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文出版物-中国出版业的盲区

2024-04-07

盲文出版物-中国出版业的盲区(共7篇)

篇1:盲文出版物-中国出版业的盲区

盲文出版物-中国出版业的盲区 - 毕业论文

【摘 要 题】出版业

【正 文】

60000∶1,这是我国盲人总数与人均拥有盲文出版物种类的比例,也许你会感到吃惊,但这的确是事实。

中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约有900万视力残疾者,占全世界4500万盲人总数的1/5左右,就绝对数而言,中国盲人数已超过诸如丹麦、芬兰或挪威等国家人口,而且据有关专家估计,每年还将有45万中国人失明。自从160年前法国人布莱尔发明了以6个圆点的凸凹来表达的盲文,并由西方传教士在上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盲文出版事业发展极为缓慢。目前中国惟1的1家以出版盲文书刊、盲人有声读物为主业的综合性国家级专业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担负着为全国877万盲人出版各类盲文书刊和有声读物的繁重任务,目前每年出版盲文书刊150种,印制6万册,全国平均6万人1种,150人1册,与正常人每年人均享有40种出版物相比,盲人的读书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近年来,广大盲人渴求读书、增加技能、参与社会的愿望日益强烈,而盲文出版经费的严重不足与盲人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大多数盲人的这1愿望无法实现。因盲文读物寥寥,1些盲人只得出钱雇人读书,而不具备条件的盲人则只能无奈叹息。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盲人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而盲文出版物的出版又囿于加工复杂,成本高昂而严重亏损。盲人在文化教育上的后天不足,导致他们成为“双重盲人”,1个是视觉上,1个是文化上的。盲文出版物,这个中国出版业被人忽视的“盲区”,何时才能重现光明呢?

1、盲文出版物市场现状

(1)、印刷、语音出版物

1、成本高,价格高

盲文书籍1般都是25×30厘米大小规格,在特殊的纸张上有许多凸凹不平的盲点,盲人就是靠触摸这些盲点来读书的。由于受盲文专用纸张价格较高、工时较长、印制过程较复杂等因素的影响,1本很薄的读物制成盲文书籍后,体积和厚度要增加10倍,制作费用也相应增高,1本约8万字的书籍转译成盲文时,就变成大约7、8厘米厚的两大本了,比如3卷本的《红楼梦》译成盲文书后就有16册之多。再加上盲文出版物的译制、校对都比1般出版物的成本高出几10倍,因此尽管译成盲文的作品不需要向作者支付版税、稿费等,盲文出版物的成本仍是高得出奇。1本市价25元的书,译成盲文读物后定价就变成了500元。1本0售价3元的《读者》杂志,印成盲文版的成本为210元,是正常读本的70倍,对于绝大部分盲人读者来说,这无异于1个天文数字。

现就某些盲文文学类图书价格与普通同类图书价格做1比较:

(下表所列盲文图书均为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普通图书均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名 盲文图书册数 普通图书册数 盲文图书定价(元) 普通图书定价(元)

红楼梦 16 2 537.00 59.70

3国演义 8 2 353.00 39.50

西游记 12 2 409.00 47.20

水浒传 13 2 453.00 50.00

简爱 5 1 190.00 16.00

飘 11 1 376.00 48.0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 1 126.00 16.00

巴黎圣母院 5 1 192.00 22.50

悲惨世界 4 3 124.00 60.00

2、印量少,难寻觅

广州,在这个中国的前沿城市,能找到盲文图书的几率等于0,仅有广州市残疾人图书馆和广州图书馆藏有盲文书籍,然而面对全市7万芸芸盲者,区区几千册盲文图书无异于杯水车薪。

盲文出版物印量少导致了1系列后果,比如中国盲文图书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盲文图书免费借阅工作,所有馆藏图书均可免费向读者提供借阅,但由于盲文书籍数量有限,盲人读者又太多,200到300元的借书押金还不够包装盲文书的纸钱,更甭提管理人员工资、奖金了。盲文出版物印量少甚至导致出现1些图书馆有钱买不到书的怪现象出现。,广州图书馆首次大笔投入5万多元资金,悉数购入近年来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的全部书籍,原准备今后每年划拨3万元专款用于充实盲文资源库存,然而由于盲文书籍品种稀有、数量欠缺,又使图书馆不得不缩回资金,拿着钱等待“匮乏”的盲文图书市场补充新品种。

3、资金来源有限

综观目前的盲文出版物市场,出版资金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渠道:

(1)政府出资

目前,大多数盲文出版物的出版发行主要由政府资助。如11月,根据神州5号发射成功这1事件出版的《放飞神州》盲文版,是由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的。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是由北京市政府设立、北京市科协具体负责的1项旨在推动北京市科普创作出版发展的专项资金。另外,作为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的会刊,《挚友》杂志多年来致力于为各类残疾人服务,但由于视力障碍,广大盲人读者无法真正拥有这本刊物,他们只能通过亲人朋友的阅读来了解《挚友》,了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了解政策法规,了解明眼人的工作和生活。直至204月下旬,在北京市残联的资助下,《挚友》盲文版的出版才得以实现。创办于1985年的《中国盲童文学》,是中国盲童唯1属于自己的盲文双月刊,是广大盲童的良师益友,它的创办是在主办人徐白伦的艰苦努力下,在宋庆龄基金会的资助以及全国妇联的帮助下实现的。

(2)企业赞助

除政府以外,企业的

篇2:盲文出版物-中国出版业的盲区

关键词:数字出版,数字转型,成本优势,产业融合

一、数字出版在中国的发展

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 (二进制) 的技术手段从事的出版活动”。目前数字出版的主要表现形态为网站发布、电子书 (E-BOOK) 、图书搜索、数据库出版、移动出版等。数字出版的发展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三大技术, 其产品信息海量, 文化多元, 互联互通, 传输快捷, 作用越来越强大, 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新传媒的战略重点, 代表着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数字出版出现的时间虽然还不长, 但其发展速度很快, 增长明显。2006年, 中国才开始对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进行统计, 当年是200亿元;2007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增长为360亿元, 同期增长了80%;2008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是530亿元, 同期增长了47.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产值增长到795亿元, 同期增长了50%, 并首次超过了传统出版业的产值。

数字出版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并非是偶然的, 而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数字出版业的消费环境日益改善。

在网络阅读市场培育方面, 大众的阅读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媒体及光存储媒体, 新兴的数字媒体, 比如新闻网站、电子图书、数字杂志、在线音乐、网络游戏, 还有以手机为载体的手机报纸、手机小说、手机音乐等新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 发展迅猛, 这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中国网民总数超过3.5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超过20%。全国手机用户达到6.7亿, 其中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到1.76亿。消费者阅读习惯的转变和数字阅读人口的快速增长给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 从市场容量方面, 为数字出版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 数字出版业的政府规划力度强大。

中国先后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 均将发展数字网络出版产业作为国家文化建设、出版传媒产业发展、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新闻出版总署近年来实施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平台、中华字库、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点工程, 也成为数字出版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以部市合作方式建立的上海张江、重庆北部新区、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对于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优势, 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大发展, 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看到, 政府对数字出版业作出明确规划, 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从发展思路、发展政策、空间设施、资金融通、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 有力促进了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3. 数字出版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

(1) 制作成本低。数字出版产品具有较强的技术依赖性, 信息易压缩、加密以及多种媒体形式的嵌入、整合。数字出版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 省却了印刷、装订等工序, 因此与此工序相关的纸张、油墨装订等可变成本及印刷设备、装订设备等固定成本便不存在了省却了很大一部分成本。采用数字出版到底可使一本书的制作成本降低多少, 中国尚无很明确的数据, 但据美国一早期网络出版商Futurebook声称, 数字出版可使制作成本在保持给作者的版税不变的情况下降低75%, 这说明成本的降低幅度是非常大的。 (2) 发行成本低。通过互联网以数字信息形式进行传输, 面对最终用户, 以直接阅读或下载等形式完成流通过程。对于传统出版而言, 制作只是整个出版链条的起点, 制成品到达读者必须借助便利的发行渠道。发行成本自然成为传统出版业成本结构中的一部分, 并且在发行过程中, 出版社一般还需付给零售商一定的折扣。而对数字出版而言, 出版商与发行商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了, 出版商可以选择直接销售, 发行成本大大降低。借助互联网络, 发行成本非常低, 只要建立自己的站点, 就可进行发行。 (3) 库存成本及损耗低。传统出版物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导致库存, 而数字出版物的计量单位则为下载次数, 一份数字出版物在“量”上的增加是随着读者消费行为的实施而同步实施的, 其结果是零库存, 消除了传统出版常存在的库存成本。产品存在于数据库中, 便于管理, 成本非常低。

二、数字出版业快速发展下出版社的对策分析

目前,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主体层次丰富, 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 信息技术公司。它们以技术服务为切入点, 逐步发展为数字出版综合服务运营商, 是中国目前数字出版的主要力量之一。第二, 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机构。它们以出版数字化为先导, 从改造传统出版业务入手逐步推进数字网络出版, 主要开拓电子书、多媒体出版、电子报、电子杂志等领域。第三, 内部报刊资料出版物。内部报刊资料出版物的数字化、网络化, 已逐渐成长为一支重要的数字出版力量。第四, 通信、动漫、网游和多媒体开发运营企业。第五, 各级各类学术、文化和科技部门已建和在建的内容数据库。第六, 各类专业、门户和综合网站。传统出版社相较于数字出版领域的其他主体, 总体上来说, 无论是总产值, 还是市场占有率, 或者是创新能力, 都暂处于后列。面对数字出版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增强对数字出版的认识, 抓住机遇, 对传统出版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 更新出版理念, 提高对数字转型的重视程度。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给出版业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实际上, 出版产业的数字化已经开始从根本上动摇着曾经的传播理念。这一转变无疑也动摇了传统出版业理论及其基础之上的传播实践。数字出版基于技术手段的媒介本身形态的变化, 对于整个出版业的革命性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伴随这一过程, 出版概念被发展、改造甚至颠覆, 出版产业新理论、新事物、新模式、新策略不断涌现, 企业无法回避, 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顺应和利用。然而, 许多出版单位, 仍然没有意识到数字出版转型的重要性。面对数字大潮, 仍抱着观望态度, 缺乏真正下水摸索的勇气, 这样会贻误最好的发展时机。实际上, 数字转型和转企改制, 可以视为当前出版业面临的两大变革, 出版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 有意识有规划地对新型数字出版产品形态积极尝试, 以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2. 积极进行产业融合, 开发适宜的内容立体化产品。产业

融合是指在技术进步和管制松动的条件下, 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 在通过不同产业或行业之间的业务、组织、管理和市场的资源整合后, 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和市场需求的特征, 导致不同产业或行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 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数字出版将会打破传统出版按介质区分的分割, 极大地延长出版物的产品线, 使得经济边界模糊, 实现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因此, 出版单位可针对不同的载体需要, 对原始内容要素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加工和存储, 考虑将内容同时在广电、报纸、书籍中使用, 扩大盈利。对传统出版单位而言, 加工电子书的技术难度和门槛并不高, 出版社应该积极尝试这一内容运作方式, 通过与技术提供商合作, 或通过自主的内容管理系统生成适应读者需要的电子书, 来丰富内容资源的载体形式。

3. 积极进行网站建设, 发掘出版与网络相结合所产生的更大的市场潜力。

网站可以看做是出版单位涉足数字出版的“桥头堡”, 许多数字出版产品形态, 都需要通过网站这一窗口发布, 因此, 网站建设对于出版单位而言, 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可以预见, 在日益健全的网络环境下, 网站图书销售、数字化形态产品的销售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 目前, 仍然有些出版单位尚未建站, 利用网站进行宣传和销售, 开拓数字出版市场, 更是无从谈起。出版单位应重视网站建设, 开拓更大的市场。

4. 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 为数字转型打好基础。

信息化是出版单位数字转型的基础性工作。但是, 目前许多出版单位的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 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比如, 现在许多出版单位的出版流程依然主要依靠纸和笔, 在纸上看稿、改稿, 一方面效率较低,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及时地开发和增值性利用信息;有些出版企业虽然在出版的某个流程实现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但各个环节都是独立的数字化系统,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数字化流程。这些都制约了出版单位的数字化发展。出版单位应尽快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积极尝试运用ERP、OA等信息系统工具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适应数字转型的要求。

5. 积极寻找社会资金, 增加对数字出版的投入。

发展数字出版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 而短期内资金回报率又相对较低, 对于大多数出版社来说, 难以保证专门从事数字出版所需的资金。但是, 从全社会来看, 目前国内其他许多行业正处于投资过热期, 为了抑制投资过热, 央行还在不断加息, 出版单位应主动开拓融资渠道, 积极寻找合作, 多利用社会闲置资金, 发展数字出版。

参考文献

[1]王耀辉.浅谈数字出版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0) .

[2]任殿顺.中国出版业数字转型的困境与出路[D].苏州:苏州大学, 2008.

篇3:中国盲文出版的发轫与发展

关键词:盲文出版;数字标音法;出版技术

盲文出版是一个特殊的出版领域,其发轫到发展的历史过程明显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末期的发轫阶段,西方新教传教士将西方铅印技术引入中国,他们为了传教目的兴办盲童学校,并开创了盲文出版;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重视盲人受教育的权利,普及新的盲文标准,对盲文出版进行了大力扶持,使中国的盲文出版事业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

一、盲文出版的发轫

19世纪西方新教传教士来华,选择以文字传教,出版成为了他们传教的有力工具。由于文字传教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传教士们又将教育和出版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教育、出版、传教三者互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1876年,英国苏格兰圣经公会的图书销售代表穆威廉(William Hill Murray,1843~1906)在北京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盲童学校。他将布莱叶盲文引入中国,创制了一种汉语盲文的“数字标音法”。为了给各地的教会盲童学校提供盲文教材,穆威廉又于1891年创设了近代中国第一家盲文印刷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集编、印、发于一体的盲文出版机构。

印刷所最初采用手工方式制作盲文课本,就像早期的手抄本一样,由盲童自己将盲文刺在书上,这样就制作成了当时中国的第一批盲文读物。之后,穆威廉在1889年进一步将“数字标音法”改进为一种普通的汉字标音法,希望以此扩大读者的范围。他先用木头刻制出盲文的字形来,然后委托苏格兰圣经公会设在汉口的印刷厂代为制作成铜字模,终于在1891年底铸造出了盲文铅字。有了盲文铅字之后,再加上圣经公会的出版资助,穆威廉开始购买印刷机进行更大规模的盲文出版。不妨回顾一下1894年穆威廉印刷所里的排版场景:“两个男孩正在配合着制作布莱叶盲文的薄铜板,一个手摸盲文在读,另一个听并在铜板上冲制盲文……一些男孩和女孩们正在(通过手摸)排字或拆版换字……排字由两个女孩轮流进行:第一个女孩一只手摸着盲文的赞美诗在读,同时另一只手找出盲文铅字来,递给第二个女孩去排成印版。每一段排完之后,由第二个女孩手摸印版来读,第一个女孩摸着原文进行校对”。①因为盲文书写方式是从右至左反向逐字刺出,然后将纸张翻过来,从左至右阅读的,所以校对反向的铅字对于盲人来说并不是问题。

盲童负责排版,明眼人则负责印刷。用盲文铅字排好的课本先要被制成纸型,再浇铸成铅版进行印刷,“一位中国的学者负责校对清样;一个男人正在准备着用来浇注铅版的纸型;另一个人正将熔化的锌液注入到纸型模子里去;两个男人操作着印刷机,正在印制福音书;另两个人在店铺里,为伦敦传道会印刷赞美诗。”②这些盲文读物的印数从数百到数千不等。穆威廉还订购了石印机,这样他就可以不仅用铅印,也用石印来印制所需的宗教书籍。

通过将优秀的盲人学生培养成盲文教师,穆威廉先后为5个省的传教站所开设的12所盲人学校提供了所需的师资和教材。后来,穆威廉的北京盲童学校和盲文印刷所均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被毁,他本人也在1906年去世,但他所开创的近代盲文出版还是激励着后来人继续前行。

英国人傅兰雅(John Fryer)曾任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创办过上海格致书院,为中国引进西学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在1911年著《教育瞽人理法论》一书,呼吁盲人教育乃“国家应办之举,不可全赖慈善人士”③。1912年,傅兰雅夫妇更是身体力行,以提供普通教育、教习手艺、培养盲人教师为目的,建立了上海盲童学校。1925年,学校设立印刷部,开始印制盲文教科书供应全国各盲校。

彼时的盲文出版技术落后于近现代出版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处在一个手工制作为主的生产阶段。

二、盲文出版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黄乃在1953年改革盲文,创制了《新盲字方案》,经教育部批准后向全国推广,中国盲文体系的统一终于得以实现。黄乃被教育部任命为盲聋哑教育处处长后,组织了盲文编译组,重新建立了中国的盲文出版事业。

黄乃领导的盲文编译组于195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盲人刊物——《盲人月刊》,印刷出版了小学盲文课本,并设立了盲文印刷所。随着盲文出版事业的发展,印刷所在1959年发展为盲文印刷厂,1978年成为北京盲文出版社,1984年又改名为中国盲文出版社。而傅兰雅所创办的上海盲童学校,1952年由政府接管后也继续发展,1954年建立了盲文印刷车间,开始向全国供应盲文课外读物。

随着新中国印刷工业体系的建立,汉字盲文的出版印刷也随之进入一个以铅印技术为主的时期。1952年,李玎试验成功了铅印盲文的方法,由新华字模厂先将盲字制成铜模,再铸成盲文铅字,排好版后用零件印刷机——圆盘机在牛皮纸上压印出盲文来。李玎亲手排出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作为第一本新盲文的试印本。④

盲文出版此后经历了一个工业化与自动化的发展阶段。1957年,苏联赠送给盲文出版社一台盲文制版机和一台盲文印刷机,取代了手工排版的铅印工艺。这种盲文制版机采用键盘来控制冲头冲制出印版,这种盲文的印版是两面叠放在一起的马口铁,印刷机通过印版上下夹纸的方式轧制出凸点盲文来。1979年以后,带有自动送纸、取纸功能的印刷机取代了手工印刷,装订也改为了机器折页和机器锁线。1983年,上海市盲童学校接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其盲文印刷厂从德国进口了PUMAES电动盲文制版机和海德堡平压盲文印刷机,开始向全国盲校供应小学和初中的盲文教材。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出版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1981年,天津盲校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试制成功了塑料吸塑法制作塑料薄膜空心点盲文的技术。1983年,盲文出版社同北京新华印刷厂协作,研制成功了微球发泡油墨和孔版印刷实心点盲文的新工艺。

真正改变盲文出版的技术变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王选所领导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发成功,使计算机桌面排版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排版,中国的出版业从“铅与火”一步跨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盲文出版印刷也开始进入了一个计算机排版和自动印刷的技术阶段。中国盲文出版社相继研制成功“计算机盲文制版输出系统”和“汉语明文·盲文自动转译系统”,实现了汉字的计算机明文输入、电脑校改、计算机自动转译盲文和与自动制版机相连的全流程自动化。1993年,出版社采用BRAILLO 400S盲文印刷机,不用金属版便可直接印出盲文来,速度可达每小时双面盲文1200页;另一种BRAILL ERRESS盲文印刷机,采用滚筒印刷方式轧制盲文,印刷速度更是高达每小时7000页。⑤

20世纪末期,随着电子出版和互联网出版等新兴业态的出现,盲文出版也被带入到了一个与数字出版技术紧密融合的新阶段。2002年10月,《盲人月刊》电子版问世,通过互联网,帮助盲人实现了“网上听读”和明眼人“网上阅读”的梦想。盲文出版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让人类有望为盲人读者创造出一个信息沟通无障碍的世界。

(王晓,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 Miss Constance F. Gordon-Cumming. The Inventor of the Numeral-Type for China: By the use of which illiterate Chinese both Blind and Sighted can very quickly be taught to read and write fluently[M]. London: Downey & Co. Ltd., 1899: 102-103.

② 戴吉礼 (Ferdinand Dagenais) .傅兰雅档案(第三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00.

③ 陈绍怀,叶耀增,曹国辉. 盲文与盲文出版事业[J]. 中国残疾人,2008(1):66.

篇4:盲文出版物-中国出版业的盲区

最近几年来, 我国的出版业发展迅速, 竞争实力不断提升, 与国际出版业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对国际出版业也不再陌生。如今的中国出版业的最大愿望就是要走出去, 但是对此的研究不够全面系统。本文就中国出版业“走出去”面临的难点问题, 并提出建议。

当前中国出版业面临的难点问题

1.出版业行业主观能动性不强:我国的出版业属于“内向型”模式, 由于国内的市场较大, 出版社只专注与国内市场的开发, 图书也是按照本国人的喜爱和品味出版的, 很难受到外国人的喜爱。另外, 图书的外包装和宣传力度不大, 国际市场的运作更是难上加难。有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只追捧引入国外畅销书籍, 对“走出去兴趣”不大。根据市场经济客观规律,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参与市场竞争合作的最大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然而, 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内出版企业“走出去”, 投身于国际市场竞争是在政府完成社会效益战略的情形下进行的, 是为了实现政府扩展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影响力的战略计划。由于我国文化在国际市场上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我国文化产品尤其是现代文化的出版书籍在国际商场上不受欢迎, 取得利益更是难上加难。因此,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由于政府社会效益迫使之下开展的, 出版单位还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

2.外语和经验人才的缺失:当前, 我国出版行业面临语言翻译的难题, 严重阻碍了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发展进程。翻译能力不强, 输出的图书语言单一, 大多数出版单位都是实行中文版本直接输出, 较少有英文版本, 极少涉及其他语种的图书版本。我国当前拥有很多外语翻译人才, 然而缺乏汉语翻译人才, 我国当前拥有大量的题材新颖、观点鲜明的图书资源却无法很好地被外国读者所阅读。我国翻译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 例如, 薪酬待遇不丰厚、翻译学术研究缺少、政策支撑力度都不够等。

另外, 我国熟知国外出版市场特征和途径的版权交易人才缺少, 也限制了我国图书对外营销进程。事实上, 国际市场对我国音像制品喜爱之情不断上升, 特别是对介绍我国产品的书籍更加喜爱, 但是国内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主要是音像制品没有英文翻译和包装与国际市场不相适应。

3.出版行业自身实力差, 竞争力不强:当前, 我国的出版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其自身实力不强, 竞争能力较弱, 不能满足国际图书市场竞争的需求。在开展版权输出时并未完全考虑到中外之间的文化差异, 向外输出版权的途径较少, 信息不通畅, 出版行业对“走出去”的激情不高, 另外, 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支持力度还不够大。

4.出版图书出口渠道不通畅, 文化影响小:当前, 虽然我国的出版图书很繁荣, 但是其出口渠道不通畅、语言不通等阻碍着我国出口图书业的发展。

第一, 目前, 国内出版行业基本是中文图书出版, 外语版本或中外对应版本图书数量甚少, 也仅仅是在海外华人、华侨、西方少量图书馆之间流通, 很难打开西方社会的市场;第二, 图书出口采用无规则销售模式, 销售体系不健全, 阻碍着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的进程;第三, 图书的种类不断增加, 但是趋同化、平淡化、庸俗化等问题严重, 从而导致了内容符合海外读者需求的图书越来越少;第四, 出口渠道单一、重视实体店的建设, 忽略网点的作用, 不注重网络信息的利用, 无法全方位开创外国市场。

5.版质量低, 文化传播力弱:最近几年, 我国的出版出口种类较多, 出口贸易逆差不断减少, 版权贸易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依据外国市场的销售数据分析, 当前我国的版权出口质量普遍偏低, 销售的刊物较少, 本国文化蕴涵较低, 很难进入国外主打市场, 国外的影响力偏低。主要体现为版权出口税收偏低, 图书结构不科学、趋同性严重、销售渠道不通畅等诸多因素制约着版权出口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进程。

新形势下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发展措施

1.政府应加大对出版行业“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国家设立专门的出版行业“走出去”发展战略资金, 对重要发展项目研究投入补助经费, 另外也要注重出版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新技术运用给以资金保障。同时在国内组建出版集团的航母, 经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加快出版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2.加快构建高水平的翻译人才队伍:加快翻译人才建设步伐, 注重对出版经营人才的培养, 培育出能力强和多才能的经营管理者, 实行“国内翻译, 国外出版”的最新出版形式, 促进出版业“走出去”的步伐。注重政策的支持力度, 尽快制定出与出版“走出去”相关的税收、财政、外贸等举措, 开展多种类、多层次的“走出去”格局。构建扶持出版业出口的长效制度, 加强促进出版业对外拓展的速度, 其中最关键在于培育大量的熟知出版市场、掌握出版业国际机制、熟悉国际经济法、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多能人才。另外, 构建翻译人才信息库, 健全翻译人才的管理机制。

3.注重出版产品质量:出版行业在开展“走出去”战略时不仅仅要注重数量的增加, 更要重视出版产品质量, 从而切实增强我国出版产品在国外的影响力。因此, 出版产品要加强做好如下几方面:1) 出版企业要严抓图书质量。根据出口的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读者要求, 有目的性地选择图书内容, 设计包装, 加强针对性;2) 转变产品结构。将传统和现代融合, 文化与实用融合, 要关注国外对我国关心的热点, 以及国外社会对我国经济的密切关注, 除去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学习等实际的工具书外, 也要注重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其中包括技术、文艺等产品, 提高国际读者的熟知度;3) 特意创造外向型书。图书内容要具有独特的故事情节。采用外国读者喜爱的阅读方法宣传中国文化和精神, 深入浅出, 切实保证外国读者读懂, 并深刻领会到文化的内涵;4) 重视翻译的质量。广泛吸收各种语言翻译人才, 加强外文出版直接出版强度, 加强国外市场的开发, 提升版权输出力度。

4.增强出版企业实力:在当前全世界出版行业高度垄断的形势下, 我国出版业不能仅仅依靠资本出口的方法加入国际出版市场, 那么就要从现在开始做好多方面的准备。仅仅实行国内出版业重组, 或者仅仅是扩张国内市场, 是完全不能与国外大型出版企业竞争的。因此, 我国出版企业要抓住时机, 加快构建我国的大型出版航母, 提升出版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切实增强自身实力。

篇5:盲文出版物的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盲文;出版;趋势

中国盲文出版社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以出版盲文书刊、有声读物为主的国家级专业出版社,肩负着为全国1233万盲人和低视力患者出版盲文图书和相关产品的重任。为了解现有盲人的阅读需求、文化活动的喜好,以及盲人的整体文化水平和个别差异,盲文出版社从多方面、多层次统计了具有代表意义的盲人自然数据,为出版社制定更有效的服务方式服务。

一、盲文出版物的现状

中国盲文出版社成立60多年来,—直采取低于成本价发行、开办盲文图书馆的办法为全国盲人免费借阅图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盲人买书难、读书难的作用。近些年,在出版盲文书刊为主体的同时,兼出有声读物、大字版读物等,充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盲人的需要,并形成了覆盖全国盲人的发行服务网络,在盲文专业技术人才和盲文印制设备设施等方面打下了一定基础。目前具有100册以内印数的盲文生产线,自主印制生产线,100册以上的大批量生产线各5条,这15条生产线可以支持每年450余种、20余万册、2700多万页的盲文出版能力。在盲文出版方面,涵盖了盲人所需的各类教材、社会读物和期刊。盲文教材包括从中小学到大中专、本科的230多种(含重印),约15万册,占总册数的75%,过半数是盲人按摩和中西医类教材;社会读物包括时政、文学等200多种优秀图书,约4万册,占总册数的18%;盲文期刊主要有《盲人月刊》《医学荟萃》《读者》《中国盲童文学》等11个品种,约1.4万册,占总册数的7%。

盲文出版物从总数上看虽然可观,但平摊到1233万盲人身上就不尽如人意了。相比之下,我国每位明眼人每年平均占有约10种出版物,盲人只平均占有0.36种,这与普通汉文图书是无法相比的。而且全国并非每个城市都有正规的盲文图书馆,有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阅览室,县区就更别提了。加上盲人出行不方便,去图书馆大多需要陪同,邮寄图书时间没有保证。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盲人群体的阅读状况堪忧,盲人的阅读需求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再从现有盲文书的种类看,医学类、教材类比较多,英语、双语读物、科普读物、音乐书籍较少,英语外的其他语种图书、辞典类工具书更加缺乏,经济类、计算机类等实用性和时效性强的书籍也相对不足,并且内容相对滞后。近年来虽然增加出版了许多少儿盲文图书和经典名著,但盲文图书的种类依然不全,而且限于出书成本、价格的原因,出版的数量也达不到全国盲人的总体需求。

二、基于盲文出版物未来需求的调研

基于上述现状,我们对盲人的现状和读书需求展开了实地调研。

本次调研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全国13个省的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按摩医院、残疾人艺术团等盲人相对集中的机构。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川、吉林、辽宁等省市和地区。每个省选取一个市为调查点,如河北省选取了唐山市。在每个城市中,选取学生5-10名,学生教师2-3名,残疾人相关工作负责人1-2名,按摩医师3-5名,从事艺术职业的盲人1-2名,其他职业盲人视情况选择。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调查的相关部门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两位老师和五位盲生、市属康复中心门诊部的四位按摩师、河北省唐山市残联系统的康复教育中心科长毕女士、盲聋哑学校退休教师兼盲人钢琴教师孙永恩、盲聋哑学校在职教师孙某等。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以点为主,面中取点,分批次调研的方式。未成年人主要为盲聋哑学校的学生,成年人主要为康复中心的按摩师。

依据本次调研的性质与目的,适宜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但由于总体样本数量达不到(康复中心门诊部只有四五十位按摩师,唐山市盲聋哑学校每个班级只有三五位盲童,并且唐山各县的盲聋哑学校盲童更少,全部加起来不到50位盲人),无法用SPSS等统计软件做定量研究,所以此次调研主要采取定性的个案研究。调研方法主要有电话访谈、网络检索、实地观察与面谈四种。

三、盲人阅读未来需求分析

1.盲文乐谱需求量大

盲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不能自己随意出行和运动。于是在住所听音乐成了他们普遍的爱好。调研中,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还是社会上按摩机构的盲人朋友,普遍反映业余的文体活动不多,所以弹奏、吹奏乐器以及欣赏音乐成了盲人普遍的爱好。有些甚至加入了当地的残疾人艺术团。依此就需要大量的盲文乐谱,从乐谱形式看,需要标准五线谱版和简谱版两种版本。从乐器角度看,对吉他、琵琶、古筝、笛子曲谱的需求较多。

2.盲童普遍喜欢故事类书籍

盲童最喜欢的是故事类图书,如《哈利波特》系列。这些孩子和有正常视力的儿童一样,最喜欢的是能给他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充满幻想和冒险的科幻儿童读物。但是多数地区康复中心和残疾人学校能为盲人提供的这类图书非常有限,并且更新速度较慢。

3.医学类书籍供不应求

经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全国性的盲文图书馆,还是各省市的地方图书馆,医学类书籍是需求最多的,表现出明显的供需不平衡。其中西医学书籍较缺乏,中医药学书籍种类不全,按摩手法图书普遍陈旧。特别是从事按摩职业的盲人,喜欢读《高级医学解剖》等层次较高的专业书籍,而不仅仅局限于初级和中级层次的相关图书。

4.成年盲人喜欢读历史类书籍

从走访的盲人就业机构和学校看,听和读历史类书籍是成年盲^普遍喜欢的种类,特别是人物传记,如《历朝宰相》《明朝那些事儿》等,有些盲人对历朝皇帝感兴趣,希望能出版《历朝皇帝年谱》,还有的想阅读《历代名人大辞典》。总之,现代的盲人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宽泛,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所需历史书籍也不局限于课本和《上下五千年》等,出版机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相关图书品种。

nlc202309091553

5.缺少能传阅电子书、有声读物的公共网络平台

无论是按摩康复中心的盲人工作者还是盲聋哑学校的盲童,来盲文图书馆听书、听讲座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不仅局限于视觉行动障碍,更局限于地域问题。出版社即使免费为盲人邮寄纸质书,但盲人还书时,仍需要面临找邮局的困难,特别是住在县级市和农村的盲人,就更为不便。加上部分盲人看书的时间不多,希望能够延长借期。例如康复中心的盲人按摩师,春节前后每天要从早上八点工作到晚上十点,平常也需要倒班,所以读书的时问很少。再比如盲聋哑学校的孩子们大多用普通学校的教材,学习任务相对较重,特别是面临考学的高年级,看课外书的时间更少,这就造成了图书不能按时还回图书馆的现象。

所以地方机构希望能请一些老师去当地开展讲座、评书活动,并且期望盲文图书馆在公共网络平台上尽量多的提供电子书,方便盲人随时免费下载。或者把盲文电子书、讲座录音通过网络传到读者的公共邮箱里,让他们能够免费下载网络资源。

6.教材、课本陈旧,学生缺乏词典类工具书

没有考上大学的盲人,很多希望通过自学教材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而市面上的成人自考教材、自学工具书大多没有盲文版,也没有电子版和有声读物。中学课本只有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而且在普通汉文书新版上市很久之后,盲文书才在繁琐的审核、编辑、录入、校对、印刷环节后面市,这无疑耽误了盲人学生的使用。大学课本种类太少,而且也存在陈旧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中医类,财经、计算机科学等基本没涉及。

辞典类图书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任何年龄段都需要。目前的盲文辞典只有《现代汉语词典》《中华词典》等少数几种,而语言类的《英汉双语词典》、科普类的《百科全书》、专业类的《医学辞典》等还有待出版盲文版。

四、盲文图书的出版趋势

1.加大盲文乐谱、医学类、历史类书籍的出版量

盲人失去了视觉,却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听觉,并且他们的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听觉上,所以很多盲人朋友对声音非常灵敏,学乐器时接受得也较快。加上近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盲人也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请老师一对一地学习乐器。这就需要盲文出版社提供大量不同种类的曲谱,如常见的也是调研中需求量最大的钢琴谱,还有小提琴谱、萨克斯谱,以及比较普遍的吉他谱,和民乐中非常受盲人欢迎的古筝谱、笛子谱、二胡谱、琵琶谱等,这些都应成为未来盲文图书重点出版的方向。

医学盲文书籍主要是要解决内容陈旧的问题,紧跟医学前沿,向纵深方向发展。如推出最新的《推拿学》第五版,以及新版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系统解剖学》,并增加高级解剖类书籍的出版数量和种类,以满足推拿专业盲人医师比较专业的要求。

还要多出版历史、传记类书籍,以满足绝大多数成年盲人的业余爱好取向。

2.适当增加适合盲童口味的童话故事书的出版量

已出版的《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希腊神话故事》《安徒生童话》等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世纪盲人小学生们的需求。他们和有视力的孩子一样,喜欢动感刺激的科幻、冒险读物,如备受儿童追捧的动画片配套书籍《汽车总动员》、与电影配套的科幻书籍《哈利波特系列》、探险类书籍《小探险家阿尔菲历险记》和《侦探小组在行动》、16本一套的非常全面的大百科书籍《权威探秘百科》等。特别是一些热播的动画片、电影,盲童看不到画面,就更向往通过阅读感受里面描述的精彩情节。

3.开通微信和盲文图书馆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时时上传新书资讯

局限于盲人不能经常到相关机构听讲座、参加书评座谈会、借阅图书等活动,建议把讲座录音,图书制作成有声读物,上传到盲文图书馆网络平台,并发到地级市盲校、图书室、按摩医院等盲人集中场所的公共邮箱,让盲人随时随地能接收到新的讯息。

下载电子书免去了邮寄纸质书的麻烦,特别是住在偏远县区和农村的盲人,电子书减少了他们进城还书或者邮局寄书的很多步骤。盲文图书馆网络平台要尽量多地提供免费下载的电子书和有声读物,并开通“新书时时通”功能,及时把最新的图书信息传递给读者,也可以开通订阅短信或二维码,通过手机直接下载电子书。

4.增加学生辞典工具书的种类,更新大中小学课本,提高运输效率

辞典是学生的必备工具,每位学生在求学的生涯中都要用到。出版社应在现有《现代汉语词典》等的基础上,出版供大中专学生用的专业词典,如《医学大辞典》《旅游地理词典》等,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爱好的人士的需求。

盲文出版社以前出版的中小学教材,往往要等至少半年才能完成从编辑录入到印刷出版的整个环节,大大影响了学生的使用。出版社可以开展“急件绿色通道”,安排专门人员放下手头其他图书的出版工作,优先录入、校对、印刷教材,并简化审稿环节,再适度增加配套的盲文练习册、教学用具和课外拓展阅读书目的出版。以前通过邮局虽然可以免费运输,但耗时太久,少则要二十天,多则要两个月,这对于急需用书的孩子们来说,实在是太漫长,所以应尽量与快递公司合作,通过国家支持、快递公司优惠、企业赞助、学校出资等方式联手创造“快送”条件,以满足学生的用书需求。

5.加大研发投入,为盲人朋友提供更便捷的设备

盲文出版社在开发盲用听书朗、快速扫描器的基础上,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设计了第二代听书辅助用具,研制了盲人专用手机、阳光读屏软件(升级版)、盲文点字显示器等多项专用设备,使得新世纪的盲人能够紧跟时代发展,轻松用电脑,畅想手机微信、手机购物的快乐。

(李娜,中国盲文出版社编辑)

篇6:盲文出版物-中国出版业的盲区

关键词:励德·爱思维尔出版集团,出版业转型,启示

一、爱思维尔出版集团 (Reed Elsevier PLC)

(一) 发展历程

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爱思维尔出版集团[1] (Reed Elsevier PLC) 其学术出版历史可以追溯到1580年, 这一年, 荷兰的出版商路易斯·爱思维尔 (Louis Elsevier) 创办了一家小型出版公司, 借此开辟多种语言的学术图书市场。1951年, 现代意义的爱思维尔出版公司 (Elsevier NV) 在荷兰成立。1993年, 该公司与英国的励德国际公司 (Reed International PLC) 合并为励德·爱思维尔集团 (Reed Elsevier) , 并投资设立了励德·爱思唯尔出版集团 (Reed Elsevier PLC) , 负责集团内所有图书出版和线上资料库等业务。

正是这种独特的公司结构使得爱思维尔集团充满活力, 20世纪末, 随着国外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 传统的纸媒争相进行转型, 爱思维尔出版集团也完成了从传统出版物向电子出版物的转化, 成为以网络化传播为主的数字内容服务商。其悠久的历史、在内容资源上的深厚积累以及集团的规模化使其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占绝对的优势, 并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与学术信息出版商。

(二)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战略

兼并是励德·爱思维尔集团 (Reed Elsevier) 实现多元经营的重要方式, 爱思维尔通过在世界范围内大量收购, 并进行结构性调整, 形成一个大型跨国集团, 此外, 爱思维尔集团专注于利润丰厚的市场,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了爱思维尔的变革方向, 从而使它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大潮中从传统纸媒摇身一变成为全球著名且盈利丰厚的网络服务提供商。

在期刊出版方面, 爱思维尔摒弃了以往的发展模式, 而是专注于特定领域如科技、医学、学术领域的专门期刊, 其期刊的专业化程度高, 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爱思维尔不仅拥有众多国际知名期刊, 在信息服务方面, 也拥有像Science Direct、Scopus这样的全文数据库和二次文献数据库, 提供包括科技、医药、经济、法律、数学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服务, 且这些数据都在不断地实时更新, 以提供给读者最新的信息。

(三) 运营战略

(1) 注重内容资源。目前励德·爱思维尔旗下的期刊在相关领域具有领先的地位, 如它拥有生物学领域的顶级期刊Cell (《细胞》) 、外科医学领域的顶级期刊Lancet (《柳叶刀》) 等。[2]这些出版物的内容质量非常高, 牢牢占据专业和学术出版的制高点。内容的专业和权威使得越来越多有支付能力的客户依赖于励德·爱思唯尔获得最权威、最前沿的行业信息, 以降低时间成本。这种优势进而演化成品牌和版权贸易优势, 从而在版权贸易方面处于主控地位。

(2) 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利润水平。爱思唯尔奉行的就是高赢利、高科技的核心策略, 通过大量的收购、结构调整专注于高利润、高增长市场实现规模化经营。例如, 2008年励德·爱思维尔收购了具有数据分析优势的风险管理公Choice Point, 增强了其风险分析能力。同时, 励德·爱思维尔通过自身业务的重构, 剥除增长慢、利润低的业务, 降低资源消耗, 提高利润。例如, 2008年励德·爱思维尔出售励德商业信息业务。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励德·爱思维尔不仅增强了提供专业出版和数字解决方案的实力, 还使企业把自己的业务专注于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上, 提高产业集中度, 形成了进入壁垒, 让自己保持最大的效益。

二、爱思维尔出版集团在中国的发展

(一) 发展历程

在爱思维尔的全球发展计划中, 亚太地区是个非常重要的区域。究其原因, 主要由两个:其一, 爱思维尔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遭到抵制, 其昂贵的收费让人们感叹获取知识的成本太高。其二, 亚太地区在经济、科技、医学等方面蓬勃发展, 这让爱思维尔嗅到了商机, 从而转战亚太市场, 以此来扩大其业务范围。

爱思维尔进入中国市场是从电子期刊领域开始的。自2000年开始, 爱思维尔和上海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等高校在为中国提供电子期刊服务中建立了合作关系。到2007年时, 爱思唯尔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期刊已达到50个, 除了在Science Direct上推出这些合作伙伴期刊的电子版, 还通过提供咨询、分享经验等方式, 帮助中国期刊的编辑提高期刊质量。当然, Scienc e Direct的服务对象并不仅限于电子期刊方面, Science Direct的中国客户主要以大学为主, 其他还有国家图书馆、各部委图书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根据爱思维尔的统计数据, 每年仅大陆高校组团购买爱思唯尔产品费用已达1800万美元, 2010年预计将达2800万美元。2006年Science Direct向中国高校师生提供下载3000多万篇, 占高校全部外文科技论文下载量的59%。

(二) 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1) 资源优势。在《期刊引用报告》 (JCR) 公布的229个领域里, 励德·爱思唯尔旗下的期刊在51个领域里具有领先地位, 影响因子列世界第一。它拥有全球最大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文献数据库, 不仅收录了爱思唯尔的2000多种期刊, 还收录了超过300万篇相关文章和549百万篇相关文摘, 其中部分文章甚至在影印版还未出版前就已出现在数据库中供读者及时使用。

(2) 技术优势。在大数据的前提下, 爱思唯尔集团进行了资源整合和积累, 建立最权威内容, 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 为中国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提供灵活、快速和高品质的科技信息服务。同时, 集团注重客户的需求, 利用庞大的STM数据库, 实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要求, 为客户打造方便、高效的用户界面, 提高科研整体效率。

(3) 营销优势。爱思唯尔集团的企业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 使爱思唯尔集团提供的服务成为客户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刻了解客户需求, 及时了解用户的反馈, 为满足客户需求进行企业活动。同时, 公司注重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 使营销人员不仅具有出色人际交流能力还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客户切身体会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三、给中国出版业的启示

(1) 完善的出版法律体系。英国是全球法律最健全的国家之一, 英国的法律家们一直崇尚经验, 注重实用。[3]在出版行业, 虽然英国没有专门的出版法, 但是英国不仅有《版权法》和《数据保护法》, 还有《邮局法》《官方机密法》等二十几个涉及出版的有关法律, 在图书出版、图书馆、图书流通等各方面, 基本上每个环节的管理都做到了有法可依, 让出版业处于严密的法律环境中, 做到了出现问题都能找到相关的责任人。

(2) 政府的资助和扶持。在国际上, 由政府扶持出版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英国通过财政倾斜政策支持出版企业向外发展, 如设立对外出版基金, 补贴类似于图书展览的外向型活动, 这极大的鼓励出版业向外扩张, 同时鼓励出版企业将本国出版物出口到其他国家。在税收方面, 英国已经100多年从未对图书、期刊征收增值税, 从而使图书和其他出版物处于零纳税状态, 但对一般商品征收20%的增值税。

(3) 运营模式国际化。出版集团采用在境外直接投资, 在目标市场地区从事出版、销售出版物的资本模式。产权国际化、直接建立分支机构和跨国并购是主要形式, 其典型的组织形态是跨国出版集团, 其中爱思维尔就是一个代表, 资本的国际相互融合, 推动和促进了出版集团的发展。创造跨国出版集团的主要手段是直接建立分支和跨国并购, 通过收购和兼并国外出版公司, 将自己的出版物打入目标市场和国际市场, 实现国际化。典型的例子是1993年, 英国的励德国际公司和荷兰的爱思维尔公司 (合并为励德·爱思维尔集团) , 使公司核心竞争力增强, 在市场上占有主动权。

(4) 发展版权贸易。爱思唯尔积极开展版权贸易, 且形式多样化。例如, 合作版权出让、作品翻译权出让、电子版制作权等。此外, 其从事版权贸易的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社交和公关能力。他们能够时刻保持对国外市场的了解, 准确的判断出版项目的销售潜力, 并且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相较之下, 我国开展版权贸易的历史较短, 对外版权贸易单一, 并且专业化非常低, 不能深刻的了解目标市场, 及时的壮大市场, 版权贸易是我国出版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励德·爱思唯尔官方网站[DB/OL].www.reedelsevier.com.

[2]刘益, 马长云.励德·爱思唯尔集团的经营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与出版, 2011 (3) .

篇7:盲文出版物-中国出版业的盲区

目前,为了解现有盲人对我出版社书目的需求,对文化活动的喜好,以及了解盲人的整体文化水平和个别差异,出版社从多方面、多层次统计具有代表意义的盲人自然数据,了解不同行业盲人的整体需求,从而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中国盲文出版社制定更有效的服务方式做好铺垫。

盲文出版物的现状

中国盲文出版社成立60多年来,一直采取低于成本价发行、开办盲文图书馆的办法为全国盲人免费借阅图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盲人买书难、读书难的作用。近些年,在社会各大企事业单位和部门的配合、支持下,逐渐走向日趋完善的发展模式,而且实施了出版盲文书刊为主体的同时,兼有有声读物、大字版读物等多元化并存的方式,充分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盲人的需要。形成了覆盖全国盲人的发行服务网络。在盲文专业技术人才和盲文印制设备设施等方面打下了一定基础。目前具有5条100册以内印数的盲文生产线,自主印制生产线、100册以上的大批量生产线各5条,这15条生产线可以支持每年450余种、20余万册、2700多万页的盲文出版能力。在盲文出版方面,涵盖了盲人所需的各类教材、社会读物和期刊。盲文教材包括从中小学到大中专、本科共230多种(含重印),约15万册,占总册数的75%,有过半数是盲人按摩和中西医类教材;社会读物包括时政、文学等200多种优秀图书,约4万册,占到了18%的比例;盲文期刊主要有《盲人月刊》、《医学荟萃》、《读者》、《中国盲童文学》等11个品种,约1.4万册,占总册数的7%。可以说这些盲文书对广大盲人朋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盲文出版物从数字上看虽然可观,但平摊到1233万盲人身上就远远不及了。相比之下,我国每位明眼人每年平均占有约10种出版物,盲人只平均占0.36种,这与普通汉文图书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是无法相比的。而且全国并非每个城市都有正规的盲文图书馆,有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阅览室,甚至书架上的两排书,就更别提县区了。加上盲人出行不方便,去图书馆大多需要陪同,邮寄图书时间没有保证。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盲人群体的阅读状况令人堪忧,盲人的阅读需求无法保障。

再从现有盲文书的种类看,医学类、教材类比较多,英语、双语读物、科普读物、音乐书籍较少,英语外的其他语种图书、辞典类工具书更加缺乏,经济类、计算机类等实用性和时效性强的书籍也相对不足,并且内容相对滞后。近年来虽然增加出版了许多少儿盲文图书和经典名著,但盲文图书的种类依然不全,而且限于出书成本、价格的原因,出版的数量也达不到全国盲人的总体需求。而且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创新不断进步,现代的盲人也远远不同于旧社会的读者,他们希望瞭望大洋彼岸的繁荣,企盼了解未来世界的面貌。

基于此,我们对盲人的现状和读书需求展开了实地调研。

调研对象及方法

本次活动的调研对象主要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和盲生、市属康复中心门诊部的诸位按摩师、河北省唐山市残联系统的康复教育中心科长毕女士、盲聋哑学校退休教师兼盲人钢琴教师孙永恩、盲聋哑学校在职教师孙某等。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以点为主,面中取点,分批次调研的方式。也即分批次对全国范围的盲人进行抽查式调研。未成年人主要集中在盲聋哑学校的学生,成年人主要集中在康复中心的按摩师。

依据本次调研的性质与目的,适宜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但由于总体样本数量达不到(康复中心门诊部只有四五十位按摩师,唐山市盲聾哑学校每个班级只有三五位盲童,并且唐山各县的盲聋哑学校盲童更少,全部加起来也不到50为盲人),无法用SPSS等统计软件做定量研究,所以此次调研采取了质性的个案研究。调研方法主要有电话访谈、网络检索、实地观察与面谈4种。

被调研助盲机构和盲人个案举例

由于盲人不便于做调查问卷,特地采取了面谈记录,之后再由访问人员整理填表的形式。由于是一对一面谈采访,就决定了样本的数量不会太大,达不到大数据统计的基本要求,因此放弃了利用SPSS等社会学统计软件的科学分析。采取表格对比的形式人工总结,再进行省市内的小范围讨论,最后进行全国大范围的跨省讨论,总结出南北差异、东西差异以及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为了明晰起见,现列举某些被调研者的部分自然数据,见表1(其中略去了负责人职务、联系方式等个人隐私数据)。

盲人未来需求分析

1.盲文乐谱需求量大

盲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不能自己随意出行和运动。于是在住所听音乐成了他们普遍的爱好。调研中,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还是社会上按摩机构的盲人朋友,普遍反映业余的文体活动不多,所以弹奏、吹奏乐器以及欣赏音乐成了盲人普遍的爱好。有些甚至加入了当地的残疾人艺术团。因此就需要大量的盲文乐谱,从乐谱形式看,需要标准五线谱版和简谱版两种版本。从乐器角度看,对吉他、琵琶、古筝、笛子曲谱的需求较多。

2.盲童普遍喜欢故事类书籍

盲童最喜欢的是故事类图书,如《哈利波特》系列。这些孩子和有正常视力的儿童一样,最喜欢的并非诗歌、散文、励志书籍,而是能给他们带来无限快乐和幻想的冒险与科幻儿童读物。但是多数地区康复中心和残疾人学校能为盲人提供的纸质书非常有限,并且更新速度较慢。

nlc202309081940

3.医学类书籍供不应求

经过调查,无论是全国性的盲文图书馆,还是各省市的地方图书馆,医学类书籍是需求最多的,表现出明显的供需不平衡。其中西医学书籍较缺乏,中医药学书籍种类不全,按摩手法图书普遍陈旧。特别是从事与按摩职业相关的盲人,喜欢读《高级医学解剖》等层次较高的专业书籍,而不仅仅局限于初级和中级。

4.成年盲人喜歡读历史类的课外书

从走访的盲人就业机构和学校看,听和读历史类书籍是成年盲人普遍喜欢的种类,特别提出了人物传记,如《历朝宰相》。还提出近些年百家讲坛里的《明朝那些事儿》,甚至有些盲人对历朝皇帝感兴趣,希望出版《历朝皇帝年谱》,还有的希望阅读《历代名人大辞典》。总之,现代的盲人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宽泛,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所需要看的历史书也远远不及课本及《上下五千年》等,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5.缺少能传阅电子书、有声读物的公共网络平台

无论是按摩康复中心的盲人工作者还是盲聋哑学校的盲童,来盲文图书馆听书、听讲座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不仅局限于视觉行动障碍,更局限于地域的问题。出版社即使免费为盲人邮寄纸质书,但盲人还书时,仍需要面临找邮局的困难,特别是住在农村和县级市的盲人,就更为不方便。加上部分盲人看书的时间不多,还希望借期延长。例如上述表1中列举的康复中心的盲人按摩师,春节前后每天要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0点,平常也需要倒班,所以读书的时间很少。再比如表中列举的盲聋哑学校的孩子们大多用普通学校的教材,学习任务相对较重,特别是面临考学的高年级,看课外书的时间更是少,这就造成了图书不能按时还回图书馆的现象。

所以地方机构希望能请一些老师去当地开展讲座、评书活动,并且期望盲文图书馆在公共网络平台上尽量多的提供电子书,方便盲人随时免费下载。或者把盲文电子书、讲座录音通过网络传到读者的公共邮箱里,免费下载网络资源。

6.自学教材、中学、大学课本陈旧,学生缺乏词典类工具书

没有考上大学的盲人,很多希望通过自学教材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而市面上的成人自考教材、自学工具书大多没有盲文版,也没有电子版和有声读物。中学课本只有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而且在普通汉文书新版本上市很久,盲文书才在繁琐的审核、编辑、录入、校对、印刷环节后面市,这无疑耽误了学生的使用。大学课本种类太少,而且也存在陈旧的问题。比如主要集中在中医类,财经、计算机科学等基本没有涉及。

辞典类图书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任何年龄段都需要。目前的盲文辞典只局限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华词典》等少数几种,而语言类的《英汉双语词典》、科普类的《百科全书》、专业类的《医学辞典》等还有待出版盲文版。

盲文图书出版趋势建议

1.加大盲文乐谱、医学类、历史类书籍的出版量

盲人失去了视觉,却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听觉,并且他们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听觉上,所以很多盲人朋友对声音非常灵敏,学乐器时接受也较快。加上近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盲人也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请老师一对一的学习乐器。这就需要盲文出版社提供大量不同种类的曲谱,如常见的也是调研中需求量最大的钢琴谱,还有小提琴谱、萨克斯谱,以及比较普遍的吉他谱,和民乐中非常受盲人欢迎的古筝谱、笛子谱、二胡谱、琵琶谱等,都是未来重点出版的对象。

医学书籍的出版趋势主要是解决内容陈旧的问题,紧跟医学前沿,出版的盲文书向纵深方向发展。如推出最新的《推拿学》第五版,以及新版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系统解剖学》,并增加高级解剖类书籍的出版数量和种类,以满足推拿专业盲人医师高、精、尖的要求。

还要多出版历史、传记类书籍,以适合绝大多数成年盲人的业余爱好取向。

2.适当增加适合盲童口味的童话故事书的出版量

以前出版的《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希腊神话故事》、《安徒生童话》等显然已经不能满足21世纪小学生们的需求。他们和有视力的孩子一样,喜欢动感刺激的科幻、冒险读物,如备受儿童追捧的动画片配套书籍《汽车总动员》、电影配套的科幻书籍《哈利波特系列》、探险类《小探险家阿尔菲历险记》和《侦探小组在行动》、16本一套的非常全面的大百科书籍《权威探秘百科》等。特别是一些热播的动画片、电影,盲童看不到画面,就更向往通过阅读感受里面描述的精彩情节。

3.开通微信和盲文图书馆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时时上传新书资讯

局限于盲人不能经常来我社听讲座、参加书评座谈会、借阅图书等活动,建议把讲座录音,图书制作成有声读物,上传到盲文图书馆网络平台,并发给地级市盲校、图书室、按摩医院等盲人集中场所的公共邮箱,让盲人随时随地能接收到新的讯息。

下载电子书免去了邮寄纸质书的麻烦,特别是住在偏远农村和县区的盲人,电子书减少了他们进城还书或者邮局寄书的很多步骤。盲文图书馆网络平台要尽量多的提供免费下载的电子书和有声读物,并开通“新书时时通”功能,及时把最新的图书通知我们的读者,也可以开通订阅短信或扫面微信二维码,通过手机直接下载电子书。

4.增加学生辞典工具书的种类,更新大中小学课本的同时注重时效性

辞典是学生的必备工具,每位学生在求学的生涯中都要用到。我出版社应在现有《现代汉语词典》等的基础上,出版供大中专学生用的专业词典,如《医学大辞典》、《旅游地理词典》等,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爱好的人士的需求。

我社以前出版的中小学教材,往往要等半年以上才能完成编辑录入到印刷出版的整个环节,大大影响了学生的使用。出版社可以开展“急件绿色通道”,安排专门人员放下手头其他的图书出版工作,优先录入、校对、印刷教材,并简化审稿环节,再适度增加配套的盲文练习册、教学用具和课外拓展阅读书目的出版。

5.改善传统的运输方式

教材和词典出版以后,就是及时运送到学生手中的传输环节了。以前通过邮局虽然可以免费运输,但耗时太久,少则要20天,多则要两个月,这对于急需用书的孩子们来说,实在是太漫长了,所以盲文出版社尽量与快递公司合作,通过国家支持、快递公司优惠、企业赞助、学校出资等方式联手创造“快送”条件,以满足学生的用书需求。

6.加大研发投入,为盲人朋友提供更便捷的设备

盲文出版社在开发盲用听书朗、快速扫描器的基础上,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设计了第二代听书辅助用具,研制了盲人专用手机、阳光读屏软件(升级版)、盲文点字显示器等多项专用设备,使得21世纪的盲人能够紧跟时代发展,轻松用电脑,畅想手机微信、手机购物的快乐。这些用具在开发的同时就已推广到盲人读者和盲校学生手中试用,以期为盲童提供更好、更先进、更便捷的学习设备。

作者单位:中国盲文出版社

上一篇:陈全江工作法 心得体会下一篇:团小组会议记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