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出版

2024-04-30

内部出版(精选八篇)

内部出版 篇1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行为防范能力,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针对当前出版业发展形势, 本文阐述了出版业完善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分析了目前出版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健全出版业内部控制的若干建议, 以利于其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一、出版行业业务流程特征及建立内部控制意义

(一) 业务流程

与一般的生产制造行业或者商品流通行业相比, 出版行业的产品是书籍、期刊、音像及电子出版物, 这些产品是具有物质产品外壳的精神消费品, 是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特殊商品。它们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出版行业的产品既是知识的的载体, 又是知识传播的媒介。

一种图书、期刊或者电子出版物, 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要经过多道紧密衔接、相互联系的工序。从内部控制的目的出发, 出版行业的业务流程可以划分为编辑阶段、出版阶段、印刷阶段、发行阶段。

编辑阶段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和发稿。这一阶段是出版行业经营活动的核心, 居于整个出版工作的主导地位。

出版阶段包括设计、发排、校对、出片打样。这一阶段是整体设计开发, 即图文制作阶段。

印刷阶段包括制版、印刷、装订、包装入库。这一阶段是将文稿复制成多量复制品的过程。

发行阶段是出版行业经营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 也是出版行业为自己的产品寻找读者的阶段。

(二) 建立内部控制意义

内部控制渗透于出版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贯穿于经营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资金投入的起点到收益回报的终点, 几乎每个环节都涉及内部控制, 都可能影响最终利润的实现, 甚至导致亏损或投资的失败。出版企业应针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出版行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 主要表现在国内出版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出版数量急剧增长, 多种发行渠道活跃了出版市场, 出版物的销售日益扩大, 对外图书贸易交流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张。

但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出版行业不再单单是一个舆论监督机构, 更成为一个完整的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实体, 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与日俱增, 面临着更加全球化、数字化的残酷竞争。因此科学管理已成为出版行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内部控制制度又是科学管理的核心部分, 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 是单位经营成败的关键。

出版行业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有效地防范行业经营风险, 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 促进出版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二、出版行业内部控制不足

(一) 内控意识淡薄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但当前出版界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 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内控意识淡薄。

出版企业业务链的核心组成部分为研发、制造、分销和销售, 即出版社首先购买著作者编写的书籍或者向著作者约稿, 然后对其进行编辑、装帧设计、排版、印刷、宣传发行和包装运输等, 最后利用邮局订阅、新华书店、书商或零售书店将书籍卖到读者手中。

管理层在管理中往往只重视核心环节的发展, 把内部控制当成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结果使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不够合理, 不能随着业务发展和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 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虽然行业整体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非常重视, 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的现状。

例如负责印刷、保管、发行的人员未实行岗位分离, 因为库存的管理涉及财务、出版、发行、存储等多个部门, 且品种繁多, 核算手段跟不上, 一直是出版行业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 如果相关岗位和人员不分离, 就可能出现出入库方式随意调整, 入库、出库被随意修改, 报废出库不严格, 盘盈盈亏随意处理等情况, 最终造成财务部门对出版物的收发存数量无法进行控制和监督, 账实不符的问题也可能由此产生。

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不足和执行不力, 造成资金和业务管理上的混乱, 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

(三) 组织机构不配套

在实际工作中, 内部控制还跟企业的规模有关。规模比较大的企业相对于小企业而言无论在组织机构设置还是在内部控制制度上都要完善得多, 而我国出版行业大多为中小企业, 对这些小企业而言, 由于人员有限, 职责划分不能像大企业那样细, 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

例如董事会和经理层人员重叠, 这种交叉任职的后果是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权责不清, 制衡力量弱化, 使得关键人物大权独揽, 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 易于造成办事程序由一人操纵的现象。

由于组织结构的不完善, 缺乏有效地控制措施, 使出版企业的内控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 内外监督乏力

有些出版社存在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范围受限等问题;有些出版企业虽有审计部门, 但机构设置不科学、部门分工不明确, 权力制衡在运行中失灵, 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评价的职能和防护性的作用, 权威性、独立性差, 内控制度实施不力;还有部分内审机构缺乏严格的授权管理和集体决策程序, 在对分支机构及部门的管理上授权不清, 责任不明, 甚至出现滥授权, 滥用权的现象, 内部权责脱节, 内部核查流于形式。

加之一些监督部门不能有效地履行监制职能, 致使遇事互相推诿, 无人负责, 造成工作上的低效率;有些出版社内部稽核监督检查范围窄, 频率低, 周期长,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即使发现了也会通过领导的“甄别”而“失真”。

这些问题都很大程度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加强监督力度, 为内部控制提供内部约束机制和外在监督势在必行。

三、出版行业内部控制改进对策

(一) 进一步明确岗位分工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 要实行不相容岗位分工制度。

负责出版印刷、保管、发行的人员应分离;负责销售、收款、开票、记账人员应分离;负责采购、付款、验收、保管人员应分离。只有不相容岗位实行分离, 才能避免存货出入库方式随意调整, 入库、出库被随意修改, 报废出库不严格, 盘点盈亏随意处理等情况, 才能做到账实相符, 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二) 完善组织结构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会和经理层班子分设, 避免人员重叠。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 使得投资者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目前有些出版企业实行社长“一支笔”审批的做法, 这违背了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实践证明, 权利应受到制约, 失去制约的权利极易导致腐败的滋生。

为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应强化对单位负责人的财经法纪教育, 有效提高其依法管理水平。单位负责人不但要懂得财经纪律、会计法规和财务制度, 还要带头执行, 做到遵纪守法, 合法经营, 推行“重大经济事项联签制”, 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和完善财务报告制度, 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杜绝单位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

(三) 规范业务流程

出版行业应重点对采编、发行、广告、印刷过程中的业务流程进行规范。

(1) 采编业务。该业务主要涉及支付稿费业务,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对稿费的计算标准进行核对、审定, 并完善稿费支付审批、汇付等规范相关业务流程。

(2) 发行业务。该业务在出版行业经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发行必须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有效回收期刊款。因此应规范回收期刊款和发行费用的业务流程;确保发行部门统计的发行数量、金额与财务核算数据对接, 尤其应对期刊的赠阅、损耗、自用和零售业务环节流程进行规范和控制。

(3) 广告业务。广告是出版行业的主要经济来源, 而广告回款是广告经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应从承接广告业务开始制定一套完整的收回广告款的控制流程。如:承接广告签订广告合同应同时到财务备案确认债权;填写广告发排单是财务核算的原始凭证;收到广告款作为会计销账的依据。广告成本支出业务中应注重规范广告组稿费的业务流程。

(4) 印刷业务。此业务在出版行业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 一般由单独的印刷厂承担。印刷业务流程中要加强对印刷成本的控制。与成本核算有关印刷业务流程中, 出版部门、材料部门与财务部门的配合至关重要, 规范原材料的收发领退、材料消耗、印刷费用的计算流程是准确核算期刊印刷成本的前提。

(四) 完善供应链管理

我国出版业长期保持着“作者──出版社──发货店──零售书店──读者”的简单模式, 受制于政策而形成的单一结构使我国出版商数量增加有限。如今出版界正逐步引进国外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降低物流成本, 加强供应链管理,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面对基于信息技术加强发展出版业供应链管理, 降低图书出版行业供应链成本的模式, 在内部控制上应出台相应政策, 采取相关措施积极配合。

例如面对市场供需脱节产生的逆向物流现象, 即当出版物供给大于需求, 囤积大量库存无法销售时, 供应链中将会产生大量的退货物流和回收物流, 从而产生了逆向物流。

内部控制应建立供应链各节点的统一、协调机制, 保证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出版社和大型批销中心及时掌握真实库存和销售速率信息, 降低库存风险。

(五) 加强内外部监督

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是强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 对内部控制过程中发现的漏洞和隐患予以及时弥补和消除, 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从而保证内控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它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 有利于出版业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 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 同时也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

出版行业应根据单位的规模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配备专职审计人员, 独立开展监督和评价行业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的审核, 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在日常工作全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此外, 应与外部审计、税务等部门及时沟通, 做到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以逐渐完善出版业内部控制制度。

总之, 内部控制是出版行业有效的经营管理工具, 因此, 建立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 为出版业的管理人员提供合理的帮助, 帮助管理人员减少或控制风险, 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塑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健全出版业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才能保证完成上述目标、实现出版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宝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9期。

[2]高菲:《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10期。

[3]戴月娥:《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财会通讯》 (学术) 2009年第1期。

[4]吴学斌、徐甜甜:《中美内部控制比较》, 《财会通讯》 (综合) 2009年第17期。

[5]Treadway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方红星:《内部控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中华会计网校:《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内部出版 篇2

第2号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12月1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 蔡赴朝

2015年2月10日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管理,根据《印刷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从事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编印和发送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以下简称内部资料),是指在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内部,用于指导工作、交流信息的非卖性单本成册或连续性折页、散页印刷品,不包括机关公文性的简报等信息资料。

内部资料分为一次性内部资料和连续性内部资料。

第三条 对内部资料的编印,实行核发《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以下简称《准印证》)管理。未经批准取得《准印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内部资料的编印活动。

第四条 编印内部资料,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领取《准印证》后,方可从事编印活动。

第二章 准印证的核发

第五条 申请编印一次性内部资料,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方应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

(二)编印目的及发送范围符合本办法第二条的规定,编印内容与编印单位的性质和能力相一致;

(三)稿件内容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

(四)拟委托印刷的单位为出版物印刷企业。

第六条 申请编印一次性内部资料,应当提交申请书和稿件清样。

申请书应当载明一次性内部资料的名称、申请单位、编印目的、内容简介、印数、印张数、开本、发送对象、印刷单位等项目。

第七条 申请编印连续性内部资料,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申请方应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

(二)有确定的名称,名称应充分体现编印宗旨及地域、行业或单位特征;

(三)有确定的编印目的和固定的发送对象,编印目的应限于与编印单位业务相一致的工作指导、信息交流;编印内容应与编印单位的性质和能力相一致;企业编印散页连续性内部资料,应主要用于指导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四)有适应编印活动需要的人员;

(五)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固定的办公场所;

(六)拟委托印刷的单位为出版物印刷企业。

第八条 编印连续性内部资料,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编印连续性内部资料的申请书,内容包括:连续性内部资料的名称、编印目的、栏目设置、印数、印制周期、开本、发送对象和经费来源等项目;

(二)编印单位资质证明材料;

(三)编印人员的基本情况及身份证明;

(四)拟承印单位的《印刷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第九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核发内部资料《准印证》:

(一)不符合本办法第二条、第五条或第七条规定的审批条件的;

(二)广告印刷品、介绍推广本单位基本情况的宣传资料,或者仅含有历法信息及广告内容的挂历、台历、年历等无需申领《准印证》的一般印刷品;

(三)中小学教科书及教辅材料、地图、个人画册、个人文集等应由出版单位出版的作品。

第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决定批准的,核发一次性内部资料或者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 《准印证》按一种内部资料一证的原则核发,其中对一次性内部资料,一次性使用有效;连续性内部资料的《准印证》有效期为1年,期满须重新核发。

《准印证》不得转让和出租出借,内部资料停办后《准印证》应及时交回发证部门。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内部资料的编印单位应当对所编印的内容和质量负责,并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内部资料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

(五)宣扬邪教、迷信的;

(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十)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十四条 内部资料必须在封面完整印刷标注《准印证》编号和“内部资料,免费交流”字样,并在明显位置(封面、封底或版权页)标明编印单位、发送对象、印刷单位、印刷日期、印数等,连续性内部资料还须标明期号。

连续性内部资料不得使用“××报”、“××刊”或“××杂志”、“记者××”、“期刊社”、“杂志社”、“刊号”等字样,不得在内文中以“本报”、“本刊”自称。

第十五条 编印内部资料,应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按照批准的名称、开本(开版)、周期印制,不得用《准印证》印制其他内容,一次性内部资料不得一证多期,连续性内部资料不得一期多版;

(二)严格限定在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内部交流,不得标价、销售或征订发行,不得在公共场所摆放,不得向境外传播;不得将服务对象及社会公众作为发送对象,也不得以提供信息为名,将无隶属关系和指导关系的行业、企事业单位作为发送对象;(三)不得以工本费、会员费、版面费、服务费等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刊登广告,不得搞经营性活动;编印单位不得利用登记、年检、办证、办照、评奖、验收、论证等工作之便向服务和管理对象摊派或变相摊派;

(四)不得将内部资料承包给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与外单位以“协办”等其他形式进行编印和发送。

第十六条 内部资料必须在编印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出版物印刷企业印刷。

印刷企业接受委托印刷内部资料,须验证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核发的《准印证》原件并收存《准印证》复印件;接受委托印刷宗教内容的内部资料,还须验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

编印和承印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准印证》核准的项目印制,严禁擅自更改《准印证》核准项目。

《准印证》复印件须保存两年,以备查验。

第十七条 内部资料的印刷质量应符合印刷质量标准。

第十八条 内部资料的编印单位须在印刷完成后10日内向核发《准印证》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送交样本。

第十九条 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部资料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内部资料实行审读制度和质量检查制度,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配备必要的人员和经费对内部资料进行内容审读和质量监管。

第二十条 连续性内部资料编印单位的有关人员应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要求,参加有关法规、业务培训。

第二十一条 连续性内部资料编印单位需要延续《准印证》有效期的,应当在《准印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审核连续性内部资料的内容、质量、是否符合许可条件以及遵守本办法各项规定情况等。审核通过的,重新核发《准印证》;审核未通过或者逾期一个月不办理延期申请的,原《准印证》自动失效,予以注销。

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于每年3月底前,将本地区上一内部资料监督管理情况报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停止违法行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并处1千元以下的罚款;以营利为目的从事下列行为的,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批准擅自编印内部资料的;

(二)编印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禁止内容的内部资料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编印、发送内部资料的;

(四)委托非出版物印刷企业印刷内部资料或者未按照《准印证》核准的项目印制的;

(五)未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送交样本的;

(六)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其中,有前款第(一)项至第(三)项违法行为的,对非法编印的内部资料予以没收,超越发送范围的责令收回。

未取得《准印证》,编印具有内部资料形式,但不符合内部资料内容或发送要求的印刷品,经鉴定为非法出版物的,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第六十一条或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的,由县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照《印刷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责令停业整顿,没收内部资料和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一)印刷业经营者印刷明知或者应知含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禁止内容的内部资料的;

(二)非出版物印刷企业印刷内部资料的。

第二十四条 出版物印刷企业未按本规定承印内部资料的,由县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照《印刷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内部资料管理的情况,对本办法规定的内部资料的审批条件和审批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也可以规定由副省级以下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承担部分审批职责。

第二十六条 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自行编印仅面向本校发送的内部资料由该校校内有关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和管理。

第二十七条 《准印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按照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一确定的格式制作。

解放初期中央出版机构的内部刊物 篇3

[关键词] 解放初期 中央出版机构 内部刊物 基本特征 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1-0097-05

[Abstract] In national liberation beginning period, some central publish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nd some larger publishing houses rised a small climax of founding internal periodicals. These periodicals were published in a timely manner to convey the party’s principles, policies, and regularly announced publishing plans and the work within the publishing schedule, focused o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publication, distribution, readers’work, summing up experience and lack of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acted as “policy intermediary” function between the publishing management agencies and publishing corperations, promoted business and communication exchanges between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within the publishing unit. It is great benefitted to today’s publishing corperations the quality of publications and publishing work.

[Key words] National liberation beginning period Central publishing houses Internal publications Basic characteristics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全国解放初期,中央出版管理部门和一些较大的出版机构为指导出版工作,加强出版管理机关内部、单位成员内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传达上级政策指示及工作精神,总结经验和教训,掀起了一股创办内部刊物的小高潮。如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印的《出版简报》《出版通讯》,人民出版社编印的《出版周报》,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编印的《内部通报》,新华书店总店编印的《新华通报》《发行通报》,青年团中央出版委员会编印的《团的出版》,等等。就形制而言,除少数刊物如《出版简报》《开明通讯》用16开本外,大多数内刊以32开或36开为主,开本较小,版式相对简单,没有封面和封底,一般篇幅不大,多数刊物只有一个印张,甚或半个印张、几页薄册子。但是,这些刊物及时传达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定期公布或宏观或微观的出版计划和单位内部的编辑出版工作进度,重视业务交流,注重出版物的质量、发行和读者工作,加强了出版管理机构和出版单位之间的“政策中介”功能,促进了出版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业务交流,对于当时编辑出版工作有计划、抓管理、善经营的良性发展和出版物质量的提升、以及出版发行工作迈向新台阶,大有裨益。

1 解放初期中央出版机构的内部刊物

1.1 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的《出版简报》《出版通讯》

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自1950年3月起编印16开本内刊《出版简报》,至1951年1月共编印了6期。该刊刊载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党的出版方针、政策、讲话、指示、决定、通知、通报、规章制度、工作计划等;二是全国出版工作情况报道和调查统计等,正如该刊在前言中云:

本刊要以更多的篇幅登载全国出版工作和出版行政工作的情况报道,有关出版工作的调查统计资料和出版行政工作的经验报道。此外还打算多多登载各地出版行政机关的典型报告和各地出版事业的调查统计资料等[1]。

《出版简报》自第6期后开始更名为不定期刊物《出版公报》,“专门登载有关出版工作的各项政策法令及指示通报等类文件,供各级出版行政机关及各公营出版企业的领导同志工作上的参考”[2]。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合并,是年6月出版总署又编印32开本《出版通讯》,并持续三年,1954年末编印至第60期结束。该刊宗旨是“专供各地出版行政机关和某些出版、印刷、发行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参考,目的在于沟通出版政策思想,交流出版工作经验和反映出版界的状况”[3]。 该刊内容全面,包括出版法规、出版行政管理、出版计划、出版物质量、新书简报、各地出版社工作,以及印刷、发行工作、简讯和读者意见或建议等。尤其是刊登了一些出版家的信件往来和对报刊、出版工作的建议,颇值一读。

1.2 人民出版社编印的《出版周报》

解放初期,人民出版社除生产和发行图书、具有原有的出版社职能外,还负有指导地方工作的职责。1951年1月,人民出版社开始编印《出版周报》,该周刊除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和学习苏联经验外,重在刊载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和本社具体工作方针、规章制度和业务交流方面的内容,如本社规章政策、通告、办法,本社年度、季度出版计划、出版进度、印刷、校勘、发行、稿费制度、作者和读者意见,以及书评、简讯等。

解放初期,全国出版界“一边倒”学习苏联模式,强调出版工作的计划性、人民性和革命性,学习苏联的出版业务经验。这在《出版周报》所刊载的内容中可以体现出来。比如,该刊第36期(1951年9月17日)头条全文转载了前苏联《真理报》社论《为出版工作的高度思想性而斗争》,强调社会主义出版业的思想性;第39期刊载苏联编辑家马尔库斯的《书籍的技术设计与节约》,从微观业务层面介绍苏联经验;第45期刊载《列宁论出版物的校对工作》等。

《出版周报》有固定的栏目,如《本周出版情况》专门介绍该社每周编审中的书稿、整理中的书稿、发排书刊、重版书、初版新书的进度等,并有详细的数字统计,有利于督促社内各部门出版进度。

1.3 新华书店总店总管理处编印的《内部通报》

1950年3月,新华书店总管理处创办《内部通报》,该刊在1950年第1号上刊登的《出版局关于新华书店总管理处刊行〈内部通报〉的决定》中明确了该刊的性质和刊载的主要内容,即:

nlc202309011300

《通报》是传播、组织、教育和提高我们工作的一个有力武器。它的内容主要是:一、传达党和政府对有关出版工作的决定和政策。二、出版总署的计划、决定和指示。三、编审翻译两局重要决定中有关部分的传达。四、本局和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的计划、决定、指示、通知、总结和重要函件。五、各地新华书店的重要决定、指示、计划、总结和重要函件。六、各地新华书店典型事件的往来文件。七、本局和总处各部处室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八、代替行文——《通报》出版后,凡是通知件(除特定通知外)即随时刊入《通报》,不再另行行文[4]。

该刊系不定期内刊,由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秘书处搜集材料,并负责编辑、印刷、发行工作,其发行范围、读者对象为上级和系统内部领导干部。该刊每周刊行一次,每期文章不多,但篇幅相对较长。主要内容有两个板块:一是政策性文件和会议精神传达;二是关于出版发行的业务规章、制度、办法、草案等。总的来看,该刊以发行工作的政策性指导和具体业务交流为主。1950年12月,《内部通报》出版20期后停刊。

1.4 新华书店总店编印的《新华通报》和《发行通报》

新华书店总店于1951年3月开始编印不定期内部刊物《新华通报》,该刊以刊登总署领导的会议讲话和政策法规性文件、通告为主,宣传我党关于发行工作的方针政策,同时注重具体的发行业务学习与交流工作。

1953年2月,总店改名为新华书店全国管理委员会,为加强发行管理和业务交流,又出版内刊《发行通报》,每月出版1期,原新华书店总店及国际书店总店编刊的《新华通报》和《业务学习》决定不再出版。该刊的读者对象为:

出版总署发行管理局、新华书店、国际书店、中国图书发行公司等单位的科级以上干部和支店经理,至于一般工作人员不另发给,概由科长、支店经理就有关内容负责传达或组织阅读[5]。

该刊内容包括新华书店全国管委会及各地新华书店的通知、指示、会议、计划、报告、总结,前苏联发行工作经验介绍,图书供需业务,发行单位增产节约情况,以及读者来信、批评与检讨、简讯等,内容比较全面,系全国发行领域中一本比较成熟的内刊。

1.5 青年团中央出版委员会编印的《团的出版》

解放初,在中央出版管理部门中,除了出版总署及新华书店全国管理委员会、人民出版社外,共青团中央也成立了专门的出版管理机构——共青团中央出版委员会,并于1951年3月编印内刊《团的出版》。其内容主要是:

一、传达团中央及出版总署有关出版工作的决定和政策。二、(青年团中央)出版委员会的计划、决定、指示。三、各级团委宣传部关于编辑、出版的计划或情况报告。四、各直属单位的计划、重要决定、通知、报告、总结、情况通讯、经验介绍。五、青年出版社每月新书简报(包括内容简要介绍)。六、工作、学习、生活的典型报道及读者重要意见。七、业务讲座及其他[6]。

该刊前2期为32开本,1951年7月改为36开本的小册子,内容侧重点略加改变,以报道青年出版社的编审情况为主,并刊载一些报告、专论与建议性文章,以及各项工作总结、各项计划与草案、各项规章制度、办法等供大家参考。

1.6 三联书店刊印的《店务通讯》和《三联出版通讯》

解放初期,在出版管理机关之外,一些较大的出版机构也办了一些以内部业务交流为主旨的内部刊物。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1949年12月编印了《店务通讯》,除传达上级方针政策、刊载本社领导讲话外,以各部门具体的出版业务交流为主,兼有编辑的随笔、感悟和编读往来等,内容相对全面。《店务通讯》刊登了徐伯昕的《〈店讯〉应负起指导工作的任务》、沈静芷的《认真贯彻陆定一部长的指示》、王仿子的《从掌握原则性来进行发行工作》等名家文章。

《店务通讯》停刊后,该社于1951年3月10日又开始编印《三联出版通讯》,小32开本,双周刊,以“报道编审、出版方面的情况”为主,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转载上级政策文件及本社会议纪要、通知等。每期有固定栏目“两周出版情况”,介绍本社编审中的稿件、整理中的稿件、发排书刊、发印书刊、出版书刊、两周各种统计等工作进展情况,有利于督促各部门的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该刊编印到第8期,于1951年8月25日停刊。

1.7 开明书店编印的《开明通讯》

1950年8月15日,开明书店编印内刊《开明通讯》,刊登出版总署领导、上级领导和本店领导讲话精神,传达上级和本店的各种出版方针、政策、通告、指示、通知、会议纪要等,并致力于内部业务交流,16开本,不定期内刊。

该刊第一期刊登了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三联书店总管理处邵公文、开明书店总经理范洗人等领导在开明书店第一次各单位负责干部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胡愈之在讲话中,回忆了他在开明老领导夏尊丏、章锡琛先生属下工作的情景,感触颇深。

1.8 中央其他出版单位编印的内刊

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创立不久,于1951年4月编印《发行工作》,以此为阵地,开展抗美援朝和爱国主义宣传工作,转载上级出版政策文件,发布该公司领导讲话、通告、通知、会议精神、规章制度,开展发行业务经验交流等。此外,出版总署和中央较大的出版机构的所属部门也办有一些内刊,如出版总署图书期刊司于1951年月15日开始办的《图书期刊通报》等。

2 中央出版机构内部刊物的基本特点

与当时全国的出版文化环境和出版形势相适应,中央出版管理机构和出版单位编印的内刊注重党的出版方针政策的传达,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性;定期或不定期刊载全国的出版规划、计划和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工作进度;既强调出版的人民性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在选编和刊载的文章中凸显出版事业的经营性质,刊登了一批有关出版发行、经营方面的文章;又将之作为内部业务交流的平台,注重出版物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重视社会调查和数据统计,等等。

2.1 政策性强,注重传达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和本单位各种会议讲话精神

解放初期,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在吸收民国时期民营出版企业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了一批适合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方针、政策,确立了出版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和“双百”方针,注重出版物的质量和两个效益,等等。这些出版方针、政策和会议讲话精神,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航向和保障,亦是中央和地方各出版单位宣传及传达的重点内容。在出版专业公开期刊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各出版单位编印的内刊,便成了国家出版方针政策的宣传和舆论主阵地。比如,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所办的双月内刊《出版简报》第1—6号(1950.03.31—1951.01.31)共刊载86篇文章,其中有66篇文章系政策、文件、通知、通告、办法等政策性指导文件[7]。其他出版单位的内部业务交流刊物都把政策性文件刊登在醒目位置上,且篇幅较大。

2.2 重视出版的计划性和工作进度,促进全国出版规划(计划)的制定、传达和本单位各种出版计划的贯彻落实

在当时计划经济逐渐成为主流的大背景下,尤其是1952年以后,这些刊物比较注重刊登一些出版计划和出版进度方面的文章,既包括中央出版管理机构宏观的编辑、印制、出版规划、出版计划,更多的则是本单位内部的中短期工作计划和工作进度。人民出版社编印的《出版周报》,定期报道本社季度出版计划和每月出版计划,并把《本周出版情况》作为固定栏目,晾晒各部门的工作进度,促进他们提高工作效率[8]。 三联书店编印的《三联出版通讯》,通过其固定栏目《两周出版情况》,使得三联书店编、印、发各个流程的进度一目了然[9 ]。

nlc202309011300

2.3 注重出版生产经营工作,有力地促进出版经营水平的提升

解放初期,各出版单位的内刊均注重出版物的发行工作和社会调查、读者信息反馈。除大量刊登发行工作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外,还刊登出版物的稿费、成本核算、定价策略、发行状况、收入和支出情况、增产节约等,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出版经营水平的提升。比如,新华书店总店编印的《发行通报》,刊登了不少反映发行情况的市场调研和发行报告文章,并在新华书店内部掀起增产节约活动,专刊了一些文章介绍这一活动[10 ]。

2.4 重视内部业务交流,有利于同仁互相学习,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解放初期出版的中央出版管理机构和出版单位的内部刊物,以内部信息和业务交流为宗旨,意在沟通内部信息,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学习、探讨编辑、出版、发行的具体业务,分享经验和教训,以加强内部员工的政治学习和业务教育,提高员工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团的出版》乃因为“团的出版工作者是‘年轻’的,特别缺乏业务的知识和经验……有了定期刊物,将易于使这种教育和学习经常并系统化起来”[11]。《开明通讯》是“传达并解释领导部分的各项方针及策略,反映各部分工作同人的意见,交流同人工作经验和学习心得,帮助同人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12 ]。

2.5 注重社会调查和数据统计,确保刊载文章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解放初期出版的内部刊物比较注重社会调查和发行人员、读者、作者的反馈意见,特别是那些关于发行情况的调查和社会需求调查的文章,其严谨的态度,很值得今天的出版者借鉴。比如,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的《内部通讯》和新华书店总店的《发行通报》基本上每期刊登有关于全国各书店发行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所办的内刊《出版通讯》上刊载了不少读者反馈意见[13],等等。

2.6 政治和时代特色浓郁,有鲜明的斗争性和批判性色彩

全国解放初期,新政权刚刚建立,不少中央出版机构编印的内刊为适应全国的大政治环境,以“革命斗争”为基本思想,刊载了一批与出版政策和出版业务相关的、政治色彩较浓的斗争性文章,以及一批批评和自我批评类的文章,有的文章问题比较尖锐,解剖得比较深入。比如,当时的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先生为《团的出版》题词为:“青年工作同志们,应用出版这一武器,向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作坚决的斗争。”[14] 解放初期,为当时配合抗美援朝运动,不少刊物配合出版实际发表了一些鼓动性文章。还有不少刊物登载了一批揭露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深入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文章。这些文章在今天看来,或政治弦绷得过紧,或过于峻厉。

3 中央出版机构内部刊物的经验和启示

3.1 及时传达和交流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和各种指示精神,及时把握政治方向,避免犯政治性或政策性错误

出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较强的领域,政治思想性和文化传承性较强。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和上级文件精神是我们在出版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的基本指南。及时传达和强调这些内容,在当时对于提高编辑出版发行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大有裨益。今天,我们的不少出版单位没有内刊,即使编印有内刊,往往是业务交流有余而方针政策宣传不足。因此,借鉴解放初期出版内刊的这一先进经验,有利于我们在工作中把握政治方向,增强政策水平。

3.2 促进内部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提升职工业务素质

出版工作业务性强,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行业。解放初期中央出版机构所办的内刊以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交流为核心内容,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学习,提升内部员工的业务素质。那些诸如有关提升出版物质量方面的业务心得,发行方面的社会调查和数据统计等。都值得我们今天编印出版内刊学习和借鉴。

3.3 及时发布出版物工作计划和工作进度,有利于明确工作计划、任务、目标,提高工作效率

解放初期的《三联出版通讯》《出版周报》等,根据总署的统一部署,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定期制定和刊登出版计划和出版进度,这对于单位内部职工明确本单位、本部门和本人的工作计划、人物、目标,提升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大有裨益。这种做法,是值得今天的出版机构借鉴的。

3.4 善于吸收、总结经验和教训,注重批评和自我批评

解放初期,不少中央出版机构编印的出版内刊,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刊载了一批工作经验总结、工作教训、工作缺点方面的文章,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解剖不足,形成了良好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风气。今天的出版人喜欢表扬和自我表扬,讳言或淡化工作中的教训和不足,这并不利于我们改进工作,希望能从解放初期的内刊经验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从而更加有利于我们认清形势,看清自己,不断学习,少犯错误,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

注 释

[1]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印·前言.出版简报[J].1950(1):1

[2]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印.出版简报[J].1950(6):3

[3]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印.出版通讯[J].1952(1):1

[4]新华书店总管理处.出版局关于新华书店总管理处刊行《内部通报》的决定[J].内部通报,1950(1):3

[5]发行通报编辑委员会编印.启事[J].发行通报,1953(1):22

[6]青年团中央出版委员会编辑. 青年团中央出版委员会关于刊行内部刊物《团的出版》的通知[J].团的出版,1951(1):2

[7]参见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出版简报(1-6号)合订本[J].1950.03.31—1951.01.31

[8]参见人民出版社编印.出版周报(25—51期)合订本[J].1951.07.02—1951.12.31

[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印.三联出版通讯(第1—8期)[J].1951.03.10—1951.8.25

[10]新华书店全国管理委员会编印.发行通报[J].1953年1—12期合订本

[11]青年团中央出版委员会编印.发刊词[J].团的出版,1951(1):1

[12]开明书店编印.发刊词[J].开明通讯,1950(1):1

[13]参见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印[J].出版通讯(第1—40期),1952-06-26—1953-12-30

[14]青年团中央出版委员会编印[J].团的出版,1951(1):3

(收稿日期:2011-10-25)

浅谈独立学院内部出版物的档案价值 篇4

1 独立学院内部出版物的档案价值

档案价值, 是指某一客体具有作为档案保存的意义或作用, 某一客体的档案价值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利用的需要两个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 这一个客体对形成单位本身和在形成的当时, 有它实际意义和作用;同时, 它对人们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和社会活动, 仍有着凭证的作用和查考研究的价值。因此, 分析研究独立学院内部出版物的档案价值, 可以从其现实、科学和历史的价值作用等几方面来考虑。

1.1 信息参考价值

各类独立学院内部出版物都是为了某种特定目标服务而存在的, 具有数量多、内容广泛, 针对性强, 信息传递快速的特点。例如:校刊、校报这是学校与师生之间信息沟通的交流平台;各种资料汇编, 其中的内容虽然作为文件或某种档案已公布, 但比较零散, 通过汇编的形式, 可以及更全面的提供信息, 更好地为利用者服务;专业介绍, 校庆资料等, 可以展示办学成果、扩大学校知名度, 为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咨询。因此, 独立学院内部出版物作为学校现行工作服务的一种工具手段, 具有很好的信息参考作用和价值。

1.2 科学知识价值

独立学院的内部学术刊物, 是独立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发表的园地, 具有较高的科学知识价值。由于一个单位中接近秘密或不宜公开发表的技术内容, 是不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 要发表也必须在内容上严格过滤, 限制较多, 但有些可在内部刊物上发表。

1.3 历史价值

独立学院内部出版的价值从长远来看, 主要是史料参考凭证价值。一是参考借鉴他人的思想经验, 应用他人的研究数据和技术, 为自身的研究服务;二是为单位的发展和历史研究提供数据, 如校史、科研史的编写、成果展览等, 都离不开内部出版物。

由此可见, 独立学院内部出版物记载、反映了学校各个历史时期的教学、科研、管理活动, 具有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信息新颖和鲜明的本校特色等特征, 具有较高的档案价值。

2 高校档案部门建立内部出版物档案的必要性

由于国家发布的《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只是对高校正式出版的图书、报纸、刊物提出收集建档要求, 而对此类未正式出版的图书、报刊等, 则不在出版类档案工作规范的收集范围内, 而其他党政、教学等类档案的规范也未对此类非正式出版物的收集建档重视不够, 任其自生自灭。所以, 要建立内部出版物档案, 加强对内部出版物档案的管理。

2.1 这是保存学校历史的需要

独立学院内部出版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发行量, 有关部门也有现刊收存, 但是天长日久, 由于单位任务的变迁, 特别是人员的变动, 已经发放到各有关单位的内部刊物, 多数将会丢失、散失或残缺不全。而有些内部出版物由于其发行范围限制。例如:系刊、班刊、学生社团出版物、校友通讯录等, 如果没有有意识地收集建档, 就很难保存下来。因此, 要建立独立学院内部出版物档案, 主动收、保存记录有学校各个时期的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以及校园生活真实写照的内部出版物。

2.2 这是丰富馆藏结构, 更好满足科学研究和各种利用的需要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 目前独立学院档案部门普遍存在馆藏结构不尽合理, 档案门类和载体比较单一, 有价值的档案相对贫乏的状况。馆藏档案主要以公务性、文件型档案为主, 能够反映文化特色的档案比较缺乏。同时, 在现有档案的利用上, 出版档案的利用状况并不令人满意, 表现为利用率低、利用层次不高、利用效果不佳以及利用方式较单一。出版档案利用的这种低下状况, 原因主要是因为出版档案的归档范围是公开出版的期刊图书, 不包括未公开出版的内刊和学生社团的刊物等, 但期刊图书等属于公共信息文献, 利用者已习惯到图书馆去查阅, 并且档案部门只保存本校的公开出版物, 在信息利用的联系上和专题性方面不如图书馆、互联网, 当然利用者就不愿来档案馆利用, 而研究者想利用的有本校特色的师生教学、科研、生活真实记录的内部报刊等, 档案部门又没有收集, 所以导致出版的利用率低。所以从丰富馆藏结构, 更好满足科学研究和教育启发、休闲鉴赏、情感寄托等各种利用的需要出发, 应扩大出版档案的收集范围, 收集建立独立学院内部出版物档案。

2.3 这是独立学院档案部门建立特色信息源, 适应文化事业竞争的需要

正式出版物在信息时代可通过互联网方便地查阅到, 而独立学院内部出版物档案信息资料一般图书馆及网站却不容易检索和查阅得到;又由于内部出版物紧紧围绕学校工作, 从多角度反映一所学校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管理信息以及校园方方面面的生活信息, 信息量大且内涵丰富, 所以非常吸引读者用户。例如, 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经批准的小报及其他资料——包含着丰富的学生学习生活信息, 反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教育学生的极好材料。从我馆接待的出版类档案的查阅利用对象统计, 绝大部分是要求利用非正式出版物。因此,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 独立学院档案部门更有必要加强内部出版物档案的收集建档, 这是独立学院档案部门建立特色信息源, 适应文化事业竞争发展的需要。

总之, 独立学院内部出版物是信息时代一个值得重视的信息源, 内部出版物档案是独立学院出版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学院档案部门在做好正式出版物档案工作的同时, 还应重视内部出版物的档案价值, 把隐藏在内部出版物档案中的信息参考价值、科学知识价值、历史价值开发利用起来, 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邓绍兴, 和宝荣.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请示 篇5

为了××××,拟编印《××××》。该书主要内容为××××,××开,约××万字,印刷数量××册(不超过1000册),在××××印刷厂印刷(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必须安排在有出版物印刷资质的印刷企业印刷),发送范围为××××××。

××××××

(落款并盖章)

★ 请求批转性请示

★ 嘉奖通报范文

★ 嘉奖通报

★ 嘉奖通知

★ 嘉奖考察材料

★ 专案嘉奖事迹材料

★ 保安嘉奖申请范文

★ 员工嘉奖通报范文

★ 工厂嘉奖通告

论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的加强策略 篇6

【关键词】出版社;内部会计;策略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当今的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的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欲望日益提高,这样就推动了出版行业的向前发展,出版社要想长期健康的发展,首要解决的就是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的改善。因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出版社进行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出版社只有把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树立起来,才可以有效的防止日常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健全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才能有效的进行对外部运营情况的监管。才能促进出版社的良性发展。针对出版社的业务种类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版社的内部工作也随之复杂起来,这就对出版社内部会计的控制要求的越来越严格,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是出版社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对出版社日常经营资金和财产的安全做出了保障,使出版社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研究动机

由于现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出版社的日常经营活动日益增加,无论是业务类型上,还是规模上都比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即如何建立一套适合出版社发展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因为财务管理是出版社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版社筹集资金、调拨、使用、分配、监督、效益考核的关键,直接影响出版社的日常工作。而在财务管理中,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又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健全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我国出版社日常经营活动的必然要求。只有把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树立起来,把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力加大, 同时完善内部控制的监管机制,才能使出版社能更适应现代的市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3.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要想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保证资金的安全,就必须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在出版社中内部会计控制也十分的重要。首先它可以提高出版社会计信息和日常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保证各类信息的收集,归档,整理,这样可以真实有效的反映出版社日常经营活动的真实情况,也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其次,可以有效的执行各类法律法规,也可以有效的监管出版社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的日常工作情况,以及各个环节的工作配合情况。再次,内部会计控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监管控制出版社有价财产的采购、流通、领用、维修、发运等各环节的情况,防止浪费和舞弊现象的存在。

二、我国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出现的问题

1.制度上不完善

从外表看,我国的许多出版社早已有了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而且现在仍然被应用着,但这种内部会计控制并不适合我国的现代出版社的需求,在出版社中根本发挥不了作用。现在很多出版社使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是使用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对现代社会的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比较弱,对事前预算、执行追踪以及结果的评估都没有一整套科学的互相监督的机制。出版社的各个环节责、权不够清晰,流程设计不够合理等。不仅如此,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使有些出版社在管理上出现了混乱的现象。例如,有的出版社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完全覆盖出版社日常经营的所有业务,这样就会使出版社的日常经营活动有时找不到与之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使该项业务脱离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范畴。如果这项业务发生了过失,那么只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了。也有的出版社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定的责任不明确,分工也不够详细,也没有良好的赏罚制度,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到出版社内部会计制度没有办法适应如今的出版社发展的要求,也就没办法促进出版社更健康的发展。

2.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审核、输入、传递过程中,及时发现各种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合规,是辨认会计信息真假的主要途径。由于出版社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使会计工作中出现很多的不规范操作,这样就会产生很严重的会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发生。例如:有些出版社将不相容的两个岗位设一人工作,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离工作,如会计岗位和出纳设为一人,这样就会使工作人员在未进行原始凭证审核的情况下,就开始主观填写会计凭证,随意编写会计事实,有时还会出现多报差旅费、擅自挪用资金使资产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

3.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观念落后

由于现在我国很多出版社的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观念落后,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意识到会计控制的重要性,仅仅认为会计的职能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没有把财务工作纳入出版社经营管理活动中,没有将其视为出版社经营决策的参考。不但浪费了资源,还将这一重要职能部门长期闲置,直接导致财务监管漏洞,浪费、贪污开始出现。而且就算出版社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管理层们也会无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存在,用自己所特用的特殊权利,来做各种触犯内部控制制度的事例。更有甚者,有些出版社只是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立于书面上,并没有真正的加以实施,他们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做为一种应付上层检查的工具。再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管理层的助动力量,也没法惯彻落实下去,想要发挥出它的良好作用更是无稽之谈。如今,社会上有一种现象是出版社的管理层不仅不带头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相反是带头破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无存。还有的出版社管理层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是财务人员的的事情,和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大大的降低了。

4.资金运用不合理

如今,有很多出版社忽略了对资金的控制,出版社没有专门人员对出版社的每天的资金往来和销售额进行及时的汇总和记录,这样就会使出版社在资金的使用安排上不灵活和没有计划,进而导致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在资金使用上得不到关联。如果对资金管理不当的话,就会使财务上发生漏洞,继而影响出版社对未来的资金预算,因为出版社资金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出版社的利润。现在的出版社内部控制只重视筹措资金,而对资金的运用却没有相应的控制管理。很多出版社管理层认为一个项目执行得好的最主要的关键是筹措到资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出版社筹措的资金再多,如果不加以合理的运用的话,那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会是最大的。要想让出版社在市场中战稳脚根,最主要的就是合理运用资金,使资金产生最大化的收益。

三、加强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1.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出版社应该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健全起来,这个制度应该由几个互不相联的部门组成,这样可以使部门与部门之间互相监管制约,以最大力度的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在这个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出版社的管理层要在全局的角度对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协调,保证能让出版社的各部门贯彻执行;二是设立专门的内控制度执行部门,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收集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好的改正缺点;三是出版社的财务部门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执行者,而其它各部门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的对象。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

首先,出版社的财务工作人员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必须禁止会计人员从事违法、违规、违反道德的事情;其次,出版社应该注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主要从招聘时要严格把关,选取那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来进行会计工作。然后制定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让财务人员知道自己的工作岗位内容和责任,这样就可以更有效的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同时也可以用岗位责任制来对财务人员进行考评;再次,要对财务人员定期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专业学习,从根本上使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让会计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业务流程,最后是会计人员要对会计原始凭证认真仔细的核对,保证原始会计凭证完整、有效。对每天的经济业务要如实逐笔记录,对账薄做到日清月结。

3.提高管理层的内控观念

出版社的管理层作为出版社日常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必须要认真学习《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其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让出版社管理层意识到出版社想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长期稳健的发展,就必须根据相关法律,规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并将其深入传导给每位员工,以管理层带动员工层,为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供一个好的生存环境。这样才能更深入的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宣传教育,提高出版社全体员工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出版社要经常组织各部门的管理层进行专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培训,让管理层了解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让管理层人员以身做则,加强自身的监管理念,积极配合财务部门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

4.加强内部资金的管理

对于资金的管理,出版社需要在内部设立内审制度,而且需要对这个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而且也可以促进出版社更能适应社会形式的变化。具体做法是:首先,出版社应当将广告公司、内部各部门以及发行部门进行归口统一管理。主要做法就是设立一个银行账户,加强对账户资金的管理和控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随时掌握资金的运行动态,做到资金的安全管理。并且对资金要做到统一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然后,在财务方面,出版社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把控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而且也要对资金的使用效果加以重视,重视资金是否能给出版社带来最大的功效和创造更多的效益。出版社的资金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资金创造更大的利润。要做到资金筹集和运用相结合,需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要根据需要运用筹集资金;另一方面筹集的资金要确保有效地运用,做到投入要有产出,确保企业资金的抗风险能力。在进行资金运用决策时,既要做投资决策,也要做相应的筹资决策,确保资金保值增值,提高自身的积累,这样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有多种的筹集资金来源,争取流动资金的良性运转。在合理使用资金方面,出版社不仅要在大方向上采取谨慎的态度,而且在平时细微的地方也要严格把关,在部门使用资金时要填写资金申请表,说明资金的具体用途、金额、所在部门以及部门负责人等。然后再由相关的审核部门进行审核,并按照程序让各主管领导批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止资金流失的情况发生,而且还可以减少出版社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四、总结建议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传统的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已经适应不了出版社的发展需求了。原先的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度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财务人员素质低,各部门的管理层内部会计控制观念薄弱,流动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如今的出版社内部会计控制应该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着手,然后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修养,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这里要说明的是,有些出版社的财务人员有很多都是从别的岗位调过来的,会计基础、专业知识、职业操守都不是很好,这类人群是影响出版社会计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要改善这个局面就要注重提高财务岗位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人员素质,然后对其加大培训力度。不仅如此,出版社的各部门的管理层也要从自身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把控好每一关,配合财务部门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在具体的操作中,出版社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使出版社能在日后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汤静。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报社内部会计控制。[J]北京人.民政协报社。2010,2.

[2]宗卉。谈出版社转制过程中的的内部会计控制。[J]金融财会。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2,11.

[3]孟飞。浅析报业集团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J]。商业会计。2010(23).

内部出版 篇7

关键词:出版社,内部控制制度,问题,改进措施,建议

出版社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 内部控制制度在其企业管理中,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改革, 在企业内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内部监督与控制意识, 对经营过程进行风险情况分析,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 有效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真实反映出版社日常经营活动实际情况, 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 使出版社能够良性、有序的运转。

一、出版社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缺少必要的资金监控机制

出版社整个经营动作流程, 应该是先进行项目预算, 然后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批、执行, 企业预算一经批准后, 要严格遵守预算项目执行, 不得随意变更预算资金的用途, 明确项目责任人的职责, 避免由于内部管理的漏洞, 给出版社带来各种舞弊或贪污的现象。但是目前的出版社的财务活动缺少必要的资金监督机制, 给相关责任人以可乘之机, 每个人都抱着“铁饭碗”不用白不用、不拿白不拿的心理, 最终使企业违规资金占用现象屡禁不止, 造成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 给国家、企业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 财务风险意识淡簿

我国出版社还没有跟上经济变革的脚步, 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经营管理、决策模式, 对于内部、外部的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能够适应并且及时做出反映, 缺少必要的市场预见性, 内部监督管理程序落后, 认为内部控制是一项十分简单的事情, 同时, 书店给予出版社的包销政策, 使出版社不用关心销售问题;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 书店不再包销, 出版社销售成为主要问题, 如果出版社不能够适应这种环境变化, 对于销售业务不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与判断, 则会出现大量的库存积压, 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

(三) 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大多数出版社对于预算管理不够重视, 缺少全年工作的详细规划, 在进行预算的编制工作时, 只是敷衍了事、草草规划, 使预算编制过于粗糙、简单, 在预算书中只粗略提供项目情况, 项目执行控制标准不做任何规定与计划, 项目执行过程缺少相应的监控依据, 一些企业的项目成为资金的蓄水池, 项目执行过程中频繁追加预算, 部分审批下来的项目预算, 用于补充企业经费, 使预算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及权威性,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资金运用压力, 使预算具有不确定性, 为预算的审批、执行与监督带来了很大困难。

(四) 出版社内部控制缺乏制衡机制

目前很多出版社内部控制建设在制衡机制上, 做得还不够科学规范, 例如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上, 顾客对账单制度、信用审批制度、坏账处理制度、汇款通知单制度都缺乏岗位分离和制衡机制的贯彻实施, 很多岗位由一人承担, 经办岗位与信息记录岗位混在一起, 审批上也没有做到审批与复核的相分离, 导致这些工作容易出错, 在追究责任上无法落实到具体的岗位。

二、出版社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 内部控制是市场有效运行的保障

许多出版社为了谋求更多的发展, 纷纷成功上市, 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大量的资金, 而出版企业也正在不断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资本市场融资需要企业拥有更高的透明度, 以回应投资者对企业的各种信息需求, 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企业的内部运营进行有效的管理, 很难使企业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因此, 完善出版社内部控制制度, 是企业财务信息的重要保障, 也是保证投资者合法权益、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它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内部控制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是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有效执行, 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清除漏洞隐患, 保障企业资产安全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有利于企业领导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为信息需求者提供正确、真实的财务信息, 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企业员工可以得到应得的报酬、投资者得到真实的信息支持、合作商及时收回款项。企业内部控制避免了夸大财务信息, 掩盖决策失误的现象, 是出版社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的需要。

(三) 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保证资产的安全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质量,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及时、正确的归集与记录, 真实反映出版社的实际经营情况, 对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舞弊现象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在出版社内部的贯彻与执行, 运用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各部门、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与控制, 保证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活动有序进行、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严格控制出版社财产物资的采购、入库、记录、保管、领用、报废等环节, 控制企业资源浪费, 避免不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效益与收支情况, 防止违法、违规、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内部控制问题剖析及改进措施建议

(一) 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在出版社内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使企业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即确保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又可以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 在出版社内部设立职务权限, 将不相融职位相分离, 如:授权与业务办理相分离、审计监督与会计记录相分离, 资产保管与财务记账相分离, 业务办理与财产保管相分离。明确授权的责任, 在经营过程出现问题时, 能够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避免违规情况的发生。

出版社财务部门监督活动的好坏, 直接影响出版社的经济效益, 所以应该对其他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地监督与控制, 认真行使法律给予的职权, 建立内部财务监督职能作用, 将出版社与其他行业的收入、欠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对比,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事后控制问题, 在内部不断完善财务控制体系, 为出版社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 加强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 严格控制资本管理

出版社的发展速度越快, 对于内部控制的职能要求也就越高, 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也就变得更加重要, 因此, 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及时做出风险预警与识别, 将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严格控制出版社的资本管理, 使企业资金进行统一管理, 将企业内盈余进行调剂, 将盈余资金配置到资金短缺的企业或部门中, 这样既降低了资金占用成本,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减少各种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

在出版社风险管理上, 要注重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不仅包括成本管控上的风险、内控风险, 还要包括市场运营风险, 作为出版社来讲, 尤其是想做大做强的出版社, 包括已经历经多年生存下来的老牌大牌出版社, 如果没有信息安全和风险意识, 在行业发展的进程中是很难快速发展的。例如在图书信息资料的保管及收益管理上, 如果没有注重信息数据丢失及泄露的风险, 因此而造成的成本增加和团队损失不可挽回。出版社应当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提供专门的岗位, 来应对市场的需要, 提高图书信息数据的保管能力。

(三) 出版社内部实现科学预算及监督职能

企业预算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于出版社企业预算管理而言, 是将企业资金配置到合理的地方, 从企业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等环节, 量化预算管理模式, 对出版社的日常经营情况做出评价, 并对这些环节加强管理, 明确企业预算项目标准, 及时控制与分析预算执行过程出现的偏差。完善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 向企业管理层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企业内部建立审计机构,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 确保出版社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

(四) 加强出版社内部审计工作

出版社应设置内部审计岗位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对内审职责权限要加以扩大, 不仅要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还要扩大到内控审计、经营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 例如买卖书号、书籍保管不完善、工程建设徇私舞弊等的违规违纪问题, 内部审计要起到自查纠错的作用, 并结合财务信息系统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

四、总结

出版社必须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 保证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相互联系、相互监督, 保证内部经营目标的实现, 对于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保证企业内部信息有效沟通, 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 促进内部控制构架的实现, 结合经营的需要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规范企业监督程序, 使出版社内部日常的经营活动有序稳定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财务国际化管理方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1) .

[2]王立.中小企业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 2006 (11) .

内部出版 篇8

1 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以用于管理控制。

2 出版社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现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对于我国新闻出版业来说,中央自决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出版单位成功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谋求更大的发展。而资本市场的一大特点就是透明度高,投资者是要求回报的,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上市公司不可能取得高效益。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当前我国出版社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我国出版社的管理还是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管理粗放,不能有效控制风险,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激烈的竞争。许多出版社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认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还不十分清楚,以为只要制定几个日常管理制度就是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2)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社的图书由新华书店包销,出版社只管出书,不愁没有销路。但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版社的图书不再由书店包销,而要自己找销路。有的出版社不能适应已经变化的形势,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变化缺乏预见性,导致其管理滞后,没有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程序和制度,致使库存图书积压,退货逐年增加,应收账款余额不断增大,存在巨大的经营风险。

(3) 内部审计职能缺位

企业的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目前有很多出版社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有的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对于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仅仅是审核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以及出版社内部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加强出版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建议

4.1 构建完善的、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使企业在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种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具体做法上可成立出版社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小组,参加人员为财务、业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并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指导。主要在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合理性、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对出版社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彻底梳理和修改,最终构建体系完善、程序严密、操作易行的出版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重点注意以下原则:

(1) 不相容职务分离

出版社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和审核监督。这五种职务之间应实行如下分离:①授权批准职务与业务经办职务相分离。②业务经办与审核监督职务分离。③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④财务保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⑤业务经办与财产保管相分离。

(2) 加强授权审批控制

授权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应明确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的界限与责任,避免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又难咎其责的情况发生;要明确各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情况发生。

4.2 执行严格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首先要明确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其次要加强凭证与记录控制,实行收款、会计记录与凭证保管人员的岗位分离,对所有原始凭证进行预先连续编号。编妥的原始凭证应及早送交会计部门,保证全部收入、结算款项及时准确入账。

4.3 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位

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关键要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得到有效执行。为此,应强化出版社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在现阶段,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 坚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并强化其职能

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它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出版社内部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

(2) 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考核

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出版社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对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纠正和处罚。

上一篇:高精度加工下一篇:民族预科教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