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信息化管理对策

2024-05-31

出版社信息化管理对策(精选六篇)

出版社信息化管理对策 篇1

一、组织内传播

在转企改制前, 大多数出版社的信息资源管理, 大多采用层层分工的科层式结构, 以自上而下的权利等级为载体, , 通过上级的命令、下级的服从执行来实现的。出版社转企改制后, 为了适应复杂和多变的市场环境, 亟需放弃传统高度集权、严密分工的垂直式管理的组织结构, 转向扁平化组织结构。这种结构的特征是, 领导的控制幅度相对宽泛, 团队职能多元化, 并相互松散地结合和交叉, 管理层和员工相互交换信息, 有助于形成信息丰裕的组织环境。

以三联书店为例, 转企改制后企业将原先复杂的、垂直式的科层结构转化为扁平式组织结构, 如图所示。

由于扁平式组织结构的出现, 使得组织内的传播、阶数变得少, 有助于信息资源不仅可以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流动, 而且还可以在斜向流动。

在垂直方向的组织传播中, 主要有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2]出版社的下行传播的主要信息资源包括出版社成员工作任务和内容的指示或说明、成员权利和义务的信息;关于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的信息、上级对下级各部门评价和奖惩的信息、出版社的经营目标、理念及社会作用或贡献的信息。组织内上行传播的主要信息资源有:出版社成员关于图书编印发的建议、工作要求等等, 渠道主要为正式的书面和邮件等。良好的上行传播可以使上级部门决策更加快速, 有利于出版社信息资源决策管理优化。

在斜向进行的组织传播或曰斜向传播, 是指出版社内部非同一组织层次上的单位或个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不同群体的非同一组织层次之间的沟通, 比如期刊中心的期刊发行部与版权部进行沟通, 就是典型的斜向传播。斜向传播可以跨越科层阶梯, 有助于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分配信息资源。

二、组织外传播

出版社的组织外传播的过程, 是出版社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 在微观层次上看, 出版社的组织外传播主要指与读者进行交流, 为读者提供服务。从宏观层面上看, 出版社的组织外传播则是通过外部环境的运作树立出版企业的形象。在网络时代, 出版社的组织外传播大多借助网站, 通过对网站功能的开发以扩大出版社的影响力, 保证出版社内部业务信息与出版社外部信息的对接。从组织外传播信息资源的运动的方向来看, 可以分为信息资源输入和信息资源输出两方面。[3]

出版社的信息资源的输入组织外传播的过程, 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资源互动的过程, 它包括信息资源输出和信息资源输入两个方面。

事实上, 出版社与外界存在着任何联系, 都带有信息输出的性质。从组织传播的角度来看, 出版社与外界的联系一般是指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信息输出活动, 即出版社通过媒体宣传、公关活动和企业标识系统认证 (CIS) 等传播方式, 提升出版社的品牌效应。在出版社的组织外传播的信息资源的输出中, 有几个因素不能忽视。

首先是出版社的标识。目前我国大型出版社都有标识。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标识是一双手托起一颗稚嫩的幼芽, 体现该社服务中小学的宗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标识以抽象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为主题, 环绕外研社英文名称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标明这是一家致力于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则是一条举着书的巨龙, 图中的龙的含义是取自“望子成龙”, 象征教育和人才;书的形象是代表文化知识, 象征出版业;书中大写字母H是英文High (高等) 的缩写。三联书店的标识外围为齿轮, 暗示当今已是大机器文明时代;中间是刚举起锤、已举起锤、重锤落地三个劳动者形象, 再现了锻造生活的艰辛历程;劳动者下面是“生活书店”四字, 体现三联书店的渊源。

其次是出版社的网站。网站代表着出版社的形象, 一个内容丰富、功能完备、浏览方便、平面设计及色彩搭配合理的网站能很好地吸引读者, 提高出版社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比如三联书店的旅行出版中心制作了中文官方网站, 既对新上市的旅行类图书做宣传, 又与中心以往的中文译本区别开来, 提高作为三联出版社独立出版的旅游系列图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网站上出版可以充分发挥整合信息资源的优势, 不仅可以开设数据库业务, 还可以进行在线营销。在此基础上, 出版社要成为用户资源共享的平台, 这样既强化了出版社与用户的信息联系, 还能保障用户间的顺畅交流, 同时跟踪用户消费信息, 开拓各种增值服务业务, 为线上和线下互动提供良好的通道。可以说, 网络媒体用在出版社的信息管理中, 不仅改变了传播形态, 还有助于出版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出版社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 形成了组织外传播中的一个链式结构, 即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只要完善网上支付手段, 实现出版市场交易功能, 就能适应出版市场化发展。

再次是各种活动, 比如在《辛亥革命》电影上映之际, 重庆出版社、中国移动公司、掌中浩阅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辛亥革命》纸版图书和数字版图书的全媒体发布会, 约请《辛亥革命》的剧本主创人员和演员与读者见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则借2012年伦敦书展, 主办“中国当代儿童插画展暨中国绘本图书展”, 展出列入“中国国际经典出版工程”项目的英语版《绘本中国故事》和法语版《熊亮绘本系列》, 向世人展现了中国文化的迷人魅力。

现代出版业的信息资源输入包括决策支援系统、战略信息系统、销售数据系统。决策支援系统是可在出版社策划选题之前, 对图书的市场环境及涉及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战略信息系统则是出版社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各要素, 确定出版社的发展战略。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转企改制后, 确定了出版社战略, 即将出版社建立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大学术影响力和较广社会辐射力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出版机构。出版社通过网上书店具有销售数据系统的电脑终端, 通过输入图书的条形码和购买者的有关资料, 来把握图书销售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个系统非常精确, 它可以准确无误地提供“什么顾客”、“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什么价格”、购买了“多少”等数据。

三、组织内外传播的互动

出版社的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 出版社的外部传播充分, 会促进出版社内部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 出版社内部交流顺畅, 也为其出版社的外部传播提供方便。此外出版社内部良好的形象对外也是一种传播, 即出版社的形象传播。

出版社的组织内外传播并非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有时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组织内传播与组织外传播各要素处理不当, 就会妨碍出版社的正常工作, 甚至产生出版社内部的冲突或者出版社与外部比较激烈的冲突。内部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出版社各部门人员的冲突上, 比如发行部与编辑部的利益冲突。外部冲突主要表现在与同行就同一选题的冲突。此外, 任何一家出版社, 其人力、财力和物力都是有限的, 如果出版社过分注重组织内传播, 势必会影响到组织外正常传播;相反过多地关注组织与社会的关系, 也会影响组织内的正常沟通和运转。如把资金过多地投放在出版社诸如形象塑造和广告等组织外传播上, 则会影响了出版社的内部运营, 出版社内部的有效传播也是无从说起。

在出版社, 如果没有传播的信息管理是难以想象的, 同样出版社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涉及信息管理诸因素的组织内外传播的协调发展。然而在出版社的实际信息管理中, 尽管人们都能认识到传播是出版社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 但是对如何进行出版社信息资源的管理仍然缺乏相应地重视和研究, 特别是从组织传播的角度探讨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之余出版社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尚显不足。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就是提醒出版工作者从传播的角度对出版社信息管理进行很好的认识, 保证出版社信息资源的畅通运行和出版社各项工作的开展。

摘要:目前, 我国大多数出版社完成了转企改制。如何整合和开发出版社的信息资源, 提升企业生产力则是摆在出版社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从组织传播的视角, 探讨出版社信息资源管理多种策略, 以期引起业界和学界同行的关注。

关键词:出版社,组织传播,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三联书店机构设置[EB/OL].http://www.sdxjpc.com/ab/newsdetail.cfm?iCntno=2626.

[2]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85.

网络化:出版信息管理的必由之路 篇2

网络化:出版信息管理的必由之路

【 作 者 】何皓

【作者简介】何皓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 正 文 】

一、出版信息管理――出版工作的基础

出版信息是出版工作有关信息的总称,它是出版行为的客观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讲

,只要存在着出版活动,哪怕是最基本、最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然伴生出相关的

出版信息。由此看来,出版信息实在是太广泛、太庞杂了。尽管我们无意于追求事无巨

细的信息管理策略,但认识到出版信息的这一特征,对于正确理解出版信息管理的完整

内涵则是有益的。

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出版工作与出版信息的关系日益密切。如制定选题计划,如

果没有图书市场需求信息,没有作者的有关信息,甚至没有同行出版情况信息,就会无

所适从。这仅仅是人所尽知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出版工作对出版信息的依赖是全方位

的,出版信息关系出版活动的全过程,成为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手段。面对浩瀚的出版信

息,其管理被突出地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对出版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广

泛收集,赋之以便捷查询利用的形式,才能有效地加以使用。

出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给信息管理带来莫大的难度,为便于对出版信息有

一个明晰的认识,我们可选取某种标准,划分出其主要种类。依照信息的直观内容形式

,它包括选题及作者信息、原稿和成型图书特征信息、印制信息、销售信息、市场信息

、宣传信息、管理信息、过程动态信息、财务信息等。其中每一部分都代表着一簇同类

信息的集合。另外一种划分出版信息的方法是根据出版社内部分工情况,以信息的.直接

使用者来进行粗线条的归类,如可分为编务信息、出版信息、发行信息、社务管理信息

、财务信息等。这种作法的好处是将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和管理者结合在一起。它实际上

已成为信息管理网络设计的基本思路。

出版信息经历了手工管理阶段、计算机管理阶段,目前正处在向网络化管理的过渡

时期。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数字通信线路将若

干单独的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相互连接,从而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软、硬件资源

共享。出版信息管理网络化开辟了出版信息管理的新纪元。出版信息网络不同于“国际

互联网络”(INTERNET),也不同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或者“中国公

用互联网”(CHINANET)等广域计算机网络,它是一种局域网络,用于出版社内部信息资

源管理。众所周知,出版社各个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物的流动,更多的是信息的

流动,各自为政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显然无法胜任现代化生产管理的要求。只有实现网络

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交流和利用障碍问题。换言之,网络化是出版信息管理的必

由之路。

二、出版信息网络的构成及其信息内涵分析

构建出版信息网络应以对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为前提,从出版社内部机构设置出发

规划信息管理网络结构。出版信息源于出版活动,出版社所属各个分支部门既是相应信

息产生的源头,又是相关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和管理者。出版行为和出版信息的依存关系

,决定了出版管理网络与出版信息网络的重叠,两者是不可分离的。

出版社一般有编辑、出版(含装帧、校对)、发行、财务以及办公室等部门,在社

长及其班子统一领导下,各部门相互联系同时又有相对独立的职能范围。因此,应以这

些部门作为主干网点,组成出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出版信息网络主要包括编务信息管

理网点、生产信息管理网点、发行信息管理网点、财务信息管理网点、社务信息管理网

点等。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基本的骨干网络结构,根据情况不同,各出版社还可补

充其他特定部门的网点。这五大网点的信息内容主要是:

编务信息管理网点承担对与编辑活动有关的编务信息管理工作。这些信息包括作者

信息、选题信息、出版合同信息、对外合作项目信息、发稿信息、稿酬发放信息、图书

评奖信息、图书宣传信息、编辑劳动核算和付酬信息以及各种申报报表信息等。

生产信息管理网点主要是围绕编辑部门发稿开始到完成图书产品这一生产过程开展

信息管理的。该网点需要处理的信息有:封面装帧及版式设计信息、校样周转信息、付

印安排信息、生产周期执行情况信息、样书检查验收信息、版型管理信息、成本核算信

息、图书承印厂信息、印制员工作量信息、材料购置及发放信息等。

发行信息管理网点需要处理的信息有客户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图书销售信息、销

售款回收信息、备货管理信息、发货进度信息、图书报废信息以及门市销售、邮购业务

信息等。

财务管理信息网点处理的信息量较大,涉及到财务管理、预决算规划,还要负责各

部门与财务有关的资金运营情况,包括成本信息、帐务信息、工资信息、税务信息以及

所有收、支款信息等。

社务信息管理网点主要有文件管理信息、员工档案信息、固定资产添置和使用情况

信息、会议信息、资料室信息等。

作为一种局域计算机信息网络,出版信息网络的拓朴结构可分为星型、环型、分布

式总线型几种类型。鉴于出版工作的特点,其中以分布总线型结构较为适宜。它采用分

散控制方法,不设中央控制结点,网络中任何一个发送信息的传送器都可以承担网络控

制功能。我国出版企业大多规模较小,需要处理的信息种类相对单一,信息量不是很大

,因此出版信息网络多为由若干微机组成的小型网络,其系统在局域网中属低档系统,

是一种较简单、灵活的网络。

三、出版信息网络的特征及其强大功能

出版信息网络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充分实现了出版资源,尤其是出版信息资源的共享

。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是一个工作站,它们各自独立执行自己的应用程序。但网络不

是计算机的简单相加,它们的联接使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共享。同时出版信息避免了相

同信息在多处重复著录、输入与存贮现象的发生,大大节省了信息存贮空间,减轻了工

作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一个网络成员使用其他成员的信息就如同自己的数据库一样方便。若编辑需要了解

某书的销售情况,他无须再去发行部门询问;若他需要了解自己发出的稿子在各个环节

的运行情况时,只要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便可一目了然。但网络成员并非是可以对其他成

员的信息无所不能及的,对一些不能“共享”的信息,每个成员都可通过网络限制其他

用户的查询,这是网络具有的良好保密性的一面。

出版信息网络还可方便地与外域联网,这为出版业面向社会,走向世界创造了十分

有利的条件,这也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可以说,建立各出版社自己的出版信息网络是

出版社信息化管理对策 篇3

关键词:数字出版;信息资源;出版管理

“管理就是做决策”,这是当代管理科学最具代表性的作者——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博士的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管理者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有效的信息资源作出科学的决策以响应市场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比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战略资源。出版企业作为知识型企业,数字出版信息资源贯穿于企业运营始终,从出版企业的组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到客户关系管理,都离不开数字出版信息资源的支持。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出版企业管理中开发利用数字出版信息资源。

一、利用数字出版信息资源建立扁平化、学习型组织

1. 以数字出版信息资源为支撑,促使出版企业结构扁平化

传播理论认为,“每一次接力传话,都使噪音加倍,内容减半”。出版业传统的组织结构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无人对全过程负责、机构臃肿、缺乏灵活性以及销售成本高、忽略读者满意度等缺点。在读者需求个性化,图书更新日益加快,技术、信息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传统的出版企业组织形式已无法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组织和管理体系的信息基础,呼唤全新的出版企业组织结构出现,彻底改变以大量中层管理人员为特色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使其成为扁平化的、缺少层级观念的、灵活多样的、能快速响应市场的新型组织结构。组织扁平化的基本条件是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化工作基础。①出版企业面对读者个性化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其组织结构必须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必须充分依靠企业信息资源,找出业务流程脱节、阻塞的地方,再进行业务流程的整合优化,使企业的管理向简单化、扁平化方向发展,在出版企业的决策者与下属部门及各部门之间搭建互动型、开放型的组织平台,使信息在组织中得以流畅传递并得到高度共享,最终形成将信息、知识、技术、资金、原材料市场和管理等资源联合起来的虚拟出版企业。

2.以数字出版信息资源为源泉,建立学习型组织

对组织的管理理论包括学习型组织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其中,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此后的企业再造理论是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有80%的企业正在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管理企业。在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范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②。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应是一个自由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交流系统,它的中心任务是信息的收集、整理、生产、传播和应用等。它能创造有用的知识,能使员工接触到战略信息,有利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扫描,有利于信息资源在组织内的传播并促进员工相互支持。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了信息资源的流动与传播,提高了学习的效用;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交流和共同决策成为可能。

出版企业是知识型企业,更需要建设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开放的信息资源协同系统,把所有的学习活动的结果以经验数据库或信息平台的方式发布在网络上,这将有效地促进出版信息资源的传递、交流和分享。各种数字出版信息资源数据库和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出版企业员工对出版信息资源的获取,从而避免策划选题的重复和出版物流通的迟滞。

二、利用数字出版信息资源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出版社的产品由多个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环节来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产品的生产和实现就会受影响。正因如此,西方出版社在事务管理方面又有自己的特色,即对每一件产品进行严格而又有弹性的跟踪安排。对于出版企业来说,图书质量就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图书的质量是出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综合,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是图书整体质量的组成部分,所以图书质量的管理绝不应仅仅停留在错别字、装帧、印刷质量层面,应将结果管理细化为过程管理,施行全面质量管理。出版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以数据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管理活动。

1. 以数据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质量可以表示为一定的数量界限,只有掌握准确信息,才能了解质量变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质量问题。在图书质量保证体系中,不论是运用PDCA循环程序,还是其他统计质量管理工具,都需要对图书产品形成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选题、组稿、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印制、检查、流通、服务)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不合格品率、读者满意度等,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技术、组织措施方案,提出改进计划,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以数据为准,提高了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 收集信息,建立出版物质量控制机制

图书质量的监管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来自传媒和知识界的述评、推介、读后感,读者来信对图书质量问题的批评、质疑等等,都是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可资利用的重要信息源。出版企业应建立收集对本企业出版物质量意见的控制机制,诸如向有关宣传媒介赠送样书,邀请他们开展评论;主动约请有关专家学者评论出版物;积极收集各种社会团体评选优秀出版物或在书市、展销等活动中反映出来的质量信息;到书店或有代表性的读者单位开座谈会或对某些读者进行问卷调查等等。对出版物质量的各种反馈信息要责成专门人员建立起收集、分析、传送和处理的保管控制机制。

三、利用数字出版信息资源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出版社的财务部门是一个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流通交汇的枢纽部门。财务管理涉及原材料的购进、稿费的支付、每一版次图书成本的考核、销售码洋、折扣等等。出版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以及出版社的生存和战略发展。长久以来,出版企业财务管理都只能被称为“记账式”管理、事后监控式管理,呈现出数据离散、脱节、滞后,甚至各部门报表数据不统一等弊端。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财务管理如何实现与经营业务系统的对接,已经成为当前出版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紧迫任务。

出版企业通过“准确、有效、实时”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使经营管理的各项信息资源形成“信息流”,汇入企业财务数据库,实现财务信息共享,各部门通过数据库获取各自所需数据,从而按既定流程规则运作。同时,信息数据库中汇集了各部门的业务流程、成本费用、资金流向、库存、利润等信息,可以确保对企业运行各环节、各部门实时监控,从而确保企业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发行和财务人员要时刻关注来自出版物市场的动态信息,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市场信息资源,及时了解销售状况,加快信息传播和反馈的速度。财务部门要及时向社领导反映内外信息,减少决策风险和机会成本。

相对于传统出版企业,集团化趋势给出版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版集团拥有多家成员单位,由于各下属单位之间业务往来频繁,内部交易量大,加上有些出版集团地域比较分散、入账不及时等问题,使得信息向上汇总的过程占用了大量时间,极大地影响了合并报表的编制,使财务信息对经营管理的支持作用大打折扣。所以在出版集团财务管理上,更要注重财务数字信息资源的分析利用。海外传媒集团的财务报表制度可供我们参考:通过财务核算和数据库技术,快速做出精确的财务报表,按照不同周期,财务报表分成周报、月报、季报和年报,这些财务报表是新闻集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传媒巨头旗下报纸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基础。世界上多家大型传媒集团都把每周的损益表包装成蓝色封面,因而其周报又常称为“蓝皮书”。一般来说,“蓝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本周经营预测、下周经营预测、本月经营报告、全年经营预测、全年经营报告等经营信息。新闻集团总裁默多克就有定时阅读集团各分部财务报表的习惯,他将它们视作最诚实的“晴雨表”。③因此,出版集团应保证成员单位或子公司的运营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集团总部。这些信息包括市场销售、回款情况、重大合同执行情况等市场信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告信息。集团总部或母公司对成员单位或子公司的信息沟通,可以采用定期述职制度、财务管理网络化等途径来实现。

四、利用数字出版信息资源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个出版社能否正常运转,能否不断经营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取决于人的价值与其潜能是否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西方出版社在人员管理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严格筛选;二是有效组织和发挥人员最大生产力。相对应地,出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两个核心机制:人力资源的开发机制和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在出版社人力资源开发环节和员工激励过程中,都要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美国南加州大学有效组织研究中心的Edward Lawler及其助手研究了《财富》排名前1000位的企业,得出了最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四项基本原则:信息共享、知识开发、绩效与薪酬挂钩和平等的工作环境。④这四项原则同样适用于出版企业,尤其是对于转制后的出版企业来说,信息共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出版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环节,出版企业通过收集和分析出版社现有岗位的职责、工作特征、环境和任职要求等方面的信息对任职者资格做出明确规定,而后根据出版社的经营战略目标、职务要求、出版社现有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情况等预测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员工种类、数量、质量的需求,据此编制人力资源供给计划,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的方式来进行人力资源供给,以满足出版社人力资源需要,确保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在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要根据信息反馈,不断调整用人策略。

其次,出版社是知识型企业,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是出版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⑤是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如何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并通过一系列流程,促使知识型员工将其拥有的知识、智慧、能力、技术、经验等转化为企业富有竞争力的资源,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就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重心。出版社为帮助员工提高与工作有关的综合能力,要对员工进行技能知识培训,让员工多渠道了解国外的出版信息和行业外的信息,对出版的发展态势进行把握;要让从业人员更多地了解社会,更好地研究社会问题,提高选题策划、营销及编辑加工、出版印务等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就非常注重员工的教育培训,每年选派优秀的编辑在职攻读学位和出国进修,提高编辑的外语水平和业务能力。《瑞丽》杂志社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专家对编辑、广告、发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接受先进的国际化业务技能和管理模式等信息。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个人需要,也为了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协调发展,出版社应建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系统分析员工业务能力,识别对企业知识增值贡献具有潜力的员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使员工个体能力与工作相匹配,同时通过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平台,向员工提供公正、完整的信息,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实现整合。对员工来说,员工只有得到及时的业务、计划和组织战略方面的信息,才能迅速地对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和机会做出反应,并就如何改善业务、更好地进行合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利用数字出版信息资源培育良好的客户关系

良好的客户关系能为企业赢得强大的竞争优势,并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业务发展。为此,企业需从战略高度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构建与培育客户关系管理的支撑能力,开拓和维持与客户的互动关系,使目标客户忠诚于企业,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和长期利润。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核心内容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客户资源进行集中式管理。把经过分析和处理的客户信息与有关客户的各种业务领域进行无缝结合,让市场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各部门能共享客户资源,使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喜好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吸引和保留更多的客户,最终提升企业利润。

在出版企业中,客户信息是重要的出版信息资源,将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导入出版企业管理系统同样具有适应性。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下,出版产品针对不同用户的同一请求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毫无个性可言,出版信息资源是被动地为用户服务的。而网络环境下,出版企业与用户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单向的服务关系,双方是互利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个数字化环境中,任何一个用户都能够通过主动定制获得自己需要的个性化数字出版产品,而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用户与出版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个性化交互的,彼此结合得更加紧密。客户关系管理解决了市场营销与终端读者之间的矛盾。首先,建立基本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客户信息数据库包括最基本的客户信息,如最近购买情况、购买频率、消费金额、人口统计资料和生活方式以及对出版物的评价等信息。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分析功能,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企业与客户交流信息进行分析,正确分析出客户的需求,尽最大努力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高效地提供客户服务,达到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目标;其次,建立与客户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使客户成为合作伙伴,充分挖掘客户的有效资源,也只有如此,出版企业才能通过反馈信息不断调整选题、经营策略,以实现企业和客户的利益最大化。

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重视信息管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来说,中国的出版企业对于信息管理的思想认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相对较为落后。但是随着国家提出用数字武装出版行业,大力发展出版行业的数字化等战略思想,中国的出版企业必将认识到数字化、信息化对本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加强数字出版信息资源在出版企业管理中的开发利用。

(罗紫初,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教授;王卓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2012级博士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出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项目号10JJD630013)的研究成果。

注释:

林志扬,林泉.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策略探析[J].经济管理,2008(2):5.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1.

张志安,王建荣.海外传媒集团的财务管理.[EB/OL].[2003-07-03].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7/03/content_952759.htm

刘善仕,刘辉健,翁赛珠.西方最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3):38.

出版社信息化管理对策 篇4

从2012年国内数字出版统计数据来看, 数字出版的规模已经达到1935.49亿元, 同比增长40.47%。可以看到, 出版的数字化大潮已经来临, 出版物的数字化趋势明显而不可逆转。现阶段普通用户对数字出版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网络小说、亚马逊上面整本出售的电子书、手机读物等产品上。这一类产品相对传统出版物确实有了一些本质方面的不同, 比如拥有良好的便携性、拥有记忆书签、拥有快速复制与传播的能力, 甚至可以通过出版物中透露的QQ号码等信息建立读者群, 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等等, 但是从本质上说, 它们都还只能称得上是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产品, 而称不上是数字出版。

近年来, 数字出版物形式层出不穷且发展日新月异。从所利用的媒介形式、呈现方式和功能来看, 它们都已不是文本和图片的简单数字化。[1]总的来说, 新一代的数字出版物是通过对海量资源进行精确分类和标注, 以数据库形式存储, 并以可视化窗口向用户提供准确、专业、翔实和成体系知识的查询结果的一整套系统, 而已经脱离了原本“电子书”这样一个形象。可以说新一代的数字出版物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传统出版物内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配置, 使其能够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的文库系统。这个文库系统的生成、构建和数据库信息资源管理方式是现阶段数字出版业界关注的几大方面。

1 数字出版技术

如何对现有的出版物内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是目前数字出版行业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在信息资源管理的视角下, 我们认为技术与内容是数字出版的两个基本要件。其中, 内容是数字出版的本质, 技术则是数字出版的手段。用“内容为体, 技术为用”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妥帖。[2]

目前从实现数字出版的技术来看, 其主要研究方向在语义网这一方面。利用领域本体构建和语义标注技术, 对海量内容资源进行结构化整合和分类, 通过标注语义信息, 使得终端设备能够“理解”本体的构成, 能够对复杂的信息实现智能化的检索功能。简单来说, 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共分为4个步骤。

1) 将海量数字资源按照领域分类, 分别输入各自领域的数据库中, 形成领域资料库。此时的资料库中的数据仍处于无序的初始阶段, 还未进行分类和整理, 因此这个阶段的数据还不能真正形成数字出版物。

2) 以领域为边界, 结合领域专家和计算机专业人员, 开发出准确、专业的领域本体库, 并利用语义标注技术, 利用资料库中的数字资源对领域本体的结点进行精确标注, 使得资料库中的数据按照本体的架构进行富有层次的分类存放, 并能够根据本体结构, 以逻辑形式调用相关数据。这个阶段的数据库拥有了数字出版物的雏形。

3) 开发可视化窗口, 为用户提供指南、检索等功能。可视化窗口的实现, 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简单、明晰的操作界面, 使得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 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该内容的实现并不以整本图书为具体形式, 而是根据用户对知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 实现完全的按需供应, 并且不同于现有搜索引擎查询内容的无序性, 数字出版物内容的查找可以实现逻辑上的关联, 如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等, 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专业化的内容服务。

4) 在前3个基础技术的支撑下, 数字出版产品还能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自动计算建模, 形成用户需求模型, 并且根据此模型可以向用户提供订阅、推荐、社交等多方面的增值服务。

可以看到, 数字出版技术方面的开发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和轨迹, 随着领域本体构建技术和语义标注技术的成熟, 数字出版在技术方面将日趋完善和成熟。但是如何为这些先进的技术提供相应的内容支持, 现在仍无确切的方向和解决方案。笔者认为, 随着信息资源配置要求的提高和信息资源管理的需要, 各图书、期刊出版社的联系与合作势在必行。

2 出版社内容联合的必要性

目前数字出版发展迅速, 各大出版集团都设有专门的数字出版部门, 斥资打造数字出版平台, 但是没有明显的成效。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在于各出版社内容资源相互独立, 单个出版社内部对自己的数据可以进行有效管理, 但是面向整个数字出版市场的时候, 单一出版社的内容资源显然无法满足需求。

当前已有机构进行内容联合的应用与实践, 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这些机构多为学术出版机构, 涉及的内容一般多为学术期刊、论文等。如国外近年来热门的OA (open access, 开放存取) 期刊, 2011年, Mikael Laakso等人以开放存取期刊目录 (DOAJ) 的统计标准为基础, 从各个期刊网站系统人工收集OA期刊与文章的数据, 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对1993-2009年开放存取出版的历时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结果显示, 从2000年至今, OA期刊与文章数量分别以18%和30%的速度增长, 远远超过传统学术期刊3.3%的增长率, 可见内容融合在数字出版领域的重要性。国内也有中国知网、龙源网等类似性质的数据库存在, 无论对用户还是数字期刊行业, 都是利好消息。

数字期刊行业的内容资源已经能够进行大面积融合, 而在传统出版行业, 数字化内容的融合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数字出版技术是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的有效工具, 但是当先进的技术始终无法获得海量数字内容资源支持的时候, 就会出现技术的进步无法对数字出版市场产生正面影响、无法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最终导致数字出版市场与技术均停滞不前的恶果。当“各自为政”无法打破现有局面的情况下, 出版集团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就成了解决数字出版内容零散化最有效的途径。

专业的数字出版产品相对现阶段网络出版的最大优势在于权威、准确、翔实的内容。维基百科、百度、谷歌等提供的搜索信息虽然数据量巨大, 但是多为碎片化内容, 不成体系, 也无法保证专业性和准确度。出版社作为专业出版单位, 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度是网络出版无法比拟的。但为何数字出版虽然发展迅猛, 但市场占有率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原因, 在于数字出版没有形成一个成型的平台, 数字出版单位之间没有形成合作。

传统出版时代, 出版社的产品为实体图书, 其销售模式为通过物流将实体图书放置于实体书店或者网上书店进行销售。读者通过在实体店亲自“翻看”和“选择”后, 将内容符合自己要求的书籍购买回家。而在现阶段的数字出版时代, 读者却反而无法在网上实现“翻看”, 只能选择“查找”并且仅能观看简介与评论, 从而无法准确进行“选择”, 这是完全不合理的。因此数字出版时代亦应有一个专业的平台, 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和资源整合, 实现传统出版时代实体书店的功能。

数字资源管理平台能够将来自多家出版社的数字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 以可视化搜索以及种类索引方式面向用户开放。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实现跨出版社搜索, 将任意出版社提供的内容进行整合后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数字出版产品, 真正实现内容的“按需提供”。现在还没有成熟的针对出版市场的内容资源管理体系出现, 亚马逊、当当网等图书网站虽然可以对电子书进行有效搜索, 但是其为用户提供的产品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子书, 无法真正地对数字内容资源内容实现按需提供、智能检索等功能。

因此从数字出版市场的角度考虑, 让数字出版大幅度提升市场占有率并非各出版社自己的数字出版公司能够完成的任务, 而应该是全行业对数字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管理的结果。出版社间的内容资源合作趋势已经日趋明显。

3 出版社间内容融合的难题

从实际操作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来看, 虽然出版社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必不可少, 并且已成大势所趋, 但是仍旧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尚待解决:

在技术方面, 实体书店可以通过阻止顾客记笔记、阻止客户将图书带出书店大门等方式控制图书内容的扩散与传播, 因此如果读者确实需要深入了解此图书内容, 需要将图书购买后方可尽情查阅。但是数字出版时代, 版权的保护成了数字出版物的头号任务, 因为数字内容的复制、传播速度极快, 并且非常难以控制, 甚至某些物理方法 (如截屏、用其他设备转录视频内容等) 无法通过版权保护技术解决, 因此如何实现用户在能够查阅到具体内容的情况下, 对内容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阻止恶意复制和传播的发生, 成为了内容资源融合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 会严重打击内容提供商的积极性和合作意愿, 影响到数字化出版物内容的融合进程。

在处理各方关系方面, 平台提供商由于存在技术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因此容易导致平台提供商的相对强势, 这也是目前各零售平台无法避免和彻底解决的问题。如当当网和亚马逊, 对图书提供商的利润控制就十分严格, 在网上书店打折方面也较为强硬, 导致出版商利益受损。如何处理平台提供商与各出版社之间的关系, 如何制约平台提供商的权力, 成为该平台是否能够长期稳定运营的重要条件。另外, 由于数字出版的特性, 用户对数据库内容的提取和购买是跨出版社的, 也就是说客户所获得的仅仅是想要获得的特定内容, 而非出版社提供的整本书籍,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内容涉及多家出版社产品的情况,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平衡各出版社的利益, 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法律法规方面, 由于用户提取的数据从内容上来看是成系统的, 但是其内容由于涉及多家出版社以及多个作者, 因此从版权归属和著作权归属方面来讲十分复杂, 现阶段的法律法规或有无法应对的新问题出现, 因此如何根据数字出版的发展规律, 及时制定想适应的法律条例, 也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4 结论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移动终端的普及, 数字出版的浪潮不可逆转。在数字出版中, 内容资源的管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从用户体验, 还是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 想要对内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管理, 实现良好的用户体验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出版社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必不可少, 势在必行。

但是目前针对出版社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字出版发展的阶段来看, 还没有十分完善的平台来主导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 并对出版社数字出版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和重组。而且就算该平台在技术上能够实现, 仍会有诸如版权保护技术、各方关系平衡、法律法规更新等疑难问题需要处理和解决。

因此数字出版是一条需要长期攻坚的道路, 需要各大出版社紧密联系、精诚合作才能克服困难, 完成良性的数字化转型任务, 并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

摘要: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是各大出版商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而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标志就是形成完善的数字化出版产业。数字化出版究其根本, 在于对出版社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整合, 并相应用户对内容的个性化需求。单个出版社的内容资源无法满足数字出版行业的需求, 因此出版社间的联系与合作势在必行。本文拟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揭示出版社之间联系与合作的意义与难题, 并对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字出版,信息资源管理,内容融合

参考文献

[1]徐丽芳, 方卿, 邹莉, 丛挺.数字出版物研究综述[J].出版科学, 2010 (5) :65-76.

出版社信息化管理对策 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意义,目标,手段,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 财务管理信息化对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整合的基础, 是加强财务集中监管的有力手段, 为企业领导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数据、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务监管提供支持。

2.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财务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管理现代化的体现, 是核算全面化的要求, 而“数出一门”是数据准确性的保证。为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企业必须实行统一的财务制度和管理规范, 统一资源调配, 强化决策和经营考核, 强化利润目标和成本控制, 实行账务公开、责权相对独立、计量单位和报表格式统一、考核决策一致的财务管理原则, 以方便企业进行财务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这样, 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3. 财务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财务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核心, 财务工作必须为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服务, 面向企业、面向发展、面向未来, 树立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开拓发展的思想, 根据以人为本、机制创新、政策推动的方针, 切实进行管理模式变革, 而管理模式变革和管理工具的改善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本身包含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管理工具的改善两个方面, 要提高整个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 就必须借助于有效的管理手段, 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4.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这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 如能够减轻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金成本、节省物料、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绩等。国内众多大型企业集团的经验表明, 成功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确实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总体目标便是在企业范围内建立一套安全、规范、统一、实时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当前财务管理业务的内在需求, 其建设目标如下。

1. 建立标准化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

标准化的财务信息化平台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化和信息化的首要目标和前提。包括了统一软件和数据接口、规范化的会计核算方式和统一的报表格式, 并在满足不同会计核算制度需求的前提下, 统一会计科目、代码和会计政策等。

2. 建立有序高效的资金管理体系, 加强财务监督职能, 实现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

对资金合理统筹调度、配置和使用, 改善资金架构, 解决资金短缺与沉淀并存的问题, 掌握企业资金流向, 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率, 降低资金运营风险和使用成本。并实现追溯查询、远程查询等功能, 全方位对单位财务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结合内部审计, 及时发现问题, 避免产生风险。

3. 优化出版流程、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将为出版流程的优化带来明显的改观。出版流程的信息化, 首先实现了信息共享, 编校、印刷、发行环节的大量信息随时掌握, 有利于对新图书的准确定位。其次, 动态的经营信息将得到有效的管理, 这也是流程信息化的成果。再次, 流程信息化使信息使用者进行数据分析, 开发出决策支持系统, 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围绕着编务、出版、营销、财务四个重要的环节, 对出版社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控制, 提高以编、印、销业务为核心的编辑选题管理、生产过程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的集约性和可控性, 实现编辑、出版、营销、财务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使出版社的管理向管理会计时代迈进。

三、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手段

1. 实现图书单品种核算, 促进出版企业管理细化

实现单品种核算, 对于出版企业的首要意义就是管理细化。大多数出版企业以前都是粗放型管理, 除了生产成本采用单品种核算外, 其他项目在账务中都采用简单化处理。例如, 库存商品、销售成本的核算滞后, 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编录经费的核算无法实现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的合理分摊;在途商品不做账务处理, 与客户对账不及时, 核算不到位, 给企业带来经营损失和经营风险。这些都造成了对图书的核算不够细化, 从而使得数据的呈现和汇总都十分困难, 不能真正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单品种核算后, 对于一本图书, 甚至某个印次, 从整个生产流程到财务核算流程来看, 各项数据完整清晰, 生产成本、应分摊费用、库存数量、在途数量、销售金额、销售成本、利润情况、亏损情况以及资金占用情况等, 都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信息化系统中。基于这样的账务核算数据, 对于编辑个人和部门的核算也就有了准确的方法。其次, 财务管理要实现信息化, 促进出版企业必须规范管理。信息化要求各种核算提前, 这给管理也带来了相应规范的、积极的变化。例如工价的问题, 以往出版社虽然有工价规范, 但是一般都是以印厂的结算单为结算依据, 这一方面造成核算滞后, 另一方面也相对被动, 即印厂不结算, 出版社至少是财务部就不知道图书准确的成本。实现单品种核算后, 将工价计算引入系统, 在出版印装通知下达的同时, 即图书的工艺确定后, 马上计算图书的工价。这给管理带来了相应的好处:一是真正做到工价的结算以出版社为主, 而不是以印厂的单据为结算依据;二是财务对印刷成本的记录不再局限于已经开具发票的, 那些未开票但也需要支付的费用, 可以暂时计入应计生产成本, 财务也能做到核算控制, 从而真正解决出版社的“应收”和“应付”的问题, 实现事中控制、事后核算。这样就实现了企业可以随时查询到单品种的盈利能力和单品种的盈利贡献率, 这对图书的生产控制是巨大的改变。

2.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提高图书库存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 借助信息化的先进成果来管理存货已经成为当前出版企业进行图书库存现代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而建立信息化平台, 是实现图书库存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在整个图书库存管理的过程中, 信息系统是所有工作的枢纽, 起着组织和安排作用。系统数据可以进行图书库存结构的分析, 计算图书经济生产批量、最小库存量、最大库存量等库存管理指标, 及时反馈给编辑和出版部门, 据此安排图书出版、再版、重印等图书生产计划。同时, 在企业整个业务流程及物流部门内部流程中, 所有相关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得以实时传递、相互贯通。比如, 将发行人员收到的图书征订发货单及时传递给储运部门, 保证了图书配货发货工作的及时组织和安排;将出版部门的图书印制单准确地发送给储运部门, 使之提前做好库位与人力安排, 以保证新书的安全及时入库。信息系统记载着每种库存图书的具体库位, 在配货时, 系统将会自动给出每一种库存图书的库区货位, 让储运人员面对成千上万种库存图书能够从容应对, 了如指掌, 因而可极大地提高物流部门的工作效率;储运部门及时将图书入库与发货信息反馈给信息系统, 编辑、出版、发行等有关部门及客户可以随时查询、掌握每种库存图书的入库、发货、库存余额等具体情况。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了出版企业图书出版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 为出版企业成功实现以图书的最小库存量满足最大销售周转需求创造了条件。近年来, 许多出版企业都纷纷引入了信息化管理平台, 其图书库存管理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升, 既降低了图书存货成本, 提高了效率, 又在服务质量上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优势, 形成了出版企业新的竞争力。

3. 建立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出版社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为财务核算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使财务核算做到利润到部门、利润到人, 与编辑及发行的效益目标密切挂钩, 可以有力地推动出版企业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

四、出版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充分准备, 慎重实施。

建立信息化系统需要科学的论证与详细的规划, 不能仓促上马、急于求成, 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和打算, 不能只考虑当前的业务需要, 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 否则会造成系统缺乏前瞻性, 不断修改甚至推倒重来, 造成资金、人力与时间的浪费。

2. 认真选择合适的软件公司作为合作伙伴。

由于各出版企业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同, 目前市场上还缺乏适合各出版企业信息化应用的通用商品化软件, 而承担开发任务的公司一般专长于信息技术应用, 但对出版业务并非完全熟悉, 因此, 开发出的系统功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经常需要修改。因此, 需要认真筛选, 并要考虑到服务支持和延续发展。

3. 要不断提高出版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否则无法满足信息化应用的需要。

信息化应用需要出版企业员工掌握并不断提高计算机与网络的操作技能。由于他们不仅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 还是该系统的信息提供者, 如果缺乏计算机使用技能, 对信息数据标准缺乏了解, 就无法保证系统数据的质量, 这样的信息系统是不可靠的和效率不高的。

参考文献

[1]张其友.关于出版企业加强图书库存管理策略的思考[J].大学出版, 2007, 3 (55) .

出版社信息化管理对策 篇6

一、当前出版类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1. 出版类企业集团先行财务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出版类企业集团所开展工作都立足于清晰的产权关系,但由于出版类企业集团所处于特殊背景以及所表现不同特征,出版类集团的产权关系并没有伴随企业的转制而得以很好地捋顺。事实上,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客观上要求着会计机构应逐步建立健全,尤其在出版类企业集团自身集团化水平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集团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受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现实情况,出版类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很难在实际管理中得到有效控制。

2. 出版类企业集团财务监管力度不强

目前,我国出版类企业集团建立起的管理机制存在合理性,但在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得到实质性推进的过程中,出版类集团在机制改革方面也产生了极为严重的问题,比如说出版类集团实行的事中控过于形式化,造成了企业内部效益的下降和资产的流失,又比如出版类集团实行的事后控制缺乏相应的事前以及事中监管,导致事后控制缺乏力度。从出版类集团财务管理的现有情况看,出版类集团财务监管方面的不利性因素存在如下方面,一方面集团财务管理机制的设计缺乏机构保障,不利于集团对成员单位实施财务监管,另一方面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容易产生利益主体倾斜,不利于出版类集团利益的目标实现,此外,出版类集团财务管理上下层关系不够合理,不利于财务成员监管较难发挥。

3. 出版类企业集团预算体系不够健全

不健全的预算体系造成集团企业资源浪费,文化体制改革下,企业集团财务预算依据自身的发展战略,提出企业集团的年度发展总目标,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为具体的目标。但是,由于财务预算编制自身的强制性以及过程控制的缺乏,无法具体落实集团的经营计划和财务目标,更谈不上对子公司的分项预算和总预算,导致预算管理的资源分配存在随意性大的弊端。

4. 出版类集团成本费用控制需求不旺

成本费用管理控制需求仍待加强,根据以前年度数据计算出结转率,然后根据这个结转率对成本进行结转,必要时人为调整结转率,这种方式使成本结转缺乏准确性,容易发生人为调节利润的现象。开源与节流是提升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有关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对于出版类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对于提升出版类集团企业的资本积累以及经济效益,都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但是,过于压低成本与费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质量以及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最终这种不良的影响也就体现在集团的整体利益管理上。与此同时,由于出版类企业集团由于没有采用计划成本法,并未实现实际成本的结转法,依据这一结转率实现对成本的结转,就容易造成有关图书及子公司的成本结转缺乏客观性与准确性,也就十分的容易产生人为的调节利润的问题与弊端。

上述我国出版集团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形式下,可能还没有明显的暴露出来。这是因为,现阶段出版领域尚未放开,出版集团还能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可能出版集团的日子还比较舒适,但这样的日子不会持续很久。

二、完善我国出版类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1. 做好企业投资筹资管理

现代出版集团的投资通常包括集团成员单位对外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股权性质投资、债权投资以及基本建设项目工程的投资等,其中各种形式的股权性质投资又包括新设投资、改制形成的投资、增资及减资和股权交换等,各种形式的债权投资有包括债券投资、国债投资、对外放贷等)。在投资的决策管理阶段,出版类集团企业应成立投资融资管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编制年度投资计划和中长期投资规划,在集团董事会或管委会审议通过后,全面实施并监督其执行;在投资决策程序及执行阶段,集团内部立项部门负责展开投资项目立项的准备工作,比如制订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报告,整理该投资项目的相关合同、章程等:在投资处置环节,出版集团总部必须对那些连续亏损两年的企业进行处置,责成相关负责人做出分析报告,报告中包括亏损的原因及减亏的措施,然后由投资管理部提出处置方案,上报投资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进行具体处置。现代出版集团企业的筹资行为主要有债务性筹资及资本性筹资,无论是何种筹资,出版集团总部都应负起相应的决策权,尤其是资本性的筹资行为,出版集团内部所有单位均必须经集团董事会或管委会批准。至于债务性筹资,出版类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应在向资金结算中心提出申请并获取支持后,在集团内部实行安排,同时要妥善处理集团成员单位和金融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从集团资金使用实际状况出发,合理调动资金、不断提高集团信誉。

2. 推行出版集团全面预算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管理应重视预算管理,尤其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这对出版类集团来讲同样重要。在既定经营目标与程序之下,出版类集团应合理规划和反映企业未来销售、生产、成本以及现金收支等各个方面活动,最后还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出版集团企业总体计划的数量加以表征。具体而言,出版类集团企业展开全面预算过程中,应重点做好经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以及财务预算三个部分,其中要在集团组织结构上设置层次较多的管理部门,权衡集团整体目标与成员单位个体利益之间的差异性,并以预算计划进行协调;同时还要在预算编制阶段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充分调动集团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在预算执行阶段,强化集团内部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增强集团凝聚力和协调性。

3. 加强出版类集团财务管理的全面监管

财务总监制,是目前公认的较为有效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监管模式。从监管范围看,财务总监制监管模式是在整个集团董事会财务总监领导下,由财务总监直属集团总裁掌管集团财务管理的决策管理权,并全面推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整体性管理、监督和控制。

4. 调整企业集团财权配置,加强财务激励控制管理

对于企业集团发展而言,重大的财务权利主要包含资产通融与管理权、利润分配权以及资产处置权等,对于重要的财务权利应归于集团母公司,这样就是闲了资金的统一管理与结算,从而将集团内各企业、单位、部门的资金运作完全置于集团母公司的财务监管之下。同时由于集团企业的管理层逐渐增多,管理的链条加长,有关企业的财务权限就被多层次的分割到多个不同的曾满上,有关财务监控就很难实现到位的管理。

三、结语

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更为复杂与激烈的市场环境对于出版类企业集团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作为集团管理、发展的核心环节,更要基于市场发展的需求构建适于集团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模式与制度,最关键的是基于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结合我国市场发展环境,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履顺集团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建立起适应文化体制改革要求,能够满足集团自身需要的财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李洁华.论出版改制背景下出版社的财务管理[J].经济师,2009,(07).

上一篇:外语应用能力下一篇:诚信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