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

2024-06-22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共6篇)

篇1: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指导

——我的职业目标

一、前言

身处大二的我渐渐认识到,人大学时光一生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机会,我应该好好珍惜。因为时间总是不知不觉之间悄悄流过,回顾已经过去的大学生活,我最重要的收获并不是学到了专业知识,而是明白了对人生规划的重要性。与其无目的的乱学,不如先做好职业规划,再按计划去努力拼搏。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对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都是逆向”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才能有效的利用好宝贵的大学的时光,在步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后占据一席之地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设计了如下的职业规划。

二、自我分析

我的性格比较开朗外向,沉稳,善于忍耐,做事不喜欢太高调。对成败并不很在意,这样的性格使我的面对压力与挑战时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实力,但是这样的性格也使我在学业上总不能精益求精,做到最好。

我的兴趣比较广泛,电脑游戏、篮球、音乐、书籍都是我爱好。我的缺点是兴趣虽广,但没有特专长的一面;有点内向,不大喜欢喧哗的场面,人多的场合不擅口头交际,这让我有时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状态;不大活跃,不主动参加积极性高的活动,比如晚会等。但缺乏毅力、恒心,学习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以致一直不能成为真正的三好学生,缺乏进取心。

三、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就是关于电气也就是所有的用电的设备控制方面的专业,因此,本专业的就业方向非常的宽扩。

自动化主要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自动化学生在毕业后都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领域也非常的宽广,比如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路、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

近几年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将来该专业就业“火爆”的程度可能会降低,竞争会加剧,但从总体来看,该专业可用“供需两旺”来描述,其市场需求仍然巨大,就业前景仍然值得乐观。

四、职业分析

自动化类的专业与其相关的就业领域主要是集中在电气行业,此类专业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电气领域内从事相应的工作。我最想从事的职业是电气设备维护人员,一般来讲真正的工厂机床操作员是非常受欢迎的技术型人才,如果你的专业知识掌握牢固那么就业的前景就非常好,此专业的含金量很高。电气设备维护人员一定要技术过硬,薪酬一般较高,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其次,再就业上,电气设备维护人员的总体需求量的缺口很大。未来几年,国内外这个专业人才将供不应求。

五、与目标职业的差距

首先,是专业知识上的差距,我现在的学习成绩并不拔尖,其次是英语的水平不够,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程度的提高,对英语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第三是表达能力较弱,在求职时及工作后,表达自己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为达到我的目标:

一、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

二、通过全国英语六级考试。

三、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在课余时间后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有关的专业类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

四、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尝试和已经毕业的校友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开始毕业前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为自己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努力。结束语:

做好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施并取得成效。这一点时刻都不能被忘记。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只会是一场空。脚比路长,远方无论多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双足去抵达。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不怕目标的高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勇气、热情、执著。

篇2: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近700万高校毕业生步入就业市场,这使得严峻的就业形势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与一些就业压力较大的本科毕业生相比,部分有一技之长在身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颇受欢迎。为此,记者采访了多家高职高专学校,深入了解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技术是求职核心竞争力

黑龙江护理高专副校长孙琳告诉记者:“以实习拉动就业,才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提前量。学校长期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派驻工作站,指派专门的老师,通过校友等积极的社会关系为学生实习找到门路。”打铁还需自身硬,过硬的技术水平才是在众多实习生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订单培养 没出校门就找到工作

采访中,记者发现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企业“相中”留下的大有人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张国栋即将毕业,但他在苏州一家企业实习期间,就和该企业签下劳动合同,并成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工资达到近4000元。他兴奋地对记者说:“刚入学时我特别自卑,总感觉低人一等。可当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生产出第一桶酸奶时,心里别提多美了。只要有技术有知识,就是当工人,咱也是高水平的工人。在包装车间抓过包,在收奶间捋过管线,到企业很快就能适应工作。理论学习叫我更懂得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他说,在就业大潮中,自己能先于他人找到心仪工作,完全得益于学校实行的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率先在我省尝试“校研企”培养模式,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15家乳品龙头企业开展合作,乳品类三个相关专业的学生第一年在企业和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习并学习相关课程,第二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相应的实验课程,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乳品企业与学生签人才培养订单,学生毕业后可以经过双向选择在实习企业就业,或到其他企业就业。

在顶岗实习阶段,同学们不用出校门就已经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近两年来,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和学校的三方认可。学院已有500余名毕业生通过“订单培养”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一些企业对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目前,该院2010级学生们在企业工作优异,顶岗实习的前两到三个月,平均工资都能达到1500~1800元,转正之后的平均工资能达到2000~3000元。

观念转一转 就业天地宽

记者在走访哈市多家人才市场采访时,不断有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或人力资源经理表示,企业缺专业对口、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企业在招人的过程中,并不是以学历论能力,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熟练业务是企业最期望的人才。”一位民营企业老总向记者坦言。由于高考扩招,加之观念影响,一直以来家长和高考学子对高职高专院校并不十分“感冒”。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日益上涨,从职业院校走出来的求职者附加值则逐渐高了起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专家董鸿扬认为,如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定义,由高学历逐渐转为拥有一技之长。高职高专学校通过紧贴社会建设需要,开展职业教育建设,具备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样可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

高职高专生所学的专业一般都侧重于某个职业或专业,他们学到一些非常实用的技能和本领,进入用人单位很快就能轻车熟路地上岗作业。“上不了本科院校,并不意味着人生从此就走入低谷,再无抬头的机会,客观看待就业形势,务实把握自身实际,也能找到另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董鸿扬说

3.3健全人格培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古今中外历代的教育家们都非常注重大学生人格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孔子云:“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新民,在于至善。”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物。”在人类向前发展的环境下,个体化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在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需要更多的是合作,集体和公民共同承担社会责任,这都要求大学生具有更高的道德责任感、自律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也就是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目的之一。

3.4发挥高职高专学生人格优势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没有创新社会就难以向前发展。但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的创造力来自于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创造不仅与一个人的知识、智力和思维方式有关与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与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高职高专学生活跃、随和、爽直、重情,热情、外向、兴趣广泛。善长于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对一些新、奇、特知识的渴求,生活适应力较强。根据他们的人格特征和思维特点上,高职高专学生善于发散性思维,这对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十分有利的。做为教育者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改变教师全能的传统观念,积极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改变原有的评定方法与标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支持和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采用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最大限度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并把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合性思维能力结合起来的智慧活动的训练。其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对科学的严谨性,培养其意志和坚韧,鼓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优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剧烈的变化,面对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社会适应性压力和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高职学生面临众多困惑,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优点

1.思想政治上积极上进

当代,大多数高职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认同竞争意识,对“市场竞争不能顾及良心及道德”持否定态度;2.学习生活观念多样化

在市场经济浪潮、网络文化等的冲击下,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消费、娱乐休闲观念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已从保守、封闭、单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在学习认识,目的方面;认为学习目的是为了谋求将来的美好生活,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主动学习能力较强,有明确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有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计划。

3.关注自身环境及其发展

大多数高职学生认为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追求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不太满意自己的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不满足大专文凭,希望继续学习深造。比较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复合知识结构的构建及今后的发展。

4.就业观念更注重实际

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和岗位时更加理智,更加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二、高职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职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有正确的治态度和行为方式,但深入剖析高职学生的思想现状,也发现一些藏在部分高职学生思想深处的矛盾、困惑与问题。

1.参与各种活动的热情不高

大部分高职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不高,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主动、不积极,有的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甚至有逃课的现象。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表现出冷淡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数高职学生不能全面了解社会,认识趋于极端化。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加之他们不注重政治学习,对国情民情了解甚少,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容易出现种种困惑,产生不满情绪。

2.思想行为上知行不一

大部分高职学生思想上能认同正确的价值观,但也存在相当严重的知行不一的现象,表现出二重性的特点。如: “当看到不文明的社会现象时,认为不对,但不去管它。”对破坏公物,不遵守公共秩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这表明当代高职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公德等方面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知行不一的现象。认为是对的,但自己不去做,认为不对的,自己却是积极的实践者。

3.有较强的自卑感

高职学生的自卑感也普遍较重。他们虽然也是当今的大学生,但因为学校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宣传不够,社会上对高职认识模糊,有的人还认为是职高,加之高职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其中不少人心里就不愿就读,但最后迫于形势又不得不读,因此有些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实事求是地讲,由于高职学生的录取批次是最后一批,一般学生考试的成绩都不好,文化基础较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讲确实要差一些,加上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是很长,办学条件不是很好,与学生想象中的学校差距甚远,因此部分学生思想上信心不足,精神萎靡不振,学习缺乏动力,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自卑感。

4、诚信缺失。

思想也受到了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受到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侵染。也使一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考试弄虚作假、学术抄袭、投机取巧等等。受市场经济趋利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越来越看重实效和利益,表现出明显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严重忽视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利己”思想明显。

5、大学生行为与认知的脱节

大学生追求理想,但在处理具体问题上追求实惠。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特别表现在追求理想的完满化,有时与现实相差甚远。理想与现实的脱节,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容易导致颓废思想。有些大学生在设计理想时虽然也是追求完美,但当理想与现实脱节时,他们会放弃较高的理想,选择更加切合实际的道路,追求实在的利益。

2013年经济形势

先看一下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将表现出以下三种趋势

1、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大量热钱冲击以及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等问题,其经济增速将继续呈放缓态势。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今年基本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

2、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良好。一方面“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 3、2013年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2008年以来的下滑周期中。中国经济此轮完整周期始2002年的住房体制改革和加入WTO,启动了内外需增长,中国经济在2002-2007年经历了史上增长最快的上升阶段。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结束了美欧长期以来依靠资产泡沫和过度负债拉动需求的增长模式,支撑中国制造业的外需增长将大幅回落,而国内此轮地产调控的深刻背景意味着房地产调整或伴随整个经济转型时期,中国过去十年来快速推进的重工业化进程和以土地为中心的粗放型城镇化过程将明显放缓,原有增长模式下的内需增速将有所下滑。从供给面来看,持续多年投资扩张使多数行业面临较大的产能过剩压力,尤其是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开工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项目,很大程度上已经透支了未来进一步投资的空间,随着项目投产,未来产能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同时,国内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供给已步入拐点,而在原有发展模式方式下,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要素生产率和收入的进一步提升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难以重回上升通道。

2013年美欧国家仍将面临房地产调整和去债务化的逆向过程,欧洲实体经济可能延续下滑,而美国经济复苏依然弱势,中国出口难以再现较快增长,资本流入可能维持低位水平。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出口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显现,2013年中国出口同比可能仍是个位数增长,外商直接投资FDI或延续同比下滑。

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的趋势分析

目前,国家已形成十个城市群,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国家级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及七个规模城市群,分别是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关中、川渝城市群。另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10个区域性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1、2013年一季度的运行态势

今年1-4月机械工业开局比较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有小幅回升,基本延续了上年四季度以来的温和向好势头。

(1)工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略有增长:1-4月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上年,但低于全国工业;可喜的是4月当月增速高于全国工业。(2)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略有提高(3)利润增幅比上年明显回升

(4)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1-4月机械工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6.12%,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

(5)机械产品价格指数低位趋稳:产品价格低位趋稳,但3、4月份再现下行之势,颇为令人不安。

(6)外贸出口:1-4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31%,其中出口同比增长4.19%,进口同比增长-5.47%,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35亿美元(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急剧下滑(8)各主要分行业走势

农机、仪器仪表、石化通用机械、基础件、汽车等行业形势相对较好;工程机械、文办机械继续下行;内燃机比上年明显回升;重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工具行业形势仍较低迷,但与去年相比已基本止跌趋稳,并未继续下行。由主要服务于投资活动的工程机械、商用车、重型机械等行业形势继续低迷可以看出:全社会投资活动仍未进入活跃期;由主要为机械工业自身服务的机床行业继续低迷,则可看出机械全行业的景气度在短期内尚未可期望大幅好转。汽车总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轿车增幅下行、商用车增幅回升。(9)主要产品产量

1-4月累计,约55%的品种产量增长,45%的品种产量下降。农机和发动机主要呈上升态势;工程机械主要产品虽然1-4月累计产量仍为跌势,但4月当月多数已实现正增长;仪器仪表行业增多跌少;文化办公机械全线下滑;石化通用机械行业中石油钻机、印刷机械、塑料机械产量下跌;重矿行业矿山机械产量开始下降,冶炼设备有所回升;机床行业主要产品仍以下跌为主;电工行业水电产量增长,火电下降;基础件行业主要产品普遍增长。(10)民营企业增速高于全行业水平

2、发展趋势分析及全年速度预测。

综上,可归纳以下几点认识:一是前四个月运行态势较平稳;二是在平稳总基调下已见回升;三是回升中利润升幅快于产销;四是民营企业回升贡献率最大;五是回升动力来自于市场倒逼;六是形势仍很严峻但无需悲观;七是优胜劣汰已越来越成现实;八是应加速改革创造公平环境。(2)全年行业走势及发展速度预测

今年宏观经济环境比上年有所回暖,通胀风险缓解,需求形势略好于上年,但程度有限;成本上涨、价格下行和产能过剩的压力仍在增加;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有利于机械工业转型升级;预计二季度仍将维持“平稳”态势,强劲复苏几率不大,下半年形势有望略好于上半年。

篇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

一、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各专业三届毕业就业情况为例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毕业生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存在的就业心态, 寻找差距, 深入调查研究毕业生的择业观, 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全面提高就业技能, 提升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结合医学类高职高专科专业的特点, 我校就业办对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及分析, 供大家参考。

1. 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升学率为:中医学46.21%, 针灸推拿27.49%, 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近一半有升学意愿。

2.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升学率为12.9%。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入学时文理兼招, 对专升本所涉及的基础性课程 (数学、英语) 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导致许多毕业生都选择了放弃升学或升学率低。

3. 护理学专业情况。目前护理学专业就业情况良好, 毕业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护士执业资格证备考上, 所以选择升学的毕业生基数小。毕业生的平均升学率仅为0.84%。

4. 中药专业因无对口专业学校招生, 因此升学率为0。

二、以我校各专业就业对口率及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情况为例

专业对口率、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比例三年中有波动, 但幅度不大。

1. 中医类毕业生。

以专升本、医疗卫生单位和中医养生企业就业为主。专业对口率为:中医95.09%, 针灸推拿96.74%;针灸推拿、中医学专业在医疗卫生单位方向就业比例分别为43.37%、20.86%。

2.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以基层、私立医院、专升本为主, 其他就业类型为辅。专业平均对口率为84.62%, 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比例为69.54%。

3. 护理学专业对口情况。

由于护士执业资格证考取率较高, 毕业生就业呈现专业对口率高、就业率高的态势。专业平均对口率为93.42%, 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比例达91.55%。

4. 中药专业。

从药材种植、药品生产、药品销售等多方向、多渠道就业, 专业对口率为92.6%, 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比例为30.6%。主要集中在药品生产企业比例达40.6%。

三、高职高专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 学生方面。

(1) 学生自身因素。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未转变, 行动不积极, 不能正确认知自身, 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 部分学生因学习目标不明确, 表现出了对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自身定位不准, 部分毕业生就业方向首选为事业单位, 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逢进必考, 因此必定有人落榜。就业意向目标单一, 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且事业单位录取率远比高考入学率低得多, 导致事业岗位挤破头, 其他行业方向无人问的现象。 (2) 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识、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不强, 主要表现在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不高, 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欠缺, 从而导致毕业生一年后相关执业助理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低, 进而导致就业的层次低或质量不高 (毕业一年后仍然是合同或院内合同形式) 。

2. 社会层面。

(1) 就业方面。近年来, 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从1999年开始, 我国大中专院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 2003年至2006年每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8万、58万、75万, 每年的就业率保持在70%左右, 而2001年待业的毕业生有34万, 2002年37万, 2003年52万, 2004年69万, 2005年达79万……与毕业生总人数、待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近几年全国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基本持平, 岗位的增长比例低于毕业生的增加幅度, 劳动力供求量远远超过需求量。高职高专医学类学生专业的针对性较强, 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来自于社会供大于求及高一级层次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 不少学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2) 创业方面。创业方面是高职高专医学类毕业生较薄弱的环节, 这其中存在着多方面局限, 包括了创业情况项目及行业有局限, 学生对创业政策不熟悉, 创业的目标不明确, 一般都是停留在“有想法”这个初级阶段, 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3. 学校层次。

(1) 地域影响学校声誉。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 特别是分布在非省会地州市学校受到了地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限制, 导致很多的用人单位对学校声誉不了解, 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有偏差, 信息滞后。 (2) 就业指导与服务。高职高专类院校, 有部分是由中专层次升格为专科层次, 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制度化建设还有待完善。目前就业指导专业化和专家化程度还不高, 还属于课堂大众化教育, 不能做到具体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问题值得学校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就业工作开展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 形成系统、完备的奖惩机制对推进就业工作有重要作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跟踪服务工作的开展, 因学生毕业后存在着联系方式的变更等情况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单位变更快) , 所以对于往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服务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总之, 只有政府、社会、院校和高职高专医学毕业生一起努力, 抓住机遇、把握时机、消除影响、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才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摘要:要让毕业生在充分了解自身能力、个性、特长、专业等基础上准确定位, 做到“先就业、再择业”。树立“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观念, 坚信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中医学、针灸推拿、临床医学、护理学、中药等五个专业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从而找出高职高专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学生方面、就业对口及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情况、社会方面、学校层面。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高专医学类学生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教师从就业指导课程方面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类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读本[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中天.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张丽芬, 王宏.高职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调查与展望[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

篇4: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意向

高职高专院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提高大学生整体就业率的最大潜力所在,也可能成为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本文采用的研究数据均来自“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2006年在江苏部分高校中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调查对象为某高校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共发出调查问卷480份,回收424份,回收率为88%,其中有效问卷390份。

调查内容采用自编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由样本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考察两部分构成。调查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分析方法调查问卷用spss1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与卡方显著性分析方法。

结果分析

择业观念的调查笔者设计的问题分别涉及就业目的、择业标准、职业定位等几个方面。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就业目的有明显的功利价值取向。毕业生对就业有明确的判断和意愿,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毕业生对于就业目的的选择依次是:生计需要(32.6%)、实现自身价值(27.7%)、享受物质生活(11.0%)等。这表明现代社会中讲求利益导向、效率优先等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专业水平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以“为社会做贡献”为就业目的的仅占4.6%,这表明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择业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性。女生在就业目的中选择“生计需要”的高达40.0%,而男生则把“实现自身价值”作为就业目的的首选因素。经卡方检验,X2=45.156,df=7,P=0.00<0.05,性别在就业目的的差異上呈显著性。

2.择业标准呈现多重性趋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工作稳定性(19.7%)、经济收入与福利待遇(19.5%)、行业发展前景(16.7%)。而选择“适合兴趣爱好”、“发挥能力”、“专业对口”等因素的只占很小的比例。这表明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注重实惠、注重稳定、注重发展,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标准上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

3.职业定位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虽然有45.1%的学生在刚上大学时就确定了未来的职业,但仅有14.4%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将来的择业目标具有清晰的定位,31.8%的学生进大学时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还不确定,在毕业前对今后的职业选择仍然不太明确或根本没有定位的学生分别占29%和3.6%。个别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的择业目标曾经发生过变化。因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面向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促使毕业生尽早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

择业心态的调查为了解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心态有哪些变化,本研究针对就业压力、专业对口、就业期望等问题设计了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就业压力的调查。毕业生普遍感受到巨大的就业压力,93.3%的毕业生觉得就业压力较大或很大;61%的学生看到校友毕业时找工作的情形后十分着急;88.5%的学生担心自己毕业时找不到好工作;62%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不太乐观或者不乐观,这表明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认识比较清楚,并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有平静、乐观、兴奋,更多的是紧张、无奈、烦躁、焦虑。

2.专业对口的调查。有53.6%的毕业生希望以后从事的工作能够专业对口,只有16.7%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36.4%的毕业生明确表示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46.9%的毕业生主张“先接受,再调整”。在竞争面前,毕业生理智地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女生希望以后从事的工作能够专业对口的占57.2%,男生只占42.9%,经卡方检验,X2=6.088,df=2,P=0.048<0.05,性别在专业对口方面呈显著性差异。

3.就业期望的调查。77.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会降低就业标准。只有2.1%的毕业生表示不接受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而在选择接受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的毕业生中,只有23.8%愿意努力适应工作,有高达74.2%的毕业生则准备“跳槽”或继续深造。如此高比例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后再调整,意味着他们在初次就业后流动的可能性和比例都较大,这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不良影响。有25.9%的毕业生希望直接就业,有71%的毕业生打算继续深造或在参加工作后继续深造,这说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学历的看重,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把“高职高专毕业”与“就业”直接联系起来,这将直接表现为求职行为的被动与消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有待提高。男生选择“参加工作后继续深造”的占47.0%,而女生则高达66.1%。经卡方检验,X2=16.707,df=3,P=0.001<0.05,性别在毕业去向上呈显著性差异。

就业去向的调查在问卷中,用“择业地区”、“择业单位”、“择业行业”、“薪酬期望”四个关于职业的显性特征的变量测量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意向偏好,统计结果如下。

1.择业地区的选择重自我利益。51%的毕业生首选城市就业,愿意去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的只占3.3%,愿意去西部地区就业的只占5.6%。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选择中更加看重自我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尽管学校大力宣传并采取了许多鼓励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这不能不引起重视。有36.4%的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其中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有这样的要求;另一部分则是希望借助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获得理想的工作。女生选择回生源地的高达39.7%,男生只有26.5%;而愿意去西部边远地区就业的男生占10.2%,而女生只有4.1%。经卡方检验,X2=21.413,df=6,P=0.002<0.05,性别在择业地区上呈显著性差异。

2.择业单位的选择呈多元化趋势。学生的理想就业单位依次是:学校及科研单位(占52.8%)、国家机关(占21.5%)、自主创业(占8.5%)、外资企业(占7.4%)、国有企业(占4.9%)、中小及私营企业(占2.1%),其他(占2.8%)。虽然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但由于国家机关、各类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等方面占有优势,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只有8.5%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虽然所占的比例不高,但应该是今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选择的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扶持体系,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应进一步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以此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男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4.3%,而女生只有6.5%,经卡方检验,X2=37.072,df=6,P=0.00<0.05,性别在择业单位上呈显著性差异。

3.择业行业的选择期望值较高。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排序在前三位的是:教师(占36.9%)、公务员(占30.0%)、管理人员(占13.3%)。毕业生不切实际地抱着过高的期望值,必然会导致就业难。过高的期望值是大学生为自己顺利择业设置的一道障碍,这就需要高校及早进行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

4.薪酬期望的选择趋于理性化。有73.3%的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为1000~2000元,只有6.7%的学生月薪的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说明大部分毕业生薪酬期望趋向理性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较为健康,就业心态日趋成熟。男生对月薪的期望值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61.2%,女生则高达77.4%,月薪期望值在2000~3000元之间的男生占23.5%,女生则只占11.7%,经卡方检验,X2=14.129,df=3,P=0.003<0.05,性别在薪酬期望上呈显著性差异。

择业渠道的调查在就业渠道的问题上,有36.9%的学生选择家长和亲友介绍,17.7%的学生选择校外招聘会,16.4%的学生选择校内招聘会。这表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视野开阔,希望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信息。亲友介绍工作不但可靠,而且有良好的发展预期,因而受到毕业生的普遍关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可使信息传递更加迅捷,使毕业生的选择面大大拓宽,降低了择业成本,但许多毕业生面对大量的信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而错失良机。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的占13.8%,反映了学生主动就业意识的增强。毕业生选择学校提供的信息的较少,这说明学校提供的大量信息没有被充分利用,或者学校需要考虑提供给学生的信息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影响择业因素的调查在影响择业的因素的调查中,学生对“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哪些条件”进行排序,排在前三位的是:学历(占23.3%)、职业能力与特长(占22.3%)、所学专业(占16.9%);对于影响择业的不利因素,毕业生的选择是:学历层次偏低(占25.1%)、社会关系不足(占16.4%)、自身竞争力有限(占13.3%)、缺少实践经验(占13.3%);对于影响择业的主要问题,毕业生的选择是:人才供大于求(占37.2%)、就业市场不规范及凭关系走后门现象严重(占13.6%)、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期望值过高(占8.5%)。以上调查结果说明:(1)毕业生已经认识到用人单位首先看重的已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2)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学历与就业竞争力信心不足。(3)多数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这表明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程度与公平性较低,大学生在择业时仍然存在依赖心理。(4)毕业生认为现在的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这反映了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忧虑。

对学校工作滿意度的调查笔者的问题涉及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两部分。

1.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有66.2%的毕业生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对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占23.6%),就业指导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占21.5),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占13.8%);对于“你希望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哪些服务”的回答是:为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搭桥(占32.6%),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占16.4%),宣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占13.6%)。在访谈中,有的毕业生提出应提高校内招聘会的针对性,只有专业对口率较高的招聘会才能提高签约成功率。部分学生还提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就业市场行情,然后把信息提供给学生。有的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效果表示不满,认为针对不同的专业,就业指导应有所区别,特别是对就业相对比较困难的专业更应该加强针对性的指导。校内的学习和求职招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如果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提高就业率,就业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但从目前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2.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不高,认为合理的只占2.6%。当问及如何改进课程设置时,有48.7%的毕业生要求“多开实用性课程”,有32.3%的毕业生要求“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在访谈中,很多学生反映在学校所学的课程到社会上用处不大,究其原因,有的是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有的是只学理论,不讲操作,等到实习的时候还要从头学起。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策建议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对待择业的问题上存在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功利性较强、竞争自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规划、创业意识不足等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及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不高,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学生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正确地认识自我,给自己一个客观正确的定位。在正确评估自己的同时,要充分地了解社会需求,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结合起来,给自己确定一个适当的位置,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要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要注意培养学生面临挫折与不利处境时的心理耐受能力,同时要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明确指出:有首创精神和学会创业,应当是高等教育主要的关注点,目的是使毕业生更容易就业。高等院校培养的未来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岗位创造者。因此,学校要多渠道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培养训练,多渠道地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使学生拓宽就业思路,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创业。

学校教学: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取决于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归根到底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增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从社会对人才的近期和长远需要出发,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在进行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调整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的就业作为重要衡量依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关注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断积累社会工作经验,为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就业服务: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其准确定位求职目标,避免在求职过程中因非能力因素而影响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效率。因此,应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在就业指导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全面了解就业现状及前景,加大分析和开拓就业市场的力度。要将提供有效信息作为就业服务的重点,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要加强政策宣传,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另外,还要加强对毕业生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及就业意向,抓重点专业、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咨询。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在学生入学后就要有计划地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大学生从心理上、方法上全面做好择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国宇,曾宪皆,何艺辉,黄劲.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

[3]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4]王永珍,苏煜.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作者简介:

篇5: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前景的看法

1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与国家就业政策

2007年以来发生在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引起了美元的疲软、金融市场的动荡经济火车头的衰退、全球经济的衰退等一连串的问题,对我国就业形势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认清形势,采取有效的措施,才可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了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情况,造成部分人员失业,对我国就业形势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近以来就业形势发生三大变化:

首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其次,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也是多年来持续增长用工需求的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下滑。第三,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企业有一半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而且新增加的岗位和流失的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另外,目前还有一批企业现在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况,没有和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但职工确实是在放长假、等订单,或者生产自救,处于隐性失业,国内经济增长回落,人才市场出现结构性调整开始收缩阵容,欧美大批中国留学生。毕业后无法在当地就业,纷纷“海归”,加剧了国内的就业竞争。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国家也采取了很多政策来帮助大学生就业,如: 向城乡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

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应征入伍服务义务兵役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向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就业, 高校毕业生在参与项目研究期间,享受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补助,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毕业生参与研究。一是给予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由项目经费列支。二是参与项目期间,毕业生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人才交流机构.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方面的服务;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等等。

在大学生个人层面:①明确就业理念,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定势,面对机遇和挑战,正确定位,与此同时,大学生要树立“从基层干起”

观念,应当放低自身期望值,做好从蓝领、灰领干起的心里准备,可以到基层单位和西部地区工作与锻炼,可以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等工作和锻炼,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方式等。②努力培养自己具有市场意识、诚信识和创业意识,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和觉悟等各方面,围绕社会需求进行个人知识的充实、能力的构建、观念的转变、素质和觉悟的提高,丰富自己各方面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好一切准备,虽然形式严峻,但是我国相关部门已经着手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形势终究会好转,企业终究要谋求生存,人才到什么时候都是需要的,不管什么时候,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③在校期间,就要对自己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并围绕职业生涯设定进行个人价值重塑。要利用见习、实习、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等机会主动与用人单位接触,了解劳动力市场,掌握就业信息,④也是当务之急,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当务之急是摆正位置,降低求职预期,先落实就业,再考虑发展,面对大量失业的有工作经验和“海归”的求职竞争者,我们应届毕业生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优势都很有限,况且金融危机对国内人才市场的影响眼下还是初步的,以后影响可能会更大,所以我们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自己有一个合适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⑤不丧失信心,相信政府、相信自己。在国家刺激内需政策影响下。服务业将释放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不必死盯着所谓专业和那些曾经的“金饭碗”,应该还是能够找到一份工作的。

篇6: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

【提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毕业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自主创业;学校应当合理设置专业、转变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用人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是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人生旅途的新起点,但是大学却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所以大学生一定要实现三个转变,尽快完成由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过渡,即转变理想目标、转变心理状态、转变学习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者、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大学期间必做的20件事:走进图书馆;走出大学校门;广交朋友;做志愿者和兼职工作,获得工作经验;学会管理财务,争取日常生活方面经济独立;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积极入党,不管对党有什么看法,至少党员身份能让你在找工作上占一个优势;干自己内心喜欢的事,不活在他人的期望之中;尝试新组织经验,不要做之前先打退堂鼓;不要盲目决定教研;学会赞美别人;被拒后应该坦然相对;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不要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学会时间管理,少玩网络游戏,伤身体,还堕落自己的意志;学会情绪调节;至少先进选修一门哲学或心理学课程;至少有一个异性朋友;追求内心的成就感,而不是外在定义的成功;善于求助,使用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机会要自己去找,不要等着天上掉馅饼。大学中大部分知识和能力仍需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积累和锻炼。一切有经验的领导、师傅、技术人员和同事都是很好的教师,他们在岗位上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大学生只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就能逐渐完善自我,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要进入职业角色,还要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解决问题,真正探索职业对象的内部结构,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只有勤于思考,在工作中才会有自己的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角色责任。反之,放不下架子,自以为是,是很难学到真本领的,角色转换也是很难完成的。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广大毕业生要冷静地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客观地分析性格、兴趣和优势能力等个人特质,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在兼顾短期形势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增强主动性,积极

把握机会,争取早日就业。

一、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应从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查找。

(一)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综合素质不高,个人修养偏低是面试成功的绊脚石。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三大产业的布局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有不同侧重。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比较重视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进入就业市场后显得茫然和无所适从。在双向选择和接受面试时,或缺乏自信,发挥失常;或过于傲慢,言过其实;或不修边幅着装随便,缺乏职业形象气质,与企业氛围不协调等。因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把已经用简历打开的企业大门,却因为个人修养偏低难以通过面试而关闭。

2.择业观念陈旧,与当前就业机制的转变不相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初步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猛增,大学生已不再是稀有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已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逐步下移。同时,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目前,市场机制已逐步在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初步实现了由“政府调控导向、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就业机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

3.团队合作适应性差,不适应当前企业的要求。如今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几个长辈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十分普遍。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事情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想。好与坏、是与非也往往以自己为标准。有的人表现得自私、自我,甚至是自我封闭,在集体中也不能很好的与大家合作。而绝大部分企业都特别注重团队精神,并作为是否录用员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不能适应团队生活的人也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

4.独立能力不够,难以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家长带着子女参加招聘会,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出目前有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二十多岁仍然离不开父母,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离开父母寸步难行。尤其是让家长陪着参加招聘会的大学生,这样的表现,这样的能力,一个需要人才的招聘单位怎么会录用他(她)呢?

(二)学校的原因

1.专业设置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部分高校一味地增开新专业并不考虑自身开设此专业的条件是否已具备,某些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从而造成了新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供需失衡,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2.培养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

3.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形式单一,就业指导的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就业指导时间过短。

(三)用人单位的原因

1.盲目要求高文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得高学历的持有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也相应水涨船高,大学毕业生的学历优势正逐渐减弱。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可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的。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重男轻女” 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还有就生源地域歧视问题。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还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的,一般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则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所以对异域的大学生造成有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树立自信是关键,不要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把树立自信作为面向社会的关键,不要认为是高职高专学生就比本科学生低一等、矮一截。因为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目标是

不一样的,我们应该看到高职高专专科的优势在于最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历固然重要,但学历高未必见得都是好事,社会需要应用型、技能型、适用型的人才,一些高学历的毕业生的学历优势还有可能转变成劣势,而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应树立信心,增强自信,不去盲目与人攀比学历,应更看重能力的培养、培训与提升,在就业的选择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2、遵循成才规律,要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

成才立业是所有大学生的美好追求,但成才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在面对就业竞争时,更应该务实求真、遵循成才规律,立志先从小事、平凡事做起,这不仅能较顺利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更能对你的人生之路起好导向作用。

3、先就业,再择业,要寄予未来谋长远

目前,不同学历层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的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上,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和不平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最佳选择。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兴趣、心理、能力、价值观念等进行调整,把自己从“我想干什么”的一厢情愿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定位中。在择业中,勇敢的“推销”自己,以自信、冷静的态度,扬长避短的比较,主动出击,突出介绍自己的“闪光点”和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赢得择业的最后胜利。

4、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市场需求

近年来,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必须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现在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大学生们的期望值都在适时地做调整,比如对收入、工作单位性质和环境等的预期,也越来越现实,不再奢望高薪、高福利了,也不计较单位是何种性质了。很多大学生每逢招聘会都去参加,每次参加招聘会,都会切合实际的调整就业目标和心理预期。他们都应该适应形势,改变就业观念,以后的路还很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抱定“可以到任何地方工作”的信念,求职道路就会越来越通畅,自己也就会主动去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思路带来出路,“先就业、再择业”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后出现的一个新趋势。在人才流动加快的今天,个人再就业选择的余地也很大,对于急需就业的毕业生来说,把这个选择的时机留给将来是比较现实的。

5、看重经济待遇,更要看重发展前途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目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加强。过去只是把工资薪水等经济待遇作为首选,现在已经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企业的发展前途,把企业发展与自我提升结合考虑,这是有较强事业心的表现,是可喜的。在选择职业时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无须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而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干事业的职业,或最能使你的兴趣、爱好、品格和长处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这样一来,你的未来发展前途将会迎来成功的鲜花。

6、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上一篇:初二物理上册第三章教学教案科教版下一篇:高速公路绿化养护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