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流行病

2024-05-21

细菌流行病(精选八篇)

细菌流行病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家禽养殖模式多样,家禽肠道细菌病流行呈现出以下特征:(1)家禽细菌性病原种类复杂:除去常见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仍然流行,新发的空肠弯曲菌,产气荚膜梭菌也时有发生,难以控制;(2)某些细菌毒力增强、致病性增强:病禽脑内细菌分离率升高;(3)细菌血清型分布广泛,同一地区细菌优势血清型增多;(4)多病原混合感染普遍;(5)继发感染严重;(6)耐药性的增强使得细菌更加难以控制,显得毒力越来越强;(7)地面平养,散养方式,使得管理相对粗放,促使肠道细菌病加剧。专家建议我国家禽肠道细菌病综合防控要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加强环境控制;慎重引种,防止蛋传细菌病;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禽群健康水平;合理用药;加强细菌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做好免疫预防;增加微生态制剂的使用。

细菌流行病 篇2

关键词:呼吸道病;流行特点;防控措施

猪细菌性呼吸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目前在我国已成为一种常见多发病,发病率30%~70%,死亡率可达15%~30%,给养猪业造成重大损失。病猪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生长发育停滞,饲料报酬降低,而且常呈多病原混合感染,治疗难度大。主要有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副猪嗜血杆菌等。

1.流行特点

1.1猪气喘病

气喘病又称猪支原体肺炎,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咳嗽和气喘为特征,血清学阳性率在30~50%。猪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都有易感性。但以哺乳仔猪和保育猪最为易感,发病症状明显,死亡率高;怀孕母猪和哺乳仔猪次之;育肥猪发生较少。母猪感染后能直接传染给哺乳仔猪,母子间的传播可长期存在,仔猪断奶后转入保育舍可相互传染,致使该病在猪群中绵延不断,并多由急性型转为隐性感染带菌。由于传染源在猪群中长期存在,一旦调入新的健康猪或大批仔猪出生后,又可引起病情再度加剧,以后又逐渐缓和,如此循环,流行不止,危害极大。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寒冷、潮湿、气温多变的冬、春季节发生较多,症状明显,死亡率也高。

1.2传染性胸膜肺炎

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病,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特征。该病主要危害6周龄至6月龄的猪,特别是3月龄的仔猪最为易感。常见突然发病,急性死亡,发病率通常在50%以上,病死率最高可达80~100%。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气候突变的寒冷季节,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鼠类与鸟类也可传播该病。饲养环境突变、断奶、转群、长途运输、气候变化大、猪舍寒冷、潮湿、饲养密度大等各种应激因素均可诱发该病,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临床上约有70%病例与巴氏杆菌、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及副猪嗜血杆菌等混合感染,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1.3猪肺疫

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散发性传染病,急性病例以出血性败血症、咽喉炎和肺炎为特征;慢性病例以慢性肺炎为特征。该病多发生于中小猪,成年猪较少发生。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的季节较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及多雨季节,常以流行性形式出现,而北方和东北地区多表现为散发,呈慢性经过。由于健康猪扁桃体的带菌率高达63%,当带菌猪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应激时,其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者发生某种传染病时,病菌可乘机繁殖,增强毒力,诱发此病,并常与猪瘟、气喘病、伪狂犬病、蓝耳病及仔猪副伤寒等混合感染。

1.4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鼻炎、鼻甲骨发生萎缩、颜面部变形和生长迟缓。该病经呼吸道感染,多数是由有病的母猪及带菌母猪传给仔猪的。不同日龄的猪混群后,可通过水平传播扩散到全群。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但以2~5月龄的猪发病多见。一般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饲养环境不好,猪舍通风不良,寒冷、潮湿、饲养密度大,饲料单一及缺乏钙、磷等矿物质,常可诱发该病,并加重病理过程。

1.5副猪嗜血杆菌

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以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猪场都曾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100%,病死率50%~90%,对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该病主要危害1~28周龄的猪,特别是断奶前后的仔猪和保育阶段的仔猪最易发,死亡率很高。带菌猪和慢性感染猪为该病的传染源。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内,通过猪群间的接触和空气飞沫以及污染物而发生传播,该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多呈地方性流行。气候突变、空气污染严重、通风不良、寒冷潮湿,不同日龄的猪混群饲养、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饲料质量差、长途运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诱发和促进该病的发生。

2.防制措施

2.1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规模化养猪场首先要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场址选择、布局、建设科学合理;猪舍之间、猪场与外界之间要建立安全屏障,减少外来疫源入侵;猪场要建有完善的消毒设施,制定消毒制度并贯彻落实,禁止外来人员随便出入;平时做好防鼠、防鸟、防虫等工作,原则上场内不准饲养犬、猫等异种动物。

2.2搞好免疫工作

规模养猪场应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结合疫苗类型、接种途径、饲养管理水平等,制定符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同时做好抗体水平检测,根据抗体水平消长变化情况调整免疫程序,及时进行补免补防。

2.3加强饲养管理

要搞好猪场的防寒保暖,防暑降温;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搞好通风换气;加强营养调控,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减少疫病的发生。

要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严禁不同日龄猪混群饲养。在下一批猪转入之前要严格对圈舍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并空舍一段时间,避免交叉感染。

2.4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猪细菌性呼吸道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求必须做到科学管理,有针对性地避免各种应激因素,减少疫病的发生。

2.5严把引种关

在引进种猪时一是要对供种场进行认真考察,了解其管理情况、疫病发生情况以及信誉度,不从管理粗放、有疫情的种猪场引种;二是要严格检疫,杜绝因引种带来病原;三是引进后隔离观察一个月,确认健康后补注疫苗方可混群饲养。

2.6搞好药物保健

在妊娠母猪产前、产后阶段,哺乳仔猪断奶前后、转群等阶段适当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进行保健,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保健药物的选用原则是:药物对猪体没有毒副作用、不产生药物残留、不产生耐药性、具有抗细菌、抗应激及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2.7发病时采取的措施

2.7.1迅速隔离病猪,进行确诊;对圈舍进行消毒,每天一次,连续一周

2.7.2对假定健康猪进行紧急免疫,或者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7d后注射疫苗

2.7.3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

支原体肺炎对泰乐菌素、长效土霉素、支原净、氟苯尼考以及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大观霉素、强力霉素、林可霉素及北里霉素等敏感,可用于此病的治疗;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头孢噻呋、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支原净、泰乐菌素、新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及磺胺类药物等敏感,可用于此病的治疗;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嘧啶钠等敏感,可用于此病的治疗;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对螺旋霉素、土霉素、链霉素、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泰乐菌素等敏感,可用于此病的治疗;副猪嗜血杆菌对氟苯尼考、头孢拉啶、替米考星、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头孢噻呋以及甲磺酸达诺沙星等敏感,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7.4对病猪的粪便、尿液进行清理,沼气池发酵或堆积发酵,有效杀灭病原后方可运出场外;病死猪一定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丢入阴井或焚烧,不得随意丢弃

参考文献

[1]虞永昌,刘宝荣,梁观诗.几种药物对猪呼吸道混合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期刊学会.http://www.yixue68.com/xyfm/class/;2003.09

细菌流行病 篇3

关键词:痢疾,细菌性,流行病学,学生

2014 年9 月15 日,江西省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称该县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日接诊140余例以发热、腹泻、腹痛、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患者,病例主要为6 ~ 18 岁的学生,以A中学和B小学居多。可能因自来水管网改造造成一过性污染所致,危险因素主要是饮用直饮水生水、与相似症状病人接触和不洁的生活习惯。为查明疫情发生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以防止类似的疫情发生,笔者对该次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A高中中学和B小学全体学生和教职工。其中,A中学共有72 个班,4 836 名学生( 住宿生1 900 名,走读生2 936 名) ,300 名教职工。B小学有68个班,共有学生4 339 名,教职工153 名,均为走读学生。2 所学校相距1. 5 km,属于同一管网水覆盖地区。

1. 2 病例定义疑似病例: 2014 年9 月7—21 日,A中学与B小学学生和教职工出现腹泻( ≥3 次/d) 、发热( ≥37. 5 ℃) 、腹痛、头痛、呕吐、恶心症状2 项症状及以上者。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粪便/肛拭子/呕吐物标本实验室检测志贺菌属阳性。

1. 3 方法以制定的病例定义为标准,在2 所学校开展病例搜索,对搜索到的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同时对学校环境卫生、供水、食堂卫生、食品供应情况开展卫生学调查。

病例对照研究: 以2014 年9 月7—21 日就诊于该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符合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标准且腹泻≥3 次/d的2 所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班级年龄、性别、住宿情况相同且无症状的学生作为对照,A中学共调查275 人( 病例组137人,对照组138 人) ,B小学调查168 人( 病例组55 人,对照组113 人)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寻找本次疫情的危险因素。

1.4实验室检测采集病例的粪便、呕吐物、咽拭子、食堂工作人员的肛拭子以及水源水、二次供水和末梢水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致病菌,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1,2](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志贺菌分离株分型后进行同源性分析。

1.5统计分析使用Epi Info 3.3建立数据库,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双人独立录入,经一致性校验修订后,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的方法,使用Excel2010及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流行情况2014 年9 月7—21 日,A中学和B小学中共发现病例358 例( 疑似病例291 例,确诊病例67 例) ,其中A中学233 例,罹患率为4. 82% ; B小学125 例,罹患率为2. 88% ,均为学生; 教职工未发病; 无危重死亡病例。

2. 1. 1 时间分布2014 年9 月7 日开始出现腹泻病例,9 月12 日病例增多。流行曲线显示,358 例病例呈单峰分布,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9 月14—17 日,每天发病数均在60 例以上; 最高峰在9 月16 日,发病数为102 例,占总发病数的28. 02% 。A中学和B小学同时发现病例,同时出现高峰,控制后迅速下降。见图1。

2. 1. 2人群分布358 例病例中,A中学男生112例,女生121 例,性别比为0. 93: 1; B小学男生53 例,女生72 例,性别比为0. 74: 1。年龄分布在9 ~ 18 岁。A中学72 个班级中60 个班级有病例报告,发病最多的班级为高一24 班,有29 例; B小学68 个班级中40个班级有病例报告,发病最多的班级有6 例。A中学罹患率( 4. 82% ) 高于B小学( 2. 8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22. 89,P < 0. 01) ; A中学住校生罹患率( 5.79% ) 高于走读生( 4. 1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 44,P < 0. 01) 。

表1 可见A中学各年级罹患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而B小学各年级的罹患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P值均< 0. 01) ; 病例主要分布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

2. 2 临床症状358 例病例中,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 100% ,358 例) 、腹痛( 72. 90% ,261 例) 、头痛( 71. 22% ,255 例) 、发热( 67. 32% ,241 例) 、呕吐( 30. 17% ,168 例) 。 其中腹泻病例中以水样便( 73. 74% ,264 例) 为主,偶见粘液便和脓血便。

2. 3 学校卫生情况

2. 3. 1 学校卫生情况A中学、B小学卫生环境较好,每周1 次大扫除。教室通风条件较好,卫生间单独设立,为蹲坑自冲式。A中学食堂单独设立,住校生多在学校食堂就餐,走读生在家吃饭; B小学无食堂,学生均回家吃饭。

2. 3. 2 学生饮水及用餐情况A中学实行半封闭教学,既有住宿生又有走读生,学校食堂供应三餐和直饮水,直饮水来源为县政管网供水,经过滤后引至每个班级,学生通过直饮机饮用,饮用的基本是未加热的生水。住校生生活用水均为直饮水,学校无热水供应。B小学学生为走读生,学校不提供用餐和饮用水,学生大多从家里带水饮用,主要是冷开水,部分学生会带瓶装纯净水和桶装水,少数学生会饮用直饮水。

A中学安装了一套某公司提供的直饮水装置,其源水为县水厂市政管网的自来水,经活性炭、分子筛( 滤膜) 等吸附、过滤工艺流程处理后供学生饮用,每个教室及每栋宿舍楼安装了1 个取水终端装置,学生刷卡取水。

2. 3. 3 城区市政供水及桶装水情况城区共有1 个自来水厂和5 家桶装水制水厂。自来水厂只供本县居民使用,所有桶装水厂供应城区内家庭和单位使用。

自来水厂: 县水厂水源水为白马河水,取水点周边有农田、水渠,上游100 m左右有居民,查看水源时在取水口水面发现有4 ~ 5 m2大小的油污带及少量生活垃圾。县水厂的制水生产记录比较完善。7 月20日—9 月14 日期间进行管网改造,共进行15 次接驳施工。其中9 月2—12 日共进行4 次接驳施工,9 月12 日施工地区为该次疫情2 所学校管网水覆盖地区。9 月初该次疫情管网水覆盖地区有1 次突发的水管爆裂事故。

桶装水: 该县共有5 个本地品牌的桶装水,经调查除1 家桶装水使用深井地下水( 200 多米) 为源水外,其余4 家均使用山泉水为源水,所有桶装水源水均有一定的保护措施( 如引水管、储水罐( 池) 、井盖等) ,未发现可疑污染物。

2. 4 危险因素调查为进一步确定该次疫情发生的原因,2014 年9 月20—21 日,在A中学和B小学分别进行病例对照调查。A中学调查275 人( 病例组137人,对照组138 人) ,B小学调查168 人( 病例组55 人,对照组113 人) ,比较被试在家和在学校的各种饮水方式、就餐、零食、洗手习惯及与类似症状病人接触等因素,经单因素分析发现A中学“在校喝直饮水生水”和“在校吃饭”有统计学意义,B小学“吃冰棍”“吃冰糖葫芦”和“便后不洗手”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进一步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中学“在校喝直饮水生水”与发病存在独立的统计学关联( OR =2. 04,95% CI = 1. 18 ~ 3. 53) ,“在校吃饭”为混杂因素; 而B小学各因素与发病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5) 。

注: ( ) 内数字为罹患率/% 。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

2. 5 实验室检测截止9 月21 日,共采集病例标本45 份,包括粪便标本37 份、呕吐物2 份、咽拭子标本6份; 水样标本38 份,包括自来水水源水2 份、出厂水4份、A中学末梢水6 份、A中学直饮水2 份、桶装水10份、成品水13 份、居民自取山泉水1 份; 从业人员( 学校厨师和桶装水从业人员) 肛拭子标本55 份。

经检测粪便标本检出宋内志贺菌20 份,呕吐物未检出致病菌,咽拭子标本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A中学1 份末梢水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超标,1 份桶装水水源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超标; 从业人员肛拭子标本肠道致病菌带菌检测均为阴性。

对A中学和B小学共18 株宋内志贺菌( 由于某种原因,有2 株菌株未纳入分型分析) 及该县隔壁县区( 湘东区) 9 月发生的一起幼儿园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5 株宋内志贺菌经XbaⅠ内切酶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 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 分型,并将条带采用Bio Numerics 6. 6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3 株菌株PFGE带型分成3 种,分别包含1 株( A中学1 例门诊病例) 、5 株( 湘东区幼儿园疫情菌株) 和17 株细菌( A中学和B小学疫情菌株) 。见图2。

3 讨论

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认为本次疫情为一起急性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菌型为宋内志贺菌,疫情主要波及2 所学校,原因可能是自来水管网改造造成的一过性污染,危险因素主要是学生在校饮用直饮水生水,疫情暴发期间不排除同时存在接触传播等途径。

该次疫情主要涉及2 所学校,B小学学生均为走读生,2 所学校的学生无共同食物暴露史,学校厨师和桶装水等从业人员所有肛拭子标本肠道致病菌带菌检测均为阴性,因此食物作为污染源的可能性较小。B小学做病例对照调查时虽未找到危险因素,但单因素分析时发现学生有便后不洗手等不洁的生活习惯,这也是引起细菌性痢疾常见的感染途径。调查发现病例主要分布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可能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较于低年级学生活动量更大、活动更频繁、接触致病菌的机会更多有关; 而中学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学习负担更重,又面临升学压力,因此活动的量和时间更少,喝生水的机会也更小。

目前,流行病学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现场流行病学,而是转向以实验室检测为基础的分子流行病学的方向发展[3]。Pulse Net China是我国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实验室监测网络,该实验室网络采用标准化的细菌分子分型检测技术[4],其中以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 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分型方法日渐受到青睐,该方法的应用为监测控制细菌的流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1]。本次调查采用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将23 株菌株分成3 种带型,其中1 种带型为A中学1例门诊病例的菌株,与本次疫情的带型不同,说明存在与本次疫情传染源不同的感染病例。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 又称痢疾杆菌) 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样粪便; 人群普遍易感,常年散发,夏秋季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5]。其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水或通过手经口感染,亦可经过苍蝇及蟑螂媒介传播[6],其中以人传人的模式比较常见,感染剂量可低至10 ~ 100 个细菌[7]。学校等集体单位通过饮食和饮水引起暴发疫情常有报道[8 - 14]。调查发现各年度学校疫情发生比例在64% ~ 75% 之间[15],食源性和水源性暴发疫情均以9 月份高发,因此应在学校开学之际落实菌痢各项防控措施,提高学校卫生工作质量,对控制学校菌痢暴发疫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流行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数据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http://1.202.129.170/UVSSERVER2.0)”所报告的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1.2 病例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的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定义参照卫生部的《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WS 289-2008)》[1]中的有关定义。

1.3 统计分析方法

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数据导出为Microsoft Excel 2003数据库的形式,进行数据分析和绘制统计学图表,用SAS 9.1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病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用χ2趋势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6—2010年开封市累计报告菌痢病例2 415例,发病率在7.72/10万~12.09/10万之间波动,2007年发病数和发病率达到近5年来的最高峰,自2008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实验室诊断率均在15.00%以下。开封市菌痢每年在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排名一直居于前7位之内,其中2006年排名中位次最高,居于第4位。见表1。

2.2 季节分布

2006—2010年开封市各月份均有发病,2月份发病最少,4月份略有抬头,5、6月份病例大幅度的升高,7月份达到发病高峰。但是2008—2009年发病高峰月份的发病水平明显低于2006—2008年同期水平,5—10月份的夏秋季为发病较多的月份,发病人数占全年发病总数的80.21%(1 937/2 415)。见图1。

2.3 地区分布

开封市所辖各县区2006—2010年每年均有菌痢病例报告,杞县每年发病例数均为最多,而龙亭区每年发病率均为最高,并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趋势检验Z=-5.511 5,P<0.01),尉氏县除2010年外其余各年份菌痢发病率均为各县区最低,见表2。

2.4 人群分布

2.4.1 性别与年龄分布

2006—2010年开封市男性发病例数为1 390例,平均发病率为11.54/10万;女性发病例数为1 025例,平均发病率为8.82/10万。5年间,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50~80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占病例总数的30.60%(739/2 415);其次是<5岁年龄组,发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27.45%(663/2 415)。

2.4.2 职业分布

2006—2010年开封市各职业人群中以农民发病数最多,为1 083例;占病例总数的44.84%;其次为散居儿童547例,占病例总数的22.65%;再次为学生223例,占病例总数的9.23%。

3 讨论

2006—2010年开封市菌痢发病率在7.72/10万~12.09/10万之间波动,在法定传染病排名中一直居于高位,但是仍较广西百色市[2]、湖北宜昌市[3]和河南郑州市[4]低。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和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的深入开展,开封市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人们的卫生意识有所提高,所以2009和2010年菌痢发病率较2006—2008年呈下降的趋势。本研究菌痢病例实验室诊断率较低,均低于15%,医疗机构肠道病门诊没有切实做到“逢泻必检”,实验室检测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开封市菌痢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10月份的夏秋季为高发季,这与国内许多报道一致[2,3,4,5],因此,5—10月份是菌痢监测和防控的重点月份。开封市所辖县区中龙亭区每年发病率均为最高,这与该区位于城区的中心位置,人口密度大、旅游景点多、人口流动性大、小吃夜市地摊较多,卫生条件差有关;而尉氏县每年发病率在所辖各县区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其可能的原因为该县经济水平相对于其他县区较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较好,菌痢的发病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经济水平,居住环境和生活卫生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发病最多的年龄组为50~80岁,其次为<5岁年龄组,这与国内一些研究报道的发病最高的20~40岁年龄组不同[5,6],推测原因为开封市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20~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者比例较高,造成了很多农村地区只剩下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5岁以下的留守散居儿童,而这2个年龄组人群的卫生意识较差或良好的卫生习惯还未养成,因此50岁以上的农民和5岁以下散居儿童是开封市菌痢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人群。

根据开封市菌痢的流行特征,为了进一步降低发病率,有必要采取以下预防控制措施:(1)医疗机构在高发季节开设肠道病门诊,做到“逢泻必登,逢泻必检”,加强对慢性病人以及带菌者的规范治疗和管理;(2)针对农村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和5岁以下的留守散居儿童,采取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以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改变其不良的卫生习惯;(3)对城区人口密集、地摊夜市多、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加强饮食、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4)做好病原学监测,为菌痢的治疗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WS 289-2008.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S].2008.

[2]汤健闻,江超穗,柳智豪,等.百色市1996—2005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及控制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55-156.

[3]刘继恒,程德明.宜昌市1997—2008年细菌陛痢疾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9):55-56.

[4]姜松强,宋春花,冯丽云,等.1990—2008年郑州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2):69-71.

[5]孙净,刘力,程均福,等.湖北省1996—2005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4):485-486.

细菌流行病 篇5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细菌性痢疾疫情资料和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均符合《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 (WS287-2008) 诊断标准。病原学资料来自余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报告。

1.2方法对余姚市2009—2014年细菌性痢疾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了解菌痢的流行强度和三间分布特征。分析病原学监测资料, 了解菌痢的病原型别构成。

2结果

2.1流行强度余姚市2009—2014年共报告菌痢539例, 年均发病率为9.06/10万, 无死亡病例报告。除2010年外, 菌痢报告发病率均比前一年度下降, 详见表1。

2.2地区分布6年间余姚市杭州湾沿岸乡镇 (小曹娥、临山、黄家埠) 、山区乡镇 (四明山、鹿亭、大岚) 与平原乡镇 (除以上外的15个乡镇街道) 之间居民年发病率有显著差别。杭州湾沿岸居民年均发病率最高, 其次为平原地区居民, 山区居民年均发病率最低, 详见表2。

2.3时间分布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 除2014年外各年度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 主要集中在夏秋季7—10月份, 2 8 7例 (5 3.2%) 。从4月份开始病例增加, 5—1 1月份为流行高峰, 共426例 (79.0%) , 此后逐月减少, 1月份最低, 详见表3。

2.4人群分布

2.4.1年龄、性别分布细菌性痢疾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生, 其中以0~9岁组居多, 占55.6%, 发病率以0~4岁最高, 其次为5~9岁和80岁及以上年龄组。男女性别比为1.36∶1,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10岁以下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而30~39岁和50~59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见表4。

2.4.2职业分布发病数居前5位的职业分别是散居儿童240例 (44.5%) , 农民102例 (18.9%) , 幼托儿童45例 (8.3%) , 学生39例 (7.2%) , 民工34例 (6.3%) 。

2.5菌型鉴定2 0 0 9—2 0 1 4年共对8 2株细菌性痢疾菌株进行菌型鉴定, 其中福氏志贺菌51株 (62.2%) , 宋内志贺菌31株 (37.8%) 。2009年3株 (3.7%) , 2010年2 4株 (2 9.3%) , 2 01 1、2 01 2、2 0 1 4年均为7株 (8.5%) , 2013年34株 (41.5%) 。

3讨论

余姚市2009—2014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2012年以后下降速度较快, 疫情为散发状态。这主要与近些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卫生城市 (乡镇) 创建以及群众卫生意识的增强等有关。但由于志贺菌菌型较多、易变迁、无有效疫苗预防[1], 因此疫情仍有可能发生反复, 甚至在托幼机构、外来人口聚集地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

余姚市菌痢的季节性高峰为5—11月份, 与国内一些南方城市的报道一致[2,3]。余姚地处东南沿海, 夏秋季平均气温高, 降雨量多, 常受台风影响而发生暴雨或局部洪涝灾害, 蝇类等媒介繁殖快、密度高, 易感染菌痢。地区分布上, 杭州湾沿岸居民菌痢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平原和山区, 可能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有关。杭州湾沿岸小海产品丰富, 人们多有生吃或半生吃小海产品的习惯。平原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山区, 可能与平原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多, 居住环境简陋, 卫生意识和习惯较差有关;同时与平原地区居民就诊意识强、医院肠道门诊设置规范、漏报少等因素有关。人群分布上, 10岁以下发病率较高, 可能与这部分人群机体免疫力低、自我防护意识差等因素有关;而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又有所升高, 可能与老年人卫生习惯差、免疫力降低、胃肠道功能衰退等因素有关, 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的调查与分析。10岁以下年龄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可能是因为男性儿童更好动、卫生习惯差, 以致感染机会多。菌痢分布以散居儿童、农民和幼托儿童为主, 这与年龄、性别分布规律相符, 农民发病多的原因是他们的卫生习惯和生活卫生条件较差, 容易感染和发病。菌型以福氏志贺菌为主, 这与宁波市的报道一致[4];2013年之后实验室检测比率较前几年高, 主要与实验室关注度提高、检测工作加强有关。

为保持余姚市菌痢较低发病率的现状,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一要加强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管理, 加大监管力度;二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强化环境卫生整治, 落实改水改厕, 做好灭蝇工作;三要规范对腹泻患者的诊治, 加强病原学检测, 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四要加强患者管理, 特别是食品从业人员患病必须调离工作岗位, 开展危险因素分析, 做好疫源地消毒;五要以儿童和老年人为重点人群开展健康宣教, 大力普及卫生知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 要倡导居民健康饮食, 改变生吃或半生吃小海产品的习惯, 提高卫生防病意识。

参考文献

[1]程均福, 朱群力, 张少敏, 等.湖北省部分志贺菌基因检测结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2, 23 (6) :49.

[2]黄开华, 闫建平, 陈杰雄, 等.龙岩市2007-2012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 2014, 30 (12) :1388.

[3]白春林, 刘继恒, 张皓, 等.宜昌市1997-2013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与防制策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4, 25 (5) :109.

细菌流行病 篇6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志贺菌,宋内志贺菌

多年来,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 发病始终位居海淀区甲乙类传染病之首, 2006年发病率226.16/10万, 2007年发病率213.98/10万, 发病率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为了解临床菌痢中实际病原学确诊有多少, 分析菌痢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 为制定2008年相应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于2007年6—9月对肠道门诊临床菌痢进行了多病原监测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医院与对象

选择全区有代表性的三级甲等和二级医院各1家, 为本项目的调查检测点。经临床诊断为菌痢的患者并未服用抗生素者做为被调查检测成员。

1.2 诊断标准

菌痢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病例均符合菌痢诊断标准GB 16002-1995[1]。

1.3 现场调查

调查员全部为北医三院、海淀医院肠道门诊医生和护士。调查员通过统一培训, 明确调查目的、采样方法、注意事项、质控标准, 并由专人负责调查表的填写与检查。

1.4 检测方法

对临床菌痢患者粪便进行多病原培养分离, 按细菌性痢疾检测方案GB 16002-1995标准进行菌痢培养, 其他菌株均按国标进行检测。

1.5 统计分析

建立Excel数据库, 采用SPSS软件对各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致病菌监测情况

2.1.1 致病菌检出率及菌型

在2007年临床诊断的207份菌痢病人粪便标本中检出致病菌32株, 检出率为15.46%。其中志贺菌属13株, 检出率6.28% (福氏F4志贺菌2株, 宋内志贺菌11株) ;副溶血性弧菌5株, 检出率2.42%;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 检出率0.48%;变形杆菌13株, 检出率6.28%。有84.54%的标本未检出致病菌。结果证实2007年海淀区已成为宋内志贺菌流行为主的区域。

2.1.2 致病菌检出时间分布

从2007年6月7日至9月16日止的13周中, 有致病菌检出的11周, 占总周数的84.62%;有确诊菌痢检出的9周, 占69.23%。检出率最高的时间在7月16—22日, 共3例, 占周检出率的16.67%;而其他致病菌也在同周检出较多 (5株) , 占27.78%;当周总的致病菌检出率44.44%。 (表1) 。

2.2 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2.2.1 菌痢患者性别分布

确诊菌痢13例, 男性5例, 占38.46%;女性8例, 占61.54%;男女之比为0.63∶1, 但全区临床诊断男女之比为1.25∶1;实验室确诊菌痢与全区临床诊断男女发病之比存在较大差异。

2.2.2 菌痢病例的年龄分布

在临床菌例患者中, 发病构成比最高组为20岁~组, 病例103例, 占总数的51.50%;其次为10岁~组, 病例28例, 占14.00%;第3位30岁~组23例, 占11.50%。在确诊菌痢中, 检出构成比最高的也是20岁~组, 确诊5例, 占确诊总的构成比是38.46%;第2位同为10岁~和30岁~组, 确诊3例, 占23.08% (表2) 。在各年龄组中检出确诊菌痢最高的为30岁~组3例, 确诊菌痢的检出率13.04%;次之40岁~组2例, 检出率为11.11%;第3位是10岁~组3例, 检出率10.71%。调查显示, 临床菌痢的重点发病人群与最高确诊菌痢检出率人群存在一定差异。

2.2.3 菌痢患者的职业分布

在确诊的菌痢患者中, 以学生发病构成最高 (54例) , 占总临床菌痢的26.47%;第2位的是干部职员48例, 占23.53%;第3位的是家务及待业25例, 占12.25%;前3位占总数的62.25%。确诊菌痢绝对数最多的是干部职员6例, 构成比46.15%;次之为学生4例, 构成比30.77%;第3位教师1例, 构成比7.69%。其他致病菌检出最多为学生5例, 次之干部职员4例 (表3) 。调查显示, 职业人群中确诊菌痢检出率较多的人群是教师20.00%, 干部职员12.50%, 学生7.40%。虽然在干部职员与学生的确诊菌痢相差5个百分点, 但经χ2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81, P>0.05) 。

2.2.4 菌痢患者的工作单位分布

在135个填写工作单位的病人中, 第1位的是公司, 45人, 占总数的33.33%;其次是事业单位26例, 占19.26%。确诊菌痢最多的单位也是公司 (4例) , 依次是国家机关 (2例) , 企业 (2例) 。其他致病菌患者单位最高的也是公司 (4例) , 第2位是事业单位 (3例) 。结果显示患者的主要工作单位以公司、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为主。

2.2.5 菌痢患者的发病地点

临床菌痢的207例患者中, 在北京发病的205例, 占总数的99.03%;2例在外地发病带入北京, 带入率0.97%。确诊菌痢13例, 其他致病菌18例, 均在北京发病, 表明控制当地感染是最重要的措施。

2.2.6 菌痢患者自认为进食的可疑食物

在临床菌痢调查的183例患者中, 自认为可疑食物最高的是生蔬果共29例, 占总数的15.85%;其次是凉拌菜26例, 占14.21%;第3位的是水产品19例, 占10.38%;三者占总数的40.44%。调查说明临床可疑食品多样化, 最多的食物生蔬果仅占15.85%, 因此, 在食品的防控上应广泛宣传, 使百姓全面了解菌痢的发病危险因素, 以降低发病水平。在9例确诊菌痢中, 4例怀疑是吃凉拌菜引起的发病, 2例是生蔬果 (表4) , 危险食品与临床菌痢基本相同。调查证实确诊菌痢患者最危险的疑似食物以凉拌菜和生蔬果为主要食品。

2.2.7 菌痢患者自认为的可疑食物进餐地点

在调查的临床菌痢170例患者中, 疑似在家食用的53例, 占总数的31.18%;其次是小型餐饮店31人, 占18.20%;第3位是大中型餐馆30例, 占17.65%;前3位占总数67.05%。确诊菌痢最高疑似进餐地为大中型餐馆4例, 第2位是在家3例, 两者占确诊病例的63.64%。

2.2.8 菌痢患者每月外出就餐频次

在临床调查的189人中, 居首位的是每月多于5次共计123人, 占总数的65.08%。随着外出就餐次数的增加, 发病人数也随之增多。

2.2.9 菌痢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

在调查临床菌痢患者的187例中, 居首位的是人均收入在1000~1999元, 共计56人, 占总数的29.95%;次之是2000~2999元的52例, 占27.81%。在确诊菌痢的13例中, 2000~2999元的5例, 3000~3999元的4例, 4000元以上的4例, 调查表示确诊菌痢一般都是高收入家庭。

3 讨论

肠道传染病是当今全球性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而细菌性痢疾又是肠道传染病中对人类危害最大、发病最多的病种, 目前, 菌痢在北京市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中占第1位, 而在海淀区近10年中, 它始终占居发病的第1位。2007年菌痢发病5286例, 发病率214.06/10万。但目前医疗单位均以临床诊断为主, 病原学诊断极少。本次调查研究证实, 在207次临床菌痢患者的粪便中检出致病菌32株, 检出率15.46%。其中志贺菌属13株 (福氏2株, 宋内11株) , 检出率6.28%;副溶血性弧菌5株, 检出率2.42%;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 检出率0.48%;变形杆菌13株, 检出率6.28%;有84.54%的标本中检出细菌性致病菌。结果表示, 实验室确诊的菌痢仅为6.28%, 型别分型证实在海淀区2007年宋内志贺菌已成为优势流行株, 与1996—2000年杭州、2005—2006年北京和2005年国家监测[3,4,5]福氏为优势流行株存在很大差异。其他细菌性致病菌是9.18%, 结果显示, 至少有9.18%的临床菌痢是诊断错误, 造成菌痢的发病率虚高的假象。

海淀区目前开展菌痢致病菌检测单位极少, 仅有3家医院开展监测任务, 因此, 获得菌株和收集标本极为困难, 由于得到的病原学结果极为有限, 使得对其真实确诊菌痢的流行病学分析难以有效地进行, 目前的临床菌痢不能代表实际真实确诊菌痢的流行规律。因菌痢检出率低, 无法开展追踪溯源的深入研究, 使得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无法开展。这些因素也可造成临床菌痢发病数的上升。

目前, 由于菌痢检测技术原因, 从采样到出结果需3天时间, 待结果确诊后可疑食品、人员很难追踪到, 无法确定最终的污染食品。仅有少数暴发疫情, 疾控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早期追踪方可查到确诊污染的食品。因此, 在奥运会期间对主要人群、主要单位, 发现菌痢应早期采集病人样品和可疑食品, 使得尽快确认菌株和污染食品, 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有效地控制菌痢的传播。

菌痢的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 流行的类型是食物型传播、经水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经苍蝇传播。在调查可疑食物、就餐情况、病人接触情况等因素时, 未发现经水、日常生活、蝇传播的证据, 研究证实本区已成为以食源性传播为主的地区, 重点加强各方面的食品卫生工作, 减少菌痢对食品的污染机会。本研究与上海市的报道基本一致[6]。

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分析、评估和交流开展得比较规范, 对每起暴发流行事件, 甚至每个病案都要进行溯源分析。如美国2006年10月菠菜O 157:H 7污染事件, 造成近200人感染, 100多人住院, 30多人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多人不幸死亡, 疫情波及美国26个州, 并殃及加拿大。美国快速确诊O 157:H 7病原菌, 对照全国26个州网络信息平台, 其基因型一致, 快速查清了事件的全过程, 紧急招回所有问题蔬菜, 减少了人员发病, 快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但是, 由于我国缺乏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 尚未全面采用先进的危险性评估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病原体监测体系、预告体系、溯源体系、预警体系、病原学网络资料分享体系、安全控制体系、因此, 发现控制类似事故和个案极为困难, 所以积极开发肠道传染病快速诊断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 以及建立各种相应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这是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监管中心卫生标准处.传染病诊断及相关法规汇编.北京:中国出版社, 2005.

[2]孙培源, 秦安莉, 蒲永兰.北京市海淀区1999—2005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首都公共卫生, 2008, 2 (2) :55-57.

[3]陈浩, 朱国献, 金巧菲, 等.杭州地区细菌性痢疾菌谱分布及耐药性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1:1452-1454.

[4]刘立明, 曲芬, 崔恩博, 等.2005—2006年北京地区肠道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7, 32 (12) :745-747.

[5]余华丽, 常昭瑞, 张立实, 等.国家监测点2005年志贺菌菌型分布和药敏结果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 (4) :370-373.

细菌流行病 篇7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疫情,流行特征

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近7年来均居凉山州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严重威胁着凉山州人民的健康。为了解凉山州菌痢的流行特征,为制定菌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4—2010年凉山州菌痢疫情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汇总,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4—2010年,凉山州累计报告菌痢36 23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24.16/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59, P<0.01);死亡17例,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06/10万。结果见表1。

2.2 时间分布

各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4—8月份报告发病占64.38%,其中5—6月份占33.28%,发病季节高峰明显,结果见图1。

2.3 地区分布

凉山州17个县(市)均有病例报告,2004—2010年全州菌痢年均报告发病率波动在51.17/10万~426.51/10万之间,以甘洛县年均发病率为最高(426.51/10万),其次为冕宁县(273.98/10万)、宁南县(173.28/10万)、德昌县(152.04/10万)和西昌市(144.39/10万),结果见图2。

2.4 性别分布

36 231例病例中,男性20 197例,年均发病率为133.82/10万;女性16 034例,年均发病率为113.81/10万。性别比为1.18∶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00, P<0.01),结果见表2。

2.5 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人群均有报告发病,但以0~4岁报告发病最多,占报告发病总数37.21%;结果见图3。

2.6 职业分布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20种职业均有病例报告,散居儿童(36.99%)、农民(36.81%)、学生(10.94%)居前3位。结果见图4。

2.7 暴发疫情

2004—2010年凉山州累计报告菌痢暴发疫情4起,报告病例数164例,无死亡。地区分布为德昌县报告2起,宁南县、雷波县各报告1起,德昌县1起暴发疫情发生在学校。时间分布为2004年、2006年分别报告1起和3起,各分布在当年的5—8月份。4起暴发疫情均为群体性聚餐引起,病原学检测结果均为福氏IV型志贺菌。

3 讨论

2004—2010年凉山州菌痢年均发病率为124.16/10万,高于武晨飞[1]、黄夏萍等[2]、胡建利等[3]的报道结果。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凉山州属于多民族聚集地区,大多数居民文化素质较低,卫生防病知识贫乏且饮食卫生习惯较差,而且少数民族一些特有的食品制作方法无法保证食品卫生标准,因而容易感染疾病。加之由于经济落后、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作质量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因而无法有效切断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凉山州各县市菌痢年均发病率水平差别较大,这主要与人口流动性大小、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及食品安全质量、人群卫生知识水平及卫生习惯不同有关,也与医疗机构传染病诊治和报告水平有关。

凉山州菌痢发病季节以5—6月为高峰,与黄夏萍等[2] 5—7月为高峰的报道基本相同,比武晨飞[1]、胡建利等[3]的报道的高峰季节提前,其主要原因是凉山州以5—7月份气温气候最为炎热,有利于菌痢病原体的生长繁殖。

本文报道结果0~4岁年龄组菌痢报告发病数占37.21%,呈典型的婴幼儿高发趋势,与武晨飞[1]的报道结果基本相同。其主要原因是该年龄组人群生活自理能力差,无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极易感染,而且其肠道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后极易发病。

本文报道结果散居儿童、农民、学生菌痢报告发病数分居前3位,与黄夏萍等[2]、胡建利等[3]的报道的结果相同。散居儿童居首位其主要原因是其绝大多数为0~4岁年龄组人群,农民居第2位主要是由于是由于农民的卫生习惯和生活卫生条件较差,容易感染和发病。而且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其居住和饮食卫生条件也较差,感染和发病的机会更多。学生居第3位的主要原因是其为高度聚集人群,大多数共同进餐且外出就餐机会较多,极易出现菌痢暴发。

本文报道结果男性菌痢报告发病数多于女性,与武晨飞[1]、黄夏萍等[2]、胡建利等[3]的报道结果相同。男性菌痢年均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黄夏萍等[2]的报道结果相同。其原因主要是男性是社会和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和交往的机会多于女性,而且男性的卫生习惯也比女性差,因而感染和发病的男性多于女性。

菌痢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经济水平、居住环境和生活卫生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传染病源管理不严,安全卫生水供应不足,群众防病意识及卫生知识缺乏,是疾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因素[4]。从凉山州2004—2010年菌痢流行特点分析提示我们必须采取以下防控措施:①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着重抓好饮食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消灭苍蝇及其孳生地,及时清理生活垃圾;②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③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监督执法力度,重点搞好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体食堂的食品安全工作,取缔无证经营摊点和非法食品加工企业;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群体性聚餐申报制度和群体性聚餐管理制度,防止出现食源性暴发疫情;④加强疫情管理、做好病原监测工作,提高实验室检测及诊断水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菌痢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武晨飞.忻州市2004—2008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1):63-65.

[2]黄夏萍,徐斌,唐莉.2004—2008年南宁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9):795-796.

[3]胡建利,钱慧敏,庄菱,等.江苏省2004—2010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5):419-422.

细菌流行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红桥区2009—2012年菌痢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人口学资料来源于天津市红桥区统计局统计的相关资料

1.2 病例定义

依照《2005WHO菌痢的控制指南》和《菌痢、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对菌痢分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诊断。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红桥区2009—2012年菌痢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红桥区2009—2012年共报告菌痢4 384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203.99/10万。见表1。

2.2 时间分布

菌痢全年各月均有发病, 发病最多的是8月, 最少的是1月, 有明显的季节性。

2.3 地区分布

红桥区2009—2012年菌痢发病率居首位的街道为丁字沽街, 见表2。

2.4 人群分布

2.4.1 年龄性别分布

红桥区2009—2012年菌痢共报告4 384例病例, 其中男性2 502例, 女性1 882例, 男女性别比为1.33∶1。在所有病例中, 0~1岁年龄组90例, 发病率最高 (7 828.80/10万) ;40~45岁年龄组666例, 发病率最低 (414.23/10万) 。

2.4.2 职业分布

红桥区2009—2012年菌痢发病职业构成中散居儿童、离退人员发病率比较高,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6.04%、19.87%, 见表3。

3 讨论

菌痢是常见的腹泻病之一, 在我国菌痢是乙类传染病, 其发病率高, 涉及人群广, 危害严重[2]。红桥区2009—2012年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是:我区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管理力度逐年加大;健康教育广泛开展;人们生活水平逐年增高, 卫生防病意识提高等[3]。散居儿童为本病的高发人群, 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 高发病年龄组为0~1岁, 其原因是学龄前儿童未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且体内免疫系统尚未成熟, 以及与喂养者及小儿吮手的不良习惯有关[4]。另外, 与其他细菌、病毒所致的婴儿腹泻被误诊为菌痢有一定关系[5]。因此, 在今后菌痢的防治工作中, 应建议对社区 (居委会) 、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进行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和个人饮食卫生的宣传教育, 以提高广大的儿童家长, 学校师生的卫生防病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6]。

红桥区菌痢病例地区分布很广, 各个街道均有病例发生, 以丁字沽街发病率最高, 是因为红桥区重点学校、幼儿园、各种企事业单位以及大、中、小型餐馆均集中在丁字沽街, 导致丁字沽街流动人口密集, 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区的发病率高于非流动人口聚集地区, 与流动人口聚集地人群生活条件和防病意识差有关[8]。故应加强提高这一人群的卫生意识, 降低菌痢的发病率[9]。红桥区菌痢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8月份达到发病高峰, 与该季节苍蝇、蟑螂等传播媒介活动较为频繁, 人们普遍有吃生食、瓜果、凉菜等习惯有关, 饮食最容易受污染, 感染发病的概率就会明显增加。因此, 在夏秋季节应加强供水、饮食行业的卫生监管工作, 对不符合要求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单位采取相应行政控制措施, 减少污染环节, 以达到预防菌痢的传播的目的[9]。

参考文献

[1]董建平, 李玉贤, 田国保, 等.临床拟诊急性细菌性痢疾335例的病原学及药敏研究[J].北京医学, 2008, 30 (11) :701.

[2]曾德唯, 甘忠志, 方勇.重庆市南岸区2005—2010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3) :395-397.

[3]吴晓娜, 贾蕾, 刘桂荣, 等.北京市2004—2009年痢疾样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15 (10) :872-875.

[4]耿贯一.流行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27-137.

[5]孟巧玲, 于杰, 韩俊锋.1990—2005年河南省安阳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06, 21 (9) :472-473.

[6]彭文伟.传染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46-153.

[7]黄彩虹.2005—2010年泉州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J].健康必读, 2011 (11) :371-372.

[8]隋吉林, 张静, 孙军玲, 等.2009年中国细菌性痢疾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 2010, 25 (12) :947-95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细菌流行病】相关文章:

黔西县一起私立中学细菌性痢疾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09-11

细菌教案04-09

《细菌》教案06-20

病原细菌04-30

细菌培养05-25

细菌鉴定05-27

肠道细菌06-05

细菌计数06-24

细菌鉴定手册05-26

细菌论文提纲11-15

上一篇:数字出版产业的机遇下一篇: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