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

2024-05-24

新《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精选10篇)

篇1:新《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令

第9号

《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已经204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年7月1日起施行。

篇2:新《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

为科学、有效、规范地组织新闻出版统计工作,保障新闻出版(版权)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制定了《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并于7月1日正式实施,下面是详细内容。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发布第9号总局令,新的《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自207月1日起施行,原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统计局于202月7日颁布的《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新《办法》共6章41条,主要修改内容包括7个方面:一是规范新闻出版统计的有关概念。二是进一步明确设置统计机构、配置统计人员、保障统计经费的要求。三是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的保障。四是加强了统计资料的保密管理。五是调整了有关机构的表述,完善了有关机构的职责要求。六是加强了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七是增加了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加重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篇3:新形势下地勘单位的统计管理工作

核工业地勘单位作为我国国防工业核工业的先头部队, 同时也是国家诸多地勘单位中相对独立一员, 从五十年代创建开始, 就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围绕野外地勘作业, 以单位进尺工作量统计为核心, 严格地按照统一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 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统计工作制度。为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今,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 市场经济大潮席卷而来, 为适应新经济形势, 我们核地勘单位也从昔日的高度计划经济主动改革发展为现今的市场经济主体,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地勘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 原有的统计调查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而且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 整个统计工作和队伍建设都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统计部门和岗位被撤销或合并, 统计人员素质偏低、变动频繁。据统计, 到2008年全局15个独立核算地勘单位的专兼职统计人员55人, 其中具有统计或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高、中、低职称比例为1:1:8, 无统计或相关职称人员有25人, 占45.5%。二十年前这个比例分别为1:4:5和22%。统计力量的削弱导致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不健全, 统计数据水分大、质量低、随意性强, 统计工作职能淡化等等。

那么, 统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有哪些呢?

统计工作究其实质它是一种对客观事物 (现象) 总体数量方面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调查研究活动, 它是通过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客观事物 (现象) 的本来面貌和发展规律。因此, 统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作用是认识作用, 即认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发展规律。统计工作的认识作用, 具体体现在其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种功能上。

信息功能, 是指统计工作根据科学规范的统计设计, 系统地收集、整理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指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信息;咨询功能, 是指统计工作要根据已掌握的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 开展统计分析, 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监督功能, 是指统计工作根据统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 对社会、经济、科技运行状态进行定时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 揭示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以促进社会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发展。

这三种功能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因为统计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发展规律, 所以, 它是企业经营者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也是企业掌握市场动向, 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可以说, 作为一个企业建立和完善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 对于促进企业科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动态上看, 它可以反映企业发展的现状, 包括企业的自然、社会属性, 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情况;从结构上看, 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资产结构、技术开发和产品质量结构、以及市场营销规模、财务盈亏等等;从速度方面, 可以反映出产品产值的发展变化, 资产规模与生产规模的增减;从效益和效率方面, 可以反映企业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因此, 科学规范、准确及时的统计成果是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温度计”。

那么, 作为国有地勘单位, 在市场化进程中应如何加强统计工作, 使之更好地为地勘单位的经济发展服务呢?

一、深化统计工作改革, 增强统计工作法制观念

加强统计管理工作, 首先应强化统计法制观念, 特别是提高企业经营者领导者的法制观念。企业经营者的政治素质, 法制观念和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对于深化统计改革, 加强企业统计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高度的统计法制意识的领导, 才能带动本企业员工对统计法制意识的提高, 形成浓厚的统计法制环境。地勘单位应根据《统计法》要求, 出台相应的统计规章制度, 确保基层单位统计管理工作的地位、职能, 推动统计工作的深入发展。其次, 要深化统计工作的改革, 特别是要改变过去统计只为计划服务, 为上级领导服务的观念, 积极参与地勘单位生产经营管理, 把计划经济条件下单纯的“反映”、“计数”职能, 转变为“信息—咨询—监督”综合职能, 促进统计工作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进一步完善统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强化统计工作职能

按照国家统计法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为企业设计适合自身服务的统计指标体系。作为地勘单位在属地化改革以后, 身兼事、企双重身份,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做大、做活、做强地质经济。作为省核工业地质局应该把贯彻《统计法》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 同全局各单位的实际相结合, 设计制定出能反映出各单位经济发展全过程的统计指标体系, 从动态的角度, 用超前的服务意识来服务、指导、考核、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 使统计工作适应发展的需要, 合乎时代的脉搏。当前, 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 必须首先把统计工作与地勘单位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制挂起钩来, 让统计工作贯穿于经济责任制的制定、落实和考核这一全过程, 从而解决统计工作与经济工作相脱节“两张皮”现象。

收集、记录、审核、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加强统计信息资源的多向流动, 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科学管理服务。过去统计信息的交流只是单纯的自下而上的单向运动,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它是统计工作服务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统计信息资源的运行方式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 原始数据由基层单位, 班组向各职能部门纵向运行, 满足其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 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部门向企业经营者, 决策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 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 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加强统计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工作, 发挥统计工作的咨询服务功能。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工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数字说明, 而缺少系统性深层次的综合分析, 或仅仅局限于确定性分析, 缺乏不确定性分析和科学预测, 因而造成统计工作信息咨询功能的缺失。而市场经济要求统计工作应以统计数据为依据, 运用科学的方法, 从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上对客观事物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揭示其本质的东西, 以及发展变化趋势和规律, 从而科学地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 总结经验, 找出差距, 提出改进措施, 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对于统计信息的综合分析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 如分析生产进度、规模、质量等;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如利用生产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市场营销等方面资料分析企业生产规模发展变化的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产品和产业结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三、紧密结合地勘单位实际, 不断创新统计工作, 充分发挥统计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创新。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人认为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加加减减而已,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束缚了统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统计工作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因此, 首先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打破禁区, 解放思想, 增强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 克服等、靠、要等陈旧观念的束缚, 在坚持国家统计制度, 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任务的前提下, 从企业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 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其次, 统计工作的领域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企业走向市场, 建立开放、高效、灵敏、通畅的统计信息渠道, 形成包括:人、财、物、市场等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网络, 并且与社会信息市场逐步接轨, 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手段, 建立具有本行业本企业特点的生产经营预测模型, 对未来发展趋势及相关因素做出预测, 使企业可以准确、及时地获得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各类信息, 为企业科学决策服务。

其次是统计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如果把统计工作比作数字化产品, 那么基层的数据就是原材料。原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最终质量。统计工作的生产在于真实、准确、及时, 要做到这一点, 克服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数据不真实, 水分过大等弊端, 应当从统计工作的管理机制上做文章, 按照统计法的要求, 提高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逐步健立建全保障统计部门依法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新的运行机制。同时, 结合地勘单位实际, 建立适应企业各自特点的内部监测、评价、考核统计数据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

再其次是统计方法创新。在深化改革, 完善统计制度的客观要求下, 建立科学实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和报表制度是大势所趋。作为地勘单位,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 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 难以适应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随着企业在多元化经营方向的拓展,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统一完善、简单灵活、快速准确的统计调查方法, 逐步形成以定期生产经营月报为基础, 以抽样调查为主体, 加强典型调查、专项调查和重点调查, 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时效性和统计工作的权威性, 从而更好地为生产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

四、加强统计队伍人才培养, 提高统计队伍素质, 以适应地勘单位市场化进程的需要

市场竞争, 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对于统计工作而言, 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统计工作的质量和统计职能的发挥。

篇4:新《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

陕西省宝鸡公路管理局 陕西宝鸡 72100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方面也得到了飞速提升。本文通过对宝鸡市国省干线公路基本情况、养护作业内容、养护人员现状、道工出勤出工及机械配置情况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存在问题之症结,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而探索有效的养护管理新途径。

关键词:公路养护;统计职能;问题措施

引言

随着“十二五”国省干线公路网的规划调整,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后将如何进一步加强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却亟待我们更深入的探索和解决。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和文献研究,收集整理多年来的统计调查数据,就宝鸡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一、宝鸡国省干线公路现状

近年来,宝鸡市已形成了东连西安、西接兰州、南抵成都、北达银川,以连霍高速公路为主轴,干支结合的公路网络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而宝鸡的公路交通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其作为全国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干线公路成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建设重点,加之陕甘两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开展的关天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启动,为我们营造了良好公路发展氛围。宝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实现六个走在前列”总目标,又对宝鸡公路交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这些举措都为推进公路养护管理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条件。

二、宝鸡国省干线情况调查

1、基本情况

2013年底,宝鸡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里程928.899公里,路网密度每百平方为5.12公里。按照技术等级分:一级公路43.214公里,二级公路556.234公里,三级公路329.451公里。其中二级公路以上里程占公路总里程比重64.53%,占全省二级公路以上里程比重6.5%。由此看来,国省干线公路等级结构不合理,路网密度小,特别是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在公路总里程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低。

桥梁总数达到269座,其中大桥53座,中桥107座,小桥109座。按技术状况分,一类桥179座,二类桥73座,三类桥9座,四类桥7座,五类桥1座,其中病危桥占桥梁总数的6.32%。隧道16道,B级以上隧道占总隧道62.5%,主要集中在连天线,病害反映为隧道渗漏水、衬砌破损等。

国省干线管养路线分布表(一)

单位G310G316S104S107S209S210S212S306X237合计

眉县段37.31 9.16224.69 18.1889.335

宝鸡段31 43.03 74.03

金渭段41.21 28.46 69.664

太白段 61.35 51.23112.577

凤县段 67.15 18.15 85.298

陇县段 51 51

千阳段 20.63 31 51.63

凤翔段 44 40.12 84.12

麟游段 34 79.42 113.42

岐山段8 2123.93 52.933

扶风段 26.6716.6835 78.348

县功站 19.54 19.544

长桥站 47 47

合计117.567.15112.349.7859.69178.5195.179.4269.4928.899

国省干线桥隧涵管养统计表(二)

单位名称桥梁(座)隧道(座)涵洞(道)

大中小长中短

眉县段7137 2187

宝鸡段1118 176

金渭段51314322102

太白段222010 5291

凤县段1312 196

陇县段398 1 73

千阳段374 1 126

凤翔段 43 119

麟游段 711 210

岐山段563 81

扶风段555 146

县功站124 47

长桥站 720 81

合计531071093491835

26916

2、公路养护人员现状

一线养护职工444名,其中正式工290 名(男工239名,女工51名),临时工154名。正式职工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大多具有初中级技术等级,少量职工有机械驾驶,电焊等技能。正式工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人均养护里程2.05公里。养護技术人员43名,平均每单位3人,技术人员偏少,养护监督,巡查考核,技术管理,小修工程施工,内业资料,统计报表等任务繁重,管理能力较薄弱。

3、养护道工出勤出工

为掌握道工年度工作强度,其调查情况如下表:

道工出勤出工情况调查表(三)

序号单位名称人均出勤天数明细累计天数超出勤天数

2012年(某月)2013年(某月)

789101112123456

1太白段24272425252525242324232629655

2麟游段27262525262222172526262529251

3岐山段20252820282427242324262529554

4凤翔段151918182422201520231822234-7

5金渭段24242521242423202324232528039

6扶风段22272720292915202124212127938

7眉县段25262523252425232524252429554

8宝鸡段22222119242121182124212125514

9县功站22222119232222182122192225110

10陇县段172019172219101720211520216-25

11千阳段162322232319151621211919236-5

12凤县段20252424272023201923212226726

13长桥站2121231922201718212121232475

平均2124232125232019222321232623

该表反映:全年应出工天数241天,实际出工天数265天,超额出工24天。每年4至9月处理路面病害,和1至3月防滑保畅养护作业任务繁重,加班较多。

4、公路养护机械设备

机械配置以小型公路养护用机具为主,工效高,技术先进的专用养护机械设备配置较少。一是各养护单位除1台日常公务用车外,无养护巡查车;二是缺少道工上路交通工具,目前道工骑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上路作业较为普遍;三是拌合机设备陈旧,产量低,能耗大,生产的拌合料存在易产生离析、沥青老化等问题,加之沥青加热、料源、质量控制等方面因素,其性价比远低于工程一、二处所产拌合料;四是机械设备不能满足日常需要,摊铺、压实机械配置少,吨位小,且大部分为陈旧淘汰机型,故障率高,维修保养困难。五是缺少塌方清理,防汛抢险,除雪破冰,夜间应急等机械设备,如装载机,除雪机,照明车等。

机械设备配置明细表(四)

黑料拌合机冲击夯路面沥青加热板沥青洒布车沥青洒布机破碎镐灌缝机割草机绿篱机平板夯切割机清洗机农用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10T以上压路机3-6T自卸车人力三轮车合计

宝鸡段 1 1021 2 1 23656

眉县段 1 1 1151121 52452

扶风段11 112 121 1144270

岐山段 1 61 121 142139

凤翔段1211 1171112111173061

千阳段 1 1 92 22 242043

麟游段 41 41 2212 282250

陇县段1 1 841 2 2 1 2546

凤县段111 1 931221 42956

太白段1 51112 1 121530

金渭段 53112 141734

长桥站 31111 12819

县功站11 1 31111 31124

611612319127914246721149300580

5、养护管理模式

按照陕西省公路管理体制和养护机制改革总体要求及《公路养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规定,先后制定了《养护管理工作检查考核标准》、《养护管理监督检查办法》,建立起逐级负责、逐级检查的监督检查考核体系。养护道工通过年初招标,确定养护路段,承担保养责任,签定保养合同,小修工程采取计量支付,实行业绩与工资挂钩的考核奖罚机制。4个机械化养护中心因经费严重短缺、小修工程任务不足,远距离作业成本奇高等原因,至今无法操作运行。小修与保养工作仍由各县段承担,未能实现日常保养和小修工程分离。

三、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进行分析,认为地市级公路养护管理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经费、人员、装备与现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社会需求和公路服务能力之间矛盾突出。

1、养护经费严重不足

一是从2013年元月1日,我市境内除关中环线孙家收费站外其余普通公路收费站全部停止收费。368名收费站人员转回原單位,加重了各养护单位的人员负担,挤占了有限的公路养护资金,保稳定、保工资与养路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自2009年“费改税”后,财政转移支付9481万元预算严重不足,公路养护经费仅安排2607万元,仅占预算总额的27.5%,远远低于陕西省公路养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不少于40%的规定额度。除道工工资、隧道照明、道班生活等运转经费外,没有可供支配的养护费用,日常养护所需的材料,机械使用及小修工程等费用无法列入经费预算;三是养护工程计划性强、机动性差,使得公路工程安排缺失自主性,无法客观,针对性的及时安排工程费用。致使大量超期服役和病害严重路段,桥隧涵带病运营,造成公路养护压力大,难度高。

费改税前后养护经费对比表(五)

项目费改税前费改税后

年限2008年2013年

小修保养经费总额27159395.7926078714.00

其中:人工费11464595.5142%23814058.0091.3%

保养费15694800.2858%2264556.008.7%

养护里程(km)859.62928.899

年成本(元/km)31594.6528074.86

年道工人数884444

年公里保养费降幅(%) 85.57

2、社会需求和养护服务能力间的矛盾突出

近年来,随着运输业的繁荣和各级政府大型社会活动大幅增加,交通参与者对公路服务的关注日益强化,公众对公路人性化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公路的通行质量,安保措施,应急保畅有了更新更高的需求。为适应社会公众对公路服务需求,践行交通运输部三个服务方针,通过深入贯彻《公路养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管理实施标准和具体要求,推出开展打造文明路,养护示范路,生态、旅游、文化路,“三心”公路品牌等举措,对社会做出病害修补时限、水毁抢修时限、除雪保暢时限等行业承诺。但是,在资金安排,人员配备,机械配置,激励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未相应提供满足上述举措的支撑能力,公路养护处于“有病无钱医治”,顾此失彼,疲于应对的被动状态。由此带来管理难度大,工作忙,成效低,债务负担沉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行业承诺无法落到实处。

3、养护职工队伍薄弱

养护工人劳动强度大,作业标准高,养护手段落后,生活环境差、工作条件苦。加之长期缺少一定的激励机制,道工长期从事繁重、枯燥的体力劳动,节假日经常得不到休息,且没有加班工资,福利待遇不高,这些都是道工不断流失,学习养护技能积极性不强,工作不安心、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条件艰苦,特别是山区公路养护单位道工缺编严重,雇佣临时工进行弥补,由于山区和条件艰苦路段雇工困难,雇工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其服务意识、业务技能、安全防范、应急响应性和工作主动性差。

4、养护机械配置不足,养护手段单一落后

道工上路作业,公路巡查、病害修补、塌方清理、除雪破冰等机械配置不足,且落后陈旧,不能满足日常保养小修和应急保畅的需求,受经费限制,现配置的养护机具利用率较低,仅仅达到42%;养护手段单一、落后。由于养护资金严重不足,路面病害处理只能采取人工挖补坑槽,热沥青灌缝,刷油处理网裂等简单原始的作业方式。密封胶灌缝,同步碎石罩面,改性沥青微表处等先进工艺无能力应用。简单的养护手段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应付路面病害的加速损坏,但与先进的养护工艺技术相比,其人工劳动强度大,材料消耗多,质量差,寿命期短的缺陷难以克服,与先进养护工艺相比形成很大差距。

四、对策建议

为适应公路养护职能要求,将“畅通主导、安全至上,服务为本、创新引领”的工作方针贯穿于养护管理始终,真正做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根据调查所述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养护人员稳定

养护道工的工作成效是影响养护工作正常、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制定倾向性政策,缩小不合理差别,激励道工稳定心态、爱岗敬业,做到出勤出工出力,我认为逐步改善道工生活、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兑现加班工资、提高一线养护道工津补贴待遇,是稳定一线养护职工队伍的基础性条件。强化技术职工队伍建设,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深造,提供职称职务晋升机会,增强技术人员责任心,不断细化技术管理工作,拓展创新,抓出成效,管出效益,探索公路养建管事业良性发展的新路子。

2、提高路网结构等级

国省干线公路要按照拓展宝鸡城市发展空间,带动城镇化建设和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思路,以升等改造为手段,以列入交通扶贫规划的项目建设为重点,争取将西宝中线、麟眉公路、渭北环线、凤太公路、陇三公路等交通量大、位置重要、功能作用突出的县乡公路升级为省道,使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2262公里。同时积极推进彬县至麟游、灵台至凤翔、潘家湾至太白、乾县至法门寺等路段二级改建,开工建设关中环线眉县至岐山一级公路,使“三横五纵一环”干线公路网等级得到显著提升。

3、稳步推进公路养护机械化

培育扶持机械化养护中心运营迈入正规,充分发挥同步封层车、稀浆封层机、路面灌缝机、压路机、铣刨机等养护机械作用,逐步配备洗扫车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跨区域作业,解决人工清扫路面费工费时、效率不高等问题。腾出人力成立专业化养护作业队,落实小修与保养分离改革要求;逐步为各养护单位配备除雪机械、多功能养护车、挖掘机、装载机等应急设备,不断提高我局机械化养护水平。

4、加大预防性养护投资力度

面对超期、超负荷服役路面病害日益严重、不断蔓延扩展而公路大中修投资又严重不足的现实困难,提高预防性养护投资,加大预防性养护力度,以最低的养护成本维持公路技术状况无疑是不二之策。以路况检测车为依托,建立起干线公路状况的动态数据库,路面管理信息系统和桥梁管理信息系统等。增强干线公路养护预见性,实施灌缝、同步碎石罩面等预防性养护工程,以尽可能地延缓路面破损,最大程度的保证管养路段的公路路况不降等。

结束语

篇5: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管理

关键词:企业统计 统计体制 统计信息化

一、前言

我国企业统计起源于计划经济初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得到发展,采用逐级上报体制,为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及企业提供数据与信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创新、高新技术、知识型人才为主体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蔓延;与此同时,领先的国内企业也开始尝试这一模式,中国自此迈入新经济时代。

二、新经济环境对企业统计管理带来的挑战

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统计工作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不同于初期的企业统计,新经济环境下,数据及信息的大爆发,使得现阶段的企业统计工作者面临着更为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何去粗取精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制定经营战略及评估业绩和经营风险成为现阶段企业统计的首要任务。

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统计工作者的角色也开始发展转变,从原来照章办事、数据收集、数据提供等基础信息提供人员,逐渐转变为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决策支撑的企业核心运营成员。

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目的与角色的变化,为企业统计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管理层对统计管理的认知度不够

受企业规模、性质、统计工作人员、管理层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企业管理层对于统计管理工作的认知程度及支持力度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往往存在着管理层不重视、不理解、不认同的问题。

管理层仍旧简单将统计管理的职能理解为数据汇总、数据报告等与企业经营发展无关痛痒的工作;更有甚者认为企业统计管理部门可有可无,或利用财务人员甚至行政人员来完成相关统计工作。

这类型的问题在中小型企业或国有企业尤为突出,如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1],或者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也被撤销或合并[2]。

管理层的认知度直接决定了统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层认知度较低的.企业无法科学地运用统计管理来指导企业业务决策和发展。

(二)统计体制不健全

除少数对于统计工作要求较为专业的企业而言,多数企业都存在着统计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专业方法论、在岗人员素质层次不齐、专职人员配置不合理等。

以生产型企业为例,尤其是中小型生产型企业,一般不会单独设立统计部门及相关专业岗位,多数会利用行政或者财务人员来承担统计管理的职能;而从上报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来看,往往由于缺乏方法论及人员自身素质问题,导致信息缺失、数据失真、上级或业务部门对统计结果认可度低,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统计体制不健全,使得企业的统计管理如空中楼阁,稍有差池即会跌入万丈深渊。

(三)统计工具落后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从事专业统计管理工作的员工而言,统计工具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统计工作最终结果的有效性。

目前国内企业在统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手工操作仍是多数企业完成企业统计工作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国内广大的中小企业,有的甚至还是改革开放年前的统计方法和手段[3]。

在信息化与业务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企业统计工具停滞不前就使得企业统计管理水平无法得到较大提升、上下游信息不对称性加剧。

三、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管理应对策略

(一)加强企业统计体系建设

为更好的解决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对统计工作需求的问题,加强企业统计体系建设成为企业统计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企业管理者首先应从企业总体架构层面考虑,设立相应的专业管理部门,给予企业统计管理充分的发展空间及合适的位置,从而营造出适合企业统计管理成长的土壤。

其次,明确统计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引进合格的专业型统计人才,定期安排相关能力培训,建立适合的职业发展通道留住人才。

再次,需建立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从数据源头到数据出口都能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从而最终达到数据来源真实有效、上下游信息对称的目的。

最后,企业统计管理工作还需要获得企业各业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企业统计管理应加强与各大业务部门领导的交流,深入理解企业业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业务决策及业务战略制定。

(二)加大统计信息化投入

统计工具是确保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

标准化、流程化的统计信息平台不仅可获取多元化信息的主要渠道与先进分析工具,还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举措,企业应加大在统计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国内企业应重点参照行业标杆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成果,尤其是国内的大型企业应重视与国外先进水平企业去做对标。

此外,针对数据集中程度较高、业务与信息化融合度也较高的行业,如银行、保险、互联网、电信等企业,尤其应该重视统计信息化的投入。

四、结论

在新经济环境下,国内企业内忧外患,不仅需要面对全球经济萧条与复苏周期较长的问题,还面临着国内行业间同质化竞争加速所引起的业绩下滑预期。

企业是否能有效利用统计工作来指导决策、业务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企业统计管理工作者需要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并带领企业统计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奚琳琳.浅谈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统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03):57

[2]娄武占.浅谈企业统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11):104-105

[3]曹钺.浅谈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工作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10):129

篇6:新闻出版统计会议讲话

首先,衷心感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研究院对福建省统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根据会议要求,我把福建省统计工作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各位领导和代表作一个汇报。

近年来,福建省局认真贯彻落实原新闻出版总署、省政府有关统计工作的部署要求,把统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力推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统计工作任务。我们认为,做好新闻出版统计工作,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心协力、通力合作是做好统计工作的重要基础

新闻出版统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通力合作。我局新闻出版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相关部门、单位及同事的共同努力。一是离不开总局和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近两年,我局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总局和研究院每年的定期培训,工作中不厌其烦的沟通与指导,帮助我局统计人员迅速熟悉业务,掌握工作方法和技巧,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离不开我局领导的亲切关怀。局领导对统计工作非常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工作推进有困难时,能及时进行协调,帮助解决各种问题;三是我局各相关业务处室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在出版、报刊、印刷发行等业务处室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下,才使我们的统计工作获得详实、准确的基础资料,为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其他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帮助。新闻出版统计工作还得到福建省统计局、信息化局等部门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及时沟通、信息共享等方式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共享机制,保证统计工作的统一、有序;五是离不开基层单位的积极配合与努力工作。我们的数据来源于基层,没有基层管理部门的催报、审核,没有基层单位的及时、认真、准确的填报,统计工作也不能顺利开展。正是由于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及各位工作人员的同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我们的统计工作任务。

二、充分准备、科学安排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

统计工作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的基本要求,需要我们在统计工作开展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安排。首先是基础资料的准备。统计工作开展前,要对统计对象进行充分的摸底筛查,更新完善统计对象的名录库;其次,做好工作任务的传达与动员工作。在全国统计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局及时下文对全省新闻出版行业企事业单位全面开展统计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在全省新闻出版统计会议上,局主要领导都到会讲话作动员,认真传达全国统计工作会议精神,使各相关单位都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再次,统计人员的培训。做好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统计培训工作一般与统计任务的布置同时进行,主要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定期开展统计培训,培训力求做到有针对性,对以往在统计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突出强调,提升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另外,抽样调查之前样本的选择十分重要。对于抽样调查的统计对象,样本的选择关系到最后推断总体的准确性,所以要按照不同的调查对象属性和类型合理选择样本,通常的做法是随机抽样,但是为了保证统计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对重点单位和特异性单位则要格外关注,采取全面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以确保最后统计结果的科学、合理。最后,要合理安排,把好进度。根据统计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把统计工作进行分解,合理安排工作的进度和计划,确保各项统计工作都能够按照既定的时间进度有序进行。

三、认真审核、保证质量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关键环节

统计的要义在于做客观、准确、及时地反映社会生产的经营状况。在新闻出版统计中,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是基本要求。为了保证统计数据质量,首先,建立了完善的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名录库。建立企事业单位名录库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每年都有消亡和新增的企业,对于这些企业都要在名录库中及时地进行更新。我们主要通过与企业年检相结合收集基础数据,另外与省统计局密切合作,与其提供的企业名录进行横向比较,同时与各地市数据库进行纵向比较,力求做到真实、准确;其次,耐心、细致地做好数据催报工作。通过建立QQ群、利用手机短信群发平台及电话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填报数据,力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数据填报任务,保证统计数据的及时上报,满足及时性的要求;再次,认真审核填报数据。对各类统计数据的审核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又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审核要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在数据的横向、纵向对比中找出奇异值,还要不厌其烦地与填报单位进行沟通、核实;最后,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统计工作需要细心、耐心和恒心,面对海量的数据,细心保证了审核的认真准确不遗漏,而在核实数据的反复沟通中耐心必不可少,恒心是对待这项工作一如既往、持之以恒的必然要求。

四、利用数据、服务发展是新闻出版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和价值体现

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政策制定、行业发展、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统计数据的充分、有效利用是统计工作真正的价值体现。产业运行分析报告的撰写需要有详实的统计数据的支撑。我局一直都十分重视对产业发展的分析研究工作,每年编写半年、年度产业运行分析报告,重点对各行业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各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作为部门统计,我局还积极配合省统计局做好每季度文化产业抽样调查统计工作。

面对统计工作的新变化和严要求,新闻出版统计工作目前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有:基层单位工作人员不足且变动很快,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统计基础资料不太健全特别是印刷、发行单位中的打字复印店、出版物零售单位信息失真,给调查带来不少困难;统计检查权威性不足,统计工作缺少抓手;新兴业态统计范围界限也不太清晰,统计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足;统计系统不太完善,增加了统计工作的难度等。

虽然存在着不少困难,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科学安排,严把质量,一如既往地做好新闻出版统计工作。

篇7:新《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新闻;传播;创新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空上的限制,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自由、便捷、快速,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新媒体融合了互联网信息技术,新媒体传播的低门槛性使得一些虚假信息被肆意传播,严重扰乱了新闻传播市场,给新闻传播管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在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就必须创新新闻传播管理模式,提高新闻传播管理的有效性。

1 新媒体兴起的原因和简介

我们之所以可以步入新媒体时代是由于大众娱乐的需求。首先,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娱乐形式也向碎片化转变,这也是当前娱乐形式的主要特点。其次,娱乐的互动性逐渐增强,如今,人们之间的交流大多都在网上进行,在新媒体上人们可以进行跨时间和空间的互动。最后,新媒体门槛较低。传播形式非常多,形式非常简单且容易实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选择关注的对象与话题,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和客体,每个人都可以阅览自己需要的信息。

新媒体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和即时性,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更加自由,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不再单一,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得到保障,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

篇8:新形势下企业统计数据管理的思考

一、企业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

1. 统计误差影响因素

统计误差的产生按性质来分有空间误差、时间误差、方法误差和人为误差四种。空间误差是指统计调查范围所产生的误差, 包括重、漏统计调查单位, 跨区域统计等;时间误差是指统计调查对象因时期或时点界定不准确所产生的误差;方法误差是因使用特定的统计调查方法所产生的的误差;人为误差是指在统计设计、调查、整理汇总和推算等过程中因人为过错产生的误差。人为误差是统计误差中产生因素最多的一类, 它又分为度量性误差、知识性误差, 态度性误差和干扰性误差。

2. 统计数据时效性、利用水平差

统计数据一致性较差, 统计信息数据不能为企业进行信息的全面实时处理。主要表现在:数据的采集与数据的分流不对称, 数据格式多种多样, 数据一致性较差, 部门间的不协调往往造成重复劳动, 各部门各系统相对独立, 不能进行全面的、及时的信息分析。数据分析功能较差, 不能及时地为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支持。缺乏应用手段, 还只是停留在数据的查询、统计和简单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信息合成与传递不协调, 在单独使用的情况下, 一般都不会出现问题, 但要将不同部门或不同时期的数据集中起来加以综合利用, 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数据不齐全、不一致或者数据发生重复等现象。

3. 统计调查难度的加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统计调查对象的规模日益增大, 构成日趋复杂, 经济成份增多, 新旧格局交替, 加之调查内容不断更新, 增加了统计调查工作的难度。在市场经济情况下, 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情况, 由于受利益驱动, 各种各样的被调查者用尽办法保守自己的秘密, 部分被调查者有意加大或缩小统计数据, 被调查者对统计调查的支持合作程度降低, 取得真实的统计数据变得相对困难。同时, 由于统计管理结构不甚合理, 兼职过多、业务不熟。在复杂的日常工作中, 统计人员又面临统计工作不受重视, 统计队伍不稳定, 统计知识更新跟不上客观发展, 技术手段落后等具体困难, 都对统计数字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4. 统计方法、手段不够先进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 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现在企业的办公条件有所改善, 许多企业建立了局域网, 但统计方法、手段的改变还是跟不上新的经济环境, 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 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 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

二、完善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1. 技术层面的完善

由于公司统计部门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真实、准确、及时, 有时候还有必要进行估算对于企业集团外部, 由于不健全的监管体系、法律体系的存在, 以及信息的不对称, 使得企业并不能够在短期内了解到其它企业的行为信息以及全部的制度措施。而由于统计部门对企业又没有行政上的管辖权, 通常只能够按照同行业、同地区以往的指标对上报数据进行修正。应加强各种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技术在我国实际统计工作中的研究和应用, 在经常性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过程中应有效地运用事前的分类预防控制, 建立误差模型进行分析, 加工整理、深度挖掘过程中容易造成歪曲事实的次级资料, 减少技术性失真。

2. 建立新形势下的统计方法和制度, 加快统计信息的现代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搞好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必须有制度保障, 没有制度作保障, 统计工作的规范如同缘木求鱼,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就难以保证。因此首先要从制度建设抓起, 加强统计数据的监管力度, 将统计工作的每个细节、每个过程进行梳理, 将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 逐条予以规范, 并要求基层每个统计工作者认真遵守, 才能使统计工作走上规范化, 统计数据才能经得起进一步分析和推敲, 才能为企业的领导和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

3. 加强企业统计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统计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 要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制度, 这样才能保证原始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企业领导要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为统计人员及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采取定期培训或考核的办法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使他们熟练掌握统计新知识、新方法, 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企业统计人员应该借搞学习型企业这股东风, 努力学习统计知识, 经济知识, 法律制度和计算机知识, 并且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 与同行多多交流, 主动参与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总之, 在新形势下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需要统计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只有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监督作用, 更好的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作为统计工作者要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熟练掌握统计专业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使企业统计工作更加规范, 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晓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 浙江统计, 2004

篇9:新《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认清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管理的挑战,明确企业统计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企业统计管理手法的创新,认真反思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弊端,这样才能使企业统计管理与时俱进,蓬勃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企业统计管理;管理手法创新

新经济(newoe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管理存在着问题和挑战,同时在管理手法上也要与时俱进,那么及时的对企业统计管理进行思考和反醒,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管理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的新的经济模式,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创新的理念,重新诊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创新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要求企业统计与创新经济相适应,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制度、管理体制、理论上实现变革与创新。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领导不重视

当前,企业生产经营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只重视财务指标,而忽视统计工作,认为统计只是算数、填表,将实际生产的运行结果抄写下来,在汇总上报,是为宏观服务的,对本企业用处不大,因而不重视企业统计工作,出现了统计部门和岗位常被撤消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从而限制了企业统计作用的正常发挥。

2.企业统计的服务主体错位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分开,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统计实体。但是企业统计工作从总体上仍没有突破“统计=报表”的传统模式,企业统计职能也没有从报告型统计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统计,仍然成为专门服务于上级和国家统计资料的收集的上报者,其统计的内容不能体现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缺乏对企业经营进行深入分析的主动性。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要求企业统计尽快建立适应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从而满足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需求。

3.企业统计方法单一

目前,企业的统计只注重内部数据的收集整理属于事后统计,统计工作是一种报表型的运作方式。统计分析只是对统计数据的简单说明,缺乏对企业外部市场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难以从动态上评价、分析、监督和预测市场及竞争对手的运行过程和状态,使企业不能有效把握整个市场的宏观状况,不能使管理者获得科学、可靠的统计信息,并据此对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控制与调整。

4.缺乏高素质的统计人员

统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专业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统计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在统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只会做那些规定模式的重复工作法制观念淡薄,政策水平低;职业道德水平低,弄虚作假现象普遍存在;知识单一,复合型人才少,尤其是统计自动化人才缺乏,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阶段。统计人员素质低大大影响了统计的质量和效率。

5.统计指标不完全合理

目前,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局限于产值、产量、成本消耗等生产性指标,基本上属于生产型管理模式是以满足国家和上级布置的统计报表为目的的,而与企业管理与决策需求不相适应,反映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者的统计指标也比较少,从而造成企业统计的现有指标体系与管理、决策需求相脱节。

三、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管理手法的创新

明确了挑战和问题后,就要具备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现代化的创新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创新,以增强企业统计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企业统计管理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都面临着变革与创新。

1.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采集数据,如开发互联网调查,使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这样,才能使企业统计管理工作更加顺畅的进行,同时不会面临老化的问题。

四、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管理的思考

通过上文相关的分析,得出了以下思考:

1.拓展企业统计服务内涵

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劳动成果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乏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要直接面向市场,以便按照市场取向对生产、经营的具体要素及时进行调整,企业统计的全部活动、统计分析与预测都要围绕企业的行政方针进行,都要满足企业的利益,使得企业统计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在围绕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统计服务的内涵。

2.企业统计应改变统计的内容,提供正确和有效的信息

新经济环境下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基于此,企业统计的信息要纵横双向兼顾,一方面立足企业全局,把企业统计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按企业信息流程建立企业内部统计信息系统,形成企业内部网络;另一方面,改进企业经营需要,建立外部信息联系,形成横向网络,保证外部信息来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

3.不断提高统计方法和改进统计手段

新经济环境下,特别强调资料的时效性。因此,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的改革意识,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含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也是与政府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的设置统计台帐加以汇总,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总之,应尽快实现企业信息、采集、处理的自动化,实现统计信息纵向和横向流动的自动化,大力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从而提高统计效率和统计信息利用率。

总之,对企业管理进行有效的思考,对于加快企业统计工作的运行,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五、结语

篇10:新《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文明村镇的建设和管理,使文明村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村镇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经自我申报、组织推荐、社会认可和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考核评定,由同级党委和政府批准、命名的综合性的最高荣誉。

第三条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是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农村基层的有效载体,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确定的三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条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以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奔小康和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环境面貌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五条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要以建制镇为龙头,行政村为重点,农户为基础,充分发挥城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做好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工作,切实使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进村、入户、到人。在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中,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

第六条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明村镇建设列入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其必要的投入;各级领导要把文明村镇建设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形成合力,以确保到2010年全市村镇都基本建成文明村镇。

第二章 文明村镇基本条件

第七条 凡建制村、镇都可以申报创建文明村镇活动。

第八条 文明村镇的基本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党政组织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领导班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团结务实,勇于开拓;善于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班子成员敬业尽责,廉洁自律,联系群众,办事公道,先锋模范作用突出,在群众中威信高。

(二)经济持续发展。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经济结构优化,综合实力强,坚持农村可持续发展;集体经济稳步增长,财政收入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农民负担不超过国家规定。

(三)道德风尚良好。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健全,规划目标明确,工作制度完善;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突出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学习和运用,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开拓进取,努力探索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坚持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普遍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市场、文明楼院等系列创建活动,创建工作 有规划、有措施、有目标、有重点、有领导,创建机制完善,创建成效显著。

(四)环境整洁优美。村镇建设和改造的规划科学合理,生活服务设施与功能基本配套;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网络健全,制度完善,措施有力,生态环境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环保工作扎实,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五)文化生活丰富。村镇文化设施齐全,内容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丰富多彩;经常组织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群众参与率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 好文化、卫生、科技下乡等工作,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纳入村镇总体建设规划中。

(六)医疗保健完善。村镇农村人口普遍参与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事业普遍改善,农民群众普遍享受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七)教育科技发展。有比较完善的教育、科技阵地;教育设施不断改善,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高,工作成效显著;科技服务网络健全,作用明显,积极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八)社会秩序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健全,措施落实;依法治村镇,法制教育广泛深入,群众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基层创安活动逐步深化,治安防范网络和群防群治队伍健全;治保调解组织健全,作用明显,无群体性恶性事件;无重大犯罪、无重大事故等,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控制在规定的控制数以内。

第三章 文明村镇评选表彰

第九条 文明村镇的级别分为:省级文明村镇、市级文明村镇、县(市、区)级文明村镇,命名权限分别属于同级党委、政府。

第十条 文明村镇的评选坚持逐级晋升、提档升格原则。

(一)县(市、区)级文明村,由镇、街道从申请村中择优推荐,经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后,报请县(市、区)委、政府命名。县(市、区)级文明镇,由所在地文明办会同综治、建设、文化、卫生、环保等有关部门共同考核。

(二)市级文明村镇从县(市、区)级文明村镇中产生,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审核,报请市委、市政府命名。

(三)省级文明村镇从市级文明村镇中产生,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推荐,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经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审核,报请省委、省政府命名。

第十一条 各级文明委在向上级正式推荐或命名文明村镇之前,要通过新闻媒体将拟推荐、命名村镇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通过考核检查,纪检监察、计生、环保、卫生、综合治理等相关部门预审,以确保质量。

第十二条 市、县(市、区)级文明村镇评选、命名原则上均为两年评选(复查)、命名一次。

第十三条 各级文明村镇,分别由各级党委、政府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和牌匾,并通报表彰。

第十四条

对文明村镇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资奖励为辅”的原则。

凡被新评上县(市、区)、市、省级文明村镇的,要举行挂牌仪式。被评为市级文明村镇的,由所在县(市、区)、所在镇分别给予镇、村5000元、3000元的奖励。主要奖励直接分管从事这项工作 的同志,不搞平均分发。奖金来源:分别由县(市、区)、镇财政结余资金中支出。

第四章 文明村镇日常管理

第十五条 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是文明村镇建设管理的主管部门,要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发挥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和日常管理的作用。

第十六条 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实行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日常工作由各级文明办主要负责。各级宣传、建设、农经、环保和文化、卫生、计生、科技、公安、司法、民政、教育以及工、青、妇等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统一步调,分工协作。

第十七条 按照自愿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凡坚持开展创建活动,符合基本标准的村镇均可提出申报。

创建镇可直接向所在县(市、区)文明办申报;创建村向所在镇申报,并逐级审核、推荐。

第十八条 因弄虚作假,取得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的,一经发现,立即撤销荣誉称号,取回文明村镇荣誉证书和牌匾,追回所发奖金,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村镇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九条 文明村镇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凡已命名的各级文明村镇,从命名的第二年起,按照级别参加市、县(市、区)两年一度的复查。

文明村镇评选、复查均按照《嘉兴市市级文明村镇考核细则》操作。

第二十条 凡出现下列情况者,一律取消申报资格。凡在复查 中出现下列情况者,则给予相应处理。复查结果为保留、自然注销、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撤销等五种档次。

(一)按照《嘉兴市市级文明村镇 考核细则》,未达到850分的,或八项考核内容中有一项考核得分未达到85%的;

(二)村镇主要领导违纪、违法、犯罪的;

(三)未达到相应级别的卫生镇、卫生村的(未达到规定的初级保健要求的);

(四)未达到县级以上综治先进镇、平安村的;发生群体性恶性事件、重大犯罪案件、重大事故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达标的;

(五)计划生育工作不达标的;

(六)严重违反环保和土地法规的;

(七)创建意识不强的;

(八)村镇建制被撤销、兼并的;

(九)发生其他严重违反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

在复查中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根据问题的性质、村镇主要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采取的工作措施、整改的效果来作出相应的处理。

第二十一条

各级文明村镇的重大创建活动以及出现重大问题,要主动及时报告同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必须作出妥善处理。

第二十二条 文明村镇 更名、搬迁、改变隶属关系等,要及时向同级精神文明委员会汇报,逾期半年不报,作自然注销处理。

凡因行政区划调整,文明村镇分成数个或归并到其他村镇,以原单位名称命名的文明称号自然注销;如仍符合文明村镇标准的,及时重新办理申报手续(不受评选时间、名额限制)。

第二十三条 被撤销(注销)荣誉称号的村镇,由所在县(市、区)文明办负责收回其证书和牌匾。

第二十四条 省级文明村镇为当然的市级文明村镇和县(市、区)级文明村镇;市级文明村镇为当然的县(市、区)级文明村镇。

要撤销市级以上文明村镇的县(市、区)级文明村镇称号时,必须事先报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第二十五条 文明村镇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及时收集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

第二十六条

各级文明办要健全文明村镇档案,把文明村镇的申报审核表、复查审批表、主要事迹材料、文明村镇变化情况、有关部门意见反映等基础材料收集齐全,规范归档。

各级文明村镇要不断完善创建档案,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认真收集,科学归档。

第二十七条 各级文明办要组织文明村镇开展横向联系,进行经验交流;以文明村镇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本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解释和修订。

上一篇:读余秋雨《行者无疆》随想下一篇: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