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感染

2024-05-29

急性细菌感染(精选十篇)

急性细菌感染 篇1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期间在我院诊治的286例急性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78岁, 其中男158例, 女128例。经我院门诊诊断, 临床表现及X线胸片均符合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急性细菌感染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将28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64例, 对照组122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疾病及症状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组行头孢硫脒静脉注射, 剂量为50~100mg/ (kg·d) , 连续用3~9d。对照组行头孢唑啉静脉注射, 剂量为50~100mg/ (kg·d) , 连续用3~9d。治疗过程中, 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及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体征恢复结果

两组患者在发热、流涕、咳嗽、气促、咽痛等症状及扁桃体大、肺部音等体征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体征恢复结果如表1。

2.2 疗效结果

治疗后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胸部X线, 采用统计学STUV新药统计程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治疗结果如表2。

3 讨论

临床资料注射用头孢硫脒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类半合成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为:对细菌细胞壁上的黏肽合成酶起抑制作用, 进而黏肽合成受阻, 不能交叉连接, 导致细胞壁损坏。在自溶酶和渗透压的双重作用下, 菌体破裂死亡, 从而起到抗菌作用, 在临床治疗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应对头孢硫脒的用药注意事项, 以及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稳定性进行分析[1,2]。

3.1 注意事项

一是注意交叉过敏反应。临床研究证明对青霉素类、青霉素衍生物或青霉胺过敏者也可能对头孢菌素或头霉素过敏。因此, 对青霉素过敏患者应用本品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二是注意有胃肠道疾病史者, 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或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 (头孢菌素类少产生伪膜性结肠炎) 者应慎用。三是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用本品须适当减量。

3.2 配伍禁忌

头孢硫脒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为淡黄色澄明液体。临床试验中, 将头孢硫脒用牛理盐水5mL溶解后, 出现无色至淡黄色澄明液体, 但与小牛血左蛋白提取物注射液2mL混合, 白色絮状物沉淀立即出现, 临床使用中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危害。因此, 笔者建议临床上如上述两种药物联合输注时, 应用生理盐水在两种药物之间对输液管道进行冲洗, 避免发生药物反应。

3.3 配伍稳定

国内医药工作者对本品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稳定性进行了广泛研究, 进一步促进了临床用药安全。研究证明, 头孢硫脒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 (1mg/mL) 存在稳定性, 二者可以配伍使用;头孢硫脒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 (1mg/mL) 存在稳定性, 二者可以配伍使用;注射用头孢硫脒0.25g溶于50mL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中, 可得均匀配伍液。在室温中配伍液外观无明显变化, 二者可以配伍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头孢硫脒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将我院286例急性细菌感染患者分为头孢硫脒治疗组和头孢唑啉对照组, 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 头孢硫脒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头孢唑啉。结论 射用头孢硫脒是治疗急性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临床应用中应通过合理用药, 减少其副作用。

关键词:注射用头孢硫脒,急性细菌感染,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刘磊, 宋晓东.头孢硫脒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临床观察[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8, 33 (02) :121.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症状有哪些 篇2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如果容易群体传染,多是病毒。细菌很少这样。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溅等方式传播。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和脓痰的形成原因很有关系。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病毒感染比较急,并且症状不稳定,而细菌感染则开始轻后来重。这也是和病毒和细菌的机理和大小有关系。因为细菌个体大,所以开始进入比较缓慢,但是感染了,则后果严重。

5、白细胞计数,一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因此,如果临床不做血像检查,就难以确定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白细胞的多少是判断两者的区别之一。这和白细胞在人体内的作用有关。

急性细菌感染 篇3

【关键词】COPD;细菌感染;PCT;hs-CRP浓度;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088-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于气流阻塞性肺气肿,与生活环境、空气污染、遗传因素、肺发育不良等存在关系[1]。患者发病期间常表现为咳嗽、呼吸异常、食欲下降等症状,随着疾病的严重化发展,可能降低其生存率。传统上常通过肺功能检测进行临床诊断,但在早期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有待提高[2]。随着临床对疾病的深入研究,有资料显示,PCT和hs-CRP水平变化情况可作为COPD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在COPD的预后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为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本文分析了PCT与hs-CRP浓度检测在诊断急性加重细菌感染期COPD中的应用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COPD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男性为29例,女性16例,年龄为49~68岁,平均年龄(53.06±2.69)岁。本组患者均了解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AECOPD发病时间≥5d、入组前30d予取抗生素治疗、其他部位存在细菌感染、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47~66岁,平均年龄(54.06±2.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①诱导痰细菌定量培养。患者入院期间取痰行细菌行培养,取痰液行涂片处理,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了解痰液标本是否合格,若不合格则重新采集。将痰液标本行细菌定量培养,107CFU/ml作为急性加重细菌感染期COPD的阳性临界值。②PCT与hs-CRP浓度检测。行空腹静脉采血,血液采集标本为2ml,将其置于离心机中行血清分离处理,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以及相关试剂检测PCT、hs-CRP浓度。PCT正常范围低于0.1ng/ml,hs-CRP正常范围低于0.8mg/ml。

1.3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患者的PCT、hs-CRP浓度检测情况;②观察PCT、hs-CRP检测急性加重细菌感染期COP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文中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PCT、hs-CRP浓度观察组PCT和hs-CRP水平均分别为(0.93±0.54)ng/ml、(116.84±31.68)mg/ml均较对照组(0.17±0.08)ng/ml、(29.60±4.22)mg/ml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敏感性、特异性分析两种检测方式对AECOPD的诊断敏感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CT检测的特异性为95.56%较hs-CR特异性76.0%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COP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该疾病的诱发因素相对较多,疾病感染类型也存在差异,常见的感染类型主要有两种,即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若临床仅凭经验用药治疗,可能出现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有资料指出气道粘膜、器官腔的感染以细菌感染为主,COPD患者发病期间可能增加气道内细菌的活性,加重炎症反应,诱发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炎(AECOPD)[4]。因此,加强AECOPD患者感染类型和发病程度的诊断,便于临床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控制疾病的发展。

目前,PCT和hs-CRP是AECOPD诊断常用指标,与疾病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资料显示,PCT属于细菌感染标志物,在正常者血液中的检出率相对较低[5]。然而,当患者出现细菌感染时,在机体炎性细胞和炎性因子的作用下,PCT水平会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在炎症早期较hs-CRP出现早或同步出现。目前,临床已证实PCT可作为细菌感染的标志物。本组研究中,观察组PCT和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PCT检测在判断AECOPD患者感染类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陈恩竹等[6]指出,临床可将PCT作为临床评估细菌性感染AECOPD患者预后治疗重要指标,即当PCT呈明显下降趋势时,提示机体炎症反应得到有效控制。hs-CRP是一种机体应急反应蛋白,受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其在血清中的浓度也会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是影响hs-CRP因素相对较多,单独检测时在细菌感染中应用价值有待提高[7]。

本组研究中,PCT、hs-CRP检测的敏感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CT检测的特异性较hs-CRP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蓝丹等[8]研究PCT、hs-CRP在COPD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发现随着病情的严重化发展,PCT、hs-CRP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hs-CRP受到机体炎症的影响,也会出现上升现象,特异性较PCT低,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

综上所述,采用PCT检测诊断细菌性AECOPD,能够明确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情发展程度,在临床予抗生素行抗感染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俊岭,陈秀珠,邓涛,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同时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9):883-884.

[2]傅冠华,张丽英,徐瑞龙,等.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25(2):227-228.

[3]陈济明,李志莹,刘红光,等.C反应蛋白检测在COPD急性加重期的诊断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8):1008-1009.

[4]官莉,陈世雄,罗春华,等.C反应蛋白检测在AECOPD的临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28-29.

[5]牛颖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和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9):1354-1357.

[6]陈恩竹,田刚,于文成,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血清PCT和HBD-2水平变化及意义[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48(3):259-260.

[7]夏光进.降钙素原检测在AECOPD的临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6):1103-1104.

[8]蓝丹,叶晓涛,廖长征,等.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中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2):1573-1574.

急性细菌感染 篇4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细菌感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经常出现急性加重, 称为COPD急性加重 (AECOPD) , 尤其有明显肺功能损害者。有关AECOPD发病机制有学者提出, 80%的AECOPD由下呼吸道感染引起。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中, 40%~50%为细菌, 30%~40%为病毒, 5%~10%为非典型病原体[1]。现截取笔者所在医院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中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情况,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6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 男48例, 女12例, 年龄33~68岁, 平均 (50.4±7.2) 岁, 平均病程 (8.1±5.3) 年。按病情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分组。入组标准:COPD及AECOPD的诊断均符合我国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 (2007年修订版) [2];知情同意者;年龄20~70岁患者。排除标准:入选时急性加重期病程已超过5 d者;入选前4周内应用过抗生素治疗患者;胸片证实肺炎;合并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其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呼吸系统之外的部位存在细菌感染。根据2001年美国内科医师学院一美国内科学会/美国胸科医师学院 (ACP-ASIM/ACCP) 指南[3]对AECOPD进行分型, 按标准分为1型、2型、3型, 其中AECOPD 1型18例, AECOPD 2型30例, AECOPD 3型12例。根据2004年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 (ATS/ERS) AECo PD的分类将其分为FEV1≥50%正常预计值和FEV1<50%正常预计值两组[3], 其中FEV1≥50%组18例, FEV1<50%组42例。各组患者一般资料行数据分析,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的设计方案。在治疗前对入选的AECOPD患者进行诱导痰细菌定量培养, 待患者进入稳定期且抗生素停用时间达2周后, 再次进行诱导痰细菌定量培养。痰液标本是AECOPD患者的新鲜痰液, 盛于无菌培养皿内立即送检, 所得痰标本与等量Sputsol (英国Ox OID公司) 在37℃孵育15 min, 置5%CO, 37℃孵育18~24 h进行细菌学培养, 检测气道分泌物的细菌种类。菌种根据菌落形态、涂片镜检和相关生化反应进行鉴定。AECOPD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细菌性肺炎的诊断标准, 即痰中的下呼吸道潜在病原菌 (PPM) 浓度≥107CFU/ml。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不同型之间痰培养结果、不同型的痰培养阳性率比较、患者FEV1下降程度的痰培养阳性率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型之间痰培养结果

痰培养阳性者共25例 (阳性率41.6%) , 其中8例有2种致病菌, 共鉴定出致病菌33株, 其中副流感嗜血杆菌12株 (36.4%) 、流感嗜血杆菌6株 (18.2%) 、肺炎链球菌3株 (9.1%) 、卡他莫拉菌3株 (9.1%) 、绿脓杆菌2株 (6.1%) 及其他菌7株 (16.7%) 。

2.2 不同型的痰培养阳性率比较

AECOPD患者1型细菌阳性率77.8%, 明显高于2型的30.0%, 3型的16.7%, 1型与2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0.290, P=0.001) , 1型与3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0.804, P=0.001) , 2型和3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249, P=0.617) , 详见表1。

2.3 FEV1下降程度的痰培养阳性率比较

AECOPD患者FEV1下降程度不同, 其痰培养阳性率也存在不同, 两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333, P=0.02) , 详见表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气流受限且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主要累及肺, 但也可引起全身 (或称肺外) 的不良效应, 尤其以各种炎症反应为多见[5]。COPD是全球慢性病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目前发病率和病死率持续增高的疾病之一[6]。据统计, 每例COPD患者平均每年因为急性加重而住院的次数达到两次, AECOPD已经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住院的最主要原因, 不仅加快了患者的病程, 使患者的肺功能急剧下降, 更是大大地增加了其它并发症发作的几率, 显著增加了疾病的病死率[7,8]。目前对AECOPD的定义, 主要还是依赖对临床患者主观症状的观察和判断, 如出现咳嗽、气促、痰量增加、脓痰等症状的剧烈改变且持续时间不少于24 h, 都可判定为急性加重[9]。对COPD患者病情发展行前瞻性判断, 并进行积极治疗, 可以延缓病程, 阻止病情恶化, 降低疾病相关病死率[10]。

据国外相关报道,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大气污染三者是AECOPD的主要诱因, 其中40%~50%则属于细菌感染[11], 气道细菌感染是AECOPD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 AECOPD患者均存在气道感染, 且气道细菌负荷明显多于稳定期。气道细菌量的增加使患者肺功能严重下降, 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2,13]。国内的一项细菌学分析研究亦显示, 细菌感染是导致COPD急性发作使患者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14]。副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以及绿脓杆菌则是AECOPD患者最为主要的感染病菌[15]。近十多年, 随着PSB (保护性标本刷) 、BAL (支气管肺泡灌洗) 等新技术与细菌定量培养结合观察在实验中的应用, 更进一步肯定了细菌感染在AECOPD中的重要作用[16]。本组研究亦支持这一观点, 在本组AECOPD患者痰培养结果中, 致病菌前三位分别为副流感嗜血杆菌 (36.4%) 、流感嗜血杆菌 (18.2%) 、肺炎链球菌 (9.1%) , 副流感嗜血杆菌为本组实验引起AECOPD的重要致病菌, 与国内相关报道显示的结果相近。但也有学者提出, 副流感嗜血杆菌属于口腔的正常菌群, 很少涉及呼吸道感染, 对于AECOPD作用不大。

研究发现, AECOPD患者存在气道感染, AECOPD时下气道细菌负荷明显多于稳定期。细菌数量的增加可导致气道炎症加重, 使患者FEV1呈显著下降趋势, 出现咳喘气促、呼吸困难、脓性痰等现象, 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状况[17]。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1型AECOPD患者痰培养细菌生长的阳性率明显高于2、3型;FEV1下降程度越大, 痰培养阳性率越高, 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18]。受经济条件约束, 对AECOPD患者做痰培养无法普及, 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性治疗提供一定指导。

联合用药可治疗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 篇5

在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传统药物为庆大霉素等氨基甙类抗生素,及氟哌酸、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但这两类抗生素对小儿的负面影响都很大,一般不用其治疗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3岁以下的小儿更是禁用这些药物。因此,在治疗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时,抗生素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阿莫西林控制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且该药很少在小儿身上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医学专家推荐该药为治疗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的首选抗生素之一。阿莫西林属于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其口服吸收好,用法简便。患儿在应用该药前,应先做试敏,然后按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毫克的标准服用该药,可分3~4次服用。阿莫西林的副作用很少,除了个别患儿在服药后可发生轻微的胃肠道反应、皮疹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不良反应。

在治疗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时,为了更快地改善患儿的病情和缩短其病程,医学专家主张将蒙脱石散与阿莫西林联合起来应用。患儿在口服蒙脱石散后,该药可均匀地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吸附多种病原体,而后随着肠蠕动可将其排出体外,从而可避免肠黏膜受到损伤。蒙脱石散的具体用法是:1岁以下的小儿可每日服用1袋,1~2岁的小儿可每日服用1~2袋,2岁以上的小儿可每日服用2~3袋,应分3次服用。患儿首次服药时若将服用的剂量加倍,疗效会更佳。蒙脱石散的副作用很少,只有个别患儿可在服药后发生便秘、大便干结等情况。

临床资料表明,联合应用阿莫西林和蒙脱石散治疗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有效率可达95%以上。一般在用药3~4天后,患儿的体温会明显下降,大便的形状和次数也可恢复正常,因此这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有效疗法。

急性细菌感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患者66例, 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的症状标准, 临床表现为咳嗽、气促以及咳痰。将其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3例, 男18例, 女15例, 年龄40~77岁;对照组33例, 男16例, 女17例, 年龄41~78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方面的比较, 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给予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的常规对症治疗, 给患者口服克拉霉素, 1d 2次, 1次500mg, 连续服用10d。治疗组所有患者在与对照组患者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另外给予莫西沙星的短疗程治疗, 给患者口服莫西沙星, 1d 1次, 1次400mg, 连续服用10d。观察统计2组患者在服药10d之后咳嗽等临床症状、肺部啰音等体征以及病原菌和血常规等数据[2]。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经过临床用药治疗之后, 患者的临床病症以及体征和各项病原学检查都恢复正常。显效:经过临床用药治疗之后, 患者的临床病症以及体征均有明显的好转, 但是其四项检查中还有一项尚未恢复正常。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过治疗之后, 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临床观察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利用SPSS18.0然间进行分析, P<0.05时, 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疗效比较采用总有效率百分比表示, 组建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10d用药治疗结束之后以96.97%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5.76%的总有效率, 且2组患者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的疗效对比见表1。

(例)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其发病较急, 病情较严重, 甚至会导致死亡。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细菌感染。

莫西沙星是第四代氟喹诺酮类的抗菌药物, 该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他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8位碳原子在甲基团上的引入, 使其不仅具备了原有的喹诺酮类药物的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 还具备了抗革兰阳性菌、厌氧菌以及不典型性病原菌的作用。因此, 莫西沙星能够作为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的抗菌药。

莫西沙星在口服进入人体之后, 能够被迅速的吸收, 其生物利用度高达85%左右, 在给药1~4h的时候就能够达到血药峰浓度, 而其药物的半衰期长达11~16h左右。莫西沙星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很低, 同时其具有很强的穿透性, 能够在人体的组织液中进行广泛的分布, 从而迅速的渗透到肺部组织中去[3]。

研究表明, 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主要的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卡他莫拉菌等, 还有一部分的大肠埃希菌和副流感杆菌等。一般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病症时, 由于在其发病初期致病菌较难确定, 因此, 常常使用的是经验治疗法, 以便对病菌进行最快的清除, 以此来尽量缩短患者病症持续的时间。目前细菌的耐药性逐渐的增强, 此时莫西沙星耐受性、广谱抗菌以及低耐药性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由此次研究可以看出, 采用莫西沙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病症具有疗效确切、治疗时间较短、用药方便的良好临床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观察莫西沙星短疗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患者66例, 将其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3例, 对照组33例。对照组所有患者给予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的常规对症治疗, 治疗组所有患者在与对照组患者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另外给予莫西沙星的短疗程治疗。在治疗之后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之后,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以96.97%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75.76%, 2组患者的比较,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莫西沙星短疗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具有疗效确切、治疗时间较短、用药方便的良好临床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莫西沙星,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下册[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49-15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新药 (西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汇编[S].1993:2-6.

急性细菌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就诊的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患者52例, 其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 纳入标准: (1) 就诊时腹泻次数不低于10次/天,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严重的电解质紊乱或休克; (2)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增多 (>10×109) ; (3) 粪常规提示有白细胞、红细胞或脓细胞且大便培养霍乱、沙门菌及志贺菌均阴性; (4) 年龄≥18岁。排除标准: (1) 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 癫痫患者; (2) 就诊前接受过抗生素治疗者; (3) 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4) 严重的心、肝、肺器官功能不全者; (5) 年龄<18岁。5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6例。观察组男15例, 女11例, 年龄18~33岁, 平均 (24.38±2.25) 岁, 对照组男16例, 女10例, 年龄19~34岁, 平均 (25.56±2.35) 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 (26例) 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剂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0324) 0.3~0.5 g, 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静脉滴注, 连续治疗3 d;对照组患者 (26例) 给予磷霉素钠粉剂 (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23433) 6~12 g, 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中静脉滴注, 连续3 d。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均予治疗前、后3 d进行大便常规、血常规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1.3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为患者出现的腹泻、腹痛、发热等临床症状已得到明显缓解, 经检验其血常规、大便等常规检查, 均正常;显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经常规检查, 大便、血常规等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发生明显的缓解迹象, 且经血常规、大便等常规检查无变化;无效为患者经治疗3 d后临床症状没有改变或加重, 将检查血常规、大便等出现异常[3]。有效率为痊愈、显效与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计数资料以“%”表示, 组间采用卡方检验, 两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腹泻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痊愈5例 (1 9.2 3%) , 显效9例 (34.62%) , 有效11例 (42.31%) , 无效1例 (3.85%) , 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中痊愈3例 (11.54%) , 显效7例 (26.92%) , 有效10例 (38.46%) , 无效6例 (23.08%) , 总有效率为76.92%。观察组的有效率 (96.15%)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2%)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腹泻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均明显缩短,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2。

2.3 观察组不良反应情况:

不良反应少, 仅在滴速过快时可出现轻度静脉刺激症状, 在靠近注射部位沿静脉出现皮肤潮红、发痒, 滴速减慢后, 症状减轻或消失。

3 讨论

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为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相对较重的类型。临床可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 体征腹部轻压痛, 常伴有电解质紊乱或感染性休克, 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增多, 甚至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大便常规有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 因此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抗感染治疗。

左氧氟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属于氧氟沙星的左旋体, 其具有药性稳定, 抗菌谱较广, 特别是对大多肠杆菌科细菌, 如沙雷氏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等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等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4], 左氧氟沙星用于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 肠道感染等消化感染是较安全有效的。已有研究显示: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有效率约为96%, 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5]。结果对本组研究分析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96.15%, 对照组有效率为76.92%, 腹痛、腹泻消失时间, 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表明与磷霉素钠相比, 左氧氟沙星对于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且与有文献支持[6]。

总之, 左氧氟沙星对于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不良法应少, 可作为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王玉萍, 杨丽华, 沈旭.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5) :44-45.

[2]单爱莲, 赵桂元, 钱思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国内外文献个案调查与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2, 28 (3) :212-217.

[3]倪扬.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 2011, 32 (10) :1600.

[4]金昭, 曹惠明.左氧氟沙星的临床应用及药物经济学研究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1, 11 (5) :351-355.

[5]田景波, 曲燕, 朱文娣, 等.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腹泻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 2013, 8 (9) :1262-1263.

急性细菌感染 篇8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细菌学,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老年患者在临床急性发作期间多同时出现细菌感染, 临床采用多种抗菌素效果不大, 仍有较高的病死率, 最主要的原因是患者被致病菌感染, 有关感染在COPD临床上的研究国外报道较多, 相反国内关于COPD临床患者感染的细菌学表现以及肺功能变化的研究却较少, 笔者通过对患者口痰菌进行培养的方法, 对来我院就医的200例老年COPD急期加重期痰细菌学检查与肺功能关系进行临床观察, 旨在探讨两者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医的COPD老年患者, 男166例, 女34例, 年龄70~80岁, 平均 (72±8) 岁, 平均病程 (42±12) 年, 吸烟者134例, 烟龄45年, 66例患者不吸烟, 所选取的研究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FEV1%预计值不大于75%。患者在进入我院经X线胸片扫描发现患者两侧肺均被感染者32例, 一侧肺感染者54例, 两侧肺纹理增多紊乱者114例。按肺功能FEV1%预计值将OOPD分为3组, I组即FEV1%<35%, 预计值40例, 占20%, Ⅱ组FEV1%35%~49%预值56例, 占28%, Ⅲ组即FEV1%50%~75%, 预计值104例 (52%) , 将患者痰检测中发现的致病菌分成三类即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以及念珠菌。

1.2 方法

1.2.1 采集痰标

本将患者晨起漱口后用力咳嗽咯出的深部痰置于无菌试管中即刻送验。

1.2.2 检测致病菌

通过常规方式对患者痰液进行定量培养, 将标本中痰液脓性部分进行涂片检验, 如果在低倍镜视野下观察发现患者痰液中白细胞含量高于25个, 上皮细胞含量低于10个, 将少量脓痰用生理盐水进行漂洗, 分别在血琼脂平板以及蓝琼脂平板中接种小片的痰, 通过巧克力琼脂平板对痰进行常规培养并对培养结果进行鉴定, 对痰标本中的菌落进行计算, 致病菌计数 (CFU) 大于或等于107/m L则为阳性。

1.2.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采用均数±标准差 (±s) 对数据进行描述, 结果经t检验, P<0.05统计数据有显著性差异,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OPD急性加重期胸部X线表现特征详见附表1。

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肺部X线扫描结果与肺功能FEV1%预计值变小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2.2 患者急性加重期临床表现:

对所有200例COPD患者进行痰培养检测, 其中142例患者痰培养中发现致病菌, 致病菌阳性表现为71% (142/200) , 共检痰1514份, 分离出24种1040株病原菌。平均每例5.2株, 革兰阴性杆菌676株, 占65% (676/1040) , 革兰阳性球菌148例, 占14.4% (148/1040) , 念珠菌216株, 占20.8% (214/1040) 。

据表2显示:Ⅰ、Ⅱ、Ⅲ组中人均感染细菌株数, 分别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P<0.01) , Ⅰ、Ⅱ、Ⅲ每组中所含的革兰阴性杆菌以及念珠菌在人均感染株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中Ⅰ组株数最多, 其次是Ⅱ组, 株数最少的是Ⅲ组 (P<0.01) , 说明患者肺功能越差痰液中含有的感染菌株数就会越多。将结果显示的676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分析研究, 发现有248株属于肺炎克雷伯菌, 所占比例为36.5%, 大肠埃希菌112株, 占16.8%, 阴沟肠株菌72株, 占10.6%, 假单胞菌属30株, 占4.2%, 粘质沙雷菌86株, 占12.7%, 氟地构椽酸杆菌14株, 占2.1%, 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痰液中所含致病菌的类型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分别是革兰阴性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菌、假单胞菌以及氟地构椽酸杆菌。

3 讨论

目前, 国内80%~90%老年COPD患者急性发作是由于支气管一肺部感染所引起, 据文献报道COPD加重期50%~80%的患者痰培养可检出病原菌[1,2,3]。本组200例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进行痰培养发现致病菌表现为阳性分离的比例高达72%, 与研究资料一致。根据Fagon[4]在COPD患者加重期中64%细菌感染是属于革兰阴性杆菌造成的, 其次多是由于绿脓、变形杆菌以及大肠埃希菌造成感染。这其中36%的细菌属于革兰阳性球菌, 肠杆菌和假单胞是COPD急性发作的主要因素。由于COPD老年患者肺功能的减退, 加重时肠杆菌科和假单胞杆菌的检出率显著升高, 故而认为细菌感染与肺功能减退有关, 本文临床资料表明老年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临床表现最多的致病菌属于革兰阴性杆菌比例高达65.0%左右, 这其中最多的是肠杆菌科细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杆菌, 而只有14.4%的革兰阳性球菌, 其次分别为大肠埃希菌、粘质沙雷菌、阴沟肠杆菌、假单胞菌属和氟地拘椽酸杆菌, 与Fagon报道相符。老年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间出现肺功能严重减退多数是由于细菌感染造成, 由细菌感染导致患者肺功能下降, Evang[5]提出肺功能差易细菌感染, 而细菌感染更加重肺功能减退。COPD时出现气道阻塞, 患者肺组织弹性回缩的能力下降, 导致患者支气管中的环状牵引力不足, 在患者呼吸时小气道陷闭, 增加了残气量。同时患者支气管中的粘液腺出现增生情况, 浆液腺管的粘液腺则出现化生的情况, 患者支气管壁异常增厚以至于支气管管腔狭窄, 患者痰量快速增高, 而痰量的增高使得患者支气管出现局部堵塞, 影响了患者的通气, 使细菌大量溢出增加了被感染的概率, 造成患者肺泡间壁因多次感染后受损, 患者的细支气管与其周围肺实质无法较好附着, 导致了FEV1明显降低[6,7]。根据本研究的资料显示, 当患者肺功能出现严重减退后, 痰液中检测最多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与雷菌, 患者出现肺炎的可能性最大, 患者还可能出现中度的肺功能下降, 患者病情最轻时表现为轻度肺功能下降, 对比各组细菌所占比例发现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符合相关资料。所以患者肺功能越差, 就越容易被细菌感染, 痰菌培养表现大多数为阴性, 同时感染使患者出现严重的肺功能下降, 肺功能被严重受损, 感染也较容易因肠杆菌与假单胞菌而出现。综上所述, 患者出现肺功能下降多数与痰菌表现为阳性相关。肺功能下降越严重则受感染的概率越大。

参考文献

[1]龙官保, 闻三秀, 江宁.COPD急性发作期细菌感染与肺功能相关性分析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 (1) :378-378.

[2]罗慰慈.现代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653-659.

[3]Murphy TF, Sethi S.Bacterial infec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Rev Respir Dis, 2007, 161 (4) :1067-1068.

[4]Fagon.JY, Chastre J, Trouillet JY, et al.CHaraceeration.of.distal bronchial Micorf lora.during acute exalerbation of chronic brochieis[J].Am Rev Respir Dis, 2006, 158 (5) :1004-1005.

[5]Evans SA, Tumer SM, bosch BJ, et al.Lung function in bronchiectasis:the influence of Pseudonlollasae aerurginosa[J].Eur Respir J, 2008, 21 (8) :1601-1603.

[6]Cosio MG, Shiner RJ, Saetta M, et al.Alveolar fenestrae in smokers:Relationship With light microscopic and fuctional abnormalities[J].Am Rev Respir Dis, 2008, 152 (1) :126-127.

急性细菌感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患病组, 其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0.88~11.28岁, 平均年龄 (5.64±2.34) 岁, 病程为2.86~7.45d, 平均 (3.58±2.14) d。根据血常规、痰培养检查结果、病毒血清学检测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 并排除所有导致PCT及hs-CRP升高的相关疾病。随机抽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记录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患病组所有患儿于入院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天, 对照组于体检当日采取静脉血3ml, 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 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PCT。hs-CRP检测仪器采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CT检测采用Roche Elecsys电化学发光仪。患病组给予患儿对应的抗感染和对症治疗, 并监测PCT、hs-CRP及患儿病情变化。

1.3 疗效判断

显效:体温正常, 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或大部分消失;有效:体温下降或接近正常, 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无效:发热不退,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继续加重。显效率+有效率=疾病缓解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同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病组治疗前与对照组hs-CRP、PCT比较

患病组治疗前hs-CRP、P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者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患病组治疗后hs-CRP、PCT值动态变化及与疾病缓解率的关系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第2、4、6天患病组hsCRP、PCT值逐渐下降, 疾病缓解率逐渐上升。患病组患儿的PCT (r=-0.887, P<0.05) 及hs-CRP (r=-0.894, P<0.05) 与疾病缓解率呈负相关。见表3。

3 讨论

儿童细菌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传统诊断指标是白细胞分类及计数, 但白细胞总数易受年龄、体温、运动、精神状态、免疫功能、贫血等其他因素影响。hs-CRP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 参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在机体出现感染或损伤时, 血液水平迅速增高, hs-CRP采用了超敏检测技术, 提高了对低水平炎症状态灵敏度。CRP的检测方法快速、简便、可靠, 且不受年龄、性别、贫血、高球蛋白血症等因素的影响, 临床证实是检测炎症的敏感指标之一[1]。血清PCT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 正常情况下人血清PCT含量极低, 发生细菌感染时, 血清PCT浓度明显增高, 其稳定性好, 不易被降解。临床研究证明, PCT可作为鉴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的生化指标, 且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2]。

本文显示: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hs-CRP、PCT明显高于健康儿童, 进一步证实了儿童上呼吸道有细菌感染时, hs-CRP、PCT会明显增高, 提示hs-CRP、PCT是诊断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敏感指标。李大登等[3]研究显示:hs-CRP、PCT联合检测可以鉴别细菌性与病毒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且血清PCT诊断价值最高, 其次是hs-CRP。因此, hs-CRP、PCT也是区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指标, 这与目前的相关研究一致[4,5]。本文结果发现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经对应治疗后随着症状好转、疾病缓解率逐渐上升, hs-CRP、PCT值逐渐下降, 相关分析显示hsCRP、PCT值与疾病缓解率呈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疾病缓解, 炎症消退, 则hs-CRP、PCT值随之下降;如果检测显示hs-CRP、PCT值增高, 则说明炎症无缓解, 且有加重, 治疗效果欠佳, 需调整用药方案;持续的增高则意味着治疗无效果, 预后不佳。杨欣悦等[6]对成年ICU重症感染患者的hsCRP、PCT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 hs-CRP联合PCT检测可以为临床早期诊断儿童细菌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 动态观察hs-CRP、PCT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化汤, 高思安.血清C反应蛋白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4) :262-263.

[2]马洪刚, 梁凌云, 孙静.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小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 2013, 5 (6) :537-538.

[3]李大登, 魏小妹.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J].循环医学杂志, 2014, 24 (2) :61-63.

[4]李汨.联合检测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上呼吸道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1) :126-128.

[5]杨云峰, 庄建奖.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临床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23) :145-146.

急性细菌感染 篇10

【关键词】感染;细菌;药敏试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应多采用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节约患者等待病情确诊的时间,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重视感染细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从而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而不能按照经验乱用、滥用抗生素。细菌培养结果表明,开放性创伤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已发生变化,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率明显上升,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率下降,与刘尚才氏资料相符。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采集 选取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133例开放性创伤患者的伤口脓液和分泌物,送往我院检验科细菌室。患者受伤部位包括上臂、前臂、手、股部、小腿和足。收集标本时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其他外来细菌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1.2 细菌培养 将标本用生理盐水稀释为一定浓度的菌群,配制琼脂培养基,然后置入BACTEC9120全自动培养仪(BD,USA)进行细菌培养。

1.3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将培养分离得到的菌株用Micro Scan Walkaway96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Siemens,German)及其配套的试剂(鉴定与药敏复合板)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

1.4 质量控制 用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作质控标准参考菌株。

2 结果

从133例标本中共分离出114株细菌,阳性率高,达85.7%;其中革兰阳性菌65株(57%),革兰阴性菌44株(38.6%),真菌5株(0.4%)。通过Micro Scan W/A96仪器软件分析,我们发现分离率占前6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金黄色葡萄球菌(SA)、甲种溶血性链球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百分比分别为28.5%、19.3%、15.8%、10.5%、6.1%、4.8%。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80.23%;而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30.60%;除此之外,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其38.67%和46.21%。从药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可能与青霉素开发早,应用多有关,而其对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而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耐药率最低。结果提示在临床上选用抗生素时,不应随意使用青毒素和氨苄西林这些广谱抗生素,而应针对具体感染选用特殊的抗生素。

3 讨论

本实验采用自动化仪器完成了对创伤感染细菌的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实验结果和大部分研究报道结果相同[ 1 ],证明自动化仪器不仅操作方便简单,而且实验结果稳定可靠。大肠埃希菌是人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其致病物质之一是血浆凝固酶,因此其在大多数感染中都是最主要的病原菌,如尿路感染、血液感染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在大量头孢菌素和免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后才成为医源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是MRCNS,其检出率和多重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感染后症状不典型,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通过Micro Scan W/A96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可准确鉴定MRCNS,合理使用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阳性球菌的代表,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最早用青霉素治疗SA感染,但由于MRSA逐渐增多,现临床上不使用青霉素,而用红霉素、庆大霉素或万古霉素代替;这和我们的药敏实验结果相一致,我们的研究发现SA對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最低,只有13.2%。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主要由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产生,这类菌株对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胞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以及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耐药,并且ESBLs由质粒介导,容易在细菌中传播,因此快速地筛选出ESBLs菌对治疗感染有重要作用。Micro Scan W/A96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可以快速准确的鉴定并检出ESBLs菌,帮助抑制创伤感染,使患者创伤得以早日恢复。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细菌变异的频发,使细菌对广谱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高,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对开放性创伤感染伤口的脓液和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明确创伤感染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菌株其耐药性有明显的不同,常用的抗生素已不能满足抗感染治疗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应多采用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节约患者等待病情确诊的时间,保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重视感染细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从而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而不能按照经验乱用、滥用抗生素。对于外伤后感染的处理,仅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是不够的,更要强调清创术中操作的无菌观念,充分清洗消毒,切除失活组织,合并骨折时要合理使用固定物,尽量选用外固定器固定骨折,创面要充分引流,对于污染严重、受伤时间超过8h、难以彻底清创的病例创口应延迟闭合。如外伤术后发生感染,应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合理用药,同时应行感染病灶的清除,清除坏死组织与炎性肉芽组织异物,彻底引流或采用闭式冲洗疗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2]。

参考文献

[1] 徐修礼,刘家云.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的某些进展[J].国外医学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2):83-85.

上一篇:乡村公路建设下一篇:保健意识