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散发性脑炎

2024-05-12

急性散发性脑炎(精选四篇)

急性散发性脑炎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5例急性散发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病人中, 男25例, 女20例;年龄3岁~60岁 (25.2岁±5.6岁) ;起病至入院时间为12 h至15 d (3.6 d±1.1 d) ;住院天数15 d~45 d (21.1 d±2.1 d) ;治疗天数30 d~180 d (60.5 d±10 d) 。

1.2 诊断标准

急性散发性脑炎目前尚无确认可靠的诊断标准。本文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局限或弥散性脑损伤症状或/和体征、脑电图、头颅MRI及脑脊液检查结果, 并排除细菌性、结核性及真菌性等特殊性病因的脑炎。45例病人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中急性散发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2 分析

2.1 临床表现

2.1.1 起病形式

45例病人均为急性起病, 起病初期体温正常20例 (44.4%) , 不同程度发热25例 (55.6%) , 发展期 (临床症状或体征出现以后) 发热43例 (95.6%) 。

2.1.2 前驱症状

有前驱症状者40例 (88.9%) ,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5例 (77.8%) , 消化道症状3例 (6.7%) , 口腔疱疹2例 (4.4%) 。

2.1.3 精神症状

45例病人均在早期即以精神异常为首发表现。主要表现为不协调精神运动性兴奋25例 (55.6%) , 精神运动性抑制10例 (22.2%) , 同时兼有二者10例 (22.2%) , 且精神症状随脑炎改善而好转。具体精神症状表现有:听幻觉22例 (48.9%) , 视幻觉18例 (40.0%) , 触幻觉3例 (6.7%) , 域外幻觉10例 (22.2%) , 思维松弛30例 (66.7%) , 思维联想障碍32 例 (71.1%) , 疑害妄想32例 (71.1%) , 嫉妒妄想8例 (17.8%) , 其他妄想3例 (6.7%) , 行为冲动25例 (55.6%) , 木僵或亚木僵状态10例 (22.2%) , 抑郁表现5例 (11.1%) , 惊恐发作15例 (33.3%) , 其他焦虑状态5例 (11.1%) 。

2.1.4 躯体症状和体征

疾病期间伴有躯体症状者30例 (66.7%) , 其中肢体无力18例 (40.0%) , 大小便失禁20例 (44.4%) , 震颤或不自主运动15例 (33.3%) , 智能障碍3例 (6.7%) 癫痫样发作5例 (11.1%) , 头痛30例 (66.7%) , 呕吐3例 (6.7%) , 失语2例 (4.4%) , 肌张力增高28例 (62.2%) , 肢体偏瘫 (轻度) 1例 (2.2%) , 锥体外系反应12例 (26.7%) , 偏身感觉障碍4例 (8.9%) , 腱反射亢进28例 (62.2%) , 颈项强直8例 (17.8%) , 病理反射5例 (11.1%) , 意识障碍10例 (22.2%) , 其中意识模糊12例 (26.7%) , 嗜睡10例 (22.2%) , 谵妄5例 (11.1%) , 昏迷3例 (6.7%) 。

2.2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予腰穿测脑脊液 (CSF) 压力及生化常规检查、脑电图 (EEG) 及头部MRI检查, 结果:45例病人均有明显CSF压力升高;30例病人EEG出现不同程度异常, 共同特点为弥漫性慢波, 以θ波为主, 部分病例在弥漫性异常背景上有局限异常或局灶性棘-慢综合波、尖波、尖-慢综合波等放电异常表现, 以额叶、颞叶为多见。35例头部MRI异常主要表现为额叶、颞叶、顶叶低密度灶, 少数为基底节低密度灶。随治疗后病情改善, EEG及头部MRI逐渐趋向正常。

2.3 误诊情况

误诊40例, 总误诊率88.9%, 其中30例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5例误诊为抑郁症, 3例误诊为原发性癫痫, 1例误诊为癔症, 1例误诊为躁狂症。

2.4 治疗及预后

45例病人均按散发性脑炎进行综合治疗, 1周~2周内予减轻颅内压 (用甘露醇125 mL静脉注射进行脱水治疗, 次数视病情及躯体情况调整) 、抗病毒治疗2周 (病毒唑或中药制剂) 、保护神经及营养支持治疗等。有意识障碍或出现躯体体征者在1周内使用糖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15 mg/d ~20 mg/d) 以改善脑炎病情;抗精神症状治疗, 予小剂量利培酮 (1 mg/d ~3 mg/d) 治疗, 兴奋冲动者予氯硝西泮1 mg静脉输注或2 mg口服治疗, 或使用喹硫平 (0.1 g/d ~0.3 g/d) 治疗, 病情改善后逐渐减量 (一般建议用1个月~3个月) 。45例病人经治疗后均全部痊愈出院, 随访至今未见病情波动或复发。

3 观察与护理

3.1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一般病人要2 h观察1次, 危重病人要每15 min~30 min观察1次, 并详细记录动态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

3.2 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

由于病人存在精神症状, 生活无法自理, 护士必须为病人做好基础护理, 防止并发症。①观察病人的口腔有无溃疡、疱疹、脓疱等, 口唇有无干裂。可用生理盐水为病人做口腔护理, 每日2次, 保持口腔清洁, 口唇涂唇油保护。②观察病人的全身皮肤情况, 做好皮肤护理。大多数病人有精神运动兴奋症状, 经常全身大汗, 危重病人有大小便失禁, 应及时为病人清洁皮肤, 更换衣服, 按时翻身, 查看病人全身皮肤情况, 特别是受压部分皮肤, 如骶尾部、足跟、髂前上棘处。约束病人时注意约束部位皮肤有无、淤血等, 一旦发现, 应及时更换体位, 放松或解除约束, 局部用50%乙醇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如有溃疡, 应每日换药1次或2次, 并予红外线灯照射半小时, 每日2次, 促进愈合。③病人饮食、大小便观察及护理:由于病人病情危重无法进食或精神症状所致不愿进食, 如疑人害、疑饭菜有毒等, 会造成病人营养不良, 危重病人应留置鼻饲管, 每2 h鼻饲流质200 mL;精神症状所致者可让其较信任的亲人先试食, 证明无毒, 再劝说其进食, 保证营养摄入。由于卧床, 进食不规律会造成病人便秘, 如超过3 d未排大便, 应及时报告医生, 进行药物导泻或灌肠, 保持大便通畅;由于急性期需使用较大量的脱水剂, 应注意观察病人尿液颜色、量, 注意有无肾功能损害。

3.3 观察病人的精神症状并做好护理

精神症状主要为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抑制或交替出现。如幻视、幻听、自语、自笑、惊恐、行为冲动、骂人、打人、毁物或不语不动、表情淡漠、不进食、呆滞等。为了减少精神症状对自身及他人的伤害, 应加强安全护理, 病人过于兴奋躁动时可予约束带保护性约束, 注意约束松紧适宜, 肢体约束以能通过二指为宜, 保护好约束部位皮肤, 密切观察被约束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 做好记录及交接班, 约束时间不宜过长, 病人转安静后即予解除。由于病人精神症状常反复发作, 应密切观察其发作特点和规律, 以及发作前征兆, 做好预防措施, 避免伤人或自伤。发作时不宜单人与病人接触, 避免言语动作激惹病人, 按医嘱为病人使用药物控制症状, 如安定、氯硝安定等, 记录使用时间、剂量、症状缓解时间, 为医生提供临床资料。

4 讨论

临床上以精神症状突出表现的散发性脑炎占相当的部分, 国内报道33%~66%以精神异常为首发[1]。且急性散发性脑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程度亦表现轻重不一, 且以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 给临床观察、检查和诊断治疗带来困难, 是造成本病误诊的主要原因。当病人体征不典型, 对有发热病史 (前驱症状) , 有突出急性起病精神异常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2]。本组提示散发性脑炎早期表现以精神异常为突出表现, 但所有病人早期测CSF均提示明显压力升高, 66.7%病人早期有EEG异常, 故作者认为对于有前驱症状的急性精神异常病人, 早期予CSF检查和脑电图检查对避免造成漏误诊是非常必要的。

在观察病情方面应注意重点观察脑科和全身情况的变化, 由于精神症状存在, 对护理的配合带来困难[3], 护理方面应做好基础护理和保护性措施, 避免病人出现意外情况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散发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特征与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45例急性散发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病人均为急性起病。40例 (88.9%) 病人有前驱症状, 45例 (100%) 病人以急起突出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30例 (66.7%) 病人先后出现躯体症状和体征, 45例 (100%) 病人早期均有脑脊液压力不同程度升高, 30例 (66.7%) 病人早期有脑电图异常改变, 疾病期有35例 (77.8%) 病人出现头颅MRI异常改变。早期误诊率88.9%。45例予综合性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早期有发热等前驱症状, 急性突出精神异常表现的病例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早期予脑脊液及脑电图检查是必要的。急性散发性脑炎由于精神异常的突出表现, 相关护理尤其是保护性护理措施应及时跟进。

关键词:急性散发性脑炎,精神障碍,护理

参考文献

[1]夏镇夷.临床精神医学[M].第2卷.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26-28.

[2]涂贵慧, 王美珍.先后误诊为精神病和恶性症状群的病毒性脑炎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1, 27 (2) :92.

急性散发性脑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122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入组标准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意识障碍;(2)人格或行为改变;(3)癫痫;(4)瘫痪;(5)共济失调。同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2项:(1)发热(腋温≥37.5℃);(2)脑脊液异常[脑脊液白细胞>50×106/L和(或)脑脊液蛋白升高>0.45 g/L];(3)病毒感染的依据(脑脊液病毒学检查阳性);(4)脑电图检查可见弥漫性或者局灶性异常;(5)头颅MRI或者CT等检查证实存在脑实质损害。排除标准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1)发病年龄<18岁;(2)既往曾有癫痫病史或其他可能引起癫痫的疾病;(3)急性期因其他并发症死亡,如呼吸衰竭、败血症等;(4)急性脑炎继发其他免疫介导性的疾病,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等。

1.2 方法

所有入组病例随访均2年以上。脑炎急性期的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癫痫发作频率、昏迷、神经系统阳性局灶体征、发热、大脑皮质损害、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其中部分观察指标下属子指标。癫痫的诊断均符合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的诊断与分类标准[10]。癫痫发作频率分为:(1)单次发作;(2)反复发作,即急性期出现2次及以上癫痫发作;(3)癫痫持续状态。脑电图检查结果分为:(1)正常;(2)局灶性异常脑电图;(3)弥漫性异常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结果包括脑脊液压力、蛋白定量、白细胞数、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检测。患者正规应用抗癫痫药物2年以上者,在联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抗癫痫药物前提下,仍有﹥4次/月发作者,视为难治性癫痫。26例PEE患者为病例组,其余96例患者为对照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122例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中,平均随访时间(34.80±7.19)个月,男76例,女46例,平均年龄(39.35±13.85)岁,住院时间7~41 d。病例组26例(21.3%)患者在起病后(4.01±1.84)个月内出现PEE。急性脑炎起病到癫痫发作的时间为0~14个月不等,其中22例(84.6%)的病例组患者在起病后6个月内出现癫痫发作。14例(53.8%)病例组患者最终发展为难治性癫痫,其中2例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2例为部分性发作。

2.2 PEE在临床因素中的分布情况

对122例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急性期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以及脑脊液检查等13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组癫痫发作频率、意识障碍、脑电图异常、大脑皮质损害、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2.2”项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6项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表明,PEE危险因素包括脑炎急性期反复癫痫发作、癫痫持续状态、昏迷、局灶性脑电图异常、大脑皮质损害、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阳性(P<0.05)。而颅内压增高(P=0.058)、弥漫性脑电图异常(P=0.076)不是PEE的危险因素。见表3。

注:1 cm H2O=0.098 k Pa

注:HSV:单纯疱疹病毒

注:HSV:单纯疱疹病毒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常见疾病,是继发性癫痫的重要病因。病毒常选择性地侵犯额叶、颞叶,导致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等,进而引起神经元异常放电、癫痫发作。在脑炎急性期,病原体毒素、自身免疫反应、毒性代谢产物的积聚、脑动静脉血栓形成等均能引起癫痫发作。在脑炎后遗症期,脑组织可出现脑萎缩,甚至遗留致癫痫病灶,易发展为难治性癫痫。

目前国内PEE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样本量差异较大,且研究对象多为儿童。对于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与后遗症期的时间界定也存在争议。本研究将病毒性脑炎急性期定义为发病4周以内。病毒性脑炎发病4周以后仍出现癫痫发作,即认为PEE。

本研究表明,脑炎急性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OR=2.695)是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脑炎急性期足疗程的抗病毒治疗是公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5,8]。但关于PEE患者是否使用抗癫痫药物国内外尚无统一意见。有学者认为PEE患者予以降颅压减轻脑水肿等对症治疗可以控制癫痫发作,急性期没必要积极使用抗癫痫药。也有学者认为PEE发作会加重脑损伤,增加多系统损害的风险,主张积极予以抗癫痫药物治疗。本研究运用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脑炎急性期出现癫痫反复发作(OR=45.333)、癫痫持续状态(OR=15.583)为PEE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对癫痫发作的积极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关于PEE患者,经抗癫痫药物以及足疗程的抗病毒治疗后,未再出现癫痫发作,脑电图未见明显癫痫波,是否能够停用抗癫痫药物尚无统一意见。本研究表明,21.3%的病毒性脑炎患者在起病后(2.84±4.01)个月中出现继发性癫痫,其中84.6%的继发性癫痫发生在6个月内。Lee等[7]以330例脑炎后继发性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16.4%的患儿在(6.0±4.6)年间出现了继发性癫痫,79.6%的继发性癫痫发生在6个月内。这表明成人脑炎后继发性癫痫的潜伏期可能比儿童短,脑炎起病后6个月可能是继发性癫痫的高发期。脑炎后继发癫痫的潜伏期是否能够为抗癫痫药物的使用疗程提供依据尚需进一步研究。

PEE常为难治性癫痫。本研究表明,53.8%继发性癫痫患者最终发展为难治性癫痫。Lee等[7]研究发现,50%的PEE的患者为难治性癫痫。脑炎后继发性癫痫的治疗往往需要多种抗癫痫药物联用,副作用多[11]。刘晓蓉等[12]对40例脑炎后癫痫患者药物疗效分析表明,以左乙拉西坦有效率最高,托吡酯和拉莫三嗪则对脑炎后癫痫的治疗未见明显优势。因此,关于PEE的发生机制是否有特殊性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PEE多反复发作,病程可长达数年,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在脑炎急性期,根据癫痫发作情况及辅助检查结果,及时有效的治疗相关危险因素,最大程度上改善脑炎后继发癫痫的预后尤为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122例,分析一般情况、癫痫发作频率、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发热以及脑电图、头颅MRI和(或)CT、脑脊液、病原学等辅助检查结果,分析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122例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26例(21.3%)在平均随访(4.01±1.84)个月后出现继发性癫痫,最终14例(53.8%)发展为难治性癫痫。脑炎急性期癫痫反复发作、癫痫持续状态、昏迷、局灶性脑电图异常、大脑皮质损害、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检测阳性为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病毒性脑炎急性期出现癫痫反复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时易发展为难治性癫痫。结论 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的发生与脑炎急性期癫痫反复发作、癫痫持续状态密切相关。昏迷、局灶性脑电图异常、大脑皮质损害、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促进脑炎后遗症期继发性癫痫。

急性散发性脑炎 篇3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至20011年度于本院就诊的患儿共102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54例为一组,其中无败血症组40例、轻度败血症组10例、严重败血症组3例及败血症休克组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48例为另一组。以上病例男孩50例,女孩52例,平均年龄8个月~12岁。

1.2 方法

全部病例在其入院的24h内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降钙素原(PCT)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PCT浓度,使用德国产PCT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PCT参考值正常范围<0.5ng/m L。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以血浆PCT>0.5ng/m L为阳性标准,54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血浆PCT测定均为阳性,对细菌感染的诊断敏感度均为100%。4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PCT含量除1例略高于正常范围外,余者均在正常范围内。PCT在两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说明对细菌感染的诊断PCT具特异性。两组患儿PCT临床检测结果见表1。

不同病情程度细菌性脑膜炎患儿PCT的比较,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入院时无败血症症状40例,轻度败血症症状者共10例,严重败血症3例及败血症休克者1例,后者的PCT水平明显高于前者P<0.01。见表2。

3 讨论

注:P<0.01

注:P<0.01

降钙素原是降钙素的前肽,没有激素活性,由11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3000,为一种糖蛋白,在人体内半衰期为20~24h,室温下体内外稳定性好。在生理状态下,PCT在循环血中浓度极低,几乎不能检测。而在细菌感染时,特别是全身性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而在病毒感染、肿瘤疾病及手术创伤时则保持低水平或仅有轻度升高[1]。在本研究中,54例细菌感染组PCT均升高(P<0.01)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表明血浆PCT测定可作为细菌感染的特异诊断指标。

我们检测的54例急性细菌性脑炎患儿的血清中(PCT)全部高于正常范围,而病毒感染因无内外毒素存在,患儿体内PCT保持正常人水平,同时PCT测定值的高低与感染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因此PCT是区别败血症与严重败血症的有用指标[2],并为炎症的活动程度和预后疗效观察提供了临床监测指标。

综上所述,PCT为细菌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灵敏特异的辅助诊断依据[3],PCT能提高诊断价值,依此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耐药及二重感染的发生。也可以筛选出无需使用或少用高档抗生素的病例,从而降低了该类患儿使用抗生素的医疗费用;亦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减少抗生素滥用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与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降钙素原(PCT)免疫荧光法,测定54例急性细菌性脑炎患儿及4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PCT。结果 在54例急性细菌性脑炎患儿,血清PCT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1)。PCT>0.5ng/mL作为细菌感染的诊断依据,其敏感度为100%。结论 PCT是一个较好的早期鉴别诊断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与病毒性脑炎的指标。

关键词:降钙素原(PCT),小儿急性细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

参考文献

[1]张宗新.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检验医学,2006,21(2):117-119.

[2]Karzai W,Oberhoffer M,Meier-hellmann A,et al.Procalcitonin-ANew Indicater of the Systemic Response to Severe Infection[J].Infection,1997,25(6):329-234.

急性散发性脑炎 篇4

1 临床资料

1.1 病毒性脑炎(病脑)诊断依据

(1)病前1~3周有前驱感染史;(2)急性起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3)不同程度的发热、精神、情绪、行为异常、抽搐发作、肢体活动障碍、走路不稳、嗜睡等病史;(4)伴有或不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5)EEG异常;(6)脑脊液为病脑改变或正常;(7)除外其他诊断[1]。

1.2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2004年1月~2008年6月住院患者,共158例,男104例,女54例;年龄最小32天,最大14岁,<1岁11例,1~3岁19例,3~7岁55例,7~14岁73例。其中143例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或持续性高热,88例出现头痛,49例伴呕吐,20例出现精神症状及抽搐,12例头晕、嗜睡,走路不稳2例,腹痛3例,寒战2例,四肢抖动1例,昏迷3例,偏瘫1例,合并胰腺炎4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40例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白细胞总数增高者45例。发病后1~3天就诊56例,4~7天就诊92例,8~15天就诊10例。

1.3 EEG资料(表1)

对158例住院患儿首次描记EEG,其结果轻度异常者120例,中度异常者17例,重度异常者7例,正常者14例,阳性率达91.1%,以发病后4~7天阳性率最高。在144例异常EEG中,以δ波为主者19例,以δ波及θ波为主者36例,以θ波为主者70例,尖慢复合波、棘波3例,低幅平坦EEG、全导低电压者10例,α节律不佳者6例。经有效治疗后7天,对102例患儿复查EEG,正常者86例,5例由重度转为中度异常。11例由中度转为轻度异常,1例半年后复查EEG仍为异常。

1.4 脑脊液改变

对158例患儿进行脑脊液检查,其中56例为病毒性脑膜炎改变。细胞数最高达550×106/L,最低为18×1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脑压增高者32例。17例中度异常EEG的患儿,脑脊液检查5例异常;7例重度异常EEG的患儿,脑脊液检查2例异常。脑脊液改变其阳性率为30%~35%。

1.5 头颅CT检查

对158例住院患儿进行头颅CT扫描,10例有脑水肿改变,2例合并有硬膜下积液,1例出现炎性肉芽肿改变,1例有皮质脑萎缩改变。其余均正常。

2 讨论

病脑是儿科临床比较常见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其病情轻重不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后遗症[2]。总结上述病例特点如下。

2.1 临床症状多样化

除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头痛、头晕、呕吐、嗜睡、走路不稳、抽搐外,尚有不同程度持续性高热、周身乏力、寒战、四肢抖动、腹痛等症状。

2.2 缺乏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本文158例中仅有40例出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3例出现意识障碍,1例偏瘫,其阳性率在27.8%。故诊断病脑不能只靠阳性体征。对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而临床上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或无明显原因持续性高热的患儿,应加以重视。

2.3 脑脊液改变不明显

本文158例患儿进行脑脊液检查,其阳性率30%~35%(包括脑脊液压力改变)。绝大多数脑脊液为正常脑脊液。

2.4 EEG改变明显

本组病例提示,病毒感染时,EEG活动往往慢波化,EEG主要表现为δ波、θ波增多,可为弥漫性或弥漫性基础上局灶性慢波化[3]。局部或双侧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尖波、慢波、尖慢复合波、棘波及棘慢复合波,α节律不佳,或低幅平坦的EEG,甚至全导低电压。本组病例均显示这一特点。应当指出,由于病脑EEG改变多在发病后2~15天出现(见表1),故EEG描记时间很重要,过早、过晚或患儿年龄过小可能会出现正常EEG[4]。以下情况可以出现正常EEG:(1)小婴儿尤其是≤2岁的病脑患儿;(2)病脑超早期进行EEG检查时;(3)病脑脑干脑炎型;(4)脑皮质不受累,广泛深层脑白质受累时;(5)病脑小脑炎型[5]。当EEG正常而临床高度怀疑病脑时应尽早做脑脊液检查及头颅MRI检查,综合进行诊断。目前EEG对病脑的诊断价值已被人们所公认。本文结果已证实了这一点,其诊断阳性率为91.1%。EEG虽然对病脑不是特异性的诊断标准,因其阳性率高,临床上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在临床上有前驱感染史、EEG异常时,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初步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应考虑病脑的诊断,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因误诊而造成患儿昏迷、严重的后遗症乃至死亡,这点在临床上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保敛,王华,叶露梅,等.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385

[2] 王慕逖.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3653 孙道开.脑电地形图的临床应用.中华儿科杂志,1994;32(2) :116

[4] 王华,吴保敛.急性病毒脑炎、脑电图磁共振改变与临床诊断及预后关系探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6) :395

上一篇:粮食灾害下一篇:农村初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