人去世之时,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悲痛欲绝,他反而“鼓盆而歌”,可见庄子面对死亡那么的超然。道家认为“生死”是天道,所以既不要悦生,也不要恶死。“生死齐一”,顺从自然。

佛家认为有生必有死,死只不过是无数的生死轮回中的一道而已,认为人生极苦,但可以通过修佛向善来积功德,最后达到涅槃,进入极乐世界。佛教的生死观旨在劝人为善,积累功德以求能善始善终和再世善果。

且不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观持何种态度,单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杀身成仁的洒脱之死,还是涅槃而死,死都具有它一定的审美价值。当生命之花心甘情愿地为真善美,为正义而陨落时,人的生命便开始进入了诗化的美学境界,生命也因此变得崇高,死亡便具有了一种深层次的悲美。

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无论是追求宗教上的极乐世界,还是献身社会以求名垂青史,当我们必死无疑,就要死壮美和有意义,达到了儒家所说的立功立德立言。中华古国泱泱几千年沉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及伦理精髓,有独特的死亡美学意蕴。

1、死亡的价值思考

死亡无外乎是生命的终结,可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孔子把死亡的价值定位为“对真理认知的追求【3】”,同时又把死亡与道德实践联系起来,崇尚“杀身成仁”。在很多古典艺术中,好人的死体现道德伦理的正价值,而坏人的死则体现了惩恶扬善,渗透了民族的道德情感和伦理判断。

宗教也是源于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来生期盼,宗教中有很多教条劝人行善,认为行善的人死后会进入极乐世界,或者转世投胎于贵人福者。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哀悼耶稣》通过死亡来替世人赎罪,同时给人一种“信耶稣得永生”的感觉。

死亡也具有美学价值,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情而死,最后双双化蝶,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具有悲剧的美感,用唯美的方式来演绎死亡,死亡便不再那么可怕。

《孔雀东南飞》“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4】”这里没有对死亡的恐惧,相反表达出:有情人终成眷属,即使生不能同裘死也要同穴,艺术把死亡的恐怖化为美,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美学

面对生死孔子主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这就上升到了美学意义。“里仁为美【6】”,与其说美与善有联系,不如说“仁”与“善”是同类。孟子则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即在生死与仁义面前选择为仁义而死,他的这一观点在这里是对孔子以善为本的美学观的一个发展和延伸。

这一道德观受到古人的极大推崇与践行,在古人眼中,苟且偷生与不仁不义是要受到贬毁与责骂的,如解缙投节于明成祖,虽奉召主修了《永乐大典》但还是遭到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耻笑。而为仁义而死却是为后人所颂扬,如伯夷、叔齐、岳飞、关羽、专诸、荆轲等。“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8】”。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至,所以仁至【9】”。在生存与毁灭之间,仁义值千金,为仁义而死的人千古留名。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思想相融合对我国古典美学影响极大,为我国古典美学“意境”说上作出贡献。佛家主张慈悲、业报、孝亲等,认为人生极苦,通过弃恶从善,修行来摆脱六道轮回。儒家主张人要积极的入世,通过建功立业来追求生命的不朽。

中国古典美学中贯穿“真善美的统一【10】”,“美在意象【11】”。屈原把死亡意蕴引入诗歌中,在国殇中:“时坠兮威灵怒,…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2】” 这幅场景描写将士们为了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场面,他通过艺术手法把死写的不再那么可怕,这些将士是为仁而死,具有了一种悲壮与崇高。

3、死亡审美意蕴的表现形式

仁义之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仁义(善)而死是可歌可泣的。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3】,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所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中国人的立身格言和面对死亡时的取向及审美意蕴。

古人死亡审美意蕴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是通过语言来体现。屈原:“出不入兮往不反,…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4】”这些语言的描写蕴含了一种价值情感,即为国家和人民而战,死不足惜;史记赵世家中作者描写程婴自杀时说“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15】”他的自杀是为了实现对公孙杵臼的承诺,短短的几句话就给人呈现出了为信而死的价值情感。陶渊明的《咏荆轲》中“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这首诗中,诗人给读者描写了一幅壮美的画面,通过渲染对荆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对友守信表示极大的崇敬与颂扬,衬托出了死亡美学的意蕴。在《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张驴儿强取窦娥不成而阴谋陷害,最后窦娥在法场上对老天进行控诉,在临死之前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誓言来显示出她的冤屈。作者通过这些语言的描写蕴涵了对恶势力的控诉,同时通过最后窦娥的冤屈得到平反蕴涵了惩恶扬善的一种情感,给读者一种善最终会战胜恶的一种情感,正义与善是我们的人格追求。

以语言为表现形式来勾描出一幅幅壮怀激烈的审美形象,在对这些审美对象进行审美的同时,体验与感悟我们民族的文化与道德信念。

4、死亡美学意蕴的现代意义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德”延伸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谐等。信 是立身之本,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沿传至今。

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西方思想观念的传入以及人们无视精神文明建设,人们的道德水平出现了很大的滑坡,甚至到了人们都无法想象的程度,现在社会不仅道德缺失,甚至连我们基本的道德底线都快扼守不住了。

现今物欲横流,君子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难了。我们今天不缺道德法则,关键是如何把它内化为我们的修养?古人之所以舍身取义是因为他们把封建道德内化成了修养,他们做到了知行合一。

我们怎样内化呢?美育是最终生成我们公民完善人格的关键。

“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16】”审美形象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信念,审美理想,美育就是利用审美形象特有的感染作用,使受教育者领悟到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并把这些信念与内涵内化为自己的修养。

死亡审美意蕴的现代意义还在于让人们抛弃的死亡的恐惧,弘扬正义和真善美。当生死危难的紧要关头有更多见义勇为之人挺身而出,弘扬一种优秀的民族精神,构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当我们每每看到“彭宇案”、“小悦悦案”“厦门公交车事件”时无不为我们的国民感到羞愧,我们国民不能当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慎独之,中国大国民。

参考文献:

[1]刘宗志 《论语解读》贵州出版集团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年07月第166页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刘衍永 周晓阳 著 2008年第一期 船山学刊

[3]颜翔林 《 死亡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01月

[4]《古诗精选.汉乐府民歌.焦仲卿妻》江苏古籍出版社 第58页

[5]刘宗志 《论语解读》 贵州出版集团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 第239页

[6]刘宗志 《论语解读》 贵州出版集团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07月第48页

[7]宁镇疆 注释 《孟子》中州古籍出版社 第203页

[8]《三国志·魏志·何晏传》

[9]文天祥 《绝命词》

[10]陈望衡 著《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31页

[11]叶朗 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55页

[12]周来祥 周纪文著《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秦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176页

[13]司马迁 《报任安书》

[14]周来祥 周纪文著《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秦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176页

[15]( 汉)司马迁 著《史记·赵世家》 甘肃民族出版社第299页

篇5: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美学

本章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中国传统美学基本思想和传统艺术式样。主要为:

1、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独特性。

2、理解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何以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它方式。

3、理解中国艺术的特点和特殊魅力。

学时分配:6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

一、中国原始社会到先秦的艺术及其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原始仪式(礼)的演变和原始艺术的演变及其里面所包含的审美法则

二、原始彩陶。原始彩陶在原始礼的功能作用,彩陶图案的演化及其里面所

包含的中国审美法则,这些法则对后世审美和艺术的影响

三、青铜纹饰。青铜纹饰在上古文化的重要功能,青铜纹饰的演化及其包含的审美法则,这些法则对后世审美的艺术的影响。

四、中国美学思想在先秦的基本定型――文:审美对象理论;观:审美观照

理论;乐:审美感受理论。

第二节 中国主要艺术门类及其美学思想

一、中国艺术的门类结构及其美学基础,以美学基本原则讲解艺术

二、诗:诗的形式分析,析出美学原则,析出文化关联。

三、画:两大类中国画的特点,美学原则,文化关联。

四、建筑:分析故宫和颐和园,美学原则,文化关联。

第三节 佛教艺术与美学

一、通过佛教艺术与美学讲解中国美学艺术对外来艺术的吸收与改造

二、塔:从印度到中国

三、石窟:从印度到中国(包括窟型、雕塑、壁画的变化)

四、中国寺庙与中国美学

思考题:

1、青铜纹饰重组变形包含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意义。

2、律诗的形式与美学与文化的多重意义。

篇6: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美学

美学专业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艺术管理方向

研究生课程班招生简章

(免试入学,符合条件可申请硕士学位)

【社科院在职研究生简介】

学院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邓小平、叶剑英亲自批准设立的直属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同时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成立以来,研究生教育事业和培训事业过得了持续健康发展,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7个;自主设置博士授权点9个、硕士授权点15个;还有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和社会工作硕士、税务、金融、文物与博物馆七个专业学位授权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一流研究生院,自1989年起开始招收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员,是全国举办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教育项目时间最早和规模最大的高等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

教育机构之一。截至目前,共开设四百多其课程班:课设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哲学等数个学科领域,47个专业及专业方向;累计培养了上万名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员,绝大多数学院目前已成为各各领域的骨干、高级领导干部和学术研究带头人。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院崽子研究生课程班教育已形成了包括咨询服务、教学组织、申硕服务等在内的一套完整而流畅的管理体系。

【社科院在职研究生优势】

(一)唯一终身保留学籍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将为每一个学生终身保留学籍,让每一位考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申硕的备考,同时还避免了学生因为其他原因错过考试机会。

(二)唯一硕士起点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教育部平级,学院无专科、本科阶段教育,均为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也是全国最早开设在职研究生的院校。

(三)最强的师资阵容。中国社会科学院校内和各研究所均配备大批优秀教授进行博导、硕导工作,同时还从事各个专业学科的科研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操经验。

(四)免费英语考前辅导。中国社会科学院针对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考试英语学科,为参加本校研究生进修班的学生开设免费英语考前辅导,由学校资深教授授课,提高统考通过率。【项目优势】

1、权威的师资团队

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

授课教师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相关专业资深教授担任,同时根据课程需要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及政府官员举办专题讲座。

2、灵活的教学方式

课程班采用课堂讲授、集体讨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兼顾理论与实务两方面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全面提高学员的理论修养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3、优质的教学管理

为保证整体教学质量,为学员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每个班级配备了专职班主任,并制定了班级教学监督、教学质量评估、学习资料网络共享等科学的管理制度。

4、丰富的图书资源

我院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研究生院本部图书馆藏书27万余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有18个图书馆,馆藏文献共计500余万册,研究生院和部分研究所图书资源可对在读研究生开放。

5、超值回馈与收益

我院在读课程班学员可以任意免费旁听其他专业课程;并可参加我院定期举办的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把握学科前沿动态。

6、畅通的申硕流程

凡是符合申硕条件的学员,在就读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期间,即可根据我院畅通的申硕流程快速进入申硕程序。

7、免费的申硕辅导

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

为帮助学员更好地准备申硕国家统考,我院固定于每年3月免费为学员举办英语考前辅导,直击考试精髓,大大提升申硕过关率。学员申硕期间可免费反复参加。

8、强大的校友网络

我院将为课程班学员组织拓展训练、运动会、联谊会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增进学员间的友谊,为学员创造良好的交流机会与人际拓展平台。【课程设置】 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英语 专业基础课

1.中外哲学史

2.西方诗学与美学专题 3.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

专业课

1.美术史

2.现代西方美学 3.设计美学

4.中国绘画美学 选修课(选开)

1.文化艺术品牌建设与管理

2.审美心理学

3.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

4.艺术史(含西方艺术史和中国艺术史)

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

专题讲座(选开)

1.文化艺术项目的整体营销与策划

2.文化艺术领域筹款与赞助

3.文化艺术领域法律问题

4.文化产品艺术性与商业性

5.文化项目设计创意与宣传

6.文化产业经营与艺术经纪人

7.中国演出市场现状与前景

8.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域特色

【学习费用】

学费21,000元,报名费200元,教材资料费800元,共22000元/人。

申请硕士学位的流程

1.有学士学位证书

2.参加课程班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学校的结业考试,获得结业证书。根据所设专业的不同,一般需要参加四到六门的学位单科考试,每年两次考试机会。试卷由学院老师撰写,闭卷形式,不过者可进行补考。

3.参加五月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和专业课程综合。英语难度一般在大学英语四级到六级之间(五级半左右),单词掌握量一般在5000左右。2005年起取消听力,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

改为口语对话。(注:针对英语考试,社科院专门开设了免费英语考前辅导,由资深教授进行授课,这无疑提高了考试通过率。)专业课综合主要考所学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学哲学和伦理学。

4.撰写一份三千字左右的学术论文。在具有国家正规刊号的载体上进行发布。

5.满足以上四条者,进行申请学位论文的撰写及答辩。撰写申硕论文时学院将会安排一对一的导师进行辅导。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是目前唯一一个终身保留学籍的学校。终身保留学籍并不是可以无限期的参加国家统考,国家统考依旧最多六次考试机会。终身保留学籍是指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参加申硕考试的起始年限。这一点,对于应届毕业生或没有学士学位的学生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国家明文规定,参加国家统一申请硕士学位考试,必须学士学位满三年,那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生就可以在满足条件后再去参加考试。而在其他院校,学籍最多会在获得结业证书两到三年年内保留学籍,这对于应届毕业生或没有学士学位的学员是不利的。【报名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在职学习;

2、大专及以上学历,旨在提高本人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的社会在职人士均可报名参加。【报名流程】

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

1、学员提交报名申请表、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最高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1寸免冠近照4张、报名费200元(未录取退还,录取但未入学者不退);

2、学院审核学员报名申请资料,择优录取;

3、学院向已录取学员寄发录取通知书;

4、学员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按规定方式与时间交纳学费;

5、学员在开学当日持交费凭证办理报名注册、领取相关资料,正式入学。【学习安排】

1、学 制:两年,共四学期;

2、学习时间:隔周周末上课一次,周六、日全天;上午9:00-11:30、下午1:00-4:30

3、学习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

【证书与学位】

1、学员修完全部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钢印、红印、统一编号)。

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

2、符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按照我院相应规定申请硕士学位。

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

【交款方式】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房山支行良乡分理处 户 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账 户:0200 0264 0920 0176 883 【报名咨询】

报名电话:010-64728387 *** 杨老师 方老师 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乘车路线及学院位置图)

【相关问题介绍】

1、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问题。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

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2、文化产业都包括什么?

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

3、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依据David Thirsby 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

1997年的说法,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

据此可以知道,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4、就业现状及就业前景

1)就业现状:

文化产业是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朝阳产业,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西方国家文化产业非常发达,美国的文化产业已超过了飞机制造业、农业。比如《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它创造的价值及附加值已超过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

20亿美元。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需要文化产业。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是很大,但近几年来增长很快,发展势头很猛。2)就业前景

(1)就业方向:此专业是培养在演艺、出版、博展、传媒、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就业领域非常广。

(2)就业方向职业的岗位职责: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3)前景分析: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产业规模较小,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不到3%,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条块分割”的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完整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行政行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如何使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把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文化财富,需要我们进一步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

解放思想,尊重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师资】

滕守尧: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中西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1987年去英国杜伦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艺术哲学一年。1987年底去美国哈佛大学零点中心演讲中国艺术哲学。1988-1991年于德国明斯特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艺术哲学与审美心理学。1995年去意大利哲学所讲授中国艺术哲学。主要研究方向:当代西方美学、中西美学比较等。

章建刚:社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副主任、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兼职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研究员等。专业方向:美学理论、西方近现代美学、艺术史、文化产业理论。

徐碧辉: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文艺美学等。【社科院乘车路线 】

1、乘403、408、422、627、967、641、运通101丽都饭店下车;

2、东直门地铁出口换乘401、404、359、614、915、916路公共汽车到丽都饭店站下车;

3、乘416、420、701、707、710、运通104、运通107路公共汽车到花家地站下车;

4、自驾车:京顺路出京方向过四元桥第一个十字路口西北角。

报名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层

上一篇:采购部门经理述职报告下一篇:教师节“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我心目中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