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味”英语

2022-09-11

1 引言

15世纪末, 英帝国在世界上殖民主义的扩张使英语得以全球性传播。而后,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 英语的全球性渗透越演越烈。如今, 由于英国、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 英语已经成为唯一的国际语言, 并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全球各个国家掀起一股“英语热”, 中国也不例外。然而, 英语传播到各个国家后, 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国母语迁移的影响, 导致了英语的“本土化”。因此, 现代英语被贴上了不同国家的标签, 产生了印度英语、日本英语、黑人英语等变体。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也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规则应用于英语中, 这种带有浓厚“中国味”的英语被语言学界称为中式英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尝试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与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交流。中国人所讲的“中国味”英语帮助中国人能与外国人交流, 促进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跨文化交际, 但这种英语的“中国味”, 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跨文化交际的正常开展。基于这种情况, 本文将对“中国味”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进行简单描述, 以期待“中国味”英语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2“中国味”英语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学界至今未能找出中式英语起源的确切时期及背景, 但多数语言学家们认为中式英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7世纪初中式皮钦语出现之时。所谓皮钦语, 是指说不同语言的人由于贸易或移民等原因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混合语。中式皮钦语始于17世纪三十年代中英两国贸易蓬勃发展之时。那个时期, 欧洲资本主义已高度发展, 许多国家竞相寻找海外市场, 英国对中国这片未被探索的广阔土地觊觎已久。1630年代初, 英国商船敲开了中国广州的大门。中英两国贸易蓬勃发展。为了能更好地与英国商贩沟通, 许多国人尝试讲英语。由于并未经过系统学习, 他们所说的英语带有明显中国腔调和特征。比如, 车夫问英国商人“需不需要车”, 他们会说“want car no car?”;很多人用“The sky is raining”来表达“天在下雨”。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开黄腔”是“open yellow gun”, “好久不见”是“Long time no see”, “one dollar”是“温大拿”。人们说的这种照搬汉语模式、甚至不能被称为英语的中式皮钦语常常令对方不解其意, 然而借助夸张的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 双方最终又能相互理解。因此,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式皮钦语都被用作中国人与英国商贩的沟通工具。此时的中式皮钦语被视为中式英语的雏形。然而到了19世纪, 中国开始在普通学校及教会学校中讲授标准英语, 皮钦语的地位逐渐没落,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标准英语。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在各个院校中进行讲授。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英语热”。然而, 尽管学习英语几乎成了中国的全民运动, 因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 中国人在习得与使用英语时仍会不自觉地套用汉语规则, 他们无法像英语母语者一样讲英语。中国人讲的英语仍然带有明显的汉语特征。语言学界将这种“中国味”英语命名为中式英语, 并一直沿用至今。

3“中国味”英语的特征

正如语言学家Medgyes曾经说过, “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 无论他付出多少努力, 都无法象母语者一样说这种语言”, 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尽管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英语, 但仍然无法掌握标准英语。他们所讲的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义等各方面都无不带有汉语特征。

3.1 语音特征

由于所属语系的不同, 汉语和英语的语音特征也各不相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属孤立语, 音节封闭, 因此汉语的音节间没有连音;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音节不封闭, 组成音节的音素仍保持自己的发音特征, 整个音节的发音是一个拼合过程。除此之外, 汉语属于声调语言, 一个音节一个音调;而英语属于语调语言, 强调重音。由于上诉语音差异, 中国人在讲英语时没有英语应有的拼合过程, 相反, 受到汉语语音特征的影响, 他们讲的英语像是一个一个单词蹦出来的, 声调没有起伏, 重音不明显。因此听起来“中国味”十足。

3.2 词汇特征

中式英语的“中国味”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由于受中式思维及汉语结构的影响, 中式英语的词汇具有词义重复、形近词混淆、搭配不当和内涵意义外延意义不清等特征。例如, “I can’t afford to buy an apartment right now.”在这句话中, “afford to”已经含有“能承担, 买得起某物”的意思, 因此“buy”就与“afford to”词义重复了。又如“a highly respectful hero”, 该词组中的“respectful”的中文解释是“尊敬的”, 但它的英文含义是“对别人表现出尊重”, 显然“respectful”用在这里不正确, 应替换为它的形近词“respectable”, 意思是“受人尊敬的”。再如, “receive the telephone”明显是按照汉语意思生硬翻译, 它的意思不再是“接电话”而是“收到电话机”, 如此不当搭配常令英语母语者无法理解。最后, 在“a cleaver boy”中“cleaver”的中文解释是“聪明的”, 但它的内涵意义带有贬义色彩, 常指“狡猾的, 投机的”, 因此正确的说法应是“a smart boy”。如此种种, 都显示出中式英语的词汇“中国味”十足, 有的甚至不能被另一方所理解。

3.3 句法特征

所谓句法, 是指组织句子的规则。汉语与英语的组句规则差异颇大, 中式英语的句子带有明显的汉语句法特征, 主要表现为顺序颠倒, 成分重复, 省略不当等。例如, “Yesterday, I bought a book in a local book store.”从某种程度上说, 该句不能被看作是错句, 只是不那么标准而已。英语母语者习惯将表达时间的状语放在句末, 因此更地道的表达应为“I bought a bookin a local book store yesterday.”又如,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China needs to know America better and America also needs to know China better.”该句中“China”和“America”有相同的行为, 无需再重复讲述, 因此标准的说法应是“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China needs to know America better and vise versa.”再如, “Hope you can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us.”该句中省略掉了主语, 成了无主句, 显然不符合英语句法规则。

3.4 语篇特征

众所周知,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 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又直接体现在语篇之中。汉语语篇呈迂回式 (Circular) , 而英语语篇呈亚里士多德的线条式 (Aristotelian-linear) 。因而, 无论何种体裁、内容, 汉语语篇多以“起、承、转、合”为基本框架, 以典型的螺旋式将主题展开;而英语的线式语篇通常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曲组成, 各个部分的衔接手段如同旅途中的路标一样, 直接将读者导向作者的意图。

3.5 语义特征

由于东西文化巨大的差异, 人们在对事物的理解与表达上也会出现分歧。比如, “four dragons of Asia”和“as timid as a mouse”。这两个词组的中文意思分别是“亚洲四小龙”和“胆小如鼠”。然而, 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tiger”才是力量与权力的象征;提到“胆小”时西方人想到的是兔子“hare”, 而不是老鼠“mouse”。因此正确的表达应为“four tigers of Asia”和“as timid as a hare”综上所述, 中式英语各个层面的特征即是它的“中国味”所在。这种“中国味”英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中国学习者表达自己的意思, 但也会造成诸多误解。

4“中国味”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所谓“跨文化交际”,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交际中, 中式英语是主要交流工具, 它的“中国味”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餐饮、旅游、教育、新闻、经济等。比如, 许多初来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口中的“child slave” (孩奴) , 他们猜想这个词组想表达的是“child slavery” (儿童奴役制) , 事实上“child slave”是中国的一种新名称, 指因为孩子的生育和养育成本而感到经济压力的父母, 也可用来概括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忙碌、赚钱, 而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某些特殊现象, 自然无法理解这些“中国味”十足的英语。又如, 外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英文翻译。比如存取款一体机上印有“Cash Recycling Machine”, 让人有“钞票回收机”的误解;残疾人厕所被翻译为“Deformed Man Toilet”, 意思是“变型人厕所”;还有驾照上性别一栏翻译为“Male&Female”, 意思是雌雄同体, 正确的翻译应为“Male/Female”或“Gender”。由此可见, “中国味”英语渗透于跨文化交际之中,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展, 但也让对方更充分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与民情。

5 结语

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受母语文化等因素影响不可避免的产物。它虽然是以英文单词为媒介的语言工具, 但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义等方面都带着明显的“中国味”。从严格意义上讲, “中国味”英语是不标准的英语, 常常会造成交流双方的误解, 甚至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因此, 许多国内学者认为应该修正中式英语。然而, 越来越多的英语爱好者甚至英语母语者开始接受英语的这种“中国味”。他们认为这种“中国味”反应了中国人的思维与民情, 是中国人智慧与幽默的体现。因此, 他们开始热衷于用“中国味”英语进行交流, 甚至为中式英语建立了专门的网站。然而, 一味的摒弃修正或追赶热捧都太极端化。中式英语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语言交流工具, 只有接受新兴合理的表达, 修正意义歪曲的单词堆砌, 扬长避短, 才能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开展, “中国味”英语才会被广范围认可并得以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人民早已将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作为第一外语进行学习, 并用它与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交流。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因受到母语迁移、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模式套用在英语上, 形成了具有“中国味”的中式英语。中式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义等方面深受汉语的影响, 带有明显的“中国味”, 与标准英语相差甚远。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 “中国味”英语常常导致交际双方产生误解, 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因此, 众多学者建议修正甚至摒弃中式英语。然而, 也有不少中式英语拥护者, 其中不乏英语母语者认为中式英语的“中国味”反应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幽默, 在一定限度内应该被接受。本文将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味”英语作一简要分析。坚信中式英语会在宽容客观地氛围中扬长避短, 自然发展。

关键词:中式英语,中国味,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Kachru, B.B. (ed.) .The Alchemy of English:the spread, models and functions of non-native Englishes[M].Oxford:Pergamon, 1986.

[2] Kachru, B.B. (ed.) .TheOther Tongue[M].Oxford:PergamonPress, 1992.

[3] 郝吉环.中国英语的现状评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5) .

[4] 刘冬.中国英语—世界英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J].燕山大学学报, 2006, (4) .

[5] 罗运芝.中国英语前景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5) :254.

[6] 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1, (1) :1.

[7] 王银泉.英语的全球化、本土化与标准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2) .

[8] 尹小芳.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中国式英语[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1, (1) :59.

上一篇:浅谈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管理——以某工程为例下一篇:某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