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继发感染

2024-06-14

细菌继发感染(精选十篇)

细菌继发感染 篇1

1 副猪嗜血杆菌病

1.1 当前流行形势与特点

在猪群发生高热综合征时, 猪只感染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Ⅱ型, 伪狂犬病病毒, 猪流感病毒和猪瘟病毒后, 常见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 并与巴氏杆菌、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与支原体等混合感染, 使疾病多样化, 病情复杂化, 大大地增高了发病率和死亡率, 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国, 主要危害1~28周龄的猪只, 特别是断奶前后的仔猪和保育阶段的仔猪最易发病, 死亡率很高。临床上发病率多为20%~90%, 死亡率为5周龄以下的仔猪90%以上, 育肥猪20%, 母猪30%~40%, 并可引发流产。病菌主要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中, 成为常在的正常菌群。因此, 带菌猪和慢性感染猪为本病的传染源。一般经接触和空气飞沫及污染物传播。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呈地方流行性。管理不良, 断奶, 混群以及气候变化恶劣等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的暴发, 使病情加重, 死亡率增高。发病时, 在临床上以高热、沉郁、减食、气喘咳嗽, 呼吸困难, 关节肿胀, 疼痛, 跛行, 耳尖发紫, 眼睑水肿为特征。病理变化以心包炎、肝周炎、胸膜炎, 腹膜炎和关节炎为特点。

目前, 本菌共分离出15种血清型, 其中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 可引起猪只急性死亡;2、4、8、15型为中等毒力, 常引起关节炎和浆膜炎症状;3、6、7、9、11型毒力较低, 不引起临床表现。据蔡旭旺等报导, 我国当前流行的副猪嗜血杆菌的优势血清型为4、5、12、13型。德国主要流行4、5型, 美国和加拿大为4、5、2、7、13型, 澳大利亚为5、10、13、9型等。不同血清型的菌株, 其毒力差异很大, 各个血清型之间免疫交叉保护力很低。

1.2 主要防控措施

1.2.1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兽医卫生制度

要认真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保持猪舍干燥清洁、空气流动;降低饲养密度, 防止各种应激的发生, 以阻断病原体在猪群中的交叉传播和母子代之间的水平传播。

1.2.2 免疫预防

副猪嗜血杆菌多价血清灭活菌苗: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 每次每头肌注3 m L;母猪产前6周首免, 2周后加强免疫1次, 以后于每胎产前5周免疫1次, 每次每头肌注3 m L;仔猪7日龄首免, 每头肌注1 m L, 28日龄2免, 每头肌注2 m L。

免疫时使用多价血清灭活菌苗, 配合猪用转移因子 (免疫增强剂) 分别肌注, 可明显的提高免疫效果, 增强免疫力。使用的疫苗菌株的血清型与猪群发生的嗜血杆菌血清型要相对应, 如不对应, 其免疫效果不佳。

1.2.3 药物预防

副猪嗜血杆菌有很强的耐药性, 多种抗生素对其无效。对卡那霉素、链霉素、羧苄青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磺胺类药物、土霉素类药物等耐药;对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中度敏感;对泰拉菌素、氟苯尼考、头孢拉定、地米考星、林可霉素、泰乐菌素等敏感。药物预防可选用下列方案:

仔猪:头孢拉定粉100 g, 溶菌酶100 g, 板兰根粉200 g, 拌入100 kg饲料中连续饲喂12 d;或者穿心莲粉400 g, 6%地米考星800 g, 阿莫西林180 g, 拌入1 t饲料中连续饲喂12 d。或于仔猪断奶当天, 每头肌注泰拉菌素 (瑞可新) 0.2 m L, 可有效预防本病。

成年猪:喘速治 (泰乐菌素、强力霉素、微囊包被的干扰素和排疫肽) 500 g、溶菌酶160 g、板兰根粉500 g, 拌入1 t饲料中连喂12 d;或者氟康王 (氟苯尼考、微囊包被的细胞因子) 500 g, 抗菌肽200 g, 拌入1 t饲料中连喂12 d。

1.2.4 病猪的治疗

方案1:穿心莲注射液0.2 m L/kg体重, 猪用干扰素, 每40 kg体重1 m L, 重症加量;排疫肽 (高免球蛋白) , 每20 kg体重1mL, 重症加量, 三者混合1次肌注, 每日1次, 连用3~4 d;同时肌注泰拉菌素, 每40 kg体重1 m L, 注射1次, 15 d之内仍有疗效。

方案2:板兰根注射液, 0.1mL/kg;倍健 (免疫核糖核酸) , 每20 kg体重1mL, 重症加量;二者混合肌注, 每日1次, 连用3~4 d;同时肌注氟苯尼考注射液20mg/kg, 每日1次, 连用3 d, 或肌注头孢拉定20~30 mg/kg, 每日1次, 连用3 d。

除外, 使用地米考星、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头孢噻呋及甲磺酸达诺沙星等治疗, 也有良好的疗效。临床上单纯的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很少见, 发病多为多种病毒与多种细菌混合与继发感染。因此, 治疗时要做到抗细菌、抗病毒、抗应激与提高免疫力同时并举, 方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 猪链球菌病

2.1 当前流行形势与特点

链球菌病是由多种链球菌感染引起不同临床症状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常见有败血症型、脑膜炎型、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和关节炎型。链球菌广泛存在于污染的环境、粪便、灰尘及水中, 经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及创伤 (如断脐、断尾、去势、打耳号、剪牙及注射等) 感染, 吸血昆虫 (如蚊、蝇等) 也可传播本病。大小猪只都可感染,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多见于5~11月份。当前, 发生高热综合征中存在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瘟及伪狂犬病等混合感染时, 常可见链球菌继发感染, 仔猪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炎, 发病率为30%左右, 死亡率可达80%。中猪发病则表现为化脓性淋巴结炎和关节炎。特别是猪群中存在蓝耳病时, 继发链球菌后, 则猪群中发生败血症和脑膜炎的病例增多, 死亡率也增高;生产母猪发生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的病例也增多, 造成母猪繁殖障碍。据报道蓝耳病病毒具有诱导和促进猪链球菌感染机体的作用。

链球菌有属特异性抗原 (称P抗原) 、型特异性抗原 (表面抗原) 和群特异性抗原 (称C抗原) 。根据其抗原的差异, 链球菌分为35个血清型。从猪体分离的菌株多属于1~8型, 其中荚膜2型是主道菌株, 毒力最强。2型链球菌可引起病猪体温升高达42℃以上, 流浆液性鼻汁, 鼻液中带有血性泡沫, 便血, 腹泻, 四肢与耳朵发紫, 并有出血斑块, 多数于发病后1~3 d内死亡, 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在50%左右, 还可引起人感染发病而死亡。猪链球菌2型主要危害4~12周龄的猪只, 特别是4~6周龄的断奶仔猪发病率最多, 死亡率最高, 应引起重视。

2.2 主要防控措施

2.2.1 严密控制感染源

猪仔出生后断脐、断尾、剪牙、打耳号、去势以及注射等要严格用碘酊消毒;预防注射及治疗注射时要一头猪更换一个针头;发生外伤时要及时按外科方法处理, 防止从伤口感染, 而引发本病。定期驱虫, 杀灭吸血昆虫, 控制传染源, 消灭传播媒介, 可有效的防止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2.2.2 免疫预防

猪链球菌多价血清灭活菌苗 (包括2型链球菌和C群链球菌) ;后备母猪于配种前30 d每头肌注5 m L;妊娠母猪于产前30 d每头肌注5 m L, 可保护哺乳仔猪;仔猪于18日龄首免, 每头肌注2 m L, 35日龄2免, 每头肌注3 m L, 免疫期为半年。接种菌苗后, 可使用抗生素预防与治疗, 不会影响菌苗的免疫效果。

2.2.3 药物预防

药敏试验表示:链球菌对先锋霉素、阿米卡星与瑞可新 (泰拉菌素) 等高度敏感;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为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不敏感。药物预防可选用下列方案:

仔猪;强力霉素140 g、阿莫西林180 g, 溶菌酶120 g、干扰肽 (干扰素) 600 g、板兰根粉400 g, 拌入1 t饲料中连续饲喂12 d。

成年猪:氟康王 (氟苯尼考和细胞因子) 500 g、强力霉素180 g、抗菌肽200 g、穿心莲粉500 g, 拌入1 t饲料中, 连续饲喂12 d。

2.2.4 疫情处理

发生疫情时死亡猪只一律深埋或无害化处理, 严禁食用;猪舍、场地、环境及用具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病猪立即隔离治疗, 选用下列方案进行治疗:

方案1:以败血症为主症的病例治疗方案

清开灵注射液, 小猪每头10 m L, 中猪每头15 m L, 大猪每头20 m L, 肌注, 每日1次, 连用4 d;排疫肽 (高浓度免疫球蛋白, 大连三仪公司研发) , 每20 kg体重1 m L, 重症可加量, 每日1次, 连用3 d;干扰素, 每40 kg体重1 m L, 重症加量, 每日肌注1次, 连用4 d。排疫肽与干扰素用清开灵注射液稀释后可混合注射。同时肌注头孢噻呋钠注射液, 5 mg/kg, 每日1次, 连用4 d。

柴胡注射液, 0.1 m L/kg, 每日1次, 连用4 d, 肌注;倍健 (免疫核糖核酸) , 每20 kg体重1 m L, 每日1次, 连用3 d;倍康肽 (白细胞介素-4) , 每30 kg体重1 m L, 每日1次, 连用3 d。倍健与倍康肽用柴胡注射液稀释后可混合肌注。同时肌注链球菌病注射液, 每公斤体重1 m L, 每日1次, 连用4 d。

方案2:以脑炎症状为主症的病例治疗方案

板兰根注射液, 每公斤体重0.1 m L, 每日肌注1次, 连用4d;排疫肽与干扰素用法用量同上述。同时肌注瑞可新 (泰拉菌素) , 每40 kg体重1 m L, 隔日1次, 连用2次即可。

氨苄西林钠——双黄连注射液0.2 m L/kg, 每日1次, 连用4 d, 倍健 (免疫核糖核酸) , 每20 kg体重1 m L, 重症加量, 每日1次, 连用3 d;二者可混合肌注。同时肌注磺胺嘧啶注射液, 0.07 g/kg, 每日2次, 连用3 d。镇静用氯丙嗪注射液0.5~1 mg/kg, 每日1~2次。

方案3:以关节炎、脓肿为主症的病例治疗方案

鱼腥草注射液0.1 m L/kg, 加头孢拉定混合肌注, 每日1次, 连用3 d;同时肌注抗菌肽 (由淋巴细胞提取的生物活性小肽, 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 , 每60 kg体重1mL, 重症加量, 每日1次, 连用3 d。

脓肿成熟后, 可按外科方法切开排脓, 冲洗, 放药等进行处理。

3 猪肺疫

3.1 当前流行形势与特点

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临床上以出血性败血症、咽喉炎和肺炎为特征。多发生于小猪和中猪, 成年猪发生较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秋末春初与气候突变的季节发病较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及多雨的季节, 常呈流行性形势出现, 而北方与东北地区则多表现为散发。由于健康猪只扁桃体的带菌率高达63%, 当带菌猪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侵害时, 如气温突变、长途运输、空气污染、断奶及转群等诱发应激, 使其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者发生其他疾病时, 病菌可乘机繁殖, 毒力增强, 引发本病的发生。当前临床上常见猪肺疫在发生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及猪流感时继发性发生。并多与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及副伤寒等混合感染, 使病情加重, 死亡率增高。

多杀性巴氏杆菌根据荚膜分型法分为A、B、D、E四个荚膜血清型, 我国猪群中流行的主要是A、B、D三型, 没有E型。在发生猪高热综合征中A型与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继发感染频率最高, 特别是A型菌株毒力与致病力最强, 并且有很强的抗药性, 发病时可引起病猪出现严重的肺炎症状, 死亡率为38.5%, 仔猪发病时死亡率可高达70%。D型菌除了引发病猪出现肺炎, 造成死亡外, 还可导致母猪大批流产。

3.2 主要防控及免疫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认真落实各项兽医卫生制度, 消除各种不良应激因素, 防止诱发本病的发生。

3.2.1 免疫预防

猪肺疫多价血清灭活菌苗 (包括A型和B型血清型) , 断奶后的猪不论大小, 每头肌注4m L。

3.2.2 药物预防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头孢呋肟、头孢拉定、先锋必、菌必治、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复达欣等高度敏感;对链霉素、青霉素、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等不敏感。药物预防可选用下列方案:

方案1:氟康王 (氟苯尼考和细胞因子) 400 g (小猪) 或500 g (大猪) , 板兰根粉400 g (小猪) 或600 g (大猪) 、抗菌肽200 g, 拌入1 t饲料中, 连续饲喂12 d。

方案2:喘速治 (泰乐菌素、强力霉素、干扰素、排疫肽) 400 g (小猪) 或500 g (大猪) ;溶菌酶160 g, 板兰根粉400 g (小猪) 或600 g (大猪) , 拌入1 t饲料中, 连续饲喂12 d。

3.2.3 病猪的治疗

方案1:清开灵注射液+干扰素+排疫肽, 混合1次肌注, 每日1次, 连用3~4 d, 用量用法同前文所述。同时肌注2.5%恩诺沙星注射液10 m L/kg, 每日1次, 连用3~4 d。

方案2:板兰根注射液+倍健 (免疫核糖核酸) +倍康肽 (白细胞介素-4) 混合肌注, 每日1次, 连用3~4 d, 用量用法同前文所述。同时肌注头孢噻呋钠注射液, 5 m L/kg, 每日1次, 连用3~4 d。

气喘咳嗽严重者加注冰蟾熊胆注射液, 0.1 m L/kg, 隔日肌注1次, 连用2次即可。

病猪改饮电解多维+葡萄糖粉+黄芪多糖粉+溶菌酶, 连续饮用7 d。

4 猪气喘病

4.1 当前流行形势与特点

气喘病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咳嗽和气喘为特征。我国大多数猪场都存在本病, 猪群中血清学阳性率约为30%~50%。猪不分年龄或品种都有易感染, 但以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最易感, 发病症状明显, 死亡率最高。猪群中发病主要是外购猪只检疫不严, 引入了隐性带菌猪只后, 通过水平传播造成猪群中爆发本病。母猪感染支原体后可直接传染给哺乳仔猪, 母子间的传递可长期存在;仔猪断奶后转入保育舍可相互传染, 致使本病在猪群中绵延不断, 并逐步由急性感染转为隐性感染带菌, 可造成本病在猪群中的持续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在寒冷、潮湿、气温多变的季节发生较多, 症状明显, 死亡率也高。猪舍卫生条件差, 空气污染, 通风不良, 低温阴冷, 长途运输, 饲料中缺少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可诱发和促进本病的发生, 并使病情加重, 增大死亡率。

气喘病属免疫抑制性疾病之一, 其危害性更加严重。因为肺炎支原体能降低肺泡巨噬细胞对入侵病原体的吞噬和清除能力, 抑制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使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下降, 导致呼吸道免疫力减弱, 抗病力下降, 并能与蓝耳病病毒在临床感染上共同发挥协同作用, 增强彼此的致病力, 共同引发猪只发生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并且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链球菌、肺炎球菌和猪鼻支原体的继发感染创造有利条件, 造成与多种病毒一道形成多病原感染, 使病情复杂化, 增大死亡率,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4.2 主要防控措施

加强科学管理, 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 降低各种应激因素, 减少不利因素对猪只的危害, 可有效的降低其发病率。

4.2.1 免疫预防

猪气喘病弱毒活菌苗 (进口苗) :仔猪12日龄首免, 每头肌注1 m L, 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猪气喘病弱毒活菌苗 (国产苗) :仔猪8~15日龄首免, 每头肌注1 m L;60~80日龄加强免疫1次, 每头肌注1 m L。种猪每年8~10月接种1次。用9号针头于猪的右侧肺内注射, 保护力可达95%以上。注苗前、后各4 d不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4.2.2 药物预防

方案1:支原净120 g (小猪) 或140 g (大猪) 、强力霉素140 g (小猪) 或160 g (大猪) 、溶菌酶120 g (小猪) 或160 g (大猪) 、板兰根粉400 g (小猪) 或600 g (大猪) , 拌入1 t饲料中, 连续饲喂12 d。

方案2:支原净120 g (小猪) 或140 g (大猪) 、氟苯尼考140 g (小猪) 或160 g (大猪) 、抗菌肽200 g, 穿心莲粉400 g (小猪) 或600 g (大猪) , 拌入1t饲料中, 连续饲喂12 d。

方案3:5%爱乐新800 g、10%氟苯尼考140 g, 抗菌肽200 g、干扰肽1 000 g、黄芪多糖粉600 g, 拌入1 t饲料中, 连续饲喂12 d。

4.2.3 病猪的治疗

方案1:板兰根注射液+干扰素+排疫肽混合肌注, 每日1次, 连用4 d, 用量用法同本文前述。同时肌注支原净注射液, 20 mg/kg, 每日1次, 连用4 d。

方案2:黄芪多糖注射液, 0.2 m L/kg, 肌注, 每日1次, 连用4 d, 与倍健 (免疫核糖核酸) 和倍康肽 (白细胞介素-4) 混合1次肌注, 每日1次, 连用4 d, 用量用法同本文前述。同时肌注瑞可新 (泰拉菌素) , 每40 kg体重1 m L, 隔日1次, 连用2次;或者肌注长效土霉素, 20 mg/kg, 每日1次, 连用4 d;或者肌注卡那霉素, 2~4 IU/kg, 每日1次, 连用4 d。

治疗中注意配合对症治疗, 如气喘咳嗽严重者可肌注冰蟾熊胆注射液或炎康等;止咳平喘可用麻黄碱或氨茶碱等;强心可用强尔心或安那咖等。

重视联合用药, 药量要足, 疗程要够, 并定期临换用药, 防止产生耐药性和病情反复。

5 传染性胸膜肺炎

5.1 当前流行形势与特点

目前本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疾病, 危害甚大。我国于1987年首先发现本病, 现已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危害6周龄至6月龄的猪只, 特别是3月龄的仔猪最易感染发病。常见突然发病, 急性死亡。发病率为30%以上, 病死率为20%~100%。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经呼吸道传播, 鼠类与鸟类也可传播本病。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但多发生于气候多变的寒冷季节。饲养环境突变, 断奶, 转群, 长途运输, 气温突变, 猪舍寒冷、潮湿, 饲养密度过大等各种应激因素均可诱发本病, 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

本菌分为两个生物型, 生物1型毒力最强, 危害性最大。世界上分离出15个血清型, 目前在我国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7型, 约占总发病数的80%以上, 其次为血清1、2、3、4、5、8、10型。目前在临床上约有70%的传染性胸膜肺炎病例常与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及副猪嗜血杆菌与弓形虫等混合感染, 也常继发于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与圆环病毒病等疫病, 引起严重的高热综合征和呼吸道疾病, 导致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出现,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5.2 主要防控措施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 尽可能降低各种应激因素, 可有效的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5.2.1 免疫预防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多价血清灭活菌苗 (7、2、3、4、5、8、10血清型) :仔猪2月龄首免, 2周后加强免疫1次, 每次每头肌注2 m L;后备种猪6月龄免疫1次, 隔3周后加强免疫1次, 每次每头肌注2 m L;生产母猪产前1个月免疫1次, 每头肌注2 m L;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 每次肌注2 m L。免疫期可达6个月, 保护率为85%以上。

5.2.2 药物预防

本菌对链霉素、克林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青霉素、卡那霉素等有很强耐药性。

方案1:仔猪断奶时:10%氟苯尼考140 g、支原净120 g、干扰肽600 g、板兰根粉500 g, 拌入1 t饲料中, 连续饲喂12 d。

方案2:后备种猪和育肥猪:氟康王 (氟苯尼考和细胞因子) 500 g、强力霉素160 g、穿心莲粉500 g, 拌入1 t饲料中, 连续饲喂12 d;或者福乐 (氟苯尼考和细胞因子) 500 g, 支原净140 g, 黄芪多糖粉600 g, 拌入1 t饲料中, 连续饲喂12 d。

方案3:种猪应用喘速治 (泰乐菌素、强力霉素、细胞因子) 500 g、溶菌酶160 g、板兰根粉600 g, 或者北里霉素300 g、磺胺二甲嘧啶500 g, TMP200 g、干扰肽1 000 g、转移肽500 g, 拌入1 t饲料中, 连续饲喂12 d。

5.2.3 病猪的治疗

方案1:板陈黄注射液 (中药制剂) , 0.2~0.4 m L/kg, 每日1次, 连用4 d;与干扰素和排疫肽 (高免疫球蛋) 混合肌注。同时肌注庆增安注射液, 0.1 m L/kg, 每日2次, 连用3 d。

方案2:清开灵注射液与免疫核糖核酸和白细胞介素-4混合肌注, 每日1次, 连用4 d, 用法与用量同本文前述;同时肌注泰拉菌素或头孢噻呋钠或头孢拉定, 5 mg/kg, 每日1次, 连用4 d。

除外, 支原净、泰乐菌素、新霉素、强力霉素及磺胺类药等也可用于本病的治疗。由于本菌易产生抗药性, 而且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产生的耐药性也不相同。因此, 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时, 一定要采取联合用药并定期轮换, 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症状有哪些 篇2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如果容易群体传染,多是病毒。细菌很少这样。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溅等方式传播。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和脓痰的形成原因很有关系。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病毒感染比较急,并且症状不稳定,而细菌感染则开始轻后来重。这也是和病毒和细菌的机理和大小有关系。因为细菌个体大,所以开始进入比较缓慢,但是感染了,则后果严重。

5、白细胞计数,一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因此,如果临床不做血像检查,就难以确定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白细胞的多少是判断两者的区别之一。这和白细胞在人体内的作用有关。

细菌继发感染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1~2005年我院留置导尿病例100例,按留置导尿方式不同,随机抽取开放式引流、全封闭集尿袋式引流病例各50份。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继发尿路感染的标準为插导尿管前尿检正常,插管后中段尿检尿菌落≥105/ml,白细胞>10/HP。

本次调查100例留置导尿致继发尿路感染率达60%。开放式尿液引流致尿路感染率达88%,全封闭集尿袋式引流致尿路感染率达32%。100例患者中有62例正在使用抗生素,其中开放式引流32例,封闭式引流30例,对本调查无显著影响。留置导尿期间进行膀胱冲洗9例,其中继发尿路感染5例,感染率达56%,与平均感染率相比无显著差异。

结论:①留置导尿继发尿路感染率非常高。②留置导管时采用全封闭集尿袋式引流比开放式引流,明显降低感染率。③引流时限与感染率呈正相关,引流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④留置导尿前及留置导尿期间应用抗生素并不能完全预防尿路感染。

讨论

留置导尿因其特殊的环境更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导管治疗。有关资料表明,尿路感染占医院内感染的20.8%~31.7%,仅次于肺部感染,而80%~90%均为导尿引起,尿路感染自然发病率仅为1.4%~2.1%[1]。本次调查表明,全封闭式引流虽然能降低感染率,但超过7天,即使3/5的病例正在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感染率亦可升至75%。这次调查结果与湖南医学院调查的开放式引流5天,感染率可达100%,全封闭式引流超过14天升到100%的结论一致。

且感染以院内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90%,对一般抗生素疗效差,多需选择二联以上,普通抗生素如丁胺卡那+氨苄青霉素或氧氟沙星,需要治疗的疗程长,平均7~10天[2]。

为降低继发尿路感染率,在留置导尿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证,减少插管时限。有关研究表明目前临床1/3插管时限属多余。②严格无菌操作,选择粗细适中的16~18号双腔气囊导尿管,因其质地柔软光滑、刺激性小,插入后气囊内注水即可内固定,不易移位脱落。硅胶管和塑料尿管对组织刺激性大,且不易固定,应避免使用。插管、拔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膀胱及尿道黏膜。③为女病人导尿时应掌握女性会阴部解剖结构,充分暴露尿道口再插管,如果误入阴道,应立即拔出后更换导尿管再操作。④留置导尿管期间,保持引流通畅,引流位置正确,贮尿袋应放在膀胱水平以下,防止逆行感染。留置尿管2~4小时定时开放,每日放尿袋内尿液5~6次,频繁打开尿袋易增加细菌感染机会,次数太少又易使尿袋内尿液过满造成逆行感染。⑤尽量不用开放式引流,要选用封闭的一次性集尿袋或体外阴茎套式引流。⑥做好日常尿管护理。每日用0.5%碘伏棉球消毒外阴及尿管外露部分2次。原则上不做膀胱冲洗,若有血块、黏液或其他原因造成堵塞时,可行冲洗,但尿管护理和膀胱冲洗并不能完全预防感染。⑦留置时间不应超过7天,超过7天应更换新的尿管重新插入。应每隔3天更换1次集尿袋。

参考文献

1杜广辉.医源性尿路感染.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5-487.

苗鹅继发感染防治 篇4

鹅群扎堆,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拉黄色或白色的石灰样稀粪,死前角弓反张,尖锐鸣叫。

2 剖检变化

病鹅心包积液,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脏呈灰黄色,有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包裹,并有带状出血斑。气囊混浊。肠壁粘连,有炎性分泌物充斥其间,如“烂肠”样。十二指肠出血。肠壁肥厚,切面外翻。肠黏膜脱落。回盲淋巴结肿大、出血。

3 实验室诊断

3.1 涂片镜检

取病鹅肝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少许两端钝圆的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3.2 细菌分离培养

取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 h,见灰白色菌落生长。转接种麦康凯培养基,37℃培养24 h,小菌落呈红色。镜检结果:病鹅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感染。

3.3 生化试验

该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甘露醇,产酸产气。靛基质﹑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该菌不分解尿素﹑不产生硫化氢,硝酸盐试验呈阴性。据此确定病菌为大肠杆菌。

3.4 致病实验

取24 h肉汤培养物,按0.5 mL/只,腹腔接种5只小白鼠,接种2 d后小白鼠陆续死亡。剖检变化:其心冠脂肪、肾表面有少许针尖状出血点。3.5药敏试验分离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高敏;对丁胺卡那中敏;对青霉素,链霉素低敏。

4 治疗

4.1 捡出死鹅予以掩埋。隔离病鹅,单独饲养。

4.2 及时清除粪便,改善通风条件。对被污染的育雏舍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屋顶、墙壁、地面可用百毒杀喷洒,饮水器、料桶用消毒王稀释液浸泡。

4.3 恩诺沙星连用3 d~4 d。庆大霉素,1万单位/kg,肌肉注射,2次/d,连用3 d。

4.4 电解多维和小苏打混合饮水,连用3 d~4 d。

5 讨论

5.1 应选健康强壮的鹅做苗鹅。弱雏抗应激力差,选苗时应剔除。捉鹅动作要轻盈灵活,不可让鹅群过度恐慌骚乱。

5.2 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风、雨、寒。运输时车辆保持匀速行驶,避免剧烈颠簸。如路途较远,中途应停车“翻篮”,让苗鹅得到休息。

5.3 圈舍门窗要适时开关,既要保持通风顺畅又要避免舍内温度骤升骤降。冬天防贼风侵袭,夏天防雷电惊吓。

5.4 更换饲料要逐渐过渡。饲喂时间要固定,并保证充足的饮水。

5.5 饲养密度应合理。一般1~7日龄,25只/m2, 7~14日龄,20只/m2。

宝宝细菌感染的症状有什么 篇5

第一,鼻涕的清和脓:

细菌感染的分泌物是发黄的,脓性的,而病毒感染的流物是清的。鼻涕由清转黄了,是合并细菌感染,需要用到抗菌药。

第二,鼻子不通气:

鼻子不通气的原因是鼻黏膜充血,和黏膜有关系的是两根管子,即鼻内管和咽鼓管,若宝宝感冒时除了流鼻涕还会流眼泪,就是鼻内管出问题。艾畅、惠菲宁这类药物适合鼻内管充血的缓解。而咽鼓管不通畅,则建议到耳鼻喉科做进一步检查,不只是感冒那么简单了。

第三,发烧发热:

爸爸妈妈们喜欢用手摸宝宝的身体,或是观察眼袋的颜色和眼周围皮肤的颜色,是否变青来判断宝宝是否发热发烧,这是不准确的,建议使用专业体温计来测量。

了解小儿感冒用药:

第一,小儿感冒常用西药

询问医生小儿感冒常用药,在家中备好这些药物。以便及时治疗小儿感冒时,流鼻涕、咳嗽等症状。

第二,小儿感冒常用中药:

小儿感冒的初期时,清热解毒一类的重要,是基本用药。

第三,小儿感冒抗细菌用药

如果您的孩子在医院做常规检查,白血球高,中性分类也高,证明孩子的感冒是细菌感染所致,阿莫西宁、头孢,或者是阿奇霉素这类抗细菌药适合在此时使用。

第四,感冒初期及时用药:

爸爸妈妈们在宝宝感冒初期就要及时使用小儿感冒药,大多数药品的功效是缓解感冒症状,改善鼻子充血,减少分泌物,抑制感冒病毒和细菌持续繁殖。

应激因素引起雏鸡继发大肠杆菌感染 篇6

1 发病情况及症状

据百宜乡百宜村村民徐某反映, 他于2006年9月28日从贵阳市某种鸡场购进的铁脚麻鸡群一直喂的是正大510雏鸡料, 10月27日完全改喂自配料 (30%浓缩料+70%玉米面) , 在更换饲料3 d后鸡群开始生病, 病鸡采食量减少, 饮水量增加, 拉黄色或白色稀便, 在6 d内共计死亡43只, 死亡期高峰期为11月2日晚至3日晨, 死亡22只。曾用电解复合多维饮水, 辅以青、链霉素治疗, 但效果不明显。

2 剖解症状

死亡鸡只营养中等, 生长发育正常。用力挤压可见鼻腔中充满白色的粘稠液体 (图1) , 嗉囊积液、充盈、外观呈球状 (图2) , 胸肌有白色的成片坏死斑 (图3) , 胸壁被白色的分泌物覆盖, 心包积液, 心冠脂肪出血。肝脏表面附着白色的分泌物 (图4) , 肌胃的幽门有条状的出血斑, 内壁有坏死病灶 (图5) 。肠壁间粘连, 有白色的渗出物充斥其间, 呈现“烂肠”状 (图6) 。十二指肠肠壁肥厚, 切面外翻, 结肠、盲肠淋巴结肿大、出血。肾脏肿大、出血 (图7) 。法氏囊皱壁出血。腿肌有白色的条状坏死灶 (图8) 。

3 实验室诊断

3.1 涂片镜检

取病鸡肝脏触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发现有少许两端钝园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3.2 细菌分离培养

取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 37℃24 h培养, 见灰白色菌落生长。转接麦康凯培养基, 37℃24 h培养, 小菌落呈红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3.3 生化试验

该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庶糖和甘露醇, 产酸产气。靛基质、M·R试验呈阳性;V·P试验阴性, 不分解尿素, 不产生硫化氢;硝酸盐试验阴性。确定为大肠杆菌。

3.4 家鸡致病性试验

3.4.1 试验用家鸡的选择:

到自然隔离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寨挑选1月龄的健康当地土鸡10只, 经1周隔离饲养观察, 从中随机选出8只作为试验用鸡。

3.4.2 试验方法:

参照文献方法, 按0.1 m L/羽接种, 每天观察鸡只的死亡和病变情况, 判定分离毒株的致病性。

3.4.3 试验结果:

接种鸡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呼吸困难、翅膀下垂、喘气、拉稀等特征。病死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上存在多量的干酪样渗出物。

3.5 药敏试验

用常规药敏纸片法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该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菌必克高敏。对丁胺卡那霉素中敏。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低敏。

4 治疗

4.1 及时将死鸡捡出, 挖坑深埋;病鸡进行隔离, 单独喂养。

4.2 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 对鸡舍的积粪进行清除, 并对被污染的鸡舍进行打扫、消毒。地面、墙壁、顶棚用消毒药进行彻底消毒。然后换上清洁干燥的垫料。食槽 (喂料器) 、饮水器用杀毒王浸泡。

4.3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对全群鸡采用环丙沙星饮水, 连用3~4 d, 病鸡用庆大霉素1.5万U/ (㎏体重) , 肌肉注射。每天2次, 连用3 d。

5 讨论

警惕猪口蹄疫后期的继发感染 篇7

1口蹄疫后影响继发感染的因素

面对当前冬季养殖问题相对复杂的情况下, 考虑到猪口蹄疫的继发感染的严重性, 根据多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 诱发猪口蹄疫在后期恢复过程中继发感染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1猪群在感染口蹄疫后, 没有相对合理的针对措施, 出现疼死、渴死、饿死、冻死 (主要体现在小猪, 尤其明显) , 育肥猪疼痛的不能吃料的情况下, 没有积极投料, 疼痛部位消毒等导致机体消耗能量过大引起的衰弱、消瘦, 最终导致免疫能力衰弱。

1.2猪舍天天带猪消毒, 导致湿度大, 在寒冷多变的天气下, 猪群由于自身体质虚弱, 导致伤口恢复过慢, 甚至难以愈合引起的炎性感染。猪舍随处尿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1.3猪舍的通风条件不高的情况下, 内部由于猪的粪便、尿液等散发的氨气等有害气体直接影响到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如在河南某猪场解剖发现, 猪的气管内出现溃疡性症状) 。

1.4猪群在后期恢复过程中缺乏营养, 在多个地区发现, 在后期的恢复过程中, 猪群营养不良导致的被毛粗乱,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以及继发后来的流行性腹泻等。

1.5猪群的免疫力受到严重破坏, 在自身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 猪舍的保温措施落后出现的贼风, 猪群扎堆等, 最终导致流行性感冒的发生, 继而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

1.6疫苗免疫程序错乱, 猪瘟免疫一次或不免疫, 导致口蹄疫过后引起的猪瘟、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 猪在受到感染口蹄疫后, 我们没有从诱导因素 (空气多变、疾病流行等) 、传染源 (发病猪场、感染动物等) 、传播途径 (空气、隐形感染猪群等) 、易感动物 (猪在抵抗力下降, 或者自身抗逆不足, 以及受到强烈的应急条件下, 就会体质虚弱, 对于外界的很多不利因素都不能产生很好的自我调节和恢复, 所以我们要从各个环节入手, 尽量的避免或者改善这些因素) 以便猪有一个健康的体质。从病毒特性的角度出发, 综合考虑猪群的防控措施, 控制继发感染的措施。

2防治措施

2.1控制猪舍内的温度、湿度、保持舍内空气流畅, 保证呼吸顺畅。

2.2对处于恢复期的营养不良、体质虚弱、食欲不振或出现个别腹泻的猪群, 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强生源 (主要成分:韩国野姜) 2千克/吨, 同时在饮水中添加欣康 (主要成分:单硝酸异山梨酯) 2000毫升/吨保证猪群的营养代谢, 促进肠道蠕动, 改善猪的胃肠道, 提高消化能力, 提高饲料转化率。

2.3对全部猪群在饲料中添加抗病毒、提高免疫能力、增强免疫应答的保健药物 (如黄芪多糖、清瘟败毒散、板清颗粒及阿莫西林等) , 达到抗菌消炎, 抗病促免得效果, 从而避免继发感染的发生。

2.4蹄部出现伤口破损严重的, 可以使用粉类抗菌消炎的药物涂上或使用中药合剂类药物 (促肌止血) 的涂抹, 舍内垫上10厘米厚的稻草或锯末, 减轻猪蹄的疼痛感。

2.5在呼吸道多发地区, 或者个别出现症状的情况下, 可在饲料中添加博佳500克/吨+氟乐欣 (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磺胺六甲氧嘧啶钠等) 500克/吨+清瘟败毒散2千克/吨, 连用五天。

猪圆环病毒病及继发感染的防控 篇8

1 PCV2感染情况

根据国外调查情况, 世界各地猪群中PCV2广泛存在。2005年调查发现各国感染PCV2情况为, 德国95%, 加拿大55%, 英国86%, 爱尔兰92%。

2009年我国学者对北京、河北、山东、天津、江西、吉林、河南等省市22个猪群采集各类猪血清样品559份, 发现PCV2总阳性率72.9%。

2 流行病学

家猪和野猪为自然宿主, 其他动物不易感。主要传播途径为口鼻接触性传播, 也可垂直传播。品种差异:父系比母系易感, 长白比大白、杜洛克易感, 巴克夏抗病力强, 去势的小公猪比母猪易感, 初生重小、体弱者易感。

3 发病原因

圆环病毒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为饲养模式及饲养管理不善, PCV2侵入机体可直接引起发病。PCV2侵入机体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使机体处于免疫抑制而使其他病原继发感染。

4 PCV2感染特点

PCV2感染后可导致猪群特别是仔猪阶段产生免疫抑制, 易继发和混合感染其他病原, 主要有PRRSV、PPV、猪瘟病毒 (CSFV) 、猪肺炎支原体、猪溶血性链球菌、PRRSV+PCV2协同作用引起仔猪先天免疫机能障碍。

经调查发现, 猪场中PCV2+PRRSV检出率51.9%;PCV2+肺炎支原体检出率35.5%;PCV2+流感病毒检出率14.4%;细菌性败血症34.0%和细菌性肺炎27.6%;单纯PCV2感染1.9%。各种猪群都可感染, 仔猪发病严重且典型;胚胎感染或出生后早期感染, 往往断奶后才可发病, 一般集中在5~18周, 尤以5~12周多发。

猪只单纯感染PCV2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 ,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PDNS) , 猪呼吸系统综合征 (PRDC) , 猪繁殖障碍症。

5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5.1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主要感染5~12周龄的断奶仔猪, 发病率5%~60%, 死亡率5%~20%。临床主要表现:体温升高至40℃~40.5℃, 被毛粗乱, 精神不振, 扎堆, 呼吸困难, 有的眼脸肿胀, 逐渐消瘦, 生长缓慢, 有的贫血, 拉稀, 腹股沟淋巴肿大。

病理变化主要为全身淋巴结肿大, 后期萎缩, 出现肉芽肿性炎症, 肺间质增宽, 肝肿大, 脾肿大, 有梗死, 肾有白色云状斑点, 心肌变性 (软) 等。

病理现象主要表现胸膜炎、腹膜炎、浆膜炎, 胸、腹腔积液。病程长者出现毛心, 严重的肺与胸膜黏连, 纤维素性炎症, 肺水肿, 肺间质增宽, 出血性炎性坏死灶, 淋巴结出血肿大, 心冠状沟水肿, 胃、肠黏膜、膀胱卡他性炎症, 肾肿大, 脾肿大。

PRRS混合感染:临床表现患病猪群处于高度衰竭状态, 扎堆, 精神低迷, 体温40℃~41.5℃, 眼结膜发炎, 眼脸肿胀、黏连、发青, 打喷嚏, 咳嗽, 有的呼吸困难, 背部毛孔有溢血, 耳及臀部发紫, 采食下降或厌食, 有的拉稀, 后肢瘫痪, 不能站立, 衰竭而死。病死率增加。

解剖病理现象:肺呈现急性肺炎症状, 间质性肺炎, 橡胶肺、肺泡塌陷、萎缩, 心肌变性, 淋巴肿大、出血、肉芽样变, 有的萎缩。脾肿大, 肾脏有的有出血点。

混合感染猪瘟:临床表现:体温升高, 40.5℃~42℃, 持续不退, 耳腹部、臀部、后肢呈现出血紫色斑点, 压之不退色, 顽固性拉稀, 眼结膜有脓性分泌物, 四肢无力, 病死率达80%~100%。

病理现象:肺间质增宽, 有出血性坏死灶, 胃底、喉头、膀胱有出血, 脾脏边缘梗死, 肾有针尖大小出血点, 肠系膜淋巴结出血, 淋巴呈周边出血现象, 肠黏膜出血。

5.2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多发生于8~16周龄的生长猪, 临床表现臀部、后肢、腹部或脊背皮肤表现有微凸出皮肤表现的红褐色斑块, 体温升高40℃~41℃, 呈依过性, 精神不振, 食欲下降, 严重感染2~3天死亡, 病死率60%~80%。耐过者, 3~7天恢复食欲, 精神好转, 斑块21天消退。皮肤出血斑块呈圆形, 分布在后臀、腹部及脊背。肾肿胀、发白, 肾皮质有大面积出血点, 肾盂性肾炎。

6 圆环病毒病及继发感染的防治措施

6.1 防控原则

首选控制PCV2;主治继发病;恢复机体免疫功能。

6.2 治疗方法

生物制品、化学药品、中药制剂有机结合, 因场施治, 因猪施制, 综合防治。搞好环境控制, 减少猪群应激。做好其他疫苗的注射。

6.3 免疫

由于PCV2各阶段猪只都可感染, 母猪可垂直传播仔猪;母源抗体可保护到14~28日龄;猪只感染PCV2后14~28天才能检测出中和抗体。

6.3.1 人工被动免疫:

血清疗法, 从本场的育肥猪采血 (健康淘汰种猪血最好) , 分离血清, 给断奶仔猪腹腔注射。自家组织苗:用自己场病猪的内脏加工成自家组织灭活苗。 (1) 母猪和断奶仔猪同时免疫。优点:免疫效果快, 特异性好, 1~2月可控制本病。缺点:如灭活不彻底可传播病原。 (2) 只免疫断奶仔猪:优点是免疫安全性好, 缺点是免疫效果慢, 需要6个月时间才能控制本病。

6.3.2 自然感染主动免疫:

感染物质是指猪场的粪便、死产胎儿、木乃伊用来喂后备母猪,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以上三种方法是被动方法, 一般不宜采用。

国内外已有多家生产的商品苗上市, 都有一定效果。

6.4 免疫程序

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苗, (1) 后备母猪:配种前基础免疫2次, 间隔21天, 产前30天加强1次, 2毫升/头, 肌肉注射。 (2) 经产母猪跟胎免疫, 产前30天接种一次, 2毫升/头, 肌肉注射。 (3) 哺乳仔猪21~28日龄首免, 间隔21天二免, 1毫升/头, 肌肉注射。 (4) 如免疫种类多, 间隔压力大, 哺乳仔猪可取14日龄2毫升/头/次, 不做二免, 肌肉注射。

6.5 注意事项

(1) 接种对象一定要健康, 注射前, 提前抽测体温, 40℃以上者勿用。 (2) 疫苗冷藏运输保存, 切勿冻结、破乳, 变色不要使用。 (3) 疫苗用前至室温, 充分摇匀, 严格消毒, 开封后当日用完。 (4) 注射疫苗后猪只出现一过性体温升高、减食, 可在2日内自行恢复, 不要采取措施。 (5) 如发生过敏反应, 可用肾上腺素救治。

6.6 治疗

6.6.1 单纯感染PCV2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主要是做好疫苗接种和加强管理减少应激, 可用中药制剂提高和修复机体的免疫功能, 减轻病情, 减少损失。

A.70%黄芪多糖500克+金叶清瘟散500克/吨水, 或板清颗粒, 饮水连饮7天或待症状减轻后停用。

B.饲料内添加0.5%亚硒酸钠VE250克/吨, 连用7天。

C.圆环瘟毒康注射液0.1毫升/千克体重, 早期可配合使用干扰素、转移因子等生物制剂。

6.6.2 继发感染链球菌、巴氏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首选磺胺嘧啶或磺胺二甲嘧啶;

青霉素+链霉素混合使用。替米考星, 可加中药清热解毒制剂。

6.6.3

继发副猪嗜血杆菌, 可用纽氟罗肌肉注射, 头孢类抗生素等。

6.6.4

继发支原体感染, 可在哺乳仔猪出生7~10日龄接种疫苗“瑞倍适-旺”1头份, 或用“得米先”做三针保健, 5、10、15日龄各1次。

6.6.5

如至保育阶段出现6~8周龄有规律的发病, 可在断奶时注射“瑞可欣”进行保健 (体内有效时间为15天) 。

6.6.6

出现急性肺部感染, 可用“噻呋先”、“阿米卡星”、“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

6.6.7 混感猪瘟:

可做紧急接种 (一定确诊) 。猪瘟弱毒细胞苗10~25头份/次, 肌肉注射, 同时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 (疫苗粉针增效剂) 连用3天。

6.6.8 混感流行性感冒, 用中药制剂:

柴胡、板蓝根注射, 饲料内添加“荆防败毒散” (主要成分:荆芥、防风、柴胡、甘草) 等。待体温降至正常以后饲料可添加“黄芪多糖”以恢复体能。

6.6.9 每次用药周期结束后, 可给予保肝护肾的药物:

可用葡萄糖粉 (人用口服) 1000克+VC200克每吨饲料内添加, 连用7天。

6.6.1 0 高热不退可选用“解益舒” (主要成分:

卡巴匹林钙可溶性粉) 饮水。

6.6.1 1 呼吸道病综合征:

妙6素100克+金霉素300克+阿莫西林200克/吨, 连用7天。

6.7 驱虫

蚧螨:爱普利 (主要成分:乙酰胺基阿维菌素) 、通灭 (主要成分:伊维菌素) 、净灭 (主要成分:伊维菌素) 。每33千克体重注射1毫升, 皮下注射, 每4个月一次。

6.8 控制饲料霉变

保证原料质量合格;加工好的全价料, 72小时必须用完。商品全价料在25℃环境下不超过30天;科学使用霉菌剂。

细菌继发感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80例, 男49例, 女31例, 年龄16“85岁, 其中心肺复苏11例, 糖尿病酮症昏迷2例, 胃癌术后伴缺血性心脏病10例,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术后3例, 慢支伴肺性脑病9例, 肺癌、食管癌术后伴有心脏病14例, 脑出血6例, 脑栓塞6例, 坏死性胰腺炎术后1例, 复杂性外伤11例, 有机磷中毒7例。其中43例气管切开, 置管时间14~350h, 经口鼻插管者25例, 置管时间18h~20d, 两者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是2h~48d, 无人工气道12例。

1.2 方法

多因素分析, 正确判断继发肺部感染的原因, 正确气道管理, 及时痰培养, 根据药敏合理应用抗生素, 加强营养, 改善体质, 做好环境管理, 按时空气培养, 指标符合要求。

2 结果

80例患者继发肺部感染者占20.8%, 发生2次肺部感染者占16.2%5例病人因原发病恶化死亡, 其余肺部感染病例均治愈, 未影响原发病治疗。

3 讨论

3.1 肺部感染因素分析

(1) 环境因素:ICU病房收治全部各种危重病人, 病情严重, 病种复杂, 常伴有不同脏器的感染, 病室空气污染相对严重, 细菌数目相对增多, 感染机会增加。 (2) 患者因素:机体衰弱:ICU病人多伴有多脏器损伤, 病人体质衰弱, 抵抗力下降, 对侵入肺内的细菌不能抵制;病程长, 长期卧床:ICU病人由于病情复杂, 病程一般较长, 使肺内感染的机会增加;由于长期卧床, 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沉积于细小支气管内, 不易排出;神志不清:ICU病人多伴有神志不清, 病人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减弱或消失, 易造成误吸, 况且排痰能力下降, 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呼吸道内异物、分泌物, 容易造成下呼吸道阻塞。 (3) 医源性因素:侵入性操作多:ICU病人因病情需要, 各种侵入性操作经常应用, 如:气管插管、切开、置胃管、导尿、动脉和深静脉穿刺等, 均易导致直接或间接的肺部感染;人工气管的安置:安置人工气管, 机械通气既是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为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提供了条件, 人工气管使气管直接与大气相通, 气体不经过鼻咽喉的过滤、湿化、加温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 脱离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御机制, 增加了感染机率, 同时, 随着吸痰次数的增加, 吸痰方法及吸力不当造成气管粘膜的损伤等, 均使感染机会增加, 所以安置人工气管的病人肺部感染率高;不恰当应用抗生素:由于原发病的治疗, 往往应用广谱抗生素, 造成患者正常菌群失调, 降低了呼吸道的正常防御机能, 从而增加感染。

3.2 防治措施

(1) 环境管理要求:ICU病房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病室要定时通风, 温度24~26℃, 湿度50%~60%, 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 8.4消毒液擦拭地面、墙壁, 限制家属探视, 工作人员进入室内更换鞋、衣服、戴口罩,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每周进行1次空气培养, 结果低于200cfu/m。 (2) 人工气道的管理: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每次吸痰更换吸痰管, 吸痰管插入深度、吸力要适宜, 成人压力调节为150~200mm Hg, 吸痰管插入时, 应用手将吸痰管与吸引器接头的部位折住, 待插入足够的深度时再将折叠处打开, 吸力出现, 边退边旋转边吸引。最初的3~4cm退出要慢些, 随后较迅速地退出,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前翻身、拍背, 使痰液从周边肺野向中心集中后再吸。每次吸痰后应提高Fi O2及做手法过度的深呼吸。不适当的吸痰会造成缺氧、心率失常、低血压、气管粘膜受损、肺泡萎陷和不张及交叉感染等;加强气道湿化, 若采用气管导管或套管中直接滴注法, 则用生理盐水 (内可加抗生素或其它祛痰药物) 持续滴入 (每昼夜250m L) ;或在吸痰过程中将5~10m L生理盐水在病人吸气时缓慢注入, 尔后吸出, 需反复进行。 (3) 处理肺内感染症状时, 适当应用抗生素:病人出现咳痰量多, 痰粘稠, 色黄, 出现发热症状时, 表明有肺部感染, 应及时做痰培养, 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同时配合超声雾化吸入, 吸入液体中加入抗生素, 稀释痰液药物, 直接消炎, 有利于痰液排出。 (4) 避免滥用抗生素:应根据病情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防止随意应用广谱抗生素或预防性用药, 以防造成菌群失调。 (5) 加强营养, 改善体质:病情允许时, 应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适当补充水分。禁饮食者, 及时静脉补充, 必要时应用TPN改善病人体质, 增加抵抗力, 防止发生肺部感染, 促进疾病痊愈。

摘要:目的了解ICU病人继发肺部感染因素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80例ICU病人, 43例气管切开, 25例口鼻插管, 无人工气道者12例, 通过多因素分析, 找出导致肺部感染的因素, 采取正确的气道管理, 合理应用抗生素, 改善体质, 做好环境管理等。结果80例患者, 除因原发病病情恶化外, 无一例因肺内感染而导致病情恶化, 延误治疗。结论正确的气道管理, 合理的辅助治疗, 能够降低继发肺部感染率。

关键词:ICU,肺部感染,预防与控制

参考文献

[1]李景珍.菏泽医专学报[M].菏泽:菏泽医专学报编辑部, 2000, 12 (4) :74.

老年人继发真菌感染13例临床分析 篇10

1临床资料

我院2004年9月—2010年9月收治老年人继发真菌感染患者13例, 男9例, 女4例;年龄65岁~79岁, 平均年龄68.7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并真菌感染, 原因为: (1) 随着增龄胸廓向桶状转化, 老年人气管黏膜萎缩, 杯状细胞和黏液细胞数量增加, 分泌物增多, 纤毛上皮细胞数量减少、变性, 使呼吸道的清除能力下降, 被吸入或正常寄生在口咽部的真菌易位至下呼吸道造成真菌感染[3]。 (2)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使继发性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3) 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使真菌得以繁殖、生长。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发热最常见, 其临床症状、体征、肺部影像学资料等检查均无特异性, 极易误诊为细菌性肺炎等疾病。因此, 对老年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药物, 避免滥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者应常规做痰真菌培养, 以便及早诊断。尤其联用糖皮质激素时更应谨慎。其治疗方法较多, 一般选用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 在临床中均能获得良好效果。

总之, 不合理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是老年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应防治相结合, 特别应预防医源性因素所致的感染, 严格掌握抗生素、激素使用的适应证, 加强监测, 有效防治真菌感染, 早诊断、早治疗, 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冀立琴.70岁以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继发肺真菌感染88例[J].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 (3) :368.

[2]王红, 叶嗣颖.深部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0, 22 (8) :734-737.

上一篇:无线传播损耗模型下一篇:功能保全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