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

2024-06-05

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精选五篇)

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 篇1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至20011年度于本院就诊的患儿共102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54例为一组,其中无败血症组40例、轻度败血症组10例、严重败血症组3例及败血症休克组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48例为另一组。以上病例男孩50例,女孩52例,平均年龄8个月~12岁。

1.2 方法

全部病例在其入院的24h内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降钙素原(PCT)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PCT浓度,使用德国产PCT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PCT参考值正常范围<0.5ng/m L。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以血浆PCT>0.5ng/m L为阳性标准,54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血浆PCT测定均为阳性,对细菌感染的诊断敏感度均为100%。4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PCT含量除1例略高于正常范围外,余者均在正常范围内。PCT在两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说明对细菌感染的诊断PCT具特异性。两组患儿PCT临床检测结果见表1。

不同病情程度细菌性脑膜炎患儿PCT的比较,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入院时无败血症症状40例,轻度败血症症状者共10例,严重败血症3例及败血症休克者1例,后者的PCT水平明显高于前者P<0.01。见表2。

3 讨论

注:P<0.01

注:P<0.01

降钙素原是降钙素的前肽,没有激素活性,由11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3000,为一种糖蛋白,在人体内半衰期为20~24h,室温下体内外稳定性好。在生理状态下,PCT在循环血中浓度极低,几乎不能检测。而在细菌感染时,特别是全身性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而在病毒感染、肿瘤疾病及手术创伤时则保持低水平或仅有轻度升高[1]。在本研究中,54例细菌感染组PCT均升高(P<0.01)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表明血浆PCT测定可作为细菌感染的特异诊断指标。

我们检测的54例急性细菌性脑炎患儿的血清中(PCT)全部高于正常范围,而病毒感染因无内外毒素存在,患儿体内PCT保持正常人水平,同时PCT测定值的高低与感染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因此PCT是区别败血症与严重败血症的有用指标[2],并为炎症的活动程度和预后疗效观察提供了临床监测指标。

综上所述,PCT为细菌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灵敏特异的辅助诊断依据[3],PCT能提高诊断价值,依此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耐药及二重感染的发生。也可以筛选出无需使用或少用高档抗生素的病例,从而降低了该类患儿使用抗生素的医疗费用;亦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减少抗生素滥用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与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降钙素原(PCT)免疫荧光法,测定54例急性细菌性脑炎患儿及4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PCT。结果 在54例急性细菌性脑炎患儿,血清PCT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1)。PCT>0.5ng/mL作为细菌感染的诊断依据,其敏感度为100%。结论 PCT是一个较好的早期鉴别诊断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与病毒性脑炎的指标。

关键词:降钙素原(PCT),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

参考文献

[1]张宗新.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检验医学,2006,21(2):117-119.

[2]Karzai W,Oberhoffer M,Meier-hellmann A,et al.Procalcitonin-ANew Indicater of the Systemic Response to Severe Infection[J].Infection,1997,25(6):329-234.

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 篇2

【关键词】 头孢克肟;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08-01

在儿科,急性细菌性肠炎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该疾病具有起病急的特点,主要出现部位为结肠处。艰难梭状芽孢杆菌、耶尔森菌、侵袭型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杆菌、沙门菌及志贺菌等病菌均会导致患者出现该疾病,基于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疾病的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头孢克肟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4例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4例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患者,其中,男48例,女36例;患者年龄为4个月-13岁,平均年龄为6.65±1.24岁;分析患者病情:57例出现发热现象,27例没有出现发热现象;并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42例,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标准

1.2.1 经大便常规镜检查,患者白细胞超过10/HP,有或者是没有脓细胞以及红细胞。

1.2.2 出现急性腹泻的患者,其每日腹泻次数不低于3次,大便呈稀或者是水样,有或者是没有脓血及黏液出现,呕吐较轻或者是没有呕吐现象[1]。

1.2.3 患者没有使用过其他抗生素。

1.3 排除标准

1.3.1 因病情严重或者是呕吐严重等状况,导致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2]。

1.3.2 入院前72小时内服用过其他止泻剂或者是抗生素药物的患者。

1.3.3 入选后服用了其他抗生素的患者[3]。

1.3.4 对头孢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疗组 患者每日口服2次由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效公司生产的头孢克肟干糖浆进行治疗,总剂量为6-7mg/kg,服用3天后,对于有效的患者,可继续服用,总疗程为5-7天;对于无效的患者,可换抗生素进行治疗。

1.4.2 对照组 患者每日口服3次由苏州礼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头孢克洛干糖浆进行治疗,总剂量为25mg/kg,服用3天后,对于有效的患者,可继续服用,总疗程为5-7天;对于无效的患者,可换抗生素进行治疗。

1.5 疗效判定 无效:患者治疗72小时后,临床症状没有改善,即患者粪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没有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现象;有效:患者治疗72小时后,临床症状出现改善,即患者粪便次数及性状得到改善,全身症状有所改善;显效:患者治疗72小时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即患者粪便次数及性状基本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全部消失[4]。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患者例数+显效患者例数)/总选取患者例数×100.00%。

1.6 统计学处理 本组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研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检验结果P<0.05,证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38/42),其中,26例为显效,占61.90%,12例为有效,占28.57%,4例为无效,占9.5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4.29%(27/42),其中,17例为显效,占40.48%,10例为有效,占23.81%,15例为无效,占35.7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儿科,急性细菌性肠炎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该疾病具有起病急的特点,主要出现部位为结肠处。导致该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艰难梭状芽孢杆菌、耶尔森菌、侵袭型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杆菌、沙门菌及志贺菌等病菌,其中较多的为格兰阴性菌,会出现内毒素。头孢克肟为一种较好的耐性药,其口味香甜,在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疾病的临床上效果显著,且其起效快,没有不良反应的出现,同时,该药剂为一种口服液,不仅可以让患者免除静脉输水的痛苦,还可以为患者节减治疗费用。因此,该药剂为一种经济、简单的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疾病的有效药剂,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本次研究证明,头孢克肟在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的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采用头孢克肟干糖浆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38/42),但采用头孢克洛干糖浆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4.29%(27/4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头孢克肟值得在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的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英姿,汪祝萍,程海英,林蕴.头孢克洛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8,02(11):632-633.

[2] 王树立.头孢克洛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0(22):1024-1025.

[3] 刘群,孟帅.头孢克肟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07,04(12):205-206.

小儿急性阑尾炎误诊为脑炎8例分析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例中男6例, 女2例;年龄4~15岁, 其中4~6岁3例, 7~15岁5例。

1.2 临床表现

8例早期均有发热、头痛, 无明显腹痛。其中中等度热2例;高热6例, 呈弛张热, 高热谵妄2例。呕吐5例。查体:咽充血、扁桃体肿大5例, 右下腹包块2例, 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6例, 其中>20.0×109/L 2例;中性粒细胞0.80~0.90者6例。

1.3 误诊情况

8例均在门诊误诊为脑炎收入住院。误诊时间:<1d 1例, 1~2d 1例, 2~3d 4例, >3d 2例。1.4治疗与转归患儿在明确诊断前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同时用布洛芬糖浆退热6例, 外院用激素治疗1例。确诊后, 8例均转外科行阑尾切除术。病理检查:6例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合并穿孔, 2例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治疗后8例均痊愈出院。

2 讨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困难, 穿孔率达30%~60%。据报道50%以上穿孔性阑尾炎患儿在确诊前经内科医生诊治过。从发病到穿孔的时间多为36~48h, 如果超过48h, 穿孔率高于65%。本组24h后确诊7例, 与文献报道相符。

2.1 误诊原因分析

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支气管肺炎引起发热的320例患儿进行观察, 体温均在39℃以上。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60例, 其中治疗组男100例, 女60例, 对照组男96例, 女64例。年龄均在3个月~14岁, 其中治疗组<1岁60例, 1~3岁50例, 3~5岁20例, >5岁30例;对照组<1岁56例, 1~3岁54例, 3~5岁24例, >5岁26例;经统计学处理分析:男女性别组成以及各年龄组例数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诊断标准

符合《儿科学》第6版急性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 并排除结核性、病毒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性肺炎。

1.3 方法

两组均用头胞呋新静点按80mg/ (kg·d) , 并采用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对症治疗, 如咳嗽严重加用痰热清注射夜。治疗组加用血必净注射夜。以生理盐水100mL加血必净10mL, 日1次静点。

2 结果

全部病例治愈。其中对照组1d退热20例, 2d退热20例, 3d退热60例, 4d退热50例, ≥5d以上退热10例, 平均3.1d;治疗组1d退热72例, 2d退热70例, 3d退热10例, 4d退热4例, ≥5d以上退热4例, 平均2.18d, 经统计学分析: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1) 。

3 讨论

小儿急性细菌性支气管肺炎常年均有散发, 以冬春季为著, 通常起病较急, 寒战、发热、咳喘、咳白色、黄色痰、乏力, 食欲不振等。肺部听诊有固定中湿罗音, 叩诊正常,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升高, 中性粒细胞增多, 胸正位片双肺有点片状阴影。该病发热多为致热源性发热。发热机理:细菌进入机体后产生大量毒素, 虽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但可以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并释放内致热原物质, 如白细胞介素I, 前列腺素, 五羟色胺, 肿瘤坏死因子等, 这些物质直接作用在体温调节中枢, 使体温调度点升高, 引起发热。发热虽有增强机体抗菌能力的一面, 但多数患儿表现痛苦, 家长十分着急焦虑, 因此在有效抗菌的情况下及时控制体温显得大为重要, 以往使用的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 作用时间短, 发热常常反复发作, 肌注用药疼痛造成患儿恐惧心里等不良反应, 所以单用复氨基比林注射液治疗发热疗效不令人满意。

而天京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内含红花、丹参、川芎、当归、赤勺, 具有中药特有的多靶点作用, 降低患者体内毒素水平、抑制内源性致热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改善免疫功能, 与抗菌素合用, 更能提高疗效, 可安全讯速地将体温降到正常, 缩短热程, 减少患儿痛苦和家长的恐惧心理。用药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小儿发热是儿科常见的疾病, 尤其是急性细菌性支气管肺炎引起发热更为常见, 我院将2005年至2007年对320例小儿急性细菌性支气管肺炎引起发热的患儿进行总结与分析, 并在治疗上加以更新, 取得良好效果, 值得报道。

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100例患儿分为头孢哌酮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6个月~1岁17例, ~3岁16例, ~7岁15例, >7岁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体温38.5℃以上者45例;肉眼有脓血样便33例, 发病初期伴抽搐者6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组:50例,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6个月~1岁17例, ~3岁14例, ~7岁18例, >7岁1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体温38.5℃以上者44例;肉眼有脓血样便34例, 发病初期伴抽搐者5例。2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凡符合以下3条诊断标准中2条或2条以上的住院及肠道门诊病例, 即可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 (1) 急性发病的腹泻伴发热、腹痛、脓血和 (或) 黏液便; (2) 大便镜检:白细胞>15个/HP; (3) 大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1.3 排除标准

入选前72 h已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者;对阿莫西林、头孢菌素过敏者。

1.4 实验室检查

大便检查:所有病例白细胞均>10~15个/HP或有脓球 (+~+++) ,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大便培养显示:头孢哌酮组中福氏菌35例, 宋内菌11例, 志贺菌4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组中福氏菌32例, 宋内菌14例, 志贺菌4例。

1.5 方法

头孢哌酮组:头孢哌酮100 mg/ (kg·d) , 每日1次静脉滴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0 mg/ (kg·d) , 分2次口服。疗程:有效者大便正常后再用药3 d, 总疗程5 d~7 d;无效者, 3 d后更换抗生素。伴发热患儿采用泰诺或臣功再欣口服退热治疗, 腹泻伴电解质紊乱者均采用补液盐 (ORS) 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纠正。治疗期间, 所有患儿每天检测体温, 记录腹泻次数及性质, 每个病例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第3, 5, 7天做大便培养和大便常规及药敏试验。

1.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用药后热退时间、腹泻停止时间、大便培养转阴时间3项指标观察临床疗效。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常规正常和 (或) 大便培养阴性。有效:临床症状好转, 大便常规仍异常或培养阴性。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 大便常规仍异常或培养仍阳性。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00株痢疾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对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 敏感性较高的是头孢哌酮、氟哌酸, 以头孢哌酮敏感性最高。见表1.

2.2 临床疗效

头孢哌酮的退热、腹泻停止、大便转阴时间均短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差异有显著意义, 见表2.

2.3 2组抗感染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3.

χ2=7.86, P<0.01.

3 讨论

小儿细菌性痢疾是我国常见的感染性腹泻, 常见致病菌是痢疾杆菌, 需要抗生素治疗。由于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以及小儿生理特点决定了抗生素使用的局限性, 致使药物的选择受到一定限制。

随着时代的变迁, 痢疾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 唐国荣[1]等报道痢疾杆菌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达70%~90%, 说明上述两种药物已不宜作为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首选。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治疗细菌性痢疾效果较好, 但有明显的耳毒性、肾毒性;氟哌酸是喹诺酮类药物, 治疗细菌性痢疾效果也较好, 因早年动物实验认为其对小动物有骨骼损害, 对于儿童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故上述两种药物, 小儿应尽量避免使用。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对β内酰胺酶稳定, 且药物副作用较少, 头孢哌酮是第三代头孢菌素, 它能抑制痢疾杆菌细胞壁的合成, 作用迅速, 本研究比较头孢哌酮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 头孢哌酮组有效率达92%, 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组为70%, 差异有显著意义。且头孢哌酮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大便培养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尤其是头孢哌酮的退热和改善全身症状的作用非常显著。本研究提示头孢哌酮治疗细菌性痢疾优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临床疗效佳, 值得在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中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内部控制审计刍议下一篇: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