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管理

2024-06-03

出版管理(精选十篇)

出版管理 篇1

关键词:数字出版,书籍,法律,质量研究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 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 数字出版越来越显示了其优势所在, 更加便捷的传输和更广阔的受众面都显示了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型的出版形式收到越来越多的欢迎。中国的数字出版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一部分网络出版物诞生分流了很多实体书籍, 再加上数字出版物价格更加优惠、收藏更加方便、观看也更加便捷的原因, 使得实体出版收到了极大的冲击, 也让实体书籍出版更加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如果不能够更加正式自身的问题, 就会被数字出版吞噬。因而书籍出版的质量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书籍出版最重要的是在自身质量上找问题, 才能够与更加便捷的数字出版物相对抗, 而目前书籍出版质量实际上是存在着极大的问题的。

1 数字出版时代背景下图书质量问题

图书出版作为一种传播知识、文化, 为人们提供娱乐的形式, 其社会效益不可忽视, 不论是在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还是传播思想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目前出版图书参差不齐, 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现其社会效益的目标。

1.1 图书出版过分商业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时代,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 中国更是成为了世界工厂的称号。而数字出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越来越凸显出数字出版的优势所在, 上线周期短、传输便捷、成本低, 这些都为数字出版的大作为提供了基础。但问题在于数字出版在我国, 由于相关的法规尚且不够完善, 对于数字出版的内容等规定不明确, 导致数字出版读物的水平参差不齐, 当然不乏一些好的读物, 来补充实体书籍的缺陷。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的数字出版物在网络流传的同时, 由于低廉的价格使其难以为继, 从而不得不以数量取胜, 而要想数字出版物获得较大的收益, 无异于出版大多数人都感兴趣的书籍, 知识类、说教类不可能成为大多数人们感兴趣的内容, 而人们最感兴趣的无异于通俗类或满足人们原始欲望的内容, 因而这一类书籍成为了市场上较为畅销的出版内容。

更重要的是在商业化发展的今天, 数字出版和实体出版出现了一些连接, 很多在网络流传甚广的数字出版物, 由于其影响力和受众数量巨大, 因而被出版社看中, 这样的出版模式省时省力, 省去了宣传推广的很大成本, 进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 因而收到了很多出版社的欢迎。一些网络小说、漫画等出版成为了实体书籍, 依靠大的受众面, 将网络和实体相结合从而获得了相当可靠地利润。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市场导向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一种书籍的严重倾斜状况, 即通俗类读物大量产生, 而专业类、知识类书籍的空间会受到大的挤压, 从而失去其空间, 而我们的社会发展和人类的需求而言, 这些书籍是必不可少的。

1.2 图书质量问题严重

市场化的今天, 虽然带来了很大的财富, 但图书出版质量却日趋下降。数字出版物尤甚, 许多数字出版物不计传播效果或可能带来的社会会影响, 单纯以盈利为目的, 出版了许多的电子出版物, 而这些电子出版物由于管理不严格或走数字出版管理不规范的空挡, 对出版物管理甚少, 导致一些数字出版物错别字、内容等方面问题重重。而一些实体出版社虽然收到我国出版法规的限制, 对出版物要求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实际上出版物仍然存在着错别字问题严重, 而在书籍内容方面与网络结合作为出版社目前一种新的方式, 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而与网络媒体、数字出版相结合, 出版网络畅销书籍, 虽然使得出版社获得了很大的利润, 但书籍内容充满网络语言, 语言不规范和大量错别字的方面有很多。

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物虽然出现, 但实体出版社仍然不能忘记自身的社会效益, 网络语言大肆出现在实体书籍上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出版的相关规范, 而错别字的大量出现则更是起到误导观众的嫌疑。且网络世界本身管理不足导致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影响世界观的观点出现本身可能对青少年甚至是成人造成误导, 因而数字出版虽然有一定的好处, 但在我国目前条件下, 数字出版物的质量问题堪忧。

1.3 图书装帧和印刷质量问题

我国图书出版行业在图书装帧和印刷质量方面有很多的差异, 图书印刷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书装帧包装精致, 而一些书则是粗糙, 良莠不齐。除此以外, 在我国图书出版业里, 书籍封面设计往往不受到重视, 书籍封面简单粗糙, 或是充斥大量广告语, 从而破坏了书籍的美感, 因而影响书籍的质量。而在西方国家, 书籍封面设计是很重要的, 一本书富有一个简洁、时尚的封面往往是吸引眼球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我国目前对于封面设计的重要性仍然没有看到, 一些优秀的书籍封面并没有合理的设计, 而是将书籍广告、内容和优点零零总总摆放在封面, 使得整个封面看起来毫无美感, 也导致整个书籍质感下降。

另外, 在图书印刷质量方面, 也表现出参差不齐的水准。一些图书印刷纸张以及油墨等质量较差, 使得书籍即使是封面装帧再美好也会降低其质量。尤其是专业知识类书籍, 纸张过于粗糙, 印刷也拙劣。而与此相反地是商业类畅销书籍在书籍装帧和印刷方面质量都较为高, 封面设计赏心悦目, 内页纸张也质量上乘, 原因就是在于成本和资金的问题, 专业类书籍购买人次少且受众面较小, 因而购买量较小, 因而出版书籍要考虑成本因素, 既然获利较小只能压缩成本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而商业类畅销书籍与此相反, 受众面广大, 且购买人数众多, 因而利润也就有所保障, 书籍选取较好的纸张和较精致的封面也是理所应当。

但这样就产生了笔者上述所讲的书籍装帧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也导致了书籍过分倾向于商业类畅销书籍, 使得专业类知识类书籍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2 数字出版时代图书质量管理

书籍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 从我国古代起, 用甲骨记录事件作为我国书籍的开始, 到后来采用竹简记录文字, 直到纸张的出现, 真正意义上的书籍开始出现, 从可以单张记录的佛经到明清两代的话本、小说等的大放光彩, 印刷机器的发明更是促使书籍出版行业的进步, 也使得书籍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方式在全人类范围拓展, 而发展到了现在数字出版的出现更加拓展了出版的版图, 不仅使得出版的范围更加扩展, 内容也有所拓展, 但事实上, 出版质量的下降也是有目共睹的, 因而图书质量的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1 完善数字出版法规, 进行数字出版读物的规范管理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行业之所以读物参差不齐, 水平和内容也各有千秋, 出现一些淫秽或不堪的读物, 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数字出版行业规范不足, 法规欠缺。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数字出版的相关法律条款和法规, 因而在数字出版日新月异的发展情况下, 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制。

笔者认为加强出版物质量首先应该出台专门的数字出版法律, 对数字出版物的内容, 数字出版人的权利范围和义务做相应的规定, 以期数字出版规范更加细致, 在特殊问题上有相应的管理条款来解决。其次是笔者认为数字出版市场的杂乱不堪、肆意转载等情况是由于版权意识不够强烈, 以及相关的数字出版并没有对版权进行规范, 因而设立数字出版相关法规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要规定版权, 规定版权所有者所拥有的权利, 而我国的相关法律文件, 如《著作权法》并没有提出对于数字出版版权所有者权利的保护, 甚至对于版权所有者有所限制, 只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版权所有者的利益, 也造成了实体出版版权所有者和数字出版版权所有者的差异, 而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立法和实践过程中, 只重视实体出版版权而忽视数字出版版权, 因而造成了数字出版混乱不堪, 版权得不到保护的状况, 笔者认为设立一项专门的数字出版法律, 包含保护数字出版版权的相关法律法规至关重要, 最重要的是要将此与实体出版版权保护划为同等重要的范围进行保护, 才能够促使数字出版更加规范, 秩序更加井然。

此外, 在数字出版范围内, 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条例, 保证数字出版物的质量。应当有类似于实体出版物类似的规范, 出版物编辑和校对的出错率保持一定的限制, 否则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而在出版内容方面也应当有一定的规范, 对于出版内容实行分类法, 第一类包括适合所有人看的读物, 包括通俗类小说等大众读物等, 专业类书籍等内容健康, 适合所有人欣赏的数字读物, 第二类是不适合儿童青少年的读物, 比方一些关于两性关系或夫妻之道的读物, 应当将此类读物投放到相关归类的网站, 避免儿童青少年接触, 第三类是一些恐怖鬼怪类的读物, 不适合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欣赏的读物, 将这类书籍分放在相关网站, 因而就可以规避一些网站混乱不堪的情况, 也可以保护青少年, 同时提高数字出版市场的混乱情况, 提高图书质量。

2.2 严格遵守出版相关法律法规, 出版单位应当认真执行

实体出版业方面, 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 对于出版物的质量问题做了相关的规定, 也对于出版物的出版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 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因而最为重要的就是在于执行, 各个出版单位应当严格的执行并规范相关的制度, 才能够保证出版物质量的提升。

首先在出版单位的选题方面应当考虑选题的重要性, 选什么样的题目, 除了考虑市场因素, 也需要考虑作为出版单位应当起的社会效用, 出版单位作为向社会提供知识文化的单位, 首先应该在选题方面考虑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因而与社会有益处的选题和无益甚至有害的内容应当有所取舍, 其次再考虑这样的选题为出版单位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其次是在组稿方面, 向作者约稿也是考验编辑的一个方面, 一本书的成型并非作者完全掌握, 而是在编辑的框架下, 作者对内容进行填充, 而这里编辑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编辑要对书本的策划和意图进行完全的理解, 再对书本内容进行大致的框定, 在框定过程中就需要考虑书本的质量问题, 且在作者写稿的过程中, 编辑要随时跟进, 以期作者按照编辑意图进行撰写, 因而编辑需要首先端正自己的出版意图, 在社会效益为先的情况下进行, 以保证书稿内容的健康性。

再次是在图书校对方面, 这一点尤其重要, 图书校对人员应当时刻将自己作为一个图书重要的清洁人员来看待, 一本图书质量好坏与否, 读者首先看的是错误率, 出现大量错别字或常识性错误的书籍对于读者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 因而无论策划如何好, 撰稿人如何优秀, 错误连篇的书籍就不能说是一部优秀的书籍, 因而校对是一大关键点。而真正有责任感、有志成为一家优秀出版单位的校对人员更是应当以出版优秀图书、对社会、对民众有贡献的出版单位更应该在校对这些细节方面较真, 细致入微。

最后是封面和印刷方面, 一本优秀的书籍在封面设计和印刷质量方面必不可少, 书籍封面的简介和设计感是非常重要的, 因而在封面设计方面既要考虑到吸引目光、展现书籍的内容, 也要考虑到整体的美感。而在书籍印刷方面, 也要考虑书籍内容, 对应书籍内容考虑纸张, 使得书籍的印刷纸张与内容类型相适应。

2.3 出版单位应当适当创新, 加强数字出版与实体出版的合作

数字出版的内容更加宽泛, 且数字出版有一定的读者基础, 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这些优点是实体出版所不足的地方, 而实体出版更加规范、在质量等方面也有优势, 因而笔者认为两者结合是出版发展的一大趋势。两者结合可以弥补实体出版内容不足、缺乏等的缺陷, 也可以弥补数字出版在内容选择、错别字和语言不规范等的缺陷。

在内容上实体出版与数字出版结合扩大实体出版的内容范围, 从而扩展读者的阅读面, 而在规范方面也可以保证数字出版物向实体出版物转变的过程中在语言、错别字、常识性错误等方面的不足, 这样两种方式的相互交互, 取长补短, 也有利于我国出版行业的发展。同时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形式,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态势, 实体出版社被挤压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但实体出版社要想继续生存, 就必须与数字出版相合作。

3 结论

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并不长久, 但发展之快也是有目共睹, 随着社会发展和商业化, 出版行业质量下降并非仅仅是数字出版, 实体出版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因而提高我国出版行业整体的质量水平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皓论图书质量管理.[M]图书情报知识, 2003 (8) .

[2]施东毅图示质量管理中的五个“坚持”[M].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5) .

[3]牛太臣, 曾勉之.全面提高图书质量管理的尝试与探索.[M]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 (1) .

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 篇2

县级以上地方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电子出版物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家对电子出版物出版活动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活动。

第二章 出版单位设立

第六条 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

(二)有符合新闻出版总署认定条件的主管、主办单位;

(三)有确定的电子出版物出版业务范围;

(四)有20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

(五)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设备和工作场所,其固定工作场所面积不得少于200平方米;

(六)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有2人以上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除依照前款所列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关于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

第七条 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经其主管单位同意后,由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第八条 申请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按要求填写的申请表,应当载明出版单位的名称、地址、资本结构、资金来源及数额,出版单位的主管、主办单位的名称和地址等内容;

(二)主办单位、主管单位的有关资质证明材料;

(三)出版单位章程;

(四)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及本规定第六条要求的有关人员的资格证明和身份证明;

(五)可行性论证报告;

(六)由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出具的注册资本验资证明;

(七)工作场所使用证明。

第九条 新闻出版总署自受理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申请之日起9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直接或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书面通知主办单位;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条 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应当自收到批准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登记,领取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持《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

第十一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自登记之日起满180日未从事出版活动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登记,收回《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发生前款所列情形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请延期。

第十二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变更名称、主办单位或者主管单位、业务范围、资本结构,合并或者分立,须依照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并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变更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应当经其主管、主办单位同意,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请变更登记后,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须将有关变更登记事项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十三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终止出版活动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并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

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将有关注销登记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十四条 申请出版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经主管单位同意后,由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本规定所称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册或者年、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电子出版物。

第十五条 申请出版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名称、刊期、媒体形态、业务范围、读者对象、栏目设置、文种等;

(二)主管单位的审核意见。

申请出版配报纸、期刊的连续型电子出版物,还须报送报纸、期刊样本。

第十六条 经批准出版的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新增或者改变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名称、刊期与出版范围的,须按照本规定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出版行政部门对从事电子出版物制作的单位实行备案制管理。电子出版物制作单位应当于单位设立登记以及有关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将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及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本规定所称电子出版物制作,是指通过创作、加工、设计等方式,提供用于出版、复制、发行的电子出版物节目源的经营活动。

第三章 出版管理

第十八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实行编辑责任制度,保障电子出版物的内容符合有关法规、规章规定。

第十九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应于每年12月1日前将下一年度的出版计划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二十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实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重大选题,涉及重大革命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的选题,应当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选题备案的规定办理备案手续;未经备案的重大选题,不得出版。

第二十一条 出版电子出版物,必须按规定使用中国标准书号。同一内容,不同载体形态、格式的电子出版物,应当分别使用不同的中国标准书号。

出版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必须按规定使用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不得使用中国标准书号出版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第二十二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转让、出租、出售本单位的名称、电子出版物中国标准书号、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第二十三条 电子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的技术、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

出版电子出版物,须在电子出版物载体的印刷标识面或其装帧的显著位置载明电子出版物制作、出版单位的名称,中国标准书号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及条码,著作权人名称以及出版日期等其他有关事项。

第二十四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申请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出版物,须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第二十五条 申请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出版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电子出版物名称、内容简介、授权方名称、授权方基本情况介绍等;

(二)申请单位的审读报告;

(三)样品及必要的内容资料;

(四)申请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的著作权合同登记证明文件。

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游戏出版物还须提交游戏主要人物和主要场景图片资料、代理机构营业执照、发行合同及发行机构批发许可证、游戏文字脚本全文等材料。

第二十六条 新闻出版总署自受理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电子出版物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审批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电子出版物,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并应当符合国家总量、结构、布局规划。

第二十七条 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出版物,须在电子出版物载体的印刷标识面或其装帧的显著位置载明引进出版批准文号和著作权授权合同登记证号。

第二十八条 已经批准出版的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出版物,若出版升级版本,须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五条提交申请材料,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

第二十九条 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游戏测试盘及境外互联网游戏作品客户端程序光盘,须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五条提交申请材料,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与境外机构合作出版电子出版物,须经主管单位同意后,将选题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新闻出版总署自受理合作出版电子出版物选题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三十一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申请与境外机构合作出版电子出版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合作出版的电子出版物的名称、载体形态、内容简介、合作双方名称、基本情况、合作方式等,并附拟合作出版的电子出版物的有关文字内容、图片等材料;

(二)合作意向书;

(三)主管单位的审核意见。

第三十二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与境外机构合作出版电子出版物,应在该电子出版物出版30日内将样盘报送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三十三条 出版单位配合本版出版物出版电子出版物,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发放电子出版物中国标准书号和复制委托书,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三十四条 出版单位申请配合本版出版物出版电子出版物,应提交申请书及本版出版物、拟出版电子出版物样品。

申请书应当载明配合本版出版物出版的电子出版物的名称、制作单位、主要内容、出版时间、复制数量和载体形式等内容。

第三十五条 电子出版物发行前,出版单位应当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和新闻出版总署免费送交样品。

第三十六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条件。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社长、总编辑须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社长、总编辑须参加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后才能上岗。

第三十七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须遵守国家统计规定,依法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统计资料。

第四章 进口管理

第三十八条 进口电子出版物成品,须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电子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提出申请;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第三十九条 申请进口电子出版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进口电子出版物的名称、内容简介、出版者名称、地址、进口数量等;

(二)主管单位审核意见;

(三)申请单位关于进口电子出版物的审读报告;

(四)进口电子出版物的样品及必要的内容资料。

第四十条 新闻出版总署自受理进口电子出版物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审批进口电子出版物,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并应当符合国家总量、结构、布局规划。

第四十一条 进口电子出版物的外包装上应贴有标识,载明批准进口文号及用中文注明的出版者名称、地址、著作权人名称、出版日期等有关事项。

第五章 非卖品管理

第四十二条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非卖品,须向委托方或受托方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申请书应写明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的使用目的、名称、内容、发送对象、复制数量、载体形式等,并附样品。

电子出版物非卖品内容限于公益宣传、企事业单位业务宣传、交流、商品介绍等,不得定价,不得销售、变相销售或与其他商品搭配销售。

第四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发给电子出版物复制委托书;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四十四条 电子出版物非卖品载体的印刷标识面及其装帧的显著位置应当注明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统一编号,编号分为四段:第一段为方括号内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第二段为“电子出版物非卖品”字样,第三段为圆括号内的年度,第四段为顺序编号。

第六章 委托复制管理

第四十五条 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非卖品应当委托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设立的复制单位复制。

第四十六条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非卖品,必须使用复制委托书,并遵守国家关于复制委托书的管理规定。

复制委托书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印制。

第四十七条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的单位,应当保证开具的复制委托书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并须将开具的复制委托书直接交送复制单位。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的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转让、出售本单位的复制委托书。

第四十八条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的单位,自电子出版物完成复制之日起30日内,须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上交本单位及复制单位签章的复制委托书第二联及样品。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的单位须将电子出版物复制委托书第四联保存2年备查。

第四十九条 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的单位,经批准获得电子出版物复制委托书之日起90日内未使用的,须向发放该委托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交回复制委托书。

第七章 年度核验

第五十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实行年度核验制度,年度核验每两年进行一次。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实施年度核验。核验内容包括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登记项目、设立条件、出版经营情况、遵纪守法情况、内部管理情况等。

第五十一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进行年度核验,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年度核验登记表;

(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两年的总结报告,应当包括执行出版法规的情况、出版业绩、资产变化等内容;

(三)两年出版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目录;

(四)《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的复印件。

第五十二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年度核验程序为:

(一)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应于核验年度的1月15日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交年度核验材料;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设立条件、开展业务及执行法规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并于该年度的2月底前完成年度核验工作;对符合年度核验要求的单位予以登记,并换发《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于核验年度的3月20日前将年度核验情况及有关书面材料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第五十三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缓年度核验:

(一)不具备本规定第六条规定条件的;

(二)因违反出版管理法规,正在限期停业整顿的;

(三)经审核发现有违法行为应予处罚的;

(四)曾违反出版管理法规受到行政处罚,未认真整改,仍存在违法问题的;

(五)长期不能正常开展电子出版物出版活动的。

暂缓年度核验的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确定,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暂缓期间,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当督促、指导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进行整改。暂缓年度核验期满,对达到年度核验要求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予以登记;仍未达到年度核验要求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注销登记意见,新闻出版总署撤销《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办理注销登记。

第五十四条 不按规定参加年度核验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经书面催告仍未参加年度核验的,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出注销登记意见,新闻出版总署撤销《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办理注销登记。

第五十五条 出版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单位按照本章规定参加年度核验。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违反本规定的,新闻出版总署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以采取下列行政措施:

(一)下达警示通知书;

(二)通报批评;

(三)责令公开检讨;

(四)责令改正;

(五)责令停止复制、发行电子出版物;

(六)责令收回电子出版物;

(七)责成主办单位、主管单位监督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整改。

警示通知书由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统一格式,由新闻出版总署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下达给违法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并抄送违法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单位。

本条所列行政措施可以并用。

第五十七条 未经批准,擅自设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擅自从事电子出版物出版业务,伪造、假冒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或者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名称、电子出版物专用中国标准书号出版电子出版物的,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处罚。

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等出版单位未经批准,配合本版出版物出版电子出版物的,属于擅自从事电子出版物出版业务,按照前款处罚。

第五十八条 从事电子出版物制作、出版业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处罚:

(一)制作、出版含有《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禁止内容的电子出版物的;

(二)明知或者应知他人出版含有《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禁止内容的电子出版物而向其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出版单位的名称、电子出版物专用中国标准书号、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条码及电子出版物复制委托书的。

第五十九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出租、出借、出售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转让本单位的名称、电子出版物专用中国标准书号、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第六十条处罚。

第六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第六十一条处罚:

(一)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变更名称、主办单位或者主管单位、业务范围、资本结构,合并或者分立,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变更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未依照本规定的要求办理审批、变更登记手续的;

(二)经批准出版的连续型电子出版物,新增或者改变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名称、刊期与出版范围,未办理审批手续的;

(三)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未按规定履行年度出版计划和重大选题备案的;

(四)出版单位未按照有关规定送交电子出版物样品的;

(五)电子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三十八条未经批准进口电子出版物的。

第六十一条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未依法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统计资料的,依据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布的《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处罚。

第六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电子出版物制作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未办理备案手续的;

(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未按规定使用中国标准书号或者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

(三)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出版的电子出版物不符合国家的技术、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的,或者未按本规定第二十三条载明有关事项的;

(四)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出版物,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有关规定的;

(五)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与境外机构合作出版电子出版物,未按本规定第三十条办理选题审批手续的,未按本规定第三十二条将样盘报送备案的;

(六)电子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四十一条的;

(七)委托复制电子出版物非卖品违反本规定第四十二条的有关规定,或者未按第四十四条标明电子出版物非卖品统一编号的;

(八)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及其他委托复制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四十五条至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委托未经批准设立的复制单位复制,或者未遵守有关复制委托书的管理制度的。

第九章 附 则

出版管理 篇3

中外出版业宏观管理的主体比较研究

现阶段的出版管理主体在全球范围内共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全国出版业的宏观管理;二是政府不设专门机构,全国出版的宏观调控任务由出版业的各种行业组织担负;三是由执政党的有关机构和政府专门机构共同对出版业实施宏观管理;四是政府专门机构与出版业行业协会共同担负出版业的宏观调控任务。

1.出版业宏观管理中政府专门机构的职能不同

出版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大多不设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而由出版行业协会等组织负责宏观管理的任务。如美国、英国、德国。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出版管理体制属于政府和政党双重管理,代表政府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代表党的宣传部门是出版业管理活动的主体,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出版政策和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监管新闻出版活动和市场主体、审批出版发行单位、组织出版物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著作权管理队伍建设等活动。我国的国情和政体决定了党委宣传部门是出版业管理领导的核心,但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其视为唯一主体的做法是欠妥当的。以英美等发达国家为例,英国在出版管理方面并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政府的很多部门可以对出版活动进行指导,主要组织管理工作由行业协会负责实施,这种管理方法更显专业化,专业的协会组织人员可以根据市场动态、公众需求制定专门的出版发行模式,完成出版业的宏观管理工作。针对出版业管理的重要性,美国除了在行业组织内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设立了专门的法律对出版业的发展进行监督。由于我国的具体职能是由政府部门进行实施,而人民作为最直接的利害关系者,对出版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应在提高政府职能的同时加强对行业组织机构专门技能的培训。

2.行业协会的地位不同

我国与西方国家出版行业组织的性质不同,主要表现在职能行使及组织机构等层面,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性质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出版协会多集中于非营利性机构的法人组织,不依赖于政府,具有独立行使自身的权利;我国的出版行业协会受章程的限制更多的依赖于政府,是政府职能部门的附属机构,行业协会自身的作用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第二,组织机构不同。国外的出版行业组织机构为企业式的管理;而我国的出版行业协会被赋予了浓厚的行政主义色彩,管理人员的任命多由政府机关作出,职权的形式也不能完全代表本组织利益。第三,职能的行使不同。西方国家的行业协会组织在出版业管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维权、服务、监督职能在出版业的运营过程中切实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我国的出版行业协会代言功能较弱,工作不规范,但在行业培训、传达政策信息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第四,协会内的会员关系不同。西方国家的行业协会代表本组织的利益,其会员准入较为宽松,多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行业协会受行政职能的驱使,成员缺乏代表性。

中外出版业宏观管理的客体比较

受政治体制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的出版单位除了要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还要符合各项审批规划。因此,在性质、数量等层面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别。美国对出版单位的管理较为松散,在数量上居全球首位,共有注册出版单位4.5万家,但1997年后商业出版社经营正常的仅有3200家,其中有150家年度出书超过100种的大型出版社,950余家年度出书超过50种的中型出版社。根据1995和1996年版的《德国书业企业名录》统计,德国出版机构已达14114家,其中正规的出版社有3000多家,期刊社725家,报社333家。俄罗斯1995年12月颁布并于1998年10月修改的《俄联邦国家扶持大众传媒和图书出版联邦法》,对出版社和印刷企业实行股份制、私有化作出了明确规定,其基本思路是垄断地位的国有出版、印刷企业不能私有化,可以实行股份制,非垄断地位的可以进行私有化。经过近十年的改革,现在俄联邦的国有出版社只有63家。俄罗斯图书业越来越集中于非国家出版机构。在俄罗斯众多的出版单位中,中小型出版社占有绝大多数。俄罗斯的出版社和出书量并没有准确的数字,据估计,出版社数目在15000~17000家,每年出书100种以上的有26家,出书量在200~1000种的只有5家。而在英国,图书出版并不受这些限制,任何个体都可以出资注册图书出版公司,因此其出版印刷大多为私人所有。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英国的出版业集中化趋势更加明显,多数交易由20家最大的公司完成,全球范围内的集约化出版集团都在英国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法国目前有4000多家出版社,以家族经营的小型出版社为主,有50余家的大型出版社年度出书在100种以上,40余家的中型出版社年度出书在50种以上,而巴黎作为法国的商业中心,集中了全国大多数的出版社。由此可见,虽然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出版单位设立层面的条件不同,但大多数国家的出版机构都具有基数庞大、增长较快、私有化运营的特点。

由于媒体对公众具有舆论引导功能,因此我国的出版单位被定性为要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主管机关,这一国有单位的定性决定了我国出版行业的性质与外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规模上来看,我国的出版行业集中度不高,与外国出版社的差距较大;从数量上看,我国的出版社一直维持在500多家,并无大的变动,外国出版社数量层面变化较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出版社的性质也发生了转变,部分單位企业化运营模式开始出现,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行政化方向仍为主流趋势,与发达国家的市场化进程依旧存在很大差距。

中外出版业宏观管理的手段比较

由于各国的国情及出版业的发展存在差异,出版业在宏观管理手段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较为发达的国家,政府侧重于简介性的指导功能,更多的运用市场经济调控手段进行管理;而在我国的出版管理中,主要运用行政手段,政治性更加明显。

1.行政手段管理的地位不同

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其出版企业与政府之间不构成行政隶属关系,行政手段在管理方法中处于从属地位。如美国的版权局其主要职责有:建立版权信息库为公众提供信息、作为服务性机构为版权政策提出制定或者修改建议、版权登记等服务性功能。我国的出版业管理中,行政机关扮演了审查和决断的角色,占据管理的主导地位,其直接管理过程中行政手段运用较多,有待进一步弱化。

2.经济手段管理的力度不同

市场经济手段调控是国外出版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同的国家通过基金项目、财政补贴、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出版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其形成健全的结构。而在我国,由于政府行政干预能力过强,市场化进程力度不够,经济手段的运用和导向功能尚不明显。在税收层面我国也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做法,如制定优惠的税收策略和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等,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税收调控整体水平偏低,仍不能适应出版业的发展要求。

3.法律手段层面的差异

首先,针对出版管理现状,有些国家有专门的法律,而有些国家没有。早在1881年英国就颁布了象征出版商和印刷商权利与义务的《新闻出版自由法》,而我国暂时没有专门的新闻出版法,以《出版管理条例》扮演着出版法的角色;其次,法律限定的内容不同。俄罗斯的新闻出版法中创办舆论工具的人才多样化,不过分集中,而我国的出版单位应当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的认定,要有出版单位名称和章程,有确定的业务范围等条件,行政管理趋向过于明显;最后,法律的执行情况不同。在完善的法制体系基础上,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我国目前的法制管理仍不健全,各种民营出版商、淫秽出版物仍充斥着图书市场,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挑战。

我国出版业品牌差异及创新

与发达国家出版行业相比,我国的整体水平较低,各种资本、市场等管理要素限制了其企业化发展的进程,而这些也是我国出版业区别于发达国家的最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制度是由法律法规等正式规范性条框与社会习俗、道德等非正式性制度所共同组成。这种正式与非正式兼具的模式创造了人们生活与交往的社会标准,为人们的活动与交易提供了潜在的制度性规范标准,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出版业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市场机制下的制度规范,而这些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规则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市场活动的有序进行。良好的制度规范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会对出版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种低成本的构成要素同时也能促进市场经济更健全的发展。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就指出,在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使得交易成本最低的法律就是最佳的法律。对于出版管理来说,在可控的制度层面,应当以最低的成本保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规范市场秩序。总的来看,改革出版业市场的现存机制是出版业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

第一,应当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实行管办分离、政企分开的模式,保证政府监督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利用;加强对大型出版集团的构建工作,有效整合利用资源,进行集约化经营,并严格按照现代市场化标准机制运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品牌效应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忽视。目前来看,我国对出版业的品牌构建力度不够,品牌型的企业数量较少,因此要提高品牌形象的构建。以新华书店为例,其品牌效应已经扩散到各个省份的大小城市,对人们的图书需求产生着重大影响。

第二,改革用人制度,实行责任制。要从实际出发,对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整,明确业务范围及责任分工。如在政府行政功能的引导下,实行双向择优选择的聘任制,革新出版制度,加强人才培训,规范人才行为,提高改革实效。出版社领导作为负责人,掌握各项权利,要严格选拔,避开以往行政机关的任命式选调。如可以采取由出版社内部员工公开选举、征集社会公众意见等途径。

第三,要建立严格有序且可操作性强的图书质量评价体系。从出版内容的选题、编輯校对、版面的设计、插图与信息的插入到出书后的回馈反映机制等,都要形成严密的管理体系与保障制度。同时还要建立最终的评审制,由专业人士对出版内容的优劣进行判定,将各项检查落到实处,保证市场发行中的图书质量。

|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

论出版改制背景下出版社的财务管理 篇4

关键词:出版改制,出版社,财务管理

根据出版体制改革路线表的出台, 2009年是整个出版业界体制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一年。这意味着改制后的各出版单位较之改制以前要更深入探索市场规律, 完全市场化经营与运作, 才能进一步提升其竞争能力。因此作为构成各出版单位经营管理主要内容的财务管理的方式与手段要有所改变, 使其在经营管理上更好地发挥优势作用。

一、目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1. 一直以来, 出版单位的事业单位体制使大多数人包括财务人员在内都有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因为比起企业会计, 出版社财务人员业务量相对较小, 而且主要是对本社的领导与编辑提供财务上的服务。其工作多是事后的记账、算账, 对经济活动分析能力不高, 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不强, 为领导在经营管理中出谋划策较少。由于对自己定位不高, 因此在工作中不思进取,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意识不强。

2. 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直接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和企业的经营活动, 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现在多数出版单位还缺乏资金管理意识及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体现在应收账款回款速度较慢, 资金周转率低, 存货的资金占用较多, 因此导致其流动资金紧张。

3. 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 但许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 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 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另外财务管理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 财务管理依据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企业进行财务预测、决策和控制所依据的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等信息都只可能尽量接近真实情况而不可能完全反映事实。

4. 财务部门与编辑、出版和发行等部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缺乏建立与各部门相互沟通并且高效的信息平台。这样的结果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互不对称、互不同步, 财务人员不能共享其他业务部门的数据, 不利于财务人员及时全面地作出财务分析, 工作效率较低。财务管理手段的落后, 降低了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整体运作效率, 这对出版社生产经营的科学管理和事业的发展很不利, 因此, 改制后企业应将财务管理纳入到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使企业运作的所有过程状态都能全部适时反映到财务状况上。

二、改制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方法

1. 财务人员在工作观念上要有所转变。

市场经济与市场竞争的环境, 向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财务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会计核算, 而是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 要从全行业角度来考虑工作问题, 应改变事后记录型的、无目标的、被动的核算型的会计管理方法, 发挥财务部门统筹、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财务人员要在认真抓好计划、会计、统计核算的基础上, 从图书选题策划环节到图书编辑成本控制, 再到发行销售等环节, 真正做到事前预测、论证, 事中控制、监督和事后考核、评价的全过程管理, 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渗透。在图书选题策划阶段, 财务人员应参与测算成本, 计算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否合理。在图书的印制阶段控制好印制成本。到图书的销售阶段, 应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与发行人员及时沟通, 使资金尽快回笼。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 有利于推行和落实各种不同形式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有利于对经济活动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核算、监督的管理工作制度, 比过去更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控制职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 财务人员要适应环境, 就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更新专业知识, 增强理论基础, 丰富实践经验, 并逐步培养超前意识, 学会科学预测, 积极为企业领导决策出谋划策。只有这样, 财务人员才能提高应付挑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作用。

2. 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因为财务管理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进行综合性管理, 贯穿和渗透于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之中, 因此要做好资金管理就要先做好资金使用计划, 优化配置资金。在日常的核算业务中, 也要处处考虑资金是否具有有效性的问题。比如管理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 不能局限于登录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而是要上升到资金管理的高度, 考虑资金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提高资金运作效益, 防范金融风险。管理应收账款, 不能局限于登录相关的明细账、总账, 而是要研究它的收账周期、坏账比例、及如何加快账款回收的方式方法等。另外, 高库存给出版社带来诸多经营隐患, 阻碍了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管理中可以把库存图书分为适销图书、滞销图书和无法销售图书等类别, 定期确定需要处理的库存量, 使图书库存消化常规性、强制性。积极开展压仓促销, 盘活存量资金, 减少存货的持有成本。总之, 财务管理工作要围绕着以实现资产有效性为核心来进行。

3. 要树立财务风险防范的意识,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在市场竞争中, 收益与风险同时存在且成正比关系。财务管理人员应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如在筹资决策中, 企业必须要慎重选择, 确定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及其特点, 再者企业要从自身角度出发, 调整有偿负债结构, 使其更为合理化。在此过程中, 企业要通过分析销售利润率、净利率及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财务比率确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虑, 以达到防范筹资风险的目的。在投资决策中, 企业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投资原则, 统一使用资金, 使资金投向配置更合理, 既要避免分散投资又要避免过分集中。

4. 实现各部门的协同作业及信息共享与反馈。

第六章 出版内容管理 篇5

出版内容管理

《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下列内容: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宣扬邪教、迷信;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出版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国家支持、鼓励下列优秀、重点出版物的出版:对阐述、传播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有重大作用;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以及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重要意义;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有重大作用;对推进文化创新,及时反映国内外新的科学文化成果有重大贡献;对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有重大作用;其他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或者文化艺术价值。

一、涉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出版物管理

党和国家和主要领导人包括现任或曾任党中央政治局的常委,国家主席、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凡发表和出版涉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作品,其观点必须符合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内容一定要准确,不得使用道听途说的传闻,不得捏造、杜撰,不得损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不得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不得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

(一)未曾出版、发表的文稿出版

曾任和现任中央常委未曾出版、发表过的文稿(包括文章、著作、讲话、书信、批示、电文、诗词等),限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按既定的分工范围出版。地方人民出版社和有关的中央出版社根据需要可向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租型出版这类图书;根据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已经出版的上述领导人的著作进行摘选的专题选编或综合汇编,一般只能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按照各自的分工范围安排出版。其他出版社需要出版根据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已出版的曾任和现任中央常委的著作摘选的专题选编、综合汇编,或者对这类专题选编、综合汇编加有注释、评介或分析的读物,须经出版社主管单位审核同意后,专题报新闻出版署审批。

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未公开发表过的讲话,需要公开发表的,须由中央办公厅报中央批准。未经批准,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自行发表。公开或内部出版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的讲话选编、论述摘编、专题文集以及各种摄影画册、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统一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或中央指定的其他单位负责编辑,经中央办公厅报中央批准,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编辑。研究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思想、生平的专著、文集,一般不出版;特殊情况需要出版的,由出版社按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向新闻出版署申报;新闻出版署商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后报中央批准,并指定有关出版社出版。

(二)图书出版

出版反映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的图书限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党史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八一出版社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他出版社一律不得安排出版。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所属出版社,须将选题和稿件报主管部门审核并提出意见后,报送新闻出版署审批;地方出版社,须将选题和稿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审核并提出意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审批。凡出版反映健在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的图书,必须征得本人同意才能出版。

(三)音像制品出版

出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的音像制品限由中国唱片公司、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出版,其他音像出版社一律不得安排出版。上述出版社在安排出版这类作品时,须将选题和文稿、样片报主管部门审核并提出意见,报送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四)摄影画册出版

反映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的摄影画册(包括摄影类的影集、活页图片集、挂历、年历画、年画、装饰画、图片等)由人民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计、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党史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长城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根据各自的分工安排出版,其他出版社一律不得安排出版。

上述出版社在安排出版这类图书时(其所收照片不论是已经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表过的),必须严格执行送审制度。上述中央部委出版社须将选题和稿件报主管部门审核并提出意见,报送新闻出版署审批;上述地方出版社须将选题和稿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审核并提出意见,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审批。这类图书所采用的摄影照片一律须注明作者和来源。

(五)报刊出版

有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的新闻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按照各自的审批程序报批,其他中央或地方新闻单位报送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指定的部门或人员审批。报纸、期刊发表或转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作品(包括文章和图片),要与各自的性质,分工相符。地方报刊在发表这类作品前,须报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审核,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审批;中央的报刊须报主管部门审核,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新闻出版署审批。

二、涉及国家秘密的出版物管理

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保密法规,建立健全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实行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制度。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的信息,应当按照有关的保密规定进行自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当送交有关主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新闻出版单位及其采编人员需向有关部门反映或通报的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应当通过内部途径进行,并对反映或通报的信息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国家秘密的标志。被采访单位、被采访人向新闻出版单位的采编人员提供有关信息时,对其中确因工作需要而又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应当事先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批准,并向采编人员申明;新闻出版单位及其采编人员对被采访单位、被采访人申明属于国家秘密的事项,不得公开报道、出版。

新闻出版单位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会议或其他活动,应当经主办单位批准。主办单位应当验明采访人员的工作身份,指明哪些内容不得公开报道、出版,并对拟公开报道、出版的内容进行审定。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根据各自业务工作的性质,加强与新闻出版单位的联系,建立提供信息的正常渠道,健全新闻发布制度,适时通报宣传口径。

有关机关、单位应当指定有权代表本机关、单位的审稿机构和审稿人,负责对新闻出版单位送审的稿件是否涉及国家秘密进行审定。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内容,应当报请上级机关、单位审定;涉及其他单位工作中国家秘密的,应当负责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有关机关、单位审定送审的稿件时,应当满足新闻出版单位提出的审定时限的要求,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在所要求的时限内完成审定的,应当及时向送审稿件的新闻出版单位说明,并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个人拟向新闻出版单位提供公开报道、出版的信息,凡涉及本系统、本单位业务工作的或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应当事先经本单位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个人拟向境外新闻出版机构提供报道、出版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军事方面内容的,应当事先经过本单位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向境外投寄稿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三、军事题材出版物管理

军事题材出版物是指以我国国防建设及军队(包括武警部队)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工作、生活和重要人物为题材的专著、通俗读物、传记、回忆录、文学作品、美术摄影作品、辞书等工具书及报刊文章和音像制品。军事题材出版物的观点必须符合中央有关决议精神和军队有关规定,必须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军队形象,必须客观、真实、准确,符合历史真实,并照顾到现实,不得泄露军事秘密,不得妨碍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一)必须履行重大备案手续的选题

在出版军事题材出版物之前,出版单位必须履行重大选题备案手续。以下选题尤其要严格履行重大选题备案手续:反映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军队建设重要思想和论述,中央军委和总部重大决策,重要军事会议的选题;反映我军军史、战史的选题;反映经中央军委批准冠以“军事家”评语的人物和军队高级将领工作、生活情况的选题;反映建国以来边防、海防、空防重大战斗以及军事演习的选题;反映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情况,包括宣传军队师级以上单位和军职以上干部先进事迹的选题。

这些选题原则上归口军队出版单位出版。其他出版单位需要出版的,必须按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向新闻出版署申报。

(二)不得公开出版的选题

以下选题不得公开出版或发表:具体阐释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军事部署的选题;军队团以上单位军史、战史资料,特别是未公开的军队重大历史事件、失利战役战斗和事故案件;集中介绍团以上干部名录、生平、工作经历、职责范围、社会关系、个人兴趣等情况的选题;介绍军队军事研究最新成果、国防科学技术研究最新动态和军队新型武器装备的选题;介绍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具体部署、方案、进展情况的选题;军队各级领导干部不宜公开的内部讲话、军队各级机关内部文件汇编;属于军事秘密的文件和在军队一定范围使用的内部资料及其他不宜公开出版或发表的作品。

(三)必须送审报批的内容

有下列内容的,必须严格执行事前送审报批制定: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方针,对国家安全环境和作战对象的分析判断,部队重大工作的规划及其实施情况。中央军委、总部的重大决策,重要军事会议,军队各级领导干部涉及秘密的内部讲话,军事谈判的方针、原则和方案,不宜公开的军队条令、条例和法规。军队建设、战斗力水平的综合情况,军队的组织编制、实力、设防部署、军事调动、军事演习、军事禁区、重要军事设施等情况,部队输送及各项勤务保障事项,集团军、师、旅、团及特殊单位的番号,各类战斗部队的名称、任务和实力,边防、海防、空防的军事部署、后勤保障的主要情况。军队历史上未公开的或有争议的重大事件,未解密的海、边、空防涉外军事斗争事件和援外军事斗争情况,军队参与稳定国内局势的情况,“文化大革命”中军队“三支两军”的情况。部队军事、政治、思想、身体素质情况的全面统计和综合分析;案件及行政责任事故统计,重大案件和事故,违法违纪的综合情况及反面典型,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有损军政军民关系和军队形象的其他情况。军队秘密工作部门的情况,秘密情报及其来源,获取手段和能力,秘密通信的密码、资料,电子对抗及其他特种技术的手段、能力等情况。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军队特有或新型军事装备的技术战术性能、核心部位和装备部队情况,武器装备进出口和军备控制情况,军事院校不宜公开的专业和技术、学术研究成果。国防经费的安排、使用、管理情况,国防工业的分布,重要军事物资、武器装备的生产、调拨、储备,战略、战役后方基地建设等情况。预备役人员的储备情况,战时动员及可供国家动员的人力、物力情况,民兵组织状况、装备实力及武器装备保管办法等。军队高级干部和负有特殊任务人员的驻地、行动、档案,师级以上单位和军职以上干部的全面情况。

涉及上述内容,要报送所在大军区级单位有关部门审定,或由上述部门报情中央军委、总部有关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军内外单位不得向出版单位和作者提供上述有关情况。涉及上述内容的出版物,原则上归口军队系统出版单位按专业范围分工出版。因特殊情况需由地方出版单位出版的,报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四)军事新闻注意事项

军事斗争准备的重大活动、装备科研、战法研讨、工程建设和领导同志有关重要讲话等,一般不作公开报道;如确需报道,必须经中央军委和有关总部批准,由新华社统一发布消息。

有关军事斗争准备工作,一般不安排地方记者采访,军队记者采访须经有关大单位主管部门批准,并严格限定采访范围和内容。涉及军事斗争准备的各类稿件,包括先进典型宣传,发表前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除领导审批外,还须经相应级别的保密部门审核把关。未经批准,新闻媒体不得自行采写播发此类稿件,军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投稿或提供消息。互联网络不得在网上随意传播军事新闻,新闻媒体也不得从互联网上下载此类消息。

认真落实从事军事新闻宣传的报刊资格审查制度,对地方报刊特别是小报小刊随意出版军事新闻专刊、特刊的问题要继续进行治理。军队内部发行的报刊要严格控制发行范围,属于内部研讨的有关军事方面的观点和文章,刊登前要严格履行审稿手续,拿不准的要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和保密部门审查,公开发行的媒体包括互联网站不得随意摘引和播发。严禁公开出版反映军事斗争准备的纪实作品。

新闻媒体就军事斗争包括国内外相关重大事件采访军队专家、学者,刊播军队专家、学者就此类问题所作的评论以及演讲报告和文章,须经军队有关大单位政治部审核批准。外国和港澳台媒体采访报道需经中央或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和总政治部批准。所采制的报道必须按程序报批。未经批准,军队专家、学者不得私自接受采访,也不得将自己的有关评论、演讲报告和文章内容提供给境内外媒体刊播。

涉及军事斗争准备的兵力调整部署、战场建设、重要演习和新武器的研制试验及其型号性能、装备部队情况等,一般不以新闻内参的形式反映,应通过相应密级的内部材料刊发或按工作渠道报告。确需要通过内参形式反映的,必须经军队大单位领导或有关总部审核批准,并严格把握报送范围。

四、民族宗教出版物管理

国家民委、中央统战部、公安部、民政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宗教局《关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意见》,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新闻出版署、国家民委、国务院宗教局《关于对涉及伊斯兰教的出版物加强管理的通知》,国家民委、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国务院宗教局《关于严禁在新闻出版和文艺作品中出现损害民族团结内容的通知》,这三个通知的主要精神如下:凡属宗教内部使用的经书、典籍、教义、教规等传经布道的出版物,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报同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备案,并只能在宗教场所内使用。凡研究、评价宗教历史、人物、事件、教义、教规和经书、典籍的出版物,由人民出版社、各地人民出版社以及新闻出版总署指定的中央有关社会科学专业出版社安排出版。这类作品,出版前须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并报主管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一律不得出版。凡以伊斯兰教等经书、典籍或教义、教规为基础加工编写的通俗读物以及所谓传闻、轶事为根据编写的有关宗教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通俗读物,原则上不安排出版。有关伊斯兰教的连环画、画册(像),不得安排出版。

五、党和政府文件汇编出版管理

党代会、人代会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的出版要依照新闻出版署1991年颁布的《关于出版党代会、党中央全会和全国人代会文件及学习辅导材料的暂行规定》执行。

有关党的代表大会、党的中央全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只能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各地人民出版社如需要安排出版,可向人民出版社租型出版这类图书。其他出版单位一律不得安排出版。

有关党的代表大会、党的中央全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的学习辅导读物,统一有文件起草组编写,由人民出版社和新闻出版署指定的其他地方出版社出版。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自行编写和出版。

六、法律法规汇编出版管理

法律法规汇编是指将依照法定程序发布的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者分类汇编成册的公开出版物。

法律汇编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行政法规汇编由国务院法制局编辑,由人民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军事法规汇编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法制局编辑,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或交由人民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出版;部门规章汇编由国务院各部门依照该部门职责范围编辑,由该部门主办的专业性出版社出版,如该部门没有出版社,可事先报经新闻出版署同意后,交由与该部门业务相近的中央有关专业出版社出版,或交由人民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汇编,由具有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编辑,由当地人民出版社出版,或交由人民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审定的外文版法律汇编和由国务院法制局组织审定的外文版行政法规汇编,由外文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或法律出版社出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审定的民族文版法律汇编和由国务院法制局组织审定的民族文版行政法规汇编,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审定的民族文版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汇编,由当地人民出版社出版。根据当地的实际工作需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出版社可向人民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及中央有关专业出版社租型出版由这些出版社出版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汇编。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局可以编辑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综合性法规汇编;中央军事委员会法制局可以编辑有关军事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令汇编;国务院各部门可以依照本部门职责范围编辑专业性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汇编;具有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编辑本地区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汇编。

根据工作、学习、教学、研究需要,有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可以自行或者委托精通法律的专业人员编印供内部使用的法规汇编;需要正式出版的的,应当经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核准。除此规定外,个人不得编辑法律法规汇编。

七、未成年人出版物内容管理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新闻、出版、信息产业、广播、电影、电视、文艺等单位和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以及其他公民,创作或者提供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出版、制作和传播专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内容健康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国家给予扶持。《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条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内容,不得含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以及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电子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通讯、计算机网络等方式提供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及其信息。《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八、中小学教材出版管理

中小学教材是指中小学用于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含电子音像教材、图册)及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出版单位应当具有适应教科书出版、业务需要的资金、组织机构和人员等条件,并取得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教科书出版资质,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业务范围出版。

(一)招标投标制度

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实行招标投标制度。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在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价格范围内,在保证“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前提下,通过竞标进行。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牵头、教育行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参加,面向全国招标。

招标人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招标工作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招标项目是指纳入招标的中小学教材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印制和供货的权责,纳入招标项目的中小学教材应是通过教材选用确定的教材,中标人取得的中标教材印制和供货权有效期原则上为两学年。

投标人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响应招标、参加投标竞争,并经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确认的具有中小学教材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以及招标教材原创出版单位。投标人须具备投标项目的实施能力,并符合下列条件:具有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能力,按照出版范围出版过相关相近的教材;有稳定的中小学教材专业编辑和出版人员,能够保障教材编写和出版环节的质量;具有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资金保障,能够保证教材出版资金的持续性投入,净资产达一千五百万元人民币以上;具有良好的中小学教材售后服务体系与新编教材的教学培训力量,遇到突发事件能够确保中标项目的教材印制和及时供货;有良好的社会信誉,遵守《出版管理条例》和有关教材出版的管理规定,最近三年内无违反国家法律、出版管理法规的行为。

(二)教辅材料出版管理

中小学教辅材料是指与教材配套,供中小学生使用的各种学习辅导、考试辅导等方面的出版物,包括中小学教材同步练习类出版物,中小学生暑假、寒假作业类出版物,中小学习题、试卷类出版物,以及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供中小学生使用的学习辅导、考试辅导类出版物等。其介质形态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

教辅材料的出版实行总量控制,原则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安排的中小学教辅材料类图书选题品种(以使用书号为准)总量不得超过当年图书选题品种(以使用书号为准)总量的10%。

教辅材料出版单位每年须向新闻出版总署提出选题计划,经批准后方可出版。出版社拟安排中小学教辅材料类图书选题,必须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递交正式的申请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类图书的报告,同时要将作者情况介绍(姓名、单位、学历、职称等)一并报上。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不定期对社会流通的教辅材料联合进行抽查(必要时可授权省级新闻出版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抽查),对质量低劣的教辅材料坚决予以取缔并向社会公布。

教辅材料的出版坚持专业分工的原则,除出版范围含教辅材料的出版单位外,其他出版单位一律不得出版教辅材料。教辅类报刊要严格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出版,非教辅类报刊一律不得超越业务范围刊登教辅内容。严格规范出版发行单位对外合作行为,严禁任何形式的买卖书号、买卖刊号、买卖版号和一号多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出版单位要加强对作者专业背景的审核,作者情况须存档备案。严禁出版单位通过申请调整业务范围、报刊更名等方式涉入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

九、地图出版管理

地图出版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出版单位须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业务范围出版。普通地图应当由专门地图出版社出版,其他出版社不得出版。设立专门地图出版社或者调整已设立的专门地图出版社的地图出版范围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审批手续前,应当征求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中央级专门地图出版社,按照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地图出版范围,可以出版各种地图。地方专门地图出版社,按照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地图出版范围,可以出版除世界性地图、全国性地图以外的各种地图。

中央级专业出版社,具备出版地图的专业技术条件的,按照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地图出版范围,可以出版本专业的专题地图。地方专业出版社,具备出版地图的专业技术条件的,按照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地图出版范围,可以出版本专业的地方性专题地图。

专业出版社从事旅游图、交通图以及时事宣传图出版业务的,应当具备相应的地图编制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和技术条件,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地图出版申请,经审核同意,并报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方可按照批准的地图出版范围出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在依照前款规定审核地图出版申请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求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的意见。

全国性中、小学教学地图,由国务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外交部组织审定;地方性中、小学教学地图,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组织审定。任何出版单位不得出版未经审定的中、小学教学地图。

中、小学教学地图,由中央级专门地图出版社按照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地图出版范围出版;其他中央级出版社出版中、小学教学地图,以及地方出版社出版地方性中、小学教学地图的,应当经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商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方可按照批准的地图出版范围出版。但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插附地图除外。

各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可以根据需要,在图书、报刊中插附地图。

出版绘有国界线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地图(含图书、报刊插图、示意图)的,在地图印刷或者展示前,应当向外交部、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送审试制样图一式两份。出版全国性和地方性专题地图的,在地图印刷前,其试制样图的专业内容应当分别报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保密地图和内部地图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出版。

地图出版物发行前,有关的中央级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和单位送交样本,并将样本一式两份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测绘工作的部门备案。

出版地图,应当注明地图上国界线画法的依据资料及其来源;广告、商标、宣传画、电影电视画面中的示意地图除外。

十、辞书出版管理

辞书出版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出版单位须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业务范围出版。辞书(包括纸介质辞书以及与之配套的电子辞书、光盘辞书等)分为语文类辞书、专科类辞书、综合类辞书。专科类辞书根据专业分工原则,继续由相应的专业出版社出版。语文类辞书中少数民族文字与汉语对照辞书由各民族出版社负责出版。

出版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篇6

一、从定位和细分角度入手整合出版资源

不同策划编辑的学历、专业背景、个人喜好、市场意识以及文字功底有较大差别,因此,笔者认为策划编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规划,以个人兴趣、专业背景以及实际能力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因素作为参考,确定其服务的出版机构和项目的类型、定位与规模。有了精确的定位后再对细分市场进行深入地调查与研究,以便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空间,制定未来的战略定位。策划编辑能否做好出版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最基本的还是依赖于准确的市场定位,只有建立在准确定位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出版资源的整合才是有针对性的,也才有可能实现出版资源的专业化累加和有效延展。如若被市场热点的表面所诱导,就很容易分散自己的资源整合目标。

二、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

策划编辑在工作内容上被理解为产品研发者和项目管理者。笔者认为,应该从工作性质上对策划编辑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义。策划编辑的工作性质应该定义成阅读服务者,其主要内容就是将作者的思想和所要传达的信息按照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编辑出版的基本规律研发成各种阅读产品。只有长期对细分出版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应用,不断积累对读者研究的认知,才能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搭建真正的桥梁,扮演好阅读服务者的角色。

三、掌握出版资源整合的策略与技巧

在此,对出版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获取资源的情报网络。在细分市场定位的基础上,选择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进行新书销售观测,关注专业研究机构的数据报告和分析(开卷和东方数据),寻找合适的出版资源线索;要订阅出版行业报刊,尤其是细分市场专业报刊;要关注行业网站,尤其细分市场专业网站,获取出版资源整合信息;参加各种论坛、研讨会,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寻求出版资源;参加作者经纪人或者独立策划人聚会,通过邮件或者社会化媒体进行跟踪关注,获取出版资源情报;时刻关注具有代表性国家的细分市场图书畅销榜,与国内外版权代理机构、国外出版商驻华办事处或者海外出版商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出版资源动态。通过以上的具体措施基本可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出版资源情报网络,为出版资源整合工作打下稳固的信息和人脉基础。

2.保持专业的出版人姿态。对于专业出版资源来说,编辑即使是对细分市场的专业内容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也很难与专业出版资源在专业上平等对话。因此,策划编辑应当以专业出版人的角色,也就是专业的阅读服务者姿态与出版资源进行谈判、沟通、开发、整合和管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相对平等的对话权,把握主动权,从而更顺利地获得出版资源的青睐。

3.尊重每一个出版资源。对出版资源的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内容的认真和细致的研究上。若不认真研究就是对资源的不尊重。其次体现在无论是尖端还是中低端的出版资源都要给予充分的尊重,重视尖端但是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扶持中低端出版资源。在实际工作中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包装中低端出版资源,学会包装作者或者包装产品概念都是策划编辑的基本工作。对已经掌握的出版资源更要尊重,严格按照专业的阅读服务者定位提供修改或调整意见,切不可按照自己的专业喜好擅自调整作品。

4.营销先行策略。在如今的出版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版商和出版资源之间形成互利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营销通常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优秀的出版资源最希望在未来的出版过程中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那么营销是实现这个双赢局面的重要筹码。所以一份简洁、务实、有较强执行可能性的营销计划往往是获得出版资源垂青的重要条件。因此,策划编辑在整合和开发出版资源时需要掌握较强的营销企划和执行能力。

开发优质的出版资源在如今的竞争环境下实属不易,长期维护好优质出版资源就更加困难。每一个成功的出版商背后,必定有一大批优质的出版资源在支持。而出版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者——策划编辑,更应当担负起这个重要的核心工作。出版事业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版人能否高效地开发和管理优质出版资源。

出版管理 篇7

1信息资源在出版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的重点在于决策、控制与监督,在开展出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资源作为管控出版活动、做出重大决策的依据。共享信息资源可以确保出版单位中各工作环节、管理层次之间的沟通纽带与脉络实现清晰化,并在沟通联络的过程中发挥神经系统的作用[2]。实践证明,如果在管理出版活动的过程中无法掌控关键性信息或信息分析工作得不到充分重视,则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导致决策过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如此一来,就极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败。对此,可以利用数字出版物中的信息资源分析出版活动面临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 进而明确出版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以确保能够在驾驭形势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化、符合客观情况的活动决策,从而使出版管理过程变得胸有成竹及保证出版活动能够有效适应客观环境。此外,在对出版活动进行控制以及监督的过程中,信息资源能够起到反馈、调整的作用,确保管理任务、指令及决策等能够得以落实,有效提升出版管理效率。

2数字信息资源在出版管理工作中的开发利用问题分析

2.1出版质量管理

出版管理中的质量管理主要指产品质量,即出版物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目标在于提升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对于数字出版物中的信息资源,在管理出版质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进行开发利用。首先,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中的相关标准为质量管理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确保质量管理过程具有准确性与科学性的特点。掌控质量变动的实际情况与有效解决存在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管理的重点,对此可以通过查找数字出版物中的信息资源建立PDCA循环管理程序,进而构建相对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同时可利用信息资源中的统计分析工具全面监测出版物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如选题环节、组稿环节、 编辑环节、校对环节及装帧设计环节等,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出版物的印制环节及流通环节。在利用信息资源分析产品质量的过程中需要重点了解不合格产品率及消费者的满意度情况等,在发现问题后也可以通过检索、利用信息资源制定改进出版质量的组织措施与技术方案等,确保每一项质量改进计划均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在开发利用数字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全面管理好出版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收集信息资源构建质量控制体系[3]。监管图书质量时应充分利用来自社会中的信息资源,包括读者提出的质疑与批评、知识界与传媒界的推介、述评等。对此,可以通过收集出版物发行后各方反映、 评述等信息构建质量管理反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采纳展销活动、书市中的信息,在必要的情况下可通过召开网络座谈会及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等方法了解信息,从而保证在获得充足信息的基础上构建质量管控体系。

2.2出版经营管理

出版管理中的经营管理工作指的是依据科学的标准细分消费市场及对市场机会进行准确辨别,并合理选择目标市场与定位目标市场。细分出版市场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读者购买时的行为特征、购买时的心理因素、市场环境中的人口因素及地理因素等,例如可以将读者的文化程度作为依据,将图书市场分为高等教育、学龄前及学龄市场等。为了能够准确辨别出版物的市场机会,则需要分析购买行为原因及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节市场的分类标准。在辨别机会与细分消费市场的过程中均需要获取大量数字信息资源,并在分析与筛选有用信息的基础上保证市场细分标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选择目标市场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4]。例如,在评价市场机会中的增长速度、容量大小、范围、消费能力及规模等指标时, 可以利用数字出版物信息资源中的市场新闻、市场测评及市场专项调查、权威人物的市场评估报告、 咨询公司的市场测评等信息。再如,评价分析市场优势与劣势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历年发展、销售业绩信息,新闻报道的评价信息等。此外,在对出版市场进行定位时可以通过开发利用数字信息资源分析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情况,并利用信息资源准确定位本企业出版物的市场。在对竞争对手的市场进行分析与定位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市场调查报告、相关评论等信息分析服务质量、价格、功能及产品内容等。在对出版单位自身的市场进行定位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营销模式优劣势分析、市场现存产品形态等信息做出远离定位、对抗定位及相似定位。

2.3出版发展管理

数字出版物中的信息资源可以对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起到引导作用,同时能明确发展重点,为发展战略的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深入了解以及综合分析出版环境、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有助于获得相对科学的发展前景预测结果,同时能根据预测结果确定发展目标与决定发展方向。因此,在管理出版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可以对数字出版物信息中的发展环境、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有利条件等进行科学分析,进而保证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资源明确出版产业在近期内的发展重点[5]。为了明确发展重点,则在开发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应深入发掘出版行业发展权重与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并依据资源对子产业所具有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以便能够在此基础上确定需要重点发展的子产业,从而保证发展重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在实施发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利用数字出版物信息资源对出版业自身发展与整个市场大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确保出版单位的发展规划及发展方向等能够有效适应外部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形势发展、政治意识形态发展的变化情况,并能够在遵循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针的基础上制定近期内的发展对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出版管理的工作内容较为复杂,为了提高出版管理工作的质量,则应注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由于数字出版物中的信息资源具有获取方便、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要重视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为出版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庆,周安平.我国数字出版三大难题、新解答范式与知识产权法思考——以苹果App Store模式下的数字出版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3(8):71-75.

[2]潘文年,何培瑶.新媒体环境下电子音像出版社全媒体出版策略分析——以开发出版“戴光强健康新概念”为例[J].中国出版,2015(7):40-44.

[3]吴永和,马晓玲,杨飞.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阐释与研究——基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与教育创新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1):17-28.

[4]赵鸥,贾国方,朱漪云,李宁.近二十年来我国期刊出版中著作权问题研究论文的定量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77-280.

《心力管理故事》近日出版 篇8

《心力管理故事》共记述160多个企业管理小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从侧面诠释了“心力管理”, 展示了刘鹏凯的管理智慧和领导艺术, 道出了中小企业管理的真谛。著名管理学家、企业文化专家、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德教授对故事予以了逐篇点评, 道出了故事背后的科学道理与哲学深意。

张德在《序》中写到, 刘鹏凯的这本故事集, 是活生生的企业管理教材。企业怎样创造性地解决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怎样激发自己的管理智慧?怎样形成自己的领导艺术?怎样解决好以软补硬的问题?怎样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用软实力的优势去竞争?他希望这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使黑松林的经验被更多的企业借鉴。

出版企业库存图书管理问题探究 篇9

一、出版企业库存图书管理的重要意义

存货管理指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 进行有效控制, 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以最低的成本提供维持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存货的目的。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 图书品种越来越多, 图书库存积压问题也就比较突出。库存图书的过度积压直接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 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 由于图书具有时效性的特点, 库存图书的积压会使图书丧失市场价值, 形成企业潜在的损失。加强库存图书的管理, 既可以避免存货过多造成库存积压, 又可以避免存货不足影响图书的市场销售。重视库存图书的管理、科学地进行库存图书的管理是出版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二、出版企业库存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最佳印数把握不准, 图书库存储备量不合理。随着图书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图书市场瞬息万变, 准确把握图书的最佳起印数不仅重要, 而且是一门大学问。而出版企业的现状是没有完备的市场调查机制, 对图书市场缺乏准确的分析和预测;编辑人员与发行人员在图书的选题论证上、在图书出版前印数确定上缺乏有效的沟通, 盲目地起印, 不是导致图书的过量储备, 造成库存积压, 就是导致图书市场需求不足而追加印数, 造成图书印制成本的增加, 单品种图书利润的降低。

2.营销无合力, 产销不同步。重选题、轻销售, 重编辑、轻发行的弊病在出版企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虽然出版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也在努力做出调整, 但出版企业目前的人才结构仍然是编辑力量强大, 发行力量薄弱, 编辑人员与发行人员在图书的市场营销上缺少相互的支持与配合, 没有形成合力, 图书在印前对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缺乏充分的论证并不明确;在图书的市场营销环节上编辑室与发行部也没有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责任明确、目标一致, 加之发行渠道缺乏长期有效的维护和规范, 产销不同步, 加重了图书的滞销和积压。

3.出版物委托代销, 退货率居高不下。目前图书行业普遍采用的是委托代销制, 即图书的销售商不付款, 先拿货, 可退货。出版企业不仅承担着库存图书积压的经营风险, 还承担着退货图书破损带来的经营损失。另外, 委托代销制形成了大量的在途图书存货。由于图书品种的繁多、对账的不及时, 出版企业对在途图书存货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都导致出版企业还要承担书款和存货无法收回的双重损失, 严重制约了出版企业的发展。

4.库存图书仓储条件差、费用高、管理不健全。由于库存图书品种多、数量大, 仓储环境一般比较简陋, 个别图书因受潮无法实现销售而形成损失。积压的无法销售的库存图书还要支付高额的仓储费用, 这些成本也无法收回。

5.库存图书种类繁多, 核算和盘点的工作量较大, 加上出版企业的电算化程度不高, 制约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账不及时, 不容易及时发现问题, 影响了库存图书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造成账面数据与实际库存数量不符, 产生大量潜在损失。

三、加强出版企业库存图书管理的对策

1.选题策划是出版企业图书生产的源头和起点。编辑部门应加强选题策划和市场调研的力度, 加强选题论证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努力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满足读者需求的图书产品, 加速库存图书的销售和周转。

2.控制起印数。新书付印前, 不可盲目乐观, 一定要根据当前的市场情况做好充分的印数论证, 严格控制起印数。由于考虑到图书的印刷成本, 出版社有时会依据图书的最大市场估计用量来开印, 这无形中放大了图书的经营风险, 以至会造成图书的长时间积压而无法实现销售。其实, 图书在起印数能达到单册印刷成本大幅升降转折点的量时, 就应该以较保守的市场估计用量来控制图书的起印数, 切忌盲目多印、多发而造成大量积压或退货。

3.加强编辑人员和发行人员的合作。努力提高市场调查、预测和分析的准确性。在“以销定产、按需生产”的市场环境下, 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合理的销售计划是出版的前提和基础, 是控制库存图书积压的有效环节。直接面对市场和客户的销售部门和编辑部门必须共同作好市场需求预测, 在图书出版前须共同做好销售时间、渠道网点数量预测以及适当的库存储备等销售计划, 而后根据销售计划来确定图书的起印数。

4.加强发行队伍建设, 加大发行队伍人员数量, 充分调动发行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发行队伍的营销水平和市场推广能力, 建立行之有效的发行业绩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

5.加强市场营销管理, 努力创新宣传推广的方式, 优化配制好销售渠道, 严格按销售计划执行。把市场尽力做大、做深、做细。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做好市场变化趋势预测, 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消化库存, 同时也为图书的再版重印的时间和数量提供决策依据。

6.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 提高库存图书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借助信息化的先进成果来管理存货, 引入ERP (企业资源计划) 管理系统则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现库存图书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7.建立科学高效的库存图书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的规定, 定期对库存图书进行盘点和账实核对工作, 使账、物、卡相符。清理盘点结果, 优化库存结构, 对营销不力造成的库存积压进一步确定销售策略和销售方向, 从而达到盘活图书库存的目的。对没有市场价值的毁损待报废图书及时进行报废处理, 减轻库存压力, 减少仓储费用, 使库存图书结构更加合理。

8.加强财务部门的管理会计职能。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生产经营、管理更加灵活、复杂。必须加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管理会计职能,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 为企业更多的经营、管理、决策服务, 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降低成本、降低库存,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服务。

库存图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 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体现。库存图书的管理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需要编辑、出版、发行、储运部门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益求精的工作, 需要企业努力修炼好自身内功, 挖掘企业优秀人才、培养精干高效的出版队伍才能完成。一直以来, 图书库存积压都是困扰出版企业发展的难题, 尽管当前还存在着出版企业难以解决的体制因素, 但出版企业只要自觉地从细节做起, 具体环节层层落实, 全程控制, 就有可能把库存风险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 从而实现出版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

摘要:库存图书是出版企业的主要存货之一, 库存图书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出版企业整体资产的质量状况。近几年来, 我国出版业的图书库存积压现象严重。为此, 首先阐述出版企业库存图书管理的重要意义, 再分析出版企业库存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加强出版企业库存图书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库存图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马国仓.书店“零库存”出版有想法[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1-10-12.

[2]董为民.出版单位存货管理的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J].出版发行研究, 2006, (5) .

电子出版物的管理探讨 篇10

因此, 如何更好地对电子出版物进行管理以便使其最大程度发挥正面作用传播正能量,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需要出版界同仁们的齐心努力, 研究探讨。

1 电子出版物的特点

电子出版物, 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经过加工编辑后全部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等进行读取使用的现代阅读手段。电子出版物能够及时传递思想、普及知识, 同时由于电子设备强大的存储功能, 电子出版物能够很好的积累文献并给予更好的保存功能。

相比传统印刷型纸质版出版物而言, 电子出版物能够更好地将文字、声音和图像完美结合, 具有智能化存储与数字化传播等优势, 同时具有高科技含量、大信息存储以及快速传播等特点, 具体表现如下。

1.1 节省空间和资源

相比于传统纸质版出版物而言, 电子出版物不仅体积小而且占地小, 极大地节省了存放空间;同时丰富的信息量便于读者随时查阅, 避免了纸质出版物给读者由于体积大、容量小而给读者造成的诸多不便。

1.2 传播速度快

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电子出版物能够保证及时的更新功能, 同时也能够保证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功能。这一特点使读者能够跨越空间, 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相互间的沟通交流。

1.3 便于检索、摘录和转载

相较于传统纸质版出版物, 电子出版物的非线性模式更方便读者的检索、摘录和转载;同时能够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为读者提供更为灵活的信息, 发挥信息间的关联性作用。

1.4 便于修改

传统纸质出版物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保存, 更不便于多人阅读记录, 而电子出版物避免了这些问题, 它能够随时拷贝、下载、打印, 更可以让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笔记, 不必担心文本被破坏等问题。

2 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阅读需求的增大, 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出版量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并且出版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趋势。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电子出版物的种类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80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万余种, 增加了十几倍。同时也有部分电子出版物走向国际市场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1996年,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在北京中关村建立了全国首家电子出版物批发市场, 从此我国电子出版物产业正式启动。而不得不承认的是, 相比于发达国家, 我国电子出版物产业起步较晚, 虽然发展速度较快, 但是需要解决和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

2.2 我国电子出版物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电子出版物起步较晚, 因此在技术上需要加快开发和更新的步伐, 否则技术上的制约决定我国电子出版物的深入开发, 也影响这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存储容量和传播速度。

此外, 技术的开发同时需要人才的不断培养和涌现。从电子出版物制作的各个工序环节上看, 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发展需要依靠的人才呈多样化趋势, 电子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重要。因此, 培养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是促进我国电子出版物产业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

面对开放的网络环境和日新月异的电子出版物种类和数量, 对于电子出版物的管理工作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 如果不能在管理上严格把关, 出现管理漏洞, 电子出版物的质量将受到威胁, 而结合电子出版物的传播特点, 电子出版物的作用将南辕北辙, 出现负能量传播。总结而言, 我国电子出版物在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些人认为电子出版物是可有可无的工作;也有人认为对电子出版物的管理工作很容易。这些观念导致了在电子出版物管理上人员安排随意, 专业性不强等, 从而造成了电子出版物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管理水平不高。

2.2.2 电子出版物的版权问题

电子出版物除了少数原创作品外, 大部分在出版过程中都存在授权或转让环节, 因此, 对于电子出版物的版权问题需要出台统一的管理条例进行规范和约束, 以保证电子出版行业的规范发展和良性发展。

3 加强电子出版物的管理措施

针对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发展现状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 提出以下两点加强电子出版物的管理措施。

3.1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下的必然趋势, 因此, 相关人员首先要在思想人给予高度的肯定和支持, 更新传统思想观念, 使电子出版物发展的道路尽量宽阔、平坦。

3.2 政策支持, 突破瓶颈

政策上的支持时电子出版物产业得以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当电子出版物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出台以政策性文件面世时, 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才有了强而有力的保障。

只有对电子出版物进行规范、合理、全面的管理, 才能使电子出版物产业快速发展, 形成良性市场竞争, 从而发挥电子出版物独有的优势和特点, 为社会服务, 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小荣.浅谈光盘型电子出版物的管理与利用[J].情报探索, 2006 (3) .

[2]吕宇翔, 石冉.我国电子出版物管理的问题及政策突破途径[J].科技与出版, 2012 (5) .

[3]万子芬.电子出版物的质量管理[J], 首届电子与网络出版发展暨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 , 2003.

[4]庞军.电子出版物管理之我见[J].图书情报知识, 2002 (2) .

[5]张秀岭.电子出版物管理略谈[J].现代精报, 2002 (4) .

上一篇:机械能转化下一篇:煤化工气化炉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