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校对工作

2024-06-21

出版校对工作(精选五篇)

出版校对工作 篇1

在承担印制工作的同时, 笔者负责外校管理工作。由于外校加工尚处在培养开发阶段, 首先考察北京出版外校公司情况, 结合机械工业出版社专业方向, 与其他出版社交流学习并摸索出外校管理经验。在工作中, 力争学会吃三种饭, 即“信息饭”“实践饭”和“思想饭”, 遇到问题要问个“为什么”“怎么办”“行不行”。

一、对校对工作的理解

校对工作的责任就是消灭差错, 提高质量。只有掌握了解差错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才能更好地消灭它, 发现编辑加工中遗漏的问题和排版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针对校对工作各环节中容易的问题, 校对人员首先要转变观念, 正确定位。校对工作已不仅是原先对着原稿校对、照搬照抄的简单核对, 而要担当起遵循原稿, 查找编辑工作中“漏网之鱼”的把关责任, 工作重心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化。

(一) 社内校对工作

社内校对人员主要承担整理、核对、检查工作。在工作中, 校对人员必须做到眼到、心到、笔到。整理和出科检查不是简单的“五数五对照”按套路出牌即可, 每本书都有它特有的风格路线,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书稿中的外文一定要注意字母拼写正确, 正斜体是否统一;教材图书窗口图中的名称是否与正文中的名称呼应;抓住套书的一致性和特点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整理时把自己融入稿件的内容中去, 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说明的问题, 遇到有疑义的地方立即进行标记, 便于联系编辑解决问题。出科检查是稿件在校对科最后一道质量关口, 可以从中学习整理者发现自己疏漏的知识点, 能够快速提升业务水平成为优秀的编辑助手。

社内校对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的两点:

(1) 在校对过程中的修改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据, 切忌无知妄改。编辑通常拥有相关专业的背景, 这使得他们能对本专业的稿件提出切实有据的修改意见。校对向编辑加工或检查方向发展, 在提升和扩大校对功能基础上实行“编校合作”, 形成更密切的编校合力。

(2) 有计划地提高社内校对人员素质, 使社内校对人员的能力提高到“校是非”的层次上。通过组织必要的培训、请专家讲课、编辑和校对人员互相交流经验。鼓励校对人员靠自学, 靠自己不断总结, 靠处处留心, 靠自身的积累。

(二) 校对管理工作

在派发校对稿件时, 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不徇私舞弊。根据生产情况对社校和外校的各项业务进行合理调度, 确保后续工序生产顺利进行。协调好内校与外校的关系, 进一步提高校对质量, 缩短校对周期。保证图书校对质量, 合理安排校对周期, 保证正常的工作负荷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加大工作负荷和工作强度, 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质量下滑。既做到每个岗位任务量饱满, 鼓励提高工作效率, 又不违背基本的客观规律, 正确把握质量与周期的关系, 最大限度缩短稿件在校对科的时间。统计近年数据可以发现, 社发稿品种数和发稿字数基本持平, 但是每月的发稿量却不均衡, 相对集中在6、7、8、11、12这几个月, 每月校对字数约0.4亿字。

面对烦杂琐碎的日常工作, 我们坚持在保证出版全局工作的角度, 强化对外对内双向服务的工作意识, 在关注细节的同时注意加快工作节奏, 提高工作效率, 冷静处理各项事务。但在发稿量高峰, 仍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阻碍校对流程的顺畅进行,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安排校对工作, 原则性与灵活性难以兼顾。面对几乎每一本都标有“特急”字样的稿件, 我们缺乏有效的依据来判断其真实轻重缓急的程度。如果所有稿件都是急件和重点, 那么就失去了强调的意义。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加强沟通, 增进配合, 协调各方面关系, 保证效率。为了保证校对工作的进度, 就必须加强部门内部、上下游工序的沟通。如有些校对员只能完成文字类稿件校对工作, 无法承担专业性较强的工具类图书和教材, 在要求课前到书的教材高峰季, 需要灵活安排协调各个校次的工作, 针对社内校对员的能力和外校公司的情况, 尽力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上找到平衡点。同时要建立并始终保持与编辑, 与计划、排版、美编等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获取判断稿件轻重缓急程度的依据。只有信息传递得更快、更充分, 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才能得到保证。

校对管理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收校样时, 管理人员应及时清点原稿、校样以及发排单, 若缺页应及时与编辑沟通索要。稿件交接时, 必须履行签字手续, 避免稿件丢失。返回的稿件应该完整齐全, 校对人员或外校公司单方面原因致使稿件丢失、损坏, 相应损失要进行赔偿。

(2) 接收和派发加工稿件, 必须准确注明收校时间、发校时间及要求返回时间。因特殊原因延误交稿, 要求外校公司及时与管理人员说明原因。特别是外校公司在领取稿件时应看清稿件上标注的交稿日期, 若无异议则必须将稿件按时交回, 若有异议须及时提出, 由管理人员根据生产情况另做安排。要求外校公司按能力承接校对任务, 如屡次发生因工作量饱和而延误校对周期的情况, 将减少其活源分配。

(3) 为了提高校对质量, 增强服务意识, 要求外校公司根据社专业范围和出版风格, 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加强自主培训。为了使外校对社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 社里将不定期对外校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及业务交流活动, 并将组织相关的考核评比。

二、加强学习, 增强质量意识、政治导向意识

大家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 在市场竞争中, 质量能塑造企业形象, 质量能塑造品牌, 成就品牌, “只出一两本好书不能创牌子, 出一两本问题书就能砸牌子”。优质的质量是连接出版社与读者的纽带。校对工作要始终把质量管理放在首位, 质量考核要统一记错标准, 下一校次为上一校次把关, 通过外校与外校之间互查, 内校与内校之间互查, 内校与外校之间互查, 留存校对质量单, 差错率超标对其校对费用予以扣减或扣除。出版社每月考核校对的质量合格率, 并将统计结果公示。

严谨、认真、有责任心是校对员最基本的素质, 只有如此才能对稿件负责, 对作者负责, 对广大读者负责。良好的文字功底是一名校对员的基本条件。在工作中善于学习, 及时关注各个专业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新突破和新成果, 以便能对相关的名词、术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准确的把握。加强对语言与逻辑的应用能力。语言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 同校对工作密切相关。因此, 校对人员应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养成勤学、勤问的习惯。在工作中应广泛涉猎, 多了解各个专业的知识, 才能在游刃有余。

校对人员要对有政治问题的、民族的、宗教的、外交内容的图书更加警醒, 要严格把关。在日常校对工作中, “要提高政治意识, 绷紧政治这根弦”, 碰到这类疑问, 对于疑问, 校对人员千万不要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校对工作要严格, 要科学, 才能为出版社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 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几年, 机械工业出版社加大力度发展有能力的外校公司, 稿件外包达75%, 社内校对主要承担整理、核对和出科检查工作。全面推广加工业务外包, 落实书稿社外校对能力, 形成企业轻量化发展格局, 尽可能利用社会力量解决社内校对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 有效提升校对工作的生产能力、加工效率, 可以把社内校对人员的能力提高到“校是非”的层次上, 让他们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图书整理核对工作。同时, 这也是对时下核心城市日益提高的人工成本所做出的有效应对措施, 合理地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出版社图书校对岗位管理创新刍议 篇2

[关键词]图书校对;职责;资格;岗位管理

[作者简介]崔青峰,郑州大学出版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文稿和录排的数字化,给图书编校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一是数字化办公已经普及,作者交来的书稿原稿不再是纸质稿件;二是书稿录排差错明显减少;三是出现了功能优异的图书校对软件,机校部分能代替人校。近几年,图书出版业快速发展,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版品种海量增长,出版节奏大大加快,一些出版社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满足图书出版的时间要求,压缩或取消编辑出版的一些环节,甚至干脆“编校合一”,随之带来的是图书编校质量的明显下滑。笔者从分析图书编辑和校对的职责入手,阐明在当前图书出版环境下进一步加强校对工作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校对岗位管理的建议,以期引起业界思考。

一、理解图书校对的职责

早在1986年的《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对校对的职务岗位设置和任职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出版专业职务,是根据出版单位所承担的编辑、技术编辑、校对工作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有明确的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校对职务设一级校对、二级校对、三级校对。其中一级校对为中级职务;二级校对、三级校对为初级职务。”2008年《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又指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在图书、非新闻性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内承担内容加工整理、装帧和版式设计等工作的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由此可以得知,校对岗位对于出版社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今的出版工作中,组稿、审读、编辑加工和校对是图书出版流程中四个重要的环节,环环相扣。在这四个环节中:组稿是把稿子从作者手里拿过来;审读是判断书稿有没有出版价值、是否达到出版要求;编辑加工是把确定要出版的书稿,从内容和形式等各个方面,按照出版规范进行处理;校对主要是保证发排后的书稿经过套版式和打字员的修改,完全实现编辑的加工意图。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不区分的出版社,发排之前(除复审和终审外)工作归责任编辑(或简称编辑)负责,发排之后主要由校对负责。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区分的出版社,策划编辑负责组稿,文字编辑(即责任编辑)负责初审和编辑加工,发排之后也是主要由校对负责。一般来说,编輯的职责是对书稿的政治倾向、思想品位、学术或艺术价值、科学性、知识性、结构、体例、文字水平等方面进行把关,校对的职责是“校异同”“校是非”和技术整理。我们可以通过定义理解这三个概念:“校异同”是将校样与编辑加工后发排的原稿比照,原则上依据原稿改正校样,消灭排字拼版过程的错漏,保证排版与原稿完全一致;“校是非”是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并以质疑形式向责任编辑提出改正建议,以求达到消灭一切差错的目的;技术整理是一项细致的技术性工作,包括检查核对封面、书名页、目录、书眉、版式、图表公式、前后附文等是否正确、规范和统一。这三项基本的校对程序是图书出版的保护屏障,由此看来,编辑和校对二者职责并不重合,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录排差错减少,机校也能帮助校对发现部分错误,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几个严重的问题存在。第一,近些年社会浮躁之风对图书作者影响很大,书稿质量整体上较差,甚至有下滑趋势;第二,出版社分工越来越细,对编辑考核越来越倾向经济效益,编辑更多地关注市场和出书时间,忽视图书质量;第三,社会的发展要求工作分工愈来愈细,专业的工作要求专业的人来做,校对也是一项极强的专业工作;第四,图书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但归根结底是图书质量的竞争,校对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图书质量。因此,校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编校不能合一,更不能取消校对环节,取消校对岗位。

二、如何管理图书校对岗位

校对岗位历来都是出版流程中的关键岗位,虽然改制之后各部门的工作会更加繁杂,但是校对岗位依然重要。笔者结合在出版社的工作实践,对出版社图书校对岗位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 设置独立的校对部门。在传统出版社的组织机构中,对校对人员是不单独成立部门的,往往把他们放在出版部门管理。因为对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学历和能力要求不高,更多只是要求会校异同即可。然而,现今这样的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要求,已不能适应出版社当前对校对的要求。笔者认为应独立设置校对部门,独立设置的校对部门可以与编辑部门平行,或者安排在编辑部门下面管理,这样既便于校对书稿时与编辑沟通,又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出版社,就设立了这样独立的校对部门,每年通过对部门内校对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校对工作意识。这样不仅能保证图书的质量,还能减轻策划编辑的压力,细致的分工更有利于整个出版社的运作,而并非压缩部门便于管理。

2. 设置专职的校对岗位。校对是图书编辑出版流程中独立的必需工序,要求设置专职的校对岗位。虽然从2002年实行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后,不再进行校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不再有新的人员担任校对专业技术职务,但这不是取消校对岗位。笔者建议:一是出版社不再设置校对专业系列技术职务(如设置一级、二级、三级校对),不再新聘任校对专业技术职务,原来聘任的继续保留,而只聘任编辑系列技术职务,明确校对是技术岗位;二是按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2001),把取得助理编辑职业资格的聘任为专职校对,专职从事校对工作;三是将刚入职出版社未取得编辑系列职业资格的人员聘任为专职校对,协助责任校对从事校对工作;四是对已取得编辑资格,本人仍愿意继续从事专职校对工作的,聘任为专职校对。2003年后,郑州大学出版社就取消了校对专业系列技术职务评聘,对通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助理编辑职业资格的人员聘任为专职校对,专职从事校对工作。对未取得编辑系列职业资格的人员也聘任为专职校对,但只能协助责任校对从事校对工作。

3. 理顺编辑校对关系。传统的编辑出版流程一般是,在完成三审和加工整理后,由责任编辑交给出版部门发排,发排后由出版部门安排校对。它的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书稿了解最多、知道谁最适合做本书校对的责任编辑没有安排校对的决定权;二是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责任编辑不直接掌握或不易掌握图书编校的进展情况和质量;三是图书出现质量问题不易划分责任,容易出现推诿等。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减少环节,引入选择机制,即由责任编辑直接选择校对,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编辑和校对目标相同,提高出版效率。郑州大学出版社实行责任编辑选择责任校对的办法后,避免了上述缺点,既提高了编校质量,又加快了出版进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允许编辑做校对工作。取得助理编辑职业资格和取得编辑职业资格愿意专职从事校对工作的专职校对,往往不能够满足出版社校对工作的需要,应在引入竞争机制后,允许责任编辑选择取得中级编辑职业资格甚至高级编辑技术职务(副编审、编审)的人从事校对工作。郑州大学出版社实行这样的办法,使大家思想上进一步明确了校对只是图书出版流程的一个环节,编辑和校对只是分工不同,与此同时也满足了出版社对校对工作的需要,也更能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

5. 规范责任校对署名。对每种图书除明确责任编辑,并在图书上署名外,还必须明确责任校对。责任校对由取得助理编辑职业资格以上人担任,每本图书必须由具有相应资格的不同的人担任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另外,应引入选择机制,由责任编辑选择责任校对。在工作实践中,有时会出现责任编辑不找责任校对,由自己全部完成编校工作的情况,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郑州大学出版社一方面完善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制度,加强质量检查(清样质检和成书质检)和质量奖惩,另一方面,在图书编校过程中,随时抽查图书校样,加强编校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当代出版环境下的校对工作思考 篇3

出版技术的日益革新促使了出版生产方式的改变, 我国的出版生产活动也经历了从编校合一到编校分流的演变。尽管校对工作从编辑工作中分离了出来, 成为一道独立的生产工序, 但是编辑之中有校对,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延续, 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这一基本性质没有改变。在出版活动中, 校对与编辑共同承担保障出版物编校质量的职责。

当代编辑工作的内容多元化, 工作重心已经向策划、宣传倾斜。加之大多数出版社在制度和经营方式上的改革, 导致经济指标成为衡量编辑工作的重要标准, 形成了高速的出版环境, 带来的是出版周期日益缩短, 发稿量日益增加, 原稿差错增多, 编辑加工粗放, 这也使得校对环节补充和完善编辑工作的作用愈发凸显。

校对工作的两个功能“校异同”和“校是非”原本非常清晰地体现在不同的校对工序中:“校异同”是比对原稿与校样, 消灭排版上的差错, 主要在三个校次及核红中进行;“校是非”是要消灭原稿的差错, 主要在通读或是检查清样时进行。但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科技的普及, 使得校对工作的两个功能还体现在不同的原稿形态上。现在的原稿大致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传统形态的原稿, 即作者交给编辑的手写稿;还有一种是电子化后的书稿, 作者以磁盘、光盘、电子邮件或是电子稿打印样的方式交给编辑。由于前者需要排版人员重新排字, 因此校对工作中的“校异同”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对传统手写原稿的校对中;而后者无需重新排字, 排版人员可直接在电子稿上修改, 除了编辑修改的部分外, “原稿”与“校样”可以说几乎“合一”, 这种情况下, 在对电子稿的校对中“校是非”上升为主要功能。

面对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出版物以及不同类型的差错, 校对人员应学会分析它们各自的特征, 灵活、综合运用校对方法, 甚至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出自己独特的校对思路, 从最大限度上消灭各类差错。

二、出版物的校对特征

(一) 音乐图书

笔者从事的是音乐校对, 除了一般图书的常见差错外, 音乐曲谱类的特殊图书另有其特殊的差错。有关记谱类差错在音乐编辑工具书里已有详细说明, 这里主要讨论音乐类图书中常见的专业字词及标点使用上的几类差错。

1. 专业用词。

音乐类专业用语较多, 有些字音似而义不同, 或者形似义不用, 经常会混用、误用。如乐器名称“铓锣”误作“芒锣”, “唢呐”误作“锁呐”, “伽倻琴”误作“枷椰琴”, “钟磬”误作“钟罄”;乐理知识中的“符干”误作“符杆”;中国五声音阶调式中的“徵调”误作“徽调”;声乐演唱的呼吸中常提到的“横膈膜”误作“横隔膜”;古琴演奏中的“吟猱绰注”误作“吟揉绰注”等。

2. 术语使用。

在曲首的左上角一般都有描述该曲速度、情绪、风格的术语, 这一项内容里也会出现一些表述不准确、不规范的情况, 如“田野风味”、“进行速度”、“中速、稍慢”等。“田野风味”应为“田野风”更准确, 特指曲调具有山间田野淳朴、奔放、自由的风格;“行进速度”改为“进行曲速度”更规范, 行进可快可慢, 这里的想要表达的是曲调为规整、精神、有力的律动;“中速、稍慢”应为“中速稍慢”, 因为这里表述的是一个概念“稍慢的中速”。

另外, 速度和情绪是两个不并列的内容, 在表述时应该将速度与情绪用词用空格分开, 不应用顿号。“中速稍快、热切、激昂地”应为“中速稍快热切、激昂地”。

3. 外文标点符号。

汉语中对书名、作品名的表述用书名号来标示, 如《费加罗的婚礼》。但英文中并没有书名号, 在出现英文书名、作品名时不应加书名号、括号、引号等, 应该将其直接排成斜体来标示, 写成The Marriage of Figaro。

英文歌曲歌词中的标点使用, 也有个常见的差错, 就是连字符的使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中的歌词“we are family”中的“family”一词中的三个音节对应三个不同音高不同时值的音符, 校样中写成了“fa mi ly”, 这样虽然不影响读者演唱上的理解, 但词不成词了,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用连字符半字线“-”将三个音节连接起来写成“fa-mi-ly”。

音乐中外文术语的缩写形式都应加上脚点, 但这一点经常容易被遗漏。如Flute (长笛) 应缩写成Fl., Double Bassoon (低音大管) 应缩写成D.B., Ritardando (渐慢) 应缩写成rit., Crescendo (渐强) 应缩写成cresc.等。

(二) 期刊

与图书相比, 期刊的出版具有时效性、连续性, 在校对时应特别注意文章中出现的时间节点。一本2013年7月号的期刊文章中提到“此剧将于2013年6月30日在纽约百老汇剧院上演”, 作者交稿以及编辑审稿的时间确实是在6月30日之前, 对于作者、编辑以及校对人员的阅读来说没有任何问题, 但这里应该考虑到时间差的问题, 期刊到达读者手里时已经是7月份, 此处把“将”字拿掉才是准确的表述。期刊有时会出现连载的文章, 这类文章应该从内容等方面前后统一, 避免出现内在矛盾的错误, 但期刊校对是单期进行的, 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 遇到连载的文章, 校对人员留存一份文章复印件或是一本当期期刊, 待校对下一期的连载时与之做比对: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名字是否一致、概念是否统一、前后的论述是否具有合理的逻辑性等。

另外, 期刊通常会刊登一些广告, 广告不光是厂商的形象牌, 同样也是期刊出版社的形象窗口。广告文字的设计通常会采用各种艺术字体, 经艺术手法加工处理后的字体不如平时规正的文字好辨识, 如“爵士俱乐部”的“倶”里面少一横, “裙角飞扬”的“裙”的“衤”字旁少一点写成“礻”字旁等。尽管平面广告文字强调视觉效果, 但一旦刊登在了期刊上, 出版社就承担起了相应的社会责任, 不能忽视广告文字中的每一个笔画。广告文字中有时还会出现不伦不类的繁简并用, 如“传承华樂”应为“传承华乐”、“世紀之声”应为“世纪之声”等。所以, 期刊校对应在广告版面文字上多留心, 防范错字、别字、繁简并用的情况出现。

(三) 数字出版物

数字出版已经是当代出版不可避免的一个新趋势。笔者所在的上海音乐出版社也在开展一系列数字出版的工作, 并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出版部。尽管本社的数字出版还处于初步阶段, 专业的校对工作人员还未参与进去, 但面对这样一个趋势, 校对人员还是应该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

数字出版技术下的终端产品是一个立体的出版物, 根据数字出版物的特性, 校对工作大体上可分为内容校对和功能校对。内容校对与传统书稿的校对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不再在纸质书稿上修改, 而是在计算机上进行。数字出版的校对工作与传统平面书稿的校对工作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功能校对上, 前者比后者增加了若干需要校对的环节。数字出版物不但有纸质文字转化为屏幕文字, 还有画面、功能键和声音等。在做功能校对时, 不仅画面里的文字本身不能出错, 而且还要把所有的按钮和链接全部走一遍, 保证文字与画面、功能键、声音和谐流畅的统一对接, 任何一个环节的不慎, 都会牵扯一连串内容的错位或堵塞。因此, 数字出版物的校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任务的艰巨性远远超过了传统书稿的校对。

三、校对人员的良好素质养成

校对工作对出版物质量的贡献程度取决于校对人员, 一名称职的校对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 要具备较好的文字修养, 包括熟练、准确地掌握字、词、句、标点符号、数字计量单位等, 这是校对人员的基本功。其次, 掌握相关的出版基础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出版物质量不仅仅体现在文字上, 出版物的封面、封底、书脊、书名页、目录的版式、版面格式、图表、公式等这些细节是否规范也是衡量出版物质量优劣的标准之一。此外, 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学习能力, 只有不断积累、更新、拓宽自己的知识库, 才能在面对各类书稿时发现并改正作者或编辑疏漏的知识性错误。最后, 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繁荣, 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是当代校对人员必备的。

“人生所有的能力都必须排在态度之后”, 校对工作的对象是原稿和校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伏于案前的工作难免会令人觉得单调、乏味、寂寞、枯燥, 所以养成积极正确的职业态度非常重要。“没有不重要的工作, 只有不重视工作的人”, 校对工作需要用平和乐观的心态去看待, 要“耐心、静心”, 这样就会慢慢体味到“校对”其实是一个包含了诸多智慧、热情、信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词汇。当然, 校对还意味着一份责任。书籍是思想的载体、教育的工具、文化的容器, 对于那些倾心吮吸书本知识的读者, 书籍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从而改变社会。校对人员面对的是原稿, 但延伸出的服务对象却是读者、是社会。校对人员在拿到书稿时不仅要有“对原稿负责”的责任心, 给予书稿质量充分的重视, 还要有“对读者负责, 对社会负责”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这是校对人员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

摘要:本文从当代出版环境下的校对工作谈起, 结合校对实践分析音乐图书、期刊和数字出版物的校对特征, 最后对校对人员自身良好素质的养成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校对,出版,音乐,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奇.编辑阅读与校对阅读之比较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 (中级) [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3]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 (中级) [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4]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工作委员会.现代书刊校对技能手册[M].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出版校对工作 篇4

如何才能弥补这一短板?圣瑞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由圣瑞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最新推出的E2校对仪是针对印刷过程开发的全流程检测仪器,能够在设计、排版、制版、首样、印刷以及产品交付中发挥作用,从而大幅提升印刷质量、加快校对进度。E2校对仪的主要功能如下。

(1)在设计阶段,E2校对仪能够将客户提供的WORD、TXT等字符文件与设计后的文件中的文字部分进行校对;同时其还能够对客户提供的PDF文件或图片文件与设计稿中的图像进行校对。

(2)在排版阶段,能够完成单页拼大版、多页拼大版的自动校对。

(3)在制版环节,能够进行RIP前后1-bit TIFF文件与彩色设计稿的校对;能够进行PS版扫描图与1-bit TIFF文件的校对。

(4)在首样检验环节,能够将印刷首张扫描图与设计稿进行快速精确的校对。

(5)在印刷环节,其能提供快速的抽检功能,是保证批量印刷质量的重要一环。

(6)E2校对仪能够保留整个过程的质检记录,在产品交付时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批次质检报告,让客户对印刷企业的印象加分。

科技出版社校对管理研究 篇5

校对管理是出版社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校对管理对于保证图书质量, 抢占市场份额, 提升出版社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人们对出版社的校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对校对管理形态的研究, 对于提升校对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科技出版社的当务之急。

1 校对管理形态概述

当前新的图书校对管理流程和图书质量管理办法已经在我国实行。两部规定对校对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加强校对管理来提升图书质量成了科技出版社必须要考虑的课题。我们要提高校对管理水平, 首先就必须要深刻把握校对管理形态的概念, 只有在了解了校对管理形态的内容之后, 才能谈得上提高校对管理水平。

当前科技出版社校对管理形态主要包含四个基本内容:一是技术形态信息;二是绩效形态信息;三是体制形态信息;四是分配形态信息。在这四种信息中技术形态、分配形态和体制形态被看作是过程形态, 绩效形态属于成果形态。过程形态是成果形态的原因。我们对校对管理形态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 产生推荐形态来最终实现观察的。校对管理形态积分排行榜是观察我国校对管理形态的主要参考依据。我们对科技出版社校对管理形态的研究, 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深入探讨。

2 我国当前校对管理形态现状

笔者经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形态进行研究, 发现我国校对管理形态中, 体制形态还处于优良阶段, 技术形态有很大隐患, 环境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绩效形态还存在不足, 文化形态有待完善。接下来, 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几个形态的现状。

2.1 体制形态处于优良阶段

所谓体制形态主要是从出版社的机构设置、人员结构、机构归属等角度来进行研究。体制形态属于出版社的上层建筑范畴。笔者经过对我国科技出版社体制形态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科技出版社体制形态仍然处于优良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体制形态:一是从校对科室的独立建制来考察。当前我国科技出版社中大多专门设立了校对科室, 拥有独立校对科室的科技出版社占到了全国科技出版社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二是从校对人员自身素质的角度来观察。当前我国科技出版社校对人员自身素质在稳步提高, 在所有的校对人员中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是大专以上文凭。同时科技出版社对校对人员不断进行定期培训, 通过培训校对人员自身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三是从科技出版社的资质角度来进行考察。当前我国科技出版社之中有副编技术职称的出版社占到了全国科技出版社的百分之五十。笔者经过调查, 发现大多数科技出版社存在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那就是各个出版社在努力压缩本单位的专职校对人员, 更多地利用社外人员来进行校对。之所以会这样做, 笔者认为主要是为了降低校对成本, 可是校对质量却得不到保证。

2.2 技术形态有很大隐患

校对管理的技术形态主要指的是在管理过程中针对图书校对的技术程序和手段。当前大多数科技出版社对三校一读和交叉校对的方式认同度较高。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科技出版社校对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编校形式。编校形式的多元化对图书校对带来影响。同时编辑与校对人员的比例悬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前我国编辑人员与校对人员比例关系还很不合理, 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编辑人员与校对人员的比例应该达到五比一, 可是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出版社不能达到这一比例。目前大多数科技出版社都实行的是重要书稿由专家来进行审稿的制度。我国科技出版社中只有百分之五十三的出版社设立了独立的审读室来进行审读。

2.3 环境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所谓环境形态主要是从出版要素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出版要素笔者认为主要指的是成本形态、目标形态、选题形态。校对环境形态对图书出版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对环境形态保持高度重视。下面笔者就从目标形态、成本形态、选题形态这三个角度来探讨环境形态的变化。

从目标形态角度而言, 主要指的是从目标管理责任制这个角度来进行观察, 笔者经过对我国科技出版社进行详细调查发现我国有百分之五十的科技出版社建立了目标管理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是适应市场变化的重要措施。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于提高校对管理水平, 保证校对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成本形态的角度来进行考察, 当前我国科技出版社之中把校对成本算入到编辑成本之中的只有十五家, 占到了全国科技出版社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八。把校对费用计入到编辑成本中, 在一定程度上是出版社成本控制意识的体现, 但同时也会对图书校对质量造成影响。为了降低成本, 出版社会压缩在编人员, 而采用社外人员来进行校对, 这就会对校对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从选题形态来进行考察, 选题形态对图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科技出版社选题过程中有一个巨大的优势, 那就是不会轻易地犯政治错误。科技出版社大多出版的是自然科学类的著作, 这些著作较少或者是基本上不涉及政治。在检查过程中也容易通过, 科学选题是保证图书质量的有力举措。我们应该按照国家的出版局的有关精神来进行出版。

2.4 绩效形态还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科技出版社绩效形态还存在着很大不足。导致绩效形态存在不合理地方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新出版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还没有深入地认识。在平常管理过程中还没有意识到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新的图书质量规定把编校标准又原来的四级简化成了两级。两级检验标准, 会给人带来一种误解, 认为图书质量管理并不重要。毫无疑问, 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维, 在平常管理过程中也不注重激励校对人员的积极性, 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2.5 校对文化形态有待加强

校对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更是一种文化, 在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理论与文化的结合是提升校对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校对管理中必须要加强文化形态的建设。在校对管理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校对文化形态的建设, 才能有效提高校对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科技出版社校对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校对文化中的一系列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校对文化的变化会影响到校对职能的变化, 如何协调好两者, 如何定位校对职能来实现更高水平的校对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例如当前校是非成了校对的主要功能, 此时如何重新定位校对人员的职能就显得非常重要。

校对管理是科技出版社的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加强校对管理, 提升校对管理水平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从五个角度详细分析了我国科技出版社校对管理形态,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科技出版社必须要高度重视绩效形态建设和文化形态建设, 其中重点是要做好文化形态建设, 文化形态建设是提升校对管理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林青.浅谈校对管理中的语言艺术[J].科技与出版, 2011 (5)

[2]尚新丽.论以人为本的校对管理[J].出版发行研究, 2005 (8)

上一篇:儿童手足口病下一篇:集中式空调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