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感染性

2024-06-13

细菌性感染性(精选十篇)

细菌性感染性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就诊的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患者52例, 其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 纳入标准: (1) 就诊时腹泻次数不低于10次/天,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严重的电解质紊乱或休克; (2)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增多 (>10×109) ; (3) 粪常规提示有白细胞、红细胞或脓细胞且大便培养霍乱、沙门菌及志贺菌均阴性; (4) 年龄≥18岁。排除标准: (1) 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 癫痫患者; (2) 就诊前接受过抗生素治疗者; (3) 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4) 严重的心、肝、肺器官功能不全者; (5) 年龄<18岁。5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6例。观察组男15例, 女11例, 年龄18~33岁, 平均 (24.38±2.25) 岁, 对照组男16例, 女10例, 年龄19~34岁, 平均 (25.56±2.35) 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 (26例) 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剂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0324) 0.3~0.5 g, 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静脉滴注, 连续治疗3 d;对照组患者 (26例) 给予磷霉素钠粉剂 (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23433) 6~12 g, 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中静脉滴注, 连续3 d。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均予治疗前、后3 d进行大便常规、血常规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1.3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为患者出现的腹泻、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已得到明显缓解, 经检验其血常规、大便等常规检查, 均正常;显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经常规检查, 大便、血常规等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发生明显的缓解迹象, 且经血常规、大便等常规检查无变化;无效为患者经治疗3 d后临床症状没有改变或加重, 将检查血常规、大便等出现异常[3]。有效率为痊愈、显效与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计数资料以“%”表示, 组间采用卡方检验, 两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腹泻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痊愈5例 (1 9.2 3%) , 显效9例 (34.62%) , 有效11例 (42.31%) , 无效1例 (3.85%) , 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中痊愈3例 (11.54%) , 显效7例 (26.92%) , 有效10例 (38.46%) , 无效6例 (23.08%) , 总有效率为76.92%。观察组的有效率 (96.15%)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2%)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腹泻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均明显缩短,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2.3 观察组不良反应情况:

不良反应少, 仅在滴速过快时可出现轻度静脉刺激症状, 在靠近注射部位沿静脉出现皮肤潮红、发痒, 滴速减慢后, 症状减轻或消失。

3 讨论

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为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相对较重的类型。临床可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 体征腹部轻压痛, 常伴有电解质紊乱或感染性休克, 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增多, 甚至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大便常规有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 因此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抗感染治疗。

左氧氟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属于氧氟沙星的左旋体, 其具有药性稳定, 抗菌谱较广, 特别是对大多肠杆菌科细菌, 如沙雷氏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等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等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4], 左氧氟沙星用于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 肠道感染等消化感染是较安全有效的。已有研究显示: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有效率约为96%, 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5]。结果对本组研究分析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96.15%, 对照组有效率为76.92%, 腹痛、腹泻消失时间, 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表明与磷霉素钠相比, 左氧氟沙星对于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且与有文献支持[6]。

总之, 左氧氟沙星对于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不良法应少, 可作为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王玉萍, 杨丽华, 沈旭.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5) :44-45.

[2]单爱莲, 赵桂元, 钱思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国内外文献个案调查与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2, 28 (3) :212-217.

[3]倪扬.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 2011, 32 (10) :1600.

[4]金昭, 曹惠明.左氧氟沙星的临床应用及药物经济学研究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1, 11 (5) :351-355.

[5]田景波, 曲燕, 朱文娣, 等.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腹泻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 2013, 8 (9) :1262-1263.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症状有哪些 篇2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如果容易群体传染,多是病毒。细菌很少这样。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溅等方式传播。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和脓痰的形成原因很有关系。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病毒感染比较急,并且症状不稳定,而细菌感染则开始轻后来重。这也是和病毒和细菌的机理和大小有关系。因为细菌个体大,所以开始进入比较缓慢,但是感染了,则后果严重。

5、白细胞计数,一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因此,如果临床不做血像检查,就难以确定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白细胞的多少是判断两者的区别之一。这和白细胞在人体内的作用有关。

细菌性感染性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56-02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感染分布,使临床选择抗生素治疗更有针对性。方法:通过痰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不同菌种感染分布特点。结果:1058例细菌感染者中,革兰阳性球菌81例、感染率为7.7%,革兰阴性杆菌712例、感染率为67.3%,真菌265例、感染率为25.0%,细菌种属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年龄<60岁的365例、感染率为34.5%,年龄≥60岁的693例、感染率为65.5%。男707例、感染率为66.8%,女351例、感染率为34.8%。结论:呼吸系统疾病细菌感染与年龄和性别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细菌感染;分析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可产生大量痰液,不同种属细菌感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痰液性质不同。本研究对呼吸系统疾病按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对辨证不同分型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感染分布、细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细菌感染与性别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07例,女351例,年龄14~85岁,年龄<60岁的365例,≥60岁的693例。临床诊断为肺炎156例,肺气肿238例,肺源性心脏病259例,慢性气管炎361例,肺肿瘤44例。

1.2细菌培养

1.2.1痰液标本的留取:要求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反复漱口,然后深咳痰液于无菌标本容器内,2h内送检。痰液标本合格判断标准: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要求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不合格标本重新送检。

1.2.2细菌培养方法:接到痰液标本后,立即以常规方法接种于血平皿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沙保罗培养基上,培养时间24~48h,培养温度为血平皿和麦康凯培养基培养温度37℃,沙保罗培养基培养温度35℃。

1.2.3细菌鉴定[1,2]:以分纯的细菌菌落,利用美国德灵公司提供的MicroScan自动细菌生长系统,革兰阳性菌接种于Pos12鉴定板上,革兰阴性菌接种于Meg21鉴定板上,真菌菌落接种于YeastID鉴定板上,培养24~48h,系统内读数鉴定。质控菌株为ATCC25922大肠埃希菌菌株、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ATCC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

1.3呼吸系统疾病细菌感染判断标准[3,4]

1.3.1细菌感染:痰液培养有细菌生长,经鉴定排除正常菌群,属于呼吸道致病菌,为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结合临床感染症状可确诊为呼吸道细菌感染。

1.3.2真菌感染:痰液培養连续2次以上有真菌生长,经鉴定为同一种真菌,为真菌培养结果阳性,并结合患者的发热、咳嗽、咳白色粘液丝状痰或粘液胶冻样痰或脓痰、重者痰液中带有血丝、甚至咯血、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可确诊为真菌感染。

1.3.3细菌混合感染:痰液培养有细菌生长,经鉴定排除正常菌群,有2种呼吸道致病菌,为呼吸道细菌混合感染。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细菌感染分布:本文中,革兰阳性球菌81例、感染率为7.7%,革兰阴性杆菌712例、感染率为67.3%,真菌265例、感染率为25.0%,细菌种属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主要感染菌革兰阳性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化脓性链球菌A群、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醋酸钙联合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真菌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平滑念珠菌、高里氏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醋酸钙联合不动杆菌、真菌的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菌种(P<0.01)。

2.2细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本文中,年龄<60岁的365例、感染率为34.5%,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0例、感染率为5.5%,革兰阴性杆菌261例、感染率为71.5%,真菌84例、感染率为23.0%。年龄≥60岁的693例、感染率为65.5%,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5例、感染率为9.4%,革兰阴性杆菌441例、感染率为63.6%,真菌187例、感染率为27.0%。年龄<60岁的不同菌种感染率,革兰阳性球菌的肺炎链球菌、真菌的热带念珠菌明显高于年龄≥60岁的感染率(P<0.01);年龄≥60岁的不同菌种感染率,革兰阳性球菌的屎肠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A群、真菌的白色念珠菌明显高于年龄<60岁的感染率(P<001)。其他菌种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

2.3细菌感染与性别的相关性:本文中男707例、感染率为66.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1例、感染率为8.6%,革兰阴性杆菌480例、感染率为67.9%,真菌166例、感染率为235%。女351例、感染率为34.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0例、感染率为5.7%,革兰阴性杆菌232例、感染率为66.1%,真菌99例、感染率为28.2%。男性不同菌种感染率,革兰阳性球菌的溶血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的粘质沙雷菌和产碱不动杆菌、真菌的热带念珠菌明显高于女性的感染率(P<0.05);女性的不同菌种感染率,革兰阳性球菌的化脓性链球菌A群、革兰阴性杆菌的短稳杆菌、真菌的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明显高于男性的感染率(P<0.05)。其他菌种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

3讨论

中医学认为,痰的生成是由于气机郁滞或阳气不足,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使津液聚积所致,痰贮于肺,不但影响气道通畅,而且污染气道环境,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滋生地,细菌的大量增殖亦感染气道,加重痰液质和量的改变,使痰浊阻肺,成为肺系证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菌种细菌感染气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痰液的性状各异,据报道,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混合感染均以革兰阳性菌+真菌为主。

本文结果显示,老年人、男性感染比例最高,主要感染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醋酸钙联合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年龄<60岁者优于老年人的感染菌种为肺炎链球菌、热带念珠菌,老年人优于年龄<60岁的感染菌种为屎肠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A群、白色念珠菌。男性优于女性的感染菌种为溶血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粘质沙雷菌、产碱不动杆菌、热带念珠菌,女性优于男性的感染菌种为化脓性链球菌A群、短稳杆菌、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因此,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感染与年龄和性别具有一定的相关。

细菌性感染性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对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1],将病毒性感染患儿、严重脏器功能损伤患儿排除。所有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儿最大年龄10岁,最小2个月,平均年龄(6.25±2.21)岁,男、女占比为51.67%(62/120)、48.33%(58/120)。其中,肺炎患儿38例,肠炎患儿29例,脑膜炎患儿25例,泌尿系统疾病患儿28例。

1.2诊断方法所有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在入院前均进行尿液、脑脊液及痰液等常规检查。患儿均取2 ml静脉血,并将血液标本放于含有EDTA-K2的试管中,摇匀,冷藏。血常规检验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器进行,记录血液中白蛋白的含量及类型,同时对全血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采用全自动特定蛋白仪,使用的试剂及质控剂均为设备中配套的试剂。检测方法与试剂盒配套操作按照说明书进行。

1.3观察指标对采用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血常规检验及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的诊断准确率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①全血C反应蛋白诊断准确率为65.83%(79/120),其中,肺炎患儿25例,肠炎患儿16例,脑膜炎患儿19例,泌尿系统疾病患儿19例。②血常规检验诊断准确率为63.33%(76/120),其中,肺炎患儿26例,肠炎患儿15例,脑膜炎患儿18例,泌尿系统疾病患儿17例。③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2.50%(111/120),其中,肺炎患儿36例,肠炎患儿25例,脑膜炎患儿24例,泌尿系统疾病患儿26例。血常规检验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与全血C反应蛋白的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上述两种检验(P<0.05)。

3讨论

细菌感染性疾病是儿科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脑膜炎、肺炎、肠炎、泌尿系统疾病是其常见的疾病类型。在生物研究中发现,细菌性感染患儿的血清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成分,其可与肺炎链球菌荚膜C多糖物质发生反应,临床上将其称为C反应蛋白。经过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可知,C反应蛋白在炎性物质的作用下水平会不断增高,能够为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2]。

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为灵敏的指标,在正常情况下,其C反应蛋白的水平较低,当机体出现炎症时,体内的C反应蛋白的运作会失控,在炎性因子的作用下使C反应蛋白大量合成,在合成6~8 h后,会刺激肝脏中的C反应蛋白合成,直至24~48 h后达到峰值[3]。C反应蛋白可作为一种炎性标志,可为临床检验细菌性感染疾病提供重要依据。全血C反应蛋白具有简便、灵敏及快捷等优点,可在床旁即时检验,并且,其不受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利于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4]。而血常规检验是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检验方法,适用范围较广,感染性疾病常使用血常规的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指标。血常规检验主要利用白细胞的数量及分裂判断人体中炎症的程度。而经过多项研究发现,血常规检验的诊断准确率较低,易受饮食、运动量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临床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诊断已成为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又一趋势[5]。在本次研究中,血常规检验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63.33%)与全血C反应蛋白的诊断准确率(65.8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的诊断准确率(92.50%)明显高于上述两种检验(P<0.05)。从上述结果中可知,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进而为临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总之,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够为临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采纳。

摘要:目的 探讨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120例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分别进行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血常规检验及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比较三种检验方法诊断准确率。结果 血常规检验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63.33%)与全血C反应蛋白诊断准确率(65.8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的诊断准确率(92.50%)明显高于上述两种检验诊断准确率(P<0.05)。结论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够为临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采纳。

关键词:全血C反应蛋白,血常规,检验,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

参考文献

[1]焦宗志.血常规检验在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6204.

[2]陈锐,张丙宏.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常规炎性标志物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7):1891-1893.

[3]李丰尧.PCT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136-137.

[4]张波,范德胜,庄楠,等.全程C-反应蛋白在儿科疾病的临床应用(附7例报告).临床医学,2013,33(9):108-111.

宝宝感冒细菌感染怎么办? 篇5

1.高温:父母通常很熟悉宝宝的正常体温。如果感觉到他们比平时热,尤其是头部和身体皮肤,那么要立刻排查发热原因和送医治疗。

2.饮食改变: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当婴儿出现细菌感染的时候,食欲很可能会发生改变。此时父母要确保婴儿摄入充足的水分。

3.嗜睡或睡眠模式发生变化:对于小婴儿来说,即使是轻微的细菌感染也可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如睡眠时间发生改变,睡眠模式出现变化等。

4.由于外界环境的差异,机体水分的丧失,夏季感冒后的水分补充十分重要。婴幼儿最让人担心的是“脱水症状”。不管是母乳还是牛奶,或者是果汁和开水,只要起到补充水分的作用就可以了。

全家共用牙膏细菌人交叉感染 篇6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是一家人共用一支牙膏,殊不知这一寻常举动却隐藏着健康隐患,因为很多口腔疾病会因此交叉感染。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应按照不同的口腔状况,选用不同的牙膏。

据郑州颐和医院(郑州人民医院颐和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王玲介绍,一家人共用一支牙膏,如果其中一人感冒或患有口腔疾病,在刷牙的过程中,感冒病毒、口腔细菌很容易残留在牙刷毛缝中,在牙膏口与牙刷相互摩擦下,又会将病毒、细菌传播到其他人的牙刷上。与此同时,大管牙膏使用的时间较长,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自然会增多,加上牙刷在反复使用中频繁接触牙膏头,所以接触细菌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

王玲建议,家庭成员最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牙膏,有儿童的家庭应当买两种牙膏,尽量成人使用成人牙膏、儿童使用儿童牙膏。挑选牙膏时,尽量选择小管的,以降低病菌传播的概率。不同牙齿状况的人,也应使用不同的牙膏,比如患有牙周炎或牙龈炎的人,可以适当选用一些中草药牙膏或含抗炎成分的牙膏;牙齿有龋齿状况,可选购一些含氟牙膏,以免牙齿发生腐蚀病变,在牙面上形成龋洞。

同时,王玲还建议,牙膏应经常更换品牌,最好3个月左右换一种牙膏。长期使用同一种牙膏,可能会使一些有害的口腔病菌产生耐药性,从而使牙膏失去作用。经常更换牙膏种类,能维护正常的口腔菌群,有利于牙齿健康。另外,医生提醒道,如果有口腔溃疡、牙齿发黑、牙痛、口臭等情况,应该尽快到医院就诊。

阿奇毒素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60例,其中呼吸系统感染30例,泌尿系统感染30例,采用平行随机法将患者分为阿奇毒素组(治疗组)和先锋祕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病情等基本情况经t检查或x2检查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注射用阿奇毒素(天津生物化学制药厂)0.5g,ivd,qd,疗程5d。对照组:注射用先锋铋(汕头金石粉针剂有限公司)2g,ivd,qd,疗程7d。

1.3 细菌学检查

根据病情选取痰或尿标本做菌培养,分离,鉴定菌种,用纸片法做药敏试验并测定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药前后分别检查一次。

1.4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疗效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评定。以痊愈+显效计算有效率。细菌学检查按清除、部分清除、未清除、替换、再感染5级,计算其清除率、转阴率。

1.5 安全性评定

采用WHO的分类原则,按肯定、很可能、可能、不大可能、未评价和无法评价6级标准对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关系作评价。前三者记为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分析

用SPSS统计软件对两组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细菌阴转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查,计算资料用X2检查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呼吸系统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27/30)与80.0%(24/30)。经X2检查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2 细菌学疗效评估

2.2.1 细菌培养阳性率、清除率以及阴转率

治疗组与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为90.0%(27/30)。其中治疗组有1例患者培养出2珠菌,对照组有两例患者培养出2珠菌。痰标本培养阳性分别为14例和13例,尿标本培养阳性分别为13例和14例,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9.3%(25/28)与62.1 (18/29),细菌阴转率分别为88.9%(24/27)与66.7%(18/27),细菌阴转率和细菌清除率经X2检查(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各种致病菌的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3。

2.2.2 致病菌对阿奇毒素和先锋铋纸片药敏试验结果

本试验中,阿奇毒素对各种临床分离的高敏率,敏感率和耐药率分别为83.3%,89.6%和10.4%,先锋铋对各种分离菌的高敏率,敏感率和耐药率分别为81.7%,80.4%和9.6%。经X2检验两药的高敏率,敏感率和耐药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不良反应(ARD)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观察到2例与药物有关或可能有关的ARD,其中1例为头晕,1例为恶心。对照组也观察到2例与药物有关或可能有关的ARD,其中1例头晕,1例为食欲减退。两组ARD发生率均为6.7%,未因ARD而停药,疗程结束后上述症状消失。

3 讨论

感染性腹泻病细菌的实验诊断 篇8

1 传统的实验诊断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种类繁多、其结构与化学组成、生命活动以及与宿主细胞相互关系较为复杂,但是诊断鉴定的最基本的还是测定核酸和蛋白质,因它们是生命活动的核心物质,它们的排列顺序、空间结构与功能决定着生命体的属、种、类、型、株等生物学特性。传统技术方法包括:①细菌的培养分离:②形态结构;③生化反应;④血清学试验;⑤抗体标记技术;⑥中和试验;⑦免疫组化。

1.1 细菌的培养染色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选择培养基、增菌培养基、特殊培养基、厌氧培养基等)培养分离、初步鉴定与药敏试验都应按常规进行。严格的病原学诊断应确定到种、型、甚至株。标本采集要求停用抗生素3d后施行,致病菌的阳性分离率在80%~100%,细菌的染色以Gram染色法最常用、最实用,具有鉴定意义。可针对病原菌不同选用Giemsa,Genta,银染色与HE染色法等。染色法可信度达86%~96%,总体敏感度在90%以上,细菌量多时阳性检出率可达100%。

1.2 生化反应检测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的生化反应十分复杂,常用的生化反应试验方法有60多种。多数生化反应试剂、配方与方法都已标准化、商品化,使用也颇方便。目前其生化反应仍是鉴定、分类的基本依据,生化反应法的局限性是复杂性与交叉反应性,通常鉴定到型要做10种以上的生化反应,因而较繁琐。90年代后已有自动化的生化反应分析系统——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系统,如API系列已用于肠杆菌科、弯曲菌属、葡萄球菌的分析鉴定[3,4,5],此结果可靠、可自动化。

1.3 免疫学实验诊断

免疫学诊断通常指血清学诊断与抗体标记技术,血清学实验诊断常用的是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中和试验、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以及应用最普遍的ELISA、荧光菌球、免疫荧光等。近几年,国内已有自动化抗原抗体反应系统(如VIDAS、IMx和AxSY系统)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分析。该类各系统的灵敏度高、精密度高、样品量大(90个)、检测范围广,但可用于直接测定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的种类仍太少。

总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传统实验检测技术虽作为常规技术方法应用多年,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形态结构与表型分类不易鉴定到型、亚型;生化反应方法复杂、费时;血清学分型抗原的交叉性降低其特异性、灵敏性;噬菌体分型要求高、不精确。

2 基因诊断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技术已得到应用,但尚未普及,20世纪90年代新型革命性技术——生物芯片等技术诞生了。20世纪末90年代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使生命科学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免疫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具革命性的新型实验技术——生物芯片技术(Biochip),产生于生命科学与技术工程学又推动生命科学及其技术的高速发展,标志着生命科学的辉煌时代已经到来,她对临床检测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将产生巨大变革与影响[6]。

2.1 细菌毒力和致病岛的检测[7]

检测细菌毒力(如肠毒素)可用毒力模型(指器官培养、复层细胞组织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近些年对致病岛的研究较为活跃,已鉴定出肠道致病菌有30多个致病岛,例如致病性大肠埃希菌(Pai-Ⅰ,Pai-Ⅱ;LEE,eaeA),耶尔森菌(HP1,HMS),沙门菌(SPIS系列)、霍乱O1和O139(45 Kd基因群),幽门螺杆菌(CagA,VacA)等[8]。致病岛的测定可用PCR,DNA测序、mRNA差异显示、随机引物PCR、酵母双杂交体系、噬菌表面展示系统。这些技术方法具有快速、灵敏、标本用量少,可用于临床实验检测。

2.2 常用的基因分类及鉴定方法

2.2.1 以DNA指纹图谱为基础的细菌分型

2.2.1.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用限制性内切酶将细胞基因组DNA进行切割,然后在琼脂糖凝胶上电泳分离,显示不同种群基因组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适用于细菌种间及种内株间的分型鉴定。如Jokinen等[9]在2009年用PCR和RFLP技术检测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的Salmon河中的空弯菌、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O157:H7,并进行了溯源。

2.2.1.2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RAPD)[10]

1990年建立了基因组中与随意引物匹配的碱基序列的位点和数目不同,通过PCR随机扩增可产生物种特异的DNA带谱。可用于微生物种间、亚种间以及株间的亲缘关系分析,对未知菌株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PCR退火温度和DNA纯度决定图谱质量,简单可行。

2.2.1.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FLP)

1995年建立了不完全的RAPD&RFLP技术结合,其特点:对基因大小无选择性;可根据引物和内切酶的组合调整片段的数日;分辨率高,重复性好;技术难度大,已有试剂盒。Islam等[11]在近年利用AFLP和PFGE技术做了孟加拉国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人中空弯菌的基因分型,发现HS:23血清型高度关联。

2.2.1.4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

将PCR产物中加入高浓度的甲酰胺,80~90 ℃变性为单链,经非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或放射自显影,得到单链构象多态性。该法灵敏度极高,能鉴别一个碱基的差异[12]。

2.2.1.5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1984年Schwartz等[13]创立了一种在脉冲(宽度1~90 s)电泳条件下分离大分子DNA片段(30 kb~2000 kb)的分型技术,其特点是分离片段大,谱型简单清晰而稳定,分辨力很高。有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时间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恒定变性凝胶电泳等。

2.2.2 以核糖体rDNA分型

2.2.2.1 16SrDNA分型

16SrRNA在细菌进化研究中的作用包括:①蛋白质合成的必要场所。②序列变化缓慢,跨越整个生命进化过程。③分子中含有进化速度不同区域,可作为分类的基础。④三域生物间序列相似性<60%,域内相似性>70%,同种序列相似性>97%。

2.2.2.2 16S加23SrDNA分型

16S~23SrRNAISR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包括:①16S~23SrRNA间区(ISR)由于没有特定功能和进化速率比16S rRNA大10多倍,近年来在细菌鉴定核分类方面倍受关注。②PCR所利用的引物往往是根据16SrRNA和23SrRNA两侧适宜和高度保守的区域进行设计的。从目前对已测细菌的了解,16S~23SrRNA ISR在不同种的细菌中拷贝数、长度、碱基排列顺序以及含有的tRNA基因的数量和种类不同。

其他还有如以鞭毛蛋白基因(flaA/flaB)分型的分类方法,其为Nachamkin等[14]建立了针对空弯菌和大肠弯曲菌flaA的PCR-RFLP分型方法。

2.3 目前最新的实验技术与应用

2.3.1 DNA芯片技术

DNA芯片技术或基因芯片是指同时将极其大量的探针分子固定到固相(玻璃片或硅片)支持物上,借助核酸分子杂交配对的特性将DNA样品的序列信息作高通量、高效率的解读和分析的技术。DNA芯片应用的基本流程:①探针的设计、合成与芯片制作(cDNA或寡核苷酸的微点阵:表达型芯片、突变型检测芯片);②靶基因样品制备(总RNA少至25 μg,4 μg mRNA);③杂交(3~24 h);④洗涤;⑤芯片扫描;⑥数据处理、综合判定。DNA芯片技术的特点有:①微量化(上样量最小达0.25~1 nl);②规模大、信息储量大(已有短阵排列高于100万种的寡核苷酸探针);⑧并行化(如30万种微矩阵排列的探针同时与1万种待测DNA杂交,24 h内完成杂交);④高效率和高度自动化(由于信息容量大、矩阵排列、同时检测;操作、运行完全自动化,故效率极高。DNA芯片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前景广阔、进展迅速。主要应用于:①DNA序列分析;②基因突变、基因多态性分析与肿瘤的诊断;③新药开发与组分筛选,药物筛选要求平行、快速,而DNA芯片技术的高通量、多参数、并行分析的筛选优点极大地缩短筛选进程,是传统技术无法比拟的;④基因差异表达与基因表达谱的分析;⑤病原微生物和传染病的实验诊断,如研究细菌基因分型、菌种鉴定,检测细菌抗药性基因;用于测定细菌多基因的转录与表达[15]。

2.3.2 蛋白质芯片技术

蛋白质芯片技术,是利用蛋白质与蛋白质(如抗原与抗体、配体与受体)的特性只具有专一性,而无序列特异性,故不能用扩增手段增加拷贝数提高反应灵敏度。蛋白质芯片技术中所用样品蛋白是经过纯化的蛋白质、多肽或从cDNA表达文库中提取出的蛋白质产物。该芯片技术灵敏度很高,可检出10 pg的微量蛋白质。既适合抗原—抗体系统,也适用于某些配体—受体系统的测定。目前蛋白质芯片技术还未进入商业化实用阶段,但是开发价值、应用意义十分巨大,与DNA芯片技术共同构成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核心技术。

2.3.3 选择性捕获转录序列的分析系统(SCOT)

SCOTS技术由Graham等[16]1999年建立,他们共同研究结核杆菌在人巨噬细胞内的反应时,发现与DNA修复、营养代谢、转录调节及毒力产生等有关的许多基因发生了转录。Morrow等[17]联合应用SCOTS和基因组差异杂交方法,检测伤寒杆菌在对巨噬细胞基因组内的某些操纵了和转录调控因子作了研究。显然,利用SCOTS技术或与当代的新型实验手段相合,可从基因组水平认识基因表达,揭示细菌等病原体进入机体、相互作用及感染机制将会极大地丰富研究内容,提高实验诊断水平。

3 结语

细菌性阴道炎对产妇产褥感染的影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间诊治的240例患有细菌性阴道炎的产妇, 年龄在19~39岁之间, 体重在39~104kg之间, 血红蛋白超过100g/L, 其中有76例实施了剖宫产手术, 其余的164例患者经阴道进行分娩;并选择同期未患有细菌性阴道炎的240例产妇, 年龄在20~41岁之间, 体重在40~93kg之间, 其中有82例实施了剖宫产手术, 其余的158例患者经阴道进行分娩;对于生产前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的产妇没有进行治疗。剖宫产的产妇术后每天常规应用640万U的青霉素, 连续应用3天, 当出现产褥感染或者发热现象时, 取切口和宫腔内的分泌物进行培养, 同时改为每天应用0.4g头孢三嗪进行治疗, 分别对剖宫产产妇细菌性阴道炎的阳性率及阴性率进行统计。

1.2 细菌性阴道炎的诊断标准[4]

(1) 阴道内pH值超过4.5; (2) 均质稀释的阴道分泌物; (3) 氨臭味试验阳性; (4) 阴道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能够见到大量的革兰阴性短杆菌; (5) 线索细胞阳性;上述5条中, 满足其中4条即可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

1.3 操作方法

在预产期前的3~7天, 将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用棉拭子 (由江苏百奥特医疗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进行收集, 将试子放入药盒内, 在37℃的情况下保温10min[5], 然后将试子取出, 将2滴显色液 (苏州和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滴入药盒中, 快速的与标准卡进行比色, 如为蓝色则说明唾液酸酶活性相对较高, 如超过7, 则说明为细菌性阴道炎;如在5~6之间则可能为阳性;如未超过4, 则说明为阴性[6]。

1.4 产褥感染的诊断标准[7]

当产妇的体温升高到38℃以上时, 患者同时出现了急性外阴、宫颈、阴道炎症, 切口裂开、感染, 或者伴有子宫肌炎, 子宫内膜炎, 急性输卵管炎,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弥漫性腹膜炎以及急性盆腔腹膜炎等等症状, 下肢血栓及盆腔静脉炎, 以上这些都可以引起机体出现炎症病变, 经切口或阴道分泌物培养可得到具体的致病菌。

1.5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1.6系统软件, 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数资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临床表现

2.1 阴道、会阴、宫颈、剖宫产后腹部伤口感染

会阴切开或者裂伤导致伤口感染时, 会阴部会出现疼痛现象, 局部出现红肿, 伤口裂开, 可见有脓性分泌物流出。阴道感染时会出现局部充血、出血、溃疡、水肿等现象, 严重时会出现组织坏死。宫颈裂伤时多继发有菌血症或者盆腔结缔组织炎。腹部伤口出现感染时多有疼痛、发热及肿痛等现象。

2.2 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

病原体主要入侵的途径为胎盘的剥离面, 可扩散到整个子宫, 导致子宫内膜炎, 炎症可累及到表浅肌层, 向深部延伸可达到浆膜层。产妇常会出现腹痛、发热等现象, 严重时可出现菌血症, 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2.3 盆腔结缔组织炎

可继发于盆腔血栓静脉炎, 也可由子宫、宫颈或者切开感染蔓延导致, 主要是大量的细菌进入到周围结缔组织导致的。产妇发热多出现在产后的3~4d, 可见有恶露增多, 下腹隐痛, 体温持续升高等现象。

2.4 输卵管炎

主要是由腹膜炎或者盆腔结缔组织炎导致的, 也可存在输卵管周围炎。检查时可见子宫两侧有压痛, 能够触及到不规则包块或者增粗的输卵管。

2.5 腹膜炎

子宫炎症扩散到子宫浆膜, 导致盆腔腹膜炎, 也可以继发盆腔结缔组织及血栓静脉炎。患者多表现为高热、畏寒、腹胀及腹痛等。

3 结果

3.1 细菌性阴道炎产妇致病菌的培养情况

细菌性阴道炎产妇最常见的病菌为大肠埃希菌, 其次分别为阴道加德纳菌、链球菌、粪肠球菌、表面葡萄球菌以及肺炎克雷白氏菌, 见表1。

3.2 产妇产褥感染发生情况

患有细菌性阴道炎的剖宫产产妇中, 16例出现了产褥感染, 其是所选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组, 其中8例为急性子宫内膜炎, 8例为切口感染裂口;164例阴道分娩的患者中, 有8例发生了产褥感染, 其中4例为急性子宫内膜炎, 4例为外阴切口感染裂开。未患有阴道炎的剖宫产产妇中, 4例出现了产褥感染, 为切口感染裂开, 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中, 有4例出现了产褥感染, 其中2例为会阴切口感染, 2例为急性子宫内膜炎。不同分娩方式出现感染的几率, 见表2。

4 讨论

产褥期为产妇体力快速恢复及新生儿独立生活的开始。产妇实施分娩后需要经历消耗很多的体力和精力, 明显地降低了患者的抵抗力, 再加上妊娠期分娩及相关疾病的影响, 体质相对较弱。在这个期间内, 产妇不仅要对自身的系统变化进行快速适应, 同时还要对婴儿进行哺育, 如果没有注意, 就会导致产后出现相关的并发症, 对正常的恢复造成影响, 严重时甚至危及到产妇的生命健康。

产褥感染主要是指产褥期及分娩期产妇的生殖系统被病原体感染, 导致局部或者全身出现炎症反应, 易引起相关并发症, 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健康。导致产妇出现感染的原因相对较多,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妇因素、分娩因素及手术因素等。产妇因素:如预产期性交、贫血、盆浴、营养不良、合并慢性疾病以及患有绒毛膜羊膜炎等;分娩因素:如产后出血、胎膜早破、阴道检查、胎儿内监护等等;手术因素:在实施剖宫产或阴道分娩的过程中, 阴道内的致病菌可在术中损伤污染的阴道、外阴、手术切口以及会阴等部位, 进而引发急性感染现象, 严重时甚至致病菌会随着宫腔或者伤口的血液循环进入体内, 导致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以及脓毒血症等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细菌性阴道炎产妇, 阴道内存留着大量的致病菌, 容易引起产妇出现抵抗力降低的现象, 因而出现上行感染, 或者在预产期时行盆浴、性交、胎儿内监护以及阴道检查等导致宫腔感染, 还有一些产妇可能是患有绒毛膜羊膜炎现象。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 孕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加强营养, 注意身体锻炼, 保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情况, 为受孕、生产做好充足的准备。孕期定期到医院检查, 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 同时注意锻炼, 增加机体的抵抗力[8]。在分娩前的2个月绝对禁止性生活及盆浴, 如果出现胎膜早破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感染现象, 应实施预防性治疗措施。产后产妇应多休息, 保证营养, 注意清洁外阴, 保持卫生。会阴部侧切者要注意定时对伤口进行清洁。已经出现了产褥感染者, 应卧床休息, 进食流质饮食, 对症治疗。

Soper[9]研究指出, 产后感染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为产后腹部切口出现感染或者子宫内膜炎, 腹部切口感染中最常见的为产后抗生素治疗子宫内膜炎失败, 治疗产后子宫内膜炎最主要的方法为广谱抗生素。Del Valle-Padilla等报道, 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出现感染的几率分别为0.8%和5.4%。由此可见, 剖宫产的产妇出现产褥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的患者, 这与本文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但是Blaszczyk等学者对分娩前阴道菌群的组成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病理微生物关系进行分解, 证实还有一种情况为外源性感染, 这就说明阴道内致病菌不是唯一的一种感染因素。现今, 对于剖宫产的产妇是否应常规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观点不一, 但是对于一些感染几率相对较高的产妇, 应积极的预防感染。Jenicek[10]等学者指出, 运用头孢唑林来预防产妇感染, 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白细胞数量, 同时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

综上所述, 患有细菌性阴道炎的产妇实施剖宫产后出现产褥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 然而进行阴道分娩时, 对产妇的影响不大。

摘要:目的:研究产妇患有细菌性阴道炎 (BV) 时对其产褥感染的影响。方法:将240例患有细菌性阴道炎的产妇作为观察组, 并选择同期未患有细菌性阴道炎的24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经剖宫产出现产褥感染的几率及经阴道分娩出现产褥感染率。结果:比较两组产妇剖宫产分娩产褥感染的发生率,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比较两组产妇经阴道分娩产褥感染的发生率, 未见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1) 。结论:患有细菌性阴道炎的产妇实施剖宫产后出现产褥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 然而进行阴道分娩时, 对产妇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炎,产妇产褥感染,临床比较

参考文献

[1] 余常春, 范瑞平.产褥感染1 5 6例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10;5 (27) :43~44

[2] 贺艳.剖宫产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9 (20) :117

[3] 温碧艳.产褥感染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J].中国妇幼保健, 2011;26 (34) :5317~5318

[4] 王志英, 方从举.妊娠妇女患无临床症状细菌性阴道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3 (7) :19~20

[5] 贾丽媛.产褥感染的病因及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17 (18) :146~147

[6] 陆瑞光, 宋勤奋, 章晓红.5 7例产褥感染的防范措施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 2011;26 (11) :1621~1622

[7] 林小芳.产褥感染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10 (14) :110~111

[8] 余常春, 范瑞平.产褥感染1 5 6例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10;5 (27) :43~44

[9] 李征, 袁艺慧.产褥感染的临床分析与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13 (2) :45

细菌性感染性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经微生物培养确诊为细菌感染患者。根据国际关于脓毒症的相关定义, 定义PCT≥2.0 ng/m L为脓毒症阳性阈值, 并根据定义将患者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 脓毒症组患者44例, 非脓毒症组患者24例;其中脓毒症组男22例, 女20例, 年龄25~56岁, 平均年龄 (45.32±1.23) 岁;非脓毒症组男, 14例, 女10例, 年龄25~59岁, 平均年龄 (44.55±2.45) 岁;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液培养, 血液培养成功后应用康泰细菌进行鉴定, 发现51例患者中有39例患者为革兰阳性球菌, 12例患者为革兰阴性球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采集患者血液实施血液培养, 同时采集5 m L的静脉血做PCT检测, 而后以2 500 r/min的速度进行5 min的离心处理, 分离血清, 患者PCT含量的测量用万孚飞测免疫荧光仪进行检测。实验中需要的试剂、质控品均为广州万孚公司的试剂, 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 所有的检测均在2 h以内完成。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方法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 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用t检验, 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致病菌PCT之间的阳性率比较

以PCT≥0.5 ng/m L为阳性阈值, PCT阳性率为88.24% (45/51) ;不同致病菌所致感染组间PC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脓毒症组、非脓毒症患者PCT含量比较

PCT对脓毒症的临床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100%、81.81%;以PCT≥2.0 ng/m L为脓毒症的阳性阈值, 发现脓毒症组患者PCT含量为 (693.68±156.80) ng/L, 非脓毒症患者PCT含量为 (51.23±60.56) ng/L;脓毒症组PCT含量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患者 (t=19.2504,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PCT是降钙素的前体物质, 细菌和内毒素能够引起所有实体组织和器官合成PCT, 一般由脂肪细胞分泌, 主要在细菌毒素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产生, 4 h内能够在血清中发现, 12~48 h达到高峰。人体在发现全身性细菌感染、寄生虫等感染时, 会发现血清PCT明显升高, 而在非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不会升高。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血清PCT可以作为细菌感染的一种重要标志物[5]。

有关研究显示血清PCT测定和细菌感染性炎症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 提示PCT测定能够准确、快速的诊断细菌感染性炎症。血清PCT是一个特异性和灵敏度均比较高的实验室指标, 能够早期判断人体内是否含有细菌。临床上发现发热原因不明的患者能根据血清PCT水平的高低使用抗菌药物, 而且在不明原因的炎症中检测PCT可以提示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为其准确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大量文献报告血清PCT浓度能够诊断脓毒血症, 血清PCT升高程度越高其病情越严重。PCT是降钙素的前肽糖蛋白, 而内毒素是其主要诱导剂, 即便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血清中的PCT浓度也会明显升高, 这是区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重要敏感性指标[6]。虽然血液培养是临床诊断病因的金标准, 但是其培养周期比较长, 而且在培养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PCT能够在细菌感染后2 h检出, 在鉴别脓毒血症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同时检测方法耗时少, 诊断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形式。Ugajin等[6]专家研究显示, 检测PCT水平升高用于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特异性优于白细胞计数检, 还有文献表示, PCT对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诊断特异性明显高于CPR、WBC等指标, 特异性高达100, 这说明血清PCT水平是细菌感染的预警指标。该研究中, 发现PCT阳性率为88.24% (45/51) ;不同致病菌所致感染组间PCT阳性率没有明显的差异, PCT对脓毒症的临床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100%、81.81%;以PCT≥2.0 ng/m L为脓毒症的阳性阈值, 发现脓毒症组患者PCT含量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患者, 说明血清PCT在细菌检测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能够作为细菌感染的重要诊断指标。

综上所述, 血清PCT是鉴别细菌感染引发脓毒症的较为准确的检测手段, 能够根据PCT含量评估感染严重程度, 为临床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韩中秋, 曾玉兰.AECOPD患者血清s TREM-1、PCT的变化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 (2) :246-248.

[2]陈思宇.细菌感染及感染程度与血清降钙素原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24 (10下旬刊) :2-5.

[3]刘蓉华.PCT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 2014, 20 (22) :4106-4108.

[4]秦道峰, 卢本亮.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在细菌感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0) :123-124.

[5]孙钦, 宋晶晶.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25 (1) :924.

[6]Ugajin M, Miwa S, Shirai M, et al.Usefulness of serum procalcitonin levels in pulmonary tuberculosis[J].Eur Respir, 2011, 37 (2) :371-375.

[7]陶青松, 张步薇.血清降钙素原动态监测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 2013, 28 (7) :642-643.

上一篇:重大危险源辨识下一篇:困难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